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变态心理学入门范文

变态心理学入门精选(九篇)

变态心理学入门

第1篇:变态心理学入门范文

摘要:企业对每年新入职毕业生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如何在岗前培训中,激发新员工的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因素,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完成新员工的角色转变,是企业对新入职大学生培训和岗位训练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新入职毕业生岗前培训的企业作为进行了探析。

http://

关键词 :新入职毕业生 岗前培训 心理状态

新一年大学生就业求职已经开始,又到了学子们寻梦的季节。全国各大专院校的应届毕业生怀揣着复杂的情结,有抱负、有兴奋、有忐忑,从学校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从“学院人”到“社会人”,在这一阶段,他们的思想和情绪非常活跃,希望与失望并存,自信与茫然同在,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互相交织、相互碰撞。如何将不良心态转化为良性心态,将波动心态转化为平静心态,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是企业对新入职毕业生培训和岗位训练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近年来新入职毕业生的心理状况,以及企业培训经验和体会,谈一些看法。

一、影响新入职毕业生工作融入度的心理状况分析

在企业调研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毕业生来到企业几年后,有的优秀学生成为员工后却落到了后面;而有的成绩平平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却走到了前头。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影响新入职毕业生工作融入度的心理状态大致区分为三类。

1.自负心理

盲目自信,总觉得自己技高一筹,人不如己,不愿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自负心理的产生,一是过分娇宠的家庭教育。现在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的宠爱、夸赞、表扬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了不起。 二是生活中的一帆风顺。家庭生活无忧、学校学习优秀,少有逆境和挫折。三是自我认知的偏颇。对社会存在和自我行为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估量和判断有偏差。看自己的优点多,看别人的优点少;看自己的缺点少,看别人的缺点多,把成功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把失败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把自己的举手投足都看得与众不同,对同事看不上、不服气,对工作有抱怨、不尽心。

2.自卑心理

与自负心理恰恰相反,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做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从未被人重视,忽视了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因此,产生了“甘为人后”的心态,缺少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没有追求和抱负,得过且过。

3.浮躁心理

有一些新入职的毕业生,对成功怀有强烈的渴望,但对成功的理解却是狭隘的,对职业生涯的漫长和艰辛缺少心理准备,对成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又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期望走出校门就有一个高起点、高职位、高收入,这往往与现实相去甚远。也有些毕业生到企业后盲目攀比,比单位的优劣、比岗位的好坏、比收入的多少、比职位的高低等。在攀比的过程中,往往形成攀比失衡的心理。

二、有的放矢,改变新入职毕业生的消极心态

以上几种心态在新入职毕业生的个体身上呈交织状态,并非一个人只存在一种心态。有时,这几种不同心态会在不同时期表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而大多数企业都忽视了这一点,在此方面的认识一片空白,影响了预期的培训效果。那么,如何开展对新入职毕业生的健康心态培训呢?

1.座谈了解

入职伊始,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就新入职毕业生的求学经历、求职经历、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方面的情况有倾向性地座谈交流,了解、分析新入职毕业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并建档记录,便于在以后的培训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指导。

2.组织活动

组织开展团体游戏活动,根据之前对新入职毕业生的了解,按照他们各自的心理特点和能力特点安排活动内容,设置训练科目,并进行角色分配。例如,结合存有自卑心理的人员的自身优势,让其担任团队领导,进行自信训练;分配存有自负心理的人充当基层员工角色,强调工作难度、角色能力要求,进行挫折教育,并适时点拨指导,改变其自大骄傲的心态;安排存有浮躁心理的人员担任中层管理者的角色,强调其执行能力和工作细节的布置,训练其踏实肯干的作风。

3.示范教育

邀请企业一些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谈成功的体会,这其中既有高层次人才,也有初入职时起点很低,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梦想和人生价值的优秀员工。让新入职毕业生从中领悟成功来自于辛勤的付出,来自于脚踏实地的进取,来自于精益求精的努力。

4.实践教育

企业组织新入职毕业生到公司下属的不同企业或企业不同部门进行参观,进行现场教育,让他们了解企业不同生产部门或各不同工作环节及岗位的优势。例如,让他们了解下属企业或新建分厂处于发展阶段,急需人才,个人的发展空间相对更为广阔等。这对平衡部分学生的心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讲求实效,科学设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

企业对新入职毕业生的培训,更多关注的是入职后就企业发展历史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而对新员工的基础能力、岗位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关注度很少,此种做法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大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已经对传统的授课方法产生了麻痹甚至是厌倦心理。同时,企业人员在授课经验和水平、知识结构和语言的驾驭能力、教育心理的把控等方面与学院派教授差距较大。显而易见,若采取传统的教育和评价的方式,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因此,也无法实现企业培训的目的。

二是大学生对于注入式教育模式缺乏新鲜感,但是他们对经验和能力的渴求远远胜于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对岗位技能、职业素养、职业前景等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企业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应该与学校教育有所区别。

三是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吸收,而企业培训则注重能力的转化。学校教育的重点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而企业培训的重点应该是训练培养他们的能力,改变他们的行为。

1.根据企业岗位和知识结构要求调整培训内容

根据企业岗位和知识结构要求,重新审视、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可采取压缩、合并关联课程,开发新课程,修改原有课程的方法,向新员工传达最新的企业和社会资讯。变知识教育为信息教育,给予培训员工思考和反馈的空间;变封闭式为开放式训练,让参与人员形成发散性思维的习惯,从而帮助学员建立职业观点和意识;变头脑教育为行动训练,通过学员互动和团队游戏,提高新入职毕业生的行动能力。

2.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创新授课方式

可变讲授方式授课为点评方式授课,变语言方式授课为演示方式授课,变教室授课为现场授课或场景模拟授课。

3.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

考核重点不是培训对象而是培训教师,将培训对象的参训感受作为对培训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培训对象的参训感受,拟定岗位训练重点。可以通过答辩、模拟训练、书面测试等方式检测参训成果。

第2篇:变态心理学入门范文

关键词:建筑入口;空间形态;设计

【 abstract 】 building entr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ilding, in people from outer space into the building interior space, it has played a key role transition. From that, whether building entrance itself, or for the whole building,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Keywords: building entrance; Space form;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入口,可以全面理解为入口过渡空间。它是指从进入建筑所控制的领域范围开始,一直到达入口台阶前。入口过渡空间是一个边缘的、意义丰富的、充满了不定性的区域,各种不同的信息在这里交融。成功的处理过渡空间,可以使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功能上更有效,空间上更丰富的丰满的有机体。本文从空间角度对建筑入口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入口的设计方法进行概括总结,探讨由局部到整体、局部服从整体的建筑“整体化”设计方法。

一、入口在建筑形态中的作用

建筑入口是限定和联接内外空间的元素之一,为人们生存空间的“内”与“外”提供了可识别界限,同时,也是联系内外生活,沟通内外空间的物质手段。入口在建筑形态中的作用可分为三个方面:

空间形态的过渡。入口过渡空间可通过设置标志物、利用自然物式建筑构成界面的围合以及光线、方向、表面、高度等的变化,使人们意识到过渡空间的存在,产生领域感。

环境形态的回应。入口对环境的影响包括两方面: 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入口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场地特点,综合考虑入口与引道、地形、植被、气候等的关系,从而使入口空间形式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二是通过入口设计进行外部环境再创造,即利用雕塑、花木、喷泉等小品设计,丰富美化入口,同时通过对入口空间的处理,把内部空间外部化,或把外部空间内部化,促进建筑内外空间的交融,给建筑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外部形态的协调。建筑设计中,建筑入口的视觉重点只有一处,因此在设计时需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强化处理,使建筑入口与建筑整体形态协调一致。

二、现代建筑理论对传统建筑入口的分类

在传统建筑中,可以简单的将入口称之为“门”。门在建筑个体和群体组合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古典建筑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从建筑入口的空间位置分,城市中有城门,坊巷中有坊门,院落中有院门、垂花门,单体建筑中有房门。

梁朝顾野王所著《玉篇》将门分为两大体系:“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即门有两大类别,一类是划分区域的门,另一类是建筑物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代建筑理论从建筑入口形态的功能组织和构成要素出发,将建筑入口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外饰型入口

外饰型入口的本体结构与装饰构件分开,是建筑入口最基本的类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与灵活的多变性。外饰型入口的象征符号具有约定俗成的象征性。传统民居中的“牌楼”应当属于外饰型入口。

结构型入口

结构型入口是一种直接利用建筑本体结构实现入口功能,不依靠其他的外加构件达到目的,并忠实地表现结构力与美的入口类型,这种入口常常带来震撼人心的感受。

空间型入口

空间型入口提供一种全息的、多方位的信息传达方式,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入口类型。空间型入口是以空间为主角,将围合空间作为形态处理的重点,而将界面的表层处理放在其次。

复合型入口

建筑入口形态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特征,可以统称为复合型入口。复合型入口除具有它所包含的上述入口类型的特点之外,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丰富的层次。它是几种入口类型的交叉组合,实体构件与空间形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老北京传统民居的入口就是一个复合型的入口序列。

三、对传统建筑入口形态设计的学习与继承

1. 符号的提取与创新运用

纵观中西方传统建筑发展的历史,西方古典建筑形式早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时就大规模传入中国,到20世纪40年代已成为国人喜闻乐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在建筑入口空间的表现上,主要出自于一些西方正统建筑师的手笔,直接套用正统的古典式处理手法,中规中矩。有一批建筑,在西方古典形式的外形中夹杂着一些中式传统的细部或是中西做法杂然并存。在北京,许多清末的新政建筑和门面在维持西式总体轮廓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砖雕的方式做了大量繁琐的吉祥图案。于巴洛克式门坊中揉入碎密的传统建筑云纹、游龙等,流传甚广。

2. 西方古典建筑入口形式的抽象运用

古典建筑确定的结构和形制以及严格的比例关系,使它们具备这种抽象化的可能性,纵观西方古典各国的建筑入口空间,在界面直接开口或以门廊为过渡空间,偏重于构件的形态和立面的装饰,突出界面本身的雕塑感以及几何特性,以形成丰富的外观形象。这些造型在简化后,由规则的几何图形组成。在今天的设计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抽象简化为二维符号之后的模式,在现代建筑入口中已经常被使用。

四、现代艺术思潮对现代建筑入口形态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设计思潮,它产生于特定历史时期,是在当时的经济、哲学、文化、消费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合理影响下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演化出各种形式的设计流派、设计风格。

观念的转变

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机械化大生产的扩展与蔓延,新的设计元素与风格大量涌现,酝酿着现代设计思潮的全面展开。

繁芜纷杂的后现代设计流派

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的欲望自然会变得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的繁荣使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使设计界出现了各种后现代设计的思潮和流派。

建筑大师对建筑入口形态设计的演绎

建筑大师们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带到建筑中去,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入口样式,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更大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将建筑入口表现的近乎完美。高迪新艺术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品中涵盖了他对自然的向往,采取自然的形式精心去探索其独特的塑性建筑,其圣家族大教堂和米拉公寓,从入口门廊到室内装修细部都模拟自然界的生态,突出建筑材料原有的质感,高迪认为表达教堂的高贵品质应当是真实的美,而自然的美才是真实的,这种模拟自然的客观效果为教堂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参考文献:

【1】梁振学.建筑入口形态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2】[美]金伯利·伊拉姆著.设计几何学——关于比例与构成的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3】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4】刘萌. 论现代建筑入口形态的设计取向. 大家. 2011(15)

【5】韩雁娟,郑东军. 入口-空间-形态——建筑“整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广州大学学报. 2005(12)

【6】[美] C•亚历山大. 建筑模式语言[M] . 王听度, 周序鸿译.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7】[美] C•亚历山大. 建筑的永恒之道[M] . 赵冰译.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

【8】[美] 亚伯克隆比著. 建筑的艺术观[M] . 吴玉成译.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第3篇:变态心理学入门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 分析框架 离散系数法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研究

前苏联经济学家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依靠增加投入实现产业增长的“粗放增长”;另一种是依靠效率提高实现增长的“集约增长”。科尔奈则在其专著《社会主义制度》中把这两个概念与西方学者使用的“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生产率提高”这两个概念相比较指出“这种区分以及与之相伴随的专门术语,在西方作者中广为流行,但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作者却愿意采用另一术语,即‘粗放(外延)方式’和‘集约(内涵)方式’来加以表述。这两对术语语义上是相同的,要素增加等与外延(粗放),要素生产率提高则与内涵(集约)相当”。这一分类方法在国内学术界也被广泛接受。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有关问题和概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如刘国光等指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不断稳步提高”。赵爱明等人则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将原有的和现存的忽视质量和效益、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转变到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上来”。洪银兴等人从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变革出发研究,认为“我国所要推进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既包括索罗等新古典增长理论所强调的全要素生产率思想,也包括新增长理论所突出的知识创新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理论分析框架

所谓效果,是指动机指导下的行动所产生的客观后果。在日常用语中,效果往往被简单理解为预期目的的实现。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来看,我国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预期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

第一,在经济效益增长方面的效果。经济效益即资金占用、成本支出与有用生产成果之间的比较,即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工作的中心,从根本上说,经济增长的优劣本质上就是经济效益的优劣,经济增长的质量高低就集中体现在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上。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一个经济的最优经济增长方式或目标增长方式是使该经济的生产成本最小化的增长方式”。由此可见,经济效益的提升也是一个社会整体经济追求的目标。

第二,在生产要素经济效率提升方面的效果。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效率问题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合理使用问题。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指出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是从单个生产要素的投入总存在一个使其投入带来的产出最高的点,即单个生产要素效率最高的点;二是从多种要素的同时投入总存在一点能够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最佳,在这个点上,该种生产要素组合带来的产出最高,即综合要素生产率最高。综上所述,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把要素效率的提升作为经济增长或增长方式转变所追求的目标。

第三,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效果。丹尼森认为“知识进步——即技术、管理及其应用,是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最重要的因素”,这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创始人之一的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等所提出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中最有意义、贡献最大的一个因素”的观点相一致。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更将技术进步视为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把知识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体现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度的提高已经成为理论界的普遍共识,而我国经济增长还是投入型的,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不高,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新经济时代的发展。

第四,在产业结构转变方面的效果。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库兹涅茨的相关研究表明:经济总量增长和部门变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总量的高速增长能够导致结构的快速变化,主要是因为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直接拉动生产结构的转化,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与经济总量的变化直接联系的,因此,随着经济发展,农业部门(即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工业部门(即第二次产业)和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则上升。

第五,在产品质量竞争力提升方面的效果。产品质量既包括物质产品的质量又包括服务产品的质量,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产品自身具有的特征,即符合技术标准的程度(可称其为品质特征);二是产品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即产品的适销程度。产品质量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标志。在国际市场上,国际贸易的实践表明产品间的竞争已经由以价格为中心转变为以产品质量为中心,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因素。

第4篇:变态心理学入门范文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 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 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文化氛围不好等。

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宪章》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更重视卫生研究及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完整,因为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态学因素(环境因素和行政手段)。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健康促进是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郑康生,汪晓阳.人口健康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教育[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张彦军.增强知识分子健康意识的现实意义[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3):38-40.

[3]陆永庆.“英年早逝”与高校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2002(4):412-415.

第5篇:变态心理学入门范文

一、营销动态能力的理论渊源与概念界定

Teece等人于1997年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强调环境变化的动态性,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建立、整合与重新配置企业现有资源与能力的能力,是企业能力结构的最高阶能力,更具抽象性。在变化环境中,动态能力理论框架己经成为解释企业竞争优势及绩效差异性的主导性框架。2005年,Foley等认为笼统地动态能力概念已无法解释营销领域的现实问题,并首次提出了营销动态能力的概念,从营销角度分析企业动态能力,认为营销动态能力是一种具有自发展、自适应的企业过程和惯例,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及环境快速变化的需求。营销动态能力将动态能力嵌入营销能力研究范畴,探究复杂与不确定性环境中,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营销资源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建立竞争优势的营销管理过程。2009年Fang和Zou以114家中外国际合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营销动态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及竞争优势的影响关系,认为营销动态能力是在市场变化中创造和传递更好的顾客价值的跨部门商业流程,是获取竞争优势和财务绩效的组织动态能力的重要反映。营销动态能力属于较为宽泛的管理能力,它是管理者长期构建、整合和重构企业营销资源与能力的基础,反映了企业为适应市场和技术变化而创造、使用和整合市场知识和营销资源的过程。综合前述分析,首先营销动态能力作为动态能力嵌入营销领域研究的特定形式,更加聚焦对营销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使企业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时,通过组织学习更快地优化商业流程,合理整合与配置现有组织资源以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和竞争态势,从而持续获取高水平经营绩效。由此可以看出,营销动态能力首先是一种组织流程,这既符合动态能力的研究思路与框架,也体现了能力本身不是资源,而是运用资源增加价值的管理流程的营销能力流程观。其次,营销动态能力的本质仍是一种二阶能力或高阶能力,即整合与重新配置营销资源和能力的能力。再其次,营销动态能力的核心价值是帮助企业更好地识别、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这是营销动态能力区别于动态能力的根本所在。

二、营销动态能力的策略构建

1.市场知识管理。

市场知识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方式,获取、识别与传播各种市场信息,并在企业内部实现知识共享,进而整合到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中的跨部门流程。对企业来说,仅仅获取市场知识并不重要,只有企业拥有开放的心态将获取的市场知识在企业内部进行跨部门的交流与共享,以利于企业的流程再造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才是关键所在。市场知识的获取并非仅仅是市场部门的责任,企业应当积极调动包括研发、生产与销售等各种跨职能的部门积极参与到市场知识的获取、交流与共享中。市场知识管理要求企业不但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还必须不断对自身流程、规范与模式进行检视,并根据环境和市场变化适时予以调整和重构,以形成与市场相适配的自适应系统,市场知识管理是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一个重要流程。

2.产品开发管理。

产品开发管理是指企业为更好地满足现实和潜在市场需求与偏好,适时设计、开发和投放新产品的企业流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集中体现为产品,因此产品是顾客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乎企业能否充分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产品开发管理包括确定顾客需求、设计和制造新产品、协调跨部门间的关系等。目的在于通过产品开发满足顾客的需求和偏好并使顾客价值最大化。另外,在产品开发管理过程中,还应重视对市场知识的应用,这种基于市场知识的产品开发管理,能够更好地协调研发、生产与销售等流程,能够提高新产品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的成功率,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绩效。

3.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指企业设计、管理和整合包括选择供应商、物流管理、设计产品线上的工作等跨部门的流程。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资金、信息、物料和服务在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双向流动,以提升顾客满意从而增加企业价值。企业可以采用JIT采购、VMI(供应商管理库存)、SCP(供应链计划)等方式,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提升顾客满意,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取得更高的绩效。基于市场知识的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企业快速响应外部环境和竞争格局的变化,从而更好的了解供应链各环节,作出正确的决策,以使供应链更加流畅。总之,供应链管理是基于市场知识基础之上,通过对供应链资源和能力整合与重置,来提高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的响应速度和效率,以应对环境的变化和传递顾客价值的组织流程。

4.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关系管理能力是一种更具价值且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关键能力,企业通过良好的顾客关系管理能力,可以对各种营销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使营销资源与顾客需求之间形成一种动态适配关系,以建立、维系和提升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在顾客需求快速变化,竞争局势日趋激荡的情境下,企业需要发展动态的资源配置过程以快速响应环境变化并形成一种新的竞争优势。

三、营销动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战略保障

1.价值观是营销动态能力的架构基础。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领导者与企业员工价值判断的标准,其一经建立,并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就会成为长期遵奉的信念,对企业具有持久的精神支撑力。企业价值观念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导向作用,在管理中正确的价值取向是高效管理的基础。因此,对于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构建,首先要从战略层面的价值观塑造入手,打造一种能够使企业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以促进知识共享,鼓励跨部门、跨层级结构、跨文化与跨领域的交流。

2.组织学习是营销动态能力的制度保障。

组织学习对营销动态能力构建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与动态能力相同,营销动态能力同样具有路径依赖性,无法从要素市场获得,而要依靠不断地组织学习来积累形成,因此,组织学习是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重要制度保障。组织学习能够使企业及时捕捉甚至准确预料环境变化,时刻保持对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同时,通过组织学习企业将获取的新知识内化到组织流程中,并进一步将其制度化、惯例化,从而提升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企业心智越开放,其接受的信息量就越大,就越能突破旧思维的束缚,不断创造新思路和新方法,开放的心智鼓励员工持续创新,有助于企业对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甄别、重置与创新,以主动适应、利用甚至“创造”环境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知识创新是营销动态能力的动力源泉。

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用知识创造新知识,是企业的一个关键成功因素。Nonaka和Takeuchi认为企业面临的挑战就是不断改进创造、传递和使用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是企业为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创造新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在企业内外的知识获取、转化、转移与共享以及应用等知识流活动的过程中,把企业成员的想法、直觉、灵感及经验等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共享并加以综合运用,以形成新的科学认识,发现新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原有的知识进行“升级”产生新的知识形式,或创造全新的知识,并把这些新知识应用到企业的各个领域,进入下一阶段的知识创新循环的过程。通过知识创新,企业可以超越其边界以有效转移和充分利用顾客和供应商的知识,这种知识创新能为企业提供效率和保持持续竞争优势提供契机。

四、对我国烟草企业的启示

1.烟草企业应重视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极富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的企业文化,使其成为引领企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并形成一整套以价值观和理念为核心的制度和规范体系,使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内化于心,成为企业的员工的自觉行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并对营销活动产生作用和影响。

2.加强企业管理,为营销动态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营销动态能力本身具有二元性,即策略性和战略性。策略性表现为烟草企业应从市场知识、产品开发、供应链和顾客关系管理等策略层面入手,提升烟草的营销动态能力;战略性表现为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在重大战略的决策、企业文化的培育、营销资源的配置和组织机构的设计等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其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敏感性和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的高低。只有高层管理者能够敏感和清晰的感知和预见市场变化,才能从战略高度建树开放心智、市场导向、应变能力、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构建强化沟通、互动与共享的知识网络和组织学习机制,追求营销资源的高效共享和弹性配置、营销流程的敏捷再造、搭建以营销为主导的扁平、灵活组织架构和制度机制,搭建平台和营造氛围鼓励知识创新,进而达到提升烟草企业营销动态能力目的。

3.加强策略层面的营销动态能力构建,将企业价值观外在化。

第6篇:变态心理学入门范文

[中图分类号] R734.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70-01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健康素质迅速提高的新时代,社会对门诊医疗的需求在不断增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模式也在转变,护理服务的对象日趋扩大,门诊护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护理工作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全面化。患者到医院就诊,都是抱着驱除病痛、恢复健康的愿望而来的,都希望医护人员能理解和同情他们的疾病和痛苦。从而要求门诊医护人员既要对患者进行病情护理,又要对其做好心理护理。

1 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单位,展现了医院服务质量与医务人员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医院的声誉和形象以及经济效益。由于工作的性质和特点,门诊也是医患矛盾的多发点。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护患之间的矛盾,门诊护士不但要掌握高超的护理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其发挥到门诊护理工作中,把握好患者的心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门诊同时也是患者集中就诊的场所,患者因疾病因素、个人素质、经济状况、个体心理特征不同,存在明显差异。门诊护士应根据其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需要,给患者以理解、尊重、同情和关心。做好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提高门诊医护质量的最好体现。门诊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就必须学习现代心理治疗技术。除了做好说服解释和安慰患者以外,还应辅以支持疗法、认知疗法、行为疗法、音乐疗法、暗示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门诊患者普遍存在着“早就诊,早治疗”的迫切心理,急切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注、安慰和交流,及时获得病情信息,对医护人员的态度十分敏感。医生和护士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情绪变化等对患者及家属可产生直接的影响,一名称职的门诊护士不但要具备精湛的技术操作水平,还要具备敏锐的应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疏导患者的情绪,协调医患关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就诊环境。

一般来说,门诊病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格外突出,主要表现为紧张烦躁、抑郁不安、容易激惹,有些甚至兼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症状。患者因病常处在情绪易激惹状态,常因小事与人争执。因此,护士在执行护理治疗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病情、不同心态,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安慰、鼓励、劝说、疏导、解释或指令等,并使用暗示性语言,通过积极巧妙的暗示,使治疗发挥最好的效用。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来思考,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认真地做好每一项护理治疗操作。还要主动协调,营造温馨和谐的人际氛围。如播放轻松愉快,有益于平和心境的音乐,或讲解有关疾病的医疗知识等。

当患者刚进入患者角色,会出现行为退化、感情幼稚、依赖心理强、自我控制力下降,表现为恐惧、紧张、焦虑、抑郁等,希望得到医生重视,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诊治,尽早期确诊断,了解到最佳治疗方案。并有迫切体验到治疗效果的心理。因而就诊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热情,工作态度认真负责,问诊详细。查体时神态严肃稳定,不可漫不经心闲谈和说些与病情无关的事情。需要做辅助检查时,要讲明检查的目的、意义,并指明去向,消除患者恐惧和疑虑。在检查女性患者时,多有羞怯心理,要有女性护理人员在旁陪伴,并做好必要的遮挡,保护病人的隐私。使患者有安全感。检查结果出来后,对患者做恰如其分的解释,使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第7篇:变态心理学入门范文

为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__省湿地保护办法》、《__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x政办字〔2015〕__号)、《__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x政办发〔2015〕__号)等有关规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洪蓄水、储碳固碳、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湿地资源比较丰富,目前纳入省科学发展考核的湿地总面积9.8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4%。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快湿地公园建设力度,对全县湿地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面积缩减、功能退化、利用过度以及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各乡镇政府、办事处、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务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全面保护、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一)总体思路。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发挥湿地改善水环境、提供生物栖息地、保障生态安全、传承生态文明的基本功能出发,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积极拓展、适度利用的原则,以扩大湿地面积、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目标,以加强湿地保护体系建设为根本,以重要生态区域湿地保护和功能恢复为手段,依法加强管理,健全体制机制,采取抢救性保护、恢复与治理、污染控制等人工适度干预措施,加大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恢复力度,尽快遏制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的趋势,构建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基础、湿地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小区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宜的湿地自然保护生态体系,为生态文明和美丽__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建立国家、省、市级湿地公园3个,划定全县湿地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县级以上湿地保护名录;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70%,重点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区域水质状况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面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全县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形成良性有序循环,实现全县湿地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

(一)科学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县林业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科学编制湿地保护“十三五”规划,明确湿地保护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谋划项目布局、优先方向和重点建设内容。湿地保护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流域综合规划等相衔接。湿地保护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根据全县湿地资源调查成果,科学划定湿地保护红线,确定县级以上湿地保护名录,把湿地保护恢复任务落实到地块,确保到2020年全县湿地面积不减少。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把湿地保护管理经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合理利用示范区等重要湿地的必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和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研和监测工作等项目资金投入,保障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经费。要实行多元投入,充分运用市场手段,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建设湿地公园,采取参股、水产养殖、生态旅游等方式,筹集湿地保护建设资金。要整合林业、水利、环保、城建、旅游等部门的湿地项目建设资金,集中用于湿地保护与恢复。要将排污企业征收的罚金拿出一部分用于湿地恢复。

(三)明确部门职责。林业部门要做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执法,组织编制湿地保护规划,及时开展湿地资源、湿地利用状况、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查和评估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加强湿地保护规划衔接和湿地建设项目的审核审批;财政部门要加大湿地保护资金的投入,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湿地征占用审批,建立专门的关于湿地征占用审批表,明确主体责任,未征求林业部门意见不得审批;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湿地水污染的综合治理,组织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部门要加大城市建设发展中湿地管理的力度,确保不占湿地资源;水利部门要加强河道湿地水资源保护管理的投入,加大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建设力度,管护好已建成的河道湿地;黄河河务部门要做好已列入湿地保护名录的湿地保护工作;旅游部门要加强湿地生态旅游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各乡镇政府、办事处要加强对所属行政区域内纳入省级湿地保护红线的河道、沟渠、坑塘等湿地资源(总面积9.85万亩)的保护、监督和管理,确保沟渠畅通,坑塘不被侵占或变成倾倒垃圾的场所。

(四)严格依法管理。各乡镇政府、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所属区域内湿地开发利用的管理,对涉及向湿地区域排污或改变湿地自然状态,以及建设项目占用湿地等行为,要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审批制度。占用湿地单位在项目选址阶段,必须征求林业

部门意见,并报县政府审批。要加强监管,依法制止违法占用、开垦、填埋以及污染湿地的行为,依法追究严重破坏湿地生态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造成湿地环境污染的,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依法限期治理。凡列入湿地保护名录的湿地,未经批准不得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应立即责令停止,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努力恢复湿地的生态结构与功能。(五)加强湿地保护管理考核工作。根据x组发〔__〕__号文件要求,自2015年起,将林业工作中的湿地保护管理纳入省、市、县科学发展政绩考核范围。自2016年起,县政府将严格按照省、市、县考核办法对各乡镇、办事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凡是未经批准开垦、占用或随意改变用途的将一票否决,并根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8篇:变态心理学入门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从《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与庄子哲学体系中的“柴立其中央”、“心斋”以及道家太极图三个方面对比例证了“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共通之处。旨在有助于人们形成“佛道互释”的思维定势,以利于人们对中西古代思想文化进行更好地诠释。

《维摩诘经》是印度大乘佛教运动初期出现的一部重要经典。这部经书富含哲理,兼具文采,还能够和老庄以及魏晋玄学产生思想共鸣,引起了中土人士的广泛关注。下文我将从三个方面例论《维摩诘经》“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特别是庄子思想的融通。

一、入“不二法门”与庄子的“柴立其中央”

“不二法门”是《维摩诘经》中最主要的教义,它更是佛法的精髓。其意义在于改变原有的认知态度,超越一切分别之相,远离对法的执取分别,而达到无差别,无矛盾对立的中道观。入“不二法门”与庄子的“柴立其中央”二者之间的联系源于老子的“卫生之经”。在《庚桑楚》中老子传授“卫生之经”说:“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庄子在《达生》篇援引一则寓言故事对老子所传“卫生之经”做了说明。寓言讲道:鲁国有一个叫单豹的人,隐居深山,与世无争,年近七旬,而面如子婴,但不幸被老虎吞食;鲁国另有一人名叫张毅,他社交广泛,可是年仅四十,内热而亡。前者注意保养内心,可是老虎从身外将他吃掉;后者注意保全身外,可病从内心侵害他。透过这则寓言庄子认为太藏、太露都会招致祸端,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这“柴立其中央”就极似佛家以“缘起”正观达至“不二”之理。所谓“缘起”指的是世间一切现象皆依一定的条件而生起,由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成立。其基本法则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用“缘起”之心观察世界,就知道其“有”不是真实不变的“有”,其“无”也不是绝对的“无”,它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过程,这样世人便不会落入“有”、“无”的窠臼当中,离于两边而达到“中道”。

其实庄子所谓的“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正是庄子化的入“不二法门”。因为它要求世人对世间万物摆脱机械式的“二分”,要能够找到沟通事物“两极”之间的契合点,找到缓和事物之间矛盾的过渡状态。而“柴立其中央”恰恰就是这种避免事物二分矛盾的过渡状态。正如成玄英对“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一句注疏曰:“不滞于出,不滞于处,出处双遣,如槁木之无情,妙合两边,而独立于一中之道。”显然,“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绝不仅像字面所言处于事物两极之间的中间状态,而是处于无入无出,亦入亦出的“缘起”状态。这正是一种超越出入两极对待的本然状态。

二、入“不二法门”与庄子的“心斋”

入“不二法门”强调个人的主观因素,以明了人的内在心性作为解脱之道,颇与庄子哲学体系中的“心斋”有其相通之处。所谓“心斋”也就是空虚的心境,它和“坐忘”同为庄子达到虚静状态的方法。人在认识事物时,当然首先要借助感觉器官,借助于“心”的逻辑思考,但是往往“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所以要“听之以气”即要“虚而待物”抛弃一切是非得失,并从人生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而入“不二法门”的方法论就是“直指心源”,即:不通过菩萨的外力救度,也无需离世苦修,而要靠“各于自身,自性自度”顿悟未被污染的清静“本心”,排除一切计较、执着、烦恼的妄念、杀念,进入直觉的自省,参悟清静的“本性”。正如经中所言:“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1](p211)由此看来,入“不二法门”与庄子的“心斋”二者皆通过静虑、直觉去直接体验本性,所以说它们在思维方式上有共通之处。

另外,入“不二法门”与“心斋”都极力反对外力干扰,突出强调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注意力的问题),二者都极为重视凝神的作用。它们都要求行为主体处于一种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心理状态。总之,二者最核心的思想都是强调修道者应该“去躁为静”,即要求人们无欲无为,从内心深处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三、“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的太极图

张法先生在其着作《中国艺术:历程与精神》中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如果要讲对立统一的话,中国哲学有两种,一是阴阳相对,二是有无相生。[2](p19)其实太极图绝不仅仅揭示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与此同时它还蕴含着以“缘起”正观,达至“不二法门”的佛理。在太极图中,黑从大到小,又化入白;白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再化为黑,而且黑中有一小白点,白中有一小黑点,正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黑与白相互依存。这正好契合于“缘起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基本原则。黑白之间貌似对立转换,可实际上是“阳中有阴不纯阳;阴中带阳不纯阴”在黑白两部分中彼此区域内都有“对立”因素存在,这黑中一点白,白中一点黑就将原本有分别性质的“黑白二法”转换其义,超越一切分别之相,达到了绝对平等的真理。有些学者认为太极图是一个虚实结合体,如前所述太极图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之间已经变得不真实,不纯粹,所以这一说法有待推敲。

再看太极图中的S型曲线,对其颜色学界存有很大争议。如果套用《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中的话这条曲线的颜色就是:非黑不白。因为它已经远离了黑、白之间的执取分别,突出了太极图中所蕴含的无差别、无矛盾的中道观。所以说,道家太极图充分体现了“不二法门”思想中的“中观之道”。它体现了思维方法上的左右逢源,无所执着,自由无碍,这是一种把握佛教真理的方法,也是一种审美方法。

总之,通过上文在三方面例证“不二法门”思想与道家特别是庄子哲学思想上的共通点。旨在启发人们立足于本位文化的立场对佛教经典进行积极诠释;与此同时,能够援引佛教理论深化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理解。

参考文献:

第9篇:变态心理学入门范文

(一)健全机构,加强管理。为使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在我县得以顺利开展,要配强配齐园林管理人员,添置养护机具,加大经费投入。严格实行县城绿线管制制度,,明确划定县城建设的各类绿地范围和保护控制线,确保绿线内的用地不被随意占用和修改;坚持工程建设中绿化设计和工程设计同时报批的原则,确保项目建设的绿化用地和建设质量;按照“谁栽谁有,树随地走”地原则,对临街绿化带、行道树推行“门前包保”责任制,加强日常巡查,加大对破坏树木、毁坏绿地行政执法力度,督促管护队伍加大绿化管护力度,切实做到建植和养管并重,彻底避免只建不管、只植不养的现象。

(二)科学规划,精心指导。规划是建设的龙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对城市绿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规划、标准设计、合理建设、及时调整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绿化规划上,严格划定绿地控制范围,严格审批和验收各项城市建设工程配套绿化建设,确保各项建设配套绿地达到国定标准。具体实施上,坚持突出重点,做好代表城市形象的公园、主干道、城市广场的绿化;做到大小结合,“大”就是做到规划大手笔,“小”就是抓好树木花草的配制;强化“里应外合”,就是突出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的同时,做好城市绿化。这样就能从源头上避免建筑物挤绿、占绿的现象,有力维护县城总体规划和专项绿化规划的严肃性,提升县城绿化水平,形成特色鲜明、点面结合、科学布局、合理分布的绿化新格局。

(三)落实责任,严格奖惩。严格按照方案责任分解,完善奖惩制度,落实部门、乡镇责任,对新建居住区、学校、企业保证绿化达到国定标准。特别是住建部门要督促房开商做好小区绿化,发改部门加强对新进企业监督,必须要求所有住宅区、学校、企业绿化刚性达到国定标准;财政部门要把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所需经费纳入预算,确保有钱办事;园林部门要积极向上级争取相关项目倾斜,助推创建工作。

(四)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多方的共同参与,按照投资主题多元化、筹资手段市场化、管理方式集约化的思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和社会投资的作用,健全园林绿化建设市场,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园林绿化建设,推动园林绿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彻底改变过去政府唱“独角戏”搞园林建设的做法。保障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所需。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