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零容忍纪录片精选(九篇)

零容忍纪录片

第1篇: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在《含泪活着》这部电视纪录片里,没有耀眼靓丽的角色人物,没有复杂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激烈层出的矛盾冲突,却在平缓中寄予深情、于平静中暗藏波澜、于平实中寄予美感,用真实的纪录精神,平实质朴地表现了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正是这种平常却不平凡、简单却不单调、朴实却不寡淡的平实之美,带给观众一种持久而又深沉的艺术感动。

具体而言,本片中的平实之美是通过对平实的主题的捕捉以及平实的叙事手法来实现的。

平实的主题

该纪录片所反映的整个内容并不是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宏大主题,而是那些具体的、细小的、看似平淡却又富有深意、简简单单却又实实在在、平平常常却又真真切切的生活状态――含泪活着。

(一)隐忍的哭泣

在这个家庭中,父亲丁尚彪只身一人在日本过了15年艰苦辛劳、困难孤寂的打工生涯,然而面对生活的苦,他是坚强的、忍耐的。惟有想到家庭时,他才会动容,但他又是隐忍的。望着墙上女儿的照片,他眼角湿润了,轻轻将泪水抹去;与分别8年的女儿重逢后的送别,车窗外的父亲,默默地擦拭着泪水,定睛地注视着女儿的背影;相同的情形又一次发生在夫妻之间,阔别13载后72小时的短聚之后,又是一次生死离别。他哽咽着,强忍着泪,暗暗地把泪水吞进肚里;15年后归国的飞机上,望着脚下自己怀揣梦想、洒下汗水的日本,老泪纵横、感慨良多。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隐忍的哭泣中,我们贴近了主人公的内心、体会了他的情感,读懂了他的人生信条。

妻子陈忻星,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中都依然乐观、顽强地生活着,她紧紧抿着的双唇间,透出一般女人少有的坚强。看着拍摄人员带来的丈夫在日本生活的录像,女儿已经为爸爸的苦哭得泪如雨下,而她隐忍着、习惯了地紧抿着嘴,不在女儿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脆弱;机场送别女儿,在女儿的背影消失之际,她才失声痛哭。8年前送别丈夫至今未归的旧伤与如今女儿遥遥无期再见的新愁齐压在她的心头;与丈夫短暂相守后的离别时分,默然的忍耐,惟有在电车开动刹那间轻轻的摆手,多少苦涩与酸楚化作无声的哭泣。

年少的女儿丁,是这个家中惟一可以放肆大哭的人,却也学会了在和妈妈的最后一顿践行晚餐中对母亲像个大人似的嗔怪;会昂起胸头也不回地走进机场入口,不让妈妈看到她脸上伤心的泪花;在与分离8年的爸爸再次分别时,故作轻松地、天真地询问爸爸你哭了,而自己却在车开动后呜呜大哭。

从这一家人隐忍的哭泣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那份共有的坚强与坚守。

(二)认真地活着

在每年自杀人数超过三万、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五倍的日本,丁尚彪艰难却又认真地活着。为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奋力拼搏着。即便在最具幻灭感的北海道,在重新建立人生出发点的梦想被击碎的地方,他也没有慨叹命运的坎坷,也没有过一句怨言,更没有放弃自己的人生。无论是在轰鸣的车床前、狭小的厨房操作间、还是公共场所的楼梯立柱间,我们看到的是他专注的眼神、一丝不苟的态度、勤勤恳恳的劳作。五份职业资格证书,一天换三件工服,每晚都到深夜回家,从未休息过一天。尽管步履蹒跚、牙齿松动、疲惫不堪,艰难地熬着日子,也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正如他在建筑工地拍摄的一张照片显现的:衣衫污浊,眉头紧锁,却眺望着远方,心中是靠自己的力量彻底改变家庭命运的决心。为此他起早贪黑地拼命干着,认真踏实顽强地活着。

爸爸要把自己的接力棒最后传递到女儿手中,而对于接力棒的重大意义,丁早已深谙于心。这沉重的接力棒化作勇气与力量,促使她向着一个一个的目标前进。无论是高三苦读的书桌旁向着美国一流大学迈进的步伐,还是大洋彼岸向着医学博士高峰攀登中自信顽强、永不放弃的决心,还是好好努力迎接新生命、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处处继承了父母那常人无法想象的付出的力量。

一家三口,三个国家,走着不同的奋斗路,怀着相同的亲恩情。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纵然含着泪,仍要活下去!认真的活着!一家三口用认真的活着给我们诠释了责任、精神、目标、拼搏的含义。

(三)幸福的微笑

丁尚彪用在异国他乡15年的“黑人”生涯,终于为家庭找到了幸福。而幸福,是那些有希望、怀有爱、知感恩的人才会真正拥有与体会得到的。已经发黄的一张全家福照片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因为中间的这个小女孩身上寄托了他们夫妻的希望与对未来光明前途的憧憬。

对于妻子,幸福是看到懂事的女儿争气地拿到了美国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的喜悦,是纵然吃着白水煮面而内心却充满希望的甘甜,是执著申请赴美签证12次终于获批后的兴奋,是即将与分别13年的丈夫见面前吹头发时嘴角露出的微笑,是看到丈夫为自己忙碌做饭的背影以及熟悉的旧枕套后那由衷的欣慰,是等待即将归国的丈夫进家门前张罗饭菜的温馨。

对于丁,幸福是收听父亲点歌录音带时令他获得温暖、勇气、信心与力量的浓浓的父爱,是在美留学5年后那永不放弃的决心与自信的微笑,是拿到医学博士学位后感恩的话语与帮助更多人的新的梦想的萌发。

丁尚彪是幸福的,他的人生自始至终拥有目标与希望,拥有责任与精神的支撑。他有默默支持他、与他一起牺牲的妻子,他有懂事并很好地承接人生“接力棒”的女儿,他更有一颗懂得感恩而从不怨天尤人的心。对那个彻底击碎他的留学梦想、建立人生新起点期待的残酷悲哀之地――北海道,他没有丝毫的愤恨,而是充满了感激,甚至还有歉意。离别前他对着城市深深一躬,当他在归国的飞机上感慨万分地合掌之际,我们感到了他对这个第二故乡的感激、祝福与祈祷。

正像片中不时出现的樱花一样,纵然花开短暂,却绚烂一时,纵然灿烂辉煌,却需边开边落,似泪珠点点,随风飘洒,笑着、哭着、幸福着……樱花,是希望之花、团聚之花、幸福之花。

平实的主题,带给我们真切的感动,在平常的生活中,蕴藏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启人深思、令人回味。

平实的叙事

平实的主题,之所以达到了平实的美学效果,还得益于平实的叙事方法与技巧。

(一)客观平实的视角

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在于真实,客观地展现被拍摄对象原生态的生活原貌,是纪录片追求的目标。而平实,是引起观众信任和关注作品的最佳选择。电视的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是传达与接受的关系,也是相互交流沟通的关系。作者要创作一部好作品,首先要让观众接受,进一步喜爱,要达到这点,创作者应对客观事实充分尊重,用平实的心态,做真实、平静、详细的记录。

1.平实的心态

作为导演与制片人的张丽玲,她自己就是留日学生中的一员,她完全能够体会和理解她的拍摄对象,与他们有着深切的共鸣,她非常清楚应该表现的内容。因此,她用平实的心态,以平视的角度,做着真实、平静、详细的记录;用朴实的画面语言,注意细节的原貌,不事夸张地记录下生活的本真样态。做生活的观察者、见证人,而不是参与者,认真细致地观察拍摄对象,充分尊重被拍摄者的客观事实和生活实际,尽量不打扰对方的生活和言行,按照自然的生活轨迹,用真实的情感唤起观众的认同与回应。整整10年,张丽玲克服重重困难奔走于日本、中国、美国之间跟踪拍摄,记录了丁尚彪一家三口在上海、东京、纽约天各一方的生活景象以及将对亲人的思念深藏心底,胸怀理想、绝不放弃、坚韧不拔、含泪前行的壮绝岁月。

2.客观的解说

在该纪录片中采用了日本男声段田安则的解说,其语调深沉、语速适中,客观中立,充满历史感。不论是对日本的介绍、中国“”的描述、还是主人公生活的交代,都给人以客观、真实、可信的感觉。语言表达坦诚通俗,没有激昂的言辞,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刻意的拔高,不苛求某种明确的主题思想,没有大段的抒情与议论,解说的分量恰到好处,只有平实的介绍,缓缓的叙述,还有适当的留白。例如:“13年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两个人的东京”,不事煽情,话语不多,点到为止,却将观众自己的情感联想调动延伸开来,生发出去。

3.同期声叙述

为了达到平实的叙事效果,该片大量地使用了同期声,让主人公自己去讲述自己的故事,反映真实的内心情感,而不做任何主观化的个人强加。用主人公自己带有概括性的发言作为总结,去抒发他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与说服力。并且多次使用声画对位的方式,将父亲采访时的同期声配以妻女的画面,在平行蒙太奇的穿插中,用同期声捏合串联起分散在各处的一家人,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张力,也将平常的场景赋予了更浓的生活含量。

(二)平实的拍摄风格

该片的摄像是日本一流的纪录片摄像师,该片的拍摄完全是一种平实的风格。张丽玲说,她的摄像师在现场就像影子一样,只看得见却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以下我想用三种镜头方式的运用,来分析这种平实的影像风格。

1.近景采访镜头

纪录片由于长期的跟踪拍摄,与拍摄对象建立了一种友谊与默契,使得被拍摄者能够忽视摄像机的存在,并在摄像机前袒露心扉,这是纪录片独特的魅力所在,更是张丽玲一行人耗费10年,大幅度的时空跨越,与拍摄对象风餐露宿、真诚相对、多年积攒起来的气场。《含泪活着》这部片子用了很多近景的采访镜头,他采用的都是平视的高度、略侧偏斜的机位。平视能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和交流感,略侧偏斜的机位能减少对主人公逼视的压迫感,这样的镜头拍摄出的画面,没有刻意的采访之感,更像是主人公的喃喃自语、随意的谈论,达到了最大的客观与平实的效果。

2.全景深镜头

全景深镜头,是指在一个镜头中,被拍摄的对象不止一个,分成前景和后景,前景被拍摄的对象和后景被拍摄的对象没有清晰区与模糊区的区别,也没有焦距的推拉变化,同样清楚地出现在一个画面当中。在该片中三处全景深镜头的合理运用丰富了镜头语言,表达出人物复杂的情感活动。第一处:妈妈送别丁的场景。前景是女儿自信而微笑的脸庞,后景是妈妈默默的笑脸。我们可以看到妈妈脸上的满意、自豪与期待,同时也能看到不舍与隐忍的关切,母女二人无话,似乎也在有意躲避对视的目光,此时的沉默胜过千言。当丁头也不回地走进去了,背影消失在妈妈的视线里,妈妈再也忍不住了,放声痛哭。此一镜头将母女的那种压抑、克制、加以强化,使离别有了更感人的力量。第二处:父女离别。前景是女儿不停擦拭泪水的特写,透过车厢玻璃,景深处是父亲站台上静静伫立抽噎的全景。伤心的丁看着侧前方,眼神迷茫而感伤;站台上的丁尚彪依然静静站着,眼睛死死盯着车厢里的女儿。父女亲情在无言的沉默里静静地流淌,汹涌的泪水仿佛在洗刷8年的尘埃,又在感叹未知的将来。这一镜头的运用,使父女间的离别倍加感人。第三处:夫妻离别。画面与第二处如出一辙,还是那趟车,又是那个车站,不同的是女儿换成了妻子,到站了,丈夫快步走出车门,仍旧是老位置,站在车窗外,含泪凝望着妻子;妻子低着头坐在车内,等待着离别,相同的角度、同样的画面,再次使用这一镜头,让人不禁感慨命运对人无情的捉弄。一家人天各一方,到底何时是个尽头。全景深镜头,将前后景对象间的情感暗涌和精神互动真切有效地表现了出来,使平实的画面显得更有张力以及感染力。

3.运动的镜头

夫妻二人13年后的东京短暂团聚,被摄像师拍摄得浪漫而深情,流畅而富于动律。中年人的情感是深沉、含蓄的,没有热烈的拥抱、陶醉的激吻,有的只是默默的、淡淡的、静静的眼神。摄影师以动补静,巧妙地利用了运动的慢镜头、摇镜头和移镜头。在电车大门打开的那一刹那,慢镜头记录了夫妻13年后的第一次目光相遇,我们分明看到了丈夫眼里激动的亮光,深情的凝望,默默的打量,无言的交谈。摄像机退后,仿佛把这个重逢的悄悄话留给他们自己。夜晚的东京郊外,樱花开放,摄影师用了摇移跟的镜头让樱花包裹在妻子的周围,仿佛被浓浓的爱意所包围。游览观光中,更是使用了很多摇镜头和移镜头,仿佛摄像机也似个感情充沛的舞者一样,为这对盼了太久终相逢的夫妻跳起了优美的华尔兹。再配以舒缓的蓝调英文歌曲,把个异国情调、浪漫情怀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细腻平实的抒情

《含泪活着》这部片子是真挚的、感人的,得益于它不事煽情,不矫揉造作,于细腻平实中淡淡地抒写真情。

1.细节抒情

该片注重抓取生活原貌的细节,仔细周到、细腻深情地去描写,用心去体会被拍摄者含蓄而又丰富的内心情感,做到用生活中本有的细节去抒情。例如,女儿走后,剩下孤零零的母亲只身一人,空旷的小屋里飘荡着风铃清脆的回响,窗外晾衣绳上悬挂的仅剩下母亲一人清洗的衣衫;父母8年未曾谋面,猛然相见,女儿手里玩着车票,故作漫不经心与随意,以掩饰内心的拘谨、羞涩;丈夫为迎接妻子的到来,拿出珍藏很久、已经开线、却依然鲜亮的结婚时的枕套,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2.色彩抒情

色彩,在片中从视觉上,也有很强的情绪表现力。在片子开始部分,用了黑白影像的纪录片来表现的情形,富有历史感与真实感,也具有悲凉之感。一幅水彩画,下方是绿草、一家人紧挨着的背影,远处是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这幅画色彩鲜艳,置于开头部位,为这个感伤的故事,平添了希望与明媚的色彩。片中时不时出现的满屏的粉色樱花,也作为团聚、希望、幸福的象征,调节着生活灰暗的底色。在描述丁的具体目标――纽约州立大学之前,是父亲深夜里走在漆黑狭窄的回家路途,紧接着的画面是美国明丽的风光、宏伟的大桥,配以昂扬的音乐,这里的一黑一亮、一艰辛幽闭一宽广敞亮,于色彩的对比中,表达了是父亲作为“黑人”的无停歇的劳作,托起了女儿光明的前程。

3.音乐抒情

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语言,它在反映人物情感时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片中描写丁尚彪刚到日本的艰难生活时,配以小提琴悠怨、凄婉的独奏旋律,辛酸的往事历历在目,与主人公坚定、淡然的独白形成鲜明对比;片中录音带里父亲点播的苏芮的歌曲《牵手》,把一家人浓浓的亲情、彼此的爱意,在远隔的千山万水间传递;夫妻终于见面时,响起了小提琴与钢琴的合奏,小提琴轻柔悠扬,钢琴轻轻低诉,彼此应和,仿佛二人此时交汇的心灵,而导演有意隐去了两人交谈的同期声,似乎该说的话太多太多了,把悄悄话留给他们,而用音乐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观众。那首英文歌曲Don McLean的and I love you so,深情款款又略带忧伤,如此恰切地正是这对夫妇一生爱情的总结与写照。当电车开动的铃声响起,又一次拉开了遥遥无期分别的序幕之时,响起了低沉缓慢的交响乐,和着女声轻轻的哼唱,同期声是妻子无声的哭泣,此处大音希声,让我们随着音乐的呜咽,一起去品味那生死离别的酸楚与惆怅。

总之,电视纪录片《含泪活着》是一部真实、客观、平实、感人的纪录片佳作。这部片子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永留记忆的感动,还有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对生命意义的拷问。

[参考文献]

[1] 林金华.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由《我们的留学生活》谈纪录片的创作[J].记者摇篮,2006(09).

[2] 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2011年2月13日,秦皇岛的气温是零下4度,第二届国际冰泳挑战赛暨秦皇岛2011新春冬泳大会准时开幕了。大会赛场选在秦皇岛海滩西浴场冬泳基地进行,当时的水温是零下2.5度。

这次参赛的是国内的15支冬泳队和来自俄罗斯的代表队,59岁的赵瑞萍是北京冬泳队代表队的队员之一。此次挑战,主办方不分年龄组,也不设女子组,男女一样统统抓阄排号下水。这样,显然弱小的女队员游不过彪悍的男队员,更何况还有壮如铁塔的俄罗斯男队员参赛。

虽然下午才进行比赛,但上午赵瑞萍就和队员们来到海边,想先下水试试,做做比赛前的热身。赵瑞萍参加冬泳13年了,这是第一次在零度以下的水温中冬泳。

上午10点,海水温度为零下2.8度。大家脱掉棉衣,光着脚越过沙滩,踩着冰凌片儿扑向冰粥似的海水中。一进入水中,立刻感到刺骨的寒冷,很快,几乎每个人都被冰凌片划破了小腿皮肤,腿上开始淌血,而赵瑞萍是最严重的一个。

下午,赵瑞萍排在第17号下水,因为挑战的难度和危险性,水上有救护船,水下有救护人员,岸上有救护车,救护人员分分秒秒都在观察着队员的一切游进状态。一下水,赵瑞萍的手就被冻得麻木没有了知觉,她坚持游完了400米,在水中停留了14分19秒,在医护人员的劝阻下,赵瑞萍回到了岸上。最后,她的名次为:距离第13名,耐寒第11名。

骑着单车看世界

2006年5月,赵瑞萍已经坚持冬泳10年了,身体越来越棒的她又开始构思自己人生中的另一个挑战――“骑车去拉萨”!从川藏线上行(成都骑到拉萨),再从青藏线下行(拉萨骑到格尔木再到西宁)。

在此两年前,赵瑞萍加入了一个自行车俱乐部,从此便迷上了骑单车。而平时她都是在市内和郊区骑车,这么远距离的旅程还是第一次。“每次听去旅游的人回来介绍当地风光,我都琢磨着,什么时候自己也要去一趟,但我的方式要和别人不一样,必须有纪念意义。”赵瑞萍说。

说服了丈夫和儿子,在他们的支持下,她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查阅各种交通图,打听路况,手工制作路书,联系同伴,升级山地车。而最重要的,是得找到愿意和自己同去的骑友,不然家人是不会同意让她独自去的。终于,她找到了64岁的李学志和刘宝祥,他们也正有此意,于是三人携手上路了。

一路上的艰难险阻难以细数,从回到北京时,他们仨每人都瘦了十几公斤。赵瑞萍说:“现在我还记着骑在山路上时,嘴巴里边念着‘我不行了’,可腿仍死命地蹬着车,决不放弃。”

赵瑞萍想去国外看看,这个梦也做了许久。她心里最先想去的是丹麦海边、阿尔卑斯山,还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罗马。她把这几个地方连起来一看,中间还会经过好几个国家,于是确定下从俄罗斯出境走北欧,经芬兰、瑞典、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瑞士、意大利最后到梵蒂冈的路线。

2009年,赵瑞萍只身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这次骑行75天,行程4830公里。本来赵瑞萍是有个路友的,由于一些原因,他们出俄罗斯国境不久就分开了,那一路的孤独与寂寞,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她几乎当了两个月的哑巴,好容易遇到问路人,又听不懂外语。

端午节那天,她骑行到德国不莱梅路段,在路边吃完面包,就倒地睡了个小觉,没想到,地上掉的面包渣引来了成群的蚂蚁,爬满了她的头、脸和脖子,清理了半天都没清理干净。下午,她途经超市买面包,后面排队结算的德国人还在轻轻捅她说:“你身上有蚂蚁。”那天,她正好接到单位年轻人发的短信:赵老师,今天端午节,您在欧洲能吃上粽子吗?祝端午节快乐!当时,赵瑞萍一笑还吃粽子呢,现在蚂蚁快把我当粽子吃了!

“骑过了欧洲11国,我感觉世界越来越小,中国越来越大。”赵瑞萍说。

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0年,俄罗斯举办中俄冬泳人携手共创吉尼斯纪录,邀请中国冬泳队员参加,赵瑞萍抓住了机会,虽然她是此次活动中年龄最大的女队员,也是中国队五名队员中唯一的女队员,但是,赵瑞萍并不服老,更不服输。

这次的目的是漂游阿木尔河,从这条河一直到达海峡,再到萨哈林岛,之前因为地势险峻,浪大、气温低,还从来没有人在这里游过泳。漂游活动是轮流下水,每人下水必须30分钟,一分一秒都不能差,然后换人接力,25名队员在25天共完成1300公里。每人每天下水1~2次。期间下雨下了整整一周,但挑战不能停。在入海口处,海水冰冷刺骨,吉尼斯的官员提醒他们,从这里开始,每前进一米都是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有一次,赵瑞萍遇到了接连打来的几个大浪,连着喝了几口水,连咳嗽的机会都没有,当时她想这次真的是找死来了,可船上的官员告诉她必须坚持4分钟成绩才有效,就这样,赵瑞萍咬牙坚持了下来,她说,旁边的船上时刻飘扬着我们的国旗,我不能为咱们中国人丢脸。同行的俄罗斯队员常常向她竖起大拇指,表示敬佩。赵瑞萍感觉自己能忍受。一个月下来,他们终于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船上的一个月里,赵瑞萍还在每天的漂游之后为船上的队员和工作人员按摩,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开朗热心又坚强的中国奶奶,常常在甲板上把她抱起来往上扔。就是这次吉尼斯挑战之行,她和俄罗斯的冬泳爱好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赵瑞萍是1953年出生的。1993年,她主动要求下岗,自谋职业。1999年取得了国家技术等级高级职业证书,现在是一名中医推拿师。赵瑞萍的老伴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但他承认妻子的勇气和毅力比他这个专业出身的人还强。“这几年,她辛辛苦苦打工挣钱,但没攒下钱,全干了她喜欢的事了。”

赵瑞萍说,冬泳健身有很多益处,比如增强免疫力系统功能,使身体强壮,不易生病;改善身体微循环状态,使各组织细胞的营养充分,排泄通畅;提高生理机能和软化血管;提神醒脑,提高人体对环境的快速变化能力,调节情绪,增加愉悦感和防止衰老;提高人体御寒能力,风吹雨打不感冒。但是,科学冬泳必须坚持几项原则:

1 体弱者别冬泳。冬泳适合于已熟练掌握技能,并从夏秋季节坚持过来的健康人。

2 冬泳不等于包治百病,因而不能指望用冬泳取代对疾病的治疗。

3 结伴而游,切勿独游,提倡文明、友善、互相关心、乐于助人,防止意外发生。

4 不可冒进,贵在坚持。

第3篇: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2017年5月,演员柯蓝凭借作品《金水桥边》获得了第22届华鼎奖中国近现代题材电视剧最佳女演员奖项,与此同时,她在《人民的名义》《外科风云》等剧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而在做演员的同时,柯蓝一直在练习如何与疼痛共处。通过练习,她慢慢接纳了与生俱来的病痛,以及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她说:“我不会因为做了某件事过会儿会痛,现在就不做了,也不会因为我明天要死了,今天这顿饭就不吃了。有人说向死而生,我要向死而歌。”

疾病是上天的宠爱

柯蓝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红三代,又是族中长女,颇受爷爷奶奶的宠爱。但她生命中最深刻的记忆却是有关疼痛的,持续地忍受疼痛,让她感到无奈又无聊。

自出生起,柯蓝就患有病型性蜕变的脊椎炎和哮喘病,为了治好她的病,家人曾想尽办法带着她四处看病。小时候的她也曾一度以为自己的病会被治好,自己终有一日会摆脱疾病的困扰。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梦,不管她和家人怎样努力,陈年的病痛始终困扰着她,从不间断。

最痛的时候,柯蓝想到过死亡。这个词对她来说并不陌生,很小的时候,她就接连见证过亲人的离世。对她来说,死亡就是“地上的人一个一个送,天上的人一个一个接”,如果哪一天离开了地上的亲人,去天上会会那些先走的长辈,听上去好像也不错。但想归想,痛到在地上打滚的时候,她也会忍不住怨天尤人,觉得自己特别衰,“还没看遍大好的世界就被痛死了,想想就觉得不甘。”

柯蓝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几乎都是在疼痛的洗礼下完成的:14岁出国留学,22岁加入Channel V,后转战凤凰卫视,成为亚洲当红主持人。在风头最盛的时候,她又转行做起了演员。于她而言,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不尽兴而活简直对不住自己。而随着阅历和年龄的增加,她也慢慢接受了疼痛与生命共存的状态。有一次柯蓝偶然听到学医的长辈跟母亲说:“这孩子活不长。”听了这句话,她的内心像是印证了什么,倒暗自松了一口气,从此该吃吃该喝喝,每天最大的心愿就是过好这一天,不知不觉竟也活到了45岁,超过了她给自己定的极限寿命――38岁。 柯蓝

既然怎么甩都甩不掉,柯蓝便想方设法将疾病变成自己的好朋友,不时清点一下生病带来的好处。她敏感而早慧,六岁便开始读《红楼梦》,具备细腻的感知能力,这仿佛都是病痛带来的副产品。她的脊椎炎遗传自爷爷,哮喘病遗传自奶奶,12岁前,她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北京的部队大院,与二老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故此她将遗传病视为一种荣耀,一种同长辈之间的连接,还会骄傲地告诉别人:“我得病是因为我得到了老天爷的宠爱。我从爷爷那儿遗传了病型性疾病,我父亲这一辈的人有这病,但不是每一个都有。我三叔有,一个姑姑有,然后我有。你看这就是。从我奶奶那我都能遗传到哮喘,你说我这个人是多么受大家宠爱,所有家族性疾病都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我绝对不是医院里抱错的。”

被疼痛“克”成参天大树

35岁那年,医生警告柯蓝:“你的病已经很严重了,相当于100块钱已经用了60块,如果平时不小心,随时都有可能瘫痪。”面对严峻的现实,柯蓝不得不将更多精力用于对抗疾病,每天最大的希望就是这一天不要过得太疼。她随身携带着对抗疼痛的安美露,没事就得抹一抹。“别人抹手油我抹安美露,我不想让自己的手漂亮一点吗?但是不行啊。”疼痛就这样如影随形。

尽管如此,柯蓝却没有因为疼痛改变原有的生活轨迹,她照旧去拍戏、疯狂地练习瑜伽和普拉提,以更猛烈的姿势选择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脊椎炎发作的时候,她经常疼得翻不了身,像只乌龟那样缩蜷着。有一次她梦见过世多年的奶奶,奶奶对她说:“现在这样是好事儿,你知道疼,知道怕,知道有些事情你不能做,因为你的身体有这局限。你就是日子过得太好了,有一些东西这样克你,你就可以变成一棵参天大树。”

日日为疼痛所克,柯蓝对生命充满了警惕。她很少拿身上的病痛说事,更不屑对外诉苦,“老跟别人诉苦有意义吗?如果你今天早晨碰见一个病秧子,跟你说了一早晨他的疼和不容易,也许会激起那么一分同情心,然后出门的时候你会想:‘哎,终于离开了那个痨病鬼。’那不是我。”她不愿拘泥在疼痛里,宁可别人说自己是一个难搞的、浑身带刺的人,也要跟可怜这个词划清界限。

因为深知生活的不易,所以柯蓝活得特别真实,从不委屈自己说违心话、做违心事。拍摄《惊情神农架》的时候,她对剧组破坏当地环境的做法非常不满,便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发言斥责这种行为,结果被电影制作方和当地文化厅告上了法庭。她倒也不犯怵,贴上血汗钱跟对方打官司,耗时弥久终得胜诉。其间有友人劝她隐忍,不要为了争一口气招来无谓的伤害,她却不以为然,坚信“只有自己才能伤害自己,这点子事情在我眼里根本不算什么,长辈们经历过的那才叫大风大浪。”

把握住了自己的心,柯蓝才觉得活得不那么累。她把和疾病斗争之余节省下的能量都用在拍戏上。只要是喜欢的角色,就算没有片酬她也乐意去争取。她对工作极其认真,没看过四五遍剧本,把前场戏、后场戏了然于心,绝不会进组。吕中老师曾说:“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演戏,是真的。”柯蓝深有感悟,她还特别认同闫建刚老师说的“虿皇茄莞观众的,戏是演给对手的。”柯蓝一次都不想掉链子。

更深层次地疼惜自己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弱,柯蓝几番同死亡擦肩而过。2017年早春,她在吃麻辣香锅时点了份毛肚,热辣的毛肚压迫了气管并引发了食道扩张,她差点因此而丧命。死里逃生后,她仍旧眷恋麻辣香锅的味道,却默默将毛肚拉进了黑名单。

几经生死,柯蓝把取悦自己的灵魂看得越来越重要。别的女演员拿到片酬后会给自己买个名牌包,或者做个微整形,柯蓝觉得“这些带来的满足感远远不够”。于是她开始投拍纪录片,第一部聚焦于打工人员子女的美学教育,第二部拍的是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然后又随手拍了一位好友的流年记录,还打算做一部乡村教师题材的片子。

拍纪录片需要源源不断地投钱,柯蓝便不停地接拍电视剧。第一部纪录片快拍完的时候,她被房东扫地出门了。换完房子,她找来几个农民工帮忙收拾新居,结果被蒙了几千块钱,还换走了不少新零件。柯蓝的弟弟感到不忿,说:“姐你到底图个啥,你拍纪录片关心他们的孩子,他们却在这里坑你。”柯蓝摇摇头,回去继续拍片。她心里记着罗曼・罗兰的一句话:勇敢就是,当你认识到人世间所有的肮脏之后,还愿意张开双臂去拥抱它们。“我希望我是个勇敢的人。”她这样对自己说。

第4篇: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关键词:外宣;纪录片;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翻译是一种历史深厚的活动,它的历史十分悠久,出现的具体年代或许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无法追根溯源。翻译同时又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行为,它的跨文化属性,在当今这个“球土化”概念日渐普及的时代中,又得到了最大的彰显。外宣纪录片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本,它所承载的任务在当今这个多极化的时代下意义重大。外宣纪录片的制作专家曾经撰文谈到外宣纪录片“任务是利用电视手段宣传中国政府的立场、观点,把中国的情况展现给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人”。由此可见,外宣纪录片肩负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的使命,外宣纪录片的翻译尤为重要。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是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的渠道。翻译这项任务本身就有很大的难度,因为翻译这项交际活动,不仅受到两种语言之间差异的限制,也受到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的限制。而外宣纪录片是一项特殊的翻译任务,它的翻译难度不仅局限于语言和文化上的难度;由于它是配合着画面与声音,同时又是随着中文字幕一起滚动的字幕,所以每一句的长度以及出现的时间都是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不得不考量的问题。笔者对于外宣纪录片的字幕翻译很感兴趣,对一些可能作为外宣纪录片的素材进行了搜集,并自己亲身做了一些外宣纪录片翻译方面的相关实践。“玩味京城”节目第五期《生灵的感悟》是笔者认为在自己翻译过的多篇外宣类纪录片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集纪录片,下面笔者就拣选其中的一些翻译实例,从文化差异、语言选择、语序调整和信息拣选四个角度出发,探讨外宣纪录片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的四类问题,以及笔者所采用的四种策略,和从事外宣纪录片翻译工作的相关人员分享一下自身的经验和体会。

一. 文化差异的处理

和其他类别的翻译任务一样,外宣纪录片在翻译的过程中面临跨文化交流的难度和障碍。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外宣纪录片中时常会体现,如果处理不好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以忠实于原语信息的策略直接翻译,往往会为受众带来理解上的障碍,甚至会给受众带来负面的感受,因而达不到对外宣传的效果。下面以《生灵的感悟》中的部分实例为例:

原文:

老赵:头分二色这必须得记住,这蛐蛐一打开盖脑袋必须两色。头顶和脑盖的颜色必须是两样。看见了?一个色吧。下回再收着一色的呢?

徒弟:就大嘴巴抽。

以上是老赵指导徒弟在花鸟鱼虫市场挑选蟋蟀的一段对话。老赵告诉徒弟什么样的蟋蟀是可以用来比赛的蟋蟀,什么样的蟋蟀不能留。徒弟听了老赵的教诲,保证以后寻找蟋蟀时一定会仔细辨别,不会犯错。徒弟的回答是带着幽默的回答,如果按着原文的语言直接翻译成:Next time if I selected a bad one, you can just slap me in my face. 这样的翻译会向外国人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外国人如果看到这样的字幕翻译,很可能认为在中国打嘴巴这种行为是司空见惯的,会以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野蛮、充满暴力的民族。这会有损我们民族的形象。因此,在处理此类涉及到文化差异上的语句时,翻译人员应尤为注意。此处,笔者的翻译是:

Mr. Zhao: bear in mind that, for a good cricket, its colors of the top of head and forehead must be different. You see this one? Same color. Will you ever forget that?

Apprentice: Never,I promise.

这样处理,前后衔接自然,虽然没有将原文的幽默语气忠实地传达,但是准确地传递了原文的的信息,而且不会使外国人误解。另外,将一种语言的幽默全部传递到另一种语言这件事在很多情形下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笔者的观点是能传达幽默固然好,实在难以传达就不要勉为其难。如果传递了错误的信号,造成了受众的误解则是得不偿失。

二. 语言的选择

翻译这项工作要求翻译工作者拥有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在将外宣纪录片的中文翻译成为英文的过程中,一些语言的选用要经过审慎地处理,选词要准确,要达意,要考虑到所选的词语能否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情感。这是由于外宣纪录片的特殊意义要求外宣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在工作中尤为注意,在选词方面要尤为谨慎,不能对于所选用的英文词仅仅只是大概了解,有条件的话应该多阅读平行文本,细查字典,以保证所选用的词能够准确地表达原语的意思,不让受众误解。下面拣选几例:

原文:你看这样,多明显这个背,越长越明显,这样的就淘汰。

这句话中的“淘汰”一词在翻译时应尤为注意。这句话是说在培养观赏鱼的过程中,当幼鱼长到一定阶段,身体的外观特征趋于明显,这时可以看出有些适合继续作为观赏鱼培养,有些则失去了培养成观赏鱼的机会。这里面的“淘汰”一词就是将那些不适合培养成观赏鱼的鱼苗从适合培养成观赏鱼的鱼苗中分离出去。查阅词典,eliminate、 sift out、filter out 和discard等都有淘汰的意思,但是这些词有细微意义上的差别。如果将这个词译为:eliminate 或discard 那样的意思就是将这些鱼铲除掉、处理掉。而实际的情况应该是将这些品相不好的鱼放生。如果选用eliminate 或discard这样的词,传递出的信号就是长得不好就将它们杀死,这会给人留下养鱼人是非常残忍的形象。而且许多西方国家都有相关的动物保护法案和反虐待动物的相关法案,这种残忍的杀戮行为在他们看来或许是完全无法接受的。因此,如果选词不恰当的话,很可能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此外,一些词语在词典中有许多对应的英文,在选词过程中应该尽量选择常用的或者符合语境的词语,这样会使受众看起来比较自然易懂。如“鸽笼”一词有多中译法包括:pigeon cage、dovecote和pigeonry等。经查阅平行文本,笔者发现pigeon cage是最常用的,dovecote也比pigeonry常用,pigeonry是比较学术的说法,同时pigeon house 和loft也可以表达鸽笼的意思。

三. 语序的调整

汉语和英文在语法结构上不尽相同,句式结构也不一样。英文善用长句,用逻辑词将许多语块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形式上严密的整体。而中文则多用短句,语句内容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形式上较为灵活、松散。因此在外宣纪录片的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在中文英译的过程中要将结构松散的中文短句进行重新的调整和布局,使译文通顺连贯,符合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下面将部分原文和笔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

原文:信鸽拥有超凡的识家能力,它上喙独有的感应晶胞,使他能依靠地磁场来判别方向。

译文:Carrier pigeons excel in locating their home with their geomagnetic field sensitive unit cells on their beak.

此处译文把原文的三个分句融为了一个整句,同时原文中的第二句和第三句的相对位置在译文中也被调换了,其目的是通过调整语序,将汉语中零散的句子整合成符合英语使用者所习惯的带有从句等修饰限定成分的长句,便于阅读。

下面一例是同样的道理。

原文:老姚的200多只鸽子中,半数以上是纯正的外国血统,这让老姚满是得意。

译文:What pleases Mr. is that most of his 200 plus pigeons are of pure foreign blood.

四. 信息的择重拣选

外宣纪录片的翻译相比于一般的翻译工作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难点,那就是英文字幕是配合着画面与声音的,同时又是随着中文字幕一起滚动的,所以每一句的长度以及出现的时间都是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要考虑的。在一般情况下,英文字幕是放置于中文字幕之下,和中文字幕同时出现的。因此,在翻译英文字幕时一定要避免字幕过长,语言过于复杂。而现实中出现的情况常常是中文字符比较短,所占的空间比较少,而传递的信息密度却比较大。如果想利用屏幕有限的空间,传递出同样详细丰富的信息,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有时,即便屏幕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纳较长的一段英文字幕,但是由于中文字幕的信息很短,滚动的比较快,所以英文受众很难或者说没有办法在那样短的时间里将字幕信息浏览完全。这样的字幕会给受众观看纪录片的过程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笔者建议,在字幕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对字幕信息进行筛选,择重点翻译,这样虽然没有将原文信息全部通过字幕完全传递,但是起码可以使受众了解主要的信息,同时可以减轻受众的精神负荷。下面择例说明:

原文:在驯养信鸽的门道里,血统重于一切,因为优良的基因与飞行的速度直接关联。

译文:Breed outweighs anything else in selecting carrier pigeons as it correlates with the flying speed.

相比于原文,译文省略了“在驯养信鸽的门道里”这一分句。如果这三个小信息点全译过去会产生很长的译文,所以出于对空间的制约以及受众的精神压力的考虑,笔者将第一个分句省略掉,这样做基本不影响意思的传递,而且减轻了受众的心里以及精神上的压力。

下面是一个相似的例子:

原文:鸽子每天早晚放飞,如果不这样训练,鸽子脑满肠肥,会逐渐失去飞翔的能力。

译文:Daily releases at sunrise and sunset make sure the pigeons wouldn’t be too paunchy to fly.

这一句话原文有四个分句,译文将信息巧妙地整合后,使其变为了一个相对较短的长句。在此处译文中,一些细节性的信息虽然有损耗,但是不影响整体意思的传达;同时,这样处理之后信息清楚明了,不会给受众带来观看或阅读上的负担。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外宣纪录片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它肩负着特殊的意义和使命。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可能会遇到文化之间的差异、语言的选择和运用、语序调整以及重点信息的挑选等四大类问题。笔者认为,外宣纪录片翻译工作者应时刻牢记外宣纪录片的对外宣传、介绍中国文化、树立美好中国形象的初衷,本着考虑受众感受的思想,采用相应的策略,处理好这些问题,使得外宣纪录片的英文字幕真正达到外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小晶. 论影视字幕翻译中文化专有项的处理[J]. 电影文学. 2009(16)

[2] 黄远竟 杨敏. 跨文化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 中华文化论坛. 2008(S1)

[3] 赵鹏华 颜匀. 外宣纪录片节目的国际化标准研究[J]. 中国电视. 2006(09)

[4] 仲伟合 周静. 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7)

第5篇: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曾经指出:“武汉是大革命北伐时期的最高峰,全中华民族抗战的中心。”三十八年的时间里,武汉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声名显赫:政治上,武汉两度成为中国的“国都”;文化上,中外各方名流云集,各国媒体竞相关注;经济上,她被称为“大武汉”,论气度与格局,当时只有她能与“大上海”担得起这个“大”字……为了使《民国时期的武汉》更具权威性,我们约稿的作者都是历史、民俗方面的专家,除了记录那些众所周知的大事,他们还在书稿中加入了许许多多鲜为人知却更能细腻真实展现武汉人性情,武汉百姓生活面貌的逸闻趣事……在这个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复制粘贴的年代,在这个我们接触到的多是被别人咀嚼过无数遍的二手信息、重复资讯的时代,专家们从故纸堆中精挑细选的第一手资料,显得如此可贵。

厚厚一大叠史料故事摆在书案上的同时,如何审核、取舍的难题,也摆在了我的面前。考虑到这是一本面向普通民众的通俗读物,内容不宜太过生僻,虽然不少逸闻趣事是专家们多年考证甚至还未公开发表的第一手资料,但也只能忍痛删除,只留下了最具代表性的史料。再经过分门别类,形成了现在最具代表性的七个部分:辛亥首义、国民革命、抗日烽火、经济复兴、文化观潮、名流萍踪、三镇轶事。

另外因为书稿内容涉及面广,并不是哪一位专家作者独自一人能够完成的。作者人数众多,就需要对各个篇章的形式、写法、字数等等有统一的样稿,让大家有格式可循,也可使全书有一个大体统一的体式。为了使读者能够轻松阅读,并在较短的文章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最后决定以言简意赅的叙述配以大量民国武汉旧影,使图书更加形象、生动。

对一般人来说,直观的事实远比单纯的叙述更生动、更鲜活、更有趣。记录下历史事实的民国武汉旧影是时代的最真实见证。我们通过武汉市文史馆、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出版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武汉革命博物馆、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纪念馆、武汉市图书馆等众多单位和个人才将所需的图片资料一一收集齐全。由此可见这些图片资料的来之不易。

第6篇: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关键词:独立纪录片;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透明程度的提高,一种兼容并包的思想氛围正在形成。在这种思想氛围中,整个社会对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可以容忍了。因此出现了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在文学、音乐、美术等领域,这种现状已经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就属于影视艺术的独立纪录片来说,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许多怀有艺术理想的人在先锋艺术领域“独立和自由精神”的倡导下,自愿脱离公职,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成为生活在社会边缘的“自由艺术家”或文化“盲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实现个人化的影像写作和表述的一种渴望。这是由早期独立纪录片的作者的特殊身份决定的,他们多少都曾与电视台有过某种工作或合作关系,但是在为电视台制作(纪录片)节目的过程中,他们感到了相当程度的束缚与制约。于是,独立创作纪录片成为他们实现艺术理想的最好选择。

独立纪录片是从“个人立场”出发,透视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存诉求及其情感方式。它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和校正。他们的创作没有商业化和播出的压力,往往把镜头对准中国社会体制之外的边缘人,倾听他们的隐蔽心声与情感陈述,贯注着人道关怀精神和个性特征。尊重自由表达的权利,象征着个人化创作方式。独立纪录片创作者往往兼具导演和制片人双重的身份,一般不属于体制内。独立纪录片的作者挑战传统的表现手法和表达题材,想在平常中寻觅新奇。比如英未未的《盒子》,大胆的把镜头对准了一对女同性恋,观众对此充满好奇心,作者通过对内部的深入挖掘,使同性恋的成因呈现出完美的社会学意义。

我国现在的独立纪录片的发展属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生存在体制中有一种尴尬。中国大陆的独立纪录片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诞生:1988~1993年,主要有吴文光、温普林、蒋樾等人早期的“记录”行为,80年代末期,在北京出现了一个流浪的艺术家群体;1991年6月成立了“结构.浪潮.青年.电影小组”,即SWYC小组,并在12月举办了“北京新纪录片作品研讨会”。中国大陆的第一部独立纪录片是吴文光的《流浪北京》(1990),记录了五位自由艺术家80年代末在北京的一段生活。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以前的工作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大致相似,即为了在北京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他们活在自己的梦想里面,在艺术的海洋里他们看到的都是阳光,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他们在生活的巨轮前无力的挣扎并最终选择了不同的生活。

发展与探寻:1993~1999年,1993年参加山形电影节后,大陆的独立纪录片作者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纪录片;1994年广电部下发通知,就一批导演私自参加鹿特丹电影节举办的中国电影专题展一事予以处罚,1994年多少有些孤寂与落寞,这年不甘寂寞的张元与段锦川合作拍摄了一部35毫米的胶片作品《广场》;1995年,蒋樾历经两年的《彼岸》拍完;1996年,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由文化交流公司出品;1998年,李红的《回到凤凰桥》(曾获1997年山形电影节“小川绅介奖”)被英国BBC公司以25000英镑的价格收购,这是大陆独立纪录片中首次被国外电视媒体购买的作品;1999年,由“疯狂英语”发明者李阳出资,张元创作完成《疯狂英语》,这是一部艺术水准和商业利益双赢的纪录片。

蓬勃兴盛:1999年以后。1999年,《老头》和《北京弹匠》双双获得日本山形电影节“亚洲新浪潮”优秀奖;2000年2月,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雎安奇的作品《北京的风很大》获青年论坛单元大奖;2001年9月下旬,由北京实践社和《南方周末》报联合发起的首届民间独立映像展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此次映像展,堪称独立纪录片的一个狂欢式盛会,五十余部长期散居民间的独立纪录片作品同观众见面,实现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会师,在参与竞赛的纪录片中,杜海滨的《铁路沿线》因对铁路沿途流浪群体的平视与深入荣获最佳纪录片奖,英未未的《盒子》和朱传明的《群众演员》也以其鲜明的个性特点受到了关注。

一、创作上自主意识加强

(一)主动参与

独立纪录片产生前片子大都是体制内的,专题的倾向比较大,在这里面的创作者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物质条件的完备,人们有了越来越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将自己的声音记录下来,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独立纪录片的创作。在独立纪录片的创作中有很多的作者都没有受到过专业的训练。

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康健宁的《阴阳》、杨天乙的《老头》、朱传明的《北京弹匠》、雎安奇的《北京的风很大》、杜海滨的《铁路沿线》、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赵亮的《纸飞机》等等,这些纪录片在短短几年内不断涌现并在国内外名目繁多的纪录片奖项中得奖。其中有好多制作人都是第一次拍纪录片,而且不是专门的纪录片工作者。和1990年早期的“独立纪录片运动”不同的是,当时的纪录片工作者,无论是吴文光、段锦川还是蒋樾等人,大都有在电视台工作的背景,他们是苦于不能在传统体制内进行真实的表达,才选择了独立制片的道路。而当下年轻的纪录片创作者们则多半不在专业影视从业人员之列,他们或者是还在电影学院读书的学生(如朱传明与杜海滨,拍片那时尚未毕业),或者是流浪北京的青年,甚至是像杨天乙那样原本对影视制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杨天乙的《家庭录像带》是从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出发,20年前父母为什么要离婚,通过镜头,我们看到的是20年后的平静,而且母亲弟弟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愿意将家庭暴力这事说出来。独立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将镜头对准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生活,而且很主动的将这些东西表达出来,而不再是直到被迫表达。拍《姐妹》和《邝丹的秘密》的章桦,她曾经是发廊妹,这可能让她有了低人一等的感觉。刚开始是为了生活才拿起摄像机,希望有一技之长,但是久而久之,她爱上了摄像,而且积极主动的拿起摄像机来记录自己与身边朋友的生活。

(二)关注自己

独立纪录片是将视线转入了自己身上,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把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想要表达的事情都记录下来,通过这些,人们对日常的事物有了新的看法,引起社会上有相同问题人们的关注。

《盒子》记录的是一对同性恋的生活思想,通过对她们的挖掘,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并不是对她们的歧视,相反有了社会学的意义。又比如唐丹鸿的《夜莺不是唯一的歌喉》,这部独立纪录片记录了在中国四川成都的三个人在1999年末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他们中的崔莺是一位画家,她感到自我正在遭到践踏而痛苦不解;尹晓峰的油画曾经充满了力量和激情,现在他一直做着与盲人有关的行为艺术;唐丹鸿是一位诗人,她在严重的抑郁症里挣扎着,已经到了崩溃的临界点。当遇到心理医生张血曦女士后,在治疗过程中,作为对那段时间的清理,拍摄了这部片子。唐丹鸿通过对自己的关注,通过对小人物的关注,将人真实的内心展示在观众的面前,他们的苦恼,抑郁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王芬的《不快乐的不止一个》作者关注的是父母的生活。宋田的《天里》通过关注农村改换村主任的事件把中国普通的一个村庄村民的日常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作者在这里面贴近了村民,把自己融入在这当中。我们从这些独立纪录片小人物边缘人物的身上看到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自己的身上,拍出来的不是历史片或者是政论片,而是大多数人们所关心的题材。

(三)理性写意

2001年9月22日首届独立影响展组织者说过:“我们不仅是在自觉的展示作品,更为主要的是想介入理论思考、充满反思精神的学术评论,从而让本次影展上升到学术层面上进行。”而独立纪录片从理性写实转向理性写意,指的是通过写实的手段来表意。纪录片的特点是要完完全全的真实,不带有任何的感彩。作为纪录片一种的独立纪录片一开始也没有摆脱这样的套路,但是随着独立纪录片逐步的发展,人们的目光更加的开阔,拍摄更加的自由,拍摄的局限被打破,用独立纪录片来写意的作品越来越多。比如说杜海滨《铁路沿线》中的十几位盲流,作者用一种平视的眼光看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对他们的关注没有只停留在生活现象的层面,而是直入精神世界,并且与他们的精神世界有了对话,片中的“小新疆”、“李小龙”等人通过他们真诚的讲述呈现了丰富的个性,赢得了观众的尊重。还有《盒子》,作者通过与她们精神世界的沟通让人们看见的是美。陈晓卿的《沙与海》写的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的生活状态,人们看到的是长期封闭带给他们的一种状态。

二、资金上自行筹措

目前中国唯一一家专业纪录片商零频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郑琼认为国内独立纪录片制作人的生存状态比起外国同行要差许多,这归因于中国纪录片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方案预售机制,同时又没有来自国家、社会的纪录片的基金,独立纪录片的制作者们无法靠记录片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吴文光认为:“你可以在某个领域是一个专业的人,所以你必须做其他工作来解决你的生活问题,结果拍记录片就像业余去做一样。”吴文光的独立纪录片《电影》是他2000拍的素材,但是到了2005年才拿出来剪辑完成。

体制以外的独立纪录片人拍摄时的资金需要自行筹措,拍摄资源无从获得,加上国内相关政策不明朗,只有少数幸运者能得到在电视台播放的机会,或在国际大赛中有所斩获而在海外市场销售,更多的则可能因为不能通过审查,或找不到适合的电视台播放而被彻底湮没。

旅日人士张丽玲自行筹资、策划并组织拍摄的《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历时四年,跟踪拍摄66人,采访数百人,用尽1000多盘素材磁带,斥资6400多万日元。不过在发行上,这部独立纪录片比较成功,先后在上海、重庆、南京、香港等地播放,并引发收视热潮。王兵在制作《铁西区》的过程中,常常很窘迫。他的资金来源是不固定的,并且由于《铁西区》片长达九个小时,没有音乐,没有故事,现代很少有人能够完整的看下来,艺术价值高,但是发行很不成功。张以庆的《幼儿园》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要是没有强大的资金做后盾,他根本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在艺术上,他是成功了,可是在盈利上,他是失败的。像他这么幸运的人可以说是很少的。资金上的自行筹措导致了很多的导演一闪即逝以及拍摄者身份界定等问题。

文章对独立纪录片的特点进行了论证。不管公众对独立纪录片持什么样的态度,它已经浮出水面了,虽然说它现在的处境很艰难,但是独立纪录片肯定会有一片属于它的市场,并且最终会走进公众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张明博.她们的声音——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独立纪录片女导演创作概述[J].新闻大学,2007(6).

2、孙霁,张爱华.DV纪录片的题材[J].新闻传播,2007(6).

第7篇: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采访地点:零频道专业纪录片制作人&制片人训练营

请投我一票

在武汉的一所小学里,3个性格迥异的孩子――成成、罗雷、许晓莉作为班长候选人经历了一场非比寻常的激烈竞选。成成人缘好、口才好;罗雷以前就是班长,但是管理同学的方法之一是打人;许晓莉是候选人里唯一的女生,她像这个年龄的其他小姑娘一样爱哭、挑食。小小的班长对于三个小学生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能否成功当选班长?他们的家长又将顶扛多少压力?一场儿童世界的选举小游戏,因为各自家长的介入而变得扑朔迷离、悬念迭起。

在中国,家长对于孩子的绝对控制权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家庭。所以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就从为何选择这个题材来拍摄开始。陈为军介绍,因为在电视台工作的缘故,他认识了同事的儿子,也是片中的主人公之一――成成。一次在单位的年会聚餐上,他发现身边的小胖子成成说话很有意思,于是陈为军问他,你长大了想干嘛?成成回答:我想当国家主席。陈为军被成成的童言逗乐了,他又问成成,你为什么想当国家主席?成成回答:当了主席我可以管制人民。比如我现在不会开车,以后我要是当了主席,我就让全国人民都不开车,跟我一起步行上学。陈为军觉得拍摄一个题材不一定要有很大的想法,但成成的思维让他在有了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挖掘题材的想法。正好得知在一个新学年要开始的时候,班里会有一个班长民主选举。陈为军立刻察觉到,拍摄时机到了。

据记者了解到,陈导为这部纪录片一共拍摄了近80个小时的素材。整个影片中,我们看到片中的主角和所有小学生都表现得很自然,甚至比大人还自然。陈为军说,因为这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暑假结束前,陈为军就进入到学校为拍摄做准备,他要认清这个班级的每一个同学,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谁和谁比较密切。开学之后的两个星期里,陈为军开始观察学校地形,观察教室里两个机位如何协调,教室里的光线在现场拍摄时候如何去处理。每一个人都对孩子有一种天然的兴趣,当陈为军真正进入孩子的社会里时,他才发现,孩子的世界比成人的世界更精彩。在拍摄的时候,他时常感觉到孩子们如此“有戏”,把选班长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搞得如此有意思:后来他慢慢发现,是我们这些成年人太小看孩子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拍摄者都没有太多资金,所以在《请投我一票》的拍摄现场大都只有陈为军和助手两个工作人员,陌生人越少,孩子们越容易适应。陈为军说:“当我对他们提问的时候,他们完全忽略了我手里的录像机,而是对着我的脸在讲。”

当问到陈为军这部作品入围奥斯卡的原因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它好看。“这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一部作品,每个人看完之后都会有自己的感受,而里面反应出的问题,说大可大,说小可小。”有人说这部作品隐喻地讨论了一个政治话题,所以受到奥斯卡的青睐,但是陈导并不这么认为。其实,他最想反映给观众的还是当今中国的教育问题。美国的一些媒体对这部影片有着大篇幅的报道,更多的反馈是来自于他们对自己国家问题的反思。很多西方人通过这部片子发现一点,当我们把成人世界的民主游戏带给孩子们以后,他们对于民主的认识和反应。陈导说,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是保护大家个性存在的一种制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性,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当大家在一起争吵不休的时候,需要有一个规则出来折中大家的看法,这就是民主。大家都觉得民主是个好东西的时候,那就应该容忍人,性中的弱点。西方的观众一般会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并不是因为政治这个敏感词语使得这部影片吸引了奥斯卡。

影片的结尾,罗雷再次当选班长,成成和许晓菲在父母的陪伴和安慰下流下伤心的泪水。虽然没有刻意地去预测,但是选举的结果还是出乎了陈导的意料。陈为军说:“我当时认为成成胜出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是一个很有灵活性的孩子。”陈导认为,民主的目的是和谐,而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妥协。当我们各执己见的时候,有一种办法能把我们的意见中和起来,这就是民主,所以做事情时要讲究灵活性。而罗雷胜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的执行能力很强,他可以把他爸爸教给他的事情很准确地实现出来。许晓菲因为没有突出的特点,在这次竞选中没有体现出太大的优势。

真实的伤害

谈到拍摄时遇到的困难,陈为军说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都蛮开心的。但是困难和不愉快也是有的。影片拍摄进入后期之后,有些人开始误解陈为军的拍摄动机,怀疑陈为军在拍摄以民主、政治为题材的东西。为了打消一些人的误解,初剪之后陈为军就把片子给些朋友看了,大家都认为若非要跟政治题材挂在一起实在牵强。

第8篇: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玩家档案

梅涛

网络数据公司副总裁,资深天好者

主要装备:星特朗(Celestron)折返式天文望远镜、高桥(Takahashi)102mm折射式天文镜。

主要天文望远镜品牌:

日本高桥(Takahashi),在折射式和反射式望远镜领域享有盛誉。其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材质非常好,曾以萤石镜片著名。高桥生产的赤道仪也非常不错,产品价格比较昂贵,普及型的赤道仪约在4万多人民币左右。

日本威信(Vixen),美国美德(Meade),主要面向业余天好者,高中低档各类型望远镜非常齐全,是世界最大的望远镜制造商之一。

美国星特朗(Celestron),是美德的最大竞争对手,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

沉浸于星光之中

在漠河干净而透澈的天空中,头顶的银河“如同天文馆里演示的那样”,密密麻麻地布满星辰。以高亮度和长彗尾而闻名的海尔-波普彗星几乎占据了1/4的天空,“彗核的部分在银河的这边,彗尾却甩在银河的另一头。”有“世纪彗星”之称的海尔-波普彗星横跨了整个银河,“那是一幅壮美得足以令人掉下眼泪的画面,即使只用肉眼也能看得非常清晰。”

十多年过去了,梅涛却依然清楚地记得1997年3月在漠河观 测的经历。对于天好者来说,那一次彗星与日全食同现苍穹的机会用千载难逢来形容也属保守――海尔-波普彗星的下一次回归是在2500年以后。梅涛和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上千名天好者一起蜂拥至漠河,观察着这壮观的天相,即使面对零下数十度的寒冷也不为所动,他们的心已飞向了遥远的天幕之中。

他们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多为男性,大多从童年时期就对璀璨星空神往不已,不乏有产的精英阶层。和打高尔夫、玩马、驾驶游艇等相比,他们的行动大多低调,甚至有些边缘。“天文的乐趣和一般的休闲活动并不一样,它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完成之后的成就感却难以用言语来表达。”身为一家网络数据公司的副总裁,梅涛平时的工作非常忙碌,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漫天繁星的关注。他大部分的天文望远镜都放在北京郊外凤凰岭朋友的果园里,那里是他的主要观星点。天文观测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对周边环境、天气状况都有要求。“下雨、多云或是有月光的时候都没法观测,观测地周围的大气状况、光线环境对观星也有很大影响,最好都在开阔的野外进行。”一套标准配置的天文望远镜往往由望远镜、赤道仪、脚架等部件组成,分量甚至重达几十公斤。天文观测需要等待时间和长时间地调试设备――比如标定赤道仪的参数,克服地球自转对观星的影响(否则跟踪观测星体会相当困难)。这也意味着你得有长时间忍受野外冬天刺骨的严寒和夏天蚊虫的袭扰的毅力。

尽管有如此多的限制,但梅涛依然乐在其中,如果没有时间千里迢迢到各地去观星,他就在城市里当“阳台帮”,在自家阳台上架起望远镜,在观测时用毯子盖住自己的头来遮挡附近的灯光,继续追寻着那些遥远的天体。去年冬天,梅涛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中忙碌了整整一夜,拍摄十几张不同曝光的图片,把各种亮度的天体都显现出来,终于得到了一张猎户座大星云的天文照片。当看到图片里深色天幕上绽放的粉红色的星云光芒时,一切的努力和坚持都值得了。天文的魅力也在于此,展现那些常人所不能看到的壮美景观,寻找那些极其暗弱、微小、难以找到的天体,任务越是艰巨,成功之后的喜悦越大。

星空是属于每个人的,但是对壮丽星空的深度欣赏却是梅涛这样的“星空守望者”所独有的。他们为那些梦幻般的天体景观而激动兴奋,他们的喜悦与乐趣蕴藏在观测与寻找那些极其遥远的天体之中。

在浩瀚宇宙中开阔心胸

关注着深邃的星空,那种无垠的广袤让观星者的精神世界也随之升华,“这是在浩瀚的宇宙中开阔心胸”。欣赏星空需要一定的天文知识,观察星空,辨认星座、星云和其他天体,了解有关它们的知识,沉浸于其中,体会宇宙的博大,身心都会得到充分的放松。观星需要缜密的推算、调试,判断与辨识,这种对思维的训练,也让人对身边的事物看得更加清楚。

“天好者也分为几类,一类喜欢观测行星、卫星,一类醉心于拍摄天文图片,而最艰苦、最需要恒心的则是观测和寻找彗星。”天文观测本就需要耐心与坚持,而寻找彗星更是需要耐得住寂寞,“要经年累月地观测,而且很可能出不了什么成果。”但回报也是最丰厚的,依据国际星体命名规则,新彗星最早的几个发现者的名字会被用来为这颗彗星命名。2002年的时候,经过漫长的十多年观测,河南天好者张大庆就发现了一颗新的彗星,并和另一位日本发现者一起为这颗彗星命名为C/2002C1“池谷-张”彗星。

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天体,对于天好者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难度之高近乎可遇而不可求。梅涛喜欢观星已经30多年,从制作简易望远镜到购买专业装备。高档天文望远镜价值不菲,价格从数万到数十万元不等。金钱仅仅是一部分,更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些付出都通过那些望向天幕的镜头,融入了天宇之中。

第9篇:零容忍纪录片范文

喜欢林心如那淡淡从容的气质,大大的眼睛,以及那迷死人的酒窝。有人说“品味林心如就好像品一杯红酒”实在是太准确了。

这个女人有着姣好的容貌,魔鬼的身材,还带有一点点顽皮,一点点野性,不仅让男人看了心动,就连妙龄少女这样的同类都觉得三千宠爱集于她一身绝不过分,难怪有人称林心如是所有人心目中的完美女人。

跟林心如聊天让人觉得很亲切,她跟我讲起最近出演的一部影视剧《紫藤恋》,在片中她饰演一个热爱葡萄酒事业的女孩,而此剧的拍摄地是在智利的一个酒庄里。拍摄的时候每天的温差都很大,白天的最高温度在零上40摄氏度左右,而夜间几乎能达到零上10摄氏度,适应这样恶劣的气候已经成为她的日常功课。

刚去酒庄的时候,她几乎走遍了整个酒庄的每一个角落。从采摘技巧、酿造工艺到品评葡萄酒的知识,林心如一板一眼地学了整整一个星期。这段学习并不是枯燥的,从未接触过专业葡萄酒知识的林心如对酿造红葡萄酒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她还在自己的房间里酿上了一瓶葡萄酒。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