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范文

中级会计会计实务精选(九篇)

中级会计会计实务

第1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范文

1.关于利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B.利得是指由企业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C.利得只能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不能计入当期利润

D.利得只能计入当期利润,不能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

2. W公司有甲、乙两种存货,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并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期末存货计价。该公司2005年12月初甲、乙存货的账面余额分别为40 000元和50 000元;“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为8000元,其中甲、乙存货分别为3000元和5000元。2005年12月31日甲、乙存货的账面余额分别为30 000元和60 000元;可变现净值分别为35 000元和54000元。该公司12月份发出的期初甲存货均为生产所用;期初乙存货中有40 000元对外销售。则该公司2005年12月31日应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元。

A.0B.-2000

C.2000D.5000

3.在建工程项目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试生产产品对外出售取得的收入应( )。

A. 冲减工程成本B.计入营业外收入

C. 冲减营业外支出D. 计入其他业务收入

4.某投资企业于2007 年1 月1 日取得对联营企业30%的股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的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为600 万元,账面价值为400 万元,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为10 年,净残值为零,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被投资单位2007 年度利润表中净利润为1000万元。不考虑所得税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投资企业按权益法核算2007年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为( )万元。

A.300 B.294

C.309 D.210

5.2005年8月15日,甲公司销售一批商品给乙公司,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款为400000元,增值税额为68000元,款项尚未收到。2005年12月1日,甲公司为某银行协商后约定:甲公司将应收乙公司的上述债权出售给该银行,价款为382200元,在应收乙公司上述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时,该银行不能向甲公司追偿。甲公司根据以往经验,已对上述应收债权计提坏账资金积累4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出售上述应收债权应确认的营业外支出为()元。

A.80000 B.81600

C.81800 D.85600

6.某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其生产的产成品换入原材料一批,支付补价5万元。该批产成品账面成本为26万元,不含税售价为20万元,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万元;收到原材料的不含税售价为24万元。假设产成品和原材料适用增值税税率均为17%,交换过程中双方均按规定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考虑其他税费,假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则该公司换入原材料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A.20.32 B.21.92

C.22.60 D.25.32

7.A公司2006年12月31日购入价值20万元的设备,预计使用期5年,无残值。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允许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2008年前适用的所得税数率为15%,从2008年起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2008年12月31日应纳税暂时性余额为( )万元。

A.4.8B.12

C.7.2D.4

8.我国某企业记账本位币为美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企业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交易属于外币交易

B.该企业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交易不属于外币交易

C.该企业的编报货币为美元

D.该企业的编报货币为人民币

9.企业购买股票所支付价款中包含的已经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在现金流量表中应计入的项目是( )。

A.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B.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C.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D.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

10.事业单位年终结账时,下列各类结余科目的余额,不应转入“结余分配”科目的是( )。

A.“事业结余”科目借方余额 B.“事业结余”科目贷方余额

C.“经营结余”科目借方余额 D.“经营结余”科目贷方余额

11.2008年12月12日,丙公司购进一台不需要安装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350万元,增值税为59.5万元,另发生运输费1.5万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没有发生其他相关税费。该设备于当日投入使用,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15万元,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09年12月31日,丙公司对该设备进行检查时发现其已经发生减值,预计可收回金额为321万元,则2009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减值准备为()万元。

A. 39.6 B. 50.4C.90 D.0

12.关于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转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估计变更

B.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C. 已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

D.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可以随意变更

13.某上市公司2007年初发行在外的普通股10000万股,2007年3月2日新发行4500万股,12月1日回购1500万股,以备将来奖励职工。该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725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该公司2007年每股收益为()元。

A.0.2725B.0.21C.0.29D.0.2

14.企业以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的,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入()。

A.盈余公积 B.资本公积

C.营业外收入 D.其他业务收入

15.国内甲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2007年12月5日以每股7港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的H股10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日汇率为1港元=1元人民币,款项已支付。2007年12月31日,当月购入的乙公司H股的市价变为每股8元,当日汇率为1港元=0.9元人民币。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的影响。甲公司2007年12月31日应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元。

A.2000 B.0

C.-1000D.1000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本类题共20分,每小题2分。多选、少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在计算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时,应从估计售价中扣除的项目有()。

A.存货的账面成本

B.估计的销售费用

C.估计的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相关税金

D.估计的出售前进一步加工的加工费用

2.下列固定资产中,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有( )。

A.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改良支出

B.季节性停用的固定资产

C.正在改扩建而停止使用的固定资产

D.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

3.甲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委托外单位加工一批材料(属于应税消费品,且为非金银首饰)。该批原材料加工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甲企业发生的下列各项支出中,会增加收回委托加工材料实际成本的有()。

A.支付的加工费B.支付的增值税

C.负担的运杂费D.支付的消费税

4.企业因对外担保事项可能产生的负债,在担保涉及诉讼的情况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因为法院尚未判决,企业没有必要确认为预计负债

B.虽然法院尚未判决,而且企业估计败诉的可能性大于胜诉的可能性,但如果损失金额不能合理估计的,则不应确认为预计负债

C.虽然法院尚未判决,但企业估计败诉的可能性大于胜诉的可能性,则应将担保额确认为预计负债

D.虽然企业一审已被判决败诉,但正在上诉,不应确认为预计负债

5.下列项目中,属于职工薪酬的有( )。

A.失业保险费

B.非货币利

C.住房公积金

D.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

6.上市公司在其年度资产负债表日后至财务会计报告批准报出日前发生的下列事项中,属于非调整事项的有()。

A.因发生火灾导致存货严重损失

B.以前年度售出商品发生退货

C.董事会提出股票股利分配方案

D.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

7.下列项目中,属于分部费用的有( )。

A.营业成本 B.营业税金及附加

C.销售费用 D.所得税费用

8.下列各项,可能引起事业单位修购基金发生增减变化的有()。

A.购进固定资产B.出售固定资产

C.盘盈固定资产D.盘亏固定资产

9.下列项目中,说法正确的有( )。

A.企业应当将当期和以前期间应交未交的所得税确认为负债

B.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当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C.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当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D.企业应当将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资产

10.关于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交易性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B.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相关的交易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三、判断题(本类题共10分, 每小题1分。每小题判断结果正确的得1分,判断结果错误的扣0.5分,不判断的不得分也不扣分。本类题最低得分为0分。)

1.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

2.企业取得的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均应按直线法摊销。( )

3.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表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

4.当或有负债满足一定条件时,企业应将或有负债确认为负债。()

5.资产支出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

6.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取得资产或发生负债当期的适用税率计量。()

7.追溯重述法是指在发现前期差错时,视同该项前期差错从未发生过,从而对财务报表相关项目进行更正的方法。()

8.境外经营是指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在境内的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分支机构,采用不同于企业记账本位币的,不属于境外经营。()

9.属于非常损失造成的存货毁损,应按该存货的实际成本计入营业外支出。()

10.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

四、计算分析题(本类题共2题,共22分,第1题12分,第2题10分。凡要求计算的项目,均须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出现小数的,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凡要求编制的会计分录,除题中有特殊要求外,只需写出一级科目。)

1.泰山公司系上市公司,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该公司有关资料如下:

(1)该公司于2006年 12月建造完工的办公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对外出租,该办公楼的原价为600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25年,无残值,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假定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残值与上述做法相同。2009年1月1日,泰山公司决定采用公允价值对出租的办公楼进行后续计量。该办公楼2009年 1月1日的公允价值为5000万元。2009年 12月31日,该办公楼的公允价值为4800万元。假定2009年1月1日前无法取得该办公楼的公允价值。

要求:(1)编制泰山公司2009年 1月1日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分录。

(2)将2009年 1月1日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的调整数填入下表。

(3)编制2009年 12月31日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的会计分录。

(4)计算2009年12月31日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余额和发生额(注明借贷方)。

2. 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从二级市场购入乙公司公开发行的债券10000张,每张面值100元,票面利率为3%,每年1月1日支付上年度利息。购入时每张支付款项97元,另支付相关费用2200元,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购入债券时的市场利率为4%。

2007年12月31日,由于乙公司发生财务困难,该公司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为每张70元,甲公司预计,如乙公司不采取措施,该债券的公允价值预计会持续下跌。

2008年1月1日收到债券利息30000元。

2008年,乙公司采取措施使财务困难大为好转。2008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上升到每张90元。

2008年1月1日收到债券利息30000元。

2009年1月10日,甲公司将上述债券全部出售,收到款项902000元存入银行。

要求:编制甲公司上述经济业务的会计分录。

五、综合题(本类题共2题,共33分,第1小题16分,第2小题17分。凡要求计算的项目,均须列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出现小数的,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凡要求编制的会计分录,除题中有特殊要求外,只需写出一级科目。要求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中的指定位置答题,否则按无效答题处理。)

1. 甲公司系上市公司,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除特别说明外,甲公司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3个月以内账龄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的比例为5‰。根据税法规定,按应收款项期末余额5‰计提的坏账准备允许在税前抵扣。不考虑除增值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相关税费。甲公司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甲公司2004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于2005年2月28日完成,在此之前发生的2004年度纳税调整事项,均可进行纳税调整。甲公司2004年度财务报告于2005年3月31日经董事会批准对外报出。

2005年1月1日至3月31日,甲公司发生如下交易或事项:

(1)1月14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退回的2004年10月4日从其购入的一批商品以及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证明单。当日,甲公司向乙公司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该批商品的销售价格(不含增值税)为200万元,增值税为34万元,销售成本为185万元。假定甲公司销售该批商品时,销售价格是公允的,也符合收入确认条件。至2005年1月14日,该批商品的应收账款尚未收回。

(2)2月25日,甲公司办公楼因电线短路引发火灾,造成办公楼严重损坏,直接经济损失230万元。

(3)2月26日,甲公司获知丙公司被法院依法宣告破产,预计应收丙公司账款250万元(含增值税)收回的可能性极小,应按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甲公司在2004年12月31日已被告知丙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无法按期偿还债务,因而按应收丙公司账款余额的50%计提了坏账准备。

(4)3月5日,甲公司发现2004年度漏记某项生产设备折旧费用200万元,金额较大。至2004年12月31日,该生产设备生产的已完工产品尚未对外销售。

(5)3月15日,甲公司决定以2 400万元收购丁上市公司股权。该项股权收购完成后,甲公司将拥有丁上市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10%。

(6)3月28日,甲公司董事会提议的利润分配方案为:提取法定盈余公积620万元,分配现金股利210万元。甲公司根据董事会提议的利润分配方案,将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作为盈余公积,将拟分配的现金股利作为应付股利,并进行账务处理,同时调整2004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

要求:

(1)指出甲公司发生的上述(1)、(2)、(3)、(4)、(5)、(6)事项哪些属于调整事项。

(2)对于甲公司的调整事项,编制有关调整会计分录。

(3)填列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调整表中各项目的调整金额(调增数以“+”表示,调减数以“-”表示)。

(“应交税费”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及专栏名称,“利润分配”科目要求写出明细科目;答案中的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2.长江公司为母公司,2007年1月1日,长江公司用银行存款33000万元从证券市场上购入大海公司发行在外80%的股份并能够控制大海公司。 同日,大海公司账面所有者权益为40000万元(与可变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相等),其中:股本为30000万元,资本公积为2000万元,盈余公积为8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7200万元。长江公司和大海公司不属于同一控制的两个公司。

(1)大海公司2007年度实现净利润40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400万元;2007年宣告分派2006年现金股利1000万元,无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2008年实现净利润5000万元,提取盈余公积500万元,2008年宣告分派2007年现金股利1100万元。

(2)长江公司2007年销售100件A产品给大海公司,每件售价5万元,每件成本3万元,大海公司2007年对外销售A产品60件,每件售价6万元。2008年长江公司出售100件B产品给大海公司,每件售价6万元,每件成本3万元。大海公司2008年对外销售A产品40件,每件售价6万元;2008年对外销售B产品80件,每件售价7万元。

(3)长江公司2007年6月20日出售一件产品给大海公司,产品售价为100万元,增值税为17万元,成本为60万元,大海公司购入后作管理用固定资产入账,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为零,按直线法计提折旧。

要求:(1)编制长江公司2007年和2008年与长期股权投资业务有关的会计分录。

(2)计算2007年12月31日和2008年12月31日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

(3)编制该集团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合并抵销分录。(金额单位用万元表示。)

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A4.B 5.C

6.D7.A8.C9.C10.C

11.B12.B 13.D 14.C15.B

二、多项选择题

1.BCD2.BD 3.AC 4.ACD

5.ABCD 6.AC 7.ABC 8.AB

9.ABD 10.ABC

三、判断题

1.X2.X3.√4.X5.√

6.X7.√8.X9.X 10.X

四、计算分析题

1.【答案】

(1)至2009年1月1日,该办公楼已提折旧=6000÷25×2=480万元,该办公楼的账面净值=6000-480=5520万元,计税基础=6000-6000÷25×2=5520万元,改成公允价值计量后办公楼的账面价值为5000万元,2009年1月1日该办公楼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5520-5000=520万元,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520×33%=171.6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5000

累计折旧480

递延所得税资产 171.6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48.4

贷:投资性房地产6000

借:盈余公积34.84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34.84

(2)2009年 1月1日资产负债表部分项目的调整数

(3)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0

贷: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200

(4)2009年12月31日,该办公楼的计税基础=6000-6000÷25×3=5280万元,账面价值为480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余额=5280-4800=480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480×33%=158.4 万元,2009年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71.6-158.4=13.2 万元(贷方)。

2.【答案】

(1)2007年1月1日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贷:银行存款9722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27800

(2)2007年12月31日

应收利息=1000000×3%=30000元

应确认的利息收入=972200×4%=38888元

2007年12月31日确认减值损失前,该债券的摊余成本= 972200+38888-30000=981088元

应确认减值损失=981088-100000×70=281088元

借:应收利息30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8888

贷:投资收益38888

借:资产减值损失 281088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81088

(3)2008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30000

贷:应收利息 30000

(4)2008年12月31日

应收利息=1000000×3%=30000元

2008年1月1日, 该债券的摊余成本==981088-281088=700000元

应确认的利息收入=700000×4%=28000元

减值损失回转前,该债券的摊余成本=700000+28000-30000=698000元

2008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900000元

应回转的金额=900000-698000=202000元

借:应收利息30000

贷:投资收益 28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 2000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2000

贷:资产减值损失202000

(5)2009年1月1日

借:银行存款 30000

贷:应收利息30000

(6)2009年1月10日

借:银行存款902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79088―利息调整 20912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 1000000

投资收益2000

五、综合题

1.【答案】

(1)调整事项有:(1)、(3)、(4)、(6)。

(2)事项①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2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4

贷:应收账款234

借:库存商品 18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85

借:坏账准备 1.17(234×0.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17

借: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4.56 〔(200-185-1.17)×33%〕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4.56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9.27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9.27

借:盈余公积 0.93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0.93

事项③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25

贷:坏账准备125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41.2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41.25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83.7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83.75

借:盈余公积 8.38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8.38

事项④

借:库存商品 200

贷:累计折旧 200

事项⑥

借:应付股利210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10

2.【答案】

(1)①2007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大海公司33000

贷:银行存款33000

② 2007年分派2006年现金股利10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800(1000×80%)

贷:长期股权投资―大海公司 800

借:银行存款 800

贷:应收股利800

③2008年宣告分配2007年现金股利1100万元:

应收股利=1100×80%=880万元

应收股利累积数=800+880=1680万元

投资后应得净利累积数=0+4000×80%=3200万元

应恢复投资成本8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880

长期股权投资―大海公司800

贷:投资收益1680

借:银行存款 880

贷:应收股利 880

(2)①2007年12月31日,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33000-800)+800+4000×80%-1000×80%=35400万元

②2008年12月31日,按权益法调整后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33000-800+800)+(800-800)+4000×80%-1000×80%+5000×80%-1100×80%=38520万元

(3)①2007年抵销分录

1)投资业务

借:股本30000

资本公积 2000

盈余公积 1200 (800+400)

未分配利润9800 (7200+4000-400-1000)

商誉 1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35400

少数股东权益8600 [(30000+2000+1200+9800)×20%]

借:投资收益 3200

少数股东损益800

未分配利润―年初 7200

贷:本年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 400

本年利润分配――应付股利1000

未分配利润9800

2)内部商品销售业务

借:营业收入500(100×5)

贷:营业成本500

借:营业成本80 [ 40×(5-3)]

贷:存货 80

3)内部固定资产交易

借:营业收入 100

贷:营业成本 60

固定资产―原价 4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4(40÷5×6/12)

贷:管理费用4

②2008年抵销分录

1)投资业务

借:股本30000

资本公积 2000

盈余公积 1700 (800+400+500)

未分配利润13200 (9800+5000-500-1100)

商誉 1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38520

少数股东权益9380 [(30000+2000+1700+13200)×20%]

借:投资收益4000

少数股东损益 1000

未分配利润―年初9800

贷:提取盈余公积500

应付股利1100

未分配利润13200

2)内部商品销售业务

A 产品: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80

贷:营业成本80

B产品

借:营业收入 600

贷:营业成本 600

借:营业成本 60 [20×(6-3)]

贷:存货60

3)内部固定资产交易

借:未分配利润―年初 40

贷:固定资产――原价 40

借:固定资产――累计折旧4

贷:未分配利润―年初 4

第2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范文

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

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新增内容,在考试中可能出现在单选题、多选题中,在计算分析题中也有可能出现。

重要考点1: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房屋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是否属于投资性房地产,并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区分。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自用建筑物(属于固定资产)和自用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2.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或为销售而正在开发的商品房和土地(属于存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重要考点2: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但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1.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期末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一样进行处理,不必特别掌握。

2.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企业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将实际收到的处置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所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其他业务收入。考生应特别注意掌握。

3.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通过利润分配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重要考点3:房地产的转换。

1.成本模式下不论是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还是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均按对应账户结转,结转过程中不产生损益。

2.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转换应注意区分转换方向。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自用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待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将因转换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当期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第六章金融资产

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新增内容,虽然与以前所学的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有相同的内容,但其确认的种类与计量方法有很大的区别,考生应引起充分注意。2007年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考查,2008年可能出现主观题。

重要考点1: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为以下几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上述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重要考点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发生的交易费用不计入金融资产成本,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考生要注意这与其他3类金融资产均不相同;支付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分别应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也不计入金融资产成本,这一点与其他3类金融资产处理相同。

2.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处置时将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考生要注意将该部分内容与投资性房地产结合学习。

重要考点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取得时注意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比较学习,考生应特别注意资产负债表日这一时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和重分类的会计处理。

1.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注意按实际支付的款项扣除债券面值和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倒挤差额确定利息调整数。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应明确计算思路。首先按债券面值乘以票面利率确定应收利息;再按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确定投资收益,最后挤出本期摊销的利息调整数。其中考生应特别注意熟练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计算,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3.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转出,按重分类日公允价值转入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等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的时候再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科目中。

重要考点4:贷款和应收款项只需注意以摊余成本来计量即可。

重要考点5: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考生要注意区分是属于股票投资还是属于债券投资。对于股票投资应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比较学习;对于债券投资应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比较学习。

1.股票投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应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处置时将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资本公积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考生要注意将该部分内容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对比学习。

2.债券投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论在取得时还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均可以比照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进行学习。

重要考点6: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和处理。

1.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其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以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2.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待其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问题属于较为复杂内容,考生要注意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在持有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正常的波动,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计入资本公积即可。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大幅的、持续性的下跌时,则应判断是否需要提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冲减资产减值损失。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

本章内容与原会计准则比较有很大变化,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章,特别容易与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结合出主观题,尤其是以综合题方式出现。考生应特别注意: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和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

重要考点1:初始计量按合并时和非合并时产生长期股权投资两种情况进行划分,甚至于再将合并时产生长期股权投资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两种情况,分别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初始计量这一新内容貌似复杂,但其实还只是两种情况:一是按账面价值,二是按公允价值。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的份额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投出的资产价值与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通过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来调整,不足部分调整留存收益。与投资相关的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即管理费用。

2.除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均按公允价值。但仍应注意下列问题:

(1)以不同资产对外进行投资会因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同产生不同的损益,以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产生损益确认营业外收入;以商品进行投资,产生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以金融资产进行投资,产生损益确认投资收益。

(2)与投资相关的税费,一般而言税费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但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手续费、佣金等应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重要考点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考生要注意区分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熟练把握投资时、被投资方宣告净利润时、被投资方宣告分配股利时、被投资方发生其他权益变动时投资企业的会计处理。两种方法的比较见表1。

第八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本章内容虽与原会计准则比较有很大变化,也相对比较重要,但内容比较简单,本章知识点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但也可以与其他章节结合出现主观题。

重要考点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界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少量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即,以补价除以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较高方的交换资产公允价值之和,若比例小于25%,则认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若比例高于25%(含25%),则认定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

重要考点2:确定换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换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有两种处理模式:一种是公允价值模式,另一种是账面价值模式。

1.模式的选择。当同时符合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出资产或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时,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来处理。其他情况,应采用账面价值模式来处理。考生要注意理解商业实质的判断。

2.在账面价值模式下,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的基础,不产生损益。

3.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的基础。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更可靠,则也可以直接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期损益会因换出资产不同也会不同,如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当期损益为营业外收支,如换出资产为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当期损益为投资收益,如换出资产为库存商品当期损益为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如换出资产为原材料当期损益为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涉及补价的,支付补价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加补价,收到补价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减补价。

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发生的应负担的相关税费,应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加相关税费。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涉及存货的,换出方作为销售,计算销项税额,换入方作为采购,计算进项税额。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加销项税额或减进项税额。

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多项资产时,先确定换入的多项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再按比例确定每一项资产入账价值。计算比例时,如果在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思路来处理,比例也按公允价值计算;如果在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采用账面价值模式的思路来处理,比例也按账面价值计算。

第九章资产减值

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新增内容,2007年考试中出了一道综合题,2008年考试中出客观题的可能性较大。

重要考点1:期末必须进行减值测试的资产包括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这两类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除此外的其他资产都应在存在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

重要考点2: 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以确定的可收回金额和资产的账面价值比较,若可收回金额低于原账面价值,则差额为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适用《资产减值》准则的资产,一旦计提减值准备后,即使价值回升,也不得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重要考点3: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这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考生应重点掌握。

1.资产组的确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的相关资产组成。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因此,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现金流入是认定资产组的最关键因素。资产组一经确定后,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第3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范文

在这学期第十七到第十九周,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中级财务会计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使我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实践,使我受益匪浅。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快速,各个企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也在快速增长,这就使得社会对会计人员有了更高的重视和更严格的要求,我们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未来的会计专业人员,为了满足和顺应社会的要求,增强社会竞争力,更应该增强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操作能力和会计道德素质。而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参加实习。在实习中,我们可以使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印证,加深印象,熟悉流程,发现并弥补错误。

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们主要练习了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的填制、登记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编制等的编制。

在原始凭证的登记中,凭证记录要真实,内容要完整,手续要齐全完备。同时书写要规范,在会计电算化中,要注意大小写金额写法,大写金额用汉字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零、整等,要注意汉字录入的正确。填制编号时要注意编号的连续性,在实习软件中一般都给出上一张凭证的编号,以方便会计人员录入工作。

记账凭证按其适用的经济业务,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两类。专用记账凭证是用来专门记录某一类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专用凭证按其所记录的经济业务是否与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有无关系,又分为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通用记账凭证是用来记录各种经济业务的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按其包括的会计科目是否单一,分为复式记账凭证和单式记账凭证两类。复式凭证是将每一笔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全部会计科目及其发生额均在同一张记账凭证中反映的一种凭证。单式凭证是每一张记账凭证只填列经济业务事项所涉及的一个会计科目及其金额的记账凭证。在记账凭证的登记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基本和原始凭证相同。记账凭证可以根据每一张原始凭证填制,或根据若干张同类原始凭证汇总编制,也可以根据原始凭证汇总表填制。但不得将不同内容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在编号问题上,如果一笔经济业务需要填制两张以上的记账凭证,需要采用分数编号法编号,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忘记采用分数编号法,而是用了普通的编号法,系统会有错误提示,显示正确的编号法。

现金日记账是用来逐日反映库存现金的收入、付出及结余情况的特种日记账。在现金日记账的登记中,我们要根据复核无误的收、付款记账凭证记账,所记载的内容必须同会计凭证相一致,不得随便增减。每一账页记完后,必须按规定转页。

总账也称总分类账。是根据总分类科目开设账户,用来登记全部经济业务,进行总分类核算,提供总括核算资料的分类账簿。

第4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范文

【关键词】 规律总结;预测分析;误区

一、近年来《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命题规律总结

国家组织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从多年的走势和命题规律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充分体现出知识更新的要求,“新内容”是绝对的重点

国家的新制度、新准则,其内容得以快速贯彻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考试。笔者在以前的辅导体会中,多次提到过“新”就是“重中之重”的观点。这是复习考试过程中必须牢记的。比如,在2007年职称考试指定的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资产减值、所得税、长期股权投资等章节当中,这几章分值高达45分;而分散在其他章节体现出新内容考核的比如弃置费用、职工薪酬、商业实质判断、每股收益、亏损合同等占13分;两项合计大约为58分。

(二)传统的重点章节,不论内容如何变化,始终都是“雷打不动”的重点

比如长期投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合并会计报表等章节就是如此。2007年财务报告一章出题26分,2008年财务报告一章出题高达34分。复习考试,全面系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抓不住重点,“地毯式”推进,是不会取得好成绩的。

(三)各章命题分值具有“轮回性”特征

所谓“轮回性”,也就是各章分值在多年内具有类似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比如,固定资产一章,2006年出题16分,2007年出题仅有2分,而2008年又出题分值较高为12分,按此规律,2009年本章应该分值不会很高。再比如,资产负债表一章,2006年出题21分,而2007年出题只有2分,2008年出题又达到20分,呈明显的抛物线式的变化规律,因此,2009年本章出题分值不会很高。

二、2008年中级会计实务命题特点分析

2008年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二年,由于2007年考试指定的教材已经是按最新会计准则编制的,所以,2008年的教材内容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对书中与新的法律、法规、制度不一致的地方进行了调整。

从2008年中级实务的试题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一)试题分值相对集中

试题分值相对集中,这是2008年试题的最突出特点,以往年份很难发现这一特点。比如,2008年试题中,财务报告一章34分,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一章20分,固定资产一章12分,三章加总达到66分。另外,有两章内容没有分值,有七章内容其分数只有1-2分。上述命题的特点,在以往考试中并不多见。

(二)传统重点章节地位凸显

合并财务报表号称世界会计三大难题之一,无论会计改革如何进行,合并财务报表一直牢牢占据强势地位。2007年财务报告一章出题26分,2008年财务报告一章出题34分,在这么大的分值当中,其主要内容都涉及合并财务报表。另外,固定资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这两章也都是传统重点章节,两章分值合计32分。而长期股权投资、收入、所得税等章节内容也都大量穿插在综合试题当中。

(三)主观题的比例不断加大

计算题、综合题近3年来分别是22分和33分,没有变化。但是,在单项选择题中,需要计算的题目2006年和2007年均为10个题目,占66、67%,而2008年为12个,占80%。这无形中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和时间的耗费。

三、2009年《中级会计实务》考试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根据近几年的命题走势看,重点内容总体没变,在这些重点内容中,2007年和2008年已经考过的内容,在2009年整体出现的概率不大,有的知识点可能还会零星出现。但是,已经构成重点内容而在2007年和2008年还没有来得及考核或考核不充分的内容,则一定是2009年考核的重点。因此,以下内容值得关注(内容重要程度与排序先后无关)。

(一)金融资产

本项内容从本质上说是原来的旧内容,但是,新准则却赋予了新的分类方式和新的核算形式,提出了新的核算要求,这是本项内容的总体特征。第一,要明确四类金融资产的分类。这种分类既具有客观性,更带有主观色彩。因此,这种分类没有一定定律,考试中要特别注意题中的条件说明,看清楚题中涉及的金融资产划分为哪一类。第二,要明确各类金融资产的核算方法。各类资产核算方法差别很大,一定不能混淆。第三,取得金融资产过程中发生的交易费用,有的计入当期损益,有的计入成本。第四,在这四类金融资产中,要重点掌握第一类和第四类。第五,金融资产减值。明确哪类金融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哪些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金融资产,哪些可以转回,哪些不得通过损益转回,哪些干脆不能转回。

(二)长期股权投资

这部分内容是永恒的重点,只要是会计考试,该内容就一定是主角。尽管2007年和2008年已经考过了很多内容,但是,仍有出题的可能,不能掉以轻心。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首先可以分成四块: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对合营单位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对联营单位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其他投资,根据金融资产准则核算。其次分别掌握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熟悉各自的核算方法和程序。再次,要把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及合并会计报表结合起来一同学习。

(三)职工薪酬的计算

新准则中,对职工薪酬赋予了很多新内容,其中,非货币性职工薪酬、辞退福利、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等内容很重要,并且也有一定难度,很容易出错。

(四)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

新准则规定,可转换发行时,要对其包含的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将负债成份确认为应付债券,将权益成份确认为资本公积。另外,还涉及到转换时的处理。本知识点由于难度大、所涉及的金额位数多、数字计算不能取整等因素的存在,因此,本题十分容易丢分。

(五)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延期付款而采用现值入账

本知识点尽管不是很难,但是,计算比较繁琐,尤其是未确认融资费用分摊很容易出错,需要谨慎对待。

(六)固定资产弃置费用

虽然2007年已经考过,但只是一个判断题。因此,仍然有进一步考核的空间和可能。弃置费用实际上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值的形式如固定资产成本,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实现补偿;另一部分是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弃置费用的现值部分为基数,按照相应的利率,采用分期计提利息的方式实现补偿。

(七)无形资产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以及费用的不同处理方法

本知识点是新内容。研究阶段的有关支出,在发生时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当记入无形资产成本。对于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支出以及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也应当在发生时作为管理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八)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计量

第一,要明确投资性房地产的内涵,自用的以及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不属于概念规范的内容。第二,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确认和计量,主要把握对于符合定义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采用成本进行初始计量。第三,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要明确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两种计量方法。采用成本模式下,要计提折旧或摊销,并且要计提减值准备;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也不计提减值准备,而是根据公允价值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账面价值,并将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也是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具有成本和公允价值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笔者对这一规定表示疑义:当投资性房地产已经满足特定条件并采用了公允价值模式进行了计量,而以后又增加的新的投资性房地产,又不具备特定条件时将如何计量?这种情况只能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而准则又不允许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不知道此问题如何解决。第四,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转换时一定要分清是哪种核算模式下的转换。处置核算最重要一点是应用的科目:“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而不是习惯使用的科目即营业外收支。

上述列举的内容应该是2009年考试的重中之重,当然,重点内容还远不止这些。作为考生,要用心揣摩和科学地分析,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全局的视野。

第5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范文

【关键词】会计专业 辅导教材 部分问题 探析

2011年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其辅导教材《初级会计实务》(以下简称该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同时,2012年的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为了不影响2012年的考试,笔者在此就其中部分问题尝试作一些探析。

一、关于现金收支的规定

该教材P2倒数10至11行中,“不准用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不准保留账外公款,即不得‘公款私存’,不得设置‘小金库’等。”

在这段文字中,由于标点符号“;”用错(应该使用“,”),造成意思费解。似乎“不准保留账外公款”,即不得“公款私存”,不得设置“小金库”。

因此,可修改为:不准用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即不得“公款私存”;不准保留账外公款,即不得设置“小金库”,等。

二、关于应收款项减值

该教材P13倒数1至4行中、P14第1至10行中,都提到了“直接转销法”,这是不妥当的。因为,在确定应收款项减值的方法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备抵法”,即不再象过去那样可以在“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两种方法中,根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确定。

因此,可将该教材P13倒数3至4行中原来的内容“确定应收款项减值有两种方法,即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备抵法确定应收款项的减值。”修改为:确定应收款项减值的方法,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该采用备抵法。或者修改为:确定应收款项减值的方法,过去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两种方法供企业选择,现在,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只能采用备抵法。此外,该教材P13倒数1至2行中的内容和P14第1至10行中的内容,都应该删去。

三、关于长期股权投资

该教材P44第17至22行中存在三个问题:

其一是:【例1―70】中的时间考虑欠妥,因为是承【例1―69】,而【例1―69】中是假如甲公司2008年5月15日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且取得时还涉及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那么在【例1―70】中假如2008年6月20日甲公司又收到对方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通知,显然不合实际。

其二是:仍然在【例1―70】中,即使是在投资当年收到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的通知,也不应该按其应享有的部分作为“投资收益”处理。原因是被投资单位当年分配的往往是以前年度实现的利润。

其三是:在例题下面的两行文字中提到:“属于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这里,显然也未考虑周全。因为它只考虑了通常的情况,而没有考虑另外的特殊情况,即: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虽然可以理解为是站在初级的角度降低了要求,但是其基本的规定应衔接,不然会误导考生将来对相关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甚至影响到将来的实际工作。

因此,上述问题可考虑作如下修改:

首先,对于【例1―70】,一方面可将其时间修改为2009年6月20日或以后年度。另外一方面,如果不修改时间,则应将会计分录的贷方科目修改为“长期股权投资”。

其次,对于例题下面的两行文字可修改为:属于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投资收益;但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账务处理为:借记“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或“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四、关于应交增值税

该教材P88【例2―32】和P88【例2―33】中分别存在一个问题:

在【例2―32】中的会计分录中,借方科目“商品采购”现在不再使用,而应改为“在途物资”科目才妥当。

在【例2―33】中的会计分录中,借方科目“制造费用”已不符合规定,而应改为“管理费用”科目才妥当。这里还可参见该教材P58【例1―89】。

五、关于应付利息

该教材P79第22至23行中,关于应付利息的核算内容中提到:

“应付利息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短期借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从这里不难看出的问题是:将长期借款的利息在计提时,区分为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和一次还本付息的长期借款来分别处理。而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已不再作这种区分,再说该教材P101【例2―63】(承【例2―61】、【例2―62】)的会计分录中也可作证。对于企业发行的长期债券,仍然需要区分两种情形。

因此,应将上述核算内容修改为:应付利息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

六、关于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的处理

该教材P125【例4―10】中第二步第一笔会计分录的处理不规范。

根据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将该分录分为两笔分录处理,即:

① 借:预收账款 936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00

② 借:银行存款456000

贷:预收账款 456000

上述问题及处理,还可参见该教材P80【例2―17】。

七、关于政府补助收入

这里的问题是:该教材P132第四节涉及的政府补助收入应该删除。因为本章(第四章)内容涉及的是收入,而政府补助收入不属于企业收入核算的范畴。更何况在第六章涉及营业外收入的内容中又再次出现。显然既重复又不合理。

八、关于财务报告的综合举例

该教材P189【例7―1】中的问题是:

1、第(20)笔经济业务中“基本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的提法,导致题意不清。因为基本生产车间领用原材料可能存在两种用途:生产产品、车间一般消耗。显然,如果是用于生产产品,才应记入“生产成本”科目,而如果是车间一般消耗,则应记入“制造费用”科目。

因此,在这里应将上述提法修改为:基本生产车间生产产品领用原材料。

2、第(21)笔经济业务中“结转领用原材料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的提法,也导致题意不清。因为事实上在这里,还有低值易耗品。

因此,在这里应将上述提法修改为:结转领用原材料及低值易耗品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

九、关于产品成本计算与分析

该教材P247【例9―1】中的问题是:

在该教材P252表9―13涉及的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分配表中,未将该页表9―12涉及的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中分配给基本生产车间承担的制造费用(26976元)记入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之中,以至于在表9―13的分配中少了26976元,从而直接影响到后面A、B两种产品的成本计算结果。

调整后,表9―13中正确的结果是:

制造费用合计为65100元;

分配率为:4.34;

A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为:43400元;

B产品应分配的制造费用为:21700元。

参考资料: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2011),【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第6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范文

关键词 初级财务会计 学习框架 学习笔记 虚拟公司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学习方法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近几年来,我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在初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日益凸显出方法不当的问题,通过历年的观察、分析,笔者将问题归纳为四个方面:(1)学习缺乏系统性、忽视对知识整体性、框架性的把握,偏重细节的学习;(2)尚未摆脱中学阶段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学习能力低下;(3)对相对枯燥的理论教学接受度低,学习乐趣不足;(4)学习视野狭窄,忽视专业以外的其他课程。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五个方面加以引导,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1 强调学习框架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建立两层次学习框架

第一层次是指课程整体框架,反映本科期间专业课程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教师根据大学期间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及其体现出的课程之间的关系绘制出这一框架图,在指导课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了解大学四年所学课程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加明了每门课程的价值所在,而不再是孤立的去学习某门课程。

第二层次是指单一课程的内容框架。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用以明确本门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体现课程的知识框架,但其提纲挈领的功能性往往为学生所忽视。因此,我们从两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建立课程框架。

第一,教师根据初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绘制出各章节之间内在联系框图,指导课上,在强调框架重要性的同时展示给学生,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即在头脑中建立直观的知识框架,并指导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丰富、强化这一框架,这样,当课程结束时,学生所学知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彼此相连,从而使学生真正学懂本门课程,最大限度的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

第二,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课程手册的作用。课程手册是由教师结合初级财务会计讲义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自行编制的,是对上述课程框图的细化、补充和拓展,每章通常由六部分构成,并根据各章内容和教学需求斟酌增减,基本内容包括:(1)学习目的;(2)主要内容;(3)课堂讨论或练习;(4)复习思考题;(5)补充习题;(6)课后要求。各部分内容不是简单的按顺序列示,如学习目的在综合描述之后,还会穿插在主要内容部分与其对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学习该内容所应实现的目的;课堂讨论或练习部分也同样穿去与主要内容对应。课后要求部分主要包括对每章讲义的阅读要求、根据课程进度对企业报表的阅读要求、对于自设虚拟企业经济业务补充和处理的要求、完成课后学习笔记的要求。

2 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既包括课堂笔记,也包括课后笔记。记学习笔记是一个思考过程,既使学生在课堂上紧随教师的思路,又有助于课后对知识的梳理、总结。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初即对学生明确学习笔记的重要性,并对做笔记的方法做出进一步指导。

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打印的课程课件,而不再做手工笔记,即使做,也往往是对板书或课件的简单抄写,因此,教师要明确课堂笔记记录的内容,它不是单纯的文字抄写,而是伴随着思考对关键知识点、拓展内容、未能理解部分等的纪录。

课后笔记主要包括学生课下自习时所作的总结性笔记、读书报告等,是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思考。课后笔记首先要做的是对已学内容的整理总结,明确所学内容在课程框架中的位置、加深对细节的理解、解决课堂中形成的疑问、补充课堂笔记不完整的部分。可见,记学习笔记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比较陈旧、落伍,但事实上,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3 指导学生设立虚拟公司,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尽快与实际相联系

初级财务会计主要讲授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对于未接触过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如何使其进入专业角色,接受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形成会计思维方式是专业学习的首要一步。因此,要求每名学生自学习始,建立一个虚拟公司,自任公司的财务负责人,虚拟公司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就自身当时掌握的知识而言,能够设计出哪些经济业务,而作为财务人员,自身的职责又有哪些,能够为公司完成哪些会计工作,解决哪些问题,并要求学生付诸实施形成报告。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加,学生还要不断为公司增添新的业务并进行处理。这样,一方面使相对枯燥的会计理论“活了”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尽早联系在一起,为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脱钩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强调质疑的重要性

质疑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从历年初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看,爱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学生比例逐年降低。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与学生单独面谈等方式发现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引起的:其一,习惯使然,即已经养成机械的学习方法,教师怎么讲就怎么记,懒于动脑,是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的直接表现;其二,在发现问题时未能及时发问,也未做记录,之后忘记或懒于发问;其三是最常见的,即认为问题过于简单,羞于发问。对于第一种情况,除了在指导课上强调质疑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这在前面几点中已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针对第二种情况,指导学生养成随时记录、随时发问的习惯,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随时提问,一来可以解答自身的疑惑,同时可以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增加课堂活跃度;在自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随时记录,即形成前述学习笔记的一部分,待以后寻求答案。对于羞于发问的学生,上课之初即强调一种思想:一个问题,无论在别人看来多么简单,弄懂了对自己而言就是有价值的。

5 指导学生拓展知识广度,扩大阅读范围

第7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范文

一、所得税的知识结构图

二、本章主要考点

本章是新增章节,难点是暂时性差异的确认,应注意区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处理;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处理方法;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处理程序。

考点三: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的确认以及计量:

1.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资产的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资产的计税基础=将来收回资产时可以抵税的金额

考生需要注意:

第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资产账面价值。

第二,资产的初始会计成本与初始计税基础一般情况下是相同的。

第三,资产的期末账面成本与其计税成本可能存在差异。

(1)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固定资产初始成本-税法规定的折旧费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固定资产初始成本-会计规定的折旧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的暂时性差异主要取决于会计与税法规定的计算的折旧是否相同以及是否存在减值准备

固定资产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可能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无形资产的计税基础=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税法规定的摊销金额

无形资产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可能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3)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税基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成本

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期末该资产的公允价值

=取得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当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大于取得成本)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当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小于取得成本)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2.负债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负债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账面价值-未来期间可以抵税的金额

负债的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中的金额

考生需要注意:

在计算负债计税基础时,应注意会计确认的负债,从税法角度看,可能存在会计确认的负债在将来实际发生时全部予以认定和将来发生时不予以认定两种情况。

负债的计税基础存在两种情况。

即负债的计税基础=0

或负债的计税基础=其账面价值

暂时性差异仅仅存在与会计与税法都允许扣除但扣除时间不同的情况。例如:预计售后服务费用的处理。

(2)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与暂时性差异

应付职工薪酬的账面价值=列之在成本费用中的应付职工的酬劳(未支付前)

应付职工薪酬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0(职工薪酬的多少不影响企业以后的损益)=账面价值

应付职工薪酬的暂时性差异=0

考点四: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以及计量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以及计量

(1)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

2.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3.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

一、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理和会计差错更正知识结构图

二、考点分析

(一)会计政策变更

1.会计政策的概念: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2.可以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条件

(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

(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3.追溯调整法在会计处理时有四个步骤

(1)计算确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

(2)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即将累计影响数及相关项目记录到变更年度中。

(3)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

(4)附注说明。

(二)会计估计变更

1.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其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

2.企业发生会计估计变更的情形

(1)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

(2)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以及后来的发展变化。

3.对于会计估计变更,企业应采用未来适用法

4.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会计估计变更有关的下列信息

(1)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原因。

(2)会计估计变更对当期和未来期间的影响数。

(3)会计估计变更的影响数不能确定的,披露这一事实和原因。

(三)会计差错更正

1.会计差错的类型

(1)会计差错分为本期差错和前期差错。

(2)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以及存货、固定资产盘盈等。

2.前期差错的处理办法

(1)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

(2)确定前期差错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也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知识结构图

二、考点分析

(一)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概念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是指资产负债表日至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间发生的有利或不利事项。

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分为两类: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

(1)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了新的或进一步证据的事项。

(2)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是指表明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情况的事项。

(二)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2.涉及利润分配调整的事项,直接调增、调减“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不涉及损益和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调整相关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三)非调整事项的会计处理

1.资产负债表日后期间涉及的法定盈余公积,应作为调整事项处理。

2.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应作为非调整事项处理,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外币折算讲解

一、外币折算知识结构图

二、本章主要考试点

本章属于教材新增加章节,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主要考点有:(1)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的折算;(2)资产负债表日外币货币性项目、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的不同折算要求;(3)外币财务报表中不同项目的折算方法;(4)境外经营处置的会计处理。

三、重点以及难点讲解

考点一:外币交易的概念

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外币是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外币交易包括:

(一)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者劳务;

(二)借入或者借出外币资金;

(三)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考点二:外币交易折算汇率的选择

1.即期汇率:通常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的中间价。企业发生的外币兑换业务或涉及外币兑换的交易事项,应当按照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折算。

2.即期汇率近似汇率:是指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通常采用当期平均汇率或加权平均汇率等。

考点三: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1.外币交易日的会计处理

基本原则:采用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近似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考生需要注意:接受外币投资时,不管是否在投资合同中约定汇率,一律在收取投资款时按照即期汇率加以折算,不产生汇兑损益。

2.资产负债表日的会计处理

(1)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汇率变化而产生的汇兑差额作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增或调减外币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

资产负债表日汇兑差额的账务处理

汇兑损失:

借:财务费用――汇兑差额

贷: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汇兑收益:

借: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

贷:财务费用――汇兑差额

(2)非货币性项目

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仍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不改变其记账本位币金额,不产生汇兑差额。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采用公允价值确定日的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含汇率变动)处理,计入当期损益。

【例】甲公司12月1日以每股3港元的价格买入乙公司H股10000股,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日汇率为1港元=1.2元人民币。当月31日,该H股股价为每股3.5港元,汇率为1港元=1元人民币。

初始确认时: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36000

贷:银行存款 36000

期末计量时: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0

注:36000-3.5×10000×1=1000

2.恶性通货膨胀经济条件下的财务报表折算

(1)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

(2)在境外经营不再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时,应当停止重述,按照停止之日的价格水平重述的财务报表进行折算。

财务会计报告

一、财务会计报告知识结构图

二、考试重点、难点

本章属于教材重要章节,重点内容包括:(1)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及其和项目的计算;(2)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3)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原则;(4)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的有关抵销分录;(5)关联方的判断原则和披露要求等。其中,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合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格式等为教材新增加的内容。

三、重点、难点解释

考点一:资产负债表期末余额的填列方法

1.直接根据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

2.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3.根据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5.根据总账科目与其备抵科目抵销后的净额填列。

考点二:每股收益的计算

1.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2.稀释每股收益

在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应考虑调整当期净利润、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考虑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的数量)

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

【例】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2日发行4%的可转换公司债券,面值8000万元,每100元债券可转换为面值1元的普通股90股。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为40000万股,所得税税率为33%,2007年度实现的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5000万元。

(1)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基本每股收益=45000÷40000=1.125元

(2)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稀释每股收益计算如下:

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影响的净利润

=8000×4%×(1-33%)=214.4万元

假定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为已发行普通股而增加的普通股股数=8000÷100×90=7200万股

那么,乙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度稀释每股收益

=(45000+214.4)÷(40000+7200)=0.96元

考点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现金流量的计算程序:

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增值税销项税额+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款项的调整+预收款项的调整+特殊项目的调整(坏账准备、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等项目)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的计算程序:

利润表中的营业成本+增值税进项税额+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调整+应付款项的调整+预付款项的调整+特殊项目的调整(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等)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投资时已经宣告的现金股利(已经过期的利息)的现金支出的列之项目;投资成本的列之项目;收到现金股利(利息)的列之项目;收回投资取得现金的列之项目。

3.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考生需要注意:

借款筹资的现金流量的列示项目;股权筹资的现金流量的列示项目。

考点四: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抵销分录

1.调整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

假定初始成本相同的情况下,需要根据被投资企业的当年净利润和其他非利润因素的变动金额,按投资比例进行调整。调整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

贷:投资收益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

将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项目对冲,差额调整“商誉”、非全资子公司情况下需要调整“少数股东权益”。

3.内部债权与债务项目的抵销

考生需要注意:

应收账款抵销时,应将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调整至原账面余额,再抵销“应付账款”。同时,将“应收账款”与“资产减值损失”进行抵销。

4.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的抵销

将为出售商品的内部毛利在“营业成本”与“存货”之间进行抵销

5.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

在抵销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内部利润的同时,抵销当期多计提的折旧额。

考点五:合并利润表的抵销分录

1.内部营业收入与内部营业成本项目的抵销

考生需要注意:

如果集团内部之间销售的商品已经全部销售给集团外部的企业时,只需要抵销“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即可。

如果集团内部销售的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仍然存放在集团内部,则在抵销“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的同时,还应抵销“存货”中的未实现毛利。

2.集团内部购买和销售商品的性质发生改变(销售方作为商品销售,购买方作为固定资产使用)

在抵销时,应将“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固定资产”抵销的同时,应将当期多计提的折旧予以抵销,即抵销“固定资产”和“管理费用”。

3.内部投资收益与筹资费用的抵销

内部的投资以及筹资行为,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全部予以抵销,即冲减“投资收益”和“财务费用”。

考点六:连续编报的处理

由于合并会计报表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各个独立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的合并调整,只是调整报表,不调整会计账簿信息。在以后年度再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首先需要对期初表中的信息进行统一,为此,需要抵销“未分配利润―年初”的金额。

主要涉及“坏账准备”、“内部购进商品”和“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等的抵销。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本章属于一般性章节,考试题型为客观题,分值较少,主要考核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净资产和收入、支出的核算。

一、资产核算的特点

1.固定资产的核算。

2.材料的核算。

二、净资产的核算

1.净资产的构成。

2.净资产的核算。

三、收入、支出的核算

第8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范文

开设《高级会计实验》,是适应市场要求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的需要,是适应学校开设各种专业课及其实验要求整合的需要。在会计综合实验的基础上,走向《高级会计实验》。将各种会计专业课及其相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级会计实验》基本框架。《高级会计实验》具有范围宽泛性、核算一体性、管理综合性、理论交融性、方法多样性、实验系统性和效果高效性等特点。《高级会计实验》的实施,要依据同时、分工、分阶段、按程序、相结合、综合的要求进行。开设《高级会计实验》的主要措施有:编写《高级会计实验》教材;建立高级会计实验知识库;提高会计实验教师综合实验能力。现分述如下:

一、客观需要开设《高级会计实验》

(一)市场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

企业现代化管理需要复合型会计人才。企业实行现代化管理,要求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管理工作现代化包括管理理论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和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工作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其基本特征是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是要求管理工作按照具有标准性、统一性和一致性的要求进行;科学化是要求管理工作按照具有客观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的要求进行;信息化是要求管理工作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作用的要求进行;法制化,是要求管理工作按照具有规定性和强制性的要求进行;国际化是要求管理工作按照具有国际的相应性、规范性、可比性和适用性的要求进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这些要求,体现在经营全过程管理、价值链全过程管理和管理的全过程,也是要求全员进行的管理。企业现代化管理必然要求会计部门也必须实施现代化管理,会计部门实施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现代化管理,相应必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没有这样高水平的人才,很难实施会计现代化管理。这是企业对培养具有综合能力高级会计人才的基本需要。

企业会计工作重组需要复合型人才。21世纪是在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信息技术得到高度发展的世纪。信息技术成为发展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要产业,居主导地位。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把人类从工业社会推向信息社会,人类的经济形态也从工业经济跨跃到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逐渐成为现实。国民经济信息化要求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相应要求会计信息化,而信息技术大大推进了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促进企业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并向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的过程。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需要对与之不相适应的会计工作进行重组。会计工作重组要求实现: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与业务核算一体化;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相协调;核算与管理相结合;财务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网上管理与现场管理相结合;实施责任制;效益最优化。会计工作重组可以建立会计工作新模式,即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模式,即“一个中心三个系统”模式:一个中心,即财务会计中心;三个系统即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管理系统和会计组织系统。适应会计工作重组而建立新的会计工作模式,会计工作岗位职能也将一岗多职能而综合化,从而需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级会计人才。

党和国家历来很重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高等院校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这就要求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会计专业的实践能力是会计实践能力,即实际会计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会计实际操作能力(业务能力)、调查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从事实际工作应具有的能力。这些会计实践能力可以通过《高级会计实验》来培养。

(二)适应整合专业课教学实验的需要

在高等学校会计教学中都比较重视会计实验教学,与主干课程相适应分别开设各种会计实验课。一般是:学习《基础会计》(《会计原理》、《初级会计》)之后,开设相应的《基础会计实验》(《会计原理实验》、《初级会计实验》);学习《财务会计》(《中级会计》、《企业会计》)之后,开设相应的《财务会计实验》(《中级会计实验》、《企业会计实验》);学习《财务管理》之后,开设相应的《财务管理实验》;学习《计算机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之后,开设相应的《计算机会计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学习《审计》之后,开设相应的《审会实验》等等。

主干课与实验课相结合分别实验,有其明显的优点,但从会计专业教学的整体分析,也存在实验内容有重复、不衔接、不完整和不规范等处。为了提高会计实验水平、充分利用会计实验资源和培养学生的会计综合能力,有必要对会计实验课进行改革,在各种会计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对各种会计实验和相关实验进行整合,建设一个实验平台,开设《高级会计实验》课。

二、从会计综合实验走向高级会计实验

在高等学校会计实验教学中都开设有各种会计综合实验。这种会计综合实验主要有:基础会计的综合实验,在《基础会计实验》(《会计原理实验》、《初级会计实验》)中,在单项会计实验(原始凭证实验、记账凭证实验、账簿实验和财务会计报表实验)之后,有会计综合实验;财务会计的综合实验,以《财务会计实验》为主体的与《基础会计实验》相结合的《财务会计实验》(《财务会计综合实验》);会计核算与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实验,在《财务会计实验》的基础上,与《审计实验》相结合的《财务会计审计综合实验》;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实验,在《财务会计实验》的基础上,与《财务管理实验》相结合的《财务会计综合实验》等等。这些在不同学校或在教学不同阶段开设的会计综合实验,各有其必要性和优点,但从会计实验系统和培养学生会计综合能力分析,还存在各种会计实验有不沟通、会计实验系统不完整的问题,仍需要对各种会计综合实验进行整合,提升会计实验水平,走向高级会计实验。

有人会疑问为什么要称为高级会计实验?高级会计实验是指在培养会计综合实践能力,采用综合教学法而实施的各种会计实验相互联系的会计系统的实验。这里:高级会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会计综合实践能力;会计实验的方法是采用综合法;会计实验的内容是各种会计实验相互联系的、内容比较完整的、会计系统的实验。称其高级会计实验,是相对基础会计实验(初级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中级会计实验)而言,又区别于现在各高等学校开设的各种综合会计实验。

高级会计实验的“高级”,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大综合。它是各种实验课,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和《统计》(有关内容)等的综合,也是会计实验内容的高级综合,会计实验教学内容按其性质与要求的综合化,可以划分为会计核算实验综合、会计的核算、管理实验综合和会计核算管理与其它项目实验综合。高级会计实验就是会计核算管理与其它项目实验综合。会计综合实验图示如图1。

以上会计实验教学综合化的三种类型是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层次的要求,可供各高等学校开设会计实验课的选择。会计核算实验综合是基本的、必要的会计实验,一般会计专业学生都必须组织实施;会计的核算、管理实验综合是在会计核算实验综合的基础上,提高了对会计管理实验的要求;会计核算管理与其它项目实验综合是培养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是高级会计综合实验。

高级会计实验的“高级”,还体现在培养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上。对于高等院校的会计实验要树立现代会计实验新观念,不能只把会计实验理解为学习和掌握会计技术操作,而是通过会计实验,特别是通过高级会计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会计实验是一种理性化的实验,它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实施会计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技能、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并从教学实践活动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理性化会计实践教学是学习型的会计实践(理性化会计实践)教学,使其在会计实践或会计实验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

理性化会计实践教学的理念要贯彻到会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要强化会计实验教学。在理性化会计实践教学中提高专业素质表现在:学习与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学习与掌握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学习与运用会计法规和相关法规;学习与运用相关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独立会计工作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三、《高级会计实验》的基本框架

(一)建立《高级会计实验》基本框架的原则

《高级会计实验》基本框架是指《高级会计实验》由若干实验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建立《高级会计实验》基本框架要依据以下原则:1.系统性,从会计实验系统出发,将各种会计实验纳入一个系统,形成整体性的系统实验;2.相关性,将与会计实验相关的内容,如审计、统计,也纳入会计实验系统;3.逻辑性,反映各种实验的内在的必然联系;4.实践性,反映实际工作典型的经济业务及其处理过程;5.操作性,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依据有关规定是可以操作的。

(二)《高级会计实验》的基本框架

《高级会计实验》的基本框架是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和《统计》等需要实验的内容所组成的。它在手工和计算机操作环境下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三部分实验内容:第一部分是会计核算实验内容,是以《财务会计》为主体的包括《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审计》需要实验内容在内的《财务会计实验》,这是《高级会计实验》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财务管理实验内容,是在会计核算实验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内容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相结合的《财务管理实验》,这是《高级会计实验》的核心;第三部分是审计与统计实验内容,是对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财务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等的实验,同时,依据会计核算内容和相关资料按照统计的规定进行统计实验,这是《高级会计实验》的必要内容。以上《高级会计实验》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三)《高级会计实验》基本框架的特点

会计实验选择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其它项目实验综合形式,这是《高级会计实验》模式。其特点是:1.范围宽泛性,高级会计实验的内容包括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计算机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和《统计》等10门课程需要实验的内容,比较宽泛;2.核算一体性,高级会计实验的内容反映了会计核算与业务核算、统计核算的同时进行;3.管理综合性,高级会计实验的内容包括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和预算管理等管理活动;4.理论交融性,在高级会计实验过程,要依据各种专业理论相结合进行指导;5.方法多样性,在高级会计实验过程,要采用各种专业方法和相关方法进行实验;6.实验系统性,高级会计实验是在手工和计算机操作环境下,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项内容进行系统的实验;7.效果高效性,通过高级会计实验,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业务与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高级会计实验》的实施

《高级会计实验》的实施,要依据同时、分工、分阶段、按程序、相结合、综合的要求进行。1.同时,是经济业务发生同时进行各项工作;2.分工,是各项工作按职能分工和岗位分工进行;3.分阶段,是处理经济业务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进行;4.按程序,是按规定的步骤处理经济业务;5.相结合,是在处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相关实验的几项内容相结合;6.综合,是在日常经济业务处理完成后,进行各种综合实验。

四、开设《高级会计实验》的措施

开设《高级会计实验》是一项有较大难度的会计实验工作,需要创造很多相应的条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编写《高级会计实验》教材

目前,会计基础实验、财务会计实验和会计综合实验已较完善,既有会计实验教材,又积累了会计实验教学经验;而高级会计实验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内容全面的教材而亟需建设。已出版的名为“会计综合实验教材”,实为基本性会计综合实验教材,还不是高级会计实验教材。如《会计模拟综合实验教程》、《会计综合实验教程》和《会计模拟实验教程综合实验》等。因此,编写《高级会计实验》教材是当务之需。

有人担心,编写《高级会计实验》难度太大,不容易编写。但笔者相信,在大家支持下,还是可以编写的,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高级会计实验》试设计如下框架供研究参考。

第一章会计综合实验概述

第二章会计核算实验

第三章财务管理实验

第四章经营分析实验

第五章审计实验

第六章统计实验

第七章建立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与会计综合实验评估

第八章建立会计综合实验知识库

(二)建立高级会计实验知识库

为开设《高级会计实验》创造条件,可以建立高级会计实验知识库,其内容包括:1.会计实验知识,主要是会计专业知识、经济业务知识、法规知识和其他相关财经知识。其中,重要的是编写能学习相关知识的会计实验教材,如在会计实验教材和实验用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编写的有关知识的内容。2.会计实验案例,如典型企业的基本状况,人力资源,工作岗位的技能和评价方法,内部机构设置,报表体系,财务信息系统;业务经验,历史经验,历史事件,发展趋势等。会计实验知识库有两种形式:书本式,搜集的各种有关会计实验的资料,打印后装订成册,便于借阅;磁盘式,将搜集的各种有关会计实验的资料,录入计算机,经编辑成为会计实验知识库,复制为磁盘,便于学习。

第9篇:中级会计会计实务范文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村级会计制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取得成效,逐渐成为管理与规范农村财务会计的有效模式。实施村级会计制度,是加强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逐渐成为村级财务会计管理的关键。因此,在倡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深入研究村级会计制度的利与弊,对于完善与加强村级财务会计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及透明化,提升村级财务会计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结合新农村建设下会计制实施的现状,客观评价其在实施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与所存在的问题,并深层次挖掘与分析问题的根源所在,以求实现村级制度的规范化提供借鉴意义。

二、村级会计制的概念

村级会计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会计核算主体不变;四权不变;代权但不越权;五个统一。就是指在保证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经过村民的民主决议,并通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大会的审批,依照相关法律程序与村级会计中心签订委托合同。村级会计中心需要依照统一制度,对本村的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进行审核、记账、建立档案以及进行信息公开。在村级财务会计实施的过程中具体工作包括:会计账目;财务收支;会计档案;会计信息业务。

在倡导社会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行村级会计制度,能够加强村级的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的透明化,逐步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规范化、财务决策的民主化,不断促进农民参与决策。在确保农村经济有效发展的同时,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维护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村级会计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

通过不断地推进村级会计制度的实施,农村的财务会计管理等相关工作得以规范,并逐渐实现管理的制度化与信息的透明化,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村级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升

为有效实施村级会计制度,在乡镇设立集体经济组织财会中心,由专业水平较高的会计工作人员处理村级的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其知识与技能水平要比一般的农村会计人员要高,相关账务处理流程也得以系统化、条理化,因此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促使村级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实现规范化。实施村级会计制度,各委托中心设定统一的会计业务标准,并要求严格的执行。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利用会计电算化,在科目设置、账务处理、会计核算、财务报表、汇总统计及财务公开等方面实行统一规范化的管理,有效解决了农村手工记账效率低、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二)村级财务会计人员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

在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之前,财务会计工作是由村民担任,这些村会计等相关人员的薪酬待遇并不受其会计工作好坏的影响,导致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工作质量不高。而随着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的实施,由于会计人员的薪酬与待遇和职业晋升等取决于他们会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财会中心的会计人员责任心增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主动通过相关培训与学习提升自己的相关会计技能与专业化水平。

同时,村级会计制度按照公开选拔的原则,对财会人员进行甄选、考核、录用,并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完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村级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确保会计核算的规范与质量。

(三)实现了财务信息的对称

在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之前,农村的相关财务会计工作的公开内容与形式没有实现透明化与制度化,村民经常看不懂财务公开内容,并存在监管问题。如农村集体组织所产生的招待费、差旅费等科目被恶意隐藏在其它科目中,对待此类问题,农民认为自己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产生较多的意见。随着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的有效实施,村级的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得以有效的监管,财务的公开内容与形式得以规范,确保了财务数据的公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保证了农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增强农民对村级财务数据的信任程度。

(四)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实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以来,村内干部擅自挪用集体的资产资金、贪污腐败等恶性事件得到有效的杜绝。同时,会计人员是相对独立的,与村内干部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在财务会计处理方面能够保持独立,进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随着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化公开等相关制度的有效落实,有效避免了村民在财务工作方面对村级干部的猜测与怀疑,村民对村内干部与党委政府的信任度逐渐提升,党群关系逐渐和谐。这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的廉政建设,进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村级会计制度存在的弊端

通过客观地评价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的实施,农村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通过深入的考察与分析,此制度存在一些弊端,阻碍了村级财务会计委托制度在农村集体组织经济财会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关系影响制衡机制的完善

村级会计制度中存在的关系主要是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会计服务中心之间的委托关系。但在这种委托关系中,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被方)与会计服务中心(方)的目标没有达成完全一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被方)的目标是确保村内集体资产的安全、保值与增值;而会计服务中心(方)的目标只是根据财务会计的相关制度完成既定的财会任务,它对被方目标的实现程度一些较为复杂的因素,如监督机制是否完善、会计人员的素质与技能等。这就使得对方的制衡与监督是存在一定的漏洞,两者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能形成有效的约束。

(二)造成诸多审计难点

村级会计制度对财务审计工作带来诸多的难点。首先,当会计核算出现问题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级会计中心之间会出现互相推诿、怠于承担责任的现象,这样就使得在调查过程中资料提供、责任归属与认定等问题难以解决,审计工作变得更为复杂,进而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其次,村级会计制度实施之后,村内的资金支配与财务支出的审批还是由村级组织掌控,会计人员不能对村内的的收支原始凭证所反映的经济事项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监督,进而不可避免地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再次,审计流程变得更为复杂,村级会计服务中心保存着村内的原始凭证、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但在被审计村的内部控制时,不仅要对被审计村进行评价,还要对村级会计服务中心的内部控制进行相应的评价。

(三)财务监管被弱化

首先,村级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村级取消会计岗位,只设置报账员岗位。报账员负责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收支事项,代行部分会计事务,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监管疏漏,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财务监督作用不能得以有效发挥。其次,相关的会计服务中心一般都设立在乡镇,而不是在农村,大多数的农民都不能充分了解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的真实情况,这样就无法实现财务信息的对称,容易出现账实两隔的情况。而且相关的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记账的时候,只看原始凭证是否符合要求,而在农村很多时候会出现票据造假的行为,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违规票据蒙混过关的不良现象。最后,很多村集体资产财务决策与执行大部分是由村支书或主人做决定,虽然在制度中明确了决策权力的范围,但是仍然存在缺乏执行力、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出现由于决策错误而导致的集体资产损失的现象。

(四)与村民自治制度不契合

村民自治制度是指基层的农民直接行使自己所拥有的民主权利,并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办理自己的事情,进行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其中,基层农民实施自我管理就是指基层农民直接参与、管理本村的各项事务,以求实现村民对村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在村级会计制的实施的过程中,由村级的会计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对村内的集体经济业务进行记账、核算,这就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不能很好地实现村民的知情权,也就不利于村级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农村地区地理分布较为分散,使得村级组织与会计服务中心之间的信息互动较少,进而导致村级组织对经济、财务等问题较为懈怠,削弱了村民对村内事务的参与权,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本村的财务状况,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