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王勃的诗范文

王勃的诗精选(九篇)

第1篇:王勃的诗范文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是一位少年才子,但是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才子。王勃年未及冠就出仕为修撰,但是不久因写了《檄英王鸡文》触怒了皇帝而被革职。后王勃远走蜀中,得到机会补为虢州参军,但是又在任期间犯了死罪,虽饶幸被赦免与一死,可是他的父亲因此受到连累改任交趾令。王勃在前往探望父亲的途中因溺水受到惊吓,竟然在惊悸中死去,时年仅二十七岁。王勃才华横溢,作品题材广泛,诗风中带着豪迈之气昂扬的情感,更因在诗句中巧妙运用韵脚,开辟了唐代诗歌写作的先河,因此被称为初唐四杰。《全唐诗》里收有王勃的两卷诗作。

这首诗写出了王勃的感受。他认为四海一家亲,真正的好朋友无论什么时候都近如邻居。这也是王勃在和朋友离别时所写的,表达了他和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在和友人离别时所写,但也表达和友人感情深厚的诗很多,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前我有很多好朋友,有了她们在我身边,我就会非常的快乐。即使她们都陆续转走了,可我总觉得她们还在我身边,陪着我。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是令人羡慕的。也许这就应证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了吧!

通过这首诗,让我明白了:友谊比路宽,比海深,比天高。

龙旺庄中学初一:雪灵樱

第2篇:王勃的诗范文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脆脆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的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进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的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都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厚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颠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颠峰昂然之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骛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阑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五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属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属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是立在水中候着。

第3篇:王勃的诗范文

而他创作《滕王阁序》时还产生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一)

王勃(公元649),字子安,祖籍山西晋州龙门人,幼年就十分聪明,通晓五经,满腹诗书。十三岁的时候经常随母舅游于江湖。

唐朝高宗年间,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 675 年)重阳节的前一天 ,王勃从金陵去九江,当船到了马当山的时候,忽然风涛乱滚,碧波际天,阴云罩野,水响翻空,船儿即将倾覆。这时候,满船是人尽皆惊慌恐惧,纷纷祷告江神保佑自己,只要王勃端坐船头,毫无惧色,在那里朗朗读书。船夫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全船的人死在须臾,独郎君毫无惧色,这是为什么?”王勃笑说道:“我命在天,岂在龙神!”过了一会儿,船靠了岸,船上的人方知道到了马当山。大家上了岸,王勃也上了岸,独自上山漫步闲游了。正行间,听一老人说明日重阳佳节,洪都阎府打算作《腾王阁记》,谁若是有绝世之才可以前去献赋。满腹诗才的少年王勃很有自信,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决定明天就去。

(二)

第二天,王勃登船前往阎府。到了那里,阎府果然已经开宴。在座的都是附近一带的名儒才子,可谓高朋满座。桌子上摆满了鲜果美酒、山珍海味。与都督对坐的是新任州牧宇文均,还有进士刘祥道、张禹锡等。其他一些人中,文词优秀的有一百多人。王勃年幼,坐在下首。

不大一会,阎公站起来对大家说:“帝子旧阁乃是洪都的旧景,今天屈尊各位到这里来,是想慕求大才来作这《腾王阁记》,把它刻在石碑上,使之万世留名。希望诸位名士不要谦虚推辞!”说着,便叫小吏捧过笔墨纸砚来,奉献在各位面前。只见大家都不敢轻易接受这个任务,一个推让一个,从上推倒下面。顺序轮到了王勃的面前,只见王勃慨然站起来,欣然接受了,没有丝毫推辞。当时满屋的人无不惊骇,又见王勃这般年轻,便私下相视说道:“这是谁家孩子,竟敢无礼到这种程度?”

阎公看到王勃接受了纸墨笔砚,心中就有些不快。他想:我的女婿孟子章有冠世之才。今天邀请诸位来作《腾王阁记》,如果诸位想让,作这篇文章的一定是女婿了这样就可借此光显门庭。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黄毛小子竟敢欺负满堂名儒,毫无礼让!阎公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命小吏看他作的怎样,随时前来报告。

过了一会,只见一个小吏来报告:“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说:“这是老生常谈,谁人不会呢!”

又一小吏来报告:“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说:“这是故事,老套!”

又一小吏来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听了不语。

“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听完小吏的报告,阎公说:“这小子是打算和我相见哪!”

一小吏又来报告:“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邦,宾主尽东南之美。”阎公此时心里早已是惊奇不已,想道:这孩子倒真有点才华!随后数小吏纷纷报告王勃的词句,阎公暗暗称奇。

又一小吏报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听罢此句,阎公不觉用手拍了一下桌子说道:“这小子落笔好似有神来帮助,奇才,奇才呀!”于是重新更衣来到座前。宾主高朋、诸儒学士,尽皆失色。阎公看看王勃然后说:“看你的文章真乃天下奇才!”之后便邀请勃坐上座,王勃推辞说:“等我把粗俗的文章写完,然后再来请教!”

(三)

不多会文章写完了,拿来呈上阎公。阎公看了大喜,当时就命人拿着从上到下给各位名儒观看。诸公个个面色羞愧,没有一个不惊服的。这时,阎公便亲自把王勃拉到自己身边坐下,说道:“帝子之阁,风流千古,有了你的文章,也可以使我们今天的雅会得以传于后世。从这以后,洪都的风月江山也都变成了无价之景了,这都是你的力量,我应当厚厚的报答你。”

正在说话之间,只见一个人忽然离席而起,大声说道:“是哪位三尺童子,敢将先儒的遗文拿来说成自己的新作,蒙骗左右,应当以文盗论处!”王勃一听大惊。太守阎公抬起头来,一看乃是自己的女婿孟子章。子章接着说:“这是旧文,我收藏好久了!”阎公问道:“你如何知道是旧文?”子章说:“如果诸位不信,待我为大家背诵一遍。”说完,就对着宾客朗朗而诵起来,从头到尾无一字之差。席间诸儒顿皆疑惧,阎公也有些怀疑了。

王勃听了,脸色毫无变化。他慢慢站起来徐徐答道:“看你的记忆本领,不差于祢衡张松,祢衡看到蔡邕的碑文,能一字不误的写出来;张松见到曹操的兵书,只看一遍就能背诵无误。你与他们两人没有什么差别的!”

孟子章说:“这真是先儒的旧文,是我平常所背诵的。”

王勃说:“既然你说是先儒的旧文,请问是否另外还有诗呢?”

子章说:“没有。”

这时,王勃便起身离席,对大家说道:“这篇文章到底是新文还是旧文?后面有诗八句,诸公是否有记得的?”问了再三,没有一个人回答。于是王勃便提笔赋诗一首:

腾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写完以后递给阎公、子章和席间诸儒观看。王勃问道:“这是新文还是旧文?”子章自觉惭愧,惶恐而退。众宾客一齐起立对阎公说:“王勃的才能,令婿的记性,都是天下少有的!”阎公说:“对呀!对呀!”后王勃与孟学士互相钦敬,阎公赏给王勃布匹酒器。次日,王勃才回来去。

第4篇:王勃的诗范文

作为开创中国革命道路的先行者,或许对1927年在南昌爆发的八一起义更为感慨。正是从这次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抓起了枪杆子。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军队,南昌,也就成了一个令人怀想的红色起点。

然而,历史之舟似乎已随岁月之河漂流远去。或许会在滕王阁下徘徊观赏,或许会到江西大旅社南昌起义旧址凭吊感念。但眼前的赣江水,却无疑承载着他的现实思绪,从历史流向未来:

到得洪都又一年,祖生击楫至今传。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彩云长在有新天。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

1965年在南昌写下的这首《七律・洪都》,并没有吟咏洪都往事。诗人1964年曾来过南昌,所以说此番一行是“又一年”。这时候他已经72岁,不禁生出“鬓雪飞来”的感慨和“成废料”的自嘲。这自嘲当然不是古稀之年的自怜,相反,正是充满信心的豁达和诙谐。诗人坚信自己的身后和历史的前面,不仅有长在的“彩云”和“新天”。更有后浪推前浪一般层出不穷的后继青年。

在谙熟历史演变的眼里,这些后继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气质品格呢?他想到了东晋初年名垂青史的志士祖逖和刘琨。祖逖和刘琨生长在动乱年代,他们年轻时便怀抱宏大的报国之志,为此闻鸡起舞,刻苦练剑,磨砺意志本领。后来,祖逖带领一百多部下,誓志北伐,船到江心,他敲打着船桨发誓:“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决不再渡此江。”

祖逖北伐果然成功。刘琨听到这个消息。感慨地说:我经常枕戈待旦,立志报国。不想祖逖真的比我先在北方挥鞭立马了。

自己不也曾在“南天”浴血奋战,在“北地”立马挥鞭吗?历史上多难兴邦的奇志儿女们的故事。就这样传递着晚年的深沉情怀,昭示着他所渴望的新人气象。在插满五星红旗的土地上,“播”下诗种,曾期望它长出麦子和钢铁,如今我们更期望它长出全新的文明、全新的人。

在缅怀伟人之际,自身的思绪也随着城中的历史遗迹不断翻飞,顺着滕王阁台阶往上再往上,躯体仿佛蜕变为另一位名垂青史的少年作家――王子安,在微醺时神思飞动,笔走龙蛇。

那么多灵秀俊逸的文字高悬在头顶。如同赣江江面上那满天的晚霞,笼罩着苍茫大地。我知道,这些文字从历史的苍苔中渗出,其风骨自然无与伦比。曾几何时,他们为南昌的繁华灵动而慨叹,为南昌的沧桑遗迹而动容。为南昌的历经磨难而伤感……因为他们,这座古城才丰富、饱满、有热情;因为他们,这里才留下无数的诗词歌赋。

遥想1300多年前。唐高宗李渊的第22个儿子李元婴,骄纵失度,太宗发丧期间还召集僚属宴饮歌舞。从而遭到唐高宗李治的切责,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迁为苏州刺史,寻转洪州都督。次年为了宴饮娱乐方便,他开始大兴土木在赣江边上营建“滕王阁”。这样一个劣迹昭彰、声名狼藉的风流王爷,倘若不是修建了一座如此闻名的滕王阁,早就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恐怕连名字也不会有人记得。而滕王阁之所以名扬天下、誉满海内外,除了建筑本身富丽堂皇、宏伟壮观,具有“瑰、伟、绝、特”之美外,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王勃那篇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名扬四海,序因阁流芳百世,南昌古城也因此平添不少文采风流。

继王勃之后,唐王绪写《滕王阁赋》王仲舒写《滕王阁记》,史书称之为“三王记滕阁”佳话。文学家韩愈也撰文述“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丽绝特之称”,故有“江西第一楼”之誉。

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在此设宴犒赏诸臣,赋诗填词,观看灯火。关于王勃的《滕王阁序》有这样一个故事:

上元二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路经南昌也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记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满座愕然。只见王勃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很长时间,小吏来报,阎都督都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该佳话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便于探父途中溺水而逝。

假如没有王勃的《序》,滕王阁早就变成一堆荒土。换句话说,正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赋予了滕王阁文学艺术上的强大魅力,从而使它代代相传。尤其是王勃文中的最后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既是抒发江山未改、景色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又是对高阁命名者滕王李元婴的嘲讽。从王勃《序》始,到书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止,历朝历代,不是骚人墨客题诗作赋,丽词佳句,妙语连篇,就是历史名人游踪所至,书画铭刻,丹青点染。这些赋予了滕王阁浓厚的文学艺术色彩,也留下了许多饶有兴味的趣闻轶事。而滕王阁也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永久地留下来,闪烁出动人的光芒。

怀钟陵旧游四首(之二)

[唐]杜 牧

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蛮鼓殷睛雷。

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

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

洪都

滕王阁序

[唐]王 勃

元夕有感

[宋]吴 芾

当涂连岁看烧灯,又见洪都烂满城。

紫陌人疑春欲晓,清宵天放月争明。

第5篇:王勃的诗范文

1、初唐四杰是指的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2、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3、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王勃的诗范文

安徽   鲍亚民

1、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是二十八宿之中的两宿。“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王勃这句诗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2、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王勃这句诗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3、唐代卫象《古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卫象这一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4、曹植《与吴季重书》:“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5、唐代张说《恩赐丽正殿书院赐宴应得林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张说这一诗句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6、《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7、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8、《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9、《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10、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245200安徽歙县二中   鲍亚民   05596516310(电话)

第7篇:王勃的诗范文

一次,但丁参加宗教仪式时,陷入了沉思,以至在举起圣餐时竟忘记了跪下。他的几个对头立刻跑到主教那里告状,说但丁有意亵渎神圣,要求予以严惩。在宗教统治的中世纪,这一罪名非同小可,何况他还是个反教皇的人。但丁被带到主教那里,他听过指控后,辩解道:“主教大人,我想他们是在诬蔑。那些指控我的人如果像我一样,把眼睛和心灵都朝着上帝的话,他们就不会有心思东张西望了。很显然,在整个仪式中。他们都心不在焉。”主教听了,无言以对,

佛罗伦萨的王子加奈弟兄,有一次邀请但丁宴饮。王子弟兄和他们的仆人商量好要捉弄这位大诗人一下。他们在进餐过程中,将大家吃剩的肉骨头,都悄悄的抛掷在但丁的脚下。起先还有台布遮掩着。所以看不出什么,及至餐毕撤去台布,他人的脚旁皆空无一物(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宴饮习惯,皆用手取肉大嚼,吃剩的肉骨头随手抛掷桌下喂狗),惟独但丁的脚旁堆了一大堆肉骨头。主仆皆笑,嘲弄他是一个贪嘴的老翁。见了这种情形,但丁神色不动的回答道:“诸位不必惊异,狗是喜欢吃骨头的,而我跟前的骨头却这么多,这恰好证明我不是狗。狗是会把骨头吃得一干二净的。”加奈弟兄自取其辱,却欲辩无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应对能力”。但丁这位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他不但才华横溢,他的幽默机智同样也为同时代的人所称道。下文节选了他生活中应对别人的三个片断,希望有助于提高你的口语交际能力。

但丁由于与教会的意见不合,不能在佛罗伦萨安居,只好周游各地。这时奈勃耐斯王洛伯,仰慕诗人盛名,便修书托人邀请但丁到他的朝中来作客,但丁应邀前往,到了奈勃耐斯,由于他是诗人,而且旅途劳顿,他抵达奈勃耐斯后,也不曾换衣服,就穿了旅行的敝袍,随了使者去朝见洛伯王。这时恰值洛伯王大宴群臣,在座的全是锦衣绣服的王公大臣,使者见到但丁衣服破旧,便招呼他在末座坐下,但丁知道奈勃耐斯王瞧不起他,本要拂袖而去,但他想到既然来了,而且肚里又饿,便一声不响的吃了个饱,然后不别而行。

奈勃耐斯王宴会已毕,才想起但丁,叫人去请他来相见,才知道他已经走了。他知道是自己适才怠慢了他,连忙派人去将但丁追回来,向他致歉,然后另设盛宴款待他,请他坐了首席。

这一次,但丁早已换上了一件簇新的锦袍,可是在宴会进行时,但丁一再将自己吃剩的食物搁在身上。又用袍袖揩手拭嘴,又将酒倒泻在身上,好象毫不留意宴会礼节似的。这时陪座的群臣皆抿嘴窃笑,笑他徒负虚名。洛伯王起先不言,后来实在忍不住了,便问但丁何故如此糟蹋自己的新衣,但丁正色回答道:

第8篇:王勃的诗范文

关键词:“香喷喷” 语源 词族

一提起“香喷喷”这个词,普遍的分析便是状态形容词“ABB”式,“A”是一个单音形容词,“BB”是叠音后缀,不具有词汇意义,只有表示程度加深、渲染色彩的语法意义。然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有词“喷香”以及“喷喷香”,这两个词该怎么分析?我们将从语源上对“香喷喷”作一下探讨,并把表示“香气四溢”的同源词族联系起来。

从音韵上来看,《集韵·魂韵》中的“喷”,问韵、恨韵两收,芳问切,普闷切,一作敷母字,一作滂母字,同为文部字;亦作“吩”从“分”得声。《集韵·文韵》:“芬”,敷文切;《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喷”普魂切,“芬”抚文切。从音理上来看,“喷”和“芬”上古韵部同属文部,声母同是滂母字;只是到中古“芬”由重唇音演化为轻唇音,归入敷母字。从音理上看,两者相通,具备了训诂学“音同义通”的理论基础。

从文献上看,《说文解字·艹部》:“,艹初生其香分布也。”段玉裁注:“诗说馨香、多言苾芬。大雅毛传曰。芬芬、香也。”《汉语大词典》中,“芬芬”释义为“芳香”。《诗经·生民之什·凫鹥》:“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孔颖达疏:“芬芬,香也”正义曰:“芬芬是香之气,故为香谓燔炙香也。”“芬芬”释义为“香气散发”更为合适。《诗经》中“芬芬”的“香气”义并不只此一例。《诗经·谷风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郑玄笺:“苾苾芬芬然香,”鲁诗“苾”作“馥”。蔡邕《司空临晋侯杨公碑》:“馥馥芬芬”,是用鲁诗。“苾”与“馥”是异文。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个词“香馥馥”,《汉语大词典》释义“形容芳香浓郁”,“馥馥”与“芬芬”在《诗经》中是同义并列,“香馥馥”与“香喷喷”意义类同,又从侧面证明了“喷喷”的本字。

唐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卷第六(P226)“引《考声》云:‘芬芬,香气貌’经文有从气作氛,音坟,祥气也,非经义有从香,作馚,不成字,非也。……韩诗云:芬馥者,香气貌也。”

(1)草青青而吐绿,花照灼而开红,千种池亭,万般果药,香芬芬而扑鼻,鸟噪咶而和鸣。(《敦煌变文·降魔变文》)

《敦煌变文》中的“香芬芬”作状语,此时内部结构还比较清晰,“香”定义性质,“芬芬”描摹状态,并列式的ABB结构,字形在晚唐五代也尚未改变。其实字形转变的时代从音韵上来看也是有理可据的,轻唇音的产生大概是从唐末宋初开始的,因此,这以前“芬芬”与我们今天的“喷喷”读音无异,所以保留了本来的字形。“芬芬”重言并不是一个孤例,与它同属文部的其他字之间有相通的意义,语音上的关联也十分密切。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序》里提出的训诂思想“以古音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是我们探求语源的指导原则。再从与“芬”有旁转、对转以及旁对转关系的字入手,看看它们是否有“香气散发”义。

“芬”也可作“馩馚葐”,《广韵·文韵》:“、芬”与“馩、馚、葐”同为符分切,音义皆同,应为异体字。《集韵·文韵》:“馩馚葐,《博雅》,馩馧,香也,或作馚葐。”与“芬”字阴阳对转的阴声韵微部和入声韵物部中也有“香气浓烈貌“的字,如阴声韵微部的“馡(菲)”,入声韵物部的“馞(茀、)、馧”,与物部有旁转关系的质部有“馛”“馝(苾、 )”“()”表示“香也”。这几个字音近义通,经常互为组合,或叠字组合;如“葐蒀(馚馧)、馧馞、苾勃(馝馞)、菲菲、馞馞、馛馛、苾苾”都是“香气浓郁貌”。

“葐蒀、馚馧、馧馞”这三个词都有“香气浓郁貌”,《集韵》中“馧”,文没两属,音于云切、乌没切。《集韵·文韵》:“榅馧蒀,葐榅,香也,或从香从草。”《集韵·没韵》:“馧馞,大香也。”因此,“馩馧、馚馧、葐蒀”等为同一双音词;与“馧馞”为叠韵双音词。

(2)铿锵宝铎,馩馧异香。(《法苑珠林》)

(3)金炉晓炷以馚馧,银炬宵燃而炫耀。(《全唐文》)

(4)葐蒕,上愤闻反,下郁云反,王逸注楚辞云:“蒕葐,盛貌也,”左思蜀都赋云:“郁葐蒕以翠微,张铣注云:馧,香也。”(《一切经音义》)

(5)妙香氲,“,符云反,氲,于云反。王逸注楚辞曰:‘ 氲,盛也,香气盛也,二又作葐蒀也。’”(《一切经音义》)

馞,《汉语大词典》解释为“香气盛貌”,馞馞,香气浓郁貌。

(6)遂揖入坐,色皆殊絶,满坐芳香,馞馞袭人。(《博异志·崔玄微》)

香气“馞”多写作“勃”,《广韵·没韵》中“勃、 、馞、悖、浡、 ”均为蒲没切,意义都有“盛卒起皃,若尘起作,若香气作馞,若心逆者作悖,若水广浡,烟起作,今合作勃。”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三:“沉香和红粉以泥壁,开门则香气蓬勃。”《汉语大词典》“苾勃”“馝馞”词条释义“香气浓烈”。“勃”即“馞”。王念孙《广雅疏证》云:“香盛谓之馝馞,犹水盛谓之滭浡。”

(7)肸蠁布写,薆咇茀。……郭璞曰:香气盛馝馞也。……馝馞、咇茀,音义同。(《文选·上林赋》)

(8)馣,香气奄蔼也。馣与,与薆,音义同。,音奄。咇,步必切。茀,音勃。(《说文解字》)

(9)沉檀罗谷,脑麝之香,郁烈芬芳,苾茀馧。“苾茀”即“馝馞”。(《刘基集》)

(10)异香馝馞,神钟髣髴。(《秦望山法华寺碑》)

(11)审其神变或送异花一奁。形似枣花大如榆荚。香气馝馞,数载宛然。(《神僧传》)

苾苾,香气浓郁。《说文·艹部》:“苾,馨香也。”《一切经音义》卷第三十四,释“苾芬”(1390)云:“苾又作飶馝咇四形同,蒲结反,埤苍:‘苾,火香也,’”《说文解字》:“飶,食之香也。”段玉裁注:“周颂传曰:‘飶,芬香皃。’……与艹部苾音同义近。”《诗经·周颂·载芟》:“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孔颖达疏:“飶,芬香也。”“椒”与“飶”相对,三家诗“椒”作“馥”,“馥”与“苾”又有异文关系。《玉篇》:“咇,芳香也。”苾(馝)咇飶,《集韵》(P190)屑韵、质韵兼收,音“蒲结反”“簿必切”。又《一切经音义》卷第二十九芬(P1175):“上骈蔑反,《埤苍》云:‘,大香也。’《考声》亦云:‘香皃也。’或作,亦作,《古今正字》从,必声,下忿文反,郑笺诗云芬芬然香也,郭注方言芬香和调也,说文从草分声,经从香作馚,非也。”

《汉语大词典》中“菲菲”第三个义项为“香气盛”,与“芬芬”音近义通。下例中可见,“馡馡、菲菲、婓婓”相通。

(1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楚辞·离骚》)王逸注曰:“菲菲,犹勃勃。芬香貌也。”

(13)怀芬香而挟蕙兮,佩江蓠之婓婓。(《楚辞·九叹》)

王逸注曰:“一作菲菲。”王念孙疏:“婓婓,与馡馡同,各本作菲菲,此后人以意改之也。

(14)应风披靡,吐芳扬烈,郁郁菲菲,众香发越。(《文选·司马相如》)

吕延济注:“郁郁菲菲,香美貌。”

在佛经文献中出现三字格“香气浓郁”义的连用,这种情况可能受佛经翻译的影响。梵语属屈折语,“有着明显的表示量级变化的形态标记和变化规则”,通过佛经翻译对汉语词汇产生影响。

(15)当阳指出铁昆仑。通身一串黄金骨。转步移身空劫前。火里优昙香茀茀(即“香馞馞”)。(《佛光国师语录》)

(16)香气馚芬馥甚可爱乐。其水清净柔软第一。(《大般涅盘经卷》)

(17)纵意嬉戏乐音清妙香气馚芬馥。(《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从“芬芬”及属同一韵部的词构成的“香气浓烈”义的词族,到现代汉语保存的内部结构相对清晰的ABB式“香馥馥”的佐证,可见“香芬芬”即是我们今天的“香喷喷”。“香气浓郁”义的同源词“葐蒀(馚馧)、馧馞、苾勃(馝馞)、菲菲、馞馞、馛馛、苾苾”按音系联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同源词族。

参考文献:

[1]王继红.重言式状态词的语法化考察[J].语言研究,2003,(2).

[2]邵敬敏.ABB式形容词动态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1990,(1).

[3]石锓.ABB式形容词在宋代的演变[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徐浩.现代汉语ABB词及其历史演变[A].语言学论丛:第二十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朱庆之.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A].中古近代汉语研究[C].2000.

第9篇:王勃的诗范文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其中“兴尽悲来”是着眼点。从结构上讲,它承上启下;从内容上说,它使我们摸清了作者的内心情感的轨迹。作者的感伤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至此,文章的情调由喜转悲。这种情怀,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感叹过,苏轼在《赤壁赋》里也唏嘘过。王勃呢?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授朝散郎。后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因戏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从此,“怀黄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可谓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作者联系自身,想到自己远离京城,失意流落,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但本文难得之处就在于作者并不是一味的自伤自怜,他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达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人们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贪泉”、“涸辙”、阮籍的典故,说明遇困顿而清操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让我们不仅体会了本文一波三折的形式美,也在精神上受到了启发。

这篇文章对怀才不遇的情感的叙述,给了我们很多启发,特别是在考试时,如果碰到此种类型的诗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解读。

要知人论世,从作者生平入手 王勃被弃用后,才有了“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的悲叹。无一例外,李白被赐金放还,寻山访水,周游天下,才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千古名句;苏轼遭贬后,泛舟赤壁,才有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千古佳句……如果我们对这些人在作这些诗文时的遭遇和心情都没弄清楚,那么,何谈解读诗歌呢?更遑论体悟出怀才不遇的感慨了。例如杜甫的《蜀相》。如果我们不知道杜甫素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那么,我们会认为,这只是作者祭拜诸葛亮的一首诗罢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只会被解读为对诸葛亮的叹惋之情。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杜甫的理想以及他当时的处境就会发现,他这是借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暗喻自己怀才不遇,借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事业未竟、壮志难酬的感慨。当然,大家对熟悉的诗人的生平是了如指掌的,如果碰到是不熟悉的诗人呢?我们首先看诗文后有没有注释,如果注释也没有,那么我们就只有从文本中找突破口了。

要含英咀华,体悟典故指向 文本里的突破口最常见的就是典故了。怀才不遇者总是认为自己怀有济世之才,却苦于没有遇到明主,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就如同一匹千里马,没有遇到识其才能的伯乐一样,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与抱负。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悲愤和无奈、痛苦和孤独。然而,在当时社会却没有人来抚慰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他们无处申诉,无处发泄,只能借助于诗词来宣泄自己的不满。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出于种种原因,又不能说得太直白,所以,他们常常会将这种感情寄托在一些人或事上。我们只有将这些人或事捋顺了,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弄清了,思想感情也就明晰了。王勃不正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的吗?

在有些诗歌里,可能没有典故,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表现手法来解读,如比喻、双关、象征、托物言志等。当然,这些方法在使用的时候并不是孤立的,更多时候,需要我们联合使用,综合判断。

[练习]

阅读杜甫的《古柏行》,完成后面练习。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塞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s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1. 诗中的古柏有什么特点?

2. 本诗采用了哪些手法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