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精选(九篇)

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第1篇: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67-01

学校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中学生思政教育科学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一)学校教育教学力度不够

高中学生是一群价值观擅变的特别群体,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当突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现实教育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部分的价值,学校为尽快完成教学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两课”教育捆绑进行。

(二)社会家庭配合乏力

当前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培育方式过度依赖学校,缺少社会家庭的关怀;二是高中培育方式过度依赖理论灌输。本是“三驾马车”共同发力,现在却只依赖学校的培育方式显然有点势单力薄。

(三)学生价值取向模糊

一是一元化主导。学生群体价值观体系的建构,仅靠以一种价值观为核心的单一主导的价值观建构模式己经是力不从心了,其需要的是多元化、兼容性的价值建构体系。二是功利化追求。现行教育体制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应试教育的片面性等。

二、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对策

(一)注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

要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高中学校培养和践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培养的渠道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多种渠道协同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一项专门的教学内容,单独列入学校教学的内容,具有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要渗透传统文化内涵。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讲解和阐释,充分结合传统思想文化,将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涵和源流,有机融合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实质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自信。

(二)注重网络环境影响

学校要把重视网络影响,加强学生引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学校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向学生开放校内网络资源,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收集信息提供条件。其次,要加强对校内上网场所的管理,对进入校园网络的不良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屏蔽,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培育高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坚持教育原则,又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切合点,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是培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一)挖掘学校教育资源

高中学校教育要深入挖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当前,校园文化的隐性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文化渗透的功能发挥不充分。思想政治课的任课教师,以自身良好的品德去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同时,学校的课堂是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渗透到高中课堂教育的每一门课程。

(二)挖掘社会实践活动资源

在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既要利用学校课堂和校园文化,又要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在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认识和思想境界。进一步理解和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内涵,将其先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和意志,再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最终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三)挖掘教育方式方法资源

创新培育学生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必须抓住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倾向,以实效性为出发点,选择教育的方法。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也是改善学校教学的一种途径,如通过各种新媒体载体,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进行宣传教育和讨论学习,教师也可以积极开设自己的专栏,以知识储备和师长的影响力,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第2篇: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

【关键词】 多元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主导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度和广度的增加,社会呈现出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出现了向“自我”倾斜,“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了解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和产生原因,并在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基础上,根据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切实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重大的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1、高校正逐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深度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核心部分,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是影响及评价大学生行为的重要指标。[1]目前,高校多措并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结合党政府、社会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不断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等新理论在宏观上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除了开设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必修课程,还不断挖掘、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新型教育方式。二是不断创新实践载体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以实践活动拓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调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哪条最重要,抓紧社会实践占了45.7%。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在理论和实践水平上不断深化,但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还缺乏深入的思考,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的主导意识对大学生的侵袭从未停止过,意识形态上的和平演变越演越烈,不少大学生出现一定的思想误区,甚至政治信仰方面的动摇。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的掌握上,“完全清楚”的只占32%,不少大学生对其内容了解甚少或一无所知,对内涵上理解和研究的就更少了。调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18%是通过思想政治课,且与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社会活动等渠道占比相当,说明高校思政理论课并未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提高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和内容延展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

2、全球化多元化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向多元方向发展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不断被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冲击分化,对应的核心价值观也不断被资本主义价值观所同化,情况越演越烈且方法手段更隐蔽多样。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缺乏对错误与落后价值观的判断与甄别。他们自我意识较强,思想敏锐而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且数据显示超过50%的信息传递来自于网络,网络因其虚拟隐蔽、难以控制等局限性,使得西方不良意识形态能以电子书、电影、图片等多媒体形式不断渗透,悄无声息地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灌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的多元化发展,消极的多元价值观严重制约着个人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引发如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道德失守问题。因此,必须立足国情实际,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最大限度地限制不良价值观念的入侵,把国际社会的负面因素降低到最小。

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缺失,尤其是个人层面价值观意识严重不足

(1)爱国意识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中,爱国排在个人层面的第一位。大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确立目标,坚定信念。调查显示,虽然整体上大学生对国家时事关注度普遍提高,但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大学生爱国意识出现弱化趋势,不少同学认为国家利益的维护是领导干部们应考虑的问题,大学生实际生活中较少接触需要去维护的国家利益,因而容易形成国家利益与己无关的思想。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只有54%会以“实际行动做贡献”;对汶川大地震,将近三分之一的认为与自己无关或能力薄弱;面对日本上演闹剧,选择“冷静对话”32%,“非武力不解决”也有27%,可见大学生对国家利益维护上意见分歧较大,政治生活中抱有功利性思想的人数增多,爱国主义观念弱化趋势明显。

(2)敬业精神缺失。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这一社会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接班人而言其价值和意义更为重要。但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眼前利益,将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作为择业的第一要素,职业价值观呈现出严重的功利化和现实化,缺少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常以“功利”为标尺进行自我设计,对薪水或工作条件的不满意成了大学生跳槽首要原因,传统的“干一行爱一行”、“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的传统美德已渐渐被抛在脑后,工作中不乏投机取巧、敷衍了事的思想态度,且这样的人数近年来呈增长趋势,真正能够爱岗敬业的已是凤毛麟角。

(3)诚信观念缺失。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储备力量,必须具备诚实守信的价值观,而调查结果却不容乐观。首先是学术不端。各高校为鼓励学术科研、倡导学生,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政策,但也因此加剧了学生的学术造假,论文中大量抄袭,东拼西凑,甚至雇他人。调查对论文的看法,“坚决取缔”的只占45%,表示理解和支持的居然有48%。其次是学业不端。考试作弊是诚信缺失严重的重要表现,调查中认为应取缔或摈弃的只占43%,“见怪不怪”的却占34%,有些甚至认为考试作弊者是所谓的真正高手,因而雇佣、使用电子高科技等手段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再次是经济和社会关系中诚信缺失严重。有些大学生拖欠学校的助学贷款,甚至还恶意拖欠学费。为申请国家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只有56%%会照实说。在社会生活中诚信缺失现象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如学生干部竞选中存在暗箱操作;同学交往中出现一些欺骗隐瞒行为,如偷窃他人财物,网上恶意撒布谣言诋毁他人,利用不正当手段盗取他人成果等;还有些学生在求职中简历造假、编造工作经验、篡改学习成绩等严重破坏了社会生活原有的公平公正、和谐文明。

(4)友善情感淡漠。友善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需求为标尺,为人处世中情感较淡薄,与人交往不够友善,如某些社会事件处理上呈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与我无关”的心态。调查对老弱病残孕的让座,有11%直接表明会拒绝让座,有9%表示要看心情,可见有将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面对善意的行为选择逃避或回绝,表现出人情的冷漠。近年来,因友善观念缺失和对生活琐事处理不当而引发的不法行为和犯罪事件越来越多,如大学生杀人案、投毒案屡见不鲜,这些震惊社会的案件除了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之外,与大学生友善情感的淡漠不无关系。

4、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和行为不统一,现实出现知行脱节甚至相悖冲突的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灌输和深入推进,多数大学生能以核心价值观要求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努力践行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但在实际的贯彻落实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知行脱节甚至知行相冲突的现象,表现在“表里不一”或“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是大学生表面上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但内心往往存在“从众”心理,难以守住既定的信念或目标。调查大学生的恋爱问题,47%认为因为恋爱丢掉学业是不适当的,但实际处理上,80%以上会选择“恋爱是大学必修课”。“言行不一”是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出现与自己言语表达相背的一面,往往采取对现实妥协或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方法。如考试诚信问题,面对面采访时大部分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作弊可耻,不可取”,但在匿名调查时却发现有一半以上的认为作弊“是正常现象”或“见怪不怪”,表现出对不诚信行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可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之一是知行统一。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尚未充分贯彻落实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要求必须以大学生作为对象,用科学的价值观念去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判断与行为。但事实上许多的高校并未深刻理解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他们不能意识到大学生价值主体地位的重要性,难以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中心位置,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究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实际需求,而是狭隘地以知识灌输和单一化考评方式来考察学生理论的掌握程度,难以达到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2、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不完善

目前,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还是体现在“两课”上,但传统单一刻板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加上传统的教育培育体制和评价机制偏向关注大学生的智育成绩,轻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因而不能全面系统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而且,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也脱离学生实际,并未将科学的理论引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因此,即使大学生接触了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也难以充分发挥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及平台未充分利用

在推动整个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环境下,多数高校积极挖掘各种途径,创新载体形式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但实际操作中受主客观等因素的影响,很多的教育方式和平台利用还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并未发挥出预期的良好效果。如创设校园公共网络的初衷是为了利用其信息储量大、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达到快捷方便地促进学生的自主的学习,但从实施情况看,很多的校园公共网络还只是一个名不副实的虚幌子,网站缺少专业力量维护、信息含金量少、更新频率滞后,难以发挥互联网及时、快速、互动的优势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推广。

4、多元文化格局下许多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多元文化格局下,引入国外的先进思想意识时总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某些不良思想浪潮的渗透,大学生由于处于性格转型期,其思想意识还未成熟,在各种复杂多样的意识形态冲击中往往很容易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从而冲淡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呈现出价值观取向上的多元化发展,也产生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观念。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落后思想也在束缚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如封建思想中的专制专权、迷信保守、男尊女悲等因不能与时俱进,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健康的行为生活和科学价值观的选择。因此,多元文化背景下,应辨证选择学习优秀的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自觉摒弃西方不良思想和国内落后观念的侵袭能力。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思考

1、强化组织领导,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与时俱进和不断发展的,高校应充分学习研究特定社会下被赋予的新的内容,挖掘出多元文化对价值观教育的支撑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办学理念的层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价值结构、道德追求和心理素质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2]应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强大功效,以大学生为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尊重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己去领悟教育要求,达到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其次,要树立“和谐包容”的教育理念。高校要理性对待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理智对待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价值观的多元选择,包容非主流价值的存在并进行规范和引导,显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再次,要树立“系统工程”的教育理念。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是循序渐进发展的结果,不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立杆见影,需要长远计划和长线实施。高校找准价值观教育切入点,在人才培养的整个系统中渗透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遵循和践行的过程中自觉形成主流价值观。

2、注重教育实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应在思政理论课的内容、形式、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创新以发挥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强化教育内容的针对性。高校应积极改革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观念和教育内容,增加课程的层次性和时代感,引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育内容,特别要分析和解决大学生面对多元价值观冲突下所表现的困惑,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解决信与行的问题。其次,要创新教育形式。思政教育工作中,显性教育就是面对面的知识灌输,主打理论说服教育,隐性教育则是以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达到教育的熏陶功能。[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注重显性、隐性双结合,在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内化式教育,激发学生主动理解和内化核心价值观要求,达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价值观念。再次,要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枯燥的思政理论课在教学中更要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双结合,针对学生所呈现的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多维互动教学等学生喜爱的方式,灵活机动、深入浅出地组织教学,达到知识获取和提高学习兴趣的双重功效。最后,把握教学重点强化机制建设。教育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缩短学校理论价值与社会经验价值之间的距离。因此,思政理论课重点在“三进”上下功夫,运用辩证的方法进行价值评判,建立科学、合理、开放的机制提高大学生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纳力。

二要在专业教育中进行熏陶和实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在思政教育上下工夫,还要注重专业教育的有效参与,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要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和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工作的着力点”。[4]一是强化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打造职业模范作用。专业教师的政治素养、学术态度、职业道德等都是学生关注的重点,教师应利用专业授课、指导学业、行业认知交流、与学生面谈等机会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问题,扫除思想障碍,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二是立足专业特色,开展有目的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是进行专业知识检验和技能巩固的重要渠道,既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职业思想觉悟,又可以锻炼和完善职业服务能力,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职业行为规范。

3、创设和谐校园文化,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我教育空间

校园文化是一种能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品味和综合实力的精神环境和人文氛围,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高校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社会主义优越感。第一,充分利用社团文化的主平台,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文明礼仪、爱国爱校、社会公德等教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价值认同。第二,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以专题讲座、校内巡演、校园展览等形式进行传统文化的通俗演绎并赋予其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重绽时代新光芒。第三,发挥典型教育的引领作用。在广大学生中挖掘事迹典型,以真实的例子引导践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范作用,特别是要求学生党员和干部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人格力量感召身边的同学,并进一步利用校园论坛、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体大力进行宣传,调动广大学生的自主意识。第四,启动文化的交流融合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开放互动、包容更新的文化,它既涵盖当下核心价值观文化也应容纳非主流的优秀文化,达到兼容并蓄的作用。高校要加强校校交流、校社融合不断更新和壮大优秀文化。

4、开拓教育载体,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优势作用

如今,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大众自由表达观点和意见的主阵地,并因其特有的信息量大、互动性高、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而使思想传播得更加迅速和容易。毫无疑问,网络媒体也越来越成为高校传播思想和宣传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充分运用新媒体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利用校园BBS、微博、微信、QQ群等网上互动平台,积极推进民族复兴、中国梦、青春理想等网上健康言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话题、微课堂、微新闻等一系列校园价值观融合教育,号召广大大学生关注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动态并积极投身于建构活动中。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力度。通过科学的分析、摸索、探究出一套集舆情监测、汇集、分析的预警机制,完善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达到一体化、联动式的管理要求,发挥舆情监控的正面引导,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有力拓展。

5、促进知行合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转化功效

开展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使之“知”,更要使之“行”,达到“知行合一”的维度。而要做到“知行结合”,最根本的就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机制,把践行情况纳入日常行为表现范畴。一是注重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教育是一种导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导向。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入到校规校纪中,以核心价值观内涵要求来优化高校制度环境,发挥制度建设在价值观建构行为中的导向作用。如在宿舍和班级生活中,以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学生行为,营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生活学习氛围。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体验功能。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提高自我探索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有效渠道。高校应清晰地意识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强大效应,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志愿服务、三下乡等实践体验,促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并在实践中使大学生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增强劳动观念,锻炼意志品质,逐步实现社会化。

6、健全考评机制,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保障作用

好的考评制度不仅能检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还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因此,要建立符合实际、适应形势、贴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核评价机制。要突出考核的针对性和具体性,通过科学研究设定考评目标和内容,建立立体、多元、全面的评价方案。立体是指根据学生的层次与差别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多元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采取自我测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是指综合考查大学生践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学术学风等情况的动态评价。通过一套理性化、科学化的考评制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保障整个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参考文献】

[1] 王颖.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5.5.253-255.

[2] 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04-106.

[3] 崔海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2010.5.114-115.

[4] 白莲莲.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教育的困境抉择[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5-67.

第3篇: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15-02

党的十首次概况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这是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党在价值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策建议是当前学习贯彻十精神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提出这是我党第一次完整概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工程是当前和今后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中心任务。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认识不到位

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分别反映国家、社会和个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个人层面。这三个层面共同组成一个价值观覆盖网,基本涵盖了当代中国人在国家建设、社会关系和个人交往方面的核心价值的导向。这三个层面既有区别,有所侧重,但彼此又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联结,不可割裂,即不能认为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不要其他方面。三者的导向是一致的。在建设过程中要共同推进,共同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不明晰

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为什么又要提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是不是有冲突?如果不冲突,那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没有必要,或者说会不会带来思想领域的混乱?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难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也不会取得实效。可以说,它们之间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价值选择方面的理论创新,都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和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不同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系统性、丰富性和理论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集中概括最能体现价值体系内核的关键内容,具有简洁、易记、便于实践和考核的特点。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彼此相互补充,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构成的丰富与发展。

(三)国内外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

价值观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一个国家或群体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定会受到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融合和发展,但经济全球化依然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领域的“西化”图谋仍在变本加厉,他们依托雄厚的物质技术支撑,在利用经济手段为我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不断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政治。这无疑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是一种挑战。由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益主体逐渐多元化。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滋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观念,这无疑会影响到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变化。

(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明显

大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特别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能够积极关注社会的变化。但生理、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使得他们容易受社会上多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和冲击,以不成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不能客观地认识社会。目前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种矛盾、困惑和摇摆的状态,会影响到他们价值观最终的形成。

(五)文化强国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宣传有待加强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但是相关部门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实施力度不够、着力点不准、责任不明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直接影响文化强国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是我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选择,更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工程需要从企业和高校这两个主要实践领域进行推进。

(一)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的对策

高校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高地。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是赢得国家文化战略主动权的关键。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呈现多元化态势,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应在如下方面获得创新。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是党和国家是否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工程的途径。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室、进大学生头脑、进书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自觉行动。

2.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和文化多元化相统一的原则

大学是思想激荡和文化传播与推动的场所,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在全球化的时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汇和融合,彼此借鉴与吸收已成为文化创新的基础。但是,文化多元化不是文化西方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借鉴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先进文化的同时,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不动摇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繁荣。

3.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平台

当代大学生是先进科技的推动者和承载者,要把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网络平台运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的建设过程之中。利用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发挥网络空间、微博、手机等现代信息传播工具,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生动性、吸引力,促进核心价值引领工程的实效。

(二)加强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的建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工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目前,推进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工程应在如下方面获得突破。

1.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相统一的指导方针

要紧紧围绕促进企业科学发展这个主题,根据企业文化发展形成的规律,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廉洁、维稳等子系统文化建设的关系。要切实做好三个统筹兼顾: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统筹兼顾;企业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兼顾;企业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统筹兼顾。

2.坚持企业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

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准确把握企业特点,深入挖掘企业文化资源,精心构建和完善企业价值理念体系,明确使命、规划愿景、宣传弘扬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使企业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符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形成并不断巩固广大干部职工为企业科学发展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落地生根

企业核心价值观建设要从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同时要突出实践特色,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并通过价值引领工程建设,使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4.培育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氛围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和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企业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注意培育和宣传企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氛围,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先进典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

第4篇: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

关键字: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实践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47-04

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除了把握其目标、任务和原则外,还要注重把握各类环境的影响,在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实施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对策,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在各个组成要素的作用下而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从而实现整体目标和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具体地说,高职院校为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目标的实现,实现内化于心的价值取向到外化于行的价值行为的转变,就要始终重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习放在首要位置,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精神的感知,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中充分运用好典型带路,共同进步。此外,高职院校有义务、有责任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提高学生工作的服务质量。

一、坚持学习首位,增强理论教育的吸引力

学习是学生最重要的天职,教学是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任务。针对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不高的情况,最主要、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感悟。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和学习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要建立起一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以其他课程教学渗透学习为辅助渠道相结合的教育引导范式。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外,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内容、专业化的教学模式和网络化的教学手段,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程度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1.在教学内容上要重点突出,分类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重点就在于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应注重不同类型的课程有分别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如在针对《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上,重点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初步知道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从而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自觉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定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意识,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切切实实地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在反思中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生活哪些事情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哪些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在《形势与政策》这门课堂的教学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际意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了解国家的重大事件,知会国际的重要局势,在关注时事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和理解。课堂教学还应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层面内容对学生进行有差别的教育。如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理解较为透彻,在课堂教学上就应该重点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和提高理解程度,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能够更加充分、全面和有效。

2.在教学方法上要推陈出新,注重实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靠单纯的解说方式和理论灌输是不够的,要使得其真正能进课堂、进学生、进头脑,教师应该把握教材的总体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特性的学生,因材施教,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目的。教师也应该学习和善于运用访谈的艺术,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深度。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讲授时综合多运用图、文、声、像、貌等多种表达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自觉增加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同时还要注重运用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3.在教学对象上要因材施教,提高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实行不同形式的教学,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收到教育和学习的效果。如对于理论掌握较好的文科背景的学生,要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和理解程度都能够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对于理论掌握较差的理科背景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理科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讲解一些比较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通过与其他课程的对比学习,使得理科学生达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的认同。

4.在其他课程渗透上要找准时机,主动出击。对每位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并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也至关重要。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师来说,要主动注重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上要通过讲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课堂交流上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思考,课后沟通上要教会学生平等交往、与人为善,在实验室里要教会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这些就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品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能够很好地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和引导。

二、注重实践感悟,提高实践学习的实效性

与理论学习相对应的,社会实践也是高职学生学习和感悟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能够通过实践的次数来衡量的,而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不断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够形成。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价值观,还必须要通过实践这一载体去认识、去感悟,才能提高认同度,才会自觉培养和践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高职院校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社会实践的内容,完善社会服务管理、基地建设和考评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在社会实践中去验证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

1.合理规划好社会实践的内容。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上,例如运用实地考察、社区挂职、调查研究等形式,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社会实践中理解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有益性和重要性,自觉接受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社会实践途径,除了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可以组织以政策宣讲、环境保护、支教扫盲、关爱留守儿童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深入企业、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于世界、区域、地方,世情、国情的了解,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2.完善社会服务管理。社会服务是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认识,贵在践行。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奉献行为,要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组织,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学生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学生志愿者积极参加社区服务、居家养老以及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大型文体赛事等志愿服务。积极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开展便民利民的志愿服务活动。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素质拓展和思想品德考核学分,使之体现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价值。

3.完善实践基地建设管理。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是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由于办学的特殊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使得其具有重大的培养人才的优势,这一优势运用的好将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发挥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引入机制,按照互惠互利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强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结合自身的实际,建立一批能满足本校学生社会实践需要的相对固定的基地,形成多层次的社会实践基地体系,满足学生实习和学习的需要。

4.完善社会实践的考评管理。完善的社会实践考评管理制度是吸引学生更多更广泛地参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保障,也是学生主动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标准,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情况和行为习惯。高校应该设立社会实践导师制度,完善考评机制,健全社会实践长效机制。要求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构建接收单位、组织单位和指导教师“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定期开展社会实践经验成果交流会,交流认识和实践情况;开展社会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提倡榜样引路,激发学生内在的成长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主动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更应化为党员的自觉行动。高职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既受到重要的外因影响,也受到决定性的内因影响,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自愿、自觉,学生内在的成长性。这种自觉和自愿就要建立在榜样的带头作用的基础上。在实际的情况中,学生党员比其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更高,党员的责任也要求要发挥自身的先进性。为此,高职院校要着力树立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支持和提倡师生特别是党员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要自觉履行自身义务和职责,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促进高职学生自愿、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重视锻造优秀教师的良好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责要求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是要做传授知识的教育者,也要做良好行为的传播者。教师的教书育人,在其身上所展示出来的良好的形象,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体现,要加以宣传,使其成为学生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在高职院校注重提倡榜样引路的过程中,主要的就是要锻造教师队伍的良好形象,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养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对优秀教师形象的锻造上,利用学生评教的机会,发挥学生评教作用,提高学生对教学管理的参与程度,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督促教师保持良好的教学行为;可以利用课后的交流机会,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好朋友,可以在亦师亦友的良好氛围中、在潜移默化的良好教育中,对于学生行为和价值观的选择进行培养。

2.重视学生党团和学生干部的模范效应。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核心骨干队伍。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重点培养对象、学生干部在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管理等方面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典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和学习中、工作中得以有效渗透。通过发挥广播站、宣传栏、网络等传播媒体的作用,及时对好人好事进行褒扬,大学生身边的事迹最有感染力和感召力,要更好地运用大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教育学生,使得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有榜样、有示范、有目标、有方向。

3.重视党员的先进性建设。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建设,鼓励学生党员做好榜样带头作用。党员本身就有义务、有责任做出示范作用,成为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头羊和先锋队。党员是维系执政和赢得群众支持的重要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声誉。因此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有比同类学生更高的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上要更先一步、实践上更高一筹、弘扬上更深一层。高职院校要为党员先进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要促进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促进党建工作进公寓、进宿舍、进社团、进社会实践基地,并建立临时党组织,把党组织的优良作风和党员的先进作用带到公寓、宿舍、社团和社会实践基地中去,让党员的先进性时刻都有发挥的平台,把对于党员的先进性建设融入教学育人的全过程,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四、重视文化熏陶,发挥校园“软”环境的引导作用

文化对一个人的行为选择、价值判断都有强烈的导向作用,对人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大学精神的积淀,关系到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整合各类传播媒介功能,发挥各类活动和社团的影响作用,发挥舆论的引导功能,通过“实”、“精”、“活”和“特色”的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创造出有益于高职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建设氛围,实现文化育人。

1.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只有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中,才会有更大的成效,获得更多高职学生的认同。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建好图书馆、校史陈列室,写好校史等,让学生在回顾历史中,培养爱校情怀。要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举办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如爱党、爱国、爱民和自尊、自强、自立等专题知识竞赛活动,或组织参观、考察一些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广大学生了解历史、了解民族、了解国情,提高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校园文化建设要求“精”。只有精益求精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够让学生更加有序、更加有效地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这方面,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库建设,始终坚持结合自身实际基础上,运用各方的力量打造优秀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从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要结合实际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出本校的学生活动品牌和社团建设品牌;以文明素质养成活动、精品团日活动建设、宿舍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以带动并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以先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活”。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要活用宣传工具,营造舆论氛围。要充分运用校报、广播、网站等校园文化建设各类载体,宣传校园重大事件,传递正能量,强化网络等传播途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中的作用;要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支持学生发展专业技术型社团和兴趣爱好型社团,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二是要活用企业文化。高职院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其本身就是核心价值观在企业中的表达。高职院校要抓住企业进校的机会,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实现融合,让学生们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企业精神。

4.校园文化建设要求“特色”。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理念和校企合作理念,这是每所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所在,这其中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要凝聚大学精神,创造自身特色,就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不间断,使之在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管理环节以及校风、班风、学风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其魅力所在。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以校园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向导,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技能型和对口的高素质人才。要通过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三观”教育,提高学生认识;要通过积极培育、凝练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通过讲校史、唱校歌、诵校训、戴校徽、鸣校钟等大学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者、实践者、弘扬者。

五、提升管理水平,发挥校园“硬”环境的保障作用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养,需要有一定的管理与服务功能的载体,让高职学生在行为约束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个具有管理与服务功能的载体,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与服务,是高职院校的“硬”环境氛围的营造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实际情况,以解决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健全宿舍管理、做好贫困生资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和灵活分明的奖惩方式,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与服务工作水平和质量,在学生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提升中赢得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5.

[2]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2-13.

[3]余林,王丽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隐认同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5):86-93.

[4]曾光顺,李立菊,许艳丽,蔡淳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培育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纵横,2013,(12).

[5]赫伯特・J.鲁宾,艾琳・S.鲁宾著.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M].卢晖临,连佳佳,李丁,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7.

[6]林斯坦.强化学生情感体验,增强高校德育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01,(19).

[7]周立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0).

[8]王征.论社会实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教育研究,2010,(13):38-39.

[9]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10]杨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质性研究――基于16名在校大学生的分析[J].思想理论研究,2013,(19):78-79.

[11]周宇.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生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5,(05)

[12].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DB/OL].新华网,2014-02-26.

[13]代金平,王锦冰.信息时代网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56-160.

第5篇: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传播便利化、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现象凸显,各国文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间渗透加剧。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高校青年学生首当其冲,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影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多元的教育环境、自媒体的兴起加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同时也增大了学生对信息判断掌握的难度;市场经济对利益的追求造成部分学生价值选择功利化,就业与竞争成为学生的外在压力而没有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当前高校具有海外教育或工作背景的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呈上升趋势,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不强;部分学生通过交换生项目、短期游学等渠道获得赴海外学习的机会,由此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价值观更为复杂多元。这些负面影响和西方文化的渗透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不稳定性、非理性、物质性特点,重实用、轻基础,重科学,轻人文。本文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律、按照党的十精神有效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思想引领,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抽象概括,关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培育和践行“三个倡导”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复杂化,针对这一现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全面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保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举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旗帜,以此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规范价值理念和行为,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要突出“三个倡导”的丰富内涵,突出建设性和实践性,顺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价值取向,遵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核心规范,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体价值,通过增强价值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效的传播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自身价值标准和共同价值信念,理解、掌握和认同,进而转化为群体的共识,为其所自觉遵守和奉行。在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的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既要巩固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意识形态融合统一。理解、尊重、包容是过程,也是方法,在教育的渗透中、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引领作用,有利于减轻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抵触情绪,减少教育壁垒。

二、发挥主课堂渠道作用,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

为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需多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多层次、全方位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价值观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蕴含于学校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当中,让课堂教学发挥渗透教育功能。课堂作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场所,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向导,理应重视自身的人格魅力建立,结合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内容、创新改进德育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党的性质决定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所倡导推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三重属性;社会主要矛盾是其基本内核,深入剖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体构成与核心特质,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高校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知识的传授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作用重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是否落在实处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及时更新教职工、特别是各学科教师的知识结构,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开阔视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水平,着重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做到既能熟悉把握核心价值体系精髓,又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既能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又能引导学生思考。

(二)拓宽教学载体。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解决大学生思想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也要重视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思想教育工作的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变化发展,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变革,因此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顺应形势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途径,结合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传媒手段与网络新媒体开发教育软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搭建平台宣传正面声音与先进文化,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渗透价值观教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识别不同价值观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稳固的价值观体系。

(三)完善教学内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外部指向性与内容载体性、正面引导性与内容价值性、本质超越性与内容普遍性之间的关系,以思想教育课堂为主阵地、专业课课堂为辅,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进行转换,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功能;思想教育要突出能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核心教学内容,推进方向性内容建构,在确保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基础上注重价值引领,强化内容的价值性成分,使教学内容相互联系,主次分明,协调作用。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和反映,高校教师应关注各种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思维的片面化、极端化,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人生理论教育,引导学生理性认识、评价社会问题,掌握科学的问题分析方法,进而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四)改进教学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也应由浅入深、由点到面。教师要全面把握大学生接受的“循环系统”,根据价值传递和接受主体整合、内化和再认识的知识循环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针对现在流行通用的“填鸭式”的价值观教学方法,要改进的主要有两点,一是要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灌输状况,增强道德践行的自主性;二要进一步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重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求知探索的氛围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五)创新德育教学模式。让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深入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中,培养青年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要结合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专题教育,建立相应体系及教育基地,创新德育教育模式。一是场景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通过丰富载体、科技依托、搭建平台等途径创造典型场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教学效果。二是案例教育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育内容、目标要求利用经典案例反映特定的价值冲突,通过经典案例接受价值观的教育进行自我甄别,促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三是互动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双向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课后可以将教学相关重点制作成智能终端资源体系,以图文影音四位一体形式丰富知识互动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实现教育目标。四是对比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感受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价值观教育蕴含于校园文化和校园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隐性课程之中,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实践活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提升学生社团的文化品位,发挥社团活动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当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较高。社团是校园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意义应受到高校教育者的重视,与学校统一领导、学生自主开展的原则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深挖爱国、奉献、励志等价值观教育因素在社团活动中的作用潜力,寻找不同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强化活动的教育功能。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1.校园文化建设是价值观教育中优化环境的重要方面。要树立全员价值观教育意识,完善、创造民主、宽松的校园舆论环境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如校党委精心策划拍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传片》,用镜头记录校卫、厨师、教授等教工无私奉献,让正能量激发广大师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学校的管理制度是校园文化的反映,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引导。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制度建设之中,通过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执行和落实耐心渗透、劝导,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外化达致内化。3.建立全方位立体式教育体制。高校党团、行政、后勤保障部门协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教育条件,实现全员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贯穿于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相互渗透和促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大学精神为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社会生活。价值观教育关系到高校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社会的整体利益。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校园生活并与社会生活接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导向作用,知行结合。二要配合利益导向,遵循心理接受规律,方式和内容应契合、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当大学生面临实际困难和问题时,较常见的有学习压力、就业困难、人际交往困惑等,学校要急学生之所急帮助他们解决,给予足够的关爱,以提高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认同感,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三要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问题实际、贴近社会内核,引导学生思考、帮助解决学业等多方面的问题与迷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在实践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外语类院校,与国内外高等院校交流频繁,思想氛围开放而活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更多挑战。近年来学校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榜样育人”、“实践育人”四大平台,把升旗仪式、入党仪式、志愿服务、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和校园活动中;注重塑造学生自立自强的品格、培养感恩回馈社会的意识,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奠定心理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结语

全球化、信息化、西方文化的涌入以及青少年心理的复杂性促使高等院校寻求方法处理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结合教育规律和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高等院校教师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途径,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摆脱价值评价的本能性和单纯的心理性,进而上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实践层面和更为全面的理性层面,实现价值评价水平的提高,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毛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模式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

[2]肖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2

[3]袁敬,周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J].沧桑,2011

[4]阚和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

[5]高地.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程、规律与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11

[6]邓海平.探析大学生党员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J].沧桑,2014

[7]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

[8]郅秀丽.探索民族地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教文汇,2013

[9]姚红,郭凤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理论意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

第6篇: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07-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强国、强民、强魂的关键和着力点,因此在高校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新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高校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中西方许多国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如素有“民族大熔炉”之称的美国,美国崇尚多元文化,其大学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呢?本文将以美国为例,通过对美国大学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考察和梳理,探索出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新途径。

一、主流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或具体措施

(一)通识课程教育以及主流价值观教育项目

通识课程是美国大学本科阶段一、二年级普遍开设的课程,其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传授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自然、社会、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知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还要使他们了解并认同美国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美国,除了通识课程,他们还开设有专门的主流价值观教育项目,其核心教育内容包括:职业伦理和良好的学习态度;个人和学术道德;为社区和社会做出贡献;形成道德推理和行为的能力等。可见,这个“核心责任”项目涉及的内容全面,围绕建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目标,囊括了个人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权利与义务的教育,是一种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履行个人和社会责任的公民教育为核心的系统的主流价值观教育。

(二)大众传播媒介宣传主流价值观

美国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国家,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增加了美国的经济收入,而且宣传了美国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等大众媒体在美国主流价值的社会宣传中起到了巨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如高校利用校刊和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主流价值观教育,从而选择性地传播优秀文化,宣扬自己国家的道德标准,从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进行约束。

(三)社区与社团拓宽主流价值观教育领域

社区是美国推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领域。美国学校鼓励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高校在审查申请材料时也十分注重申请者的奉献精神。社区对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美国各社团开展各种活动,如爱家乡活动、集体住宿教育活动等。而校外劳动青年的社会教育主要通过社团载体,培养青少年团队意识、深化文化素养学习。他们把主流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社团教育活动,无形之中帮助青少年树立主流价值观。

二、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价值体系中起主导、支配和决定性作用,应该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弘扬。然而,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行的具体过程中还存在少许实际性的问题。

一是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仍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状态,主动理解、自觉学习的学生比例较小;二是一定比例的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模糊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确立政治导向的指导意义中,许多学生持模棱两可的态度,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就业有实际意义时,只有三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愿意学习;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学还处在简单的灌输模式,与学生互动较少;四是网络平台建设、校园文化氛围、课外活动等相关学习活动虽然有开展,但大多数属于阶段性活动,不够深入,成效有限。另一方面,高校在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以人为本”,即学生个体价值,学校注重教师主导、教师讲授、灌输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对学生自身的教育,在核心价值教育时未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念在学校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三、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着我国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引领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借鉴美国主流价值观的推行方式,以便有效地开展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明确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

我国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要以人为本,实现大学生人格的完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学生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要使之社会化、生活化、实践化,调整和改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学生心贴心,敢于直面学生困惑,善于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学生疑惑,系统解答学生疑问,在互动参与中让学生增强核心价值观共识。这种认同共识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也要反映在感情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展现理论体系的真理力量,展现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力量,情通理顺,入情入理,春风化雨。只有这样,核心价值教育才能让大学生入耳、入脑、入心。

(二)强化学校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学校是进行文化传播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应以课程教学为载体,通过通识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其内涵渗透到课程的教学中去;在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注重各学科教学对价值观的“载道作用”。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并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色设计不同侧重点。如对管理学院的学生则注重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教育;实验学科更多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创新精神;法学则应该加强法律道德的灌输。只有将专业德育课和其他专业课紧紧结合起来,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信念不动摇,才能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推手。辅导员教育学生时,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意识,重视对大学生价值观、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例如重庆文理学院周末思想教育课,辅导员在课堂上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意义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为例,让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三)利用校内外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党委、党支部、团学组织以其他各种组织形式多组织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大力推广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方面,校园内各种组织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周末文化活动、节假日纪念庆祝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员组织活动、创先争优活动、价值观辨析会、宣传模范典型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不断巩固稳定的、长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让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到工厂、企业、农村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学生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市情民情,知晓我党的奋斗史、创业史,明白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认可和接受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借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媒体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高校应该利用QQ、微博、电视、电影、广播、校刊等媒体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学生工作QQ群、微博和BBS论坛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学校网络思想文化阵地;组织好学校领导在线交流,领导与学生做好互动交流工作,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真正体会到价值观的意义和作用,加深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从而接受核心价值观,达到约束和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增强同学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依靠高校规章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

建章立制是持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手段。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制度化,以制度为保障,并进行考核,才能不断推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各项活动。高校依靠制度考核来监督学生学习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情况及学校各部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情况,并将其作为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学校要考核各部门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况,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表彰奖励,使各部门都把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作为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通过制度保障、规范机制,形成一套持之以恒的机制,确保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光明前途。我国高校在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西方许多国家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以便更有利的推动我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主动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思想上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燕萍.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清教主义缩影[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黄紫华,粟莉.美国思想道德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

[3]李萌.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与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6).

[4]张伟.国外加强社会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做法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2).

[5]郑洁,刘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重庆的实践探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第7篇: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模式;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意味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党将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意味着将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意味着将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三个层面。“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时,应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走出高中学校,开始走出家庭—校园关系,逐渐走向家庭—社会关系,由于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世界多彩且复杂,社会上价值多元化充斥其中,高职学生容易在这个阶段出现价值观、人生观的困惑、迷茫。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分为认知、认同、践行三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认知”、“践行”是必有的阶段,没有“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没有开始;没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没有完成。因此,这两个要素是不能缺少的。而“认同”有可能存在也有可能“缺省”。能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出现不同的行为结果。

一、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

根据“认同”的存在与缺省,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会出现两种模式:

(一)信仰模式

[1]当“认同”存在时,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即表现为信仰模式,其基本模式是认知—认同—践行。这种模式的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其他任何价值体系都无法比拟的先进性,能够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感受到实践中体现出的好处。这种认同一旦在心中形成,便会形成比较持久的信仰、理念,并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二)功利模式

[1]当“认同”缺省时,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即表现为功利模式,其基本模式是认知—践行。这种模式的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带有明显的个人功利性,会随着自己利益的变化决定是否践行,因此这种模式的学生会经常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培育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行为的前提是学生的认同,只有学生认同了这些价值理念,形成价值认同,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理念,出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趋于一致的倾向,然后通过不断地实践检验后,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由这个价值观再指导个人的社会实践,在认知—认同—践行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一般来说,具有较大志向和理想信念的学生,或者身边有榜样楷模指引的,或者自我约束力较强的学生,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会更快,认同感也会更稳固;而反之则不易构建这种认同感。高职学生由于从比较单纯的高中学校进入有社会层面的大学校园,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会随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情感沟通、环境熏陶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渐进性。如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又因为有社会实践的体验而产生认同,然后由内而外产生出情感,并指导自身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又很容易出现波动性。可能由于对身边所崇拜的偶像的高度赞赏而出现持久强烈的认同,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个人利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而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逆反心理,并产生一定的政治冷漠感。针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及特点,我们可以从重点论、系统论和两点论三个方面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达到稳定的践行目的。我们针对这个价值主体——高职学生,从培养学生认同感出发,结合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人类是以旧有知识为母体不断通过顺应和调整来不断获得新知识的”,努力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方式方法,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效结合,就一定能够取得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效性。

二、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过程模式的应用

(一)从重点论的角度探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较为抽象的一组概念,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真正的理解和正确的践行还是有难度的,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教育而产生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大量的宣传、理论灌输、树立楷模、营造文化氛围等方式方法还是必需的。是否有“认同”心理品质的参与,是区分“信仰模式”和“功利模式”的根本。因此在培育的开始阶段,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确实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并已经在实践中得到证明,与其他价值观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并且感到每个人在尊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自己也是受益的一分子。在反复的比较论证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对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批判,提高是非评判能力,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论坛、校园媒体、互联网、微信等工具对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进行评论,以弘扬正能量,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自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来看,我们党提出了构建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个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围绕这些价值观,每个学生都要把它作为理想信念去争取。在践行中,哪些行为符合价值观,哪些行为不符合价值观,要给予理性分析并适时引导。对于社会出现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合理解释,能消除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危机,从而放开心理隔阂,去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对于身边榜样的大力宣扬,对校园文化的用心营造,对学生身心的关爱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使学生构建起相应的认同。

(二)从系统论的角度探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

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是认知、认同、践行三个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认同之后还会进一步促进认知的发展,践行之后也会进一步促进认知认同,而认知认同的进一步发展,又使践行水平更高。因此三者是互相联系,共同促进的。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应该形成一个系统:1.在认知阶段对于“功利模式”的高职学生,之所以会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认知还不够透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高中阶段,学校教育平时看重成绩,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时常常采用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很好地理解和领悟。所以,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能力的培育中,要让学生有正确的认知,有深层次的理解。加强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在讲解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要体现时代性和生活性,多让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实现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要让学生爱学、爱听思政课老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从内心深处去接纳和承认这些价值理念。“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2.在认同阶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因此,针对两种不同模式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对于“信仰模式”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争取荣誉,带动身边的同学向正能量看齐;对于“功利模式”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一是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如对于生活困难的学生、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学生、人际关系困难的学生等,都要给予充分的关怀,让他们在帮扶和支持中获得感恩,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而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二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有信任危机的学生、我行我素的学生、人格的学生,要多与其沟通,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利用论坛、辩论、讨论、隐性沟通(如网络沟通、微信,教育工作者要将身份隐蔽起来)等方式营造正能量的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行动。3.在践行阶段有句话叫做“说的容易,做的难”。如何防止学生出现知行的脱节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践行:一是要鼓励学生勇于参加社会实践。不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参加实践,在课外也要利用思政课、团委、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高职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高职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围绕高职学生的成人成才特点,设计一些社会角色,让学生融入社会中,在担任社会角色中实行积极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由他律转为自律,从被动转为主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采取激励机制,适当采用加分的方法,这对“功利模式”的学生最有效。具有“功利模式”的高职学生的存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初级阶段有其合理性。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人类积极行动的内因是为了追求利益,这个利益既包括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包括了个人利益。[3]“功利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人类追求价值,在最普遍、最根本的意义上就是追求功利。”[4]利益决定思想,人类的思想都是受到利益的驱动形成的。因此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是社会认同的规律。高职学生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往往从关注自身的利益开始,因此可以采用加分的方法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而高职学生在看似功利的社会实践中,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日久生情,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情感,从而促使“功利模式”向“信仰模式”转化。三是要敢于曝光不良行为。对于有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敢于曝光,鼓励校园讨论,同时要有一批正能量的学生在校园讨论中发表言论,以净化校园空气,弘扬正气,批评不良行为,使知行脱节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逐步养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习惯。

(三)从两点论的角度探讨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问题

根据矛盾对立统一的原理,我们在关注事物发展时,既要关注主要矛盾,也要关注次要矛盾,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两点论思想。这里的两点论思想即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采取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的有机结合。显性教育是指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明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采用公开的手段、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秘、间接、不易察觉的手段和方式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隐性教育隐藏于日常生活中,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产生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入学成绩相对不高,枯燥抽象的理论难于使学生接受,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时更应该注重教育的形式。一是教育形式一定要生动活泼。既有正面的宣讲、演讲、讲解、讨论、答疑等,明确对学生提出“提倡什么”、“要求什么”,又要有娱乐、游戏、媒体课程等时代性强又有趣味性的隐性教育,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答题游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二是加强隐性教育的发展。隐性教育可以是娱乐性、通俗性地表现一些原本严肃的主题,也可以是校园的文化氛围、文化积淀,对学生实际困难的帮助,甚至也可以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在互联网中的自由表达。隐性教育的潜隐性、娱乐性、广泛性、传播的迅捷性更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学生不会产生情感上的逆反心理,因此可以悄然无声地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

参考文献:

[1]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3]贾迅: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能力的培育[J].高教探索,2011(6).

[4]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1:117

[5]孟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个体特质与强化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

第8篇: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的辩证发展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校园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与内容,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从一般意义上看,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它决定文化的本质。文化是价值观的外在形式与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它用二十四个字规范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不仅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包括校园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从社会现实上看,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多样思想及多元文化从各个层面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校园文化正确前进、发展方向,才能引导女大学生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牢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校园文化是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除了课堂的正面灌输,更需要通过环境熏陶而获得女大学生认同。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女大学生学习、生活主要活动场域,具体独特的铸魂育人教化功能,是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有意识、有计划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女大学生将在生动性、丰富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接受社会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与理念,并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中践行。

二、校园文化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分析

机制,原指机器或有机体的基本构造、功能或工作原理。后来,机制被泛指某个工作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和运行过程。校园文化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制是一个认知内化践行固化的复杂动态发展过程。

(一)以校园物质文化加强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做好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首要基础是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即女大学生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到内核,由浅性认识到深层思考,全面、系统、深刻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深刻内涵。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是女大學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主渠道。另一方面,针对女大学生直觉性、感观性的思维特点,以物化人、以物育人的校园物质文化是加强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的有效载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教育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宣传栏、公告栏的宣传让女大学生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先入眼再入心,耳濡目染;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物,传承优秀校史文化,激励女大学生爱校爱国;教学场所、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校园环境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元素,让女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直觉美、形象美,上升到艺术美、内涵美的认知体验,陶冶性情,在由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以校园精神文化推进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

认知只是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始层面。在认知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女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成为其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发自内心地高度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办学理念、办学历史、大学精神、教风学风校风等为内容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反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育人于无形,影响深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融入校园精神文化活动中,通过大学精神、教学学风校风等,创设良好的文化育人情境,对女大学生进行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感染、熏陶、陶治、润化。在学习、体验、实践中引导女大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悟与认可、赞同,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的内容,自觉能动地构建、生成个体的价值观念,并融合到自己的价值体系当中,扎根于心灵。

(三)以校园行为文化强化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意识及精神的理论与共识,更是与包括校园行为文化在内的各种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实践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才能实现知与行相统一。认知及内化的指向践行与行动。以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等为主的校园行为文化,因其丰富性、文艺性、灵活性契合女大学生的心理,对女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针对女大学生心理特点,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让她们在科技创新、文娱体育、社会实践、纪念活动、主题活动等校园行为文化中体验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把价值观念转为现实行动,在活动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

(四)以校园制度文化促成女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化

女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经历的认知、内化、践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不是运功式,而是渐进式,需要长效机制来保证,需要不断反复强化、反复实践,形成深层次的心理结构,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而校园制度文化正起了这种巩固、强化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具有价值导向及约束保障两大功能。一方面,社会主义高校的校纪校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在制订、执行、管理、监督过程中,本身就蕴含了民主、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对女大学生产生稳定、持续的心理预期与正面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以三个倡导为价值取向的制度、规章、条例等校园制度文化,因其强制性、刚性约束等特点,成为女大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基本规范和共同行为准则、价值标准,促进女大学生在外部强有力的制度约束下,由他律向自律转变,逐渐培养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正确的行为习惯,自觉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三、一巩固三结合:校园文化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校园文化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民族传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学习和实践等多个层面进行教育、引导。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中的指导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高校师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也发生深刻变化,并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高校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让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价值取向,使校园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全面健康发展。

(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高校德育中两个基本的教育形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相得益彰。在校园文化培育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一方面,强化两课课堂教育、报告会、主题班会、校园媒体宣传等显性教育的正面灌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概念、意义等核心内容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为女大学生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与价值标准,为她们分析、批判各种思潮的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尺度。另一方面,重视以校园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及渗透到校风、教风、学风中的隐性教育,巧妙地借助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的文学、体育、艺术等载体,形成优良的校风,对女大学生进行熏陶感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方位渗透,使她们在不知不觉的、愉悦的情绪和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为什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怎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内化认同、行动认同。

(三)坚持民族传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相结合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紧扣时代主题,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坚实的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2]在有关核心价值观的思政课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女大学生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傳承性。在校训提炼、中华经典朗读大赛等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女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吸引力,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同时,在对女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在内容与方式上体现出时代创新性,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精神特色。马克思曾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3]核心价值观应是与特定的群体、特定群体的所处的时代以及面临的问题休戚相关的。因此,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内容、思想,回答和解决新时期女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才能被她们发自内心的接受。在宣传方式上,要运用鲜活生动的时代语言和借助微信、微博、QQ等女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贴近女大学生的实际,与时代同频共振,增加她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的认同感。

第9篇:进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范文

Abstract: Positive psychology emphasizes the advantages of humanity and value, and is commit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otential.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rom individual, society, country, advocate the same standard of value with different levels,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ide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and ways to cultivate the core values of the youth.

关键词:青年;积极心理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Key words: young people;positive psychology;socialist core values;cultivation

中D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31-03

0 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2000年以来在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致力于人潜能的开发,研究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积极情绪体验,包括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等;

第二,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爱,宽容,智慧和勇气等;

第三,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构建积极的社区,良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等[1]。

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下对核心价值观的最新解读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标志、社会凝聚力的体现,是全体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2]。人的价值观念影响个体的行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富强。积极心理学家Seligman和Peterson的价值-行为体系中包含了24种个人品质和6种美德,24种品质体现的6种美德诸如仁慈善良,真实性,团体精神,爱与感恩等性格品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诚信,友善,和谐,公正等内容不谋而合。其次,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源于人本主义,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人最大程度地开发潜能,核心价值观同样以人为本,通过唤醒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来实现幸福;最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倡导了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核心价值和积极心理学内涵是吻合的。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探讨对青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借鉴和实际的指导意义。

1 积极心理学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借鉴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乐观的研究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提供了参考视角。Susan的追踪实验发现积极情绪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意味着当一种积极情绪产生后,还能同时检测出其它的积极情绪[3]。积极情绪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能扩大视野,促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新思想和新活动,利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积极的情绪体验能提升个人的幸福感、自信和自尊,有助于唤醒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周边人关系和谐,促进社会发展。积极情绪的这种相关性和一致性能扩大视野,促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新思想和新活动,有利于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觉践行。Sandra L Schneider讨论了 “现实乐观”,找到了现实与乐观之间的平衡点,这个平衡是个体在现实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存在的愉悦感,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对于培养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来讲,这个寻求平衡的过程就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佳过程。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绪状态(乐观)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让人相信结果会更好[1] 。乐观有助于个体在公众生活的成功,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促进个人力量和适应力的发展。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快乐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并且这种不同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这些研究成果对激励青年个体的积极情绪和保持积极品质,通过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来培育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2 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心理学解读

2.1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与积极心理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总体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体现了经济发展的社会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倡导了公民的个人行为规范[2]。24字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它从个体―集体―国家三个维度上提出了各自的价值取向和要求,展现了鲜明的层次性,体现了各层次内在的有机衔接,紧密联系[2]。核心价值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黑格尔说过,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有机体与各分子之间的关系一样,有机体赋予各分子以生命,各分子则赋予有机体以活力,这和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个体存在和社会环境都具有积极的潜能和动力是相吻合的。积极心理学突出的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在坚持积极的价值观取向,认为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开放的、自我决定的系统,它有冲突,更具有自我修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能力。个体一般都能决定自我的最终发展状态,并过上一种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5]。将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环境积极动力都可以看成是培育青年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2.2 环境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或选择,最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在跨文化的研究中[6],几乎总能发现主观幸福感与稳定的没有政治压力和军事冲突的民主社会之间存在牢固的联系,而且,公平的社会文化能够带来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利于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另外,在高福利国家,公众机构运转高效的国家,官民关系和谐的国家里,人们有较强的主观幸福感[6]。这些研究无不说明外在环境对个体的重要影响。因此,积极外部环境,积极正向的导向,利于个体积极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就是在倡导积极正向、利于个体价值观培育的环境。

2.3 中国文化特点包含的积极心理品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2014年2月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国文化特点之一的集体主义文化[7],集体主义文化的特点是亲近的人作为自我不可分割的部分,强调作为群体成员必须承担的责任,发扬牺牲精神偏爱群体工作,注重群体成员之间的融洽及群体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中个体幸福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中国文化特点通过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利于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同时,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学认为个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7],发挥个体的创造性,这与积极心理学中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个人幸福,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系统理念一致。

3 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群体价值观呈现出一些特点。首先,政治信仰迷茫,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仅凭感知认识社会,对多元的文化思潮缺乏政治辨别力。其次,表现出理想信念淡漠,对国家大事不够关心,社会责任感减退,缺乏集体主义感,停留在自己得失的小世界,以自身需要是否满足作为价值取向。最后,道德价值观念混沌,部分青年以个人好恶为判断标准,缺乏遵纪守法的意识,是非标准不明朗。青年群体主流价值观的现状和分歧,对青年群体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带来挑战,也呼吁对青年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切实有效,结合青年群体的特点和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采用沉浸式体验,增加青年积极情绪体验,强化个体核心价值观

沉浸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提出,是指当人们参与某些活动时,全身心投入情景当中,忘记其它事情,连时间知觉都不同寻常,这就是沉浸体验。沉浸式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习主体为中心,强调学习主体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及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8]。Fredrickson关于情绪的扩展建构理念认为,积极情绪不仅是个人幸福感的标志,而且增进了创造性思维,促使个体积极思考诸多行动的可能性,同时,积极情绪帮助个体建构持久的身体、智力、心理和社会资源,为个体带来间接、长远的收益,从而帮助个体建立良好的应对模式。所以唤醒青年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面是青年人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人在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产生了情绪体验。为了帮助青年体验积极情绪,立足于青年的生活、心理特点和需要,在青年群体中推行赏识教育,及时帮助青年解决关心在意的事情。在赏识教育中倡导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将重心从关注青年群体的缺点转移到关注他们的潜质、创造性、主动性等积极品质方面,通过社会和学校层面的课程来强化积极特质,达到积极情绪体验的目的。其次,通过设定并从事可自我掌控的具有挑战性任务,帮助青年培养积极自我,特定任务的完成能激发青年的内在动机,使其经历沉浸体验[8]。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个人,关键还是要培养青年积极向上的能量,抑制消极因素,争取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应对环境的挑战,坚定核心价值观的政治信仰。

3.2 遵循青年心理发展规律,发挥核心价值观培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青年群体因为生理心理趋于成熟,在认知和情感上有自身的特点,青年对于外部文化知识和思想有天然的好奇心,主动且易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认知能力强、情感丰富、愿意尝试与体验。遵循青年对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是从认知到内化再到行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从主观建构和客观影响两方面着手。首先,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启示,以人为本,擅于发现、努力发掘青年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青年对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激发青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立足点,将核心价值内容观纳入到公民思想素质体系里来规划设置,提供核心价值观扎根的土壤。通过在青年群体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帮助青年认识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意义,深刻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理论上的认知,除了知,更重要的是信,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的过程。只有思想意识层面认同,才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价值结构以接受核心价值观,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积极的政策导向利于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在北师大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八字箴言“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内涵丰富,寓意深刻,为广大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了方向。第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是培育的最高层次。鼓励青年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对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人物和事件,通过学校、社区、社交网络平台等的影响力辐射带动。践行始终坚持引导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心理认同、认知认同,进而行为认同。

3.3 营造优良社会支持系统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保障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通过环境的互动发挥其潜力和创造性,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不断成长。首先,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培育和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将环境营造和青年人的需求结合起来,鼓励青年人参与实践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投入服务社会,亲近自然,培养社会成员责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为青年提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平台。第二,将青年核心价值观培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校园、社区教育工作围绕青年生活、学习、活动特点的方方面面,将青年所需与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将核心价值观培养从真实生活细节开始,让青年感受核心价值观的真实存在并得到切实的支持和积极的反馈。第三,利用媒体时效性、信息量大等特点,成为培养青年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平台。重视网络教育,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发言权、话语权。青年人认识事物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大众传媒。所以网络的作用和引导至关重要,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不仅内容要把握价值特点,网络媒体和宣传的形式也要结合青年特点、结合时代特点,突出及时和有效。青年是网络使用最大群体,占领网络主阵地,让网络成为推进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

⒖嘉南祝

[1]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2]王永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定位、精神实质及着力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6):1-5.

[3]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光明日报,2014-02-26.

[5]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6(5):134-137.

[6]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