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精选(九篇)

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

第1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注意力=题材+时机

早在2011年,“虎妈”、“猫爸”之争就已开始。其导火索是美国华裔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出版的《虎妈战歌》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作者严格教育两个女儿的故事。在这种虎妈式的培养模式下,两个女儿的成绩每年都是“A”,其中大女儿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演奏,小女儿12岁就成为了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此书一经问世,就如病毒一样快速传播。然而,来自中国上海的“猫爸”常智韬却用自己女儿的事例反驳了蔡美儿的观点。他认为,“虎妈”的教育方法有待商榷。常智韬给了女儿很大的自由空间,从未硬性规定女儿要几点钟吃饭、几点钟睡觉、几点钟看书等,但他女儿也能年年拿奖学金,最终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

一时间,有关教育孩子到底应该采用“虎妈”式还是“猫爸”式的争论层出不穷。时隔4年,电视剧《虎妈猫爸》的播出再次抢滩各大话题榜,且较之前更胜一筹。究其原因,在于该剧集中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学区房、隔代带孩子等问题,从题材上抓住了各年龄段观众的眼球。其次,也是顺应时机的产物。

纵观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其经历了1958-1978年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发展、1978-1992年间从电视剧事业到产业的转型过渡、1992-2012年间电视剧产业的初探和纵深发展以及2012年至今的新拐点4个阶段。如今,我国正在从电视剧生产大国向强国迈进。

“回看2012年之后的电视剧类型就可略知一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李胜利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早些年的电视剧主要是以家庭剧、婆媳斗、老年人等题材为主,后来是中年人题材的电视剧,之后是以小孩为主的《小爸爸》、《小儿难养》等。由此看来,关于孩子的教育冲突展现得愈加激烈且集中。“《虎妈猫爸》在这样的时机下诞生,受到广泛关注是必然的。”李胜利说。

此外,该剧颠覆了以往国产剧的刻板模式,与前几年的80后育儿剧单纯“脸谱化”完全不同,《虎妈猫爸》拍出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是一部色彩丰富、富有时尚感的作品。剧里有轻松诙谐,有温馨浪漫,有剑拔弩张,有似水柔情,有理想的憧憬,也有观念的冲突,这些都融入在人物关系、情节的精巧设计和情感的细腻表现中,平凡却很真实,带给观众强烈、多样的审美体验。

核心=思想+艺术

实际上,一部剧的品质高低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但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是一部剧的灵魂,是品质的根本。“一部剧如果没有坚实丰富的内核,外壳再华丽都没有生命力。”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马同斌如是说。

《虎妈猫爸》整部剧有3个特点:其一体现了80后教育观导向存在的问题。剧中真实展现出80后家长们的生活状态,也浓缩了整个80后的时代生活。如今,社会分层严重、主流社会价值观缺位、社会弥漫着以金钱为上的浮躁气氛,从而导致一部分人教育观扭曲,趋向于急功近利。而富二代、官二代的形成对上述现象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对普通大众的下一代来说,竞争更加激烈。因此80后家长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虎妈式的教育逐渐盛行。在剧中,虎妈处于一种几乎被逼疯的状态,体现出很深的忧患意识。“但这种教育观无视孩子的自尊心和天性,颠覆教育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管教严苛,单纯追求成绩导致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不足和人格缺陷,势必引起争伐。”马同斌说。

其二折射出教育方法的差异。剧中表现出了多种教育观,主要包括虎妈式的严格教育、猫爸式的顺应孩子的天性教育、婆婆式的“女儿要宠着富养”以及姑妈的西方教育观。在《南方日报》和3G门户网站发起的一次投票中,关于“‘虎妈’PK‘猫爸’,你支持谁”的问题中,有34%的网友选择了“‘虎妈’,社会残酷,必须如此教育”;支持“猫爸”的网友则占了40%,原因是“关爱成长,孩子幸福重要”。对于“你觉得应该如何培养孩子能力”这个问题,有20%到30%的网友选择了“说不清,教育孩子很头疼”。从结果上反映出教育方式的确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回到剧情本身,其反映的就是“为当下”和“为长远”之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以及隔代教育的主导权之争。多种观念的争夺使其思想性更强。

其三将现实生活原汁原味地搬上银幕,并用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与剧中的家长和孩子们共同思考一起成长,给不同人物以不同启示。尤其是对人物间矛盾与冲突的处理十分到位,该剧除了虎妈猫爸这条丰富的主线人物之外,其他副线人物也都是以“车轮大战”的方式与虎妈猫爸发生观念上的碰撞。整部剧将各个人物之间的理念之争巧妙地转化为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将教育理念推向深入和白热化。

由此,马同斌认为:《虎妈猫爸》这部剧之所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是因为它触动了社会审美情感中的精神地带。

趋势=现实题材+儿童题材

资本循环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循环的终点又是另一个循环的起点。也就是说,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电视剧作为被消费的一种文化产品,是大众共享的信息体,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众市场的考虑必不可少。未来电视剧的趋势如何,与观众的关注点密不可分。

“未来可能会出现小升初、国外留学等关注孩子成长问题且现实的电视剧。”李胜利认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加上儿童题材电视剧的热度或将不减。

现实题材电视剧是指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以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和审美取向为逻辑起点,以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相对客观地讲述社会现状、人间百态和生存境遇的电视剧类型。其主要魅力在于深刻和取材新鲜有活力。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的矛盾和社会焦点,对应的观众也在不断变化着。

此外,现实题材电视剧能满足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共同诉求。在主流文化层面,现实题材电视剧是主流意识形态所推崇的创作类型;在精英文化层面,现实题材电视剧中严格的美学追求、哲学思考和批判精神能让知识阶层从中获得思考、找到契合点;在大众文化层面,电视剧本身是大众文化的产物,能让观众充实精神家园,获得生活希望。

第2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不良习惯的成因

(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二)垃圾广告的影响

现在社会,大街小巷无处没有广告,手写的楷书早已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展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无一不是计算机的功劳,在孩子看来,计算机的本领可大了,还用得着什么写好字读好书哟!更有些商家为了自身的利益,乱用词语,胡乱组合词语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一箭如故 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 饮以为荣(某饮品广告语) 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 食全食美(某酒店广告语) 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 闲妻良母(某洗衣机广告语) 六神有主 一家无忧(六神特效花露水广告语)等等。这又让语文教学如何来教育孩子不写错别字?

(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

都说“细节之处见真章”,然而某些老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只注重了教学成绩的提升,根本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一些细小的、不规范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没有在第一时间里给予纠正,久而久之,学生把这一坏的语文学习习惯当成自然的习惯了。

另则,身教重于言教。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满口方言,岂能要求学生都说普通话呢?教师板书马虎,字迹模糊,又怎能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字迹工整呢?教师上课离不开参考书和参考答案,又怎能要求学生去独立思考,进行创造性思维呢?教师工作态度随便马虎,缺乏严谨治学的精神,又怎能要求学生不畏困难,刻苦学习呢?

(四)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是听之认之,因为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孩子要边看电视边做作业家长准许,孩子要趴在床上或者随便什么地方做作业家长也不管,更有些家庭根本没有给孩子专门准备一个读书作业的地方,因为只租了一块巴掌大的地方,除了一张床的位子后没有空闲的地方了。有些学生是留守儿童,他们和留守的老人住在一起,每天有三顿饱饭吃就不错了,哪管什么学习习惯的培养。

(五)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教师的教育引导是外因,学生本人的主观努力是内因,这两方面缺一不可。有些学生认识不到位,他们不认为养成良好习惯有多重要,总是马马虎虎地对待老师的教育和引导,马马虎虎地对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的关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训练。老师在提出要求和传授方法时,他们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要求他们进行训练时,他们敷衍了事,不肯扎扎实实地花力气,下功夫。长此以往,不良习惯就形成了。

当然,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远不止这些。这些不良习惯无疑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敌,不全力以赴歼灭之,必将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甚至对学生将来走入社会以后的生活、工作和交际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把矫正学生不良语文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来落实。

二、矫正学生不良语文学习的习惯的策略

(一)社会教育: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净化社会环境

社会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社会应该有责任重视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社区可以多开展一些文化娱乐方面的活动,搞一些文明习惯方面的讲座等,多给孩子一些正确的引导,净化社会环境。黑网吧一定得坚决打击,还给孩子一个自由健康的学习环境。各种广告一定得规范,政府各个部门一定得搞好本职工作,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未来,积极为孩子营造一个干净,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学校教育:切实承担起培养语文学习好习惯的责任

1.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小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他们接触社会机会不多,小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首先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如培养学生书写的习惯,教师在板书时就应该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好每一个字,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也应该用楷书和孩子交流,处处给孩子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模仿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模仿的对象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名人名家的故事,教师自身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给孩子树立榜样。

2.循序渐进矫正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不良习惯。习惯不是能一朝一夕就养成的,也不能全部一下子养成,它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形成的过程。矫正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犹如大病抽丝,更应该慢慢引导。对孩子的不良语文学习习惯,首先要准确诊断,和他们一起讨论分析存在的不良习惯,探究这些习惯形成的原因,目前已达到的程度,与他们商量治疗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矫正不良习惯的信心和决心。其次是和孩子依据不良习惯的多少和程度制定切实可行的矫正计划。不良习惯多的学生选择危害大和亟待矫治的列入计划,程度严重的安排较长的时间诊治。总之,计划要因人而异,便于操作,容易见成效。然后明确措施。根据学生表现出的不良学习习惯采取相应的措施。

3.充分发挥集体资源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校园生活,学生是生活在一个集体当中的,个体与集体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的关联。孩子的自尊心极强,每个孩子都想在集体中出人头地,不想给集体拖后腿,在矫正孩子不良学习习惯时,我们完全可以采用集体的力量来进行。在学校或班级组织主题集会或班会,通过多种活动,如演讲、征文、板报等形式激励孩子矫正自己的坏习惯。在集体中树立榜样,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自我教育:正确认识矫正不良习惯的重要意义,及时矫正

第3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不准在外面过夜

不准参加玩伴聚会

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

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

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

不准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其他科目平平

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和小提琴

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新年伊始,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的故事,引发了中美育儿理念的大讨论――美国一些媒体认为,在教育子女方面,中国母亲的严格教育方式似乎更见成效。正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蹒跚起步的中国母亲们则开始困惑:宽松的家庭氛围,不是更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吗?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文/蔡美儿

有些词语看上去很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我对女儿要求严格,她们有时受不了,背着我叫我“母老虎”、“伏地魔”。我先生杰德觉得我过于苛求,认为我的要求太高太强硬,让家里太紧张,不自由。他们不满时或开玩笑时,就喊我“虎妈”或“伏地魔”。我喜欢这称呼。

最初,一家报纸报道了我严厉教育女儿的事。我的邮箱收到了300多封信,其中不少是指责我的教育方式极端残酷的。1月8日,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再后来,《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

其实,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我给两个女儿制定了10条清规戒律。在学习上,我不准她们任何一门成绩低于“A”。

我的大女儿索菲娅五年级时,有一次乘法速算测试得了第二。接下来我每晚让她做20张试卷,每张100道速算题,我在一旁掐着秒表计时。一化训练后,索菲娅次次稳拿第一。小女儿露露有一次没做考试加分题,我告诉她家教良好的孩子都应做加分题,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分数将优秀和平庸区别开来。从此,露露再也没放弃过加分题。

在美国社会,按照中国人的方式教孩子,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我在家里并不占优势,我丈夫杰德就是一个有犹太血统的美国人,要求我不要太严。我和他签协议让他不要干预我对孩子进行中国式教育,我问他:“你是否有更好的教育方法?没有,请配合我。”

两个女儿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纪录。索菲娅18个月就认字母表,3岁阅读《小妇人》,开始弹钢琴,14岁就在卡内基音乐大厅弹钢琴。露露练小提琴,12岁成为耶鲁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有人称她们是“音乐神童”。

成年后,露露改打网球,裁判评价她“是那种不付出110%的努力决不罢休的小姑娘”。

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真正喜欢的事

有人对我不让女儿参加同伴聚会不理解,其实,我指的是不参加玩伴聚会,是因为时间很宝贵,会耽误练琴时间。有一次,索菲娅一直央求说她想参加最好的朋友的生日聚会,我心一软就答应了。可第二天早上她到家,很累,焦躁,也没心练琴了。一盘问才知道,她一整晚都在听一位同学谈论对性的神秘尝试。我后悔让孩子接触这类糟粕聚会。我认为,没必要让孩子犯了错误再学习。

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她们抵制学习、练琴这类枯燥的事。

我和露露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一个天寒地冻的下午,那时她才3岁。我要求她练琴,结果她连打带踹,又哭又闹,我忍无可忍地将她拖到门外。也许是为了表示反抗,索菲娅还偷着将钢琴咬得到处是牙印。当她们不好好练琴时,我会威胁她们不准吃饭,要烧掉其所有的绒毛玩具,骂她们“垃圾”。

我每时每分都得软硬兼施,用尽了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一切办法,让她们做一些现在不乐意、但将来有益处的事情。

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地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

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

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有人问,是什么原因令你对女儿如此严格?我想有两点:一是我自小接受中国式教育,我认为,这种严厉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我害怕两个女儿走下坡路。

在美国,亚裔移民有“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一代移民终于实现了“美国梦”,会省吃俭用,将所挣的每一分钱和巨大的精力投资在孩子的教育上。第二代移民因父母的巨大投入而相对优秀,但他们教育孩子也因此不太严厉了。第三代移民的生活很舒适,有一群成绩B+的朋友,认为个人权利受宪法保护,不愿付出辛苦,就会走下坡路。

我是移民二代,我想打破亚裔“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我父母对我很严格。当时也经常抱怨,我的事为什么他们老做主。这事在我申请读大学时得到了解决。父母坚持让我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说离家近,可以住家里。我想摆脱“虎笼”,于是就瞒着父亲,伪造了他的签字悄悄申请了哈佛大学并被录取。父亲为此折腾了整整一宿,一边因我违抗父命大发雷霆,一边又为我考取哈佛而骄傲。

现在回头看,我很理解、也很感激父母。我相信,我的孩子最终也会理解我。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

有人担心严苛的教育会夺走孩子的快乐童年。事实上,我们还有其他快乐时光。练完琴后,我们有很多快乐的话题,会趴在床上读书,会一起做有创意的中国菜。我丈夫会带领一家人骑车旅行,教孩子们游泳、玩扑克,朗读文学作品。我们一家到过伦敦、巴黎、罗马等几十个国家和城市。当然,根据“家规”,我会提前预约好琴房,以免孩子们生疏了琴艺。

西方父母在意孩子的自尊和心理感受,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过多要求。中国妈妈看重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会为孩子报很多课外班,督促其超过其他孩子。西式教育让孩子自由,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也直接造成孩子关注吃喝玩乐、看影碟电视、不勤奋上进、遇到问题退缩等种种问题。中式教育方式能通过大量的训练使孩子强化意志力,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觉得,我这种外人眼中有些严苛的教育,实质上是掌握孩子人生的最初“选择权”。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

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

(摘自《京华时报》)

不是我们太强大而是他们太谦虚

文/陈鸣

在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之前,蔡美儿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她的祖先最初从中国移民到菲律宾,1960年,也就是她出生前两年,父母才移民到美国。

和所有初来乍到的移民家庭一样,奋斗和每日上进是家庭的主旋律。“我的父母刚到美国甚至穷到没钱交取暖费,夜里不得不抱在一起度过整个冬天。”她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个男生一边模仿她英文单词Restaurant的发音一边哈哈大笑,当时她就发誓要改掉中国口音。

蔡美儿的爸爸每晚工作到凌晨3点,一双鞋子穿了8年。她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妈妈”,永远觉得她做得不够好,哪怕今日蔡美儿被各地邀请演讲,妈妈依然会批评她语速太快。

严厉的家教营造着这个移民家庭的主要氛围。她们姐妹3人在家中都要说汉语,如果一不小心说出英语单词,就会必遭父母筷子敲桌的待遇。父母能够接受的女儿的学习成绩只能是A,蔡美儿曾要求父亲出席一次获得第二名的颁奖庆典时惹得父亲大怒,并警告今后不许再这样羞辱他。

“当朋友们听说了我儿时的故事,他们经常会想象我的童年很痛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在这个奇特的家庭里我找到了力量和信心。”蔡美儿这样说。如今,蔡美儿可以用自己的成就――一个受普遍尊敬的职业来证明这种教育方法的可行性,并且,她打算在自己的女儿身上继续实践这样的教育方法。

(摘自《南方周末》)

“虎妈”不代表中国教育方式

文/廖雁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书《“虎妈”战歌》,使西方社会对中国式严管教育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也使得媒体对蔡美儿的关注度甚至一度超越了奥巴马。而不久前出现的上海“猫爸”,更是引发了家庭教育方式的大讨论。“猫爸”现身说法,他对自己女儿从小实施“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表示,家庭教育不应剑走偏锋,而应该因材施教。“‘虎妈’也好,‘猫爸’也好,都不是绝对的。也许‘虎妈’的方式到‘猫爸’那儿行不通,‘猫爸’的方式到‘虎妈’这也行不通。”

朱永新说,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适合孩子的就是最好的。”他说,最关键的是要根据教育的规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来教育。在孩子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孩子的性别、个性,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做到父母亲与孩子一起成长,用自身的榜样,用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行为影响孩子。

朱永新曾经提出家庭教育的八个观念,其中之一就是父母亲要和孩子一同成长。“因为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他说,父母亲都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做父母比开汽车要困难多了。开汽车还要有一个驾照,做父母不需要领照,但还是应该学一点教育,学会懂孩子。父母自身的学习,对孩子的成长是最关键的。很多教育成功的家庭,往往与父母亲善于学习、以身作则有很大关系。

朱永新并不认为“虎妈”代表中国的教育方式。“西方媒体是盲人摸象,他们看到一个虎妈就认为是中国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总体来说东方的教育偏严格、重管理,而西方的教育偏自由、宽松,“但这是总体特征,中国不也是有‘猫爸’吗?‘虎妈’不也是在西方出现的吗?”

(摘自《北京晚报》)

从“虎妈”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文/佚名

前不久,在“虎妈”还没有到访伦敦之时,其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并取得相当成效的故事,已经在全球传得沸沸扬扬。

“虎妈”一到伦敦,即刻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座上客。虽然她在《“虎妈”战歌》中记述的故事均发生在美国,但也引起了同样面临中西式教育问题的英国华裔家庭的兴趣,成长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虎妈”的育女方法的呢?

就读于英国帝国学院本科工程学专业的中国女孩Liz刘,4岁时随父母从中国举家迁徙到英国。父母目前都在英国的传媒机构工作。

Liz刘通过BBC英伦网表示,读了《“虎妈”战歌》,感觉自己就生活在一个类似“虎妈”教育方式的中国家庭。

她说:当初是在妈妈的推荐下读这本书的。刚开始,感觉“虎妈”的做法和妈妈的做法很相似,但我妈妈没有“虎妈”那么严厉。

“我小时候,我妈也不让我在同学家过夜,也要求我每天坚持弹钢琴和拉小提琴,而且要求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但是比起‘虎妈’,我妈的政策还是怀柔了很多。比如,我妈并没有规定我每门功课必须得A,也不会规定每天的弹琴时间……”

Liz刘说:“小时候总感觉我妈对我要求太苛刻了,因为小孩子都喜欢玩嘛,要你不停地学这学那,然后还有一大堆的规定,肯定过得不开心。

但是现在长大了,渐渐明白父母的苦心,已经能够体会到他们当年对自己严格要求,完全都是为了我长大后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但小时候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这份苦心的。”

(摘自英伦网)

编后:

第4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幼儿园主题活动正以其独特的教育价值越来越被各幼儿园所接受和推崇,我园的特色为语言活动,如何将语言和主题活动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主题活动呢?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我们积累了一些综合性语言主题活动的组织方法。综合性语言主题活动就是以语言内容为主构建主题,活动有整体性、综合性,同时考虑构建的主题对各学习领域的涵盖性,将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目标渗透于其他学习领域中,但绝不生拼硬凑,淡化主题,真正实现主题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内容:

一、以动画片为切入口的主题活动

现在的幼儿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西游记》,因此我们围绕孩子的兴趣点,尝试以这两部动画片为切入点,以语言活动为主,音乐、美术、体育等领域为辅,开展了综合性语言主题活动,设计了一系列幼儿非常喜欢的教学活动。

例如《梦幻西游》主题活动中设计了6个语言教学活动,我们精选了几个经典的故事开展活动,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猪八戒吃西瓜》、《三借芭蕉扇》等,并组织幼儿讨论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说说自己知道的其他系列故事。因为幼儿看过动画片或连续剧,有的是听父母长辈讲过西游记的故事,所以对于幼儿来说不是很陌生。主题开展期间不但幼儿能兴趣盎然,连家长也一同参与进来,他们与孩子一起制作了如意金箍棒、九齿钉耙、芭蕉扇等各种武器法宝,并收集了从网上收集的西游记人物剧照等,让孩子带到班级布置我们的主题墙饰,张贴在他们举目伸手就可触及的地方。让整个《梦幻西游》主题活动进行地有声有色、轰轰烈烈,而幼儿对其中的表演游戏更是喜爱异常,自发设计剧本、和我们一起制作表演场景,每次选择自己喜爱的剧本《金银角大王》、《真假美猴王》、《猪八戒娶媳妇》等合作表演,整个活动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更是发展了幼儿的扮演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二、以系列绘本为切入点的主题活动

绘本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儿童生活为主的儿童图书。近年来绘本阅读风靡全球,幼儿园进行绘本教学的活动也非常多,但基本都是围绕一个绘本开展一节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事实上,有许多绘本是一个系列的,而且有的系列绘本以美术为主,有的系列绘本以科学为主,有的系列绘本以心理健康为主……因此我们尝试围绕系列绘本开展综合性语言主题活动。

例如大班综合性语言主题《花格子大象艾玛》渗透了心理健康和美术,这套系列绘本共十本,主要讲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大象艾玛,身上长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格子,它就像是我们家中那个可爱孩子,淘气、聪明、热心、善良、每天都有新花样……它的身上能让我们发现许多似曾相识的身影。书中不但情节有趣,语言也很丰富,对孩子来说,是积累语言的好素材。

由于《花格子大象艾玛》是一套系列绘本,所以在主题中我们同样采取的是系列教学:第一周以“可爱的艾玛”为主,通过画画“我眼中的艾玛”、折纸“可爱的艾玛”、泥塑“艾玛”,让幼儿认识、了解艾玛的主要特征。第二周以“贪玩的艾玛”展开活动,如故事“艾玛踩高跷”、“艾玛过化妆节”、“艾玛打雪仗”、“艾玛捉迷藏”,从不同方面、不同环境中了解艾玛是大家的开心果。第三周主要围绕“艾玛和朋友”开展活动,在故事中、在绘画中,孩子们了解了艾玛的朋友有表弟韦伯,有蝴蝶,还有一群灰象,他们之间有了困难都能相互帮助,在他们身上孩子们也懂得了自己和同伴之间也要相互关心、帮助。

再比如中班综合性语言主题活动《运动真快乐》,起源于幼儿园开展“小小运动会”之际,孩子们对各类运动充满了兴趣,于是我们选择了系列绘本《奥运大派对》,其中包含七本绘本《大象能玩撑杆跳》《太阳点燃奥运圣火》《糊涂熊队划不快》《河马爱跑马拉松》《我们一起画五环》、《小兄弟的游泳赛》《小个也能打篮球》,我们将它们作为主线,设计了许多阅读活动、谈话活动等。

同时,我们还给小朋友提供了参加多种运动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充分感受运动的快乐和益处。从会动的关节有哪些、我家的体育用品大调查、谁在运动、家庭运动怎样计分、设计运动服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操作与分享,让幼儿通过对自己周围事物的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运动,并用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各种运动器械、人物的认识,培养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了解运动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会爱惜、照顾自己的身体,并能积极和爸爸妈妈一起参与亲子体锻活动,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此外,我们还在教室、走廊中创设各种与运动相关的环境:各种姿态的简笔画运动员、泥工大象能玩撑杆跳、手工足球等等。游戏时间里让幼儿回忆大家锻炼时的动态,请他们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自己所喜爱、熟悉的或参加过的一项运动,很多幼儿画得栩栩如生,再把自己的作品张贴到作品角,让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尝试,掀起了班级的“运动绘画热”。

三、以与语言相关内容为切入点的主题活动

第5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于荣芳

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我认为很有必要、很及时,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

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使我认识又加深了

一层,对教育教学又有了一个新境界。 、

有人说天下有两种人是最博爱的,他的爱是最无私的,一种就是母爱,一种就是师爱。正因为教师是塑

造人的职业,因此,教师对待学生就应该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爱心。以一颗爱心赋予学生爱的教

育,让孩子们在爱心中健康成长。教师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教育者,自己必先接受道德教育。因为教

师的师德如何,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千秋万代。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对当今教师师德的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孩子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

、对自身负责。如果马马虎虎,也可以应付过去,但只是敷衍塞责。教师的素质不高,肯定难以教出高

素质的学生。孩子们的时间显然多在校园内,如果教师文化素质低下,言行不文明不规矩,孩子们怎会

有高质量的成长?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

,反省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以积极进取的表现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当然,一个人有自知之明,只

有自己不断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尝试,有意留意哪一种方式对孩子更好,更易接

受。在平时的教学中若在这些方面还有些欠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自己的修养。

教师的言行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均喜欢模仿,这将

给孩子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教师如果不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注重师德修养,就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改正不良的风气和言行,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化,为孩子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孩子做到的同时,自己首先做到,从小事做起

,坚持严于律己。

我认为师德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之中。在工作中让家长们满意,让孩子们满意,让社会满意,真

第6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1、感知错误

题目中的数看错或抄错。由于计算题本身没有情节并且外形单一,学生受到思维发展程度的制约,就容易造成在观察题目时,感知模糊,注意力不集中,观察不仔细,易抄错数和符号等。如一些学生常把“89”写成“98”或者“86”,把“100003”写成“10003”。对于一些应用题,名词术语丰富,如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术语:比……多(少)、一共、增加、增加到、还剩、同样多、几倍、平均等,学生没有确切地理解和熟练地掌握。

2、思维定势的干扰

当学生碰到与原有强化信息类似的外来信息时,原来的信息便会被激活,产生思维干扰,易造成错误。如学生会在平时的大量计算和专题训练时形成固定的思维习惯,而当题目与原来的题目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时,仍然按照原来的做题方法进行,不能及时、准确地分辨信息。如在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练习题16+99、35+198、74+297中夹一道68+101,学生依据简便算法中“多加了要减去”这一定势思维,把68+101变成68+100-1来计算,造成错误。

3、技能缺陷

加、减、乘、除这些基本运算是各种复杂运算的基础,只有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运算后,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重视审题,对学生读题的技能指导也不够。

4、不良学习习惯的影响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不感兴趣,对于反复做过的练习态度不认真,对新学内容一知半解,知识半生不熟最容易马虎。

解决学生做题“马虎”的问题,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正面入手。培养注意力

注意的前提是兴趣,人的情绪、兴趣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感知的过程,影响着感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有热情,会自觉、细心地完成学习。

2、养成细心的习惯

(1)提高检查能力。有的孩子作业写完就扔给家长或同学去检查,殊不知别人查出错误时,意味着他自己的检查能力已经丢掉了。题目做完后,要求学生检查,核对,确认没错后才算完成。每次都检查,时间一久,学生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固定下来,杜绝“马虎”行为。

(2)不要依赖橡皮。限制孩子使用橡皮,孩子就会认真一点。“三思而后行”,想好了再做,争取一次做对。

(3)错题集。给孩子一个“错题集”,让孩子把每次作业中的错题抄在“错题集”上,找出错误的原因,把正确的答案写出,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档案”,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好办法。

3、加强基本运算的训练

(1)坚持口算练习,常抓不懈,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如听算、看卡片口算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反复强调要先正确而后快,要注意把学生易出现的错误整理起来,分析归类,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扫清障碍。

(2)加强估算教学。在计算教学中要适当教给学生一些估算的方法,便于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估算只看能出明显的错误,不能代替验算,适当把估算和验算相结合,将会使计算做到既对又快。

(3)典型错例对比分析。对于较为普遍或易混淆的计算问题,就要利用课堂的最佳时间,通过典型错例对比分析,使个别学生的教训转化为全班学生的共识,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错因分析和技能指导

有些老师一看有的题目因为学生“马虎”错了,就把原因完全推给学生,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查找原因。以应用题为例,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数量关系从情境中分离出来,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实现这个转化,是以感性认识为开端的。指导学生分析时需要依靠直观的感知来支持抽象思维。教师一方面要以直观形式呈现应用题的内容,如通过实验演示、实际操作、画线段图等,给学生提供清晰、明白的知觉材料,使其产生深刻的表象,另一方面唤起学生过去的经验。如设计过渡题,运用转化等手段,使新的表象同旧的经验融化,从而提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例如: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在离甲站40千米的地方,两车仍以原速继续前进,各车分别到站后立即返回。又在离乙站20千米的地方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可以这样画图揭示规律:

第一次相遇两车走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两车走两个全程;因第一次相遇后到第二次相遇甲车走了40+40=80千米

第7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2005年,上海卫视资深媒体人枭帆与德国木材经销商约翰在上海举行了中西结

>> 虎妈熊爸:会爱更自由 “虎妈”“猫爸”谁更成功? 中国“虎妈”德国“熊爸”:孕育一个“跨界童话” 《虎妈猫爸》立项 “虎妈虎爸”和“猫儿” 向狼爸虎妈学什么 关于“虎妈”、“狼爸”的思考 “狮爸”“虎妈”离婚记 虎妈、狼爸及其他 「虎爸狼妈 来听听 《虎妈猫爸》腾讯视频开播 《虎妈猫爸》聚焦亲子教育 我的虎妈猫爸 虎妈、猫爸 如何取舍 《虎妈猫爸》天津卫视“育儿” 疯狂华裔少女手刃虎爸虎妈 且把“虎妈猫爸”放一边 从"狼爸","虎妈"说家庭教育 如何终结从“虎妈”到“鹰爸”的循环 “虎妈”“猫爸”都是同盟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虎妈熊爸:会爱更自由 虎妈熊爸:会爱更自由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子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组建家门口的足球队

2005年,上海卫视资深媒体人枭帆与德国木材经销商约翰在上海举行了中西结合的浪漫婚礼,约翰对枭帆说:“与其将来驾驶豪华游艇孤独地漂泊大海,不如晚年温暖地度过每个圣诞节。门铃一响,一大群孩子扑进来。哇塞,亲爱的,我们该多幸福。”枭帆瞅着满脸憧憬的丈夫,笑着说:“哥们,咱俩的人生价值取向基本一致。”

很快,儿子童一与女儿童心降临了,这给他们带来了新乐趣,但也带来了一些小烦恼。童一比童心大两岁,很多时候,兄妹俩因“纠纷”大哭,哭声此起彼伏。约翰和妻子商议,要和孩子们签份“合同”,培养他们的契约精神。枭帆告诉孩子们:“合同就是大家一起约定一件事,做得好、达到目标,就能赢得奖品。如果说话不算话、耍赖、反悔,那么就要受到惩罚。”童一听说如果10天不哭鼻子,就可以得到乐高玩具,立马同意。他很有信心地坚持了第一天,这一天他有两次想哭,约翰及时提醒他“不哭换玩具”的合同,童一立马收回了眼泪。翌日游泳时,童心被泳池边上的石头蹭破了腿,她噙着眼泪问这个可以哭吗?当听到可以哭时,童心竟然不好意思地笑了:“现在我不想哭了。”第十天,兄妹俩真的赢得了乐高玩具。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球类运动,在德国,他们可以在家门口踢足球,但在上海,每次要坐车一个多小时去踢球,面对童一的抱怨,枭帆说:“既然家门口没有足球队,那我们就组建一个吧。不就是找教练找队员找场地嘛。”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一位热心教练。附近一家小学的运动场很大,校方怕麻烦不借场地。枭帆没有气馁,最终用执著打动了校长。场地和教练有了,队员到哪里找呢?约翰提醒她:“可以到小区论坛发帖子试一试。”枭帆立即登陆社区BBS “招兵买马”,报名者竟然超过15人。由于实行AA制,孩子们每人活动一次只需40元,比参加其他体育场的球队费用低得多。每次足球训练,虎背熊腰的约翰都争取到场,还拉来好友当辅助教练。每次看到丈夫表情夸张地拥抱童一,庆祝进球,枭帆内心都涌满了幸福。

2010年,他们定居德国拜恩州的雷根斯堡。为了给孩子们的童年创造更多的快乐,枭帆暂时停止了工作,从雷厉风行的白领达人转变为相夫教子的专职妈妈。童一加入了德国社区里的足球队,教练温和地对童一说:“虽然你是年龄最小的队员,但是只要愿意来踢,就说明你很棒!” 每个周末,童一所在的足球队少则和一支球队比赛,多时会和8支球队比赛。不管每次比分多糟糕,枭帆夫妇都挑值得表扬的地方猛“点赞”:“你今天助攻很棒,抢球更勇敢了”,“你摔倒了没哭,真勇敢”……组织者除了给孩子们准备金牌和奖杯,还有小熊糖。不管输赢,孩子们都斗志昂扬。童心每次场外看哥哥踢球,都会跑来跑去地大喊“加油”,或者扭跳芭蕾舞。现在,童一顺利晋升为学校少儿足球队的正式队员。 欣赏儿子的宏伟计划

有一天,童一宣布有女朋友了。他剪了很多雪花,并在上面画上了很多心和丘比特之箭,对妈妈说:“奇雅拉很喜欢我,我也爱她,我要送给她礼物。”枭帆心想,多大的孩子啊。看着她惊讶的表情,约翰说:“在德国,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情感。对于这种懵懂的男女朋友,家长不仅不会大惊小怪,还会开心地为他们创造更多在一起玩的机会,从而维持他们美好的情谊。”他还表现出很为儿子骄傲的样子:“孩子,爸爸为你有女朋友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爸爸必须提醒你,你只有在大学毕业后才能和女朋友结婚,而且,每次只能爱一个人。既然爱她,就不要和她吵架,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哦。”氛围很轻松,童一饶有兴致地咨询爸爸:“我和女朋友结婚了,是不是就能从家里搬出去住了?”约翰很肯定却又留恋地说:“是的,我们希望你的新房子不要距离我们太远,这样的话,我们偶尔可以去给你们遛狗。”

那年冬天,在滑雪场,童一在爸妈和妹妹的陪同下,带着奇雅拉一起去滑雪。两个对“爱”懵懂的小小少年欢快的笑声,深深感染了这位中国“虎妈”。然而,这段懵懂的爱情,在他六岁上小学后就戛然而止了。至于原因,是两个孩子分在了两个班级。童一每天开心地和几个光头小伙子在学校享受各种新鲜,女朋友被抛到了脑后。即便是二年级时,奇雅拉又从全日制班级调回了童一的班级,童一因为一门心思和几个好友谈他们的“宏伟计划”:“14岁考到私立学校,到时我们几个会在一个宿舍,晚上睡觉还能偷偷讲话。”还是忙得没空交女朋友了。

眼下,童一正和好友计划以后一起买房子住,他是项目经理人,已经发展了3个伙伴,其中两个已经斩钉截铁地答应了。他们计划4个人一起攒钱买栋别墅,买两辆跑车,养两只狗,养几个孩子……约翰对童一和童心说:“你们长大了要和一个相爱的人结婚,生两个孩子,养条大狗。”枭帆在一旁窃笑,这和他们现在的生活模式一模一样啊。 给孩子最高级别的爱

每年2月,是幼儿园都很重视的德国狂欢节,孩子们很早就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

2014年,童一选择了海盗的角色。他将塑料泡沫削成长剑,把爸爸的牛仔帽戴在头上,胸挂玩具望远镜,英姿飒爽,犹如航行大海的船长。童一故意压低嗓音,以充分表现船长的沧桑和深沉,面对飓风发出挑战:“来吧,勇敢的船长是不怕你们的。让飓风来得更猛烈些吧!”童心则扮成了漂亮而威严的王后,戴着珠光宝气的皇冠、拿着魔法棒,一件大毯子被她披成了美丽的袍子,边想象自己法力无边的样子,边文绉绉地对着枭帆说:“请妈妈参见王后。”见枭帆没有进入角色,她亲自示范了一下,屈膝行礼说:“你要说‘我能为您做什么,我尊敬的王后’。”枭帆强忍住笑,认真地模仿了一遍。“王后”童心抿着嘴巴带着笑意回答:“请把我的狗狗洗干净,然后给我和勇敢的船长准备些吃的吧。”

面对如此天真的孩子,父母怎会不为所动?枭帆特意开设了育儿博客“跨界童话”,记录一双儿女的点点滴滴。兄妹俩小时候不喜欢拍照,枭帆就给他们看小小时候的照片。他们经常被小baby的照片逗得哈哈大笑,枭帆就说:“如果妈妈不拍照,不写博客,你们就看不到小时候的自己啦!如果今天不拍,明天你们就看不到今天的自己啦!”起初,约翰抵触博客上放孩子照片,这和大部分德国人的观念比较类似――万一坏人把孩子照片拿去怎么办?但是,慢慢地,约翰意识到,如果没有这个博客,孩子的爷爷奶奶就看不到孩子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他被枭帆的热情所感染,很多次约翰都表示:“看你们仨的生活,真滋润。”

很早以前,枭帆就和丈夫讨论过关于孩子童年教育的话题,她一直记得约翰说的话:“所有的问题孩子都是因为缺少爱,尤其是缺少正确的爱造成的!”枭帆庆幸给了孩子们富有创意的童年,她说:“我觉得最高级别的爱,或者说是最昂贵的爱,就是父母要准确及时地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享受富足爱的同时,自主成长并逐步走向强大。”在两个孩子成长的同时,枭帆感觉自己也变得包容、快乐和阳光了。

第8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找准切入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同时去引导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价值观得到提升,经验得到提升。

比如教材《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一条“做事用心”,和第三方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第二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来编写的,通过虚拟人物“小马虎”浏览马虎国的故事来进行教育,我觉得其中把“盐当糖放、建百层高楼没造电梯”等环节与一年级学生还较遥远,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造。根据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新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多不细心、不认真、马虎了事的现象,而最关键的是学习上的粗心问题。于是我设计了“做拼音卡片”、“传悄悄话”、“做小先生”几个活动,在学做拼音卡片后,我采访了几位做得好的小朋友,问他们是怎么做的,有的说“我看着教师的卡片,记住了拼音字母的顺序”;有的说:“我细心地看,老师前2个字母圈圈在右边,后2个字母圈圈在左边”;有的说:“我先读了两遍,再像老师那样,认真写下来”。我边听边板书:看、记、写。这样,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为学生熟悉的,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这样,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了解孩子,以更好地组织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不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比如“小组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而讨论在小组活动中更是经常用到,我在开始组织学生讨论时,走了一些弯路:常常在确定讨论主题后,有的学生为了抢先回答,乱喊乱叫;有的学生只顾想着自己的答案,而不注意别人的回答;还有的学生高声打断别人的谈话,很没有礼貌……我真对“小组讨论”失去了信心。可是后来一想,我的学生还只有一年级,他们自制能力差,表现欲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同时他们又特别信任老师、善于模仿。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坐到学生中间,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又要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但跟以往不同的是请大家当老师,先来看看我们这个组是怎么学习的,评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讨论话题,于是,我就近跟同学讨论起来,其他同学们好奇极了,静静地望着我们,他们感到很新鲜。我们讨论结束时,“小老师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你讨论之前,先分好说话的先后顺序”;有的说:“一个人发言,其他人都认真听,而且声音很轻”;有的说:“一个小朋友讲完了,其他小朋友才提出意见”;有的说:“有的小朋友说得好,别的小朋友夸他真棒”;有的说:“有的小朋友接受帮助说谢谢了”。别看学生年龄小,你一言我一语还真把我刻意流露的优点找出来了。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希望其他小组的小朋友,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能得到表扬,甚至比我们组更出色!”从此以后,我抓住一切机会反复强化,使学生形成习惯,小组讨论变得有序、热烈。

三、相信孩子,以更好地开创活动

如果活动的每个过程都是由老师设计,然后按照老师的想法一步不差地走下去,这样学生怎么可能完全有兴趣呢?其实在活动中许多事情可以由同学们自己解决,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策划自己,这样他们没有过多的约束,就能想出很多有趣的办法来。

那次我上《我们的校园》一课,在设计“分组参观校园”这个环节时,我真的担心,孩子们跑出教室后会不知所措或乱闯乱跑而发生意外,所以费劲周折调好课,借来几位高年级的同学来带领他们,结果校园是有“序”地参观完了,但回来以后反馈的情况却很不如意,同学们仅仅是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一起走了一趟,回来后机械地向我汇报他们的一些情况,语言干巴巴的索然没味。我想这样不行,于是在第二个班大胆尝试,把孩子们分成8个组,选出组长,然后不作任何规定,让他们先商量喜欢去哪里,可以去哪里,然后自己想办法去。结果令人欣喜,在反馈情况时,同学们非常有兴趣地向我汇报他们去了哪里,是怎么走的,路上碰到了谁,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有几个小朋友还捡来了一些垃圾。这使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我们要相信孩子,相信孩子的创造性、创造精神,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即使做错了、做乱了也没有什么关系。这样才是真正的孩子的活动,而不是活动孩子。

四、发展孩子,让活动走出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源于生活又体现于生活,它对学生的引导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体现出来的,我们要更多地关心儿童是不是在实际生活中懂得有礼貌,是不是能真正地在生活中能养成好的习惯,是不是在生活中真正具有探索事物的那种好奇心。我们要努力去追求真正的活动型课程,《品德与生活》教材上的所呈现的内容,是不是都要安排在课堂上进行?如果不是,哪些需要在课堂上做?哪些需要跟家长沟通,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哪些可以在校外去做?哪些是需要课堂跟课外结合?

我觉得家庭、家长是我们最能信任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是达到本课程目标的重要因素。本课程需要搜集与整理大量的资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靠自己在学校的学习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在家长学校上,积极向家长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程改革理念,宣传《品德与生活》课的目的与要求,积极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在家庭中配合活动的需求,帮助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帮助学生完成生活中的体验。像《上学路上》、《盼盼迟到了》、《放学啦》、《坐立走有精神》、《小马虎旅行记》等,哪一个活动不需要家长的配合?比如我在《告别小马虎》课结束后,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带回家,由爸爸妈妈来做评委,先记下他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马虎,然后改一个,就奖给一个笑脸,促使学生慢慢改掉生活中的马虎。本课程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开启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空间,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因陋就简、接近自然、接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为每一个孩子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1、《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品德与生活》教师用书;

3、《心理学大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作者:邵志芳);

4、《教育理论》(研究出版社)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与形式》;

5、《小学德育》2003年第3期《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例谈》;

第9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美国的家长、老师不但不能体罚孩子、学生,弄得不好还会吃上官司。事实上,在美国的19个州内,学校体罚学生不但是合法的,而且体罚的主要方式,居然是用木板打学生的屁股。

今年9月得克萨斯州一所高中女生被老师体罚打屁股的新闻,引起了许多观众的注意。事情的起因是一名女生抄袭了另外一名女生的作业,虽然被抄袭的女生泰勒否认知情,但学校还是决定处罚她,罚她停课两天。泰勒是一个努力学习、功课不错的学生,她不愿意因为停学耽误了上课,所以自愿以体罚代替停课,学校也同意了。根据得克萨斯州的法律,学校体罚学生,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在泰勒母亲的首肯下,体罚由副校长实施,用专门的木板打了泰勒的屁股。泰勒回家后,她母亲发现泰勒被打得很重,一问之下才知道实施体罚的副校长是男性,泰勒母亲一怒之下向副校长问罪,想不到副校长表示打得重才有效,这样学生才会汲取教训。泰勒母亲于是向学区总监反映,表示学校违反了男教师体罚男生、女教师体罚女生的规定,由此引出一条新闻,而有关学校是否允许体罚学生的话题,再次引起公众的讨论。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家长、老师对孩子、学生的体罚是司空见惯的,体罚的方式包括罚站、罚跪、打手心、打屁股等。东方社会有“不打不成材”的传统观念,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权意识的普及,体罚也越来越少见。想不到在人权观念普及的美国,还有不少学校保持了体罚的传统,颇让人大跌眼镜。

老师有权体罚学生、打学生屁股的做法,是欧洲移民带到北美的传统,源远流长。在美国各州中,最早禁止学校体罚的是新泽西州,早在1867年新泽西州就通过法律,全面禁止体罚。但此后一百多年,其他各州的老师对学生还是“照打不误”。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公民、人权、教师、家长、社会等各团体的呼吁,学校体罚才在许多州逐渐被禁止,最新的例子是俄亥俄州与新墨西哥州,这两个州分别于2009年、2011年通过法律禁止体罚。目前31个州与首都哥伦比亚特区已经不允许学校体罚学生。但还有19个州没有这样的禁令,住在这19个州的家长应该了解这个情况,避免孩子犯错被学校体罚。这19个州集中在中西部、中部与南部,以下是这19个州的名单:

阿拉巴马、阿肯色、亚利桑那、科罗拉多、佛罗里达、佐治亚、爱达荷、印第安纳、堪萨斯、肯塔基、路易斯安那、密苏里、密西西比、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俄克拉何马、田纳西、得克萨斯以及怀俄明。

据“有效纪律中心” (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 的统计,1976年约有152万学生被老师体罚,以后这个数字逐年下降,到2006年降到22万多。在各个州中,密西西比、阿肯色、阿拉巴马是体罚学生比率最高的三个州,2006年这三个州的学生体罚比率分别为7.5%、4.7%与4.5%。

老师是否可以体罚学生在美国一直是存在争议的话题,支持老师体罚学生的人常常以传统不可废弃为理由,也有人认为“省了棍子,惯坏了孩子”。得州埃弗曼中学 (Everman Middle School) 校长安东尼・普莱斯表示,为何体罚在有些地方被废除而在另外的地方还被保留着?他绝对相信这是有“文化因素”的。普莱斯说他坚持体罚,因为他认为有效果。不过普莱斯补充说:“规则是不要在愤怒的时候体罚学生。我们总是在体罚孩子前告诉他们为何要对他们体罚,确保他们理解为什么会被体罚;在体罚后再与他们交谈,使他们感到我们不是恶意的。我们试图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对待。”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