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猪场污染治理范文

猪场污染治理精选(九篇)

猪场污染治理

第1篇:猪场污染治理范文

1生猪养殖污染境况

1.1生猪养殖发展历程

东乡专业养猪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营农场,发展到2006年后,进入生猪规模养殖时期。东乡是江西省生猪养殖重点县、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国家生猪调出奖励大县、农业部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县及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县。据2016年统计全区生猪养殖场990家,生猪饲养量达170.1万头,其中生猪出栏112.3万头,能繁母猪7.9万头。生猪养殖呈现规模化特点,规模养殖量占饲养总量的90%以上。

1.2生猪养殖污染现状

东乡地理位置处于鄱阳湖流域与抚河流域交界的分水带,属丘陵地区,境内自然水系匮乏,无过境河流,天然水体资源短缺。城镇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灌溉多依赖地下水和水库供水。在过去提倡“猪-沼-鱼”养殖模式的影响下,养猪场多依傍水库而建,养猪户利用水库进行生猪、水产综合经营养殖。许多养猪场往往结伴兴建,选址无规划、布局不合理,猪场密集,养猪户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粪污处理技术落后,养猪废弃物便成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威胁。经过持续30多年的无序扩张负重发展,加上陆地与水库双重叠加养殖,土地和水体势必难以消纳、环境承载难以重负,导致所在地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土地消纳饱和,引发附近农田灌溉、生活用水出现危机。近年来,因生猪养殖粪污乱排、水库水质恶化等原因而举报、上访的事件不断攀升,严重影响到村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影响到社会稳定。面对如此紧迫的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形势,倒逼政府出台整治措施。

2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2.1高位推动养猪污染防治

东乡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区政府成立由区长为组长、15个区直机关和17个乡镇场为成员的养殖污染综合整治领导小组。下设抽调7个部门14名执法人员的养殖污染综合整治执法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生猪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并对生猪养殖污染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区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生猪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加强生猪养殖污染防治顶层设计。

2.2划定畜禽养殖

“三区”范围区政府聘请环保权威机构的专家根据环境质量要求和环境功能区划,兼顾环境承载容量和土壤、水体消纳能力,合理划定畜禽养殖“三区”范围。全区划定禁养区面积约占20%,限养区面积约占50%,确保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2.3加大宣传力度

区政府利用电视专题播报、电视多个频道字条滚动播放养猪污染整治宣传材料。全区各乡镇村街道张贴《生猪养殖污染整治通告》和《致生猪养殖场业主一封信》;悬挂、书写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宣传标语;公布举报电话,营造浓厚的生猪养殖污染防治舆论氛围。

2.4强化执法能力

全区所有养猪场开展逐场调查摸底登记和养殖排污取证工作。明确以执法促关停、以执法促整改的整治措施,对排放不达标的养殖企业,下发《停止排放污染物通知书》和《排污责令整改通知书》。逾期未关闭的禁养猪场报请区政府;逾期未整改到位的养猪场实施违法行政处罚;做不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的,报请区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2.5实施经济奖励政策

区政府对如期完成禁养关停、非禁养限期整改到位的养猪场实施养殖污染防治经济奖励政策,推动禁养的养猪场关闭工作顺利进行,保障生猪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治污设施到位。

2.6加强技术指导

全区非禁养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必须限期配套建设治污设施,做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区业务部门针对每个养猪场实际情况制定“一场一策”,提供生猪规模养殖粪污治理解决方案,做好配套建设治污设施技术指导,帮助养猪场解决设施建设技术问题。

3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措施

3.1实施禁养区关停养殖

禁养区内的养猪场开展逐场审查,根据其所处环境质量要求和环境功能区划情况,决定是否必须关停或限期整改达标排放。确认禁养的养猪场限期必须关停;确认非禁养的养猪场限期完成配套建设治污设施,实行达标排放或零排放。

3.2减量化处理措施

推广“清干粪免冲洗养殖”、“高床生态养殖”等减量养殖方式,控制养殖粪污排出量。鼓励生猪规模养殖场节水工艺及栏舍改造,推行生猪规模养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实施养殖粪污减排措施。

3.3无害化处理模式

生猪规模养殖粪污处理模式:粪便采取清理干粪或粪污干湿分离机分离粪渣,干粪或粪渣防雨堆积发酵成有机肥;养殖污水采取“过滤池+厌氧池+好氧池+氧化塘+水生植物净化”和“过滤池+厌氧池+好氧储存池+农林种植”,实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规模养猪场粪污处理设施工艺实行粪便、粪污干湿分离、污水过滤沉淀、厌氧发酵、好氧发酵、氧化塘净化为主的处理过程。

3.4资源化利用途径

第2篇:猪场污染治理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肉食类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同时,国家政策鼓励畜禽养殖发展(如能繁母猪财政补贴政策),农村畜禽养殖业得到大力发展。在此过程中,文成县的畜禽养殖业也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生猪数量大增。前几年,文成县的生猪养殖业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然而,这种无序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给文成县城人民和温州市500万人民饮用水源安全的“大水缸”——珊溪水库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作提出严峻挑战,对饮用水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当前,生猪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市收集整理、县两级政府和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笔者对文成县的生猪养殖污染做了一些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本文展现文成县生猪养殖污染现状,分析当前文成县在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就污染治理提出肤浅的对策建议。

一、文成县生猪养殖污染现状

(一)生猪养殖的基本情况及分布

文成县地处浙南闽北,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支撑的欠发达县。畜禽养殖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文成县得到快速发展,这其中又以生猪养殖为主。根据笔者调查和农业部门统计的数据,截止2011年底,文成县生猪养殖量110962头,其中母猪存栏数20482头、肉猪26163头,具体情况如下表1:文成县生猪养殖调查统计表。

表1 文成县生猪养殖调查统计表

从表中看出,文成县生猪养殖主要集中在黄坦、南田、大峃、玉壶、百丈漈等5个镇。该5镇生猪98046头,占全县生猪总养殖量的88%,存栏母猪19076头,占全县总量的93%。据统计,全县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567个,其中黄坦镇302个、南田镇99个、玉壶镇41个、百丈漈镇33个、大峃镇32个,该5镇合计507个,占全县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89.4%。

(二)文成县生猪养殖污染现状

近年来,文成县生猪养殖业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猪肉市场价格上涨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共同刺激下,在黄坦镇母猪养殖给农民群众带来不菲经济收入的“示范”下,文成县的南田、百丈漈、玉壶、大峃等镇农民群众纷纷加入生猪养殖“大军”,生猪养殖得到快速发展。然而,这种无序发展,养殖污染物未加合理治理,直接排入溪流汇入河道,造成水质不断恶化,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体发臭发黑。黄坦坑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黄坦镇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302个,每年大量养殖粪便和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黄坦坑,在枯水期的时候,整条河流严重污染,黄坦坑地表水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对下游珊溪水库饮用水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10年5月,珊溪水库就因承包期届满,承包人大量捕食藻类鲢鱼,同时黄坦畜禽养殖污染物大量排放,曾一度出现藻类异常增殖现象。与此类似,南田镇有生猪50头以上的养殖场99个,主要集中在玉泉溪上游的光明村、十源村,该镇大多数养殖场采用传统粗放的养殖模式,有处理设施的也只有单一的沼气池,养殖场普遍采用冲洗栏舍的方式冲洗粪便,养殖废水直接向玉泉溪上游排放,导致玉泉溪上游水体变臭发黑,严重影响农村生产、生活。文成县其余50头以上的养殖场主要分布在玉壶镇金星社区桃坑村,百丈漈镇篁庄社区镇头村、西段村,大峃镇中樟社区的茶龙村和周南社区的中南村。这些珊溪库区养殖场尚有很多未实施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和建设沼气池、氧化塘、人工湿地等污染治理设施,同时部分已经建设的污染治理设施却没有加以管理或者严重超负荷运载,导致现有的部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二、文成县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纵观文成县生猪养殖业发展态势,笔者以为,导致污染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农牧脱节,养殖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

我国传统的养殖业是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养殖废物通过周围农田施肥、果蔬施肥以及环境自然消纳,能够保持良性循环。但是,近几年,文成县随着规模化生猪养殖的迅速发展以及向城郊和附近水域转移,造成农牧严重脱节,导致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养殖者不种地,粪便不能及时消纳,粪便作为一种农业有机肥资源不能及时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农业生产大量使用高效化肥和文成县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导致农业种植者不愿意使用畜禽粪便有机肥,养殖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养殖废弃物处理失去了原来传统的出路,从而出现养殖废弃物堆积和集中排向附近水域,形成养殖污染。

(二)养殖规模远超库区环境容量,引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文成县不少乡镇,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不讲科学发展和生态发展,只有发展目标,没有总量控制指标,从而步入环境污染、治理无举、发展受阻、民怨沸腾的境地。在局部养殖密度严重超出环境容量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先后引发。如,黄坦镇母猪养殖量远超环境容量, 而引发了下游珊溪水库局部库区藻类异常增殖现象;百丈漈西段村、镇头村以及上游南田镇的五原村局部区域集中养殖超出环境容量,也曾一度出现百丈漈水库部分水陆交界处藻类异常增殖现象。文成县生猪养殖规模远超库区环境容量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正逐步暴露出来。因此,对文成县生猪养殖实行总量控制势在必行。

(三)污染治理经费投入不足,设施单一不配套

文成县从2006年开始逐渐试行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起初是先从1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开始修建沼气池,然后逐步向规模小的养殖场开展。但修建沼气池的前期投入较大,而且又难以给养殖业主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导致养殖业主:一是不愿投入资金治理污染;二是治污设施建设标准不落实,“小马拉大车”。治污设施建设不搞可行性研究,随意建一个沼气池,从而导致污染物排放量与治污设施处理能力不配套,治污效果差,达不到治污标准,造成大量清洗畜禽体和栏舍场地产生的污水不能有效实施净化处理,更谈不上达标排放,导致直接污染附近水域,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黑发臭,严重危及养殖场周围水体的质量和居民的健康。据统计,在文成县众多养殖户中,以中小养殖户为主,这些养殖户一般都是养殖几十头生猪为主,经济实力有限,仅靠自身投入很难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他们大多没有修建化粪池和沼气池。如百丈漈镇水库周围的西段村、镇头村的养殖户,畜禽粪便只经过畜粪池便直接排放,严重影响天顶湖水库水质,给当地群众安全饮水造成潜在危险。

转贴于

(四)环保意识淡薄

广大农村的基层干部对生猪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防治畜禽污染的措施不到位,导致生猪养殖废弃物污染严重。此外,农村大多数生猪养殖户不懂得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笔者在基层环保工作时,曾对黄坦镇驮岙村、新康村和南田镇的五源村共3个村40户小型养殖户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畜禽养殖废弃物防治的含义,只有12.5%的养殖户比较清楚,65 %的养殖户不够清楚,而有22.5%的养殖户不清楚。可见,广大养殖户的环保意识淡薄和总体素质低下,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污染治理经验和防治措施,严重影响了文成县生猪养殖废弃物治理的进程和成效。

三、推进文成县生猪养殖收集整理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珊溪水库是温州500万人民饮用水源的“大水缸”,温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地保护工作,现任陈德荣市委书记、陈金彪市长先后来文成县专题督查调研珊溪水库水源保护工作。可见,抓好生猪养殖业污染治理,保护水源地水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就文成生猪养殖污染产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积极开展循环利用生猪养殖废物,变废为宝

生猪养殖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肥料,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变废为宝。要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治理原则,全面推广过程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清洁养殖方式和农牧结合生态型治理模式。如在过程控制中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离”,末端治理通过“果园养殖业”、“畜禽-鱼塘”、“畜禽-沼气-果园”等模式的农牧结合生态型治理模式,积极引导养殖业从传统模式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如黄坦镇占里村沼液利用示范项目和文成县新伟养殖有限公司综合整治项目,充分开展循环利用畜禽养殖废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占里村沼液利用示范项目主要采取以发展“猪-沼-菜”、“猪-沼-粮”、“猪-沼-苗”、“猪-沼-水生植物”、“猪-沼-竹”的立体循环农业模式整治养殖污染,通过建设氧化塘,种植茭白、聚草等水生植物以及绿化苗木等,变畜禽养殖废物为资源。文成县新伟养殖有限公司用猪粪制造有机肥,粪末和猪尿发酵产生沼气经过压缩进行沼气发电,沼液用于灌溉金银花、蔬菜和养殖水生动植物。

(二)依据环境容量,逐步削减总量,优化发展布局

文成县是珊溪水库重要饮用水源地,根据有关规划,文成县的畜禽养殖为2.26万头生猪当量的环境限制总量,因此,生猪养殖规模远超环境容量。针对文成县养殖总量严重超出环境承载能力,文成县政府早在2006年就颁布了《文成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划分规定》,但是除了大峃镇、黄坦镇等部分乡镇根据《划分规定》要求分别划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外,大部分乡镇均为明确进行划分。因此,各乡镇要严格按照《划分规定》对禁养区、限养区进行划分,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从根本上解决盲目发展、随意扩张的问题,通过关停拆除禁养区养殖户削减养殖总量,对被关停拆除的养殖户给予适当补偿,同时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养殖户转产转业。对于限养区的养殖场,首先,我们要鼓励养殖户转产转业;其次,坚持适度集中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优化养殖布局,要以能否消纳所产生的畜禽养殖废物为出发点;第三,因地制宜,适度集中建设生态养殖小区,引导位于溪流附近、建成区、居民集中区等敏感区域内的养殖户进行适度集中,有利于集中处理畜禽废弃物。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投入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政府在重视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也应在养殖污染治理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应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财政资金投入。据测算,每头母猪需配套建设3.2m3的沼气池和4.8m2的氧化塘,根据笔者多年基层工作接触估算,建设1m3的沼气池需要约700元,1m2的氧化塘100元,每头母猪仅建设沼气池和氧化塘的污染治理投入约为2720元,因此一个100头母猪养殖场的治污设施投入需27.2万元,这还不包括土地政策处理和排污管网投入,可见养殖污染治理投入的成本很高,而养殖产业本身利润低,治污投入又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从大多数中小养殖业主的经济状况看,其抽出资金治污的可能性小。因此,政府应着眼综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投入,给予治污设施建设一定的资金支持。如在黄坦镇已开展实施的“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污染处理技术改造,养殖户及时清扫干猪粪,由集粪中心统一收集加工成有机肥,政府部门通过生态补偿资金给清扫猪粪的养殖户每吨200元的财政补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政府应该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和补偿机制等多种方式引导养殖业主不断加大治污的投入力度,将养殖污染治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其他农业基础设施等统筹规划,加大对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使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和谐统一。

(四)强化宣传教育

首先抓学习。把环境保护法规、知识,尤其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技术规范》等纳入基层组织、干部的学习内容,开设环境保护专题讲座,举办畜禽养殖户环境知识培训班等,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养殖户的环保法规、知识水平。转贴于

其次,抓宣传。充分利用各乡镇、社区的有线电视、广播,开辟环境保护专栏;环保、畜牧、司法、宣传、教育等部门开展环保知识送下乡活动,向广大养殖户发放环境保护宣传资料,播放环境污染案例分析电视片,举办群众参与性强的环保知识竞赛,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第三,抓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提到议事日程,做到环境保护天天讲、时时讲,切实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的环境意识,树立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观念。此外,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组织基层领导和农民参观生态示范县、生态示范镇或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交流畜禽养殖废弃物管理经验,激发他们参与养殖废弃物管理的热情。

(五)完善地方法规和标准,依法治污

尽管国家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法规、办法和标准,为畜禽环境污染的治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实用的问题依然存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一是在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配套制定一些相应的操作规范,使养殖污染治理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加强畜禽环境污染执法队伍建设。推行执法责任制,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使畜禽污染控制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第3篇:猪场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养猪场 粪污 治理 技术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071-02

这些年,伴随农业的产业化推进及其结构调整,集约化、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范围由点及面,规模由小及大,业已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随着生猪规模发展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日渐加剧,规模养猪场的污染业已成为目前继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后的另一大污染源。但是,源于规模养猪场粪污的治理及监督管理力度都显不够、养殖业和农业脱节等情况,导致了大量畜类粪便的随意流失,不但对农业生态大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而且也成为了次级河流与饮用水源地主要的污染源。这类污染源对养猪场周边的空气、土壤、地下水产生污染,并对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破坏,附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也随之发生恶化。所以,防治规模养殖的污染已经刻不容缓。笔者就当前规模养猪场粪污治理示范技术研究技术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对规模猪场粪污治理的建议和对策,以飧同道。

1. 规模养猪场一般现状

广西防城港市生猪规模养殖发展异常迅速,已占到全市养猪总量的55%。然而与生猪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相伴而行的,是后继产生的排泄与废弃物,也日渐显露出了对规模养猪场自身与周边环境的污染。单化学需氧量(即COD)这一项,排放量就有2210万吨,远远要比群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总和还要多。当前,对动物类粪便总体的土地负荷警戒值的要求是0.4,而我国已经超过了0.5,生猪粪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2. 规模化养猪场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防城港市“十二五”畜牧业发展规划所提供的资料可以发现:到2015年,要实现生猪出栏47.8万头、肉羊6.3万只、肉牛6万头、家禽1606万只,建成18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将防城港市建设成为广西优质无公害肉猪生产和加工基地的目标。

3. 规模养猪场治理污染面临多重挑战

3.1 规模扩大的挑战

到2015年,要达到出栏47.8万头生猪,建成18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规模化养猪场的粪便污染治理形势在逐年加剧。

3.2 力度不够的挑战

与规模扩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治污的力度却相对不够,因此。加大对粪便污染的治理力度,减少农村面源的污染必将提上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迫在眉睫。

4. 对规模化养猪场粪便污染展开初步的探索性治理

针对防城港市规模养猪场的粪便污染问题,最近几年,防城港市各级农村层面的能源部门加强了和畜牧、环保等部门的联系和协作,进一步加速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环境工程的建设及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初步摸索出一条规模养猪场“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综合利用治理污染的新路子。

5. 卓有成效的综合治理粪污的方案

根据《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畜禽养殖污染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并结合防城港本身实际情况,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和综合利用为基本原则,采用干湿分离、雨污分离、二次厌氧发酵等处理措施,改善猪场给水排水系统,修建沼气池、沼液总贮池、沉渣池、干粪堆放处等一系列土建设施,展开猪场绿化工程,走“猪-沼-鱼”、“猪-沼-果”及“猪-沼-菜”的循环农业模式,进行粪污综合治理,力争实现猪场内粪污“零排放”的目标。

5.1 处理固体粪便的工艺

猪场所产粪便以人工方式进行收集并打包,先将经过冲洗的粪便于沉渣池作沉积处理再进行收集打包,后者在堆粪处进行,只需要经过短期的堆肥及发酵以后,就可以出售给附近的蔬菜基地、稻田养鱼户和苗圃了。

5.2 主要粪污治理工程

5.2.1 雨水沟

根据实地情况,因地制宜,修建雨水沟,将雨水和污水分离开来,有效减少废物的处理工作量,所建雨水沟一般是1.5%的坡度,雨水经分流出来以后就直接排入外河。

5.2.2 修建堆放干粪的场所

所建的干粪堆放场所的面积应当根据猪场规模而定,通过它对粪便进行短期的发酵处理,随后出售,场所的面积通常是100-200m2,场所内的所有地面都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在堆放干粪处的四周围修建收集沟,专门收集浸出液,并和沼气池相连通。

5.2.3 修建沼气池

通过沼气池,我们可以完成对尿液与污水的厌氧发酵加工处理,这个过程所产沼气能源需求,主要是规模猪场内生产的成本得以有效降低。

5.2.4 修筑沼液总贮池及其相关配套设施

这个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贮存沼液。其规格一般为50m长,30m宽,1.5m深,并以30cm直径的水泥管道为主要输送方式,将来自于沼气池的沼液向总沼液贮池源源不断地进行输送。防止潜在的安全事故隐患,必须在总沼贮池的周围进行硬化处理,铺设水泥板并且加装水泥柱骨架的铁网围栏,最后可以进行一下绿化美化,在生物滤池的周边再种植一些小叶榕就可以了。

5.2.5 修建沼液的分贮池

沼液分贮池的修建,是用它来进行沼液的贮存,它可以直接用来灌溉果树,按照既定的布局,修建若干个沼液分贮池,其规格为长度5m,宽度4m,深度2m,在它的顶部要加盖预制板,其内所贮存的沼液直接用于园区内果树的灌溉。

5.2.6 绿化猪场

绿化猪场,不仅对于场区环境的美化有利,还有其它多方面的功用,如可以对大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加以吸收,从而改善场区内的环境等。因地制宜,在猪舍的栋与栋之间加栽小叶榕等树木,而大的空地则可以栽种一些花草。

5.3 粪污治理主要模式

在养猪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猪场粪污所致的环境污染状况日渐严峻,怎样解决规模养猪带给环境的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变废为宝的问题,要求我们积极研讨生猪粪污等排泄物的综合利用途径和无害化处理模式,就目前来说,在解决生猪粪污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方面。以如下几种处理模式为主:

5.3.1 模式一:猪-沼-渔

自从1988年的“上流式浮罩沼气池”推广开始,至今已经有了20几年了,全市共计推广上万个各类型沼气池。其中包含含50个30~50m3的中型沼气池,其它的均为小型沼气池,容积在10~30m3。

5.3.2 模式二:猪-农

该模式对粪尿进行分离,猪粪进行集中处理,直接肥田;猪尿入醛。根据调查,一般1000m2水田一年能消化猪粪大约3~4万kg,1000mm2菜地每年能消化猪粪大约2.5~3.5万kg。

5.3.3 模式三:“猪-沼-电”

该模式利用沼气池来对猪粪污加以消纳,经过发酵得到的沼气可以用于农民的照明等日常用电。这就是典型意义上的生态型能源、可再生能源、可循环经济。

5.3.4 模式四:复合肥生产

所有猪粪全部交给有机肥厂,通过利用一系列的成熟技术,制造成高浓度的有机肥。1个投资1000万元左右的中型有机肥生产线如果年生产达到10万T,就可以消化处理约30万T猪粪。

5.3.5 模式五:生物发酵床养猪

该模式下的具体技术为,通过适宜的原料,如猪粪便、锯末、谷壳、土壤、农副产品下脚料等,与一定配比的微生物制剂――益生菌相配合,实施垫栏养猪。充分利用猪性喜拱的习性,让猪的粪、尿与垫料进行充分混合,微生物菌群所进行的分解与发酵过程,可以促使猪粪、尿内的有机物质达到充分的分解及转化,在猪粪尿的消化过程中,臭味也随之消散,与此同时,微生物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又提供了大量无机物及菌体蛋白质,在生猪食用消化之后,便顺利达到了无味、无臭、无害的目标,这种没有污染、没有臭气、没有排放的新型环保技术,具备成本低、效益高的诸多优点。

6. 方案实施的条件基础

笔者作为示范的万盛猪场位于地势较高、交通便利的华石示范园区中,基础环境的水质和排水情况都很好,符合防疫选址的要求,占地约200亩。园区内种有火龙果树2.5万株、荔枝树5100株、龙眼6200株、优质柑橙12500株,年均培育荔枝、龙眼、柑桔苗木与砧木苗20万株,全园区作为果树必需有机肥的年沼液需要量约2万吨,猪场周边建有近5000亩无公害的蔬菜与花木苗圃场,总计需要5000吨以上有机肥,而猪场所产粪便约2500吨,废水约12600吨,用来作为园区、苗圃、蔬菜基地用有机肥远远无法满足要求,这就增加了粪污全部就近消化的可操作性。

7. 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措施需要从多方面着手,统筹安排,具体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

7.1 加强综合管理的领导

相关部门需要切实意识到规模生猪养殖业所造成严重生态环境危害,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从紧治理规模养猪业的环境污染。利用综治措施,多路入手,从源头加强管理,改进生产工艺。具体可以通过配套相应土地、改善饲料的利用率、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等措施,力保工作落到实处,真正治理好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污染。

7.2 合理、适度的规划

以当地环境容量为基本依据,评估规模养猪场的布局及其所适宜的规模、组织与经营办法、对废弃物的加工处理和利用技术等若干配套措施落实到位。

7.3 鼓励健康养殖的新模式

从优化环境、优良结构、优先效益的基本着眼点出发考虑,根据可持续发展、循序渐进的理念,选择适宜的品种、对投入与产出的水平加以平衡、科学饲养密度,依照节能、环保、效益协调平衡的模式,以不影响养殖效益,不影响生猪生长为前提,最大可能地降低排污总量,让废弃物实现循环再利用和可控的无害化处理。在改善养殖流程、改造养殖设施的同时,探寻多元化养殖和生态养殖的新途径,逐渐淘汰落后的饲养模式和生产工艺,代之以环境清洁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开发,从根本上减轻并消除污染。

7.4 加大投入、配套政策

政府与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将生猪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早日提上议事日程。因地制宜进行生态养殖示范点的建设,加大对生猪粪污无害化处理力度,财政要大力支持,对建造沼气池,建造三级沉淀处理池之类设施给予补贴。治理生猪养殖粪污要纳入基础设施,给予财政支持,并根据规模的不断发展相应提高补助标准。

7.5 健全监管机制

相关部门应加大环境执法的力度,建立并健全科学可行的环境检测的评估体系与监督机制,规范养殖业的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环节,并通过市场、法律等多种手段加以约束,树立全社会范围内的绿色畜产品意识,以不断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为依托,规范生产者依法生产,形成全社会的良好氛围,文明、生态成为主旋律,促成我国畜牧业的良性循环的生产,切实走上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肖光明,邓云波,生猪养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1.

[4]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003.

第4篇:猪场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养殖污染;现状;原因;建议;安徽天长

随着天长市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户)的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饲养产生的大量畜禽粪尿等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和合理利用,极大地污染了环境[1-2]。因此,科学防治养殖污染,对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促进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实现畜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天长市养殖污染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天长市有各类规模养殖户2 613户,其中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652户,500只以上养禽大户1 931户。绝大部分养殖场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已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

2养殖污染的原因

2.1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自2007年国家出台多项扶持生猪生产政策,如生猪标准化养殖、能繁母猪补贴和生猪保险等以来,天长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户迅速发展,畜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2.2废弃物利用不充分

由于养殖者不种地、废弃物土地没有及时消纳、畜禽废弃物这一宝贵的农业资源得不到及时利用,同时由于化肥生产的发展,种地者用化肥取代了畜禽粪肥,不愿意再用畜禽有机肥,造成畜禽废弃物被随意堆放、丢弃。

2.3治污设施投入不足

据统计,天长市众多养殖户,由于规模小,经济实力有限,大多没有修建化粪池和沼气池,畜禽粪便只经过畜粪池便直接排出。而一些大中型养殖场也不按标准配套建设治污设施,导致污染物排放量与治污设施处理能力不配套,治污效果差,达不到治污标准。

3科学防治养殖污染的建议

3.1广泛宣传,努力营造防污治污共识

一方面,向规模化养殖业主大力宣传畜禽生态养殖的必要性,使其把生态养殖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增强治理养殖污染的紧迫感和自觉性[3]。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和科普宣传,让公众了解畜禽规模化生产的污染危害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让规模化畜禽养殖接受全社会监督。

3.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在畜禽规模养殖场的选址、场区布局等方面应从保护环境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科学规划和布局本辖区内规模养殖场户,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把好养殖企业的“入口关”。

3.3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治污措施

根据天长市畜禽规模养殖现状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的可行性,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3.3.1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模式。微生态发酵床养猪是一种生态食物链循环,就是在猪舍内建立一个“微循环”,对生猪排泄的粪、尿利用培养的有效生物菌进行降解,变成生猪可食用的高蛋白营养饲料供生猪食用,从而形成一个“生态食物链”,既解决猪粪、尿的污染问题,同时也提高经济效益。

该模式首先要制作发酵床。发酵床深度约90~100 cm,根据地下水位的高低,采用地上式、地下式等建造方式。床体由有机垫料制成,分为上下层。下层50 cm左右,主要用细小木段、秸秆和少量谷壳、锯末制成。上层40 cm左右,由锯末、谷壳、泥土、食盐、少量米糠等营养物添加生物菌,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要求水分含量达60%(手抓紧一把物料,以指缝见水不滴水为宜)。发酵床建好后,夏秋季节经3~5 d发酵,冬春季节经7 d左右发酵,即可进猪圈养。

通过该模式处理后可以达到以下效果:一是零排放,无污染。微生态发酵床养猪猪粪、尿全部通过发酵床生物降解,不向外排放,发酵床地下水、土壤等环境经监测也无污染,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二是成本低,效益高。虽然发酵床养猪建造费用比普通的猪舍略高,主要是每平方米发酵床需要几十元菌种费用,但产出效益大幅上升。相比传统养猪,可以节水85%~90%;而且由于猪场不需要清粪,所以1个劳动力可批次饲养800头生猪,较一般猪场节约一半左右的劳动力;同时根据发酵床养猪的实践证明,每头生猪可节省饲料15%~20%。

3.3.2沼气池粪污处理模式。该模式利用猪粪等建设配套沼气池粪污处理工程,为场区和周边农户提供生活用能源,从而减少猪场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带来综合效益。沼气池粪污处理系统包括储粪池、发酵池、沼液池、沼液沼渣排出管道。年存栏生猪150头、出栏生猪500头的猪场建储粪池15 m3、发酵池100 m3、沼液池50 m3、沼液沼渣排出管道1200 m。粪污自猪场排出,先储存在储粪池,然后抽到发酵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可输送到周边农户,发酵残留物通过管道排放到农田综合利用。

沼气池粪污处理系统是一个粪物产能系统,100 m3的发酵池每年可以供100家农户日常用气,沼液是一种很好的天然有机肥料,每一周期产生的沼液可灌溉当地1~2 hm2农田。该系统不仅可减少污染,还能为农户提供能源和优质的有机肥料,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无害化循环养殖种植模式,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新的模式。

3.3.3粪污土地还原利用模式。该模式采取“雨污分流、两级沉淀、封闭排污、综合利用”的原则进行建设。一是建排水明沟,屋面雨水经排水明沟直接排入附近水体;二是建规格为26.0 m×3.3 m×1.2 m的三级沉淀池1口,池上加盖预制板;三是猪场附近农田上建粪污专用池,规格为2.5 m×1.8 m×1.0 m的15个,3.5 m×1.8 m×1.0m的1个,3.0 m×1.8 m×1.0m的1个,池上加盖预制板;四是三级沉淀池内粪污经吸污车收集后运至田间粪污专用池贮放作为有机肥使用。进行粪污工程改造后,可明显改善养殖场周围的生态环境,把粪便作为有机肥不仅降低种植业成本,而且解决了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种植的农产品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从而保证规模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 李雷雷.对川渝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j].中国牧业通讯,2010(2):16-17

[2] 朱永德,马春明,王瑞.国外养殖污染补偿制度考察及我国养鱼业的启示[j].当代畜牧养殖业,2009(12):47-50.

第5篇:猪场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规模养猪场;环境污染;防控措施

近几年生猪养殖在我国增长较快,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解决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但我国的养猪业是在农户家庭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殖户规模小而分散,畜禽散养散放,混养混放,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污水肆意流淌,养殖环境差,不仅畜禽发病率高,而且还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1-4],严重地制约着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规模养猪场主要污染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规模化养猪场污染物主要是粪尿及生产污水,每生产1头肥猪约产生粪尿约2 t、污水4 t;1个年出栏1万头的肥猪

生产线,可产生粪尿2万t。每天清洁地面、冲洗粪沟及猪饮水时浪费等而产生的污水总量为100~150 m3,COD值平均为1 500 mg/L,BOD5达1 200~1 300 mg/L,总氮量接近1 100 mg/L,总磷量约为440 mg/L。另外,猪场污水中可检测出的病菌主要有致病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杆菌、结核菌、布氏杆菌和猪丹毒等。

1.1对空气的污染

粪便的恶臭是污染空气的最大问题,养殖场恶臭(除动物皮肤分泌物、粘附于皮肤的污物、外激素和呼出气体等外)主要来源于粪尿堆放过程中有机物的腐败分解(氨、硫化氢等)。同时,畜禽场废弃物中可携带100余种细菌、病毒[3],这些病原体可随灰尘进入空气,造成空气污染。

1.2对水体的污染

经测定,养殖场所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水流入溪河污染水体[4]。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氨等耗氧物质,使水中的溶氧大幅度降低,水中生物因缺氧而难于生存,导致死亡、腐烂等,严重污染水体。

1.3对土壤的污染

畜禽饲料中的一些促生长剂,如抗球虫药物、抗生素及高铜、高锰、高铅等微量元素,饲料原料(如菜籽饼)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及病原微生物等均可随粪便排出体外,渗入土壤,当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将会引起土壤组成和性状改变,破坏土壤原有的基本功能。锌、铜、锰等元素在动物体内未被充分吸收的部分都从粪中排出体外,渗入土壤中而污染环境。

2规模养猪场污染防控的技术措施

2.1合理规划,适度规模,注重生态效益

合理选址与规划是解决污染的先决条件。新建猪场时,场址要远离水源,距离城市、工矿区等人口密集处1 km以上。所选场址要有一定的坡度,排水良好、排废方便,且距离农田、果园、菜地、林地或鱼池较近,便于粪污及时利用。建场时还要合理规划排污及配套设施,充分考虑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一般肉猪场以年产5 000~10 000头商品猪为宜。此外,应抓好猪场的绿化工作。场地绿化可净化25%~40%的有害气体和吸附50%左右的粉尘,还可改善圈舍小气候,达到遮阳、降温作用;同时搞好畜禽场绿化可以减轻空气污染,净化场区空气。

2.2发展生态养殖,控制氮、磷污染

一是实行综合立体种养结合,建立生态养猪场。因地制宜推广“猪—沼—果(茶)”、“猪—沼—菜”等养猪生态模式。猪场排出的粪尿污水经厌氧发酵处理后,可作农田灌溉用水,也可达标排放。同时,利用部分沼液作果(菜)园肥料,实现粪便污水的多层次利用,可有效地控制污染。二是利用酶制剂,降低氮、磷的排放。猪饲粮中近2/3的磷是以植酸磷和磷酸盐形式存在,由于猪体内缺乏能有效利用植酸磷的各种酶,因此以植酸形式存在的磷几乎不能被猪利用,在饲料中必须添加无机磷(如磷酸氢钙)才能满足猪的生长所需,这既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也由于磷的大量排出而造成环境污染。如果在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就可将植酸磷的磷通过水解作用而释放出来被猪吸收,从而提高磷的利用率,间接缓解磷对环境的污染。另外,饲料中的植酸还是一种抗营养因子,饲料中的矿物质元素(如钙、镁、锌、铁等)常与植酸形成稳定的植酸盐而存在,利用率极低。利用植酸酶能提高猪对蛋白质、钙、铜、镁、锌等矿物质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对减少臭气排放和减轻微量元素污染环境有积极意义。

2.3利用有机微量元素,降低铜、锌等重金属的排放

有机微量元素是金属元素与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有机酸、多糖衍生物等配体通过共价键和离子键结合形成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具有稳定性好、生物利用率高、抗吸收干扰等优点。低剂量的有机铜、有机锌可以代替高铜、高锌的促生长效果,显著降低猪肝脏和粪中铜、锌含量。有机微量元素的开发利用为解决铜、锌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2.4推行干集清粪工艺,减少排污总量

猪粪由人工收集,经清粪道清除,尿及污水从地下水道流出,养分损失小。经调查,1个年出栏1万头规模的养猪场,水冲清粪方式排污量为150~200 m3/d,水泡清粪方式排污量为100~120 m3/d,人工干清粪方式排污量为50~60 m3/d。由此可见,采用人工干清粪方式较其他2种方式可减少排污1/2~2/3。改进饮水系统,增加防漏装置,避免水与粪便的混合,也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2.5采用生物除臭,减少有害气体污染

控制畜禽舍内的有害气体浓度可采用沸石吸附、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等方法。沸石是天然矿物质除臭剂,可以交换吸附一些放射性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对畜禽消化道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也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可大大减少粪臭。在饲料中加入微生态制剂,能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畜禽生长,增强其免疫力和抗病性,减少氮的排泄量,明显降低粪尿臭味,有效降低有毒、有害物质含量,净化生态环境。

3规模养猪场污染防控的政策措施

3.1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污染治理

政府要组织农业、环保、国土、规划等部门对生猪养殖产业进行总体规划。对区域性生猪养殖污染情况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各区域性的环境容量、功能区分进行科学地定位和总体规划,以便形成易操作、部门易把关的可操作性规划,引导生猪养殖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园区。环保部门要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有计划地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物治理工作。

3.2加大治理污染的资金投入

加快排泄物治理设施建设,是解决农村生猪养殖污染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一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政策、资源,争取更多的政府资金补助。二是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以加大对治理设施建设的投入。三是充分发挥养殖户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自行募集资金,主动加大对治污的投入。

3.3严格猪场建设审批,加强宣传教育

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会同有关部门严把猪场建设审批关。对新建的养殖户,在规划土地使用和污染治理等方面,要从空间分布、规模控制等方面把好关,引导农村养殖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要向养殖户做好《水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标准》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养殖业主依法养殖的意识。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治污政策技术的宣传,不断增强养殖户们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投身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工作中。

4参考文献

[1] 徐谦,朱桂珍.北京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调查与防治对策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2,18(2):24-28.

[2] 中国农业大学.家畜粪便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第6篇:猪场污染治理范文

1畜禽养殖业及污染防治现状

1.1畜禽养殖业现状

2008年度,宝应县生猪出栏为35万头,存栏16万头;三禽出栏为1250万只,存栏340万只。全县目前生猪集约化养殖的场户为29户,年出栏生猪8.5万头,存栏生猪4.9万头;肉禽集约化养殖12场户,年出栏肉禽201万只,存栏17.4万只;蛋禽集约化养殖场户14个,年出栏蛋禽31.2万只,栏存蛋禽38.1万只。据调查,现全县养殖最多的畜禽品种为猪、肉鸡和蛋鸡,三者存栏数之和为全县存栏总数的79.8%。全县畜禽养殖业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特点:猪养殖主要分布在安宜、范水、夏集、柳堡和泾河5个镇;蛋鸡养殖主要分布在柳堡、安宜和范水3个镇;肉鸡养殖以柳堡、夏集和泾河等镇较为集中;鸭养殖主要分布在射阳湖、鲁垛和范水等地;鹅以射阳湖为最多,山阳镇、小官庄次之。该县猪、鸡集约化养殖程度较高,但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发展不平衡。全县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共55个,其中集约化养猪场主要分布在安宜镇、柳堡镇和范水镇;集约化肉禽场主要分布在柳堡镇;集约化蛋禽场主要分布在安宜镇、柳堡镇和鲁垛镇。

1•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状况

2008年全县畜禽粪便产生总量为61.97万t。其中粪39.06万,t便22.91万;tCOD产生总量为17344.57;t集约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总量为28.14万,t其中集约化猪场13.64万,t集约化禽场14.50万t。各类畜禽中,猪粪便产生总量最大,鸡和鸭分列第2、第3位。以上3类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全县总量的91.76%。各类畜禽中,猪的污水产生量最大,占畜禽污水产生总量的36.56%。全县畜禽粪便使用总量为38.73万,t综合利用率为62.5%。利用方式以还田为主(含出售、堆肥和直接还田),占使用总量的93.2%;少量用于水产养殖,占1.2%。鸽粪便综合利用率最高,达92.0%。畜禽粪便使用水平是反映污染负荷的重要指标,这一指标等于区域畜禽粪便使用总量除以该区域耕地总面积,其全县畜禽粪便使用水平为7.17t/hm2。畜禽养殖污水主要来源于畜禽冲洗及养殖场所的地面冲洗。2008年,全县畜禽污水产生量为229万,t污水处理率为18.6%。猪养殖场中,采取干清粪工艺的占猪存栏总数的73.7%;蛋鸡养殖场中,采取干清粪工艺的占蛋鸡存栏总数的64.2%。据调查,规模养殖场建有沼气池的仅有2个(夏集镇庭余猪场、夏集镇永红猪场);规模养殖场采用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的很少,仅有扬州市金绿健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和宝应县中宝德园有机农场;少数集约化养殖场将粪便送往地力源有机肥厂;极少数养殖场将沉积的粪便通过干湿分离处理,经过晾晒、包装后,销往果园、林园、菜园等地;绝大部分养殖场基本没有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粪便主要是提供给附近农民种菜、种粮。这些粪便的还田率虽然在60%以上,但未经无害化处理,不少粪便和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河塘、鱼塘,给环境、特别是养殖场附近的土壤生态和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

1•3污染防治现状分析

随着畜禽集约化养殖的迅猛发展,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对周围环境构成严重影响。调查显示,规模养殖场对周围环境污染以集约化养猪场影响最大;批量蛋鸡圈养居其次;园地生态放养优质鸡对环境污染较小;另外,以稻田放牧为主的稻田养鸭,由于放养密度小,鸭粪直接还田,对环境污染极小;半圈养的鸭,由于喂混合饲料较多,并以河塘为活动场地,如饲养量大,密度高,则对水体有一定污染;肉鸡、羊、鸽粪由于较干,可以干湿分离,直接作水产养殖的饲料或销往果园作肥料,再利用率高,对当地环境影响也较小。集约化养猪场、蛋鸡养殖场的粪便和养殖场未达排放标准的污水排放,或致使周边农田肥力过剩,造成周围环境逐步恶化,农作物不同程度减产;或排入水体,造成附近的河水、地下水等水质氨氮含量超标。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该县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养殖的污染危害认识不到位。多数养殖户和相关政府部门,对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重视,普遍存在重养殖轻治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没有把治污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2)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处理水平低下。2008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090.5万,tCOD排放量为1205.15,t而畜禽养殖业污水排放量竟达229万,t相当于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的21%;畜禽养殖业COD排放量为17344.57,t相当于工业废水COD排放量的14.39倍。全县养殖场污染处理设施极不完善。有的养殖场虽有污水处理设施和沼气池,但其容积小、处理能力不足,与污水产生量不配套;有的养殖场任意将畜禽粪便堆放在场外、村边等,严重污染周边环境。尤其是宝应县畜禽养殖业正从散养向集约化养殖过渡,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污染就更为严重。夏集肉猪养殖园区、柳堡肉鸡养殖园区、安宜金鸡禽业、永兴禽业、扬州丰宝公司、扬州丰源生态公司、安宜顺太公司等12个园区已建成;范水瀛宝公司、泾河九九牧业、西安丰天路达等一批万头规模的生猪养殖企业正在建设之中。扬州二妹子食品有限公司在柳堡和小官庄等镇,已经建成了10个肉鸡的养殖小区。目前,园区年可出栏生猪10万头、出栏肉鸡200万只、饲养蛋鸡40万只,但这些集约化养殖场(区)均没有畜禽粪便及污水处理设施,治理滞后状况非常严重,污染隐患巨大。2008年,全县畜禽养殖业污水处理率仅为18.6%,粪便处理率为62.5%。

(3)污染防治措施落后。绝大多数养殖场连最起码的干湿分离(粪便与冲洗水分开)的措施都没有采取,产生的污水大多经排水沟进入储水塘自然蓄积。有的沟、塘未采取防渗措施,跑、冒、滴、漏普遍存在,特别在雨季,很难防止塘水外泄而造成二次污染;有的利用水塘养鱼,但污水入塘前并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容易造成动物疫病的传播;有的采用明沟(甚至土沟),或采用排洪沟和排污沟合用,未实行雨水和污水收集输送系统分离,造成雨水和废水共排,增加了废水排放量。此外,现有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对病死的畜禽尸体,未作处理与处置,也尚未设置专用的焚烧设施。

(4)环境管理水平低。目前,畜禽养殖场尚未对污水、粪便和恶臭进行定期监测和每年定期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污水和粪便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及监测结果,排污口尚未设置环境保护部规定的排污口标志。

(5)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该县畜禽养殖业遍布于各乡(镇)、村,虽有利于污染物的综合利用,但对集中治理却带来了难度。

2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的基本思路

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产业化的基本原则,对畜禽粪尿进行综合处理。(1)减量化。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流、饮污分离等技术手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治理成本。如对猪的饲养过程,采用“改自来水冲圈为无水打扫、改滴供水为自动乳嘴式饮水、改稀料喂养为干湿料饲喂养、推广良种、缩短饲养周期”等技术措施,减少粪尿排泄[1]。(2)无害化。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控制环境污染。首先将粪便干湿分离,干粪经堆积自然发酵后,用作肥料,污水经蓄粪池沉淀后,实行达标排放。(3)资源化。通过制作有机肥、再生饲料等综合利用途径,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养殖场可建设沼气池和有机复合肥料厂或再生饲料厂,变废为宝。(4)生态化。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等有机结合,推广“鸡-猪-沼-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促进养殖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生态化。

3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的措施

3•1前期防治措施

(1)统筹规划、合理选址、适度规模,是防止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重要途径。在选址上,应远离人口稠密区和环境敏感区。(2)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区),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按照建设项目管理程序报批。(3)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畜禽粪肥资源综合利用措施,必须在畜禽养殖场投运时同时予以落实。(4)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应实现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的隔离。养殖场的排水系统应推行雨污分流,污水系统不得采取明沟布设。应采用干法清粪工艺,不可与便尿、污水混合排放,并实行日产日清。改湿法清粪为干法清粪工艺,禁止水冲粪式的工艺运行。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料水分离的目的,在于从设施上和工艺上减少污水浓度和排放量[2]。(5)畜禽养殖场必须设置专门的畜禽粪便贮存设施。贮存设施应采取有效的防渗处理工艺,防止污染地下水,贮存设施顶部应设置防雨盖顶。(6)提倡发展集约化养殖场,有计划地推广生物发酵舍的零排放技术。

3•2中期控制措施

(1)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总量。鸡场、猪场宜采用饮水器,可大幅度降低饮用水量及污水排放量。畜禽舍清洗用水是畜禽养殖用水的主体,不同的清洗方式对水的需求量不同,要尽量采用节水的清洗方式,降低用水量,减少养殖污水的排放量。

(2)通过营养调控,降低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如:饲料中使用合成氨基酸,可降低粪尿中氮的排出量;使用植酸酶,可降低粪尿中磷的排出量;使用益生素和非淀粉多糖(NSP)降解酶,可降低不可消化的营养素排出量;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可降低微量元素的排出量;使用除臭剂,可降低有害气体的产生[3]。

3•3固体粪肥、畜禽场污水、臭气处理措施

(1)固体粪肥的处理与利用固体粪肥的处理可采用下列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利用畜禽粪便干燥技术。使用时要先进行除臭、灭菌、脱水等处理,干燥后可作燃料,或加工成有机肥。化学处理技术:指在畜禽粪便中加入一些化学试剂,如福尔马林、氢氧化钠、丙酸、醋酸、磷酸、磷酸二氢钾、硫酸亚铁等,达到杀菌消毒效果。好氧发酵技术:在供氧条件下,微生物迅速繁殖,使物料温度逐渐升高至70~80℃,粪便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放出H2S、NH3等气体,使非蛋白氮转化为可消化氮,故经发酵可得到无臭、无虫卵及病原菌的优质有机肥[4]。厌氧发酵技术:厌氧发酵技术主要用于沼气生产,所以又叫沼气发酵技术。堆肥技术:堆肥技术是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将作物秸秆与养殖场粪便一起堆沤发酵,以供作物生长时利用。该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分解粪便中对作物不利的物质,是好氧发酵技术之一。综合利用技术:将各种资源化技术组合起来,以提高废物的利用处理效率。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立体养殖[5],充分利用地面、空间或水域从事养殖业,实现资源多层次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养殖效益。

(2)畜禽场污水的处理方法与利用畜禽场污水的处理可采用下列处理系统。固液分离与理化处理系统:固液分离沉淀气化酸化净化鱼塘排放。该处理系统可将污水净化达到排放标准,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厌氧池发酵处理系统:畜舍排出的粪水厌氧池沉淀池净化池灌溉农作物。该处理系统能使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6]。畜禽污水的利用要求: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应坚持种、养结合的原则,经无害化处理后,尽量充分还田,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畜禽污水经治理后,若向环境排放应符合排放标准;污水作为灌溉用水,在进入农田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

(3)臭气的控制措施臭气的控制可采取下列方法。吸附法:向粪便中投放吸附剂,减少气味的散发。常见的有沸石、膨润土、锯末、蒿属植物等;焚烧法:将有臭味的物质焚烧,以减少臭味的强度;化学除臭剂:常见的有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硝酸钾、双氧水、臭氧等;构筑防护林:种植绿色植物,是一种防止气味扩散、有效减少气味的方法[7]。

4落实防治措施的有关建议

4•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长效管理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以“综合利用为主,末端治理为辅,推广先进治理技术,实现养殖和种植相结合,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成立全县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由县环境保护局和县农林局的领导担任组长,领导全县的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工作。各镇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长效管理的目标和制度。

4•2强化环境监管,依法治理污染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9号令)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宝应县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规划》和《宝应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对于现有的集约化畜禽养殖场,要清理好禁养区、整顿好限养区、规范好养殖区,使环境监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依法从政,从而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对违反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县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在制定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时,应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作为重要内容,环保部门要强化对畜禽养殖的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管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保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第7篇:猪场污染治理范文

关键词:畜禽养殖;污染;节能减排;措施

中图分类号:X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5202

1引言

“综合利用、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是节能减排技术的基本要求[1]。对于畜禽养殖行业污染防治,既要采用先进合理生产工艺,减少污水排放,实行产前控制;又要对粪污进行有效治理,实现粪便还田资源化综合利用,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充分转换和良性循环。南雄市近10年来畜禽养殖业发展较快,给农村环境带来很大影响,污染纠纷及事故引起群众投诉的案例不断增多,养殖业畸形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可见引入节能减排技术应对养殖污染是遏制农村环境恶化的根本出路。

2畜禽养殖业污染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1养殖业污染因子与种类

养殖业全过程产生污染物种类多、量大、浓度高。据估算,1 头猪日排污量相当于6~7个人的日排污量,以2013年南雄市生猪养殖规模59.5万头计,相当于超过290万人口的日排污量[1];污染物有粪便、粪尿污水、恶臭及有毒气体,污染因子复杂且负荷很高。污水中含大量N、P物质和CODcr、BOD5、氨氮、SS等,一般CODcr超标30~50倍、BOD5超标40~60倍、SS(悬浮物)超标10倍以上[1]。养殖过程会产生大量恶臭气体、病原微生物、蚊蝇寄生虫卵和粪污堆放时有机物腐败分解物,如甲烷、有机酸、氨、醇类等200多种有毒有害成分[1]。大量畜禽粪便污水及其有毒污染物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严重污染水质和周边环境, 威胁人畜健康和养殖业发展。

2.2养殖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1)影响水体。高浓度污水排入河流鱼塘农田, 恶化水质,危害水生生物,导致鱼塘及河流丧失使用功能。污水有毒成分进入地下水, 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变臭[3]。

(2)影响大气。恶臭及有毒有害气体对人畜造成刺激,影响员工健康和工作效率。长时间吸入有害气体损害肝肾,改变神经分泌代谢机能,降低免疫力。

(3)传播病菌。畜粪产生病原微生物及蚊蝇,危害人畜健康和养殖场防疫卫生,引发人畜传染,甚至疫情发生,带来灾难性后果。

(4)影响作物生长。农作物使用高浓度畜禽污水,造成晚熟不熟甚至作物腐烂,堵塞土壤空隙板结,危害农田生态。

(5)畜粪影响。畜粪不综合利用,导致农牧脱节、种养分离,畜粪随意堆放丢弃,既浪费宝贵农业资源,又严重污染环境,加重环境承载负荷。

3节能减排技术对养殖污染整治的适用

性分析3.1节能减排技术的要求

3.1.1减少粪尿排放量。

首先使用节水技术,使污水减量化。一是控制养殖用水量,科学配水,保持需用水量相对平衡,改良饮水设施,避免跑漏渗,如采用饮水龙头供水,既清洁又防病;二是使用地下水,水源无污染,需要多少就供水多少,减少水浪费和终端污水处理量。其次,雨污分流。科学设计猪舍和雨污分流管网,防止雨水进入污水系统,注重绿化防护,减少臭味散发和疫病传播。

3.1.2科学清粪。

传统的水冲式清粪方式,畜粪直接进入水中, 固液混合难以分离,增加了后续治理难度与成本。这种水冲清粪方式是不可行的,要采用干清粪,先收集粪便后冲洗猪舍,使清粪后粪尿含水率大于95%[3],粪污分流减少污水粪量,降低污染物浓度。

3.1.3污水达标与综合利用

物理隔栅过滤分离污水固形物或化学絮凝沉淀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后,经多级化粪沼气池利用畜粪污水中厌氧微生物厌氧消化,可去除固体物质90%、CODcr 50%以上[4]。污水经厌氧处理后用于农林作物或农田浇灌。对较大规模养猪场预处理后的沼液污染物浓度仍然较高,需增加曝气耗氧处理,使污水浓度降解10%~30%,经湿地净化达到农田灌溉用水标准。

3.1.4粪便无害化及其利用。

畜粪直接施入土壤,遇水发酵产生高温、烧根烧苗,产生臭味、招来蝇蛆。必须经高温堆肥除臭发酵无害化处理后,成为有机肥料, 施用农田改良土壤,增产增效保护环境。贮粪设施选址需远离功能地表水体,猪场下风向或侧风向,并作防渗处理。对于种养结合的养殖场,贮粪池容积要满足作物用肥最大间隔时间。运输时防漏撒,全过程清洁运输处理。

3.1.5惠民措施促进减排技术应用。

一是采用成熟经济的减排模式,使养殖户乐于接受和推广;二是养殖业属于微利行业, 治理投资相对较大,虽有设施但简陋粗放,治污效果不好。据调查,一个中小型养殖场需5~10万元,大型养殖场需50万元左右建设治污设施[5],养殖户难以承受。政府应制定奖补惠民政策,降低养殖成本,扶持农户创业致富。

3.2应用分析

南雄市近十年养殖业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户收入,也给农村环境带来极大危害,群众投诉不断,上访纠纷增多,从2010年起案件逐年上升,2014年达到30件,群体性投诉4件[2]。经反思调研和分析对比,结合国家减排政策和南雄实际,成功摸索出一套科学适用的节能减排模式,得到国家、省减排专家充分肯定,认为值得推广,在2014~2015两年农业源污染减排考核时100%全部通过减排验收[6]。这套减排模式是“事前清粪、固液分离―沉淀池+沼气池+沼液贮存池―配套农林综合利用”[7],猪粪清出后晒干自用或外运到有机肥厂形成产品用于农作物。对种猪场或较大规模的养猪场加设曝气厌氧好氧设施和湿地净化处理,取得显著成效,养殖户积极配合,环境质量极大改善。

如南雄市南亩镇谢长生猪场,利用自家荒岭兴建猪场,占地150亩,年出栏1 000头,年产猪粪废水2 000多t,采用这套减排模式后,改进猪舍和排水(污)沟,取用地下水,改善供水装置节约用水,在冲洗猪场前把猪粪清走,放至曝晒场干晒。雨污分离后污水进入沉淀池、沼气池厌氧处理,沼液排入贮存池暂放。沼液贮存池用塑料薄膜垫底与泥土隔离,避免沼液渗漏。该猪场2012年3月利用周边荒岭种植板栗树2 000颗,用沼液施肥不外排,增加果园收入,实现零排放和农林综合利用[7]。又如南雄市温氏集团南亩鱼鲜种猪场,2009年兴建,占地2 065.22亩,总投资5 100万元,从事良种繁育,年存母猪8 795头、产商品猪苗15.6万头,年产污水7.1万t、粪6 860 t、猪尿1.5万t。该猪场2013年8月投资600多万元治理粪尿污水,采用“干清粪、固液分离―沉淀池+沼气池+厌氧好氧池+防渗氧化塘―配套种植综合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方式,引用山水由水龙头供水,清洁防病节约水源。干清粪后的高浓度粪尿污水经固液分离机进UASB塔、二级AO系统厌氧发酵,消减COD、氨氮、磷污染物,排入防渗氧化塘,深度净化处理后污水进入人工湿地,过滤吸附、置换降解进一步净化水质[8]。经验收检测,出水有机物总磷、氨氮、COD、SS含量低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猪粪收集后大部分用于场内林地果树施用,少量用于周边农业还田。经实施节能减排技术后,猪场内环境整洁,绿树成荫,周边生态良好,未发生过环境纠纷。

在猪粪处置上以政府免税补贴引入外资建设南雄市年丰有机肥厂,远离水源村庄,选址合理。原料全部来自猪场多余猪粪。采用配料、混合、上垛(堆成条垛状消除臭味)、高温发酵(15 d后臭味完全消除)、后熟(好氧发酵20 d后腐熟成有机肥)、综合利用处理工艺[9],实现无污染、无臭味、无蚊蝇,肥质好,适合农作物使用。有机肥一是通过协议签订,给予周边农场或农户使用,二是送至厂家精制商品有机肥。在惠民措施上,南雄市政府2015年安排专项资金394.2万元对达到节能减排要求或完成关闭任务的养殖场进行补偿,减少农户损失,提高养殖户配合环保的积极性,农村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

4结语

实践证明,南雄市正在实施的养殖业节能减排模式是科学、可行的。事前干清粪固液分离减少了畜粪污水中的固形物、悬浮物,设置雨污分流管网大大降低污水总量和污染物浓度,三级化粪沼气沉淀池或加曝气厌氧好氧设施对污水中微生物、污染物的净化处理发挥根本作用,畜粪与沼液污水的农林综合利用达到了污染物零排放和节能减排目标。在进一步总结经验全面推广后,必将推动南雄畜禽养殖污染成功整治及其行业健康发展,实现农村环境质量良性好转。

参考文献:

[1]佚名.现阶段我国实施畜牧业清洁生产的对策[J].饲料工业,2002,23(10):55.

[2]南雄市环保局.“十二五”环境与污染投诉统计报告[R].南雄:南雄市环保局,2015.

[3]徐尚勇,张鹏.污染减排“负重”长跑[J].绿色视野,2013(3).

[4]汪清平,王晓燕.畜禽养殖污染及其控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97~98.

[5]李贤辉.农村畜禽养殖污染及治理措施[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5):58~59.

[6]韶关市人民政府.韶关市2014、2015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验收情况通报[R].韶关:韶关市人民政府,2015.

[7]南雄市人民政府.南雄市2011~2015年畜禽养殖业污染减排与环境整治工作总结[R].南雄:南雄市人民政府,2015.

第8篇:猪场污染治理范文

一、总体要求

通过大检查,全面摸清我镇生猪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情况、禁(限)养区内生猪规模养殖情况,进一步规范生猪养殖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和生态养殖,加强排泄物整治,控制和削减生猪养殖排污总量,实现生猪养殖排泄物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资源化,促进全镇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检查范围

全镇21个村的全部规模猪场(能繁母猪存栏头以上或年出栏生猪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下同)。

三、检查内容

(一)生猪排泄物治理情况。检查是否存在生猪排泄物直排现象,是直排到渠道、水沟、河道,还是水田或旱地,造成影响如何;生猪排泄物排放是否经治理,采用何种治理模式,治理效果如何。

(二)猪场排泄物减量化排放情况。主要针对已实施“811”工程的猪场,检查相应的治理设施是否使用正常,是否存在储粪池未使用,粪污处理不规范的现象。

(三)猪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情况。检查是否在猪场内采取农牧结合的循环生态生产模式,配套土地能否有效消纳排泄物,收集干粪的处理方式等。

(四)猪场的基本建设情况。检查猪场的生产规模、占用土地面积、生产用房的建筑面积、病死猪尸体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情况,以及是否处在禁(限)养区等猪场建设的基本信息。

四、方法步骤

(一)自查阶段(年月日至年月日)。

组织对辖区内的规模场逐个进行现场检查,认真填写登记表(附件2),并对不符合生猪排泄物污染治理要求的,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检查情况于年月日前报送镇生猪排泄物污染治理情况大检查工作领导小组。

第9篇:猪场污染治理范文

保证养猪场远离人口密集区、工业区及城镇,应建立在具有交通优势的农村地区,选择离鱼塘或农田相近的地方,与其他污染源进行躲避。对于养猪场的场地可以运用生物环境工程合理的进行规划,采取最佳的方式对粪污处理系统、排粪通道、道路、猪舍等进行建造、规划和设计,保证粪便污水处理和排放方便。选择先进的环境控制设备进行安装,包括:污水处理设备、消毒、粪污再利用、粪便清理、光照、通风、控温等设备,同时还应该做好猪场的绿化工作。

无害化处理养猪场废弃物

第1,处理猪只粪便污水。处理猪粪措施:将猪粪用作肥料、将猪粪用作饲料、用猪粪产生沼气等。其中,腐熟堆肥法、烘干法以及直接利用法为主要的处理用作肥料的粪便的方法。其中,腐熟堆肥法属于最好的处理方法。猪粪中还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同时还富含磷、钙等元素,其营养成分含量处在牛粪和鸡粪之间,属于一种非常规饲料。将猪粪混合其他有机废弃物,通过一定的处理而产生沼气。处理生产污水可以使用2级或者3级。2级处理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预处理2部分。预处理是利用沉淀分离使污水中的可沉降颗粒和悬浮物进行分析,常用设备有固液分离机、沉淀池等。好氧生物处理是用生物法,利用好氧生物使污水中的溶解的有机物和胶体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从而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杀灭。通常情况下,通过2级处理畜牧场污水就满足了利用或者排放的要求,如果处理之后的废水必须向那些具有较高要求的水体排入,则必须进行3级处理。

第2,处理垃圾、病死猪的方式。处理养猪场的生活垃圾时,必须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采用综合利用、集中处理、分类回收等方式,严格禁止随意焚烧或掩埋,防止环境污染。对于大规模的猪场,进行患有传染病的猪只尸体处理时,最好的方式是利用焚烧炉焚烧,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有效的避免疾病的传播。

治理场舍环境污染

第1,控制有害气体。猪对日粮营养物不完全吸收是造成猪舍有害气体产生最为主要的原因,所以通过饲料的合理调配能够有效的控制有害气体,提高饲料消化率,尤其是氨基酸、饲料蛋白的利用率,从而使舍内有害气体产生得到有效的减少。除此之外,还能采用化学的方式达到除臭的目的。

第2,治理场舍内粉尘污染。场舍内粉尘包括皮毛的碎屑、土壤的微粒、垫草、饲料等。通常采用的治理方法有:使舍内地面硬化,控制舍内温度适当;采用半干湿料喂养,进行适时的通风;加强消毒力度,夏季每2d进行带猪喷雾消毒1次为宜;在冬季可以每周进行2次消毒。带猪消毒可以使场舍内粉尘浓度降低,从而将空气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杀灭。

第3,治理噪声污染。受到噪音刺激,会造成猪只惊恐不安、相互咬斗,若情况严重,会发生流产或者早产等不良应激反应,特别是那些分娩哺乳的母猪和妊娠母猪。所以,规模化养猪场必须选择进行先进低噪音机械设备的安装,并对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过程必须加强。

第4,生物安全。防治鼠害、蚊蝇。对于舍内卫生清理工作必须认真的进行,及时对垃圾、粪便、污水进行清理,进行无害化的处理,不仅如此,对于场舍周边的杂草应该定期的进行清除。采用有机磷制剂杀虫的方式使蛆蛹的生长得到有效的防治,每周进行1次喷洒,采用集中堆肥的方式处理猪粪。进行有效灭鼠措施的制定,可以使用0.05%的溴敌隆和80%的敌鼠钠盐等药物达到灭鼠的作用,同时,应该进行长期的轮换,使灭鼠效果更佳。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