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精选(九篇)

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第1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英语专业本科生 英语阅读 困难 成因 对策

一、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困难、成因及对策

(一)生词方面

生词成为阅读障碍这一事实并不因学生有猜测词的习惯而变化。从教师教学方法角度来看,教师教授阅读文章前对其中的生词进行介绍不能有效地减少生词的困难。而平常有主动阅读英语习惯的人,在单词上面的困难就比较小。此外,通过对生词成为困难和学生的年级进行相关性检验,发现07级的学生在单词上存在的困难小于08级的学生。

从调查中的数据可以观察出,想要解决生词在阅读中带来的困难很难用阅读技巧来实现。若要解决生词问题,就要从生词本身下手,或是在课下多进行阅读英语,或是通过学习本身来增加词汇量。只有词汇量增大,生词的困难才能迎刃而解。

(二)速度方面

单词成为困难后会接着带来阅读速度的减慢,因此,想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词汇量是一种途径。此外,若一个人有阅读时在文章上做标记的习惯,那么他的阅读速度也会较慢。因为在文章上做标记不仅会耗费做标记本身的时间,而且会分散精力和打断思维。

速度慢可由生词量少和习惯在文章上做标记造成,那么对应的解决办法也就是通过学习来增加词汇量,以及减少在文章上做标记的习惯。

(三)背景知识方面

阅读英语文章必定要涉及英语国家的一些社会和文化背景,因而背景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阅读困难。调查将其和很多项的学生阅读习惯或是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性检验,发现都不具相关性。

但通过检验,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背景对阅读理解的困难度会相应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背景知识的困难,必须加强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

(四)阅读材料兴趣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果。关于这个问题会在后面对教材和学生阅读材料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讨论。

(五)语法方面与专业阅读方面

这两组困难的数据和其他数据都不存在相关性,但调查将语法成为困难和无法适应专业阅读这两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是存在相关性的。由此可以推测出,想要适应专业阅读,就要提高语法水平,而语法水平无法靠阅读技巧来提高,只能真正投入时间去学习。

(六)掌握整体意思方面

有时在阅读中会出现无法掌握整体意思的状况,也就是虽然能够认识生词,也明白语法,甚至每句话的意思都懂,但是整篇文章连在一起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的状况。

调查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学生对阅读材料本身不感兴趣。但在平常的阅读中不可能所有材料都令人感兴趣,而把握整体的意思是阅读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点,调查试图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另外,若主动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整体意思的学生应更主动地了解阅读文章的背景知识。

二、通过相关阅读课程教材得到的困难、成因及对策

(一)大一英语相关阅读课程

1.英语泛读

偏重提高阅读速度,抓住文章大意,对词语的猜测的训练,以及在各种文章中有效地查找到相关信息。除此之外,组织学生阅读英文材料,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简单分析、解释其总的事件、人物及场景等。

2.综合英语课

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使学生逐步提高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了解英语各种问题的表达方式和特点,并通过课上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及训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3.大一相关阅读课总结

一方面,加强对阅读各方面技巧的训练。另一方面,两门课程都组织学生阅读英文材料:包括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文学类等。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简单分析、解释其总的事件、人物及场景等。

主要问题:教师在选材上偏向选择记叙文、文学类的作品及议论文,但是没有给予说明文和应用文足够的重视。另外,虽然教师重视了阅读技巧的训练,同时选择的阅读材料也比较广泛,但是选用的教材比较陈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教师在选材方面应该更加均衡一些,除了记叙文、文学类的作品及议论文外,也应该多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和应用文。其次,内容陈旧的教材由于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大一教材选择方面要与时俱进,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

(二)大二英语相关阅读课程

1.英语泛读

教材涉及的主题有学校与家庭、天性与培养、环境等,多为当今的热门话题,具有普遍性。而且,课文均选自英美等国原版期刊或报纸,原汁原味(出自大学英语泛读教程的前言)。

2.综英课本

综合英语课程通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选取的文章主要关注社科类的文章。

3.文学导读

教师自选文章,着重内容分析,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小说、诗歌、戏剧的基本术语及应用,提高学生理解、欣赏、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4.英语短篇小说

教材为教师自选,主要选用二十世纪的作品,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题材丰富的短篇小说,了解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提高文学阅读的能力,同时又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5.大二相关阅读课的总结

虽然纵观所有阅读相关课程,选材的类型比较均衡,但是教师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推荐的材料偏向文学,导向性太强,使得学生课后只注重文学作品的阅读,而往往忽略了社科类的文章。

建议:首先,综合英语课程的教材应该适当作些调整,教材的选择应该与时俱进,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其次,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也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一些社科类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均衡发展。

(三)大一、大二相关阅读课程教材分析

根据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一些课程选择的教材相对来说较为陈旧。其次,在大一阅读课程中,教师在选材上偏向选择记叙文、文学类的作品及议论文,但是没有给予说明文和应用文足够的重视,导向性太强。最后,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后阅读推荐的材料偏向文学。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内容陈旧的教材由于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大一教材选择方面要与时俱进,多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其次,大一教材选择方面应注重全面性。最后,教师除了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外,也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一些社科类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均衡发展。

三、通过学生阅读档案得到的困难、成因及对策

由以上数据可知,首先,大部分学生对阅读有排斥心理,体现在大部分学生选取的材料多为其他相关课程教师所用的材料,而不是按照老师的要求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的阅读量。

其次,学生阅读文章的类型较为局限,多为文学类文章,占到了总数据的49%。虽然从数据上看,社科类所占百分比为各类中最高,但其分布范围较为集中,只出现在个别学生的作业中。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于议论文、应用文、说明文等实用性较强的文章较少涉及,导致在实际生活中英语阅读能力不强。

学生的读后感和总结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并不十分重视,忽视对自身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重视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大部分学生将阅读作为一种娱乐性的活动,并没有将其上升到能力的层次来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结合问卷调查,学生认为最难阅读的文章类型为文学类,但从学生自主选取的文章类型来看,文学类占了40%。而且教师选用教材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体裁的多样性,但在课下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时却倾向于选择文学类的文章,这在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导向,使学生无意识地选择了文学类的文章阅读。由学生反映文学类文章阅读困难较大这一现实来看,学生并未掌握阅读文学类文章的要领,说明教师在授课时没有注重对文学类文章阅读技巧的指导。调查显示,有47.6%的学生认为自己总是或时常主动阅读英语,但从学生的泛读课作业可知,在有充分的自选择阅读文章时,有33%的学生选择在其他课程中已经阅读过的文章,而不是选取新的文章进行阅读训练。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阅读习惯认识不清,这也是导致学生产生阅读困难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阅读文章类型少,实用性弱;忽视对自身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即使对较常阅读的文学类文章也不得要领,仅停留在读的阶段,没有深究阅读方法问题;阅读主动性不够,对自己的阅读习惯认识不清。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应在意识层面提高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方法的探究并主动进行阅读;在选材方面要注重多样性,贴近生活,多读有时效性的文章;对于自己认为有阅读困难的文章要及时进行反思,找出形成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大量阅读,在量的基础上要注重质的飞跃。

四、结语

通过问卷,我们归纳出如下问题:1.生词问题;2.背景知识问题;3.语法问题。建议是:平时课下多阅读英语材料,或是通过学习本身来增加词汇量。读文章速度本身较慢的学生应该改正在文章上做标记的习惯,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加深对英语环境知识的了解。

通过教材,如下问题:教材较为陈旧;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时,选材偏向文学。建议是:首先,在大一的教材选择方面能够与时俱进。其次,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多读一些社科类的文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均衡发展。

通过学生阅读档案,如下问题:阅读文章类型少,实用性弱。没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没有深究阅读方法问题,阅读主动性不够。建议是:学生首先必须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方法的探究并主动进行阅读;其次在选材方面要注重多样性;另外,对于自己认为有阅读困难的文章要及时进行反思。

综上所述,本次调查研究基本达到了调查目的,得出了阅读困难和困难成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但是,研究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在问卷设计上可以更为完整严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调查对象无法进一步扩大等。总之,希望此次调查研究能为英语专业学生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提供一些参考,并对今后的英语专业的英语阅读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Barnett,M.A.More Than Meets the Eye――Foreign Language Reading:Theory and Practice.Washington: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89.

[2]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刘明东.图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国外外语教学,1998,(4).

[4]张伊娜.对当前外语阅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外语研究,2001,(1).

[5]Day,R.R.& Bamford,J.Extensive Read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Hedge,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第2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了五个系列,分别是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诗歌与散文”这一系列中,有五项具体的课程目标。下面笔者就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第3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一、 增删目标要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课改以来,关于课程目标的切合性是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老师们普遍感到:有的目标比较高远,显得广大而空泛;有的目标不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有的目标针对地域适用性不足;有的目标在学段衔接上有断层。《2011年版》针对这些问题,围绕课程核心概念,做了细致的增删、调整。

(一) 夯实汉字教学基础

近年来,中小学的识字写字教学有比较明显的欠缺:识字写字量增大,导致错别字增多;电脑输入逐步成为主流的书写趋势,汉字书写质量普遍降低;部分教师没有领会“识写分离”的要求,使部分低年级学生写字负担过重。基于这些问题,《2011年版》采取了一些措施,修改力度比较大。

非常重视写字的态度、习惯、质量。《2011年版》每个学段目标与内容中始终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实验稿》仅在第一学段的课程目标中提出这样的要求,其他学段不再提出。《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识字写字教学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特别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明确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写作教学建议中增加“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对应学段写字要求和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更是具体细致:“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

减轻识字写字教学的过重负担。适当降低了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1600~18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个”改为“800个左右”;第二学段写字量由“2000个”改为“1600个左右”。对于“识写分离,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做出了具体阐述,即“低年级阶段学生识字量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写字评价只“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希望能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这种要求极不合理地设定了大量学生难以逾越的学习难度。

实施科学有序的识字写字教学。这次修订中,在国家语委和有关专家组的支持下,推出《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意义非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为300个选出的“高频字”,这些字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建议学生先认写字表中的300个字,以后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就列出3500个常用字,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给识字写字教学和教科书编写提供参考,也给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依据。

(二) 适当调整学习要求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2011年版》在多个层面对学习要求做了增、删、换、改的修改,尤其是删改对理性思维要求高的条目。下面仅罗列部分条目加以说明。

从上表不难发现,调整后的学习要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容易为学生接受、实现。有的学习要求还针对地域差异做了调整,如删除了“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有的学习要求根据时展特点做了增加,如“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尤其是根据国际阅读能力发展研究(PIRLS)阅读素养框架的内容,努力改变当前语文课程在文本设置上偏重文学文本,忽视信息科技文本的现状,在第三、第四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分别增加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合理搭配各类文本的比例,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提高,使之满足日后各种情境下阅读的需要。

在降低部分学习要求的同时,也加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多练笔,但是往往疏于指导,为此,《2011年版》提出教师要“加强平时练笔指导”。对于课外阅读的推进,也新增了“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教师要做好读物选择的引导,“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更是增加了“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的指导作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在“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这一系列教师主导作用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也是对于“学习方式”理性思考后的调整。在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同时,不能盲目排斥接受性学习,尤其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在实践中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相辅相成。

(三) 学段目标衔接有序

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仍旧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在“总目标”之下继续分成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2011年版》特别关注学段目标的衔接,有的目标是九年一以贯之,前后重复提到;有的目标是在不同学段之间前后衔接,形成一定梯度,但又不能截然分开。

学段目标呈现螺旋上升态势。如阅读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学段的目标相对独立,但又成为下一个学段目标必不可少的铺垫(见表1)。

各类学习内容阶段特征明显。“学段目标把握不准确,教学目标越位、缺位、不到位”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基于此问题,《2011年版》力求准确表达各类学习内容的阶段要求,便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操作好。如对于学生写话、习作文字表达的要求,每一个学段就各有侧重,分步落实,最后达成总目标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的要求(见表2)。

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在“文字表达”上各个学段的要求非常不一样,如果教师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就不会随意拔高或降低学习要求了。

评价建议凸显学段目标达成。评价问题是制约新课程向前迈进的瓶颈。《2011年版》在“评价建议”方面做了大量的修改,不仅提出了四条评价“基本原则”,而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考虑不同内容教学的自身规律,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习内容提出了学段评价建议,凸显学段目标的达成度。如关于“精读的评价”,在《实验稿》中这样表述:“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显然评价是模糊、难以操作的;在《2011年版》中这样表述:“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显然注意了目标的衔接与落实。类似这样的修改还有多处。

二、 精选课程内容,体现培养能力导向

《2011年版》紧扣课程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精选课程内容,努力体现核心概念的要义: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较之《实验稿》,《2011年版》更体现了培养能力的导向。

(一)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出能力训练

《实验稿》中没有设计“内容标准”,对此语文教育领域里有较多的批评,修订工作组曾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试图对语文知识及相关建议尽可能“细化、序列化”,尽管有初步的设想,但基于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历史教训,最终还是放弃了。虽然放弃,但是没有“放任”,在《2011年版》中将语文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处理得更好。

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方面转化。《2011年版》的阶段目标尽可能将知识要求转化成能力要求来表述。

如关于标点符号,不仅把它当做一种知识,还把它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第一学段提出“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第二学段提出“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第三学段提出“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第四学段在写作目标中才提出“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此时,标点符号不再是学生掌握的一种知识,已经转化为一种能力了。

又如关于语法修辞知识和文学常识,不主张系统地讲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删去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仅在第四学段提出一条总括性的目标:“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关于语言结构和运用的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语感的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与之对应的评价建议中提出“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如此态度鲜明地表达了要将语法修辞知识的学习过程转换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目标、建议、评价一脉相承,落实能力培养

《2011年版》改动最多的部分是“教学建议”与“教学评价”,修改之后明显感觉操作性强了很多,特别是“教学建议”紧扣学段目标的达成而提,“评价建议”紧紧对应学段目标。修改之后,总体感觉目标、建议、评价一脉相承,加强了教师教学的向心性,较好地克服了《实验稿》中“操作指令的泛弹性化”,努力落实能力培养任务。

如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2011年版》比《实验稿》详细得多,突出了阅读方法策略的学习与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见表3)。

又如习作修改能力,是一个相对隐性的能力,难以量化、考察,《2011年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年龄特点,提出了比较容易操作的目标、建议,既体现修改方法的掌握,又关注修改态度的养成,完善学生自我修改、评议的能力(见表4)。

(三) 新增教学与评价的纠偏建议,护航能力形成

课程改革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改中的确出现了“目标虚化,内容泛化,语文教学活动非语文化,语文能力培养边缘化,教师作用弱化”的倾向,针对教学偏差,《2011年版》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尤其体现在新增的教学与评价的纠偏建议中,为语文能力的形成保驾护航。

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同时,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希望学生能经历阅读过程,掌握阅读策略。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开展跨领域学习,但是“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在评价时“要着眼于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效率,并有助于他们扩大视野,更好地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针对“人文性有余,工具性不足”现象,《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保证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辩证统一,期望语文教学能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阅读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针对“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与路径差异不大”现象,《2011年版》梳理并增加了关于阅读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与侧重点,在不同学段的目标中,分别就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简单的议论文、新闻、科技作品、非连续性文本等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阅读方法与要求,在文字表述上也做了整合、调整,条目更加清晰,便于教师把握要求。

针对“有感情朗读过度泛滥”问题,《2011年版》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增加了“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对于评价“有感情地朗读”,提出“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准确定位有感情朗读的内涵。

通览修改稿,无论是课程理念、课程总目标,还是实施建议,都新增了“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处强调要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直指语文能力的核心要素。这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现象的辩证思索和理性摒弃,希望语文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本位,课堂教学向朴实方面转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标;分析

一、课程性质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性,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实验稿给语文课程性质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较为科学的判定,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成果的总结。“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是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上的表述,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

三、识字部分

在新课标中,加强了对识字、写字部分的重视程度。如九年义务教育段中共同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原来只是一、二年级的要求,现在却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中要始终贯彻执行。在识字、写字的“实施建议”中也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其次,在作文写作中,同样也提出了关于书写的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当作练字的过程。”在作文评价中也提出:“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再次,量化写字时间,明确提出“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书写),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另外,实验稿中对识字目标要求比较宽泛,但在修订稿中以分学段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字的查阅方式,也进行了介绍:“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最后,识字、写字的评价也更加具体清晰“第一、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四学段要重视考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写字的评价,要考查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义务教育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对学生写字学习情况的评价,当以本标准附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为依据。评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写规范字的习惯,减少错别字。以上举例都证明了对于识字、写字教育的关注不再仅仅局限于低年级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四、阅读教学

首先,新课标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目的是提高阅读效率。“利用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辨和批判能力。“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这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一种要求。“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目的是防止阅读时,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提高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同时注意到近几年来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要求,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其次,新课标还提出了“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这也证明教育部门加强了对朗读教学的重视,提高了对朗读教学的要求。

五、评价建议部分

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修改较大,其中“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比实验稿更具体。一是强调“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二是提出“评价结果的主观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同时在教学建议中增加了“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等要求,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因此从“实施建议”中可以看出,新课标对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要求更加明确了。“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等内容,既包含对过去语文课“失去语文味”“语文课政治化”的反思,又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评价建议”有多处修订。针对目前语文课程评价过分注重考试,新课标强调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建议“根据需要,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同时强调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评价建议”的这些变化,更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强化了实践性,增强了操作性,有助于引导评价方式变革研究,推动新课程实验进一步深化发展。

第5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课外延伸阅读;阅读

课外延伸阅读是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展开的延伸面的相关读物。是要根据个体情况,发挥个人特长采取相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关信息,形成自身的一种学习习惯。从而进行知识积累。开展课外延伸阅读的类型很多,如看书,看电视上网等,但应当注意的以下几点。

一、选取适当的阅读材料

形式各样,易难适中,寓于趣味的阅读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读,体味和欣赏,自然会得到知识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延伸阅读过程中,老师应当帮助学生做好选材工作,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的选择,内容广博,视角独道,既富于新鲜的知识,又能怡神悦志的材料,也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二、注意学生阅读的个体心理和个性差异

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爱好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不同在阅读理解上,也会产生差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对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作充分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针对各自差异性做到有的放矢,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导工作。努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物点,选取和采用,合适的阅读方式,选好符合自己的趣味的阅读材料,认真阅读,提高效率。

三、明确目的,提高要求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阅读的主体在进行阅读时,应有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应的具体要求,使之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从而更多更好的分类,分层级获得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在课外延伸阅读中教师必须明确阅读目的,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才能循序渐进,使阅读效率得到提高,阅读能力得到培养。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教师在进行外课阅读教学时,要努力使课外延伸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教学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做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努力达到刘勰《文心雕龙》“操于曲,而后晓声,观于剑而后识器”的境界。

五、课外阅读与读书的笔记相结合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可以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教师要建议学生把课外中见到的和获取的知识部分摘抄下来,并随手写一些感悟,“积水成渊”。这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学科能力的提高会起到具大的作用。

第6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结果发现:1.阅读焦虑与英语阅读成绩和总成绩呈显著负相关;2.产生阅读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缺乏图式知识和阅读策略;3.学习者对不同类型文本的情感度不同,教师应据此设计教学任务并建立阅读教学评价。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外语阅读焦虑;情感;文本类型;图式知识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33(2011)03—0044—05一、引言阅读是衡量一个人语言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外语教学中,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就难以形成有效的输出。对此,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决定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的或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 J。而目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课本教学为主,课本是学习者主要的阅读来源,课外阅读的时间和数量远远不足。国内的一些学者对大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研究,如李瑞芳等对清华大学和王凌等对南京大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国内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仍然只是在课文中接触一些语言现象,而在课后并不能积极主动的继续进行英语学习 。那么,学习者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应如何指导学习者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教学中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焦虑是影响语言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成败的学习者情感变量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开始逐渐转向学习者如何学,研究者们不再只注重对学习者理性的认知功能的研究,而更重视学习者个体因素对外语学习结果造成差异的影响,还加强了对学习者非理性情感因素如焦虑、动机、个性等的研究 j。1999年,Saito等人提出了“外语阅读焦虑”这一概念,并设计出“外语阅读焦虑量表”来测试受试者的阅读焦虑水平 J。外语阅读焦虑是外语学习中表现出的消极情感,与外语焦虑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对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依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如石运章对外语阅读焦虑与英语成绩及性别的关系进行的研究 ,以及陈素红对英语阅读焦虑与英语成绩的关系的分析 ,但研究一般限于阅读焦虑与阅读成绩及性别的相关性研究,或阅读焦虑与阅读策略的研究,而很少从情感和文本类型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本研究以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外阅读文本,探讨阅读文本与阅读焦虑及阅读成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从情感维度完善阅读文本来缓解阅读焦虑,以期弥补大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不足,更好的促进学习者的英语水平.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被试与测试工具本研究以某师范院校2009级33名文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语言测试进行研究。

问卷由个人简况和中文版的外语阅读焦虑量表(FLRAS) 以及情感量表 ,加 组成,语言测试为大学英语四级真题。

1.中文版外语阅读焦虑量表(FLRAS)FLRAS由Saito等人设计,内含20道题,得分理论范围在20至100之间,旨在测量学习者阅读外语时的真实感受 J。

2.情感量表

情感量表由卢家楣所提出的九个情感细项编制的调查问卷组成,用于调查学生对三种不同文本类型的英语课外阅读材料的情感反应程度。情感量表由八道题目组成,选项为5级量表形式,为封闭的问卷题,内容包括学生的情感触动,再探索愿望,注意集中,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愉悦状态,动脑积极性和情感共鸣八项内容 \'m 。

3.语言测试工具

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真题为语言测试工具,具有很高的测试效度。

(二)研究过程

1.阅读焦虑调查在第二学期,教师对学生开展阅读焦虑调查,由教师发放给被试学生阅读焦虑调查问卷,学生填写后教师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产生阅读焦虑的主要原因。

2.阅读焦虑与阅读成绩的相关性研究在第二学期,被试学生参加四级真题测试,教师对测试结果(尤其是总分和阅读部分)进行统计。

3.情感测试

由教师编制课外阅读材料,并根据文本类型将其分为三类: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选材均来源于英文原版文章,作为每周的课外阅读任务,每篇长度为500字左右,每周两篇,每篇文章除设置相关理解题外另设有情感调查量表,用以测试学生对于本篇文章的情感度,由教师统计记录下被测学生的测试结果。

(三)数据分析工具

研究结束后,将被试测试结果用SPSS(1 1.0)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阅读焦虑各项描述性统计为了分析阅读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对被测阅读焦虑各项得分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二十个选项中,有八个选项的得分都超过平均分,其中最大的焦虑变量有18(3.63)、1(3.45)、2(3.30)、6(3.03)、12(3.03)、16(3.03),所有选项中,凡是有反面措辞的题目,如“我喜欢英语阅读”计分都已颠倒。

(二)四级成绩和四级阅读成绩与阅读焦虑相关性分析为了检验学习者的英语成绩和英语阅读成绩与阅读焦虑之间的关系,对三者进行了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对阅读焦虑与英语四级成绩

和阅读成绩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阅读焦虑与四级成绩和四级阅读成绩皆呈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一.561与r= 一.560。此项结果与石运章、刘振前的研究结果(r=一. 274)[61,陈素红的研究结果(r 一.367) 7j及汪洋、方琳的研究结果(r=一.455)¨ 都较吻合。这表明,阅读焦虑问题在表2 四级成绩和四级阅读成绩与阅读焦虑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四级成绩 四级阅读 阅读焦虑四级成绩 皮尔逊相关系数 1 .791( ) 一.561( )双尾检验 .O00 .001四级阅读 皮尔逊相关系数 .791( {) 1 一.560(} 1双尾检验 .Oo0 .0o1阅读焦虑 皮尔逊相关系数 一.56l($ ) 一.560( {、 1双尾检验 .001 .001注:一P

(三)不同文本类型情感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学习者对于三种不同阅读文本: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情感度,对情感测试各项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从表3可以看出,学生对于j=种不同文本类型的阅读材料的情感反应程度各有差

异。从总体上看,学生对记叙文的兴趣最大,能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次之为议论文,但却愿意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以及在课堂上进行探讨,而兴趣得分最低的为说明文,但学生较为倾向于对此进行思考和了解。

四、讨论与反思

(一)阅读焦虑感产生的原因分析频率分析发现,63.6% 的学生同意题18,表明学生对自己的阅读状况普遍不满意,对阅读能力不自信;54.6%的学生同意题20“为了能阅读英语,我们必须要了解许多有关英语的历史和文化。”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学习者普遍认为英语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对英语学习非常有必要。这也符合了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学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如鲁梅哈特认为,读者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首要原因是“没有具备与文章相适应的图式” 。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图式的缺位是导致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理解是由记忆中已有的知识系统所支撑的,在图式所提供的知识框架之中,人们才能获得对当前信息的理解。

在本次研究中还可以发现,有51.6% 的学生同意题二“在阅读时,经常会能读懂字词,但仍不明白作者在说什么”。这是阅读过程中困扰学习者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者往往过分关注独立的字和词的意义,以及语法结构的分析,而影响了整个语篇的连贯性。根据图式理论,阅读理解是从低层次图式(字母、字词)激活到高层次(句子、语篇)激活的过程 ,研究中有36.4%的学生同意题6“在阅读时,只要看到了我不会读的词,我会感到烦恼”,说明了学习者语言知识不足方面的学习障碍。语言知识既包括语音、词汇、短语低层次图式,也包括句子结构、段落、篇章结构等高层次图式。学习者由于对各层次图式环节的掌握不牢,意思不确定,从而形成整体理解的模糊,进而造成焦虑心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注重低层次图式知识的输入,也要更多的进行篇章分析等有关阅读学习策略的讲解和操练,同时指出,适当的阅读焦虑是普遍存在的,不应对此心存恐惧,适量的焦虑亦可促进阅读。

(二)对不同类型阅读文本情感度的反思调查结果证明,学习者对于不同类型的阅读文本的情感度各有不同,教师应据此设置不同的阅读任务,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

1.不同阅读文本任务设置。教师首先应从学生兴趣出发,选取情感程度较高的阅读材料,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兴趣和情感触动来克服学习者对阅读的焦虑,其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设计不同的阅读任务,如,对情感触动较高的记叙文,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自由的抒发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充分的释放情感,减少焦虑感,作业是读后感的形式,字数要求超过一定数量,要求写作的重点在于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有效的使用文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对于语法等不做要求,充分利用这类文章的情感触动点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愿望。在笔者以前的教学实验中,曾对此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事实证明,许多学生在读后感中,表达出强烈的情感共鸣,有强烈的表达愿望,作业的完成更具主动性,而在完成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在词汇和表达方式等写作能力的不足,从而更加迫切地希望学习到贴切的地道的表达方式和词汇。

对于议论文,可以让学生思考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话题进行讨论,教师课堂上指导学生注意和学习文章的内容,也促进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当今的许多国际性语言测试都将学生的思变能力列为非常重要的考察部分,议论文不仅在阅读文章中占有大量篇幅,也体现在作文中。反观目前大学生的英文写作,语言贫乏,结构简单,缺乏思想和活力,或者是,有思想但无法表达,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具有思辨力的议论文阅读量太少,没有输入便无法做到输出,另一方面,教师应做到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堂讨论交流相互交叉进行,从而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接受的信息转变成交际实践的内容,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动态平衡。

说明文虽然较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绝不应被排除在阅读外,教师可以设计知识点问答题,或让学生来完成这一过程,能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以扩充相关知识。

2.建立阅读任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针对不同的阅读文本和相关的阅读任务,教师应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而非拘泥于单一的评价体系。如对读后感的评价,应最大化的鼓励学生多写,不惧怕语言错误,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教师最好能通过评价与学生形成互动,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外师生的情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l!生。而对于课堂讨论,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如提供大量的相关话题的阅读资料等,分组完成,课堂上的讨论、辩论或报告,弥补了语言教学中对学习者思辨能力培养的不足,语言的单纯欣赏和语言操练不能有效的提高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尤其是不能最大范围的激发获取信息的动机和愿望,最近教育部提出的大学英语改革,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而目前通行的国际考试如雅思考试的口语和作文,重点考察学生对事物的看法,自己的观点,而非仅仅测试语言的认知能 。而这种思辨力更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体现,是语言学习者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文转载自,LuNwen2011.com,论文库。)

五、结语

本次研究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尤其是课外英语阅读焦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三种不同阅读文本的情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阅读焦虑与四级成绩和四级阅读成绩皆呈中等程度的显著负相关,阅读焦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能力与英语综合能力。此外,英语四级成绩与阅读成绩之问呈较强的显著强相关关系,证明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2.产生阅读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者缺乏图式知识和阅读策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注重低层次图式知识的输入,也要更多的进行篇章分析等有关阅读学习策略的讲解和操练;3.学习者对不同类型文本的情感度不同,教师应据此设计教学任务并建立教学评价,增强学习者的思辨力。

因此,在情感式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外教学环节上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变化,课外阅读的任务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平台为前提,使师生能进行有效的、个体化的沟通。各项任务的设置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其中展现出的形象是课堂上教师难以捕捉到的和无法了解到的,教师可据此进行个性化辅导和建议,进行不失时机的课外交流。积极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将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这将对大学英语课堂外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此次研究也存在很多局限性,如受试范围过小,使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影响;未对各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段分析等,今后的研究将从以上几方面出发,完善设计的环节,使结果更具客观性和普遍性,并分级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与分析,以期达到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体会。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是贯穿始终的。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要求组织指导读写听说训练,使学生又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这个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因此,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1、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在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要求,请提出建议,越多越好。”从学生的建议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并将这些建议运用到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学生的大力支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自己的建议被采纳,引发了学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2、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的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认读虽然简单,但也会受到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的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差异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3、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第8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1.调查的目的

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个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心理品质的成长。可见,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最简洁的方法。但这一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却被许多教师忽视,其现状令人担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其中小学1至6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在新课程的指导下,两年来针对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我设计了语文"积累"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丰富学生的"心里词典"和"心里图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备了一定鉴赏能力,为了更好地加强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我们对学生的阅读积累情况进行了调查。

2.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对象:5-6年级在校学生250名。

内容:对学生阅读现状(阅读量、阅读面及阅读习惯)进行调查。

方法:采取抽样及问卷的形式。

3.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共抽查"积累"作业250本,分别从知识面、知识量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通过问卷(250份)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了摸底,现将有关调查结果情况分析归纳如下:

3.1 对课外阅读价值的认识不足。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但从学生的作业中看出72.8%是课内知识,课外内容只占27.2%,并且词语、名言警句占80.4%,文章句段仅19.6%,比例相差悬殊。通过问卷有69.2%的学生认为"积累"的作用能提高成绩,30.8%的学生认为能提高语文素养。可见,学生对课本内容的重视,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日常教学训练的重点,没有将课外阅读放在应有的地位。使课外阅读受到"冷落",使孩子与"读书之乐"无缘。

3.2 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调查表明:只有7.6%的学生阅读时间每天超过一小时,6.4%的学生每天超过半小时。更多的学生可能更喜欢在电视、电脑前度过时间,如果学生过分的依赖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消弱儿童感受语言文学的能力。

4.学生对科学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

我们常说:得法与课内,就是要在课内严格阅读训练,让学生学会阅读。然而一些教师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以本为本,守本固本,考什么教什么,学生即使有课外阅读,也是在应考模式里兜圈子,使学生缺乏正确的读书方法,从而丧失了课外那片肥沃的土地。

5.思考与建议

5.1 激发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的愉悦,是改变阅读现状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青春年少,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及至形成爱好,养成习惯。因此,要在点燃学生阅读热情上下工夫。

5.1.1 推荐好书。作为老师,我们知道读好书,还可能知道哪些书好,读哪些书好,可是,这些都不能强加给学生。走好阅读第一步,我们觉得兴趣很重要。所以,在让学生进行阅读时,开始,不要求学生读什么书,读什么书都行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只要是自己愿意去读的,只要是能吸引去读的,都可以。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会很高兴,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来读,他们容易被书所吸引,产生读书的愿望,时间久了,养成每日读书的习惯。

5.1.2 参与阅读。教师适时向学生宣传,向学生介绍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鼓励优秀、树立典型,对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的形成起到向导的作用。

5.2 营造氛围,促进阅读

5.2.1 建立班级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是一个很老的办法,但它同样适应新时期的需要。我们已经调查了班上学生的存书情况。有些学生自己家里的书不少,可是读过的并不多。"书非借不能读也",就可以建议大家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里,大家交换阅读。有的学生自己的书不读,可是对别人的书很感兴趣,总想借来读。

5.2.2 保障阅读时间。要让学生读书,时间必须有保障。没有整块的时间,就用零散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挤时间读书。我校学生早晨到校时间较早,很多学生都在上课前一小时就到校了,就可以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每天早晨抽一定的时间(30分钟左右,在不影响课内作业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还可以介绍一些优秀的学生组织开展活动,如诗歌背诵、散文朗读;介绍自己喜欢的书,让学生来推荐好书,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活动以课外阅读的内容为主,促使他们阅读。

5.2.3 建立亲子阅读。学生课外阅读,很多时间应该是在家庭完成的。所以,家庭环境,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每次开家长会,我们要向家长介绍阅读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向家长介绍辅导孩子读书的方法,转变家长眼里只有分数的观念,取得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共同阅读,或者在孩子读完一部书后,给自己讲主要内容,或者家长和孩子比赛读书等。为此建议语文教师每天少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有时间进行阅读。真正的语文能力不是做题做出来的;真正的语文高手也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

5.3 指导阅读的方法。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自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方式方法。

5.3.1 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的方法很多,有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可向学生推荐五步读书法:第一步,浏览,求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步,提问,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步,阅读,通读全文,做到边阅读边思考边笔记;第四步,复述;第五步,复习,以巩固获得的知识,得到新体会。

5.3.2 阅读材料的选择。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身心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博览群书。

第9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

料;内容;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4—0046—01

阅读是一个人基本的学习能力,也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能力,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呢?又通过怎样的实践,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归于注重课外阅读这一重要的过程。

一、 开发高质量的阅读课程

我认为,只有开发高质量的阅读课程,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的阅读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学校应有计划地按照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体系,根据“主体性教育、经典型熏陶、系列性构建、阶梯型发展”的原则,开发与现行教材相匹配的校本阅读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一般来说,每班每周均可安排不少于两学时的课外阅读课,由老师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自主阅读,或者提前到图书室借几十本书供学生在教室里阅读,或者组织学生集体观看“百家讲坛”或由名著改编的电影和电视片等。

二、 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应在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共不少于150万字。这一目标列出了建议学生诵读和课外阅读的篇目及字数的要求,每个班级可以要求每个学生一年订阅一报一刊或者买一部名著,让图书、报刊在班内有序地传阅,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应按学生人数配备多样化的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书籍、报刊,包括多媒体音像资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且有个性的发展。

三、 落实可操作的阅读计划

学校可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把阅读与课内学习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目录,确定扩充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对比性阅读和探索性阅读的书籍及进度。在明确课外阅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阅读计划。为将阅读计划落到实处,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筹零碎时间强化阅读的良好习惯。一个学生如果每天能读书15分钟,以一般读者每分钟读300字计算,一天可读4500字,一年就可以读20本左右书籍了。

为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检查阅读课程的实施情况。这样做,一是每周抽查学生的读书报告、读书心得、评价或者是摘抄等;二是定期举行有效的问卷调查,比如,开列10位著名作者,10个文学形象,让小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合作探究人物形象特征或发表自己的评论,各抒己见,及时上交问卷,教师做点评;三是指导教师应随机抽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四、 提供可供选择的阅读内容

每学期由教师提供参考书目,并让全班学生自荐科学、人文方面的图书报刊,然后指导学生从中选择对自己成长最有价值,或者能解决学习问题的书刊阅读。课外读物可以是传世经典、中外名著、流行佳作和一些时代新著,可以是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人物传记、历史读物、科普知识和生活读物,还可以是与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相关的政治军事、天文地理、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读物。总之,阅读资料的种类要丰富,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五、 指导恰当的阅读方法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外阅读者中如果是搜集、处理信息,了解情况的信息式阅读,教师可指导学生用速读法;如果需要对读物逐字逐句做全面深入的理解,则可指导学生用精读法;如果只需从总体上粗略地掌握书中的大概内容,则可指导学生用浏览法。另外,还有跳读法、扫读法、猜读法等等。总之,教师要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的要求,灵活地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养成边读书边积累、边阅读边思考、边想象边批注等基于思考的阅读习惯,以达到自主、高效阅读的目的。

六、 强化激励性的阅读评价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