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对网络的理解精选(九篇)

对网络的理解

第1篇: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0063)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作品的复制、传播等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更多的人愿意采用通过网络下载与上传等手段来了解作品和分享作品。在此背景下,通过信息网络非法传播未经许可的作品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中对“复制发行”的理解,在网络环境下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型复制发行进行解构,了解其行为的内在实质,进而正确释义侵犯著作权罪中的网络型复制发行行为。

关键词 :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著作权法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3-0071-04

我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罪的四种表现形式,其中第(一)项和第(三)项均以“复制发行”来表述该罪的客观行为方式,可见,正确解析“复制发行”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在理论和实务中正确理解与适用侵犯著作权罪。而网络的普及更是带来了作品复制、传播等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以网络下载与上传等手段来了解作品和分享作品,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任意复制、下载、上传和传播作品的现象也随处可见,这对我国在网络社会大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上述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手段侵犯著作权罪的认定,在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也都存在争议。因此,正确释义网络环境下对作品复制、下载、上传和传播行为的定性,无疑对正确适用侵犯著作权罪有重大裨益。

侵犯著作权罪是法定犯。与自然犯相比较,法定犯的明显特征是“二次违法性”,即行为人的行为必须先违反了“前置法”才可能触犯刑法。因此,界定一个行为是不是法定犯,“不能简单地直接从刑法中寻找依据,而是应当首先从能否构成犯罪的这些刑法规定赖于建立的其他前置性法律当中去寻找”[1]。具体到侵犯著作权罪,行为人必须违反了《著作权法》及其相关规范性法规,才可能进而触犯刑法,构成刑事犯罪。因此,要阐释侵权著作权罪中“复制发行”行为的含义,正确理解《著作权法》中“复制发行”行为的含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著作权法》中“复制”、“发行”的语义阐释

(一)对“复制”的理解

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五)项规定:“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从上述法条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复制行为应理解为通过有形载体使作品再现的一种行为。

此时,复制行为应具备两个特征:其一,复制行为应通过有形物质载体来再现作品;其二,这种再现是相对稳定并且相对持久的。

(二)对“发行”的理解

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六)项规定:“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印件的权利。”从上述规定的表述来看,发行行为需要以出售或赠与这种转移作品有形载体所有权的方式进行。由此,发行行为应具备两个特征:其一,发行行为的对象应为社会公众;其二,发行行为以转移作品原件或复印件有形载体的所有权为必要的外部形式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发行”作“发出新印刷的货币、债券或新出版的书刊、新制作的电影等”的释义,这意味着著作权法中的“发行”与日常用语中的“发行”并不同一。日常用语中的“发行”更侧重于指首次印刷和销售作品,而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行则没有这层“首次发行”的含义。因此,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行”含义出发,不论是首次将作品印刷成册发行,还是书店从出版社购入图书再销售,亦或是这批图书后又再被二手抛售,都可以解释为“发行”。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到,在著作权法意义上,不论是复制行为还是发行行为,都是一种有形行为,即都在有形物质载体上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动作,或再现作品内容原貌的,或转移有形物质载体所有权的。

二、对《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中“复制发行”的理解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侵犯著作权罪是法定犯,由此,侵犯著作权罪中的“复制发行”行为应与前置法——《著作权法》中的“复制发行”行为做同一解释。因此,不管是单纯的复制行为亦或者单纯的发行行为,都可以参照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复制和发行行为来理解。然而,侵犯著作权犯罪中“复制发行”该如何解释?是单一的复制并发行,还是复制或发行或复制并发行,在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2007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中的‘复制发行’包括复制、发行或者既复制又发行的行为。”尽管司法解释已经给出了明确规定,但在理论界,学者们似乎仍有异议。有学者认为,销售是发行行为的一种,未经许可销售作品复制品实质上就是侵犯“发行权”的行为,据此,《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的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也将被定位为“侵权发行罪”,若对“复制发行”作复制或发行的并列解释,则会导致《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囊括于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中,进而造成刑法条文间的逻辑错误[2]。因此,从刑法体系解释的角度来看,侵犯著作权罪中的“复制发行”只能做结合解释,即理解为“复制并发行”。而立法者会在司法解释上作此规定,很有可能是将“发行”作了等同于日常口语中“第一次发行”或“总发行”的理解以打击那些未经许可复制但没有发行的行为[3]。还有学者认为,“复制发行”应作并列理解,“复制发行”包括复制或者发行以及复制且发行的行为。但是,对发行应当作限制解释。换言之,对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中的“发行”,没有必要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解释,只要按照日常用语含义解释即可[4]。

笔者认同前者的观点,即司法解释不当地对“复制发行”作了扩大解释。第一,从条文原文来看,《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复制发行”而不是“复制、发行”,依照严格罪行法定原则,应解释为复制并发行。我国《著作权》第四十七条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从上述规定中看到,我国法条是存在“复制、发行”这样的表述以表示“复制”、“发行”间的或然的并列关系的。同时,刑法作为打击犯罪的最后一道防线,不应随意地进行扩张解释,应严格遵从罪行法定原则。因此,对《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复制发行”的文字表述,应作为复制并发行的结合解释。第二,对“复制发行”作并列解释,即解释为复制或发行,将可能扩大《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的打击范围,使其直接囊括《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的规制范围,造成刑法条文体系间的逻辑混乱。此外,如果作并列解释,那么对同样一个销售侵权复制品数额巨大的行为,依据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依据二百一十八条销售侵权复制品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可见,对同一行为,相同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结果,对应二百一十七条和二百一十八条却有不同的刑事责任,造成了法条间的冲突。综上,从刑法解释的角度考量,司法解释不得背离法律本身的含义。《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的“复制发行”的合并使用,强调的不仅是处罚首次发行的行为,同时也应包含对未发行作品以发行为目的而进行的复制行为的惩处,而《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仅适用于对已发行作品违法复制销售行为,两者并不矛盾。相反,两高的司法解释对“复制发行”作复制或发行的解释,则将《刑法》第二百一十八条的适用范围囊括其中,导致了法律适用上的冲突。

三、对网络型“复制发行”的理解

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中国公民不可或缺的日常行为,通过上网下载、在线浏览作品亦或是上传作品供其他人浏览已经成为了网民了解和分享作品的首选方式。据此,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对著作权法中复制、发行行为的传统定义发出了挑战。尤其是在刑事司法领域里,以信息网络方式传播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侵权作品的行为,对侵犯著作权罪的认定造成了一定困境。

(一)对网络复制发行行为的解构

在认定网络型“复制发行”行为性质之前,有必要对其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型运行特征作必要解构。第一,下载行为。网民在下载了解作品时,事实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复制行为,因为在网络环境下,一切复制、上传、储存、下载行为都是通过将作品内容数字化而实现的。网民在下载作品时,是将数字化的作品从网络服务商的有形物质存储载体——硬盘上通过网络传输复制到自己的终端硬盘中去。第二,传播行为。网民在传输作品给其他人共享作品时,表现为复制发行的紧密复合行为。整个动作可以拆解为三个步骤:首先,网民将存储在自己硬盘中的数字作品通过网络上传到网络服务商的硬盘中;其次,网络服务商接收用户的上传并将该数字作品存储在自己的共享硬盘中供其他网民下载;最后,其他网民从网络服务商的共享硬盘中下载传输复制该数字作品到自己终端的硬盘上。

可见,网络型复制行为依然满足传统著作权法意义上复制行为物质特征和时空特征的特点,即可以在有形物质载体——硬盘上再现作品,以及可以使作品被相对稳定和相对持久地固定在有形物质载体——硬盘上。而网络传播行为则与传统著作权法意义上的发行行为不尽相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发行行为要求以转移作品有形物质载体所有权的方式来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印件。显然在网络传播行为中,并没有发生有形载体所有权转移的情形,有的只是数字化作品的复制下载。对此,有学者认为,传统发行行为的“以转移作品有形物质载体所有权的一方提供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的条件不能做刚性的理解[5]。在网络环境下,将硬盘从终端上拆下交付以达到发行条件,无疑是不现实的。同时,作为作品载体的电脑存储设备物质构造也是相同的,其细微差别仅在于容量的大小不同,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没必要以现实交付来完成发行的硬性条件构成。同时,该学者还指出,还可以用观念交付的方式来解释网络传播行为的发行实质。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待商榷。首先,将硬盘拆下现实交付确实是不现实的,但以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为借口突破发行“转移有形物质载体所有权方式”的条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2001年10月27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条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该法条规制的正是享有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与复制权、发行权并列的专有权利,三者调整的范围应是相互独立,没有交集的。如果将网络传播行为认定为一种网络型的发行行为,则会造成信息网络传播权与发行权两者规制范围的交集,不利于法律逻辑性的连贯。同时,从域外立法来看,在所有规定了“网络传播权”的国家中,“发行”与“网络传播”行为必然是互不包容的两类行为[6]。其次,所谓观念交付,尽管并没有现实的交付,但其仍有物权转移的合意,即尽管没有现实交付,但事实上所有权已经发生了转移。但在网络传播行为中,网民上传分享了数字作品,但其在该行为中必然没有将自己硬盘所有权转移的意思表示,因此也谈不上物权转移合意,更谈不上对硬盘的观念交付了。

综上,网络型复制发行实质上就是一种网络传播行为,其虽然有着发行行为的特征,却因没有转移作品有形物质载体的所有权而与发行行为存在本质区别。

(二)对两高司法解释的评价

为了应对网络环境下复制发行行为的新变化,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十一条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他人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行为,应当视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的‘复制发行’。”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十二条也作出了相应规定:“‘发行’包括总发行、批发、零售、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以及出租、展销等活动。”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到,《解释》将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视为”复制发行,而《意见》则沿袭先前的规定,将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认定为发行,两者都将网络传播行为定性为《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的“复制发行”。值得注意的是,后出台的《意见》仅仅将网络传播行为认定为发行而没有复制。笔者臆想,这是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复制与发行已经紧密联系成一个复合行为,因此没有必要再特别指出行为的复制特征。在数字作品网络传输过程中,传输本身就是一个复制行为,例如上传行为,本身就是把自己电脑终端内的数字作品复制到网络服务商的存储媒介中去。正如有学者提出的,“作品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发行与复制同时存在,传输是发行,发行是被传输的复制。”[7]

对上述《解释》与《意见》的规定,理论界观点不一。有学者认为,司法解释的做法是一种越权解释[8],违背了刑法法定犯的基本原理。有学者认为,司法解释违反了罪行法定原则,是对著作权法发行权的曲解[9]。还有学者认为,将“通过网络传播”纳入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的“发行”是扩大解释,而非类推解释或者对发行权的曲解[10]。理由是刑法上的概念,没有必要完全依照其他法律的规定作出解释。对刑法概念的解释应在刑法用语可能具有的含义内,选择符合刑法目的的解释。基于刑法上侵犯著作权犯罪的设置目的,“发行”实质上是以复制他人作品,将之传播给不特定的公众,从而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著作权,无关乎其形式是传统有形制品传播或是网络上的无形传播。

笔者赞同前两位学者的观点。从刑法基本理论来看,“视为”的刑法含义通常有两种,一是注意规定,二是法律拟制,前者旨在提醒注意那些法律已经有所规定的事项,后者则是将那些原本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而对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上文已有论述,实际上已经在《著作权法》第十条有所规定,是信息网络传播权规制范围下的行为,其与复制权、发行权是相互独立的专有权利。显然,《解释》中的“视为”不是注意规定的含义,因为法律中没有规定过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是发行行为的一种,它是一种违反立法原则而作的法律拟制。因为《著作权法》是一部由全国人大通过的部门法律,属高位阶,而《解释》是由最高院和最高检的司法解释,属低位阶,由处于低位阶的司法解释来超越甚至改变由高位阶部门法所作的具体规定,显然是一种越权解释。此外,侵犯著作权罪作为一种法定犯,基于严格罪刑法定的精神,不能随意突破前置法的规定。《著作权法》作为侵犯著作权罪的前置法,已经明确规定了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三者有各自规制的行为外延。而两高《解释》将信息网络传播视为复制发行,显然突破了《著作权法》的权利设置,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诚然,《刑法》并没有设置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手段非法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相关罪名,而对于日益猖獗的网络盗版传播现象,以司法解释的方式予以打击规制实属一种权宜之计。但不能为了惩治犯罪而超越甚至破坏法律体系的逻辑体系。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新的刑法修正案的方式来细化《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以此来惩治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手段非法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犯罪行为。

(三)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理解与完善

如前所述,对网络型复制发行行为应以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定性并加以规制。但现行《著作权法》所规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却不尽完善,并没有囊括所有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这给全面打击网络环境下的侵犯著作权犯罪造成了不小的困境。因为即使通过新的刑法修正案,根据法定犯的基本原理,仍然要以前置法(《著作权法》)来界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界限。

现行《著作权法》第十条第(十二)项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该规定几乎完全参照了1996年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持缔结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后称《版权条约》)第八条的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作者应享有专有权,以授权将其作品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公众传播,包括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中的成员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这些作品”。但不难发现,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与《版权条约》第八条的表述存在细微不同,即我国的规定少了“包括”两字。细微的不同造成了两者含义的巨大差别,缺少了“包括”,使得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含义范围小于《版权条约》规定的范围,未涵盖所有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例如在局域网内上传影视作品或录音录像作品的行为、信息网络音频直播行为、利用即时网络通讯软件点对点传播作品行为等等。因此,我们同样需要通过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来修改《著作权法》中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相关规定(可以通过添加“包括”两个字的方式),以达到全面涵盖所有信息网络传播行为的目的,从而在细化《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时,可以全面打击网络环境下的侵犯著作权犯罪。

侵犯著作权罪作为法定犯,以违背前置性法规为前提。现行《著作权法》规定,“复制”、“发行”和“信息网络传播”是三个规制外延相互独立的专有权利。刑法作为一门规范法学,其解释应该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两高司法解释将“复制”、“发行”和“信息网络传播”同一,一言概之为“复制发行”,违反了刑法的规范解释原则。基于此,应该通过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以新的修正案来细化《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的行为方式,以此来惩治通过信息网络传播手段非法侵犯他人著作权的不法行为,从而实现对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全面保护。

参考文献:

〔1〕杨兴培.犯罪的二次性违法理论探究[A].社会转型时期的刑事法理论[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417.

〔2〕〔3〕〔9〕王迁.论著作权意义上的“发行”——兼评两高对《刑法》“复制发行”的两次司法解释[J].知识产权,2008(1):67~70.

〔4〕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735.

〔5〕刘杨东.侵犯著作权罪“复制发行”含义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38.

〔6〕王迁.论著作权法中“发行”行为的界定——兼评“全球首宗BT刑事犯罪案[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3):61.

〔7〕薛虹.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4.

〔8〕赵秉志.刑法解释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13.

第2篇: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与域名的标识性相伴的现象是相对应的法律制度贫乏,因而屡屡引起域名与商标、商号等法律其他标识类客体之间的权利冲突,网络域名争议纠纷已经成为近年来涉及网络的最突出、适用法律最为模糊的法律纠纷。目前中国法院受理的域名纠纷案件广泛涉及域名与驰名商标、普通注册商标、企业名称、姓名、商号、知名商品特有名称之间,以及域名与域名之间的各类纠纷。随着众多著名商标例如“ikea”(宜家)、“safeguard”(舒肤佳)等域名纠纷案件的判决,如何正确制定和使用法律解决域名纠纷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法律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上述背景下,最高法院近日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为域名纠纷的具体法律理解和适用制定了具体办法,该解释涉及以下内容:

一、关于受理范围

    解释第一条规定,当事人因域名注册、使用与已经注册的商标、企业和其他组织名称等发生冲突而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民事纠纷,经审查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对于涉及网络域名的其他民事纠纷案件,即使被告为网络域名的注册登记管理单位,只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也应当予以受理。

    该条规定澄清了以往学界中争论不休的三个问题:一是域名是否属于民事权利的一种?曾有学者援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不将域名作为知识产权加以保护的建议,认为域名毫无权利或权益属性。 此次解释对域名明确定位为民事权利的一种,有利于对域名实施更全面的法律保护。二是我国法院对国际域名的撤销、变更是否具有管辖权?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解释第二条关于涉外域名纠纷的内容来看,我国法院可以受理并审查涉及国际域名的纠纷,并针对案件具体情况判决是否撤销和变更域名。三是ICANN(国际互联网名址分配公司)、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能否作为案件当事人接受中国法院的管辖?解释对此也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这种对国家司法管辖权作扩张解释的做法与国际惯例以及国际私法冲突规范也是相一致的,能够更好地体现国家司法主权和保护域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二、关于受诉法院的确定

    解释第二条分别就域名纠纷的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地域管辖方面基本与高法前段时间出台的关于网络著作权管辖原则相同,即由侵权行为地、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在难以确定被告住所地和侵权行为地的情况下,原告发现该域名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涉外域名纠纷情况,特别规定可以按照民诉法第四编关于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来执行,即对涉外域名纠纷可以由代表机构住所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可供扣押财产所在地等连接点所在地的多个法院管辖,甚至只要被告不提出异议并且应诉答辩的,也可视为该法院有管辖权。

    级别管辖方面则规定由中级法院管辖。这主要是基于考虑到域名纠纷数量不是太多,但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技术知识,规定由中级法院管辖能够更好地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

三、域名纠纷的诉因和案由的确定

    解释第三条规定,域名纠纷案件的案由,根据双方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的性质确定,并在其前冠以计算机网络域名;争议的法律关系的性质难以确定的,可以通称为计算机网络域名纠纷案件。

    以往在司法实践当中,往往会出现侵犯著作权、商标权、名称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两种以上的侵权行为竞合的情况,解释规定诉因可以笼统地成为计算机网络域名纠纷,这意味着受诉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分别或同时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商标等法律。解释同时补充规定:对出于恶意将他人驰名商标注册、盗用为域名的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背公认的商业道德,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当适用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

四、如何认定不正当竞争或侵权行为?

    解释第四条列明了认定域名注册、使用等行为构成侵权或不正当竞争的四个必备要件:

    1、 原告请求保护的权利合法有效;

    2、 被告域名同原告要求保护的权利客体之间具有相似性;

    3、 被告无注册、使用的正当理由;

    4、 被告具有恶意。

    上述规定显然吸取了包括1999年9月的《WIPO保护驰名商标联合建议》等在内的国际立法成果,它的核心要件在于客观要件—相似性和主观要件—恶意两大方面。

    其中客观要件是判断侵权是否成立的一般要件,它是外在的,可以经过外表观察确定,即只有当被告域名与原告商标、域名等客观上具有模仿、翻译、音译等现象时才构成足以导致混淆的相似性。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解释将如何判断与驰名商标相近似单独列明,一方面体现了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而且特别强调了驰名商标不需要足以造成混淆误认这一条件。关于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解释第六条规定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以及案件具体情况,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这种做法不仅来源于商标权属于民事财产权、应当属于司法调整范围的法律理据,根本还体现了司法应当成为社会最后救济手段的基本理念。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如何认定驰名商标除了国家工商局《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这一行政规章外,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认定标准,但目前现状是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不力,驰名商标经常遭到肆意侵权,长此以往必然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高法为了实际需要作出如此规定完全可以理解,但这毕竟只能解燃眉之急,长远而言仍以补充修改商标法为根本解决之道。

    在主观要件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恶意要件仅仅是针对网络侵权行为的特殊规定。恶意要件是主观的、内在的,不容易掌握,所以解释第五条以列举的方式列明了判定恶意的五种情况 以及二种不构成恶意的例外情况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引导权利人更好地举证,而且使原来难以掌握的主观要件有了客观认定标准,使解释更具操作性。解释突出规定恶意要件体现了司法对网络中民事权利的保护并不等同于传统领域的态度,其本意可能是考虑到域名毕竟与商标、商号等有较大区别,其主要功能仍体现在技术方面,就目前而言域名对商标、商号等传统权利的影响并不十分严重,从鼓励网络业发展的角度,不宜作过多限制。

五、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形式

    解释第八条规定了以下三种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首先是停止侵权,在具体判决中则体现为判令侵权人停止使用侵权域名或者注销侵权域名。

    

    其次是恢复原状,由于域名本身应当属于请求人所有,因此可以直接判令域名转归请求人所有。但笔者认为,如果是国内域名还好说,找CNNIC办理变更手续就行了,但国际域名注册在国际互联网名址分配公司(简称ICANN),有关判决必须通过国际司法协助执行,实际操作起来将有不少问题。但是解释毕竟从保护权利人根本利益和维护网络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不避艰难而坚决地作出了上述规定,其勇气不禁令人要击节叫好。

第3篇: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形象化教学法;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网络仿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21-02

在当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和高等教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建设背景下,形象化教学法作为有效的传统教学法,结合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具体课程新的知识,仍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学科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用形象化教学法改善传统的理论分析讲解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大学生乐于投入到形象化的、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在“抽象概念形象表述、理论知识实践呈现”的形象化教学原则下,为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把形象化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教学中是始终值得探索的。

1形象化教学的意义

形象化教学方法旨在避免照本宣科和纯文字的讲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实物及工具软件辅助于课堂教学,减轻学习理论知识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计算机网路课程的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概念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学习难度。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形象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人群为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大学生,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原理还比较模糊。采用直观的、形象化的教学法符合人类认知的特点,对于提升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大学生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认知效率具有很大的帮助。结合当前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条件,开展形象化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利用网络相关实物及网络工具软件辅助于课堂教学,通过实体展示及仿真印证,避免纯文字的讲解,通过形象化教学法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的融合,可使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更加直观,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并使学生对网络知识点印象深刻。

2算机网络课堂教学的形象化方法

形象化教学法从广义上讲,应该包含了直观演示、虚拟仿真、对比、类比等,旨在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地、形象化地讲解。在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中具体采用的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类。

1)实物展示法,把一些计算机网络线缆、网络物理设备带到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更替废弃的集线器、小型交换机、小型路由器等实物,带到课堂上实物展示,并结合计算机网络知识点开展讲解。

2)网络仿真软件法,利用计算机网络仿真构建软件,虚拟构建中小型网络,帮助大学生认知网络拓扑、实体网络基本构成等。网络仿真软件的应用使学生容易深入理解网络系统结构和复杂的网络协议,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网络仿真软件PacketTracer6.0除了支持模拟网络构建,还提供动画演示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以及数据包分析功能,这使得抽象的计算机网络概念变得易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引

3)网络分析软件法,利用计算机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在多媒体教室教师机上联网抓包分析,结合分层思想,对计算机网络协议格式进行真实呈现讲解。使其成为大学生学习网络知识和分析解决网络问题的工具。常用的网络协议分析工具软件有Wireshark、Sniffer Pro、Netxray、Iris等。

4)网络命令演示法,利用常用的网络命令,在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上演示网络命令的功用,并结合计算机网络原理知识开展讲解,提升大学生基础网络命令的掌握程度和对网络的认知程度。

5)基本网络配置演示法,在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师机上演示基本网络配置,让学生便于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实践配置,提升对计算机网络基本配置的认知度和对网络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

3形象化教学的分层实施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的组织一般按照分层的思想,对不同层知识点开组讲解。按照TCP/IP五层网络理论模型,对应不同层的知识点,如下表1,实施形象化教学具体如下。

1)物理层,采用实物展示法,讲解分析物理层传输介质时,可运用压线钳、双绞线测试仪等便携工具,在课堂中现场演示双绞线的制作,结合五类双绞线和RJ45接口水晶头实物展示,按照TIA/EIA 568A、568B线序标准简单演示制作直连线、交叉线、全反线的过程并用便携的双绞线测试仪测试,把计算机网络物理层的机械、电气、功能、过程特性进行直观演示和分析说明,通过直观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物理层的理解。

2)数据链路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对帧的结构通过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解析展示,使学生能够对互联网中真实存在的数据帧结构形象化认知,可使学生产生工具兴趣并初步学会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自己开展实验验证网络知识。采用实物展示法,结合数据链路层知识点,现场展示二层设备,比较二层交换机和集线器实物的异同等。

3)网络层,采用基本网络配置演示法,结合IP地址、子网掩码知识的讲解,演示多媒体教室机上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网络配置方法,直观地讲解静态配置中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的基本作用。采用网络仿真软件法,可利用计算机网络仿真构建软件PacketTracer,虚拟构建中小型网络,帮助大学生认知网络拓扑、实体网络基本构成情况。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对IP数据报的结构通过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解析展示。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演示ping、arp、tracert等命令的功能,同时运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抓包演示分析,并结合IP协议、ICMP协议、ARP协议讲解其原理。

4)传输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用Wireshark软件分析TCP、UDP协议段的结构,分析协议端口,演示TCP三次握手、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的过程等。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演示netstat等命令,展示主机打开的连接,并结合TCP协议、UDP协议讲解其原理。

5)应用层,采用网络分析软件法,在课堂上运用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可选取常用的HTTP协议,开展HTTP协议语法、语义及同步分析讲解。采用网络命令演示法,以telnet程序为基础,手动构建HTTP请求GET协议命令的执行,演示请求过程及HTTP应答情况,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应用层协议的运行过程。

第4篇: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IP包 流量分析 解析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展,使得网络通信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前,人们对网络的需要也日益增多,人们对网络通信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Internet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服务越来越重要,而IP流量正是网络管理的重要数据基础,通过IP分析流量数据,可以帮助网络管理员发现各种恶意网络攻击,对攻击源进行追溯和定位,从而对网络中的计算机进行有效的保护尤其在中小网络中网络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IP分析中数据的统计是不允许出现任何错误的。因为网管人员在做好防护的同时也要对IP包进行捕获和流量分析。网络上的信息流量是通过计算机的网卡转换把网上的信息展现出来的,通过对流经网卡的数据包的分析,如果发现有恶意连接或是异常流量的时候,网络管理员就可以及时的做出相应的措施来保护网络的通畅和安全,这也就是进行IP包流量分析的重要性。

1 IP包流量分析的研究

1.1 IP流量分析

每个网络都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对于每一个高级的网络管理员,要管理好网络上承载关键业务的网络系统,首先要对自己所管理的网络建立深入的了解,提高自身的网络管理技术水平,掌握有效的IP流量分析技术并能够在工作中灵活的运用。网络管理和网络的结构、应用特点等紧密相关,通过IP流量分析,能够帮助网络管理人员掌握网络系统运行的规律。网络上重要的应用在运行时,如每一次访问,每一个交易处理,数据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的,就是这些数据的传输导致了网络流量的产生。通过分析应用运行所产生的网络流量,能够清楚的了解应用运行时对网络通信的影响。通过IP流量分析程序可以获取到数据包的内容及其数量。在网络带宽一定的情况下,每个用户的网络行为都将相互影响,同时会对整个网络的运行产生影响。伴随着每个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都有网络流量的产生,通过对网络用户的IP流量进行分析,能够直观地了解网络用户的网络使用情况。IP流量分析可以为网络和应用问题的分析提供依据,特别是数据包级的分析,因为这些依据是真实的,有效的,它们是实实在在的在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这也是流量分析能够大大提高网络和应用问题分析效率的原因。IP流量分析是有助于维护网络持续、高效和安全运行的一种手段,IP流量分析有助于网络管理员对网络运行管理、应用运行管理和网络应用问题分析。

IP包流量分析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实时连续地采集网络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计算得到主要成分性能指标,结合网络流量的原理,通过统计出的性能指数观察网络状态,分析出网络流量变化的趋势,找出影响网络性能的因素。

1.2 系统总体设计

通过研究与分析简单IP包流量分析程序的用户需求可以发现,用户需要系统实现对本机基本信息的获取,如IP地址,主机名,MAC地址和子网掩码等信息;需要实现对网络流量的监控,即对流入和流出网卡的数据包进行检测并对数据包的长度进行累加,从而得到流量数据,最后将网络输入流量,网络输出流量,网络总流量能在对话框对应的网格处显示;需要实现捕获流经本计算机网卡的所有数据包,对所获取到的数据包进行解析,从而得到相关信息,如源地址,源端口,目的地址,目的端口,数据包的协议类型,数据包大小,数据等信息。根据分析IP包流量分析系统可以具有三个主要功能部分:基本信息显示、网络流量监控、IP包解析。系统设计图如图1所示。

1.2.1 基本信息模块

对于一台计算机来说,一般只有一个计算机名称,但是可以有多个IP地址。例如当计算机通过拨号上网的时候,在验证完用户名和口令以后,就会动态分配一个IP地址,此时计算机就拥有了两个IP地址,一个是自己设定的局域网用的IP地址,另外一个就是拨号上网动态分配的IP地址了。

基本信息模块实现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本机的主机名和本机IP地址,并以对话框的形式显示出来。此模块中所获取的IP地址是自己设定的局域网用的IP地址,而不是拨号上网时动态分配的随机IP地址。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网络管理人员快捷地了解本机的一些基本信息。

1.2.2 网络流量监控模块

网络管理人员一般会根据计算机在不同时段的网络流量变化情况来对计算机进行各项参数的优化,以及了解是否存在异常流量。而对于个人用户来说,实时了解本机网络流量情况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那些拨号上网的用户,对网络流量的了解可以有效的帮助他们节约上网费用。

网络流量监控程序的本质是对流入和流出网卡(Modern)的数据包进行测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流入量实际上就是在单位时间里流入网卡的数据包的字节数,在单位时间内的流出量实际上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网卡的数据包的字节数。而总流量就是流入量和流出量之和。

1.2.3 IP包解析模块

因为要捕获经过网卡的所有数据包,需要将网卡设置为混杂模式。在实际编程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网络嗅探器可以把网卡设置于混杂模式,并可实现对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的捕获与分析。在网络安全方面,网络嗅探手段可以有效地探测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利用将有助于对网络安全进行维护。IP包解析模块就是通过使用网络嗅探器技术来实现完成的。

2 IP包解析模块的实现

IP包解析模块是系统实现的重要模块,在实现中主要实现函数见表1。

3 结束语

IP包流量分析系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通过研究需求设计了系统的主体框架,通过编写套接字、访问注册表等方法实现了系统部分主要功能,下一步准备完成详细指标分析等功能。

参考文献:

[1]杨延双,王全民.TCP/IP协议分析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5篇: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学 内容分析 教学目标

一、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义务阶段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的网络实践,对网络(Network)尤其是因特网(Internet)的应用比较熟悉。但对于网络的诞生、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多数学生还是一知半解;对于网络的构建,了解的学生就更加少了。因此,作为介绍网络的第一课,如何引发学生对网络技术学习的积极性,转变网络在多数学生眼中主要用于娱乐的观念,对网络基础知识有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用网络更加丰富自己的信息素养是在学习网络技术应用之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本节课是地图版选修三《网络技术应用》的开篇

教材含四个单元内容,主要围绕组建网络、网络理论知识、因特网和建设网络家园来展开。而本节课作为第一节课,首先应该创设良好的情境,吸引学生对网络学习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层次不清,在教学的内容上我先抛出一个令人费解的哲学问题,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然后从有趣的网络诞生故事说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设计教学内容上做到层次梯进,既有师生的互动,又有学生的网络实践体验。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网络Network、internet以及Internet含义的区别;

2、理解构成计算机网络的三要素;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3、模拟架构简单的计算机网络。

五、教学策略

采用“讨论探究”、“自主阅读”、“概念比较”、“类比总结”、“模拟现实”和“软件实验”等方式开展教与学,培养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第6篇: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 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集群网络

一、前言

集群网络有着特定的结构和特征,这一网络环境会对集群中各企业的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处于集群网络中的企业基于这些特殊的结构特征,通过整合环境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实现自身成长的模式,即为“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这一成长模式与集群外企业的一般成长模式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一论题是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化的兴起而逐渐被纳入企业网络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等学者的研究范围的。目前企业网络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还没有对此给出直接的理论解释,也没有完善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集群企业的网络化成长问题,但随着集群企业网络的形成和壮大,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疏理的基础上,阐述集群内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脉络与未来研究方向,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

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涉及企业集群、企业网络、集群网络及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等相关的研究范畴。对这些相关概念进行区分和界定是必要的。

1.企业集群及企业网络。较普遍认同的企业集群概念是由波特在1990年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产业相关的公司,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企业网络则指企业主体构成的网络形态,包括经常交流和互动的企业,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性。

2.集群网络环境各主体的关联性。企业网络与企业集群同样都强调了内部主体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特征,但两者体现了两点概念上的差异。首先,企业集群具有地理接近性的特征,而企业网络并不一定存在空间接近的关系;其次,产业集群的主体更为多样化,不仅包括企业,而且包括其他非企业性质的公共和准公共机构。因此,产业集群与企业网络在概念范畴上形成了相互交叉的一个“合集”,即集群网络。集群网络有着特定的结构和特征,这一环境会对集群中各主体的成长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处于集群网络中的企业基于这些特殊的结构特征整合环境内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实现自身高速成长的模式,即为“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这一成长模式与集群外企业的一般成长模式有一定的差异性。概念之间的关系见图:

三、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基础与动因分析

1.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基石——企业网络理论。企业网络理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不同领域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企业网络现象的形成、企业网络的运行和治理等问题进行解释,这些研究视角包括传统的交易费用经济学视角、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以及战略管理理论视角等。可以说,对网络尤其是企业网络的理论解释奠定了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的一部分理论基础。具体的研究成果见表1:

从以上的理论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网络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较大进展的研究课题之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企业网络的性质、功能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使人们对于企业网络这种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学者们更加关注企业网络的涵义和性质,并深刻挖掘了交易费用以及战略管理等视角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意义。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成果以静态研究为主,动态研究较少,对于以下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理论解释,如企业怎样在获得网络的好处和避免网络风险之间进行平衡,什么样的结构安排有助于企业获取网络优势以及如何解决对网络的过度嵌入问题等。

企业网络理论是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的理论基石,这一理论论证了网络作为一种组织模式或制度安排的独特优势,并且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其无论在组织学习、技术创新还是其他经济利益方面,都会给企业带来其单独运作时无法实现的战略利益。企业网络作为企业成长的一种最有价值的资源和手段,企业网络理论也成为研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基础。

2.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动因——企业成长理论。随着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成长因素研究和成长过程研究。前者解释什么因素促使企业成长,即企业成长的动因研究。成长被视作被解释变量,目前已经形成了由产业环境、企业特征、企业运作特征、企业家(所有者和管理者)特征四个层面构成的丰富的因素体系。后者关注的是企业如何成长以及成长的结果,也就是解释企业成长的动态特征。一般认为,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研究主要以资源基础理论、企业家动机理论、战略适应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而企业生命周期研究或企业成长过程研究是以构建理论为研究基础的。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如表2: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企业成长机制的认识和研究是随着企业成长环境条件的变化、企业成长实践活动的多样化而不断丰富的。企业成长理论在企业成长的机制和路径上给予了不同角度的解释,这一理论对于研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动因和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集群企业的网络化成长的分析框架。随着国内外集群的兴起,集群理论近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与集群相关的研究将集群内所有企业视为同质的,企业间的相互作用是均等的。这种分析以集群整体为分析单元,把集群当作由原子型企业构成的“黑箱”,很少分析集群内部企业成长的模式和机制。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以往集群研究的反向思考,即将集群内企业视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其成长的相关问题,而集群的网络结构是这类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唯一重要的环境。

目前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可以追溯至马歇尔经济理论中的外部经济问题,理查德森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立了资源依赖理论,从专业化和互补分工视角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进行了初步的解释。随着企业成长理论框架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企业成长理论体系内逐渐形成了几个较为重要的研究分支,一是关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二是对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的研究。

在后者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首先研究了企业成长的动因解释问题。例如,将资源依赖观点与威廉姆森的影响规制结构的三要素(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观点相结合,给出了企业实施网络化成长的具体情境,即在较低的召集成本和较高的内在化成本或者行为者之间信任程度高的情况下,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特定资源依赖程度越高,资源依赖的协调越可能由网络来实现。再如,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选择网络化成长模式的解释,认为网络组织是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组织形式,这一观点的集大成者仍然是威廉姆森。

其次,学者们进一步关注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内在机制问题。而在这一时期,企业网络理论的蓬勃兴起,为这一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Burt的结合分析单元和分析方法两个维度的网络分析模型。在该网络分析模型中,分析单元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把个人作为分析关系时的基本单位,最高层次是把群体中的所有行为者当作一个分析单位进行处理,中间层次则先把所有行为者分成不同的次群体,再把次群体当作分析单元。哈肯森则更多地考虑了网络的应用价值,将网络作为资源和作为分析方法两个方面相结合,企业关系是多层次的,这些关系把活动联系起来,使行为主体相互结合,并形成资源纽带。同时,这些关系是由企业自发地创造的,对相关企业形成约束力量。格兰诺维特从嵌入性这个形成网络的核心概念出发,将嵌入分为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两种,丰富了网络分析方法。Michael则更进一步,综合考虑了网络关系联结的形式、内容、程度、规则和演变等因素,提出了一种描述网络的综合程式。

四、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在理论界的溯源及研究现状都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并总结出其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集群企业的网络化成长问题是企业网络理论、企业成长理论以及集群理论的交叉区域,在企业网络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的相关研究中均有涉及。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相关理论做如下评述:

第一,现有的企业成长理论主要关注着企业内部成长机制和并购成长机制,对企业网络化成长问题的理论分析还缺乏系统性。目前在对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交易费用视角和战略理论视角,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网络的功能、形成机理等内容。第二,目前将企业网络理论与企业成长理论结合的研究不是很深入,尚未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框架,对企业网络的界定和描述并不是很清晰,这直接导致了对企业网络化成长相关研究的丛林现象。第三,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较为丰富,但实证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将企业网络化成长界定在某一特定网络环境基础上(如集群企业网络)的相关实证研究不多。

因此,本文认为,对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集群企业要选择基于本地网络的成长方式?为什么集群企业能够借助网络实现顺利成长?即在一个科学的研究框架下,运用企业网络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研究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动因、模式选择以及运行机制的问题。

五、结束语

以上文献研究表明,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是一个集集群环境中企业网络与企业成长为一体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一研究已经经过所依据的基础理论探析、进入概念界定、综合分析阶段。目前,企业网络化成长研究已经在网络结构、网络分析模型等方面取得了相应的进展,尤其在集群网络环境中的企业成长应用方面显示了对现实的解释力。未来的研究中,这一领域研究有望在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的动因、模式选择以及运行机制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方面取得应有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朱海就,陆立军,袁安府.从企业网络看产业集群竞争力差异的原因——浙江和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比较[J].软科学,2004,(1).

第7篇: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对社会信息化的影响越来越深远,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感兴趣。但当前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偏重于理论,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同时,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网络应用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极大地降低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中职学校的实际状况,对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教学内容的改进

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前几年相比,有较大的改进,删除了一些实用性不强、枯燥难懂的理论,增加了对新技术的介绍(如IPV6技术等),但笔者感觉还是不够。例如大部分教材只是在实验部分简单讲解本次实验的操作方法,缺少对相关操作技术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介绍,对实际操作知识只是介绍怎么做,没有讲解为什么这么做;没有介绍常用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有关网络安全知识没有过多涉及等。

1.增加与实际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

许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材,对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讲述得较透彻,但在涉及到操作技能时,对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得不够透彻,造成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讲述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时,教材只是把跟教材实验有关的操作步骤进行说明,每一步配置命令如何写,如何接线,对交换机或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没有叙述,学生只能按照教材的步骤照搬硬套,以后遇到相似问题,又会觉得无从下手,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讲述有关防火墙知识时,也应该增加对防火墙访问控制、阻断策略等原理的讲述,使学生在进行相关实际操作时,能明白每个操作步骤的含义。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删减了一些计算机网络原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增加相关操作的理论知识介绍,学生普遍反映,对他们理解、掌握操作技能有较大帮助。

2.增加有关网络管理软件的介绍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中,除了要熟悉常用网络设备,会对设备进行安装、配置外,还要求能熟练掌握常用网络管理软件,能解决在网络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软故障。这就要求在教材中要增加相关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介绍。以下是笔者常用的几种网络管理软件:

(1)协议分析软件――sniffer pro

Sniffer软件是一款便携式网管和应用故障诊断分析软件,不管是在有线网络还是在无线网络中,它都能够给予网管管理人员实时的网络监视、数据包捕获以及故障诊断分析。

(2)流量监控工具――MRTG

Multi Router Traffic Grapher是一个可以帮助监控网络的自由工具。在关键时刻,或者在解决一个紧迫的网络问题时,MRTG将允许马上查看许多网络的流量模式,并快速地决定是否存在哪些地方正遇到异常流量负载。

(3)局域网限速软件――SKiller

SKiller是一款可以突破任意ARP防火墙、以限制流量为目标的简单网络管理软件,可为人们检查网关信息和本机信息是否正确,设置是否符合要求等。

网络管理软件的使用并不复杂,笔者在教学中配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利用上述网管软件解决常见的网络问题,学习效果很好。

3.增加有关网络安全的知识介绍

随着网络病毒、木马日益猖獗,各种网络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介绍有关网络安全的知识显得越来越重要。所谓网络安全,就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坏、更改和泄露,使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

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体系包括物理层安全、系统层安全、网络层安全、应用层安全、管理层安全,所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对中职学生而言,不需要掌握复杂的网络安全理论知识,只要求他们能了解常用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包括密码技术、身份认证、数字签名、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就可以了。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许多学校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还依赖讲台、黑板的方式,教师只能通过黑板和语言描述某些网络的工作原理,对于一些高度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通过书本和教师的简单描述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就需要利用现代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1.部分章节进行一体化教学

中职学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章节,可借鉴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结合进行教学。比如,“计算机局域网”一章,传统的教法是将理论部分与操作部分分开教学,教师先在课堂上讲述理论知识,将操作部分划归为实验,在实验室完成。这种做法虽有可取之处,但也有弊端,主要是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大多数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因为前面的理论知识没掌握好,造成操作时问题较多,错误较多,教师在进行实验指导时,疲于奔命。

采用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教师就在学生中间,就在学生身边,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热忱,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边学边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笔者曾尝试把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及TCP/IP协议的理论知识、与双绞线的制作、路由器、交换机的使用等相结合进行一体化教学,将上课地点搬到网络机房,先讲解双线线、路由器和交换机结构,让学生自己去接触这些设备,观察接线方式,再配以相关课件,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接下来引申讲解OSI模型、TCP/IP协议,然后让学生自己构建小型局域网,配置路由器、交换机。通过课后的回访,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效果很好。

2.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不感兴趣,主要是觉得学了没用,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能用得着。根据教育心理学研究,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只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教学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才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需要,促进教学任务的实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引入当前网络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IP地址、域名、DNS这部分内容时,提出一个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电脑提示“系统检测到IP地址xxx.xxx.xxx.xxx和网络硬件地址00 05 3B 0C 12 B7 发生地址冲突,此系统的网络操作可能会突然中断”,然后掉线一分钟左右又恢复网络连接。结合这样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法。也可以在实验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抽象的计算机网络原理。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请学校的网络管理员给学生上课,讲述常见的网络故障及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使用虚拟机及虚拟软件辅助教学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硬件的要求很高,组网、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配置实验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础实验。然而要组建专业的网络工程实验室,配置专业的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需要一笔很大的资金支持,对于大部分中职学校来说都是一笔不少的投资。再加上多数学校的实验室为了方便管理,都安装了硬盘保护还原卡或者还原软件,给学生做实验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种比较完美的解决方案就是在单机上安装虚拟机软件,构建一个与真实网络环境相同的虚拟网络教学、实验平台。通过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安装多个虚拟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网络环境,所有的操作都可以在这立的、没有网络连接的单机系统上实现,并且可以将这些操作在多媒体教室的投影屏幕上展现出来,有效地提高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常用的虚拟软件是VMware WorkStation,教师可利用VMware Workstation为学生快速创建虚拟机,从而在安全、隔离的虚拟机中提供所需的全部课程、应用程序和工具。每堂课结束后,虚拟机都可以自动还原到一个“干净”状态,以供下一组学生使用。在虚拟机中可以进行局域网组建、Active Directory的安装与配置、DNS的安装与配置、Web服务器的配置、FTP服务器的配置、邮件服务器的配置等内容的实验。

另外,模拟软件Boson NetSim在网络课程教学中也比较常用,Boson NetSim是具有强大的性能的优秀网络模拟器,能够自己定义网络设备和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模拟出需要的各种网络实验环境,可进行静态路由配置、动态路由配置、VLAN划分等内容的实验,仿真的操作界面让人有一种操作真实路由器的感觉。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并且通过课堂实践证明了新的教学方案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操作技能的有效性,希望能对广大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马进,田华.“问题情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2008,(08).

[2]刘凤,赵进梅.关于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0).

第8篇: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摘 要:针对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教学的现状,结合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实际状况,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特点,综合网络实际使用和培训的状况,对计算机网络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尝试寻找到一条适合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行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网络技术 网络教学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81-01现代社会的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社会和工作与网络技术的关联性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不可或缺。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环节现在都在利用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进行连接。从简单的网站建设到复杂的物流网,数据库管理,都与网络技术息息相关。针对如此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产业,催生了大量的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对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要求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堂上,计算网络作为一门非常具有实用性的课程,已然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论文就计算机网络实际操作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了研究和讨论。1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为了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网络知识,拥有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网络管理、组建、维护等工作,中等职业技术教学中设计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同时也对网络知识的基本了解和基本设置了一些教学任务。应对网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中常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对网络环境的现状和基本的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实际网络基础知识的能力评估后,针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实际的基础水平,因人而异的设计一个侧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和锻炼的教学计划,重点锻炼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对网络技术的应用。2 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内容2.1 基础网络知识实训基础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训学生掌握基本网络组建的能力,通过培训,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网络组建和实施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基础的小型局域网络的构建并对构建的网络进行验证,对出现的问题能够有解决方案。实训内容包括:ADSL拨号上网的设置、制作双绞线(直通线和交叉线)、设置多台PC共享上网、配置WIFI路由器、基础交换机的配置、基础路由器配置、交换机的级联和链路聚合配置、使用交换机划分VLAN等。通过这些实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操作构建一个小型综合性网络环境,从设计、布线、配置到检查纠错的全过程,掌握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网络设置能力。2.2 网络管理实训管理类实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管理网络的方法和技术,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拥有这方面的能力。这实训主要内容包括有:使用工具软件分析网络数据、学习掌握端口和MAC地址的绑定的知识、了解交换机的端口镜像、了解虚拟专用网VPN的配置、学习IP地址的配置规划、掌握基于802.1x的配置方法、了解网络带宽的监控维护等。通过这些实训,使学生基本掌握针对网络设备的管理、故障处理、性能管理、网络认证和费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够进行初步的网络管理工作。2.3 网络综合能力实训综合类实训的目的:提高对网络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部分满足较为复杂的网络环境的工作。这方面的实训主要有:树协议的启用方法、三层交换机的VLAN配置、配置ACL访问控制列表、静态路由配置、动态路由RIP配置、动态路由OSPF配置、利用单臂路由配置VLAN间互访等,这一部分为实训为更高级别的网络知识培训,对那些有一定兴趣且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通过这部分的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更加大范围的网络环境的知识,能够掌握大型网络的建网和配置的方法。2.4 网络安全实训这类实训的目的: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在防止网络侵入、网络攻击等方面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能够通过网络安全的配置和对设备的理解应对一般的网络攻击行为。实训内容包括:网络行为策略配置、网络监听、操作系统安全配置、防火墙的透明模式和NET配置、数据备份与恢复等。通过此类实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相关技能。网络安全是整个网络技术的最顶端的技术,对于中职的教学,要求学生以了解和开阔视野为目的,初步了解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3 网络技术实践教学法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基本技巧。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就体现在如何在枯燥的教学中找到兴趣点,给学生提高成就感。基于上述的要求,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教学方法。3.1 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上提出一个网络构建的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个网络环境的设计,规划,配置和检查。给学生创造一个项目成功的成就感,同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2 示范教学法老师直接向学生展示一个复杂的网络配置中使用到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的千变万化,提高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3.3 网络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络中寻找他们想要找到的解答方法,通过网络学习网络知识,让学生了解最新最前端的网络知识,以此来弥补课本上没有提及的最新资讯和学习内容。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为项目教学法,项目是学会使用互联网。实训项目教学突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训中,要重点在这方面加强辅导和培养。这样的实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切实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进入社会和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能力。4 结语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计算网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在深入了解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下,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更加侧重于实际操作的教学,让学生在实训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应该扮演一个引导、倾听、引导和观察的角色,以学生自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基本中心思想来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的“今天所学、明天所用”的学以致用的思想。学生在这样的思想驱动下子让可以很快的提高学习的兴趣,做到自主学习,并且在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快速融入岗位。参考文献[1] 计算机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 孙宪君,吕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9篇:对网络的理解范文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随着该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大部分高等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将其总课时定在48~64学时,而其中的实验课时定在12~16课时。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程与其他实验课程不同,对实验环境要求较高,对原理的理解非常重要。如何为学生们上好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程,成为许多高等院校教师们研究的重点课题。文章从两个方面探讨在网络工程专业中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

(1)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网络工程专业中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是网络安全、网络工程、网络编程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前导课程,在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属于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同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也是上述专业核心课程的实验前导课程。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摒弃大而全的指导思想,重点在于引导学习者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中体系结构思想,了解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2)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课程应协调与相应原理课程的衔接,在内容和模式上辅助学习者加深对网络原理的认知和理解。当前,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在教学模式与内容上主要采用“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方式,如果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同样在内容与模式上与原理课程相对应,实验课程的设置紧跟原理课程需求,不仅可以消除对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抽象感,还可以使原理课程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1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也是网络工程专业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实验的基础。通过对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关于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方面的文章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应用型高等院校在如何搞好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建立宽口径、分层次、突出前沿的实验教学体系思路,将实验类型设置成基础验证型实验、配置操作型实验、编程设计型实验、综合提高型实验四大类,详见表1。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做到面面俱到是一件艰难的任务,即使采用网络仿真模拟器的形式来增加学生课后练习的时间,也很难保证达到所要求的实验效果。因此首先应明确,无论是原理课程,还是实验课程,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网络课程都属于该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一般开在第二学年的第四学期,或者第三学年的第五学期。它为后续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网络工程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编程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等)打下坚实基础。仔细分析表1不难发现,第一大类基础验证型实验中,部分实验内容可以放在网络操作系统实验课程中;第二大类配置操作型实验中,部分实验内容可以放在网络工程技术实验课程中;第三大类编程设计型实验,部分实验内容可以放在网络编程技术课程中。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第四学年专门开设了一门综合实训课程,表1中的第四大类实验更是可以放在网络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训课程中进行。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习者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模型以及网络协议工作原理等。因此,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设置,首先应明确该门课程在整个网络工程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其次,应结合该门课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内容,以达到通过实验辅助理论教学,提高学习者动手能力的目的。

2“自底向上”的教学模式与实验课程的结合

目前,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普遍采用两种教学模式:“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即基于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混合层次结构,由底层(物理层)向高层(应用层),或者由高层(应用层)向底层(物理层)展开讲解。两种教学模式各有特点。“自底向上”教学模式一般采用Tanenbaum编著的教材《ComputerNetworks(4thEdition)》是计算机网络的经典教材之一,属于典型的“自底向上”教学组织形式。该模式的特点在于强调通信原理,注重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实现技术,注重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内容包含较为全面。因此,在此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内容设置,从底层的基础实验作为起点较为符合原理课程的需求。“自底向下”的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的基础理论要求较高,强调通信原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尚未学习过,或者刚刚开始学习通信原理课程,在对底层基础技术细节理解中感觉难度较大,实验验证的难度也较大。因此,第一次实验内容建议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为主,例如网线制作与网络连接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自己动手制作的网线进行电脑间的连接。实验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目的。第二次实验开始于原理课程讲解数据链路层的知识,重点在于理解数据帧的概念以及了解网络中间设备的知识。建议实验内容以计算机网络的中间设备以及数据帧的概念为主,例如采用多台电脑通过网线接入集线器或交换机,进行交换机配置。使学生了解到数据帧既可以在总线结构的网络上进行总线广播,使总线上所有的终端都可以接收到数据帧;也可以通过网络中间设备进行转发,使互连的多台电脑可以接收到数据帧。当原理课程进入到网络层知识的讲解时,协议分析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第三次实验内容建议以使用协议分析器进行数据包捕获、流量监控、IP报头分析为主,直观地将复杂与抽象的网络协议展现在学生面前,强调网络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性,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当“自底向上”的原理课程讲解到网络传输层时,原理课程重点在于介绍TCP协议与UDP协议的各自特点,因此,第四次实验设置建议使用协议分析器捕获HTTP协议,分析其中的TCP三次握手的连接过程的,以及四次握手的关闭过程,帮助学生理解TCP协议与UDP协议二者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计算机网络的最后一层是应用层,建议第五次实验内容重点分析应用层的协议,例如通过Socket的基本知识与某种高级语言结合,去实现某个经常使用的应用软件或命令,比如实现Ping命令。鼓励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如何用程序实现Ping命令的运行过程,尤其是实现Ping请求与应答报文,进一步加深理解网络通信的具体实现过程。通过上述每一层的实验内容设置,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底层开始,逐步向上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与协议的重要性,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与工作原理,使实验课程和原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达到良好契合。

3“自顶向下”的教学模式与实验课的结合

“自顶向下”的教学模式从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上来看,内容组织形式正好相反,从网络的体系结构概述开始,依次到网络的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较为经典的教材是Kurose&Ross编著的《ComputerNetworking:ATop-DownApproach(5thEdition)》,属于典型的“自顶向下”教学组织形式。“自顶向下”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注重应用,以Internet为对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内容重点突出。实验内容的设置以结合Internet应用为主,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为目的。本着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理论知识学习服务的指导思想,笔者所在学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在采用“自顶向下”的教学模式前提下,第一次实验内容的设置通常是利用某种高级语言,结合Socket函数,设计大多数学生在Internet应用中曾经用过的应用软件。例如用于文件处理的FTP客户端应用程序设计,实验题目看似较难,但对于已经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之前通常已经学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等课程,只需在实验课上稍微补充一些Socket函数的知识,并且不需要复杂的网络底层知识,在简单的硬件设备(例如PC)上,就可以实现该实验。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网络应用程序,并且该网络应用与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应用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后续课程学习的热情与兴趣。通过第一次实验,学生对网络应用层的理论知识也有了初步理解,例如学生们在设计FTP客户端程序时,注意到FTP服务器使用熟知端口来提供服务,而客户端使用临时端口来发送请求,在程序设计过程中,需仔细设计不同的端口号。同时,对应用层的其他协议也能很好地掌握,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甚至利用课余时间练习设计其他协议的客户端,如HTTP、POP3等。随着原理课程的逐步深入,同第二节中“自底向上”的教学模式一样,每一层设计一个实验内容,紧随原理课程的进度与要求。实验内容的设置遵循3个原则:①实验不求多而全,但要力求使每个实验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能够启发学生解决一类问题或能触类旁通,促进学生思考;②每个实验都紧紧围绕原理课程的知识进行设计,争取做到边讲解边做实验验证;③实验项目的设计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与兴趣。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