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

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精选(九篇)

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

第1篇: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

1.1社交礼仪的含义

礼者,敬人也,是对人的尊重;仪者,仪式也,是礼的表达形式。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正常生活秩序,自始至终以一定的,需要共同遵循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律已、敬人的完整行为规范。涉及个人以及人际交往中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的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交流信息,资源共享,建立诸如商业合作等关系;通过社交,可以充实自我,丰富人生阅历和人性情感。

1.2社交礼仪的内容

礼仪涵盖了各种大型、正规场合隆重举行的仪式和人们在社交活动中的礼貌礼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礼仪内容不断完善合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的社交礼仪教育,更好的尊重他人、善于表达并形成规范。具体来讲,着重在以下几方面:

1)礼仪的基本知识理论

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掌握和合理使用基本礼仪常识。从宏观进行礼仪基本知识理论的教育,通过礼仪课程以及各种学生活动等方式向大学生传授礼仪的基本理论知识,使礼仪教育深入大学生内心而不是浮于表面。礼仪的基本知识理论包括:礼仪的起源和发展、礼仪的涵义、礼仪的本质和要素、礼仪的特征和原则、礼仪的作用、具体礼仪细节等。

2)礼仪的基本规范

(1)个人礼仪规范

主要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动作表情、服饰配饰等礼仪。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头面仪容、妆容原则;手姿、坐姿、站姿、走姿、蹲姿;大方得体的表情眼神;男女服饰穿着的基本礼仪原则及禁忌、配饰搭配规范等。

(2)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是指在商务活动中,为了体现相互尊重,需要通过一些行为准则去约束人们在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这包括着装礼仪、仪态礼仪、接待礼仪、书信来往、电话沟通技巧等,从商务活动的场合又可以分为办公礼仪,宴会礼仪,迎宾礼仪等。

(3)餐饮礼仪

餐饮礼仪是指人们在赴宴进餐过程中,根据一定的风俗习惯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法,在仪态、餐具使用、菜品食用等方面表现出的自律和敬人的行为,是餐饮活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主要包括出席时间地点、入座的位置、上菜顺序、餐具、进餐礼仪、餐桌气氛、进餐结束等。

(4)应聘礼仪

大学生的应聘礼仪主要是大学生在就业找工作应聘面试时需要用到的礼仪规范。主要包括求职材料的准备、个人形象、面试应聘时的基本礼仪、面试应聘后的必备礼仪等。

2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49万,总数将超过2014年,2015年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深深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究其原因不仅是客观因素,如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和要求。以笔者所在的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2015年校园招聘会需求跟2014年相比,有较明显的缩水,一贯在一些专业的就业优势不再明显突出。

3社交礼仪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和各大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正如前文所讲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不足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就业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相关联,也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融合了心理素质、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个人修养等因素。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社交礼仪在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社交礼仪教育,大学生成长成为一个有素养的合格大学生,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社交礼仪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交礼仪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交礼仪素质,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在就业应聘中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促进大学生就业,并在以后的就业工作中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3.1社交礼仪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水平

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光荣与耻辱、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品质;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整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修养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修养的表现形式,良好的礼仪能体现人的高尚的道德修养。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气质风度、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反映。通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道德水准。一个人有了道德修养,就会自动指导自己的行为,自觉实施礼貌礼节,一个为人礼貌、尊重别人的大学生在就业以及工作后接人待物也会真诚和蔼。

3.2社交礼仪有助于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成功或失败。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协调自身与周围人的关系,快乐融洽地完成大学学业,也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马克思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社交礼仪,人类越进步,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社交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社交礼仪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凭借它去顺利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这些都有益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使产生不良情绪也能够得到有效快速的排遣。

3.3社交礼仪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个人形象,塑造就业形象

一个人的形象仪表,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文明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大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以及塑造自身形象,也为自己在未来就业求职道路上增加重要的竞争砝码。首先,要注意个人外在形象。大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做起,注意个人的服饰及其修饰,由于受其经济能力所限,大学生着装不可能也不必要追求时尚高级,但是要把握整洁、大方、得体的总原则。其次,要注意适度的修饰,加上个人的举止自然潇洒、稳重大方,谈吐自然得体,待人真诚、热情、大方,那么大学生的风度和魅力自然流露。

3.4社交礼仪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就业心理

“礼仪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相当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焦虑、抑郁、狂躁、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别是就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后,其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往往造成大学生心理失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在学习生活中运用礼仪的理论知识,遵循自律敬人、宽容平等、真诚交流、沟通互动等交往原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缓解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减少就业心理困惑和烦恼,增进就业心理的健康。

3.5社交礼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顺利走入社会

第2篇: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

在我国服务经济快速发展,分级医疗逐步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医疗资源下沉,使90%常见病病人留在县以下医院,从而化解大医院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等难题,也为各大医院发展定准了方向。在当前分级医疗推进的过程中,既为各级医院带来了极好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一所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中,重要的是决策与管理,尤其是管理者对人的认识与管理的态度,然后才是管理的方法及技巧。虽然医院的整体技术水平需要设计管理及时间的孕育,是一项战略决策。但是医院的服务质量更多的取决于医院管理者的认识及态度,管理者的艺术思维及服务管理的设计。本文针对各家医院高度重视的问题即在提升医院服务质量及服务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便能协助更多医院科学系统设计医疗服务培训及管理方案,达到提高医务人员职业信心,提高病人就医感受的目标及效果。

1与医务礼仪有密切关系的社交礼仪要素

社交礼仪是在社会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规则,是保证社会秩序、人们互相尊重、以礼相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礼仪礼节,是社会文明及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医务礼仪的基础[1]。医疗服务行为具有高度专业性、不确定性和侵袭性。医疗服务对象均为身体健康缺失的特殊群体,因此医疗礼仪是以基本社交礼仪为基础,依据医疗服务对象的特点,所开展的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安抚及人文关怀,是以提升病人就医感受为目标的服务规则及礼仪规范。社交礼仪涵盖人际交往礼仪、特殊场合礼仪、人际沟通礼仪、商务礼仪、职场礼仪、书信礼仪、网络礼仪等,以下只举与医疗服务有密切关系的社交礼仪要素知识:(1)与医疗服务具相关性的形象礼仪。着装整洁、服饰不夸张、装束有修养、表情和态度友善。(2)交流中的语言礼仪。礼貌热情、语言文明、语气友善、口齿清晰、语调适中、有知识内涵、称呼敬人、眼神表情自然交流。(3)人际交流中的举止行为礼仪。仪态自信大方、风度适宜、举止有度、动作有礼。(4)人际交往动作礼仪。鞠躬礼、握手礼、交换名片礼、询问信息礼等要遵守尊重、礼貌、热情原则,根据场合、地点、职位、年龄采取合适礼节,鞠躬依据场合及人采取45°、30°、15°礼。(5)社交礼仪原则。尊重对方、自信有礼、考虑场合地点、主动不过度、热情不张扬、谦虚谨言、多考虑对方感受、善于倾听、善于赞扬。

2与医疗服务具有相关性的特殊场合礼仪要素

(1)特殊场合相遇礼仪。在一些特殊场合人与人之间相聚一米之内时,适度点头礼或主动问您好。到任何办公、购物、餐厅等场合,主动以“您好”向对方打招呼,然后说明要办的事物,以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2)乘车礼仪。在乘坐轿车及商务车从前至后顺序:司机、接待人员、主客、副客等。家庭乘车:开车为主人、另一位主人、孩子、老人等。(3)电梯礼仪。入梯顺序为接待者指引、主客、副客、领导、陪同等;出梯顺序为主客、副客、领导、接待者、陪同者。普通乘梯入电梯顺序为青年人先入指引、老人、儿童依次进入,出电梯顺序为老人、儿童、青年人。(4)就餐礼仪。商务就餐入座顺序为主客在主人左侧、副客在主人右侧、接待者在主人对面、其他依次。待主人安排座次后就坐,同时注意男士主动为女士让座,年轻者主动为年长者让座。客人或主人宣布结束时离席,离席原则为主人先离座、主客、副客、陪同依次。(5)就餐礼仪原则。礼貌、文明、就餐无响声、餐具及桌面整洁、就近取食、忌多次少量去夹菜、忌给他人夹菜、忌双臂趴在桌面,说话以主人及主客为主。(6)西餐及自助餐礼仪要点。礼貌文雅、处理好手机、说话不影响他人、掌握西餐就餐要领、按功能使用餐具、适量取食并摆放美观、餐盘不反复使用、掌握红酒饮服规则、善于赞美、餐间不干杯、桌面清洁。

3与提高病人就医感受有密切关系的医务礼仪要素[2]

(1)医疗服务者形象礼仪。工装合体整洁、内衣下装色彩协调,避免黑色。女裙工装长至膝下1cm,内裙不长于工装,男士工装在膝上2cm或膝下1cm(不宜过长)、男士不穿短裤,不穿露脚趾鞋(最好着皮鞋,不宜旅游鞋)。(2)医疗意识与表情礼仪。尊重每位服务对象、态度和蔼友善、服务主动热情、常带微笑、自信大方、接诊及查看病人有眼神交流;对病痛病人、抢救病人、死亡病人报以同情及安慰。(3)医疗服务中语言礼仪。习惯首先问候接待服务对象,习惯使用礼貌用语如“您好、请、抱歉、谢谢”等;请病人入座,称呼病人名字及姓氏,介绍自己的名字或职务,询问对方需求及问题,认真倾听病人及家属的诉说,并适时进行应答。对病人提出及介绍的不适及症状进行总结,将重要及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复述,取得病人的认同感;与病人一起讨论治疗及护理措施,给病人制定治疗及护理方案或措施。在诊疗或操作结束时,安抚病人并指引下个科室位置。(4)医疗服务中行为举止礼仪。医务人员的行为举止应遵循基本社交礼仪。对待新病人可以站起迎接、对待老病人可以有关怀的握手或拍拍肩,在为病人服务中注意处理好手机,排除干扰,让病人感受到“他很重要”,(5)行为举止规范要求。端坐时身体适度前倾,双手不支下颌,双手不交叉抱肩,双腿不抖动,不在病人面前翘二郎腿,与病人座位成45°角,医患交流中尽量采取双方均坐位,距离保持在0.6~0.8m之间。

4走出医务礼仪培训误区

在各级医院对提高服务意识及服务质量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衍生了很多没有医疗服务阅历的礼仪老师及仅以星级酒店及空中服务人员礼仪为医务人员礼仪培训内容,其培训结果必然引来如下误区:(1)将专业的医疗服务等同于酒店或航空业。虽然医疗服务的部分管理应当向酒店、航空的微笑及细微服务学习,但更需仔细思考医疗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重大区别,即病痛之人的痛苦与健康人的享受,他们对服务需求的差别。(2)将医院护士服务等同于礼仪司仪。如将培训礼仪人员的套路搬到培训护士上,护士的站、坐、行、举止训练得如同样品模特,完全整齐划一,不考虑护士工作的实际情况,不考虑病人希望看到的护士形象,只注重表象行为的规范统一,这样做对培养护士理解病人、爱护病人、在需要时以各种方法帮助病人解决病痛的服务理念没有多少意义。(3)不能对病人诊疗全过程的服务规范进行指导。由于培训老师不了解医疗服务全过程,不了解医务人员与病人诊疗过程中会发生哪些问题,所以培训缺乏针对性,无法涉及到医患服务及交流的具体细节中,其结果是误导和淡化医务人员的职业爱心,使得医务人员认为礼仪培训对医务人员价值很小,误解礼仪与医务礼仪是没有区别的。(4)培训范围局限,礼仪培训只限于医护人员。对后勤、窗口、保安、保洁、医技、影像服务环节缺乏针对性,培训后护士变化明显,其他专业收获较小,导致优质服务只是护士的事,不能营造一个全员优质服务的氛围。

医学是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职业,医学是为健康需求者提供治疗与信息咨询的职业,医学也是一类特殊的服务行业。让接受服务者获得高超的治疗技术与获得良好的就医感受同样重要,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能思考、有社会身份、有身心困扰的人。因此医务礼仪培训只有在医疗服务各环节及细节基础上着手,同时融和丰富的礼仪知识,将社交礼仪完美融入到医务礼仪及医疗服务具体环节中,并将理论培训与诊疗全过程紧密结合中进行现场演练示范,方能达到医务礼仪培训效果。

5医务礼仪培训与提高医疗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人们越来越重视感知的时代,医疗服务不仅是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病人的就医感受。影响病人就医感受的维度包括:技术水平33%、服务态度26.8%、医疗设施18.4%、医疗费用11.5%、后勤保障6.8%、医院形象及环境3.4%[3]。我们培训医务礼仪就是在培训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因为职业形象、素质、服务意识均直接影响到医务人员的服务状态。(1)服务状态直接影响到医疗效果。疾病康复与情绪、环境、行为有直接关系,但很多病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对多种药物代谢灭活加快。医务人员必须对病人认真仔细管理交流,掌握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变化,使治疗方法个体化,才能取得更好疗效,而只有好的服务意识及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才能做到治疗与病人紧密结合。(2)提高医疗质量首先要改善服务态度。医院是以医疗科学技术为主要手段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社会窗口,医务人员处于病人要求治好病及医院满足病人就医需求的矛盾中,医师不能治好所有的病,但可以给病人最好的照顾和安抚。病人到医院不只是治病还需要基本的生活条件,医院的各种设备仪器与医务人员的技术是物质基础,但如何运用并发挥最大作用则取决于人的素质态度。态度可影响技术将其发挥到最大化,以及不认真给病人带来的身心伤害,所以提高医疗质量首先要改善服务态度。(3)礼貌用语与人际礼仪影响医疗质量。在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中语言文明、礼貌、关怀、安抚能起到“良言一句三分暖、冷言送人六月寒”的作用。所有的医疗活动都是以语言表达的,所以希波克拉底说“语言与技术一样是医生的能力”,如果只说技术,不说语言优美,无法让病人感受到医者的情感支持。一个人没有心理的支持,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定会影响到疗效。

6提升医务礼仪修养,助力医疗服务质量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全面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新形势下,面对服务对象的高需求,医务人员能否适应现代病人是其执业能力的重要课题。满足病人就医感受,提高就医满意度成为评价医疗服务的主要依据。因此对医务人员进行社交礼仪复习,强化开展医务礼仪服务,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措施。在培训医务人员中可以按照以下流程设计指导:(1)首先对员工进行基本社交礼仪的复习及强化培训,提升员工基本素质,树立本院医务人员高素质的职业形象。(2)提升服务经济时代的服务意识,认识到病人高需求与社会发展、医院服务接近酒店、航空服务的大趋势,使员工及管理者认识到提高服务水平是社会发展及医院生存的需要。(3)设计培训方案,全员各岗位均需具体培训,避免认为服务是某个专业团队的事,避免轻视非临床岗位,医院任何一个岗位的服务都会影响到病人的感知。(4)培训要紧密结合岗位工作,建立岗位服务理念、服务规范,重要的环节可以书写接待病人具体剧本,以精细化的服务管理,创造卓越服务。(5)构建优美、温馨、精细化的环境管理,使员工的服务素质再次提升医院的人文环境,使有修养、有礼貌、主动热情服务的医者工作在一个合适的诊疗环境,病人就医感受从开始到结束都在一个温馨美好的医患关系中,医院的医疗质量与病人满意度一定不断上升。

总之,医疗服务是特殊的服务行业,需要医者有一颗为病人解除痛苦的职业爱心,提高疗效不但要用技术和药物,还要有人文的关怀与心灵的安抚,精湛的技术需要通过关怀和修养在人际交流中表达出来。医务礼仪培养就是提升医务人员修养的极好机会,做医疗服务专业性的深度修养培养,使医者能以最美好的职业形象展现社会精英对人们健康与心灵的关爱与呵护,使医者在实现职业价值的同时,更适应现代病人对医疗服务的高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不断付出。

参考文献

[1]钱志芳.走出企业礼仪培训的误区[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86-87.

[2]李叶英.医务礼仪服务在医疗市场竞争中的作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9):1188-1189.

[3]万秋英,毛宗福.病人满意度与医疗服务质量的关系[J].湖北民族学院报(医学版),2010,27(1):83-84.

第3篇: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是做人根本,它反映了礼的高境界追求。教育大学生懂礼、知仪、行礼,形成良好道德行为,引导大学生对礼仪的运用,做到学用并重,以提升自我礼仪知识、人格、修养来构筑校园特色的礼仪文化。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明程度越高,礼仪的运用和要求就越高,礼仪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荀子就说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意思是说一个人学习了礼并按照它的要求去做,就具备了最高道德。可见,礼与道德关系之密切,礼对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何等重要。如何使大学生懂礼知礼,提高其道德修养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大学生重视道德是做人之本,知道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倡导学好、用好文明健康的礼仪风范,才能将之固化成为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做人之根本

“道”原指道路,后引申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规则,“德”是人们对“道”认识的所得。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老师一直在对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道德问题,同时在评价着他人的道德水准。道德简单讲,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是人类的专利行为,是一定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是讲人的行为“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的问题。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学做人和学做事。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比较重视学做事,而对学做人则有所忽视,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知识、技能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孩子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一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一些成年人认为做好了事就是做好了人,实际上这两者的紧密相关性并不总是正相关,我们身边很多事实证明做好了事并不等于做好了人。

做人最重要的应该是以德为先,做有德之人。

中国历史上很多论述说明了道德对做人的重要意义,如“德行者本也”,①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德者,才之帅也”,②即道德统帅人的才智。1961年陈毅元帅在送儿女学习时写了一首诗:“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尤其难上难,锻炼品德纯。人民培养汝,一切为人民。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陈毅元帅教育儿女立德为先,把锻炼品德纯看成培养儿女之根本,让儿女“永作座右铭”。

同样国外的思想家、教育家也很重视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一个人不应该被荣誉、金钱和地位诱惑——去忽视正义和其他德行。”③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说“德行使心灵明晰,使人不仅更易了解德行,而且也更易了解科学的真理。”④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那些立身扬名出类拔萃的,他们所凭借的力量是德行,而这也正是我的力量。”⑤可见,道德是一个人精神的支柱,做人的根本,事业成功的基础。

二、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

礼,在汉语中本意为敬神,后引申敬人,表示敬意的通称。仪,《说文解字》道:“仪,度也”,本意为法度,准则、典范的意思,后引申为礼节、仪式和仪表。礼仪概括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称,自古至今,历来尚礼。古代流传下来的有《三礼》等专门记载礼仪的著作,历史典籍中也不乏关于礼仪方面的记载,这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礼仪的高度重视。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并积极投身于礼仪教育,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孟子言:“恭敬之心,礼也”;荀子道:“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说明礼仪对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性。

大学生思想活跃,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该加强礼仪教育,注重将礼仪规范固化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固化的礼仪形式在社会得以推广,才能形成主流的、社会共识的道德规范,因此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对伦理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它反映了社会的道德关系,体现着社会的道德标准。例如我们去看望一位老人,应该穿着得体,带点礼物,用尊敬的语言问候老人,我们把穿着得体、尊敬老人、问候语言固化成为良好习惯,得到社会认可推广,就会变成一种人们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不可能很快认识到对方的道德品质如何,因为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际交往最先感受到的是对方的礼貌与礼节,当我们运用的是规范的、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礼仪行为时,人与人之间就建立了相互交往的良好基础,才能够共同和睦相处。可见礼仪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体现了礼的精华、礼的内涵。在人际交往中,讲道德者都具有良好的礼仪风范,而良好的礼仪风范的推广有助于形成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作为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发扬光大我国好的礼仪,并赋之以新的内涵。“礼之用,和为贵”,礼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界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礼仪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人,提高了大学生与他人和睦相处、沟通的能力,推广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行为,维护了社会的祥和稳定,因此在高等院校鼓励大学生以身作则学好、用好礼仪,推动大学生成为健康礼仪风范的表率是很有必要的。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干涉人们的违法行为,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能够做什么;道德规范依靠社会舆论褒贬人们的良心,教育感化等培养人的道德责任感,规定人们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礼仪在此基础上告诉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符合社会道德行为,体现人际交往中良好的道德水准。应该说礼仪重在实践,重视礼仪,运用好礼仪是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如何引导大学生懂“礼”知“仪”,运用自如,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三、引导大学生知礼、行礼,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的思考

讲究礼仪,尊重他人,是社会文明的一种体现,是一个大学生精神状态、文化教养和道德水平的反映,古人云:“国有礼则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有礼则心泰。”可见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何等重要。

让大学生知礼、重礼、行礼,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首先要使其知道现代礼仪继承了我国许多传统礼仪的精华,如《礼记》中载道:“言语之没,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并规定人与人交往时应该“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意即不要在行动上出格,不要在态度上失态,不要在语言上失礼。《荀子.劝学》篇中讲:“礼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须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⑥就是说只有举止、言论、态度均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教诲。这些礼仪精华需要大学生去传承、去弘扬光大,可以说礼仪是一封通行四海的推荐书,学好礼仪,运用恰当,做到先自重后人重,让大学生的素质体现于对礼仪的认知和应用上,并赋予礼仪新时代健康向上的内涵,笔者建议:

1.大学生学习礼仪应该“学”“用”并重。“学”“用”并重是指学习礼仪不能停留在礼仪教程条文上,应该使理论联系实际,使礼仪知识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首先在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开设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人际沟通与交往艺术等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配备专业教师;其次有条件的院校开设一定的礼仪训练课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礼仪习惯,以行动推动形成校园的特色文化。试想在大学校园积极倡导大学生按照礼仪规范去协调人际关系,那么遵守礼仪基本原则的学生客观上就起着榜样作用,使更多人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礼仪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匡正缺点,端正品行。因为礼仪构成了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是了解一个学校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在高校教育学生学习礼仪,遵守礼仪规范,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体现心灵美、语言美、仪表美的和谐统一,推动道德建设,形成一股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引导学生按照社会期望将自我言行纳入符合时代之礼的轨道,自觉选择符合时代风尚发展的道德观、价值观,真正体现校园文化的健康主题和特色。最后引导学生讲礼仪要注重“内”“外”一致、“形”“神”兼具。大学开设礼仪课程,让学生知礼行礼,在运用礼仪中应该引导学生力争做到表里如一、形神兼具。因为礼仪不应该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装饰性的东西,它应该渗透到每个大学生的言行中,构成其生命的一部分。《论语.雍也》篇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一个人若仅品格质朴,而不注重礼节仪表,就会显得粗野;若只注重礼节仪表,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就会显得虚浮。只有外在仪表同质朴的品格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我们引导大学生做有教养之人,其礼仪行为就应该是自在的、常态的表现,它在人际交往中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形态表现出来,而不是刻意的、人为的、生硬的表演出来,更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即一个人如果品行、人格不端,衣着、举止再得体也于事无补。在高校教育学生讲礼仪做到“内”“外”一致、“形”“神”兼具的修炼,是要引领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提升,推广普及良好礼仪风范,使其最终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多方位拓宽大学生知识结构,完善其人格,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现代礼仪的核心内容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注重的是在人际交往中采用一种通用语言,它是衡量他人、判断自我是否自律敬人的尺度。良好的、社会公众认可的礼仪,将其运用自如是一个人知识、修养、人格的自然外露展现,因此讲礼仪、用礼仪不可能仅礼仪而学礼仪,它是大学生丰富自我、完善人格魅力、提高自我修养的综合反映。在高校引导大学生重视礼仪,形成良好礼仪风范,有助于构筑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体系。

人际交往中,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面貌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即修养,好的修养是依靠知识的积累、人格的升华、精神境界的提升、道德的提炼、举止的优雅等日积月累而成的。人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通过一个人对礼仪的运用程度可以察知其修养的高低、文明程度和道德的水准状况。

良好的礼仪规范构成了高校大学生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提倡在校园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引导大学生投入一定时间丰富课余生活,完善自我知识结构、提高自我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健全的人格充实自我,提升其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礼仪风范和道德行为,培养大学生有责任感、有高尚情操、有远大抱负、有感恩之心、守信用、讲信誉,报效祖国、追求卓越。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2006年社科普及课题成果,资助项目号:2006095]

注释:

①葛洪:《抱朴子·文行》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

③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89页

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第90页

⑤《贝多芬传》第158页

⑥其他引用主要来源陕西旅游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第一辑:《论语》、《孟子》、《荀子》等篇章

参考文献

1.金正昆主编.商务礼仪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金正昆主编.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第4篇: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为恢复周礼,孔子身体力行,并周游列国,创办私学,进行礼仪教育。要求儿子“不学礼,无以立”;同时也要求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礼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格,以私学的方式大力开展礼仪教育。

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逐渐成为官学的教材,礼仪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举孝廉”的选官制度,该制度志在选拔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人进入官场,为国效力。虽然在权力的演变中,察举多被垄断,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但是它将礼仪间接的作为科举考核项目,促进礼仪教育的发展。

唐朝,太宗、高宗、玄宗在位时都很重视礼仪教育。唐太宗将《五经定本》、《五经正义》定为教材颁布天下。高宗朝,重新审定《五经正义》作为明经考试的标准。唐玄宗时期,玄宗两度亲临国学视察,并颁布《求儒学诏》,鼓励国民学习礼仪,修习经书,修身养性,怡养性情。礼仪教育给唐朝带来雍容大度、璀璨辉煌的文化成就。

宋明理学的发展,带来了礼仪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朱熹主导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并曾亲订洞规。《朱子白鹿洞教条》曰:“右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此来规范师生的言谈举止。

中国历史上的礼仪教育有其鲜明的特点:

(一)礼仪教育从启蒙开始

中国古代,一向注重启蒙教育,礼仪教育更是如此。《礼记・保傅》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启蒙读物,并非单纯的识字读物,而是将礼仪的精神内容、形式行为,内化于字里行间,使儿童在识字的过程中,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从小以礼正形、以礼修心。《三字经》凭其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富有教育意义的特点而广为流传。《千字文》中则有“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的要求。启蒙教育注重孩童的礼仪培养,朱熹《序》有云:“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从小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及五礼,培育有知识有文化、知书达理的人格。

(二)运用学规进行礼仪教育

中国古代的学校无论规模、等级、地域,都十分重视学规的制定。朱熹为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弟子职》、《圣谕广训》都明确规定师生的礼仪规范,但是其中有一特点:古代学规的内容详实,但不易于操作。

《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学生知行合一,但是无法依此具体落实。《弟子职》中“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解,是谓学则。”如果学生领悟能力不高,很难理解学规,也无法落实到具体行为,缺乏可操作性。

二、世界礼仪教育的对比与特点

世界礼仪教育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里我们以英国、美国、韩国和日本为例,探讨东西方礼仪教育的情况对比与各自特点。

一、国际礼仪教育的一些共同点

礼仪教育不管在古今中外都是个一直延续的活动。尽管文化背景大不相同,但就礼仪教育来说,是有共同特征的:

1、都与自身文化具有极大关联性

英国的礼仪教育发展于基督教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的礼仪教育与美国的商业文化息息相关,韩国的礼仪教育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最为彻底的,而日本礼仪教育文化则融汇了古今东西的特点,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糅合与再造。

2、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英美两国对儿童最初的礼仪教育都是在餐桌上完成的,父母会教导孩子吃饭要守规矩。在韩国,学校一般设有专门的礼仪室,以供学生学习和实践传统礼仪(比如茶道)。日本则是从小父母就会教导孩子一些简单的礼节,而一个日本人的一生都在对日本礼仪进行实践。

3、都强调循序渐进、逐渐渗透

西方反对强制灌输式的礼仪教育,注重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自己领悟到礼仪的真谛。在东方,礼仪教育大都是在一些繁琐的仪式中不断地观摩、演练中完成的。

4、都强调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位一体”

礼仪教育少不了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三位一体”,即在礼仪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有机结合。家庭教育是礼仪教育的根基,完成了孩子的礼仪启蒙。学校教育是礼仪教育的通道,是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社会是礼仪教育的熔炉,是检验和提升一个国家或个人文明程度的最佳场所。

三、各国礼仪教育之比较

(一)英国礼仪教育

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绅士教育”的思想,该主张成为英国礼仪教育的根基,主张培养符合资产阶级理想人格的绅士。在现代英国,这个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在家庭和学校中都有表现。

洛克指出,真正的绅士既要有上层阶级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还要有资产阶级的实干精神,具有广博的知识才干以及强健的体魄。在培育绅士的过程中,礼仪教育必不可少。礼仪是绅士必备的品质,它使绅士懂得人情世故,是绅士周旋于上流社会的必备素养。洛克的礼仪教育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内在修养为主要内容,二是以社交为主要承载。

第一,成为绅士,首先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礼仪训练。只有保持良好礼节修养,才能在人前显的得体。“谦恭有礼的态度既不会遮掩他们的才能,也不会减弱他们的理由的力度;反而可以使它们引人注目,使他们所说的话占尽风头。”第二,礼仪的本质是对人际关系的调节,因此礼仪的外在表现必然是在家庭人伦或是社会交际上。英国文化是一种普世文化,这决定了其礼仪外在社交大于人伦。绅士在社交中,要有优美、有力量的动作,还要有优雅的方式和态度。且礼仪不能过于繁琐和不合时宜,那会使别人感到愚蠢和固执。

在教育方法上,英国的礼仪教育重视奖励和惩罚的运用。一般家庭中,5岁以下的孩子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剔吃穿,必须懂礼貌,说话客气,不准欺负幼小,学会忍耐和自我克制。孩子的大哭大闹从来不会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同情,甚至会招来训斥。

(二)美国礼仪教育

美国礼仪文化源于英国,又结合实际形成了一种独特文化。在礼仪教育方面,美国人既以英式绅士为楷模,又比后者更简洁随意。这种美国的绅士,去除了英国绅士的繁文缛节,更注重社交的实用性。美国人抱着这种实用主义精神,用几百年从无到有创立了一个超级大国。这种实用主义也表现在了美国礼仪文化与教育中。

在实用主义指导下,平等成为美国社交礼仪的基础,具体体现在父子平等、长幼平等、上下级平等上。交往中,美国人尊称对方教授、将军,但绝不称呼官衔、职位,以免破坏了这种平等。另外,美国的社交礼仪也体现着商业社会的特征,如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权益、推崇法治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等。美国礼仪教育有如下两个特点:

1、去阶级化。美国在平等原则的指导下,使绅士教育中的阶级性得到弱化。美国礼仪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延伸。从宏观的公民知识,再具体到每一个人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在公民教育中,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其中的方方面面。

2、与现代商业文明相结合。在美国礼仪教育的实践中,美国的商业文化也深深渗透其中。一些与商业活动相关的社交礼仪,如餐桌礼仪、称呼礼仪等很早就教给小孩,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

(三)韩国礼仪教育

韩国是儒家文化圈中最儒家化的国家。自儒学传入后,深深影响了其国民精神、伦理关系和生活秩序。当代,因为国家人民的重视,韩国传统文化大量保留了下来。比如至今保留了成均馆的释奠礼,其仪式完全遵从古代的习惯。在家庭伦理中儒家影响更是随处可见。如在春节时,家族中的人都要赶到长子家,参加供奉祖先的“茶礼仪式”。

韩国的礼仪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最明显的。儿童从小就要受到来自家庭的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韩国特别重视孝道的培养,通过家庭礼仪、“忠孝教育”讲座等来进行孝道教育。在学校,韩国有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初中设有道德课,高中设有伦理课,大学中设有必修的教养课。在社会,韩国是一个重视国民精神教育的国家,在全社会开展“秩序教育、亲切教育、清洁教育”。

韩国礼仪教育的特点。第一,韩国礼仪教育的重心在内在的道德,而不在外在技能和仪态行为的培养上。这跟英国绅士教育不同,后者的修养是通过长期技能学习和仪态训练得来的,是自外而内的;而韩国礼仪教育是通过培育优良品质去影响外在,是由内而外的。第二,韩国礼仪教育的着力点放在了伦理关系上。从家庭习俗到国民精神教育,无不是对一个国家伦理体系的有机调整,是对伦理关系的体现和维持,这不同于英美社交礼仪,是一种伦理道德礼仪文化。

(四)日本礼仪教育

日本礼仪文化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封建社会日本就将儒家伦理同武士道精神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明治维新后,欧化的日本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礼仪文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礼仪文化。

日本礼仪的特殊性源自于对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吸收,这种包容与吸收使得日本礼仪文化同时具备东西方礼仪的特点。它既注重传统道德的培养,也注重举止的得体;既注重礼仪伦理上的重要性,也注重礼仪在社交上的应用。首先,日本属于儒家文化圈,日本礼仪也把道德放在核心位置。日本人的道德更多体现在个体服从整体而达到整体的和谐上,具体表现就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当今的日本人普遍敬业,这是武士道在日本当代的体现。日本人也注重外在的修养,做事要先想是否给别人添麻烦,平时交谈喜欢使用自谦的语言,这都得益于从小所受的礼仪教育。日本礼仪体现在伦理道德上主要表现在长幼有序、上下有秩的整体和谐上,前辈要关心体谅后辈,后辈要对前辈服从和尊敬。日本礼仪教育在社交中也有大量的应用。家长从小就教孩子说些简单的礼仪用语,并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小学礼仪是必修课,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礼仪。参加工作前需要接受岗前培训和礼仪训练,从衣着、鞠躬角度、讲电话的口气到怎样的带路和开门、如何与主管谈话等都有一定规矩。

四、中国当代礼仪教育的现状与启示

我们采取多种调查方法并结合社会认知和自身认知,对我国礼仪教育的现状做了相关的分析整理。

我们共投放了1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4份,问卷随机发放,学生占调查人数的多数。

首先,让我们从整体上看一下人们对于当今社会礼仪现状的大体认知:

(1)人们对当代中国礼仪素质水平的大体认知情况:

由图可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认为我国的礼仪素质水平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只有约百分之十的人对我国的礼仪素质水品持乐观态度。

(2)对于人们是否认为当今社会存在礼仪缺失现象:

由表可见,将近92.86%的人认为我国存在礼仪缺失现象。

可知,现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的礼仪现状不容乐观。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仅仅局限于这种“不容乐观状态”的认知,却并没有深入了解这种缺失到底缺失在哪里、缺失的原因又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来面对这种缺失。我们小组的课题目的便是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并深入探讨礼仪教育的现状及未来。

1、缺失现象的具体表现

缺失现象表现在很多方面。在当今社会中,不文明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乱扔垃圾、闯红灯、公共场所衣着不整、随地吐痰等,在此,我们将这些不文明现象进行了简单分类:言语交谈、行为举止、心理思想、其它。对此,我们进行了集中率调查。

由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礼仪缺失现象在行为举止方面尤为突出。

这种礼仪缺失集中在行为举止方面是有一定原因的,一个人的外在仪态表现基本都是通过行为举止来实现的,因而,礼仪的缺失在行为举止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可以理解的。

2、缺失原因分析

要想探讨、改善礼仪缺失现象,便要清楚地知道礼仪缺失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我们先看一下调查结果:

在多数人看来,社会风气的影响是礼仪缺失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同时,我们通过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了解到,对于礼仪的培训、教育机构是没有相关搜索结果的,在诸多的分类中,并没有相关礼仪的统计和信息,政治、经济相关内容却占据了大部分!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身可以归结为教育一类,由此,调查结果所显示的礼仪缺失现象的最重要问题便是教育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更多的认为是教育影响了礼仪的缺失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人们对礼仪的了解来源:

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两个重要的阶段,因为人们三观的形成及知识获取的时期基本都是在学校和家庭中度过,而在学校和家庭中就免不了面对教育的问题,有人也将家庭视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因此,教育中对礼仪问题的缺失是社会中造成礼仪缺失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教育问题之外,社会风气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社会风气的改变是以我们个人的改变和国家态度的改变为前提的,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然我们短时间内不能改变这种风气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方面下手来解决问题。

另外,个人的觉悟问题也是造成礼仪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下是调查结果:人们对自身礼仪情况的认知:

对他人礼仪情况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自身评价在良好及以上的百分比是74.4%,对身边人的礼仪水平评价在良好及以上的百分比是57.59%。对比这两个数值,人们对于自身的礼仪水平评价是高于对身边的他人的评价的,那么,如果将身边的他人换成全国范围内的他人呢?结合我们之前列出的人们对当代中国礼仪素质水平的大体认知情况的调查,人们认为我国礼仪素质水平在中上及高水平的人数仅占9.77%,而9.77%与74.4%的差距又是远远地高于57.59%和74.4%的差距的。也就是说,如果以一个人作为一个圆的圆心,那么离圆心越近,人们就认为礼仪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我们将人们这种对于礼仪水平的评价心态称之为“离心心态”,这种心态显然是不正确的,所以,人们自身的觉悟并不真切,对于礼仪的评价也是存在盲目的。由此,个人的觉悟不高也是导致当今社会礼仪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我国当今礼仪缺失现象的原因主要变现在三方面:一是教育的缺失;二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大环境下对礼仪的表面重视;三是个人的觉悟不够高。

3、如何面对礼仪缺失

前面说到,不同国家的礼仪教育都与本国的文化相联系,虽然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底蕴在大国政治和资本经济的入主之下渐消渐淡,但是我们仍旧脱离不了本源文化的影响,因而,若想在在当今社会重提礼仪教育便不能舍弃过去。同时,礼仪的全面缺失要求礼仪教育要做到家庭、学校、社会需要做到三位一体,因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一)家庭

纵观中国古代礼仪教育,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极大地启示意义。启蒙,即开启蒙昧以明事理,要求我们紧抓家庭的启蒙教育。

家庭层面,我们可以恢复一些传统的礼仪文化,让人从小就生活在礼仪的氛围中,耳濡目染是最好的礼仪教育。恢复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方面是从精神层面,每一个家庭从小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教育,让孩子从小重人伦、讲孝道。这种精神层面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榜样作用以及不断地教导。另一方面是具体行为方面,我们可以恢复一些传统的家族礼仪,这些家族礼仪大到传统的家族仪式(如冠礼、祭礼等),小到日常的传统礼仪守则(如见面礼、问候语等),都可以在筛选改良后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成为具体的礼仪行为,进一步形成我们的礼仪文化。

(二)学校

无论是英美的绅士教育还是日韩的伦理教育,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在当今中国,礼仪教育却在学校教育中踪迹难寻,故而需要学校礼仪教育的回归。

(1)建立一个完整的学校礼仪教育体制。

从幼教、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要设立礼仪必修课,教学内容可以从日常具体的礼仪行为一步步扩展至深层次的礼仪理论教育,使学生可以从小受到系统的礼仪教育。

同时,我们就该如何弘扬礼仪文化进行了调查:

由此可见,多数人对设置礼仪必修课是表示认可的。

(2)在学校的礼仪教育要重实践。

各阶段的学校都可以通过设立礼仪室、举办礼仪教育活动、制定校规等让学生学习、实践礼仪(传统的和现代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礼仪的认识,能够做到传统礼仪与现代商务礼仪的结合,礼仪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达到个人较高的礼仪修养和社会良好的礼仪风气。

(3)提高教师礼仪素质,从教师角度加强礼仪重视。

我们对教师礼仪状况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可见,老师对于礼仪的要求并不严格,那么又怎么来要求学生呢?从教师的角度来入手也是有可行性的。

(三)社会

要从社会方面来解决礼仪缺失现象,就必须大力弘扬礼仪文化,前文中对如何弘扬礼仪文化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也表明,礼仪文化的弘扬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配合。我们这里不再赘述教育,而从国家层面来看如何应对礼仪缺失现象。

(1)国家应重视礼仪,积极发展礼仪教育。

(2)大力宣传礼仪文化,充分利用国家的社会职能,与媒体做好协调。

(3)颁布相关礼仪指导规范,必要时可尝试将礼仪与法律相结合,以法促礼。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坚持不懈,一定可以再冠以“礼仪之邦”的荣誉屹立于世界。

[参考文献]

[1]白燕论美国实用主义的社会礼仪文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5):55-59.

[2]林瑶东西方国家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借鉴[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2):115-118.

[3]刘云略谈日本的礼仪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10(2):123-125.

[4]牟兰家庭、学校、社会――礼仪教育不可缺少的三维空间[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3-78.

[5]肖光华洛克的礼仪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2-20.

[6]俞亚芹韩国重视礼仪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1):46-48.

[7]赵思源、万莉、卓艳辉、王双亚、张仁静、张秀梅、张孔雪、王道好唐朝的学校[R].

第5篇: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11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总目标、分目标、实施途径、组织实施等提出了系统性和规范性要求,这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第一次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制定的指导性文件。《纲要》明确了礼仪教育在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中小学开展礼仪教育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性工程。实践证明,要将这个基础性工程夯实扎牢,必须要解决三个基本的认知问题。

一、如何理解“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的、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1]对礼仪内涵的认知,有几个需要厘清的问题:一是中国传统礼仪向现代转型中其内涵的变化,二是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区别与融通,三是中小学礼仪的独特定位。

1.我们现在谈的礼仪,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继承与现代转型的结果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其传统礼仪的内涵是非常宽广的,一是指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法律规定和伦理规范的总称;二是指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三是指礼节仪式和待人接物的方法。中国传统之“礼”是道德、观念、制度、法律、人际关系、习俗、仪式等内容的混合体,是礼的集大成者。[2]我们现在谈的礼仪,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传统礼仪,那么它的内涵界定到底在哪,还需要我们做更深层的思考。就目前而言,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明礼诚信”,到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我国现代礼仪较多地被定位于道德的层面,社会公德中的那些最简单、最易于操作的部分,与礼仪有着密切的关联,社会生活中符合“礼”的精神的行为规范、准则和仪式的总和,都可以称为礼仪。这里所说的“礼”的精神,更多偏重的是道德精神。也就是说,在现代语境里,礼仪既体现于一种道德精神状态,更体现于一种行为举止。礼仪是道德的外显窗口,美德是循礼的最高指向。

2.我们现在谈的礼仪,是中国文化与国际礼仪融通的结果

礼仪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礼仪根植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是我们本民族特有的循礼方式和规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礼仪的国际性特征也在凸显。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礼仪借助国际交往平台形成国际礼仪通则,在言谈举止、服饰惯例、节日礼俗等方面对世界进行着广泛的渗透,这些规则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要走向世界,不可以无视国际礼规的存在。也因此,中国现代礼仪的内涵,必然不止是民族的,而且一定还是时代的和世界的。

3.我们现在谈的中小学教育中的礼仪,既是国家宏观层面所倡导的礼仪,又是中小学微观层面独特视域里的礼仪

国家层面所倡导的礼仪,是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而培育起来的道德精神和礼仪规范,其内涵具有完整性、规范性、国际性的特点,是在个人领域、社交领域、公务领域、商务领域、服务领域、涉外领域、习俗领域等方面可以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规定的全覆盖式的礼仪,它贯穿于人的终身礼仪学习的全过程;而中小学礼仪教育中的礼仪,是中小学生成长阶段必须明白的礼仪,它是根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科学地、系统地、有层次地进行构架的微观层面的礼仪。由于我国礼仪教育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目前对中小学礼仪的内涵界定尚不是很明晰,从而导致各校在推进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对礼仪的界定出现了许多问题,或外延扩大,或内涵缩小,教育的基本理念、运行模式差异很大,影响着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基本水准。

二、如何把握“礼仪教育”

这里谈的认知问题,不是常规意义上对礼仪教育的意义、内容、方法的认知,而是针对容易或正在产生误区的几个领域的认知问题。

1. 把握礼仪教育的着力点

礼仪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它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的同时发力,能力与德性的平衡塑造。礼仪教育的着力点并不在于教会学生多少礼仪知识,形成外在的礼仪形式;而是能不能在这个形式中注入礼仪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律己敬人的道德情感和秩序意识。因此,礼仪教育不能单纯以知识的掌握作为着力点,而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为着力点。目前,由于对礼仪教育理解的偏失,使得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礼仪技能的灌输,如怎邮褂锰遄恕⑷绾问褂镁从铩⑷绾我潜碚洁、如何遵守秩序等,而较少关注德性的实践,对如何理解礼仪的精神,使用礼仪来表达律己敬人的情感,做得很不够,从而使礼仪学习颇显浅薄,呈现重形式轻内涵的弊端。在一些学校,礼仪教育是华丽丽的来,静悄悄的走。如果我们的礼仪教育不能给人以身心合一的情感和对人的礼敬,就缺失了最本质的人文情怀,教育的平衡点就出现了偏差。

2.重视礼仪教育的难点

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当前我国礼仪教育中有许多困难,其中几个突出的难点直接影响着礼仪教育的水平。一是礼仪规范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仍然是旧礼已去,新礼未成,一些礼规靠约定俗成,一些礼规是西方舶来,还有些是传统与现代的杂糅。我们至今没有国家层面制定的《礼典》,在中小学礼仪教育中,甚至连最简单的国旗礼、校服礼、成人礼都没有现成的范本;二是师资队伍缺乏来源渠道。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没有礼仪这个学科和专业,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师资培养计划,中小学系统化的礼仪课程开设缺乏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三是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材是实用礼仪知识的堆砌,无法从理论上厘清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中国礼仪与西方礼仪、个人礼仪与公共礼仪的关系;一些教材是互相借鉴,缺少研究与创新,甚至出现知识点不规范的问题。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材体系是学校礼仪教育的基础,要解决这些难点问题,需要政府层面、教育层面和全体公民的继续努力。

3.认识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独特点

中小学礼仪教育与高等教育中的礼仪教育、职业教育中的礼仪教育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首先,它是一种奠基性教育,社会公德中与礼仪有着密切关联的那些最简单、最易于操作部分的掌握,必须在这个阶段的教育中解决,以此为我国公民文明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其次,它是一种习得式教育。需要反复学习、不断引导、贯穿始终,直至将知识沉淀为素质,将行为衍生为习惯,张口就来、伸手就有,举手投足、彬彬有礼;再次,它是一种系统性教育,需要课堂教学、校内外活动、学校日常管理等方面集体发力,内容、形式、资源、机制共同支撑,直至学生礼遇环境、礼遇他人、礼遇社会的文明习惯整体形成。

三、如何科学构架中小学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一个新生领域,需要从中小学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等角度,厘清、界定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定义、功能、内容、特征和方法及其与相关领域的区别和联系等问题,这就必须对当前国内中小学礼仪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更好地形成礼仪教育的共识,整合礼仪教育的内容,凝聚礼仪教育的力量,对礼仪教育进行科学的构架。

1.内容构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加强国民礼仪教育。加大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普及教育与宣传力度,在国家重大节庆活动中体现仪式感、庄重感、荣誉感,彰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规范,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推动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礼让宽容的社会风尚。”这是对我国礼x教育内容的新的宏观诠释。中小学礼仪教育的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个人礼仪和交往礼仪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国家重大仪式礼仪、民俗礼仪、网络礼仪的教育,培养学生仪容整洁,服饰得体、语言文明,举止优雅的良好社会形象。同时,要科学地整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选出一些最普遍、最适用的礼仪规范形成中小学各个年级的礼仪教材体系。

2.环境构架

礼仪教育的环境具有广泛性特征,包括人伦环境、文化环境、道德环境、生活环境,是一个全民教育工程。礼仪几乎可以对所有的社会生活进行约束,所有的社会生活也可以对它进行影响。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提高认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实际出发,制定规划,全面布置,健全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公民礼仪教育,培养全社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文明习惯,让中小学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优美的社会环境中感受到国家整体之礼;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要认真处理夫妻、长幼、邻里关系,将礼仪体现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中小学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礼让中感受人伦之礼;中小学在整体教育活动中,要将“守礼”作为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基本要求,使师生交往做到彬彬有礼,营造出律己敬人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校园之礼。

3.方法构架

一是将礼仪校本课程与相关课程教学相结合。各校应尽可能地开设礼仪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并利用小学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高中的《思想政治》等相关课程渗透礼仪教育。二是将日常管理与学生自律相结合。要将礼仪规范写入日常管理的规则中,强调礼规的“刚性”约束力。比如对于国旗、国徽、国歌的礼仪;各种重大庆典的礼仪;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维护和使用的礼仪等,应专门设计并自上而下地强制执行,使学生养成习惯并逐步形成自律。三是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主题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抓住重要节庆日和公益活动的机遇,利用各类场所及传媒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四是将学生实践与教师引领相结合。要鼓励学生将礼仪知识用于学习和生活实践;加强教师礼仪培训,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创新礼仪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习惯,真正做到寓礼仪教育于整体教育之中。

参考文献:

[1]蒋Z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4.

第6篇: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 礼仪问题 礼仪教育 思考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帮”美称。“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

一、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因此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2.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师范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德商”较低,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塑造师范生具备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都是极为有益的。

3.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礼仪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师范生礼仪缺失的突出表现

当前师范院校中,学生礼仪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首先,师生间存在礼仪缺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在“知书达礼”之人集中的师范院校,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据了解,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已逐渐“淡”出课堂。眼下一些学校,“起立问好”成了稀奇事。偶尔有同学课上看见老师喊“起立”时,很多学生竟大感意外,常常要过上十几秒钟,才稀稀拉拉地站起来,很不“情愿”地问老师一声好。学生在课堂上起立向老师问好,其用意不只是提醒同学开始上课,也体现了学生对老师教书育人的应有尊重。

师生间的礼仪不仅是上课前的行礼问好,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相互尊重。现在大学课堂纪律远不及中小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报纸、看小说、接打手机、发短信、听耳机,有时学生相互间讲话,嘈杂声很大,特别是合班上课,杂音几乎淹盖教师的讲课声音。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其次,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礼仪缺失。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偷别人的财物,男生中有偷盗现象,女生中也大有人在。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缺乏谦让,致使矛盾激化,有的甚至上升为刑事案件。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却不知道学会尊重别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也有少数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基本的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弄得父母很尴尬。有的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通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骗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

2.荣耻不分

一些师范生荣耻不分、美丑不分,把一些不文明、粗俗、陈腐的东西当做“新潮”、“潇洒”。例如有些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看成是有“个性”;把结拜兄弟看成是够哥门意气。学生中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染黄发,穿拖鞋进教室,公共场合勾肩搭背,网上欺骗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三、师范生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古到今,中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孤僻性格而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善于人际交往又往往与不懂礼节礼貌有关,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礼仪缺失也是必然的。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德育忽视礼仪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忽视礼仪教育,重“知”轻“行”。在具体的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传授多,而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得少。因此,尽管多数学生知识性的社会道德规范知道较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2)教师的自身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现在高校里的师生关系差不多是一种“职业关系”了,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其教学任务,讲完课后就走人。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导致师生间的感情疏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学生从内心上不尊重教师,直接表现对教师礼仪方面的缺失。

其次,少数教师缺乏爱心。教师缺乏爱心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扰解难。有些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讽刺、挖苦和打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动辄用处分、开除学籍吓唬学生。教师缺乏爱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造成师生间心理和感情上的疏远,礼仪方面的缺失也就难免不发生。

再次,个别教师自身仪表不整,精神怠倦。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也具有示范性,一个气质文雅、衣着整洁的教师走向讲台,会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一个衣冠不整,形秽龌龊、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有些教师忙于家务或第二职业,常常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不仅影响课堂效果,可以说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

四、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有内在道德要求,又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确定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这是解决礼仪缺失的首要问题。

(1)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长期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明礼”这一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

(2)把礼仪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

所谓职业观,就是人们对于职业意义、职业要求、职业规范的观点和看法。现代礼仪中的道德观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统一。特别是在职业礼仪规范中,蕴含着对职业的认识和从事本职业的要求。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体现了对职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3)把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礼仪规范中,蕴含了许多与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思想内容,如为人民服务意识,说的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反映了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观。

(4)把礼仪教育与纪律观教育结合起来

纪律观教育是任何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或者说是从“他律”发展而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5)把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师范生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2.在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否定外在形式的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是很不够的,礼仪和人的其他知识、能力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如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仅微笑这一项就要训练长达半年之久,直到笑得亲切、自然、文雅才能获得登机服务得资格。当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应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训练,如开设“礼仪修养”选修课,让学生经过礼仪规则、礼仪态势和语言的学习、训练,习得高雅的礼节、礼仪,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和训练,无论是内在素质上,还是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3.要以师范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调知行的统一

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因此师范院校要把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日常行为习惯既是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学校加强对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制订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师范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应通过自身的行动做榜样,去影响、带动、教育学生。

1.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有些教师教学工作缺少责任心,对学生粗暴、冷漠,恰恰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滑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入手。

2.注重个人仪表

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和谐、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德价值实现.[J].《道德与文明》2002.1.51~55.

第7篇: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师范生;礼仪问题;礼仪教育;思考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帮”美称。“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

一、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因此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2.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师范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德商”较低,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塑造师范生具备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都是极为有益的。

3.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礼仪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师范生礼仪缺失的突出表现

当前师范院校中,学生礼仪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首先,师生间存在礼仪缺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在“知书达礼”之人集中的师范院校,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据了解,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已逐渐“淡”出课堂。眼下一些学校,“起立问好”成了稀奇事。偶尔有同学课上看见老师喊“起立”时,很多学生竟大感意外,常常要过上十几秒钟,才稀稀拉拉地站起来,很不“情愿”地问老师一声好。学生在课堂上起立向老师问好,其用意不只是提醒同学开始上课,也体现了学生对老师教书育人的应有尊重。

师生间的礼仪不仅是上课前的行礼问好,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相互尊重。现在大学课堂纪律远不及中小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报纸、看小说、接打手机、发短信、听耳机,有时学生相互间讲话,嘈杂声很大,特别是合班上课,杂音几乎淹盖教师的讲课声音。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其次,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礼仪缺失。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偷别人的财物,男生中有偷盗现象,女生中也大有人在。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缺乏谦让,致使矛盾激化,有的甚至上升为刑事案件。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却不知道学会尊重别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也有少数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基本的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弄得父母很尴尬。有的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通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骗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

2.荣耻不分

一些师范生荣耻不分、美丑不分,把一些不文明、粗俗、陈腐的东西当做“新潮”、“潇洒”。例如有些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看成是有“个性”;把结拜兄弟看成是够哥门意气。学生中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染黄发,穿拖鞋进教室,公共场合勾肩搭背,网上欺骗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三、师范生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古到今,中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孤僻性格而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善于人际交往又往往与不懂礼节礼貌有关,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礼仪缺失也是必然的。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德育忽视礼仪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忽视礼仪教育,重“知”轻“行”。在具体的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传授多,而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得少。因此,尽管多数学生知识性的社会道德规范知道较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2)教师的自身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现在高校里的师生关系差不多是一种“职业关系”了,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其教学任务,讲完课后就走人。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导致师生间的感情疏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学生从内心上不尊重教师,直接表现对教师礼仪方面的缺失。

其次,少数教师缺乏爱心。教师缺乏爱心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扰解难。有些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讽刺、挖苦和打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动辄用处分、开除学籍吓唬学生。教师缺乏爱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造成师生间心理和感情上的疏远,礼仪方面的缺失也就难免不发生。

再次,个别教师自身仪表不整,精神怠倦。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也具有示范性,一个气质文雅、衣着整洁的教师走向讲台,会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一个衣冠不整,形秽龌龊、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有些教师忙于家务或第二职业,常常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不仅影响课堂效果,可以说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

四、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有内在道德要求,又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确定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这是解决礼仪缺失的首要问题。

(1)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长期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明礼”这一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

(2)把礼仪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

所谓职业观,就是人们对于职业意义、职业要求、职业规范的观点和看法。现代礼仪中的道德观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统一。特别是在职业礼仪规范中,蕴含着对职业的认识和从事本职业的要求。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体现了对职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3)把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礼仪规范中,蕴含了许多与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思想内容,如为人民服务意识,说的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反映了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观。

(4)把礼仪教育与纪律观教育结合起来

纪律观教育是任何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或者说是从“他律”发展而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5)把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师范生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2.在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否定外在形式的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是很不够的,礼仪和人的其他知识、能力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如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仅微笑这一项就要训练长达半年之久,直到笑得亲切、自然、文雅才能获得登机服务得资格。当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应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训练,如开设“礼仪修养”选修课,让学生经过礼仪规则、礼仪态势和语言的学习、训练,习得高雅的礼节、礼仪,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和训练,无论是内在素质上,还是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3.要以师范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调知行的统一

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因此师范院校要把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日常行为习惯既是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学校加强对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制订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师范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新晨

(三)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应通过自身的行动做榜样,去影响、带动、教育学生。

1.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有些教师教学工作缺少责任心,对学生粗暴、冷漠,恰恰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滑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入手。

2.注重个人仪表

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和谐、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德价值实现.[J].《道德与文明》2002.1.51~55.

第8篇: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

近几年,不仅国内高校对商务礼仪课程的热度直线上升,很多专业例如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商务英语以及金融等专业都相继开设商务礼仪课程,社会上各类企业或政务部门也都兴起了一股培训热潮。例如一些汽车4S店、物业管理公司、企业经营甚至政府公务部门都纷纷要求开展商务礼仪课程培训。笔者拟就商务礼仪课程的社会培训教学作一探索。

一、商务礼仪培训的课程内容选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交往和业务往来中的社交关系日趋重要,这对社交能力和礼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培训的企业人员中,相对人员年龄较大,学历层次较低,学员们对礼仪知识的实用性要求较高。商务礼仪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从个人仪表、服饰礼仪、表情眼神、个人仪态、见面介绍、交谈礼仪、通讯礼仪、拜访迎访、宴请馈赠、位次礼仪到商务出行、会议礼仪、求职礼仪、仪式礼仪等,贯穿于社会交往的每个细节。培训可参考的教材也是琳琅满目,如“十二五规划教材”中的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的《商务礼仪与职业形象》、《商务礼仪实务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的《中外实用礼仪》等。在具体给学员培训课程中,建议针对培训群体,选取部分实用性、操作性强的内容,以课件形式浓缩成一个特定的培训教材。

比如,在给政务人员做礼仪培训时,可突出强调政务礼仪与沟通技巧,选取从礼仪概念、特点、体现方式到职业风格的确定与塑造,分仪容仪表礼仪和商务交往礼仪两大部分,具体涵盖迎客指引入座、拜访送别位次等,打造一个高素质的政务人员形象。而在汽车4S店这样一个典型非公企业的商务礼仪培训中,除了基础的仪容仪表礼仪,应该强调个人仪态训练,如基本的站姿、坐姿、蹲姿,以及展厅待客、迎客、以及电话接待礼仪等。笔者曾经在谈及奉茶礼仪中,曾有学员提问:请问怎么递烟呢?学员在接受培训过程中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积极思考探索,所以要求培训内容的选取要针对具体培训群体,结合工作实际,做到有的放矢。

二、探究商务礼仪培训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图片优于文字

社会从业人员时间紧、工作压力大,培训课件中形象直观的图片比大片的文字更能吸引人。比如个人仪表仪态部分,如果使用美观的女士和男士的仪容仪态图片示范,会比口头或文字描述更直观。学员通过对比仪容图片,不自觉地进行自查自纠,谁的衣着不够整洁?谁的妆容过于浓艳?这样既能调动课堂气氛,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演练示范优于讲解

对于操作性礼仪知识,采用互动演练法,使学生亲身实践,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比如,在示范正确的站姿、坐姿时,可让学员自己上台演练,观看的学员批评指正点评,学员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学习长进,纠正不雅行为,促进学员牢固掌握商务礼仪知识。再如,在讲授如何系领带、丝巾中,单凭讲解或者展示,不足以让学员真正领会。只有通过教师现场示范,学员跟随实践,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到达教学目的。

(三)情景模拟融会贯通

情景剧是商务礼仪课程的一个亮点,也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所学的内容编排成短剧,可以将多个知识点衔接,起到加深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在电话礼仪这一部分,笔者通常要求学员两个一组,自己设计一个电话情景自编自演。比如物业公司的培训人员就即兴编排了一个要求解决停水问题的电话。学员现场编剧,表演结束后先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再由教师进行详细的指点。学员都能积极参与,转变主体角色,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还提升了学员的协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是行为训练的延伸。这种综合性实战模拟演练有助于加深学员对商务礼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9篇:关于社交礼仪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四个结合

高职礼仪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日常交往的基本礼仪规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水平,礼貌得体地与人交往,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实践教学的反复实施和操作,及时总结和升华,提炼出了高职礼仪课程“四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和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礼仪素养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而职业素养又是个人专业素质的重要考察标准,礼仪常识教育是基础,专业礼仪教育是中心,因此将通识性礼仪教育与职业性礼仪教育相结合是高职礼仪教育模式设计的起点。礼仪教育应根据不同专业性质和职业特征进行差别设置,这种差别不仅指内容上的差别,还应该包括课时、教学计划安排,特别是实训项目设计上的差别。如文秘、公关、旅游等专业的礼仪课程应体现公共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范畴;市场营销、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的礼仪课程应体现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范畴;而对于理工科专业,如计算机、机电、汽车维修等专业,礼仪课程应由公共基础课和就业培训的内容组成。要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使其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礼仪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光有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只有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有说服力,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课程日臻完善。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一方面要求按照不同章节的不同教育意义各司其职,该讲授知识、解释道理时以讲授为主;该掌握技能时以训练或社会实践为主。另一方面要求理论与实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互为支持、互相补充,统一于教学需要。在具体训练中有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在专题讲授时有案例分析讨论、情境模拟等。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的,不但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又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灵活。因此,将知识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是高职礼仪教育模式设计的核心。礼仪教育实践训练的教学方式包括如下几种:

讲练式教学礼仪教育的理想方式是把讲授知识、模仿练习和人际交往实践结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礼仪进行综合阐述,通过图片、音像和示范等方式展示标准礼仪,要求学生进行站、立、行、蹲各种姿势,对引导客人、介绍、握手、奉茶等具体礼节规范的训练,则安排他们分组练习,互相观摩、互相纠正、共同提高。在训练过程中突出听、看、做、练等需要亲身体验的关键环节,加深对礼仪知识的掌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模拟式教学模拟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模拟交际场景或情境,突出礼仪技能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礼仪规范的教学方法。在实施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诱导,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激发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创造性,不但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他们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际之中。在运用该教学方法时,首先要为学生设定课程总体框架,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模拟设计,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模拟内容与礼仪情境相符合,并且注意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在模拟教学之初,如果学生遇到难题教师可以稍加提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模拟中相互评议,在实践中提高。在模拟结束时,教师应及时将模拟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纳总结,使之上升为理论化、系统化内容,便于学生在整体上全面把握。如在讲授“日常交际礼仪”章节时,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要求每组以平日生活为蓝本,自由编撰一个生活情景剧,在情境模拟中要运用见面、称呼、介绍、握手、交换名片、电话等日常交际的礼仪规范,并注意展现自身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对每组学生的“表演”进行了录像,回放录像,观摩分析,课上大家现场点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非常投入,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直观形象的体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讲课式教学根据“教学相长”的原理,我们在礼仪课程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如问候、书信、各种场合的秩序等礼仪问题,提前出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备课,然后由学生上台讲课、演示,教师和其他学生在台下听课,最后教师点评、指导,这样加深了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印象,也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对其仪容、仪表、仪态也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效果良好。转贴于

讨论式教学教师讲课时可以把一些富有启发性的礼仪问题或者身边发生的事例编成思考题,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独立思考,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最后教师概括点评。这一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即使是错误的,也在辩论中明白了错误所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学互动,尤其对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礼仪的意义和作用时,我们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发现生活中和校园里的违背礼仪规范的现象,并提出自己对这些想象的看法,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和演讲。这样做使许多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和小节,在大家的共同讨论中就被放大了,正确与错误产生强烈的对比,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印象十分深刻。

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的教学活动。项目指以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的礼仪服务为目的的工作,比如为某个大型社会活动免费提供礼仪服务。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项目工作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要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并且通过实际运作,训练自己在实际工作中与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同事协调、合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高职礼仪教育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但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推移,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因此,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营造学习礼仪、讲究礼仪的良好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强调相互协作和个性发展,是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教学实践,是礼仪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又一集中体现。这种实践使礼仪教育与学生走得更近,也使更多的师生参与到礼仪学习的行列中来,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风气和氛围,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是高职礼仪教育的重要支撑。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理念,鼓励学生立足于校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社会延伸,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如指导学生举办公关礼仪大赛、个人形象设计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承担了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参与了产品促销等实践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所接触的各种场合,应付自如,表现出良好的礼仪修养。

系统学习与习惯养成相结合

礼仪体现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个性特征和综合素质,要使高职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注重养成教育,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使礼仪的系统学习与习惯养成相结合。我们在新生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就在各专业课程中安排了30学时、2学分的礼仪课程,使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系统了解礼仪规范的基本要求。为促进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我们注重加强礼仪实训,各专业安排了为期一周的礼仪实训内容,以迎宾礼仪、办公礼仪为主要内容,训练学生严格遵守礼仪规范的意识和自觉性。还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特别提出礼仪规范要求,我们制定了细致的“学生礼仪规范”,在学生进校之初就进行宣讲,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礼仪观念深入人心,将学生的礼仪表现与班级、个人考核挂钩,对不良行为及时通报批评、纠正,对良好行为给予表扬、奖励。每年有一个月或一周作为礼仪月或礼仪周,届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有关礼仪内容的活动,开展礼仪讲座,评选礼仪典型等,这些做法使学生做到“讲文明、懂礼貌、重礼仪”,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塑造了学生的礼仪形象,形成了一个人人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岩松.现代交际礼仪[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张岩松.论高职学生公关素质培养[J].公关世界,2006,(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