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郑义门观后感范文

郑义门观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郑义门观后感范文

《郑义门》简介

动画片《郑义门》共12集,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被称做“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4月党员活动日,我校党支部组织了全校党员教师们观看了动画片《郑义门》,观看后,教师们纷纷有所感想。

1

王x

良好家风不仅仅有助于教师师德师风的建立,也是全体教师应有的修养。教师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直接影响到校园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大事。《郑义门》是一种创新的宣传教育方式,希望我们的老师可以通过这种轻松活泼的形式领略到更深刻的廉洁奉公的道德教义,并在工作生活中实践出来。

2

王x

廉政动画片《郑义门》中的《教化为先》篇讲述了年幼的郑桐因家中困苦无钱给外婆治病,于是偷窃财物换取银子,此事被家族家长发现,经调查,家长们认为郑桐是因为尽孝才做出此举,没有对他进行严厉的惩戒,而是在族人们面前承认自己力有不逮,挂一漏万,没有对家族族人困难尽到责任,希望族人责罚自己的错误。郑氏家族的家长以身作则教化族人,得到族人的认同和支持,使得家族更加凝聚。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事必躬亲,虽不说话,但自己的行为本身已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和证明,所以能取得人们的信任。”我们应该把正确的思想理念融入工作中,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很微薄,但要从我做起,调高工作态度,自觉严格要求,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3

李xx

“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随着稚嫩的童声响起,故事徐徐展开。3月15日下午,我观看了央视播出的廉洁动漫片《郑义门》。

通过观看《郑义门》,让我在享受传统戏剧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廉政教育。观看结束后,我们久久不能平静。希望每一个党员都能汲取片中家规家风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4

陈x

不论是“江南第一家”的郑氏的家规,还是北宋名臣包拯留给子孙的家规,都体现了“家规”对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家风的深远影响。通过《郑义门》观看学习,及进一步的深化学习,不断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5

陈xx

看完《郑义门》,大致了解郑氏家规,更加震撼,眼前时时浮现一幅幅和和气气的孝廉文化图景。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为官,没有出现过因贪污而遭罢官的现象。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重教育、尚节俭、睦乡邻、崇清廉”,这是郑氏家族最重要的家训,也值得我们每一个家庭借鉴学习,身教更重于言传,学习郑氏家规,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家庭和工作中树立好榜样。在家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和睦相邻;在单位崇廉拒腐,公私分明,甘于奉献,作为教师更要感染学生能够言传身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家庭,让我们一起为共建社会主义文明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6

林xx

正像郑濂所说,有人监督时恪守规矩并不难,难的是一个人在无人监督时也能抵制诱惑,坚持操守。郑浩在家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已将规矩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才能方寸不乱,百毒不侵。我们在教师岗位上,也会受到家教和家长物质诱惑,如何把规矩化为严以律己的自觉,做到不忘初心,不失公心,值得我们思考。

7

周xx

以仁德教化,用法纪规范,我们党员严以修身,讲规矩,守本分,认识到沉甸甸的责任,不忍为非。让规矩内化为心。安心教学,努力培养好下一代青少年。

8

李xx

郑义门,一个遥远的故事,那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历经三百多年的岁月沧桑,终于悄然隐退,藏入历史苍茫的暮霭。然而,它的存在,在中华家族发展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家”,始终是中华民族心理积淀中最难释的情结,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发展流变的一方坐标。

9

葛xx

记忆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片段,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全方位地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这大抵就是普通人家的家风和传承。

《郑义门》中《郑氏家规》有言:言传不如身教、齐家而后国治。在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民尽责的一路上,与君共勉。

10

李xx

《郑义门》动画形象深入人心,用简易的形式将廉洁奉公的郑义门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通过这一系列动画的观看,我们于精神层面深受影响。愿秉承郑义门精神,挺起我民族的脊梁。

11

郭x

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对于为官当权者,良好的家规家风,是廉政的“内因”,只有深深体会到,“家业之成,难如升天”,才能够“当以俭素是绳准”,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办事风格,才能够珍惜国家的每厘钱财,才能够做到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可为,才不敢乱伸手,才能成为深受人民爱戴的好官。

12

胡xx

《郑义门》动画形象深入人心,用简易的形式将廉洁奉公的郑义门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通过这一系列动画的观看,我们于精神层面深受影响。愿秉承郑义门精神,挺起我民族的脊梁。

13

金xx

郑义门几百年来凝聚而出的优秀文化,并没有随着光阴的流逝而淹灭,它依然活跃在当今郑氏后裔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中。如今,人们在这里寻古探幽,思索感悟,汲取精神养分,向着更加灿烂的明天。

14

孔xx

看了《郑义门》之后,深有感触,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我觉得要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文明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沉下心深刻感受 “郑义门“的传承精髓,感受颇多。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虽说那是明朝时期的家规,但就现在来说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5

李xx

民风,说到底就是这个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近年来,从各种传媒报道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中华传统美德越来越少,感受最多的是“冷漠”二字。各地老人摔倒无人扶的尴尬场面不停地敲打着人们的内心,越来越多的人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成处事教条,这些冷漠的人、冷漠的事、冷漠的心并不触犯任何法律法规,却让整个社会变得冷冰冰。但我想有些事我们应该做,而促使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不是法律冰冷的条文,而是道德从内心深处推动人前行的力量,使人温暖的力量。

16

林x

观看影片后,支部党员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时刻认识到,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家风正,由党风淳;家风正,由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党员干部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17

申xx

家风正,影响给孩子心灵和骨子里的正气和正义是必然的,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释放出来的自然是正气。

18

唐xx

郑氏义门,那本被视为其家族灵魂的《郑氏规范》,其中的一些条款或许与今天的人们产生了时空上的隔膜和认同上的疏离,但这种以一纸家规将“孝义”精神传承至今的创举,以及蕴藏其中的重教育、尚节俭、睦乡邻、崇清廉的理念,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今天的人们治国治家的启示和借鉴。

19

韦xx

观后在精神层面上还是深受影响的,言传不如身教。纵观古今,大凡清正廉洁的官员,都十分重视家庭的建设和管理,其身后大都有一个家风正派的家庭。

20

俞xx

金华郑义门历时八百年聚族而居,兴盛不衰。关键在家族有一百多条家规,代代相传。家规的作用在于让子孙“修身”。所谓“修身”说白了就是学习怎样做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到时时自律。子孙做人好,家族就兴旺,反之家族就会衰败。建设国家,治理国家道理亦然。所以,无论家庭也好国家也好,都要讲规矩----做人做事的规矩。

21

章xx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保小家,为大家。

22

赵xx

观《郑义门》后感,读出了温润人心的“孝”和“义”,读出了无处不在的“勤”与“俭”,读出了洁净如水的“清”和“廉”。这个故事,它的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礼仪教化,映射着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演变历程,表达着儒家礼仪美德治家的功能样态,源远流长,流淌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中。

23

王xx

一个人的性格来源于父母,取决于家风。家风的成败,决定一个人品行的好坏,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是我们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我们成长的基石。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包括为家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还包含着我们常说的家范,家范就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它们犹如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促使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某些被认同的准则。

24

陈xx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思想启蒙学堂,通过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培育家风,奠定人性品质的基础。家风是一种思想文化的沉淀,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在家教上的延续。家风正,则人品正,处世亦正;家风不正,则人易怠,处世亦疏。家风是人品的镜子,也是涵养作风的基石。把传统优秀品质延续及优良家风的传承,是我们每个家族的重任。

25

黄xx

小小的“郑义门”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坐标,这个问题放在国家统治需要的大背景下很好理解,它表明了不同统治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忠与孝与义是一源之水,家虽小,却是国之根本,只有将家的价值观与国的价值观高度统一起来,才能最大化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朝廷需要“郑义门”这样的道德标兵,于是他们被一代代地旌表起来,朝廷希望天下人都像他们一样绝对服从指挥,为国家提供了家族生存的蓝本,为国人行为提供效仿的样板。

26

吴xx

党员干部应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27

方xx

在新时代中,《郑义门》在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传播郑氏的廉政文化和良好家风,点亮清廉为官的意识,更拥有振聋发聩的教育意义。

28

周xx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其中强调的就是不断提升的自己的修养,然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郑义门”那样修身治国的优良家风和家规,认真理清“贪”与“廉”两笔账,这样才能做到治家从俭,为官当廉,就能实现忠孝双全,万古流芳。

29

第2篇:郑义门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建筑遗产;孝义文化;郑义门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倡导“百善孝为先”。“尊孝崇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义乃是发展的存续之道,如人不知孝义廉耻,何谈社会的存在。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其情融融;单位有孝,上行下效,竭忠尽智,事业兴旺;社会有孝,人人抱有一份尊重情怀,社会便会和谐。“郑义门”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是融古代建筑、儒学思想、孝义文化于一体的典型历史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郑义门”古建筑群的历史背景

“郑义门”古建筑群,以郑门宗祠为主称,包括沿向麟溪两岸分布着的十桥九闸、东明书院遗址、建文井、圣谕楼、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孝感泉等古建筑,始建于南宋末叶,全祠共64间两弄,占地5000多平方米,分设门廊、师俭厅、中庭、有序堂、拜厅、听训堂、会膳厅、寝室、粮仓、制膳房、总理室和厢房等,功能齐全、规模宏大,有千柱落地,蚊蝇不生之说。师俭厅前院中,有元代古柏九棵,粗可合抱,枝若苍虬,传为宋濂手植。师俭厅内,还挂有历代名公巨卿的匾额、楹联;四壁有碑记多方。郑义门古建筑群在南宋时期的规划还相当简陋,仅供岁时祭祀之用;元至正(公元十四世纪)时,同居七世祖郑钦建祠堂五间;随着郑氏家族同居规模的不断扩大,郑氏宗祠的建设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在郑氏同居最为鼎盛的元末明初,在宋濂(曾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参与下,按照儒家的教义思想对宗祠进行了规划建设,从而形成了存留至今的规划布局形式(主体建筑东朝西面向白麟溪,主入口仪门座北朝南)。此后的郑氏宗祠便在此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到清康熙年间,在族人的捐资下,扩建了九间寝室及十八间厢房,并将原寝室改为拜厅。清乾隆年间(公元十八世纪),因为郑氏宗祠的部分建筑被洪水冲坏,于是,重造了有序堂和仪门,新造池上石桥;嘉庆三年(1798年)重造过厅和师俭厅,并将木柱换为石柱,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了寝室。由于郑氏家祠结构宏敞,风格古朴。宗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尊为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景区内尚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十桥九闸”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二十余处,内容丰富,蔚成群观。而入口区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含义之丰堪称全国之最。195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专文署名保护“郑氏义门祠堂碑记”。

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据资料记载.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长达360余年,时称“义门郑氏”,其孝风义行多次受到旌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美名。据《郑氏宗谱》记载,郑氏家族三朝旌表,173位郑氏子孙入朝为仕无一贪渎,仅明太祖朱元璋一代,郑氏子孙被委以要职者都多达47人,最高者官至礼部尚书,他们出仕的途径无一出于科场,这是史无前例的;郑氏家族以《郑氏规范》治家,以《郑氏家仪》约束,有《功德录》、《劝惩薄》激励族人;郑氏家族十五世同居,历宋、元、明三朝计332年,其家族的管理模式堪称原始共产主义的典范,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综上所述,郑义门古建筑群是一个融古代建筑、传统民俗和儒学文化为一体的典型,它所留存的文物古迹,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三性价值;而且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礼仪治家的典范和缩影,对研究中国儒家史、伦理史、教育史、管理史和宗族发展史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二、“郑义门”古建筑群的保护开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大遗址面临厄运。过分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对文化遗产造成极大的破坏,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日益突现。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确立以保护为主的思路,在保护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适度开发,通过开发促进遗址的保护,使二者相互协调,实现古遗址的可持续发展。早在80年代初期,浦江县政府、郑宅镇政府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浙江省文物保护条例》等,多举并措,县乡联动,进一步明确文物工作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开展文物普查,陆续将郑义门古建筑内的郑氏宗祠、东明书院遗址、建文井、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及孝感泉等7处建筑遗产列为“浦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及时抓好自然和历史文物的抢救、传承,留住文化遗产。2000年当地政府又积极将“郑义门古建筑群”建筑遗产申报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和“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引进民营企业资金对“郑义门古建筑群”进行初期的保护开发。2001年“郑义门古建筑群”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升格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建筑遗产的依法规范管理及合理利用,加速发展旅游开发又进了一步。2004年根据国家文物局文件,县政府出巨资从民营企业手中购回景区经营权,随后在遗产保护和更新过程中正式启动保护规划。2006年,“郑义门古建筑群”保护开发规划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完成,“管委会”请来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人员对古镇实地踏勘,编制了古镇白麟溪两岸传统民居、新建民居等各类建筑的保护规划和改造方案。规划围绕“一区二路七个景点”,进行保护开发。“一区”即新建入口区,配套停车场、入口广场、游客中心、办公大楼、九块牌坊群。“二路”即麟溪路和义门路。通过对麟溪路和义门路部分段两边的房屋立面按照灰墙、黛瓦、坡顶、木排门等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进行整治,再现明清时期浦江民居的传统风貌。“七个景点”即孝感泉、昌三公祠、郑氏宗祠、建文井、昌七公祠、木牌坊、十桥九闸。孝感泉主要展示义门的孝义文化;昌三公祠主要体现郑宅婚嫁礼仪文化;郑氏宗祠主要体现宗祠的宗教文化,展示老宅作为部级文化保护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博物馆的作用;建文井主要反映建文帝逃难的场景;昌七公祠主要体现古镇的衣食风俗文化,展示郑宅特色的着衣制度和用膳风俗;木牌坊主要体现展示古镇的远古;十桥九闸是改造白麟溪还原江南古镇别致风景。在项目管理上,成立“郑义门”古建筑群管委会,协同郑宅镇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负责工程建设;在资金拼盘上,坚持财政倾斜、市场运作、社会募捐多途径筹措来保障;管理上改由政府开发,责任和利益关系为县旅游局进行门票管理,县文物管理部门负责对古建筑进行维修。经过有序开发和利用,“郑义门古建筑群”先后被授予现为国家4A级景区、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郑义门”古建筑群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遗产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传统聚落地域建筑保存,对当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都有极大之帮助。近些年来,通过“韩国郑氏后裔祭祖”、“郑义门集体婚礼“、”郑义门孝义文化诗歌赛“等文化宣传交流,“郑义门”古建筑群被视为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而成为吸引国人与国际观光客或学术团体拜访或游览该地域的重要观光资源。但在开发和保护建筑遗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人为破坏建筑文化遗产依然存在;建筑遗产保护方法过于传统,片面注重单体保护;全民保护意识有待提高等等,亟需进一步传承孝义文化,加快推进保护利用和创新发展步伐,以促进当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双赢发展。

一要确定政府在传承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现阶段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尚处于启动和起步阶段,社会力量还有待进一步成长,需要有效确立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出相关的法规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机构、设立专项基金、培养人才及社会宣传等举措来建立政府主导的机制,为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政策环境、制度保障、资金支持、人才储备和社会基础。

二要完善有效的古建筑文化管理办法。古建筑的管理保护是一件严谨细致、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增强科学意识,讲究科学方法。

当今信息社会时代,在采用收集、整理、贮存、出版、展示等传统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运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古建筑实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三要提高公众保护建筑遗产的意识。在实际的古建筑保护过程中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保护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广大民众更应该成为保护事业的主体参与者。因此,有必要让广大民众了解建筑文化遗产情况和保护知识,将建筑保护观念深入到民众的意识中,让全民都积极加入到古建筑保护的队伍中来。要通过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对建筑遗产进行管理,将保护开发所产生的间接收益,全部用于建筑遗产的修缮和保护,并且政府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

四要提高郑义门古建筑群的知名度。郑义门古建筑群有三朝旌表的辉煌历史、有建文帝避难的传说等等,给郑义门古建筑群增添了浓厚的帝王文化气息;郑义门古建筑群形成了很多的民俗文化,如加冠礼、三献礼、翘脚灯、洗水龙、同居饭等等;郑义门古建筑群虽然是个家族,但其管理模式已超出了家族的范畴,从《郑氏规范》和《郑氏家仪》中,可以充分体现其管理模式和生活形态,展示孝义、和谐、德治等内涵,是难得可贵的文艺创作素材。相关部门可以探索通过拍摄电视剧、举办全国性的书画、摄影和征文比赛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古建筑的知名度,增加文化旅游的含金量。

五要构筑建筑遗产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的平台。历史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是文物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益性事业。在保护建筑遗产的同时,应特别注意挖掘再利用的因素,通过改变传统建筑功能、增加服务内容等方式,使传统建筑达到可持续发展,并赋予古建筑新的活力。如除了将古建筑作为旅游景点、展览馆等用途之外,还可以作为教育实验基地,不仅可以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素质教育,还可以对大学生特别是建筑类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二十五史》卷七《宋史》上、孝义、郑绮,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2]《二十五史》卷九《元金辽史》、孝义、郑文嗣,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二十五史》卷十《明史》孝义、郑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第3篇:郑义门观后感范文

郑玄在《周礼注》、《毛诗笺》中对兴的认识有所不同。郑玄随文释义,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说;在《周礼注》中以善恶美刺区别比、兴的解说,源于《周礼》“乐语”,是侧重从用《诗》方法的角度解说;在《毛诗笺》中以“喻”释“兴”,认为“‘兴'、‘喻'名异而实同”,乃是缘于毛《传》标兴解说诗本义,是侧重从《诗》之表现方法角度的解说。《传》、《笺》运用兴法解说诗本义,客观上促使赋、比、兴的含义由用《诗》方法转变为《诗》之表现方法。

【关键词】 兴 喻 譬喻 《毛诗笺》 表现方法

东汉大儒郑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对比、兴进行了不同的解说,在《周礼注》、《毛诗笺》中对兴的认识有所不同,后人始终不得其解。通过反复考察,我们发现古代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与表现方法区别开,故难免产生认识上的混乱;郑玄随文释义,从不同角度对比、兴加以解说;在《周礼注》中以善恶美刺区别比、兴的解说,源于《周礼》“乐语”之“兴、道(导)、讽、诵、言、语”,是侧重从用《诗》方法的角度解说(1) ;在《毛诗笺》中以“喻”释“兴”,认为“‘兴’、’喻’名异而实同”(2),乃是缘于毛《传》标兴解说诗本义,是侧重从《诗》之表现方法角度的解说。本文通过考察《毛诗笺》以兴说诗的文化背景、说兴体例分析郑玄对兴的认识。

一 郑玄《毛诗笺》以兴说诗的文化背景

包括《毛传》作者和郑玄在内的古代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和《诗》之表现方法加以区分,认为用《诗》比、兴和用比、兴写诗是一回事,都是“引譬连类”;并且也无意于借助比、兴分析《诗经》的表现方法,他们只是借助比、兴感发诗意而已;但在客观上,用《诗》方法和《诗》之表现方法在表现形式、功能上确实存在着运用比、兴方法读《诗》感发己意和运用比、兴方法解说诗本义的差异,因此使郑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对比、兴有不同的解说。

在《周礼》“六诗”说发生的战国时代,大师、大司乐教 瞽矇、国子“六诗”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用《诗》的方法(3),但自毛《传》标兴说诗涉及到诗本义之后,使赋、比、兴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尽管两汉时期的学者在观念上尚未将用《诗》方法与表现方法区别开,以为二者都是引譬连类托物言志的方法;尽管毛《传》仍旧是沿用赋诗言志的用《诗》兴法感发兴义;尽管用《诗》宣扬经义也仍旧是用《诗》,但是由于毛《传》将其感发的兴义说成是诗本义,一旦涉及诗本义,客观上就如同说诗人用此兴法而使此诗具有此兴义,这就必然涉及到诗的表现方法,这就与春秋时代无涉诗本义的断章取义的用《诗》言己意的方法截然不同。于是赋、比、兴的含义便逐渐从用《诗》方法向《诗》之表现方法转变。

当时说诗存在注不破经、笺不破注的注释原则,郑玄《六艺论》自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4)郑玄虽然对家法有所突破,但基本上还是遵循笺不破注的原则,随文释义,随《传》说兴,毛《传》标兴说诗,认为“兴”即“喻”,主观上是沿用兴法说诗,客观上则如同将兴作为《诗》之表现方法加以运用比附经义(5),郑玄也同样认为“兴”即“喻”,客观上也同样是将兴作为《诗》之表现方法加以运用比附经义。

二 郑玄《毛诗笺》以兴说诗的体例 郑玄《毛诗笺》将其笺诗分为补充说明、订正毛义两大类。

“补充说明”是指郑同毛义,只因毛义隐略,则更表明,补充说明毛义,此类大致可分五例:其一,《传》标兴,说兴隐略,《笺》补充说明兴义。

《传》标兴,说兴隐略,《笺》补充说明兴义,如《王风兔爰》首章:“有兔爰爰,雉离于罗。”《传》云:“兴也。爰爰,缓意。鸟网为罗。言为政有缓有急,用心之不均。”《笺》补充云:“有缓者,

有所听纵也;有急者,有所躁蹙也。”(6)

《郑风箨兮》、《秦风蒹葭》、《秦风终南》等类此。

其二,《传》标兴,只言兴体特征,未说兴义,《笺》补充说明兴义。

这其中又可分为两例,或《传》标兴,只训字义,未说兴义,《笺》补充说明兴义,如《陈风东门之池》首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传》只云:“兴也。池,城池也。沤,柔也。”《笺》补充云:“于池中柔麻,使可缉绩作衣服。兴者,喻贤女能柔顺君子,成其德教。” (《毛诗正义》卷七,第377页)

或《传》标兴,特言兴体特征,暗示兴义,未直接解说兴义,《笺》补充说明兴义,此例颇多,如《小雅节南山》首章:“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传》只云:“兴也。节,高峻貌。岩岩,积石貌。”《笺》补充说明兴义云:“兴者,喻三公之位,人所尊严。” (《毛诗正义》卷十二,第440页)

《邶风终风》、《邶风柏舟》、《鄘风墙有茨》、《王风扬之水》、《郑风风雨》、《齐风甫田》、《唐风鸨羽》、《唐风有杕之杜》、《陈风墓门》、《小雅黄鸟》、《小雅瞻彼洛矣》等类此。由第一、二例可知,《传》、《笺》都认为“兴”即“喻”,“‘兴’、’喻’名异而实同”。其三,《传》首章标兴,余章未标兴,《笺》补充余章兴义。

《传》首章标兴,余章未标兴,《笺》补充余章兴义,如《郑风山有扶苏》首章《传》标兴,二章:“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传》未标兴。《笺》补充云:“游龙,犹放纵也。乔松在山上,喻忽无恩泽于大臣也。红草放纵枝叶于隰中,喻忽听恣小臣。此又言养臣,颠倒失其所也。” (《毛诗正义》卷四,第341页)

《召南江有汜》之二三章、《邶风凯风》之三四章、《邶风绿衣》之二三四章、《邶风终风》之三章、《王风采葛》之二三章、《王风中谷有蓷》之三章等类此。

第4篇:郑义门观后感范文

背井离乡,

没有她想要的幸福

现年22岁的郝忆青毕业后在家乡做了一名代课老师,温柔美丽的她引来了不少的追求者,其中,一个叫郑履义的代课老师对她最为深情。

郑履义比郝忆青大6岁,身材高大,能言善辨。郝忆青的善良清纯让郑履义一见钟情,立刻对她发动了爱情攻势。不谙世事的郝忆青很快就对这个高大的男人产生了好感。一次,郑履义借口说自己心情不好,要郝忆青陪自己吃饭。席间,在郑履义的一再要求下,郝忆青勉强喝了一杯白酒,不胜酒力的她一下子就醉倒了,迷迷糊糊中,郑履义把她抱到了床上……

事后,郝忆青虽然气郑履义乘人之危,可此时,郝忆青对他早已产生了感情,最终,她还是原谅了这个在自己面前后悔得痛哭流涕的男人。

然而,郝忆青和郑履义的恋情,却遭到了郝忆青父母的坚决反对。郑履义的家境贫寒,而且工作平平,他们认为这样的男人不会给自己的女儿带来幸福。为了能在一起,郑履义和郝忆青最后决定放弃工作,去温州打工,等赚到钱就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家。

可来到温州后,既无学历又无工作经验的他们很快就到了山穷水尽的艰难地步。更难堪的是,因为家里的反对,户口拿不出来,郝忆青和郑履义无法办理结婚手续,而郝忆青却怀上了身孕。为了照顾肚子里的孩子,两人只好租了一个桥棚暂住,郑履义则靠在桥下帮一个车摊擦洗小车赚钱维持生计。

洗车能赚到的钱非常有限,两人常常穷得揭不开锅,更别提郝忆青作为一个孕妇应该补充的营养和必要的检查了。就在这个生活的低谷,命运却再一次地给了他们致命的打击。一天,郑履义被车摊老板叫去喝酒,喝醉酒的他回车棚时,竟然在下桥时摔断了腿,被人抬了回来。

眼看着丈夫受了伤,不仅不能赚钱养家,而且还要花费医药费治疗。郝忆青发了愁,无奈之下,她只好瞒着丈夫,偷偷来到温州一家家政公司登记,想找份保姆的工作赚钱。几天后,郝忆青被家政公司通知,有一个艺院的作曲家要求找一个保姆,所提出的要求和郝忆青都比较符合。就这样,郝忆青成为了这个叫齐志平的作曲家的保姆。

齐志平三十多岁,戴副眼镜,样子斯斯文文。他告诉郝忆青,自己离了婚,没有孩子,父母远在北京,家中就他一个人,请个保姆只需要帮他做些简单的家务,月薪700元。看到齐志平是个知书达理的文化人,郝忆青也很满意为这样的雇主服务,只是解释说自己家里还有个病人,因此每天工作的时间不能太长。齐志坚满口答应了。

从此,郝忆青就在齐志平家里当起了保姆。考虑到郑履义是个大男子主义思想严重的人,郝忆青没有告诉他自己给人家做保姆的事情,只说是帮一家小商贩看看摊位赚点小钱。

可随着时间长了,郑履义发现妻子经常不在家,而且最近手头还宽裕了很多,就对郝忆青的话起了疑心。一次,郑履义发现郝忆青买了几盒很贵的西洋参回来给自己补身体,便怒声问她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他怕妻子在外面有所不轨。

看到丈夫眼里的疑问和愤怒,郝忆青欲言又止,她知道丈夫要面子,要是知道她去做了保姆,肯定会很生气。见妻子说不出来,郑履义竟拿起一把拖把,劈头盖脸地打向她,打得郝忆青满脸伤痕,方才罢休。丈夫的无理、野蛮,生活的重压,渺茫的前途,渐渐让郝忆青感到了迷茫,漆黑的夜里,她开始追问自己:当初放下一切,跟着这个男人远赴他乡,到底是对还是错?

爱上音乐家,

在她心里只是一个奢侈的梦

家里的压抑让郝忆青更加向往在齐志平家工作时的轻松。特别是有时郝忆青在齐志平家里打扫时,听到齐志平在书房里作曲时,钢琴流淌出的如童话一样的天赖之音,让她非常陶醉,听着听着,她就仿佛回到了从前做代课老师的天真岁月中。

一天,齐志平弹奏起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协奏曲,那凄婉的钢琴声悠悠地飘扬着,不禁让心有感触的郝忆青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从书房出来的齐志平看到了郝忆青的样子,既出乎意料,又很惊奇,他没想到,一个保姆竟然会这么喜欢音乐。

齐志平的心动了一下,便对郝忆青说:“小郝,你先别忙了,听我弹弹曲子吧!”齐志平边说边给郝忆青倒了一杯咖啡,并请她在书房里的沙发上坐下,说:“你慢慢喝,欣赏乐曲。”

弹完曲子,齐志平和蔼地对郝忆青说:“以后,你可以多抽些时间听听名曲,看点书,你还年轻,不要这样放弃自己。”齐志平的话听得郝忆青心中涌过一阵暖流,她使劲地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感激。

从那天开始,郝忆青每次都抓紧时间做完家务,然后就捧起书籍阅读或是听齐志平弹奏钢琴。齐志平也常常在弹奏完毕后,给她介绍各种名曲的特点和有关的故事,还把自己写的曲子弹奏给她听,并要她提意见。

2005年12月的一天,齐志平突然发起了高烧,郝忆青赶紧将他送到了医院。没想到,她一回家,郑履义便给了她一个耳光,并破口大骂道:“张哥说今天看到你在医院搂着个男人,他是谁,你到底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郑履义越说越气,容不得郝忆青回嘴,边骂边对她大打出手,一直打到她蜷缩在墙角里发不出声音来方才停止。末了,郑履义还觉得不解恨,歇斯底里地吼道:“滚!你给我滚出去!”然后,他强行把郝忆青拖到了大街上,并关上了门。

寒风凛冽的街头,郝忆青无处可去,无奈之下,她只好来到了齐志平家里。齐志平看着冻得瑟瑟发抖的郝忆青,赶紧端来了一杯热牛奶,并关心地问她怎么了。面对郑履义的拳头,郝忆青没有哭泣;但齐志平几句温和的问候语,却让郝忆青泪流满面。

同样是男人,为什么一个粗暴得像流氓,一个却那么温文儒雅呢?

喝过齐志平端来的牛奶,在他的追问之下,郝忆青才向他道出了自己来温州后所经历的坎坷遭遇。并将自己和郑履义之间的事情,从头至尾如实告诉了齐志平。齐志平也叹息不已,最后,他建议郝忆青,要想在温州立足,首先要有一技之长,他可以介绍她到一家美容院去做学徒。

但没过半个月,郝忆青就被美发店的老板娘送了回来,原因是她已身怀有孕,美发店的老板担心她做不长。在齐志平的劝说下,2006年春节过后,郝忆青去医院做了人流,并暂时住在了齐志平家里。没有找到工作的郝忆青觉得住在齐志平家里白吃白喝很不好意思,便提出还是先给齐志平做保姆,月工资700元。

2006年3月的一天,郝忆青上街买菜,突然遇到了郑履义,他拉住郝忆青,痛哭流涕地说,自从上次将她赶跑后,他就后悔了,到处打听她的消息。郝忆青说他们之间已完了,让郑履义再也不要来找她,话未说完,郑履义就露出了狰狞面目,高声恶骂道:“你是我老婆,谁抢了你,我就和他拼命!”

郑履义一路追着郝忆青来到了齐志平的家里,并进去大吵大闹,要齐志平把老婆还给自己。闻声出来的齐志平喝斥他赶紧离开,郑履义抢过桌上的水果刀,大声叫道:“她是我的老婆,我要抓她回去!”说着,就将郝忆青往外拖。齐志平一个箭步跨上前,说:“你太野蛮了,快放开她!”纠缠中,郑履义的刀刺到了齐志平的手臂上,鲜血顿时流了出来。邻居闻声赶来,终于将郑履义制服在地。

事后,郑履义被判拘留一个月。齐志平缝了十多针,住了七天院,方才痊愈。郝忆青泪流涟涟,悉心照料他,想到都是自己惹出的祸,害他吃了那么多的苦,她心中很是难受。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郝忆青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个男人,真的想要为他赴汤蹈火,但她想自己只是个卑微的保姆,有什么权力去爱呢?就把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里吧!

就在郝忆青悉心照料齐志平的过程中,谁也没想到,齐志平也对这个纯朴的保姆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感觉,他渴望着这个女人的照顾,却又不敢和她的眼睛对视,每次看她一眼:就会不自然的迅速地避开。这感觉总让他那么怦然心动。但是,一想到自己是个离过婚的人,而且比郝忆青大了10多岁,还不知道她的感情到底如何,齐志平便不敢轻易开口。

就这样,两人都把这份感情压抑在心底,没有说出口。

真爱落幕,

你愿意嫁给我吗

2006年秋,齐志平得知一所成人学院要开办一个美容速成学习班,只需三个月就能结业,而且还会介绍工作。齐志平便替郝忆青报了名并交了学费。拿着学员证的那一刻,郝忆青感动得哭了。

2006年12月,美容学习班结业后,郝忆青被推荐到一家规模较大的美容院实习,这家美容院比较正规,不仅月薪不低,而且还安排食宿。就这样,郝忆青的生活安定了下来。工作闲的时候,郝忆青还是会经常到齐志平家里,帮他做做家务,一起聊聊天。

但令郝忆青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郑履义又来找她了。2007年1月18日,齐志平去图书馆找资料,郝忆青在家里帮他做卫生,门铃声突然响起。郝忆青去开门,发现是郑履义站在门外。几个月不见,郑履义竟然穿得西装革履。

“你来干什么?”郝忆青没好气地想关上门。郑履义却挡住了门,嬉皮笑脸地说找她有事,然后挤进了门。进来后,郑履义对她说:“小青,我们辛辛苦苦从家乡跑出来,不就是为了两个人在一起过好日子吗?过去我们是没钱,所以吃尽了苦头。现在机会终于来了,我找到了一个赚钱的门道,只要你肯听我的话,我包你享福在眼前。”郝忆青对眼前的这个男人早就失去信心,没听他说完,便冷冷地要他赶紧离开。见郝忆青丝毫不为所动,郑履义只好讪讪地离开了。

2007年3月15日,郝忆青刚从齐志平那儿出来,在街心花园的转角处,又碰见了郑履义,他一本正经地对郝忆青说,他接到老家的电话了,听说郝忆青的老父出了车祸,已快不行了,她父亲一直喊着女儿的名字,让她一定要回去看上最后一眼。

郝忆青一听大惊失色,自己当初背着家里跑出来后,家人对自己非常失望,特别是父亲,对女儿又气又恼。郝忆青打电话回家,父亲只要一听到是她的声音,就把电话挂断。后来因为居无定所,郝忆青也没有怎么和家里联系,更没有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郑履义的话让郝忆青半信半疑,赶紧打电话回家,没想到,接到电话的母亲竟真的哭着对她说,她父亲的确是出了车祸。得知老父亲出了事,郝忆青给齐志平留了张字条,然后赶紧到美容院请了假,来到长途汽车站订票回家。

没想到,在车站里,郑履义也出现了,他解释说,自己也要回家,正好一起。郝忆青虽然讨厌这个男人,但现在的她一心只想早点回乡,也就没多说什么。在车上坐了十几个小时后,车子已经到达湖北省境内的一个郊县。当时正是半夜,郝忆青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这时,郑履义闹着要解手,车子停了下来。郑履义推醒睡得正沉的郝忆青说,到站了,让她下车。

郝忆青睡得迷迷糊糊的,也没注意外面的情况,稀里糊涂地就跟着郑履义一起下了车。一出车门,郝忆青就发现情况不对,刚想转身,不想身后开来一辆小车,几个不明身份的男人围住了她,郑履义也不知朝那几个男人做了什么手势,其中一个男人就堵住了郝忆青的嘴,几个人七手八脚下地将她抬上了小车,任郝忆青吼叫挣扎都无济于事。小车足足开了几个小时,第二天中午才在一个小山沟的小村里停了下来。

原来,郝忆青是被郑履义拐卖了。郑履义在坐牢时,认识了一个做人贩子的犯人,出狱后,他便干起了这些不法勾当,专门在温州一带物色老实的打工妹,然后骗到湖北境内和这里的人贩子勾结,将她们卖到深山各处。

待郝忆青明白过来,已经什么都晚了,她被人强行按住,押进了洞房,床上坐着的,是一个又老又丑的男人。郝忆青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觉得自己如同掉进了地狱。

2007年7月15日,一辆警车呼啸着开进山村,瘦削得不成人形的郝忆青披头散发地冲了出来,拦住那辆警车说:“救救我!”警车在她面前停下,几个身穿制服的警察下了车扶起了郝忆青,紧接着,一个男人从警车上下来走到了郝忆青面前,泪流满面地将她紧紧搂在了自己怀中。这个男子就是齐志平。

等郝忆青发现搂住她的人就是齐志平时,一时竟像失散多年的孩子突然见到了父母一样,嚎啕大哭,让在场的围观者无不动容落泪。

原来,自从郝忆青走后,齐志平一下子竟像失了魂魄似的,茶饭不思了。他常常一个人长久地呆呆出神,幻想着郝忆青会再在他面前出现。这时,他才真正明白,自己的确是爱上了这个保姆。可生性内向的他始终没有勇气给郝忆青打电话。

日子一天天过去,齐志平实在忍不住了,才打通郝忆青留下的家里的电话号码,没想到,郝忆青的家人却说,郝忆青并没有回家,她老父的病已好多了,只留下腿脚不便的残疾。齐志平闻言大吃一惊,觉得事情有些蹊跷,很为郝忆青担心。最后,在朋友的建议下,齐志平去派出所报了案。在调查中,有人反映,当天看到郝忆青和郑履义一起出现在车站。很快警方顺藤摸瓜查出郑履义及另外两人有重大拐卖人口的犯罪嫌疑。

第5篇:郑义门观后感范文

深夜的深圳市莲花路是漆黑的,但是却有一处大楼整层都灯火通明。这里就是一个叫做“残友”的残疾人“共和国”。这个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社会企业,可谓是残疾人世界的奇迹。16年时间,从五个残疾人小组发展成为了一个资产过千万的上千人的集团,一路走来他们无数次遇到过捉襟见肘的困境,却只有一个人因为身体原因离开过团队。他们中的多数人过着倒数生命的日子,他们戏称自己是习惯了死亡的一群人,在互联网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他们却用残缺之躯拼搏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路过“残友”总部的时候,人们偶尔会发现有奔驰、路虎或者保时捷这些名车停在外面,并排而列的是铭有“残友”标志的残疾人专用车。名车是义工们的,其中不乏有深圳时尚集团董事长郭奎章、“奔驰玫瑰”田英这样的名人,更有低调的中信公司财务总监王莉莉、高级形象顾问朱红秀、《深圳商报》记者朱锐等这样低调的爱心人士。“在这里能看到久违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田英说。

做梦的勇气

在“残友”,每个人都叫郑卫宁“大哥”。这样称呼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是少有的,但是就如郑卫宁自己说的,“这不是一门生意,这里是一个家”。

初次见郑卫宁,未见其人就已先闻其声了。年近六十的郑卫宁现在已经辞去了自己在残友集团的大部分职务,业余的时候会去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残友”内部的工作人员见他的机会也少了,于是人还没进门,就开始急切地打起招呼。

看着眼前这个爽朗、幽默的老先生,似乎过去的苦难都被他的笑容融化了。郑卫宁,1955年出生在军人之家,父母皆为老红军,其母是“双枪老太婆”电影角色的原型。不幸的是他却是先天的血友病患者。血友病是一种遗传病,患者体内的凝血因子缺乏,缺乏到一定的量之后,即便是每天绝对地卧床,身体关节、肌肉和内脏也会自发性地出血。“我是重症,现在每周都要补充健全人的凝血因子两到三次。”郑卫宁介绍,“如果不及时输血,一个小时内就会有生命危险。”虽然家庭富足,但是因为长期输血需要大量的费用,加上自己根本无法工作,导致郑卫宁非常悲观,甚至三度自杀。

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在国内兴起,身处在深圳这块互联网热土的郑卫宁因为一次诺基亚公司的演讲而进入了互联网的世界。接触了互联网之后的郑卫宁如发现了新大陆的哥伦布般欣喜。“《圣经》上说,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电脑屏幕就是上帝为我们打开的一扇生命之窗。压抑了千年的生产力突然找到了爆发点,突然出现了一个让残疾人坐在家里就可以接触世界、生产产品,并参与社会建设的工具。”郑卫宁说。

1997年,郑卫宁通过深圳市义工联找到了李虹、刘勇、钱斌、罗军、麦建强五位残疾人在母亲留下的房子里创建了“残友”。郑卫宁从父亲退休的武汉海军工程大学请来一个教授教大家用电脑。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周一到周五都住在郑卫宁家,周末他再把大家送回去。“刚来的时候,刘勇仅仅会在电脑上打字。来了之后,每天有15个小时趴在电脑前。”郑卫宁回忆。从1997年开始工作,1999年刘勇就拿到了深圳市的网页设计冠军,2000年2月份获得广东省的网页设计的冠军,5月份又拿到了全国网页设计的亚军,8月份代表中国到了布拉格参加世界网页设计大赛,拿了第五名。“我又不是选了5000个人,我选了5个人里面就能出这么好的成绩,那就说明残疾人在电脑上有着后发的先天优势的。”郑卫宁自豪地说。

从1997年到1999年,残友都没有盈利。1999年的平安夜是大家的第一次拿工资,当时香港的3个残疾人一起凑了6张面额为500的港币发给六个人,每人一张。到2010年,残友集团的销售收入已高达9400多万元。郑卫宁说:“一直到今天,那些香港的残疾朋友只要到深圳,我们都用我们自己的无障碍车、升降轮椅去接他们,去尽力地安排,非常感恩。”

一眨眼16年过去了,刘勇已经去喀什两年了。而北大才子李虹已经退养近7年时间。“李虹去年就开始停药了,已经是多活一年了。医生都在跟我说准备办后事,现在是在依靠个人的意志在生存,只能期待奇迹了。”郑卫宁说,“残疾人的一生中,与金钱相比更重要的是光荣。因为身体的限制,让我们从小不敢有梦想。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有着色彩各异的梦想,但是对全部的残疾人来说,在走向社会的那一刻,唯一的梦想就是养活自己。我们不敢挑职业,更不敢去想自己有所成就,但是就是仅仅这一个梦也很难实现。刘勇选择去喀什,我们支持他。他的一生就在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

刘勇并非先天残疾,幼年玩耍时不慎掉入菜窖,脊骨受损。经过多次生命攸关的大手术,一直以一根钢筋支撑着躯体,身高仅1.4米。2011年,刘勇来到新疆,喀什残友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两年时间刘勇把60人的团队发展到200多人。太太生孩子也没让回深圳,孩子取名疆疆。当地没有进口奶粉,就直接给孩子喝羊奶。

祸兮?福兮?

在“残友”总部的墙上贴着一张集体婚礼的照片,郑卫宁说那是他最感动的时刻。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叫李元毅的男孩子。李元毅患有严重的脑瘫,基本上无法说话,但是在编程的时候,文案写得最好。他通过做架构师找到了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健全女朋友,现在女儿也出生了。

“活着,对我们来说,每天都是最后一天。每天我睁开眼来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亲爱的,我爱你。每天睡去时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亲爱的,我爱你。”这是摘自《七米爱情》里面的语句。这看似普通、平静的情话,写来却是不易的。书的作者正是“残友”的软件之父李虹和他的妻子胡英。身患“渐冻人”症的李虹毕业于北京大学,妻子胡英十三岁患病导致双下肢高位截瘫,是个安静的四川姑娘。胡英爱好文学,给自己取了个诗意的笔名叫“诗盈”。有一天,胡英在“中华残疾人服务网”上申请了一个个人主页,但是费好半天劲上传后却显示不出来,她打电话来网站问,接电话的正好是李虹,两人也就因此而相识。之所以叫《七米爱情》,是因为李虹病重不能上班,每天只能送在残联工作的妻子到电梯口,从家到电梯口的距离刚好七米。

郑卫宁慈善基金会的秘书长刘海军是学中医出身的,曾开过医疗诊所。刘海军笑言直至现在自己挣的钱都没以前开诊所的时候多,但是这种生活却让他感觉幸福与价值。同时,也是在“残友”他收获了爱情。“海军的太太是个很漂亮的香港女孩,之前来这边做义工和海军相识。父母都在香港,平时她都是香港和深圳两地来回。结婚当天,刘海军请了一天假,花了9块钱办了结婚证,没有婚宴,唯一的仪式就是花三千多元在红树林照了一天的婚纱照。”郑卫宁介绍。

“情,总是在琐事中,在一点一滴或大起大落的欢欣与磨难共同积累的,这样的情才是真正的财富。”刘海军这样解释自己的爱情观。在“残友”,有太多这样的患难夫妻了。八零后小伙子占炉华,因儿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严重残疾。体重两百多斤的占炉华,智商却超群,不到26岁就成了残友软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曾说:“我相信幸运的人有他们幸运的理由。”大学期间,幸运降临在了他的身上。大学期间回乡探亲,他结识了现在的妻子小胡。一个健全的姑娘因为爱他,义无反顾地跟随他来到深圳,女儿现在已经六岁。

残疾人本身经受的苦难使他们格外地包容,并珍惜爱情,另外他们的心思也格外地细腻,所以残疾人家庭分外和睦。“我们的集体婚礼的时候,我的那些残疾人男孩子找到了健全的女孩子,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在这里,不存在‘富二代’,‘官二代’,任何一个女孩子来找他们都不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或者财富的,而是他们本身的心灵和才华,李元毅是最明显的。身体的残缺是祸,但是反而来看,他们收获的感情却分外地纯洁,这岂不是福呢?”郑卫宁感慨道。

修行的人们

采访当天,“残友”总部门外停着一部路虎,这是“奔驰玫瑰”田英的新车。初见田英,有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见到的每一个人都亲密地称她为“田姐”。田英,原本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之前和丈夫一起管理着家族企业。2008年,她退出商界,每天开着奔驰到“残友”为大家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从而有“奔驰玫瑰”的外号。

“我以前和郑大哥是邻居,有一次我家的电脑坏了就找他们修,也就这样和郑大哥成了朋友。”田英回忆起初识郑卫宁的场景。彻底离开商业圈并到“残友”成为一个全职的工作人员,对田英来说改变是巨大的。田英在“残友”,每个月只能拿到两千元的补贴相比于她自己公司的收入可谓是少之又少,但是她却选择了在这里做一个全职的后勤人员。“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商界的地方,这里的人比较单纯,善良,同时也非常上进。在他们的身上能看到一种非常纯真的人间本色。而且,这是一群非常乐观的人,所以就慢慢地走近了,时间越长就越是离不开。”

她常带着同事们去逛商场,每当遇到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的时候,她就非常愤怒。来自北京的田英说话利落,骨子里也有股北方人的韧劲。很多次,她就站出来和路人在大街上理论了起来。每年除了有两个月的时间和家人出门旅游之外,其它时间她都在“残友”。最近,刚从澳大利亚回来的田英感慨走到哪都还挂记着这里的人。有一次,她去旅游回来,给每个人都带来一串天珠,祈求平安。田英说:“来‘残友’已经不再是业余时间要做的事情了,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长时间不来,就感觉自己找不到方向了。”田英把自己在“残友”的一举一动称为自我的修行,在帮人的同时,为自己找到心灵的慰藉。

田英已经成为“残友”义工的代言人了,但她自己却对此感到愤愤不平。“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我开着名车来做义工就值得宣传,我觉得这不公平。”和田英一样长期在“残友”做义工的还有中信公司的王莉莉女士,以及发廊主朱红秀。王莉莉女士从“残友”创建之初就加入进来,并一直义务担任着“残友”的财务总监。而朱红秀女士则十年如一日地为“残友”每一个人义务理发,就连郑卫宁大哥自己这多年的头发也是她一缕缕剪的。

第6篇:郑义门观后感范文

刚挂上电话没多久,门外便有人的呼喊,雪莲打开门,看见站在门外的是陈马义和唐玉,顿时感觉到有点措手不及,陈马义见雪莲打开门了,连忙说:“雪莲你没事吧,要不要去医院,刚才郑玲儿说你病了,严不严重。”雪莲被他这一问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只是一个劲的说:“没事。”站在一唐玉看见了,来想转身走的,雪莲看见了连忙叫住他,因为她知道,自己出国的事如果不告诉他们,恐怕会更加让他们担心,于是雪莲叫陈马义和唐玉进房间谈。

雪莲给他们倒了一杯水,对他们说:“对不起,让你们担心的,其实我没事,只是我爸爸叫我过几天去美国,所以我才对郑玲儿说我病了。”陈马义和唐玉听了,先是高兴,但是又听到雪莲要出国,所以心情一下子,又沉重了。雪莲看了看他们,说:“没事,我在那边待不了多久的。”陈马义和唐玉听了,知道自己是无法换回的,所以也不想多说什么。

“雪莲,爸爸回来了,有没有想爸爸啊。”雪莲一听就知道是爸爸,于是连忙从卧室走了出来,看见爸爸和赵阿姨在楼下,雪莲走到爸爸面前,对她爸爸说:“爸爸,我们什么出国。”爸爸听了微笑着说:“明天,不过在这之前,爸爸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雪莲听了不知道是什么好消息,不过她认为只要是从她爸爸说出来的好消息,都是对自己好,于是她像小小孩子一样在她爸爸面前撒娇。爸爸发现雪莲比能越来越乐观了,心理也很高兴,于是他笑了笑说:“雪莲啊,现在你的赵阿姨可是你的妈妈了。”雪莲一听感到非常的惊讶,不过她又回过神,走到了赵阿姨身边,笑眯眯的说:“妈妈好。”其实雪莲并不希望爸爸找个后妈,她以前还在想,要是爸爸真的找了个后妈,我就不再和他有任何关系。自从她懂事后,她就知道赵阿姨是真的对她好,她也希望有一天赵阿姨会成为自己的母亲,没想到,这一天终于来了。雪莲当然会同意她这位妈妈。

第二天,雪莲和爸爸,妈妈(赵阿姨)一起来到飞机场,正准备上飞机时,郑玲儿们来了,他们像马儿一样飞奔而来,来到雪莲面前,郑玲儿生气的说:“妹妹太过份了,出国这么大的事也不和姐姐讲,你太过份了,姐姐生气了。”雪莲看了看郑玲儿的表情,笑了笑说:“哦,妹妹有罪,姐姐就饶了小妹吧,小妹下次不敢了。”郑玲儿被雪莲的表情给弄笑了。这是,陈马义和唐玉走了过来,对雪莲说:“我会等你的。”雪莲听了尴尬的笑了,(这时雪莲的爸爸已经和赵阿姨上飞机了)

刚来到美国,雪莲就被他爸爸逼着到了学校,其实这间学校是专门为中国人设置的。里面的学生全是中国人的子女,因为有的子女为了和父母在一起所以才出国的,因此就有了这样一个名叫“飞翔”的学校。

第7篇:郑义门观后感范文

目前,学界一般将1968年赴美之前看作郑愁予诗歌创作生涯的早期,本文亦沿用此划分。本文拟探讨的“浪游题材”,采用的是较为宽泛的定义,郑愁予早期诗歌作品中与流浪、羁旅、远行及出走等行为方式有关的题材,均在讨沦之列。在这些作品中,有许多具有浪子或旅人形象的佳构,其中包括《错误》、《旅梦》、《野店》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界以往对郑愁予的研究,多着眼于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诗歌创作艺术进行探究,而较少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本文拟对郑愁予早期诗歌中的浪游题材进行文化视角的剖析,试图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以求教于方家。

一、浪游题材的重要思想底色:无常观

郑愁予在回首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表示:“我的诗作里,无论是哪一类的素材,都隐含着我自幼就怀着的一种‘流逝感’、究之再三,这即是佛理中解说悟境的‘无常观’了”。由此可见,佛理的“无常观”对诗人的创作观影响颇为深远。然而,事实上,郑愁予并不是全盘照搬佛理的“无常观”,而是结合自己的艺术个性,将它有机化入自己的创作理念之中。

“无常”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郑愁予在74岁那年接受防谈时指出:他本人“正因感悟人生无常,而衍生悲悯心和任侠情怀。无常观是一种宇宙观,了解无常,而后自会产生悲悯心,有若高僧超脱;反之,若贪求无度的人生只会愈来愈痛苦、可怜。正因有无常观,就会努力工作,发达后就应出钱出力回馈社会。”从这段自述可以看出,郑愁予是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理念投射到佛理中的无常观之上,并将此化作自己信奉的“无常观”。而这种郑氏“无常观”,也可看作其创作中“悲悯心”与“任侠情怀”的重要思想资源。

郑愁子早期诗歌创作中浪游题材的营构,就或多或少地显现出他自身“无常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些作品或富有禅理色彩,或富有历史沧桑感,或展现出生命轨迹变幻想莫测的神秘感,可谓在涛人无常观的思想底色上开出的多朵艺术奇葩。

《偈》可谓是诗人早期作品中最具哲理思辨色彩的佳作之一。“我不想再继续在地球上流浪了”――乍读开头这句,读者也许会以为这又是传统文学作品中“浪子归来”母题的翻版,但他们错了;“然而,我又是宇宙的游子,地球你不需留我”,在这里,诗人呈现出带有禅理智慧意味的“相对论”:相对于地球来说,“我”不想再流浪了;可是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我”却还是一个来到地球的游子,并且不期望得到地球的“挽留”。而被赋予人格特征的宇宙和地球之间也并非二元对立的,“大”与“小”的关系蕴含其中。“这土地我一方来,将八方离去”,究竟何时离去,人们无从知晓――结尾这两句恰可看作“无常观”的艺术诠释。而诗人仿佛是一个能够参透“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之玄妙的精灵,将这种“相对沦”和“无常观”熟稔于胸,并诉诸笔尖。

在《野柳岬归省》中,“天涯归省”、“未老还家”的浪子感受到的主要是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沧桑感。同样是面对变化无常的世事,许地山在《缀网劳蛛》、《命命鸟》等作品中透露出的是顺其自然、“不逾生命之矩”的宗教生命观,对至真的亲人之情也并不特别看重。而《野柳岬归省》中的浪子,则更多地流露出对父母子女亲情的无限留恋,如“儿欲养而亲何在!”和对兄弟骨肉之间欢愉时光的由衷珍视,如“月色荡漾的酒下/凡微醺之貌总是孪生”。诗人在这里流露出这样的人生价值观:面对变幻莫测的人世,人们理应听从内心中人伦之情的呼唤,珍惜自己生命中美好的点滴。

在《浪子麻沁》中,麻沁流落远方,部落的同胞们均不知他的去向。麻沁去后,只留下这样的“回响”:“是否春来流过森林的溪水日日夜夜雪也溶了他他那人议论的灵魂”,富有奇幻色彩的结尾更加深了麻沁命运的神秘感。那么,作品的意旨何在?关于这首诗,诗人曾说过:“在一些‘细节’之后,最终表现的是一个整体的‘抽象’目的――基本的人类生存状况――忧伤与欢喜”。诗人这段道白对于我们理解这首涛可谓拨云见日,的确,对于麻沁的前程,周围的人们都是难测的,或许只有神才能明了。然而,就像面对其他变幻莫测的事情一样,忧伤抑或欢喜,都是人类的基本生存境况――无沦是哪一种,人们都必须勇敢地直面它。可见,诗人在这篇作品中,不经意间向读者透露出自己“无常观”的又一面向――积极地直面人生。

总之,郑愁予在其早期诗歌创作中就合理吸收了佛理的无常观,并结合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艺术个性,使“郑氏无常观”成为其浪游题材作品重要的思想文化底色,为其涛歌艺术的精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滋养。

二、浪子的人格特质:游侠气质与儒家精义的融合

张双英教授曾精辟地指出:郑愁予早期的诗歌创作“以‘浪子本色’为最大的特色”。的确,郑愁予的早期创作长于抒写浪游情怀,尤其善写浪子情怀。他的“浪子诗人”名号也许就得自于此吧。我们若从文化身份的视角,较为深层地关照郑愁予早期涛作中的一系列浪子形象,可以发觉:尽管他们外表只是浪迹四方的“浪子”,而骨子里却透着中国传统游侠的气质,还或多或少地受儒家道德的熏陶而具有现代“君子”风范。

汪涌豪教授在《中国游侠史》一书中指出:中国古代游侠所共通的人格特质有“慕义感分临难不苟的忠勇”、“重气轻死不爱其躯的疏放”、“修行砥名有以树立的自立”等积极方面,也有“任张声势擅作威福的骄蛮”、过于豪纵疏狂等消极方面。而在郑愁予早期诗作的浪子形象身上,我们能或多或少找到上述积极方面的影子。此外,儒家经典教义中重人伦、孝悌节义、“仁者爱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理念在他们身上也有所体现。

在《无终站列车》中,诗人用第一人称写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抒情的感染力,使主人公“我”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时间发生于辛亥革命中“三二九广州起义”的前夜。“我”在他乡羁旅, “投邮过绝命书”,并且“擦了又擦那支驳壳枪”,时刻准备为革命捐躯,“明天在开阔的祖国/为了去升一面旗浪子造着历史”,颇有古代侠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贵精神的精髓,是“起而行之”的胆略。作品主人公“我”的气质与侠肝义胆的精神特质是多么的相似!然而“我”的身上并没有古代侠士忽视儒家孝悌人伦的特征――“在春天咽:亲总是穿着蓝袍子唉想到蓝袍子我便流

泪/母亲啊/在偎着远云的家乡/我的小名被唤着”,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母亲与出征游子之间的大爱深情!

《临别一瞥驯兽人》中的“我”则是具有豪气十足、率意直行的典型性格。“我”能够体会笼中豹子“追逐莽原的豪兴”,也不禁梦想能与驯兽人来到“共驱驯兽的关外”。并且,“我”将豹子引为知音:“对风尘这般地知心会意,除却我/除却浪子谁能识得?”向往与驰骋莽原的豹子一样的奔放个性,颇有古代游侠豪宕不羁的旷爽之气。然而“我”的谦冲平和的个性又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力倡温柔敦厚原则的儒家教化的特质。

在《流浪的天使》这篇具有“别样”的艺术魅力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颇具个性。开头“终于搭上长途车/本来不是我们私定的/就一道儿流浪到远方去吧”就给人“第一印象”一男女主人公是打算私奔。路上他们相处的场景更强化了这种“印象”:“一整日我越过你秀静的面庞浏览风景”;甚至向女主人公耳语“来生的”事情。然而结尾出人意外:“我们不吻不争执/上车的第一句话不就已说好的/我们去一道流浪而互相不是目的”。中国传统的游侠在追求自由方面的一大特征,是不顾礼教等社会约定俗成的成规束缚,超越世俗功利世界,讲求精神上的超越和自由。而郑愁予这篇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精神和身体上超越的并不是传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俗的束缚,而是超脱了世俗中一切惯常的功利观念――一道外出流浪,却只是为了流浪本身。显然,他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一种超越于庸常世俗的自由,这是一种精神世界的绝对自山。无疑,这种跳脱外在世俗观念的自由,亦迥异于庄子的“逍遥游”以及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所倡导的“人生而有之的自由”,正是中国传统游侠特有的一种精神风貌。

如果说《流浪的天使》中主人公的个性气质是较为纯正的“游侠气质”;那么,在《错误》这篇最为脍炙人口的郑愁予作品中,“我”的形象虽然并非“游侠精神”的缩影,然而在笔者看来,诗人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不易察觉的仁爱情怀。在这首诗的“后记”中诗人不无感慨地说:“母亲的等待是这首诗、也是这个大时代最重要的主题,以往的读者很少向这一境界去探索。”战争年代,母亲等待远方的骨肉平安归来。而诗中的这位“浪子”,虽不是她的至亲,却也通过她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发自心底地体味到这位母亲在蹉跎岁月中迟迟守望的凄凉处境。这种情愫与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美德无疑是相通的。可见,《流浪的天使》与《错误》两部作品虽思想内容迥异,其浪子的精神特质却可互相补充,成为郑愁予早期作品中浪子人格的游侠精神与儒家精义并存互见的又一佐证。

郑愁予曾强调“任侠精神”对自己创作观的重要影响。然而具体落实到文本创作层面,诗人在早期的诗歌写作中似已摈弃了传统的“任侠”气质中的“任性”,转而吸收了儒家教化中温柔敦厚、重孝悌人伦、重“仁爱”精神并推己及人的宝贵精髓,从而塑造出一系列具有独特思想艺术魅力的鲜活的“仁侠浪子”形象。这与古远清教授的论断恰恰若合符节:郑愁予“虽然很少去写刺客和侠士,但其诗作不少地方表现了仁侠的精神和实质”。

三、结语

第8篇:郑义门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锅包肉;饮食人类学;地方情感;地方口味;认同

前言

笔者作为一个东北人,一个哈尔滨周边县市的人,从小在家经常可以吃到锅包肉,虽然钟爱锅包肉,却也只把它当成了司空见怪的食品。如今来到云南读研究生,竟发现锅包肉不容易吃到了,虽然偶尔也能找到几家东北餐馆来解解馋,可每次吃起来好像都有些“不对味儿”,这是为什么呢?于是,笔者在强烈思念锅包肉的情境下,带着具有“自我的情感”的各种问题意识,试图运用“他者的视角”重新阐释锅包肉。

一、锅包肉起源于“国际外交”

1、锅包肉的起源“故事”

一百年前的哈尔滨,由于中东铁路开始修建,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开始涌入这座城市,为了铁路带来的商机和生机。哈尔滨也因此从一个边陲小镇,演变成了融合多元文化的现代化美丽冰城。而锅包肉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1905年10月31日,清朝廷批准设立滨江关道衙门,民间称作道台府,是哈尔滨开设治理部门的开始。这时的哈尔滨,虽有京鲁川粤各种饮食店铺,但尚未形成菜系,无力应付中外官员高品味的高要求。1907年5月19日,才由黑龙江中外交涉局总办郑国华举荐,名厨郑兴文由北京至哈尔滨赴任道台府任滨江道署膳长,而他正是锅包肉的创始者。

郑兴文祖籍辽宁省建昌县,满族旗人。6岁随父亲郑明泉奔走在北京做茶叶生意。由于应酬和交际需要经常出入高档酒楼的缘故,让郑兴文逐渐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时已对菜肴的制作有了一定的研究,并能对菜肴的色、香、味、型加以点评,被人们誉为小“美食家”。但郑明泉对于儿子的爱好痛心疾首,又因儒家思想中有“君子远庖厨”的思想,郑名泉认为操锅下厨终究是下九流的事情,是在给满族旗人丢脸。然而郑兴文立志坚定,郑明泉只好满足他的想法,同时提出一条要求:学习炒菜只能自娱自乐,不能当成职业伺候人。学厨也不能到外面的酒楼向汉人学,应该找个“体面”的地方。于是,15岁的郑兴文被父亲送到恭亲王府向王府内的官厨学习官府菜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后,24岁的郑兴文满艺出师,可是家人不让他出去上灶,英雄无用武之地,于是1881年(清光绪七年)郑兴文在北京(当时称北平)的东华门大街上开了一家名为“真味居”的中档酒家。1907年,郑兴文带了14个技术过硬的厨子至哈尔滨赴任滨江道署膳长,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道台杜学瀛特意交待郑兴文:滨江关道衙门不同于其它的衙门,滨江关道衙门要经常接待外国人,尤其是俄罗斯人,在饮食的口味上要多迎合一下他们的口味。

外国人的饮食习惯是喜欢吃甜酸口味,而中国北方的鲜咸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为了迎合外国使节的口味,郑兴文冥思苦想,开发了很多菜式。其中的一道菜,是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片”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道菜让俄罗斯食客非常喜欢,每次来吃饭都要点这道菜。郑兴文按照菜肴的烹饪程序,给这道菜起名为“锅爆肉”,但俄罗斯人在点菜时的发音问题,总把“爆”发音成“包”,于是,“锅包肉”这道菜与它的名字就这样产生了。而这种兼有北方菜系的咸,还有点西洋风味的甜酸的“锅包肉”,如今,已成为了东北菜系里一道很受欢迎的寻常菜肴。

2、锅包肉起源中的中国外交思想

锅包肉的起源“故事”中很明确的一点,即是“饮食要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勿影响国际关系”。这其中的中国外交思想,不少来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1)“仁义”“和合”思想

《论语》载:“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意思是:“使国内的人民安居乐业,国外的人前来归附”①,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滨江关道衙门视邻国的友人为朋友,而滨江关道衙门也正是当地的当权者,在款待邻国友人时,迎合邻国友人的口味以促进邻国间的往来,也便是儒家思想借用饮食在国际外交中所起到的作用。

“和合思想”是人际关系、国家关系、人和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滨江关道衙门拥有奉行和平外交、广交世界各国朋友的观念,而迎合外国人口味的锅包肉,正是代表当时中国政府的一种“睦邻友好”的措施。

2)“礼”思想

儒家“礼”的思想,即“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意思是:“真正有品德的人,无论所行何事都合乎礼”。而“礼”的内容之多、范围之广,可从《礼记》中了解到,即“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儒家的“礼”也可表现在饮食文化里,正如滨江关道衙门因遵从“礼”,而以改变过口味的锅包肉作为“礼”款待外国友人。

3)“中庸”观念

“中庸”观念是儒家提出的重要伦理原则和基本道德标准,“中和”即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在“调和”国际关系的时候,总会需要一些调和的手段和方法,而滨江关道衙门正是把锅包肉作为了一种衙门与外国人之间的“调和剂”,“调和”了国际关系。

二、锅包肉的“地方”情感与“地方口味”认同

1、锅包肉的“地方”情感

中国对“地方”一词在使用上有不同的意思和变化,主要有一下几种:(1)“天圆地方”。(2)指示地域和范围,特别在强调帝王疆域的时候,用以突出其广大无边。(3)古代社会的某些时代用于特指一种地缘性的管理。(4)在语言的使用中一般用“地方”指示某一个具体的地理范围,用作名词。(5)作为政治地理学的形象注疏。而锅包肉的“地方”情感中的“地方”,属于锅包肉的行政区划表述词。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菜系,不同的菜系可以理解为不同地缘群所习惯的“地方口味”,不同的“地方口味”就像不同地缘群有着各自的语言一样,具有自己的特点,而这种特点,不仅表现为“地方口味”的物质特性上的特点,也表现为地缘群的情感表达价值。

也就是“每个区域都有它自身的情感价值。在各种不同情感的影响下,每个区域都与一种特定的宗教本原联系起来,因而也就赋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区域的独具一格的品性。正是这种观念的情感价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观念联系或分离的方式。”②锅包肉的情感价值,正是哈尔滨在处理国际外交事务的情境下,被赋予的独具一格的“地方口味”,而锅包肉的这种“地方口味”的情感价值,积累到一定阶段,决定了在哈尔滨人的观念中会形成锅包肉与地方文化相连接的“能指”与“所指”关系。

正如彭兆荣教授在《饮食人类学》中提出的:“地方菜可视为特殊的区域性文化遗产。当某一个地方菜系被经久地存续下来,就意味着它被当作一个特殊文化确认、被刻意地记忆下来,成为一种‘选择性的历史记忆’。这也是这个地方的菜系与那个地方的菜系迥异的一个原因”。③于是,锅包肉也正是被经久地存续下来,成为了一种“选择性的历史记忆”,饱含着哈尔滨人,甚至是东北人的情感价值。

2、锅包肉的“地方口味”认同

近期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话题――“地方感”(the sense of place),也是民族志学者确认研究对象“感受和体验”的依据。所谓“感”,不仅所谓身体内在的能力和能量,也是事物散发于特定空间范畴的自在特性,并成为身体的一种经验感受。从这个角度说,锅包肉既是一种物质,也是一种特定区域、特殊人群共同体的个性体现,这种体现与东北地缘性整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性口味”,它既通过东北人诉诸于锅包肉在味觉和情感上的差异,同时,又因此反衬出锅包肉的“地方口味”认同的特点。

认同,特别是食物的认同,无论在生物种类的“动物性”群体中,还是在社会种类的“社会性”群体中,食物的重要地位都可以得到一致的认同。同时,人类还可以通过食物,甚至通过味觉、口感等实践着社会意义上的文化认同。

彭兆荣教授认为“饮食的区域划分的外在性很容易得到区别,但由于饮食的区域差异所形成的饮食区域体系上的差异,进而因此产生地缘人群对特定菜系的喜爱,甚至上升为情感上的依念、生理上的依念,从而产生对其特殊的、具有集体意识上的认同感,最终形成从身体、生理到心理上的忠诚。”④以此反观自我,笔者对锅包肉的“自我情感”,产生了对锅包肉特殊的、具有东北集体意识上的“地方口味”认同感,形成了喜爱锅包肉、寻找锅包肉的坚定心念,特别是在远离锅包肉的地缘地,身处与锅包有饮食差异的地方时,这种“地方口味”认同和对“地方口味”锅包肉的追求就更加强烈。

“地方口味”除了表达集体意识上的认同感外,同时也具有文化认同的指标价值。如“我要到东北菜馆里吃锅包肉”、“东北人都爱吃锅包肉”、“哈尔滨某某家锅包肉最正宗”等话语,可以判断和说明“我是哪里人”或“我要吃的是哪儿的菜”;反过来,“我是黑龙江人”或“我爱吃东北锅包肉”等对锅包肉表达出的集体意识,可以和可能连带性地产生出一种对所属文化的忠诚,即“那个地方的锅包肉最好、最正宗,就吃它”等。

为什么人们可以通过“地方口味”传递一种文化价值,并藉以达到一种文化认同呢?罗兰・巴特尔认为,在食物的想象中饱含着食物的“精神”,“食物的精神特指在食物的关系线索中历史性地形成了的口味和习俗上的复杂机理,却具有明确的同质性历史传承关系。”那么,“地方性口味”就是食物关系线索中历史性形成的一种族群认同的依据。

文化既可以视其为自身合乎逻辑的发展,也可以视之为在相互关联的人群共同体中所形成的认同纽带,饮食也必然会成为这种认同和忠诚的一种存在依据。甚至某个特定族群对一些特殊食物已经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口感”和“口味”,形成一种带有生理和身体感受的特殊“味觉”。而这种“地方口味”不仅作用于特定地缘人群内部关系的维系,同时也确立人群间的联系和区别。就像在外地求学务工的东北人群,可以因锅包肉确立东北老乡和新朋友的联系一样,锅包肉已成为了东北的“地方口味”,而“我们”只认“那个味儿”。

结语

正如开篇所说:在强烈思念锅包肉的情境下,带着具有“自我的情感”的各种问题意识,试图运用“他者的视角”重新阐释锅包肉。笔者试图运用饮食人类学的视角去阐释锅包肉对于东北人的意义、价值,但由于个人能力所限,在客观的分析上,目前仅能限于此了。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可以来了解锅包肉以及这一美食背后的文化。(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注解:

①来可泓注译.:《论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0页。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汲匆耄,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92-93页。

③彭兆荣.:《饮食人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06页。

④彭兆荣.:《饮食人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08页。

参考文献:

[1][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汲匆耄,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92-93页。

[2]彭兆荣.:《饮食人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06-108页。

[3]来可泓注译.:《论语》,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70页。

第9篇:郑义门观后感范文

唐朝时期史籍所称“山东”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山东”指崤山以东的黄淮海平原,而狭义的“山东”则专指齐鲁大地。本文中的“山东”范围指广义上的山东。

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解释“士族”一词为:“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也就是说,“士族”不仅仅是拥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同时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为其特征。如山东士族中,“清河和博陵崔氏家族有崔?、崔?,范阳卢氏家族有卢植,都是著名的学者或经学大师。”

众所周知,士族产生于东汉末的世家大族,兴盛于魏晋,形成所谓门阀士族。到唐代时,士族虽然已经开始衰落,但其根基仍未彻底动摇。唐人柳冲在《氏族论》中将唐代士族进行了分类比较,“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杨、薛、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山东之人质,故尚婚娅;江左之人文,故尚人物;关中之人雄,故尚冠冕;代北之人武,故尚贵戚。”文中可知,山东士族中的高门主要由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组成,即所谓的“五姓七望”。

二、唐高祖及太宗时期山东士族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众所周知,唐王朝发迹于关陇贵族集团,王朝初期实行“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基本上依靠的是关陇集团。这种统治思想就决定了唐朝统治者对其他士族集团有着天生的不信任感及不安全感,“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3]君明如太宗者都会流露出“意有异同”的情绪,何况他人。然而,即使唐代统治者“意有同异”,但他们不能否认,山东士族始终是一支影响唐政权的重要的政治力量,必须予以重视。

唐高祖、唐太宗都非常清楚,如果能够利用山东士族在山东地区的影响,因势利导,那么控制山东地区就容易的多了。武德元年(618)十月,李密投降后,“庚辰,诏右翊卫大将军淮安王神通为山东道安抚大使”,而担任此次招抚任务的副使便是山东士族、时任黄门侍郎的崔民干;武德四年五月,平定窦建德后,“乙丑,以太子左庶子郑善果为山东道慰抚大使”。同年七月王世充平定后,“又以郑善果等为慰抚大使,就?州选补山东州县官”。虽然郑善果的父祖历仕西魏、北周朝,但可以肯定,他能屡次担任慰抚重任,一定同其山东士族的身份有关,而且郑善果母亦出自山东士族清河崔氏。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门之变后,太宗立即命通事舍人崔敦礼“往幽州召庐江王瑗”。而崔民干与崔敦礼乃叔侄关系,“世为山东著姓”。唐政府之所以选派崔民干、郑善果、崔敦礼安抚山东,显然是看重他们在山东地区的声望和影响。高祖、太宗深知,让山东士族安抚山东地区,能取到比派遣朝廷高官显贵更好的效果。

由上可知,山东士族作为有雄厚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以及深厚的宗族乡里基础的士族集团,为唐初统治者稳定山东地区立下了不世之功。这也是唐政府不敢轻视山东士族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在政权稳定之后,唐太宗对山东士族的不满就充分显露出来了。为了打压山东士族长久以来的优越感,唐太宗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就是修订《氏族志》和颁布“诫励氏族婚姻诏”。

贞观六年(632),唐太宗命高士廉、岑文本、令狐德?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贞观八年(634)《氏族志》修成后,立山东士族崔氏崔民干为第一等。太宗看后很不满意,对房玄龄说道:“我与山东崔、卢家,岂有旧嫌也,为世代衰微,全无官宦人物,贩鬻婚姻,是无礼也;依托富贵,是无耻也。我不解人间何为重之?我今定氏族者欲崇我朝人物冠冕,垂之不朽,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只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

于是,下令重新刊订姓氏,并明确修纂宗旨,即“不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等级”。这次修纂历时四年,到贞观十二年(638),《氏族志》最终完成。按照官品,李唐皇族理所当然成为一流士族,其次是外戚,而原先在第一等的山东士族崔民干也就顺理成章地降为第三等士族。

太宗寄望于通过修《氏族志》,重新排定氏族等第,提高李唐皇族与当世勋贵名臣的政治声望,挫败山东士族的优越感,其实质是维护政权的需要。不过他的士族政策却收效甚微。《氏族志》完成修撰后,山东士族依然坚持其一贯作风,拒绝承认新的门第标准。而且,朝中大臣也不改其尊崇山东士族的传统,不惜“自贬家门,受辱于姻娅”,谋求与山东士族联姻。《新唐书?高俭传》中点名提到就有房玄龄、魏征,这二人均为朝廷宰辅,而房玄龄、魏征亦与李唐皇室联姻。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贞观十六年(642)的“诫励氏族婚姻诏”。

诏曰:“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德义之风。名虽著于州闾,身未免于贫贱。……乃有新宦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竞乎婚媾,多纳财货,有如贩鬻。或自贬家门,受屈辱于姻娅;或矜夸旧望,行无礼于舅姑……自今以后,明加告示,使识嫁娶之序,务合礼典,称朕意焉。”

由上可见,唐高祖及唐太宗初期,统治者们利用山东士族在山东地区强大的影响力,来巩固唐政府在这一地区的统治,但在政权稳定后,又不满于山东士族崇高的社会地位及强大的影响力,所以采用修订《氏族志》等措施来打压其优越感,降低其士族门第。这种先利用后打压的做法,就决定了山东士族在此时期对唐政治不会有太大的作用和影响。

三、唐高宗及武则天时期山东士族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高宗一朝重要的事情之一是立武则天为皇后。武氏本出身山东寒族,这在“士庶天隔”的中古时代,自然不能与出身关陇士族集团的李唐皇室相匹配。于是便有了“长孙无忌等之力争实以关系重大之故,非止皇室之家事已也”的反对之声。

为了对付关陇集团,武后开始重用文士,而出自山东的文士由于地缘之故,开始得到武后青睐。武后掌权后,出自山东士族的文士逐渐走进权力中枢,我们从《新唐书?宰相年表》发现,自唐建立以来,武后是第一个大量使用山东士族为相的统治者。高宗、武后朝共约70多位宰相,竟有19位出自山东士族,分别是清河崔氏的,崔神基、崔?、崔知温、崔圆综,博陵崔氏的,崔仁师、崔玄?、崔安上、崔琪,范阳卢氏的,卢承庆,赵郡李氏的,李敬玄、李元素、李游道、李峤、李怀远、李安期、李迥秀、李义琰、李昭德、李道广。由此可见,经历了初唐时期的沉寂,山东士族在武后时期开始崛起,并大量出仕中央。

这场“武周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李唐关陇本位主义,武则天执政后,将统治重心转移至洛阳。对此,陈寅恪先生认为:

盖西魏宇文泰所创立之系统至此而改易……武?则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

总之,高宗武后朝,山东士族以地缘之故走上了政治舞台,影响力日增。但武后本出自山东寒门,且因高宗所废王皇后出自山东士族太原王氏,所以其对山东士族还是心存疑虑的,也给予了一定的打击。这种打击同唐太宗打压山东士族门第和优越感的政策相类似,在实质上相同,都是为了抬高当权者的门第,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高宗显庆四年(659),武则天通过唐高宗下诏,令许敬宗、李义府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裁广类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叙所以然。以四后姓、?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尚书仆射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孙,余属不入,改为《姓氏录》。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缙绅耻焉,目为‘勋格’。”与以军功得五品官者并为士族,这应该是对以家学礼法著称的山东士族最大的侮辱。

在官修谱牒的同时,唐高宗还颁发了著名的“禁婚令”,以打击山东士族。诏曰: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婚;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元代胡三省解释说:“陪门财,女家门望未高,而议姻之家非祸,令其纳财以陪门望。”

表面看来,禁婚诏对山东大族“七姓十家”的婚姻限制进一步加强。然而其结果却事与愿违,“族望为时所尚,终不能禁,或载女窃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终不与异姓为婚。其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往往反自称禁婚家,益增厚价”。山东士族数百年建立起来的社会地位是不可能因为一次两次政治上的压制就动摇的。这些被禁婚的家族往往以“禁婚家”自称,这无疑更加加重了它们的份量。

四、唐中后期山东士族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经历了初唐时期的沉寂,山东士族望族在武后时期开始崛起,经玄宗、肃宗几朝的发展,逐渐重新恢复大族实力,对政治的影响日趋增大。我们且以唐玄宗为界比较一下山东“五姓七望”在初盛唐与中晚唐的入相情况。玄宗之前五姓宰相情况为:清河、博陵两崔10人,范阳卢氏2人,赵郡、陇西两李13人,荥阳郑氏1人,太原王氏2人,共计28人。玄宗之后,清河、博陵两崔17人,范阳卢氏6人,赵郡、陇西两李16人,荥阳郑氏10人,太原王氏6人,共计55人。前后比例1:2。且“中唐以后出自山东士族的宰相,不仅人数多而且位高权重,这与盛唐时期山东士族出身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唐德宗时的宰相崔佑甫、卢杞、李晟,唐宪宗时的宰相李吉甫、李绛皆为皇帝心腹、朝廷股肱之臣。唐文宗即位后,除了重用荥阳郑覃、赵郡李德裕为相外,还启用了一批元和重臣,其中包括出自山东士族的崔群、李绛、王涯等。唐武宗会昌年间则独任李吉甫之子李德裕为相。”由此可见,山东士族在唐代中期实现了复兴,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山东士族对唐中后期政治的影响除了表现在出任宰相的人数上,更体现在“牛李党争”中。

在分析牛李党争中,陈寅恪首次将起因归结于文化阶级之争。“唐代士大夫中其主张经学为正宗、薄进士浮冶者,大抵出于北朝以来山东士族之旧家也。其由进士出身而以浮华放浪著称者,多为高宗、武后以来君主所提拔之新兴统治阶级也。”山东士族门风优美,憎恶浮冶的进士科新兴文化阶级,这种文化见解上的差距延伸到了政见之中,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党争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唐中后期的政坛。

宪宗朝“元和三年策试案”揭开了牛李党争的序幕,其高潮出现在文宗朝。先是牛党当政,排挤李党,后是李党当政,排挤牛党。文宗曾感叹地说:“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在宣宗的偏爱支持下,牛党完全清除了李党。李德裕几经贬谪,大中二年(848)时被贬为崖州司户,次年病死贬所。至此,牛李党争宣告结束,前后历时几近40年之久。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