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燕子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燕子教学设计

第1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对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停歇时姿态的描述,学会作者仔细观察,抓住特点的方法。

2.体会燕子的可爱、活泼和“我”对燕子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吹拂 聚拢 形成 横掠 偶尔 飞倦 伶俐  荡漾 闲散 纤细 木杆 几痕 翼尖

2.谈话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燕子的伶俐可爱,这节课我们继续朗读感悟春天的美好和燕子的可爱。 二、朗读课文,重点感悟

1.看图学习第一段。

(1)看图,口述燕子的外形特点。

(2)指名读第一段后回答:课文从哪几方面描述了燕子的形象?是按什么顺序来描述的?(课文着重通过羽毛、翅膀、尾巴勾画出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形象。是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描述的。板书:羽毛、、尾巴、翅膀。)

(3)比较词语,凑字能不能换成组?

(4)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什么样的感情?(喜爱之情)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2.看图学习第二段。

(1)看图,口述燕子活动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2)课文抓住哪些景物来描述“烂漫无比的春天”?(默读并划出有关词语。讨论并板书:细雨、轻风、柔柳、青草、绿叶、鲜花)

(3)比较句子:(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出示字词,引入

课题,温故而知新。】

【设计意图:

学习课文,抓

住重点词语,结合课文插图,在理解的

“下过几阵雨。风吹着柳。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对比一下,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启发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的这些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春天万物生长、百花争艳的生趣。“如毛的细雨”,形容雨点很细小,这是春雨的特点。“轻风微微吹拂着”,是说春天的风轻轻地吹动象抚摸着人一样。“千条万条的柔柳”,写出了柳丝的姿态是那样的美;写出子柳丝的枝条是千万条;“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个比喻句以动写静,描绘出春天里树木茂盛,花草繁多,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看图学习第三段。

(1)看图,说说燕子是怎样飞行的。

(2)指名朗读课文,哪些词写出了燕子飞行的特点? (斜、横掠、沾、荡漾”等词语突出了燕子飞行时轻快的特点。(板书:斜、横掠、叽、沾、荡漾)

(1)比较句子:(课件出示)

“燕子在天空里掠过,由这边飞到了那边。”

“燕子带了它那双剪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把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课文中的句子除突出燕子飞行的特点之外,还写出了春天的景色:阳光、稻田、柳树。这样把燕子和春天紧密地联系起来写,进一步说明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让春天显得更加生气勃勃”。) (4)指导朗读这一段。 4.看图学习第四段。

基础上,再来想象画面,体

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出味道。层层推进,很好地完成了

阅读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句子,体会使用修饰语的好处。激励学生学会使用修饰语,喜欢使用修饰语。】

(1)燕子飞倦了,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课文,其余看图。)

(2)引导学生讨论“落、痕”等几个词的用法。(“落”字写出燕子的轻巧。“痕”字写出电线的远,若有若无。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倦时的形象。讨论中随时板书:落、痕、停。)

(3)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指导背诵,写作训练。

(听配乐朗读录音带,进一步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光的美;学习有感情地读。)

1.这篇看图学文以燕子为中心,从燕子的外形写到春天的景色,再写燕子飞行的情形,最后写到燕子停歇时的形象,从而赞美了春天美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2.用充满欢乐、愉快的心情齐读全文。

3.请写一段话,抓住你喜欢的一种小动物的特点写,注意使用恰当的修饰语。

【板书设计】

2 燕子

外形: 羽毛 翅膀 尾巴 (静)

春天: 细雨 微风 柳丝 青草 绿叶 鲜花-春光 (静)

第2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波斯猫、燕子、蜜蜂、青蛙对快乐的不同认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4、培养学生自主积累词语的能力,边读边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会认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

3、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快乐读一读:

滋味 青蛙 蜜蜂 燕子

温暖 冰箱 炸鱼 软绵绵

忙忙碌碌 蹦来蹦去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到学习的氛围.

二、快乐加油站

(1)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

不知快乐是什么滋味的波斯猫努力去寻找快乐,他去问谁了呢?用“——”画出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再想一想他们的快乐分别是什么。

课件出示:

燕子说:“我一口一口衔(xián)泥,造好了温暖的窝,睡在里面,觉得很快乐。”

蜜蜂说:“我从千千万万朵花中采花粉,酿成蜜,觉得特别快乐。”

青蛙说:“捉害虫、保卫庄稼是我最大的快乐!”

老师相机板书:燕子 蜜蜂 青蛙

(2)听完燕子、蜜蜂、青蛙的话,波斯猫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找一找,用“????”画出来。

他问燕子:“你天天飞来飞去,知道快乐是什么吗?”燕子说:“我一口一口衔(xián)泥,造好了温暖的窝,睡在里面,觉得很快乐。”

波斯猫说:“一个泥窝有什么快乐?我天天睡在软绵绵(ruǎnmiánmián)的沙发上,也没觉得什么快乐。”

(3)指名回答,出示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过程。

(4)你知道它们的快乐是什么吗?请三位学生以阅读的方式来表达。

(5)分角色朗读,思考回答:为什么睡在软绵绵的沙发上的波斯猫没有感到快乐,而睡在泥窝的燕子却感到很快乐昵?

讨论:为什么燕子、蜜蜂、青蛙觉得生活是快乐的,而波斯猫却不觉得呢?

【设计意图】通过波斯猫与燕子、蜜蜂、青蛙的对话过程让学生体会为什么燕子、蜜蜂、青蛙觉得生活是快乐的,而波斯猫却不觉得呢?同而深一步领悟“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三、快乐自助餐:

自由读4-9自然段,小组内学习

1.蜜蜂、青蛙为什么认为采花酿蜜、捉害虫最快乐?

2.波斯猫为什么认为吃蜂蜜、吃炸鱼也不香呢?

3.蜜蜂、青蛙会对波斯猫说些什么?

他问蜜蜂:“你天天忙忙碌(lù)碌,有什么快乐呢?”

蜜蜂说:“我从千千万万朵花中采来花粉,酿成蜜,觉得特别快乐。”

波斯猫想:蜜糖(tánɡ)有什么了不起!主人的冰箱(xiānɡ)里多的是,我都不想吃了。这算什么快乐!”

他问青蛙:“你一天到晚蹦(bènɡ)来蹦去,还呱(ɡuā)呱地唱歌,一定是找到了什么快乐吧?”

青蛙说:“捉害虫、保卫庄稼是我最大的快乐!”

“哼(hnɡ),吃虫子有什么快乐!主人家的炸[zhá]鱼还不够香吗?可我吃着,却一点儿也不觉得快乐!”

4、师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共同解决疑问,老师相机板书:千千万万、来蹦去、捉害虫、保卫庄稼

5、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的?

6、你明白快乐是什么了吗?你的快乐又是什么?

7、说说自己的劳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创造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探讨,让学生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而燕子、蜜蜂、青蛙觉得生活是快乐的真正内涵:劳动创造了快乐。

四、讨论.解疑

“唉 ! 到哪儿才能找到快乐呢 ? ”

波斯猫为什么找不到快乐?你们能帮助波斯猫吗?想对它说点什么昵?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外延伸,巩固含义

1、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2、以《找到快乐的波斯猫》为题编一段故事。

【设计意图】再一次回顾课文,为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

六、家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3、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同时,把劳动创造快乐传承下去。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11、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燕子 一口一口 造泥窝

蜜蜂 千千万万 酿蜜糖 } 劳动创造快乐

第3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9月-10月初,我地区以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8号文件为重点,以讨论 燕山工委燕山办事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切入点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讨论形式 :

1,9月初,燕山教委统一组织各中,小学校级领导进行讨论.

2,9月中旬-10月初,各校分头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参加的讨论.

讨论意见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燕山教委对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

优势环节:

1,能够充分认识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优良的工作契机已初步形成,全地区各界已经纷纷行动起来,一个关心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正逐步形成;

3,德育资源比较丰富.有着我国现代知名企业燕山石化,其创业史,发展史和现代的企业文化以及燕山地区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都为燕山儿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营养和资源.

薄弱环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学生的家庭教育需要进一步规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缺乏,机构不健全,管理有待加强.

落实对策:"三加强,五确保"

1,加强培训,确保教师队伍和家长观念的更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加强教育管理和科研,确保燕山地区未成年养成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

3,加强投入,确保德育网络的建设,确保教育机制的落实.

二,一年来贯彻落实中央 若干意见 和市委,市政府 实施意见 已经采取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效果.

出台了 燕山工委燕山办事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 ,并对每一项工作进行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我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全地区各委办局的联席会议,明确了职责,并定于明年召开燕山地区德育大会.

燕山教委中教科贯彻落实中央 若干意见 和市委,市政府 实施意见 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以新课程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立足课堂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职员工全员德育意识,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德育教育.各门课程都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工作计划.例如:中学美术学科进行"忆,想画"教学,让学生用画笔表现《我爱我校》,《我爱燕山》,《我爱祖国》的主题系列作品活动.设计收集学校,燕山,中国的形象资料,组织各种形式竞赛,探索"发展式"美术教学规律并通过教学渗透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2)改进中学德育课教学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知行统一.为了使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顺利,有效,燕山教委中教科牵头,将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学校政教处的德育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政教处与政治教师共同策划,组织了"星光自护,自救活动","参观少管所-一日法制教育"等活动,这样做既使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力度,有规模,又使学校政教处的德育教育活动向德育课堂进一步深入和延续.

(3)加强燕山地区地方德育课程建设.燕山地方德育教材《德育读本》已编撰完成,并顺利通过审批.从2005年开始,开设地方德育课程.

加强实践活动建设,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1)基地建设.

我地区中学针对各自学校的特点共建有七类实践基地,如:德育基地,劳动基地,军训基地,科技基地,环境基地,青年支援者基地及社区基地.

(2)实践活动

各中学利用各种教育基地,以观看影片,参观,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由政教处主管负责学校定期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第4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不少教师把导入新课的功效局限于激励、唤醒、鼓舞,实际操作时以朗读激情、故事明理、设计悬念等作为载体。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多处于被动调节的状态,对学习活动的参与也多属于被动参与,待学生的学习热情慢慢升温,学生的学习内驱力逐步启动,真正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中间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不得不考虑导入新课时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整堂课能始终保持一种亢奋。

我在教学《蝙蝠和雷达》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把两个学生叫到讲台,然后用手帕蒙住他们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玩“贴鼻子”的游戏。结果,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毛上。同学们哈哈大笑,课堂上乐成一团。)

师:现在请大家来想一想,为什么他俩把鼻子都贴错了?

生:由于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什么都看不见!

师:回答得非常好!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什么都看不见,当然会贴错了。那么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还有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通过这个游戏,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教师提的问题上,有部分学生已偷偷打开课本)

师: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课文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导入新课方式设计得很好。使学生进入想急于知道这个答案的状态,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欲探寻究意,然后教师板书课题,水到渠成。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表面上只是字面上换了个位置,但是其意义又何止于此呢?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力度

我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是这样导入设计:

第一步:提问学生学过哪些古诗,要求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几首古诗主要讲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第二步:板书课题《游园不值》,然后让学生齐读题目,打开课本,根据课文的注释理解并回答题目意思。

第三步: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停顿的地方画“/”。2.要求学生试读,画出不懂的地方,自己查找或同桌之间讨论,然后教师进行提问。

3.学生齐读,并想一想,为什么说“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学生带着问题读古诗,很快便理解了全诗的大概意思。

第四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试说一下古诗的意思。

第五步:

1.要求学生以愉快的心情读(前两句低沉,后两句愉快)。

2.要求学生进行一场读诗比赛,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读得怎么样?(教师鼓励其他学生:应该有勇气向其他同学挑战。)

3.问学生读这首诗时脑海中能想到什么?把自己想像成那位诗人,想一想能想到什么?

第六步:以最快的速度抄写这首诗(注意:不常用的字)。最后让学生默写这首诗。

三、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中,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也能够保持畅通。一进入课堂,教师就应该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拘谨心态。同时,教师在设计导入新课这一片断的学习活动时,要照顾到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尽量让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不能一开始就把学生问住,一开始就把学生难住。如果学生一开头就碰了壁,要让他们再进入积极参与的状态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上《燕子》这一课时导入新课的设计是:

师:我们共同唱一唱《小燕子》这首歌吧!(师生一起唱《小燕子》)。师:下面哪位同学能通过唱的这首歌说一下燕子的生活习性?

生:春天飞到我们这里,也就是飞到北方。

师:(板书“春天”)说得很好。又有哪位同学能说一下你所知道的燕子的其他情况?

生:燕子低飞,说明要变天了。还有人说燕子在谁家搭窝谁家的生活条件就会变好。

师:很好,我们的这位同学对燕子还比较了解。板书“燕子”。今天我们上的这一课就是《燕子》,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共同看看课本上作者是怎样描写燕子的。

上述教例片断中,把导入新课与歌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的心情不仅得到放松,还通过这首歌知道燕子一到春天就会飞到这里。这种导入不仅和本节课有机结合在一起,还创设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第5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哈佛燕京学社 北平办事处 历史沿革

1 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的设立与组织

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以下简称“哈燕社”或“学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东西方大学合作的典范,直至今日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中国,哈燕社的中方代表——设在燕京大学(简称“燕大”)的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Peking Office,以下简称“办事处”)是近代史上燕大最有代表性的机构,为哈燕社在中国各项合作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它在哈燕社的基金支持下,为燕京大学国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出版提供设施和资助,出版《燕京学报》和多部古籍引得丛刊等学术研究成果,也为燕大培养国学人才做出重要贡献。

办事处虽在1951年撤销,却在中国近现代史和西化框架中,凸显出独特地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掀起对哈燕社的研究热潮以来,张寄谦、樊书华、张凤、聂崇岐、陶飞亚和吴梓明等人对哈燕社的成立缘起、整体概况及成就等已作过较详细的论述,但是对于办事处的整个发展脉络却并没有系统全面地理清,以致长期以来它的历史贡献与价值得不到客观评价和肯定。

1.1 创建背景

哈燕社北平办事处的历史沿革以哈燕社的发展为背景,同时又与燕京大学的发展密切关联。

哈燕社是于1928年春由美国铝业公司创始人霍尔(Charles M.Hall,1863—1914)的遗产基金资助创办。当时,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了解到霍尔在遗嘱中声明,遗产中一部分要用于研究中国文化,由一所美国大学和一所中国大学联合组成一个机构来执行该项计划。经过长时间的沟通,几经努力,司徒雷登最终成功促成哈佛大学与燕京大学合作。1928年1月4日,哈燕社在美国正式成立。

哈燕社的成立涉及霍尔遗产、哈佛大学及燕京大学三方的利益,因此正式注册的文件中规定了学社由三部分组成,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由9人组成的董事会,由霍尔遗产、哈佛大学和燕大各选派3名董事。第一任董事会主席由博伊顿(Roland W.Boy-den)担任,直至他于1931年逝世。其后由哈佛商学院院长董纳姆(Wallace B.Donham)继任。董事会每年开会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第一次主要审查本年度的工作报告和下年度的预算;第二次则审查上年度的决算和追加预算。董事会下设两个委员会,其一是设在哈佛大学的教育委员会,由哈佛大学教师组成,并由一名董事担任主席;另一个是设在北平的行政委员会(Administrative Committee,或称管理委员会),职责是制定在中国开支的预算,负责学社在中国的各项事务等。董事会指定了北平行政委员会的早期成员,包括司徒雷登(主席)、格里恩(Greene,协和医院负责人)、詹森(Nelson T.Johnson,美国驻华大使)、吴德施(Logan H.Roots,美国圣公会在华传教士)、洪业、孔祥熙、丁文江和颜惠庆等社会名流。吴雷川、陈垣和博晨光等学者也列席会议。

学社成立后,在1928年4月9日和4月26日分别与哈佛大学及燕大签订了协议。其中学社一燕大协议规定:经学社董事会同意后,由燕大任命除学社在哈佛大学的所有职员以及在北平的西方职员(包括研究人员)以外的其他教员;燕大对于学社使用其拥有或管理的用于教学、研究或行政工作的房屋,不收取租金,用于居住的则予收取。

此后哈燕社以燕大为基地建立了中国研究中心,即“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办事处与哈燕社、燕大有着不可割断的紧密联系,这也为了解其历史沿革提供了依据。

1.2 发展阶段

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因附设于燕大,与该校之发展密切相联,故其发展阶段、大体与燕大的历史沿革相一致。

1.2.1 初创时期(1928-1931年)

哈燕社成立后,1928年12月霍尔遗产基金会提取了遗产的三分之一作为美国国外教育基金,数额超过了1400万美元,其分配方案如下:其中的760万美元分配给遗嘱中指定的东方各地区的20所研究机构,包括燕京大学100万,岭南大学70万,金陵大学30万,华西大学20万,齐鲁大学15万及福州协和大学5万等。扣除税费和手续费外,尚余635万美元给哈燕社。这笔资金也分成两种账目:(1)普通账目(A General Fund):约445万美元,不受限制,负责哈燕社在哈佛、燕大两地的研究和行政上的支出;(2)限制性账目(A Restricted Fund):由学社管理,将190万美元的限制性基金所得收入分为19份,按指定比例每年分4个季度拨付给上述6所大学与印度的阿拉哈巴德农业研究所,开展学社指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它们所得的比例分别为:燕京大学5/19,岭南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和金陵大学各3/19,福建协和大学和齐鲁大学各2/19,阿拉哈巴德农业研究所1/19。这样燕大获得其中5/19的最大配额,即每年有50万美元所得利息等收入可直接用于它的教学、研究和出版工作,为燕大在此后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经费保证。

1928年,哈燕社就在北平设置了行政委员会,刘廷芳被聘为执行干事。该行政委员会利用学社资金,在燕京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所,负责学社资助下的国学教育与研究。由陈垣任所长,还聘请了包括张星娘、郭绍虞、冯友兰、许地山、顾颉刚、容庚、黄子通等在内的多位国学大师来做研究工作,许招收研究生。研究所成立的初衷是想在哈燕社的资助下,继承中国学者的治学方法,培养同学人才,但成绩小太理想,学生人数逐渐减少。顾颉刚曾言:”燕大研究所虽有巨款而无成绩,且无计划……自应成官僚化矣。”表明当时国学研究所的规模和声望并未形成。且当时洪业也反对“国学研究”这一观念,他认为学问无国界,国学不应该孤芳自赏,而应按学科归纳到各院校。1930年洪业归同后,便力主解散国学研究所,不久刘廷芳辞去了执行干事的职位。1931年下半年,陈垣也辞去了所长职务,离开燕大,国学研究所之名随之取消。

这一时期另一项重要业绩就是学术刊物的出版初见成效。《燕京学报》于1927年创刊,学术影响渐扩大。哈燕社引得编纂处也于1930年秋在洪业的促成下成立,致力于引得丛刊的编纂。

1.2.2 发展时期(1931-1937年)

在北平行政委员会成立初期,洪业和博晨光就认为学社在北平的机构过于庞杂。1929年4月,两人在哈佛做访问学者期间,向学社提出精简机构的建议,提议在北平设立一个学社办事处,内没常没主任和干事各一名即足以处理哈燕社在中国的事务。同时还建议另设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教育委员会。埘办事处的工作和活动给予指导和监督。

学社考虑了这一建议。1930年11月哈燕社董事会就重组北平管理委员会的建议做出决议:将委员会名称改为中国顾问委员会(The Advisory Cornmittee in China),由董事会委派不少于7个不多于11个人担任委员会的委员,并委派一名执行秘书来中国负责顾问委员会以及中国其他机构和个人与蕞事会的沟通事宜。

1931年10月,哈燕社组织中国六所受资助的教会大学的代表在北平召开特别会议,会议制定了中国顾问委员会内部章程,章程规定:委员会的成员由学社董事会委派,从每个代表机构里选取两名代表,他们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一名管理财政,另一名负责国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建立一个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mmittee),由在北平居住的五名成员组成,其职责由顾问委员会授权,负责人为执行委员会主席;董事会应尊重委员会的政策,委员会的职责包括向董事会建议奖学金和教授人选,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提交国学研究报告等。董事会指派一名执行秘书作为顾问委员会的秘书,处理董事会与顾问委员会的沟通事宜。由此可见,该执行委员会组织机构已基本确立,是日后“北平办事处”的雏形。1933年4月,哈燕社董事会议正式批准“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Harvard-YenehingInstitute Peiping Office)作为学社在北平办公室的名称,但是该名称将不用作学社在中国活动的名称。办事处负责人设为执行干事(Executive Seeretary),由美国人担任,负责学社在中国的事务开展。

由于办事处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机构,而是附设于燕大,因此其行政管理权由哈燕社直接控制。学社在中国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名义仍为“哈佛燕京学社”,由此也导致部分人误以为燕大内另有一个“哈佛燕京学社”。陶飞亚在《哈佛燕京学社补正》中已对此进行更正:哈燕社只有一个,就是在美国的剑桥,哈燕社在中国的机构也只有一个北平办事处,并没有一个所谓燕大的“哈佛燕京学社”。事实上,办事处虽设在燕大,但行政上隶属学社董事会,其职能是作为哈燕社联络六所中国教会大学的机构,而不是只代表燕大。它的建立为哈燕社与燕大及其他大学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依托和保障,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下仍然忠实于学术研究,对各方机构起着表率作用。

这一时期因为中国国内外环境的相对宽松,以及哈燕社在东方地区整体活动的不断扩展与规范化,办事处开展的各项计划逐一得到推动。如研究生奖学金计划:每年六所教会大学的中文和历史系研究生可向办事处提交奖学金申请,用于攻读学位和继续研究工作;同时成绩优异的研究生还有机会去哈佛攻读博士学位。其次,学术刊物的出版也取得较大成绩。此间《燕京学报》的编辑日益严谨,体例也愈加规范,自成一家风格,为此后与《国学季刊》、《清华学报》的鼎足而立打下了良好基础。引得丛刊的出版在当时也获得了学者的一致好评。此外,办事处协助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购置中文藏书,哈燕社总部专门在燕大设立了北平购书处,就近在北平市场广泛搜购各类中文书籍。燕大图书馆也利用此种便利尽力收购,中文藏书日趋丰富。

1.2.3 抗战时期及战后(1937—1951年)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占领了北平,燕京大学的处境渐渐艰难,学术和教育工作受到较大阻碍。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燕大被日军占领,一些教授在成都组建了战时燕京大学,恢复学校教学。办事处随之转移至成都,并由当时的校长梅贻宝兼任执行干事。

至1945年10月10日燕大复校,办学条件极其有限,但因有哈燕社的强大资金支持,办事处的活动虽进展不大但未曾间断,在推动国学研究发展方面也从未停止。这期间,学社对燕大的捐助分两部分:一为暂时性捐助,一为永久性捐助。成都时期的燕大仍不乏许多著名的学者任教,如历史学家陈寅恪和语言学家李方桂,均由学社资助7000美元支持其研究工作和13。这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对保证燕大的教育与研究的持续开展显得尤为珍贵。

当时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和华西大学也都聚集在成都办学,鉴于此,哈燕社制定了一个备忘录以协调它们的国学教育和研究。备忘录强调这些大学应该首先注重培养本科人才,要在战后为全国学校输送“根据近代方法训练的合格国学教员”。同时,备忘录还提出四所大学应该有一个平衡的国学教研计划,在“国学研究范围内应有语言、文学及历史课程,至少要有一门地理学或考古学课程”。对于学术研究,它指出只有利用当地原始材料且能够完成的研究才能得到资助。显然,哈燕社的重点是先完善课程,再平衡开展学术研究。此后,成都四所教会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委员会。1941年在学社的建议下,由华西、齐鲁和金陵三大学的国学研究机构成立联合出版委员会,学社赞助经费出版《中国文化研究汇刊》,两年后燕大加入,在战时的国学研究中该刊享有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同样重要的地位。因着哈燕社的主导与教会大学的通力协作,抗战时期的国学研究也在夹缝中顽强求生。

燕大复校后,办事处随之复迁,由洪业担任干事。1946年春,洪业赴美讲学,聂崇岐被委派为执行干事。1947年秋,陈观胜继任干事。1948年,因华北局势紧张,陈观胜携眷离平,北平办事处由燕大校务委员会暂代兼管了两个多月。1949年春,聂崇岐再次被委派为执行干事。这期间办事处的地址也几经变迁,哈燕社1948年12月将北平办事处迁至广州岭南大学,翌年又迁至香港。1951年春,因燕大改为公立,翌年并入北京大学,北平办事处亦随之撤销。

2 历任干事

办事处自正式成立后,就由一位执行干事负责管理学社在北平的研究工作,并负责其与哈燕社及同在中国之六所相关大学的联络、监督和款项分配。首任干事为美裔燕大哲学系教授博晨光,此后由洪业、梅贻宝、聂崇岐和陈观胜先后担任或该职。根据哈燕社规定,执行干事每年3月、9月向社长提交两次正式报告,第一次报告以办事处下半年预算和本年度工作计划为主要内容;第二次报告是上年度工作总结或追加预算申请。

博晨光(Lucius Chapin Porter,1880~1958)出身于美国公理会的传教士世家,生于天津,1897年进人威斯康辛的Beloit学院,获文学士学位后又相继进入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获神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1909年返回中国,在通州协和大学任教。后来参与组建燕京大学,并在哲学系教授西洋哲学史。1928年和1931年,他曾两度受聘于哈佛大学任客座教授,主讲中国哲学,并力促哈燕社的建立。他担任该社1928-1931年问的执行秘书,曾与洪业一起为北平办事处的成立和发展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贡献巨大,因此由他出任首任执行干事实为众望所归。

除任职干事外,博晨光还充任燕大的校务会议、图书馆委员会和古物展览委员会委员等职,由此可见他在燕大发展中的贡献。同时他不遗余力地将西方基督教、哲学和科学传播给中国青年,另一方面,又致力于向美国人泽介中国哲学,对中美文化交流也有较大贡献。

1939年博晨光因与哈燕社社长叶理绥(Serge Eliss6eff)不和而辞职,总干事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担任,洪业因与哈燕社的渊源而被司徒雷登提名为执行干事。叶理绥没有表示异议。但中国人担任此职究属特例,他便于1940年又委派了一名刚获得博士学位的美国人司太雷来担任副执行干事。洪业(1893—1980),谱名正继,字鹿岑。号煨莲(英文名William),福建侯官县人。洪业1915年赴美留学,先后获得俄亥俄州韦斯良大学文学士,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及神学士。1923年他在燕大任历史系教授,后兼任文理科科长(相当于教务长)、图书馆馆长、哈燕社北平办事处执行干事、引得编纂处主任、燕大研究院历史学部主任和研究生导师等职。洪业与博晨光一起从初期就参与了哈燕社的建立,对哈燕社的发展也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1929年洪业起草并与博晨光联名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定出了燕大第一个五年的工作重点,即资料建设、学术研究及学生培养。该报告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率先提出设立硕博士学位制度,培养中国文史哲研究型人才。此计划目光远大,对燕大的研究生培养影响深远。1940年洪业在执行干事任上写给哈燕社的建议书中,再次申请建立学位制度,欲在五年内争取国民政府批准,在七个人文学科领域培养博士。他打算在五年的准备期后,“哈燕社在中国的活动将发展到足以支持燕大在中国学研究领域中有一个受人尊重的博士学位计划”。该计划获得学社通过,但此后不久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这一计划化为泡影。此外洪业在任燕大图书馆馆长期间,对充实馆藏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洪业对学社的另一项功绩就是作为引得(Index,即“索引”)一词的发明人和引得编纂处的主任,尤注意治史方法和整理国故的工具书编纂,出版引得多达64种81册。他对中国文、史、哲与语言诸方面研究的卓越贡献,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所公认的,并由此获得了1937年度的法兰西铭文学院茹理安奖(Prix Stanislas Julien,又称“儒莲奖”)。

1940年秋,洪业赴美接受俄亥俄州韦斯良大学授予神学博士与文学博士,并借机赴哈佛大学向哈燕社董事会请得一笔专款筹建来华留学生馆舍。离开期间,办事处事务由西文秘书海松芬女士(Miss Hilda L.Hagne)。翌年初洪业返北平,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事起,燕大校园被日军占领,洪业等教授被捕入狱近半载,拒绝为日伪工作,坚贞不屈。1945年,日本投降,燕大复校,洪业仍回校任历史系教授及执行干事,并着手恢复引得与《燕京学报》的出版。1946年春,洪业赴美国讲学,后国内解放战争开始,归期一再推迟,竟与故国成永别。二三十年来,洪业与燕大同人筚路蓝缕,苦心经营,为燕京大学成为与当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齐名的国际性学府举力甚多,虽因战争原因造成学术事业受阻,后期未能做出更大成就,但他确实为哈燕社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梅贻宝(1900—1997)于1928年4月任燕京大学注册课主任,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大被战火波及,学校停办,梅贻宝与转移到四川后方的广大校友积极筹备复课。1942年10月1日燕大在成都复校,梅任校长,同时办事处执行干事。此后至1946年,他尽心竭力,因陋就简,通过哈燕社的资助延揽了一批其他大学的著名教授如陈寅恪、萧公权、李方桂、吴宓等到校兼课,在艰难的条件下成绩斐然。抗战胜利后,梅贻宝于1946年秋回北平,任哲学研究教授,兼任文学院院长。1948年底,内战局势紧张,北平动荡,办事处撤往广州,在岭南大学挂单,梅贻宝本想跟随,未果,改往上海暂住,1949年5月以后定居美国。客观上来讲,梅贻宝因为“临危受命”的性质,与其他几位干事相比,于任上并没有做出太多实质性的贡献,但他在抗战时期有限的条件下利用哈燕社的支持保障燕大的教学与研究,保证了哈燕社在中国活动的持续进行,也是相当不易,功不可没。

1946年春洪业离开后,由聂崇岐执行于事。聂崇岐(1903—1962),字筱山,一作筱珊,1928年毕业于燕大历史系。1930年洪业回到燕大,着手筹建引得编纂处,邀请聂来担任编辑工作。聂崇岐具体负责引得丛书的编纂,工作极为繁重,但他任劳任怨,数十年如一日地埋首于工作中。每部引得纂成之后必有一序,撰序最多者当属洪业,聂崇岐也所撰甚多,如他所撰写的《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序,便长达数万字。所编引得中八分之七为内稿,多是他组织编纂的,平均每年出版3种4册。外稿的征得也颇得益于他的慧眼,如许地山的《佛藏子目引得》和翁独健的《道藏子目引得》等。1941年燕大被关闭后,聂崇岐转入中法汉学研究所,仍然从事引得编纂工作。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燕大复校,聂崇岐重回学校任历史系教授,并在洪业赴美后执行干事一职。但因该职规定由美国人担任,之前由洪业担任已属特例,所以学社又于1947年委派美籍华侨陈观胜担任。聂于1948年应哈佛大学之聘,赴美讲学一年。1949年春在陈观胜离京后再次执行干事,至1951年办事处撤销。聂崇岐在办事处虽任之职,未取得耀眼的成就,但他在编纂工作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及专心致志献身学术的精神,学术界都是十分赞佩的。

最后一任执行干事是美国华裔佛教史学者陈观胜(Kenneth Chen,1907~),生于夏威夷檀香山。曾先后获得夏威夷大学学士学位、燕京大学硕士学位,后获得哈燕社奖学金人哈佛大学攻读佛学及印度语文学,1946年获博士学位。1947年至1950年任北平办事处执行干事。但由于1949年国内局势不稳,他离开中国赴美国任教,此后办事处事务就交南聂崇岐兼任了。陈观胜因当时与学社的渊源而成为执行干事最合适的人选,但他最主要的成就是以研究“中国佛教史”而饮誉英语佛学界,他任干事期间除负责处理学社日常事务外,还教授佛教史等课程,1948年曾与海陶玮(J.R.Hightower)一起访问了其他几所教会大学,重点关注各校的图书馆建设和国文历史系的情况。他任内后期因常在美国讲学的关系而未顾及太多的学社事务,同时因为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办事处的活动一度并无太大进展。

3 活动与事务

北平办事处的办公旧址据悉是位于现为北京大学办公楼的“贝公楼”。贝公楼(Bashford Hall)于1926年落成,为纪念著名教育家贝施福而命名。其一楼为校长办公室,二楼北面是著名的大礼堂,南端就是北平办事处。

办事处的重点工作分两方面:一、支持文、史、哲三系的本科教学发展,主要集中在燕大外的其他教会大学之国学教育上;二、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刊物的出版给予资助。在此条件下,燕大成为中国文化课程的研究生教育中心,其他教会大学的工作重点则是加强中国文化课程的本科教育,把学生送到燕大深造。在燕大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将被选送到哈佛大学攻读博士,以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研究方法对中国文化展开研究,学成回国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教育。对此哈燕社特别强调加强图书资料的建设和利用新方法研究中国文化遗产。

3.1 与其他几所教会大学的事务联系

哈燕社北平办事处的主要任务包括同其他几个教会大学的联络。如前所述,六所教会大学分别从哈燕社获得了一般性资金以及限制性经费。所谓限制性开支,是指这笔钱原则上必须用作中国文化教育和研究的专项经费。该项经费的拨发是有条件的,一是基金必须放在美国,将所得利息按年拨发;二是必须专门用于国学研究与教学;三是要接受哈燕社的监督指导。由此哈燕社与教会大学建立起了国学研究与教育上的合作关系,虽然哈燕社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但教会大学有很多的自。具体的运作方式是,教会大学就每年中国文、史、哲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制定计划和预算,在每年11月前送达哈燕社。哈燕社董事会议将对各校报告进行审议,最后投票表决工作建议和拨款数额。哈燕社强调燕大以外的教会大学以教学为主,但在中国这些教会大学已经算是老资格的高校,双方观点有相当差距,以致后来屡有摩擦。

因着哈燕社资金支持的方向,这几所教会大学都开展起本校的国学教育及研究,如齐鲁大学利用哈燕社的经费,于1930年秋组建了国学研究所,由栾调甫任所长。研究所的发展目标旨在促进齐鲁文化研究,提高本校学生国文素养,加强国学教育。随着研究人员的不断充实,其研究工作不断发展,许多成果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至1952年随齐鲁大学撤销,该研究所共持续了22年,使齐鲁大学在中国文化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发展大为改观,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尽管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的发展重点与哈燕社加强本科教育的方向有些分歧,但总的来说。齐鲁大学的国学研究的发展成就值得肯定。

南京金陵大学也成立了中国文化研究所,将教育与科研并重,培养了一批国学人才,同时出版了《金陵学报》等学术刊物。因学术组织与领导比较稳定,学社所拨资助经费比较充裕,该研究所进展平稳,成果斐然,与燕大不相上下。华西协和大学哈燕社委员会监督和指导本校国学教育与研究,重点对国学研究系、图书馆和博物馆进行扶持。但南于该校国学基础薄弱,师资力量欠缺,成绩并不突出,而岭南大学因与学社在经费使用方面存在分歧,并没有着力发展国学研究。福建协和大学虽有计划加强师资重新组织国文系课程,开展学术研究,进行图书馆建设等,不过,由于学校实力不强,具体实施的难度较大,成果也有限。

1931年10月,各教会大学代表齐聚燕大商酌国学研究事宜,取得了良好效果;1932年底总十事博晨光又南下访察了其他教会大学。六所教会大学的国学教育研究工作虽在程序上应受办事处监督和指导,但除燕大外,其他教会大学与办事处在具体事务上并没有更多联系。如同聂崇岐所言:“其他几所教会大学承用款项,也是要受执行干事监督的,但他们一向都直接同学社社长联系,对于执行干事都是少通或者不通音问”。

3.2 燕京大学事务

如前所述,哈燕社的限制性经费是按年度拨款的,燕大每年有50万美元为基数所得的利息用于自身研究发展,分为两部分:其一用于本科教育,数额较固定(最初每年约3万美元),凡文、史、哲三系的一切费用,都从中支出,直接由校方支配,执行干事负责监督;其二用于研究,数额不固定(1929—1930年度每年约2万美元),具体用于购买图书、文物和出版,以及设立奖学金。而文史哲三系某些受聘为哈燕社研究员的教师,其薪金和津贴,也从此项经费中支出。哈燕社希望通过这种方案逐步将燕大引导建设成为其在中国资助和推动的研究生教育和研究中心,并且是唯一的研究中心。

3.2.1 研究生培养

北平办事处各项实施计划和活动的主要目标在于推动中国文化研究的开展,尤其注重对研究生的培养,主要表现为:

首先,燕大聘请了很多文史领域的权威学者:国文学系有容庚、郭绍虞、郑振铎、孙楷第和高名凯;历史学系有顾颉刚、洪业、张星烺、许地山、邓之诚、齐思和、聂崇岐、陈垣、鸟居龙藏(日籍)等,师资阵容强大,成为中国的国学教育和研究中心之一。

其次,燕大招收研究生,并设立奖学金。

1928年9月,燕大成立了国学研究所临时委员会,吴雷川和冯友兰分任主席和书记,陈垣、容庚、黄子通等任委员。研究所于1929年秋正式成立,据其“所章”(1929年10月)载,“本所系哈佛燕京学社所设立,其工作隶属于燕京大学学术组织之一部分”,“所长由北平管理委员推举,取得燕京大学行政执行委员会同意,议决通过后由燕大校长聘任。所长还为事务会议、学术会议当然主席,各种常设及临时委员会当然委员,一切经费支持由所长签字负责”。研究所还设中、英文秘书各一人,协助所长处理中西方交流事务,这反映了哈燕社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沟通的成立宗旨。当时刘廷芳和博晨光分任中、英文秘书。

国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为四类:导师及研究员、编译员、研究生和特别研究员。导师及研究员由国学研究所提名,得大学执行委员会同意,经管理委员会议决通过后由校长聘任,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选择有关国学之专门问题作系统研究和授课,并出席本所学术会议等。研究所还定期召开事务会议和学术会议,均由所长召集举行。事务会议至少每月召开一次,讨论所内事务,学术会议至少每月召开两次,讨论学术事务,其议决事项,凡与燕大教授规程有关者,须经所长提出,征求校务会议同意后执行。研究所还设立了奖学金,每名500元,鼓励学生研究国学。

国学研究所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因为资金比较充足,也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出版的书籍有《古籀余论》(孙诒让)、《尚书骈枝》(孙诒让)、《张氏吉金贞石录》(张埙)、《马哥孛罗游记》(张星娘译)、《宝蕴楼彝器图录》(容庚)、《历代石经考》(张国淦)、《王荆公年谱考略》(蔡上翔)等。此外还培养了白寿彝、张长弓、牟润孙、罗根泽等优秀的国学大家们。

办事处成立后招收研究生,便依照燕大研究院的标准对研究生申请进行审核。国学研究所最初的研究生培养,学制不固定,有一年即毕业的学生,其后开始依照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学生至少修业两年方可毕业。研究生的第一学年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精读几种汉文和英文典籍,待笔试合格,可选定题目预备论文。论文完成交由导师审查通过后,就由办事处执行干事延聘校内外教授组成口试委员会,口试通过后就成为“硕士待位生”,在毕业典礼时接受学位。至1950年夏,获得硕士学位的学生约有30人,其中过半来自历史系。而且凡在燕大研究院学习中国历史、宗教学、考古学、美术学的研究生都可以向学社申请奖学金,名额不限,每名学生一年奖学金500元,成绩优良者可继续申请,还有机会在学社的教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此外燕大还可选拔优秀学生,由哈燕社奖学金资助,到哈佛大学继续深造。这项计划始于1931年秋,第一个被选派的是历史系毕业生。其后哈燕社就定出规章,凡受资助前往哈佛留学的学生必须在燕大取得硕士学位。当时受这一计划资助出国留学的有齐思和、翁独健、郑德坤(华西)、黄延毓(岭南)、林耀华、周一良、蒙思明(华西)、王伊同(金陵)等人。曾担任执行干事的陈观胜也是其中一员。此外,非教会大学的杨联升(清华大学经济系)在抵美后也获得了哈燕社奖学金攻读硕士(1942)、博士(1946)。这些留学生以后在历史、考古、社会学等方面都享有国际声誉。

此外,办事处的工作还包括接待来自哈燕社总部的研究生与学者。自1929年始,哈佛方面派遣魏鲁男、戴德华、卜德等研究生和顾立雅、费正清、赖肖尔、芮沃寿①等学者来燕大访问学习,为美国本土的汉学研究储备了一大批学术队伍,奠定其成为美国的汉学研究中心的基础。

由于霍尔基金于1927年已经启动,早在哈燕社正式成立之前,燕大就获得了资金出版学术刊物《燕京学报》(Yenching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学报于1927年6月创刊,每年6月和12月出刊,共出了40期,1951年6月因燕大被合并而出终刊号。从创刊至终刊,《燕京学报》共创办25年,除抗战期间因燕大南迁导致停刊近5年(1941年12月至1945年12月)外,1945年10月燕大复校后,即着手复刊,并于1946年6月出版了第30期。得益于稳定的财力基础,是其与当时其他学术期刊相比的一个重大优势。

《燕京学报》设编辑委员会,容庚、顾颉刚、齐思和先后任编委会主任。容庚在《燕京学报》的第1—6期、第9—11期、第16—29期任主编,共主编了23期;顾颉刚主编第7—8期、第12—15期,共主编了6期;齐思和主编第30-40期共11期。《燕京学报》初刊时,出版者一直署为“燕京大学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由燕京大学图书馆发行,自1929年6月第5期时便署为“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1932年北平办事处正式成立以后,12月出版的《燕京学报》第12期,出版者就改署为“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Peiping Office)”了。

《燕京学报》第一期《燕京学报简章》中阐明“本报以发表研究中国学术之译著为主旨”,但实际上以燕大文史哲三系的师生研究论文为主,译著很少。据统计,在该刊上发表过论著的作者大约148人。在这些作者中,既有学界重量级的学者,如陈垣、郭绍虞、许地山、冯友兰、冰心、翦伯赞、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等人,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和学生,还有一些外国学者。学报所登论文,以四万字为限,超出者则出专号,共出23种,每一专号即为一专著。《燕京学报》的学术分量,至今仍为大多数期刊无法企及。

《燕京学报》40期论文共计300多篇,体裁有研究考证、注疏校雠、考察报告、史料传记、人物评介、读书笔记等,涉及的学科领域以文史哲为主。可见其研究方向上以国学为主,重点偏向历史学和考古学。《学报》在当时适应了“整理国故”的运动热潮,推动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同时它作为大学学术刊物,亦是现代大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为广大学者进行学术成果交流提供便利,拓展了公共学术空间;另一方面,它是民国学术界交流的重要媒介,促进学术理念和观点的传播,对推动不同学术流派问的交流与竞争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3.2.3 图书馆藏书发展

1925年燕大图书馆藏书不过万册,后洪业任燕大图书馆馆长,精心制定图书馆管理制度,采购国内外新出版的书刊杂志以及明清史志善本图书,并通过个人关系向美国朋友募捐,扩大馆藏。自1928年获得哈燕社支持后更尽力补充中国古籍。1929年时燕大的中文图书已经增加到14万册。1933年中外文藏书达到22万余册(其中36744册是西文图书)。至1940年时已经收集了大部分清代丛书和2万册地方志。

同时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为充实中文藏书,在燕大设立购书处,就近向北平市场购书。洪业规定,燕大在购置中日韩文图书时,也要为哈佛购置一份。如系善本、珍本或抄本,通常送到哈佛,而燕大则以影印本留存。洪业认为哈佛收藏善本的条件优于国内,而且他们付得起高价书款,燕大可以用余款购置其他书籍。因此燕大图书馆利用此种便利尽力收购,中文藏书质佳量丰,直到1950年藏书达40万册。燕大以哈燕社为渠道,通过中西学者的访问、培训,以及协助充实中外两个图书馆中国东方古籍的购置收藏,为推动与提高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创造了一种有利的合作形势。

3.2.4 古物研究及展览室(Archaeological Labora tory Museum)

办事处为了教学和研究目的也采购了一些文物,专设了一个古物研究及展览室,收藏有三古鼎彝、殷墟甲骨、周秦戈镞、历代明器等。其中以汉梁武祠堂笔画墨柘最为名贵。古物的购藏为史学考古等提供了研究材料,如1933年国文学系容庚及瞿润缗合著的《殷架卜辞》,就是由容庚先生从1929年办事处购得的徐坊旧藏甲骨中选取800余片,与瞿润缗同为考释及文编,以供研究甲骨文者参考之用。1933年郑德坤、沈维均二君合编的《燕京学报》专号《中国明器》的内容颇为丰富,末附图版二十八幅,也多为办事处所藏古物明器。古物研究及展览室于1936年秋正式开放并加入了中国博物馆协会,由容庚先生任主任,容媛和海松芬女士任保管员。该室为哈燕社研究员及学者提供了极好的文物研究资源,是办事处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

引得编纂处(Sinological Index Office)成立于1930年9月,由洪业力主设立。1928年秋,洪业在哈佛大学讲学时,深感我国古籍编制索引的迫切性,便草拟了计划书于1930年春提交给哈燕社董事会,即获通过。至9月洪业回国,引得编纂处遂告成立。直至1951年(期间因抗日战争曾中断五年),编纂处出版了经、史、子、集各种引得与综合引得(Concordance)64种共8l册(其中41种正刊,23种特刊),可说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

编纂处设主任一人,由洪业总司其职;编辑三人,分任编校引得;经理一人,经营管理一切杂务;书记五人,处理抄录引得稿件等。此后又设副主任一人,由聂崇岐担任,辅佐主任处理日常事务。又于1933年成立了引得校印所,李书春任编辑及校印所主任,专理引得校印所事务;田继综、赵丰田等先后任编辑,马锡用为经理,下设助理2人:关长庆、贵增祥;抄录员8人,1940年人员极盛时达15人。选书、钞片、排片、送印、校印等工序都有专人负责,并设有专门的印刷厂,其组织规模之完整、专业队伍之精干,在当时属佼佼者。1941年燕大关闭后,编纂处停止工作,校印所也被撤销。恰在此时,当时新成立的“中法汉学研究所(Centre Franco-Chinoisd’Etudes Sinologiques)”设立了通检组,聂崇岐带着编纂处的部分工作人员进入通检组,他们延续了在编纂处的工作,至1946年撤回引得编纂处,共完成了《通检丛刊》的前八种。他们的工作使通检组成为中法研究所成果最丰硕的下属机构,通检组也借鉴了他们的经验,其编纂的十余种《通检丛刊》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这不能不说是引得编纂处的另一处功绩。

1945年燕大复校时,北平办事处和引得编纂处也随之恢复,校印所也重新设立,直到1949年以后才最终关闭。1950年12月,编纂处出版了最后一部引得——《孝经引得》,编纂工作即告终结。编纂处在仅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平均每年出版3、4种,其业绩是显而易见的,所编引得系统性强,学术价值也较高,如十二经的引得、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引得、《宋人文集篇目综合引得》、《杜诗引得》等。

编纂处在哈燕社的资助下有着稳定的经费支持,前两年的经费为6000美元,后来美国经济萎缩,经费也被削减至4000美元。但即使在战乱时代,每年相对稳定的经费仍保证了校印、印刷工作的顺利进行。每部引得刊印后,行销国外者甚多,得到西方汉学家的重视。它为我国的古籍索引编纂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功经验直到现在仍对古籍索引编纂具有指导意义。

3.4 其他事务及未尽计划

3.4.1 与中印研究所的关系

中印研究所(Sino-Indian Institute)是哈燕社附设于北平的一所机构,实为钢和泰(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1877—1937,俄国男爵,汉学家,精通梵文)筹备,早于1927年前已正式成立,此后钢和泰多方寻找支持募集款项。直到1929年钢和泰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中印研究所才被哈燕社正式“收编”,其运作方式是哈燕社为中印研究所单独拨款,款项的使用由北平办事处负责监管,但每年的财务计划和最后的财务报告由钢和泰直接向哈燕社汇报。研究所的职责是为哈燕社寻觅和购买相关研究资料;开展中印研究计划,并对哈燕社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在学术上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指导。由此可见研究所与办事处的功能有某些相似性,当时钢和泰除在研究所里给研究助手和留华学生讲课之外,也出版相关研究成果,如《哈佛中印研究丛书》等;他还曾担任燕大国学研究所客座导师研究员。1937年钢和泰逝世后,哈佛大学东方语文系研究生柯立夫(Cleaves)来华进修,就暂时代为管理所务。抗战爆发后研究所不再活动,直到日本投降后,研究所由另一个来华进修的哈佛大学东方语文系研究生海陶玮代管,1946年7月搬迁到喜雀胡同,并更名为“美国亚洲学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Asiatic Studies)。但它不过是个进修站,并没有具体研究计划。研究所于1951年取消,藏书捐赠给燕大。研究所与北平办事处是平行机构,只是在所务无人主持时由执行干事代管,其财务预算也纳入北平办事处的报告中。

3.4.2 哈佛燕京学社翻译委员会(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 Translation Committee)

1936年,博晨光向时任校长的陆志韦建议成立翻译委员会,之前他与邓嗣禹曾合作翻译《颜氏家训》,但由于邓患病而未能完成。因此博晨光建议由委员会挑选一些传统的中文典籍翻译成英文以供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使用,同时这对国内其他地方的翻译工作也将起到示范作用。哈佛燕京学社翻泽委员会便由燕大管理委员会授权成立并于7月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博晨光任主席,司徒雷登、陆志韦和洪煨莲等出席了会议,通过了“燕京大学翻译书单”、“翻泽奖金”、“译者会议”等决定。此举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决定,但因抗战爆发,此后并未见其后续发展及成效。

3.4.3 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考狄计划委员会(Cordier Projeet Committee)

1939年4月,洪煨莲提交了一份“1938—1939年度计划A试验备忘录”,备忘录中提出了一项计划A,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考狄(Henri Cordier)的《中同学书目》(Bibliotheca Sinica)进行增补;另一方面将对1904-1908年出版的4卷《中国学书目》,1924年的补编版及现在进行中的增补版中的所有书目编制索引。博晨光很赞同该项计划,与洪业一同发起的考狄计划委员会在7月正式成立,对《中国学书目》增补的目录及编制索引的问题进行了详尽讨论,并决定利用办事处1938—1939年度的尚未使用的预算经费开展计划,由洛温塔尔(Rudolph Lowenthal)担任顾问并聘请文书人员。洪业该项计划的提出将中国文化真正放在世界范同内来考察,对中国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如若成功也必将为办事处的功绩添上瞩目的一笔,但是同他提出的学位制度计划一样,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止步未前,令人扼腕叹息。

4 结语

哈佛燕京学社作为一个体系严整的专项学术机构,在致力于中国乃至东亚文化领域的研究方面发展稳健,成果丰硕,至今仍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平办事处作为哈燕社在中国的研究中心,在近现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哈佛与燕大两所大学的合作历史也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中西文化交流合作经验。

第6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15、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

屋檐下,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大,茄子小!"

燕子妈妈说:"你说得对。你能不能再去看看,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

燕子妈妈点点头,说:"很好。可是,你能不能再去仔细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小燕子又去了,回来高兴地说:"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燕子妈妈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我们一起来精读课文,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美妙意像与情感。

"菜园里,冬瓜躺在地上,茄子挂在枝上":点出观察对像的位置,同时也暗示观察不可能一目了然,不同的位置要这边看一看,那那边瞅一瞅,要通过记忆(经验)参与把观察的结果贮存在记忆中比较才能得出结论。这是没有经验初学观察的小燕子为什么不能一次性观察到位的客观原因。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全文的核心原因,若不是这样,也就没有下文,或者下文就得面目全非。

"屋檐下"点出燕子住址,很平常,大家都熟悉,可是却也包含着:燕子的家离菜园有一段距离,这既说明了小燕子平时很难看到要观察的对象,又是考验小燕子的辛勤,一次又一次地听话,飞往菜园。

"你到菜园去""你"字说明燕子妈妈让小燕子独自行动,这是让小燕子自主实践,考察小燕子的自主观察能力。"看看"二字很轻,说明这事很轻,也不是很紧,或许是刚开始即第一次独自实践的缘故,燕妈妈心不急,有着足够的耐心调教小燕子,也是给小燕子轻松的心理。"有什么不一样":这是一个含糊的问,包含了诸多的信息,也是燕妈妈一个开放性的考题。"小燕子去了"非常干净的语言,没有多说话,说明小燕子很乐意履行妈妈的给予的任务,一句推脱的话也没有,更不用说有不情怨的情绪了。

燕妈妈的话"你说得对""很好""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多好的肯定与夸奖啊!肯定、鼓励是学习最好的动力,燕妈妈鼓励的语言多么丰富啊。一个多么温和、循循善诱的妈妈形象啊,跃然纸上。

再看提示语:你到菜园去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一点都不急躁,不火不躁,耐心而导。多好的妈妈老师。

再看那语气:"能不能",这是商量的语气,这是尊重、是平等对话,教育在和谐、温情的氛围里进行着,这多有心理安全感啊。

再看小燕子,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而且小燕子是一次比一次兴奋,一次比一次勤奋。它乐意去观察呢。为什么?

观察结果是小燕子毕竟是小,它只能一次看到一个特点,这就是"小"的特征。从形到色到细微发现。这进步不可小觎,这是小孩子观察必经历的过程。谁都不可能一次性到位。因为观察的事物没有出现在同一视野里。

第7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9月—10月初,我地区以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8号文件为重点,以讨论 燕山工委燕山办事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切入点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思想大讨论.

讨论形式 :

1,9月初,燕山教委统一组织各中,小学校级领导进行讨论.

2,9月中旬—10月初,各校分头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参加的讨论.

讨论意见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燕山教委对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

优势环节:

1,能够充分认识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优良的工作契机已初步形成,全地区各界已经纷纷行动起来,一个关心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正逐步形成; 

3,德育资源比较丰富.有着我国现代知名企业燕山石化,其创业史,发展史和现代的企业文化以及燕山地区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都为燕山儿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营养和资源.

薄弱环节: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学生的家庭教育需要进一步规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缺乏,机构不健全,管理有待加强.

落实对策:"三加强,五确保"

1,加强培训,确保教师队伍和家长观念的更新,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2,加强教育管理和科研,确保燕山地区未成年养成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

3,加强投入,确保德育网络的建设,确保教育机制的落实.

二,一年来贯彻落实中央 若干意见 和市委,市政府 实施意见 已经采取的措施,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效果.

出台了 燕山工委燕山办事处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 ,并对每一项工作进行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我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全地区各委办局的联席会议,明确了职责,并定于明年召开燕山地区德育大会.

燕山教委中教科贯彻落实中央 若干意见 和市委,市政府 实施意见 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效果.

以新课程为载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抓住课程改革的契机,立足课堂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职员工全员德育意识,坚持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德育教育.各门课程都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工作计划.例如:中学美术学科进行"忆,想画"教学,让学生用画笔表现《我爱我校》,《我爱燕山》,《我爱祖国》的主题系列作品活动.设计收集学校,燕山,中国的形象资料,组织各种形式竞赛,探索"发展式"美术教学规律并通过教学渗透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2)改进中学德育课教学的方式和途径,积极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知行统一.为了使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得顺利,有效,燕山教委中教科牵头,将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学校政教处的德育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政教处与政治教师共同策划,组织了"星光自护,自救活动","参观少管所—一日法制教育"等活动,这样做既使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力度,有规模,又使学校政教处的德育教育活动向德育课堂进一步深入和延续.

(3)加强燕山地区地方德育课程建设.燕山地方德育教材《德育读本》已编撰完成,并顺利通过审批.从XX年开始,开设地方德育课程.

加强实践活动建设,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1)基地建设.

我地区中学针对各自学校的特点共建有七类实践基地,如:德育基地,劳动基地,军训基地,科技基地,环境基地,青年支援者基地及社区基地.

(2)实践活动

各中学利用各种教育基地,以观看影片,参观,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由政教处主管负责学校定期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

重视,加强主题教育.

(1)突出文明礼仪教育:为了深入开展我地区的研究性德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文明素养.中教科举办了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的优秀活动设计方案的评比,评选文明礼仪教育优秀活动设计方案.其中方圆老师的设计方案发表在 中学生时事报 上.学校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学生自编礼仪小故事,礼仪表演等等.

第8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今年28岁的林涛是达州市人,长得高大魁梧,英俊潇洒。2002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电脑公司任软件开发部经理。

200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林涛经姨妈介绍认识了邢海燕。邢海燕是电信公司营业厅的经理,有一张瓜子脸和一头乌黑的长发,模样清纯可爱,林涛一下子就爱上了她,邢海燕也被林涛的稳重和才干打动,两人很快堕入了爱河,并于2005年春节举行了婚礼。

婚后的日子幸福而甜蜜,一年后,夫妻俩决定要个孩子。为了生个健康的孩子,他们开始学习优生知识,并制订了一套详细的胎教计划:怀孕0~1月时,以散步、轻音乐训练为主,注意孕妇的情绪调适;2~3月早期妊娠期间,注意经常与胎儿沟通,并把大人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或所体验到的传递给胎儿;4~5月间,对胎儿进行音乐听力和抚摸触觉训练;6~9月,注意意识诱导,与胎儿做“踢肚游戏”训练……他们认为,只要按计划实施,就一定能生一个聪明可爱的宝宝。

2006年3月中旬,邢海燕怀孕了,夫妻俩高兴不已。邢海燕从怀孕第二个月起就请假在家静养,实施胎教计划。两边的老人也很高兴,定期给她送来补胎的食物,全家人都围着将要出生的孩子打转。

林涛平时在家不太爱说话,可是为了执行胎教计划,他一改常态,每天一进门就絮絮叨叨地逗妻子开心。除此之外,他还给妻子朗诵诗歌散文,给胎儿哼唱轻松愉快的歌曲。

怀孕后的邢海燕经常冒出一些古怪的念头,不是想吃平时不吃的东西,就是要去平时不去的地方玩。为了稳定妻子的情绪,林涛总是二话不说地满足她的要求。很快,他们把该买的东西都买来了,该玩的地方都玩完了,邢海燕成天呆在家里,渐渐感到百无聊赖。林涛想起单位的几个女同事在办公室议论韩国电视剧的情景,便让妻子也看看韩剧打发时光。

谁知,从没接触过浪漫韩剧的邢海燕一看便不可收拾。林涛每天下班回家总是看见妻子沉浸在韩剧中,情绪随剧情的发展而波动。林涛担心妻子起伏的情绪会影响腹中的胎儿,便劝她不要再看韩剧了,邢海燕却坚持说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丰富的感情。渐渐地,林涛发现妻子的情绪被《大长今》、《蓝色生死恋》、《我的野蛮女友》、《爱上女主播》等韩剧左右了。

一天早晨,林涛吃完早餐急着去上班,睡眼惺忪的邢海燕却把他拦住,要他学韩国男人那样深情地对她说一声“老婆,我爱你”。这下可难坏了一向含蓄稳重的林涛,他张了几次口,却怎么也说不出来。最后,见妻子不依不饶的样子,想到她正怀着孩子,他还是鼓足劲说了一句“我爱你”。见丈夫屈服了,邢海燕便像韩国妻子那样,给了丈夫一个深情的吻。

就这样,邢海燕为胎教计划加上了一项新内容:林涛每天上班前都必须深情地对邢海燕说一句“我爱你”,以实际行动进行“情感胎教”。

林涛憋足劲坚持了三天,就再也不想继续说那三个字了。不是他不爱妻子,而是他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对这种表达方式一下子适应不了,觉得别扭。第四天早上,他趁妻子睡得正香轻手轻脚地出了门。可当他刚要走出小区大门时,突然听见邢海燕在身后叫他。他以为是自己忘了带什么东西,妻子追着送出来,不由得感到一丝歉意。谁知邢海燕跑到他跟前,大声责问他怎么这么粗心,竟然把情感胎教忘了。他哭笑不得,只好表示回家再补。妻子却来了劲,非要罚他当着来来往往的人多说几遍“我爱你”。

看着小区门口进进出出的熟面孔,林涛怎么也说不出那三个字。他婉转地对妻子说,只要心里有爱就行了,何必走那么多形式呢?可没等他说完,邢海燕便不高兴了,说这是对孩子的情商启蒙教育。她拦着林涛,做出不说不让走的姿态,夫妻俩就这样在小区大门口僵持了近半个小时。林涛看时间来不及了,什么也没说,便强行去了公司,留下邢海燕一个人站在那里,傻愣愣的不知所措。

这回,邢海燕难过了。丈夫一向对她关爱有加,在胎教的问题上也是言听计从,可今天却如此粗鲁,成心不配合她进行胎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她越想越生气,觉得不能就此罢休。于是,她跑回家给丈夫打电话,在电话里大发雷霆,说如果林涛不管肚子里的孩子,她从现在起也撒手不管了。莫名其妙的林涛被她弄胡涂了,只好以工作忙为由把电话挂了。这下更惹怒了邢海燕,她哭着收拾东西回娘家去了。

晚上下班回到家,林涛被父母埋怨了一番,父母说海燕现在怀孕在身,凡事都应该让着她,还是赶快去岳母家把她接回来吧。

到了岳母家,林涛见妻子还在为早上的事生气,岳母也埋怨他,感到有苦难言。但为了平息所有人的怨气,他只好当着岳母全家人的面,向妻子说了声“我爱你”。邢海燕仍不解气,直到林涛一连串说了很多遍“我爱你”后,才勉强跟着他一起回家去了。

经历了这次风波,林涛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不但不能很好地进行胎教,没准还会生出什么事端来。于是,他决定想办法打消妻子那些古怪的念头。他一边应付着每天早上的“作业”,一边找时机,向妻子讲述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告诉她盲目模仿会得不偿失,甚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经过近半个月的解释,邢海燕终于勉强答应了取消浪漫情感胎教的内容。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已经对韩剧十分痴迷的邢海燕,由于自身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开始怀疑林涛对自己的感情。有一天,林涛要去参加一个同学聚会,邢海燕撒娇地说在家里呆烦了想和他一起去。林涛考虑到她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生产了,就劝她留在家里,免得动了胎气。

林涛走后,邢海燕喝了点婆婆煲的鸡汤,便在家里无聊地来回走动。行走中脑子突然活跃起来,她从女人怀孕的辛苦,想到了丈夫对胎教的不配合,再到他不让自己去参加同学会,最后竟然认为丈夫在隐瞒什么。于是她决定去林涛的聚会探一探。

邢海燕来到丈夫同学聚会的那家酒楼,转了一大圈,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看见了林涛和一个女同学坐在沙发上聊天。她冲上去抓住林涛的衣领大声嚷道:“你让怀孕的老婆在家独守空房,跑到这里和旧情人说知心话呀!”

妻子的突然袭击,让林涛尴尬不已,他用力掰开邢海燕的手,随口说了声“你疯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邢海燕把最近与丈夫之间的不愉快全发泄了出来,大喊大叫,还扑上去撕打坐在一旁的那个女同学,说她勾引自己的老公。见邢海燕挺着个大肚子,旁人都不敢阻拦,最后还是林涛把发疯似的妻子死死地拉住,让其他人护着女同学去了医院。失去理智的邢海燕用力挣脱丈夫的手,操起一把椅子砸烂了大厅里的一些设施。

警察很快赶来了,将身怀六甲的邢海燕带到了派出所。经调查,林涛和那女同学根本没什么私情,是邢海燕误会了。公安机关以“故意伤害他人,扰乱公共治安”为由对邢海燕下达了治安处罚裁定书,处以200元罚款。

林涛以为这次误会可以使妻子清醒,再也不会无端地猜疑了。然而,事情并没他想象的那样简单,邢海燕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反而认为这次风波是丈夫不配合自己进行胎教和找旧情人造成的,于是赌气收拾东西回了娘家。

2006年12月19日,邢海燕在市中心医院顺利地生下了一名男婴,但她不让娘家人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丈夫和公婆。在他们母子快出院时,邢海燕的一个朋友实在看不过去,悄悄打电话告诉了林家。林涛听说妻子生了个儿子后,为了哄妻子开心,特意买了一大束鲜红的玫瑰,兴冲冲地赶到医院。

对于林涛的到来,邢海燕的家人和朋友十分高兴,都向他表示祝贺。林涛乐呵呵地跑到床前,把花放在妻子手里,要去看自己的儿子。然而,邢海燕不让他接近孩子,还不顾一切地把玫瑰花扔了出去,哭喊着让林涛滚开,说他没有资格做孩子的父亲。

林涛以为妻子是在气头上才不让自己见孩子的,于是,第二天下班后,他又和父母一起去了医院。可当他们来到医院时,却被告之邢海燕一大早就出院了。林涛和父母赶到了邢海燕的娘家,邢海燕却带着孩子躲进了里屋。任凭林涛说尽好话,双方的父母也百般劝解,她就是不肯开门。实在没有办法了,林涛只得打电话请来了当初为他们牵红线的姨妈。在姨妈的劝说下,邢海燕才答应让公公婆婆进去看看孙子,但仍坚决不让林涛进去,理由是林涛对孩子的胎教不关心,还出去和别的女人约会,没有尽到一个丈夫的责任。为了不让刚生产的邢海燕因情绪激动而走极端,大家只好依了她。

此后,邢海燕就呆在娘家,由婆婆每天煲汤送过去给她喝。每次送汤,婆婆都劝她让林涛见孩子,但邢海燕始终不为所动。

2007年1月19日,孩子满月了,按风俗应该请“满月酒”了,林涛以为这次可以见到儿子,可邢海燕依然不让。林涛一气之下起草了离婚协议书,并请求法院保护自己探视儿子的权利。林家父母听说儿子要离婚,担心以后会苦了孙子,劝他三思而后行,林涛只好把离婚协议书撕了。

第9篇:燕子教学设计范文

一、板书象形字“燕”,引导学生围绕燕子说说自己的见闻和感觉,唱《小燕子》;引导学生逐段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学生读正确读连贯。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先逐句朗读。体会燕子羽毛、翅膀、尾巴的样子和特点,重点理解“翼尖、剪尾”;然后归纳燕子的外形特点,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围绕“你仿佛看到什么?谁能从文字中读出画儿来?”引导学生朗读交流,重点理解“赶集”;配乐朗读,转化成诗歌形式,要求读出诗情画意。

四、指导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浮现当时的情景,边读边用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

五、配乐范读郑振铎《海燕》中的片段,感受乡愁。

[片段回放]

师:小时候,奶奶告诉我,这春天,是小燕子的尾巴剪出来的!小燕子来了,春天也就来了,儿歌不是这么说的吗?小燕子,穿花衣――(师生共诵)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看到了怎样的美景呢?自己读第二自然段。

师:谁能从文字中读出画儿来?

生:我看见青的草,黄色的嫩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生:我看到花草生机勃勃。

生:花儿、草儿的颜色很鲜艳,它们都长出来了,很漂亮!

生: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师:柳枝在于什么?

生:在伸懒腰!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逐渐点击出一幅水墨画)你们看,柳枝摇曳,鲜花盛开,细雨洒落,一派美好的景象!小朋友,你的脑海中是不是也浮现出美妙的画面?

生:是。

师:美是要仔细揣摩、细细品味的!春天究竟美在哪儿?就让我们去品味课文。请一位女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文中有一个词“赶集”,赶集是什么意思?

生:好像去超市。

师:“赶集”中的“集”不是现代超市,是集市。知道为什么去赶集吗?

生:要把东西拿去卖。

师:拿什么去集市卖呢?

生:青菜、白菜、萝卜。

师:那用不着赶呀!

生:如果不赶,会被人家抢去摊位的!

师:去迟了会卖不掉!农村人带着农副产品去集市卖,就叫“赶集”。文中的景象就像“赶集”似的,谁去赶集了?

生:小燕子,还有花呀、草呀、柳树呀。

师:它们是怎样来赶集的呢?为什么来赶集呢?我们就来做做这些花草树木。让我来问问桃花。桃花、桃花。看你那红扑扑的脸,你带什么来赶集啦?

生:我带着红艳艳的色彩,甜甜的花香来了。

师:柳树呀柳树,你是怎么样来赶集的?

生:我飞快地奔来了。

师:你带什么来了?

生:我带来了动人的舞姿,还有动人的色彩。

师:怎样动人的色彩呢?

生:嫩绿嫩绿的色彩。

师:为什么急急地赶来啦?

生:因为这里很美呀!

师:你的到来使这里的春天更美了。树儿、花儿、草儿都来了。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呀!

(生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燕子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会说什么呢?

生:哇,这么美的景色,我要赶快生孩子!(笑)

生:哇,好美啊,我要在这里住下。

生:哇,我们也要赶来,为春天增添一分生趣。

师:小燕子赶来了,也加入到它们这个行列中,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你们瞧(在水墨图上加上小燕子),在柳枝摇曳,细雨洒落,微风轻拂,桃花盛开的画面中,活泼机灵的小燕子飞来,好一幅烂漫无比的春光。让我们再读一读,读出这春光无限。

(生再读第二自然段,配乐)

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静心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在脑中画画看到的情景,也可以用手势做做你看到的当时的情景!

(生边默读边思考)

师:(巡视)有些小朋友还在文字旁写下了自己的感想,这种习惯很好!咱们来看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怎样的生趣?来看第三小节,谁来说?

生: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荡漾开去。

师:你是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燕子在飞行的时候很活泼!

师:小燕子的飞不叫飞,作者叫它“掠”,怎样的飞叫“掠”?用手势做做看。(请一生上台演示)

师:“飞”和“掠”有什么不同?

生:姿态不一样,(边说边做动作)斜着飞叫“斜掠”,横着飞叫“横掠”。

师:哪个是说飞得更快?

生:“掠”的速度快,而且姿态动人!眨眼间,就过去了。

师:还从哪里读出“掠”不仅指飞得快,而且飞得美?

生:唧――

师:我来读文章,你们来演小燕子!(师读生演)

师:你们还看到过谁有这样的本领?

生:孙悟空。

生:还有老鹰。

师:它们的飞都不叫“掠”,孙悟空是腾云驾雾,老鹰是盘旋,只有小燕子飞得够轻盈。

师:再读第三自然段,把燕子独特的美的飞行姿态表现出来!

师:燕子一文就是一幅动人的画。如果我告诉你,文中所写的是一段由小燕子勾起的回忆,你相信吗?

生:(点头)相信。

师:本文的作者郑振铎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学者。这篇文章选自郑振铎先生的《海燕》一文。他在原文中有这样一段(配乐范读原文片段),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吗?

生:我听了好像要哭出来了。

生:我听到了作者看到了故乡的小燕子,他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师:作者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漂洋过海,当他看到了在海上飞行的小燕子时,就仿佛看到了老朋友般的亲切。一起读――“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师:此时此刻,他是多么的想家、想念亲人和朋友。这时的小燕子已经成了作者的亲人和朋友的化身了。再一起读――“这小燕子,便是我们故乡的那一对,两对么?便是我们今春在故乡所见的那一对,两对么?”

师:古往今来,小燕子常常成为游子想家的寄托。当我们看着燕子,读着燕子,耳畔又响起那首熟悉的小燕子儿歌。(师生齐说儿歌)

师:春天在《小燕子》的歌声中来,我们也在《小燕子》的歌声中长大。现在正是春天,小燕子又飞回来了。从小燕子的身上,我们读出了春光的浪漫,思乡的忧愁,双双飞来飞去的美好,还有珍惜春天大好时光的情感。小燕子不仅是大自然中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它已经成了咱们老百姓寄托感情的象征了。让这个大自然中的精灵一直陪伴我们成长吧。

师生:(齐说)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教者感言]

我以为,语文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变都不能给教学带来奇迹,只有当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同时改进时,语文教育才有希望”。阅读课教什么?当我接受同题课教学《燕子》的任务,并得知这样一个很具研究意义与价值的话题时,首先想到“教学内容”的话题。我一直以为,文化的品质和素养是一个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能让语文教育回到其本真状态和原先意义上去。如

何在日常教学中突出语文教学中文化的特性、灵魂和精神?怎样才是真正地让语文回到其本真状态和原先意义上去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设计了《燕子》一课的教学。

《燕子》全文共4个自然段,节选并改编自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海燕》。文章语言清新、规范,作者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了小燕子的活泼机灵,给春天带来的勃勃生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如果把全文放人《海燕》原文中去阅读,则又笼罩了如烟般的乡愁。

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以及“文化追求”的教学主张,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规范与灵动,重点体会:“赶集、掠、沾、痕、几对、小圆晕”等词语的精彩与韵味。(3)阅读和理解小燕子给春天带来的无穷生趣,并通过阅读原文片段,初步了解“燕子”的文化意象,留下“燕子文化”的痕迹。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从“文字、文学、文化”3个层面设计教学内容。

文字层面,回归母语的特点。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准确、精彩与灵动,体会“赶集”“掠”“沾”“几对小燕子”“小圆晕”“几痕细线”的无穷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