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精选(九篇)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

第1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健字]青少年 心理教育 素质教育

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如今与之相连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了解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教育问题

1.从学校教育管理看。几年来,关于学校要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吁已有不少,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了有关的政策法规,对心理教育问题都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意见。然而,这项工作总是让人觉得“只打雷,不下雨”。因为迄今为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未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考试成绩,升学档次成衡量一个学校好与不好的标准,所以许多的中小学还没有完全的重示起来。一些学校没有专门配置从事心理咨询的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混同于一般的品行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加之社会心理咨询的不健全,社会支持度不够,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不知道该向哪里倾诉。

2.从学校教育评价看。传统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以知识接受的多少,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能力,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考核教师的水平。就是在评定三好生时,多数还是以学习好来代替“三好”。对学生思想的评价强调的是社会性为本位,来满足国家的需要作标准,忽视了以主体性为本位,扼杀个人的需要;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注重的是科学价值,忽视人文价值,从而偏离了教育以人性发展和个人需要为最高使命的宗旨。

3.从教师教育观念看。一是教师教育思想的陈旧,以教为中心、灌输为手段,为了灌输知识,随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心烦意乱,无法招架;二是教师自身心理的不健康,不当的教育行为时有发生,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影响和伤害;三是心理教育方法存在着偏差。有的学校虽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把心理教育问题纯粹归为德育问题,走上心理教育德育化的老路;有的为了应付检查,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缺少心理训练活动,是有名无实。这些都影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二、家庭教育问题

1.从养育方法看。如今,大多数的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疾病和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却不大重视。认为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什么都好。没有了解孩子内心深处有什么想法,对于孩子的行为异常没有及时采取积极措施帮助克服,任其错误的想法长期发展。有的家长太专制,缺乏建立民主的家风:不相信孩子有自立能力,不允许孩子追求独立自主,不能与孩子平等相处、彼此互相尊重,更谈不上家长与孩子共同探讨问题。这样,孩子有什么想法就不能毫无顾忌地讲出来,家长也就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将孩子的错误想法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2.从家庭环境看。中小学生有这样那样的心理毛病,很多是家庭出了问题。比如有的父母长期不和或离异,孩子的积极健康情绪得不到正常发展,消极情绪发展的结果必然导致孩子寻找“精神刺激”;有的父母之间、父母与祖父母之间教育方式不一,孩子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识别能力较差,致使孩子难以适从;有的父母教育的观点、内容不正确,造成孩子心理扭曲,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随着思维方式的改变,青少年改变了对父母的看法,逐渐懂得批判父母的言行,甚至“看不起”父母,形成代沟隔阂。假如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亲子关系的冲突,家庭的争吵。因此,如何与父母相处成了青少年的心理负担之一。

三、社会问题

1.从社会环境看。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在改变。青少年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常常很敏感,追随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最易被感染或鼓动,也容易批评传统的社会观念。假如发生剧烈的社会变革,价值观念改革,他们常易于落入变迁的漩涡当中,首当其冲受社会文化剧变的影响。目前最为突出的是“黄、赌、毒”等社会腐败现象的蔓延。比如,当今一些西方消极文化渗透到我国,当我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撞击时,有时是消极的西方文化确占上风,引起他们产生了一种逆反心理。这些腐朽的社会现象往往会侵蚀青少年健康的灵魂。

2.从社会用人机制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国际接轨”、“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从目前社会的用人机制看,主要注重的是学历水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身体状况,而对个体的自我观念、求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等。这些与个体生存、发展和工作、事业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相关的心理条件却被忽视,很少有用人单位考虑被录用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这样难免导致人们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因此受到极大的冲击。

四、自身问题

1.从自我意识看。青少年随着心理的逐渐成熟,在他们内心世界有许多复杂的事情要考虑、要操心。其中最关心的是对“自己的认识”,即怎样认清自己的行为、性格及心理上的表现。在身心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觉得时时刻刻都要去摸索自己“心理上的肖像”,即去发觉自己的性格如何,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是否被别人喜欢,是否被他人接纳,兴趣及志向在何处,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对成长变化的“自我肖像”常摸索不清而感到烦恼,同时也对别人的批评与反映甚为敏感,只要稍微被人批评就反应强烈。他们也会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评估过低或因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引起的自卑心理;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造成的孤独心理;当自己的愿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了失望、忧郁等心理反映。这些都是自我认识肤浅所导致的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2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问题 表现 干预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1.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是学龄期青少年的主要心理卫生问题。很多青少年上小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学习困难,甚至厌学等。青少年学习困难的发病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存在着差异,并且受所采用的标准和定义、研究方法的影响。据国外统计:约20%的青少年在学校学习期间发生学习困难。国内调查小学生中学习困难的患病率分别是5%~10%,男女之比约为2∶1。

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又称青少年多动症,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与同龄青少年相比,表现为同时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及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男童明显多于女童。多动症多在3岁左右起病,但多数到7~10岁时才被诊断,9岁最为突出。我国青少年患病率在1.3%~13.4%。

3.情绪问题

抑郁是常见的负性情感,一般报道20%~30%的青少年中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抑郁在8岁以下青少年中很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期,女孩一般多于男孩。国外的调查资料表明,青春期前的青少年中,抑郁症的患病率为1.8%,学前青少年只有0.3%,而14~16岁少年则升为4.7%。另一份调查显示,在7~12岁青少年中,只有1.2%是抑郁症,而有悲伤体验的青少年则占17.6%。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内部影响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一些家长采取严厉、专制、溺爱、放任的态度,都会影响亲子关系,或破坏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感情联系。不良教育方式与青少年少年行为异常、焦虑、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

2.亲子冲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的和谐程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如果父母对孩子持有爱、信任、鼓励、支持的态度,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形成信任感、安全感,避免人际焦虑的发生。而在家庭因素中,频繁的亲子冲突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从而使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增加,例如孤独、无助感,人际交往焦虑,自卑心理等。研究发现家庭、婚姻和亲子间的冲突,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堕落感和自杀愿望。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数的研究表明,亲子冲突的增加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业成绩的下降、行为不良的上升、违法犯罪、酗酒、吸烟、吸毒等行为发生率的上升。

3.父母的教育水平

父母的教育水平与孩子心理健康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内容。调查显示,父母文化水平越高,其子女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强迫等因素层面越低;反之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往往在上述因素上表现明显。对于上述差异,学者们认为这是由于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父母,家庭生活环境更加民主,在子女教育方法上更具有科学性,父母自身也具有更好的示范作用。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家庭,通常缺少和谐的、轻松的文化氛围,父母教育常处于放任自流和专制的两个极端,缺少对孩子的示范效应,往往会造成子女的心理脆弱而固执。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1.营造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孩子家庭的结构、家庭气氛、经济背景等,它影响到孩子在社会人际关系中解释人际互动的思维模式及自身的角色定位。消极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用一种灰色心理去应对社会关系中的人际冲突而不是积极应对这需要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积极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建立起与家长的互动平台,例如家长会、报告会、座谈会等,以此来了解孩子家庭背景、孩子的家庭表现,并及时把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反馈给家长,针对出现问题共同需求解决方法。而学校环境则是影响孩子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因为一个孩子人格形成最为重要的时期就是学龄期。所以,学校在日常教育中除了关注知识的输入,还应注意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出于青春期的孩子。社会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最为持久的影响因素,不当的社会环境会给孩子带来难以磨平的伤害。基于社会环境的某些不可抗因素,家长、学校应当做好工作,尽可能的使孩子远离不当环境,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抵御丑恶现象的侵袭。

2.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实施爱的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爱的效应。罗森塔尔的心理学实验表明,积极暗示能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的作用,帮助个人形成积极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教育中,如果教师以期待和爱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自尊、自爱、自信,从而激起学生幸福、欢乐和奋发向上的主人翁意识。由于孩子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年时期的经验直接影响到他们以何种方式去看待周围世界,去解释身边的现象。因此,爱的教育会使学生自我意识健康发展,保持青少年学生情感的健康。

3.建立起系统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

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必须涵盖以下两个基本层面:

第一,形成三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即学校、社区、家庭三级心理教育互动体系。在学校层面,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疏导站),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专用信箱、QQ群等信息通道;社区和学校相配合,定期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以及处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化水平。家庭成员是青少年最为密切的接触者,因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信息的主要提供者,应在日常生活者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关注其生活态度、方式等的变化,尽可能早的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矫正问题。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家庭成员应密切配合学校或是心理专家开展救助活动,保障矫正效果。

第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业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由于青少年多为在校学生,所以学校和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和主体。其中,小学以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师为主,但中学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对于专职教师,其要有心理学、教育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背景,甚至要经过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职业技术水平认证以及相关各项培训,持有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格证书,以此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3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 青少年健康 体育行为 培养路径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 项目批准号:2014BTY00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80-02

现如今,社会时代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加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而在这环境背景的影响下,要从青少年就开始培养其自身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当前,大多数的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强烈,积极性也比较高涨,很多青少年能够逐渐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好处和作用,但是在实际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健康的运动理念和运动方式。比如一些空腹锻炼、运动后大量饮水、锻炼时间没有调整、运动受伤之后的紧急处理办法等等,这些不健康的体育运动行为,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很容易导致青少年长期运动下养成的不良运动理念和行为。而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下,就需要对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进行培养,让学生在享受体育锻炼的同时,能够养成健康良好的锻炼方式。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针对某地区12-16岁青少年400名,男女各200人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课题的需求,查阅了有关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运动的培养路径方面的期刊、教材等等,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当中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培养,这些资料能够为本论文课题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支持,对分析城镇化进程中青少年健康行为培养路径提供基础知识保障。

1.2.2问卷调查法

对某地区4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当前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运动状态进行调查,为了解在城镇化进程中青少年的体育行为是否健康提供了现实根据。

1.2.3数理统计法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法的结果,结合文献资料法当中搜集到的内容,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并且进行统一的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从表1和表2的结果显示可以看出,男生每次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女生比较长,基本上都能够保持在一个小时至两个小时之间,而女生与男生相比则要稍微短一些,基本上集中在一个小时之内。而男生和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也不同,男生仍然比较多,基本上都能够保持在一周三至四次的体育锻炼,而女生就比较少,基本上一周也只能够有一次或者两次的锻炼,总体来说,每一天都保持体育锻炼的人数非常得少[1]。

根据上述表格不难发现,在以前,很多农村的青少年,在课程结束之后回到家中,完成基本作业之后,就会几个青少年一起约出来进行一些传统体育游戏的玩耍,比如一些跳绳、踢毽子、跳房子等等,而在当前城镇化的不断进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从原来的村庄逐渐都聚集到某一个小区,这也导致青少年在一起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城镇化进程当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即使作业完成之后,也不喜欢出去玩,呆在家里利用网络进行游戏,很少出门,这些传统的体育游戏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所以当前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时间和次数都非常得少,健康的体育行为就更加得少。

2.2课外时间安排情况

从表3当中不难看出,现如今的青少年在课外时间几乎是在网络上集中,网络游戏、看电视的非常多,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学习或者是体育锻炼的人数非常得少,这不仅是当前现代生活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而且也是教学方式所导致的。

现如今,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科技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给现代人们生活提供有效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应用,能够逐渐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转变,青少年更多的关注一些电视、网络等内容,导致青少年对于体育锻炼的关心和重视程度越来越低[2]。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喜欢沉浸在网吧或者是家中的网络进行游戏或者其他的一些内容,青少年的这个阶段其自身的控制能力比较差,很容易沉迷在某一个事物当中,不仅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对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锻炼更加的产生了制约。另外,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家长给子女安排的培训班越来越多、形式和种类也越来越复杂,导致学生的大多数课外时间都投入到了培训班的学习当中,更加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3.1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策略分析

3.1.1学校要与家庭进行有效的合作

在当前城镇化的进程影响下,学生的体育行为培养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网络科技的兴起,但是为了能够给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相互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学校要想取得良好的青少年体育行为培养效果,就需要与家庭进行切实有效的合作,将家庭的影响力和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和学校两者的影响力非常得大。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过程中,有明显的优势,因为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进行学习和生活,而学校当中的一些规范、计划、系统性的优势,能够有效的提高青少年在参与体育活动当中的兴趣和效果。但是如果单纯的凭借学校的力量来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学校在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方面有很多优势的方面,但是仍然存在问题,比如灵活性就比较差、并且不能够进行实际的一对一教学等等,而学校在这方面的劣势则正是家庭能够有效补充的部分。在城镇化进程中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培养,需要学校与家庭进行有效的合作,将双方的优势和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做到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从根本上对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进行培养和提高。

3.1.2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即使是在城镇化中的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培养,也离不开体育教师的教育,对于学校来说,体育教师就是能够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的最直接主导者,学生的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以及日常的引导和培养,学生只要在学校接受的体育行为教育和培养,都需要体育教师的指导才能够完成。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培养涉及到的方面有很多,并且范围非常广泛,体育教师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体育教师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才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起自身的健康体育行为,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体育活动当中,需要不断的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健康意识、规范当前青少年自身的体育技能、将健康体育行为的优势和好处逐渐的传授给青少年,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的意识,以及健康体育行为的习惯[3]。

3.1.3突出体育课的基础性地位

体育课在青少年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家长对于青少年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并且给青少年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长对于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格外的重视,很多时间都用来给青少年报一些培训班,让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成绩能够有所提升。但是过大的学习压力会导致青少年的心理以及生理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青少年的时间正处于比较敏感的时期,过大的压力会导致青少年更加无心学习,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学校要将体育课的地位尽可能的突出出来,让青少年能够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在体育课程当中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不仅能够达到锻炼体自目的,而能够逐渐的培养青少年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体育课程的定位局限在能够强身健体的范围内,但是实际上,体育课程的重点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利用一些体育技能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锻炼和学习,逐渐养成良好、健康的体育行为习惯,为青少年的终生体育运动行为打下良好的基础。

3.1.4创设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良好氛围

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特别是在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培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学校要想成为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的主要推动者,就需要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体育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将科学的健身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不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学习,在课堂外进行一些体育锻炼的时候,也能够保证健康的体育行为,能够融入到青少年日常的生活当中。比如一些关于如何健康进行体育锻炼的主题班会、或者体育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室外的体育实践活动等等,这些都能够为青少年创设健康体育行为的良好氛围,让青少年在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下,也能够达到强身健体、健康向上的体育锻炼。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关于如何展开有效健康体育的知识竞赛、健康体育行为的展示比赛等等,让青少年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不仅对培养青少年健康体育行为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并且能够提高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

3.2结论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动和影响下,青少年的体育参与意识整体水平严重的不足,而且由于其他各个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都非常得少,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够满足青少年的身体成长需求,而且对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也起到负面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学校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合作,相互协作和补充,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健康体育行为培养氛围,增加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缓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从根本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体育行为,这样对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向阳.体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0(07)

[2]尚克标.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参与意识的因素与对策探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0(04)

[3]曾清华.对广东大学生体育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第4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现状措施。网

青少年犯罪指的是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和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在社会转型期剧增。据有关资料统计,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仅占刑事犯罪总数的20%以下,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面对这一严峻问题,社会应当积极研究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现象,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这也将为目前的青少年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在我国各种犯罪案例中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且其犯罪现象呈现以下几种明显的特征:

1、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情节恶劣。据统计,2003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在以平均14.18%的速度逐年上升。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几乎已经涉及整个犯罪领域,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特别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诈骗、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新型犯罪。其中重、特大案件比例逐年上升,居高不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杀人、强奸、抢劫、盗窃四类重大刑事案件中,每1000件此类案件至少有30件是青少年所为。其作案手段非常凶残,犯罪的暴力化倾向十分突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极少顾及后果。

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现明显低龄化。特别是14至16岁的青少年在全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年龄较以前平均提前了2-3岁,2002年上半年,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达到80%以上,上升了大约120%,14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上升了大约280%。

3、团伙犯罪增多,集团化趋势明显。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团伙数量越来越多,据有关资料统计,团伙犯罪在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占据大约60%以上的比例,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青少年犯罪团伙以一定的方式和社会联系为纽带结成,以成年犯为主少年犯参与,少则3-5人,多则20余人,进行抢劫、强奸、盗窃等团伙犯罪活动。

4、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盲目性突出。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复杂时期,此时生理发育趋于成熟,精力旺盛,但缺乏社会经验,并且普遍存在很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自控能力差,有时往往在外界的影响和刺激下,会突发犯罪,并且不计后果。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诱因来看,犯罪的突发性和盲目性有所增大。一些青少年犯罪的目的十分简单,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犯罪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因琐事吵嘴或小事纠纷,有的甚至是看不惯别人的行为就实施加害行为,从而导致犯罪。

5、从犯罪手段来看,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成人化犯罪凸现。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逐步普及,利用高科技或以高科技产品为对象的青少年犯罪现象在一些地方日益增多。在网上传播反动言论或不良文化,有的制造病毒破坏他人的网络系统,有的非法攻击和入侵国防尖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据统计,因互联网传播不良信息诱发的青少年犯罪增加了5倍。未成年人参与的劫持人质、非法拘禁和持枪杀人、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不断出现;与以前未成年人犯罪突发性、偶发性强的特点相比,当前的未成年人犯罪大都有预谋,作案经过精心策划,有充分准备,在作案手段上日趋成人化、智能化,有的案件作案手段非常残忍,作案后及时毁灭罪证,破坏现场,扰乱警方视线。

6、从犯罪身份来看,离异家庭、贫穷家庭的子女居多。一般说来,他们文化程度偏低,贪图享受,法律意识不强,在实施作案时常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二、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蕴藏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竞争加剧,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青少年自身因素。主观约束力差,分辨是非善恶、抵制外界不良影响、避免冲动冒险的能力差。青少年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对许多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成型,很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日常管理中可以看出,犯罪青少年大多数狂妄无知没有健康向上的生活目标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贪图财物不劳而获的金钱观和不健康的心理是诱发他们犯罪的主观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一是虚荣心理。互相攀比,盲目追求高消费和物质享受。当他们通过正常的途径得不到满足时,便铤而走险,敲诈、偷盗、抢劫。某校97级学生许某便是典型案例;平时吃饭店、进游戏厅、看录像,追求享受,当家里给的钱花完的时候,便在校外偷盗自行车十余辆,以四五十元的低价卖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私欲,多行不义必自毙,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好胜心理。自傲、争强好胜、易冲动,稍有刺激便感情用事,不计后果。如某校98级学生徐某,平时就好胜、易冲动,为此老师曾多次找其谈话,但该同学一直没有引起重视,终于在今年3月,因在宿舍向同学索要开水喝,对方不给,便感觉在别的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对那位同学拳打脚踢,造成重伤,也使自己受到了校纪处分。如果走向社会,那就很难想象其后果。三是好奇心理。青少年接触社会时间短,对很多问题尚未认识,如学生中的男女同学关系过密问题,很多学生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爱情,只是凭着青春期朦胧的模糊认识,伴随着社会上黄色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学生怀着对异性极大的好奇心,发生了有悖于道德准则的事情,致使悔恨终生。如山东某乡镇三个初二男生由于好奇心理轮奸一个同年级的女学生,事情发生后三个男学生吓得相继跑回家,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恶劣行为已构成犯罪。

2、家庭教育方法失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是一尘不染的生命个体。然而,由于大人们的肆无忌惮的活动造成了孩子心理的畸形成长。我国从20年前逐渐步入一个独生子女的社会,孩子们没有兄弟以及姐妹交流,父母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们人生的主要参照。最先为人师的父母,在教给孩子文明礼貌以及勤劳勇敢的同时,往往不自觉地灌输虚伪、勾心斗角、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潜在意识。望子成龙和盼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在现实资源有限,低分淘汰在所难免的情势下,家长的高压使孩子的心理渐渐扭曲、变态、自暴自弃、逆向反应,甚至轻生、杀人等现象屡屡发生。婚姻失败以及家庭失和对孩子的成长伤害最大。目前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较多,缺少健全家庭的呵护,造成孩子性格变异、心理畸形,从而使得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

3、学校教育不完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定向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往往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育管理上,大多偏重于抓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把法制和道德课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上,有的虽然设了法制课、政治课,但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在提高学生法制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法制观念逐渐淡薄,思想道德水平日见下降。二是学校对学生的消极行为发现、制止不力,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还有待提高,缺少齐抓共管的风气。学校生活是群体生活,一些学生在家庭和亲人面前表现不出来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往往在学校和老师面前暴露出来,如欺诈行为、占小便宜、小偷小摸、异性交往不正常、不健康心理素质等,一些学校对此重视不够,疏于管理,没有把握好青少年学生特有的自尊心理、逆反心理,不重视教育、感化和挽救,或是教育感化方法单一,缺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手段,这样,管理质量下降,管理效果降低,有过失的学生就会变本加厉地为所欲为,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原有的单一思维模式被打破,思想和价值观念倾向多元,对于思想活跃、接受能力较强、控制能力差、兴奋性高、易于冲动的未成年人来说,新事物对他们有更大的吸引力,他们接受知识和认识事物的途径不再单一。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影视、报刊、音像制品等多种渠道获得。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化产品中虽不乏优秀成分,却也包含了相当一部分不良文化,容易产生感官或心灵上的负面刺激,一些未成年人出于猎奇心理而深陷其中,他们特有的模仿能力又驱使其效仿其中的情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腐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加上一些媒体宣传导向存在误区,一些单位、个人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将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影视书刊推向市场,侵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适合青少年的健康娱乐、体育场所少之又少,有的收费不低,致使一些孩子去了他们不该去的地方,这些不良文化制品成了滋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5、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措施落实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一手硬,一手软”、“重打击,轻预防”的现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浮在表面,措施落实不到基层,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既要抓住重点,又要有发展眼光,才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很多,有青少年自身的问题,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防范不足,缺乏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故要积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群策群治,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1、及时矫正青少年犯错误前的心理状态。(1)不平衡心理。这是当前青少年犯错误前的一种主要心理状态。不平衡心理的产生与互相攀比及尊卑感等因素有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分析,有不少家境较好、从小有优越感、中小学成绩也很优秀的学生,当他们进入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后,面对来自各地的优秀学生,优越感变成了失落感,心理产生不平衡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去适应环境,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心理疾病,严重时就可能走向极端。(2)逆反心理。这是对青少年有很大的消极影响的不健康心理。主要原因与“代沟”和教育方法不当有关。青少年与中青年人由于学识和阅历不同,在认识观、人生观方面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成年人(家长教师等)一味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少年,尤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而缺乏耐心,批评多而鼓励少,甚至于实施惩罚,就会形成隔阂和“代沟”,激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3)孤独和空虚。

青少年的这种心态,主要是由于缺乏自身心灵成长所需要的关爱、友谊和情感而产生的。终日孤独而变得空虚,只好整日东游西逛,上网聊天或寻求其他刺激来满足心灵需要。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及早地了解可能引起青少年犯罪的这些不平衡的心理,委婉地和他们沟通或者通过心理咨询机构及时矫正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尽量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首先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他们以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其次,要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科学的理性精神,要通过生活小事、日常琐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从小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金钱、权力、荣誉、地位和利益。

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应根据青少年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同时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面,帮助青少年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对青少年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第一,帮助青少年改变社交观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帮助青少年扩大社交范围,形成立体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指导青少年多渠道交往,利用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指导青少年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待人。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青少年施行适应性教育。青少年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可以吸收青少年使其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负责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协会,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这会使青少年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5、政府的宏观调控。在1999年4月香港举办的“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研讨会上,与会者对政府的青少年媒体政策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修订有关条例、加强执法、成立一个有公众人士参加的监察传媒委员会以及要求传媒不可滥用新闻自由,建立公众对不良报道的公开投诉制度等。在我国,有关青少年媒体的政策问题近些年来逐步引起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对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表演者,政府实行扶持、优惠或奖励政策(与此相对应的是对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者的打击和惩罚),为保护青少年不受传媒不良信息的侵害,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可能为青少年的媒体保护提供相对系统而完备的法制保障。

6、社会是培育青少年成长的天地,应采取多种预防措施提高综合预防能力。为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犯罪,必须社会、家庭、学校同抓共管。一是狠抓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学习宣传教育,明确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一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发挥政法机关的主力军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各部门通力配合联合行动,对校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彻底清理歌舞厅、电子游艺室等公共场所;对未成年人设立禁区,加大消除视听污染力度,减少污染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实行综合治理,齐抓共管。二是加强团组织的工作,充分发挥其先进性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各级团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有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经常组织团干部、团员和青年到有关学校、居委会、乡镇、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适时地给青少年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教育,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三是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在学校和社区中建立完善科学的教育辅导、治疗体系,设置心理咨询机构,由专家和心理医生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专门的系统调研,掌握其现状,研究控制不良心理的对策,提供预防犯罪和犯罪预测的实践依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起到指导和帮助作用。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在劳动改造时,应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原因,重点进行思想教育,以彻底从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四、结语。

总之,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社会各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并根据转型时期的社会实际,不断探索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思路、新办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旸。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对策。大庆社会科学,2006.05.

[2]胡俊文。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剖析及教育对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

[3]向巍。略论影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家庭因素。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3.

第5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青春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41

1 积极心理学及青春期

积极心理学指的是对人类力量与美德等积极因素运用较为完善而有效的心理学方法与手段来进行研究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在这一思潮下,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辩证观,使青少年的积极力量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等等。

所谓青春期指的是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逐渐成熟,并出现了第二性征的一个阶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10至20岁都属于青春期范围,青少年从10岁到12岁开始出现第二性征,一直到20岁时身体基本成熟。在中国,青春期一般指的是11岁至17岁的青少年。这一时期,青少年由于身体发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可是心理成长却相对比较缓慢,所以这一时期也是青少年心理转折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非同步,青少年常常处于矛盾之中,所以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也是难以避免的,如情绪激动、冲动以及对异性的爱慕等等。在传统研究中,很多心理学家都关注检测与矫正这些心理问题的方法,可是却极少有明显的效果。此时,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从而让我们对青春期能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2 积极心理学对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主旨就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它认为人的本性就追求积极的,在研究人的心理品质时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在解释问题时也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从理论上讲,建立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前提就是假设每一个人心中都有着积极的人格品质。这一理论认为,人是能够做到自我生成、管理、导向以及适应的一个有机体,在应对问题的时候能够坚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心理学家在面对人类潜能时能够使用更开放的欣赏眼光。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一理论中有了更加充分地体现,因此也就真正地担负起了心理学的功能与使命。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 树立辩证观,发挥青春期积极力量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青春期是一个相对比较危险的阶段,这一阶段青少年容易出现各种消极问题,实际上这种认识是比较狭隘的,我们需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青春期的青少年。我们不但需要对青少年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研究问题解决的途径,还需要对青少年身上的积极因素进行深入地研究。例如,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一般情绪都比较容易产生波动,这样的情绪虽然会让人无所适从,可是若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也说明了他们的情绪情感比较敏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心理教育者,应该对青少年给予更多的关心,认真而耐心地与之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掌握积极的情绪体验的方法,从而形成积极的情感。再比如说,很多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特别容易冲动,经常容易惹事,可是若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也说明这些孩子充满了青春活力,勇于作为,对于这种积极的行为表现,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表扬,这样就能够让这些孩子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3.2 开展积极心理素质课设计,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

按照积极心理学理论,教育行为是快乐的,教育者应该对人类的潜能和优势给予足够的关注,从而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所以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该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入其中,设计一些可以增强青少年幸福感的课程。幸福课的基础就是积极心理学理论,这一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挖掘人类的优势,帮助人类获得幸福与快乐。现在我国部分心理学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参考了欧美国家的幸福课实践经验,并结合一些学校的心理课活动,共同编写了《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幸福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网络自助、团体心理活动、讲座等等。这些内容为我们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活动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人生的追求目标离不开幸福,教育活动要发挥真正的效果也不能离开幸福。所以说,培养青少年的幸福感,对青春期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

3.3 开展积极价值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在对青春期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时,我们需要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看到那些所谓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问题的出现并不可怕,青少年有着极大的潜能,他们能够通过努力来进行自我愈合,并获得积极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要尤其关注开发青少年在这一方面的潜力。实际上,青少年正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即使是烦恼、痛苦等看起来比较消极的体验,实际上可以让青少年的阅历更加丰富。

3.4 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创造积极乐观的环境

按照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要形成积极的人格就必须有一个积极的组织系统,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如果家庭成员能够互相尊重,在遇到问题时民主讨论,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幸福快乐,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素质。反之,家庭中如果经常吵架或者不民主,孩子就会感觉到压抑、恐惧、自卑,时间长了就会养成孤僻、悲观的心理特点。第二,良好的学校氛围对青少年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尊重与爱护,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并积极地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形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第三,政府部门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施行有效的政策策略,各个新闻媒体要加强监督与宣传工作,努力创造和谐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就可以积极乐观地成长,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度过一个轻松愉快而健康的青春期。

参考文献:

[1]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11,(3).

[2]林燕.青少年思维方式教育的实践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方式视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6).

第6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遂昌县;青春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遂昌县有10-24岁的青少年5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4。从近年来对我县青少年青春健康情况抽样调查的结果看,有相当部分青少年在生理、心理、道德和生殖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为使广大青少年在青春期这个最为关键的成长阶段,能正确了解自己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所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并能理性地面对和处理,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系统的青春健康教育和服务已经非常迫切和重要。

1 积极倡导,整合资源,营造有利于青春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1.1 统一思想,强化考核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转型阶段,也是一个人个性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加强青少年生理、心理、道德、性和生殖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特点和需求,积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性和生殖健康知识普及、青春期心理咨询等“四位一体”的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义特别重大。因此,借省级青春健康教育项目落户我县的契机,我们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将全县各学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情况纳入县政府对教育局的考核,将对育龄群众进行青春健康知识培训情况纳入县政府对乡镇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同时连续三年把项目工作纳入县计生协会及全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整体计划中。分管县长多次强调青春健康项目实施意义重大,并多次过问项目工作开展情况;省、市协会分管领导几次深入我县调研,及时帮助解决困难,提出工作建议,给我县开展项目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动力支撑。

1.2 明确职责,整合资源

我县开展青春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又形成合力。通过研讨会、现场会、项目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了日常联系与协调机制,不断优化项目工作环境。

2 精心谋划,认真组织,确保青春健康教育项目开好局

2.1 开展基线调查研究,把握需求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在青少年中开展了调查研究。在征求县教育局、部分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生理老师、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意见的基础上,县计生协、县人口计生局和县教育局精心设计了专门针对初二以下年级和初三以上年级学生的两份青春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在遂昌中学、职业中专、遂昌二中、遂昌三中、万向中学等学校随机抽取了3000多名学生进行不计名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目前我县有相当部分青少年在生理、心理、道德和生殖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困惑,如55.81%的学生不知道该怎样与异性同学接触,25.71%的初三以上高年级学生对“青春期知识”了解很少或是几乎不了解。调查中更发现青少年中还存在早恋、吸烟、酗酒、迷恋网吧等问题,急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同时我们对全县近年施行引(流)产手术的数据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育龄妇女引(流)产手术中,未婚青年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岁以下引(流)人数占未婚女青年引(流)产术的比例近一半,年龄最小的流产对象年仅16岁。种种情况表明,那种“孩子还小,大了自然就懂,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不能说,一说更糟”等守门人中存在的一些担忧和抗拒意识已与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现状及需求不相适应。

2.2 编印健康教育资料,明确导向

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我县青少年在青春健康方面的需求,县计生协、县人口计生局和县教育局收集了大量资料,几易其稿,专门编印了《遂昌县青少年青春健康培训指南》1000余册,免费提供给心理老师、青春期保健医师和家长等,为引导、指导、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作参考;同时,还编印了初中版和高中版的青春健康手册----《美妙青春》各1.5万册,免费提供给青少年学生和校外青年阅读。这些青春健康资料涵盖范围广、知识通俗易懂,受到了老师和青少年的一致欢迎。

2.3 试点先行,探索经验

2007年4月,在县城和乡镇各确定了一所中学开展青春健康教育试点工作。这两所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副校长任正、副组长,由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县计生指导站青春健康保健医生为成员的青春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年级、各班级的课程安排。试点学校专门制订了《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活动工作计划》、《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教学方案》,真正将青春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试点情况看,学校的师生一致认为开设青春健康教育课程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遂昌县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项目实施计划》,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服务活动也在全县全面铺开。

3 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推进青春健康教育有序发展

3.1 培训师资,提高水平

师资的质量决定和影响着整个青春健康教育的有序和健康推进。为切实提高项目实施水平,在省计生协的支持帮助下,我县精心挑选了心理老师,县计生指导站的心理医生及县计生协会项目管理人员参加省级项目师资培训。作为青春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县教育局在全县各校成立了青春健康教育辅导中心,选择热爱青春教育事业、富有爱心的心理健康教师、体育保健教师、班主任和德育辅导员作为辅导中心成员,目前这支队伍中已有10多位老师获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A、B级资格证书。此外,还非常注重对校外非专职师资的培训,对全县500多名计生专职干部和村级计生服务员进行了全员培训,通过这支非专业队伍,将性与生殖健康知识传授给千家万户。

3.2 强化宣传,扩大影响

首先,加强校外青少年培训。除将学校教育作为青春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外,各级计生协都非常重视对校外青少年家长的培训,利用世界人口日、法制宣传周等节日,开展上街咨询服务;通过村村召开育龄妇女培训会的形式培训校外青少年和青少年家长;将青春健康教育服务情况纳入各级计生协会“生育关怀行动”宣传服务周的内容;此外,还开展青春健康教育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的“三进”活动。其次,丰富宣传形式。今年“5.29”活动期间,县委宣传部、县人口计生局、县计生协共同举办了一期规模较大的青春健康知识竞赛。竞赛试题通过报纸、中国遂昌政府网、党政机关公文交换平台等发放,据统计,此次活动共有5000多名学生、干部和协会会员参与,活动评出了一等奖5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50名。几年来,各级计生协会共投入项目经费14万多元,开展校外青少年及家长青春健康知识培训60多次,参加学习2400余人次;邀请女性健康专家为青少年家长、各中小学老师、职业中专老师及全体女学生培训62期,参加听课9000多人。第三,拓展服务对象。每年于“世界艾滋病日”向县城60多家宾馆、饭店免费发放安全套,加大对县城外来流动人口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开展企业“会员之家”建设,向企业流动人员发放青春健康宣传资料500多册,并开展面对面的宣传,为他们答疑解惑。

第7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国家机关保护

第三章  家庭保护

第四章  学校保护

第五章  社会保护

第六章  青少年自我保护

第七章  特殊保护

第一节  婴幼儿的保护

第二节  有生理缺陷的青少年的保护

第三节  有特殊情况的青少年的保护

第四节  女青少年的保护

第八章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矫治与安置

第一节  教育、矫治机构和审批程序

第二节  讯问、审查和审理

第三节  教育、矫治与安置

第九章  控告、检举与违反本条例的处理办法

第一节  控告、检举

第二节  处  罚

第三节  处理程序

第十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使青少年在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保护青少年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家庭以及公民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有自我保护的权利和自我教育的义务。

第三条  对青少年的保护,应当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坚持下列原则:

(一)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严;

(二)教育应当以启发引导为主,与保护相结合;

(三)对需要特殊保护的青少年实行特殊保护。

第四条  本条例保护的青少年是指居住或者进入本市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五条  市、区、县、乡、镇人民政府设立青少年保护委员会。委员会主管检查、督促、协调本条例的实施工作,讨论和决定保护青少年的重大问题。

街道办事处也应设立青少年保护委员会。

各级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应当为青少年保护委员会办事机构配备工作人员。

第二章  国家机关保护

第六条  市、区、县人民政府领导青少年保护工作:

(一)研究、规划、检查青少年保护工作;

(二)按所辖地区青少年数提供必要的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

(三)规划、建设青少年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四)加强对视、听、读物和公共活动场所的管理,对不适合青少年的视、听、读物和活动场所应当严格控制;

(五)有计划地培训青少年保护工作者,提高他们的素质;

(六)奖励和表彰保护青少年成绩显著的组织和教师、监护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

(七)处理其他有关青少年保护事项。

第七条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做好青少年保护工作。

第八条  各级公安、司法机关应当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对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所提出的检举、控告或者申诉应当及时处理,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惩处。

教育、劳动、文化、工商行政管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做好青少年保护工作。

第三章  家庭保护

第九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青少年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应当依法行使监护的权利,履行教育、保护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家庭其他成年人有协助青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教育、保护青少年的责任。

第十条  父母应当保护青少年子女的身体健康,保证他们必要的物质生活和医疗保健条件。

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障青少年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受教育的权利,保证适龄青少年接受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

第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言行和正确的方针教育、影响和管束青少年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并遵守下列各项规定:

(一)关心和指导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劳动习惯和自理能力。预防和制止青少年酗酒、吸烟、、吸毒、卖淫。不得让青少年观看、阅读不适合青少年的视、听、读物和进入不适合青少年的活动场所;

(二)教育青少年遵纪守法。发现青少年逃学、逃夜,应当及时寻找,耐心教育;发现有人诱骗、胁迫、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时,应当及时向公安、司法机关报告;

(三)关心青少年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发现青少年早恋,要教育、劝阻;

(四)学习教育青少年的科学方法,接受家庭教育机构的指导。对青少年不应溺爱、放任,不得辱骂、体罚。没有监护措施,不得让青少年分户独居;

(五)协助有关部门对有不良心理、行为的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

(六)不得纵容、教唆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得包庇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十三条  生父母对其非婚生子女,继父母对受其抚养的继子女,养父母对其养子女,离婚父母对其子女,都必须依法履行抚养、教育、保护的义务,不得歧视、虐待或者遗弃。

父母离婚的,与子女不共同生活的一方,每月给子女的抚养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付。

父母离婚后,抚养方不适宜继续抚养子女的,另一方可以向原受理机关提出变更抚养的请求;经调解不成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第四章  学校保护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重视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质。

学校教师应当以自身良好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学生。

第十五条  学校和教师应当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应当保证学生休息、文娱、体育和课外活动的时间,不得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得将学生的活动设施、场地移作他用。

第十六条  学校和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观看、阅读有益的视、听、读物。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应当适时进行青春期教育。发现学生早恋,应当会同家长教育、劝阻。

第十七条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对学生实施辱骂、体罚和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十八条  教师对后进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或者放任不管,不得擅自停止学生上课,不得随意开除学生。

第十九条  未经教育行政部门许可,学校和教师不得要求学生参加与教育无关的活动。

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对辍学学生或者违法犯罪学生落实教育、帮助措施。

第二十一条  学校和教师对在校学生中的孤儿、离婚家庭子女、再婚家庭子女、非婚生子女以及残疾学生应当采取保护性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方面的困难,教育其他学生尊重爱护他们。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建立教师家访制度,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并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发现学生旷课、逃学和其他不良行为,应当及时通知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并会同他们教育学生改正。

第五章  社会保护

第二十三条  影视、文化、出版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和人员要为青少年创作、出版、发行、展出、演出、播放适合青少年特点,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影视、录音、录像、书籍、报刊、照片、图画、文艺节目和其他精神产品。

凡向青少年提供精神产品的单位和人员,都应当对产品的内容、情节负责;内容、情节不适宜青少年观看、阅读,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视、录音、录像、书籍、报刊、照片、图画、广告、文艺节目和其他精神产品,严禁向青少年提供或者展示。

第二十四条  公园、娱乐、体育等场所要有人指导青少年开展活动,劝阻、制止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行为。

影院、剧场、博物馆、体育场等文体活动场所应当定期开放青少年专场,并对青少年实行优惠。

禁止向青少年开放缺乏安全保障的娱乐设施。

第二十五条  营业性舞厅、游戏机室等青少年不宜进入的场所,经营者应当在门口设明显标志,不得允许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进入活动或者就业。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学校门口设摊、堆物或者停车。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供青少年学习、活动的场地或者房屋和设施。

第二十七条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就业和当帮手。

不得让未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从事有毒、有害或者危险的生产作业以及过重的劳动。

第二十八条  禁止任何人诱骗、胁迫、教唆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第二十九条  公民有义务劝阻、制止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发现逃夜青少年,应当向公安机关或者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报告。

容留逃夜青少年的,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教育本单位职工依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三十一条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与教育部门和学校配合,为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第三十二条  教育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当关心、爱护有创造发明或者有突出成就的青少年,为他们的学习和深造创造条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荣誉和成绩;任何人不得侵占、剽窃他们创造的成果。

第三十三条  卫生部门应当向青少年宣传生理、卫生、保健知识,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第三十四条  民政部门应当依法收容遣送流浪、乞讨、露宿街头的青少年。

第三十五条  各级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社会团体应当协助人民政府做好青少年保护工作,并会同教育部门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供咨询服务,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三十六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分别在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指导下开展青少年保护工作:

(一)关心青少年课余和假期生活,配合学校教师指导青少年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二)关心和帮助无教育能力的家庭、缺损家庭教育管理青少年子女,指导青少年学习和料理生活;

(三)协同公安部门、学校与家庭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及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的青少年进行帮助教育。

第六章  青少年自我保护

第三十七条  青少年应当自觉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尊、自爱、自强,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和身体健康的公民:

(一)勤奋学习,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学、法律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二)遵守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敬爱父母,尊重教师,敬老爱幼,艰苦朴素,不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应当诚实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三)遵纪守法,不吸烟、不饮酒,不打架骂人、不、不早恋、不逃夜逃学、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仅向成年人开放的娱乐场所、不观看不良的影视读物、不做其他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四)努力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五)青少年之间应当团结友爱,互学互助,共同进步。

第8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犯罪  教育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

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学校应改进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应该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注重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共同发展;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学校网络教育系统的有效监管,采用网络技术手段对那些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网站进行屏蔽,从技术上避免青少年上网浏览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加强青少年

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从思想上预防青少年的不良网络思想。

    (四)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加强计算机网络犯罪方面的立法,特别是加强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这样能够根据这类犯罪主体的年龄、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更好的预防和减少这类主体的犯罪,也规范了计算机网络行业,使其减少以至避免制作对青少年有不良影响的网站。立法之后,要帮助青少年了解相关的网络立法,使他们对自己网络行为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有明确的认识。

第9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范文

2011年初,我无意在武汉的家长―学生平台网中看到一个很抢眼的帖子,是一个初中妈妈说她孩子的同学怀孕了,但不敢告诉任何人,包括她自己的母亲,不知该怎么办。我跟踪该帖看了许多家长的回复,有一半家长认为是该生的家长失职,没有对孩子进行必要、有效的“女生教育”。这当中也有少数家长把责任怪罪于学校,说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性知识的讲解和教育。其实学校有生理卫生课,但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有关性的内容往往是一带而过;有的甚至是跳过该章节,完全不予理睬。联想到现今频发的对学生犯事件,其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我们的性教育确实处于一种落后状态,不能不是重要甚至主要的原因。于是,我就萌发了对现在的初中生做一个关于性知识健康的心理调查的想法,有根据地反映“当事人”的情况,为校园心理安全的确立和完善提供些许第一手材料。

【调查过程】

2011年暑假,收集资料。我主要看了《青春期健康》《今日中学生》《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同学》《青春男女生》以及《社区医学杂志》等报纸杂志,对目前中学生的性认识有一个初步的理性了解。

2011年国庆节期间,我利用一亲戚关系,去了汉南军山的湖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了解了未成年人的犯罪情况。根据权威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未成年人犯罪中30%是性犯罪。而且主要分布于性教育落后封闭的农村地区。

2012年春节期间,我对三种人做了问卷调查,对象分别是初中男生、初中女生以及他们的家长。由于时间及人脉资源关系有限,我对男女生一共做了100份问卷。我利用某一学校开家长会的机会,为50名家长也做了关于性知识教育的调查问卷。这些问卷的统计结果(注:表(1)有多选题,表(2)有漏填或不填者,故百分数不能归1)基本符合我对目前中国初中生性知识了解的预想。

【调查结果】

从表(1)可以首先看出,学校教育并没有成为性教育的主要途径,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学生回答自己的性知识来源于学校教育,而且老师在性知识的教育上也没有起到主要作用。其次也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掌握性知识影响也不是很大。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启蒙老师,家庭是性教育的起点,然而事实上回答性知识来自父母的百分数很小,平均不到13%。由此可见,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父母并没有担当起性教育的重任。而回答性知识从朋友或网络、影视录像、报纸杂志中而来的百分率相当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思考一下就会明白,家庭中父母有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责任,但大多数人对这个角色茫然不知所措,学校也难以有所作为;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对性知识又非常渴望,加之现在的信息技术非常发达,于是网络等相关媒体成了他们获得性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他们以这种方式获得的性知识又不是完全健康正确的,有的甚至完全错误,对人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表(2)反映出我们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有早熟趋势。据中华儿科学会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病学组“2009金赛儿童成长发育学术论坛”透露,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女孩青春期发育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的12.5岁提前3.3岁。其中在9岁之前发育的属于早熟现象。可喜的是绝大多数女生的经期是比较有规律的,但令我们思考的一点是:为什么大多数女生经期心情紧张烦躁,我想除了由于生理本身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外,也不能排除目前学生学业负担重给他们增加了心理负担的可能性。生理上发育的提前,就应该有配套的心理疏导和教育。青春期的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是盲目无知的,他们需要性知识的引路人。

表(3)显示,很多家长认识到与自己青少年时期相比,现在的孩子性成熟确实提前了。虽然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男女生交往是可以理解的,但让我非常意外的是:仍然有22.7%的家长不赞同孩子与异往。绝大多数家长对初中生谈恋爱持反对态度,很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早恋。相反,也有一点让我感到极其意外:婚前在父亲组中居然有31.8%的可以理解率。还有可喜的发现,在妈妈组里又36.7% 赞成在社区安放自动售货机,也有22.7%的家长认为这会诱导青少年发生。父亲基本不参与孩子的性知识家庭教育。虽说母亲对孩子的性知识教育率比较高,但仍然有4.6%的家庭没有给予孩子任何的性知识帮助。我想很多家长对孩子提出性的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的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如何给孩子讲解和沟通。其实,现在的家长都意识到了孩子需要性知识的引导和健康教育,但是由于传统思想和个人知识有限等因素,家庭的性教育开展得并不理想。

【建议和期望】

1.让性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沐浴阳光。学校对青春期健康教育不要走形式,这种图形式的做法会导致性健康教育空洞而无实效,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学校诸多活动之中。可以采取渗透于相关课程和独立设课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同时结合课堂教育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如专家报告、社会调查、影视录像、知识竞赛、专题班会等。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展网络咨询、热线答疑、书信咨询等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的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在青春期遇到的性困惑难题,排解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增进他们身心健康。

2.家长做好性健康教育的启航人。家庭是孩子们生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认知世界的第一位老师。性教育的起点在家庭, 家长应承担起性启蒙和道德情感培养的重任,他们在孩子的性健康教育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家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及身边的故事,现身说法、身体力行地教育孩子。同时父母也要加强自身性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充分意识到性知识健康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注每个青春期孩子所需要的性知识,及时恰当地做好孩子的性导航,让孩子平稳健康幸福度过青春期。

3.社会媒体及咨询机构共同参与。社会媒体也要担负起性知识健康教育的责任。初中生喜爱看的杂志《少男少女》《中学生》《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刊物,可以多刊登一些有关性知识的文章。电视节目和广播电台节目或电脑网络、加上社区宣传橱窗等多种途径,采用中学生们喜欢的并易于接受的艺术和研讨等形式,进行科学的、健康的情爱观、婚恋观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同时, 积极建立与扶植有关的咨询机构,比如社区青春期咨询热线等,为中学生们提供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