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李宫俊的诗范文

李宫俊的诗精选(九篇)

第1篇:李宫俊的诗范文

《分而不忘,离而不放。》

——李宫俊

分而不离,离而不放,放而不忘。

第二首

《人生若隐若现》

——李宫俊

你的出现,让我的人生若隐若现。

第三首

《问君安》

——李宫俊

极爱有罪,罪在不悔。

光阴有赖,岁月澄明。

第四首

《青砂亭》

——李宫俊

盘腿坐,雨落弹青瓦。

传妙音,清欢无穷极。

第五首

《君不见》

第2篇:李宫俊的诗范文

[关键词]敦煌遗书;唐代文人佚诗:《全唐诗》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016—08

一、文人佚诗及其写卷概况

敦煌写卷中的佚诗情况较为复杂,有一些诗歌经过考证,作者归属基本上可以确定了,还有一些诗无法确定作者。下文分为作者可考定的唐代文人佚诗和作者不能考定的唐代文人佚诗两类来作介绍。

(一)作者可考定的唐代文人佚诗

佚诗的整理工作从敦煌遗书面世之初就开始了。罗振玉的《敦煌零拾》、刘复的《敦煌掇琐》、巴宙的《敦煌韵文集》都不同程度地录入了一些敦煌佚诗。然而,真正有计划地专门从事敦煌诗歌辑佚工作的是王重民先生,他的《补全唐诗》和《〈补全唐诗〉拾遗》至今堪为敦煌佚诗辑校的典范之作。由于当时的材料有限,《补全唐诗》及其《拾遗》还存在相当多疏漏。1992年,陈尚君先生出版了《全唐诗补编》,该书的第一编对《补全唐诗》和《〈补全唐诗〉拾遗》作了校正,第三编《全唐诗续拾》中则又辑入了大量敦煌佚诗,集补遗工作之大成。2000年,徐俊先生出版《敦煌诗集残卷辑考》,该书更为全面地梳理了敦煌诗集残卷,在佚诗判定上多以原卷题署为据,较前人更为谨慎。为了使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敦煌遗书中唐代文人佚诗的考订情况,现以陈尚君先生的《全唐诗补编》为据,参校《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及学术界其他说法列表如下:

(本表仅收录中原文人的诗作,今存诗、王梵志诗、释道诗、敦煌本地诗作均不收;凡作者姓名、身份存疑较大的如安雅、王克茂等不收;残篇亦按一首计,重出篇目不计入总数。)

上表中文人佚诗的主要写卷有P.3619、 S.555、S.2717、P.3771四个,兹简介如下:

P.3619存有刘希夷、高适、孟浩然、王维、宋之问、李斌、哥舒翰、李邕、沙门日进等30位初盛唐诗人的诗歌共48首,其中《全唐诗》不载的佚诗27首。该卷时有朱笔校改之处,盖据有相关诗集抄写。此卷与P.3885 、P.2673为一人所书。卷后有和尚名字杂写,盖与寺庙相关。

S.555卷正面抄《李峤杂咏注》,卷背为李义府、王勃、东方虬、樊铸等22位诗人(11人不见于《全唐诗》)的37首诗(残一首),其中佚诗24首。此卷在抄写上很有特点,兹引《敦煌诗集残卷辑考》:

原卷从抄写形式上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从卷首单行书《侍宴咏乌》诗题、回行钞诗,其后所有诗均作空格接写,不另起行,诗之排列亦严格依照先五言后七言的次序,卷中郑愿二诗分置前后两处,殆即因此。所据似为某通行之诗选集。后一部分即樊铸诗,此诗与前后不复接钞,而回行另起,内容上与前后亦略有差异,或是另有所本。此卷于诗题、作者著录等均极严格,无有脱漏,非一般诗卷可比,殊可重视。①

S.2717 、P.3771即《珠英集》残卷。S.2717正面抄《十地疏》;卷背依次抄《镇宅文》(拟),《珠英集》第四、第五和《押牙为亡考百日设斋祈福文》。卷背三内容笔迹各不相同,《祈福文》书法草率,删改杂写痕迹明显。P.3771正面抄《瑜伽论》之注解,卷背抄《珠英集》残卷。两卷所抄《珠英集》诗歌并无重复,也不衔接。斯卷诗歌排列以官班为序,抄阙名诗人《帝京篇》及沈佺期、李适、崔湜、刘知几、王无竞、马吉甫六位诗人的诗作凡36篇。伯卷亦以官班为序,不过因抄手的重抄让一些诗歌的归属成了问题。据徐俊先生考订,该卷抄有阙名诗人及乔备、元希声、房元阳、杨齐悊、胡皓六位诗人作品,删除重复,共计18首。S.2717 与P.3771共计佚诗29首(存目2首)。

(二)作者不能考定的唐代文人佚诗

敦煌诗卷中还有大量的诗歌我们很难考定其作者。如S.6171有阙题诗39首,诸家皆拟为“宫词残卷”。这些诗歌均不见于《全唐诗》。关于这些宫词的创作年代,学界争议颇多。饶宗颐先生认为是朱梁时代的作品;任半塘先生则认为撰于大历贞元年间,且在王建、花蕊夫人《宫词》之后;张锡厚先生认为作于中晚唐之交;董艳秋则认为这39首宫词非一时之作,初、盛唐、中唐作品均有。董氏不仅对敦煌宫词的文本作了校勘,而且结合出土文献对其作者群、产生和流传的途径,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于敦煌宫词研究用力颇勤。

在P.2544、P.3619、P.3771 、P.3812 、P.3885 、S.555、S.2717等典型的中原文人诗卷中皆存有2~10首数量不等的佚名诗歌,这些诗歌多有题目,与同卷其他文人诗歌应为同类,盖因抄手疏忽而漏抄了作者。这些诗歌中亦不乏佳作,如P.3916、P.3885两卷保存的《叹苏武北海》:

自恨嗟穷塞,长流海曲间。

牧羊愁日暮,食雪厌天山。

万里怀慈母,三边忆圣颜。

怨啼犹未息,孤坐更思还。

汉月年年照,胡风岁岁闲。

客心云外断,乡树梦中攀。

黄发人多乍(诈),悬云鬼亦奸。

到来观此俗,绝不及南蛮。

第3篇:李宫俊的诗范文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前言】

《过华清宫》揭露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据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给她运来。这首诗就是根据这件事写成的。

《过华清宫》便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过华清宫》同题作品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杜牧与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为“小李杜”(注:“大李杜”为李白、杜甫),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注释】

1、华清宫: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骊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游乐之地。《元和郡县志》:“华清宫在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也。”

2、绣成堆:指花草林木和建筑物像一堆堆锦绣。

3、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4、次第:按顺序, 一个接一个地。

5、一骑(jì古代读ji,一般都读qi(二声)):指一人骑着一马。

6、红尘: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

7、妃子:指贵妃杨玉环。

8、知是:一作“知道”。

【翻译】

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林木、花卉、建筑,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一道道宫门逐层地开着。驿马奔驰神速,看不清所载何物,惟有杨贵妃在山上远望,知道是最心爱的荔枝被运来,欣然而笑。

【鉴赏】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全诗从“回望”起笔,层层设置悬念,最后以“无人知”揭示谜底,这不仅揭露了唐明皇为讨好宠妃的欢心而无所不为的荒唐,同时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气氛相呼应。全诗无一难字,不事雕琢,清丽俊俏,活泼自然,而又寓意精深,含蓄有力,确是唐人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第4篇:李宫俊的诗范文

今天是我过的第十个中秋节,偏偏天公不作美,整天细雨滴答响。我只好呆在家里做作业、复习及预习课文。晚上5点钟,我家就早早地开饭了。一家人团圆相聚,乐也融融。

可能是我做功课太累的缘故,晚上8点钟我就上床睡觉了。睡着、睡着,突然感觉到有只小动物钻进了我的被窝,我极不情愿地睁开了疲惫的小眼,朦胧中像是看到了一只小白兔。我揉了揉眼睛,定眼一看,原来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正高兴地用它那粉嫩的小嘴巴轻碰着我的小手,像是要带我去什么地方似的。我立刻抱起它朝它看着的地方走去。哦,原来嫦娥姐姐正站在我家门口,只见她微笑着向我行了一个礼,然后对我说:“小公子,你今晚是我们广寒宫特邀的贵宾,玉帝特派我前来带你去品尝美食,而且还允许你带上两个要好的伙伴,一同赴会。”我一听高兴极了,我立刻说出了两个小伙伴的名字“李俊豪”和“李文昊”。只见嫦娥姐姐微微一笑,轻轻甩了一下她飘逸的衣袖,变戏法似的已经看到了两个小伙伴手拉手站在我身边。他们好奇的眼睛告诉我,他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他们两人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已经是脚下生风,一个又厚又大的云团把我们三人轻轻地升上天空,向那皎洁的月儿飞去!

不一会儿的功夫,我们来到一个仙境般的地方。我抬头一看,只见“广寒宫”三个字高高地挂在楼台上。我顿时清楚了,原来这仙境就是嫦娥姐姐的家-月亮!我们一行三人在嫦娥姐姐的带引下,来到了一株高大的桂花树下,树旁还有一口清澈见底的水井。玉帝早派人在这设下酒桌:美酒佳酿、盘桃仙果,淋琅满目、数不胜数。我们三人也就毫不客气地坐下,这时微风轻轻吹过,吹响了那株高大的桂花树,在微风的吹动下,桂花树发出了美妙的“沙沙声”,仿佛是迎接我们这些“天外来客”。“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情境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轻闭双目,醉人地一吸:噢,那清幽的桂花之香,直达心肺,令我身心舒畅。这时嫦娥姐姐说:“几位小公子,玉帝有命,要你们每人吟作诗歌一首,方可品尝这琼浆玉液。小女子不才,先作为敬了。”只见她略一思考,深沉地念出了一首好诗:“朗月高挂在天空,后羿遥望夜星空, 嫦娥默守广寒宫,桂花静开在蟾宫”。好诗、好诗,我立即大拍手牚,一边拍手一边偷偷地瞄了一下我的两个小伙伴,只见他们低下头,用手狂抓脑门,誓要抓出一首更好的诗歌似的。顿时我灵感来了,诗歌竟然脱口而出:“玉帝赠我一壶酒,嫦娥带头作诗首,朋友无语在顿首,我来作诗讨杯酒”。嫦娥立即为我满满地斟了一杯酒,我喝了一口,细细地品尝着,那种美味,我无法用言语去形容。果然是天上才有的琼浆玉液!再看我的两个小伙伴,他们尴尬地冲我笑了笑,不好意思地品尝着桌上的盘桃仙果。

当我拿起酒杯,想再美味地喝一口时,突然耳边响起了妈妈的声音:“宝贝、宝贝,起床啦!“我努力地睁开眼睛,奇怪地问妈妈:“妈妈,我昨晚到月亮里的广寒宫过了个开心的中秋节,但是当我想再喝一口美酒时,你却把我硬拉回家里!”妈妈摸了一下我的头,笑着说:“是吗?听说广寒宫里面有很多好吃的,有带点回来给我品尝一下吗?”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肚子,冲妈妈笑了笑,说:“没有,都给我吃光了!”妈妈无奈地耸了耸肩膀说:“既然你都吃饱了,那么早餐就不用准备你那份了!”我拍拍小肚子,意气风范地说:“没所谓,我还饱着呢!我现在饱得又想做诗了,现在立即念给您听吧!我提提了嗓门,高傲地大声吟诵:“玉帝邀我到天宫,嫦娥为我把桂种,明年今夜上蟾宫,誓把丹桂移家种!”

第5篇:李宫俊的诗范文

关键词:唐代文馆;文馆与文学;研究历史;研究空间

近年来,唐代文馆逐渐为研究者所关注,涌现出不少与此相关的论著,比如李德辉先生《唐代文馆制度及其与政治和文学之关系》,吴夏平《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等,极大地推进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毋庸置疑,以往的研究在制度渊源流变考镜、文献整理、文馆与文学关系的讨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转变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寻求新的切入点,宏观通照性地发掘文馆与文学更深层的关联,是当前此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探索解决问题的相关途径。

“文馆”到底指什么,关涉到研究对象的确立,各家研究都有所不同的表述。正史所记,无一统摄性确定概念,而仅出现于专有名词之中,如弘文馆、崇文馆之类。两《唐书》有“三馆”一词,如《旧唐书》卷八十八韦嗣立上武则天书云“三馆生徒,即令追集”及《新唐书》卷十四“三馆学官座武官后”,但此“三馆”当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馆,与文馆概念相去甚远。

较早关注文馆的学者是日本池田温先生,他认为唐代学馆之盛,中古所未见,而学士荣誉,尤著于青史。唐朝官制,政府图书之署有秘书省,国史编纂之府则有史馆,而教授学生之学校亦有国子监,及州、县学。其外更有馆院之设,可谓备矣。唐朝馆院,名称屡改,兴废不常,其名目大致有文学馆、弘文馆、崇文馆、崇玄馆、广文馆、集贤院、翰林院。[1]190-192照池田温氏的说法,文馆的范围是很大的,举凡掌管学艺、庋藏图籍、教授生徒、政治辅弼之机构,概应纳入文馆范围。

李德辉先生认为文馆似不应包括秘书省、史馆、国子监。上揭氏著指出:“两汉以降各王朝政权都以‘尊儒重学'为名,在掌理图书的秘书省之外设置了各种名目的‘馆',主掌图籍的校理编撰与生徒教授等事,以其多从事著撰文史等务,且馆中所聚都是文人,故统称文馆。它虽然属非常设性文化机构,但其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之大,却是一般秘书省、史馆、国子监等文化机构所无法比拟的。”[2]1这样就将文馆与常设性机构区分开来。

笔者认为,文馆概念所指,是与论题的选择密切相关的。研究者所关注的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对文馆的界定大可不必相同。拙著《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从制度与文学的关联性入手,在制度考辨的基础上,解决与此相关的文学问题。因此,从宏观通照的角度出发,将“中央文馆”界定为:(1)是指唐代中央文馆,与地方文化机构有别;(2)是指与文化建设和文学发展的联系较为密切的馆所。因而选定包括国子监、史馆、秘书省和崇文馆、弘文馆、集贤院、崇玄馆、广文馆等文化馆所作为研究的对象。[3]4-5正是缘于所解决的不同问题,其所关注对象也不一样。罗时进先生《唐诗演进论》比较重视文馆与诗歌关系的讨论,因此该书的第一章《唐初文馆与初唐诗风》说:“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代文馆学士相继主持局面,而四代人恰恰形成四个学士集团,这就是开国初太宗朝文馆学士集团、高宗朝文馆学士集团、武后朝的珠英学时集团和中宗朝的景龙学士集团。”[4]4-5另外,李福长《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5]着重探讨的是学士与政治的关系,因此选取的对象依次为秦府文学馆学士、弘文馆学士、北门学士、集贤学士、翰林学士。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6],也是从实际研究需要出发,对文馆有不同的择取。

(一)文馆制度梳理和考辨

以文馆作为切入点来讨论,以往的研究更侧重于历史学和政治学,因此,制度考辨和文馆史梳理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国子监研究,在一般论文之外,大都散见于各种教育史专书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台湾高明士《唐代学制之渊源及其演变》[7]和任育才《唐代官学教育的改革》[8]、《唐代官学体系的形成》[9],诸文在制度考论方面极为细致翔实。对唐代史馆的研究,本身就是史学界一个热门,讨论的文章和著作都很多。不过,相较而言,台湾张荣芳《唐代的史馆与史官》[10]一书尤有特色,张氏较为全面地梳理了相关制度。关于唐代秘书省的研究,主要有赵永东《谈谈唐代的秘书省》[11],陆庆夫《唐代秘书述略》[12]和曹之《唐代秘书省群僚考略》[13]。李万健《唐代目录学的发展及成就》[14],从目录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秘书省在古代目录学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弘文、崇文二馆的制度性考辨,亦主要散见于诸教育史著作中。论文方面,李锦绣《试论唐代的弘文、崇文馆生》[15]和牛致功《唐代的学士》[16]二文,较为详细深入。研究集贤院最珍贵的资料是唐代韦述的《集贤记注》,但原本已佚,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宋代王应麟《玉海》中所引的数十条。上世纪二十年代,朱倓钩稽排比,撰成《〈集贤记注〉辑释》[17],是研究集贤殿书院的基本材料。日本学者池田温《盛唐之集贤院》[1]从沿革、省舍、储藏、修纂、故实、职掌、禄廪、官联八个方面进行考察。随后,郑伟章、赵永东、刘健明、李湜等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集贤院制度进行考察。

关于崇玄馆的研究相对薄弱,一般置于对唐代道举和道教的考察之中。讨论广文馆的文章也不多,廖健琦《唐代广文馆考论》[18]从设立时间、设立原因和中唐之后的存否等方面立论,较有新意。关于广文馆的性质,台湾高明士先生认为“其目的在招收国子监学生之攻读进士科者,有如今日在学校内附设之补习教育。”[7]206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合乎事实。招收国子监学生攻读进士科者固然不错,但所谓的补习教育因广文馆自身为一独立教育单位而不能成立,广文馆业进士者的资格亦非补习生。

(二)文馆与诗歌

文馆与文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诗歌方面,包括律体律调分析、唱和诗集整理、诗学著作考辨和诗学理论溯源等。

1、关于律体律调的探讨较早研究唐诗律体律调的是郭绍虞先生,收录于《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19]中的《永明声病说》、《从永明体到律体》、《再论永明声病说》、《声律说考辨》等文章主要从五言诗音步的角度,说明“古”、“律”之间的声律问题。1986年,赵昌平发表《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溯源》[20],考定初唐九次重要“七律”应制唱和组诗,结论是七律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是五律每句加二字而来的,七律的渊源当是蜕化于骈赋化的歌行。香港邝健行《初唐五言律体律调完成过程之观察及其相关问题之讨论》[21],从单句句调不合、失对联数、失黏首数、不合律首数等方面,考察初唐作家虞世南、李百药等22人519首接近五律诗歌的声律状况。邝文认为律调受到重视和探讨,主要是作者顺应文体本身的发展、从事探索的结果,跟君主的好文无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葛晓音先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分别讨论宫廷文人在初盛唐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作用、七言歌行的发展以及绝句的发展等问题。葛氏虽不是直接探讨初盛唐诗歌律体律调,但却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正是在乃师的鼓励和启发之下,杜晓勤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之考察》[22]指出:五言律体的形成虽然几经波折,但每一次发展都离不开宫廷诗人。如果没有他们对诗歌声律美的不懈追求,没有他们对原有诗歌声律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五言新体诗的律化进程无疑会更漫长。可是,杜氏所认为的律体律调最终定型于沈宋即“沈宋体”的看法,虽与众多文学史同调,却不为陈铁民先生所接受,陈先生经过分析考证,认为律体的定型是初唐一批珠英学士、修文馆学士,其功不能全归于沈宋二人。[23]

2、唱和诗集的整理初唐唱和诗集的整理主要集中在《翰林学士集》、《珠英学士集》、《景龙文馆记》。

(1)《翰林学士集》翰林学士之名,始于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其时改翰林供奉为翰林学士。因此,对于《翰林学士集》的结集和标题,众多学者提出揣测,但以陈尚君和日本森立之的说法为上,森立之疑为许敬宗所撰,陈尚君进一步指出可能为许敬宗别集残卷,理由为集中收许诗最多,每题皆有其作品,且目录亦以其诗列目。[24]3贾晋华先生在《翰林学士集》的基础上,广引文献,将太宗朝宫廷诗人群的唱和篇章及文学活动逐一考证,起于武德九年九月,终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共考得太宗君臣唱和诗214首又2断句,文赋13首,预唱诗人45人。[25]12-33

(2)《珠英集》《珠英集》又称《珠英学士集》,五卷,唐崔融集武后时修《三教珠英》学士李峤、张说等诗而成,宋以后散佚。现存敦煌写本二卷,分藏英国和法国,编号为斯2717、伯3771。《珠英学士集》的整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董康、向达、王重民、项楚、吴其昱等学者都作出过重要贡献,最终由徐俊先生全面完成。徐俊先生将英、法所藏写本拼接对看,得出法藏伯卷当为英藏斯卷《珠英集》第五卷的部分内容,这样就将二处分藏的残篇连接起来。徐先生对《珠英集》考证的重要成果主要有两点:第一,校正历来关于学士人数的记载,明确为47人;第二,全面整理校勘现存诗歌,共得55首。[26]548-587

(3)《景龙文馆记》据《新唐书·李適传》、《唐诗纪诗》卷九李適条、《唐会要》卷六十四“宏文馆”条、《直斋书录解题》卷七、《玉海》卷五十七等文献记载,中宗景龙二年置修文馆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以象四时八节十二时,其后被选者不一。他们围绕中宗宴饮优游、频频唱和。身为学士之一的武平一将此其间的活动记录下来,并录有唱和作品及诸学士传,名为《景龙文馆记》。较早注意到《文馆记》的是日本学者,如高木正一《景龙の宫廷诗坛と七言律诗の形成》,西村富美子《唐初期の应制诗人》、安东俊六《景龙宫廷文学の创作基盘》都力图还原宫廷文学活动及其相关背景。[25]44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有陶敏《〈景龙文馆记〉考》[27],贾晋华《〈景龙文馆记〉辑校》[25]和《〈景龙文馆记〉与中宗朝学士群》[25]。陶文侧重于成书始末及版本流传等文献学方面,贾文则全面辑校了《文馆记》,并对其间活动进行编年。

3、相关诗学著作考辨和诗学理论溯源初唐三大诗学著作,即上官仪《笔札华梁》、元兢《诗髓脑》、崔融《新定诗体》。此三者始见录于中唐求学之日僧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后辗转传抄,面目全非,经王梦鸥先生大力考证,基本上还其原貌。王先生认为宋代《吟窗杂录》所录《魏文帝诗格》即传抄《笔札华梁》所成,而以现存于《吟窗杂录》卷六李峤《评诗格》所载十体九对之文字与《文镜秘府论》所引崔氏之语相对照,李峤《评诗格》与崔融《新定诗体》实为同一书,《评诗格》乃后人所伪托李名也。此后所论,陈陈相因,大抵不出王先生所述范围。

王氏不仅考论有关初唐新体诗成立的两种残书,更论及初唐诗学产生之渊源,并分析其成因。认为初唐诗学,多为适应宫廷之艺文生活而发达,殆与齐梁时代相类似。其诗体既沿袭江左余风,而诗学之所发明者,亦即为齐梁诗体之分析。从分析而创立若干规格,转成唐代试士之圭臬。按其作业,自始即偏向于“缀文”之道,而与吟咏“情志”者无直接关系。[28]

(三)其它研究

诗歌之外,研究文馆与文学之关联性较多的,主要集中在探讨唐初所修前代“八史”与初唐文学思想的关系。这在文学批评史、思想史等著述中都有论及,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论述尤为详备。曾守正《唐初史官文学思想及其形成》[29],从唐初史官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成因、评骘三方面来考量初唐史官的文学思想。李胜《初唐史家文论特色检讨》[30]认为:以令狐德棻、魏征为代表的初唐史家的文学见解,表面看来,像是折衷调和,论其实质,则表现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全面认识,较早、也较正确地为光辉灿烂的唐代文学指出了发展方向。

其它文体方面,如从文馆的角度来观照小说、散文的演变之类的论著不多。拙著《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力图有所突破,对文馆与唐传奇、实录、墓碑文、行状等文体之关联,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拙文《从行状和墓碑文看唐代骈文的演进》[31],从文馆的角度提出构建分体骈文史的断想。

从文馆研究的历史来看,研究者比较重视这样几个问题:(1)历史学视野,关注文馆制度本身的渊源和流变,着重于制度的梳理和考辨。(2)政治学视野,着力剖析文馆文士与政治之间的关系。(3)文馆与文学的关系,可归结为:文馆学士与作家群体;文馆创作与文坛风尚;文学盛衰与文学嬗变;文馆唱和和诗体发育等方面。[2]399-402

上述成果无疑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其中的缺失和不足也不容忽视。由于侧重点不一,他们往往致力于某一中央文化机构的研究,“点”多“面”少,缺少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又囿于论题性质,历史学、政治学研究较多,因而在“与文学”之关系的讨论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

重新思考已有成果,笔者认为文馆与文学研究空间的拓展,主要还有赖于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研究视野的开拓。应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和理论,选取文士社会角色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文馆与文学之关系,是比较有价值和意义的:其一,回归文学本位研究。传统研究在历史学、政治学等方面揭示文馆的价值,但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观照,我们必须同时看到,其成果一方面可作文学研究之参照,另一方面其落脚点并非文学。吸收前人成果,推进并深化文馆与文学之关系的研究,改变过去的研究格局和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学术史意义。其二,运用已有文馆研究成果,借鉴社会学理论,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力图在历史文化学和文学社会学层面有所突破,还原文馆文人与唐代文学演进的历史原貌。因此,系统化现有成果的同时,也是对前沿学术方法运用的检测,具有理论探索意义。其三,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文人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日益成为研究热点。学者热衷于从空间分布、科第出身、文化背景等角度来剖析文士的精神风貌,对于文士社会角色与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之联系则关注不够。因此,从文士社会角色变迁来考察文馆文人的精神风尚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其成果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

依据社会学相关理论,社会角色有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之分。就文馆而言,前者主要有学官、史官、图籍校勘官、著作郎官、学士五大类,后者主要包括经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等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免交叉和互换。未来的研究应打破成例,努力解决与此两种社会角色相关的文学问题,从角色之意识、评价、社会流动、心态等层面分别探讨与文学生成、发展、衍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文士角色与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体演变的相互关系。加强动态研究,揭示文士角色与文学团体、文学风气、文艺思潮、文学传播等各种文学现象和文学流派之间的潜在规律。笔者以为可以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其一,文士任职中的角色本位意识与文学样式。所谓本位,在这里是指各文馆职事活动的规定性,比如学官之教育、史官之修史、图籍官员之校勘、著作郎官之著述等等。不同社会角色的文学创作,往往在题材、内容,甚至风格上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别。比如秘书省校书官本位意识与咏物诗创作,文士任职与散文写作,史官“泛谏诤意识”与中唐传奇勃兴等。

其二,文士社会角色评价与文学。社会评价系指社会在文士选任、迁转和地位诸方面对文士职务作出价值判断和预测。从任职资格归纳文士选任中的文学因素,从职务变迁总结与迁转相关的文学质素,通过计量分析,在整体上把握选任和迁转的规律,并由此还原文士生活生存状态与文学群体性活动之间的关系。比如由于任职形成文学创作小集团,集体创作观念对文坛风尚之影响,各文馆社会地位高低变化与士子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等等。

其三,文士社会角色流动性与文学活动。文士社会角色流动是指文士京都任职与地方任职之间的区域流动。京都长安和洛阳是中央文馆所在地,也是当时的文化强势区,文士离开京都到其它地方任职,势必带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比如由韩愈迁谪岭南、白居易贬江州、刘禹锡之夔州等角色流动,推动弱势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强弱势区域之间文学思想的交流和传播等等。

其四,学士文学角色批判与诗歌复古进程。将学士单独列出来讨论,是因为过去的研究将其局限于初唐诗歌声律问题。文学发展是诸种合力的结果,若将诗歌分成主流创作和非主流创作,从非线性发展来重新审视唐诗进程,则会发现唐诗演进轨迹受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之冲突的影响很大。一般而言,学士处于创作主流地位,同时又是京城文化、宫廷文化的代表,而非主流作家则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化的代言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诗歌复古实质上是文化冲突在文学上的一种表现,诗歌复古进程也是文化冲突与顺应的过程。

不过,多学科交叉研究要求研究者同时具备多门学科知识,在知识结构方面应有所提升和完善。同时,还应注意点面结合、虚实相间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创建与研究相关的数据库,加强一般与个别有机相融的动态系统分析。

综上所述,历时性地来看,唐代文馆与文学研究在制度渊源流变的梳理和考辨、文馆与诗歌的分析探讨方面成果较为丰硕,而在文馆与小说散文等方面的讨论相对薄弱。总体而言,个案分析较强,整体论述较弱。虽然出现了《唐代文馆制度及其与政治和文学之关系》和《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等专著,但从文学本位的角度来看,略嫌关注不够。因此,将历史学、政治学、文学等与社会学结合起来,从文馆文士社会角色切入,解决相关文学问题,当是深具发掘潜力的未来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池田温.盛唐之集贤院[A].唐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李德辉.唐代文馆制度及其与政治和文学之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吴夏平.唐代中央文馆制度与文学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4]罗时进.唐诗演进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5]李福长.唐代学士与文人政治[M].济南:齐鲁书社,2005.

[6]聂永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高明士.唐代学制之渊源及其演变[J].台湾大学历史系学报,1977(4).

[8]任育才.唐代官学教育的改革[J].台湾兴大历史学报,1998(8).

[9]任育才.唐代官学体系的形成[J].台湾文史学报,1997(27).

[10]张荣芳.唐代的史馆与史官[M].台北:私立东吴大学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84.

[11]赵永东.谈谈唐代的秘书省[J].文献,1987(1).

[12]陆庆夫.唐代秘书述略[J].秘书之友,1985(1).

[13]曹之.唐代秘书省群僚考略[J].图书与情报,2003(5).

[14]李万健.唐代目录学的发展及成就[J].文献,1995(1).

[15]李锦绣.试论唐代的弘文、崇文馆生[J].文献,1997(2).

[16]牛致功.唐代的学士[J].社会科学战线,1987(1).

[17]朱倓.〈集贤记注〉辑释[J].国立中山大学文学史研究所月刊,1934(1).

[18]廖健琦.唐代广文馆考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6).

[19]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0]赵昌平.初唐七律的成熟及其风格溯源[J].中华文史论丛,1986(4).

[21]邝健行.初唐五言律体律调完成过程之观察及其相关问题之讨论[J].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0(21).

[22]杜晓勤,从永明体到沈宋体——五言律体形成过程之考察[J].唐研究,1996(2).

[23]陈铁民.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J].文学遗产,2000(1).

[24]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5]贾晋华.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6]徐俊.敦煌诗集残卷辑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7].陶敏.〈景龙文馆记〉考[J].文史,1999(48).

[28]王梦鸥.初唐诗学著述考[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29]曾守正.唐初史官文学思想及其形成[A].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八号)[C],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1994.

第6篇:李宫俊的诗范文

论文摘要:高启是元末明初的杰出诗人,其悲诊结局,其诗歌兼备众体,融汇百家,显现出古稚、雄健、逸古今罕有,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忽,风格鲜明,影响一代诗风,可谓明代诗歌的先驭者。清新俊逸的风格特色,为明诗发展开启先声。

在元末明初的诗坛上,高启以诗名世,“诸体井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之首,不止冠绝一时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尧藻集五卷》说他:“诗才富健,工于摹古,为一代巨孽。”赵翼《区瓦北诗话》则说:“青丘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法唐人,而自运胸臆。一出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论者推为明初诗人第一,信不虚也。”他的诗歌富有时代气息,风格鲜明,影响一代诗风,可谓明代诗歌的先驱者。通过梳理及对其诗歌的精读深思,笔者认为:高启学无定师,采撷多家精华,形成了自己古雅、雄健、请新俊逸为主导的风格。

1古雅一一“声不违节,言必止义”诗歌主张的体现

“古雅”最早由王昌龄提出。作为一种审美境界,“古雅”要求文辞富有讽谏含义,意旨超远,语言雅正、古朴,以表达对政局的忧虑和对国君的谏劝。在表达上委婉含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在内容上应体现儒家的关怀世事的精神,这是与儒家的提倡“凤雅”传统密切相关的。高启的许多诗歌很好的体现了对“风雅”传统的继承。顾起纶在《国雅品》也称:“高侍郎始变元季之体,首倡明初之音,发端沉郁,人趣幽远,得风人激刺微旨,足以嗣响盛唐”。“得风人激刺微旨”即是对《诗经》的张扬和光大。

高启深受儒家思想熏染,时刻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关注世事民生,这种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构成了高启诗歌中“古雅”的内在意韵。其《过奉口战场》就以沉痛的笔触描写了乱世中苍生的苦难,通过对战场的描写,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作者感伤时世,感叹自己无力挽救苍生,自责“愧无拯乱术,伫立空伤魂”。这些蕴涵忧民伤时的诗篇,尽得乐府诗歌的批判现实之意,是“古雅”风格代表之作。

再次,高启诗歌具有“古雅”的“诗情”,极少偎红倚翠之作。其情志不涉淫逸,尽力恢复“诗言志”的传统,其诗歌情感、语言层面和意境也相应雅化。以其诗歌《短歌行》为例:

置酒高台,乐极哀来,人生处世,能几何哉。日东月西,百龄易终。可磋伸尼,不见周公。鼓丝扮石,以永今日。欢以别亏,忧因会释。燕鸿载鸣,兰无故荣。子如不乐,白发其盈,执子之手,以酌我酒,式咏短歌,爱祝长寿。

此诗气韵悲健,具有建安风骨。以日月推移、“燕鸿载鸣”、花开花谢等比兴手法抒发时移世易、光阴如箭的感,情思明净,自高台置酒饮乐写起,渐至酒酣而“乐极哀来”,思索人生世事,追思孔子,.周公,思接千载,情韵悠长;语言凝练,古拙质朴,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2雄健—高启狂放不羁个性的真情流露

雄健是高启诗歌的另一显著特点。赵璞函曰:“青丘七古,变化超妙贝宗太白,排募沈雄则法杜、韩,伉健如幽、并少年,俊迈如王、谢子弟,询属神品。”高启为诗多干发端即有一种开阔宏大的气势:或以宏阔的视野俯瞰山水形胜,产生尺寸千里的声势;或思接千古,以超迈的胸襟评古论今,营造瞬息千载的艺术美感。例如五言排律《月夜游太湖》:欲寻林屋隐,还过洞庭游。远水初涵夜,长天尽作秋。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万壑风传笛,三更斗挂舟。叶应随鸟散,山欲趁波流。浩荡吾何适?鸥夷不可求!

诗作发端紧扣“太湖”二字,点明太湖毗邻道家知名圣地林屋洞。其下分别描绘远水、长天、万壑,视野开阔,宛若观大河山川、万里碧空于指掌之间,气势不凡。诗人月夜伫立洞庭山上,远眺太湖,一切皆如草芥般渺小,正如诗中所绘的“湖如青草阔,月似白莲浮’,诗人心灵虚静,世间事、眼前景皆不萦干怀。既有一望无垠的远景,又有对声响描绘;既有大笔的动态,又有细微的感触,并巧妙地照应着“月夜游太湖”的诗题,衬托着诗人潇洒的胸怀。

高启的雄健风格亦有部分源自对新朝兴盛、天下太平的欢欣鼓舞之情。明洪武二年,高启以荐修《元史》赴南京,感受新朝气象,内心充满喜悦和期待,以这种心境发言为诗,则有一股大气磅礴的气概充盈其间。如七律《晚登望都邑宫二首》其一:落日登高望帝歌,龙蟠山下见龙飞。云霄双阔开黄道,烟村三宫接翠微。沙苑马闲秋猎罢,天街车斗晚朝归。明朝欲献升平颂,还逐仙班人琐闹。

诗歌描绘帝散的磅礴气势,自“望”字着笔。首联用“龙飞”一词写帝散奇丽壮美,起势矫健。颁联从云霄写开,铺展烟村、三官与翠微群山交连的画卷,京都美景尽收眼底。颈联写城中升平景象,特写“晚朝归”,以见当政者的励精图治,天下万民安居乐业当可想而知,从而绘出新朝欣欣向荣的气象。尾联抒写情志,欲高歌于庙堂之上,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全诗摹山绘景,眼界开阔,气韵流转略无凝滞。

3清新俊逸—高启超尘脱俗本性的外化

清新俊逸也是高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王伟在《击鸣集序》用“隽逸而清丽’来概括高启诗歌特点,并进一步说到其“不假雕饰,倏然尘外,有君子之风”。

清新俊逸一词来源干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意为清美新颖,不落俗套。在高启作品中当以《梅花九首》最能体现此类风格特色。高启高洁,飘然而有仙人之风,故干咏物诗中最好咏梅。《梅花九首》多以白描手法,虽为咏物实则寄寓作者心声。以最爱的《梅花九首》其一为例: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第7篇:李宫俊的诗范文

关键词:神似;媚;百媚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49-01

达・芬奇曾说过,美丽的女性是上帝绝妙的杰作。古往今来,他们如同自然造化的奇山秀水一样令人赞叹。中国古代诗词中就有不少以美人为吟咏对象的名篇佳句,这里引三则来比较欣赏,可得到一种高雅的审美享受。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这大概是中国古代歌咏美人的最早名句。他描绘的对象是卫庄公夫人庄姜,诗前段先用了五组比喻刻画庄姜的形貌:"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新巧贴切,绘声绘色,逼真可人,但只是静态的描写,没有表现出人的生气。而紧接着这两句落笔于人物的笑目,顾时生色,起到了画龙点睛以一当十的作用,妙就妙在由静态转入动态刻画,抓住对象含笑凝睇的一瞬间摄入镜头,传神写照,神采飞扬。

培根说:"在美学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是绘画所表现不出来的。"笑是一种情感活动和笑肌动作,他不仅能使人容颜舒展,呈现最美的神态,而且在美中洋溢着喜悦甜蜜的温情,最易动人。同时,"眼睛叫做心灵的窗子"(达・芬奇《笔记》),是人脸最显著的部分。东晋名画家顾恺之说,画人物"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郑纪《梦幻居画学简明》也说:"生人之有神在于目,画人之有神无神,则周身灵动。"历代许多艺术家都在实践中体会到写人最好"以一目尽传精神"(鲁迅语)。原来这位两千多年前的无名诗人,早已深谙此理,他不满足于细致贴切的比喻描绘而着笔于人物灵巧俊秀的笑靥和黑白分明的双目,不仅栩栩如生地绘出这位贵妇的名目娇容,而且传达出她欢悦多情的神韵。"盼"是一种专注凝神的神态,只此一字,仿佛将人的内心情感聚焦于着心灵的窗口,注视着,脉脉含情;微笑着,似乎欲言又止,不能不使人联想到蒙娜丽莎的微笑。正如孙连奎《诗品臆说》所评"'手如柔夷'云云,犹是以物比物,未见其神。至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直把个绝世美人,活活地请出来在书本上晃荡。千载而下,犹如亲情笑貌。此可谓离形得似者矣。似,神似,非形似也。"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曹植《美女篇》

这两句显然受到上首诗的启发,但又有所创新。首先,诗人不仅抓住一般神态的"盼",而且集中选取美人回首盼时最动人的一刹那,变换角度,新巧出奇,从而突发了美人的明眸在回首瞬间所迸射出的光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诗人又一反直写形貌的习惯,转笔写其声音与气息,大胆创新,利用听、嗅觉的通感,夸饰美女身若娇兰,气比兰香,可闻可感,通体皆美。上下句,短短十字却从两个角度入笔,精炼而丰盈,无须任何色彩修饰和精雕细摹,一个富有清韵而灵动如仙的美人已呼之欲出。

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托在他的杰出叙事诗《疯狂的罗兰》中写美丽的巫女,也是这样写的:"两道漆黑的细眉想两个弧,下面闪着一双眼球像太阳,娴雅地左顾右盼,秋波流转。" 莱辛把这种微妙的动态美叫做"化美为媚",认为媚是一种稍纵即逝、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媚比起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拉奥孔》)。这里,诗人把这转瞬间的媚摄取下来,使之成为永恒的美,是一种天才的艺术创造。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这两句歌咏杨贵妃的秀句,最为脍炙人口。但它是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的结果。通过与前人同类诗比较鉴赏,能更精神地体味它的绝妙之处。

在白居易之前,李白的《清平乐令》词中有"六宫罗奇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王懋《野客从书》卷十七引江总的一首诗"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说李白诗的"一笑皆生百媚"出于此。不难看出,李、江诗都是由"巧笑"、"顾盼"点化而来,但又增入了多与少的对比,只写"回身""一笑"则"生百媚"、"千娇出",则意味着二笑三笑的无穷娇媚,而且不仅突出了容色美,还扩展到身段美。韦应物也写过"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广陵遇孟九云卿》)两句,又另辟蹊径,从侧面入墨,借"众女"反衬,激发读者的想象,去创造西施难以描绘的美。这与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写海伦的美只借一些老将的赞叹来衬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李白诗具象不足,江总诗略嫌重复,韦应物诗过于直白。白居易则取众人之长,摒弃不足,以十四字将回身、笑靥和旁衬交融来写,构成多层次的对比和衬托。"一笑"与"百媚"、"六宫"成数量对比,"百媚生"与"无颜色"相反相成,"粉黛"借代宫女,意味着她们精心装扮,结果却在贵妃面前一个个相形见绌,从而更反衬出贵妃的"天生丽质",无与伦比。由此可见,白居易这两句诗的艺术造诣胜人一筹。

第8篇:李宫俊的诗范文

三苯氧胺对人早孕蜕膜和绒毛超微结构的影响 霍琰,于风华,王秀丽,田丽,梅祖敏,徐铎,郝晓东

791例产后哺乳妇女月经复潮及排卵情况调查分析 邱毅,徐志华,王磊光,施红,高爱萍,贾汇刚

药物终止16~24周妊娠的临床研究 吴愉,程利南

国产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戈那瑞林)的临床应用 王成瑜,梁青,Wang Chenyu,Liang Qing

不育患者生殖道分泌物中支原体的分离率及耐药性研究 葛争鸣,马丽,苏兰,焦云萍

早孕妇女解脲支原体感染引起自然流产的临床观察 李荣丽,王悦,宋静,焦云萍

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实施优生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阎英地,程灵美,吴卫东,阎青,雷万泉,曹芹

三种国产宫内节育器取出后生育力恢复的调查 刘隆华,左诗慧,徐卉玲,刘小娅

胎儿唇裂畸形的超声诊断 蒋治臣,王瑞瑾,李永霞,朱法红

宫内节育器取器后遗留5例分析 王芳,徐芹,陈娜,李枫

双腔管用于输卵管通液术 季秀芳

输卵管结扎术后腹壁窦道的治疗 谭玉金,马士荣,冉祥梅

绝育术后慢性盆腔疼痛腹腔镜检查96例分析 郭兴萍

用输精管固定钳取皮下埋植避孕剂 孙成秀,尹爱军,孙红沂

对输卵管结扎术者行心理学治疗 黄石桥

中西医结合诊治输卵管结扎术后盆腔静脉瘀血症 戴宇晓,罗善德,邱有珍

取出难取宫内节育器3例报告 帕提古丽·卡得尔,马惠荣,茹仙古丽·热合曼

防止阴道分娩新生儿并发症助产技巧临床探讨 董立芹,姜学强,胡淑红,侯媛媛,张艳芳

美蓝染色指示法手术根除腹壁窦道 王书文

双氯芬酸钠栓用于输卵管绝育术镇痛效果观察 刘毓刚,彭吉军

双氢可待因/醋氨酚复方片用于人工流产术止痛效果观察 张宝星,宝洁,吕民

哺乳期妇女放置GyneFiX IUD效果的临床观察 安玉珍,王晓波,刘兰霞,佘翠华,杨淑贞,单金萍

海岛地区妇女应用Norplant皮下埋植避孕法的可接受性观察 陈诗定

经腹输卵管结扎术局麻方法的应用 赵拴仓,刘康玲

抗早孕药致肝功能损害8例分析 杨娟英,毛玲玲,梅建华

使用狄波-普维拉避孕100例临床分析 郑玉宝,王晓兰

克罗米芬给药时间对宫颈粘液、子宫内膜的影响 洪水清,许凌

吉妮宫内节育器放置时间初探 郝淑芳

介绍一种稀释液 钱建军

缩宫素引起过敏反应2例分析 刘华玲,曲凤丽,王秀荣

卵巢妊娠2例:诊断与治疗 王晓美

遗传病的预防原则 王丽娟,高锦声

节育技术领域中的休克(上) 耿培炳

HIV及其疫苗研究现状 刘先菊,宋济范

波姆红外光疗仪治疗宫颈炎引起宫颈管积液1例 陈美月

福特基金 覃民

全球口服避孕药使用状况 许侠

四川省巴中市生殖保健服务机构现状分析 曹力,田爱平,王凯,林涛,徐斌

应用输卵管盲插器管内注药治疗输卵管妊娠46例分析 李留霞,赵先兰,董长江,乔玉环,杨玲竹

输卵管插管加压通液在输卵管梗阻诊疗中的应用体会 庞秀勇

精索静脉结扎对低渗肿胀试验的影响 柳葆光,李邦民

复合式输卵管钩临床应用 张铁民,王伟华,韩秀华,张彦辉,李岩,孙玉权,马俊英

异丙酚联合利多卡因用于人工流产中的临床观察 楚素伟,魏振河,张晨霞,杜建秋,张士琴

37例人工授精妇女的心理健康状态分析及其临床研究 刘锦云,樊兆宜,徐志华,叶琳

IUD失败妇女再次放置GyneFix IN IUD的临床研究 侯红瑛,李小毛,林国翘,谷进,谢莉萍,刘晓霞

对敏定偶的避孕效果、月经周期控制和副作用的临床评价 Norambuena J,Bierschwale H

SS-红光医疗仪在生殖保健中的应用(上) 张育勤

探求两个转变新途径推进生殖健康信息化 刘洪

表面活性剂--一类新型的阴道用避孕药 张蕴晖,丁训诚,徐晋勋

亚太地区社会科学与医学大会简介 张开宁,郑晓瑛

不孕症妇女解脲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临床分析 张兰英,王成瑜,Zhang Lanying,Wang Chengyu

孕期沙眼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结局及母婴传播 霍秀勤,端青,肖征,李立安,葛静,翁霞云

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口服和阴道给药对宫颈扩张的观察 李晨霞,张志敏,金玲,曹锦秀,刘艾玲

双异丙酚静脉麻醉实施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 姚青郎,欧理,李春凤

八珍汤加味治疗输卵管结扎术后气血虚临床体会 桑芬兰,肖建荣

中药治疗皮下埋植避孕术后月经紊乱的临床效果 蔡云松

B超下输卵管晶氧造影术的护理 余志红

包皮环切根治复发性尖锐湿疣120例分析 崔正雄

国产长效皮下埋植避孕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韩丽晖,范慧民

认真学习贯彻《条例》不断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瞿学明,陈朝霞

宁夏自治区新增267个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 王凤兰

一部中国计划生育科技进步史--祝贺《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创刊10周年 耿培炳,程扶雪

国家计生委科技司司长在江苏省检查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实施情况 朱敏丽,王建新,姚东社

输卵管注药绝育术后盆腔X光片显影长度与绝育效果关系的生命表法分析 刘云嵘,Liu Yunrong

男性生殖健康热线使用情况分析 曲著勇,寇秀花,王守进,丁树奇,谭爱军,姚富兴

中国育龄妇女妇科不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峻,高尔生,Gao Jun,Gao Ersheng

习惯性流产夫妇间人类白细胞抗原--DR抗原相容性研究 朱国平,宁波,Zhu Guoping,Ning Bo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 吕俊光,杨柳,隋丽英,位立群,刘海宁

欢迎订阅《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编辑部

输卵管结扎误伤卵巢1例报告 吴寿青

启动RTI干预工程促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姚先明

浅谈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品管理 许洪文

新书推荐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社》发行部

采用腹壁小切口、羊肠线支架行输卵管吻合术46例分析 王书凤

B超用于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监测 赵西俊,杨吉春,赵爱华,赵玉红

皮下埋植剂取出方法的改进 李长新,肖广顺

用输精管固定钳加针挑法快速取皮下埋植剂 张小青

官腔镜在诊治宫腔粘连中的临床分析 靳炳慈

药物注射治疗输卵管结扎术后腿痛 卢正枝

旋转法减胎术13例分析 刘炜培,张羽虹,陈红梅

米索前列醇配伍利多卡因取绝经后妇女IUD的体会 徐新华,刘杰,安靓,付建华

MS光热治疗仪治疗宫颈肥大115例疗效观察 贾爱华,杜曙光,王德荣

中期妊娠引产并发胎盘植入2例分析 戴玉珍

中期妊娠引产不全2例分析 何真蓉

更年期长期低热的处理 高文志

产后35~90天内放置吉妮IUD效果的临床观察 刘兴琴,王吉英,杨显成,刘爱香,王欣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治体会 张霖,刘东海,冯华

BPM红外光疗仪治疗慢性宫颈炎3 568例临床效果分析 王桂芹,李秀梅

输卵管结扎术中脏器损伤分析 周运胜,王健

指钩取管法行输卵管结扎1 200例临床体会 侯天民,姜随吉

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的安全性 牛志兰

以实际行动推进西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刘庆

北京市开展居民健康和意外伤害调查工作 李兰萍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 王欢,朱尧耿

加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内涵建设 王磊光,邱毅,王作立,段宪祯

计划生育指导站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 盛伯增

也谈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的生存与发展 李卫国

浅谈乡镇计生服务所的生存和发展 徐艳斌

浅谈怎样当好乡(镇)计生办主任 刘碧莲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站内感染控制与管理 史新民,马占岭,贺建修,柴春霞

米非司酮与双炔失碳酯合用对人早孕绒毛、蜕膜分泌功能的影响 王克芳,于俊荣,刘芳,刘效群,樊瑞芹,齐慧敏

国家人口计生委督查组督查青海省贯彻《条例》情况 张秀萍

中国避孕药发展编年表(二) 马素文,彭春燕

左炔诺孕酮(LNG)配伍十一酸睾酮(TU)对生成抑制差异的研究 刘思天,桂幼伦,林翠红,贺昌海

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临床研究 吴育宁,金延,华苓,付洁,张巨明,张晓辉

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性不孕症药物治疗临床研究 刘泽安,陈利馨,薛元明,陈红,蔡琼,崔庆华

三苯氧胺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40例临床观察 张秀花,许以兰,杜伟,王霞,翟春华,张静

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五周期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项目问答 编辑部

156例宫内节育器下移者行复位术临床效果观察 祁玉兰

呼吸自控镇痛和异丙酚静脉麻醉下人工流产临床观察 刘浩,韩学军,张震宇

剖宫取宫内节育器的思考 邵仕美,余荣,陈素芹,王云峰

远睾端输精管外膜横断术治疗痛性结节76例临床观察 郑天贵,张玉兰

不同给药途径终止10~15周妊娠临床观察 史秀丽

施行困难宫腔手术方法评估 陈建,刘逸萍

中药治疗输卵管结扎术后盆腔静脉瘀血症 吕淑艳

宫内节育器异位盆腔9例临床分析 仲瓯娅

2004年《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订阅指南 发行部

坚持"三个加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黄建平,李中芳

提供知情信息拓宽渠道供应 赵振钦

配强配齐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 孙志法

第9篇:李宫俊的诗范文

1、上官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

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

3、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

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

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o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

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

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