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劝学翻译范文

劝学翻译精选(九篇)

劝学翻译

第1篇:劝学翻译范文

1、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2、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

3、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

4、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劝学翻译范文

[关键词] 功能目的论;广告;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1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085-03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英汉互译中的美学构建”(批准号:YY0717)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孙淑芬,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江西 南昌 330200)

喻荣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020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日益扩大。伴随越来越多的国外产品进入我国的同时,中国的商品也开始走向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所有的厂商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将自己的产品更好地介绍给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对于这样一个问题,企业的营销策略很多,广告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策略。一则优秀的广告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拓宽销售渠道,争取更大的效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告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死存亡。因此,企业广告的翻译就成为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本文以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为指导,探究企业广告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一、目的论

目的论是德国的汉斯・费米尔(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功能为导向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是在功能派翻译理论创始人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71年,赖斯提出了理想的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的思想。但是在她后来的翻译实践中,这种理想化的对等有时难以达到,甚至是不希望达到的。因而,赖斯又提出了译文的功能特征应优先于对等的原则。在此基础上,赖斯的学生费米尔进一步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功能派的主导理论――目的论,并确定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首要法则。

目的论以人类行为理论为基础,以原文的目的为翻译准则,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费米尔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翻译的方略,“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客户和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情况,从原文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翻译”,即“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根据目的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为此,译者应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目的性为原则,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可见,目的论为广告的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二、广告翻译的本质和特殊性

目的论认为,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因此,要做好广告翻译,首先要弄清广告文本的目的和功能。

著名的美国市场营销协会给广告下了这样的定义:

Advertisi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 nature about products, 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 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

广告是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劳务或观念等信息进行的非人员介绍及推广。

据此定义可知,广告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向消费者传达商品或服务信息,以达到促销目的。既然促销是广告行为的最终目的,那么商业广告翻译的首要目的就是: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源语广告在目的语文化中的促销功能。分析上述定义还可看出,为了实现广告信息的有效传播,广告文本具有劝诱性的本质。现代广告学认为广告的功能在于:提供信息(Information)、争取顾客(Persuasion)、保持需求(Maintenance)、扩大市场(Creating Mass Market)和确保质量(Quality)。因此,可以认为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和劝诱功能(persuasive function)是广告最主要的功能,其中广告的劝诱功能又可细分为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美感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和移情功能(emotive function)等,正是广告的这些语体功能决定了广告语言的特殊风格。

广告是一种不同于文学及其它类型文本的特殊文体,它具有极其明显的目的性,它受营销战略、商业规律、商业法规和文化障碍的制约,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简短、通俗易懂,说服力强,能激起人们的购买欲。可见,广告的真正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提供信息,而是通过提供信息实现劝诱功能,其最终目的是诱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而消费者最终购买与否是由消费者的心理决定的,因此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是广告成败的关键。

广告的这一独特文体特征决定了广告翻译的特殊性,广告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也是一种商业,它与文学翻译相似,同样强调译文的艺术美感,但广告翻译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文学翻译更有“力”。这里的“力”是指广告翻译作品具有较强的信息力、表现力和说服力,而且广告翻译的“力”与“美”都是为了实现广告的目的――促销。广告翻译的目的在于追求市场效益和商业利润,尽最大可能争取消费者,投消费者之所好,供消费者之所需,打动他们,促成购买行为。这是广告的唯一目的,也是广告翻译的唯一目的。

综上所述,广告翻译的本质就是要以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中心,以译文读者为目标,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取向,由译者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在译语文化环境中再现原语广告劝诱功能的前提下,再现其信息功能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三、广告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使广告翻译有的放矢,译者在翻译前就必须充分了解委托人的翻译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必须依赖翻译的目的,即一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也就是广告翻译方法的选择应由具体语篇的目的或功能来决定。由此译者在广告翻译中应考虑以下三个因素:译文语体、读者感受和译语文化。鉴于广告中的商标和口号对于大众的影响颇为长久,以下主要探讨这两方面的翻译策略。

1.商标(trademark)的翻译策略。商标包括商品名称和商品图案,但商标翻译一般只涉及商品名称,即品牌。通常情况下,译文和原文的功能应基本相同。商标一般具有信息功能和劝诱功能两种,有的商标只有信息功能,如SONY索尼,CANON佳能,Motorola摩托罗拉,Omega欧米加等。这些广告只是告诉顾客品名,是哪一公司生产。而有的商标则具有较强的劝诱功能,如GOOD COMPANION(香烟)意为“好伙伴”,PLAYBOY(服饰)意为“花花公子”。这些商标名能让潜在消费者产生好的联想,激发购买欲望,实现购买行为。

可见,商标翻译的目的是对外宣传,激起目标语潜在顾客购买欲望,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发生。要达到这一目的,通常可以采用以下翻译办法。

(1)音译法,通常是按照原商标的读音从目的语中选取最近似语。此法简单易行,若译得成功则能保留原商标名音韵之美,又使译文充满异国情调。如:Philips――飞利浦(家用电器),Kodak――柯达(胶卷),Konica――柯尼(胶卷),Best――百事得(燃气灶具),Richon――理光(照相器材),Nikon尼康(照相器材),Parker――派克(钢笔)Cittizen――西铁城(手表)等。

(2)意译法,即在目的语中选取与原商标语义的对应项,包括字面直译法和解释性释义法。字面直译法,即按照原商标词的基本词义直接译成目标语,如:Holiday Inn――假日酒店,Times――时代(杂志),Blue Ribbon Beer蓝带啤酒,长城(电器)Great Wall,钻石(手表)Diamond。直译能保留原名准确信息和情感或某种象征意义,引发对商品的美好联想。如:熊猫Panda――国宝,质量上乘;Crown皇冠(轿车)――皇家风范,豪华气派;Fair Lady 贵妇人(床上用品)――高压名贵。但是,字面直译时一定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内涵和寓意差异,以及东西方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的不同,否则不仅不能起到宣传、劝诱作用,反而引起目标语受众反感,令其畏而远之。如出口美国的“轻身减肥片”原译名为“Obesity-Reducing Tablets”销路不好,经市场调研得知,美国人以为这是专为“obese people”(特大胖子)吃的,许多胖子爱于面子而不愿问津。后改名为“Slimming Pills”,赢得顾客好感,销路大为改观。

解释性释义法,即用汉语将英文商标的大致意思译出,通过精心选字或加字,准确传递商品信息,反映商品性能功效,便于消费者记忆。如Coolpoint――快意(空调),Decis――敌杀死(农药),Ordram――禾大壮(农药),Hismanal――息斯敏(抗过敏药)等。

(3)音意结合法,即译名与原名在语音上相似,在语意上又相关。此法采音译意译之优点,传达商品信息,激发积极联想,诱发消费者购买行为。如Unilevel联合利华,即采用一部分音译,一部分意译,避开纯音译和纯意译的不足,似有“中外联合,利于中华”之意,顺利打开中国市场。再如Goldlion――金利来,Nippon――立邦漆, Disneyland迪斯尼乐园等。

(4)创造性翻译法。目的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在译文中赋予其劝诱功能,正如严复感叹“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因此就商标翻译而言,译名与原名的功能未必一定等值,译者完全可以发挥译语优势达到译文的预期功能。

如“雄山牌”丝绸内衣,字面直译为Hero Hill,但实际上其英译商标为HILLO,形似Hill,又似Hello(喂),发音又与Hero谐音,在商标的椭圆形图案内,远景是陡峭的山峦,近处是峭壁上的迎客松,商标名HILLO居于图案正中,整个商标构思巧妙,独特新颖,寓意鲜明美好,仿佛雄山和迎客松在向你问候,促销效果显著。

2.口号语(slogan)的翻译策略。口号语是用简明文字写出的具有宣传鼓动和加强印象作用的文字形式。广告翻译的“力”与“美”在口号语中是最能够充分体现的,因此译文要求简短有力,琅琅上口,在翻译过程中应采用以下策略。

(1)符合译语广告文体的语言风格。由于原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形式上的差异,广告翻译应“力求该语体在该语中的惯例”。当语言形式与译文目的相冲突时,译者应遵循目的法则,充分发挥目的语优势,尽可能优化译文效果,尽可能产生好的读者反映,从而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例:汉语中的一则手表广告:出手不凡,钻石手表。

译文1:Our Diamond brand means excellent wrist watch out of your hand.

译文2:Ask for a Diamond brand, if every second counts for you.

译文1属于直译,显得生硬含混,熟悉英文的中国人尚且很难理解,外国读者看后就更加不知所云了,这样的译文不但失去了原文的双关效果,更起不到广而告之的作用。译文2的字面意义与形式虽然不同于原文,但却起到了出语不凡、引人入胜的效果。“if every second counts for you”是英文中一个固有的表达,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每一秒都很宝贵、值钱”。此译文在向目的语读者宣传钻石表的精确度的同时,也表达了原文的旨趣,并最大限度地表达了原文的信息功能和移情功能。

(2)注重译文读者的感受。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任何一则产品广告语设计都是在营销策略指导下实现的,都必须考虑该产品的消费群体的认知和接受心理。目的论指出,广告翻译应注重译文读者的感受,迎合消费者心理。试看下面一则食品广告:藕粉,富含营养,科学精制而成。

译文:Lotus root starch, it is very nutritious, a scientifically and highly finished product.

当这种产品向国外销售时,并没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原因就是译文没有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在汉语中,粉指“成细小状的粉末”,而译文中的“starch”一词则表示“a whit sub-stance that is found in quite large a mount in bread, potatoes, etc.”暗示藕粉是一种含糖多的食物,吃了会使人长胖。这样,自然就不会受到“视胖而畏”的西方人的欢迎了。另外,“科学精制而成”可能造成“人工合成”的误解,对于早已是高科技的英美等国的消费者来说,不会有什么吸引力,相反,他们更加渴望纯自然的食品。所以,当把译文中的starch改为powder以后,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从而真正实现广告的促销功能。

(3)尊重译语文化。在许多产品的广告语中,蕴涵着该产品原产地的许多文化信息,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异,表达习惯会有所不同。因此广告翻译过程中应根据译语习惯,作适当的文化转换,以确保译文的预期功能在译语文化中顺利实现。

例:西凤酒是“凤型酒”的典型代表,清而不淡,浓而不艳。

译文1:Xifeng wine has unique “Feng”flavor, clear but not light, strong but not gaudy.

译文2:Xifeng, China’s cognac, perfectly mellow.

以“信、达、雅”原则来衡量,译文1可谓“忠实”,但英文读者却觉得难以理解,因为“clear but not light, strong but not gaudy”与他们的语言文化习惯大相径庭,就是“Feng flavor”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很含糊的文化概念,外国受众剧更加费解了。译文2虽然在语言表达上与原文有较大差异,却能更好地从心理上引起外国受众的认同,因为“cognac”一词在英、法语中指上等白酒,而“mellow”意为“香醇”完全可以体现此酒的“清而不淡,浓而不艳”。

四、结语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广告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及目的性很强的实用性文体,对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因此,广告翻译更要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广告促销的目的。目的论要求译者在广告翻译时以目的为核心,充分发挥目的语的优势,使广告译文具有充分的信息力,十足的表现力,强大的说服力以及无限的魅力,从而能更好地促销商品、宣传理念。

参考文献:

[1]杨英明.论功能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01,(6).

[2]王珊珊.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6,(3).

[3]张景华.广告翻译的目的论[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3,(3).

[4]徐向晖.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广告英译中的应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4,(2).

[5]郭洁.目的论关照下的广告翻译[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2).

第3篇:劝学翻译范文

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度的不断加快,商务广告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商业的化身,商务广告的措辞是为了让消费者了解其产品的用途和价值,更多情况下是为了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欲望并劝说他们购买,从而获得相应的利益。

由于商务广告的特殊性和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商务广告诱导性的实现方法有所不同。翻译中如何传递原广告语的劝导性,成为广大译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拟从英汉商务广告语劝导性的实现方式出发,探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再次实现目的语广告的劝导性。

二、劝导性在英汉商务广告中的不同表现

作为一种呼唤性文本,商务广告对读者内心的经历、知识、感情等一系列个人意念进行呼唤、诱导、启发,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并做出反映。其目的性鲜明,最终是为了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为了达到这一特殊目的,消费者的思维方式便成为广告撰稿人在创作广告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体系反映在人的思维方式上,便形成了思维方式的差异”[1],可见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化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同样,由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商务广告的诱导性在英汉广告语中的表现不尽相同。具体差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指不通过具体事物,仅靠概念就进行一系列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由于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因此又称作是逻辑思维”[2]。英美人注重抽象思维,具有较强的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的事物。他们经常用抽象的概念分析事物,从而达到对其理性的认识。结合英语的语言特点,我们会发现英语中表示说明性和功能性的词语很多,而具备形象性的词语却少之又少。同时,英语的表达多使用名词和介词,“还会经常使用大量的涵义概括、指称笼统的抽象词汇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3]。这都表明了英美人善于运用抽象思维,同样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广告多采用抽象的语言形式实现劝导功能。如:

Over 5 million passengers extend their vote of confidence.(海湾航空公司)

“Confidence”本身就是比较抽象的词,让人看不到、摸不着,没有具体的事物可以表达出来。这则广告通过使用“extend their vote of confidence”比较抽象的表达手法,表达出海湾航空的乘客流量大,满意度高,从而让更多的乘客选择海湾航空公司。

与抽象思维不同,形象思维是指事物还没有被呈现出来时,就已经在人脑中形成一种具体的样子。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偏向具体的形象思维,习惯用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概念。与纯粹意义上的抽象思维相比,直观经验更易于为他们所接受。所以,汉语表达方式更具体,常常以实表虚,用具体形象解释抽象事物。结合汉语语言特点,我们不难发现,汉语中的字词一般都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比较形象和直观。此外,汉语还善于用动词描述事物,这样不仅使语言显得更具体生动,更凸显出以动代虚的效果。因此,汉语广告的劝导功能,多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实现。如:

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海鸥牌照相机)

将照相机比作眼睛,一来是说明该相机的清晰度很高,就像人眼一样清晰;二来则是表明相机像人眼一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比喻,让人能很容易地想到这台相机的功效,同时勾起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分析性思维和综合性思维

“英语受古希腊思想的影响,推崇严密的理性思维,具有重理性、重分析、重形式完备的特征”[3]。简单说来,分析性思维是指把一个完整的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将其属性、特征、本质等方面分开来认识这个事物。他们虽然也会强调整体性,但更多的是整体中的个体,提倡个人主义。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事物的本质不能脱离个体,而是存在于“一般的个体中”,也就是说,个体是事物存在的根本方式。这深刻地影响着英美人的思维方式。于是,在英美广告中,多出现“you”,“your”,“me”,“my”等表示个人的词汇或是表达自由和独立的词汇,引起起消费者的共鸣。如:

A Mars a day keeps you work, rest and play.(Mars巧克力广告)

Your world should know no boundaries.(美林证券公司)

汉语因受到儒、道、佛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把天地、自然和人类看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天人合一”之说,强调思维上的整体性,善于从全局观点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性思维是指在思想上把要研究的对象看做是一个整体,将其属性、特征、本质等方面综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语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人们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迎合消费者的喜好,许多广告也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谊。如:

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洗发露)

念念中秋到,家家好利来。(好利来蛋糕)

3.崇尚科学与崇尚传统

英国位于大不列颠群岛之上,四周被海洋包围。这种特殊的海洋性地理位置,使得英国人更倾向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具有冒险精神。简单说来,英美传统文化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在英美人看来,“探究事物的本质,了解宇宙和世界的起源才是思维的中心”[4]。他们会借鉴前人的经验,但不会被传统羁绊。这样的文化传统造就了英美人重科学、重认知的思维方式。因此广告撰稿人在创作广告时,更多考虑到的是产品的实用性,这样便能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

A Blend of Taste and Style. A graceful combination precision optics and sleek design,in a compact all-weather body,make it the obvious choice of over 2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Olympus,a compliment of your style.(奥林巴斯相机)

不同于英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儒家思想,更注重伦理道德。儒家思想提倡“以德治国”,维护“礼治”,重视“人治”,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学的思想传统。在解决问题时,中国人往往过分依赖于世人的经验,缺乏探索创新的精神。在广告语中,也能体现出这种传统,广告撰稿人经常会把“专家”、“皇家”或是“国家免检产品”等称号放在较为醒目的位置。这样一来,不仅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还获取了他们对产品的信赖。如:

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优质更超值[5]。

(洗衣粉广告)

三、翻译过程劝导性的实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得中西方广告在传递劝导性方面采取不同的方式。奈达曾提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6]因此翻译商务广告翻译,译者应当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一则广告可能在源语言的环境中十分成功,但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注意原文预期的目的,也不结合目的语的文化,就很难在目的语国家达到同样的效果。商务广告翻译要以目的语读者为主,采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达到这一目的,应以归化为翻译的基本策略,再灵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

1.零归化

“零归化”[7]就是我们所说的直译法,但在直译过程中,不单指逐字翻译,还包括目的语读者在没有语言文化障碍的情况下,与原文保持语意及形式上的对等。如果通过直译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即可采用这种方法。如:

Bigger than bigger.(苹果手机)

译:岂止于大。

这是苹果公司在推出苹果6系列手机时打出的广告语,由于首次推出大屏手机,于是选择“bigger”来表达该系列的主题,而比较级则更加突出了这一主题。译文“岂止于大”与原文所突出的主题一致,不仅说明此次手机的屏幕越大,其他的功能也有了很大的突破,更能够满足消费的需求,这样一来便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了。

又如:只为点滴幸福。(蒙牛牛奶)

译:For Every Drop of Happiness.

这是蒙牛企业在2013年首次切换形象时打出的全新广告语,以幸福为主题,给人带来一种美好的感觉,而说到“点滴”,又让人们容易想到牛奶,十分符合蒙牛的企业特性。当时译文为“Little Happiness Matter”,这则广告的译文乍一看似乎合情合理,但深究起来,却与原意截然相反。“little”在英语中含有否定之意,我们把译文回译成汉语后就会发现是“幸福并不重要”,与原文的含义差之千里。因此,我们在直译过程中不能任意搭配词语,而是需要结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化,进行仔细研究后谨慎用词。

2.部分归化

当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有些许差异时,即可采用“部分归化”[7]。译者可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达到广告的预期效果。具体方法如下:

(1)增补型翻译

这类翻译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把原文内的关键字词进行引申和或是加以解释,深化其意义,从而凸显宣传目的。第二种就是为了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再加上一个词或是一句话,从而形成对偶或是押韵的句式,使译文更加完美。如:

A diamond lasts forever.(戴比尔斯钻石)

译: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戴比尔斯钻石的这则广告可以称得上是最经典的汉译广告。为了符合目的语消费者的表达习惯,在原意的基础上添加了一句话,一来加深消费者对钻石的印象,二来与前一句形成押韵的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两句话都在强调钻石有收藏价值,不禁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去购买。

(2)删减型翻译

删减型翻译多用于那些原文写得不够精练、信息过剩的文本,删除那些冗杂的成分,使语言更简练、精确。这种方法在英汉商务广告翻译中比较少见,但有时还是有其作用的。如:

Wherever you are,Whatever you do,Allianz Group is always on your side.(安联集团)

译:安联集团,伴你左右。

安联集团的这则广告如果直译为“不论你在哪里,不论你在做什么,安联集团永远在你身边”,未免觉得有些繁琐。后半句的“伴你左右”其实已经可以把原文两句话的意思表现得淋漓尽致。简单精练的广告语不仅能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印象,更能激起他们的消费欲望。

3.完全归化

广告本身就是创造性文本,应富有创造力,具有语言魅力和活力。但当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过大,无法传达广告所要宣传的效果时,便可完全改写原文,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广告翻译所指的“完全归化”就是“再创造翻译”[7]。如:

It happens at the Hilton.(希尔顿酒店)

译:希尔顿酒店有求必应。

在这则广告中已经很难找到原文的痕迹,若译为“发生在希尔顿”,就会让中国的消费者感觉莫名其妙,无法真正领略到原文的内涵。而译为“希尔顿酒店有求必应”就会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希尔顿酒店服务周到,能满足您所有的要求的感觉。这样一来,自然会有许多顾客前来光顾。如:

Connecting People.(诺基亚)

译:科技以人为本

在这则中文广告词中,已经和原文没有任何关系,基本脱离了翻译的范畴。但译文的可读性和句子的精辟程度与原文不相上下,意境甚至比原文更深刻。诺基亚作为手机生产商巨头,提出“以人为本”表明其充分考虑到了消费者的心理,反而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四、结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则好的商务广告翻译不仅能更好地宣传企业及其产品,更能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劝说消费者购买该产品。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商务广告在实现劝导性的方法上也不尽相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应拘泥于原文,而要根据语言文化差异对原文的非信息成分进行改动。因此,在翻译商务广告时,不仅要保持源语的个性内涵,更要迎合目的语消费群体的文化传统心理和消费观念,使译文接受者与源语接受者可以产生相同或对等的反映,从而真正达到广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82.

[2]董晓波.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0:146.

[3]李成明,杨洪娟.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287.

[4]刘晓梅.目的论.与汉英广告翻译[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02):57-58.

[5]彭家玉,杨贤玉.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01):17.

第4篇:劝学翻译范文

该书的第一页即标题为“1 live and learn――开场白”的部分指出全新版的《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4年)将live and learn 翻译成“活到老学到老”是错误的。陈教授给出如下论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gman 出版公司,第四版)在live词条下的第20条即 you live and learn的解释为used to say that you have just learned something that you did not know before.陈教授进一步解释说,这是在学会或得知某个新东西或知识后的一句感叹。如果从结构上来分析,等于As long as one lives one can always learn new things. (只要活着,不管年龄多大,总能学到新东西。)这多是上岁数的人,尤其是在自己本以为对某个方面知道得很多,却意外地学到新东西时说的。因此,陈教授认为《英汉大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的三种译文:“真是活一天学一天;真是活到老学不了;真想不到”是比较确切的。对于汉语的“活到老学到老”教授也给出了译文:Keep studying as long as you live/all your life.并解释,汉语的“活到老学到老”是劝勉人们要坚持终生学习,不要自满。重在“学”的动作或过程,而learn一词是一个“结果动词”,强调的是“学会”、“学到”。

笔者对陈教授上述观点有如下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learn一词在使用中也可以表示学习的动作和过程。

《新牛津英语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对learn的解释如下:Learn: gain or acquire knowledge of or skill in (something) by study, experience, or being taught. 例句:They’d started learning French. She is learning to play the piano.

上面对learn的英语解释的确是强调的“结果”即“学会”、或“学到”。我们来看词典中的例句并翻译:They’d started learning French.他们已经开始学习法语了。She is learning to play the piano.她正在学习弹奏钢琴。两句中的learn一词在英语中的运用是得当的,没有必要改做study。而在汉语中,我们将learn翻译为“学习”,也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这里的learn指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日常表达中,我们也常说I’m a language leaner. I’m learning English.这里我们表达的意思仍然是学习的动作或过程,而不是强调的结果。

第二,对于“活到老学到老”有很多译法与live and learn异曲同工。如:

One is never too old to learn.No man is so old but that he may learn.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上述翻译在结构上也等同于 As long as one lives one can always learn new things.

第三,汉语的“活到老学到老”可以多解。从“活到老学到老”一语的出处我们可以看出它所表达的意思不只是劝勉人们学习。对于“活到老学到老”一语的来源有一种说法是它出自古代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约公元前630--560)之口,直译为“我愈老愈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作家普鲁塔克在《梭伦生平》中引用了这句名言。18世纪法国启蒙家卢梭在晚年的著作《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想》中又加以引用和发挥,从此,梭伦的这一名言得以流传至今。对于梭伦的原意我们没有详细的考证暂且不细追究。在汉语的实际运用中 “活到老学到老”却也可表示类似“真是活一天学一天;真是活到老学不了”的感叹,而这正是陈教授所列举的对live and learn的正确翻译。如: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学不了”;“活到老,学到老。知无涯,生有涯。” 再举一个较有调侃意味的例子。有一位网友在谈及食品安全问题时这样感叹:“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我们认识了敌敌畏;从咸鸭蛋、辣椒酱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识了硫酸铜;今天三鹿又让同胞知道了三聚氰胺的化学作用。我现在才理解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正意义。”这里的“活到老学到老”翻译成live and learn更是恰到好处。

第5篇:劝学翻译范文

关键词:风雨兴焉;焉;兼词;树之以桑;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一、“风雨兴焉”的“焉”究竟是什么用法,又该怎么翻译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选文《劝学》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文49页课下注释①[兴焉]注释为“在这里兴起。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的‘焉’,都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

这样的解释令人费解,“焉”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吗?即便是,又怎么相当于“于此”呢?因为“于此”的词性是“介词+代词”呀!“焉”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可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又是怎样翻译的呢?且看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86页的翻译:“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显然,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却将“焉”翻译为“从那里、在那里”,这不与课后注释矛盾吗?

那么,这里的“焉”究竟是什么词性、用法呢?怎么翻译才最准确呢?

判断“焉”的词性、词义,关键要看“焉”所在句的句意。如果句意完整,“焉”无需表意,只起加强语气作用,那么“焉”为语气词,例如《列子・汤问》中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如果句意不完整,需将“焉”作相应翻译来补充句意,那么应将“焉”当作实词或兼词,例如《离骚》中有“驰椒丘且焉止息。”“焉”相当于“于此”,译为“在这里”或“在那里”。再看《劝学》的“风雨兴焉”,若把“焉”理解为语气词,那么“风雨兴起”在哪里呢?整个句子意思欠完整。若将“风雨兴起”补充完整的话,需加上补语“在这里”,而“在这里”相当于“于此”,而“于此”只好由“焉”来兼任,“焉”兼任“于此”,因此,“焉”应为兼词。那么课文49页课下注释①[兴焉]注释应改为“在这里兴起。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的‘焉’,都是兼词(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虽说“焉”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在这里”或“在那里”;但“此”一般近指“这里”,而非远指“那里”。再加上教材注释为“从这里”或“在这里”,那么《教师教学用书》的翻译应与教材保持一致,也应译为“在这里”或“在那里”。

因此,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86页的翻译应改为:“堆土成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二、“树之以桑”是省略句,还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选文《寡人之于国也》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课文47页课下注释②对[树之以桑]注释为“(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

这个注释欠妥。首先,句意的理解需结合上下文意。结合上句,“树之以桑”是对“五亩之宅”的陈述,意思已经很明确,无需加“在住宅场地上”,整个句子可以翻译为“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这是《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可见“树之以桑”翻译时无需加“在住宅场地上”。

其次,句意的理解还要注意句子的形式。课文47页课下注释②对[树之以桑]的注释表明是把这个句子当作省略句,若是省略句的话,那么原句中的“之”“以”又该作何种解释?其实该句中的“之”为代词,代“五亩之宅”,“以”为介词,相当于“把”。这样的话,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介词结构后置句,译文时应调整语序为“以桑树之”,翻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上”。因此,为了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建议应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选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47页课下注释②对[树之以桑]的注释改为“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上。”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29页.

第6篇:劝学翻译范文

孙 权 劝 学

教学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

4.领悟学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感启动

1.导入新课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预习指导

(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预习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是()

(时期)杰出的( )家和( )家( )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 )共( )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解释成语含义: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二、解题生疑

根据题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孙权是谁?

(2)劝谁学习?

(3)为什么劝?

(4)劝学结果如何?

三、读文求解

1.学生齐读文章,寻找答案。

(1)吴国国君

(2)吕蒙

(3)卿今当涂掌事,读书大有所益

(4)吕蒙进步惊人。

【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叙述性语言:译文

(2)孙权:译文

(3)吕蒙:译文

(4)鲁肃:译文

四、三读析人

1.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评价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该人物语言】(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板书、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1)孙权:身份();性格();心理( )。

(2)吕蒙:身份();性格();心理( )。

(3)鲁肃:身份();性格();心理( )。

五、求异思辩

如果孙权劝学无效,吕蒙不学习,结局会怎样?(展开你的想象运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说明)

六、学以致用

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或启示。(用一句话说明)

七、班长总评

学科班长总评

八、教学反思

课堂实践后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审题过于仓促,导致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本题答案,在下次的授课中,应先给学生10秒钟的审题时间,之后再进行抢答。

2.据题生疑中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劝的”,也应该给予确定。

3.朗读由原来的三读:初读理解大意;再读释义;三读析人;增加到四读深入理解,设置在人物分析之后,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人物分析,学生板书的答案书写不是很规范,无条理,所以改用表格的形式,更加明晰。

5.题目《孙权劝学》既交代了人物也交代了本文情节,吕蒙就学和鲁肃鉴学亦是如此。所以在讲解人物形象时同时也交代了文章情节。

6.文章情节有详有略,由此应该引到文章写作手法的讲解。

第7篇:劝学翻译范文

南越与汉和亲,乃遗军使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这段文字出现在各地的高考模拟题上,流行的翻译是:南越与汉朝和亲,皇帝就派终军出使南越,去说服南越王,想让南越王来朝拜,作汉王朝的诸侯国。终军主动请求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于是终军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听信了终军的话,并且答应举国附属汉朝。

黑体标出的翻译其实是有问题的,以今解古而曲解原意。“缨”有两个意思:一是人颌下的佩带;一是驾马用的辕绳。后来可能由第二个意思引申出一个“拘系人用的绳子”的意思。现在人们的翻译,就是依据了这个引申义而来的。其实,“缨”在这里应该译为“驾马用的辕绳”,是借代修辞法,部分代整体,用辕绳代指马车。终军的意思是“请为我准备出行的马车”。

“羁”字,有“捆绑”和“笼络”等几个意思,这里应该用“笼络”。原因如下:首先两国是“和亲”的关系,而不是对阵开战,虽是政治婚姻,但也是“儿女亲家”,体现了汉的笼络政策,有什么道理拿一根“绳子”去“拘系”人家?其次,汉王的目的是要说服南越王,让他来朝拜,是温和手段而不是武力征服,而且许以“比内诸侯”的优厚条件,说白了就是劝降,是要用舌头晓以利害劝来,而不是拿绳子绑来。再次,在这个语言环境中,无论任务的下达者(乃遗军使志越,说其王),还是任务的执行者(军遂往说越王)与客观执行效果(越王听许),都只是“游说,劝服”,并没有“动粗”的意思。最后,终军的身份是一个文人,游说是他擅长的,而请一件武器将敌首手到擒来那是关公这样的猛将才有的行为,“军中无戏言”,他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怎么可能夸口将南越王“用绳子捆来”呢?

第8篇:劝学翻译范文

初一(二)班正在上文言文《孙权劝学》。

师:今天上文言文,现在请大家读教学目标。

生:(读)教学目标:

1 读准生字:卿、岂、为、邪、涉、孰、更、遂。

2 读懂文意,掌握生词:当涂、博士、涉猎、往事、非复、见事及成语“刮目相待”。

3 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端正学习态度。

师:(讲三国的故事,突出吕蒙善战但不好学。)孙权屡劝无果,这一次又来劝,结果会怎样呢?今天学《孙权劝学》。(出示制好的课文幻灯片,指一生对着幻灯片朗读全文,另一生负责点评。)

生:(读全文。)

生:邪、更、遂读错了。

师:画线句子读得不兴奋。“不可不学”是双重否定句,要读得肯定。“孤岂……”什么句式?反问句,第三句也是反问句,最后一句“士别三日……”是感叹句。要带着语气读。大家再读。

师:现在请大家说故事。(幻灯出示故事画面。)

生:对着幻灯画面讲故事。(改编性地讲。)

师:现在释词、译句,4分钟后检测。

(接下来点名释词;翻译句子;读幻灯片上的标准译文;互相交流讲故事。)

师:我们要从人物对话中感悟人物。想想,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生: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生:要好好学习,端正学习态度。

生:要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更好地掌管国家事务。

生: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学习,才能管好下属。

【细节解码】

应该说这是一节完整的课。教者目标是清晰的,且涵盖了三个维度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有活动,文言字词也进行了梳理。但是,为什么现场只见教师点叫的学生活动,而少有兴奋积极的自主活动呢?为什么学生到了最后仍然只认为“要明确学习的重要意义”,是为了“更好地掌管国家事务”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反思,而反思最忌抽象,细节解码才是最好的途径。看看,以下几点是否应该商榷商榷。

1 目标内容太具体,无法刺激学习者发现探究的内驱力。教者让学生读“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用意无可厚非,但却误读了以下几点:一是误把“教学目标”等同于“学习目标”。因此把教师自己拟定的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甚至哪几个字词都抛给了学生,如此一览无余的“目标”还能激发起学生自主发现、交流“这个词要注意、那个词与今天用法不太一样呢、我用这个方法翻译了这个词的意思”等成果的兴趣吗。二是误把“学目标”等同于“学习任务”。“任务驱动法”主张应明确交代学习任务,让学习者明确自己应做什么,达到什么高度,甚至主张在合作中应有个人绩效的认定,但这都应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中进行,并且,它不仅有“结果”,更有“行为――干什么”,有“过程――怎么干”。

2 环节设计与学习者心理逻辑相悖。解码后我们可发现教者设计了如下环节:读教学目标――导入新课――读文本――讲故事――释词、译句――讲故事――情感教育。其中3~6节的设计脉络明显与学生学习心理相悖。在学生不懂文本是什么意思时,怎能要求他判别哪是双重否定句,哪是感叹句,哪是否定句,而且还要读出语气呢;在学生没读懂字词时又怎能要求学生讲故事呢;在已讲了故事,明白了文意后,才指导学生解释字词、统一翻译岂不颠倒了“识”“通”?

3 幻灯课件用得过量,庖代了学生的解读过程。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阅读教学一样,都是要提升学生的自主解读能力。一切有助于这一目的的手段都是可用的,反之,则要慎用。本课的幻灯课件用得太多,一是取代了课本;二是用幻灯画面庖代了学生的解读,让文本阅读矮化成了“看图讲故事”。

4 解读的高度仅止于翻译,弱化了对文本语言及人物形象的赏析。全节课的最高目标仅止于“读懂”,缺少了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及心理的赏析、想象,试想,如果教者让学生对孙权在“劝学现场”的行动、神态、语言、心理进行大胆的“复现”,让人物立体化起来,让鲁肃的心理活动再丰富一些,从掌管大事到普遍规律。我想,学生最后可能会走出文本,走进体验,从而真正达成了本课阅读的目的。

【学长赘言】

第9篇:劝学翻译范文

摘 要:食品说明书是一种具有信息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复合型文本,目的在于促进消费。本文以感召功能理论为视角,通过分析搜集到的双语食品说明书,发现国内市场的食品说明书英译主要在语言、语用和文化方面存在问题。文章提出汉语食品说明书的翻译应采取交际翻译策略,具体可运用补译法、省译法和改译法,以充分将译本中的感召功能体现出来,更加有效地吸引消费者。

关键词 :食品说明书英译 感召功能 交际翻译策略

一、引言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对参与国际贸易的产品提出了双语化甚至是多语化要求。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自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食品逐渐走向国际。在此过程中,汉语食品说明书的英译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其翻译质量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宣传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跨境电商高速发展,自2013年起,国家发改委和海关总署联合组织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在“宁波、上海、重庆、杭州、郑州、广州”6座城市开设试点,更多海外品牌涌入,其中涉及上万种食品。笔者参与了食品说明书部分翻译,包括汉译和英译。不管是汉语食品说明书英译还是国外食品说明书的汉译,翻译准确的食品说明书起着还原文本信息、吸引消费者和宣传各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作用。

从笔者收集的双语食品说明书来看,目前市面上的食品说明书翻译存在不少问题。首要问题就是语言翻译错误,比如“果汁着哩,清凉爽口,人人爱吃”被译为“FRUIT JELLY QINGLIANGSHUANGKOU RENRENAICHI”直接用汉语拼音滥竽充数。目前,国内已有感召功能在其他翻译领域的研究,如《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牛新生,2007),但是从感召功能角度研究食品说明书的翻译甚少。因此本文从亲身参与食品说明书翻译实践出发,用感召功能,分析探讨食品说明书翻译存在的问题,对翻译策略与方法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感召功能理论

食品说明书是一种复合型文本,主要有提供食品相关信息的信息功能和劝诱消费的感召功能,以及一种次要功能,即创造美感以取悦读者的美感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及符号学家卡尔· 布勒(Bulher, 1934)提出了语言功能的“ 工具模式”,包含符号( sign ) 、说话者(speaker) 、受话者(addressee)和语境(context)四个组成因素。根据该语言模式中的成分及其之间的关系,布勒将语言功能分为信息(informative)、表情(expressive)和感染功能(appellative)三种。他的语言功能“工具模式”对之后的语言学理论产生很大影响,包括雅各布逊(R.Jacobson,1960)的语言功能理论、韩礼德(M.A.K.Halliday,1973)的三个语言纯理功能和英国翻译家纽马克(Newmark,2001)的语言功能及文本类型理论等。纽马克(New mark,2001)将语言功能分为表情功能(Expressive)、信息功能(Informative)、感召功能(Vocative)、美学功能(Aesthetic)、人际功能(Phatic)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六种。按照语言的功能, 又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种: 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和感召型(Vocative)文本。表达型文本是语言主体运用富于个人风格的语言来表达其思想感情的文本类型,重在表达作者的思想。翻译这类文本时,译文在结构和词序上应力求接近原文,纽马克建议采用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方法;信息型文本注重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信息传递效果,是以记载各类信息为主要功能的文本类型;感召型文本是指以促使读者采取行动、进行思考或参与感受等,以按照文本预期意图做出积极作为为目的的文本类型,比如告示、说明书、各种规章制度等指导型文本和广告、宣传品、论辩作品等劝导型文本等。对于信息性文本和感召型文本,纽马克建议采用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方法。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文本,不能给读者留下晦涩难懂之处。

三、从感召功能视角看食品说明书的翻译现状及问题

从收集的食品说明书素材来看,目前我国的食品说明书翻译良莠不齐,在语言、语用和文化翻译等方面存在不足。下面将结合具体实例来分析食品说明书翻译中出现的错误以及错误根源,同时进行试译。

(一)语言翻译错误(Linguistic Translation Errors)

食品说明书英译本中常见的语言翻译错误有印刷错误、使用汉语拼音、拼写错误、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语句不通顺和措辞不当等等。译文中的这类错误会阻碍原文本信息的准确传达,影响读者消费心理,从而感召功能。试看下例:

(1)长寿面 配料:小麦粉、水、盐 生产日期:见封口处

保质期:12个月 贮存方法: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

产品规格:长度200 mm、厚度1.0mm、宽度1.0mm

原译: Longevity Noodies . Ingredients :XiaomaiFen,Shui,Shiyongyan

The date of production:See Feng Kou Chu.Storage period:12 Ge yue

Storage methods:Stored in a cool and dry place,Avoid direct sunlight

The product specification:length,thickness,width 200mm*1mm*1mm.

这份食品说明的原译汉语拼音和英文夹杂, “配料: 小麦粉、水、盐” 被翻译成了“ Ingredients :XiaomaiFen,Shui,Shiyongyan”;“见封口处”被译成“See FengKouChu”,以拼音代替英语单词,国外读者看了恐怕不知所云。除此类低级错误之外,食品说明书中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也很常见,比如“保持水的沸腾状态”被译为“Kept the water boiling”,“kept”应为“keep”。语言翻译错误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译者翻译水平低下和厂家未对食品说明书英译给予足够重视。食品说明书英译的出发点是译文读者,目的在于准确传达信息,这是感召功能的初衷。但像以上错误百出的食品说明书译本不能准确传达信息,也无法发挥感召功能。

译文:Longevity Noodles.Ingredients:wheatflour,water,salt.

Production Date:See printing on package.Best within:12 months.Storage Method:keep cool and dry,away from direct sunlight.Specification (L*W*H):200mm*1mm*1mm.

(二) 语用翻译错误(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语用翻译是通过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对比,再结合语境来确定话语的语用意义的过程。语用学派认为翻译是信息交流活动,应该注重语言交流中的运用效果,强调译文使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近似的交际效果(高云、韩丽,2004)。Leo Hickey(2001)在论文集A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中指出,语用学有助于获得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用对等(pragmatic equivalence),从而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食品说明书属于复合型文本,主要的功能在于提供产品信息和劝导读者消费,后者又是其最终目的。因此,在翻译食品说明书时,必须考虑到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不仅要准确翻译出原文的信息,而且要通过补译、省译等技巧,尽量取得译文的读者感受与原文的读者感受相似的交际效果,实现原文本语用功能。如果仅是拘泥于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则会引起语用翻译错误或“硬译”,无法体现原文本的语用功能。

语用翻译错误的造成主要是因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略了译文的功能和读者,具体有以下四个原因:原文中对译文读者无用的信息在译文没有删减或简化;对译文读者有用的信息遭到删减或简化;呆板的“逐字翻译”或者“字面翻译”,比如下面例(2);或译者对某些特定文化没有进行诠释。实际上,语用翻译错误涵盖了本文中其他翻译错误,因为语言或文化的翻译不当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原文本功能在译文中的体现。例如:

(2)本品“橘子、红莓、柠檬和葡萄柚”4种口味任您选择,在享受甘甜可口的饮料同时,还能够轻松无忧地补充人体所需的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随时随地为健康加分。

原译:You can choose Orange,Rasp berry,Lemon-Lime,and Tangerine-Grapefruit flavors.While enjoying the delicious drink,you can also easily absorb natural and rich vitamins and minerals to improve your immunity and health at any time.

例(2)原文本这条食品说明有广告性质,信息明了,语言生动,让人读完有想购买的欲望。译文将原文信息基本译出,但是使用“you can…you can also”,句式呆滞,语言不活泼,有字面翻译迹象。该译本基本体现出了信息功能,但相比原文感召功能和美学功能稍显不足,属语用翻译错误。译文应该从读者出发,采用目的语活泼生动的表达方式。

试译:So make sure you try our Orange,Raspberry,Lemon-Lime,and Tangerine-Grapefruit flavors and know that each time you drink a tasty beverage,you’re getting the benefits of consuming real fruits along with your vitamins and minerals,and maintain and boost your immune system with our products.

(三)文化翻译失误

中国一向崇尚“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关食品的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也很多,如“东坡肉、杜康酒”等。在翻译食品说明书时,若能准确翻译包含的信息,不仅有助于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能吸引消费者购买。反之则可能会引起读者费解或者误解,阻碍原文本功能的体现。对这类含有某种文化含义的食品说明书一般采用补译法,将原文读者知道的信息译出。例如:

(3)以糯米、麦芽糖、芝麻和白糖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的神龙麻糖,是董永故里——孝感市的传统食品,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正团神龙麻糖)

原译:“Shenlong”sesame chips,the traditional food of Xiaogan—Dongyong’s hometown,is refinedly made of a glutinous rice,maltose,sesame,refined sugar,etc.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about one thousand years old.

董永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国外读者鲜有人知,若只译出“董永”,他们可能会想,为什么要提董永?对于这种具有文化典故的文本应选择补译,将必要的信息补充译出,这样既传递了原文的信息又宣传了中国文化,从而吸引消费者,起到诱导购买的目的,实现了感召功能。

试译:“Shen long”sesame chip is made of glutinous rice,maltose,sesame and refined sugar.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nd is a local traditional folk snack in Xiaogan city,hometown of the historically famous filial young man,Dong Yong.

四、感召功能理论视角下食品说明书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食品说明书文本的核心是读者,最终目的是促使读者消费。这类文本的翻译应采取特定的策略和方法,以期更准确地通过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信息,达到使译文读者感受与原文读者感受相似的效果。正如纽马克(Newmark,2001)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的分析“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target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食品说明书的英译应采取交际翻译法。

译文成功与否取决于读者反应。“ The reader’s response——to keep off the grass,to buy the soap,to join the Party,to assemble the device -could even be quantified as a percentage rate of the success of the translation.”根据笔者的翻译实践和交际翻译法的指导,提出以下三种食品说明书的英译方法:

(一)补译法

根据前面所述,当食品说明书含有某种文化内涵,译文读者缺乏原文读者所了解的相关文化信息时,译者应当将这部分隐藏的信息译出,选择补译法。补译法在食品说明书的翻译中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在翻译中国的特产食品时。因为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食品典故数不胜数。食品背后的典故可以为食品增色不少,能起到吸引消费者,诱导消费者购买的作用。例如:

(4)有机绿茶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清明前精心采制。

原译:The organ ic green tea grows on the mountain peak amidst the cloud and mist of Yunnan province and is carefully collected and prepared before Tomb-sweeping Day.

原译文基本传递了原文的信息,无语言翻译的错误。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叫“明前茶”,此时段采摘的茶叶细嫩品质好;清明节译成“Tomb-sweeping Day”没有错,但是国外读者可能会费解:“茶叶和扫墓的节日有什么关系?明前茶有什么特点?”可见,该译本可能会造成文化翻译失误。可以使用“which”从句解释清明前采摘茶叶的原因,清晰明了,能有效地吸引消费者,从而实现感召功能。

试译:The organic green tea is collected from mountain areas in Yunnan province before Tomb-Sweeping Day(usually in April 5th),which is the right time for premium-quality tea.

(二)省译法

按照汉语习惯,“口感上乘”“回味无穷”“香浓馥郁”“丝丝入扣”等华丽夸张的四字格词语是受到中国读者偏爱的,因为四字格词语很显文采,读起来琅琅上口,能起到诱导消费的作用。但是英语习惯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所以对于华丽夸张和信息冗余的文本,可采取省译法,“达意”即可。精炼简洁的食品说明书减轻了读者阅读负担,其信息一目了然,有助于实现感召功能。例如:

(5)民间美食,豆干传奇,源远流长的五千年饮食文化,缔造了传奇,也传承了经典。行走于古城老街,这里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无一不诉说着祖传的工艺与神秘的配方。精选民间美食传奇,只为发扬光大。(“老爸”牌豆腐干)

原译:Folk cuisine dried legend.Diet culture of 5,000 years tradition.Creating a legendary heritage classic.Walking the old streets of the ancient city exudes charm is in the air.No don’t tell the ancestral techniques and secret formula.Selection of folk legends of gastronomy,to carry forward only.

原译试图将原文本逐字逐句译出,结果不但语言翻译错误百出,且读者读得也累,信息功能、感召功能尽失。将“豆干传奇”译为“dried legend”(干传奇),不知所云。翻译时,应从译文的文本功能和受众出发,对于“五千多年的历史”“缔造了传奇”“传承了经典”等太过浮夸的短语,选择删去不译。

总结原文信息后,概括出原文大意为“干豆腐是一道流行的民间美食,历史悠久,通过传统工艺和神秘配方制成,具有独特风味”,再进行翻译。这样不但简明扼要,能准确传达原文信息,而且符合英语言表达习惯,劝说读者进行消费。

试译:Dried Tofu is a very popular Chinese folk cuisine and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By using traditional skills and recipes,this dried Tofu has a unique and good taste.(“老爸”牌豆腐干)

(三)改译法

改译是对原作有所改变,主要是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改译的目的是为了切合特定的接受者。一般来说,内容的改变主要是为改动或删除某些内容,代之更适合本土的或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伍峰,2008)。食品说明书中此类翻译方法也很常见,是缩小目标语与源语言之间文化差距的有效方式,可以将原文本的感召功能最大化地在译本中体现出来。例如:

(6)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费列罗,从最早意大利皮埃蒙特区的一家手工点心店开始,致力于打造高品质的巧克力,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今,它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巧克力糖果生产商之一,为全球100多个国家队巧克力爱好者提供其独特口感的巧克力产品。凭借着对品质、新鲜度和独特口感的不断追求,费列罗以其新颖独特的产品吸引着全世界的消费者。

Since the 1940’s,Ferrero has delighted consumers with premium,one of a kind,quality confections.What began as a local pasticceria in Italy’s Piemonte region is now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confectioners.Satisfying craving in over 100 countries worldwide.Thanks to a commitment to quality,freshness,and unique taste experiences,Ferrero continues to delight consumers the world over.

这是一份成功的双语食品说明书案例。译文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信息,但并未逐句按照原文语序翻译,而是通过改变原文形式再用英语习惯的短句译出。比如原文第一句“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费列罗……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汉语长句,如果翻译时为忠实于原文,需采用从句形式。而该译文通过分割意群,改译为几个短句,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基本实现了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五、结语

汉语食品说明书英译起到提供信息和感召读者进行购买的重要作用,是国际食品贸易的重要步骤,也是世界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媒介。从感召功能角度来看,目前国内市场的食品说明书英译容易在语言、语用和文化翻译方面犯错。根据纽马克的文本功能理论,食品说明书翻译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法,根据目标语读者需求翻译时,可采用补译、省译和改译等技巧,达到译文读者的理解感受与原文读者最相近的效果。对于市场上的食品说明书译文,除了译者要提升语言能力、采用合适翻译策略以外,厂家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提高对食品说明书翻译的认识和重视。

(本文系宁波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中企外宣简介双语语料库的编制及翻译问题研究”[JDW1404]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牛新生.从感召功能看汉语公示语英译——以宁波城市公示语为例[J].中国翻译,2007,(2).

[2]Bühler,K.Sprachtheorie:Die Darstellungsfunktion der Sprache[M].Stuttgart:Gustav Fischer,1934/1965.

[3]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

[4]Jakobson.R.Closing Statement:Linguistics and Poetics[A].In T.Seboek(ed.)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MA:MIT Press,1960:350-377.

[5]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6]Leo Hickey.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7]高云,韩丽.语用翻译当属交际翻译[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