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巴西旅游资源概况精选(九篇)

巴西旅游资源概况

第1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第2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旅游地空间竞争 弱势旅游地 发展对策 南花苗寨

中D分类号: K901 文献标识码:A

在区域旅游地空间竞争过程中,由于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导致区域内旅游地呈非均衡化发展。本文以黔东南南花苗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旅游空间竞争中的发展现状、处于劣势的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弱势民族村寨旅游地的发展对策。通过本文研究,以期为南花苗寨及我国其他民族地区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走出这种僵局起到最大可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1.弱势旅游地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开始了对旅游地空间竞争方面的研究。Stephen L・J・Smith(1989)系统地总结了引力模型和概率旅行模型 [1];William B・Kurtz(1972)等在亚利桑那州的大型水库的摩托艇利用方面应用价格需求交叉弹性分析进行了研究 [2]。除此之外,在研究旅游地的发展问题上,国外学者G・Deasy和P・Griss(1966)通过对旅游无差异曲线的研究,发现旅游景点与客源地的吸引力是资源指向性[3];Leland L・Nicholls(1982)以巴西为例,分析了沿海型旅游目的地的

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

国内在弱势旅游地空间竞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晚,我国学者保继刚等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名山旅游地、喀斯特石林和洞穴旅游地、海滨沙滩旅游地[5-7]等方面研究旅游地的空间竞争问题。此外,郭丽、伍艳玮、徐先海、储玖琳等学者分别针对广东省云浮市、盐城、天柱山、安康市等弱势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8-12]。然而,对于少数民族村寨弱势旅游地在空间竞争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还少有涉及。

2.研究区域概况

2.1地理概况

南花苗寨,苗语Nangl hjib, 位于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东南部,地处美丽的巴拉河畔,是一个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距凯里市13公里,炉榕公路从寨脚绕河而过。全村四个村民小组,187户人家,共824人,森林覆盖率达83.2%。房屋为木质吊脚楼,服饰为巴拉河长裙苗,民族节日有“姊妹节”、“粽粑节”、“吃新节”和“苗年节”。

2.2旅游发展历程

南花苗寨是贵州在1991年提出“旅游扶贫”发展理念后,逐步发展起来的特色民族村寨。经过多方努力,作为黔东南巴拉河7个苗寨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之一的南花苗寨,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入了554万元建设资金,建成了一座70多米长的南花桥、500米的进寨道路,建成苗家祭坛、后寨门、神泉、新芦笙堂、苗族图腾、300余米的生态步道、80余米拦河坝等基础设施。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全村旅游从1997年的0.5万元增加到2005年额132万元。南花村分别被中央、省、州、市授予“全国先进党组织”、“先进文明村寨”、“国家农业部生态富民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2008年,由于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近邻景区西江的旅游知名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并搭上了高速发展的旅游快车。然而,南花苗寨的旅游业却跌到了低谷,曾经辉煌的苗寨一直呈衰落状态。

3.南花苗寨与同类型旅游地的比较分析

3.1旅游资源

南花苗寨和西江千户苗寨都同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民族旅游村寨,在民族文化资源上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导致了旅游地间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西江千户苗寨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拥有完整的苗族“原始生态”文化,而南花苗寨则在资源优势上的竞争力明显较弱。如在民族节日方面,虽然两个旅游村寨都属于“长裙苗”,但西江千户苗寨的民族节日较为丰富多彩(见表1)。

3.2旅游地规模

在规模上,南花苗寨全村四个村民小组,187户人家,共824人;西江千户苗寨全村四个村民小组,1258户人家,共5326人(见表2)。尽管当地政府对南花苗寨旅游发展比较重视,但其旅游地规模与西江千户苗寨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3.3旅游地建设资金投入

在建设投入方面,南花苗寨因得到各级部门的支持,先后投入了554万元用于村内南花桥、进寨道路、苗家祭坛、后寨门、神泉、新芦笙堂、苗族图腾、生态步道以及拦河坝等设施的建设。西江为了迎接2008年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投入了3亿元,推出了20多个工程项目进行了全面的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贵州省、黔东南州以及雷山县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见表3)。

3.4旅游地游客量及旅游收入

由于南花苗寨和西江千户苗寨在资源优势、旅游地规模、旅游建设经费投入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导致二者的游客量及旅游收入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在2005―2010年间,南花苗寨游客量和旅游综合收入显示出成倍增长的趋势。但从整体上看,南花苗寨的旅游出现了下坡路,在2011―2015年间几乎没有了游客和 旅游收入。而西江千户苗寨在同一时期的旅游发展形势大好,游客接待量由2010年的68.9万人增到2015年的232.57万人,2015年的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18450万元(见表4)。

4.南花苗寨“旅游弱势”分析

4.1区位弱势

南花苗寨位于黔东南凯里市至雷山县的公路沿线上,距凯里市区16公里,与相邻的西江千户苗寨相距30余公里。虽南花苗寨地处雷山县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热线上,但由于受到感知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导致游客更愿意选择西江千户苗寨作为旅游目的地。此外,南花苗寨与西江千户苗寨不在同一方向,且相距较远,很难吸引西江千户苗族的游客分流到南花苗寨。

4.2资源弱势

南花苗寨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民俗独特,是巴拉河长裙苗农耕文化典型的天然博物馆,但与西江千户苗寨相比较而言,其拥有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极为相似。此外,在景区规模、级别、知名度、影响力、基础设施等方面,南花苗寨完全处于弱势地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较弱,导致传统民族文化的流失较为严重。笔者在调研时发现,目前南花苗寨的民居有相当一部分是现代化砖混结构的建筑,缺少了少得褡迕窬拥脑有韵味,导致苗寨自身的民族气息减弱。据调查数据显示,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有62.5%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将南花苗寨作为旅游目的地,只有37.5%的受访者由于科研、探亲等原因,才愿意选择其作为目的地。

4.3形象弱势

南花苗寨在2005年以前作为巴拉河流域旅游示范项目的典型代表,促使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和旅游收入的增加。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西江千户苗寨不断加大对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旅游品牌的塑造,导致南花苗寨因缺少旅游宣传而在竞争中处于形象弱势的地位。从图1中可以看出,旅游者对南花苗寨旅游信息的获取途径主要通过网络媒体,而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旅行社等宣传途径有待加强。

4.4产品弱势

目前,南花苗寨的旅游开发还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层面上,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个性特色[13]。现有旅游产品中主要以观看歌舞表演、民族服饰摄影、自然观光等浅层次体验项目为主,主题鲜明、体验层次高的项目较少,难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背景下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此外,由于村寨容量、住宿设施、餐饮设施、游乐设施等制约因素的存在,导致村寨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很难留住游客。

4.5社会投资弱势

近年来,随着西江千户苗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明显要比南花苗寨拥有更多的机会。由于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发展模式为政府主导、公司经营的模式,通过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为村寨旅游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而南花苗寨目前的资金投入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由于收到区位条件、资源条件、旅游形象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对社会投资投入缺乏吸引力。

5.南花苗寨发展对策

5.1重视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找准村寨的立足根源,认清旅游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突出村寨旅游产品特色,注重品牌的打造。其次,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还需注重村寨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提升村寨旅游吸引力。再次,各级部门需加强引导,成立民族文化保护组织来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增强村民对村寨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同时,以影音、图片、文字资料的形式向游客展示,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提升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吸引力[14]。

5.2资源整合,联动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处于弱势地位的旅游地要想适应市场,需不断加强与强势旅游地的空间联系,借助于强势旅游地在构建交通网络、宣传形象以及安排旅游线路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开发市场的成本。南花苗寨作为巴拉河7个苗寨乡村旅游示范项目之一,由于在景区规模、区位条件、产品吸引力上处于劣势地位,需加强与周边苗寨进行联合开发,借助强势旅游地在旅游线路安排、交通网络构建以及形象宣传等方面实现客源共享,以达到自身旅游发展的目的。

5.3差异化发展,增强吸引力

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弱势旅游地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产品、拥有自己的形象定位和独特的市场营销模式,与区域内强势旅游地形成差异化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此外,还需结合自身所处的旅游发展阶段,以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和市场状况为依据找准目标客源市场,根据不同层级的目标市场,打造满足游客需求的核心吸引力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吸引力。

5.4加强宣传力度

宣传是现今各行各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收到感知环境的影响,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首先通过各种渠道对旅游目的地事先了解之后才能做出决策,选择最优的目的地进行旅游。南花苗寨需突破以往传统营销模式,以“旅游+互联网”、“旅游+新媒体”等模式对村寨旅游进行宣传,通过不断创新旅游宣传模式,实现精准营销。

参考文献:

[1] Stephen L・J,Smith.T ourism Analysis:A Handbook[M].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95.

[2] William B・Kurtz ,D・A・King. Evaluating Substitution R elationships Between R ecreation Areas[J]. Tourism Marking and Management Issues,Washington D.C,1972.

[3] G・Dea s y,P・Gries s .Impa ct Of A Touris t Fa cility On Its H Inter- la nd[J].Anna 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6,56 (1):29- 36.

[4] Leland L.Nicholls.Project Turis- coast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Brazil [J]. T ourism Management,1982(9):196- 199.

[5] 保继刚,彭华.名山旅游地空间竞争研究――以皖南三大名山为例[J].人文地理,1994,9(2):4- 9.

[6] 保继刚.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的空间竞争[J].经济地理,1994,14(3):93- 96.

[7] 保继刚,梁飞勇.滨海沙滩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竞争分析――以茂名市沙滩开发为例[J].经济地理,1991,11(2):89- 93.

[8]郭丽.弱势旅游地旅游开发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J].南方农村, 2012(6):70- 73.

[9] 伍艳玮.旅游地空间竞争下的弱势旅游地发展战略――以江苏盐城市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2,25(3):32- 35.

[10]徐先海.天柱山旅游发展的空间竞争影响因素研究[J].赤峰学院报, 2014,30(12):94- 95.

[11]李慧.旅游地空间竞争中弱势旅游地发展研究――以天柱山为例[D].安徽大学,2012.

[12]储玖琳.弱势旅游地发展潜力与拓展模式研究――以安康市为例[D].西北大学,2008.

第3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摘要:巴西政府旅游业起步虽然较晚,但由于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以及有效的组织和体制架构等原因,近几年得到明显、快速地发展,呈现出具有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海外市场快速发展的特征。本文从巴西的旅游部门经济、组织和体制结构、产品结构、客源市场、主要政策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巴西旅游业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巴西;旅游业;组织体制结构

一、巴西旅游业发展概况

1.部门经济——旅游业增长势头较强,发展优势和劣势并存

2003 年至2009 年,巴西旅游业增长速度达到114%。2012年巴西旅游业增长6%,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接待外国游客57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66 亿美元,已成为南美洲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拉丁美洲仅次于墨西哥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

2003 年至2007 年间,巴西旅游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就业机会增幅为9.6%。2010年直接就业人口达到220万。2011年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国民就业总数的8%,直接或间接解决770 万人的就业问题。

2013年,国际组织进行的旅游竞争力指数(TTCI,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dex,共140 个国家参与)排名中,巴西位列世界第51位,在美洲国家中名列第七位。从各分项指数看,其优势和劣势并存。巴西旅游在自然资源方面多年蝉联全球之冠。丰富的世界遗产项目令其在人文资源方面位居第23位。但巴西在交通基础设施、物价、安全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分别仅位列140个国家的129、126及73位。其中物价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严重遏制了巴西旅游的竞争力。2012年,巴西旅游业相关服务价格上涨9.6%,而当年的官方IPCA通货膨胀率为5.84% 。政府在安全方面虽下大力气进行了整治,从2008年的第128位上升至目前的73位,但不良的社会治安现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形象,阻碍了旅游业发展。

2.组织和体制结构——政府分权而治,机构市场化运营

1995年起,巴西政府把发展旅游列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

巴西旅游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分权而治(Decentralization ManagementSystem),即将宏观计划政策制订职能与旅游服务促销职能分离。2003年建立的国家旅游部,下辖巴西旅游公司(Brazil?ian Institute of Tourism,亦称Embratur)、国家旅游委员会(National Tourism Coun?cil)、国家旅游政策秘书处(National Sec?retariat of Tourism Poli?cies)、国家旅游发展项目秘书处(The National Sec?retariat of Programs for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国家旅游部负责制定巴西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开发旅游项目、扩大旅游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巴西旅游公司的工作重点放在为海外旅游促销、旅游贸易、目的地开发和旅游服务、制订旅游政策实施计划等领域[2]。国家旅游政策秘书处和国家旅游发展项目秘书处辅助国家旅游部及巴西旅游公司开展工作,前者在国家旅游委员会指导下负责旅游政策落实、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和监管,后者则负责基础设施及其质量的发展和推进。

巴西国家旅游部体制为政府性质,而巴西旅游公司采取的体制为非政府性的市场化社会参与模式。这一机制使得巴西国家旅游业的推广模式和手段呈现出市场化、专业化的特点。例如,建立巴西旅游国家品牌、在社交网站上广泛建立页面等。

分权而治及市场化社会参与模式,使巴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包括各级政府及公私企业、学术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组织乃至社区在内的广泛的旅游计划研究、实施、反馈网络,促使巴西旅游业获得较快发展。巴西旅游业组织和体制结构见下图:

3.产品结构——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结构明晰

巴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巴西国家旅游局将其旅游产品明确划分为五个主要方面:阳光沙滩旅游、运动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商务节事旅游。近年来,巴西对生态旅游尤为重视。比如,在其东北部9 省投资1314 亿美元,建立沙滩、阳光、空气和原始森林的生态旅游区。

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改变旅游者对巴西旅游产品的印象多限于沿海和狂欢节的状况,巴西国家旅游局自2004年起实施“旅游地区化”项目,推广新兴内陆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经过几年的产品形象打造,亚马逊热带雨林、东北部沙滩和沙丘、中西部大沼泽地、里约热内卢、圣卡塔琳娜沙滩、历史文化胜地米纳斯吉拉斯以及商务旅游目的地圣保罗城成为国内外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4.客源市场结构——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海外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随着巴西的经济发展,巴西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国内、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发展。

(1)国内游市场。巴西国家旅游局对国内旅游的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国内游(非常规、逗留1晚以上)总次数为1.39亿次,每个家庭旅游次数比2001 年增长26.5%。2011 年巴西国内旅游人数超过1.9亿人次,其中绝大多数以汽车旅行以及在亲友家留宿为主,航空旅行和入住酒店占比分别为17%和20%。巴西旅游部2011年7月的调研显示,巴西人旅游意愿同比增长37.6%,其中66.2%的受访者希望在国内旅游。

(2)入境游市场。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巴西入境旅游人数自2000年起快速增长。2003-2008年期间,入境旅游人数增加23%。2012 接待外国游客57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66亿美元,2013年突破600万人次。历年来,巴西入境游客主要来自拉美国家,包括阿根廷、美国、乌拉圭等,其次是欧洲来自欧洲地区意大利、德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的游客。2012 年,五大客源国是阿根廷(29.33% )、美国(10.95% )、乌拉圭(4.81%)、德国(4.45%)、意大利(4.22%)。巴西入境游客数量在1999 年达到500万人次,但从500万到600万,经历了14年,可见入境游市场发展阻力较大。巴西的地理位置、汇率波动、设施不足、安全隐患等均是影响国外游客旅行的因素。(3)出境游市场。由于2004 年起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大幅升值,使巴西出境游市场稳步增长。2006年巴西出境游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9%。近年来,随着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出境游发展速度较快,2012年达800万人次,超过入境游。

二、巴西旅游业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巴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惠及国民经济诸方面,包括增加收入、解决就业、完善国民经济结构、弥合社会问题等。巴西主办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政府将此视为树立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发展的一大契机,对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极为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实施旅游城镇化

为提高巴西软硬件设施水平,政府加强了投资力度:2006年巴西财政预算投资7.3亿雷亚尔,比2003年增加265%;政府向美洲洲际银行贷款6.5亿美元,建设东北部和南部旅游基础设施;巴西旅游局与巴西机场建设运营方Infraero签署合约,加强对11个城市机场改建;2012年共投资80亿美元用于新建机场、公路和市政卫生项目等。

巴西旅游局也高度重视“旅游城镇化”。在城镇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系统,组织旅游培训中心,培训旅游服务人员,开发生产旅游工艺品,开展各项旅游促销活动。

2.重视生态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90 年代前,巴西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未进行很好地规划,旅游业者和游客也缺少环保意识。旅游业的无序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动植物数量减少,自然景观被破坏。

从90 年代起巴西政府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旅游业,强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使旅游、环境及社会和谐发展。必须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保护和提高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价值,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方式。巴西政府1995年起帮助具有发展旅游潜力的各市政府制订推动旅游发展计划,推出全国生态旅游计划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指导方针,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家公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全国建立了包括亚马逊地区在内的18个生态旅游区,并专设机构制定和发展巴西生态管理技术,监管生态旅游计划实施。殖民时期遗留的特色建筑均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使具有历史价值和风貌的建筑及街区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2002年,巴西旅游部启动“巴西可持续发展计划(Brazil Sustain?able Tourism Program,PCTS)”,旨在提高巴西旅游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力。该计划按全球可持续发展旅游标准建立了部级标准,为小型饭店业主提供有关培训。

3.确立国家品牌战略,加强国内外市场营销

2005年颁布的“水彩计划”是巴西旅游史上首个国际旅游营销计划,标志着巴西国家旅游品牌的创建、国家旅游品牌战略的确立,为巴西中长期国际旅游发展及营销确定目标、提供指导。在国内游方面,制订了名为“巴西色彩”的计划,将推广刺激国内旅游需求作为促进社会融合、稳定的新途径,以改善巴西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的局面,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

为确保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巴西旅游公司将网络营销视为主要营销方式。目前,已在Orkut、Facebook、Flickr、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建立页面,在cnn.com、trav?elocity.com 和tripadvisor.com 等网站上投放广告,并与YouTube合作推出巴西旅游品牌频道,提供旅游体验交流平台,增设地图搜索功能,嵌入近百段巴西旅游景点视频,取得不错反响。

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

2006年起,巴西实施国家旅游专业人才及企业资格计划(The National Programfor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Qualifi?cation),投资1530 万雷亚尔提供专业培训。通过“旅游食品安全计划”培训近5700名专业人才,并在学校设置专业,计划使巴西青年旅游人才达到15万。在国内外区域合作上,巴西也做了积极实践。例如,与南美地区最大经济一体化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合作,在日本等国拓展海外旅游市场。在公路等旅游基础建设方面,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加快提升巴西基础设施水平。

三、小结

巴西政府全力发展旅游业起步虽较晚,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特色的组织和体制架构,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近几年,巴西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提升产业能级,政府采取了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实施旅游城镇化;重视生态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确立国家品牌战略,加强国内外市场营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旅游业在巴西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增加了就业机会,促使国力不断增强,社会更加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巴西借两大赛事走进世博园推介旅游业[EB/OL].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29/c_12156896.htm(2010-5-29)

[2]The 2013-2016 National Tourism Plan BRA?SIL[EB/OL].resonanceco.com/Li ?brary/brazilian- governments- national- tour?ism-plan/

[3]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3 Edition[EB/OL].dtxtq4w60xqpw.cloudfront.net/sites/all/files/pdf/unwto_highlights13_en_lr_0.pdf

[4]中国商品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巴西重视发展旅游业[EB/OL].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2148&ids=1(2004-2-10)

[5]南美侨报. 巴西旅游业增长22%[EB/OL].nmqb.com.cn/html/c4/2010- 10/4904.html.

[6]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 Brazil isleading the Travel & Tourism economy in LatinAmerica. [EB/OL].wttc.org/newsmedia/news-archive/2012/brazil-leading-trav?el-tourism-economy-latin-america/(2012-3-16)

[7]2013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Trave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EB/OL].www3.weforum.org/docs/

WEF_TT_Competitiveness_Report_2013.pdf[8]中国经济新闻网.巴西旅游业迎来发展契机[EB/OL].cet.com.cn/lypd/yw/947674.shtml(2013-8-21)

[9]2007- 2010 年巴西国家旅游计划(2007-2010 National Tourism Plan BRASIL)[EB/OL].turismo.gov.br/turismo/ingles/

[10]中国商品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巴西重视发展旅游业[EB/OL].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2148&ids=1(2004-2-10)

[11]WIKIPEDIA. Tourism in Brazil [EB/OL].en.wikipedia.org/wiki/ Tourism_in_Brazil

[12]根据巴西旅游公司官网信息整理embratur.gov.br/site/en/home/index.php

[13]钟林生,刘敏,郑群明. 世界生态旅游区划[J].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6 ,25 (12) :1549~1553

[14]2007-2010 年巴西国家旅游计划(2007-2010 National Tourism Plan BRASIL)[EB/OL]. turismo.gov.br/turismo/ingles/

[15]WIKIPEDIA. Tourism in Brazil [EB/OL].en.wikipedia.org/wiki/Tourism_in_Brazil

[16]Ecotourism and sustaninable tourism confer?ence. Brazil: A big tourism market[EB/OL].ecotourismconference.org/news/2014/brazil-big-tourism-market(2014-1-28)

[17]The Rio Times.Domestic Tourism rises withMiddle Class. [EB/OL].riotimesonline.com/brazil- news/rio- business/domestic- tour?ism-rises-with-middle-class/#.(2012-2-14)

[18]2007-2010 年巴西国家旅游计划(2007-2010national tourism plan BRASIL)[EB/OL]..turismo.gov.br/turismo/ingles/

[19]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3 Edition[EB/OL].dtxtq4w60xqpw.cloudfront.net/sites/all/files/pdf/unwto_highlights13_en_lr_0.pdf

[20]Ecotourism and sustaninable tourism confer?ence. Brazil: A big tourism market[EB/OL].ecotourismconference.org/news/2014/brazil-big-tourism-market(2014-1-28)

[21]佐思研究报告和竞争情报网. Brazil Tour?ism Report Q2 2011[EB/OL].oko?kok.com.cn/Htmls/PE_Product/110422/122832.html.

[22]Rebeca Duran .Tourism in Brail [EB/OL].thebrazilbusiness.com/article/tourismmarket-in-brazil

[23]Ecotourism and sustaninable tourism confer?ence. Brazil: A big tourism market[EB/OL].ecotourismconference.org/news/2014/brazil-big-tourism-market(2014-1-28)

[24]Ecotourism and sustaninable tourism con?ference. Brazil: A big tourism market[EB/OL].ecotourismconference.org/news/2014/brazil- big- tourism- market(2014-1-28)

[25]2007-2010 年巴西国家旅游计划(2007-2010national tourism plan BRASIL). turismo.gov.br/turismo/ingles/

[26]中国商品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2148&ids=1

[27]新华网. 巴西大力倡导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EB/OL].news.sina.com.cn/w/2003-10-06/1101868759s.shtml.

[28]中国商品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巴西重视发展旅游业[EB/OL].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2148&ids=1

[29]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EcoD?estinations- Brazil. [EB/OL].eco?tourism.org/brazil

[30]中文业界资讯站. 谷歌携手巴西旅游局共建YouTube 品牌频道[EB/OL].cn?beta.com/articles/105289.htm.

第4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语言资源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重要旅游资源。方言、古歌谣等语言类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同时,这类语言资源本身也有可能成为消费性旅游产品。应加大语言资源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权重,充分利用作为文化代码的语言资源来开发旅游产品。

关键词:

语言资源; 旅游资源; 开发利用

收稿日期: 2010-06-03; 修订日期: 2010-10-15

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项目(浙教办高科[2008]142号)

作者简介:

陈丽君(1973-),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胡范铸(1955-),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1 引言:语言是一种社会资源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语言社会学和语言经济学的产生,语言作为社会资源的一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Jernudd和Das(1971)首次提出,语言是一种资源,使用一种语言的成本和获益可以用衡量一般资源或商品的投入-收益方法进行测定。此后语言资源在很多国家受到重视,人们在思考如何发挥语言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陈章太(2008)认为,语言以它的物质结构系统,承载着丰富、厚重的社会文化信息,为社会所利用,能够产生社会效益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效益,所以是一种有价值、可利用、出效益、多变化、能发展的特殊的社会资源。李宇明(2008)认为,把语言看作“资源”,看作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乃至经济资源,便于着力保护和开发利用这种资源。

“语言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言资源”是指语言信息处理用的语料库和语言数据库以及语言和声电动画片等(陈章太,2008)。胡范铸认为

①,

广义的“语言资源”可以包括:语言本体、语言理论研究的资源(如语料)、语言的文化资源(如方言、语言符号、文学语言等)、语言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源,如广告、旅游服务产业等)、国家安全及形象维护的语言资源(如军事机密语言)等。

本文所讨论的语言资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主要有:(1) 语言本体(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包括方言;(2) 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诗歌、楹联语言等)、民俗作品(谚语、民歌等)、影视小品、戏剧等;(3)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如甲骨文、东巴文等,以及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书法、篆刻等;(4) 以语言为媒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活、史诗等。

2 语言资源可以成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涉及面比较广。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03),“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我们认为,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山体、水体、气候、生物等,后者包括历史文化、宗教、建筑、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等。富有文化意蕴的甲骨文、东巴文、女书等语言的书写艺术形式和少数民族方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古歌谣等也应该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

语言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符合旅游资源的可利用、可开发性质,尤其是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稀缺性等特点,能有效地吸引旅游者,使他们得到审美享受和精神满足。下面试作分析。

(1) 观赏性:以视觉形式表现的古文字、书法、碑刻、篆刻、楹联等都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能吸引旅游者驻足观赏。甲骨文、东巴文、女书等文字、楹联诗歌等文学语言作品以及旅游广告语、旅游解说牌等,就像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具有观赏价值,能让旅游者回味。

(2) 趣味性:导游在旅游过程中唱民歌民谣、教旅游者一些原汁原味的当地方言等,这些优美风趣的语言能使旅游者忘却疲惫、感到身心愉悦。而优美流畅、幽默生动的旅游讲解语言更是独具魅力的动态声音景观。

(3) 稀缺性:“物以稀为贵”,稀缺的东西往往是最能吸引人的旅游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梁保尔、马波,2008)等。如贡山的“独龙族语言”、怒江“若柔”语言、耿马“傣绷文”等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以濒危语言为载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歌谣、史诗、长诗、谚语、谜语等,更是具有吸引力的稀缺性旅游资源。

可以说,旅游更多的是侧重一种文化消费和审美消费。旅游者购买的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甚至是购买一种氛围、一句话、一个符号。由此,能够给旅游者带来审美享受的趣味方言语言、文学类语言以及稀缺的濒危语言等也有可能成为精神性的消费产品。

3 作为旅游资源的语言的开发利用

语言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对语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商品化和产业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经济效益。而对于语言资源来说,合理的开发利用就是一种保护,因为它和其他资源不同,是用进废退,越使用和开发,其增量就越大,持续再生力就越强(范俊军,肖自辉,2008)。

合理开发前,我们认为应先对旅游业能利用的语言资源作一个勘察分类。基于旅游体验的角度,语言类旅游资源可作如表1的分类。据语言具有工具性、知识文化性等本质,语言类的旅游资源可作如表2的分类。

3.1 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语言作为能力出发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体系,是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的社会交际工具。语言是旅游宣传、接待、讲解活动过程的最基本的交际交流工具,简明、流畅的旅游语言是保证旅游过程顺利进行、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前提。书面形式的旅游广告、景点标识和口语形式的导游讲解等都以语言为载体,提供最基本的旅游信息。

旅游语言应该是可被旅游者消费的,是可当作审美享受对象的,所以开发利用语言资源就要把语言的工具性发挥好,并使之艺术化,成为能带来精神愉悦、审美享受的精神产品。旅游宣传、解说中要充分结合人们的认知心理,利用文学语言、神话故事等使之生动化、审美化。精美的旅游宣传手册有时可以成为视觉的盛宴;导游流畅、得体的讲解能让旅游者获得比山水、饮食更多的享受。

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语言能力角度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1) 语用策略的使用能力:语用策略强调如何更好地使用合意性的语言,在适当的语境里采用最合适的话语,以使交际交流者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意图,也就是用优美、幽默、得体的语言,使旅游者看起来感觉“赏心悦目”,听起来感觉“丝丝入耳”,回味时能“会心一笑”,实现审美享受的目的。(2) 语言类艺术的表达能力:语言类艺术包括相声、歌曲、幽默笑话等,如导游唱一些民族歌曲、声情并茂地穿插一些幽默故事,会唤起旅游者的审美感情,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旅游的快乐。

据笔者对96名旅游者“是否愿意花固定的钱请语言能力特别好的优秀导游带团”的调查发现:只有10%左右的人对导游的语言的要求是“清楚即可,关键在于景点是否好看”;而70%以上的人同意“祖国江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对于“如果旅行社能保证有语音标准、风趣幽默、说唱俱佳的优秀导游员就愿意增加一定的旅游费用”表示推崇。从中看出,语言能力可以作为实现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之一。

3.2 从语言作为知识和文化出发

语言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是典型的人文类旅游资源。如湖南永州的旅游指南把“女书”(一种特殊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活到今天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书法村(道县道江镇东门村是清书法家何绍基的故里)、戏曲、永州官话和土话等都列入了旅游资源;历史古都河南安阳,有甲骨文、周易文化;在云南,不仅有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符号),还有很多白族、傣族等用少数民族方言传唱的歌谣、神话等,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都是一种旅游资源。

由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独特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方言之旅、女书之旅、东巴文之旅、越剧之旅、书法之旅、小品之旅等。

(1) 利用方言的旅游线路

旅游是一种空间的变换,在这一变换的过程中,不仅意味着自然风光的变换,同时还意味着风土人情的变换和语言的变化。如果导游在旅游者到达每个地方时传授一些有关当地方言的知识,并适时用原汁原味的方言讲解时,将会给游客带来不少兴致和情趣。

据笔者自身旅游经历和对20名导游员的调查,发现在团队旅游过程中,100%的地接导游会使用一定的方言来调节气氛。如大连的导游会教大家把吃饭说成“逮饭(音)”,把妇女爱漂亮说成“浪”,云南彝族导游就会把女游客统称为“阿诗玛”,把男游客称作“阿黑哥”等。到了湖南,很多导游都会告诉旅游者一首方言版歌曲:“我从细到大,住得长沙河西,恰的水,恰的鱼,哈是湘江河的……”这样一来,导游和旅游者的关系会变得更加融洽。听各种各样的方言就像看不同的风景、吃不同的小吃一样,趣味方言已日渐成为较容易转化为经济和社会价值的旅游资源之一。

旅游管理专家格拉本(L.G.Crampon)曾列出一个简单的步骤,把旅游者变成一个夏威夷人:第一步――给旅游者穿上夏威夷人的衣服;第二步――教旅游者说夏威夷方言;第三步――让旅游者扮演夏威夷人”(Cohen,2007)。Huisman和Moore(1999)曾对一部分到新西兰的德语旅游者进行调查,发现其中95%的人对太多的用德语提供的旅游信息和服务并不欣赏,认为这样减少了旅游过程中的挑战享受感,他们更喜欢用当地人的语言来实现旅游体验。这正如我们要把“刘三姐”翻译成“Miss Liu”或者“Sister Liu”时,老外却喜欢汉语拼音“Liu san jie”,他们认为这样“当地的语言”更原汁原味,更富有韵味。

由此可见,方言或当地语言和用作交际交流的标准语不一样,成了旅游者体验的对象,可以说是一种体现当地文化的旅游产品。

(2) 利用小品、影视语言和民俗语言等资源的旅游线路

旅游活动力求丰富多彩,经典的小品、影视、戏曲语言等可以给旅游者带来很多快乐。据沈阳旅游网报道,“刘老根大舞台”已开创了沈阳文化旅游的热点,去东北的旅游者大多会选择去欣赏赵本山等人的幽默小品。去杭州的西溪,很多人会选择去电影《非诚勿扰》拍摄点以体会影片经典对白的幽默。

(3) 利用文字及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书法等)资源的旅游线路

喜欢文化旅游的人往往会对古文字、碑刻等感兴趣。西安碑林博物馆2009年上半年接待中外游客近19万人次(据陕西文物局汉唐网);甲骨文的故乡安阳,2009年“五一”期间就接待游客37万多人次;在旅游大省云南,只要涉及丽江的旅游线路,100%都包括领略东巴文的神秘韵味的活动。书法之旅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如绍兴每年的三月都会举办兰亭书法节。张捷(2007)甚至提出了“书法景观”的概念,他认为:书法景观是中国文化景观中最为直接和最具象征意义的文化景观类型,可以作为中国文化景观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个性识别符号和象征,是一种“国家文脉”。

(4) 直接利用作为文化代码的语言文字资源来开发旅游商品

旅游是一种短期的生活方式,游客追求的是文化的享受与美好的回忆。旅游商品作为文化的载体,每一件都镌刻着旅游者一段难忘的经历,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渊源。蒋冰华(2008)曾提出“把甲骨文化、周易文化等印在各种日用品上和精美的图片上,也可以制成各种小玩具,让其具有购买和收藏价值”。

旅游产品利用文字这种文化代码,可以保护和发展文化。陈昕(2002)曾以东巴文为例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复兴功能作了充分的肯定:“东巴文一直以来只被用于撰写经文――东巴经。但随着丽江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当地人已开始把简单的东巴文字写在、刻在木盘上或印在T恤衫上,制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艺术品。由此而掀起了一阵全国性的‘东巴文化’,这不仅复兴了一种文化,更保护和发展了一种文化。”

所以,在旅游商品同质化的今天,充分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字类旅游资源,把它们设计成独具意蕴的旅游产品,是非常必要的。

4 结论:把语言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看待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把语言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看待,具有双重意义:

其一,在语言学理论上,可丰富语言资源观,促进趣味方言学等的研究。目前大家对语言资源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语言规划的层面上,主要涉及濒危语言的保护、语料库的建设等,而对于发挥语言作为产业资源的探讨不多。本文对于语言作为旅游资源的提法为应用语言学提供了更多的案例。另外,对于什么场合使用方言、方言和通用语如何适时转换、用哪些方言能达到幽默效果,如何使旅游者实现当地文化体验等问题的探讨,可以增进对趣味方言的研究。

其二,对旅游业来说,能让人们对语言的本质认识更全面。首先,作为旅游资源的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能成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这为从业人员的语言训练和考核评价提出新的课题。其次,能让我们对旅游资源的概念有更全面的认识,加大语言资源在人文旅游中的权重,为旅游线路的设计提供更多启发,在开发旅游商品时能充分利用作为文化代码的语言资源,创造更多异质的、民族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 Cohen E.旅游社会学纵论[M].巫宁,马聪玲,陈立平,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117.

[2] Huisman S,Moore K.Natural language and that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445449.

[3] Jernudd B H,Das G J.Towards a Theory of Language Planning[C]∥Rubin & Jernudd(eds.).Can Language Be Planned? Sociolinguistic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Developing Nations.Honolulu: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1:195215.

[4] 陈昕.旅游艺术品的发展方向及其文化复兴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02(6):6668.

[5] 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914.

[6] 范俊军,肖自辉.语言资源论纲[J].南京社会科学,2008(4):128132.

[7] 蒋冰华.河南安阳旅游商品的开发现状及其战略选择[J].价格月刊,2008(8):41.

[8] 李宇明.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述要[J].世界汉语教学,2008(3):56.

[9] 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28.

[10] 梁保尔,马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研究――概念、分类、保护、利用[J].旅游科学,2008(2):9.

第5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1巴蜀民族地区概况

巴蜀是即指今天的重庆市(简称渝)和四川省(简称蜀或川)。在历史上,古巴蜀文化既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又与周边地域文化有密切的交流与融会,从秦汉时起,几次移民高潮带来了不同地域民族文化习俗的交汇,遂使巴蜀成为一个兼容交汇型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特殊文化区。巴蜀民族地区是指四川和重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包括彝族、藏族、羌族、土家族、苗族等14个少数民族。四川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在三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两市(乐山市和绵阳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包括1个县级市、4个民族自治县和46个县,共计51个县(市)以及106个民族乡,总面积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2.05%;重庆是全国四个直辖市中唯一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直辖市,少数民族大部分都集中聚居在渝、湘、鄂、黔四省交接处的渝东南地区,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和石柱县在内的5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县的地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0.55%。

2巴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类型

体育文化是有关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括诸如语言和符号、规则和制度、知识和技术、行为、价值、体育观念、体育精神和体育设施以及为体育服务的配套设施等许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要素。不同民族在历史上的生存区域、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文化积累等的不同,导致体育文化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这就是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差异性。

2.1巴蜀民族体育文化的发生学类型发生学类型就是从影响民族体育文化发生、发展的角度对巴蜀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分类。发生学分类的意义在于清晰表达民族体育文化与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巴蜀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和生产、军事、民俗、文化崇拜、文化生活等因素有关。因此,根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巴蜀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划分为5个发生学类型

2.2巴蜀民族体育文化的运动特征类型参与者和表演者是巴蜀民族体育文化的展示主体。根据参与者的类型、数量、场地环境特征和活动时间等因素,把巴蜀民族体育文化划分两个大类、11个亚类(见表2)。表演竞技型体育文化具备的要素包括专门性的表演者、专门性的表演场地、特定的表演时间、特定的规则和专门的组织机构等。论文格式表演竞技型体育文化的每个亚类都有专门排练的体育项目系列。大众参与娱乐型体育文化是巴蜀地区流行的普及项目,他的最大特点是不需要专门训练,文化展示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是参与者与表演者。

2.3巴蜀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尺度类型研究表明,不同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域,通过相互交流,民族体育文化相互传播与渗透;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域,民族体育要发生异化。传播与渗透是形成共性民族体育的动力,异化是个性体育文化的推进器。按照地域尺度的大小,我们把巴蜀少数民族共同拥有的体育文化称为广域性民族体育文化,把几个少数民族拥有的体育文化称为局域性民族体育文化,把盛行于某个特定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称为独有性民族体育文化

2.4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旅游者体验类型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旅游吸引要素,对于异地旅游者有很强的吸引力。不同旅游者有不同的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有不同的旅游体验需要。从旅游者体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娱乐体验型、强身健体型、猎奇求知型。娱乐体验型是指民族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类民族体育活动(包括民族歌舞表演),如跳庄锅、荡秋千、龙灯舞、摆手舞、芦笙舞等;强身健体型是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龙舟赛、爬杆、踢毽子、蹲斗、摔跤、踢毽子、跳火绳、赛耗牛、赛马、走马、跑马射击、跑马射箭和跑马拾哈达等;猎奇求知型是指不同民族的民俗体育项目(包括民族宗教活动,民俗礼仪活动等),如神舞、咒舞、转山、宗教朝圣、赶秋等。

3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地域分区

根据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分布现状,依据民族自治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地域的联片性,把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划分为藏羌民族体育文化区、甘孜藏族民族体育文化区、凉山彝族民族体育文化区、盆南苗族民族体育文化区、盆东南土家族苗族民族体育文化区。

3.1藏羌民族体育文化区藏羌民族体育文化区是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绵刚市的北川和平武等地域,辖马尔康、阿坝、红原、若尔盖等15县,215个乡,29个镇,藏族、羌族人口占60%以上。区域以藏族、羌族民族体育文化为主体,节日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羌历新年,九寨沟扎如寺的麻孜会、黄龙寺的黄龙庙会、大小金川与马尔康暨理县嘉绒藏族的若木纽节(看花节)、九寨沟的国际旅游节及转山节等最具代表性,马术、羌族的推杆、荡秋千等体育文化活动丰富,其中跳锅庄、阿坝北部藏族的神舞、平武与九寨沟白马藏族的咒舞,羌族的沙朗舞、羌族摔跤最具特色。

3.2甘孜藏族民族体育文化区甘孜藏族体育文化区辖18个县,325个乡(镇),民族构成以藏族为主,还有汉族、彝族、回族、羌族、纳西族等,其中藏族占78.4%,总面积占四川省面积的1/3。甘孜藏族体育文化区以丹巴嘉绒藏族、跑马山—康巴藏族为主体,跑马山和折多河畔是甘孜藏区民族体育活动的汇集地域。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流传在甘孜州民间的舞蹈有锅庄、弦子、热巴、踢踏、学羌以及民间祀舞、寺院神舞等,其中康定锅庄、跑马射箭与摔跤很有特色。

3.3凉山彝族民族体育文化区凉山彝族体育文化区包括凉山17个县(市)和乐山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马边彝族自治县,包括汉族、彝族、藏族、回族、纳西族、摩梭族、傈僳族、苗族、蒙古族等25个民族,其中彝族占总人口的42.7%。昭觉县彝族人口最多,彝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有摔跤、磨秋、蹲斗、舞铃铛、玩场和跳火绳等,其中摔跤、火把节的跳火绳最具特色。

3.4盆南苗族体育文化区盆南苗族体育文化区是宜宾、泸州市、古蔺、叙永、兴文、珙县、筠连等县区,主要民族体育文化节日有踩山节、赶秋节等。传统体育项目精细、雅致,场面优美,隆重的武术表演多有芦笙助兴,还有转秋千、斗牛、斗马、上刀梯、等多种项目,其中打花棍、秋千等曾多次被列为民运会等大型活动

中的表演项目,最具民族体育项目特色。

3.5盆东南土家族、苗族民族体育文化区盆东南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区包括重庆的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和石柱县,聚居着包括土家族、苗族、蒙古族、侗族、仡佬族、回族、满族等在内的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土家族和苗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主要的民族体育项目有蹴球、陀螺、竹铃球、脚马球等。其中龙舟竞渡、土家族武术、黔江地区秀山土家族自治县的花灯(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摆手舞最具代表性。

4巴蜀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4.1建立巴蜀民族体育文化指导中心,提升“三个意识”,推进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三个意识”是指民族体育文化意识、民族体育资源意识和民族体育服务意识。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基础是民族体育资源,高品位民族体育旅游依托的民族体育资源必须有文化内涵,体育旅游者进入民族地区可能性的大小受制于少数民族人民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所以提升民族地区人民的“三个意识”是影响巴蜀民族体育旅游的重要因素。教育、培训与指导是提升“三个意识”的重要途径,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巴蜀民族体育文化指导中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分级指导中心可以依托民族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三级设立,开展分级分类指导,重点突出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的民族体育文化特色,发挥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4.2竞技型民族体育、参与娱乐型民族体育的发展是推进巴蜀民族体育旅游的两条渠道体育旅游者可以是竞技型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组织者、运动员、服务人员,更多的应该是民族体育运动会的观众。竞技项目的新颖性、运动员的知名度论文格式与竞技水平是影响观众数量的关键因素,所以,要发展巴蜀民族体育旅游,必须有特色性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进而发展竞技型民族体育。以民族节日为依托的体育旅游,旅游者既是观众,又可能是参与者。参与性、娱乐性越强,对旅游者越有吸引力,越容易把节日体育活动推向高潮。所以,加强参与娱乐型民族体育的发展,开发地方性、民族性很强的民族体育表演项目,特别是节奏明快、动作简练的观赏性与可参与性并重的项目,再配合适当的游客参与娱乐的指导机制,是发展巴蜀民族体育旅游的又一条渠道。

参考文献:

[1]徐箐.论体育文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9~11.

[2]JingMing,TongYing.AStudyOfCommonofTraditionalPhysicalCul-tureforBashuMinorityNationalities[J].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n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05,26(5):571~577.

[3]马辉,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探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6(6):106~110.

第6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旅游文化;民俗文化保护;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95-02

一、丽江古城旅游文化的开发现状

1.丽江古城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县,又名大研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它起源于唐代的三赕城,历史上是多元文化角逐的重要场所,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被誉为是中国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和典范。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极具特色。古城蕴藏着以东巴文化为代表的纳西文化内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丽江游览的主要文化资源。丽江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造就和发展并形成了古城纳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观、道德观、生态观和审美观。丽江古城发展与演变经历了一个多因素渗透、互动的过程。

2.丽江旅游开发中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1)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

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大量流失,饮食文化、土特名优、手工艺、民风民俗等在商品经济的充斥下正在消失。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动、转换、冲击,给当地的本土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现在的纳西儿童都不学母语,而开始学四川话和昆明话,他们认为纳西语是对智力的一种障碍。外来文化糟粕对丽江社会文化特别是对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冲击力不可低估。

(2)忽视传统文化内涵挖掘,造成旅游形象“符号化”

当前旅游商业化的另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是旅游的“符号化”,只满足于文化的浅层表象,忽视甚至毁坏其深层内涵。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文的滥用是较为典型的现象。为了满足符号的需要。许多工艺品上有刻写了表示吉祥祝福的东巴文字,制作成各类挂饰出售。然而,这些文字的真正价值在规划设计中并没有看到,看到的是简单化了的纳西文字符号。这样的规划设计理念,导致销售给游客的只是一种符号消费的产品,满足旅游者对东巴文字的好奇心理,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显现,使之沦成为庸俗化、浅薄化的旅游商品。

(3)原居民的外迁使丽江古城面临文化博物馆的危险

古城和古城所承载的纳西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人的卖点,每年数百万游客涌入丽江,大量的游客打破了古城原有的宁静与安逸,为了给商户和游客腾出地方,也为了躲避旅游带来的喧嚣,很多的原住民陆续迁出了古城。根据古城开发办公室提供的数据:1996年前,古城内居住着3万多纳西人,到2005年只剩下不到6000人,且多为老人。古城居民取而代之的是商户,住户多为来来往往的旅客,这些人多没有古城纳西人的民族文化底蕴,也不能真正地与纳西民俗文化水乳相融。

二、保护与传承丽江古城旅游旅游文化

1.结合纳西族聚居的乡村的民俗文化保护

丽江古城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地和物质载体,但是纳西民俗文化的保护仅仅局限在丽江古城的文化保护是不完整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丽江的几个国际驰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乡村,如东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乡村,只有保持乡村鲜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东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乡村里已经没有依托纳西民俗鲜活地留存的东巴文化礼俗,那在古城范围内繁荣一时的东巴文化产业就不可能持久地发展,将日益成为一种仅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为保持东巴文化的“活水长流”,需要选择一些乡村作为纳西族民间的文化传承基地,培养民间艺人,打造具有独特纳西民俗文化的乡村,这样才能保持纳西民俗文化真实的活力。

2.设置文化核心区,控制游客的进入量

应由政府出台管理条例,对于还未完全开发的地区应该限制游客的进入量,虽然在旅游收入上会有所减少,但可以通过其也发达旅游区发展旅游业的财政收入来补偿这些地区因丧失部分发展机遇而付出的经济代价。丽江古城由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组成。当前游客最集中的是大研古镇,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冲击,出现“空心化”危机。当务之急,是将还保留着纳西人原始的生活状态和民族文化束河和白沙两地重点保护,设置为纳西东巴民族文化核心区,限制游客的进入量。同时以丽江大研古镇每年的直接旅游收入,用适当的方式补偿束河、白沙为保护文化遗产所做出的旅游效益方面的牺牲。

3.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全体社区居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主流文化的系统教育,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时也因为少数民族传统知识的教育相当薄弱,很多少数民族的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学艺术、文字、等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甚至连本民族的语言也逐渐在忘记。丽江也有这样的现象存在,因此通过教育和培训,使社区居民掌握与旅游文化相关的知识、技能包括传统的工艺等,一方面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也使社区居民参与新行业并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让遗产造福于当地居民。

4.旅游规划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

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还是从提升旅游产业档次的角度着眼,都应该十分重视旅游规划的作用。很多旅游区在旅游规划上重视不够,没有着力于真实的市场调研,导致失败的案例很多。比如旅游开发中的重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搞的很多民族文化村,推出后迅速走向衰落,就是因为规划前的市场研究没到位。

[1]许涛.丽江古城传统民居环境的古今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2):20-24.

[2]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3]罗明义.21世纪云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4]云南省人民政府,世界旅游组织(WTO).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Z].2001.

[5]刘瑾.纳西文化空心化旅游商业化如何保护传统[M].昆明:云南出版社,2003.

第7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品牌

发展经济一直以来都是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心之一,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使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想凭借传统的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匮缺乏地区也设法凭借经济实力人为地创造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涪陵区,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旅游业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一、涪陵区旅游资源概况

该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1.人文旅游资源

(1)巴文化遗址。两千多年前,巴国国王坟墓主要埋在涪陵一带。2002年9月,在涪陵白涛镇陈家嘴村小田溪(距城区20千米),市文物考古所挖出了13座巴王墓,里边有大量的纯金宝剑、玉佩、玉璧等大批珍贵的部级文物,是涪陵区发展考古、溯源、观光旅游的特色资源。

(2)水下碑林――白鹤梁。系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位于乌江口外的长江之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用雕刻的石鱼做标记,记录了自唐代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起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同时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雕刻的165段文字,大多出自历代书法家和名人的手笔。

(3)名扬天下的榨菜之乡。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和特殊风味驰名中外,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因涪陵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故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1963年四川省文史资料编委派人到涪陵进行采访,座谈核实,确定了涪陵榨菜创始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早在1930年,涪陵榨菜已远销海外,年销售量达3万坛。到2007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为50.3万亩,产量105.4万吨,产销成品榨菜3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左右,利税1.7亿元,成为全国榨菜的最大产销区,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人文旅游资源。

(4)源远流长的易经文化。与涪陵城隔江相望的北山坪半山腰上就是著名点易园,是北宋理学家程颐讲授“理学”的场所。黄庭坚、朱熹等著名历史人物在此留下了丰富的墨宝。是求知、休闲、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

(5)“816”军工洞。位于白涛镇乌江之滨,原兵器工业部“816”厂所在地。当年全国上百个地质、规划、设计和施工单位6万多人,先后参加了816工程建设,用5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洞体开挖任务。

其他如陈万宝庄园、原城区八景(群潴夜吼、荔圃春风、黔水澄清、白鹤时鸣、松屏列翠、桂楼秋月、鉴湖笛、铁柜樵歌)等都具有一定旅游价值。

2.自然旅游资源

(1)雨台山风景区――雨台山因祈雨而得名,正因为丰富的祈雨文化,雨台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灵秀之美。景区内地势平缓,苍松蔽日,翠竹遍野,动植物150余种,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四季鲜花盛开,空气清新。山顶上12个山丘围着一近百亩水域的湖泊形成山环水、水抱山的奇特景观。雨台山因为其钟灵毓秀而成道教圣地,至今还遗留活菩萨、石头开花的观音岩、洪恩寺等古老的宗教遗址。信步雨台山的西面,绵绵群山尽收眼底,并可坐观两江汇流,鸟瞰涪城全貌,一览涪州八景。攀临东峰,可望日出群山。

(2)千里乌江画廊――乌江发源于贵州省乌蒙山,全长1050公里,在涪陵城区注入长江。其中重庆境内彭水至涪陵的‘乌江画廊’两山夹一江,路在山腰行。

(3)天台峡谷――位于涪陵城东南19公里,属千里乌江一脉,整个景区绵延163公里,河谷陡立千仞,峡中飞泉跌水千姿百态,目前主要旅游项目为8公里水上漂流、天然泳池嬉水、钓鱼、品茶等。

(4)石夹沟――位于武陵山境内,平均海拔约1500米,该景区游道线全长8公里,景区内景观众多:十里大峡谷雄阔壮美,谷底奇石叠垒,溪流淙淙;千尺三叠瀑直挂绝岭,飞泻而下,气势壮观;蜿蜒一千六百多米的青天峡地缝冠绝天下,两壁峭崖仅隔数尺,直插云端。探步其间,神摄气敛,幽谧古奇之感顿生。春来万木竞绿,金秋层林尽染,盛夏清凉,入冬银装素裹,好一处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其他有大溪河、聚云山、望州山、平西坝、水磨滩、武陵山公园、鸡公山主题公园、石鼓古镇等旅游资源。

二、涪陵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区位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广

涪陵区处于三峡库区腹地和重庆、宜昌两大旅游增长极的中点上,位于三峡旅游发展主干轴与“川渝黔”旅游发展轴的交汇处,是新三峡生态文化旅游片区的节点和乌江旅游辐射带的口岸,在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区域中具有优越的区位,辐射范围广阔。既可纳入三峡游环线中,又可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如:渝涪高速的单向距离118公里左右,重庆主城市民自驾游仅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在周末自驾游日益流行的今天,涪陵区潜在的游客市场相当巨大。

2.自然旅游资源品位高,价值大,吸引力强

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奇山俊水。其旅游开发已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务院三峡办、国家计委、水利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等部委纳入旅游总体规划,有望成为部级旅游黄金线。

3.人文旅游资源神奇迷人,丰富多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涪陵区拥有几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巴文化遗址历史,点易园,水下碑林――白鹤梁,榨菜之乡的美誉, 在中国乃至世界均享有较高的声誉;涪陵还拥有现代经济建设造就的工农业旅游资源,“816”核工业基地、太极集团等均驻于此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发展涪陵区旅游业的战略思考

旅游产品是一个行业的产物,而不是一个企业的产物,游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游资源的开发是指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性活动。它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突出重点,逐步开发,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1.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

(1)树立“旅游兴、百业旺”的观念,用这一观念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了政府主导型战略的有效性。从发展中国家来看,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主导的程度一般都比较高,以高效率的政府行为补充市场缺陷,并以此加速市场的发育,如: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上千万美元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从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旅游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曾专题召开过1500人参加的“白宫旅游会议”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几十亿日元宣传其旅游产品。2007年重庆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前三位为泰国、新加坡、日本,也说明了政府宣传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2)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做好政策与资金主导,大力招商引资,通过组织大型活动以形成总体形象,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按照 “打造精品、完善名品、开发新品”的工作思路,涪陵区要抓好旅游景区建设,就应根据资源特色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景点。政府牵头做好包装、宣传工作,通过推出个性鲜明的旅游精品,并使其发展为名品,有了叫得响的名品,再不断完善名品,开发新品,形成涪陵区旅游“亮点”不断,“看点”推陈出新。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培育涪陵文化旅游品牌

涪陵区要立足水下碑林――白鹤梁,巴文化遗址,千里乌江画廊,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涪陵榨菜,“816”军工洞,雨台山,石夹沟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出著名的涪陵品牌。如:涪陵白鹤梁水文文化考察旅游,涪陵宗教文化探秘旅游,涪陵巴文化鉴赏旅游,涪陵榨菜民俗文化体验旅游,“816”核工业三线建设文化回忆旅游,石夹沟徒步健身游等。其中可重点培育涪陵的水文文化、宗教文化、巴文化、榨菜民俗文化等旅游品牌,使涪陵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成为涪陵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3.破除交通瓶颈,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

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以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同时设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如:将涪陵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组合成精品旅游小环线,涪陵、武隆、丰都组成“金三角”中环线,乌江画廊、梵净山、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大环线,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吸引周边居民周末度假自驾游。

4.加强区域合作,将涪陵―武隆的旅游资源联手进行整体规划打造。

1998年6月改设的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李渡区域,丰都、武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

(1)武隆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情况

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武隆,西邻涪陵,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其秀美的山川、神奇的溶洞、幽静的大峡谷,古老的原始森林、独特的南国草原仙女山著称于世,其中武隆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4公里处的芙蓉江畔,发现于1993年5月,经中国与澳大利亚有关溶洞科研机构两次实地勘测,评价为:“世界奇观,一级洞穴景点”,“一座地下艺术宫殿和洞穴科学博物馆”, 尤其是洞中的三绝――水中葡萄、水下刺猪花、棕柱石笋,为国内其他溶洞所罕见,其中水中葡萄堪称世界一绝。 武隆天坑三桥---位于重庆市的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处,距仙女山约15公里,距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仅30公里,天生三座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

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07年6.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使武隆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当地还有淳朴的土家族民风,武隆正以“梦幻武隆”品牌向国内外游客推出。

武隆2004年以后一跃进入重庆主城区以外37个区(县)旅游业发展的首位,创造了12个全市第一。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中“万人军中取首级”撼人心魄的那一幕重头戏是在武隆天坑景区的雄峻山涧中实施的航拍,就是因为看上了“乌江画廊・梦幻武隆”的奇丽风光。

(2)涪陵与武隆资源互补,可谓灵秀涪陵,梦幻武隆

涪陵的人文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武隆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势明显,相邻的涪陵与武隆在旅游资源上具有的明显互补性,使两地具有合作的可能与必要,通过彼此合作、优势互补两地的旅游业都可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拥有独特人文旅游资源的涪陵,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区域合作,重点培育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经过2年~3年的有序开发和包装,立足重庆的涪陵旅游业,必将逐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张英:试论涪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07.02.21资源网

第8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关键词:喀什老城核心区;商贸旅游;可能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088-02

喀什老城核心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喀什市境内,指的是喀什市南至人民路,北至色满路、亚瓦格路,西至云木拉克夏路,东至土曼河的总计约1.57平方公里的老城核心区域。核心区内居民以维吾尔族为主,有约4万余常住人口。

老城核心区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有绚丽多彩的维吾尔建筑、世间少有的大规模生土建筑群、独具魅力的民族服饰、或委婉细腻或粗犷豪放的民族歌舞、在全国独树一帜的维吾尔民族饮食文化、特殊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民俗型交通工具、具有民族和地方“土味”的手工艺品都是展现喀什丰富多彩民俗风情颇具魅力的“亮点”,是喀什珍贵独特的旅游资源。大量民俗文化的聚集使喀什老城核心区具备了民俗文化旅游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商业业态分布状况

老城核心区的商贸业态的呈现形式是在古丝绸之路时期形成的,依据国外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概念,属于网状式产业集群业态。商贸形成的特色街巷有30余条,有菜巴扎、包谷巴扎、麻袋一条街、棉花一条街、花盆一条街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方式的演变,这种网状式的商贸业态逐渐退化,特色街区逐步减少。目前,保留比较完好的、具有原生态性的是帽子巴扎和职人街,艾提尕清真寺周围的古董一条街、首饰一条街是发展较为迅速、环境秩序较为优良的两条特色街巷,铁匠一条街和花盆一条街在现有的城市整治改造下正在逐步完善,菜巴扎、棉花巴扎、包谷巴扎等特色街巷所能够保留的特色正在逐渐消失。

老城核心区商贸分布特点:

(一)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主要聚集区呈网状式散射性分布

根据国外产业集群模式的研究,喀什老城核心区商贸业成网状发展格局。艾提尕尔清真寺周围特色街巷凭借艾提尕尔4A级景区的发展成为了整个老城核心区特色街巷发展最为迅速和环境秩序较好的商贸街巷,其他特色街巷的发展以艾提尕尔清真寺为主聚集区呈散射性发展线路,向西连通欧尔达希克路的商贸集市,向西南连接吾斯塘博依路与库木代尔瓦孜路交接处的商贸集市,并通过该集市向南连职人街,向东接菜巴扎和包谷巴扎。喀什噶尔区特色街巷主要分布在阿热亚路段附近,铁匠巴扎、帽子巴扎和花盆巴扎都在该线路上。

(二)特色街巷和商贸集市主要集中在艾提尕尔片区

由表1可以看出,发展较好和原真性保存较好的特色街巷和商贸集市都分布在艾提尕尔片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行业的聚集,有利于商贸业发展的集中开发。

(三)商贸业发展的基底深厚

喀什老城核心区的商业布局以街区为基线,丝绸之路遗存下来的商贸业发展的基底依然健在,这些商业街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载体,更有深远的历史文化积淀,每条特色街区的命名都是具有历史依据、有史可查的。

二、商业业态开发状况

(一)商贸资源评价

喀什老城核心区商业店铺、门市的用房基本是自家住房,没有租金费用的支出,属于个体经商户,受政府政策的照顾,基本上没有税收支出,其营业收入全部归自家所有,因此,缺乏相关的经营收入数据。本文通过从资源等级评价的角度来考察喀什老城核心区商贸资源的开发状况。

喀什老城核心区商业资源的评价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在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从“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3项旅游评价项目和“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等8项评价因子,经10名专家打分,然后取专家打分的平均值,计算出每个商贸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分值,最后进行等级评定。

依据旅游资源单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具体划分标准如表2。

表2 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标准

通过对喀什老城核心区17个典型商贸资源的打分中可以看出,老城核心区整体商贸资源的品味高,单体商贸资源品味偏低,其中,商贸资源品味较高的有与玉器、木制品、乐器、毛毯、土陶、馕饼和皮帽等相关的商品、工艺和形成的特色街巷,在今后老城核心区商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重这部分工艺的深层次开发。

(二)最具发展潜力的商贸资源

表3

老城核心区商贸资源等级评价表

喀什老城核心区商贸资源以种类多、规模小为特征,商贸业态也呈现出与此相一致的发展特点。为了能够激发商贸活动的发展动力,根据增长极理论对工业的发展启示,喀什老城区应该找到能够起支配作用的“推动性单位”,当其增长或创新时能够诱导区内其他商贸行业的增长。据佩鲁对推动性单位特点的描述——(1)新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有发展前景的产业;(2)具有广泛市场需求直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业;(3)对其他产业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以及喀什老城核心区具备的商贸资源,老城区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有玉器加工、乐器生产、皮帽加工、服装生产、地毯纺织以及羊肉加工行业。

第9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08

1竞合理论概述及问题的提出

竞合(coopetition)是指两个或以上企业(或组织)之间在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同时又在另一些活动中展开竞争。竞合观念来源于这样一种共识:在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中,价值创造过程及价值分享过程都会涉及一个部分一致的利益结构。在这个结构中,竞争和合作问题同时存在,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竞合。

竞合理论出现在我国理论界大概是上世纪90年代,而被旅游学者引入研究则更晚,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竞合理论在研究各旅游区的资源开发、市场定位,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等方面成果较多。

从竞合理论的角度来看,丽江旅游处于大香格里拉旅游区,该旅游区涉及四川、西藏、云南三省的82个县(市、区),其中云南包括大理、香格里拉(原迪庆州)、怒江、丽江的24个县(市、区)。仅从云南所涉及的区域来看,丽江旅游文化资源所面临的竞争就包括大理白族文化、香格里拉藏族文化及怒江傈僳族、怒族文化等。虽然各种文化类型各有其特色,但如开发不当,不能体现其文化精髓,则很可能增强彼此的屏蔽效应和可替代性,对旅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丽江旅游文化开发有其值得倡导的方面,比如对传统文化的商业化运作,在开发中保护等,但是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目前丽江已经离纳西人的丽江越来越远,而成为都市人追求小资情调的天堂,这种发展趋势,对于丽江,无论是旅游发展方面还是文化发展方面来说都是危险的。

2丽江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2.1文化开发利用不足

丽江文化的精髓就是以大研镇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纳西象形文字、纳西乐舞及纳西节日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得较为充分,纳西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传达。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还有很多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比如象形文字和纳西乐舞,其开发层次还处于观光型的基础层次,没有上升到广泛参与性的更高层次。因此它们给游客传达出的也仅是纳西文化的皮毛。

2.2古城人口置换严重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丽江旅游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大量外地客商云集于此。他们在古城中收购或租用原住居民的房产,开始在古城中做生意,而原住民人口则纷纷选择到新城居住。因此原来古城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生活情趣都随着原住民的离开而逐渐消失,而古城更像是穿着纳西文化外衣的城市CBD。

2.3过度商业化

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将文化进行商业化包装,这是文化产品商品化的必然,但是,丽江的商业化开发有些过度的倾向。上述古城人口置换是一个例证,还有就是古城中酒吧及西餐馆的广泛分布也是一例。现在的丽江古城一到晚上,几乎成了烧烤、啤酒、流行音乐的胜地,知名的酒吧一条街,虽然也受到部分游客的青睐,但是大多数游客依然对其所造成的喧嚣、浮躁的氛围表示不满,认为其不符合丽江原本的情调。

2.4缺乏规范的管理体制

在旅游文化的开发过程中,规范的管理体制是重要保障。客观的说,丽江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对于如何处理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的关系还是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经验。但是仍然存在管理的缺陷。例如,很多制作和出售纳西象形文字相关产品的商家,他们没有掌握象形文字的基本内涵就随意开发产品,一些象形文字书法产品没有严格按照规范书写,甚至是错字、别字,这无形中对纳西文化是一种伤害,归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造成的。

2.5对丽江文化精髓的理解有误区

丽江古城是纳西文化的聚集地,是上千年的纳西文化的精髓,它是整个丽江旅游产品的核心。但是现在古城给游客的体验,除了纳西建筑、青石板的街巷外,就是各种旅游品商店、酒吧和餐馆,丽江古城从“恬静”、“闲适”的文化意念,开始转向“小资情调”甚至是“艳遇”。丽江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开始逐渐意识到自身文化之于当今社会的价值,但是却走在了远离本真,迎合游客价值观的道路上。

3竞合理论下丽江旅游文化开发的途径

基于竞合理论,作为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各个旅游地,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更

好的实现竞合机制下的互利共赢格局。作为丽江来说,文化是其旅游发展中的灵魂,把文化这篇大文章做好,是提升其旅游形象,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丽江旅游文化的开发。

3.1充分挖掘丽江旅游文化内涵

丽江的旅游文化定位应该是“高原姑苏”的闲适、恬静和天人合一,与现代都市社会的浮躁、逐利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商业化包装,但是要把握好尺度,切不可舍本逐末,一味迎合游客的趣味,有时甚至是迎合低级趣味,比如“艳遇之都”称号的泛滥,有学者通过网络文本的分析发现,“艳遇”一词与“东巴”、“民族”等代表丽江的名词出现的频率几乎是相同的,甚至其对游客的文化感知影响更大。(赵仁玉、李洪波)而“艳遇”真的就是丽江文化或者旅游文化的核心吗?显然不是。丽江旅游文化的核心应该是,近千年历史的大研镇、东巴古籍、纳西音乐、节日、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等等。

3.2民族特色生活方式的再建构

现在到丽江旅游的游客都津津乐道于根据纳西族的传统民居改造而成的客栈,认为这就是体验了纳西族的生活了,当然,民居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它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现在在丽江古城经营客栈生意的80%都是外地客商。要还原真实的纳西生活,感受纳西人民与世无争,在细水长流中把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的生活理念,仅仅靠老房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丽江独特的民族与地域生活方式进行再建构,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和社区参与原则,控制商业规模,规划好开发的商业类型,尽量还原丽江原本的自然人文生态面貌,让游客能够感受一个真实的丽江。

3.3加强丽江旅游文化开发的监督管理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