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范文

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精选(九篇)

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

第1篇: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范文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全面依法治省、依法治市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坚持推进法治机关、法治学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动形成教育系统依法治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局面,切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加快乐山教育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落实全面依法治市总体要求,围绕“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以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狠抓教育系统“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将我市教育工作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良好法治基础。

坚持分类指导,学用结合。根据不同地区、部门、学校和对象的特点,科学设计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健全系统化、多样化、规范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分类实施,统筹推进,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系统规划,全面推进。科学规划法治教育内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宣传宪法等法律知识,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实效。结合法治宣传实际,把握依法治教的基本规律,创新工作理念,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创新,深入开展参与式、实践式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主要目标

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载体和形式不断创新、丰富,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与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广大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教育系统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和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基本形成。

二、主要任务

(一)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任务要求,全面提升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

按照省、市“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在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治国理政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推进教育系统深入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完善宪法日教育仪式和内容,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不断提高教育系统的宪法意识。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环保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法规。

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学习宣传,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尊崇,遵守党内法规。

坚持结合教育实际和需要,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教育系统践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入开展校园法治文化建设,鼓励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推广,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与熏陶作用。坚持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健全守法信用记录,完善教育领域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二)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根据《贯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意见》,明确各学段法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深入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考试、进评估”的系统化、规范化建设。在中小学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发挥法治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使青少年理解法治的道德底蕴,尊崇公序良俗,牢固树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积极探索法治教育的规律与特点,以宪法教育和权利义务教育为重点,将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和方法途径,坚持落细落小落实,更多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方式,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注重发挥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网络文化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部门协调机制,充分整合利用各部门和社会的法治教育资源,建立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调配合开展法治教育的机制,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新格局。

(三)坚持普法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依法治理水平

以宣传贯彻实施教育部《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和《教育系统深入推进依法治教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系统依法治教,将法治知识普及、法治观念养成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在教育部门、学校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在普法宣传、法治教育、依法治理方面的作用。

大力推动简政放权,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依法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体制,依法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制定并公布教育行政部门权责清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全面完成学校章程建设,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健全校内民主管理体制,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完善权益保护和救济机制。

三、工作举措

(一)实施法治观念提升工程

落实教育行政部门日常学法用法制度。狠抓关键环节,坚持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教育系统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法治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与实践的需要,每年明确年度法治教育重点和学习规划,并通过党委(党组)会议会前集体学法、法治讲座、法治培训等方式,予以落实。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健全评价机制和个人法治档案。将法治教育纳入教育部门公务员培训总体规划,在其他各类公务员培训中融入法治教育内容,保证法治培训课时数量和培训质量。要把学法用法情况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创新培训考核方式,探索建立依法治教案例库和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法治能力评测工具。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开展行政执法和从事政策法规、等工作的公务员必须接受过系统的行政执法和教育法律的专门教育或培训,具备开展行政执法、运用法律处理教育纠纷、解决问题的资格和能力。

大力提高校长的依法治校能力。贯彻落实国家中小学校长法治教育大纲,建立市级校长依法治校能力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法治思维和擅于运用法治方式管理学校的管理者,并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校管理队伍的法律素质。明确校长任职应知会用的基本法律原则、常识及规定。把校长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校能力作为校长任职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全面提升教师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结合学校依法治理需要,贴近教师工作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宣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教师依法参与学校管理、依法维护自身和学生合法权益的能力。积极选送教师参加教育部中小学法治教师名师工程培训,在各级教师培训中开展专项培训,增加法治教育内容,加强法治课教师、法治辅导员等的培训力度。深入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全员法治培训,培养一批法治观念强、法律素养高、法律技能优的优秀教师。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中,要明确法治教育的内容与学时。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教学观摩、法治演讲等活动,提升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通过专题培训、报告会、研讨会、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一定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

(二)统筹推进学生法治教育

坚持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严格按照国家和课程设置方案,分学段开齐开足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确保师资和课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积极开设《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程。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根据《大纲》要求编写法治教育教材,在校本课程中设置法治课。深入推进法治教育教材、师资、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着力解决法治教育在课时安排、教材建设、师资配备与培训、教研科研、经费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有关学科课程、学校活动和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理念和内容。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逐步使青少年树立宪法意识、巩固国家观念。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使青少年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校园文化、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法治教育,在开学第一课、班团队会、社会实践、成人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中有机融入法治教育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巡讲、辩论会、模拟法庭、法治教育微电影的拍摄与展播、法治文艺汇演、法治书画展览等校园普法活动,结合安全、禁毒、国防和防止学生校园欺凌等专题教育,增强学生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律进班级”“法律进社团”“法律进寝室”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观念。大力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用好校园网、家校通等资源,搭建官方微博、微信、手机报以及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个人社交平台,开展法治宣传,增强网络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法治事件、现实案例。积极编写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制作普法影视光盘、普法动漫、法治宣传挂图等有关资料,供学生日常学习和参考。根据青少年学生需求,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一次法治讲座,开展一次法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服务活动和社会公共事务,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运用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充分发挥家庭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治教育力量。

加强对学校法治教育的评价与考核。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保证法治教育时间。探索建立学校法治教育专项督导制度,将学校法治教育的水平和成效与“平安校园”“示范学校”创建等工作相结合,纳入对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整体督导评估和年度(目标)考核之中,把学生法治教育综合情况作为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与校长任期考核、教师业绩考核、学生操行评定等挂钩。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完善依法治校示范校动态管理机制。对法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学校加强宣传和表彰奖励。积极创建法治校园,鼓励和指导学校完善校内法治教育的宣传栏、张贴画等,营造良好法治文化校园环境。

(三)加强教育普法队伍建设

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配齐法治教育课教师,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中小学要配备1—2名专任或兼任法治教育课教师。不具备条件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多校联合聘用法治教育课专任教师。在新教师公开招考中注重法治教师补充,到2020年前,乡镇中心校以上学校至少要有1名受过法治专业培训、培养的教师。在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定中,探索对法治教育教学成果单列评定。通过新进教师培训、将法治学习内容纳入政治学习安排等,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教育能力。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通过国家和省级选拔培训、市级专项培训,在七五期间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少年法治教育教师。

加强兼职法治教育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从司法、消防、公安、医护、环保等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进一步增加法治教育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内容。加强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制度建设,中小学100%配备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职业学校、“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学校从一线政法工作者中选配法治副校长或辅导员,进一步完善法治副校长(辅导员)制度,明确职责,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官、检察官、律师、高校法律院系教师等法律工作者的力量,建设稳定的兼职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为中小学法治教育提供支持。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法治教育宣传的积极性。健全普法联络员制度,组织引导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司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积极会同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等国家机关、律师协会等社会组织,深入学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合作开发法治教育项目;有关部门要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利用学校和社区法治教育平台,为学校提供相应的法治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组建教育普法顾问团、普法讲师团等,建立完善普法人才资源库,健全普法表彰激励机制。

(四)创新丰富法治教育资源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落实《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加快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相对集中的方式为区域内中小学校提供法治教育服务和支持。以建设省级或市级示范性基地为引领,研制实践基地建设运营的相关标准、教育活动内容和管理办法等,逐步加以推广。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服务提供方式,积极创造条件打造一批集实践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组织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实践基地学习掌握法治知识。到2020年,积极争创部级实践基地,至少建成1所符合标准的实践基地,县(市、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在中小学设立具备一定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功能的“法治教育教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发挥对普法工作综合协调的职能,会同各有关部门制作针对青少年的普法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积极配合地方法院、检察院发挥优势,参与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安排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法官、检察官,担任实践基地的教育指导工作;支持各级共青团组织将实践基地作为青年普法志愿活动的重要平台,推动以青少年的视角和表述方式,讲述法治故事,传递法治观念。

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充分利用教育部青少年普法网优质法治教育资源,将多种法治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予以整合、提升,为师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鲜活丰富的优秀网络法治教育资源,实现数字化、情景化、生动化的法治教育。开发多种形式的网络法治教育课件,探索建立法治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持续开展青少年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建立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立教育公益普法制度。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广告栏、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载体,积极推动新闻媒体参与教育系统公益法治宣传教育,培育教育法治宣传优秀品牌。

建立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和特殊群体学生的专项普法工程。支持法治教育资源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推进远程法治教育发展,使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能接受必要的法治教育。重视加强对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群体的法治教育和服务支持,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五)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依据教育部制定依法治校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修订我市相关评估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健全章程核准后的执行和监督评价机制。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依法治理水平。到2020年建成100所左右“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六)建立学校法律服务支持体系

健全学校法律顾问制度。鼓励中小学视情况配备法律顾问。地方教育部门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律师协会合作、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力量等方式,搭建区域内中小学校法律顾问资源共享平台。

四、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教育普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青少年学生普法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抓紧抓好。

(二)健全教育普法领导工作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对法治宣传教育统筹规划,督促指导全市教育系统的普法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定法治工作机构或其他相关机构,作为本部门法治宣传教育的工作机构。各级各类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依法治校及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指定专门机构或者专人负责法治教育工作。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教育普法责任清单制度。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推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行业特点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需求开展普法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加强与综治办、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共青团、妇联、关工委,以及律师协会等部门组织的联系沟通,共同搭建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作机制。

第2篇: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范文

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二者既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又有相互渗透与融合的一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有区别的,教育是通过必要的灌输、恰当的引导、有益的熏陶等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而管理是借助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经济手段、规章制度等来约束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据自律性和非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达到其目的的,管理则是依据他律性和强制性这两个特征来实现其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人的思想的引导。因此,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管理,二者都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于人的本质之中,具有共同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性。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理念—TQM

TQM英文为TotalQualityManagement,中文意思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人的积极因素,并以预防为主和一切用数据事实说话,能够有效地克服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好地推动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1、TQM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原理研究常设委员会对质量的暂拟定义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实体是指某项活动或过程、某个产品、某个组织、体系、个人或上述几项的组合。1341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认为质量包括工作质量、服务质量、信息质量、过程质量、部门质量、人员质量(包括工人、工程师、经理和行政人员)、系统质量、公司质量、目标质量等。”

可见,质量都是以满足某种需要为基本特征的,依据满足需要的程度确定质量标准。GBT/1900住一2000idt1509000:2000将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里的“要求”不仅指顾客的要求,还包括其他相关方如员工、所有者、供方、社会等的要求,顾客的要求一般是说不清楚的,所以,标准指出要求是“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质量的主体也不再局限于产品或服务,还包括了体系和过程的质量。这样质量的定义就完善了。

2、质量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

依据“质量”的定义,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定义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是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优劣的程度,它最终体现在青少年培养的质量上。既然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培养的质量。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监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在运行中,各项活动及结果难免偏离标准,为此必须把握好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1、质量监控的内容

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通过一定程序的专家论证,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2)过程质量控制

过程质量控制是质量控制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有效控制教育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就能基本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2、质量监控的形势

质量控制在横向上是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有方面的全面控制,包括师生状况、办学条件等,以师生状况为例,对教师状况的控制包括承担课程、理论素养、政治素质、历提高、教育效果等内容。

(1)教育计划的质量控制

因为计划是学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发环节,是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以它的制定要以广泛的调查为基础,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规划,将影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计划性文件在设计阶段就处于严格控制之下。

(2)过程质量控制

第3篇: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的《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和《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精神,进一步做好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省教育厅研究制定了《云南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云南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转发的《省委宣传部、省司法厅关于在全省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和《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做好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要求,围绕法治云南建设战略目标,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养成,切实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为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法治理念为重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打下良好法治基础。

――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科学规划法治教育内容,科学设计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途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宣传宪法等法律知识,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坚持开拓创新,注重实效。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载体和方式方法,深入开展参与式、实践式法治宣传教育,不断提高普法实效。

――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相结合,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立法、执法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等实践活动,以普法推进依法治理。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本规划,全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载体和形式不断丰富创新,法治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与支持体系不断完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依法治教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全省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教育系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主要任务

1.贯彻落实国家、云南省和教育部七五普法规划任务要求,全面提升教育系统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

按照国家、云南省和教育部七五普法规划要求,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入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深刻领会讲话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首要位置,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云南省法治宣传周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健全完善宪法日教育仪式和内容,在全省教育系统全面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大力宣传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云南省学校安全条例、云南省民办教育条例、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等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云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学习宣传,教育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党T做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全面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均要开设法治教育专门课程,完成《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坚持法育与德育相结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以及规则意识、平等意识、诚信观念和契约精神。丰富法治教育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故事教学、情景模拟(如法庭模拟)、角色扮演、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多学科协同,在各学科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因素。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全国消防日等主题教育活动,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广泛组织动员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支持、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形成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社会合力和良好氛围。积极建设综合性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法治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家庭与学校形成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力。积极引导家长成为子女学法、守法、用法的榜样,提高家长对孩子进行法治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指导家长及时督促改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预防产生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调配合开展法治教育的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3.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教育系统依法治理水平

以宣传贯彻实施《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云南省依法治教规划(2016-2020年)》为重点,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展依法治教示范区创建工作,将法治知识普及、法治观念养成与法治实践进展紧密关联,作为示范区的创建内容和评价指标。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普法宣传、依法治理方面的作用。全面完成学校章程建设,以章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O,切实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法治学校或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健全校内民主管理体制,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师生权益保护和救济机制。

三、重点工作

(一)全面提升教育行政领导干部法治意识

坚持将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教育系统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要求。将法治教育纳入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培训规划,每年举办2期以上法治专题培训或讲座。完善党委(党组)会学法、领导干部法治讲座、公务员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综合运用个人自学、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把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列入公务员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切实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

(二)着力提高校长依法治校能力

采取专家学者讲座、典型案例分析、经验交流与互动研讨等方式,加强校长尤其是中小学校长的法治培训。建立省级校长依法治校能力培训机制,重点培养一批具有法治思维和擅于运用法治方式管理学校的管理者,并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不断提升学校管理队伍的法律素质。把校长的法律素质和依法治校能力作为校长任职和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到2020年,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校级领导接受1次以上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

(三)切实加强法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配齐法治教育课教师,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中小学要配备1至2名专任或兼任法治教育课教师。不具备条件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多校联合聘用法治教育课专任教师。加强兼职法治教育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从司法、消防、公安、医护、环保等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鼓励引导高等学校法律专业师生、司法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工作者等加入教育普法志愿者、法治辅导员队伍。全面开展教师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的内容,开展中小学法治教育课骨干教师培训。建立一批法治培训基地,开展省、州(市)、县(市、区)三级法治教育课教师培训,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教学观摩、法治演讲等活动,提升教师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专题培训、报告会、研讨会、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位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一定课时的法治教育培训。

(四)统筹推进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

坚持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中小学设立道德与法治课,着力解决法治教育在课时安排、教材建设、师资配备与培训、教研科研、经费保障、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有关学科课程、学校活动和文化建设中有机融入法育理念和法治教育内容。在小学普及宪法基本常识,逐步使青少年树立宪法意识、巩固国家观念。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法治教育,重点加强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不断增强学生法治观念和参与法治实践的能力。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积极开展法治黑板报、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演讲、模拟法庭、法治夏令营等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预防校园欺凌等不良现象发生。

(五)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落实《教育部等7部门关于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配合司法部门加快推进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相对集中的方式为区域内中小学校提供法治教育服务和支持。以中小学校外活动实践基地为主要依托,鼓励利用学校结构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场地,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成为集实践性、参与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外法治教育场所,成为实施多样化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为区域内的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到2020年,争取每个州市至少建成1个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实践基地。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组织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实践基地学习掌握法治知识。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利用实践基地的资源,在中小学设立具备一定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功能的“法治教育教室”。

(六)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

鼓励全省中小学校通过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等共享优质法治教育资源,逐步实现数字化、情景化、生动化的法治教育。持续组织参加教育部青少年法治知识网络大赛、组织开展云南省中小学法律知识网络学习和竞赛活动。鼓励师范院校、政法院校等高等学校设立法治教育及相关专业学位。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与相关单位或组织联系沟通,共同搭建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合作机制。

(七)积极开展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创建活动

开展依法治教示范区域创建活动。根据《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要求及教育部工作部署,推动在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依法治教示范区,以法治为基础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新型关系。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制定法治学校评估体系和考核办法,探索建立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在法治学校建设基础上遴选依法治校示范校,到2020年,力争10%左右的学校达到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标准。

(八)全面推进学校章程建设

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建设,使章程成为学校改革发展、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通过章程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与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形成健全、规范、统一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建立学校章程制定、审核、修订、备案制度,高等学校依据《高等学校章程制定盒邪旆ā分贫或者修订章程,报省教育厅核准;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章程,依据《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全面完成全省普通高校章程核准工作,并对章程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加快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建设步伐。到2020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格局。

(九)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决策、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校、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独立配备法律顾问队伍,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视学校实际和需要以适当方式配备法律顾问。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与律师协会开展合作、借助高校和研究机构力量等方式,为所辖区域内的中小学配备法律顾问。到2020年,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均配备法律顾问。

(十)加强机关和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加强教育行政机关法治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引导机关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等法治理念,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把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等落实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坚持法育与德育相结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健全守法信用记录,完善教育领域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四、工作保障

(一)健全工作机制

继续设立云南省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厅机关及全省教育系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成立本部门、本单位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小组,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与综治、司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的沟通,共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教育。

(二)强化法治机构建设

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同编制部门沟通,通过设立专门法治机构、机构重组等方式,强化法治工作机构建设,充实法治工作人员力量,充分发挥法治机构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范性文件制定、行政诉讼及行政复议案件处理、普法宣传等方面的职能。各级各类学校应确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法治宣传教育、章程建设、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等工作。

(三)强化经费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法治宣传教育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部门预算,切实予以保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安排经费,用于支持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表彰等。将法治宣传教育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学校要将法治宣传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创新工作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支持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

第4篇: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范文

切实履行职能 自觉践行核心 价值观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 少年健康成长

发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

创新载体,开辟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境界

打造实践平台 形成长效机制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

诚信是企业立业之基、社会和 谐之本

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 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

01 党员干部要走在前、作表率

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 陈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关键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基础在党组织的坚强保证。我们将按照中央要求,结合组织部门职能,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切实融入和贯彻到组织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干部教育培训。我们将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干部教育培训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干部头脑。一是抓好理论武装和理想信念教育、党性教育。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各类班次和培训活动中,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国梦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和党风党纪教育。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选人用人。提出的好干部二十字标准,不仅体现了新时期选人用人的鲜明价值取向,而且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等工作中,我们将深入落实“好干部”标准,鲜明体现“好干部”价值取向,引导广大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经得起党性作风的考验、道德品质的拷问。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党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肩负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党员群众树立共同理想、弘扬社会新风和自觉抵制不良倾向的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广大党员和群众之中。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建设。按照关于建设“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模范部门的要求,坚持从严治部、从严律己、从严带队伍,强化以公德正派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方面当好模范。①

02 切实履行职能

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朱之鑫

强调,我们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这为正确处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一,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造公正平等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发展改革部门将按照正确改革、准确改革、有序改革、协调改革的要求,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责任,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弘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

第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创造坚实物质基础。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们将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努力夯实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

第三,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无论是促进发展还是推动改革,都要更加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相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努力寻找最大公约数,找准群众利益交汇点,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通过不断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都要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改革部门将认真履行职能,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环境治理,扎实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②

03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教育部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引导广大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广泛开展学雷锋、学习道德模范等道德实践活动,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

第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第四,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实施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努力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研究制定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划定中小学教师基本工作要求和品德、政治、法律底线。继续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工作。建设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打造若干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探索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称(职务)评聘等方面的激励机制。③

04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书记处第一书记 秦宜智

共青团必须把推动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融入共青团工作和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少年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健康成长。

抓好主题教育。依托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体系,发动各级团、队组织,特别是广大学校、企业、农村、社区、机关、军营等基层单位组织,以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节庆日为契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经常性、普及性的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团、队日活动,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突出实践育人。实践育人是共青团工作的鲜明特色和优势。把“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融入到共青团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之中,深化和创新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三下乡”等品牌活动,发挥青少年宫、青少年教育基地等社会实践活动阵地作用,引导青少年在真切的亲身参与、深刻的实践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重榜样引领。注重突出榜样的时代性,依托“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共青团员”、“大学生自强之星”、“十佳少先队员”评选表彰等工作载体,推选和宣传来自各行各业青少年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典型,讲好当代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故事,发挥好同伴教育的特有优势,以榜样的事迹和精神打动青少年、引领青少年。

营造舆论氛围。积极运用网站、微博、公共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发挥团属新闻媒体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正面思想引导,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推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④

05 发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和当今时出的强烈呼唤。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破解转型期思想问题的导航灯。

在这个社会系统工程中,新闻媒体具有主渠道、大平台、大课堂作用。尤其需要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一是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核心,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通过专版、专栏、专题策划、理论评论等多种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寻求价值层面的最大公约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既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又要充分重视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紧紧抓住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价值问题,正视和回答社会一些成员中的价值迷惘、道德困惑,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三是区分层次和对象,抓住重点群体,实施分层引导、分类推进。要深入把握受众特点与需求,多和不同群体交朋友,认真研究受众心理特点,推动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景象。

四是建设网上传播阵地,放大核心价值观的正效应。把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进一步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

五是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质量水平。要避免生硬说教、生搬硬套、大而化之等做法,注重以新颖、鲜活、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使人们在“看不见的宣传”中受到感染和教育。⑤

06 创新载体,开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境界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艾文礼

近年来,河北先后组织开展了“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西柏坡精神”教育实践、“中国梦·赶考行”宣传教育等活动,取得积极成效。我们一定要不断开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境界,为河北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绿色崛起提供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第一,以融入促深化。我们将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重点行业管理部门纳入“大宣传”格局,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与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紧密结合。我们感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没有过路客,各级党组织都有宣传教育之责,每名党员干部都是带头人。

第二,以渗透促内化。我们要着力在增强渗透性上下功夫,以大白话讲清大道理,以正气歌聚集正能量,以新办法占领新阵地,以好队伍打造好作品。扩大宣传覆盖面,引导农民自己动手,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创作绘制文化墙。大力选树身边典型,我们将在农村全面推广建立以“一榜、一录、一喇叭”为内容的《功德录》,在城市社区推广建立以“一榜”、“一档”为内容的《好人档案》。

第三,以载体促转化。“中国梦·赶考行”活动植根于河北独特的人文资源和优势,以“梦在心中、路在脚下”为主题,以弘扬报国为民、实干奉献、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四种精神为追求,并分成“中国梦·绿色行”、“中国梦·学子行”、“中国梦·劳动美”等若干子项目。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将其打造成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第四,以机制促固化。完善工作机制,把“善行河北”活动月报和定期督导制度,延伸拓展到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工作中来。完善奖励扶助机制,决定让历届全国道德模范、省道德模范在工资、住房、医疗等9个方面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用改革精神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主阵地。⑥

07 打造实践平台 形成长效机制

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庹震

广东将认真贯彻落实《意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落实到公民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

进一步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媒体作用,组织社科力量,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宣传阐释。精心组织专题宣讲活动,继续开展“广东好人”、“技行天下”、“最美街坊”等评选活动,着力打造“南粤先锋”、“感动广东人物”等宣传品牌。建立一批主题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立道德楷模先进事迹视频库,为全省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支持。

进一步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艺创作,编辑出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和通俗读本,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讲、诵、写、演”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中国梦·南粤行”、“国学讲堂”、“走进广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梦·劳动美”、“中国梦·邻里亲”等主题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开展“乡村文明六大行动”,大力开展“最美乡村”创建活动,着力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进一步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广东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广东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评审管理办法》、《广东省文明城市(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指导手册》等,实施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网络文明等文明引导行动,完善市民公约、村民公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⑦

08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孙兰英

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判断是非曲直、确定价值取向、做出行为选择的基本准则。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本质要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科学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经济发展的目标规划和措施制定都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工作重心,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在整个社会取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基础上,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中国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建设现代治理国家体系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以广泛的涵盖性、包容性和实践性,引导人们明是非、辨善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形成风清气正、廉洁公正的良好法治环境。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创新社会治理、整合社会力量、凝聚社会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生活的较高层次是精神生活,人们通过社会组织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要在日常生活中把人们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把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为一体。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绩效评价机制是有效监督核心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实践中贯彻落实的关键。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将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常态化、制度化,使之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⑧

09 诚信是企业立业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全国道德模范、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梦兰村党委书记 钱月宝

人无信不立,社会无信不稳。作为常熟市梦兰村党委书记、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去年9月,我光荣当选为全国诚实守信道德模范。坚持诚信创业、诚信富民、诚信示范,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最强的力量和依靠。

诚信是企业立业的重要基石。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市场规则上的信用经济,有了诚信,市场各类主体才能在经济社会交往中“兼相爱、交相利”。2008年,梦兰公司承接的一个外贸订单部分产品已经发往上海码头,员工突然发现客户提供的商标有误。为了保证每一件产品没有瑕疵,公司将十万件产品全部追回,开箱复检,赢得客户的称赞。

诚信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当前,社会对诚信的呼唤已经成为舆论和思潮的最强音之一。如何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我认为要从道德和法律两个层面入手,进一步加强道德引导和依法治理,营造诚信为本,合法取利,以“德”求“得”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大力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加强对全社会的诚信宣传教育,普及信用知识,增强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让“守信者荣、失信者耻”,形成全民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要加大对诚信、失信的赏罚力度。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诚信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在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对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激励。加大对失信者惩处力度,用法律手段严厉惩治失信市场主体。

要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规范和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系统。把诚信建设和法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建设诚信社会的要求完善相关法律政策。⑨

10 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

青年志愿者、第二军医大学学员旅四队学员 何道侗

《意见》强调,要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志愿服务工作,简单而不平凡。虽然我们只能奉献出微尘一般的力量,但每一粒小小的微尘,都能放射出正能量。

志愿服务,需要爱的激情。曾经,我有幸组织开展了两次扶贫活动。记得在湖南湘西州古丈县断龙山乡尚家村,我们走遍了整个村庄的每个角落,了解当地实际情况,采集需要帮助的孩子的相关信息,并将信息带回学校,寻求相关的资助者。在我们的帮助下,数十个孩子获得了爱心人士的资助。我们还为孩子们带去需要的文具,为他们募集冬天防寒的衣物,教会他们最基本的卫生常识。也许我们能给他们带去的改变并不是很多,但哪怕有一点的正能量的传播,我们的努力便有了意义。

第5篇: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范文

深刻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

党的十以来,同志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深刻回答了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自觉践行以及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命题。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他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基础性、全局性意义。同志特别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学习贯彻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工程,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同志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的辩证角度,全面深刻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同志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全面最深刻的阐述,充分反映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新成果。学习贯彻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掌握其主要内容,明晰其历史渊源,理解其基本含义,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变的社会思潮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同志强调,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这四个方面,既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基本要求,又指明了其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勤学是前提。只有下得真功夫、求得真学问,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修德是基础。只有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既立意高远、又立足平实,既修好公德、又修好私德,才能真正担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明辨是保障。只有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才能正确把握青春奋斗与奉献的航向。笃实是关键。只有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宝贵人生。学习贯彻同志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切实在这四个方面下功夫,注重认定和养成,做到坚守和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学习贯彻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全面把握,又要突出重点。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志指出,大学阶段,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这充分肯定了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修订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编写普及读物,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及时宣传推广各地各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同志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这深刻揭示了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对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要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将其作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利用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文明风采”竞赛等活动,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要加强校报校刊、广播电视、校史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阵地。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养成作用。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一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要把实践环节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相应学时学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创新创造、勤工俭学等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要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广泛开展学雷锋、学道德模范等道德实践活动。要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

将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向深入

学习贯彻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必须形成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治理环境和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师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深化研究阐释,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同志强调,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进教育治理和校园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的正向效应。要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把学校的科学发展同价值观的导向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弘扬我国教育优秀传统,总结成功经验,同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做法,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出特色、办出一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教、依规治校的实践中,修订《中小学生守则》,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教师行为规范》和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推进大学章程建设,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学校日常管理中彰显社会主流价值。

第6篇: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范文

一、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概况

一年来,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基础扎实、特色鲜明。全区共有“两办”委员单位40家,青少年事务联席会委员单位10家;“市青少年权益工作试点社区”6个;社区青少年星光自护学校3个;公检法司四家单位受聘法制校长总人数为108名(11人兼任两所学校法制副校长);从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区青联委员中聘请市“青少年成长导师”40名。截至年底,市在学校、社区累计共开展大规模集中法制宣传教育活动2次,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共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50余项,受教育学生人数15万人次(其中举办讲座550场次,受教育师生8万余人次);开展自护教育活动200余项,教育覆盖面达100%;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100余次,参与学生人数2万余人次。

一年来,共青团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呈现出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合力为源,构建起无缝衔接、运转协调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体制机制;二是教育为本,夯实环环相扣、科学有效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基础性工作;三是服务为先,着力加强各类特殊困难青少年群体帮扶工作体系建设。

二、年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

(一)完善制度化安排,建立青少年事务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网格化青少年权益工作协调机制

通过深化“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协调委员会”的组织职能和社会职能,统筹建立青少年权益工作的网格化协调联动机制。

团区委重新规范、修订《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将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由31家增补至40家,并将17个镇、街道主管副镇长(副主任)新增为区未委会委员;成立由承担青少年权益工作核心任务的10家委员单位组成的市青少年事务联席会,探索建立青少年权益工作会商机制,统筹全区工作力量,共同联手打造合法、有序、有效的罪错青少年教育管理“一条龙”司法渠道,推动中小学校法制校长、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尝试订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职责部门考核办法》,进一步明确委员单位工作职能、量化考核标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能够做到有计划、有部署、有制度、有考核、有专人负责。

同时,共青团积极探索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专业社会组织和队伍,与区社会工委联合实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市社区青少年管理与服务项目》,加强社会支撑体系建设。在高校成立首批“社区青少年帮扶公益实践团”社工团体,通过采取政府购买社工团体公共服务方式在首批6个试点社区(村)实施服务项目,大力开展社区青少年教育、引导、帮扶工作,帮助社区青少年解决实际困难。

2、深化工作渠道,完善立体化青少年权益工作联动机制

17个镇(街道)进一步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构,于年成立镇(街道)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协调委员会,并通过建立“市青少年权益工作试点社区”的工作模式,着力推动资源到底、措施有效的“区、镇(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青少年服务机制。不断完善社区青少年权益工作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充分挖掘社区(村)在服务青少年权益工作中的核心作用,不断扩大教育覆盖面。镇(街道)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构全部能够开展集中性宣传教育活动。南口镇南厂东社区组织开展的“青春健康家长课堂”活动、依托市“青苹果之家”开展暑期活动,城南街道昌盛园社区开展的“独生子女讲座会”、“我心中的英雄”中小学生演讲比赛,东小口镇天通北苑第二社区青少年“六合棋”比赛等各镇(街道)开展的活动都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积极探索、总结试点社区青少年权益工作的有益做法,完善团组织服务、支持基层权益工作的方法和载体。

3、优化成长环境,初步建立青少年利益诉求沟通机制

自年以来,共青团系统开展的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倾听青少年心声服务青少年成长”共青团“倾听”活动,初步建立起反映青少年利益诉求的沟通机制。市“两会”期间,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呼吁青少年相关议题达3个;截至12月底,共青团“倾听”活动累计共举办13次,涉及中小学生、社区青少年、农村青少年、来京务工人员子女、团代会代表、企业青年、志愿者各类青少年群体,参与人员达900余人,倾听嘉宾累计参与113人次,在全区营造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关注青少年普遍诉求的社会氛围。同时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机制,在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中聘请了40名市“青少年成长导师”,为青少年提供切实帮助。

(二)夯实基础工作,完善青少年权益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建设

1、校内校外法制教育各有侧重

联合公、检、法、司在校内推进法制校长工作落实,法制校长来源单位与区教委、主责学校有效对接,并在寒暑假前组织法制校长集中开展普法讲座,协助学校进行治安隐患排查。中小学校法制校长配备率达到100%,且全部能够入校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全区108名法制校长在118所中小学校内讲授法制教育课500余次,平均每人每年授课4次;区公安分局还派出400余名民警担任学校法制辅导员,配合各校法制校长开展日常工作。团区委、区教委、区少工委联合在各中小学校集中开展了“增强法治观念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主题法制宣传月集中宣传活动和“法律在我身边”法律案例故事征集活动,筑牢违法犯罪的坚强思想防线,营造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氛围。

同时,市积极开展“星光青春保护”行动,于寒暑假期间在各镇(街道)开展校外青少年自护教育,由社区青少年“星光自护学校”举办年自护教育讲座《社会与校园安全》、《意外伤害防范》12场,发放《小学生自护教育手册》,培训中小学生1200余人次,提高青少年自护自救意识和能力,受到师生及家长一致好评。加强三所社区青少年星光自护学校建设,能够做到“有工作机构、有经费保障、有教学场地、有教材教具、有师资队伍、有工作制度”。此外,组织200名青少年参加市市暑期“青少年远离香烟”、“青少年禁毒教育”夏令营活动及禁毒宣传及踏查活动。各中小学每学期能够坚持开展1次以上自护教育活动。

2、各类青少年群体服务强化分类引导

各镇、街道、社区建立家庭经济困难高中生、家庭经济困难初中小学生、低保困难家庭重度残疾青少年数据库、社区闲散青少年四个数据库,认真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并建立起底数完备、事项明确和动态更新的工作管理台帐,数据统计相对准确、符合实际情况。各镇、街道分别组建了由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主任及楼门长等组成的社区闲散青少年帮教工作队伍,对青少年实施扶助型、引导型、监督型、帮教型等分类管理,并对有不良行为、心理和人格缺陷的青少年主动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的专门走访、帮教和回访。

(三)整合社会资源,服务青少年弱势群体工作系统化长效化建设

1、进一步夯实工作站各项基础工作

一是希望工程市捐助中心工作站不断完善各类弱势青少年群体数据库,建立底数完备、事项明确、动态更新的服务台帐,做好“希望之星(1+1)”、“爱心基金”、“学子阳光”等常项捐资助学项目。全年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的“希望之星(1+1)奖学金”、“爱心基金”助学金等75600元。同时,累计共下发奖助学金10.4695万元,资助中小学生173人。二是建立完善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依靠团的组织体系社会化运作筹募基金,为市各类特殊困难青少年提供教育资助和生活扶助,加强社会各界对弱势青少年的关注程度,“希望工程”工作初步建立“品牌化推进、社会化运作、项目化管理”的运行机制。

2、大力开展弱势青少年群体帮扶及公益项目实践活动

联合市佳莲集团、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委员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市泰福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远洋大厦物业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在市打工子弟学校及山区学校开展捐资助学及爱心公益活动9项,通过开展互助交流活动大力加强对受助学生的回访、关爱行动,深化对捐方的服务。特别是团区委、区青联与市佳莲集团共同策划推出了“市共青团100365首善行动——王雪莲爱心行动”系列公益项目,由市佳莲集团总计捐赠55万元支持分为三个子项目的系列公益行动,主要包括“冬日暖阳”王雪莲基金爱心煤公益项目、“爱心助成长”王雪莲基金爱心奶公益项目和“爱心1+1”行动志愿者公益项目。截至年底,团区委累计向社会募集各类捐助款物总值达112.5278万元,受益学生达29427人。

3、发挥市少工委职能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7篇: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法制化程序,为构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总体目标

围绕全区教育工作中心,在“五五”普法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扎实的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努力实现“两个提高,两个转变”。即进一步提高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全面提高学校法制化管理水平;实现由提高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为全区教育的改革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三、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1.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知识。

以学习《宪法》为核心,广泛宣传宪法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入普及国家基本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行政干部、教师、学生的宪法意识。加强党和国家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学习宣传。加强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培养青少年学生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增强行政干部、广大师生崇尚法律、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依法规范行为的自觉性。

2.深入开展法律法规普及教育

围绕依法治教的要求,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提高行政干部和广大师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依法维护公民受教育的权利,依法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依法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为青少年走上社会后成为合格公民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制素质,作为我区各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体系,建立学生法律素质评价标准。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广泛组织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学法、用法活动,丰富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形式,继续组织有益青少年身心发展和青少年力所能及的主题活动和法治实践活动;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法制教育网络,推进学生学法、用法活动。要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把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4.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举

积极探索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新途径,既要加强品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发挥好道德对广大干部、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又要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发挥好法治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建立依法治校与德育并重的长效机制。

四、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开展好“六五”普法工作对提高青少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的重要意义,要把普法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做好规划,切实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和年度计划确定的普法和依法治教的各项任务。

2.健全和完善普法规章制度。

积极推进普法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完善学习制度、考试制度等,将普法工作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中,落实责任,确保“六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另外,要通过课外教育、社会实践、法制专题讲座、演讲比赛、小品比赛、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法制进学年、法制进班级、法制进课堂”等活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各学校全年至少组织教职工进行二次法制教育讲座和法律知识考试,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法制讲座和法律知识考试。

第8篇: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范文

县司法局2020年关心下一代工作要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县委政法系统关工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关工委的中心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和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贯彻落实中央两个《实施纲要》,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党话,跟党走。

司法局关工委2020年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组织全局关工委成员和“五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第一位政治任务抓实,抓出成效。关工委要带头学习,带头宣传。发挥“普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作用,组织广大“五老”、青少年、家长了解四中全会精神,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加强关工委组织和“五老”队伍建设,把基础打牢。认真贯彻“党建带关建”原则和工作机制,在局党组的带动引领下,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一要坚持学习日制度,自觉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关工委有关文件和业务知识。二要积极参加争创“五好”关工委和“双学双评”活动,用“五好”标准推动关工委建设和“五老”队伍建设。三要注意发现、总结先进基层司法所关工委工作小组和优秀“五老”的事迹经验,并在全局广泛弘扬,向上级和新闻媒体推介。

三、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抓好如下工作:一是与政法系统关工委密切配合,为进一步建好绿色家园教育基地,尽力达到较高水平作出新贡献。二是组织基层司法所关工委工作小组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利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九月三十日革命先烈公祭日、国庆节等节日、纪念日和其他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教育纪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牢记革命传统。三是组织“五老”和有文艺创作表演能力的同志编写演出文艺节目。通过演出,对青少年和广大群众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熏陶。四是鼓励基层司法所关工委小组和“五老”创造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不拘一格,推陈出新,把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向前推进一步。

四、继续深入打造“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品牌,坚持对青少年进行依法治国教育。通过“青少年模拟法庭”、“青少年法治手抄报”、青少年法治报告会等法治宣传教育形式,切实培养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

五、通过“普法六进”平台,广泛宣传《未成年保护法》,形成全社会关爱青少年的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为了深入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的活动,推进县法治学校建设,通过在一中新校区建立一个容普法学习、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普法作品展为一体的关爱工作室,引领全县法治校园建设示范作用。

第9篇:青少年法治教育核心范文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可推卸的法定职责。《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并强调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制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这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早在100多前年,梁启超先生在深刻总结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就提出了“新国必先新民”,“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的论断,强调要建成民主法治的“少年中国”,必须先着手改造国民性,培养造就一代“新民”。现在,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又要切实完善推进法治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既要进一步加大对全民的普法力度,提高全体公民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更要重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国家始终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就是要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公民意识基础。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学法、知法、尊法、守法、护法,学会依法办事,既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又要学会依法规范自已的行为、依法履行作为公民应尽的各项义务。因此,是否具有现代法治意识和较好的法律素质,是衡量学生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误入歧途的有效方式。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的态势,形势比较严峻。究其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原因,其中不学法、不懂法,缺乏法制观念、缺少对法制尊严的敬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著名法理学家贝卡利亚曾指出:“预防犯罪,最可靠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实践证明,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抑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可以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守法,可以增强青少年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从而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也是一项“希望工程”,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应该下大气力抓好,也必须下大气力抓好。

明确学生法制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牢固树立宪法至上、法律至上的现代公民意识,而不是要求学生学习和熟知所有的法律理论、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成为法律专家。

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都要突出宪法教育,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与精神,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基本制度,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形成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

要适当加大对《儿童权利公约》、《残疾人权利公约》等我国签署加入的重要国际公约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建立对多元文化、少数人群和弱势人群权利的尊重与平等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应当重点开展法治理念、法律原则和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初步形成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认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掌握社会生活必要的法律常识,建立守法观念。

高级中学、中等学校要进一步深化法治理念、法律原则教育,使学生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比较系统地开展法治常识和一般性法律知识教育,使学生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辨别是非、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知识与能力。中等职业学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劳动保护以及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等方面法律法规的教育。

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着力加强和改善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

扎实做好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能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且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

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其心灵如同一张白纸,如果能在其心灵中从小就种下现代法治文明的种子,就能为中小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并切实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

抓好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遵循德育规律,按照将德育融入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生活之中的科学方法,创新工作方式,大力推进“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作用。

全国“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实现学校法制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也明确提出:“深化‘法律进学校’活动”,“积极探索在学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途径。”2007年颁布的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更是明确而具体地提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

中小学学科内容中,无论文科还是理科,乃至体育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法治精神、人类优良思想品德等内容或因素,而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学科课程中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学科教学本身就应当挖掘和拓展这些内容的教育。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加强和改善中小学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落实“法律进学校”、“法律进课堂”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要通过加强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课题研究,深入系统挖掘中小学学科内容中蕴含的法制内容或法制因素,形成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指南,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具体实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小学相关学科乃至全部学科中启动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渗透法制教育,是学生最容易、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法制教育形式,既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学到法制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又能使教师通过备课和教学提升法治素养,还能有效解决法制教育课时、教材、师资、经费“四落实”的难题,能实现学校教师“全员育人”的目标。

二是加强中小学思品课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中小学思品课,并强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课程中的法制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以《中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中小学校,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增设法制教育或公民意识教育课程。

三是认真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法制教育。专题教育具有主题鲜明、针对性强、题材鲜活、教育面广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好形式。中小学校要根据学生思想实际、认知能力和发展形势,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重大事件,积极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国旗下的讲话、党课、团课、主题班会、主体团(队)会、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和宣传栏、板报、漫画、小品、模拟法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

四是坚持和完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结合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充分发挥中小学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作用,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同时,可以会同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等部门,组建法制宣讲团,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巡回宣讲。

五是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中小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局格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宣传、综治、司法、公安、文化、工商、新闻出版、电信、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等部门,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定期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加强和改善中小学生法制教育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联手净化社会环境,共同抓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六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法制教育监督评估考核制度。任何一项重大教育政策、教育工作的实施,不加强监督评估考核,不建立健全监督评估考核制度,都是难以落到实处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情况,纳入“六五”普法的重点内容,纳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的检查内容,纳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学校对教师的年度绩效评估考核的内容,切实建立健全年度评估考核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年度评估考核。同时,学校要建立完善学生法治意识、法律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学法尊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情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在抓好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督促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抓好对大学生、中职生的普法教育,使之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法治文化是重要的育人环境,是无声的普法教师,对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法治素质能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环境育人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重要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荣八耻、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优秀传统文化、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内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