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青少年启蒙教育范文

青少年启蒙教育全文(5篇)

青少年启蒙教育

第1篇:青少年启蒙教育范文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职业启蒙教育”原本是一个很少被提及的词,相似的概念多见于“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生涯指导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所以有必要从分析“启蒙”、“职业启蒙”的概念开始探索“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一)关于“启蒙”

“启蒙”一词在我国古代历史悠久,早在元代刘壎的《隐居通议•论悟二》就有记载,“及既得师启蒙,便能读书认字”。清朝龚自珍在其《哭郑八丈》诗中也提及“论交三世久,问字两儿趋”(原注:余两幼儿曰橙曰陶,丈为启蒙,设皋比焉),其意指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接受新事物。从这些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启蒙”包含三方面的特点:第一,对教育内容和程度的要求低。第二,实施的对象年龄低。第三,有改变偏见和纠错的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阶段,它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潜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儿童在接受新理论时还无法通过大量实践来证明新知识的科学性,只能通过直接告知的方式使他们记住某种定律,这种省略证明过程的传导方法便是为人所常用的启蒙教育。古往今来,各种案例已足够证明,接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比未受过启蒙教育的孩子,在接下来的人生历程中有更高的成功几率。

(二)关于“职业启蒙”

在“启蒙”前加上“职业”是对启蒙内容在范畴上的限定。纵观国内外关于职业启蒙的研究,多是基于如下四个路径。一是从“职业生涯指导”的理论出发,将职业启蒙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即职业探索。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以美国学者最为突出,包括舒伯的“五阶段”说:职业成长阶段、职业探索阶段、职业确立阶段、职业维持阶段、职业衰退阶段;金斯伯格的“三阶段”说: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施恩的“九阶段”说等等,他们认为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但职业探索往往在成年之前已经进行。二是认为职业启蒙等同于职业意识的培养,这种职业意识包括主体对自身的认识、主体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主体意识与职业的统合。该观点认为儿童职业意识启蒙的重点是对自己与未来职业匹配度的把握。三是从劳动技能的习得出发,以凯兴斯泰纳的劳作教育思想为代表,强调一方面要将劳技课作为一门独立科目,另一方面要在其他科目中贯彻劳作精神,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四是从职业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认为职业启蒙的内容应涵盖五点:让儿童产生劳动是光荣的情愫;让儿童树立起职业无贵贱的意识;让儿童学会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儿童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让儿童具备对善恶美丑的判断力。

(三)关于“职业启蒙教育”

通过以上对“启蒙教育”和“职业启蒙”的认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概念,即职业启蒙教育是以青少年儿童为实施对象,从培养职业思维能力出发,从对职业特征的描述、对职业类型的判断、对职业技能的习得、职业规范的养成、职业道路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一个循序渐进的智力改造。具体分析可建构出以下职业启蒙教育内容与目标体系:在时间维度上,根据埃里克森的人类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学说可知,3-12岁儿童的任务是学习重要的知识、技能和生存技巧,勤奋感超越自卑感;而12-16岁青少年则是发展自我的同一性。所以职业启蒙教育应以3-16岁之间的幼儿、中小学生为实施对象,帮助青少年儿童顺利通过这两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人生特殊任务,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在内容上,主要是以职业认知、职业技能、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为主,这种教育活动能引导学生从对“自我”的认识转化为对“职业”的认识,帮助他们经历职业感受、职业认知、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规划等几个阶段,达到沟通职业态度与职业行动的目的。职业感受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能产生规划未来的意识;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阶段的目标是了解职业的意义,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正确意识,并能洞察自己的性格、兴趣以及特长;职业探索阶段的目标是根据自己总结的价值观形成初步的《职业清单》并开始付诸行动;职业规划阶段的目标是针对职业目标进行通道设计并能持续不断地总结探索。每个阶段不是单方向的进行,而是以循环上升的方式进行。这一过程具有筛选功能,可以帮助个体提炼职业目标,过滤掉不合理的职业导向,从而聚焦自己的职业定位。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因此,职业启蒙教育需在儿童阶段开始,作为漫长职业道路的职业预备期。职业启蒙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职业”两字的表层意思,而是需要从更深层次地考虑,通过“职业”的开展而赋予人的社会性,让孩子更清晰地知道如何才能更真实地投入到社会中生活。在实施方式上,职业启蒙教育是通过职业体验、职业角色扮演等进行开展的,与各社会组织、商业机构、家长、学校、社区等组织联合起来,利用相互的作用优势,整合社会组织资源,通过游戏、小组课程、实践体验等方式帮助儿童了解自己、认识职业世界,增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责任心等方面建设,以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建设。

二、当前我国发展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诉求与意义

在国家重新燃起对职业教育的热情时,职业启蒙教育似乎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它不论是对社会发展、学生个人成长,还是职业教育体系自身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启蒙教育是合理分配社会劳动资源的现实需要

近几年,“最难就业季”频频成为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媒体调查发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职业岗位变化,另一方面则在于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这就意味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普通工作。而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还没有从精英化定位向大众化转变,学生就业期望值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着严重的错位。虽然不能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一棒子打死,但不可否认这种指导一方面是应急性的,另一方面是技巧性的,有临时抱佛脚之嫌,显然不是万全之策。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改变其就业观念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出路。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在不同时期就业观念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如果能在教育启蒙阶段形成基本的职业意识,辅以职业技能,就能为将来的生存与发展未雨绸缪,让他们对将来的职业选择有更确切的倾向性、更合理的匹配性、更充分的适应性。学生接受职业启蒙教育后,合理地评估自身价值,就会避免好高骛远,对各行各业都秉持尊重的态度,对社会分工有正确的认识,便不会觉得自己屈就了某项工作。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能从一定程度上调整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人才和劳动力配置,从而有效解决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失衡、职业偏见等社会问题。

(二)职业启蒙教育是合乎个体身心发展的理性需要

教育最朴质的目的在于让人生活的更好,脱胎于教育母体的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培养在职业世界中更完满的职业人。“教育若不能授予学生谋生的技能,他们连生存和物质生活都保障不了,何谈对知识、道德和审美等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此乃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者黄炎培先生所言,他想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需要生存性需求与发展性需求的统一,而生存性需求是发展性需求的基础。据此,在青少年儿童阶段就教以部分生存技能,强调谋生意识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此外,在经济智能化发展的社会,普通人要想在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的职位变迁洪流中游刃有余,还必须具备除了适应自己感兴趣的职位之外的职场应变力。职业启蒙教育便是这样应需而生的一种教育,它能教予青少年儿童专业技能以外的涉及到职业情境的处理能力。另外需加以说明的是,在青少年儿童时期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是有科学依据的。按照人的成长规律,一方面,儿童的生理上需要进行适宜的体力劳动以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儿童的心理上集体意识和自我认同感逐渐增强,在这一阶段围绕职业生活所需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对儿童进行熏陶,能增强他们对职业相关知识的获取效果,亦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普适性能力。

(三)职业启蒙教育是健全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

根据国家十二五中长期规划发展纲要的指导精神,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实现内部各级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外部两种教育类型的多元立交。首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应具有自我延展性。在确保中、高职规模合理的情况下,“一方面向上延伸,包容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后的职业继续教育,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广泛性需要,另一方面向下延伸,建立职业准备教育层次以前的职业启蒙教育,以供给个体发展的普适性需要”。因此,在学生接受教育伊始给予职业启蒙指导,贯通职业教育这条轨道,而不是在普通教育升学之路行不通的情况下才“出轨”到职业教育。其次,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仅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再到与本科的衔接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有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能够融入到终身教育的体系之中。近些年,国家越来越重视中高职到本科的衔接问题,认为职业教育高移是一种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的做法。然而,对于是否把职业启蒙教育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中来,我们还没看到多少顶层设计。笔者认为,开展职后技能提升培训,比职前学历教育的影响因素更为复杂,因此,不如将受众面更广的职业启蒙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好。另外,从社会评价角度来看,倘若中专、技校里的生源曾受过职业启蒙教育,他们以成为高级技工为荣,自发选择在职校里开拓人生道路而非被普高普本所淘汰,那么职校生的身份还会被低看吗?如此,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反作用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三、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由来已久,但职业启蒙教育一直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状况显现为:

(一)萌芽早,整体规划起步较晚

梳理我国职业启蒙的历史,早在20世纪初就有黄炎培等有志之士以“职教救国”的口号来开启民智,他们从1919年开始以《教育与职业》为平台,撰文介绍西方职业指导的理论与经验,并对在我国开展职业指导的迫切性加以论证。1924年,中华职教社先后在上海、南京、济南、武汉等地举办宣讲会,对中学生进行升学与就业方面的指导。他们为职业教育的推广四处奔走相告,为职业科在《壬戌学制》中占有一席之地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统计,在政局动荡的1918—1925年,全国职业教育机构逆势而上,从531个增加到1695个。民众的职业意识慢慢苏醒,但民间宣传的受众仍是小范围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技术教育,并经历了四大阶段,分别以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化、思想政治教育倾向化、与生产劳动结合密切化、被素质教育肯定化为几个阶段的特点。然而在1988年9月20日,国家教委印发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改革)》中指出:“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适当进行职业技术教育。”我们可以窥见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劳技教育并不是等同的范畴,它受到的重视也不如劳动技术教育,但我们可将其视作职业启蒙教育的一种雏形。我国第一次将职业启蒙教育(或称职业指导)以比较正式的形式提出是在1994年,国家教委正式颁发《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而国外早已将职业启蒙教育明确立法并普及。如英国,在二战后着力恢复社会生产,政府颁布《1944年教育法》,该法强调了在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中加设工业制图、木工等职业倾向明显的科目。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一直是学者研究的摹本。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计教育,把培养对象的范围拓移到1—12年级,企图将他们从“升学主义”的泥潭中解脱出来,转而引向关注个人生计与未来发展的正道。之后于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运动,把学术学习和职业学习结合起来,目的是使高中阶段的学生能给自己规划一条职业道路。这项运动为中等教育和中等之后的教育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使学生跨越迷茫的鸿沟,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二)实践中未形成长效机制

我国近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学术研究并不少,而实际可操作性并不强。东华大学曾对上海地区7所985、211高校的大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对于“自己树立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的问题,绝大多数给不出确定的答案。将近46%的学生对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学生能明晰自己的目标选择。我国的职业启蒙或职业指导几乎都是在大学才开展,少之又少地见于中学阶段或者小学阶段,且课程很少作为必修课,更无法谈及统一的教育要求。反观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在人生各个阶段都有强调。从幼儿园开始,到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一直延伸到继续教育,其生涯教育的理念与终身教育保持一致。如美国,其1989年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对小学生该具备的职业能力有明确表述。初中的要求比之小学时更注重与职业世界的联系,如在“对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对工作与社会的关系”和“对职业规划的过程”这三项上,从“认识”的要求提升到“理解”的要求。邻国日本也注重各个教育阶段生涯教育的连贯性,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以为职业生涯做准备为线索呈现出明显的递进性。在大学之前就进行的职业启蒙教育,能为其后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留下继续深入和变化的空间。此外,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社会配合程度高,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有慈善机构捐赠,有企业与之订立发展合同等多种方式以促使学校提高竞争力。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局限于学校老师教的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理论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单一的教育方式使职业启蒙教育课流于形式,无法落实便也无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职业启蒙教育体制。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在国内研究并实施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探索。而和我国国土面积差不多的美国,在1974年已有9个州通过了实施“生计教育”的法案,有42个州已采取措施推行“生计教育”。英国也于2009年10月推行职业指导计划,率先在曼彻斯特、普利茅斯、约克等7个地区的38所试点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政策设计者可能出于这样一种考虑:认为一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制约其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所以一直未在欠发达地区推广或普及职业启蒙教育。

四、我国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分阶段、多视角、全方位地加以探索,特别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形成三大合力,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顺利开展推波助澜。

(一)政府方面

1.政府政策引领任何制度的改革与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作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尽完善,民间公益组织相对稚嫩,绝大多数较重要的机构设置及其专业、行业权威的形成与认可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职业启蒙教育推进过程中,政府强有力的行政体系和行政力量可以提升社会机构的社会认同度。一方面可将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经费纳入社会工作财政支持范围,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扶持资金投向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服务。另一方面是通过扶持或引进有经验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单位设立服务基地,配备服务标识和必要工作设施。为人民群众参与和接受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服务提供便利条件。职业启蒙教育起源于美国,指的是发现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职业倾向的教育活动。美国已经通过法律法规、课程设置、特殊节假日和心理分析等方法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完善职业启蒙教育,其经验对发展我国青少年儿童职业启蒙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美国,一些学校定期设立“职业日”。“职业日”那天,校方请各行各业的人到学校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如有警察、律师、营销员、消防队员、拍卖师、运动员等等。学生们学到的并不是什么职业能赚多少钱,而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2015年5月国务院要求设立的第一届“职业教育活动周”,对职业启蒙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政策风向标。总之,政府需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使一定范围内的人、财、物合理流动,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2.财政经费支持教育改革离不开经费,职业启蒙教育若要行之有效,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作支撑。我国义务教育的经费均由各地政府负担,只向学生收取一定的书本费,通常不会有剩余教育经费来支持职业启蒙教育。因此,政府需要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增拨教育经费以使教育投入更加合理、平等。美国在教育投入上花重金,1971年,联邦教育总署拨款900万美元,资助各州进行“生计教育”实验;1973年又拨款1.68亿美元推广“生计教育”实验;1977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还专门通过了一个“生计教育”五年计划,并拨款4亿美元支持其实施。得益于政府的财政助力,美国的“生计教育”项目实施起来才得心应手,教学设施得以完善,各种形式的教科书得以顺利出版,教职人员待遇提高教学热情高涨。

3.法律法规保障发达国家职业启蒙教育体制相对完善的背后,多有着比较健全的法律做保障。例如,日本的《学习纲要指导》,美国的《从学校到就业法案》,瑞士的《联邦职业和专业教育及培训法》。通过立法,能明确职业启蒙教育的地位、政府的责任;明确职业启蒙教育的开展范围和条件保障;明确职业启蒙从业人员的资质;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等。同时,将职业启蒙教育立法也是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得以铺张开和得以操作化的捷径之选。

(二)学校方面

1.学校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是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育人质量保障的前提。课程设计与开发最基本的五个要素是课程目标、内容、媒介、活动、评价。首先,学校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学生的天赋、兴趣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职业世界,增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责任心等方面建设,以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建设。其次,以职业兴趣激发、职业动机培养、职业技能体验、职业规划指导等几方面划分模块设置课程。再次,善于借助职业测评工具,从提升学生的生活职业技术、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和媒体技术三大方面来开发课程。最后,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推进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请社会各界人士开展讲座,以各行业出彩人士事迹为题材,对学生形成职业精神的震撼;通过利用黑板报、校报、广播等媒介的宣传,使学生沉浸在职业启蒙教育的良好氛围之中。

2.教师课堂贯彻课程的几大要素需要通过老师的教学设计加以糅合。首先,教师在教好专门课程的同时要承担“职业咨询师”的角色,向学生普及相关联的职业类别。如语文老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自己还可以选择从事编辑、主持人、作家这样的职业;数学老师可以向同学介绍金融类相关职业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化学老师可以向同学介绍食品加工行业或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前途。以此为学生创造对职业感知的机会,使其早期便能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有利弊权衡。其次,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兴趣挖掘。一个只知道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潜力,看不到学生其他方面闪光点的老师,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悲哀。老师可以留心平时的黑板报是哪些同学在做,然后推荐他们以后从事广告设计之类的职业。而不要让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认知,即分数高的去学理科,另一些不得已的选择文科,再剩一批为了高考走捷径而读了艺术。再次,在具体的教学操作方面,教师可以围绕职业这一主题,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传授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让学生都切身参与到职业普及的过程中来,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活动形式可以是话剧、演讲、辩论等,通过学生表现出的职业倾向加以总结,鼓励他们走自己向往的职业之路。

(三)社会方面

1.家长更新观念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是阶段性的,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终身的。学前教育大师福禄贝尔在谈到儿童时期的教育时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妨说是在母亲手中。”儿童从被父母生育到被养育,每一阶段的智力唤醒与道德观念都以父母为学习摹本。父母要秉着人尽其力、物尽其用的观念帮助孩子从兴趣、性格、特长等不同方面探求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不要总是信手拈来老一套的说辞,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某些职业的排斥;也不要总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与自己家的孩子相提并论,要注重对孩子职业意识的日常引导,让他们懂得“术业有专攻”、“行行出状元”。比如,本身就有职业身份的父母可以与孩子交流自己的职业特点、福利待遇、工作感悟,尽早让孩子了解不同职业对个人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此外,新闻媒体等报道的职业信息也可以让孩子去关注,从生活点滴处培养起他们对职业信息的搜集本领。这样既是对学校职业启蒙教育的补充和延续,也是让孩子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的途径。

第2篇:青少年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启蒙;社会价值

一、职业启蒙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初以来,海外一些国家已经相续在青少年中推行职业启蒙教育,这些国家将职业启蒙作为学生未来职业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在我国,台湾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较早的地区,他们从小学开设提供儿童职业启蒙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培养职业观念,让学生了解教育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除了北京、上海偶尔会有一些职业体验日外,真正将职业启蒙教育嵌入学校课程的少之又少。而目前我市职业启蒙教育严重缺失,几乎没有进行过有计划的职业启蒙教育,学生对当前的就业状况以及自身的职业特点也知之甚少,而且也没有固定的对象可以进行职业规划咨询。在本地区的青少年群体中,职业启蒙教育起步晚,制度不健全,学生职业意识淡薄,片面强调智育,可见基础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缺失其危害之深远。

二、职业启蒙教育研究的理论价值

1.从微观的个体——中小学生成长角度,推进职业启蒙教育的显性价值,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高校对学生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思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2.高职院校角度,通过此次对职业启蒙教育走进青少年的研究,深化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院校与地方教育机构的融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储备人才,将职业启蒙教育真正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状职业教育,深化高职院校社会价值新方向。3.从宏观角度看,该理论研究,可以复制到中国的任何一所城市,将大大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三、职业启蒙教育实际应用价值

1.加强职业启蒙讲师队伍建设。职业启蒙教师需要了解职业之演变、构造,同时还要有讲授经验,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缺乏企业经验,企业及其他职业中的优秀人员缺乏正规的讲授经验,而高职院校的教师一方面具备企业的实战经验,同时又掌握了课堂授课的技巧,这些条件为我们更好的实施该项目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高职院校,素来高度重视社会服务这一重要职能。围绕“拓宽社会服务职能,构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学院拥有多家实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对职业教育有较多研究,为该项目提供独一无二的实施条件,体现高职院校新形式下的社会新方向。2.吸引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到职业启蒙教育中来。有效实施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规划机制,需要学校、社会、家长形成教育合理,高职院校作为平台的搭建者,充分利用学院校企合作资源、学院社团。教师工作室等各种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导,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以及自理能力。

四、职业启蒙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1.本项目研究的目标。针对目前青少年对自身职业规划不清晰的现象,以及在校开展项目少、参与度低的问题,开展“发现自己,启迪未来”的青少年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实训基地、教师工作室、特色校园文化等优质资源,通过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职业规划素质教育。“体验一个项目、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建构起新的桥梁,为青少年提高一个多元学习与互动的平台,拓展青少年对职业的认知,并在未来的日子里为之成长。通过职业启蒙教育活动,打破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界限,有效促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沟通,促进了高职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和社会服务延伸与辐射,实现区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普及青少年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也填补了青少年在职业专题教育上的空白,提升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对职业的认识,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符合青少年心理需求和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激发青少年对职业的憧憬和热爱。同时提高本校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自信人格。2.职业启蒙的内容安排。(1)制定明确可行的职业启蒙教育规划。(2)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新方向突破。放宽讲授对象,从高职学生扩展为从小学开始直至大学的学生,通过职业启蒙教育为契机,更好的将终身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注重新兴行业的出现,依据社会变革发展,重视创新保持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理念带到队伍中来。3.职业启蒙教育研究思路。(1)中小学职业启蒙余教育与职业规划现状调研。在该研究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与谈话、随机抽样等方式了解中小学职业启蒙与规划的现状与特点,学生对自我成长与未来职业发展的理解现状,对职业准备与职业理解的认识现状,以及家长对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影响的现状调查。(2)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新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困境解析。往往学生走进了大学门,才开始接触职业生涯规划,但往往理想职业认知水平不高,对职业的认知领域较为狭隘,归根求源,缺乏职业认知引导不足,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在困境面前应顺应时展,开拓自我社会价值新方向,挑起中小学职业启蒙的重担,弥补中小学课程学业中的不足。(3)职业启蒙教育走进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实施体系建立。职业启蒙教育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学科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它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也可以与其他任意学科组合进行课堂教学,也可以在商业情节或项目中教学,根据不同的职业,选择不同的载体,从而达到相对较好的启蒙效果。如在我们设计的《如何成为服装设计师》的课程中,不仅通过老师的现场成品展示、多媒体视频成像分解,了解到服装的制作过程,还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扎染工艺,让学生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多姿多彩的职业世界。此外,还让学生了解到当下自己所学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在如何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这门课程中,学生们打破原先片面的认识,原本认为学画画就是成为画家,在通过这门课的启蒙学习后,他们知晓了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前期的设计绘制也需要有很好的绘画功底,在后期的家长老师反馈意见中,普遍反应接受过启蒙教育课程后,学生真正做到爱上学习。4.职业启蒙教育研究方法。针对此次研究,前期主要选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把握理论发展脉络,对现状、成因进行归纳,为进一步开展提供资料和思路。通过访谈为本文提供个案佐证,从实践中探讨职业启蒙规划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最后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深入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强化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规划新意识,促进实现自身兴趣与创业目标的良好匹配,也为高校高等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同时,在研究基础上积极实践,设计各类职业启蒙活动和课程,活动前依据本次主题制定实施方案,开发活动课程并制定青少年活动手册。并由课题负责人、学院专业专家、基地学校审议,做好活动的宣传。在活动中协调并确认活动时间和活动课程的选择。组织活动仪式并观摩专业,开展文化参访和部分专业技能体验活动,并做好相关评价。教师组织青少年开展活动后并作出活动评价。活动后后做好本次青少年活动小结并反馈负责部门,领导听取活动反馈情况并总结指导。各职能部门做好每次职业活动小结,并根据各参访学校反馈意见,调整优化活动课程。5.创新之处。(1)职业启蒙教育价值显现。通过此次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创新能力,较早的启蒙教育能够帮助到不同阶段的学生形成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有助于个性的发挥,为适应未来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打好基础。(2)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对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阶段性课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模块,不仅符合学生知识形成,更贴近学生的自我需求。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对学生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也提供了思路。(3)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需要中小学与职业院校的紧密配合,职业院校提供专业教师和动手操作的场所、设备,初高中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为职业院校提供较好的生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黄兆信,郭丽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2(19)

[2]任聪敏.网络时代下的职教观定位[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第3篇:青少年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医教育;中医药文化;儿童教育;发展心理学;中医启蒙教育;《黄帝内经》

中医学具有悠远历史,精深博大,保障了中华民族繁荣壮大,且给世界各国人民治疗、养生保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中医发展路径应立足中医理念,保持中医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2]。中医药学发展的真正力量源泉在于我国的青少年,因此当使中医思维立于少年,以振兴中医。

1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状

《京华时报》2012年6月25日报道:北京全面启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课堂引入中医只作推广中医药知识,并非硬性规定的课程要求,不进入义务教育课表的安排,也不进入考试的安排。不少人觉得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多上一堂中医课,给学业繁重的孩子们增加压力,这种想法显然是基于应试教育功利性思维来考虑的。从中医进课堂内容看,其实质并非让孩子们去学医,而是让孩子们对最基本中医有所认识、了解。多年来,中医一直处于非常尴尬地位:一方面我们总将其定位为独一无二、宝贵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不少人却对中医效用持怀疑态度。由于中医在与西医竞争中处于明显下风,因而保护中医不能仅依靠一些中医专家来摇旗呐喊,而更需政府部门大力扶持。从这一点来看,北京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一颗种子非常有必要,且中医药文化课并不要求考试,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学业压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既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考量,也矫正当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内容遴选上务必要做到科学可持续:内容过于简单,会偏离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内容过于深奥,会使普及中医药文化初衷打折扣。因此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方式进行教学,确实值得教育部门深思[3]。2016年9月1日,在甘肃省陇东地区庆阳市庆城县推行试用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岐黄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试用--四、五、六年级3册)、青少年岐黄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试用--中学通用版),在推出以来得到广泛关注,赢得了当地社会各界、教育系统、中医药系统的一致好评,值得推广。甘肃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人民真挚、热情、朴实。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着力打造中国西部药都、中医药文化品牌,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突出,中医药已经成为甘肃一张亮丽的名片,担当更加重要的使命。中医药人才培养要能体现多元化的目标。从培养层次来讲,在甘肃这样的欠发达地区,专科人才是需要的,不能一味追求高层次。从类型来讲,培养中医药人才,服务面应该更宽一点,不仅要培养临床医疗人才,也需要培养研究型人才,还需要培养服务型人才、技师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中医药人才培养要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医药教育必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相对接,要能培养中药产业、健康服务业等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相关人才。由此看出了结合本地区发展特征,对甘肃地区中、小学生培养中医药兴趣的重要性。浙江省2017年组织编写中医药小学教材《中医药与健康》在全省范围内投入使用。儿童小学阶段属心理学发展中的童年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重要的阶段。儿童通过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动机、内在需求被激发出来,不断内化所学知识,将思维方式不断深化,以有序发展自身的心理。浙江省的中医教育进小学课堂作为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星星之火”引起广泛讨论[4]。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儿童中医药启蒙教育的原因?中医教育与儿童教育是否相适?儿童教育素材中的中医药文化有益与否?其发展前景如何?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2中小学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教育必要性

由于各种文化飞速融合,国民自身文化素养有所欠缺,尤其对中医药文化盲目、不解,加之民众对于中医认识度不理想[5],普及青少年中医药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中医药文化的青少年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弘扬者,推动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很好的基础教育作用。通过中医药文化、知识学习可完善中、小学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的不足。作为中、小学生的青少年正处于观念、理念形成期,能快速吸收新鲜事物,处在文化、素质启蒙教育的绝佳期,利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另外,经济全球化迅速,文化输出变成国与国之间软实力较量的有效手段之一[6],中医药文化进小学、中学校园,利于培养优秀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扬者,利于中国的文化经济输出,利于培养中、小学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3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可行性

3.1中医启蒙教育

适应儿童心理特点儿童时期,从自我中心到脱自我中心化。儿童的认知特点以自我中心为主导时,对世界的认识总是从自身角度出发。当其进入脱自我中心化,儿童发展了认知,逐步立于客观角度来认识、了解世界[7]。中医药的历史文化内容都可用于儿童中医启蒙教育的优秀素材,引导儿童思考,勇于尝试,从而对其行为习惯正确引导。

3.2中医启蒙教育符合儿童时期思维儿童的智慧发展由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不同阶段演变构成。儿童年龄越小,越需要依赖右脑非理性的加工处理。儿童时期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具体表象、形象、联想[8],中医的学习启蒙重视对于具体形象思维的感悟。中医教育中“观象明理”同儿童期的思维方式较为相符。

3.3中医启蒙利于儿童道德情感与亲社会性发展

儿童开始由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随着对自身认知深化、行为能力提高,逐渐形成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从而产生对社会有利、积极向上的行为[9],即亲社会行为。发展心理学强调应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这正是中医学的特点[10]。源远流长的中医与情感性、亲社会性特征息息相关。中医学是古老学科,富有形象性、理解性、灵活性、情感性等,尤其适应于儿童期心理、健康成长。

4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发展情况

中医儿童启蒙教育并不是近几年才尝试开始。上海市静安区威海路第三小学2007年开设“健康饮食”校本课程,教案来源主要以《本草纲目》为蓝本[11-12]。中医儿童启蒙教育已存在一定实践上的基础,譬如北京、甘肃、浙江等[13],但其局限在小范围内、试点投入时间较短。基础教育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作用,己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多次探讨将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药文化教育带入义务教育课堂,现已明确指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义务教育课程”[14]。中医药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得到国家层面的肯定,将其在青少年中普及、推广能够对中医药发展和青少年成长产生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5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发展条件

国务院2016年颁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指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的课程当中。中、小学中医药教育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中、小学中医药读本已被推出。中医药颁布相应政策,各地工作稳健推进,儿童中医启蒙教育发展良好。

6中医教育之实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具体措施

《黄帝内经》围绕生命问题展开,是一部百科全书,可用于儿童的中医启蒙教育[15]。关于中医启蒙教育自古有《三字经》《千字文》等,所载都不离乎《黄帝内经》。《三字经》中七情:“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五行:“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五色:“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五臭:“腥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五味:“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千字文》中六气:“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养性:“性静情逸、也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饮食:“具膳餐饭,适口充肠”。中国历史科举时代,儒家十三经学子们必读,《黄帝内经》即其中之一,也给很多弃官从医者创造有利条件,北宋范仲淹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宋代设立了特有的医学教育机构,使得医学被纳入儒学的教育体系,构建出中医药文化的素质教育。现代中医药文化教育发展从史实得到启示,有条件就从“从娃娃抓起”,使得中医药在中医药学科发展、社会认同度上有更高的发展。以《黄帝内经》为启蒙的中医药文化教育[16]:(1)中医药文化知识教育[17-18];(2)中医药文化素质教育[19-21];(3)以《黄帝内经》为启蒙普及教育[22]。内容系统化;形式多样化[23];总揽全局,政府统筹[24-25];循循善诱,教诲不倦[26];自强不息,少年奋发[27]。

7总结

第4篇:青少年启蒙教育范文

尊重是思想启蒙教育的基础,是人与人契约意识的最具体的表现,我国自古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初中二年级教材第九课中也强调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尊重的前提是理解,思想品德教师应该理解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理解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课堂内外的启蒙教育都应该以青少年为本,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和主人翁精神,不仅要言传,更需要身教;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青少年的基本权益;尊重学生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例如,严禁各种诸如“好生、差生”等有歧视性的区分和对待;不搞表演式团会和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读四平八稳的稿子、背僵化作秀的成人话。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理解,在课堂内外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使学生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践行,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尊重意识的培养中注重学生们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培育,以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的名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勉励大家包容异己,让他们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至理名言,并开展课堂小型辩论会,训练学生既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能尊重他们发言权,取长补短的能力。

2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育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课应该肩负起责任,大力推行启蒙教育。初中三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主题篇章,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细致深入地讲解现代国家、社会与公民的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他们对国家的义务以及相应的权利,让他们基于对家园天然眷恋而生的初级爱国情感升华和落实到公民的义务和权利之间的关系上来。在课外活动中指导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比如“假如我成为镇人大代表”的主题班会,比如班级委员会的选举,让他们养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此外,要多多引导学生阅读青少年古今中外启蒙著作,让学生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现代意识。

3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育应强调情感体验化,提升道德素质

有学者说过,过有道德的生活,在方法上强调体验。哲学家狄尔泰说,人们生活在体验中,生活表达在体验中,并通过体验而生活。所以,道德的生活必须注重道德体验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情感,也就是说道德的学习是一种情感的学习,是入“心”的,必须以体验为基础。而体验不是凭空发生的,也不是在书本的学习和理性的推理中完成的,体验是一种移情和理解,它使他人、他物融入我心,浸染生命,撼动心灵。在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在与外部世界的多方接触中,得到大量的信息,受到大量的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价值等因素加以碰撞、组合,把从外界获得的所有的概念、知识、印象等因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价值、能力和习惯,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正确理解体验教育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为了发掘同学们对弱者或者社会底层人士的同情心,教师可以对网络上的海量资源进行筛选,获取相关文字和图片信息,让同学切身体会弱者的生活不易,从不同视角去了解社会和民情;比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敬老院的义工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各个方面,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把体验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青少年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文明修身。

4让青少年了解世界,了解时事,跟上时代潮流

同志指出:“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才能为发展经济、发展先进生产力指引正确的方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当今经济、政治和生态环境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家的壁垒越来越弱,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只有让学生了解世界,关心时事,才可能让我们的青少年有胸怀和眼光去面对未来,才可能去肩负祖国和时代交付的使命。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把下一代送出国门留学培养或者短期考察,以扩大孩子的视野。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开阔视野,了解世界,把现代的先进文明成果和信息教授给国家的下一代。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案例,介绍各科思维方式和习惯。令人遗憾的是,笔者发现作为当今思想品德课启蒙教育的一章重要内容,“让青少年了解世界,了解时事”的教育方向上教材涉及得少,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学生世界意识薄弱,应该成为今后一个重要的教改方向。思想品德课的启蒙教育是新时期提高德育水平的重要措施,更是德育体现其本来的价值功能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全人格形成及实现其人生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

5结语

第5篇:青少年启蒙教育范文

一、少先队员信仰启蒙教育的内涵

少年时期是主体意识觉醒、开始感受生命价值的初始阶段,也是追求信仰生命的萌芽时期。对少先队员来说,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并通过培养诚信和信任的品质,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就是信仰启蒙教育。当前我们的教育方针的“魂”在于立德树人,其根基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落实教育方针,说到底就是要扎根信仰教育。

二、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的内在联系

“三信”即诚信、信任、信念,“一体”即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三信一体”即在诚信教育、信任教育和信念教育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由此奠定少先队员的信仰基础,即信仰启蒙。

(一)诚信教育的内涵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

其基本含义就是诚实无欺、践约守诺,蕴含着三层内容:①它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②它是一种制度,是少先队员行为范式和人际关系的模式;③它是少先队员的人品修养,做人的根本准则。诚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少先队员正处于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诚信教育应贯穿于他们整个教育生涯。

(二)信任教育的内涵

信任就是“相信而敢于托付”,“信”是“任”的前提,“任”是“信”的目的和归宿。其内容有三方面:①它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心理现象;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③它是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信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前提所在,是社会团结的道德基石、社会关系的润滑剂和社会中最重要的整合力量之一。

(三)信念教育的内涵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信念是一种意念,信念的不断强化促使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各方面形成内在的一致性与自觉性,则为信仰。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少先队员的行动指南、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体的诚信是达成社会信任的根基;信任是诚信的前提,诚信也是信任的前提。当少先队员诚信品德养成,并形成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信念是个体对“诚信与信任”知、情、意的有机统一体,引领着少先队员对未来生活探知的精神追求。因此,由对“诚信、信任”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所建构起来的信念系统不断强化,必然成为孩子未来的信仰灯塔,成为有爱国信仰的接班人。

三、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实施途径

在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四大途径进行了探索与实施。

(一)自下而上的中队队会活动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而全校间周一次的队会课就是浸润队员信仰最重要的沃土,因此少先队员的信仰启蒙教育有了充分的时间保障和阳光雨露的滋润。同时分设“低段诚信———中段信任———高段信念”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落实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进行队会课建设,层层递进,形成螺旋环绕式的课程设计,在每一个班级和中队形成系统化、特色化的信仰启蒙教育实践活动体系。

(二)自上而下的大队主题活动

学校大队部根据传统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校性大型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悠悠粽子情”,大话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如清明节“祭奠英烈”,感悟革命烈士不惜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开创祖国光明的今天这一坚定信念。让节日不流于形式,让节日的文化代代相传,学习先辈们为崇高信仰而奋斗的精神。活动在全校集体开展,师生人人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营造出浓烈的学习氛围,让文化信仰深化在队员们心中。

(三)创建家教中心,形成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人们常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观念对孩子思想的影响是最深远的。树立孩子的信仰先从家长的信仰教育开始。家校课程是由学校“家庭教育中心”结合家长的思想观念情况和学校“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目标,开发家校共育少年儿童信仰教育的课程,让家长参与队员信仰启蒙教育实践活动。

(四)携手社区,促进教育合力

社区联动课程是我校与社区共构的进行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的课程。社区教育充满着巨大的能量,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无意识地感受着社区的影响。因此,我校紧密联系社区教育工作站,与他们联手共建少年儿童信仰教育的课程,在社区进行“三信一体”的信仰教育环境文化宣传,组织孩子和社区成员每月至少一次以上的“三信一体”的信仰教育活动,使信仰教育能够无缝隙地链接、延伸。这种多元途径建构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课程,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信仰启蒙教育活动,让生活课程化,让课程生活化,打造了一个少先队员信仰启蒙教育的全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卫军.当代青少年信仰状况的哲学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熊成,帅伟伟,王庆华.从信仰教育入手解道德教育难题[J].科技信息,2011.

[3]朱灿.小学生诚信教育探析[J].金融经济,2014,(05).

[4]朱卫嘉.信念的特征、作用及其形成机制新探———兼论当代大学生信念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83-87.

[5]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08,(05):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