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曹文轩简介范文

曹文轩简介精选(九篇)

曹文轩简介

第1篇:曹文轩简介范文

【关键词】 曹文轩;《青铜葵花》;苦难意识

2016年4月,曹文轩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摘得该国际大奖,也是对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最好肯定。他善于以儿童视角来展现生活中最深重的“感动”,在其众多儿童小说中《青铜葵花》独具特色,既展现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也“窥见”现实生活的苦难,呈现出对生活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一、《青铜葵花》苦难意识的形态

小说《青铜葵花》讲述青铜和葵花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来自城市的女孩葵花随爸爸到大麦地,因爸爸发生意外而成了孤儿,在这里她认识了乡村男孩青铜,并被青铜一家收养,他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一同经历着人生道路上的悲欢离合,在苦难中依旧保持着乐观坚强的品质,直到有一天葵花被强行带回城市。

曹文轩笔下的自然具有两面性,人们在享受其美的馈赠时,也需承受其“无情”面,葵花爸爸为了救起图纸而跌入水中被淹死、大水将青铜家的房屋冲毁、三月蝗灾给青铜家乃至整个大麦地带来的灾难等情节,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潜在的关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是渺小的无可奈何的。曹文轩在表现物质环境造成的苦难时,也注重人物心灵的刻画。葵花七岁时成为一个孤儿,她承受着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痛苦。青铜因无法说话,几乎所有人都不理解他,孤独如影随形。这些苦难的经历,从侧面展现了人物心灵的变化与成长。

儿童文学是给孩子带来的文学,包括喜剧和悲剧“后者有些时候甚至比前者还要重要。”[1]“悲剧”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中对故事产生了强烈共鸣,使自己内心的情感得到释放从而获得一种酣畅淋漓之感。青铜一家为了最基本的生存而挣扎,却从未绝望,一直在前行的道路上用自己的方式奋斗着、抗争着。作者就这样在对青铜、葵花和嘎鱼等少年生活中发生的苦难描写中,通过主人公面对苦难的态度及其成长形象的塑造,在这种坚持中汲取力量,收获希望,使自己内心的情感得到净化,获得关于生活以及生命的启示。

二、《青铜葵花》中苦难意识的成因

《青铜葵花》对苦难的集中描绘展现了作家的“苦难阅读观”,这与作家的生命体验和艺术追求相关联。

作家作为文本的主观创造者,作品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个人印记,受到自身生命体验的影响。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之后经历了物质条件匮乏的 “三大改造”时期、“化运动”与“”的饥荒年代和,这些年代是发展与动荡并存,人们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转化成作家深刻的生命体验。正是对“苦难”的亲身体验和记忆,才造就了潜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苦难意识”,自然而然反射到作品中,为此,让读者看到青铜一家由于贫困而导致家庭种种悲哀的发生,房屋被毁没钱新建、为了捱过饥荒奶奶卖掉戒指等,是经过作家的“情感加工”,融入了创作主体的生命体会之中的情节。

曹文轩强调“感动”的力量,他在庞杂的儿童文学市场环境下,将“感动”视为文学的基础,为作品注入“感动”。“我以为人类当初之所以选择文学,就是因为文学能做‘感动’的文章”,[2]他让感动触动人心,牵发读者情绪,使其被深深打动并沉浸其中。葵花因没有灯而无法写作业,青铜想到可以抓萤火虫放进南瓜花里来做灯;葵花参加学校表演,缺一条银项链做点缀,青铜用芦苇管穿过冰棱为葵花做出了一条冰项链……这是孩子的智慧,朴实、认真,包含着满满的诚意与在乎,青铜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生活中一个个困难,使苦难生活多了些惊喜,更添了份感动。葵花和青铜在艰苦的日子里相互理解,彼此依赖。结尾处,葵花被带回城市,青铜每天独自坐在大河边的草垛上,望着葵花离开的方向,有一天竟模糊地喊出了“葵花”二字,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作者赋予了青铜固执又真挚的个性,在离别时、在青铜喊出葵花的那一刹那,这种情感的力量达到了至高点,而苦难也同时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读者在那声“葵花”中收获一丝慰藉,也为两个孩子间的友谊而打动。

曹文轩在苦难背后包蕴着一颗悲悯的心,以“感动”作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中心点,在感动中让读者发现善的力量、美的力量,感染读者,让读者体味作品的真正内涵。

三、《青铜葵花》中苦难意识的价值与意义

从人类历史记载的开始,苦难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存在着。苦难的意义从本质来说,是让社会让整个人类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的本质意义。

1、培养读者面对苦难时的“优雅风度”

曹文轩借《青铜葵花》叙述了对“苦难”的看法,诉说了对孩子应如何看待“苦难”的美好希冀,“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的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3]优雅风度是一种从容不迫的气质,是在深刻认识“苦难”后,怀揣着对苦难、对生命的敬畏培养而来的,是身困境时的永不言弃,是体验痛苦时的坚定沉着,是面对苦难时的波澜不惊,平静淡然。不论是《草房子》中桑桑与疾病顽强抗争的姿态,还是《青铜葵花》中青铜一家面对苦难时的不懈与真诚,亦或《细米》中梅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曹文轩用一个个故事向读者编织了一张“童年的网”,不是一味的快乐,不是只充斥着痛苦,而是悲乐交融的。向读者传递的是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作家对读者的期待:面对苦难时,依旧能够保持优雅的风度。

2、对儿童文学创作价值导向的影响

曹文作为儿童文学作家,一直坚守自己的文学观。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底线与艺术追求,抒写“感动”。其写作“似乎总包含了与流行中的某些时代风潮相抗衡的意味”。[3]古今中外不缺乏描写苦难的作品,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平安夜里凄惨的冻死;丑小鸭在大家的嘲讽下依旧努力成长蜕变为美丽的天鹅;格林童话里灰姑娘在继母的虐待下依旧保持着善良的品质,最终收获幸福……这都表现了作家的责任意识。在《青铜葵花》里,作者描绘了自然风景之美,乡俗人情之美,以及苦难造就的悲剧美。作者借此告诉读者,世界是双面的,儿童文学作品面对的是广大处于成长分辨期的儿童,更应该表现出一定的前瞻性。

总之,曹文轩在儿童文学中传达着关于“苦难”的故事,传递着对于“感动”的理解,他保持着淡然从容的人生态度,坚守着“为作品注入感动”的立场,以美的意识过滤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苦难”,这对当代儿童文学界无疑是一个标杆,使创作者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思考儿童文学的受众群所真正需要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儿童作品多些沉着,少些浮躁,多些文学性,少些功利性。

【注 释】

[1][3] 曹文轩.青铜葵花代后记《美丽的痛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61-262.

[2] 曹文轩.草房子代跋二《文学是不死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98.

【作者简介】

第2篇:曹文轩简介范文

合作的缘起

邀请中国知名作家和瑞典知名作家就同一个主题,共同创作一个图画书故事,由中国的插画家为瑞典的故事插画,由瑞典的插画家为中国的故事插画,这份共同创作的作品,在中国和瑞典同时出版!这一次跨越中国和瑞典,跨越作家和插画家之间的合作,起源于天天出版社对中国作家如何与国外作家、出版、读者进行深层交流的一次实践。

对于目前的中国出版来说,版权输出仍处于起步阶段。中文图书版权的对外输出,还难以从经济和贸易的角度来考量,只能从文化和交流的角度来考虑。其实,就目前世界图书版权贸易的整体情况来看,除了美国和英国是版权输出大国之外,西方的许多国家――德国、法国、瑞典等也都是版权引进大户。为了推广本国的作家和图书,这些国家的驻外大使馆都实施一系列的出版资助政策。而对于亚洲国家来说,日本和韩国近年出版的儿童图书,虽逐渐被欧美出版界认知,但是面向欧美的版权输出并不多,大部分版权还是授予了亚洲国家。除了畅销书和世界熟知的经典名作,作家和图书被其他国家的读者接受,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中国的童书作家来说,目前适合海外版权输出的图书产品较少,而海外版权售出之后,在国外的销售以及影响力,更是难以奢求的。因此,想要增强中国作家在海外的认知度,真正让国外的出版社、读者了解中国的作家,我们现在还只能从有特点和有风格的作家开始,与海外作家和出版社进行深度的合作与交流,而不是简单的版权输出。《杯子的故事》项目的策划,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

瑞典驻华大使馆的文化参赞伊爱娃女士对我们提出的这个想法非常感兴趣,她心目中最好的人选,便是瑞典当代畅销童书作家马丁・维德马克先生。马丁先生主要的作品有《拉塞玛娅侦探事务所》和《大卫和拉丽莎》系列儿童侦探故事,他的作品在瑞典的销售数量,已经超过了林格伦的作品。而对于中国作家的选择,无论从作品的文学性、在国内的畅销度,还是被译介到国外的程度,曹文轩先生都是最适合这次合作的人选。后来,在2012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马丁在“大佳面对面”访谈中讲起这次奇妙的合作的开始,他说:“接到爱娃女士电话的时候,我正在火车上,她跟我讲了这个奇妙的设想,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我甚至没有一秒的考虑,就说,‘这太棒了,我非常感兴趣!’”于是,这个项目就这样开始开展起来了。

创作和出版的交流

2012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那天,马丁・维德马克先生受瑞典驻华大使馆的邀请,来到中国,拜访曹文轩先生,一起商议他们即将开始的合作的诸多细节。首先要确定的,是“写什么”!之前,曹老师曾建议,双方一起就一个小的、具象的事物来创作;而马丁则倾向于不限具象,只要双方的故事中能向孩子们表达“未来世界是美好的”的信念。马丁先生一行来到曹老师家里,曹老师拿出中国传统的青瓷茶壶,大家一边品茶,一边讨论连结两个故事的共同主题。为了加强这两个故事的联系,体现就“共同主题进行创作”的合作出发点,大家一致认可,还是应该由一个共同的具象生发故事,而故事的主题将表达“未来世界是美好的信念”。“要不就以‘杯子’为这个具象吧!”曹文轩举起手中的茶杯。“好吧,我们就从杯子来写!”马丁也笑着表示赞同。《杯子的故事》的具象和主题终于确认下来。

接下来是插画家的选择。在曹文轩已经出版的多本图画故事书中,马丁一眼就被龚燕翎插画的《一条大鱼向东游》所吸引。龚燕翎插画表现的中国绘画的意境,让马丁感到新奇和震撼,他的故事,也想请龚燕翎来插画。而曹文轩的故事,将由与马丁合作多年的海伦娜・威利斯女士插画。就这样,在情人节这天,中国和瑞典就像一对情人一样,为一本独特的儿童图书携起手来,共赴一场奇妙的旅程。

2012年6月,曹文轩和马丁的故事,已经摆在编辑们的面前。曹文轩创作的是一个从小意象着手的“杯子一家”的故事,题目是《失踪的婷婷》,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对团圆、完整和美好的向往。而马丁的故事――《沉睡的河神》,则以宏大的西方“神杯”传说为背景。故事中的两个小主人公,为了破除灾难的诅咒,经历三次考验,送还了河神的杯子,挽救了灾难中的村庄。从同一个具象开始,两位作家创作了风格如此不相同却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特色和讲述故事的方法。这两个故事分别由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爱娃女士和瑞典语翻译家王凯梅女士翻译成瑞典文和中文。接下来,大家都在期待,不同国家的插画家与作品之间,即将产生的奇妙的化学反应!

2012年9月,与这本书相关的4位创作者以及瑞典伯尼尔・卡尔森出版社的社长爱娃・达林女士,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的社长、编辑们齐聚北京,总结这本书前一阶段的创作,探讨接下来的合作细节。当时,海伦娜女士已经完成了《杯子的故事――失踪的婷婷》的封面和“人物”造型,龚燕翎女士完成了《杯子的故事――沉睡的河神》全部的草图。大家充分讨论了两个故事的插画表现方式。海伦娜女士画中的杯子们,就像人物一样具有喜怒哀乐的表情,而小女孩则生动地从杯子中探出身来。而龚燕翎女士对故事的结构构想,意境充沛,马丁十分满意。两家合作的出版社之间也就出版做了充分的沟通,讨论了出版形式、宣传营销上的各种想法。

2013年8月,《杯子的故事》在中国和瑞典同时出版了。在中国,它的封面故事是《失踪的婷婷》,是由曹文轩创作的故事;在瑞典,它的封面故事是《沉睡的河神》,是马丁创作的故事。虽然两本书故事、插画相同,但两个国家的编辑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入了独特的设计。中文版的图书,在两个故事的连接处,用漫画形式记录了《杯子的故事》合作的全过程,作为这次独特合作的纪念;而瑞典的同行们则在装帧上体现了独具匠心的设计,他们在两个故事的中间多加了一个硬纸板壳,这样,这本书无论从正面还是背面翻开,都可以直接阅读,表达了对两位作家同等的敬意!

合作的影响和意义

在2012年9月举办的“推开合作之门――中外出版深度合作”(瑞典站)的活动中,邀请到了瑞典贸易大臣爱娃・比约林女士,中国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先生,中国出版集团的领导,以及所有的创作人员,召开了盛大的新闻会。中瑞两国贸易和新闻出版的领导,藉由这样一本独特的童书深度合作,表达对创新中外文化交流模式,加强中瑞文化交流的期望。媒体报道称“这个项目是一项整合中外作家、插图画家、译者和顶级出版机构等优质资源的综合合作计划,使同一题材、同一体裁的作品在同一本书中实现跨语种、跨国界、跨艺术形式的立体演绎,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在欧洲的影响”。这次合作,也入选当年出版的“大事件”。

利用作家在本国的影响力,带动对方作家在本国知名度的提升和域外文化在本国的交流与吸收。由曹文轩带动马丁在中国被更好地了解,由马丁带动曹文轩在瑞典被更广泛地认知。这是天天出版社策划这次合作的初衷。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海外,在海外的出版与发行,不应该是沉寂的、少人问津的,而应该展示作家与创作独特的魅力。在《杯子的故事》还未出版的时候,曹文轩就曾多次在讲座中谈到他和马丁先生的这次合作。在201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大佳面对面”访谈中,他讲到:“我在一次和100个老师的讲座中,讲起了这本书。假设每个老师班上有40个孩子,当老师和班上的孩子们一起阅读的时候,就至少有4000个读者知道了来自瑞典的马丁先生。”而当这本图书出版之后,曹文轩每到一个城市,给孩子们讲阅读课,都会讲起“婷婷的故事”和他与马丁的这次奇妙合作,这本书在当地很快就脱销了。而在2013年的瑞典哥德堡书展上,在瑞典最大的传媒集团伯尼尔集团繁忙的展位和活动区里,《杯子的故事》被摆放在醒目的位置。马丁和插画家海伦娜女士,一页一页地给孩子们讲述这个故事,讲他们在这次合作中的一些有趣的感受,讲瑞典与中国不同的观念和文化的交流。曹文轩先生和龚燕翎女士的创作,就这样被生动地带到了瑞典读者的面前。

第3篇:曹文轩简介范文

[关键词]草房子;古典主义

一、回望忧郁的田园

曹文轩认同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的观点:“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是自传性质的”。他认为写作是一种个人回忆。所以,他宁愿掉头回望从前走过的路,依赖从前去写作。

《草房子》传达了少年时代这一人生最重要阶段的生命感觉,而这种感觉源于作者少年时代的个人经验,在江苏盐城农村成长的经历成为作者丰富的写作资源。即使进入都市生活之后,也无法割断他与故乡的情感联系。原来的生活没有在其视野中远去或消失,反而变得异常清晰明朗,更加强化和丰富了作者艺术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他静静地审视从前,不再拘泥于人物和事件表层的善恶是非,摈弃了浮躁和迷乱,从而形成了必要的超越和非功利性的美学欣赏;《草房子》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故乡的温情和悲悯,折射了浓厚的苏北地域特点,淡淡地、轻轻地铺叙出一个情趣盎然的小说世界。

过去能否感动今天的孩子?我们不免抱有这样的疑惑。长久以来,人们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今天的孩子是突然崛起的,他们与昨天的孩子相比老道了许多,复杂了许多。人们竭力地思考:“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动?”曹文轩认为:“今天的孩子是能够被感动的。其基本欲望、基本情感和基本的行为方式,甚至基本的生存处境都一如从前;这一切‘基本’是造物主对人的最底部结构的预设,因而是永恒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变化,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具体情状和具体方式的改变而已。”因此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人是有希望的,人性的深处是渴望真诚与梦想的。他由此推论感动人的东西是千古不变的,感动今世,并非一定要写今世,“从前”也能感动今世。曹文轩回望那苦难的童年,那魂牵梦绕的忧郁田园,行走于过去与现在之间,超越了具象化的时间和空间,透射出超越时空的真善美,这种形而上的境界创造出了文学的无限可能性和永恒性。

二、素眼观察悲喜人生

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的6年小学生活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他纯洁明净的眼中,作者通过桑桑进行素眼观察,不施粉饰地透出人生百味。

桑桑眼中的油麻地是个快乐的庄园。虽然许多人家的生活是贫困的,常常挨饿受冻,一碗肉、一些柿饼子就能让人两眼发亮,吃相不雅。一条皮带、一辆旧自行车竟成了人人羡慕的稀罕物,更谈不上有什么娱乐场所和高档玩具,可是大家仍然以各自的方式去找寻快乐。孩子们用洗澡盆在水中嬉戏划船,在巷间玩捉迷藏、搞巷战,用蚊帐做成渔网打鱼,在炎炎烈日下穿着大棉袄表演一番,文艺汇演更是繁忙壮观。此情之真,让人忍俊不禁。

桑桑的素眼也记录了油麻地人悲怆的命运和抗争,杜小康、细马小小年纪便遭受家庭厄运,但他们毅然挑起了生活重担,重振家业,这种磨砺成为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迅速地长大了。命运给人的搏斗留下的只是一个小小的空间,唯因这个空间的狭小,才显示出人的搏斗价值。

剔除少年看人生的粉饰、迷蒙,作者索性让角直接上场。在赞美人与厄运抗争的同时,作者清醒地观照了人在命运捉弄下的无奈。蒋一轮、白雀的爱情梦想在种种误会中破灭,但那清亮哀婉的笛声却永远传送着爱的誓言。这些悲欢离合或许更能触动成年人的内心,没有经历过挫折与苦难的人难于体察其中的滋味。

油麻地的人并非完美无瑕的人物符号,作者更善于以真淳的笔意在矛盾对立关系中发现人的可爱可敬。他采取欲扬先抑的艺术原则,总是把对立或对立中不那么健康光彩的心理和行为渲染得浓浓的,然后陡然一转写融合的光辉。秃鹤在汇操表演中报复了众人对他的戏弄之后,便被抛进孤独的深渊中。秦大奶奶为守住自己的土地,顽固地与油麻地小学抗争。但作者对此没有采取嘲弄的态度,而是深挖这些行为背后存在的合乎情感的理由。随着秃鹤在“屠桥”一戏的英勇救场、秦大奶奶冒死救落水的乔乔,所有的误会和矛盾都在人性的光辉中荡然无存。这样作者塑造出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体现了作者对复杂人性的认识和把握。

小说采取孩子及成人双重视角素眼观察,共同追忆往昔。隐性的角更加深入地体察人性深处的悸动,桑桑的所见均没有逃离这一目光。少年看人生的朦胧感性与成人看人生的清晰理织在一起,使读者在为《草房子》感动的同时也深深思索人生的价值。

三、古典美的理想寄托

纸月是作者追求古典美的理想寄托。她那灵秀的眼睛里常常传递着一些善良的话语,充满才气的她没有一丝傲气,文弱中透露着坚韧与沉静。凄婉的身世使她受人欺侮,但纸月总是把这些藏在心中,善意地对待每一个人,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桑桑生病的日子,她会在人群背后悄悄地看桑桑,默默地送一些好吃的给他。桑乔背着桑桑看病归来,恰逢下雨,路滑桥滑,纸月老远看见他们,就从草垛中抽出一大包干稻草,冒着雨偷偷地铺在桥上。这样一个隐忍、善良、纯洁的女孩儿不禁让人追忆起翠翠的哀怨与坚强。纸月轻轻的到来和悄然的离去让桑桑陷入了困惑和茫然。也许所有的人,都是在这一串串轻松与沉重、欢乐与苦涩、希望与失落相伴的遭遇中长大的。

古典美在歌颂纯美人物的同时,更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意象美。这是一种平和的、冲淡的美。进入《草房子》,扑面而来的是纯美的景色,“它不是用一般的稻草或麦秸盖成的,而是从300里外的海滩上打来的茅草盖成的。那茅草旺盛地长在海滩上,受着海风的吹拂与毫无遮挡的阳光的曝晒,一根一根地都长得很有韧性。阳光一照,闪闪发亮如铜丝;海风一吹,竟然能发出金属般的响声。”草房子化作美的意象,俨然成了生命的象征;油麻地人的生活就像坚韧的茅草,古朴而华贵。与草房子朝夕相伴的还有洁白的鸽子,它们见证了油麻地人的悲欢离合,桑桑离开油麻地小学时,它们首尾相衔,组成了一只巨大的白色光环,围绕着桑桑忽高忽低地旋转着,哀鸣着。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追求人与物和谐的境界,这些纯美意象的选择复活了人与物温馨的情感联系。

[参考文献]

[1] 曹文轩.追随永恒(代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 曹文轩.草房子[M].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第4篇:曹文轩简介范文

关键词:王欣夫;《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经部题跋

前言

王欣夫(1901-1966),名大隆,字欣夫,号补安、补庵,苏州吴县人。其巨著《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成书于1965年,《书录》中各类书目的集中收藏体现着王欣夫个人的学术品位与追求,题跋中王欣夫对苏州经学群体的介绍与评价更彰显着王欣夫个人的师门立场与价值取向,题跋中记录的文献流通情况,更是考察学人之间动态的学术来往的重要线索。因此笔者以《书录》所著录的经部类书目题跋为切入点,试图对书中所见的以王欣夫为中心的晚清苏州经学群体的学术文化情况作一小窥。

王欣夫交游广阔,《书录》提到的师友常见有曹元弼、曹元忠、叶昌炽、胡玉缙等。本文研究即以《书录》中所出现的苏州经学研究群体为中心展开讨论,未提及的暂不做考查。

经学传统的呈现――师门传承与家学渊源

“扬师门、传学统”是晚清苏州经学群体的情感内核。王欣夫在经部题跋中记录了大量学人群体的师承流派与学术宗法。经部书目以惠氏所撰、所辑或所校、所跋本为主,且多是惠有声、惠栋共校;其余记载的情况也多是惠门师生共同传校之情况。经部题跋主要侧重对人物学术研究的评价与学术渊源的介绍。这样的品评论说,既可窥测王欣夫自己或他者的师承渊源与学统立场,又可对苏州经学研究的学风学貌作一番感悟。

一.“六经尊服郑,世代崇惠学”的传统学风

《周易述》二十三卷《补》题跋中对惠氏师门及学术传承的描述:

定宇承累世家学,于《易》极深研几,尽通蕴奥。晚岁述此书,述汉师之义,以荀、虞为主,而参以郑、宋诸家。其例一准汉师之例,四五易稿,尚阙《鼎》以下十五卦经传,及序卦、杂卦传义。再传弟子江郑堂补完之。①

《松崖读书记》二十二卷,附《更定四声稿》四卷,增辑《松崖文钞》二卷的题跋中王欣夫征引曹元弼的叙:

我吴学风,自亭林顾先生身通六艺,抱春秋经世之志,以既往开来。三百年来鸿儒钜制,阐明绝学,诂释经史,统系相传,直追两汉师承,而尤以婺源江氏、吾吴惠氏为群儒宗。……余不揆昧,治经数十年,于《礼》由江氏之传,以达郑君之神d。②

除了引门人的言论之外,王欣夫还会将其他学派的学者的言论征引在题跋中,以间接突显世人对惠氏之学的认可与赞美之言。王欣夫在《惠氏四世传经图》的题跋后附就上了章太炎的题言:

定宇先生一代经师,初谓家学祗起其祖,今印泉得其画像传赞,乃知定宇曾祖朴庵先生,已兆经学之先。其平声志行尤高,乃与俟斋相似,研G先生亦尝从俟斋游,故其家学非徒以经术著,而节行亦有居人之先者,比于浮丘伯、高堂生等,何哉!印泉近访惠氏墓,两次皆不得踪迹,最后从惠氏裔孙而溶得此像赞,并其家谱系。于是知四世丘陇所在,发潜阐幽之思,至是始遂,亦大快事也。③

章太炎先生是清末儒学大宗,是“章黄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师从俞樾,俞樾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而下的著名朴学家,太炎先生自然也承师门之旨,与惠栋之学相异。王欣夫在此借用太炎先生的赞誉,显然能更加彰显惠氏学问的底蕴。

二.曹元弼、王欣夫师徒恪守师门之情

《周易虞氏义》九卷、《虞氏消息》二卷的题跋中王欣夫谨述师说:

吾师覆礼曹先生精研易学,撰《周易郑氏笺释》,于清儒极推惠松崖、张皋文、姚仲虞三家。其自序曰:“张编修惠言,因惠氏学而加深,成虞氏义、虞氏消息。”《覆礼堂述学诗注》:“初学必先读惠氏书,乃能离其句读。④

《李氏易解校异》二卷(二册),记载曹元弼面对阮元等人对惠栋的质疑,对师门的维护之辞:

昔日质之曹叔彦师,师曰:“定宇易学湛深,其所校改,大都推究入细,暗符古贤,是者八九,非者一二。若摭其一二而废其八九,乌乎可?”窃谓清初刻书不悉照原本,犹未尽善……若定宇者,其学识固非斧季比,而擅改古书则同。智者千虑,宁无一失,不如存其误文,以俟后人考索,而以所得别著校记于末之为善……⑤

“是者八九,非者一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样的定性之词彰显了深厚的师门情怀,是后学对先师的无限尊崇。

三. 传承古学:《说文》研习的兴盛

首先,从师承渊源上爬梳,其实自惠氏至江氏,中间是有吸收段王之师门教育的,胡玉缙得黄以周之传,陈奂与江沅问学于段玉裁,同时江氏又受承松崖之学,陈奂又授管礼耕、陈倬、丁士涵等人,管氏又授曹元忠、曹元弼,因此吴地经学在学理上是有兼容K纳的,两派师承合一,相得益彰。

其次,小学类中以《说文》类的著作居多,且均是关于段注的考订,更确切地说是“段氏说文学”的研究,多涉及冯桂芬和胡玉缙等人的优秀著作。通过这些题跋,我们对吴中后学们精于“段注”之学的学术立场与目的大致可了解一、二。如徐承庆撰《段注说文匡谬》十五卷之题跋:

《说文》之有段氏注,千古不磨之书也。然其好改古书,动呵浅人,读者诟诸。……段氏患在才大而自信,故所改是者七八,而非者亦二三焉。同时若纽匪石、王畹君及谢山皆著书以匡其不逮。⑥

《说文解字注》三十卷,附部目分韵一卷,《六书音韵表》五卷之题跋:

顾成书较晚,精力就衰,征引不检原书,往往有误。同时钮匪石即举其与许书不合者六端,撰《段氏说文注订》八卷以纠之。继而徐氏承庆、王氏绍兰则大肆抨击,不无稍过。然于茂堂初无加损,而诸家反有蚍蜉撼树之嫌。窃谓诸家若去其激切之辞气,而商量邃密,以求其是,岂非儒者之雍容哉?⑦

又《读说文段注记》三十卷的题跋:

今观《说文段注匡谬》,李莼客以为恶o毒讥,一若讦讼之辞者,疑亦有所激而为也。惟钮匪石溆裣壬《说文段注订》稍微平实,诸家所得,虽有足使茂堂俯首者,然以著述报复之矢,终非儒者雅度。

可见,当时吴地学人对段注之不满,即出现了大量匡谬补证之著作。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著作都是吴地学人精研段注之结果,间接也反映着对学人对《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而王欣夫记录这些学术公案及学术纷争,也表露着自己较为公允的观点,认为学者之间不应该恶语相加,更不应该以著作述尽报复之意。

四.古籍辑佚、补证的发展

王欣夫言:“辑古佚之书,自厚斋开之,至吾吴惠世、余氏师弟,而其业始弘,豹人承其绪,多交一时方闻硕彦。”通过经部类书目题跋,我们看到涉及六经的大量著作皆是由惠栋、余萧客及王欣夫等人辑佚而成。而众多著作也均是带有补证、补注之字眼。足见至晚清,辑佚古书,征补匡定已经是经学研究的主调。学术网络的探索――友人论学与文献流通。

从《书录》中可以获得大量学者之间论学,传抄、收藏书籍的信息。正是这样交流模式,渐渐形成了以学人为中心、文献为载体的网络圈。

一.学人之间论学的记载

校本中的按语、校勘记反映着大量学术公案,客观上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书录》中争论最为激烈的当属《尔雅》与《说文》的相关问题,如《尔雅义疏》十九卷题跋中记载了关于《尔雅》删节问题的讨论,并特载黄季刚先生观点:

其删节出自谁手,心耕以学海堂之刻,严厚民主之,故或又谓出于厚民。其实厚民虽朴学,力尚不足任此。陈硕甫亲接高邮王氏父子,谓出于石J,斯信而有徵矣。⑧……黄君季刚曾举“t”通作“卫”、“止”亦作“此”之训,“嫠妇”合声为“S”、“寡妇”合声为“笱”,以及“卫、蹶,嘉也”,“,明也”,“月在甲曰华”一节驳之,谓高邮之径为删汰,未尝非成人之美。⑨

对《尔雅》的讨论,书跋意提到陈奂与黄侃。特定人物按语的征引体现的是王欣夫先生对学术派别与学者的认可、推崇。

二.学人访书、购书、抄书、藏书的记载

《易传》三卷题跋中记录学人之间购书的竞争与书籍的流传:

韩应陛,娄县人……其收书多在道、咸间,多得黄荛圃园旧藏。1933年秋,其后人携所藏至求售。时蒋b孙代潘明训与陈澄中竞购甚烈,宋、元本皆归二家。京估为周叔|择若干种,张芹伯则专收荛圃校跋本。余与叶遐庵,吴湖帆、潘博山日往观焉……此册以经学为人所忽,亦最廉。余方治惠氏学,喜而购之。⑩

可见当时苏州学人对黄氏旧藏的热衷以及传统学术的追随,尤其是张芹伯专收荛圃校跋本,这一信息有利于我们今天整理黄氏书籍的流传情况。《更定四声稿》不分卷题跋中记载藏书家的信息:

旧为顾竹泉藏书。《太仓州志杂记》:竹泉名锡麟,父某,以关吏起家,碜示尥颉V袢颇好书籍,喜与士大夫游……其所藏后悉归于涵芬楼。B11

顾锡麟是著名藏书家,但是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该条书跋正好是文献补充。

三.学者对史料的补充与纠缪的记载

(1)陈奂《诗经》研究文献的补充资料

在《毛诗释文校》一卷的题跋后,王欣夫附上了全部校文:

陈硕甫既临其师段茂堂、江子兰及臧在东、顾抱冲所校于通志堂本,而亦时下己意。于《毛诗》尤多有订补,盖其所业在是,且为所撰《毛诗音》张本。但皆别写纸条,夹置卷内,展卷便作蝴蝶飞。岁久恐致零落,因辑录附此,俾与《毛诗音》参观,亦为三百堂碎金之一云。B12

通过题跋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所附校语一卷价值极高,是陈奂撰写《毛诗音》前的准备材料之一,这对于我们研究陈奂《诗经》学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材料。

(2) 《尔雅》相关学术公案问题的补充

在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辩证》中提到关于《尔雅》作者的考证,其中余嘉锡并未提到惠栋等人的论证,认为乾嘉以来诸儒均墨守张揖之说。今《书录》中,在《尔雅注疏》十卷的题跋中,王欣夫征引了惠栋的相关言论:

松崖撰《九经古义》不入《尔雅》者,则以《尔雅》出于秦、汉人作。此于《释诂》“禧,告也”,“禧,福也”。两及之。曰:“古曰嘏,汉曰禧,祭而受福,祝告主人之辞曰禧。详见《汉书》。《尔雅》乃秦、汉诸儒之作,或云周公,妄也。……B13

通过题跋我们可知,其实清儒如惠栋,也对《尔雅》相关问题做了精密的论证。这些都可以为后学研究《尔雅》提供参考。

结语

学人群体购书、藏书、校书、抄书等行为直接影响着书籍及学术文化的传播与受众,而书目题跋或提要往往能够直接得获得不同学者的态度与学术立场。因此,书目题跋对于学术史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深挖细嚼。(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欣夫撰,鲍正鹄,徐鹏标点整理:《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赵立文.《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宋维红.《王欣夫文献学成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注解:

① 王欣夫撰,鲍正鹄,徐鹏标点整理:《蛾术轩箧存善本书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00页。

② 同上,第1318页。

③ 同上,第1567页。

④ 同上,第368页。

⑤ 同上,第370页。

⑥ 同上,第825页。

⑦ 同上,第821页。

⑧ 同上,第45页。

⑨ 同上,第45页。

⑩ 同上,第363页。

B11 同上,第1171页。

第5篇:曹文轩简介范文

关键词:大爱;苦难;少年成长

青铜和葵花是曹文轩《青铜葵花》里的人物。青铜,是个不会说话的乡村男孩。葵花,是一个善解人意、乖巧懂事的城市女孩。命运,兜兜转转把这两人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从此,所有的悲欢,所有的喜乐,这对兄妹都一起分担和承受,是苦也是甜。那个时代,贫穷和饥饿带来了无法想象的苦难,青铜和葵花经历了太多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伤痛。但他们却选择乐观面对,俩人就像是在苦难中开出的花朵一般,美好又可贵。

善良,灌溉出了这朵在苦难中生长的花。

善良能教会人关爱、奉献、理解、宽容、纯洁。善良的人是最美的,在这本书里,作者曹文轩就为我们描述了一群这样美丽的人。

青铜一家是善良的。青铜,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用他的行动表达了对妹妹葵花的爱与保护。而青铜一家在家庭如此不富裕的情况下,收养了葵花,一家人紧衣缩食地让葵花过得好,就怕她受了委屈。为了谋生,一家人更加勤快的劳动,而葵花的到来也为这一家带来了更多的欢乐。这样质朴的一家人,如此实心的对待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葵花,那种纯朴的心,那样朴实的情,是道也道不完的。

葵花是善良的,因为她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甚而连总是欺负葵花的嘎鱼也是善良的,在奶奶病重的时候,嘎鱼送来鸭子给奶奶补身体,在知道城里人将要接走葵花的时候,帮着葵花和青铜保密藏身地,并帮忙送饭……就是在这样一个可亲可爱的地方,在这样一群善良的乡亲中间,青铜和葵花快乐地成长了起来。

大麦地的人是善良的,收留了非亲非故的孤女葵花,担起了这份不轻的责任。最后还想留住葵花。这样的一份善与爱,又怎是一个“感动”所能阐释得清的。

爱,呵护了这朵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花。

在小说里,亲情和苦难是联系在一起的。葵花来到青铜家以后,和这一家人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先是洪水冲毁了他们的房子,接而迎来了蝗灾,接着便是饥荒。但在品读时,总能在苦痛中读出快乐的味道。这种苦中作乐的乐与快乐背后的苦始终交织在一起,而承载着这苦与乐的便是浓浓的爱。这一家人之间的爱和付出,化解了一次次的苦难,正是这样的爱,使得这一家从未失去过欢乐。青铜用一个“聪明”的办法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葵花,自己却失去了进学堂的机会;为了让葵花能照一张相,一家人辛勤的劳作,青铜甚至为了多卖芦花鞋,光着脚在雪地里走回了家;奶奶为了给青铜葵花做棉衣棉裤,一个人累倒在棉花地里,再也没有站起来;葵花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故意把考试考砸,而奶奶带病恳请学校给葵花一个补考的机会……苦难激发起了这一家人更多无私的爱和付出。

在这些无私的爱中,一次次让我泪湿的还是青铜对葵花的爱。一直记得就是这个青铜,为了葵花,放弃了自己梦寐的读书机会;还有他天天接送葵花上学和放学;记得他让葵花站在自己的肩头看马戏表演,那么小小的他生生的撑到了演出结束,而我则像葵花一样,边哭边说“再也不看了”;记得他在芦苇荡里发疯一样的寻找失踪的葵花,那么的无助和绝望,那样的着急与心焦;他为了多赚些钱能让葵花照相,顶着大雪站在桥头卖芦花鞋;他为了不让葵花去别人家“借灯光”,捉来萤火虫做了十盏南瓜灯;他为了让葵花吃肉,千辛万苦去打了一只野鸭;他为葵花做世界上最美的冰项链;他在葵花出去捡银杏的那段日子里,天天晚上提着灯笼去油麻地岸边等不知何时回家的葵花……亲哥哥也不过如此吧?这样浓烈的亲情,又怎能不叫人潸然泪下?

乐观,培育出这朵在苦难里绽放的花。

能陪伴这一家人度过一次又一次苦难的,还有他们对于生活的那种乐观的精神。青铜一家的生活并不富裕,可以说是贫困了,但是他们生活的却很快乐,尤其在葵花来到这个家以后,他们并没有觉得是增加了负担,反而过得比以前更加快乐和幸福,这和这一家人身上的乐观坚韧的精神是离不开的。

在我脑海里一直有这样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青铜和葵花在被洪水冲垮的破旧房子里捉鱼,两人就在水花四溅里开怀的笑,那种真正的、灿烂的笑容。这样的笑容让我深感震撼,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坦然与乐观,能以这样优雅的姿态来面对生活所带来的磨难?何止是感动。在青铜和他爸爸一起外出去砍作为新房房顶的苇草时,遇到了生活更为不幸的青狗,那时的青铜意识到自己不是最不幸的,反而感恩起生活来。这样的乐观的面对生活,生活又怎忍心辜负他。就是这样的一种乐观又积极的心态,使得这一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苦难,没有打垮他们,反而使他们成长起来。

葵花最后被接回了城里,可以想象她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可是,以后呢?为什么我觉得这么悲伤?我不敢去想。以后的以后,就别想了,就让这美好停留在这一刻吧,停留在青铜流着泪喊出“葵--花”名字的这一刻。

这本书就像是一颗晶莹的露珠一般,纯净又熠熠生辉。这一家人之间的感情让人感动了一遍又一遍,仅是回忆,就泪湿了几回。青铜葵花不是亲兄妹,可他们却向我们演绎了一出最为感人的话剧。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富足了,可总有那么多的抱怨,你快乐吗?一个人一生中不可能平平坦坦,或多或少会遇到些挫折,当挫折来临时,我们毫无风度地叫苦连天,这样的不堪一击不觉得羞愧吗?也学着保有一份优雅的姿态来面对挫折吧,坦然一些。让我们学会在挫折中成长,在夹缝里生存,学会让苦难生花吧!

参考文献:

[1]杨建生.拷问生命 追求永恒——对曹文轩《草房子中死亡描写的解读》[J].名作欣赏,2010(5):41-43.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6篇:曹文轩简介范文

《草房子》是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中一部重要的作品,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对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性格特征、家庭背景和学习生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同时还塑造了倔犟而执著的秦大奶奶的形象,穿插了蒋一轮和白雀之间的一段成长的爱情,使得小说生活内涵极为丰富。小说曾获冰心文学大奖。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文学作品集、长篇小说《忧郁的田园》《红葫芦》《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草房子》《红瓦》《根鸟》等15本。多部作品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

作品评介

《草房子》:成长的药寮

江苏省苏州市浒墅关中学教师 陈继军

曹文轩在《草房子》中描写了一处“一年四季总飘逸着发苦的药香”的地方,那是油麻地小学女老师温幼菊的房间,它有个很有趣的名字叫“药寮”,是蒋一轮命名的,意为“熬药的房子”。在这里,桑桑在那一缕缕药香里听着温幼菊哼着的“咿呀”的无名歌曲,喝着奇苦的药,汲取着生活的力量,从痛苦绝望一步步地迈向坚强、乐观。

“良药苦口利于病”是一句古话,话中的道理作者更加清楚,一本《草房子》其实就是一座“药寮”,作者为那些成长的孩子们也煎了一副药,它的名字叫“磨难”。

第一个出场的孩子陆鹤,由于先天性的缺陷,他又被孩子们叫做“秃鹤”,成长中的陆鹤经历了“愤怒――反抗――融入”的曲折过程。幼稚的孩子们并不知道陆鹤为了摆脱这个“秃”做了多少近乎自虐的行为,当这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之后,陆鹤开始以一种自曝式的姿态应对世人的目光。依旧戏谑中的众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不是陆鹤变得坚强更不是屈服的表现,而是呐喊、愤怒的前奏。果然,陆鹤选择了一个谁也想不到、谁也不敢想的“全乡学生汇操”这个被桑乔极为重视的时刻爆发。然而众人并没有陆鹤如所想感受到他的愤怒,反而自己被彻底孤立。陆鹤最终以自己的诚心完美地出演了《屠桥》中伪军连长这一角色为学校赢得荣誉,从而获得大家的理解,让自己真正融入集体。在那个美丽的月夜,陆鹤和他的同学们成长了,他们在尊重和被尊重中感受到了快乐。

红门曾是油麻地人眼中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长大的杜小康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气,习惯了他人对自己的奉承,也习惯了对别人的指使,甚至也习惯了用钱来帮助自己办事等等。这一切一直持续到红门神话的覆灭。杜小康瞬间从富裕的云端坠入贫穷的底谷。一切看似不可思议却就这样发生了。更不可思议的是,杜小康父子购买了一批鸭子,并以此作为绝处求生的最后一击,可最终也以失败告终。父亲也倒下了,生活把杜小康所有能够依靠的东西全部无情地抽掉,让杜小康退无可退,于是在一个清晨,杜小康挎着他的柳篮子(里面盛着的是卖给孩子们的商品)出现在油麻地小学的校门口。杜小康是坦然的,背后被除下的红门让他感受到生活的残酷,他无法不坦然;杜小康是坚强的,他选择了在自己最无法面对的地方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杜小康在经历人生风雨的洗礼之后,静静地迎来了他的涅。生活就是这样,它给予你多少苦难,也会给予你多少硕果。

细马,这个邱二爷从江南小镇带回来的孩子,他就像一匹误闯入油麻地还没有长大的小马驹,因语言不通,在学校无法和同学相处。领养的身份,邱二妈的猜忌又让他无法融入到新的家庭。孤独的细马只能和他的那些小山羊说话。最后邱二爷只好准备把他送回江南,一切看似已到山穷水尽处,然而这时一场灾难突然降临:邱二爷的家被淹了,邱二爷去世了,邱二妈疯了。然而就是这场看似灭顶的灾难却让细马找到自己在邱家的位置,一个无人可以代替的位置,那就是撑起这个家的大梁,担起抚养邱二妈的责任,这个责任没有任何人强加给他,是他的良知让他承担起这个责任。于是在苦难中又站起了一个油麻地未来的男子汉。

纸月,这个油麻地小学最美丽、最善良的女孩子,她的到来和她的离开都是那样充满悬念。她的命运同样是苦难的,生下来就成为孤儿,上学时常受人欺负。然而生活的苦难在她的身上却奇迹般的什么也没有留下。不仅如此,她还成了顽劣的桑桑成长的催化剂――纸月的出现让桑桑懂得了干净,懂得了自尊,懂得了关心,懂得了爱。相信纸月影响的不仅是桑桑,还有她的同学们。她就像上帝派到油麻地小学的天使一样,当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一个个在生活的苦难中成长的时候,她如雪花一样带着孩子的祝愿离开了。桑桑也离开了,经历了一场生死劫难之后,桑桑也完成了他成长的洗礼。桑桑是幸运的,病魔最终并没有降临到他身上。

读到这本书的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会和油麻地的孩子们一起,在生活的酸甜苦辣中完成生命的蜕变。

节选批读

细马要买羊

细马拿了卖树的钱,天天一早就坐到大河边上。

大河里,总有一些卖山羊的船行过。那些雪白的山羊装在船舱里,不停地拥挤、跃动,从眼前经过时,就觉得翻着一船的浪花。

细马要买羊,要买一群羊。

但细马并不着急买。他要仔细打听价钱,仔细审察那些羊。他一定要用最低的价钱买最上等的羊。他很有耐心。这份耐心绝对是大人的。有几回,生意眼看就要做成了,但细马又放弃了。船主就苦笑:“这个小老板,太精。”

细马居然用了十天的工夫,才将羊买下。一共五十只。只只白如秋云,绒如棉絮。船主绝对是做了出血的买卖,但他愿意,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如此精明能干的孩子。

(两个老板对细马的评价,用的是侧面描写,突出细马的精明。“白如秋云,绒如棉絮”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羊的外表,从而又验证了细马的精明。)

大平原上,就有了一个真正的牧羊少年。

桑桑读六年级时,细马的羊群就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只了。这年秋天,他卖掉了七十多只羊,只留了五只强壮的公羊和二十五只特别能下崽的母羊。然后,他把卖羊的钱统统买了刚出窑的新砖。他发誓,他一定要给妈妈造一幢大房子。

(造一座大房子,对于一个成年的庄户人,也需要半辈子甚至更久的时间,而细马从五十只羊就开始了他执著的梦,一步一步,坚实而笃定,所以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苦难对人的锤炼是有惊人效果的。)

桑桑记得,那堆砖头运回来时,是秋后的一个傍晚。

砖头码在一块平地上。一色的红砖,高高地码起来,像一堵高大的城墙。

邱二妈不停地用手去抚摸这些砖头,仿佛那是一块块金砖。

“我要爬到顶上去看看。”细马搬来一架梯子,往上爬去。

桑桑看见了细马,仰头问:“细马,你爬上去干什么?”

细马站在砖堆顶上:“我看看!”

(这是对细马的一段动作和语言描写,他看的是什么呢?脚下踩的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而远方则是细马年轻的梦想――一座大房子,虽然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很近了,这也是对九泉之下关心自己的邱二爷的安慰。)

桑桑一家人,就都走出门来看。

夕阳正将红辉反射到天上,把站在砖堆顶上的细马映成了一个细长条儿,红辉与红砖的颜色融在一起,将细马染成浓浓的土红色……

(这是一段环境描写,富有隐喻色彩,“细长条儿”形象地展示了细马在生活的艰难中表现出一种远远超过他自身年龄的成熟。夕阳之红、砖之红、细马之红融在一起暗示来自江南小镇的细马已经完全融入到油麻地和邱家,已经成为邱家名副其实的后代,已经和油麻地血脉相连。)

你说我说

走进曹文轩唯美的《草房子》

我们有谁能够真正走出我们的童年呢?童年的我们,是那么纯真,善良,“胆大妄为”,无所畏惧的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童年时的“草房子”吧! ――叶杨小晓《走进童年》

曹文轩的《草房子》是一座可以安憩灵魂的“金房子”。它描述的是一个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在草房子六年学习的琐事。他叫桑桑,他对纸月的爱护,对秦大奶奶的关心与尊敬,对细马的友情,对杜小康的叹息……伴随桑桑的成长,我们在草房子里也仿佛找到自己的灵魂安憩地。

――陈俊峰《金房子》

油麻地还住着很多善良的人,在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可以看到油麻地人的淳朴与热情。尤其是秦奶奶,一个孤独的老人,由于在修建学校过程中征地产生的矛盾,秦大奶奶总是和学校作对,故意放鸡、鸭、鹅到学校里去捣乱。因此在油麻地人的心中,秦大奶奶是个麻烦又古怪的老人。可是后来,秦大奶奶为了救一个女孩,差点失去性命。这件事后,油麻地人都改变了对秦大奶奶的看法,纷纷去看望她。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她为了捞油麻地小学的一只南瓜而溺水身亡。秦大奶奶这一辈子都守着油麻地小学的那片艾地,她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油麻地小学。秦大奶奶的那份执著,那份真挚的感情会永远回荡在油麻地的每一个角落,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邵金愉《执著的秦奶奶》

蒋一轮,是一个很会吹笛子,对学生极负责的老师。他喜欢白雀,两人经常通信,但是白雀嫌贫爱富的父亲却要把白雀嫁给镇上的文书,后来白雀和那人好了,绝望的蒋一轮很快和一个姑娘结婚了。再后来白雀和文书分了,又让桑桑给蒋一轮送信。虽然蒋一轮还对白雀念念不忘,但他知道,既然自己已经结婚了,就不能辜负、背叛现在的妻子。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 ――梁 欢《责任》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在富有时不要浪费,在贫穷时不要卑微。生活中要不畏艰难,只有刻苦、勤奋,对生活充满信心,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拥有一颗天真纯洁的心和善良品格的人是美丽的,我们要做这样美丽的人。 ――王小雪《美丽的人》

纸月是个内向、善良的小女孩。她的心灵如同皑皑白雪般纯洁。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外婆。为了不让外婆担心,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了她,她自己保守着秘密。直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大家才知道她那美丽的心灵。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不要以为内向是一个缺点,有时默默无闻就是最美丽的。 ――杨成斌《纸月》

桑桑的父亲桑乔是油麻地小学的校长,不怎么管儿子。可桑桑得了鼠疮后,父亲开始加倍关心儿子,甚至丢下工作,带着桑桑去各地求医。有多少次他们走得疲惫不堪,有多少次他们刚有的希望突然破灭,有多少次桑桑因疼得厉害尖叫,又有多少次父亲担心得吃不下饭。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关心。父爱是伟大的。《草房子》不但教我了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还让我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善。

――陆峥《父爱》

《草房子》的最后一段,桑桑得了鼠疮,父亲桑乔不惜一切代价为桑桑治病。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治疗始终没治好,一个个坏消息更是让桑乔几近绝望。天无绝人之路,最后终于听说有一位高手可以治疗这个病,父子两人再次踏上希望的征程,最终桑桑的病好了。桑乔以其坚持不懈的精神挽救了桑桑,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要多了一份精神,我们也可能挽救很多不应该的错误,获得更多的成绩。

第7篇:曹文轩简介范文

"熙,早上好,我正打算去叫你呢!"哥哥也正好从房间出来!

"嗯,哥哥早。"

"少爷,小姐,早安!"吴嫂端着两杯橙汁从厨房走了出来,微笑的向我们请安。

"恩,吴嫂,早安!"我和哥哥分别向吴嫂点点头就坐到了餐桌上吃起了早餐。

"哥哥等会要和我们一起去学校吗?"我一边咬着面包,喝着橙汁,一边问哥哥。还真不闲呢?

"恩,好!你吃慢点,小心噎到!"看我那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哥哥小心的提醒。

"不行呢,吃慢点,等会要被欣揍死了!"我可不想那么早归西呢?

"林小姐,叶小姐,您们来了!"吴嫂恭敬的向她们鞠躬!看说曹操,曹操就到。

"好了,我们走吧!"我端起了橙汁喝了一口,顺顺气。

"我们走吧!"

"杨叔(司机),今天你就不用送我了,我和熙一起走!"哥哥对着正要去取车的杨叔说。

"是,少爷!"杨叔恭敬的退下了。

"走吧!"三辆分别为银色,蓝色,红色的奔驰S600AMG一同飞奔而出,消失在别墅的视野中……

樱花学院不愧是一所赫赫有名的贵族学校啊,光凭着用黄金打造的"樱花学院"四个字闪闪发亮的鼎立在学院门口,就已经能够想象里面有多豪华了!

"听说今天有新生报道!"A女生

"是哦,樱花学院不是有5年没收新生了吗?怎么突然收新生了?"B女生

"对啊,不知道是帅哥还是美女呢?最好是帅哥哦!西西……"C女生

"最好是来美女,就你们这样……唉……"某男生说到

"来的肯定是帅哥!"C女生反驳到

"一定是美女!"又一个男生起哄到。

"帅哥"

"美女!"

……

"你们先去报道,我想随便逛逛。"熙边走边说。

"好吧,那我们先走了。"

学院里大家都注视着她,谁叫她长得那么美丽动人。

突然她发现那边围了很多人,她走过去一看,只见一个大一的女生在欺负一个初一的女生。

"三八,拿水不能拿好点吗?敢弄湿我的名牌鞋,找死。"说着将要朝那个女生送上一巴掌,可是熙连忙……

"好痛"熙敏捷的抓起了她们的手腕来了一个漂亮的回转,还免费送了她一巴掌,痛得她脸色发紫!我可是跆拳黑道呢!

"你是谁?凭什么在这多管闲事。"看她的样子就不爽。

"你欺负同学就不对,怎样?"

"给我上。"她背后的女生都吓得原地不动了。

"你!你给我走着瞧!我们走!"那个女生气呼呼地走了,而后面的几个冲我瞪了瞪眼睛,也随着她们的领头气冲冲的离开了。她们一离开,所有的人就突然给我鼓起了掌。

"小妹妹,你没事吧。"说着用手帕帮她擦干她的泪。

"谢谢你,大姐姐。"

"下次要注意点,知道吗?"

"嗯,我会的。"

"快回教室吧。"

"哦。"说完,感激地看了一眼熙,离开了。熙对微微一笑,也走了。

A班:

"对不起,我迟到了。"我小心翼翼地说,生怕被老师骂。

"没关系,进来吧。"

熙优雅地走进教室。好美!柔顺的秀发微微卷起,白皙如水的皮肤配上细腻的五官,粉俏可爱而迷人的脸,有一双椹亮明眸的眼睛,薄薄的嘴唇如玫瑰花瓣娇嫩欲滴。她是那么清纯可人,美而不娇,可爱之及。

"东方的维纳斯。"

"好一个美丽天使。"

"是美女艾!好漂亮哦!嫉妒……"某女生说。

"是啊,是啊,比我们的校花都要漂亮呢!简直就是天使嘛!"某女生花痴的说。

"哇,绝色美女啊!能见到你,我死而无撼了!"某男生故意晕了过去。

"大家安静!今天学校还有位新生转到本班,让我们大家欢迎她!"李主任微笑地说。我们跨进了教室,一进教室后排的8个位置就非常的显眼,因为桌椅摆设都要比其他的高雅,不得不让人引起注意。

而教室最后一排靠窗的几位也一直在注释着。

轩此时正在心里笑:"是她?"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好奇怪……

"大家,请安静!现在让新生自我介绍一下吧!"李主任微笑的看着我说。

"大家好,我叫梦熙,认识你们很开心!"

"恩,让我们热烈欢迎新生!你就坐最后一排右边靠窗的位置吧。"李主任刚说完,全班的人都倒吸了一口气,因为那是轩王子的座位,从来不和女生坐的。我顺着李主任的意思,望去我的座位:天呐,怎么是他?超级冰山啊,我非冻死不可。可是没办法,大不了多穿衣服好了!我鼓起了勇气,跨进"北极" 。

"我可以做这里吧?"我试探性的问到。好冷啊……

"随便。"虽然语气还是冷,但其他两为明显的感觉到轩比平时的语气温柔多了。

"天呐,轩王子同意她了艾!好嫉妒啊……"A女生

"对啊!王子从来都不和女生坐的,居然会和新来的一起,我失恋了拉……"B女生还真哭勒……简直……无语……

……

……

"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和新生要好好相处哦!"李主任笑了笑,就放学咯。一下课,我就跑到了欣和菲那边。其实我们中间就只相隔一个座位。

"不好意思,你能先去那边坐吗?"

"OK,你们聊!"文和伟一起离开了座位去轩那边。

"泽浩呢?他不是这个班级吗?"熙寻遍着教室都没发现哥哥的身影。

"我在这呢!"突然哥哥从我们后面蹦了出来。

"天呐!你想吓死人啊!你刚才去哪里了啊?"忽……脑细胞死了几千个了……

"哦,刚才去了教务处!你们的座位安排好了吧?"

"对了。你坐哪里呢?"菲说话就是温柔啊。

"哦,就坐在这个位置呢!"哥哥指了指欣旁边一点的两个雅座。

"什么?那你怎么不早说?早知道我就坐这里了!"那里迟早也要被冻死的……我怎么那么命苦啊……

第8篇:曹文轩简介范文

以诗词典故取名。民国前期,大资本家黄楚九在上海新新舞台的屋顶开了一家茶社,名曰“楼外楼”,这取名既写实,亦是取自南宋士子林升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福州路上的“杏花楼酒家”,是始建于1851年的中华老字号名店,该店以唐代大诗人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诗句为据,取“杏花楼”为牌号;上海“又一村饭庄”则择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中的“又一村”为字号;周东路上的“明月茶楼“,则是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虹桥路上的“胡庆余堂国药号”,是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办的中药房,据说,“胡庆余堂”店名取自《周易》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古训。

以店主姓名取名。以店主姓名作为店名虽非为名扬四海,但可表明产业为己所有,同时也能引起业内外关注。一种是将姓名全部上牌,如创办于1931年广东路上的“杨振华笔庄”,店主便是杨振华;另一种是部分姓名上牌,如南京路上的“王开照相馆”,其店主叫王炽开,广东人,店名取了比较简易好记的“王开” 二字;还有一种是姓氏不用只用名,如南京路上的“鸿翔时装公司”,就是店主金鸿翔以己名命名的;另有一种只用店主名中一个字,如1925年开设于静安寺的正章洗染店,业主就是沪上著名商人吴锦章先生,店名中只用了一个“章”字;也有不少店铺不是一人所有,而是二人或数人合资所开,在店招取名上通常采取在店主姓名中各取一字组成,如“老正兴菜馆”店招中的“正兴”二字的最早来历,乃是从初创时的两位业主祝正本和蔡仁兴的姓名中,各取一字组成的;再是以店主姓命名的,如颇有名气的“雷允上药店”、“沈大成糕团点心店”、“汪裕泰茶号”、“庄源大酒店”、“童涵春堂”、“ 王家沙点心店”及“王大隆刀剪店”、“ 王宝和酒店”、“王昌泰烛店”、“叶大昌茶食店”、“洪长兴饮食店”、“钱万隆酱油”、“万有全腌腊行”等。

以数字取名。如“一洞天茶楼”、“ 两义轩菜馆”、“三友实业社”、“四美轩珠宝行”、“五芳斋糕团店”、“六必居酱园”、“七重天酒楼”、“碗饭庄”、“九华堂扇庄”、“十全街”、“百乐门游乐厅”、“千里香馄饨店”、“万福楼酒店” 等。

以“老”字取名。如“老凤祥”、“老同盛”、“ 老正兴”、“老大同”、“老人和”、“老介福”、“老半斋”、“老城隍庙”、“老庙黄金”、“真老大房”、“上海老饭店”、“老夜上海”、“ 老上海茶馆”、“老上海旗袍店”等,其中不泛中华老字号店招。

以吉祥词语取名。一般说来,老上海的店名都不会缺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如意的字眼。“一首并无实际意思的“七律诗”,将市面上商店招牌用字搜罗殆尽:“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这56个字虽未将店名中的吉祥文字囊括殆尽,可是开店者只要从中取出1个字或2个字,便可组成店名。比如:“永安公司”、“大富贵酒楼”、“大鸿运酒楼”、“大加利酒家”、“同泰祥酒楼”、“协大祥绸布店”、“宝大祥绸布店”、“信大祥绸布店”、“老介福绸缎局”、“恒源祥绒线店”、“天福南货店”、“福禄寿点心店”、“茂昌眼镜店”、“泰昌家具木器店”、“永生利铜铁器店”、“生大和记钱庄”、“协康钱庄”、“元顺钱庄”、“恒生银行”、“永泰服饰店”、“丰大水果行”、“万顺丰棉布店”、“ 亨得利钟表店”等。

第9篇:曹文轩简介范文

一、《外国小说欣赏》的课程与文本特征

关于《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策略的研究,首先应该着眼于课程与文本特征的研讨。《外国小说欣赏》中的“欣赏”二字就给我们确定了课程教学目标。从文本特征看,《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客体是“外国小说”,这也就确定了教学与“中国小说”存在一定差异,更与其它文体的教学有着根本的不同。

1.从课程目标与编者意图分析

关注《外国小说欣赏》的课程特征,笔者主要从课程标准与编者意图的分析人手去进行相关的课程解析。由于课程标准与编者意图总是制约着教材的形态与内容的选择,所以这样的分析有利于教师对教材更为全面而真实的把握。

(1)从课程目标分析

《外国小说欣赏・前言》中,主编曹文轩就在“课程宗旨”里为我们开篇名义:“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在话题方便之处简约地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初晓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由此可见,教学《外国小说欣赏》重在欣赏外国小说,重在初步感知小说文体特征,重在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等。

(2)从编者其它观点印证分析

主编曹文轩曾说:“这是一种语文教科书,而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它异于一般读物的根本特征,正在于它内容具备一种引领、凝聚和激发学生学习和老师授业的必要的高度和难度。”这就意味着进入了教材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带上了编者以及教材所期许的价值,即它应该具有教学教育功能。

2.从教材篇目组织与编排体例分析

编者在选用某篇文章作为教学材料时,总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编者总是会通过教材的一些助读系统――文章单元的组合、文章内容的选择、文章顺序的先后以及课后练习等来表达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

(1)从小说知识及篇目设置分析

“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红红火火的同时,文学鉴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含量却相当的贫乏,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几乎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虽然师范院校大都开设过与小说鉴赏有关的课程,但对于许多长期执教于中学的基层教师而言,小f鉴赏方面的知识大多还是陌生的。如不及时解决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将极大地影响新课程的推行。

因此,曹文轩将小说知识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话题,并分别分散在八个单元里,以小说欣赏的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国小说教学知识缺乏的现状。这些知识吸收了理论界对小说知识的一些研究,但又适当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筛选。这意味着,我们课堂选择哪些小说知识来作为教学内容,也应该有所选择。

(2)从篇目与话题知识的关系分析

教材基本编撰体例是每单元由一个话题知识加上两篇外国小说文本组成。这种编撰方式体现了“定篇,样本,例文,用件”。那么关于《外国小说欣赏》文本的教学似乎应适用于例文这一范式。

二、《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策略的选择

针对《外国小说欣赏》课程与文本特征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出几条相关的教学策略,以提供给教学作为相应的参考。

1.策略一:关注话题知识的运用

教材与编者把叙事学的一些知识作为话题安排进中学小说教学,是试图用叙事学理论来改变长期霸占中学课堂的陈旧的小说知识,并为建构新的小说阅读图式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但是教师如果对这些话题知识操作不当,就容易落入为了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窠臼。

(1)理论化话题知识的通俗化处理

关于语文知识的研究,新课标就提出“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意味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降低话题知识的难度。但是如何降低,降低到哪个程度是适宜的,这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与探讨。

话题知识的通俗化处理更需要的是,教师怎样让话题知识与具体文本有更完美结合。只有当学生在阅读的愉悦中,自然接触到相关的知识,这样这些知识才会更形象地切入学生的学习之中。比如笔者在教《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文时,结合文本特征与话题知识要点,确定把“情感的节制”作为该小说的教学内容。笔者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一个主要问题“对待这样一个小偷,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和妈妈有什么不同的反映?为什么?”这个问题延续了以往小说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点出话题。

(2)话题知识的呈现时机与方式

教材采用了“文本”加“话题”的编排形式,16篇课文全部由8个话题统一起来。如前所述,编者希望教师把课文是作为“例文”思考教学的。但是,该选择什么样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选取多少数量的话题知识进行课堂教学才是适宜的?教师如何呈现话题知识是合适的?

其实,话题知识呈现的时机与方式并不一定要固定于某一种模式,因为教学本来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当我们只能按部就班地对教学环节或者手段作出限制时,教学也就失去了灵动的色彩。

2.策略二:关注学生的体验

体验本身就具有亲历性、个人性、缄默性的特点,那我们的教学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手段才能促进学生的体验呢?言语是一个不能绕过去的物质存在,由于外国小说语言表达的陌生化影响,学生对小说所要表达的内容往往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中。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小说的缝隙或空白,从而来推进学生的体验,最后引导学生走进外国小说的鉴赏语境。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