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雪节气诗句范文

大雪节气诗句精选(九篇)

大雪节气诗句

第1篇:大雪节气诗句范文

一、共同之处

1.体裁相同

两篇文章体裁一样,即“歌”,能唱的诗,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格式不固定

两诗都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3.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

杜诗将“秋风”“秋雨”和个人的遭遇经历融为一体,岑诗将“冬雪”和为朋友的饯行融为一体,都达到了景为情生,情因景涌的艺术境界。

4.借景抒情

两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杜诗借大风破屋、草堂漏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岑诗借边塞壮丽的雪景,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5.都写到了风

两诗都用了一系列动词来表现风力之大,而且都用了“卷”这个字。

6.都有千古名句

杜诗中千古名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岑诗中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不同之处

1.句式不一样

杜诗以七字句为主,间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错杂;而岑诗从开篇第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到结尾第十八句“雪上空留马行处”都为七字句,句式整齐划一。

2.叙事详略不一样

杜诗叙事较详细,故事性强。全诗可分三节。第一节写风破茅屋。“八月秋高风怒号”写出了秋风肆虐,声响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突出风势之大,茅屋被秋风所破之情景;“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写茅草被狂风刮起纷纷坠落的去向。这时,茅草散落似乎还有希望收回,可“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草的下落竟是如此!“归来倚仗自叹息”写出了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整个第一节的气氛是昏暗的,情绪是低沉的。第二节写秋风破屋的结果。先从风云变幻说起:“俄顷风定云墨色”是雨要来的征兆,“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云将酿雨的情境,“雨脚如麻未断绝”突出了雨的绵密,可诗人赖以生存的茅屋却“床头屋漏无干处”,至此秋风破屋的惨剧达到了高潮,此情此景诗人怎能入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更是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各种辛酸经历的慨叹。

岑诗叙事简洁,点到即止。全诗的叙事线索不像杜诗那么明晰,是若隐若现的。诗的前半部分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咏雪部分的雪景可以说是一幅想象奇特的写意画。“白草折”与“梨花开”让我们读者从视觉上领略到了边塞奇寒的气候特征。而送别之事也仅仅在“中军置酒饮归客”“轮台东门送君去”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些诗句中有所体现。具体的饯行、送别场面读者只能靠想象了。

3.抒情方式不一样

杜诗抒情强烈而深沉,推己及人并直抒胸臆:“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诗人用理想战胜现实后的呐喊,意志战胜叹息后的狂唤,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岑诗抒情含蓄典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诗人没有一语道破,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其产生无限的遐想:或许有对友人的不舍,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对归期无望的惆怅……体现了含蓄典雅的特点。

第2篇:大雪节气诗句范文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雪

南朝・梁吴均

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韩愈描绘初春时节。雪花飞舞。赋予雪以人的情感,要给人带来春的气息。为诗增添了浪漫气息,似一幅优美的“白雪飘飞盼春图”;吴均摹写细雪纷纷、天地皆白的迷人景致,笔触细腻,似十八少女手持银针绣出一幅“庭院观雪思人图”。仔细品读,前首诗构思新巧,独具风采,后首诗笔触细腻,情景交融。

韩愈的《春雪》,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他的小诗中的佼佼者。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元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单纯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宜玩味。它似乎不是表明,诗人为二月刚见草芽而吃惊、失望。而是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而惊喜。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热闹,一翻再翻,使读者如人山阴道上。有应接不暇之感。

吴均的《咏雪》笔触细腻,主要体现在情与景的自然结合上。

前两句着重绘景。微风起,庭树摇,细雪纷纷,飘下帘隙;“微”、“细”抓住景物特征,“庭”、“帘”点明观雪处所。起笔开门见山。直写雪景又带出观雪之情事。笔墨简洁。三、四两句通过比喻写景,“萦空”写雪花凌空盘旋之姿,“如雾转”突出其飘飘洒洒的动态美,这是仰视之景;“凝阶”绘雪花凝聚台阶之状,“似花积”展现出雪花的静态美,这是俯视之景;连用两个贴切比喻,使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五、六句用反衬法过渡。“杨柳春”是联想之景,是虚写,“桂枝白”是眼前之景,是实写,“白”字从色彩上暗合“雪”。“不见”、“徒见”对比鲜明,突出了雪后玉树琼枝的美丽景象。其实,这两句的作用又不止于此。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还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这一联是由写景转入抒情的关键,尾联直陈诗人心迹。原来他正在思念着一个人!或许此人曾与诗人相聚,但不久又分别,他们约于来年杨柳吐翠的春日再见。互诉万千心曲、别绪离情。可眼下时值隆冬,距离相见之期犹有数月。他孤处庭院帘幕之中,目睹雾转花积的雪景,千言万语无人诉说,相思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泪水涟涟,空自叹息。可他转而又想,相思何益?还是不想的好吧,但内心那萦回荡漾的感情波澜又如何平静得了啊!

第3篇:大雪节气诗句范文

一、句式整齐、节奏明快的韵律美

词人多为登高望远,眼界视线特别辽阔。所以词中会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然而,上阕中的千里、万里是交替着说的,也可以理解成千万里之内都是冰封都是雪飘。视力达不到千里万里,但是想象中的意境却可以无限延伸,意境辽阔了,气魄也就变得宏伟了。

承接下文的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凸显神奇,以静制动。在这种大雪纷飞的环境中,远观蔓延的丘陵山势,着实是有一种山舞银蛇的动感,这也是诗人的一种情感动荡,这种情感动荡会直接影响到诗人的感觉,使其眼前的一切变得生动活跃起来。再看“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地表现出一种狂野又不失风采的内蕴。整首词多用四字短句,使得句式整洁明了、节奏轻快,韵律美自然就不用言语了。

我们可以看出,词的开篇,主席便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无限辽阔的背景之中,描绘出一幅北国风光图。再加上对偶句与排比句的运用以及仰视、俯瞰视角的转换,呈现出来的一幅画像富有生命力的鲜活体一样。时刻让人感受到寒冬飘雪之下旺盛的生命力以及对自然美的推崇,这种跃然于纸上的图画美一直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然之美中一样波澜壮阔、劲霸爽朗!

二、谁主浮沉的意象美

承接上文与下文两句词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前句承上,囊括了所有景色并且对所有的风景进行了总体评价。后句承下,开始了对历代帝王的评价。在这种评价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代伟人的抱负。这种过渡是浑然天成没有任何缝隙的。再看一个“惜”字,这是总领,是对五千年历代帝王英雄评价的开始。从“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这两句中可以明显看出一代伟人的政治倾向,让人从词句中就能够看见当时的统治者都缺乏文治的缺点。最让人惊奇的就是结束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言语之中韵味无穷,当属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词也可以堪称五千年撼古绝今的结语。这是一代伟人在叙说着历史宣言,也是在说出他欲创造新世界的豪情壮志,同时也不难看出一代伟人对革命事业的信念和坚定决心。

第4篇:大雪节气诗句范文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第5篇:大雪节气诗句范文

摘要:Percy Bysshe Shelley(雪莱,1792-1822),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雪莱的诗才很是壮阔。他既有富于政治理想的诗,充满了对于残暴的君主专制的抗议和对于自由民主的向往和追求,也有优美柔和的浪漫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显示出了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雪莱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给世人留下的文学营养确是丰盛的,令人无法忘怀的。

关键词:政治诗,抒情诗,自由民主

1.引言

雪莱在1819年写下了不少针对英国政治局势并且具有战斗性的诗歌。1819年8月16日在曼彻斯特发生了彼得卢屠杀案,这起惨案更是激起了雪莱正义的愤怒。那一天约有6万人举行和平集会,提出要求拥有普选权并且要求议会每年开会,反对谷物法案等改革要求。曼彻斯特当局下令命武装骑警向手无寸铁的普通民众冲击,导致十余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此时正在意大利的雪莱听到此消息之后,气愤之下于9月底写出了这首诗,并且急忙送回伦敦想印成小册子在失业工人中散发,并希望以此来鼓舞工人阶级团结起来进行反抗。但是迫于政治压力出版商们不敢承印,结果这首诗一直到雪莱死后多时,于1839年才得以发表。

雪莱是一个热爱生命,渴望自由和幸福的诗人,同时他也充满了反抗和斗争精神,他痛恨社会上一切不公平的现象。他的这种革命热情和勇于抗争的精神在他的政治抒情诗当中显而易见,尤其是在这首“英国人民之歌”当中,同时这首诗也是抒发雪莱政治态度的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之一。笔者将通过对本首诗歌的韵律,写作方法和所表达的主题三个方面的简要分析,来抒发一下笔者对这首诗歌较浅层的认识,如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请各位大家多多海涵。

2.诗歌的韵律,写作方法和结构

这首诗一共有八个小节,且这八个小节采用的都是双押韵。这种押韵的方式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洁有力,慷慨激昂,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励和鼓舞人们的士气,让人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从而投身到实际的斗争当中去。这也是当初作者想将它印成小册子从而达到他预想的鼓舞人们勇敢抗争的原因。除此以外该诗歌还运用了头韵,重复和规则韵律等写作方法。

在诗歌的前三节,诗人运用了四个排比句“英格兰的人们,凭什么要给蹂躏你们的老爷们耕田种地?凭什么要辛勤劳动纺织不息,用锦绣去打扮暴君们的身体?凭什么,要从摇篮直到坟墓,用衣食去供养,用生命去保卫那一群忘恩负义的寄生虫类,他们在榨你们的汗,喝你们的血?凭什么,英格兰的工蜂,要制作那么多的武器,锁链和刑具,使不能自卫的寄生雄蜂竟能掠夺用你们强制劳动创造的财富?”指明了政府的暴行以及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和不公。这种排比句加重了诗句批判的意味,从而使那种气愤之情更加的强烈,诗句也显得更加有力量。一些词语比如“剥削”、“压榨”、“掠夺”等,也使诗句显得异常的沉重和悲愤。雪莱不但揭露了当时政府的黑暗暴行和,并且对工人们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感到气愤。在诗歌的第四小节,诗人用两个反问句“你们是有了舒适,安宁和闲暇,还是有了粮食,家园和爱的抚慰?否则,付出了这样昂贵的代价,担惊受怕忍痛吃苦又换来了什么?”对比了统治阶级和工人阶级截然不同的生活现状。通过这两个反问句,雪莱第二次强调了人民大众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他指出工人们所遭遇的痛苦和付出没有得到任何应有的回报,反而是毫不劳作的所谓的统治者们享受了工人们所创造的全部财富和幸福。第五小节同样使用排比句“你们播下了种子,别人来收割;你们找到了财富,别人来占有;你们织布成衣,穿在别人生上;你们锻造武器,握在别人手里”具体地指出了工人们所遭受的那些不公平待遇。一些对比性的词语:播种和收割,发现和占有,编制和穿戴,锻造和掌握都格外地强调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区别并且进一步强调了该诗的主题,工人阶级和统治阶级的不平等。本诗中作者所呼吁的对象是所有从出生到死亡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始终在遭受着这种苦难的英国人民,诗人强调的是这种苦难是伴随他们一生的,如果他们不起来反抗,那么这种苦难还将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想借此来鼓舞人们反抗的勇气。

在诗歌的第六小节,诗人第三次运用排比句的手法“播种吧,但是不让暴君收;发现财富,不准骗子占有;制作衣袍,不许懒汉们穿;锻造武器,为了自卫握在手。”来呼吁人们为了属于人民的权利勇于与统治阶级抗争。不难看出这一小节与上一小节是相呼应的关系,四组对比动词没有变,但是作者换了一种语调,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了。这种语调的变换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首诗的感彩,将这首诗从一种悲愤和被动的感情转换成了一种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感彩。最后两个小节向那些消极地屈服于资本主义剥削者们的工人们用一种反讽的语气提出严肃的警示“你们装修的新房厅堂让别人住在里面,自己却钻进地窖、牢房和洞穴去睡。为什么要挣脱你们自己造的锁链?瞧!你们练就的钢铁在向你们逞威。就用锄头和织机,耕犁和铁铲构筑你们的裹尸布吧,终有一天美丽的英格兰成为你们的葬身窟。”以此来唤醒劳动者们做自己的主人并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将魔鬼驱逐,为自己的权利而战,为自己幸福的,自由的,和平的生活而战。

3.诗歌主题

雪莱一直渴望把诗歌作为治愈他人痛苦的力量,用诗歌来净化个人的灵魂,从而净化这个社会。他总是用一种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底层人民的生活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下,抒发那种虽然直白但是意义深刻的主题。通过对雪莱的写作特点的分析,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为什么雪莱被称作是一个激进的社会哲学家,他的这种激进的革命思想是怎样受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的,他为什么会被认为是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的。雪莱一生厌恶社会的不平等,政府独裁,苛刻的宗教制度和虚伪的社会制度,他反对战争和暴政。他始终坚信,虽然他处在被压迫者与压迫者不断抗争的时代,而且这种抗争有可能会持续很久,但是终究会有一天这种混乱无序的政权通过不断地抗争会被废黜。此外,由于受到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影响,雪莱对于社会制度的改革也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现存的社会制度进行逐渐的并且适当的改革才能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一切的罪恶才会被完全消除,人们才能过上幸福,自由,和平的生活。通过对诗句直观而详细的分析可以看出雪莱在诗歌中表达了他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于暴政的深恶痛绝。这首抒情诗不仅仅呼吁所有的劳动者们向压迫他们的统治者们进行抗争,也呼吁他们向对他们进行经济剥削的资本家们要求本该属于自己的财富和权利。

4.结语

在这首诗歌中,雪莱将社会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一个是剥削积极,另一个是被剥削阶级。他指出社会的大部分财富都是由这些工人阶级们创造的,而他们却没有得到他们本该享有的权利和回报,反而遭受剥削者们的压迫和欺侮,他替这些遭受苦难的被剥削者们感到悲愤和不满。同时他也在诗歌中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本性。他呼吁英格兰人民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财富和自由勇敢地与统治阶级进行抗争。(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王佐良,李赋宁,周珏良,刘承沛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第6篇:大雪节气诗句范文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外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19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 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得到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1934)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1936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做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做Hiking,德国人叫做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第7篇:大雪节气诗句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诗学习;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84-02

一首古诗的教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本节课试图以:想象诗景—体会诗情—感悟诗意,为学生展现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1.想象诗景。教学古诗时,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品味玩索、深挖细抠,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使学生在学习古人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识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体会诗情。引导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方能体会作者借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3.感悟诗意。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一、抄写古诗,读通诗句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江雪》这首诗,学生跟着老师把诗工整地抄写在本子上。《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初读古诗,读真确、流利。

3.再读古诗,读出节奏感。(同时课件出示划出的节奏)《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设计意图:看似简单,却很实用,学生在抄写中不仅接触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写字的训练,真正落实新课标关于“要在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写字”的要求。

二、预设话题,想象画面

1.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哪一首诗的内容类似?(课件同时出示《江雪》、《渔歌子》)对比读:一二组读《江雪》,三四组读《渔歌子》,边读边想想,从这两首诗词描写的内容上看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点呢?

2.同学们,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我们学过的《渔歌子》这首词描写的画面上都有哪些景?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学生边议老师在黑板上边画)该画的内容:皑皑雪山、小路、江面、渔船、渔船上垂钓的老人。不该画的内容:鸟、行走的人及足迹。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对比学习,是本节课的特点,这一步不仅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走进本诗描写的意境。第二步让学生议“如果要把《江雪》这首诗也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又不能画些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

三、创设话题,开启思维

1.这首诗和画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

2.把诗横着读读,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如果老师把前两行的最后一个字“绝、灭”去掉那是怎样的景象?加上这两个字呢?(孤独、寂静、寒冷、空旷……)这是怎样的孤独呢?再竖着读读,(千万孤独)把这四个字变换顺序还可以怎样读?(万千孤独,孤独千万……)

3.张志和在桃花流水中钓鱼,他钓的是一份怎样的心情?同样是钓鱼,但柳宗元却是在冰天雪地中钓鱼,此时的他一个人在空旷冰冷的河水中钓鱼是多么的孤独。张志和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钓鱼是不须归,我们把这句诗改一改用到这首诗中你认为该怎样说?(__________不须归。)横线上可以填上哪些词语?(千里冰封、冰天雪地、白雪皑皑……)你认为他该不该归?

4.同学们,读到此时,在你的眼里,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垂钓的老翁是个怎样的人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通过诗的内容和画面感受冰雪给渔翁带来的寒冷和内心的孤独,特别是两次有创意的读:一是横着减字读,在对比中理解;一是竖着读、变序读“千万孤独”四个字独具匠心,让学生真正走进柳宗元孤独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巧用《渔歌子》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达到学诗用诗的目的。

四、借助资料,走进内心

1.诗人心中的寒冷、孤独仅仅是自然界的暴风雪给他带来的吗?还有其他原因让他感到那么寒冷和孤独吗?自由读读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目睹了恶势力横行霸道、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31岁当上了皇帝身边的大官,但他觉得老百姓在层层官吏的欺压下过得太苦了。于是,柳宗元挺身而出,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百姓说话,替百姓伸冤,进行政治革新。这大大打击了那些当权者,革新只进行了半年时间便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当时的永州十分荒僻、人烟稀少。他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好暂时寄主在寺庙中。由于生活艰苦,不到半年,他的老母便离开了人世,心爱的女儿也夭折了。他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被杀,有的被流放,杳无音讯。那些恨透了他的当权者们仍不肯放过他,千方百计地打击报复,造谣陷害,想彻底把他击垮。环境的恶劣、精神上的打击、当权者迫害,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百病缠身,竟到了走路膝盖直发抖的程度。尽管这样,他还是写下了《江雪》这首诗。

2.学生自由回答。

3.再次问学生:读了这段资料,你现在知道柳宗元为什么在这冰天雪地中不回去了吗?

4.在这样的暴风雪面前,柳宗元始终没有退缩,所以从那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依然独钓的蓑笠翁身上,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柳宗元?设计意图:要真正了解柳宗元,走近他孤独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必须借助插入他的背景资料,这一资料可谓是运用得及时,恰到好处。

五、增设话题,链接读写

蓑笠翁无言的独钓,包含了柳宗元的千言万语。假如你就是柳宗元,你有话要对谁说?说些什么呢?请写在本子上。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个性化读写的设计。这个读写训练是一个多解性话题,不仅促使学生完成角色转换,而且给了学生尽情发挥的天地,引领学生以特定的视角去写出个性。

六、展示书法,增进了解

柳宗元不但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有名的书法家。老师给大家展示几种书法字体。如果柳宗元要把他自己写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你认为他会用哪种字体书写?现在老师就用草书把他的这首诗题写在这幅画上。(老师现场用粉笔在简笔画的旁边用草书书写本诗,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丰富和魅力)。设计意图:古诗与书法总是联系在一起,在这里适当增加了让学生了解书法这一步,目的是适当延伸,拓展知识,增加审美情趣,并用教师的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

七、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古代诗人中一位钓鱼的名人,他们是古代诗人中最有名的两大钓鱼高手,一起再来读读他们的这两首诗词。

第8篇:大雪节气诗句范文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不理想的状态。笔者曾在中学做过调查:81.3%的初中生“最不喜欢学习古诗文,无法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反观我们教师的古诗文教学方法: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将古诗文进行分解,逐字逐句进行解析。学生则被动接受,埋头“听写”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感悟。这种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陶冶功能呢?《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笔者认为古诗文的学习,关键还是要加强诵读。因为学生诵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进行自我感悟、体验的过程,是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与其在课堂中“节约”时间满堂灌,还不如在课堂上“浪费”一点时间让学生尽情诵读!

经过几年的摸索,笔者的古诗文诵读教学初步形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 引读: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意境

本文的“引读”是指在分析文本之前,通过教师引导,营造与文本相应的意境,使学生快速进入所诵读作品的氛围。这其实也是学习课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诵读诗文的前奏。它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性地形成对作品的第一印象。通过实践,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有较好的效果。如《沁园春・雪》意境营造法,先运用多媒体呈现大雪飘飞的画面,伴着宏大壮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先从视觉、听觉角度进入课文情景,感受雪景给人带来的辽远灵动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在这样情境中描绘这一幅画面,谈谈感想,使学生对这幅画面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充实。教师引读到这一阶段,学生的情绪明显被调动了起来,很多学生都纷纷举手,表达自己对画面的感受,这也让学生“未学课文而先感知课文意蕴”。最后教师导入:1936年的冬天,北国大雪纷飞,一代伟人在延安面对此景,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 (板书)。至此,整个引读过程结束,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将整个身心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接下来教学《沁园春・雪》中对所绘雪景的诵读鉴赏,对所抒情感的品悟也变得更加顺理成章,这得力于对意境的营造。

二、 吟读 :让学生由“吟”入“悟”

笔者认为“吟读”的过程其实也是感知课文的过程,在吟诵的过程中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读”出富有个性的见解。在吟读时,要做好以下准备:

首先要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如七年级上册中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果不能理解此文清凉幽然、略带伤感的抒情基调,就无法感悟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分离后的相思别愁之苦和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其次要注意重音。处理好重音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可以表达出兴奋喜悦的情感;低音则表达肃穆悲哀的情感。如杜甫《登高》,颈联上句“悲”“常”二字要重读以体现作者常年漂泊之苦;下句“病”“独”二字要重读,突出老病孤愁的悲苦情绪。

第三要注意节奏。节奏能使语音表达得更具有层次和剔透的感觉。诵读的节奏应着眼于全篇,要随文章内容情感找到主导节奏。语速较快的常常表达喜悦、激动、恐惧等心情;语速较慢的则可表达悲哀、惬意、舒心等心情。如《木兰诗》中木兰辞官还乡、喜归故里一段,感情基调是热烈、欢快的。第1节节奏最快,要极力渲染出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稍放缓,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第3节再加快节奏,表现伙伴的惊奇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节奏变化的反复揣摩,会感受到木兰归家时那份喜悦的心情,对其巾帼英雄形象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三、 品读:在涵泳中体会古诗文的妙处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写文章是非常讲究锤炼字句的,有些字词只要我们仔细涵泳品读,便能体会其中的精妙。如《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格调非凡。所以“封”可读得短而有力,“飘”可适当延长,读得空灵飘渺。再如教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文中“雨脚如麻”的“麻”字,“冷似铁”中的“铁”字,老师范读时应处理为重读并延长,让学生品味其中表达的妙处。学生通过模仿诵读,很快便领悟到:“麻”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形象生动;“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而且很冷,很硬,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学生在反复品读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品读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将原句中的重点字句进行替换,让学生通过对比来发现其中用词的妙处。例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替换成“吹”,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反复替换诵读发现:“卷”字更形象化,更有力度。正是有如此猛烈的风,杜甫的草屋才会“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四、 美读:让学生在美文中尽情徜徉

教育家叶圣陶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本文所指的“美读”,是借助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生动形象地反映作品生活,准确重现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这一阶段也是在前面诵读基础上的创新阶段。在笔者的课堂中常常采用以下诵读方式:

(一) 个体诵读。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个体表演,展现他对作品的理解。

(二) 小组诵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比赛,安排四至五人组成评委会进行评审,在竞争的氛围下让学生巩固对诗文的理解。

(三) 两人或多人合诵、轮诵。这可以根据作品的特点灵活运用。如果配合效果好,会如小合唱般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方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并乐于参与。

(四) 诗配“画”或诗配“话”。我国的古诗词讲究诗情画意,只要你用心品读,就会发现每首诗甚至每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课后可以让学生用图画的形式展现诗文内容。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还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来展现。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的成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达到与作品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第9篇:大雪节气诗句范文

关键词:诗歌;感情;欣赏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的艺术长河中,诗歌这颗瑰丽生辉的宝石一直是闪闪发光的。从几千年前的《诗经》到现代诗,优秀的诗篇无不承担着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的使命,并启示真理。它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读诗可以激荡情怀,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坚定志向,可以增长学识。一言以蔽之,欣赏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那么,该怎样鉴赏诗歌呢?

一、要深入领会诗歌所蕴藏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有位诗人这样说:“诗歌是感情火山爆发出来的岩浆。”优秀的诗歌,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充沛的感情,以之打动读者的心房。柯岩的《,你在哪里》就是一首撼动人心的诗。诗中哪句不是强烈感情的产物?“,你在哪里”这反复出现的呼唤,字字催人泪下;那层递式的应答,无不表现了各族人民对自己的好总理的怀念、敬仰之情。反复朗读它,仿佛感到的高大形象和亲切笑容就在眼前。再看郭沫若“五四”时期写的《炉中煤》:“啊,我年轻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烧到了这般模样!”这“心爱的人儿”“年轻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我们祖国的象征。“炉中煤”就是立志改造中国的志士仁人。这两个比喻使得全诗虽然没有出现过一次“怀念祖国”的字样,却充分传达出诗人怀念祖国、热爱祖国的炽热而深切的感情。反复咏颂,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读者心中腾升。

二、要着重理解诗歌所描绘的形象,欣赏诗歌的形象美

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寓于诗歌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中。如的《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仅用20个字,就生动逼真地勾勒出青松那傲霜斗雪、巍然挺拔的英姿。这是一个刚强不屈的胜利者的艺术形象,是一个笑迎风雪,与艰难作斗争的勇士形象。而贺敬之的《回延安》则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鲜明形象。诗人即第一人称的“我”,以赤子之心,表达了对延安母亲的深情厚谊,使我们看到了诗人赤子的纯情,窥见了诗人美好的心灵,感受到诗人高尚的情怀,听到了诗人激动的心跳。

三、要反复鉴赏诗歌精练概括的语言艺术特色,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丰富的感情、艺术的形象,都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来。如,的《七律・长征》仅仅56个字,便写出了“历时一年多,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讴歌了这举世闻名的伟绩,可谓精练极了。而贺敬之的《回延安》,以口语入诗,陕北地方色彩就突出、鲜明。如,迭字的运用,像“几回回”“几辈辈”,构成一种舒缓而深沉委婉的语调,增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还有“油镆”“黄土”“宝塔”以及“气喘得紧”等,更是具有陕北地方色彩的语言和景物。这些都使得这首诗更具有浓烈的民歌风味,有助于抒发诗人淳朴、深沉、真挚的感情。再看唐诗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10个字,却包含着几层意思:一是写鹳雀楼。这座楼有三层,当时楼有三层的比较少,这是鹳雀楼的一个特点。“更上一层楼”,写出了鹳雀楼的这个特点,不是泛泛而言的。因为只有身在二层楼才能有这个说法。二是富有哲理的意味。人们读了这两句诗,会离开鹳雀楼的景物描写,在愉悦中想得更深远,探讨一个道理,研究一门学问,不也如登楼一样吗?从而使思想得到升华。

四、要反复吟咏诗歌的节奏与韵律,鉴赏诗歌的韵律美和建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