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温室效应现状范文

温室效应现状精选(九篇)

温室效应现状

第1篇:温室效应现状范文

【关键词】智能化;配电室

1. 智能化配电室建设目标

1.1 总体目标

实现配电室站室设备的数据流、信息流高度整合和中低压设备在线自诊断与自恢复,力争将配电室打造成状态智能预警、自我消隐、自我预防、自我修复的智能配电室。

1.2 具体目标

推广应用中低压一体化智能配电终端,实现站室设备的自动化监控和数据信息集成管理;

修订基于IEC60870-5-101/104 标准的站室设备数据交换接口、站室数据集中存储与分级处理、智能配电终端等技术规范,建立智能配电室技术标准体系;

研究状态监测传感器及其应用方案,实现电缆接头温度、开关SF6浓度监测、电缆暂态放电的在线监测、诊断和状态预警;

研究配电室环境监控传感器及其应用方案,实现配电室环境温度、湿度、水位、火警、门禁的在线监测和状态预警。

研究配电室设备资产管理及其应用方案,实现设备资产电子标签化,实时监测设备资产状况。

2. 智能化配电室建设思路

智能配电室建设,以通讯管理为主体,以站室自动化监控和站室信息集成管理为核心,围绕站室数据集成总线DIB,重点建设中压集中监控及状态监测预警、低压集中监控及电源备自投合环保护控制、站室设备信息集成、站室数据分级处理与优化等功能。

通过对配电室基础信息、运行数据、环境影响等信息的收集和综合分析,评价配电室设备状态和可靠供电保障能力,在可靠性分析及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配电室设备运行、检修、改造策略,实现配电室设备的状态检修和可靠供电。

3. 智能配电室自动化监控建设和改造内容

3.1 配电终端智能化升级

1) 现有配电终端DTU 具有功能扩展能力时,根据配电室条件,可选择低压备自投合环保护控制模块、配变监测模块、设备状态监测模块等功能组件升级,同时升级现有配电终端应用软件。

2) 现有配电终端DTU 配置饱和,不具备功能扩展能力时,更换普通配电终端为智能配电终端。

3) 无配电自动化设备时,新增智能配电终端,实现完备自动化监控功能。

3.2 电缆头测温

配电室电缆接头长期运行后老化或接触电阻过大时,在大电流情况下电缆接头发热、老化会恶性循环,到一定阶段后,会造成严重的故障,甚至火灾或停电事故,降低了供电的安全可靠性。

在线式温度监测实现实时在线电缆接头温度监测,温升报警、历史数据记录等多种功能,帮助运行人员监测和分析监测点的过热情况,预测出故障发生的部位,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可以有效的解决人工巡查测温不到位、无法人工巡检的一次设备的监测,温度测试数据不准确、巡检时间间隔较长等不足。

采用具有可靠、稳定、耐腐蚀、高精度、长寿命、方便安装,不影响原有设备的运行温度传感器监测配电室电缆头温度,然后通过光纤或无线Zigbee 传给温度解调模块进行温度信息的解调、分析处理,DTU 接收温度解调器的温度信息,并将温度与设定值进行比较,当超过设定值时自动报警并与其他信息一起存储、在线或离线上传至主站系统进行高级数据分析。

根据安装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温度传感器及温度解调模块:

无任何检测设备的分支/馈出线电缆,采用带温度传感器的两遥电缆故障指示器,故障指示器通过光纤与DTU 的温度状态监测模块交换实时温度、故障信息。

已有故障指示器分支/馈出线电缆,采用独立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光纤与DTU的温度状态监测模块交换实时温度。

进线、联络线电缆,采用独立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光纤或无线Zigbee 传给温度解调模块。测温度点数量多于12 点时,温度解调模块采用独立安装,温度解调模块将收到的温度信号进行预处理后通过RS485 与DTU 的温度状态监测模块交换实时温度。测温度点数量较少时,温度解调模块作为DTU 的插件组件。

3.3 智能电容器监控

智能电容器是指集无功控制、过零投切、补偿、通信、多重故障保护为一体的就地无功补偿装置,其具备过压、欠压、缺相、过温、压力等多重保护功能。采用过零投切方式,达到投入时防止电网涌流、切除时无拉弧,防止了投切时容易出现触点粘合、操作过电压等现象,提高电容器使用寿命。其集控制、投切、补偿为一体,节能效果明显,并且体积大为减小,在同一电容器柜内可装更多容量智能电容器,节省空间和缩短安装工时,采用通信实现多机控制,从而便于扩容,可大幅提高了系统控制的可靠性。当电容器电压、电流、温度等出现异常时,自动切除故障智能电容器。

3.4 开关SF6浓度监测

SF6开关一旦泄漏就会使SF6开关内部的SF6气体绝缘性能大大降低,在开关内部产生电弧,对开关及联接设备造成很大的破坏。SF6在线监测装置可以提前对有SF6的泄露做出警告,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基于TCD(热导检测器)的SF6气体浓度检测装置是利用被测组分和载气的热导系数不同而响应的浓度型检测器,该装置受环境的影响较小,持续工作时间长,相对精度较高,该装置集合了热化学、热击穿、超声波等技术的特点,具有很好的监测效果。

DTU 通过RS485 通信总线集中管理多台SF6在线检测装置,实时记录和统计各开关内SF6浓度,当开关内SF6浓度小于报警设定值时,装置报警遥信置位,DTU 接收到告警信息,即上送主站系统,并就地存储。

3.5 基于RFID的设备资产管理

由RFID读写器、天线、电子标签等组成。RFID读写器的有效距离一般很近,在一个封闭的配电室内,合理的放置天线很重要,尽量兼顾到每一个具有独立电子标签的设备。RFID读卡器定时扫描电子标签,检测设备是否还在配电室内。同时DTU定时与RFID读卡器通讯,以便掌握配电室内设备的情况,若有变动,及时上报主站。

参考文献

[1]李天友,徐丙垠.智能配电网自愈功能与评价指标(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22):66-67.

第2篇:温室效应现状范文

人体的温度一般保持在36.3-37.2℃(舌下)。据生理学家研究,人生活的环境超过体温调节中枢所及的范围(室温36℃以上),人体内温度就要升高,新陈代谢就受到影响,出现食欲不振、呼吸增快、头晕眼花、心跳加快、周围血管扩张、血压先升后降低等症状。冬天因人体适应高温能力差,只要室温超过23℃,即可出现不适症状。若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不能改变,则可使人体代谢机能下降,出现精神不振、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夜间失眠、工作与学习效率明显下降。相反若夏天室内温度过低,则可使人体代谢下降,并出现皮下血管收缩、皮肤过度紧张、呼吸和心跳减慢、上呼吸道粘膜血流减少,抵抗力下降,因此极易患上呼吸道感染或感冒。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专家们认为人的夏天室内高温限为32℃、低温极限为15℃;冬天室内低温极限为11℃,高温极限为21℃。

家庭生活环境除温度外,湿度也是相当重要的,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室内温度过大时,虽然室内温度还不算高,由于人体单靠出汗来散热,所以出汗过多,因此导致人体失水过多而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除感到非常闷热外,还会出现全身乏力,情绪不稳,很易烦躁。相反若室内温度过低时,因呼吸、说话、皮肤很易散发蒸气引起水分丢失过多,首先出现鼻孔干燥,咽喉发炎而肿痛、声音嘶哑等疾病。在冬天若温度过大,人体因湿气传导使散热加快,这时人会感到阴冷、抑郁不快、心情沉闷。也与夏天一样可因呼吸、说话、皮肤散发水分过多而引起口腔及呼吸道的多种疾病。医学专家认为室内相对湿度的高限应小于80%,低限应大于30%。

在日常生活中温度与湿度对人体的影响总是同时发生的,并不能单独行事。专家们经长期测试提出:夏季最适宜的室内温度23-28℃、湿度为30%-60%;冬季最适宜的室内温度为18-25℃、湿度为30%-80%。这一标准只适用于95%左右的健康人,对于老弱病残的人群,由于其适应性能力差或其他特殊原因其最适宜范围可能要小些。

第3篇:温室效应现状范文

【关键词】辽南;蓝莓;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蓝莓属于杜鹃花科,为多年生的浆果类植物,果实中富含熊果苷、花青苷等抗氧化成分,因此食用蓝莓可以达到预防脑神经衰老以及抗癌等功效。蓝莓种植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蓝莓的种植已经得到广大果农的青睐,开始规模化发展,生产前景很好。

1品种选择

我国蓝莓品种总共有三大类,分别为矮丛、高丛以及兔眼蓝莓,其中的高丛蓝莓又分成三类,分别为南高丛、北高丛以及半高丛蓝莓。当前我国种植的蓝莓品种多以北高丛为主,占到蓝莓总栽培面积的37%,而矮丛以及吐艳蓝莓的栽种数量占到总数的20%。由于辽南区域的冬季较寒冷,因此在品种选择上,主要选择抗寒性较强的高丛蓝莓品种,比如“北陆”、“蓝丰”、“公爵”等。

2整地改土,大树移栽

蓝莓对土壤有一定要求,以透气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弱酸性土壤适合其生长。温室种植蓝莓,需要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改良,一般在每年的9月初进行。土壤改良的标准为:每666.7m2的区域撒施30~40m3牛粪、草木灰40~50m3、硫磺粉140~150kg,撒施应均匀。撒施完成后,对土壤进行翻耕,保证土壤的pH在4.3~5.0左右。

大树移栽主要在每年10月上旬进行,移栽前做30―40cm高畦。高丛栽植控制株距在120cm、行距180cm左右,移栽完成后,及时浇水,之后浇水的频率为每2天浇一次水。

3 温室环境调控

为了保证蓝莓良好生长,应做好蓝莓休眠期以及生长期两个阶段的温度调控。休眠期一般在每年的10月末,此时可以在温室的下沿区域铺设草苫来进行内部保温,打开通风口,白天铺盖草苫,夜间卷起,降低温室内温度,促进休眠。休眠期的环境条件主要为:无光照,低温,温度应该控制在0~7.2℃左右,时间长为30~60d,不同的品种休眠期也有很大的差异。保证休眠期温室环境的合理使蓝莓丰产的基础,并且如果休眠期处理不当,还很可能出现蓝莓开花不齐或者只开花不长叶的情况。

在12月中旬到1月初揭开棚盖,以打破蓝莓的休眠期,保证萌发新芽,在升温前可以喷洒稀释70~80倍的单氰胺,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快新芽的萌发,提高产量,并且还可以使蓝莓的上市时间提前。

在成长期需要加强温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管理,尤其是温度的调控尤为重要,关系到蓝莓大小、产量以及成熟时间。温度的具体标准为:萌芽期,需要控制温室中白天的温度在23~25℃,夜晚温度不能低于8℃,空气湿度因为60%~80%,光照要充足;在花期白天的温度应该在20~22℃,夜晚的温度则在8~13℃左右,湿度在50%~60%,同样为全天光照;出现果实并且在逐渐膨大期间,温室中的温度应该在22~25℃,夜温在10~15℃,湿度为60%~70%,全天光照。在蓝莓处于采收期,控制白天与夜晚温差更加重要,目的是提高果实的品质。

4 水肥管理

蓝莓丰产丰收与水肥管理有直接的联系,蓝莓的根系比较浅,因此水肥管理有明确的标准。

水分管理的具体操作:水质应该始终控制在PH7.0以下,如果水质大于7.0则应将水分调酸,水分酸度一般在4.5~4.8左右为主。水分管理在整个生长期都一样重视,保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适宜,具体可以采取定期浇水的方式,一般控制浇水频率为1周一次,在夏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浇水次数。此外不同的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在萌芽期,需要提高水分的量;在花期,应该控制水分;在果实膨大期应适量增加水分;采收期也可以适当浇水;在采摘完成以及修剪枝条过程中,应加强水分的供应。夏季雨季应注意排涝。

施肥管理的具体操作:施肥主要以秋肥为主,根据生长期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追肥,肥料使用腐熟的农家肥,比如鸡粪、猪粪、鸭粪等,采取沟施或者穴施的方法,丰产期有机肥施用量应控制在每珠2~3kg左右,此外还可以根据树龄以及植株的大小来调节肥料的用量。

5 树体调控

在温室中栽培蓝莓,还需要做好树体调控工作,即以枝定花以及以产育枝修剪为核心,使树型满足丰产高效的需求,同时修剪树体为丛状立体分层还可以保证良好的通风及透光,使果枝分散均匀。

丰产树体培养主要是保留丛状主枝3~5个,使树型为松塔形,株高一般控制在130~160cm。

萌芽期对树体进行修剪,可以在休眠期进行,留取其中的相对比较粗壮的果枝50~60个,并且每个果枝留2~5个花芽。将果枝疏密,培养新生枝条,以保证果枝呈现立体分布,使通风良好。之后在树体恢复后,每年可以定期进行修剪,并且根据产量需求,保持一定数量的结果枝以及花芽的数量。

在采收完成后,需要及r对树体进行修剪,避免出现二次开花的现状。修剪的内容主要使剪掉衰弱枝以及疏除内膛枝。修剪时间一般在采收后的6月份。

6 病虫害防治

温室中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灰霉病、枯枝病、根腐病。虫害主要包括金龟子、蚜虫、鳞翅目类害虫等。

其中灰霉病是温室蓝莓常见的病害,对蓝莓的花以及果实有较大的危害,基本症状主要为花或者结出的果实出现灰色霉状物或者出现腐烂的情况,该病害的发生原因主要受温室内湿度与温度在白天过大,夜晚温度下降且光照较少引起的,因此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在保证温室内部的温度下,适当加大排风及排湿。此外还可以采取烟熏的方法。

枯枝病是温室蓝莓在近几年逐渐上升的病害类型,具有传染性强、发病快等特点,危害枝条,症状主要为前期枝条出现黑色斑点,并且黑点逐渐扩散,使枝条变黑并逐渐死亡。在该病害的防治上,主要以预防为主,可以在萌动期及生长期喷洒叶枯唑 + 嘧霉胺 + 甲基硫菌灵或多抗霉素,发病初期可以5-7d喷洒一次。

金龟子是温室蓝莓主要的虫害,主要危害到蓝莓的根系,表现为根系逐渐被啃食,使根系的吸收功能丧失,使植物逐渐出现萎蔫、发黄甚至死亡的情况,该虫害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在使用有机肥时,一定要保证肥料充分腐熟,此外可以对发病植株及时灌施毒死蜱 800~1000 倍液。

7 结语

温室蓝莓的丰产高效需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作为基础,具体通过改良土壤、温室环境调控、水肥管理、树体调控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步骤,使温室蓝莓的产量逐渐上升,为果农提供更高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第4篇:温室效应现状范文

从调查情况来分析,造成日光温室病害迅速发生、传播和蔓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消毒不严格,通风不及时,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易造成温室内高温高湿或低温高湿环境,病害发生后药剂防治不及时、用药不对路等。因此,在防治上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确保温室番茄生产达到优质、丰产、高效。

1 番茄主要病害的发生情况

1.1 枯萎病

番茄枯萎病是一种维管束侵染病害,近年来在北方地区发展较快,为害比较严重。

1.1.1 症状。苗期发病,茎基部变黄褐色缢缩,子叶萎蔫而死;成株期发病,初期仅植株的下部叶片变黄,后变萎蔫枯死,不脱落。病情由下向上发展,症状常出现一侧,而另一侧表现正常。病症在晴天表现植株萎蔫,早晚能恢复。病株根部变褐,切开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呈黄褐色,潮湿时病斑表面着生粉红色霉层。病菌从根部侵入寄主,通过维管束向上部发展,逐步扩散,导致病株叶片枯黄而死亡。

1.1.2 发生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土壤中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枯萎病发病温度范围为10~28℃。当土壤pH值4~6,气温24~27℃,土温24~28℃时。与茄科作物连作时病害发展迅速。定植密度大,土壤排水不良、通气性差、移栽或中耕伤根较多或植株生长势弱等情况下容易发病。

1.2 番茄灰霉病

1.2.1 症状。幼苗受害,叶片和叶柄上产生水浸状腐烂,后干枯,表面生灰霉;花和果实受害,病部呈水浸状灰白色,最后果实腐烂。一般病果不脱落,相互间可以传染。

1.2.2 发生规律。温室大棚番茄,特别是冬茬及冬春茬日光温室番茄,由于光照日数少,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结果期间,植株叶面积系数大,田间茎叶茂密,土壤湿度又大,故极易发病。

1.3 番茄早疫病

1.3.1 症状。主要为害叶、茎、果实和叶片,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感染。番茄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病。

1.3.2 发生规律。番茄地缺肥,管理粗放,田间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植株长势衰弱发病较重。另外当棚内温度超过15℃时,病害发生早,发展快。

1.4 番茄叶霉病

1.4.1 症状。叶片发病时,叶背初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淡黄色或淡绿色的褪绿斑,后在病斑上长出灰白色、灰紫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

1.4.2 发生规律。病菌生长温度为9~34℃,最适温度为20~25℃,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病情发展,空气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此病极易流行。

1.5 番茄青枯病

1.5.1 症状。一般番茄长到约33cm高以后开始发病。先是顶部叶片萎垂,以后下部叶片凋萎,而中部叶片凋萎最迟。病株最初白天萎蔫,傍晚恢复正常,若土壤干燥,气温高,2~3天后病株即死亡,但叶片仍保持淡绿色。

1.5.2 发生规律。高温高湿的环境易发病。

1.6 番茄晚疫病

1.6.1 症状。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能侵害茎部。由下部病叶向上扩展,叶片多在叶尖端或边缘开始出现不规则暗绿色水渍状大病斑,后逐渐变褐色;潮湿时病斑的边缘和健叶交界处长有白色霉斑。

1.6.2 发生规律。结果期光照不足,密度大,化肥施用量大,通风不良,相对湿度85%以上,持续时间较长,气温10~25℃时极易发病流行。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1.1 选用抗病品种。这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尤其对于一些难于防治的病害,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选用毛粉802、隹粉15等抗病新品种。

2.1.2 合理施肥。科学施肥,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依据番茄生理需求施肥,施足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适时叶面追肥,防止植株早衰、增强抗病能力。

2.1.3 改善栽培设施。日光温室应尽可能提高标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张挂反光膜;采用无滴膜,减少结露现象;全膜覆盖,膜下灌水,最好在棚内建蓄水池并实行滴灌,以有效降低空气湿度,避免地温过度降低,减少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

2.1.4 合理间套作与轮作倒茬。连作重茬会造成养分失衡与匮乏,造成菌源积累,加重许多病害发生。可通过科学栽培加以调节,减轻病害发生,如番茄地混种韭菜,可防治番茄根腐病;番茄与茼蒿同穴栽可抑制番茄枯萎病;与葱蒜类和“十”字花科类轮作,可有效控制枯萎病和早疫病等。

2.1.5 清洁田园。前茬作物收获后要彻底清除病株残体和杂草,深翻土壤,减少室内初侵染源: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花、病果、病叶或拔除病株,带到室外销毁,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

2.2 生物防治

2.2.1 应用生物技术。可采用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培育抗病品种。

2.2.2 使用生物农药。青枯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或灌根。

2.3 生态防治

不同病害适宜的温湿度不同,应依据不同温室内的具体情况,科学管理,控制温湿度。尽量保持较低的空气湿度,避免出现高温高湿及低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温度一般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13~15℃,适温范围内采取偏低温管理;合理通风,适时浇水,改善光照条件等。

2.4 物理防治

2.4.1 温汤浸种。用50~55℃温水浸种10~15分钟,可有效防治多种种传病害。

2.4.2 土壤消毒。抓住春秋茬之间的夏闲高温期翻地晒棚,进行土壤消毒,方法为每1m2铺4~6cm厚的麦草1kg,加石灰氮0.10kg,深翻20cm,然后田埂间灌满水,用旧塑料薄膜盖上,密闭10~15天后,地表温度可升到50~60 ℃灭菌及杀线虫效果显著。

2.5 化学防治

在熟悉病害种类,了解农药性质的前提下,对症下药,合理施用化学农药;适期用药,讲究施药方法,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把化学防治的缺点降到最低限度,生产无公害蔬菜。

第5篇:温室效应现状范文

【关键词】和谐视角;住宅;建筑工程;布局研究

1建筑工程节能保温总体布局要求

1.1总体布局原则

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凉爽时段的自然通风。建筑的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一般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避免夏季受东、西向日晒。

1.2选址

建筑的选址要综合考虑整体的生态环境因素,充分利用现有城市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由于建筑设计中各个因素对住宅室内热状况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制约的,因此,研究分析某个建筑因素的变化对住宅室内热状况变化的影响时,应选取仅针对所分析的建筑因素变化,而在其它因素方面保持一致的房间作为研究对象。这样,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对象中不同房间室温变化的差异,即可确定所分析建筑因素的变化对住宅室内热状况变化的影响,从而忽略其它建筑因素的影响。根据建筑设计的特性,本文所要讨论影响住宅室内热状况变化的主要建筑因素有:房间所处的楼层位置、建筑护结构及建筑平面布局等。分析住宅室内热状况的变化规律时发现:由于室内外换热量的不同,顶层房间、中间层房间及底层房间室温平均值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差异,顶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比底层房间的高3~4℃。这是由于顶层房间通过屋面吸收了大量的太阳辐射得热,而底层房间在外扰和内扰作用下的部分得热则可通过地面传至土壤。通风量较大时,室温变化主要由房间的自然通风状况决定;而在室内外通风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室温变化则主要由其它扰量的作用所决定,此时,室温的日波幅值基本小于3℃,室温延迟时间则大于6h。因此,研究对象的选择还应使房间室温的日波幅值小于3℃,室温的延迟时间大于6h,从而反映出房间所处楼层位置的变化对其室内热状况变化的主要影响。顶层、中间层及底层房间的室温变化曲线基本互相平等,即相比较中间楼层的房间,底层和顶层房间的室温各个时刻几乎以同样的幅度降低或升高,整个测试期内顶层房间的室温平均值比中间层的高1.7℃,而底层的则比中间层的低1.6℃。以上的分析说明:房间所处楼层位置的变化导致了作用于房间扰量大小的变化,从而改变了房间的室内热状况。并且顶层房间的室温变化表明水平面太阳辐射对室内热状况影响的重要性,因此,应加强对住宅建筑屋面的保温隔热处理。

1.3外部环境设计

在建筑设计中,应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的环境加以充分利用和改善,以创造能充分满足人们舒适条件的室内外环境。如在建筑周围种植树木、植被,可有效阻挡风沙,净化空气,同时起到遮阳、降噪的效果。外墙及屋面热阻的增加可以减少室外扰量通过围护结构向室内空气的热量传递。保温和非保温房间室温变化的差异基本类似于顶层和中间层房间的室温变化差异,因此,外墙保温、尤其屋面保温的效果在于可以减少太阳辐射热对住宅室内热状况的影响,从而从整体上降低了房间逐时室温及室温平均值的大小。与非保温房间相比较,整个测试期内保温房间室温最大值和平均值的降低幅度基本一致,分别为1.1℃和1.0℃。

2住宅建筑设计在中小套型设计中正确处理它们的功能以及关系

2.1合理考虑各区功能

以柏林哈塞尔霍斯特小区某多层住宅套型平面设计为例。该住宅的居住面积为76平方米,功能分区合理、紧凑、流线便捷。进入户门后,有公共区逐渐过渡到私密区,从而使主卧室具有良好的私密性;起居室与餐厅即可相互贯通,形成大空间,又可加以分隔,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卫生间设置位置合理,方便卧室区使用。厨房不再由户门直接通达,而是通过餐厅,由此厨房和浴室可以连接在一起。这样,平面拥有了功能上完整的循环,而且功能与技术经济这两个重要因素得到了完美结合。因此,在中小套型住宅建筑设计中正确处理它们的功能关系,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使之动静分区、公私分离、洁污分离是设计住宅功能良好、舒适、安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门选择户型的重要着眼点。在合理考虑各区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到室内流线顺畅,交通面积集中、紧凑、减少干扰,并且还需突破单纯的交通功能,做到交通面积的综合利用,提高室内有效使用面积。

2.2模糊某些功能区域,减少固定构件

以日本京都市伏见区醍醐石田住宅建筑设计18号楼的套型设计为例。该套住宅使用面积只有40平方米,它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厕所一侧和浴室伸出部分采用固定的轻隔墙,其他部位采用可移动的轻型木制推拉隔断墙,到阳台的门和所有窗户均为推拉式。这套住宅有以下特点:第一,使用面积虽小,但浴室和厕所却是分开的,可以减少相互干扰,提高利用效益;第二,内部隔墙多为推拉式,美观大方,不但占用面积少,而且可以根据需要移动,形成较大空间;第三,厨房、浴室、厕所和下水管都是分开的,为设计人员发挥创造留有更多的空间;第四,面宽5米多,全宽设有阳台,晾晒衣被十分方便。标志设计室内装修建筑设计风水绿化工程酒店设计园林工程园林养护将某些功能分区合并或连接,不做明确限定,如将起居室与餐厅合并,把厨房设计成开敞或半开敞的形式等。减少固定构件,用可活动的轻质材料构件分隔不同的功能区域,减少固定的墙体,使得室内空间流动开敞而不闭塞,同时也使得户型可以根据功能的变化而改变空间形态、位置和尺寸,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实用价值。

2.3厨房、卫生间的布局应适当、合理

厨房、卫生间是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间的活动时间长、内容多。其设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住户的生活水平和现代文明居住程度。在中小套型设计中厨房位置应力求接近户门,便于食品、蔬菜及垃圾的进出,与家务阳台和餐厅应力求联系方便,减少对其它房间的干扰。卫生间可将洗漱与浴室分开,以减少干扰、也有利于洗衣机、热水器的布置。对于中小套型住宅,不必设置两个卫生间,位置得当,也能较好地满足使用要求,节省的面积可留给起居室,以便提高面积的利用率。

2.4考虑良好朝向和自然通风条件

对建筑设计所导致各个扰量影响程度变化了解有助于建筑师和工程师灵活地将这些知识运用在住宅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从而在最大限度降低能耗的条件下,确保住宅的室内热状况能够满足人体的热舒适要求。通过分析比较整个测试期内不同房间的室温变化曲线的差异,本文定量研究分析建筑设计中各个因素的变化对实际住宅室内热状况变化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的相对大小,并进一步认识建筑设计影响住宅室内热状况的物理机制。

3建筑平面布局

为了进一步说明自然通风状况对室内热状况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的实测值与模拟计算结构,图7表示出在整个测试期内所分析房间的逐时通风换气次数。在房间自然通风状况相关较大的情况下,自然通风状况的差异是导致房室内热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房间建筑平面布局的不同导致了房间自然通风状况的变化,从而影响室内热状况的变化;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只有当外温低于室温时的自然通风才是对住宅夏季室内热状况的改善有利的。

4结论

通过对连续时间内不同房间室温变化趋势的分析比较,定量研究分析了建筑设计中各因素的变化对住宅室内热状况影响程度,其中,建筑护结构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及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是改善住宅室内热状况的关键。

【参考文献】

第6篇:温室效应现状范文

关键词:热工学 优化设计 理论分析 直冷电冰箱 制冷系统

1 前言

电冰箱发展速度很快,我国电冰箱的产量由1991年的470万台增加到2001年的1349万台,平均年增长11.1%[1]。而电冰箱的耗电量占家用电器总耗电量的32%[2],所以,节能降耗和环保是电冰箱研发工作的重要课题,而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传热能力、软冷冻及变温技术优化设计则是关键因素。

2 蒸发器的优化设计

研制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减小冷藏、冷冻两蒸发器的面积比差值,在总面积一定情况下,尽量加大冷藏室蒸发器的面积,采用大内径蒸发管、增加蒸发管长度及双管并行排列结构等,保证在低温或高温环境下有最佳的开停比,从而保证在一定环境温度下耗电最少。第二,设计高效蒸发器。冷冻室蒸发器是由从上到下依次排列多个换热层片和连接所有换热层片的连接管组成的复合立体式结构[3],换热层片由多个并列S型制冷盘管构成,且在其盘管壁外侧固定套装翅片,大大增加了制冷盘管与空气间接触面积,如图1示。该蒸发器在不改变电冰箱结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冷冻室蒸发面积,增加冷冻室顶部和低部两个高温区制冷量,使其快速达到规定要求,缩短压缩机工作时间,大幅降低能耗。冷藏室采用导热粘接胶膜将压扁铜管紧紧粘在传热铝板上,并通过高粘合双面胶粘贴在冷藏室内胆上,增强传热效果。第三,合理安排蒸发器位置和制冷剂走向。据箱内自然对流情况,制冷剂流向采用逆流式换热,毛细管和回气管采用较长的并行锡焊或热塑工艺等,以提高换热效果。第四,通过理论计算和试验相结合方法,合理匹配蒸发器与冷凝器的传热面积,努力减小冰箱工作系数,避免过低蒸发压力和过高冷凝压力,达节能目的。

3 冷凝器优化设计

在优化冷凝器设计中除合理增大冷凝面积外,还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3.1 设计横、竖盘管混排结构冷凝器:在冷凝器内为制冷剂气液两相状态,分析冷凝器中制冷剂流态变化和内、外部换热条件,横排管冷凝器的换热系数比竖排管冷凝器增加3倍以上,为加强流体扰动,破坏流动边界层,采用横、竖盘管相结合走向的冷凝器将会提高冷凝器换热效果,同时也可降低制冷剂流动噪声。

3.2 丝管式冷凝器代替百叶窗式冷凝器: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丝管式冷凝器传热性能好,对应的制冷循环效率提高,能耗减小。

3.3 改内藏式冷凝器为外挂式:外挂式冷凝器散热条件比内藏式冷凝器好得多,对降低冷凝温度和过冷温度十分有利,可有效节能降耗。

3.4 防凝露管节能设计:从压缩机排气管至干燥过滤器出口整个高压区域皆为冷凝器负荷对应区域,包括制冷剂蒸汽的冷却、冷凝及再冷(过冷)三个过程,对应设备包括付冷凝器、主冷凝器及门边防露管。由于排气温度的不同,采用不同制冷剂时管路布置也不相同。项目研制中采用制冷剂R600a,由于采用R600a使压缩机排气温度降低,约55℃左右,故将压缩机排出的高压气体先进门边防露管,再进主、副冷凝器,这样即使条件变化,门边防露管末端对应温度也高于最高环境温度,既可保证加热门框、提高防露效果,同时,在管路布置时尽量使防露管远离箱体内腔,又可减小热量向箱内传递,实现节能之目的,系统图如图2示。

4 软冷冻及变温技术设计

过高的环境温度或过低的箱内温度对电冰箱的能耗均有直接影响。环境温度过高,冷凝器散热受到影响,而冰箱内温度过低,一方面增加传热温差,另一方面需较低的蒸发温度从而降低制冷系统循环效率,甚至延长压缩机开机时间,造成能耗上升。过低的、不必要的冷冻室温度设计会加剧冰箱能耗上升。为满足消费者需要,又使冰箱降耗节能,软冷冻及变温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传统冰箱的两个温区,R室5℃,F室为-18℃,而且F室相对较大。将F室划分两区域,其一温度仍保持-18℃,其二温度为-10℃。F室内冻结物很难在短时间内用刀进行切削处理,在食用前必须解冻,此举一耗费时间,二造成营养成分流失。将F室分离出一个-10℃温区,既可使鱼、肉等食品在-7~-10℃低温下冻结,又能达到短时间内用刀进行切削处理的目的,同时,据使用冰箱需要,也可将此温区温度设定为R室温度5℃或F室温度-18℃,甚至关闭。此即所谓软冷冻及变温技术。

第7篇:温室效应现状范文

关键词:垂直绿化;病害;影响因素;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TV985.1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71-02

近年来,城市绿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文明及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垂直绿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绿化形式,具有占地少、见效快、绿化效率高的特点,极大地解决了城市绿化面积不断缩减和人们对环境要求不断提高的难题,在未来的城市绿化中显得尤为重要[1]。同时,垂直绿化植物病害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笔直对垂直绿化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垂直绿化植物病害防治的对策。

1 植物病害发生因素的分析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子或(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干扰或破坏,在生理上和形态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发生了病害。引起植物病害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病原生物因素、不良环境条件等。植物病害的发生需要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水分和湿度等)的协同作用,这一利害关系被称作病害三角。由此可见,环境条件本身不仅可以引起非传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1]。因此,改善环境条件是控制植物病害发生的关键环节,掌握和控制植物生长的环境极为重要。同时,植物对水、肥、光等条件的需求也不相同,在规模化生产和统一管理的情况下,植物病害不易控制。植物由病原物侵染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叶斑病、褐斑病、轮斑病、软腐病、茎腐病、白绢病[2]、叶枯病等。此外,影响植物病害的因素还有农药喷洒、营养状况和空气质量。笔者从环境条件的影响入手,对深圳证券交易所垂直绿化模块植物生产环境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室内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植物病害发生的环境影响因素。

1.1 温度与光照 温度对植物生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每种植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它自己的最适温度,超出其适应范围,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大多数室内植物适合在25~30℃范围内生长。垂直绿化模块的生产主要在温室内进行。由于温室内置有水帘、风扇等通风和降温设施,温室内的温度变化随季节的变化不大,棚内的温度在6~8月份时通常维持在30℃左右,晚上的最低温度为26℃左右,这一温度条件适合绿化模块的生产。而深圳证券交易所室内的温度为33.7℃,室外的温度为36.1℃。该温度过高,不利于植物正常生长和后期养护,容易造成植物多种病害发生。

光照也是影响花卉生长的重要因素,光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光照强度、光照时数等方面。在诸多设施气象要素中,光照条件对设施花卉生产的影响是处于首要位置的[3]。垂直绿化植物模块生产的温室内的光照主要以透过薄膜的自然光为主。晴天的光照日变化为2 240~7 090lx,阴雨天的最低光照在4~109lx,最高光照强度在4 500lx。深圳证券交易所室内的光照为300~600lx,室外的光照条件为22 000~45 000lx。室内光照的持续时间随场所不同变化很大,在采光良好的室内也只能维持3~4h的散射光源。由于光照不足,植物往往会出现徒长、黄化、组织脆弱等现象,进而导致病原物的侵染。因此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室内,光照不足是植物病害发生的关键问题。要维持植物的健康生长,需要在人工光照条件下维持12~16h。为解决这一难题,在项目开始前,研发人员通过对深交所代表性植物豆瓣绿、紫锦草、彩叶草、吊竹梅、鸢尾、铁兰、银边草、金地黄、红掌和蚌兰等进行补光模拟实验,找到了补光所需的最佳光照强度、光照时数和补光灯的角度等技术指标,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 水分和湿度 在水分长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植物除了形成过多的机械组织外,同时其生长也受到限制。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植物常常发生叶片变色、萎蔫,叶缘焦枯等症状,同时植物更容易受到病原物的侵害。而水分供应过多会导致基质含水量过大,根的呼吸受阻,造成根部变色或腐烂,地上部出现叶片变黄、落叶等症状。由于垂直绿化模块所用的基质具有合理的保水和透气性,再加上大棚内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使得模块植物很少发生水分供应不足或过量造成的病害。深交所所有的模块都有专门配备的滴管系统,并通过实验精确掌握了室内、室外和不同植物的最佳供水时间和供水量,这就大大降低了水分对病虫害的影响。

温室内的空气湿度对温室植物的蒸腾、光合、病害发生及生理失调具有显著影响。空气湿度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更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大多数真菌孢子的萌发、菌丝的发育都需要较高湿度。垂直绿化温室内的空气湿度一般由基质水分的蒸发、喷雾补充水分和植物体内水分的蒸腾形成的。在夜间,垂直绿化温室几乎处于密闭状态,设施内的空间小,气流比较稳定,温室内水蒸汽经常接近或者达到饱和状态(据测定温室内6~9月份晚上的平均湿度大约在90%以上),外界气温低,会引起室内空气骤冷而形成雾。到了白天,在棚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共同作用下,棚内温度迅速升高,结雾消散,空气湿度下降,大约在70%左右。垂直绿化温室内的湿度整体来说不利植物的生长。此外,塑料薄膜上露水滴落到叶面上以及由于根压使植物体内的水分从叶片水孔排出溢液(吐水现象)也会造成作物沾湿,这是室内植物易发生病害的重要原因。

1.3 引起植物病害的其他因素分析

1.3.1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植物病害的产生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植物病害有影响的空气质量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状况和空气流通两方面。空气流通差造成空气中O2浓度过高或CO2浓度过低,不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另一方面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O3、SO2、HF、NO、NO2、CH2CH2等含量过高均可引起植物的非正常生长。由于垂直绿化模块中植物生长的密度远高于平面绿化,再加上其生长方式的改变,因此垂直绿化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更高,在实际操作中,如果空气质量达不到标准,极易对模块中的植物产生影响。

1.3.2 营养状况 植物营养状况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对模块植物施肥过多,同样会造成植物产生病害。如土壤中过量的钠盐,特别是氯化钠、硫酸钠和碳酸钠,往往会导致植物碱伤害,表现出褪绿、矮化、叶焦枯和萎蔫等症状[3];施钾肥过多,导致缺镁症状,叶脉之间失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增加镁往往也不能缓解症状[4]。

1.3.3 农药喷洒 对植物过量使用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同样会造成植物病害的产生,如叶基部出现坏死斑点、条纹、失绿、黄化、畸形、落叶等。

2 垂直绿化植物病害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1 改善垂直绿化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首先,利用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等)对某些病的影响以控制病害的发生。即通过改进温室内和深交所室内温度控制装置、安装补光灯等措施,创造有利于垂直绿化植物生存的环境,直接、间接地消除或抑制病害的发生及危害。其次,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危害与植物的生长势有很大关系。通过合理施肥和灌水,使用有机肥料要充分腐熟,以减少侵染源;使用无机肥料,要注意各元素间的平衡,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性。对长势差的植株应及时修剪,除去染病部分,这样可以减少病害的来源。

2.2 加强养护和管理 由于垂直绿化植物生长方式的特殊性,后期的养护和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过密的种植会造成通风透光性差,使植物易患病害,因此要及时进行修剪,促进空气流通和光合作用;发现黄叶时,要根据其产生原因(由于过干还是过湿引起的),做出相应的对策(剪除黄叶还是补上新苗)。除此之外,还要对垂直绿化中的滴管和模块做相应的检查,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2.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3]。在药物的选择方面,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在使用技术方面要加强改进,尤其是化学农药,要提高其利用率,保证生存环境的空气质量。在用药时间的选择方面,由于病害在发病初期或病菌孢子萌发侵入植物阶段是它生活史中最薄弱的环节,对药剂比较敏感,抗药能力最弱,所以这个时期用药效果最好[5]。

总之,温度、光照、水分、湿度、空气质量、营养状况和农药喷洒等与病原物的侵染性病害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非侵染性病害使植物整体抗病能力下降,而利于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同样,植物受到病原物的侵染后,对于其他非侵染性的病害抵抗能力也会下降。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对于植物生长的各个方面,只有调整到植物生长的最适环境,才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垂直绿化植物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宋亚辉.城市园林垂直绿化的重要性与养护技术[J].科技传播,2010(9):69.

[2]黎八保.温室花卉病害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166-167.

[3]王丽,王玲玲,刘晓娇,等.几种杀菌剂对吊兰白绢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37-138.

[4]刘先竹.花卉温室气象要素动态效应分析[J].河南农业,2006(5):46.

[5]宋姗姗,隆小华,刘玲,等.钠钾比对盐胁迫下盛花期长春花离子分布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1,48(4):883-887.

[6]刘大会,杨特武,朱端卫,等.不同钾肥用量对福田河白菊产量和质量的影响[J].中草药,2007,38(1):120-124.

第8篇:温室效应现状范文

关键词:日光温室;栽培模式;病虫防治

在当前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温室蔬菜种植的技术,这一技术具有低碳的效果,可以促进更加高效的栽种效果。所以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方式,对于我国今后的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重点以几种温室蔬菜为例,探讨低碳高效的种植技术,希望在本文的论述下,这一技术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不但促进农作物,尤其是蔬菜产量的节节高升,同时还进一步的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1 温室蔬菜的栽培模式

现如今的温室蔬菜种植正在广泛的推广,为农业的生产建设带来了重要的推动力量。在进行温室蔬菜种植栽培的过程中,粗略的估计已经有三十多种,不同蔬菜具有不同的生长特点,因此本文主要介绍常见的几种,例如黄瓜、芹菜等。

首先是芹菜,芹菜在我国的种植是十分广泛的,并且种类也很丰富,甚至还引进了其他的品种,如我国本土的实杆白芹以及实杆绿芹,还有美国西芹等,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主要是在秋冬为茬口,所以通常情况下是当年的七月进行播种育苗后,在十二月份左右就可以进行采收了,而采用温室低碳高效技术时,主要是在早霜前后进行扣棚。

其次,黄瓜在我国具有十分广泛的种植面积,主要的种植育苗时间是在八月的下旬左右,一般在真叶展开以后,按照楔形靠接法进行黄瓜苗的嫁接工作,移栽种植的时间主要是在十月上旬的时候展开。在对黄瓜进行种植的过程中,有两点问题是需要注意的,一是种植的行距,二是种植的垄高。最佳的标准是设置70cm的行距以及30cm的垄高,一般在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就可以完全的采收完成了。

第三,在种植韭菜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回青韭菜,还有一种是回青韭菜,这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种植时间方面也是不相同的。以不回青韭菜为例,其主要是在九月开始进行一刀收割的,在完成一刀收割以后,就可以将其转入温室中进行生产与种植的活动。常见的回青韭菜有马兰韭以及汉中冬韭等类型,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扣棚以前要先将残枝枯叶清理干净,然后再施加一次农家肥料。

第四,是采用温室种植辣椒。这种农作物一般都是在九月以及十月这两个月期间开展种植的,常见的一些品种有南京早椒以及佳木斯羊角等,通常是在十一月中下旬将其转入到棚内进行种植,在二月份左右就可以看到大量辣椒上市。

第五,种植秋茬番瓜以及早春番瓜,番瓜一般选择早青一代,在九月下旬开始起垄种植。首先需要清理消毒种植土壤,在头茬番瓜清园时就要开始育苗,错开种植和上市时间。因为番瓜生长期较短,种植后在50~55天便可收获上市,采收期一般能够维持在75天左右。

第六,在种植秋茬芹菜,抢播油菜、番瓜时,种植者可以在七月上旬开始播种芹菜,施加足够的底肥,待株苗高20cm左右扣棚种植,白天通风,晚上保温,能够有效控制芹菜的长势,在十月下旬时刻通过控制温度和施肥控制生长速度,十一月下旬时节便可采收上市。待芹菜采收完成后抢种油菜,能够在45天左右上市,上市时间一般是在一月份蔬菜生产淡季。种植者可根据市场销售情况,选择性种植油菜和番瓜。

最后是延迟西红柿、抢种油菜番瓜。种植者可以在七月份左右种植西红柿,加强管理,及时打枝,控制长势。等到第三花序着果后即可打顶。十月份左右扣棚种植,通过控制温度来抑制西红柿的长势,控制果实慢慢成熟,等到十月中旬市场蔬菜供应紧缺再采收投放市场。然后还可以复种一季油菜,大约45天左右方可上市,采收后在一月下旬还能移栽黄瓜或者是番瓜。这样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大温室大棚的利用率,获得一定的额外收入。

2 温室蔬菜病害的发生状况及危害程度

通过对温室蔬菜的病虫害现象进行调查以后发现,常见的蔬菜种植中,最常见的是白粉病以及霜霉病,而在番瓜以及黄瓜的种植过程中是最为严重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保证良好的通风状态,并且空气中具有较大的湿度,因此就会滋生蚜虫,让蔬菜出现了较多的病虫害现象。

在对温室蔬菜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方法是十分主要的,因为黄瓜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此蚜虫以及白粉虱是主要的侵蚀来源,主要的表现是在株苗的周围会呈现出发黄的迹象,并且叶片呈现出萎缩现象。黄瓜角斑病一般采用百菌清烟雾剂来治疗。番瓜角斑病一般用百菌灵烟雾剂熏施。黄瓜的霜霉病常表现为叶片上有黄褐色斑K,叶脉枯黄,通常采用杀菌剂瑞霉素和乙磷铝混合液治疗。有的农户在发病初期往往会直接采用喷洒敌敌畏来杀菌、杀虫,有时会因为浓度掌握不合适而出现株苗根部萎缩、茎叶倒伏等症状,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喷洒丰收素或者2003等来缓解病症。同时也可以喷洒适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来控制黄瓜株苗的生长。

黄瓜的蔓枯病也是危害株苗生长的重大病症,常表现为根茎腐烂、开裂、发黄等症状。黄瓜蔓枯病一般是因为移苗过晚,在移栽的过程中伤害了植株的根部,进而受到病菌的感染。除此之外,温室的大面积灌水也会加快病菌的蔓延,促使病虫害爆发。黄瓜的蔓枯病一般采用喷洒多菌灵水溶液,涂抹在受损的根茎部位,同时也可以在根部铺洒草木灰也能得到一定的杀菌作用。

温室油白菜的种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蚌蠕咬食叶片的现象。油菜叶片上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空洞。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温室内部杂草未被清除干净,空气湿度大,为蚌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因而造成了油菜的病虫害。这种情况可以用敌敌畏烟熏或者适量喷洒甲霜铜水溶液。同时也需要加强温室的通风和除草。

第9篇:温室效应现状范文

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提高能量效率,因此无论制订建筑节能标准还是从事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都应把提高能量效率作为建筑节能的着眼点。智能建筑也不例外,业主建设智能化大楼直接动因就是在高度现代化、高度舒适的同时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节省了大楼营运成本的目的。智能建筑中HVAC和照明系统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智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提高工作环境的舒适度而提高工作效率,计算机控制系统根据工作区间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适时或按计划自动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工作区间的亮度等。系统是体现“智能”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建筑中使用的设备被称为“有智能”或“是一个智能单元”,或一座建筑物被称为智能建筑,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是必要条件。

二、智能建筑集成系统中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1.主要设备。蒸发式冷却空调系统此系统的3阶段供冷启动顺序为:热转轮启动,蒸发冷却器启动,备用冷却盘管启动;其两阶段供热启动顺序为:热转轮运行进行热回收,利用热水盘管加热处理空气。此空调系统主要任务是保证室内空气的清新,提供室内的基本温度保证。埋管式辐射墙板墙架上和空气中的温度传感器提供水流阀门的控制信号。它是在室内基本温度点基础上,对温度进行再调整的设备。屋顶通风装置室外温度、湿度、风力、降雨量,室内温度、湿度,提供此开关控制信号。它是室内温度、湿度调整的辅助设备,也是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其动力是日光反射板上的太阳能电池。日光反射板阳光和温度都是照明系统和温度系统的信号源,光线反射板受控于这两个系统。既能遮光,也能将室外光线反射到室内。照明系统由房间使用状况检测、日光、阳光反射、室内光照度等检测信号,用开关、遥控器或计算机程序控制此系统。工作环境系统在环境系统中,温度、湿度、房间使用状况检测、空气流速、空气品质等数据均为控制因素。每人工作环境系统的温度、湿度的期望值,房间使用状况检测数据,由传感器或由人工给定,由通讯系统传送给上一级工作站,由网络工作级和系统工作站的控制系统控制此个人工作环境系统的系统参数。

2.控制系统和主配电盘它是控制、电源和通讯系统的神经网络。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分为两大控制部分:温度和空气品质控制系统温度和空气品质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包括蒸发式冷却空调系统、埋管式辐射墙板、个人工作环境系统、可开启窗户、屋顶通风装置等。本系统的传感器包括室内温度、室内湿度、室外温度、室外湿度、冷热水流数据、房间使用状况、空气品质、数据、露点温度,以及室外风力等。执行机构是热转轮、蒸发冷却器、水流阀门、空气处理器、加热盘管、冷却盘管、气流混合调节器、水压调节器、屋顶通风装置等。照明控制系统照明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包括环境灯、周边灯、工作灯、室内遮光设备、日光反射板等。灯光控制系统的传感器包括室外日光检测器、室内照度检测器、房间使用状况等。执行器是控制日光反射板的电机,控制天窗、可开启窗户、门遮阳设备的电机,数字式日光灯整流器,数字式相位灯光调节器,数字转换器等。温度和空气品质这两个控制系统和照明控制系统是互相干扰的。譬如,为了节约能源和得到舒适的工作环境,冬天和夏天对日光的需要是不同的。控制系统结构总控制工作站热冷水系统热水系统冷水系统空气处理系统空气处理单元。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总控制工作站的控制策略必须根据各种条件,用控制算法去协调上述设备的工作。现假定工作程序和环境为:按照当天的室外气象参数,蒸发式冷却空调系统已根据时间或遥控命令,在工作人员到来之前开始工作,提供基本室内温度和其它条件,当个人工作环境的房间使用状况检测传感器检测到有人工作,提供启动信号给上级计算机,控制系统按照人的给定期望值,调整此个人工作环境的环境参数。温度控制系统、空气品质控制系统和照明控制系统的某些控制目标是相关的,被控制目标和设备之间存在互相干扰。且智能建筑集成系统的各个部分是由一些不同厂家生产的,这些产品中存在很多不同标准,像数据传输总线、硬件接口、软件接口、控制算法等。由于信息流和被控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使得控制系统非常复杂。如夏天的阳光提供工作台的光线亮度,但又带来多余的热量。减少阳光的照射又可能使工作环境照度不够。故怎样发挥每一设备的工作能力,又可控制工作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新鲜度,工作环境的照度、噪声、背景音乐,与外界的通讯畅通,各种办公设备的使用方便程度,且能像轿车内的空调系统一样,所有指标都能在工作区间内作自我调整,创造最佳工作环境。亦能满足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的大目标。这些就是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无论是温度控制系统、空气品质控制系统还是照明控制系统的控制过程都没有现成的模型可以精确地描述,慢过程、超时延迟和非线性使得控制器使用不需要数学模型的算法,如模糊控制、预测控制等。温度控制系统、空气品质控制系统就是一个超延时反应系统,再加上这两个控制系统与照明控制系统分别采用两个公司的产品,所以,控制系统总工作站采用PID和模糊控制方法,控制系统网络拓扑结构分为三级,分别为现场工作级、网络控制级和程序员操作级。由程序员操作级的控制系统总工作站协调和控制整个控制系统。没有计算机控制系统来管理和维护上述的功能,建筑或建筑群是不能称为智能建筑的,虽然智能单元能够自动完成一些功能,但全部工作需要计算机集成控制系统来协调。所以,用工作站协调来自于不同生产厂家的子控制系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