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精选(九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学

第1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

〔关键词〕学业情绪;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4-0004-03

十九世纪以来,情绪成为心理学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将情绪看作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思维与解决问题的冷认知过程,而是一个伴有情绪的热认知过程。早在上个世纪初R.M.Yerkes 和 J.D.Dodson研究发现,情绪的唤醒水平影响学习效果,情绪唤醒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习,只有中等唤醒水平时学习效果最好。Pekrun2002年正式提出学业情绪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学生在学校情景下的情绪体验,并分析了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对学习、成就和健康的影响。青少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但同时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情绪易变,情绪发展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自我调控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了解学生在学习情景中的情绪变化规律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学业情绪的涵义及分类

目前,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还很少。在教育与心理领域中,关于学习情境下的情绪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考试焦虑方面。20世纪70年代,Bemard Weiner开始研究与成功、失败相关的情绪诱因。到了20世纪9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转变,教育研究开始关注情绪的重要性,大批来自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的研究小组开始分析教师和学生情绪的多重维度,包括它们的来源和发展,还有对学习、成就、健康的重要性。学业情绪概念在2002年由Pekrun等人明确提出:它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等。

早期关于学业情绪的分类,研究者只采用愉悦度将其划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类。另有一些研究者采用了积极情绪、中性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划分方法。而Patrick (1993)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四类情绪:积极情绪(兴趣、高兴、放松) 、厌倦、痛苦和生气。最近Pekrun (2002) 、Ravaja (2004)将唤醒度加入到了学业情绪的分类中,把学业情绪划分为积极高唤醒度的情绪、积极低唤醒度的情绪、消极高唤醒度的情绪与消极低唤醒度的情绪,使情绪的分类更加全面合理。2005年,我国心理学者俞国良、董妍依据Pekrun和Ravaja的理论,以我国青少年为被试,编制了《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该问卷在上述四种分类的基础上更详细地分出了各种类型的内在结构,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包含的具体情绪有高兴、愉快、自豪、羡慕、希望等;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包含的具体情绪有放松、满意、平静等;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包含的具体情绪有生气、焦虑、羞愧等;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包含的具体情绪有厌倦、无助、沮丧、难过等。

二、学业情绪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青少年由于在学校中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用于学习活动,因此在学校情景中所体验到的情绪情感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而教师的领导方式、班级环境和伙伴关系都是学校环境中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体验到的情绪即学业情绪来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发展。

不同的学业情绪状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

积极高唤醒状态,具体包括高兴、愉快、自豪、羡慕、希望等情绪,这些情绪一般出现在个体较满意的情景中,例如获得优异的成绩或得到教师、同伴的高度认可的情况都会使学生体验这种愉悦的情绪。毋庸置疑,这种情绪体验会带给学生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的低唤醒状态,具体包括放松、满意、平静等情绪,这些情绪是在个体的需要得到适当满足的情况下体验到的。根据Yerkes ―Dodson定律,这种适中的情绪是最佳状态,长期保持这种平和的情绪状态有益于青少年心理修养的提高。

消极的高唤醒状态,具体包括生气、焦虑、羞愧等情绪。当青少年受到挫折而又得不到适当的调节时就极易陷入这种情绪状态。如果长期体验这种情绪,将不利于青少年自信人格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消极的低唤醒状态,具体包括厌倦、无助、沮丧、难过等情绪。研究表明,由于各种原因如学业压力、同伴交际等问题,大部分青少年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这种情绪状态。这是青少年成长中的普遍问题,但研究表明,适度的消极情绪可以锻炼意志,刺激自我觉醒。美国著名的康乃尔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科学家们先把一只青蛙扔进一口盛满了滚烫的水的锅里,青蛙一接触到水面就反射性地跳到了锅外,获得了生存。第二次,科学家把同一只青蛙放入盛有冷水的锅中,在锅下面生火把水缓缓加热。开始,青蛙在锅里很舒适地享受着,随着水温的逐渐上升,青蛙终于意识到了周遭的危险,但是等它醒悟到这一点,准备从锅中跳出来时,它已没有了先前拼死一搏的力量和斗志。可见消极的情绪状态也并不都是我们的敌人,需要青少年用正确的态度对待。

三、调节学业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学生形成不同学习情绪的原因很多,既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家庭生活的影响、学校生活的影响和自我认知的影响。由于学业情绪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教育者可针对影响学业情绪的因素,结合青少年情绪、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调节方法,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

(一)教师调节

在学习情景中,教师是对学生情绪影响最大的因素。一系列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领导方式、信息回馈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措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1.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信息。青少年的情绪虽然具有隐蔽性,但细心的教师还是可以从学生的表情、语言、行为等方面观察到他们的情绪变化,分析其原因以便掌握主动权,用适当的方法将其良好的情绪保持下来,及时发现其不良情绪的根源以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或在教学中使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以防止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

2.调节自身情绪,用积极的情绪状态影响学生。青少年的情绪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昂的积极情绪状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时刻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事工作,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感染下形成并保持相同的情绪状态。

3.对学生的行为及时给予恰当的回馈。教师提供的回馈信息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错误、调整学习方式,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信息的回馈首先要及时,如果学生长时间不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展情况,就不会保持巨大的学习热情。其次,信息回馈的方式要适当,一般来说,表扬、鼓励要比批评惩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表扬和鼓励可以滥用,任何批评和表扬都要让学生感到有理有据才能有效果。

(二)环境调节

1.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增强快乐的情绪体验。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因此学校环境状况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为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友谊,体会快乐向上的情绪氛围。同时学校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情景教学、快乐教学、赏识教学等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另外,家庭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获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2.改善挫折环境,减弱消极情绪的影响。虽然挫折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要的人生经历,但挫折环境却是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改善挫折环境的有效方法就是使青少年建立具体适当的目标,为其提供多种实践活动,使青少年更多地获得成功体验;同时应营造一种合作的学习氛围,避免过度的学业竞争,以减少青少年消极情绪的产生。

(三)自我调节

1.提高认知水平,正确理解自己的情绪。青少年情绪容易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自我情绪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是情绪智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和家长应教给青少年一些情绪的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2.培养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面对压力和冲突,青少年需要驾驭自己的情绪,以维持平稳的情绪状态,这就需要掌握一些防御不良情绪的方法,如克制法、认同法、升华法等,以提高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

3.用恰当的方式释放情绪。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是“疏”而不是“堵”,适当地释放情绪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但情绪的释放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方(下转第9页)(上接第5页)式,如有的人通过写日记宣泄情绪,有的通过运动宣泄情绪,只要不伤害自己和他人,适当的情绪宣泄是自我调节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学业情绪是青少年体验最多,也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情绪类型之一。了解这种情绪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另外,我们还可以据青少年心理和情绪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情绪智力能力,以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但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学业情绪作为影响它的情感变量,与其他的影响因素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其中作用方式和机制以及密切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Reinhard Pekrun,Thomas Goetz,and Wolfram Titz.Academic Emotions Students’Self-Regulated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7(2), 91~105.

[2]Patrick B C, Skinner E A, Connell J P. Whatmotivates childrens behavior and emotion? Joint effects of perceived control and autonomy in the academic doma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5 (4) : 781~791.

[3]Ravaja N, Kallinen K, Saari T, et al. Subop timal exposure tofacialexp ressions when view video messages from a small screen,effects on emotion, attention, and memor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 lied, 2004, 10: 120~128.

[4]Reinhard Pekrun .Progress and open problem in educational emotion research.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5,15:497~506.

[5]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心理学报,2007,39,(5).

[6]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教育研究,2005,(10).

第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

关键词:家庭; 青少年; 心理健康;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society, and young people are in a special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mind and body. The family environment is the primary environment for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 that is most affected. Whether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warm, whether the parenting style is reasonable, and whether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family is complete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people.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a harmonious family atmosphere, scientific family education and a healthy scientific education attitude are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word:fami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 人们的生活步伐也在加快, 而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也愈来愈多, 大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容忽略的地步。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其心理健康更需要得到重视, 正如《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所描述的那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国立则国独立”。青年一代为新时代的骄子, 不仅要承担父母“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期盼, 而且还对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然而, 正处于第二关键期的青少年, 心理的成熟度还不是太高, 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压力与挫折, 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创伤, 在他们身上引起许多行为问题, 由此可知, 除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以外, 心理的健康程度更值得我们关注。家庭作为孩童最先接触而且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 也是孩童认知世界的第一步, 是孩童获得日常生活习惯与社会文明的主要途径, 这也就奠定了青少年未来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的基础[1]。在当今社会里, 青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到了不容被忽视的地步, 引起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 而父母教养模式、家庭环境与氛围等对其心理产生的作用最明显。

1 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位老师, 为其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石。其中, 教养模式也就是父母在孩子认知世界的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 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 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风格[2]。这均是在父母与孩子互动交流的时候形成的。在20世纪末期, 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张文新提出以下观点:教养模式就是通过父母个人的教养方式方法与之对孩子的感情表达等形成的一种互相作用形式, 因而比较稳定, 并且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改变, 这体现出了亲子互动的本质属性[3]。综上所述, 大家可以把教养模式的内涵理解为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在和孩子进行交流互动时一般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这也是由父母或者别的一些监护者的教养模式、教养情绪、教养行为举止等各式各样因素互相作用, 从而形成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形式。父母教养方式一方面折射出了他们对待子女的态度, 另一方面反映了他们的教育理念。

1.1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差异

基于要求与反应性两个水平, 戴安娜·鲍姆林德 (美国心理学家) 将教养方式分为以下几种。

1.1.1 权威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在人格平等、尊重的基础上, 树立父母的威严, 同时对孩子的不妥行为进行指正, 除此之外, 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内心思维做到有所掌握, 经常和他们进行一些沟通, 通过这些日常情感的互动, 孩子可以从中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重视。在这种严格且民主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青少年, 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水平高。

1.1.2 专制型

指在家庭教育中, 将家长自己的意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禁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凡事都是由家长做主。在这种环境下, 青少年会出现恐惧的情绪, 抵触家长, 在外显的行为上表现出回避。

1.1.3 溺爱型

这种类型与专制型相对, 指凡事都遵从孩子的意愿, 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在这种成长环境下, 多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不尊重他人, 缺乏团队精神, 长此以往, 可能会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 忽视型

指在感情上缺少给子女所需要的爱抚与重视, 而仅仅是给子女一些物质上的奖励, 因而不利于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这种教养方式下养成的青少年, 通常情况下, 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和温暖, 在环境适应和自我控制方面往往会出现问题。

2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孩子自诞生之后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家庭, 这就是说家庭是每一个人社会化的第一步, 所以, 家庭环境将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孩子生活技能的获得、个人习惯的养成、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对待问题的思考模式等等都是在家庭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因为, 孩子的个性与品质是在家庭的互动中形成的, 也就是在与家人平时相处的时候所形成的行为举止与心理行为习惯。假如家庭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 子女身心就会得以健康发展;但是与之相反的是, 假如家庭使得子女心理抑郁, 那么她们会形成闷闷不乐、忧郁等负面情绪, 导致其心理健康状态非常差, 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充满了矛盾、争执与不幸福等因素。家庭环境就是家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互动里形成的人际交往的状态和氛围。建设好家庭环境可以使得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并且真、善、美等一些美好的品德能够得以培养, 换而言之, 假如家庭环境比较差, 孩子的心理健康就会存在诸多问题。不良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为:

2.1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导致其感受不到快乐和爱

家庭不和谐, 一般是因为家人之间经常发生争执, 引发吵架、冷暴力以及打架等行为举止。这种问题经常出现在父母之间出现争执或者他们均是冲动的性格的家庭中。在该环境下, 孩子更多感受到的是失望和恐惧, 长期如此在认知上会导致其产生偏差或扭曲。

2.2 有失风范的家长行为将影响其思维方式

Jean Piaget在孩童认知活动方面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思考形式和大人是不一样的, 并且在其自身发展各个时期也有所不同, 包括婴幼儿、孩童、少年等时期。青少年的思维方式直接是受父母不良的行为规范的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组成的基础单元, 是大众社会化的最直接渠道, 这不单单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地方, 而且是人们建设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组成环节。不管任何家庭, 以怎样的结构形式出现, 对每个人来说, 都是稳定的个人生活的中心, 完整的家庭结构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3 家庭教养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国内孩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数持续上涨, 这一问题愈来愈严重, 然而能够对心理健康问题产生作用的因素非常多。我们在呼吁社会、学校、幼儿园的同时, 不妨反省一下孩子在第一教育场所———家庭所受到的影响。

3.1 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容易削弱孩子的信念, 使孩子丧失上进的勇气

绝大多数的父母均想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德、智、体所有方面均做好, 能够尽可能地完美。所以, 家长对子女教育付出很多, 并且期待有相应的回报。来自父母的期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正确的期待可以加强他们的上进心和自信心, 促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所以, 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很严格, 家长自身的迷失导致了孩子教育的盲目性。

3.2 家长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导致其过于偏僻和孤独

因为国内教育是应试教育, 所以绝大多数的父母还是非常看重学习成绩的, 并且觉得子女是个人的所有物, 对孩子学习的过分重视导致在其他的生活技能方面教授的缺失, 让孩子形成不好的生活习惯, 而且使得孩子容易自私自利, 漠视身边的事物, 一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并不愿意和他人合作或者共享资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旦遇到挫折、苦难需要解决时, 就会感到无能为力、惊慌失措, 面对挫折就只会怨天尤人, 更谈不上正确面对挫折, 鼓起勇气去战胜挫折, 实现生命的价值。

3.3 家长对子女的过多束缚容易把孩子的创造性扼杀在摇篮中

知名的教育学专家陈鹤琴提出, 喜欢玩乐、活泼好动等行为是儿童的本能表现, 是值得父母鼓励与引导的。但是, 绝大多数的大人却在遏制儿童这一天性, 具体行为如下:

3.3.1 限制孩子交往

儿童喜欢模仿并且喜欢和其他小伙伴玩耍, 这有助于其以后在和其他人的互动的时候, 能够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 培养独立自主的观念, 从而可以很好地参与团队工作, 做到共享资源, 公平公正竞争, 并且能够做到谦逊地从别人身上学习自己所没有的长处。

3.3.2 扼制孩子创造

在家庭教育的时候, 父母往往会对这些行为表现不闻不问, 譬如:儿童某些出于好奇而做出的行为举止, 可能会惹得大人的不高兴, 所以其父母发现后, 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 这很可能就抑制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某些模仿行为, 以及某些不成熟的想法, 这常常是其能够形成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素材, 假如父母没有进行有效的关注与引导, 那么会使得孩子受到伤害而遏制这方面天性的发展, 这就是变相地埋没子女的创造力与求知心。

综上所述, 在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的众多要素中, 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是最突出的3个要素。只有在父母教养模式、家庭氛围与父母教养态度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做好, 形成和睦的家庭环境、情感好的亲子关系, 才可以使得孩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地发展, 从而在学业上学有所成, 在个人品质上表现出色, 然后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田峰溶, 李冬, 张静, 李敏玉.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 2012 (11) :3-6.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6) :95-103.

第3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

1.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政府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并且起步早。

美国政府部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在国家和政府的努力下,美国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探讨,2001年美国卫生部提出了青少年信息健康教育的办法。针对当时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可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并且能够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地治疗。

(2)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范围广、规模大

经过数十年的反战,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最大分支。该分会在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中都有他们的工作岗位,很多学校都安排了专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会支持的心理学专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从学校发展到了社区和家庭。

(3)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手段先进,形式多样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手段的现代化,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时,通常采用具有较高精度的神经科学研究仪器,比如,脑电记录仪等。美国为青少年设计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比如,学校生活适应、情绪波动不定、人际关系紧张等,利用以上活动能够有效地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能够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地结合起来。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一方面,劳动力的重新组合、过去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下降,引起了青少年不同心理应激因素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青少年自杀现象明显增加等问题。中国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断增多,而中国心理健康研究相对美国比较晚,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了中国急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不断增加,一些教育类期刊或医学类期刊纷纷开办了心理教育版。另外,中国各级政府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政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级甲等医院设立心理科,大、中、小学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并且聘任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提升。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内容不断丰富

目前,中国并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一样的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我国中科院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情绪抑制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影响、诊断和干预等等,除了这个机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研究的机构。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测量表的编制和借鉴,比如,心理健康测查表、心理健康量表等等。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④青少年脑-认知-心理健康的相关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学者希望能够利用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技术分析脑的机制,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疾病的预防。重要通过转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且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的治疗。

二、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比较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中美两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并采取随机选取、网络发放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38份,回收69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90份。有350位美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调查,占50.7%的比例;有340位中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占49.7%的比例。问卷结果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2.美国和中国青少年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的比较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美国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获得较全面的帮助,这和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完善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不具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三、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对中国的启示

1.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不断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更具专业化应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效率。

2.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应充分地体现职业性、合作性和广泛性。中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仅仅是形式。随着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不断深入,应该意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环境健康以及生活态度健康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该不断增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青少年应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素质,有效地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善于调节自己,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联合起来多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力度,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娄文静,李义安.人格特点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

第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3)顺应时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丛源.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体时代青少年价值观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6.

第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创新;整合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是两个相区别又相关联的概念,心理健康应当归属于一种心理状态,而素质则应当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或特性,我们需要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研究,将其视为一个整体的系统,通过整合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环境等要素,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整合之下,更好地发挥其整体,从而达到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健全发展的目标和功效。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分析

(一)心理素质是青少年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

从心理素质的功能角度来看,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对于其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属于内源性因素,它可以直接调节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心理素质的这种内源性效应直接体现为:心理素质健全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并且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而心理素|缺失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具有自身的劣势。

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可以更好地抵御压力,可以正面地、积极地应对各种负性的生活性事件,也更容易汲取社会环境中所给予的支持力量,从而建构自身应对压力的积极的外在保护系统,并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青少年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心理素质的外显标志

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功能角度来看,心理健康状态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的外显标志。良好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身心理素质的健全程度,然而,这也并非完全一致的,例如:一些处于保护状态良好的“温室”个体,他们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他们的心理素质未必健全。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并非是必然的对应关系

正如前面所说,处于“温室”保护效应下的个体,尽管外显出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而,其心理素质未必健全,也未必心理素质的水平就高。同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受到外在环境或交互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导致个体心理素质健全却未必能够达到较高的心理健康程度。当然,心理素质健全的个体更有可能主动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心理障碍,也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具有“实现趋向”的主观选择和适应性。

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在我国社会处于较大的变革时期,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剖析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并加以有效的素质教育和整合创新,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个体社会化的理念困惑

在青少年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由自然实体向社会实体转变的过程,这也是人类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在这个关键性的社会化发展阶段,要注重对青少年的社会主流文化的培育,引导青少年掌握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而现实中在这些方面的培育却存在缺憾,青少年社会化发展中的“价值观”、“社会自我行为规范”、“社会责任和使命感”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的研究。

(二)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临的主要压力源于学习适应、升学、就业、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交往压力”、“环境应激压力”等。具体表现为:家庭和学校对青少年的期望过高、青少年个体的学习动力不足、应试传统教育下的升学压力、人际交往中的过度防卫或退缩性人格、同伴交往困惑等。

(三)不良情绪的困扰

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处于个体情绪波动较大的时期,青少年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侵扰,难以自我摆脱,这些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受挫感强烈、极其敏感、自我强迫等。

(四)婚恋与性的心理困扰

青少年逐渐进入了性成熟的阶段,这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在现代西方性观念和性文化的入侵之下,发达的网络媒介成为了性传播的一条途径,青少年通过网络受到性好奇和性冲动的诱惑,而产生了性心理问题,这对于辨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而言,成为了极大的心理困扰。

(五)网络心理问题

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轻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智力受损、精神抑郁、双重人格、躯体适应不良等;重度的网络成瘾者导致暴力倾向、自毁等行为。

(六)职业心理问题

在青少年的职业心理成长时期,还表现出个体不够成熟的特性,他们缺乏对自身的职业合理规划,对职业的价值观念不强、职业能力较为薄弱等现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态势,青少年的职业心理问题日益突显,表现为职业选择面较为狭窄、职业价值取向单一化等问题。

三、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培育的整合创新路径探讨

我们要针对当前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素质培育相整合,采用不同的素质培育策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并从成功素质教育、情商素质教育、抗挫折素质教育等方面入手,生成青少年个体的良好心理健康状态,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开展成功素质教育

对青少年开展成功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对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强化,为青少年的心灵成长指引健康的方向,对于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及优良身心素质的全面塑造大有裨益。

第6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环境 心理健康 整合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剖析了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了多种微妙的心理影响,其中家庭生活环境即是青少年心理成长过程中紧密接触的第一要素,也会从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突变。

1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环境主要包含家庭情感环境和物质条件环境,同时也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家庭环境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1家庭结构方面

常见的家庭结构包含:核心家庭、重组家庭、单亲家庭。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核心家庭结构中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概率相对来说比较小,而重组家庭会有个别青少年处于自卑心理,从而产生人格障碍的概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单亲家庭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歧视,进而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1.2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包含: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仅遵从表面上的顺从,当父母触及到逆因时,他们的叛逆心理就会爆发出来;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的青少年,大多自信乐观,擅长与人沟通,当遇到问题时,这种青少年能够用理智的思维去处理问题;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影响下的青少年,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懒惰性、不能独立适应社会、意志力较差,难以融入学校或者社会环境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青少年容易选择不正确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导致不融洽的社会关系。鉴于以上几种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教养方式,为了给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一个和睦家庭环境,家长必须身正为范做表率,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家庭结构比对

青少年随着成长,不断面临着学习压力以及自身成长压力和形式多样的外部压力。这一时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情感困惑、不同程度的焦虑以及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这种问题受到了很多家长及学校的广泛关注,从而想通过家庭环境结合校方因力视导采取融合帮扶模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第一接触点进行家长培训、素质提高、家庭学校一起抓青少年心理健康等问题,以达到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发展效果。

2.1家庭关系――多付出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障,无论是哪种家庭关系,只要是建立在一个充满爱、温暖的、积极向上地家庭氛围中,更加有利于青少年的人格、情绪、自信、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父母多站在不同青少年的角度去思考青少年的当时心理,采用双方都能达成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容易出现矛盾激化的问题。

2.2家庭教养――人性化

父母虽然是子女的第一任家庭老师,但在培育孩子过程中,自己的心理都没有成熟还是孩子,很少与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多换位思考、多相处、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等各方面。成功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子女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础。

单亲家庭缺乏父爱或母爱的青少年多半都孤僻、胆怯、拘谨、沉默寡言;离异家庭的青少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逃避问题、自卑自闭;丧亲家庭的青少年容易出现冷漠,逆反和厌烦等心理;再婚家庭c初婚家庭的孩子相比,受教育的程度相对比较低,普遍出现行为问题、情绪问题,这就需要双方都自责找出自身问题所在,将心比心对双方子女教育及关心爱护都一碗水端平。

3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整合

3.1和谐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通过日常的生活形成了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和睦的家庭气氛能够给青少年安全感,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则会引起喋喋不休的争吵、牢骚满腹的大人、悲观失望的心态都会带给青少年们困扰的心理伤害,形成孤僻、冷漠、焦虑的不良情绪,从而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心理。

3.2家庭客观环境

稳定的家庭客观环境包含固有的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情况等。家庭经济环境是未成年人阅读行为的物质基础,也会间接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消极影响,但不是起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3.3家庭、校园、社会相结合――青少年的综合健康环境

一般说来,家庭关系等因素确实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家庭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整合是当前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直接由第一接触的监护人父母来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心理教育战场的重中之重。家庭、校园、社会三个环境相结合是青少年生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家庭环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情感思维敏感,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容易产生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下大力度提升家长素质、定期培训家长教育青少年心理课程、多开展亲子互动开放式家长日等活动,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在家庭环境中得到融合,从而对青少年们的思想、品德、行为进行家庭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学生健康有益的提高学习成绩,建立生活信心,挖掘学习中的乐趣,感受国家以及世界的美好。

参考文献

第7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辅导 意外妊娠 干预研究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15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098-01

培养社会所需的心理、行为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就是青少年阶段就引导他们的个性、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 [1]。现将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于青少年心理辅导工作介绍如下,特别针对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辅导干预方法进行详述。

1 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必要性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分为5大类: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情绪类问题、人格障碍类问题及青春期性心理类问题,特别是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已开始成为社会安全的一大隐患 [2]。造成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因素是多样的,具体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及个体四个方面。

2 青少年心理辅导的实施现状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辅导越来越重视,教育部早在1999年8月就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方针;在各大医院和人口计生服务中心也相继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心理辅导室等。我中心把青少年心理辅导作为一项重点项目进行了落实,在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中也存在着不足。

2.1 取得成绩。构建“三二一”活动载体,拓展青少年心里辅导和治疗的渠道。“三”即三个室,精神文明展览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二”即两个中心,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活动中心;“一”即一个活动之家。

(1)精神文明展览室: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为主要内容,忆往昔、展未来。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大树新风。

(2)图书阅览室:提供生殖保健、自然科学、心理咨询等内容的图书,供随时阅览。

(3)心理咨询室:在尊重青少年的隐私的基础上,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服务。

(4)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通过系列健康教育活动,科学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育观;定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卫生保障水平;定期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引导青少年远离暴力、网瘾、和这些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化垃圾。

(5)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配备健身器材,包括乒乓球、象棋、围棋、书画等活动设施,丰富青少年的娱乐活动,促进青少年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

(6)活动之家:融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娱乐为一体,丰富了活动之家的活动内容。利用青少年健康教育中心,面向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开办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他们顺利地渡过青春期。

2.2 存在不足。

2.2.1 缺乏具有医学心理学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目前,卫生服务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匮乏,理论水平参差不一,具体操作不够规范。从事心理咨询辅导的专职人员少,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因此,尽快形成一支专职队伍已迫在眉睫,这也是我们今后将努力改进提高的地方。

2.2.2 人们对心理咨询辅导存在误解与偏见,对心理问题存在不科学的认识。由于对心理咨询业存在误解和偏见,导致许多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和疾病却不知;或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和疾病,而不愿去看心理医生和接受心理咨询。大多数受访者缺乏科学的心理问题认知,认为看心理医生,则很可能被认为有精神疾病。这提示今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

3 青少年意外妊娠心理辅导干预

据北京市的调查 [3],北京男孩子的首次遗精年龄已经从60年代的平均16.6岁提前到90年代的13.7岁,女孩子的月经初潮从60年代的14.5岁提前到90年代的12.2岁。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比如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和青春期的心理冲突。其中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这两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得不到解决,就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甚至性冲动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以下将详细介绍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这一特殊人群的心理干预:

3.1 青少年意外妊娠原因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显示,年流产手术40%为未婚女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和学生,在40%的手术中30%的未婚女性是重复流产 [4]。未婚青少年妊娠的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通过对盐城卫生技术学校650名在校学生和盐城技师学院550名在校学生调查,六成以上的学生未能从学校获取青春期生殖健康教育,而仅有30%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避孕方法,更多的学生是自行通过报刊、杂志、网络零散地获取生殖健康知识。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在已发生的情况下,根本不懂得如何避孕及处理可能产生的后果;而一旦受孕后,也不可能及时采取恰当手段终止妊娠。

3.2 青少年意外妊娠的后果分析。人工流产手术是避孕失败的一种补救措施,既然是手术,其并发症不可能完全避免和预料。跟据我们对盐城协和医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在该院妇产科要求终止妊娠的青少年意外妊娠者(15~24岁),共248例,青春期有的女性发生盆腔炎的几率为1/8;盆腔炎发作1次,以后不孕风险为15%~25%;若发作3次,不孕风险上升到50%~60%,患有盆腔炎发生宫外孕的危险性较健康妇女增高6~10倍。值得关注的是早孕女孩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甚至连自己怀孕了都不知道。多数人对待流产很漠然,其中有不少患者还是反复流产,其中最多的达4次。可见关爱女性特别是未婚女性,指导科学避孕,避免非意愿妊娠及重复流产势在必行。因此减少青少年的非意愿妊娠是保障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内容。

3.3 青少年意外妊娠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意外妊娠者进行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调查,寻找青少年意外妊娠的高危因素和特点,在严格保护意外妊娠青少年个人隐私的情况下,为青少年提供避孕节育知识指导、心理咨询。为在校学生和未满20周岁的社会青少年中的受助对象提供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咨询、心理疏导、性道德教育,意外妊娠检查诊断,采取药物或手术方式人工终止妊娠,倡导健康的、负责任的,给这些出现意外妊娠的青少年及时提供帮助。同时,对他们进行预防性病的个性化知识指导。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意外妊娠检查诊断,采取药物或手术方式人工终止妊娠并不意味着鼓励婚前,而只是提供一个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渠道,今后医疗卫生、计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应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强调预防和保护,而不仅仅只是医学上的补救。

参考文献

[1] 菲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研[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 陈坚,王玲.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15):162-163

第8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

关键词:生活方式;青少年犯罪;心理健康

由于难以预测个体的犯罪情况,目前对犯罪青少年的心理行为研究多是狱中的现状自评,容易造成归因不清。本研究则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回顾性研究,探讨了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提供可靠依据和可行对策。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抽取了某青少年犯罪管理所的所有犯罪青少年244人,全部为男性,获取有效调查对象218人,平均年龄17.52±1.24岁。抽取某地农村、城市两所中学高一到高三男生225人作为对照组,获取有效调查对象211人,平均年龄17.29±0.77岁。

2.方法

(1)研究工具

身心健康状况测验。用以评价青少年生活方式。本研究选择了饮食、药物、锻炼、保养、闲暇、社交6个维度,共计85个项目,并根据当代青少年生活的实际情况对个别项目进行了适当修改。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各个分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内容有八个方面: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个分量表的信效度良好。

(2)统计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进行两组的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P

二、结果

1.犯罪青少年与中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的比较

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社交因子得分显著高于中学生)t=4.761,p

2.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Pearson相关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生活方式各因子与孤独倾向存在显著负相关(p均

(2)犯罪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回归

以生活方式因子为预测变量,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著(F=24.226,P=0.000),根据回归分析所得数据,其路径分析显示生活方式中的保养(R2=0.127)、闲暇(R2=0.027)、社交(R2=0.023)对心理健康具有直接预测作用。

三、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显示:第一,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中学生差,生活方式不良,伴有多种不健康的生活行为。第二,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

本研究在控制了犯罪行为、入狱事件和监禁环境的影响后,发现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正常青少年,这说明青少年犯罪可能与不良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在生活方式上,犯罪青少年在多个因子上都比中学生得分低,社交因子高,恰恰验证了他们的不良娱乐交往活动较多。青少年在生理上发生了急剧而显著的变化,但其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滞后,导致他们情绪波动、感情脆弱、消极体验较多,一些青少年借助于烟酒、网络等外界感官刺激来寻求一种短暂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正是因为过分卷入一些非传统的、反常规的活动,破坏了正当的社会联结,使犯罪的可能性增加。一方面,这些活动增加了与不良同伴团体联系的机会,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这些非传统活动会给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比如,酒精会引起意识状态的改变,使激惹性、冲动性增强,而过分沉溺于虚拟的暴力游戏,会导致攻击性增强。种种不良生活习惯还会造成经济紧张,使青少年产生劫财邪念。所以,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发条件。

本研究显示,犯罪青少年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心理不健康有密切关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诱发各种心理症状,使不健康心理得以滋生;而心理调试不良又会使青少年沉溺于某些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以求得发泄和逃避,两者之间恶性循环。总之,不健康的心理是犯罪行为产生的沃土,而不良生活习惯导致青少年的感官欲望膨胀,对某些情景线索的刺激敏感性提高,陷入犯罪。由此可见,改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以积极健康的闲暇活动充实生活,远离烟酒等物质,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参考文献:

第9篇:青少年心理健康学范文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 重庆402160)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永川区青少年因为错误的健康行为导致的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研究结果认为: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加强青少年健康知识引导,对于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是纠正其错误健康行为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永川区 青少年健康 错误行为 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6—0059—03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永川区青少年体质与健康错误行为研究,编号:Z20130033。

作者简介:吴峥炎(1993~),女,学生。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质行为。

1 健康错误行为导致的青少年体质下降

何谓健康错误行为, 这个解释在现在有许多不同定义的解释,在现在人社会的观念中,人们把晚睡晚起、缺乏锻炼、饮食不健康、打游戏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活方式统统都统称为健康错误行为。每个人都有发生错误的可能,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可能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 因为他缺乏对错误行为本身的一个认知,缺乏较少的认识,所以人在生活当中是很难不犯错误的, 因此笔者借此来谈谈生活中的错误行为如何导致青少年体质下降。

当今社会许多孩子在家庭的层面中都是独生子女, 因此很多家长都把自己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完成自己的理想。在如今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习成绩的好坏,很有可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因此在我国社会里家长都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把孩子的学习成绩当成一个出发点,孩子成绩好要什么就有什么,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就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种机制导致孩子的压力很大。很多青少年学生为了自己的学习成绩,拼命学习,熬夜苦读,忽视了自己身体素质的锻炼。因此也就造就了我国这十几年来青少年体质逐渐下降的原因。

21 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很多丰富人们精神情感的产品,比如品种多样化的智能手机、功能不一的电脑产品各种品牌的PSP 游戏机、MP4、MP5 等等各种电子视听娱乐设备。这些电子产品比枯燥的作业好玩得多,趣味十足。尤其是现在网络化的普及已经彻底颠覆了人们的社会观, 很多人都在享受网络文化的盛宴,这也导致了青少年人群对网络的依赖,沉浸于网络的游戏当中,完全不能自拔。这种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导致缺乏运动锻炼, 也是现在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会的层面上,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生产效率的迅猛提高以及市场经济所引导的商品革命, 商品的丰富充斥着各个角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而在这些商品的诱惑中,对青少年诱惑力最大的就是食品。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喜欢吃零食、休闲食品, 零食不仅可以满足饥饿所带来的食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青少年人群的口福。在网络化的时代以及西方饮食文化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冲击肯德基、麦当劳是青少年的不二首选,在各类肯德基、麦当劳广告的狂轰滥炸下,许多家长都也支持孩子去吃这些垃圾食品。殊不知这些高油脂、高热量的食品会对孩子身上带来多少危害。在营养不均衡和缺乏身体锻炼的共同作用下, 不合理的膳食导致了青少年肥胖症几率逐年呈现上涨的趋势,这也是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永川地区青少年体质水平现状

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从这句话我们能体会到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与建设人是多么的重要。人是社会的一个从属个体,人的一生都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在与环境的不断磨合与融合的过程中, 慢慢从个体向社会的从属个体的转变。青少年转变过后成为社会人的角色,将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早期青少年到后期社会建设力量的社会人,虽然时间很短,但是这种社会精神却是很漫长的,这也是为何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从现代化的观念来看少年强则可以在国际化的层面中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青少年的体质的健康状况将会影响到我国的国防军事能力和经济状况。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对青少年可谓是密切关注, 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研究青少年体质问题的机构。在一些发达的国家,每年都会对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进行检测,从而从数据得来的信息,根据各个学生的体质状况,做出相应的对策, 运用相应的措施与手段来提高青少年的体质水平。

在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水平因为南北的饮食差异以及气候差异还有受家庭的经济水平, 青少年各个地区呈现不同的体质状况。但总体说来北方的青少年较南方的青少年, 体重超重的较多,肥胖症的青少年人数明显多余南方的青少年,而南方的青少年近视却也高于北方的青少年。本节笔者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永川区的青少年体质状况。

永川区作为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里可谓是人口繁密。近年来由于重庆政府对永川区经济建设的支持,在永川区投资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建设的项目。因此,这也导致了永川区人均年收入比往年高出了一些。经济状况的提高,这也导致社会生活习惯的相关问题。政府支持经济建设这无可厚非,但是经济社会的背后却是由很多细小的家庭组织所组建起来的。家庭这个被忽视的群体,却是构建社会力量的核心力量。经济水平的提高, 市场经济引导的商品多样化带来了家庭物质消费的革命。而家庭组合的受益人往往都是孩子,孩子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又忙于看重自己的文化成绩,忽视了自己身体素质的锻炼,因而也出现了青少年身体疾病的问题。在笔者实习的一个永川区中学学校里,在一次体育测试中,很多学生的肺活量达不到预定的要求,体重大多超重,有些学生甚至是出现了肥胖症等等问题。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 引发的却是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问题。总的看来永川区青少年体质发展水平不甚乐观。

3 永川区青少年健康错误行为调查与特征研究

影响健康的错误行为一旦发生可能很难地域住诱惑, 或者说在这样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少年中, 他们可能根本不太了解什么是健康的错误行为。在他们的主观意识里,没有考虑太多关于健康方面的东西, 他们只是懂得如何运用身边的生活物质资料、生活享受资料去使自己的主观感觉感受到运用这些产品使自己愉悦身心, 加上可能有些家庭疏忽对自己孩子的管教,忙碌于工作上的问题,根本抽不出太多的时间去管理、教育孩子。因此,导致青少年的健康错误行为。笔者在永川区的某中学实习的时候通过在体育测试的过程中以及学生的相互交流了解到。很多体育测试没有达标、身体素质低下的学生,他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不爱运动、不喜欢运动、运动没什么意思等等之类的原因。他们平常的时间都是和学生集中的在网络会所或者是家里的电脑面前打游戏。网络游戏对他们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相比于学习而言,学习科目的枯燥、无味、烦琐,都能在网络游戏的虚拟世界里统统消除, 而且网络游戏还能使他们感受到众多的快乐。这种“静而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导致永川区青少年在生命早期阶段就出现了近视、肥胖症、心肺功能不完善等困扰。

4 永川区青少年健康的发展对策研究

对于永川区青少年健康发展对策,无疑存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学校教育;第二个是家庭教育;第三个是社会层面的管理。学校对学生普及健康方面的知识, 并指出健康错误行为的相应后果,以此来警醒学生。家庭教育起的是一个监督作用,督促孩子在体育运动锻炼上用点功夫, 不要总以学习成绩这个片面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有个性人格的人才是最终的目的。社会作用起到一个监督并辅助的作用, 切断青少年进入影响身心健康的会所和督促青少年加强体育锻炼。

4.1 鼓励青少年多参与体育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多运动的生命才会更加的有活力,也更加光彩。处在生命花朵绽放早期的青少年更应注重体育锻炼,而且还要注意体育锻炼的科学要求,不能盲目地对青少年进行锻炼。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发育的时期, 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还处在发育阶段,一旦对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采取不正当的体育锻炼行为,后果将会很严重,有可能会影响青少年日后身体状况的不良发展。此时,学校教育与学校体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校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引导青少年去积极发展身体各方面的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则是在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环节中, 作出相应的回应与指导。如青少年在十岁以前柔韧性较好。学校体育开展一些体操、武术等锻炼柔韧性的项目;十岁至十三岁,青少年心肺系统发育成熟,在体育课堂上就引导学校多进行耐力练习;十三岁至十六岁,肌纤维发育完善肌肉力量增强,可引导学生参加一些举重的练习。如此鼓励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才会更加完善对健康理念的贯彻。

4.2 加强青少年健康知识引导

加强青少年健康知识的引导, 最全面的办法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学校教育指导青少年树立健康概念的思想观, 普及有关对于生命健康的知识以及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对健康的促进效用。而家庭教育则是在青少年的健康意识观里树立一种榜样,作出正确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如在家庭里提倡早睡早起、平衡膳食、适量饮酒、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等等之类有利于促进生命活力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3 对于青少年的心理进行干预

心理干预是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有利于个人积极进取,勇于展现人格魅力的一种方法。人们把它称作为心理学。心理学在社会层面的运用非常广泛。适当的对青少年运用心理学,可以缓解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消散内心的困惑, 并且还能促进青少年主观意识的培养, 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及奋发向上的良好意志品质,杜绝那些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引领青少年自我人格的塑造。学校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的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有利于正确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5 结语

在我国当前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状况中, 青少年的体质却逐年下降不如人意,这似乎不合道理。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但是却忽略了经济社会的商品革命,商品的多样化吸引着一大群青少年,使其缺乏了相应的身体素质练习,这一错误的健康观蚕食着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在教育上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引导青少年走回健康的轨道,才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国情。

参考文献:

[1]肖林鹏,孙荣会,唐立成,等.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281-284.

[2] 陈玉忠. 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6):83-90.

[3]杜海燕,肖林鹏.美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现状与启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