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新体育课程标准精选(九篇)

新体育课程标准

第1篇: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一、课堂教学的认识误区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渠道。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是广大体育教师正在努力探索的。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尚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忽视体育教学观念的革新。

一些教师怀着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满腔热情,寄希望于一个可供仿效的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以为这就是向新课程标准的转变。其实这样做是鲜有成效的。因为课堂教育实施新课程标准看起来是方法问题,实质上是观念问题。观念决定方法,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革。因此,有必要在广大教师间开展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大讨论,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体育教学的价值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促进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二)重视体育教法的探讨,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部分教师为使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下大工夫改进教学方法,但对于学习方法指导却注意不够,教学内容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教师的行为,忽视学生的表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这和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是一致的。然而,反观现在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中的项目,学生没有兴趣,练习不认真,有的项目是从小学就这样要求一直到大学,没有一点新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无视学生表现、全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不是真正的体育教学。

二、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深刻反思,走出误区,体育课堂教学才会更加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更好地贯彻体育教育新理念,要拓宽教学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健全体育课程理论体系,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结构,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获得终身锻炼及终生受益的能力储备。

(一)构建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新体系。

扭转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构建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养成健康习惯为中心的新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体育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忽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会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所学内容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见解,如有的学生认为丢项链事件使玛蒂尔德得到了勤劳、务实、守信等美德,这些是无价的,他是因祸而得福,我们不应该为他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拨开沙石,顿见珠玑,透过现象,发掘本质。宽松的学习环境,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使学生求知欲强,思想活跃,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注意创设和谐气氛,学生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教师的点拨;反之,教师如果以消极应付或冷若冰霜的态度对待教学,就会引发学生的萎靡不振或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亲切。教师既然是为学生服务的,服务态度就理应亲切、热情,而不应居高临下、不冷不热。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看成是一种鼓励和奖赏,从中感受到温暖和甜蜜,获取自信和力量,这将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2.民主。教师发扬教学民主,不是要放任学生、撒手不管,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求得心灵沟通,实现师生理解和合作。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并发挥作用。

3.平等。课堂教学中的平等。首先教师对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人格、尊严、个性特长和思维方式要予以尊重。其次,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善待后进生,要爱护而不排斥,鼓励而不责难,说服而不压服。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赢得全体学生的尊重。

(三)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为主线。

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有效地施加积极影响,使之处于兴奋、活泼的状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为此,教师应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1.创设成功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表现欲,在课堂上他们渴望表现自我,渴望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中得到心理满足。为此,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提供参与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安排练习方法和手段时,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学习、表现自我的机会。

(四)进行学法指导,变“学会”为“会学”。

体育学法指导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自评、自练的能力。体育学法指导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具体的体育项目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认识具体的体育学习方法的适用范围,使学生在一定的体育学习情景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体育学习方法。

1.依据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进行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必须从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出发,指导学生掌握全面锻炼身体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并对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学法指导。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要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的不同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将直接影响学法指导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学法指导的选择与安排,应以指导学生全面锻炼为主,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各部位组织、机能、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

3.依据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学特点进行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从教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的比重和学生自学、自练的比重在不断变化。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与知识、技能水平较低,教师教的比重较大,学生自学、自练的比重较小,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许多教材的学习都要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才能完成,此时学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到了中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几乎各占了一半,此时应以指导学生主动探求学习的方法为主,提倡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向体育的纵深方向发展。到了大学,学生的自学比重大大增大。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促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针对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学法指导。气质类型一般有四种:胆汁质、多血质、粘液汁和抑郁质。进行学法指导时,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给予不同的指导,培养他们心理特征中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使他们的活动朝着合理而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在每学期体育课表的时间内,安排一定的课时,跳出原有自然班级,不受性别限制,自愿选择体育项目(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设施。如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等9门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然后重新编班进行教学,由教师的“灌压式”变为学生自觉主动求学。

第2篇: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教学方法;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1-0065-01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动”起来,并且在自由和快乐中学会动作、掌握技能、经历艰辛、团结合作,从而获得成功和鼓励,同时又教会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锻炼,成为许多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体育课教学。

一、根据课程标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打破常规,独辟蹊径,选择新颖灵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穿过小树林”的游戏中,传统的教法是在操场上安插小木棍,让学生练习蛇行跑。这种练习比较枯燥、呆板,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配上轻快的音乐并让部分学生戴上各种面具,模仿小兔、青蛙、大象等动物的姿势,那么游戏的情趣就大不一样了。新颖、活泼的情境设置,会给课堂带来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如,在“原地侧向投掷”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想玩‘降落伞’吗?老师和小朋友们比一比谁的‘降落伞’飞得高。”随后教师拿出一个用花布、细线、木夹子做的漂亮的“降落伞”。顿时,学生们个个兴奋起来,有学生问:“老师,小花布怎么能飞呢?”此时教把准备好的许多个“降落伞”迅速抛向空中,让学生们自由玩耍。为了让学生们在“玩”中体会用力顺序和两腿蹬地的动作,教师与他们一起练习两腿先弯曲、然后蹬地的预备姿势,在“飞呀!飞”的喊声中比动作、比高度,让他们在“玩”“练”“比”的过程中体会两腿蹬地的作用。这时,学生们开始自发地组织各种比赛,有的上抛后击掌数数,比谁击掌快、次数多,有的上抛后原地转圈圈再接住。只有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轻松、兴奋、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遵循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使体育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学方式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教师不再独立于课堂之中,而是与学生一起或利用其他传播媒介构建全新课堂。在体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对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堂一年级体育教学课“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成功――垫上活动”。第一,课堂导入。教师创设情境――玩游戏,再让学生配合音乐跑跳步入场,然后师生共同游戏:垫上花样游泳。第二,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利用垫子进行创造性游戏,并展示有代表性的游戏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学习仰卧推起成桥。第三,创造性学习。教师先让学生欣赏各种漂亮的桥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身体模仿各种形状的桥,最后利用垫子摆桥。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跨过垫子、单双脚跳过垫子、一头翘、两头翘、前滚翻以及学生想出的各种玩法,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尝试新玩法,使他们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复地讲解示范,而是让学生自己从图片中模仿、学习,并自主地去学、去玩。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引导者实施分层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以“竞技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使体育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

三、根据课程标准,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融入了小游戏、小奖励、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小故事等,发挥了体育教学中愉快教学的功能。例如,蹲踞式跳远教学中,教师运用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进行导入:在比赛的途中遇见一条小河,乌龟会游泳而小兔子不会游泳,小兔子如何过这条小河呢?问题一提出,学生有的说“坐飞机”,有的说“划船”。之后教师再进行蹲踞式跳远规则的讲解。这种讲小故事的导入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

四、结束语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发展、能独立面对社会挑战、具有主体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能接纳他人的身心健康的人。因此,教师只有根据课程标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自由时间和空间,使体育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3篇: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简析观摩 创新能力 课堂语言 练习密度

前言

2002年12月1日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研究课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举行,笔者有幸能参加这样的观摩活动,收获巨大。省优秀体育教师展示的新《课程标准》研究课,教材新颖,内容丰富,教法先进,课堂气氛活跃。音乐普遍走进课堂,强烈的动感刺激加上搏击健美操等优美动作,能快速激发出学生的练习热情,尽快进入角色。结束部分的抒情曲与放松练习的舞蹈,又能使学生彻底放松,效果非常好。指导教师赋有渲染性的语言,配合足球比赛胜利后的欢呼动作模仿练习,使学生激情高涨,(足球课)一下把学生的情绪提到了极点,为接下来的足球练习奠定了基础。专业化的示范动作,极赋渲染性的行体语言,使学生及听课教师赞不决口。精彩的练习内容,(击标课、篮球课、足球课)幽默而简练的语言,鼓励性的评价,精细的技术讲解,使学生激情投入练习之中。尝试性的创新练习富有刺激性,配合彩图展示又使体育课赋有艺术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健康第一,欢乐教学,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新《课程标准》指导思想。观后令人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在学习中笔者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部分指导教师课堂语言过多,语言幼儿化,对运动技术的讲解与要求太少,练习密度不够,完整动作练习严重不足。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差,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这次观摩活动课暴露出来的问题,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不同看法。

1课堂教学练习不够扎实

笔者观摩了健美操课、武术课,课中没能很好突出“练”的主导地位。在健美操课中创新练习部分,笔者认为从课的设计时就是败笔,作者的原意可以理解为在本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练习,让学生编创健美操。但笔者认为在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受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和学校条件所限,健美操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普及,(从海宁中学的学生身上也可看出)学生的健美操基础极低,甚至是一片空白。各校对健美操课、舞蹈课体育教学的开展并不正常,很多体育课的教学活动是在走过场,像展示课一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一年中能有几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够编创健美操新动作吗?总体来看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没有体现出健美操课的本质—练习。学生的练习次数太少;教师的集体指导太少;教师的集体领练太少;学生学会的动作太少;对健美操的理解太少,这也是听课教师议论最多的问题。笔者认为这节课应是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多做练习,多做动作,让学生多学会一些健美操动作为中心指导思想,让学生看到健美操的健与美,只有在学生有了一些健美操基础后,再让学生尝试编排简单健美操动作才有可能,才能达到创新练习的效果。不能一味为了迎合新《课程标准》、只为体现创新练习,不管学生的基础能力,不管什么运动项目,生搬硬套,其结果只能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武术课中,连武术运动最基础动作都没有掌握的学生,让他(她)们看图自练,甚至让学生编创武术动作,能取得什么效果。武术运动还是应用最直观方法教学好,有了一些基础,再去尝试一下,锻炼一下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才是合适的。

2课堂教学有流于形式之嫌

在武术展示上,教师与学生一出场,听课教师都在议论,师生都在腰间扎了一条沙巾,都在猜想这条沙巾在课中将起什么作用,直到课快结束时才发现,这条在腰间扎了一节课的沙巾,只是做放松练习时的道具。这不禁使笔者发问?用这条沙巾只为做放松练习,就在腰间扎了一节课的时间,有这个必要,这对课上的武术练习有什么帮助吗?在笔者看来至少有点不伦不类。

笔者在观摩中发现另一个问题,这节课既然是武术课,就应体现武术动作的力与美,而纵观这节课学生的练习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了几下分解慢动作之后,再也体现不出武术运动的精、气、神。尽管指导教师在课中也提到做练习要有精、气、神,但这体现在那里?指导练习是分解慢动作;分组练习是分解慢动作;表演练习是分解慢动作;单组表演是分解慢动作;合成练习是分解慢动作,体现武术运动力与美的完整动作练习,在这节课中没有体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且,在这节课中指导教师从没提到过动作要求,既然武术动作已分解练习,更应强调动作质量,手、眼、步、力、美体现在那?手型不到位,步型不明显,身型不要求,眼神不随拳,出手不发力,精、气、神难体现。没有动作质量要求,武术课教学活动永远不能体现武术运动的精、气、神,也就失去了武术课的实质意义。这节课的练习密度也明显不足,整节课充斥着分解慢动作练习,学生等待的时间多于练习时间,达不到武术课练习效果,从教学过程中看出这节课在设计上存在明显不足。武术运动只有通过多练习,完整动作连贯演练,才能形成动作定型,在脑中形成印象,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兴趣在神、形、兼备的动作演练,一味的分解、一味的慢动作,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在这种慢耗中荡然无存。创新练习应体现在让学生尝试、体验;新、难、动作,体验武术运动的力与美,不能只是为了迎合欢乐教学,而减少或放弃专项练习,放弃专项技术要求,如能做到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好某种专项技术,终身受益才是新《课程标准》的真谛。

3指导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通过本次研究课展示活动,笔者既看到了研究课的成功展示,也看到了有些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上的不足。多位指导教师课中语言表达过烂。健美操课,武术课,(笔者只看了部分课)从上课开始,指导教师就在不停的讲,不停的说,当然不是技术要求上的讲解,而且语言过于幼儿化。感觉不是在给初中学生上课,完全像幼儿教师在给一群幼儿园小朋友上课,“这样好不好,那样好不好”。亲切的语言、鼓励性的表扬是必要的,过多就烂,过头就显得纯粹是在表演。如:“你做的太好了,比我做的还好,你就是我的老师,我拜你为师,我给你鞠躬。”学生做的好不好暂且不谈,这样的语言与做法显得指导教师过于浮躁,不真实,在其他学生的心理也未必能接受这样做法。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应真实、亲切、果断、简练,在语言和行为上摆正师生的平等关系,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4篇: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实验。

1、 问题的提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教育部于2001年制订了《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已从《大纲教材》的改革,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教学目标与标准,体育与健康的界定,不同学段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水平,身体和心理的同步发展,充分体现了现代体育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如何适应新的变革,是我们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为了跟上时代的要求,尽快掌握和熟悉体育新课程标准工资教学,我们选取《高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初探——新课程标准教学的成效、问题和思考》这一课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实验研究。

2、 研究目的和研究目标

2.1目的:

本课题对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五个领域及目标进行比较系统的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如何通过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体育的基础知识、体育与健康方法、体育与身心、体质与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机地揉和、串连、塑造,营造以身心健康为纲的崭新的体育教学。通过检测、评价、分析达到获取新课程标准教学对提高学生身心综合素质的意义效应;获取新课程标准实践中的认知、问题和今后继续探研的方向。

2.2目标:

(1)研究新课程标准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效应;(2)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健全的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上的效应;(3)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学在发展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实践能力,树立终生体育思想和掌握终身体育能力上的新的教学手段、方法,正确处理体育教学中的互动教学,从而探索较为适应我校实际的新课程标准教学模式;(4)研究新课程标准教学,体育课的评价方法和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的测评评价方法。我们把研究目标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二方面。它们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方向,是新课程标准贯彻素质教育成效的主要依据,也是本课题的研究重心。研究目标之第三、第四点是本课题由此引出的教育教学方法、评价方法。它们是新课程标准教学贯彻素质教育的措施、手段和方法,起着保证作用。

3、研究对象及研究时间

本课题以本校2001年度高一级(10个教学班)625名男女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从2002年3月至2003年7月,即三个学期为本课题的研究时段。

4、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使用

4.1文献资料法

4.2问卷调查法

本课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采用心理问卷的方法在实验的前后进行,另外还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实践课进行观摩和书面调查。

4.3现场观测法和评价法

本课题研究过程进行40个课的观摩,其中实践课30个,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论课10个。观察内容包括教学目标设计、目标实现、措施、手段;身心发展效应、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的效果等十个方面具体量化进行课的评价。

4.4测试对照法

根据课题研究目标,采用实验前后对学生身体形态、功能、素质,心理表现的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和对照。

5、实验过程

5.1、准备阶段:2002年3月至2002年4月

5.1.1、组织有关人员学习;

5.1.2、邀请专家讲课,交流实验设想;

5.1.3、进行有关人员培训,组织参观学习。

5.2、实验阶段

5.2.1、成立课题教学实验组;

5.2.2、设计问卷调查表,完成实验前基础调查;

5.2.3、制定教学计划;

5.2.4、交流实验计划;

5.2.5、开展公开课观摩周活动;

5.2.6、实验反馈调查。

5.3、实验总结阶段

5.3.1、收集统计整理资料;

5.3.2、分析评价,完成总结材料。

6、研究结果

6.1、体育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身体活动过程,而且是心理活动、身心相互作用,在学习中获得如何使自己与他人、群体与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由于实验中有效加强教学各要素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发生明显变化,对实验前后各项情感指标进行率的检验均呈显著差异。(表1)

表1 实验前后各项情感指标检验

调查内容

实验前%

实验后%

p

对体育课喜欢或比较喜欢

20.2%

87%

< 0.01

对体育课有快乐体验

12.5%

75.2%

< 0.01

师生关系好或比较好

32.2%

88.3%

< 0.01

个性得到发展或充分发展

11.6%

70.8%

< 0.01

学习潜能发挥或充分发挥

28.6%

78.8%

< 0.01

与伙伴合作或较好合作

25.2%

85.6%

< 0.01

6.2、在实验过程中,加强了课的联系,结合多种新的教学模式,采取相对集中的课时安排,结合体能活动,加强教学的系统性和有序性,使学生情感、认知、技术运动等方面均达到学习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对教学内容的健身价值的认识、运用技能的理解,健身方法手段运用和基本知识的了解等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实验前后学生认识调查率检验

调查内容

实验前%

实验后%

p

教学内容健身认识了解或很了解

26.8%

82.5%

< 0.01

对运动技能的理解多或少

15.7%

80.4%

< 0.01

健身方法了解

28.9%

79.3%

< 0.01

基本知识(含竞赛知识)

21.8%

88.5%

< 0.01

6.3、加强对课程目标体系的了解,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学习评价等方面都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和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习主体意识和学生内驱力,使学生学习成为自我表现挑战、团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学习掌握技能,提高体能。在10个实验班625名学生中,运动能力、基本技术、身体素质指标、身体机能(台阶测试)实验前后自身均值比较有显著意义。表3、表4、表5、表6。

表3 耐久跑实验前后运动能力均值检验

项目

人数

实验前

S

实验后

S

P

1000米跑(男) 322

248’’

±13.3

231”

±15.2

< 0.01

800米跑(女) 203

236’’

±15.4

218”

±18.66

< 0.01

表4 掌握排球连续传、垫球次数对比

N

S

P

实验前

210

8.91

1.82

< 0.01

实验后

210

30.2

5.92

< 0.01

表5 掌握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人数对比

抽检人数

掌握

基本掌握

未掌握

P

实验前

210

82

45

83

< 0.01

实验后

210

116

62

27

< 0.01

表6 台阶测验指数前后对比

S

S

P

实验前 男

46.2

4.32

41.8

4.21

< 0.01

实验后 男

55.41

5.82

52.81

5.67

< 0.01

6.4、通过本次实验,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乐学、会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又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教学内容,健身价值和内在的乐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加了课内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活跃了第二课堂。在30个实践课现场观测中,有抽测的12个实践课中,课练习密度达到48.6%以上,最高达到61.2%,课的负荷指数达到1.48以上,最高达1.92,在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问卷调查中,每周三次锻炼的人数由原来的6.4%提高到56.6%,有些班级学生自觉成立班级球队、锻炼小组,成立毽球俱乐部,开展课余运动、竞赛,有效地促进课内外结合,巩固学习成果,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7、结束语(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课程结构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采取按体育功能目标划分学习领域的结构体系;确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

7.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根据学习目标的达成来设计教学方案的,因此,课程方案设计应以学习目标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安排。将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促使教师的终生学习、探索与提高。

7.2、教学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手段,从目标角度看,只要能达成目标的手段都是可取的。关键是如何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也即是组织教法。要加强组织教法的改革,确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加强对学生学练法的指导,针对学生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开发教学资源,采取课内外结合组织教学。

7.3、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体育课程学习不能仅限于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部分。新的学习方式是要加强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学习目标,并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和途径。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提高,其学习效果才能得以巩固与发展,使其终生受益。

第5篇: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当前,新课程标准引起了人们的充分重视,如何将新课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成为关键性问题。归根结底,再好的课程改革方案都需要通过教学体现出来,如何应用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至关重要。为此,体育教师应当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加以改革,并积极转变教学思路,顺应改革方向,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一、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变动与更新,这也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学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才能与新课改精神相呼应。由此看来,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必须顺应形势,在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教学思想,淡化竞技教学模式

当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运动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体育素养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设置体育课程的目的是要学习运动技能,教师应当围绕运动技能这一中心内容展开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当多元化和多样化,而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教学手段,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必须改革以往过于注重竞技运动教学的现状,建设多元化的体育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贯彻落实新课改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

三、积极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引导,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指导教学过程的根本。在新课程改革方针的引导下,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当顺应新时期的课改理念,积极转变观念,落实行动,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具体说来,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应当改革以往“重教轻学”的教学主张,从教师中心转变到学生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被动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潜能,让学生的身心得以全面发展;第二,应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没有树立生本意识。在新时期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转变重传授而轻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全方位发展学生的情感、智力与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在技能传授中更加注重过程。以往很多体育教师仅仅是教会了学生特定的动作,而没有教会学生为什么学习这些动作,以及这些动作有何作用,学生虽然学会了特定动作,但却对其知之甚少,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丧失了兴趣。对此,应当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动作,并教他们如何运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顺应课改要求,努力转变角色

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教师也应当积极转变角色,清楚地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具体而言,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角色:首先,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应当积极参与到课程制定与决策中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需要完全依照体育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在教学顺序和教学过程中缺乏自。新课改的出台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体育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一个主动的课程建设者与决策者。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加以调整,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其次,由传授者到引导者的转变。以往的体育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教师必须在指导学生学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并充分重视学生在体育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再次,体育教师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训练学生体质,更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不单单是要训练学生体质,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教师应当提高认识,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运用适宜于学生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五、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方式

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应当转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运用切合学生兴趣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积极踊跃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教师要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兴趣为引领,让他们积极地在课堂中探索与发现,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与自主学习中提高自身能力,获得终身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六、结语

在应用上述体育教学改革策略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还应当注重评价方法的改革,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当转变传统体育教学中过于注重选拔与甄别的评价方式,应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积极转变评价理念,更新评价体系,不以学生的分数高低作为判断学生的唯一标准,运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体育教学评价实施过程,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邓礼胜.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运动,2014.(09).

[2]余学好.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5).

[3]王铁.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比较[J].武魂,2013(11)[4]徐丹青.新形势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的创新理念与思路[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5]李巡照.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比较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06).

第6篇: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健康第一;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一、前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我校自开始实施新课程以来,一直坚持“主体、创新、探究”的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授课,接下来我着重对我校初中部实施新课程的情况进行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瑞安市集运实验学校初一段的114名学生。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制定问卷表分别对初一段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4份收回114份,其中有效问卷113份,回收率为100%,有效回收率99.1%。

(2)数理统计。查阅和研究有关文献资料,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然后进行比较分析。

3.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新课程的认识状况如下表(1)

从表(1)显示我校学生对体育新课程还不了解,但对新课程的实施还是充满期待的。为了加深了解,我又从教学目标、内容、评价等几个变动较大的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如下表(2)

从表(2)显示大部分学生对采用新的评价形式――等级制是非常赞同的,认为等级制更合理、更科学。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体育课只要求多安排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对新课程一点都不了解。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现行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比较,深入分析新课程标准精神实质。

(3)实施新课程的必要性。“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新课程标准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突破学科中心,打破单纯地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改变以往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每周还增加了一节理论课。新课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学科的探究性。

三、如何在我校实施新课程

1.对实施新课程我校做出的一些措施

为了更好地开展和实施新课程,在新学期开学前我校就及时预订和购买了新课本并发放给每位学生。教师还订购了教参和教学用书。教研处及时地对课时做出了调整,把原来的每周2课时改为3课时,增加了1节室内体育与健康知识课,形成了“1加 2”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还统一参加了暑期的新课程培训,并专门成立了初一段备课组每周进行集体备课。

另外,学校还新购买了大批体育器材,开展新的达标制度。我校是一所既有高中又有初中的完全中学,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新生成绩差异大,开展实施的难度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教师让学生多接触新课程,深入了解新课程的精神实质。

2.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的体育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上,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多关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大力开展深受学生欢迎的民间、地方、校本教材,以保持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步。如我校经常开展的新课程研讨课、新课程展示课等。调查中发现学生不喜欢上室内理论课,甚至个别学生认为上理论课没必要。我校是采用班级编制进行理论授课的,并且还专门抽调了一位体育教师负责,授课中教师也发现个别男生坐不住不想上理论课。教学方法上,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上,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实践、紧贴学生实际,激发和保持学生自觉积极参与运动的兴趣,将体能、知识和技能发展容于实效性、趣味性教学之中。

四、结论与建议

体育新课程在我校正在逐步的开展和实施,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会出现很多困惑,但教师要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始终围绕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同时注意增加体育教材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使新课程在我校更好地深入开展和实施。

参考文献:

[1]贾同方,田加刚.浅谈体育课的设计与组织[J].中国学校体育,2002.5.

第7篇: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关键词】终身体育;学习共同体;促进者;引导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普遍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通过课改,使我充分认识到了这些变化。

教学反思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教育情景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深究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教学反馈等。 体育新课程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教学情境,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体育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体育课教学。

一、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了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了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了“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教学策略产生了变化

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根据教学观念的变化,逐步改进了教学策略,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们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新一轮的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我也在课改精神的指引下摸索前进,在新大纲颁布以后,我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对于培养人才及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讲解,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其效果好坏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有直接关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上得生动活泼,我运用了生动活泼的语言来带领学生投入体育教学中。例如课题为:抢险、背伤员等。均以情境的形式来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较好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竞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8篇: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新课题。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工作中,通常教师较为注重的是学生的运动技能的训练,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客观上直接性的削弱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般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体育本能,其现状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体育能力较差,再加上学校体育设施差,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少,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低,对体育知识知之甚少,学生很少有体育方面的书刊杂志,大多数学生除了《体育与健康》的教材之外,很少有学生问津其它的体育书刊和杂志。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现阶段中学生体育能力的现状,笔者就中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育,留给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改变旧的教育

观念,确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新的"三维"体育教学观,要求体育教育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教会学生运动的技术、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更要做到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对社会适应的能力。所以,现代体育与健康课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体育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础知识,还要增进他们的健康,使他们的体态变得优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审美心理,而且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体育的思想。

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是阶段性体育观念,仅仅注重学生的生理健康,教学形式也多采用注入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模仿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也大多注重运动技能的传授,是"教师教、学生学"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的思维相对比较呆板,只趋向于单向思维,学生的心理状态被动、压抑且紧张。在教学成果方面,也只注重近期效果。而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以终身体育为主导教育思想,这样的教育观念不仅注重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三者协调发展,而且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也主要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的学习模式为主,教学过程注重的也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锻炼习惯的培养,教育思想以"教师点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为主导,尽力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积极、多向,将学生的心理状态向主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方向发展,教学效益也更注重终身受益。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体育课的内容选择必须遵循增进学生健康、有利于未来发展、促进课程自身发展的原则。教学内容不仅要适合中学生年龄段的特点,还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要具有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的特点。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还要从学校场地、器材及课程资源出发,根据这些条件选好教材或教学内容,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从而变得乐学和善学。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注意多搜寻一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课外体育内容,其重点在于扩大学生个体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范围,由此来达到让学生个性思维和人格特点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的目的。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可把地方文化、人文景观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不仅如此,还可以把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定向运动引入到体育课中。而且,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还应积极参加课程建设,促进学校体育的校本资源开发,选择具有培养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把健体健心、训练情感意志、发展个性等因素融和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

固提高"的程序,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机械的接受,并以学生掌握体育课的基本理论、基本动作、基本技术等作为评价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但却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创新"学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育实践能力包括自我独立锻炼的能力,选择和运用动作、技术的能力,使用体育常用术语、口令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根据人体解剖学、形态学、生理学的原理,教给学生动作技术的原理和锻炼的价值,还要培养学生根据需要选择、运用动作的能力。2、运用启发和探索式教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思考、发表见解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按不同技术要求和步骤自已进行改编、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能力。

四、采用科学的教学评价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承认学生有个体差异和潜能差别,反对以单一的学业

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和管理学生,重视多角度的综合评价。例如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等等。不仅如此,还主要是以激励评价为主,而且评价的主体也变得多元化,让学生、教师、家长都参加到评价活动中来。

第9篇:新体育课程标准范文

一、 角色转换实现对体育老师的转型

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更多是扮演着示范者、技术指导的角色。现在的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传授一定运动技术的同时,还应该是一名心理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学生身心塑造者,体育教师需适应自我角色的转换。

1.实现教师转换角色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教师要成为发展学生身体、促进心理健康、指导技术技能、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塑造与新课程环境相适应的教师角色。

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整个基础教育体育教师的角色转换,即由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者”或“执行者”转向体育课程的“开发者”或“设计者”。

2.作为“执行者”,面对新课标,体育教师要向“成功体育”和“快乐体育”看齐。

要认真学习新课标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综合型体育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体育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知识视野、敏锐的审美观念和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适应我国现代体育教育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体育老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的讲授者变成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掌握运动技术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淡化技能教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教师无论是教什么内容,在教学方式上,都应关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各个环节处处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充分给予他们表现与展示的机会。

1.教师要有炽热的“爱”。

有爱心的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的爱心和热情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2.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体育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多注意、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亮点,并及时给予他们展示自己闪光点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抓住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心理,创设体验情境。

体育教学环境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从而产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体育老师要特别注意创设合理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这种运动和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要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布局场地,合理安置各种锻炼活动的器材,让学生产生新、奇、异的心理活动,积极诱导学生萌发参与活动的强烈欲望。

4.抓住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关键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培养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游戏作为一种体育课的重要活动内容,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生活、学会与人相处,养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玩”字上下功夫,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讲解、示范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玩”的时间,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抓住学生喜好表现自我的心理,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自我表现意识日益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日益强烈。《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所以,当学生的反映出表现欲望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表现欲,要给予理解、关怀和适当的鼓励,绝不能对学生的表现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或者给学生泼冷水、打击学生的热情。

6.淡化运动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一定的技术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