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演讲技巧与训练范文

演讲技巧与训练精选(九篇)

演讲技巧与训练

第1篇:演讲技巧与训练范文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精品课;实训

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中最基本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演讲与口才实训》精品课建设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激励理论和过程控制为指导思想

本课程是实训课,突破了传统理论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讲台的主人,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在整个实训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参与性,全身心投入到各模块训练当中,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提升自己的当众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实训时间以一周为例,为了在规定的时间里能达成目标,需要学生制定周训练计划,按照计划逐步开展,当天的目标当天达成,用过程控制来保质保量的达成训练目标。

二、建立“障碍突破、能力提升、成果汇报、技能竞赛”四段式实训方式

实训课程的流程设计和创新对于提升实训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演讲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在较短时间里有较大提升需要主客观共同努力。主观上:学生需要突破自身障碍,克服恐惧心理、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客观上: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教学模块设计提升学生的训练热情。

1、激励式+参与式实训方式

演讲障碍的突破主要是心理障碍和能力障碍的突破。

激励式训练突破演讲心理障碍。要使学生突破自卑、恐惧障碍需要进行激励。鼓励学生、肯定学生,让学生处在一种被肯定被认同的良好氛围当中,形成互帮互助、互相支持的良好人际关系当中,逐渐克服社交恐惧,克服自卑心理,为当众演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每次实训开始要进行激励式动员,提高学生对演讲与口才能力获得的愿望,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参与式训练突破学生能力障碍。演讲与口才实训用一周的时间集中训练,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是讲台的主人,不再是传统课堂的听众。

2、考核+竞赛式演讲热情延续方式

演讲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周的实训只是一个开头。如何使一周的课程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呢?就需要保持学生学习演讲、提升口才的热情,需要他们进行持续不断的练习。

一周的实训通过汇报考核的方式结束,确定学生的成绩。为了能发挥更大作用,在本学期演讲实训结束之后进行一次全系的演讲与口才比赛,延续学生的训练热情,创造一种持续不断锻炼口才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口才能力有所突破,达到实训的最大目的。

三、实训教学内容模块化建设

教学内容设计的“1+5”模块化建设。1指的一个中心:演讲口才全面提升为中心;5指的5个内容模块的设计,即心理素质训练、体态语训练,演讲稿的设计训练、命题演讲训练、即兴演讲训练。五个模块安排由基础能力到专项能力,对公众演讲需要具备能力进行分解,从单项到全面,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四、建构视、听、读、写、练、演的全新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讲授为主的上课方式,多方式整合资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建构视、听、读、写、练、演的全新教学模式。

视:引入台湾著名培训师林伟贤《魅力口才》演讲教学光盘

听:教师演讲技巧主题讲座

读:《演讲与口才实训教程》经典演讲稿赏析、片段阅读

写:演讲稿的设计

练:命题演讲、即兴演讲、小组演讲训练

演:自拟题目演讲汇报

一周演讲与口才实训设计的教学内容有:观看名人演讲知识讲座――教师演讲技巧专题讲座――命题式演讲训练――即兴演讲训练――小组演讲训练(自拟题目演讲训练)。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训练,学生能从心理到演讲基本能力得到极大锻炼,基本能脱稿上台自如表达,少数学生能做到内容振奋人心,感情真挚,感染力强的效果。

五、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行动。具体表现如下。

1.阶梯训练法:把训练项目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训练。

2.情景教学法:(情景训练、情景分析、情景模拟)。既可设置情景让学生先练再针对存在问题讨论归纳技巧,同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演讲光盘资料,让学生模拟学习。

3.范文评析:选择优秀演讲稿范文,让学生在评析中,掌握演讲稿写作技巧。

4.练习法:命题演讲、即兴演讲、自拟题目演讲这几个模块都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点评,纠错,鼓励。

六、立体化教学资料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抓手”。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树立建设立体化精品教材的观念,实现了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光盘有声资源,网络免费资源四位一体的教学资源,为演讲与口才实训教学提供了优质服务和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本实训课程选用了《演讲与口才实训教程》纸质教材为主体实训教材,配套学生使用的《演讲与口才实训手册》学生可利用书中提供的演讲技巧结合书中提供的大量练习方法和内容进行口才训练,并在手册当中记录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过程控制,利用光盘有声资源进行模仿学习,利用网络免费资源(如演讲与口才网、中华口才网、中华语言艺术网等)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和学习更多的演讲技巧。

七、打造和谐互补的高素质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的精髓,是重中之重,精品课程建设需要有一支实力强的教学团队,只有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有效地实施其他各项内容的建设,完成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重任。

本课程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注重知识能力互补和谐发展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在年龄结构上注重老中青结合,在知识结构中来自多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组建教学团队,有利于本课程适应面向经济管理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除了每个班级有一名指导教师外,还配有辅导教师,本课程不定期邀请著名企业的培训师、电台的主播,其他学校著名教授来校为学生作演讲与口才方面的讲座,扩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去更多更新的口才训练方法和理念。

此外,《演讲与口才实训》还积极进行网络资源的建设,指导教师通过博客、微博、学校精品课网站的平台与学校进行交流与沟通,传递学生更多训练方法,分享学生训练心得,相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资料

[1]符秀敏.“大班”背景下口才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2011年11期

[2]童媛华.《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方式刍议,教育教学论坛[J].2010年36期

[3]盛杨.项目教学在高职“演讲与口才”实训中的应用,职教通讯[J].2010年8期

[4]梦顺英.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6年02期

[5]张兰.《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8) .

第2篇:演讲技巧与训练范文

关键词:语文;语言表达能力;口语实训

语言表达是母语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但在学校母语学习中因为重视不够,缺少相关的实战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完全是一种放任滋长的状态,以至于本可以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变得不强或较弱。语文教学需做出改变,增加语言表达实训环节。

一、 语文课堂口语实训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语文实训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才能实现这一目的。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达到实效是语文实训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兴趣原则。兴趣就是动力。语文实训让学生感兴趣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到。实训的组织形式应尽量避免刻板、严肃,而要活泼、有新意。虽然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项目,诸如介绍、演讲、朗诵、辩论等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变化,但是可以在这些项目上增加新意。增加新意,可以偷换实训名称,如将演讲比赛的名称改为“故事大王争霸赛”,诙谐有趣;可以借鉴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意,打破传统的比赛模式,如将演讲比赛变成超级演说家,借鉴“导师制”,建立“团队制”。还可以在活动开始前预热,给学生播放视频,或者对教室加以布置,改变讲台课桌对立的摆放格局等等。再比如朗诵,可以借鉴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鼓励学生配乐朗诵录音,课上展示作品,进行交流。从内容上来看,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训主题。如辩论,教师提供多个辩题,学生投票选择,辩题应当是学生关心和正在经历的,如打工与学习、爱情与友情、能力与学历等的辩论。为使活动更有新意和趣味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作用,交由他们进行策划。

2.激励原则。由兴趣带来的动力要持久保持还需不断激励。将学生在语文实训中的参与和表现纳入到平时成绩中会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教师应在布置活动时就明确赋分标准。如演讲实训,主持人、演讲选手、学生评委分别多少分,分数必须体现出差异性。积极参加和不参加的不能等同对待,表现优秀和表现较差的也要有区别。赋分的标准要详细具体、客观公正,赋分必须依据标准进行,不可随意更改。为了更好地激励,也可以采用一些物质奖励,如利用班费购买文具等物品作为奖品。或者由活动承办小组发挥创意自制奖状。也可以全程录像,之后将视频传至微信公众平台或者QQ空间。这些措施都能激励学生认真准备,拿出最好的表现。

3.思维原则。语言是思维的表达,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也要重视思维的训练。说话之前要理清思路,使得话语条理清晰。每次活动时,需在评分俗贾卸哉庖环矫孀龀雒魅饭娑ǎ教师也要向学生强调。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思维技巧并开展相关训练,如巧用“首先”“其次”等表示时间、层次的词语,放慢语速,类比联想等等。

二、语文课堂口语实训活动形式设计

语文实训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同一班级的学生其语言表达能力并非是在同一层级的,有的学生能说会道,有的学生则笨嘴拙舌,要让他们在同一场训练活动中各有收获,必须要明确各自的不足,或者需要训练提高的重点是什么,如此才能有的放矢。

根据多年来教学观察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表现为:普通话较差;语病较多;口头禅使用频繁;紧张;无话可说;声音太小等。另外,体态语言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眼睛不敢正视;站姿不端正;表情呆板;缺乏手势语等。学生结合自身问题确定需要训练提高的重点,还需进一步确定训练达到的效果,如不出现口头禅等等。总而言之,要让训练目标明确具体才能保证实训效果。

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特点,语文实训活动可设计为:介绍、演讲、朗诵、辩论。

介绍是较为基础的语言表达训练,所训练的内容为语言组织能力,训练目标为词句准确,语言流畅。具体训练形式可设计为:自我介绍、他人介绍、家乡介绍、产品介绍、书籍介绍等等。为激发学生在训练方面的兴趣,教师可以提供多个介绍任务,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还需在训练开始之前讲解介绍的方法,诸如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如何分清内容主次有所取舍,如何做到条理清晰,如何推敲词句准确表达等等。

演讲与介绍相比对表达者的口语能力和体态语言有了更高的要求。演讲的训练目标是绘声绘色讲述,演讲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结合社会热点和时令节日的“主题演讲比赛”、结合课外阅读的“故事大王争霸赛”、结合自我经历和他人事迹的“我是超级演说家”等,也可以开展命题即兴演讲“脱口秀”等等。演讲训练开始之前教师要讲解演讲的技巧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同时明确演讲要求和考核标准。

朗诵是文学艺术的有声表现,声情并茂是朗诵的要求。朗诵训练的目标是让声音充满情感。朗诵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经典诗文朗诵会、剧本朗读会、“我是主播”朗诵录音交流等。朗诵训练之前教师要讲解朗诵的技巧,包括语调、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朗诵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技巧运用的训练,也是认识态度的端正。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心态的调整,可以进行朗诵示范、播放名家朗诵视频等,营造出朗诵的氛围。

辩论首先是思维训练,其次才是口才训练。思维通过语言加以外化,想到什么才能说什么。至于表达者能够想到什么自然是与他的知识占有情况相关。这应在平时加强阅读学习,进行知识积累。其次也与表达者的思维敏捷度有关。辩论训练的目标是语言技巧的运用。辩论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一对一的擂台赛、四人合作的团体辩论赛等。教师要在辩论实训之前向学生讲解思维和语言技巧,并进行单项训练。如类比联想与归谬法等。另外,辩论赛的辩题可由学生选择确定,再以抽签形式决定辩论的正反方。

以上四个语言表达实训形式虽然训练目标有所不同,但都包含了语言表达的各个方面,每一次实训都有所侧重。反复训练和重点训练相结合确保了口语实训效果。

三、语文课堂口语实训的组织与实施

口语实训对设备的要求很低,可以在正常的语文课堂上开展。每次实训时间是固定的,因此要合理策划和组织。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交由学生策划组织,教师进行指导。具体做法为:教师实训任务,提出实训要求;学生组建团队,撰写策划书竞争承办权;教师根据策划书确定承办小组并对其进行指导;承办小组全权负责实训活动的组织开展;活动后教师进行点评,其他小组也对承办小组作出评价;承办小组的表现计入语文平时考核成绩。

第3篇:演讲技巧与训练范文

关 键 词:基本功 再现音乐 整体性

学校作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复合型人才的基地,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各学科、各专业为人才的培养设置了可实施的教学大纲与计划,但如何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成为具备全面专业素质并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是学校一直在探索的课题。特别是在综合院校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为重要。但有些学生出现了重专业、不重其他学科的学习,或专业学习中只重视技术练习、不注意音乐表现的问题等,这都严重干扰着学生成长的进程,影响着学生音乐素质与音乐修养的提高,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注意。本文就基本功学习与音乐的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本功与音乐的关系

每个专业都有它的基本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就是基本功,基本功的练习是讲究科学方法的。音乐表演专业,以音乐演奏(唱)、独奏(唱)、重奏(唱)、合奏(唱)等表现形式,通过器乐的弹奏、拉奏、拨弹等各种奏法的技术要求及声乐各声种的发声法与各种演唱法的技术手段与要求来实现的,这些要求是非常科学严谨且细致具体的。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练习要符合人的生理构造,能够极大限度地挖掘其技术能力的表现手段,并展示出来。每个专业都有其具体的要求,各专业都有其特别的专门技能训练方法来提高专业的基本技能,如器乐的各种演奏法(如钢琴、提琴的各种演奏方法)、声乐的各种演唱法(民族与美声唱法)等。在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还有对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方面的要求:如对音准、节奏、调式、旋律、和声、曲式、体裁、音乐时代风格的把握……一样也不能少,这就是音乐表演对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最起码要求。

音乐的表现(表演)手段可分两类: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性表现手段。前者包括音准、节奏、节拍、调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奏(唱)法等,后者则为音乐的主题和主题发展的手法、整体结构和音乐风格。一部音乐作品包含音乐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基本功与音乐作品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目的都在于直接再现作曲家音乐作品的意图、艺术风格与思想。表现音乐、完整地再现音乐作品是学习基本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系统严格地掌握演奏(唱)的基本专业技巧。为了这一目标,在训练基本功的同时,必须要求技巧与音乐并存,要进行音乐的整体训练。

二、基本功训练应注意音乐与技巧的整体性

音乐的基本要求前面已经提到,缺哪一项都不能构成完美和谐的音乐。因此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要时刻不忘将技巧与音乐结合。在以音乐为指导的严格科学的技巧训练基础上,应注意音乐与技术的整体性,从而充分表达音乐,达到完美再现音乐的目的。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的艺术首先反映在演奏或练习中的发音即音色上的要求,这是最基本的音乐要求。选择哪种音色演奏是判断音乐鉴赏能力的问题,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不同,其演奏(唱)风格也会不同,如果缺乏对音乐的理解,就无法再现音乐,更谈不上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这就是强调要以音乐为指导进行发音的根本所在。我们是在寻求最优美的声音,在不断地探索中追求。

基本功训练首先要注意的是将基本功的每一项内容与音乐的单项练习相结合,严格科学规范地训练,并结合音乐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强调单项内容练习的目的性与整体音乐的表现性相一致,使基本功训练有目的性、有音乐性。有了音准、音色及正确的演奏方法,那么从音乐出发,以对音乐的把握来再现技术手段与音乐的要求。例如德沃夏克的幽默曲,bg大调,旋律优美、节奏轻盈、格调高雅,为世界通俗名曲之一。其中含有休止符的附点节奏的准确性、奏法、音色是这首音乐作品风格表现的重要环节。如果附点节奏拖拉就不能演奏出那种轻盈诙谐的风格,因此,基本功与音乐要始终保持一致,即要在音乐表演中运用基本功来体现音乐的作品风格与思想,将两者融为一体。

基本功的训练是因音乐而存在的,所以在训练基本功的同时,首先要注意提高练习者对音乐的理解,从音乐的需要出发,运用好各种基本技能,达到再现音乐的创作要求。我们时常在学生观摩会上、艺术实践和练习中看到或听到一些对音乐表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仔细归纳起来还是在基本功练习与音乐紧密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这反映出我们对音乐与技术有机结合的训练还不够重视,把音乐的表现与基本功的技术训练严重分离,影响了整个作品的表达。外国专家来专业院校讲学时,我们的学生演奏了一个协奏曲。专家听后指出学生在演奏中基本功与音乐一致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专家们在讲学过程中很多时间是在讲授作品音乐风格,这使我们看到了专家是如何把以表现音乐为最高目标的基本功练习体现、渗透在对作品的风格、演奏方法及音乐处理上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音乐为指导的基本功训练,强调了音乐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演奏的最终目的是表现音乐,表现音乐不仅依靠基本功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与音乐相结合,把音乐的内涵表达出来。因此在进行基本功训练时,就要求自己时刻注意与音乐的结合,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功训练。音乐与技巧同等重要,音乐甚至有时要超过技术的表现。音乐的指导使技巧更富有音乐性,技术练习不再单纯枯燥,这是学习者对于音乐与基本功在观念上的认识。演奏(唱)者要在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摆正位置,更好地理解音乐,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作品的演奏(唱)中自觉地运用技巧去表现音乐。

参考文献:

第4篇:演讲技巧与训练范文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韩庭贵老师归纳并总结了较为科学和严谨的“四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技法与讲解曲意相结合。在古筝的教学中,这种现象也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看上去演奏技巧很简单的筝曲,恰恰是风格、音韵十分丰富的曲且。对于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韩庭贵有着他独特的见解。

首先要解决的是技法上的问题。由于这些曲子节奏比较慢,在练习时不仅要把握好左手按揉技法,还应该注意其节奏的准确、句法的呈现、音色的纯净及强弱的控制。其次要深入了解一下乐曲的内容及意境。传统筝曲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叙事和抒情两种。叙事性的传统筝曲,常常在筝曲标题上就有所体现,如《隐公自叹》、《文姬归汉》、《红娘巧辩》,等等。由于目前学习古筝的主流人员仍是小孩子,因此在讲解此类乐曲的内容与意境时,就不得不涉猎到许多传统的文学作品与历史事实,使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讲解抒情性的传统筝曲时,不仅要通过讲解的故事使学生产生相应的联想。而且还要针对有些学生年龄小、无法理解某些感情因素的情况。对学生进行“移情”教学。所谓“移情”,就是把一种感情用另一种相类似的感情所替代。在筝曲技法与表现内容都解决之后,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过程了。有了对筝曲内容的理解。技法会发挥得更加恰当,筝曲的表现就更加到位。

二、练习曲与基础训练相结合。在古筝学习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学习曲目,而忽视了对练习曲的训练。韩庭贵认为学筝主要在于基础训练。在他多年教学生涯中,他始终注重基本指法的练习,注重传统曲目的声韵互补。他认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古筝演奏家的必要条件是具备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每一种指法训练、每一首练习曲都要达到具体的技术要求。因此,韩庭贵在教学别注重练习曲的训练。他认为练习曲是巩固基本指法、提高演奏技巧的重要手段。因为练习曲一般都具有针对性,通过反复的、专门的某种单项练习,可以达到掌握某种弹奏技巧和方法的目的,同时练习曲训练时没有旋律和乐曲表现力方面的负担,就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触弦角度和对音色与力度的控制等技术上,从而使技术训练取得较高的成效。所以只有通过长期专门的基础技巧训练,才能有效地克服高难度技巧技术负担。

三、学习技巧和学习乐理知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韩庭贵常常会有意地提及“板”、“眼”、“字”等中国传统音乐名词。他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并且对现今流行的乐理知识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才会提出这些名词。起初韩庭贵并不讲解这些名词的准确含义,而是把原有乐理中相同含义的名词进行替代,如:把“音”替代成“字”,有些“拍”替代成“板”或“眼”,等等;到学生逐渐在学习中自己理解到这些名词的真正含义时,他才会给出这些名词的定义,以加深学生对这些传统音乐术语的理解与领悟。

韩庭贵不仅培养学生们的简朴的视唱能力。还会在学生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唱一些简单的工尺谱。在教授传统曲目时,他总会先哼上一段山东筝的花字工尺谱,目的不在于炫耀,而在于让学生了解工尺谱。特别是在目前会唱、会看这种花字工尺谱的人越来越少,出于对山东筝的热爱。他希望有更多的学生会唱花字工尺谱,使山东筝派艺术后继有人。在乐句和段落的划分上,他不像其他人一样。把乐句和段落在教授一首乐曲前就给学生划分好,韩庭贵要求学生一遍遍地唱谱,根据自己的呼吸和对乐曲的理解,由学生自己来划分段落。这样,不仅使学生把段落与乐旬的划分铭记在心,而且使学生在演奏筝曲时,能够自然地断句。

第5篇:演讲技巧与训练范文

关键词:合唱;声乐演唱;训练方法;演唱技巧

合唱,顾名思义是一种集体形式的音乐表演,并且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一位合唱者要求严格。一位合格的合唱者既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声乐演唱技巧,还要具备合理的训练方式,又要有与其它合唱者合唱的能力。因此在能力比较上,一位合唱者完全不输于独唱者,但是独唱者不见得是一个好的合唱者。合唱要求每一位合唱者通过扎实的声乐演唱技巧来展现合唱声乐作品中艺术的魅力。同时还需要合理的训练方法,只有训练的得当才能唱的更加的好。

一、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重要地位

声乐演唱技巧,指的是人们使用高音和变化的音色来表现艺术,诠释歌曲情感的一种方法。在歌唱的过程中,声乐演唱技巧运用得好,就可以用演唱出来的声音传达出炙热真实的情感,使用优美的声音打动观众,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声乐演唱技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抒发感情情感,它是歌唱的重心和灵魂所在。在合唱中,声乐演唱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唱的艺术形象是通过音色的不断转变来形成的,它主要通过虚实声音相杂,快慢节奏交织来增强整个合唱的感染力,抒感。转换音色,声音虚实,节奏快慢的变换这都是声乐的演唱技巧,它贯穿着合唱的整个过程。在合唱中,要注意对声乐演唱技巧的运用,加强对它的学习和研究,在合唱中加以充分利用,展现出最好的艺术效果。

二、声乐演唱技巧的训练

一个好的声乐表演者,要想有好的表演状态和结果,那么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声乐技巧才可以。声乐技巧是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提高的,这是艺术发展的前提和根基。在声乐训练中,表演者会遇到气息不稳,声音位置连接不上或者是容易散音、走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训练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其实就是气和点的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本文针对声乐技巧中得气和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关训练方法。

1“气”与“点”的技巧训练辩证关系

声乐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和艺术性都比较强的音乐形式。在训练过程中,声乐技巧中的气和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却又相互制约。在表演者进行声乐训练的时候,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做到点中有气,气中有点,这样才可以让声乐技巧得到提高。气是声音通过鼻和口腔,把空气吸入肺中,然后直达肺部,被吸入的空气不能直接呼出,而是应该沉入丹田,然后再从丹田处把气呼出,运用丹田之气来发出声音的一个过程。要想唱出动听的音乐,就必须加强对这个过程的反复练习。人的呼吸是一种本能的行为,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必须保证喉咙,鼻腔,头腔和胸腔都处于打开的状态,把着力点放在丹田上。这个训练过程复杂而且还是有所局限,因为它没有很多声乐色彩的润色,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点和气融入在一起,提升声乐中的共鸣感。“点”的共鸣需要改变的是声音的干,涩,尖等问题,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须是从头腔共鸣所在的区域开始,在气声的带动下,实现声音的流动,唱出好听的声音。共鸣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胸腔和丹田中的气在不断地沉淀输送过程中震动形成的,头腔共鸣集中到一起就形成了点。共鸣的整体其实也是一种气的综合。在声乐发声环节里,点的音色可以从上到下,伴随着气一起,使点里面的力量更强,实现声乐的统一,发出线条优美愉悦的声音。

2声乐训练中的训练方法

(一)腹式呼吸训练

在声乐训练中,对于气的训练方式,主要是通过腹式呼吸来达到的。人的腹部比较坚实,声音在腹部的话,很容易产生共鸣。通过腹式呼吸来进行训练的时候,把气从外部通过口腔,胸腔吸进肺部,并且利用身体的控制能力,利用腹部的力量和柔软,让气落入丹田,在丹田处沉积并且留在丹田。唱歌的时候,就可以从丹田处调出这股气,作为支撑力量。让演奏者更好的实现乐句之间的转换和歌唱。在进行腹式呼吸的时候,腹部的变化给“点”的共鸣提供了基础。经过腹部沉淀的气比较均匀,也比较流畅,经由声带发声的时候,能够轻抚声带,传达出柔和的声音和气息。与气不同的是,点的共鸣不是在腹部,而是在人的面部。它主要是将丹田的气灌输到眼睛,鼻子等每一个器官和面部的每一个角落,在唱歌的时候,利用这股力量来引起整个面部每一个点的共鸣,保持声乐的不间断,不掉,整个演唱一气呵成。

(二)中低声区训练

想使听众对演唱的歌曲有充分而切实的感知,演唱者就要具备可以游刃有余的表现出歌曲中复杂的情感的技能,而声音的虚实交换和掌握演唱节奏则是重要的环节,其实所谓的虚实交换就是表演者的声音渐弱渐强,表演者在合唱中熟练的掌控中低声区的训练就可以为音乐的表演带来更好的艺术特点。声乐技巧训练中还有基础训练就是中低声区的训练,这也是声乐技巧训练中比较关键的训练。从中低声向高声区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练习^程中,必须打好中低声的基础。中低声区的训练主要是以加强气的训练为主,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要静下心来反复训练可以让气更加有力,发声的时候也能更好的控制在点上的作用力。

(三)声区转换训练

声区转换式训练是声乐技巧训练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也是初学者在学习中的难点,初学者是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的。在声乐演奏过程中,存在着低音,高音等多种多样的声区,如果是基础没有打好,那么在演奏过程中就会出现破音、跑调的问题,这样发出来的声音就不具有美感,容易失去色彩和原有的美感。甚至有很多演唱者因此结束了自己的声乐艺术发展道路。我们经过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在训练过程中,气和点没有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往往只是单纯地控制了气而忽视了点的共鸣,或者只是注意到了点而忽视了气。为了使声区转换中的这个问题得到缓解与改善,必须用气作为原动力,从点的运行轨道入手进行训练。当气的力量进入面部的各个点之后,演奏者咬字吐字必须是在上口盖之后开始,轨迹是沿着两眼一直向上,不断向上,力求发出混声的效果。

三、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运用

声乐演唱技巧是合唱艺术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合唱过程中,对于声乐演唱技巧的合理运用能够就能够让歌曲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感情更好的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歌曲中的艺术形象。鉴于声乐演唱技巧在合唱中的应用效果巨大,所以如何在合唱中将声乐演唱技巧运用得更好就成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对象。下面,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笔者自身的经验,对合唱中声乐技巧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

1在歌曲艺术形象塑造上运用不断变化的音色

音色,指的是声音的感性特质,说白了,就是合唱者的声音特点。在情感表达上不同的音色有着不同的效果,可以给听众带来不同的感觉。举例来讲,有的合唱者音色可以给人一种空旷嘹亮的感觉,有的合唱者听来确是沉郁顿挫的感觉,这个差异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导致的。对于歌曲的合唱,音色主要作用是用来塑造艺术形象,不用风格、艺术形象的合唱歌曲应采用不同的音色,可以通过音色的不断变化来完成歌曲艺术形象的塑造。

2在艺术美表现上运用声音的虚实变换和快慢交替

虚实变幻的声音就是在演奏过程中,声音逐渐变强变弱的过程,而快慢交替是节奏慢慢变快变慢的过程,不管是声音的虚实变化,还是节奏的快慢,在合唱中,都是直接影响着歌曲情感的抒发,也直接决定着观众对于歌曲情感的认知程度。为了让合唱歌曲更具艺术的美感,为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音乐体验,在合唱过程中,合唱者必须充分控制好声音的虚实变化和节奏的快慢变化,让声音虚实和节奏快慢两者更好地融合,更好的交替在一起,才可以带来良好的合唱效果。合唱歌曲中,会有特别明显的变化的快慢节凑,节奏变化直接影响着演唱声音的快慢交替。为了让合唱效果达到最佳,将歌曲的艺术美感更好的诠释出来,合唱者将声音的虚实和节奏的快慢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声音快慢交替来传达歌曲情感给观众。合唱过程中如果遇到节奏较快的时候,千万不能慌乱,更不能自乱阵脚,而是要保持应有的旋律感和稳定感;如果是遇到慢的节奏,要注意融入情感,确保声音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通过歌唱声音的快慢变化,表现出歌曲中情感变化,吸引观众投入到歌曲意境中去。

3在合唱歌曲的开头与结尾处运用声音的强弱进行对比处理

想要在合唱艺术中将作者的情感更好的传达给观众,那么就必须对歌唱的声音强弱尺寸把握得当。在情感表达上,比较高亢,悠扬的声音可以让整首歌曲的情感到达顶峰,让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冲击着听者的心灵,而一些舒缓,低沉的声音就如同一个讲故事的人,用轻柔的语调将作者的情感娓娓道来,让观众能够深受感染,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在合唱的过程中,如果是可以将这两者应用到开头和结尾处,将歌声的强弱,声音的高低进行对比,那么一开始就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给观众带来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让他们有继续聆听下去的愿望,而在聆听的过程中,观众们就会发现越来越悠扬,越来越能体会到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最深层次情感,也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到合唱带来的视听盛宴。

4在歌曲高潮处对高音进行延长处理,用以烘托歌曲的高潮

合唱中包括创造目的,中心思想和高潮。合唱中的高潮部分,一般是在整首歌曲中最高音处,它凝结着整首歌曲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高潮部分处理的好坏,直接代表着合唱效果的好坏。所以在合唱中高潮部分,更要注意声乐技巧的运用,这个时候合唱者既要唱出高音的质量,又要根据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在高潮处稍微延长一下,在震撼观众心灵的同时也要安抚观众的情绪,让他们能够领悟到歌曲的实质和精髓,产生最真实最炙热的情感,这样才是合唱真正艺术价值的体现。

总之,在合唱中,声乐演唱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而对声乐演唱技巧的锤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歌唱者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与创新。合唱艺术中最基本的就是声乐演唱技巧了,这是合唱者在进行合唱的时候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声乐演唱技巧应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合唱是否成功。所以,在日常的训练当中,要加强对声乐演唱技巧的运用,在合唱的过程中,结合声音虚实和节奏快慢,对所学的这些声乐演唱技巧加以运用,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视听感受,将合唱艺术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龙玉国.声乐发声技巧在合唱中的运用[J].艺海,2014(07)

[2] 马安平.声乐合唱中演唱技巧的运用[J].大舞台,2014(03)

[3] 王S娜.浅谈声乐技巧在合唱艺术当中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4(01)

[4] 林海慧.声乐技巧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5] 崔明子.声乐技巧在合唱艺术中的作用[J].艺海,2013(08)

第6篇:演讲技巧与训练范文

【关键词】范唱;声乐;幼师

一、现阶段,幼师在声乐教学中进行范唱出现的问题

(一)注重模仿

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时,运用范唱这一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声乐课堂的教学质量。现阶段,声乐教学出现一些问题。教师注重模仿训练,忽视了正确的范唱模式的建立,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自身的声乐素养。学生在声乐的学习在,容易出现问题,一大部分教师未能进行及时指导,只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范唱进行模仿,从而使学生未能准确地掌握学习目标,不能有效的开展声乐的学习活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唱法不一

范唱主要有三种演唱方式,分别为通俗唱法、民族、美声等。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活动前,应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为基础,开展声乐活动。现阶段的声乐教学出现唱法不一的现象。美声唱法的教师教民族唱法学生开展范唱活动,民族唱法的教师教美声学生开展范唱活动,这些现象极为普遍存在。教师面对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学生,应统一唱法,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三)师生的声部不同

在现阶段的声乐教学中,由于师生的声部不同,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导致学生不能正确掌握范唱技巧,提升自身的声乐素养。性别的差异,能够造成声部不同。如男高音利用真声范唱,而女高音利用假声范唱,从而导致声乐训练效果不佳,影响学生的训练效果[1]。

二、开展范唱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将范唱与声乐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范唱这一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声乐训练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声乐的理念有了初步了解,教师利用范唱,能够促使学生探索和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进而培养自身独立演唱的技能。教师在开展幼师专业的声乐训练时,运用范唱这一训练模式,应将实际的范唱活动与声乐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融入到声乐训练中,利用范唱,掌握发音方法,培养自身的发音概念,培养自身的声乐素养,增强声乐训练的实效性。能够促使学生根据自身已掌握的理论,进行范唱等实践活动,巩固自身的声乐知识,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送别》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利用范唱,促使学生能够利用歌唱将身体的各个部位与发音方法进行统一,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声调的不同发音位置。教师在开展歌曲的演唱训练活动时,应要求学生声音规范,在唱到“角”“涯”“外”时,应注意高音吐字与开口音的位置,同时,还要注意高音句的气息支持,如“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等。教师在开展声乐的训练活动时,将范唱活动于声乐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能够促使学生快速掌握声乐知识,增强自身的范唱技巧与音乐素养,提升课堂的实效性[2]。

(二)适当利用范唱,以讲解为主

教师开展声乐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演唱方式,顺利的开展演唱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声乐训练活动时,应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以此为基础,进行声乐训练。教师在开展幼师专业的声乐训练活动时,应适当的利用范唱,主要以讲解为主,促使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应根据课堂内容,选取一些具有针对性与指向性的歌曲,开展范唱活动,促使学生准确的掌握相关的演唱技能,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例如,教师在开展范唱活动时,应引导学生了解发音部位,声乐训练中发音的部位是头部,头腔共鸣。声乐训练的方式是哼鸣,需要长期训练。发声气息主要是在腰腹部,以此将声音推向头部、眉心,从而实现声乐的发声。教师在利用范唱活动,讲解发声的相关知识时,应主要讲解声音的特征和技术重点,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范唱的发音方法。教师在开展声乐训练时,将范唱活动与声乐知识的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促使学生掌握歌唱技巧以及发音技巧,从而真正的实现声乐的学习,并增强自身的音乐素养[3]。

(三)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完善范唱的要求

教师在开展声乐训练时,应结合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逐渐调整和完善范唱的内容与方法,促使学生能够理解声乐知识,增强自身的声乐素养。教师在开展幼师专业的教学活动时,应结合不同的唱法,进行相应的讲解和分析,促使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范唱方式。例如不同学生的嗓音不同,一些学生的嗓子偏哑,声音偏粗犷,教师在针对这类学生时,应减少一些高音歌的范唱,添加一些符合这类学生演唱的低音和中音歌曲,从而增强学生的演唱效果。对于一些声音偏尖偏细的学生,教师应进行相应的引导,引导这类学生演唱高音类歌曲,从而促使其掌握适合自身的演唱方式。教师在开展声乐训练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掌握符合自身的声乐技巧,培养自身的音乐素养。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科学的发音技巧与动作方式,从而真正落实范唱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统一范唱,明确演唱原理

教师在开展声乐训练活动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演唱的原理,进行统一的范唱,从而实现科学、规范的范唱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概念,对自身的声音的物理属性进行思考和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唱歌原理,进行正确的发音。例如在声乐的演唱中,主要分为流行唱法、民族唱法以及美声唱法。三种方式各不相同,美声是横唱法与竖唱法,民族唱法具有民族特殊,流行唱法是通俗唱法。教师在开展声乐训练时,应注意不同唱法间的差异,对唱法的原理进行分析,从而促使学生利用范唱,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演绎技巧。教师在开展幼师专业的声乐训练时,应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声乐理论,以此为基础,进行统一规范的范唱,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发音水平,提升自身的发音技巧,掌握相应的演唱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平,增强声乐训练的实效性。

(五)因材施教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应使用不同的演唱方式,因此,教师在开展声乐教学时,应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各唱法的特点,以此为基础,对唱法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真正的落实因材施教,增强声乐训练的实效性,促使学生能够掌握符合自身的发音技巧以及演唱方式。教师在开展范唱活动时,应把握好尺寸和分寸。教师应注重讲解,从而确保声乐训练顺利进行。教师应准确的了解学生的演唱情况、嗓子条件等,以此为基础,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案,真正的落实因材施教。教师在开展范唱活动时,应根据学生的声音个性以及嗓音条件,对学生进行正确地指导,不可导致学生放弃自身的嗓音特点,单纯模仿教师演唱。师生的声音特质和嗓音条件还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为学生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掌握发声技术,充分发挥自身嗓音特点和优势,进行个性化的演唱,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以及演唱水平,增强音乐素养,开展高质量的声乐训练。

第7篇:演讲技巧与训练范文

关键词:古典舞 翻身 素质与能力 协调性 柔韧性

在中国的古典舞中,翻身动作提高了舞蹈的观赏性,增加了舞蹈的魅力。翻身在展现舞蹈的古典美、女性的柔韧美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重点研究一下舞蹈基础教育中的“翻身”。

一、“翻身”的内涵和研究状况

(一)翻身的内涵

“翻身”是转身、纵身的意思。“翻身”作为武术术语时是指躯干由前俯状转旋360度仍成前俯状的动作。舞蹈中也有翻身动作,是以腰为轴,身体在水平线倾斜状态下的翻转,动作自始至终贯穿着拧、仰、俯和旁提的形态。舞蹈中的翻身和武术中的翻身有着很大不同,武术中的翻身展现的是身体的刚性美,强调的是力量,舞蹈中的翻身展现的是身体的协调美和柔韧美。

翻身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地翻身,包括踏步翻身、点步翻身、吸腿翻身、悠后腿翻等;另一类是行进翻身,包括串翻身、探海翻身、绞腿翻身等。翻身的要领就是以腰为轴,以头为圆心,双臂朝正前方形成一个立圆,翻身时重心要始终落在脚掌上。

(二)对“翻身”的研究状况

张万励在《浅谈舞蹈基础教学中的“翻身”》一文中指出,“翻身”是一项得天独厚的民族技巧,它在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也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技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审美特征和运动特点。张万励还指出,翻身开法前的辅训练很重要,需要提高演员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腰部能力。近几年翻身在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结构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流动性和复合性以及对比性上都有了进一步加强。

二、“翻身”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个舞蹈,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很重要,每个动作都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不能太突兀也不能太单调。翻身是舞蹈中很好的连接动作,应用性广、技术性强、可观赏性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另外,翻身是中国国粹戏曲中的精华,是民族舞蹈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精彩动作技巧,是中华艺术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翻身的美学意义

1.展现中国舞蹈的古典美

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汉唐时期发展到古代的巅峰。宋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杂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元、明、清三朝逐渐向戏曲过渡。中国的古典舞就是从戏曲中发展而来,它融汇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造型和动作,翻身就是典型。透过演员的动作与神韵,可以展现出一种赏心悦目的古典美。在表演中,虽然翻身的难度较大,但演员要特别注重眼睛的作用和面部表情的展示,非常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神韵,这些要求也是古典舞对舞蹈演员的基本要求。

2.展现身体的协调美、柔韧美

翻身对于女演员来说尤为重要,是最具代表性的专业技能之一。很多编导在创作和编排舞蹈的时候都会采用翻身动作。这一技术技巧在古典子剧目、中国子剧目以及一些民族舞、民间舞剧目中都有所体现。

以腰为轴、以头为圆心做“立圆”运动,要求身体在水平倾斜状态下做翻转,拧、仰、俯和旁提始终贯穿其中。这一系列翻转动作的完美完成,需要以极好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做支撑。女演员在做翻转动作的时候,圆润、流畅、连贯的技术技巧以及女性特有的身材曲线,很好地展现了女性的柔韧美。

3.展现生命的力量美

在舞蹈艺术中,腰部的训练很重要,内容也极为丰富,腰背要有力量、有速度、灵活性强。就翻身技巧来说,点步翻身急如闪电,串翻身犹如快速旋转的风火轮,探海翻身上下起伏、连绵不绝,好像波涛汹涌的波浪。腰部的力量、腿部的力量等“内力”与翻转时产生的惯性力、轴向力、径向力、摩擦力等“外力”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帮助翻身动作顺利完成,并保证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旋风般的旋转、翻身是人体生命力强大的体现,是力量美的体现,提升了整个舞蹈的生命力和张扬力。

(二)翻身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1.翻身技巧彰显民族文化

中国古典舞起源于古代,翻身技术技巧作为古典舞中的代表性动作之一,也是戏曲舞蹈中的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舞蹈的灵动、飘逸美,其流畅、连贯的技术特色极具民族色彩。

翻身独特的翻转形式呈现了一个“立圆”,形成了一种“划圆的艺术”,与中国人喜欢“团圆”、崇尚“圆满”的传统精神文化相呼应,这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舞蹈都不同,它是独具特色、独树一帜的标志性动作。中华民族对“圆”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独到的认知。新春佳节,我们讲究“万家团圆”;电视剧、电影和小说,往往以圆满的大结局收尾;事情的顺利结束、任务的顺利完成,我们称之为“圆满完成”或者“圆满成功”;思想上,我们提倡“智圆行方”……这些传统和思想,深深地渗透在翻身的“立圆”之中,并透过圆润的转身彰显出来。

2.翻身技巧与世界接轨

中国古典舞虽然起源于中国古代,是戏曲舞蹈,但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它不但吸收了戏曲舞蹈、武术中的精华部分,同时还借鉴了国外的芭蕾舞等其他艺术门类,不断整合、创新。就翻身技术技巧来说,由原来单一的翻转动作渐渐发展为复合型的翻身,多种翻身技巧综合运用,一气呵成,使舞蹈更具有舞台张力和观赏性。中国的舞蹈艺术家也不断走向世界,去国外演出,逐渐把这一民族性的技术技巧带给世界的观众,让世界开始了解中国的古典舞蹈文化。

三、提升“翻身”技巧的策略

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中国古典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创新逐渐走向成熟,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独立、系统的训练与教学方法。舞蹈艺术家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在实践与理论上对翻身技术技巧都有所建树。提高翻身技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既要求舞蹈老师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又要求舞蹈演员自身不懈努力精益求精。

(一)素质与能力的训练

一个舞蹈演员,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主要包括身材、形象、气质、软开度等。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点:可塑性的身体素质(即演员身体各部分要灵活、柔软、有韧性,协调性好、力度大;良好的文化素养,即要掌握一定的舞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发展史);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等等,此外舞蹈演员还要具有观察力,关注社会生活,观察人间百态,这是塑造鲜明人物形象的基础。

舞蹈就是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叙述事情、表达情感,因此每个人都有舞蹈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做舞蹈演员的能力。对舞蹈演员来说,能力主要是指演员的肌肉收紧能力、软开度和在舞蹈中的表现力。加强舞蹈演员的身体素质与能力训练是舞蹈基础中重要的一环,干净漂亮、连贯利落的翻身动作,是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与能力做支撑的,因此提高翻身的技巧首先要加强这方面的特殊训练。

1.软开度的训练

软开度能力是指肌肉的解放、韧带的拉长与快速收紧。舞蹈基本功首先应该从软开度的练习开始。软度训练可以划分为肩、胸、腰、腿、胯几个部分的训练。翻身动作可以分解为上身、身体中段(腰与胯)和下身三个部分,三个部分在翻身中的功能各不相同,它们相互承接最终保证翻身动作的完整性与美观性。

上身部分的训练,主要包括胸腰以上的手臂、颈部、头部的训练。在翻转时,上身部分起着重要的带动力量,胸腰部分处于倾斜竖向状态,手臂垂直成竖线状,头部始终保持正前方向不变,头部的翻转速度成为带动翻转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下身部分的训练,主要是腿部的训练。翻转时,要以一只腿为重心的支点,以另一支腿为翻转加速器,两条腿相互配合促使整个翻转动作的完成。

2.肌肉能力的训练

肌肉的伸缩力越强,爆发力也就越大。在表演中,演员的肌肉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肌肉能力好,可以增加舞蹈动作的美感、稳定性和感染力;相反,如果演员的肌肉能力不够,不仅影响整个舞蹈的美感,还可能因为肌肉松弛无力、收缩不紧而导致演员站不稳脚。因此,肌肉能力的训练也是舞蹈基础中的练习项目之一。舞蹈演员应当通过适当运动方式锻炼自己的腰部、腿部等肌肉,增加肌肉的耐力、伸缩力和爆发力。

3.耐力的训练

耐力主要是指舞蹈演员应当具有的能力与体力,在舞蹈过程中,演员体力不支或者能力不够都会直接导致动作拖沓、没有力度、影响美感,降低了舞蹈的张力与感染力。耐力不足也会影响演员正常水平的发挥。因此,舞蹈演员通过加强各种体能训练保持持久的耐力是十分必要的。

耐力包括肌肉耐力和心血管耐力两个方面,因此提高演员的耐力通常有两个基本途径:一个是上面提到的提高肌肉耐力,另一个就是提高演员的心肺功能。肺活量越大、心脏抗压能力越强,演员在表演中抗疲劳的能力就越强。

(二)不断创新,丰富翻身的形式和表现力

翻身技术技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难度和复杂程度上都有加强。复合型翻身追求动作的多元化,在空间结构上不断变化,使翻身技巧在空间表现力上更富有张力,视觉感官上更具感染力,使作品具有更大的观赏价值,这正是舞蹈演员紧追观众的审美标准、与时俱进的表现。例如点步翻身接吸腿翻身,在舞蹈剧目中可以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营造的环境氛围表达得更加细腻、真挚、精准。总之,创新翻身的形式与内容,是每一位舞蹈演员都应该努力的方向。

中国古典舞讲究身韵美,即“身法”和“韵律”。“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因此翻身技术技巧也应该追求神、形、劲、律,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追求身法的灵动、轻巧、纯熟,还要追求神韵的融合,“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表情丰富、眼睛灵活有神的演员比那些眼神空洞、表情僵硬的演员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而言之,翻身技术技巧是中华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是中国舞蹈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形象性、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国的舞蹈艺术家在促进中国舞蹈发展的过程中要继续弘扬这一技术技巧,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自己对舞蹈艺术的领悟与展示能力,使自己在神、形、劲、律上都可以达到最佳状态。我们在继承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形式、结构和内容,使翻身技术技巧在舞蹈中可以应用得广泛,让“翻身”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闪亮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张军.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 江苏音乐出版社,2004.9.

[2]张生.浅谈舞蹈教育学精华[M].北京音乐出版社,2000.1.

[3]方强.现代舞和古典舞蹈的区别[M].中央文化出版社,2004.8.

[4]朱倩倩.现代舞蹈讲义 [M].湖北文化出版社,1994.3.

[5]刘亚欣.舞蹈基础[M].湖南文化出版社,1991.4.

[6]上海教育局教育处编.艺术理论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

[7]郜大琨.张勇.韩国跃.中国古典舞教学[M].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1.4.

[8]李青青.舞蹈基础教学中的“翻身”的探究[J].国家教育发展导刊,2010(10).

[9]李小纪.浅谈舞蹈基础教学中的“翻身”[J].现代教育周刊,2010(10).

[10]江文寒.关于舞蹈基础教学中的“翻身”[J].艺术周刊,2010(10).

[11]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第8篇:演讲技巧与训练范文

【关键词】钢琴演奏;触键方法;技术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76-01

触键技巧是每一位钢琴演奏者需要掌握的基础能力,其关键之处并不是形式上的可丁可卯,而是在情感理解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利用适合的演奏方法进行作品的表演。钢琴教师可以借鉴钢琴家的技术手段,帮助钢琴初学者们掌握触键技巧。

一、钢琴演奏中触键的重要性

周广仁老师在讲座中明确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作品的音乐风格有深入、正确的把握,如果不能对音乐风格特点做出准确的判断,就谈不上对音乐作品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只有根据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音乐风格的把握程度判断其对音乐的理解程度,但是音乐作品风格不尽相同,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演奏者的触键方法来判断演奏成功与否,该演奏者的触键方法恰当无误、与音乐作品的风格相适应,那么演奏就是成功的,换句话说,钢琴演奏中触键在音乐风格上的表现占有重要地位。

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研究,还是国家民族方面入手,或者是针对性地对个体进行研究的角度来讲,地域不同、时期不同和风格不同,在音乐演奏作品的速度、装饰音、声音、奏法、演奏方式等方面都是不相同的。钢琴音乐作品的数量逐渐增加,相应的对钢琴演奏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提高了对钢琴演奏训练的要求,推动钢琴演奏技巧的不断发展。同时,钢琴触键的多样性,要求必须熟练掌握钢琴触键技巧,每首音乐作品的钢琴演奏需要多种不同形式的触键技巧共同完成,保证钢琴演奏的完美性。

二、钢琴演奏教学中的触键技巧

(一)掌关节塌陷需要的训练。手指和手掌两者之间的连接部位就是掌关节,掌关节控制着手指的动作,钢琴初学者掌关节表现为支撑力较弱、稳定性较差。对此,可以先练习非连奏,实现手指支撑力的训练。“提起手,落下去”训练时,首先要保证手指完成支撑动作,支撑好所训练手指的掌关节,再依次对手掌、手腕、手臂、肩等部位进行依次调整,上述部位均要放松,自然下垂,慢慢感受掌关节受到的支撑力,或者利用另外一只手,对训练手指支撑着的掌关节进行轻抚动作。完成掌关节的自然撑起后,立即检查手腕、手臂、肩等部位是否放松。在训练掌关节和十个手指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耐心、细致地对十个手指进行练习,很快就能达到加强掌关节支撑力和稳定性的目的。

(二)手指第一关节“塌指”需要的训练。所谓的手指支撑力,就是手指三个关节在承受重力时保持稳定状态,其中手指的第一关节是其中最难保持稳定性的关节,在承受压力时很难保持自然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在弹奏基本练习过程中,钢琴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尝试用较小的力度弹奏,在保持手型稳定后方可进行弹奏训练,可以使手指第一关节及其他关节承受越来越大的重力。除此之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进行一些辅助练习,练习手指第一关节的支撑力,比如“勾指练习”,具体操作为:家长勾住孩子手指的第一关节和孩子玩拉钩比赛,利用孩童爱玩的天性,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效、快速地解决“塌指”问题。

(三)小指问题需要的训练。在训练小指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支撑力。在钢琴曲目的立体音响中,通常弹奏最低音的是左手小指,弹奏最高音的是右手小指,需要注重加强这两个声部线条,而关键就是小指是否坚实,由此可见,训练小指十分重要。不同人的小指不尽相同,在粗细、长短以及形状上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触键技巧不会要求姿势完全一致,小指问题相关的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小指单独练习中,手要平正,手型要舒展,在小指弹奏过程中,手要向小指一侧倾斜;第二,小指由于无法自主地完成抬起或弹下动作,通常情况下用翻动手掌代替小指动作,但是,当小指独立触键时,注意不要用翻动手掌的方式代替,要让小指自己动起来。

(四)大指第二关节需要的训练。大指通常情况下呈现的特点是力量足够,但是缺乏灵活性,在钢琴弹奏中大指几乎没有抬起动作,弹下动作也不是单独完成的,指型通常表现为第二关节紧贴手掌。因此,在大指的训练过程中,不要让手掌、手腕参与到训练中,训练大指独立完成抬起、弹下动作。大指的第二关节为大指提供独立动作的动力,加强对第二关节的活动,注重第二关节的运动技能,大指就能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实现灵活性和独立性。大指第二个关节的训练可以在二指的辅助下完成,让大指和二指的指尖互相捏住,呈现大O型,用大指和二指指尖相互捏住的点进行钢琴弹奏,待大指的第二关节渐渐稳固之后,再慢慢分开大指和二指,直至二指放在自己的键上。

只有结实的手指指尖与手掌关节充分发挥灵活性,以及手掌充分发挥相应的稳定性,才能实现肩到臂、臂到腕、腕到手指的重量,再由指尖触碰键盘,进而演奏出优美动听、变幻无穷的音乐作品,钢琴初学者在钢琴教师的帮助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练习,尽快掌握钢琴演奏中的触键技巧,一定可以演奏出完美动听的音色。

参考文献:

第9篇:演讲技巧与训练范文

关键词:歌唱 技巧 音乐 艺术 声乐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是灵魂深处的净土。无论声乐、器乐、国乐、西洋乐、歌舞都能跨越民族、种族、肤色、地域直接沟通,成为人人向往的心灵圣地。古代中国就有夔在上天“偷乐”之传说,意思是:音乐来自上天,本来人间没有。是夔从天宫偷窃而来,人世间才能享用此福。可见,音乐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西方也是如此。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音乐就是祭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民众、信徒表达对神敬仰和崇拜的必要媒介。著名音乐史学家Paul Landormy保罗・朗多尔米(法)说:“西方音乐是建立在基督教基质之上的音乐”。可见,音乐是信徒与神灵沟通的重要方式。西方音乐的作品,特别是20世纪之前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与基督教有关。用音乐朝拜上帝的神圣、威严,用上帝关怀的感恩来享受、欣赏音乐,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歌唱是音乐中最普及、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古语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为弦乐不如管乐优美,管乐不如歌唱优美。和器乐相比,声乐的表演、学习方便快捷,条件简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声乐发展日新月异,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人才。近年来各种选秀节目的推陈出新更是加速了歌唱的发展进步。KTV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好去处,网络上各种唱吧的出现也是异常火爆,新媒体、自媒体的出现更是让每个人都拥有了露脸、上台的机会。以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赛”、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山西卫视“黄河歌王”等为代表的歌唱类比赛、娱乐节目形式,让中国成为了歌的海洋、乐的世界。

一、歌唱技巧是实现声乐目标的重要基础

艺无止境,对于歌唱技巧的极致追求是歌唱者的共性。歌唱者从学习开始老师就会教授许许多多的技巧,呼吸技巧、共鸣技巧、发声技巧、咬字吐字技巧等等。呼吸技巧主要解决歌唱者呼吸中存在的量能不够,换气不及时、巧妙,气息使用不灵活、不轻松等问题。通过理论的讲解、科学的训练,能让歌唱者增加肺活量,增强气息的控制力,使得呼吸更加灵活、顺畅、悠长。这是所有技巧的基础,所以声乐界有句话:“谁学会了呼吸,谁就学会了歌唱”。可见,呼吸是歌唱的根本。共鸣与发声决定着歌唱的音色。共鸣腔体的大小、种类是声音有无混响,因此一般意义上声乐老师会要求歌唱者尽量用饱满、共鸣丰富的声音歌唱。也就是歌唱共鸣的“全通道”,包含头腔中的鼻窦、额窦、蝶窦等高频腔体,口腔、咽腔等中频腔体,以及胸腔等低频腔体。咬字吐字技巧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一般意义上讲究字正腔圆,同时能够体现歌唱者腔体共鸣基本功。因此它不仅仅是语言技巧也是共鸣技巧,两者相辅相成。

歌唱技巧的训练要有目的性、方法性。歌唱技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技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的协调整体。因此,训练技巧时要有目的性。比如呼吸练习,要根据学习者自身的身体条件、呼吸能力制定训练计划。有些人呼吸量小,就要多加强无氧运动锻炼。让他用喘气的方式打开两肋。再加上憋气训练,来练习呼吸保持,形成一个大呼吸量,保持稳定的训练计划。有些人呼吸量大,却不会使用。这些人需要练习呼吸的收放,可以用吹蜡烛而不灭,来练习呼吸的均匀与稳定,加上渐强渐弱的练习,呼吸控制将会明显改善,逐步从容不迫。再如,发声训练,有些人缺少明亮的音色,有的人缺少饱满的共鸣,虽然都是腔体问题,但训练手法截然不同。音色与高位置不是同一个东西,高位置是高频的头腔共鸣,音色是高、中、低频率的共同共振。所以,不能孤立的看待共鸣问题。训练时可以用哼鸣来体会高位置,用闻花的感觉来打开鼻腔,用睁大眼、鼻翼兴奋来保持整个头腔的打开,这样就比较容易获得高位置。训练整体全通道共鸣,就要求在打开头腔的基础上保持口腔的开放,喉咙的通畅,喉头位置要低,胸腔要挺立、打开、放松。让声音能在各个腔体之间自由震荡,形成共鸣。

二、歌唱技巧服从于音乐

歌唱技巧是不等于歌唱。声乐学习的重大误区就是将歌唱技巧与歌唱混为一谈,将一切归结于演唱技巧。然而技巧本身不是音乐,也就是说即便歌唱者掌握了很好的发声、呼吸、咬字技巧,并不代表能够获得优美的音乐。音乐是声音的长短、强弱、连贯性、顿挫性、线条性形成的,这些决定于歌唱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悟,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描述,往往与歌唱的纯技术性无关。音乐表演中声乐和器乐是一样的道理,决定演唱者、演奏者艺术成就高度的往往不是技术,而是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如同雕刻艺术一样,拥有了一整套刀具不代表能成为大师,大师心中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才是真正的艺术之魂。技艺是两个概念,好比人的肉体与精神。良好的体魄不代表拥有健康的心灵。心理疾病往往与肌肉、骨骼无必然联系。可见要正确的认识歌唱技巧与音乐的关系。

歌唱技巧是为了更好的展示音乐。一首音乐作品包含许多旋律变化、和声织体变化、曲式,演唱好它就要明白作曲家、词作家的创作意图。歌唱的众多技巧并不一定会全部出现在其中,要选用最适合、最贴近词、曲作家创作本意的音乐来诠释作品,因此要在刻画人物性格、描述故事情节时运用最恰当的歌唱技巧。不能把机械地使用技巧,把所有的声乐作品演唱成一个味儿、一种风格。好像玉石雕刻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玉石的原有形状,巧妙构思,雕刻时既能保护玉石的原料,又能剔除玉石中的杂质,把自己的技艺赋予玉石更高、更大的艺术价值。以中国古曲的演唱为例:古曲的艺术风格是典雅宁静,是典型的文人音乐风格。因此,在演唱时要避免出现浓重的戏剧化,也不能演唱成过于轻佻、随意的地方民歌韵味。咬字上要根据“京韵十三辙”严格归韵,表演时文静、有控制,音乐线条连贯而柔美,参考戏曲表演身段,收放有度。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声乐作品、风格。

三、结语

技巧与音乐是声乐学习者永远的研究命题,但是声乐的核心还是乐。所以音乐的美是才是艺术,技术是实现艺术的手段与方法。正因为如此,音乐的美才显得与众不同。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演唱者的二度创作,都是音乐的创造者,他们创造的不是技术,而是美妙的音响效果。技、艺之辩是艺术工作者对于高超技巧的赞叹,更是对这些技巧下产生的美轮美奂的音乐艺术的向往。技术是基础,是实现艺术的手段。艺术是核心是技术的归宿。

面对艺术要心怀敬仰和勇敢。敬仰体现了歌唱者对艺术的孜孜追求,严以律己、艺海无涯,在艺术道路上永不停步。勇敢是歌唱者不能为技术所拘泥、困扰,要勇于突破前人的规范和成见,甚至于突破自我,勇于大胆探索,不断革新,实现艺术的创造性。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