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第1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创新”的氛围,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后继有人,真正走上强国富民之路。

随着我国对于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小组也特针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做了一次详实的调查,希望能够查漏补缺,总结经验和教训,为青少年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研究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充分运用多种调研方法,力求使所得的资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保证本研究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获得大量有效资料,从而保证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次调查课题组成员来到多个学校展开实地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9份,有效回收率99.5%.其中有效问卷199份,有效率100%。调查对象的选择采取随机方式;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为了解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提供了较为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本调查的特点是:本调查根据现阶段国家的发展水平,对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以小学生的视角,客观真实的反应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

本此调查分析采用Excel软件统计。

(二)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1.性别、年级。本次调查中,被调查对象男性占55.8%,女性占44.2%。被调查者年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等,但是各年级人数比例基本持平。针对不同性别及年级我们都做了随机调查,从而增加了调查的普遍性。

2.对创新能力的认识情况。调查发现,在对创新能力的认识上,青少年还存在很大的疑问。大部分青少年对于创新能力不是特别了解。有57.8%的青少年对创新能力了解一般,有22.6%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创新能力。45.2%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创新能力,20.6%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没有创新能力,有34.2%的青少年不清楚自己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3.创新能力测试结果。针对创新能力测试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青少年的创新能力较弱。只有25.1%的青少年可以想象到手机有大于12种用途,而有33.2%的青少年认为手机的用途小于7种。几乎有一半的青少年想尝试去制作或改造发明物体却没有去实践。这是一个极大的弊端,环境应该给予一个实践的舞台。

二、青少年自身对创新能力培养看法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当然这离不开青少年自身将创新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调查发现: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能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许多青少年还是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57.8%的青少年认为,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依然是学习能力较为重要,其次是实践能力,最后是创新能力。这种现象将在潜意识上阻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二)兴趣比引导更重要

针对兴趣及引导,青少年自身认为兴趣比引导更加重要。有44.2%的青少年认为在创新能力方面,兴趣对其影响最大,其次是引导。有31.2%的青少年认为引导对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较为重要。当然,只有结合兴趣和家长及老师的适当引导,才能事半功倍。同时,青少年认为除了自身的因素,家长相对于老师更能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接触机会甚少,有想法不实践

调查结果发现:66.3%的青少年有一些奇思妙想,但是没有去实践,只有24.1%的青少年接触过与创新相关的一些活动及比赛。虽然,现在的学校以学生成绩为重,其他能力为次,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地位已经居高不下。只有找出问题所在,通过改进才能更加完善我们的教育体制。

(四)独立思考及老师引导获益最大

从教材、讲座、独立思考以及老师、亲友引导与鼓励等六个方面来看,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自己独立思考加上老师适当引导来接受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46.2%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独立思考能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有33.5%的青少年认为从教材中以及老师引导对其增强创新能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一个大平台。学生在这里成长成才,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开阔自身的眼界。所以,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情况不容忽视。本次调查发现,现阶段学校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一)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度有待提高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引领着莘莘学子走向美好的未来。调查发现,学校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度在不断增加。有45.7%的青少年认为其所在学校比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有43.2%的青少年认为学校对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度一般;只有11%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创新能力有望加强

名师出高徒,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及引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身对创新能力的重视度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部分学生认为其教师的创新能力较差,在平时上课过程中较少激发同学们的创新发明思维。而有71.9%的青少年认为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较高,但是较少将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当中,致使学生在开拓创新思维上得不到发挥。

(三)创新平台有待丰富

调查发现,有46.7%的青少年认为其学校较多举行创新发明比赛,给学生们创造了良好的展示创新能力的平台,但是仍有一半以上的青少年对自己学校的创新平台搭建不满意。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多提问、多讨论,多动手、多实践。

四、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及建议

经过为期十天的实地调查,我们掌握了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手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针对现有的问题,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青少年层面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想要创新,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创新。青少年应主动客观、实事求是地认识世界,不成为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而是扩展思维,在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质疑、求证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开拓进取的思想上进行发明创造。

2.勤于思考、积极探索。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民族的脊梁,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思考,才能找出问题、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所以,青少年自身需要勤于思考、积极探索,消除思维定势,在不断武装和提升自我的同时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主动学习、善于实践。作为接班人的青少年要主动去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去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同时,青少年应牢记要善于实践。实践是验证创新思维的必要途径。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验证思维并得出相应的成果,造福人类。

(二)学校层面

1.尊重个性发展、激发创造精神。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学校应不断提升学生对创新发明的兴趣,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营造创新氛围、提供展示平台。学校应给学生营造一个有着浓郁创新氛围的校园,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应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如:策划创新发明大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朝着创新发明的道路前进。

3.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将教材与创新性思维相结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张鹏,刘助柏2006-11-28

[2]论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余晓峰江西省团校学报2002年第3期

[3]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郑金洲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1期

第2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中小学体育教育;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1891-1946),中国的著名教育家、学者、思想家。郭沫若曾赞陶行知道:“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是“生活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一、教育从身体出发的意义和作用

1.身体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

教育要从身体出发,尤其是中小学体育教育更是如此。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没有强健的体魄,教育将无从谈起。中小学体育教育可以使人有一个健康的体格,提高与德育、智育等各方面相关的能力。

2.身体教育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品质的培养

教育并非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教授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教育从身体出发,并不是把获得健康的身体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身体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身体教育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增强人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作用。

二、教育从身体出发的实践和建议

教育从身体出发,不只在思想。身体教育和思想教育并不是相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在此重点论述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实践和相关建议。

1.在中小学教育中锻炼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

(1)通过直观引导和类比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作为创造性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创造力的一个重要能力。

(2)积极通过反向思考,培养青少年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运用内容,逆向思维可以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性,使人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来说逆向思维方法主要分为缺点逆向思维法、反转型逆向思维法以及转换型逆向思维法。

2.在中小学体育中渗透对青少年的德育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青少年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1)根据中小学体育的教材特点进行引导教育

中小学教育的教材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旗帜鲜明的思想性,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实践部分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包括各种运动技术的实际运用。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中小学体育教学可选择的内容多、范围广、形式多变,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在实践中,可以根据教育的内容选择运动的形式和制定相关的规章,让青少年在运动中形成优良的品质。

(3)注意榜样教育的作用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向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是言传身教。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3.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注意使用电教技术等新手段辅助教学

电教技术等新技术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够直观展示基本的知识、技能,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提高青少年学习兴趣,提高学科教学效率不可或缺的助手。

(1)用生动多变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

青少年刚开始对体育的热情仅仅是在“玩”的基础上,对于完整的、程序化的小学体育教育并不热衷,因为其中涉及很多枯燥而需要不断重复的练习。此时就可以借助电教技术的力量,激发青少年的学习热情,使其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锻炼。

(2)形象详细地展示,突出教学重点

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对于有些无法放慢给青少年示范的动作,由于青少年在不同的位置角度对动作认识不够全面正确,影响对动作要领的理解。电教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边示范、边讲解。

(3)利用良好的感知体验,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让青少年成为身体教育的主体,在有良好感知体验的同时,还能领悟一种体育精神,注重对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教育要从身体出发,不能只关注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翟晋玉,高影,梁怒俭.教育:从身体出发.中国教师报,2011.

[2]余红.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信息教研周刊,2014.

[3]常杰.成人教育改革中陶行知思想的启示探讨.成人教育,2011.

[4]翟帅.陶行知体育观的形成及其时代特征.南通大学学报,2013,29(6).

第3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馆校结合;科普活动;青少年;创造力

1 青少年成长的特点

青少年成长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都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主要是指幼儿和小学的基础教育,是培养智力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观察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与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共同构成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敏锐的观察力,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孩子今后的智力发展十分重要。[1]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学校的课堂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智力为主,创造力是一个孩子智力和能力的体现,是能否成才的重要因素。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创造力往往体现为独立思考,它也是促成思维成熟的关键所在。[3]音乐、绘画等技能只能给孩子们基础的竞争力,但若拥有创造力,则拥有属于自己的未来人生。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善于创造的人,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脑筋。给孩子一片‘破坏’的天空,孩子‘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如果没有爱迪生的发明,我们或许还活在黑暗之中,如果没有莱特兄弟的创造,人类就无法飞向梦想的高空。创造力不仅在科学领域有重要的作用,它对我们生活各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都离不开创造力,创造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培养青少年创造力是国家发展的希望。

2 馆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在诸多领域的技术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公民素质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4]青少年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使他们从小树立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尤其重要。除了学校的课堂教育,科技馆这个社会大课堂为青少年校外教育做了关键的补充。

茅以升曾说过:“科技馆与传统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教育思想上一改学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的状态,而是把观众置于主动学习探索的地位上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创造性;在思维方式上,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现象本身做启示,让观众从特殊的现象中自觉探索总结出一般规律来。”[5]我认为,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科技馆科普教育寓教于乐,能最大程度发挥广大学生的主动性。科技馆还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通过各种实物、标本、体验设施、多媒体设施等来传播科技知识,还有专业的指导老师,强调个体参与和互动体验,在科学普及与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3 如何策划馆校活动,培养青少年创造力

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馆校结合能加强校外科普场馆科学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科技馆作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科普教育阵地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校外文化生活,加快学校创新教育。同时让科普知识走进校园,为广大青少年科普活动提供社会大课堂,对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尤其重要。而通过“科技馆进校园”及“学生进科技馆”这两大主题来策划活动,则是馆校教育相结合最重要的体现。那么,如何策划馆校活动实现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目的呢?

3.1 “科技馆进校园”活动。是指与学校的活动周、课外实践活动及科技艺术节等相结合,把科普展板、机器人及益智玩具等送进校园,同时还提供科普图册阅读、科普知识咨询与培训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主要是通过以下渠道来实现:一是设计有吸引力的科普图片及小礼物。当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他吸引而来,这是由吸引定律决定的。朗达・拜恩在《秘密》一书中讲到: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频率(脑电波),而这种频率就好比杜鹃用于求爱的信号、蝙蝠用来探路的超声波。它会吸引同样的频率,引发共振,从而将我们思维活动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事物吸引到我们的面前。展板设计主题可以结合世界气象日、知识产权日等国际主题日,外观设计上可以加入卡通人物、历史故事人物等,通过把各种类的科普知识用青少年感兴趣的“灵魂人物”聚集起来,吸引他们的目光。观看过程当中可以发放一些科普小礼品,例如记事本、笔筒、小扇子、鼠标垫等细小物品,通过这些带有科普知识的小礼物,一方面可以学习科普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从科普图片的设计、科普小礼物的制作当中发现吸引规律的作用。因为吸引力在某种程度而言就相当于创造力,当你相信吸引力,你认为有吸引力的东西就会转化为创造力。二是学校艺术节增加科普剧表演。科普剧又称科普互动剧,是一种集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社会性于一体的、新颖独特的科普活动或科普表现形式。它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将科学融于剧本创作之中,通过舞台演员的表演,以舞台短剧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获取对科学知识的体验。科普剧突破传统的科学教育模式,体现出了主动性学习和趣味性两大特点,是一种创新的科普形式。创新是指应用前所未有的事务获取效益的动力,也就是说,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经过思维加工产生有效益的成果的活动就是创新,创新最大的特点就是“新”,科普剧从台下到台上,经历了剧本创作、编排、表演等环节,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寓教于乐不但可以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思维,还有利于创造力的提升。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创新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创造力。

3.2 “学生进科技馆”活动。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走进科技馆来参观学习,感受科技的魅力,提高科学素质。一是“科技馆一日游”活动。学校每年拟定计划并发函给科技馆,分批次组织学生统一到科技馆参观,在双休日、寒暑假、重大节日等鼓励学生到科技馆当“小小讲解员”,为游客解说展品展项的科学原理等。这能为孩子们创造集体活动的环境,当进入集体环境后,有些存在的问题会在同伴及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得到改善,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集体活动还能锻炼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提高语言、动作、思维的发展水平。人是社会的一员,任何事情也离不开社会,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个人素质的重要体现。有效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提高创造的能力。二是举办征文与绘画比赛。以“我心目中的科技馆”为主题,通过观察、想象及创新来发挥创造。征文比赛可以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绘画比赛可以促进青少年美学素养的形成,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发明家爱迪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并通过思维把想象变成创造发明。科技馆的展品有240余件,每一件都蕴含了不同的科学原理,基于每个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不同,有的喜欢这个展品,有的中意那个展项,写作、绘画的角度自然不同,而观察力、想象力的迥异导致对同一件展品的描绘也不尽相同。青少年的想象力无限大,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固定的“答案”,创造出来的作品也无限宽广、自由多样。三是举办以机器人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机器人竞技挑战赛、拼装赛等。机器人主题活动深受学生喜爱,通过教育与兴趣相结合,鼓励更多的青少年机器人爱好者在机械、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高新科技领域进行学习、探索、研究,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更多的还是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了逻辑思维与动手能力后就能更好地进行设计与发明。四是定期举办亲子互动活动。父母创造出来的快乐环境是孩子快乐的源泉,想让孩子不断地充实快乐资源,就要密切亲子关系,营造快乐的情感空间。科技馆会定期举办一些亲子互动活动,比如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及亲子沟通密码讲座、冬夏令营活动等。讲座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结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提供一些心理咨询及教育服务等方面的指导。冬夏令营活动还会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通过“让孩子学会吃苦”来锻炼他们的独立性与心理承受能力。让家长清楚:在该吃苦的时候不吃苦,到了不该吃苦的时候必然要吃苦。小孩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平时父母对于孩子的要求也是事事顺从,其实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或日常生活中,在孩子不知情的时候,让孩子吃苦,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及心理承受力。在艰苦的环境里,战胜的不是环境而是自己。现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学校因为高考失败有人跳楼、某某因失恋自杀等新闻,这不能不说我们的教育是有缺失的,对于加强青少年心理辅导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文化课教给孩子的更多的是智力的提升,而创造力的培养与许多因素有关,智力只占一部分。我们不能说,谁上了重点大学以后就一定会有大作为,生活当中不乏这样一些人:小时候读书成绩不怎么优秀但后来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不少。往往这些人都具备有良好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较强的逻辑思维及心理素质,还有一定的创新与吃苦精神。而这些都是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离不开家长、学校及社会大课堂的共同作用,而科技馆作为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阵地及社会大课堂。科技馆通过策划“馆校活动”,凝聚各方共同力量,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阳.好妈妈的教子心经[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4.

[2]李敏.父母要懂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

[3]巴文丽.培养积极的孩子50招[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8.

第4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非理性”通常被理解为“不要理性”或“否定理性”,甚至是“丧失理性”。对非理性的误解主要源于将非理性与理性人为地对立起来,认为理性表达理智,而非理性则等同于盲目和冲动。其实理性与非理性统一于人类精神之中,构成主体认识能力的两翼,并不相互排斥。非理性是相对理性而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概念的科学性出发并与非理性已有广泛含义的现状相结合,将非理性因素归纳为认识主体在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动机、意志、情感、信念、欲望、习惯等)和在认识过程中的非逻辑思维形式(直觉、想象、灵感、幻想、顿悟等)[3]。在研究认识过程中,人们可能较多关注的是理性因素的主导作用,忽视了非理性因素的积极影响。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控制和调节其认识活动的发生和停止、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4方面:1)动力作用。正面向上的情感能激发认识主体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并促进认识效能的发挥,推动认识的发展[4]。意志对人的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和推动力量,使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2)诱导作用。想象和幻想时常发生在主体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浓厚兴趣中,是创新发现所需要的重要品质。3)激发作用。直觉和灵感常常在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激发下产生,可对逻辑思维的不足进行弥补,这种非逻辑力量利于激发人无限的创造力,产生新想法。4)调节作用。在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时,通过认识主体直觉思维的变通性,能够适时地改变原有的认知图式,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5]。因此应该合理地促进并引导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使其与理性因素相互作用,协调统一。

教育游戏对青少年非理性因素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育游戏以一种灵活的方式将游戏融入教育之中,是教育性和游戏性两种属性地有机结合,使学习过程变成一种青少年乐于接受的主动探索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动机,情感,幻想、直觉、创造性思维等不同的维度,探寻教育游戏对促进青少年非理性因素发展的作用,揭示教育游戏的巨大潜力。

(一)从动机维度分析———教育游戏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和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指向性,展现出浓厚兴趣,激励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注意状态和兴趣水平,在达到目标之前努力克服各种困难[6]。挑战、好奇心、兴趣、幻想、成就满足感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第一,教育游戏中创设的任务不仅具有明确的目标性,而且又具有结果的不确定性,使得青少年产生探索挑战的欲望和学习热情。当一个人面对挑战,并且能克服挑战后会从中学到一些隐性的知识能力,不管是关于学习课堂的作业,还是游戏中那些任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始建立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第二,好奇心包括感官方面的好奇心和认知方面的好奇心[7]。教育游戏中运用技术手段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模拟逼真的生活场景、动听的声音和丰富的色彩等都会产生感官变化,引起感官的好奇心,进而激发青少年的注意水平;教育游戏通过富于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内容激发青少年的认知需要,提供一个符合认知负荷的虚拟探究领域使其产生认知好奇心,想去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教育游戏中的自由性使青少年能够对角色、策略、环境等变量自主选择,获得强大的控制感也激发了学习动机。教育游戏通过不断升级的挑战满足青少年自我成就的需要,游戏的过程基本上就是一连串的挑战,毫无难度的游戏无法引起青少年的兴趣,难度太大的又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且教育游戏的设计也不是出于刁难的目的,所以大多数人可以在有限的尝试和努力下完成难度适中的挑战,享受破解难题后的成就满足感,增加自信心,激发内部动机。第四,教育游戏通过虚拟交互平台,促进有效的社会交往,实现青少年归属和认同的需要。有的游戏任务难度大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分工合作,既提高了自身参与性,又助于青少年进行正确地自我认识和评价。青少年在教育游戏这个平台空间中展开交流、竞争和合作,得到其他玩家的认可、关心、尊重,进一步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二)从情感维度分析———教育游戏利于青少年产生积极快乐的情感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己需求所作出的对客体态度的一种特殊反映,这种特殊反映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体验表现出来的。任何认识和实践活动都渗透着情感因素。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颖的休闲娱乐方式,具有趣味性、互动性、虚拟性,舒缓了青少年的学习压力,摆脱了孤独感,体验到满足成就感,个性得到舒展,青少年在教育游戏中是快乐、轻松、积极的。认识活动中渗透的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够激发青少年的认识潜能,加快认识的发展,是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因素。人的许多活动成败与否,与是否有饱满的热情和深厚的情感是分不开的。当人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某种活动中时,对其顺利进行总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当人对所从事的某种认识活动缺少热情,或情绪消沉时,人的认识能力就受到抑制,认识进程也就受到影响。马克思也曾提到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源于激情和热情。教育游戏所创造的环境氛围使青少年身心愉悦,产生探索未知的热情,促使青少年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高昂的斗志,不懈的努力,尽可能快速地完成思维过程,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和创造力的发展,增强记忆能力,影响个体行为,真正地做到在玩中学。

(三)从幻想、直觉、创造性思维及灵感维度分析———教育游戏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灵感的产生

第5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原则,对策。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我们要深入分析和研究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努力构建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社会培育机制、激励机制和自我完善机制,调动全社会力量重视和支持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水平和效益。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对工具、知识和制度的有利变革。当今之世,求强之国没有不争创新的。创新在人类竞争中的决定作用令其至高无上。创新要以科学的认知为指导、以文明竞争为条件、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和整合能力,是研究者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如发现新现象,发明新技术,提出新概念和新理论,制定新计划,设计新方案,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创造新作品等。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基础、创新智能(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方法和创新环境等。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创新意识形成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

二、我国创新能力发展状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少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世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但无可置疑的现实是,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较大。根据2001年的有关分析数据,中国在49个主要国家中,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处于第28位,也就是中等偏下的水平。如果中国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意味着要从当前的水平再前进10位,进入世界前20位。目前,中国的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名列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名列世界第二。这是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最可宝贵的资源。有资料分析表明,中国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较差,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1.客观因素

(1)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心理“积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崇尚“中庸”之道,讲究“人道合一”,孔夫子更强调“述而不作”。古训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民谚有“枪打出头鸟”之称。几千年代代相传,形成我们民族过于求稳趋同,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封建社会的思想虽经“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有力冲击,但仍根深蒂固。后来“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和“两个凡是”的出笼就是其极端的表现。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于是,服从听话就成了他们做人的基本准则,缺乏一种创造的内在冲动,缺乏一种大胆质疑的批判思维。

(2)现行应试教育模式存在严重缺陷。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传统科举教育的“现代版”,又是原苏联教育模式的“中国版”。这种教育模式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富有牺牲精神的人才,创造过无数的成功和辉煌,但也存在着严重缺陷:一是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二是教育方式采取灌输式。教师整堂课讲解,学生一字不拉地速记,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不能随便提问表示异议。这种上课方式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灌输有余,启发不足。三是学习方式是以记忆为主。学生对教师讲解内容的消化方式是记忆,被强迫读死书,死读书,复制有余,创新不够。同时,青少年在参加工作前基本上是在校园内度过,没有涉足真实的社会,学习和实践从根本上脱节。这种教育模式,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使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创造性的培养,又缺乏一种与人合作的精神。

(3)鼓励青少年创新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机制尚不完善。在美国,青少年学生三分之一的课程是在博物馆上的,天文馆和图书馆都是他们学习的好去处,还有电脑网上教学。据报载,美国目前12岁以上的少儿都会操作电脑,上互联网络,被称为“网上一代”。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尚处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业主要是在教室里由老师传授。专家估计,在基础教育手段和载体方面,我们已经落后美国至少50年。教育和知识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无疑会大大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是政府和学校,还是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都面临教育目标重新定位、教育方式重新选择,教育效果重新评估等问题。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鼓励青少年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就难以形成。

2.社会因素

  从社会系统和青少年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看,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大致可以分为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因素、社会经济基础因素、社会文化观念因素和社会环境交往因素。

(1)社会政治上层建筑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不易的真理:民主、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既是知识分子、青少年人才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的政治基础,也是社会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育、发展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社会没有“既有自由,又有纪律,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那么它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就要落后于不断发展的时代,甚至被世界潮流所淘汰。只有政通人和,发展和保持民主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才能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本的社会政治前提。

(2)社会经济基础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们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就创新活动的条件而言,经济因素在根本层次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基础是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

(3)社会文化观念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现代的文化观已经超越了仅仅把文化简单地看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阶段。社会文化作为人类社会

持久性活动及其成果的灵魂和精髓,与社会经济、政治三位一体,构成社会的有机系统和基本结构,以物质资源的高消耗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日益转变和以知识、科技、信息、教育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真正的文化时代的来临。具有高度凝聚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文化基质和内在精神动力。

(4)社会文化交往环境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影响。人是社会动物,人的一切活动都不能单纯地解释为个体的活动,而是与其所生活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空间时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个人的活动也反映着社会的影响,具有社会活动的意义,受到内在和外在的社会规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约束、激励和推动,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交互影响。人的活动是社会互动的表现形式,所以,青少年所置身其中的社会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创新素养的生长发育的现实状态,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具体社会文化环境和交往情境,就成为青少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社会条件或制约因素。

3.主观因素

(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给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往往仅满足于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或是考取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的激发。正上学的青少年,他们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课本知识上,完全成了“为了考试而学习”,忽略了自己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相当淡薄,更谈不上创新欲望了。

(2)缺乏创新兴趣。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而变化,对创新感兴趣的不多,更缺乏创新所需要的深度和广度,这对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3)思维惯常定势。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就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特定的思维框架,并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这就是思维的惯常定势。它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它的形式化结构,二是它的强大惯性。青少年虽然尚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思维最少束缚,但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阅历的日益丰富,存在于头脑中的认知框架将逐步模式化、固定化,进而弱化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4)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反差。不可否认,部分青少年是具有创新动机的。他们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也希望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但他们对科学的崇尚意识与参与行为之间却存在着很大反差。一方面他们在认识上追求创新,体现出了比较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而另一方面,他们在行动上却迟迟不能落实,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

四、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又是青少年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涉及价值取向、教育改革、物质保障、社会机制以及人文环境等方方面面,只有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应遵循四条基本原则:

  1.个性化原则

  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现实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就是创造性的代名词,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因此,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必须遵循个性化原则,因材施教,重在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培养其自主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精神。确立教育的个性化原则,首先要走出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要从“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从“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要从“对教育平等”的错误理解中摆脱出来,承认差异,发展差异,鼓励竞争,鼓励冒尖,不求全才,允许偏才、奇才、怪才的生存与发展。其次要从小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家长和教师都要彻底改变“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学生”的陈腐观念,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逢事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决定,不依附,不盲从,引导和保护他们的好奇心、自信心、想象力和表达欲,使他们逐步养成自主、进取、勇敢和独立的人格。第三要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勤思考,多讨论,在所有的环节中把批判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多样性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2.系统性原则

  所谓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整体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一般系统论原理,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一个包括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诸要素的有机整体,绝不能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封闭式的教育是没有出路的。系统科学理论为我们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提供了方法论的启示和指导。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需要解决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先导性作用。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尽快实现从应试教育向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转变。深化教育改革,最关键的是要把教育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使教育面向市场,适应市场要求。要以市场对劳动者需求的变动,调整教育的方针、内容;用市场来配置教育资源,调整、集中、重组现有的教育资源,促进产学结合,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增加新的教育投入;改革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依靠市场机制调整教师与其他职业工资及教师内部工资的对比关系,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二是要尽快在全社会建立激励青少年创新的价值导向机制。社会价值取向具有激励和约束两方面作用。个人能力的发展方向如果与社会的激励方向一致,则可以达到较高的速度,并受到援助和尊重;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一定要建立鼓励探索、冒险、质疑和创新的激励机制,包括社会激励、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形成新的价值导向。三是要加速以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天文馆、图书馆等为主体的知识基础设施建设和以多媒体电化教学为标志的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为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提供有效载体和物质保障。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出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践分化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集,第24页)和创造世界的过程。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无论是培养的目的、途径,还是最终结果,都离不开实践。遵循实践性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坚持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和评价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唯一标准。

4.协作性原则

  所谓协作是指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共同配合完成某一任务。青少年的创新能力不只是跟他们的智力因素有关,非智力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个性品质中的协作特征就是这样一种因素。许多教育界人士曾经反复呼吁,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不善于合作与交往。世界国民教育的主旋律也已经从培养儿童“学会生存”转变成了培养儿童“学会关心”。有人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工作态度与方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在1901年到1972年期间286位获奖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因为与他人合作进行工作而获奖。相比之下,未获奖的科学家中,只有很少的人与别人进行积极的合作。这个结果显示,与别人一道工作可以增加创造性。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让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在一生当中涉足科学技术的各个方面。要想在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就必须学会与别人进行“信息共享”。由此看来,人的创造性既是一种个人化的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特征。培养青少年的协作精神,首先要从小培养他们乐观、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人相处、关心他人。其次是要多让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会在一个有竞争的集体中进行工作,学会在与人合作中进行创造。

五、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应该以大、中、小学生为主进行。青少年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针对目前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以探索和尝试。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

  我们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否则,若各个环节管理过死,学生就会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此,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例如可以实行学习过程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允许大学未毕业的学生进行自主创业,为他们保留一定时间的学籍,激励那些敢于创新的学生脱颖而出等。

2.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

  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大、中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大学里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和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对于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一个大体的涉猎,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学习他人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以强化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让他们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并选派教师指导,并对学生的科研课题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建立激励竞争机制,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对获得部级或省(部)级创新成果的学生,应有相关规定给予多方照顾或优待。

3.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

  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学教育中要注重文、理渗透,我们可以对文科学生开设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对理科学生适当加强人文学科课程的教育,使文理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改变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狭窄的现状,实行大学科、大专业教育,使课程之间互相渗透,打破明显的课程界限。中、小学校可适当安排一些创新课程,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

  大学要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以后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够学有所长,以便提高创新的积极性。要开设一系列专门的创新课程。这些课程都是从某一学科如思维科学或心理学、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们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对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广大学生通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练,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4.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研究创新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因此,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的基础上增强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真正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5.改进考试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靠平时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积累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考试方式上,我们可以进行适量的开卷考试。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资料,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要给予鼓励,力争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有些课程也可以用综合性大作业和专题小论文的方式取代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放宽考试时间限制,以便于他们搜集资料,对有关问题做较为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第6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青年学生深维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学校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着发生变化。那种单纯从书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学生受社会外界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如青年学生过激行为、心理不健康等行为时有发生。外界影响无法消除,只有从学生本身入手,培养学生的深维能力。深维是对事物和现象经过深刻的分析和推理而得出的科学判断的思维过程。

一、“深维”一词的由来

早在1894年,孙中山先生致李鸿章书中提出:“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约,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径,治国之大本也。”书中道出了孙中山先生对欧洲富强的深刻分析和高度概括。他站在了制高点上纵览欧洲富强之道,不可谓之不深不透。

二、当代青年学生特点

当代青年学生普遍存在目光短浅,行为冲动,分析问题片面,品质高傲,爱听恭维的话,想一夜成名,做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吃苦,理想信念缺失,高谈阔论者成主流。

三、特点产生的原因

1.年龄决定。青年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思想活跃,以自我为中心,对未来充满宏伟理想。生活中崇拜名人偶像,只看到了他们的成功,忽略他们成功背后的艰辛。注重成功者,忽视失败者,思维简单,缺乏深刻思维能力,看问题片面。

2.缺乏知识。人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和经验,一个知识渊博的智者思维问题一定是睿智通达,而知识贫乏的莽汉遇事肯定是匹夫之勇,鲁莽从事。当代青年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和所获的知识是以就业为导向,技术和技能占据了他们学习的全部空间,而对人格的教育却十分稀少,加之文理分科,应试教育的存在,当代青年学生十分缺乏社会知识,缺乏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缺乏伦理道德教育。

3.思维片面。由于知识的缺乏,分析问题往往以自己的知识面为出发点,以自己的思维为导向来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对问题缺乏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难以对问题做出全面、客观和科学的判断。

4.教育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来授课,纵观近几年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能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的内容少之又少。教师和家长忽略对学生的理想和信念,伦理和道德方面的教育。致使学生只为将来就业而学习,好多学校甚至到高年级砍掉体育课和音乐课,即使上这些课也是形同虚设。这样的教育环境学生能快乐吗?人不快乐,不是抑郁就是亢奋,长此下去,可想而知。教师和家长只怪学生难管,问题多多,究其原因,还是教育的缺失。

5.环境影响。中央春节联欢晚会各路明星的一夜走红,魅力女生大赛的崭露头角,各种媒体举办的各类明星大赛,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误导青年学生的作用。好多青年学生都想一夜成名,有的甚至放弃学业,向明星发起冲击,到头来成功者寥寥无几。

6.忽视量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一个量变的过程,而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只注重质变,急于求成者居多。而我们的青年学生在思考问题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注重从先哲身上吸取教训,只是空谈失败乃成功之母。

四、培养方法

1.加强教育引导。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浓厚的教育氛围,真诚的爱心教育,加之教师渊博的知识传授,必将激励每一位学子奋发攻读。然而光有这些还不够,教师要善于培养创新思维,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成功者的范例来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养成创新思维。

2.范例开启深维。人人都想创新,都想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然而要创新和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必须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再如,清朝潍县县令郑板桥在给潍县青年人题词中写道:希望你们把父母当子女一样来对待。乍一看有些不雅,郑县令怎么让潍县的青年人把父母当孩子来对待呢?细细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在对自己的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超过对父母的花费,能做到一样对待的寥寥无几。郑县令的题词可谓是熟谙社会现实,深刻分析社会时弊,达到了明察秋毫的地步,郑县令的题词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类似这样的范例举不胜举。如果我们不用一种创新思维对社会现实和某些观点进行深刻剖析,只是基于表面文章,是不会得出科学结论的。正如书中所言,年轻人只是才性过人的,不足为惧;只有读书后深入思考仔细研究的才可畏。因此必须告诫青年学生读书要穷追深究,要有创新思维。

3.多角度看问题。在不明白的地方多几个看问题的角度,情况就会好起来。世间复杂人人皆知,面对复杂的问题,单靠一种角度来观察,显然是不够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从问题的正、反、侧、上、下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比较,注重从前人身上吸取教训,找出共性和不同点,在此基础上再下结论。

4凡事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行”,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三思所代表的涵义我们大多数人未必能说出来。作者认为,一思是考虑事情的可行性,二思是考虑事情的不可行性,三思是指对前二思进行比较,权衡利弊得失,从长远计,最终得出结论。三思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思维所经过的量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人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准确性。尤其对那些脾气暴躁,性急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制约作用。可以说是我们行动的行为准则。

5.培养至高境界。境界是事物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纵观历史上每一位成功者无不是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毅力,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专心致志某一事情而成功的。而现在的青年学生手机、电脑已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加之就业难等因素的影响,自暴自弃的不在少数。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正面引导,教育学生要成事,先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学生记住:鲁莽浮躁的人绝没有成功的道理。认真是成事之基,专心是成事之力,耐心是成事之途,深维是成事之本。做事达到此境界者,方能成功也。

6.增强抗干扰能力。年青一代由于知识的缺乏和思想的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一课。教师要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学会自律,排除一切干扰和消极思想,把精力用在学业上,用至高、至深、至维的思想境界来学习,这是当代青年学生成功的关键。

五、结束语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要实现这个理想和信念就必须拥有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深维能力培养,把握进退、得失、存亡的关键之所在。让青年学生真正成为思维深刻、行动准确、睿智通达的智者。

第7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摘 要 本文首先对素质拓展运动发展状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然后从青少年生长特征、青少年认识发展、青少年思维的发展、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四个方面对青少年身心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对青少年素质拓展运动开展的价值进行了详细分析,详细分析了素质拓展运动对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 青少年 素质拓展运动 开展价值

青少年素质拓展训练是以科学育人为理念,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手段,运用其特有的随意性、社会性、趣味性、灵活性、挑战性、开放性、自我教育性等特性,对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发展给予了正确的引导和疏导。并让其在活动中进行自我的认识和教育,及时改正不良习惯,积极面对错误,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给予青少年再教育和补充教育,对社会建设和稳定有着不可多得的作用。

一、素质拓展运动发展状况分析

户外素质拓展培训是一种打破传统思维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培训方式。培训的项目主要有高架绳网、攀岩、跳越、远足露营、攀岩速降、野外定向、户外生存、伞翼滑翔、游泳、跳水、扎筏、漂流等。户外素质拓展培训活动是将传统场地素质拓展培训融入大自然,并与生存体验相结合的,以做中学为中心的全新体验式培训方式。素质拓展训练是新经济时代的产物,是一种以提高心理素质为主要目的,兼具体能力和实践的综合素质教育,它以运动为依托,以培训为方式,以感悟为目的。

二、青少年身心特点分析

根据发展心理学,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阶段就成为青少年期(Adolescence)。青少年发育期生理上的发展变化是多种多样而又十分显著的,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青少年期生长特征。身体迅速长高是青少年发育期身体外形变化量最明显的特征。第二,青少年认知的发展。从十一岁至十五岁,青少年思维能力超出了只感知具体事物的范围,表现出能进行抽象的形式推理,这就进入了形式运算思维阶段。第三,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在人类认知或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尤为重要。所以,加强辩证思维技能的训练,对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在少年期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伦理道德观已开始形成,但在很大程度上却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而青年初期的伦理道德观则带有很大程度的成熟性。他们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伴之而来的是世界观的初步形成。

三、青少年素质拓展运动开展的价值分析

(一)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素质拓展运动是一项兼心理和身体为一体的运动,无论是攀爬类、越野类、集体协助类的任何一个项目都有身体运动。所以,身体各部位都会在拓展运动中得到发展。如攀岩,这个项目就需要全身各小肌肉群的参与,在运动中那些平时没有锻炼到的肌肉群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越野项目中,人体的心肺功能都受到了挑战,使得参与者心肺功能得到加强,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在很多拓展项目中,人体的柔韧、灵敏、耐力等各个项目都会得到锻炼。除此之外,拓展运动有助于青少年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连续的攀爬、奔跑、智力挑战、知识记忆、团队合作过程中,无时无刻都需要大脑分析和判断。

(二)促进青少年心理发展

1.促进青少年认知发展。通过识别农具农作物、识别野生动植物、采摘野果、地图阅读、定向识别、指南针使用、观星象、地貌及水资源知识等相关项目可以丰富正在认知快速发展的青少年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他们的阅历,为抽象思维的形成打好基础。

2.促进青少年思维的发展。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觉性。拓展运动给青少年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平台,为他们自觉完成任务创造了机会。团体性、新颖性等拓展运动让他们的广阔性、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等得到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

3.促进青少年人格与正确的道德观的形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初步从辨证的角度分析问题,冷静,妥善地处理各种事物。面对成功和失败都保持健康的心态,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在拓展运动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敢袒露自我,真诚待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消除心理上的伤痛,积极调整心态,从而健全人格。

4.使青少年的毅志力更坚强。通过独木桥、梅花桩、有轨电车、铁甲战车、信任倒扑、生死电网、金字塔、托力接运等相关项目的训练,会使青少年更清楚地认识到人拥有超过自己想象的意志力。青少年体会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领悟成功带给自身的重要性,克服胆怯情绪和性格懦弱面,培养忍耐能力,感受成功带来的无穷乐趣。

5.促进青少年发现自我潜力。命题对白(思辨能力)、命题拼版(动手能力创造力)、独索、缅甸桥等相关项目的目的就在于激励人的斗志和勇气,激发人的潜在能力,创造性地增强人的团队精神。青少年通过认识自我潜在的能力和极限,克服恐惧心理和思想障碍,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培养自信心和自我约束能力、完善人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根据青少年成长中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适当地开展素质拓展运动,对于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佐丽.开展青少年素质拓展运动的价值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03):101-103.

第8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2009年*共青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强化“枢纽型”组织功能建设为基础,以优化品牌项目为载体,凝聚青年思想、服务青年创业、发展青年文化、维护青年权益、培育青年人才、促进社会和谐,主动服务大局,务求工作实效,推动共青团工作实现新发展,取得新突破,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一、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切实凝聚青年思想

紧密结合*共青团工作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县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要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扎实实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一是要突出重点,着力转变共青团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机制。二是要把握目标,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努力实现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四个目标。三是要形成共识,通过开展团组织系统内的解放思想讨论,开展青少年“生态?创业?发展”论坛等活动,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上下功夫。四是要推进工作,将学习实践活动和开展“共青团能力建设年”及建设学习型机关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团干部的工作和创新能力,加强和改进机关学风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教育青年,构筑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支柱。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教育与学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团的*等重要会议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团员青年中掀起新热潮。通过组织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着力提升我县青少年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转化为广大青少年的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有效构筑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支柱。利用青少年入学、入队、入团、入党等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青年力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深化“青年榜样”评选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青年及广大群众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形成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

立足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相结合,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密切关注青年思想动态。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青年志愿者工作、发展公益事业、青年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维护青少年权益等方面注重调查研究,转化和运用好研究成果。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大局,密切关注青年动态,及时掌握青年心理状况,多渠道、多角度调动广大青年的积极性。加大基层信息员队伍和畅通信息渠道的建设力度,做好信息收集、分析、上报工作,为党政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以推进青年增收致富为落脚点,竭诚服务青年创业

深入实施“*青年创业服务行动”。一是发挥*青年创业者联合会作用,为创业青年提供征集和推介创业项目、研究落实创业政策、优化创业就业环境等服务。二是继续组织创业青年成立讲师团举行巡回报告,以积极先进的青年创业成功典范进行现身说法。三是充分发挥创业见习基地作用,为创业青年提供实践平台。四是推行创业青年导师制,组织成功创业者在创业技能、思路、资金等方面帮助指导有志创业的青年。五是围绕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中开展创业青年先进典型评选活动。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青年创业技能。联合相关部门及培训机构深化“周末公益大讲堂”、“青年现代化素质培训工程”等品牌活动。依托青年中心、业余党团校、村(居)委会等组织和阵地,围绕致富技能、实用技术等方面,积极搭建社会化教育公益性平台,努力开辟提高我县青年创业素质的新渠道。积极开办“共青团创业青年夜校”,帮助广大青年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拓宽创业思路,激发创业热情,优化创业环境。

内联外引加强合作,为青年创业广开门路。一是加强部门和区域的创业合作,联合劳动、人事等部门建立创业就业指导中心,为青年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二是深入推进青年创业贷款项目,继续加强与农村商业银行、县劳动局、农委等部门合作,采取小额贷款的形式扶持一批有创业热情、有创业精神、有创业能力的青年典型,为创业青年提供资金支持和帮助。三是积极与北京市其他区县、河北省相关市县建立推动青年创业的协作机制,加强联系沟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为促进我县青年创业广开门路,创造机遇。

三、以优化和实施品牌项目为主线,积极发展青年文化

培育文化团体。深入做好全县青年当中文化艺术骨干的调研摸底工作,分类建立文艺骨干人员信息库,并适时成立*县青年读书会、*县青年文学社、*县青年乐队、*县青年艺术团等青年文化艺术团体,为具有文化艺术特长和兴趣爱好的青年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满足其组织归属、成长成才、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优化文化项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展激情、健康、文明、向上,符合青年特点和多层次需求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整合优化文化项目。一是通过开展青年文化论坛、青年风采展示等文体活动,丰富第二十五届青年文化节内容。二是充分挖掘农村文化市场潜力,多措并举办好第*乡村青年文化节,继续发挥乡村青年文化节品牌项目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全力启动*首届少儿艺术节,进一步扩大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推进文化创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妫川文化内涵,组织引导广大青年自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能够更多反应青年现实生活、青年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站在高起点推动文化形式、传播手段、机制建设等方面的创新,繁荣*青年文化。

四、以扶弱帮困为着力点,大力维护青少年权益

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青少年群体。完善希望工程工作体系和制度,逐步将各中小学希望工程相关负责人纳入到工作队伍中来。充分利用“爱心1+1”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动态管理和专人管理,积极做好“希望之星(1+1)奖学金”、“学子阳光奖学金”、“爱心基金”、捐建希望小学等希望工程项目,号召和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捐资助学。拓宽希望工程救助覆盖面,帮助更多品学兼优的贫困青少年完成学业、成长成才。拓宽希望工程工作领域,提高希望工程工作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爱心中转站”作用,加强社会力量对乡村贫困青少年的救助帮扶力度。继续开展农村“温暖工程”和社区“关爱工程”,对残障青少年、特困家庭子女、下岗失业青年和遇到困难的进京务工青年、打工子弟进行重点帮扶和引导,为广大青少年营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发挥“69140120青少年心理与维权热线”作用,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充分发挥“69140120青少年心理与维权热线”作用,通过壮大志愿者队伍力量、优化志愿者队伍知识结构、继续开展热线进学校、进农村和进社区系列活动,完善热线自身工作机制,加强对重点问题调研,不断提升热线的服务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有效合作的工作机制,不断拓展热线的工作领域。探索开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与青少年面对面活动,建立信息专报制度,协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了解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加强专职维权队伍和社会化维权队伍建设。深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

扎实开展针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维权服务。深化“星光青春保护行动”,发挥星光自护学校作用,开办各类自护课程,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青少年预防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积极探索有效形式,加大对“失学、失业、失管”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和帮扶力度。采取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教育培训等形式,为进城务工青年、家庭特困青年、矫治对象青年等青少年群体提供公益维权服务,帮助其走出生活和心理困境。

五、以深化拓展团组织育人职能为根本,努力培育青年人才

加强系统化培训,提升青年人才综合素质。依托县委党校、团校对青年人才进行分类、分批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对外地引进的青年人才开展以*县情和发展战略为重点的培训,使其深入了解*,用感情留住人才。二是对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开展以工作方法与技能为重点的培训,使其尽快转变角色,全身心地融入到工作中。三是对已取得一定成绩的青年人才开展以政治理论和党性修养为重点的培训,使其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并发扬先进性本色。

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青年人才信息管理。以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为分类标准,建立青年人才信息库,进行动态分类管理。定期进行数据更新,确保青年人才信息资料真实、准确,进一步拓展数据库的储备、查询、联网等功能,为组织部门掌握、培养、选拔青年人才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开展品牌化评选,营造青年人才成长氛围。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具有较大知名度的评选活动,发现和凝聚各行各业的优秀青年,进一步拓展青年人才工作基础。举办“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青年榜样”等评选活动,深入挖掘优秀青年典型。同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事迹宣传,树立一批具有感召力、影响力的青年模范人物,在全社会营造青年人才有为成长、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六、以推动志愿公益事业和落实生态文明战略为重点,全面促进社会和谐

积极传承奥运精神,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对志愿服务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充分调动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及社会志愿服务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表彰等制度,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宣传志愿公益服务理念,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分类建立志愿者数据库,做到管理工作动态化、常态化。逐步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志愿者组织动员工作机制,并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切实推动*志愿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

大力推动志愿公益事业,营造和谐氛围。结合*实际,组建生态环保、节水护水、文明礼仪、医疗卫生、科技推广等志愿服务队,形成内容丰富的项目体系,扩大志愿服务覆盖范围,创新志愿服务组织形式,深化“微笑北京和谐先锋”主题活动。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畅通社会公众参与日常志愿服务渠道,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建立和完善团的各级志愿公益服务组织,积极联系、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工作,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长远发展的社会氛围和工作环境。做好第二届*县大学生基层服务团组织招募工作。加强对全县志愿服务工作调研。

深入落实生态文明战略,推进生态建设。按照我县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要求,紧密结合行业、地区、不同年龄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广泛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青春装点新农村”主题生态实践行动,组织各级团组织及广大团员青年宣传环保知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青少年“生态?创业?发展”论坛、不断深化“青春绿色行动”和“保护母亲河行动”。积极引导青少年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七、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强化团的自身建设

加大团组织建设的创新力度。加强党建带团建调研,着力加强以“枢纽型”组织建设为重点的团建工作,推进团建创新。按照“两个全体”要求,探索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方式,扩大团组织覆盖面。进一步完善团建工作运行机制,深化“联系服务基层”行动,实施“1+1+X”工作模式,开展带动和重点帮扶工作,提高各级团组织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团县委委员队伍建设,形成共同开展工作的新局面,增强团组织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切实推动新型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的团建工作,增强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积极稳妥地推进青年中心建设,探索服务青年、服务农村、服务社区的具体途径。加强与青年联合会、创业者联合会、外语协会、书法协会等各类青少年社团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拓宽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渠道,扩大青年参与范围,为做好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扩大青年文明号等活动的评选范围,增强对社会上边缘化组织和弱势群体的引导力和凝聚力。做好“全团带队”工作。

第9篇:青少年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范文

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性

一是培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强大后备军的需要。2016年5月30日上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同年12月24日,在给北京市八一学校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学生回信中表示:“希望你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保持对探索的兴趣,培育科学精神,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将来更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是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遵循。我们耍站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培养强大后备军和栋梁之才的高度充分认识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二是达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20年国家目标的需要。在2016年6月22日召开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收官阶段,到2020年公民具备10%科学素质的目标,青少年是重中之重。根据中国科协组织的第8、第9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有研究表明,公民科学素质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对应关系。因此到2020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达到10%的目标才能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才能实现创新驱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五大重点人群中重点就是青少年。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形成主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只有通过中小学的科学课程教育和在校外、课外开展的科技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青少年科学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就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大幅度提升。

三是实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需要。2016年9月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在六大素养有关阐述别强调培养学生具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等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要求培养学生能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辨证地分析问题,作出选择和决定;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使素质教育更具有指导性、操作性。青少年科技活动在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校外活动场所有效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是实现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举措。

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必要性

一是校外教育机构工作的基本要求。《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1995年6月发文;2014年8月修订;7部委联合下发)是指导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工作的法规性文件,是规范校外教育机构行为准t的行业标准。《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把“普及科学技术”,培养少年儿童“爱科学”和“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精神”作为校外教育机构的基本任务。把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献身、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作为校外教育机构活动的基本内容。规程中关于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的要求,是校外教育机构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基本依据、基本遵循和基本要求。

二是适应中小学科学教育融合发展的趋势。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中小学校科学课程教育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科技实践教育也同样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学校科学课程教育注重和强调的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性、一般性、完整性的科学教育。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科技实践活动注重和强调参与者的自主性、个性化、实践性。它以实践性为基础和灵魂;以自主选择、自主参与为核心特征;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满足、发展青少年个体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世界科技教育发展新趋势和新理念强调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的被动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的、探索性的学习,强调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灌输、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小学校内外科技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

三是满足青少年科技兴趣和爱好的必然要求。校外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在少年儿童乃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以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为例,这种特殊作用主要表现为可以满足一部分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发展的需要。对于急需发展科技兴趣爱好而且又具备相应发展潜质的青少年来说,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满足其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的各类科技、科普活动,在其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是必需参与的。因为只有这类以参与、体验、实践为主要特征的活动,才能使热爱科技的青少年发展特长,培养兴趣,满足偏好,实现个性化需求,进而使他们的科学技术潜质得到有效的培养发掘和发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