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精选(九篇)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第1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基本养殖情况

二、效益比校分析

三、雄蚕的基本特性

四、推广养殖雄蚕的好处和不足

一是比较效益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比较效益的高低是决定农户选择产业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农民收入有多少,积极性就有多高,只有不断推广科学技术的运用,才能真正把蚕桑产业做大做强。二是丝的品质高,可以为工业产品带来升值的空间。根据蚕桑专家实践得出结论,雄蚕生产出的蚕茧上车率高,解舒性好,品质上乘,丝质韧性好,抽出的丝基本都达到5a、6a级,属家蚕丝中最好的生丝,市场上深受中外客商的亲睐,是出口创惠的极佳产品。不足之处是雄蚕的养殖技术比普通蚕的要求更高,没有一定的专业技术难以养出高产、优质的蚕茧,特别在零星分散的山区和半山区,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可能养殖的最终效果和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出来。

五、几点建议

(一)蚕桑是县委、政府确定十一五期间我县重点培植骨干产业,且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两百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基地县之一。为此,必须在种植和养殖技术上改革创新,探索最适于我县蚕桑发展的新途径。

第2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调整产业结构,一张桑叶“喂”富一个村

10年前,广西凌云县平怀村还没有一幢楼房,也没有一个增收产业,群众按老传统种植玉米、黄豆、红薯,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2003年,村党支部书记郁再俭利用“东桑西移”的机遇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派人到外地学习桑蚕养殖技术,调出好地连片种植860亩桑园,试养760张蚕,收入6万元。种桑养蚕的效益比单纯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好多了。尝到甜头之后,平怀村不断扩大种桑养蚕规模,成立桑蚕协会,建立起“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种桑养蚕产业发展之路,积极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协会每年举办 “桑蚕实用技术培训班” 八期以上,为全村每家农户培训一名以上养蚕技术员,在桑园种植管理、小蚕共育、大蚕养殖、蚕茧销售等环节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指导和服务,充分调动了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努力,平怀村已经“无桑不成户”,成为广西百色市典型的桑蚕专业村,每年仅种桑养蚕一项就有近500万元收入,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2008年以来,村里如雨后春笋般齐刷刷地冒出了150多幢三四层的“农家别墅”。村民都说,这是一张张桑叶、一条条蚕虫垒出来的。

拉长产业链,打造桑蚕循环产业经济

种桑养蚕,一种一收,这是农民早已习惯的模式。在初步实现脱贫之后,如何改变模式旧,让一张桑叶再创造更多的价值,助推群众的收入更上一层楼,是协会急需破解的难题。

经过多方论证,协会决定依托当地桑蚕产业资源优势,做足桑蚕循环产业文章,走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桑蚕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冬季桑树冬眠时将桑枝剪伐,春季翻耕护理桑园,待夏秋桑树枝叶茂盛时节才采桑养蚕,周而复始。往年冬伐下来的桑枝群众要么用来烧火,要么丢弁在田边地头,没有充分利用;春季单纯翻耕护理桑树,由于桑枝还没有长高,桑树周边空地杂草疯长,增加了护理工作量;蚕不吃老桑叶,每次村民采桑叶时,总要丢掉大把大把的老桑叶,丢掉的老桑叶占到桑叶产量的三分之一,实在可惜。拉长产业链,就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环节做起。2009年,协会引导会员群众在桑园春季翻耕时套种黄豆、红薯1000亩,收获黄豆、红薯10万斤,桑枝长得更茂盛;成立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收集冬剪桑枝粉碎制作食用菌棒,在闲置的蚕房种植10万棒食用菌,收获金针菇、榆皇菇、平菇等食用菌20万斤,两项增加产值95万元。豚狸是国家重点推广养殖的草食类野生动物,肉嫩味鲜,具有药用价值,市场上1斤可卖到40元,养殖豚狸的收入可观。2010年初,协会牵头成立豚狸养殖基地,引进80组豚狸,利用老桑叶和桑园套种的红薯叶喂养豚狸获得成功,当年发展到5000只,豚狸养殖业又成为平怀村增加收入的亮点。协会利用桑蚕和豚狸的粪便以及食用菌废渣加工有机肥,“变废为宝”再回到地里作桑肥。此外,每年4、5月份,几千亩桑园挂满美味的桑葚果,平怀村在此期间推出“到桑园采桑葚果,品农家桑葚酒”休闲观光活动,吸引城镇居民到平怀休闲观光游玩。至此,平怀村特有的 “种(桑、桑园套种黄豆、红薯)——养(蚕、豚狸)——加工(采桑椹、酿桑椹酒、桑枝种食用菌、蚕豚狸食用菌副产品加工桑肥)——种桑”的桑蚕循环产业链逐步形成。2011年平怀村养蚕3952张,产茧3007.6担,产值583万元,全村养蚕人均增收3606元;套种黄豆、红薯3500亩,种植食用菌30万棒,收获黄豆、红薯35万斤,食用菌50万斤,增加产值190万元;养殖豚狸10000只,产值100万元;加工蚕粪、豚狸粪和菌渣有机肥800吨,产值160万元;农家乐休闲观光收入50万元。利用科技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将桑蚕生产各个环节的资源充分利用,为平怀村创造出比单纯种桑养蚕多出近一倍的产值,每亩桑园因此增加了近1000元的产值,蚕农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

第3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一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重抓落实。为蚕农提质增效工作的动身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经大家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学习、促生产、扎实推进效能建设

组织全站干部职工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单位实际。不时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业务上重点学习栽桑育苗、栽桑、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及方格簇的运用推广。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定期与不定期学习相结合等形式,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扎实推进效能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二、抓蚕桑亮点。促进产业发展

促进全县蚕桑产业发展。1重抓20年高产优质桑园基地的规划建设。

为多养蚕打下了坚实基础,2做好桑园管理工作。抓好翻挖、嫁接、施肥、除草、及防治病虫害等各项工作。同时也促进了蚕业的稳步发展。

以统一培训方法,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站派专业技术人员对蚕农采取理论与现场操作相结合。依照蚕桑生产技术规范,重抓桑树高产栽培、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蚕病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宣传培训。全县培训人员6800人次,印发栽桑养蚕资料1余份。通过培训,使蚕农由外行变成了内行,成了养蚕能手。

提高养殖效益、合理调节农村劳动力等优点。通过小蚕共育,4积极推进小蚕共育。小蚕共育具有降低蚕病暴发。一方面合理地调节了劳动力,缓解了劳动力缺乏的矛盾;另一方面减少了蚕病的爆发,提升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益。

三、节约开支。

站院坝内及周边脏乱差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单位节约办公经费,为了深入学习落实科学发展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整顿。打紧一切开支,对脏乱的地方进行了清理整治,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整洁卫生的人居环境,从而提高了职工的精神风貌。

四、以人为本。

设备严重缺乏,由于我站办公场地极其拥挤。为此,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增设办公场地,添置办公设备,改善办公环境,从而激发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九九重阳节,支部一班人组织了退休职工及老党员共聚一起,欢度重阳节,并给他送去了慰问金,力所能及地给予职工的关怀。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

站在全年的小蚕集中共育上狠下功夫。全县发蚕种100张,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配合乡(镇)搞好小蚕共育100张,小蚕集中共育期间,特派专业技术人员长住共育点,向每个蚕农详细地讲解并指导共育工作,同时局部党员干部也亲临共育点,严格依照小蚕生长的生理特点,小蚕期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线、消毒等技术进行小蚕饲养,使小蚕生长健壮、整齐,无病毒感染,得到广大蚕农的好评。并通过达州市电视媒体对我县今年小蚕集共育工作做了详细报道和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以减少养蚕劳动力,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新技术。提高蚕茧质量。白兔、嘉禾两个乡推广面达100%蚕茧优良簇具推广在养蚕区域全面实施,推广率达到100%

六、蚕桑生产的缺乏

缺乏项目支撑。1蚕桑基础单薄。

劳动力大量外流。2生产规模小。

严重制约我县蚕业发展。3自然灾害频繁。

工作经费紧缺;另一方面是科技人员数量少,4科技投入缺乏。一方面是经费缺乏。技术水平整齐不齐,影响了统一技术规范的推广实施。

七、二0年的工作打算

立足蚕农增收,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产业增效,把推广桑蚕新品种,蚕业新技术,建设高产优质桑园作为全年工作重点,同时,要引导蚕农正确看待变化的茧丝绸市场,稳定不良情绪,搞好桑园种植和管理,规范养殖,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全县蚕桑产业继续健康发展。

抓好桑园改良工作,1加大桑树品种的改良力度。全面提高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全年计划改良桑树10万株。

冬管面积50亩,2做好桑树冬管工作。抓好伐条翻挖、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鲜茧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4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桑园间作;复种指数;技术推广;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3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128-1

0 前言

随着茧丝绸行情的波动,提高桑园复种,科学利用桑园土地,挖掘和发挥桑园生产潜力,提高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非常迫切,推广桑园套种是提高桑园亩产出率,促进蚕业增效,巩固蚕业发展促进蚕农增收的重大举措。近年来,为大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区在桑园的复合经营上进行了科学安排,提高了桑园单位面积的综合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在桑园的复合经营上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桑园的间作;二是桑园的养殖。

1 桑园的间作

1.1 间作桑园的类型

桑园的复合经营上,根据幼龄桑园和成林桑园的环境不同进行合理间作。

1.1.1 幼龄桑园 主要指当年及第二年的新植桑园,桑园的特点是树体小,桑园内光照充足,全年均可间作各种作物,一般可间作、花菜等喜光作物;青菜、雪菜、菠菜等叶类植物;榨菜、萝卜等块茎、块根类作物等。

1.1.2 成林桑园 是指栽植第三年及以后的桑园,桑园的特点是树体大,桑园已郁闭,生长季节下层光偏弱,适合间作的季节主要有晚秋、冬季休眠期和春季桑树开叶期,一般可间作青菜、菠菜等叶类植物,榨菜、萝卜等块茎、块根类作物,不宜间作喜光性作物。

1.2桑园间作的几种模式

桑树的不同生长期进行合理套种,有利于增加桑园收入,促进桑园管理,稳定桑园面积,提高综合效益。下面是我区桑园套种的几种主要模式。

1.2.1 桑-雪里蕻 在我区青墩镇套种比较普遍,10月底播种,不需移植,到翌年4月上旬收获,套种非常方便,管理也比较简单,年亩产6000斤左右,纯利润1000多元。

1.2.2 桑-榨菜 重点是做到适期和适度,适期即适期播种、适期定植、适期采收,播种适期是9月底至10月初,榨菜定植期一般在11月上中旬,苗龄35天左右幼苗有5-6片真叶为适宜,桑园套作一般在大白幅内栽3行,株距20cm,每亩套栽4000-5000株,每亩桑园可产榨菜2000斤左右,清明至谷雨期间为榨菜的采收适期。

1.2.3 桑-青蒜 桑园套种青蒜一般在9月上中旬,亩用蒜种100kg左右,在种前先把蒜瓣在水中浸泡1-2天,然后施肥、翻地、开沟种植,沟深3-4cm,行距7-8cm,株距2-3cm,8天左右出苗,晚秋蚕结束后应及时追施速效肥,当蒜苗达25-30cm时采苗出售。

1.2.4 桑-莴苣 适宜桑园套种莴苣的品种是圆叶莴,宜在9月份育苗,10月上中旬选择壮苗开沟定植于桑园行间,行距30cm,株距20cm,每亩栽植4000株左右,定植后加强肥水管理。

1.2.5 桑-银杏 每667m2地栽桑800-1000株品种桑,套种大规格的银杏苗20-25株,桑树的株行距为145-45cm,每隔2-3行套种大规格的银杏苗,株距为8-10m范围内定植比较合理。

1.2.6 桑-杭白菊 在浙江地区套种比较多,我市也有地区在套种。在4月上、中旬出土成苗,可用扦插、压条等方法育苗,生长期8个月左右,11月中下旬可收获。

1.3 桑园间作的经济效益

桑园间作后,增加了肥料的施用量和加强了土壤的管理,一般占桑园总收入的30%左右,但收入是非常可观的,像我区青墩镇套种的雪菜平均每亩增加纯收入1000多元。套种银杏,10年后一般每株400元左右,增加收入8000多元,而且这种套种模式成本小,一次性投资约50元/亩左右,不仅能提高光能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效益,而且是改善了了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也提高了桑园的竞争力。套种其它作物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但肥培管理一定要跟上。

1.4 桑园进行合理间作与不合理间作的两方面的影响

1.4.1 桑园进行合理间作的积极作用

(1)能充分利用桑园的空间和土地,增加桑园的复种指数,提高光能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2)能改良桑园的土壤结构,提高地力,不同作物的根系在地壤内分布不一,可以吸收利用不同土层范围内的养分。

(3)能保持水土,抑制杂草生长,改善桑园生态条件,有利桑树和间作物的生长,相互利用,兴利除弊。

(4)能节减桑园管理用工,在对间作物中耕、施肥、除草时,桑树也得到了培育。

1.4.2 桑园内不合理间作的反作用 在桑园内进行不合理的间作,就会扩大桑树和间作物的矛盾,造成相互抑制,特别是不利于桑树生长,使桑叶产量和质量下降,甚至树势衰败,桑树死亡。

因此,合理桑园间作应该做到因地、因时制宜,采用适宜的桑园间作形式,选择优良的间作物种类,并注意克服由间作引起的一些不利因素。

1.5 间作桑园的管理

必须加强间作桑园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在施肥后,不但使间作作物得到充足的肥料,而且还必须促进桑树的生长。在生长的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及时。在桑树落叶后,对桑园进行及时的治虫、整枝、清洁桑园、冬翻、施肥等措施,做到来年菜丰桑茂两不误。

2 桑园养殖

桑园养殖可充分利用桑园资源,尤其是秋冬至早春桑树无叶期间的土地资源和太阳能以及生长季节桑园内的杂草资源,使养蚕业与其它副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农村经济,同时通过桑园养殖还可增加肥料来源,减轻草害和虫害等。

第5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良种桑;温床;硬枝扦插

良种桑硬枝扦插是国内外蚕业工作者长期进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积累了不少资料,但鉴于良种桑在一般条件下很难生根成活,与其他苗木相比,桑苗价格又比较低廉,给该项研究增加了难度。因此,在实用化方面的研究难度更大。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在蚕业上的相互渗透,使该项研究的实用化已成为可能,现就良种桑电温床硬枝扦插的实用化问题谈几点看法。

1能保持桑树的良种性状

作为一种优良的繁殖和栽培方法,其后代的优良性状必须得到遗传,桑树温床硬枝扦插是利用桑树的营养器官进行扦插繁殖,在遗传方面能继承亲本的特性和特征[1-2]。只要亲本(品种)性状优良,利用此法得到的后代性状与母本一样。因此,只要亲本品种纯度高,繁殖的后代纯度可达100%。但传统的桑树袋接法,往往因嫁接未能成活,部分砧芽会萌发形成新株,而使生产上有一定数量的野桑混入其中,影响良种桑的纯度[3-4]。

2繁殖快,建园快,成园快

目前传统的桑苗繁殖与建园主要是用袋接法和袋接苗,这种方法虽有许多优点,但其成苗和成园时间长,需“1年播种(培养砧木),2年嫁接(培养嫁接苗),3年建园,4年成园”,从育苗到采叶养蚕,一般要3~4年时间。这种传统的育苗和栽桑技术已不适应目前早投产、早得益的生产要求。而桑树温床硬枝扦插技术能达到“春天扦插,春天移栽,秋季成苗和成园”,当年可采叶养蚕,获得“当年投产,当年得益”的效果。

3技术效果好

利用地加温线温床扦插,能使插穗在温床内得到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通气等条件,其发根率达90%以上,移栽成活率达95%左右。当年秋季苗高达1.5~2.0 m,如作一步建园,则当年秋末每棵桑树的发条数达2~3条,条长1.5 m左右,生产桑叶10 t/hm2左右。同时,与传统的袋接法相比,成活率提高20%~30%。

4穗条来源广

根据研究,要提高扦插成活率,必须利用桑树春伐枝条(春天养蚕之前春伐),这样势必影响春蚕生产,因此,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繁殖。而温床硬枝扦插法,利用冬季桑树剪梢的废条(冬梢春剪)进行扦插,同样可以获得好的扦插效果[5]。据统计,从一般桑园中用剪梢方法获得的插穗数量约15万株/hm2左右,为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

5生产成本低

据实际应用统计,桑树电温床硬枝扦插,由于扦插密度高(2 000株/m2),消耗的成本低(包括电加温线、生根剂、防晒网和电费等),平均每株约0.05~0.06元。如用作一步建园,与传统的袋接育苗相比,可节省成本70%左右[1]。

6生产季节和劳力安排好

温床硬枝扦插适期为3月中旬及其前后,幼苗经炼苗后在4月底前移栽,因此,该季节扦插不仅适合扦插成活和成活后苗木生长,且有利于劳力和农事的安排,既不影响春蚕生产,又不影响夏收夏种,与绿枝扦插相比,更具优势。

7技术简易,便于推广

温床硬枝扦插是一项现代农业技术在蚕业上的应用,它将温控、激素和现代栽培技术进行综合应用,既适合于农户,也适合于工厂化育苗,使桑树硬枝扦插技术从研究到生产有了突破,充分体现了该项目在同类成果中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而且与传统的嫁接法相比,广大蚕农更易学易做,便于推广。

8社会效益显著

鉴于与传统的袋接法育苗相比,时间缩短1年,单育苗土地成本就节省1倍,就安徽省6万hm2桑园,每年更新需要桑苗9 000万株,如采用温床硬枝扦插育苗,可节省土地600 hm2,另外,育苗劳力也节省30%左右。

9有利于蚕业技术的创新

在当今现代大农业的潮流中,传统的蚕业技术必须创新,才能适应其发展,在桑树栽培领域,传统的二年生成苗袋接育苗法必须改革桑树温床硬枝扦插,既可以用于当年成苗,也可用于当年建园,当年成园,从技术效果和经济、社会效益看,均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可逐步扩大推广。

10致谢

该文得到苏州大学沈增学教授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11参考文献

[1] 沈增学,胡子刚,王承欣,等.湖桑硬枝电热线温床扦插研究[J].蚕业科学,1992,18(4):220-226.

[2] 朱洪才,赵剑平.桑树硬枝温床土团扦插技术[J].江苏蚕业,2007,29(4):20-22.

[3] 朱洪才,赵剑平,成金凤,等.桑树硬枝温床扦插一步建园效果与技术[J].江苏蚕业,2008,30(2):27-28.

第6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关键词 蚕;饲育;设施;消毒防病;除沙

中图分类号 S8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290-01

为了使农民增收,永平县从2004 年开始,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了蚕桑产业,为永平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捷径。通过多年的发展,共计建设桑园1 400 hm2, 2012 年共计养蚕3 898张,产鲜茧137.33 t,实现产值521.854万元,单张产量35.2 kg,单张产值1 338.77元,均价38元/kg。虽然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与其他地方相比,农户养蚕的效益明显低下,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主要是养蚕技术不到位、消毒防病不力等因素造成的[1-3],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才能提高鲜茧的质量、产量,从而达到增效、增收。提高鲜茧质量和提高单产是一项系统工程,制约鲜茧质量提高、增产的因素很多,但行之有效的措施关键在于落实。现将蚕实用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以供蚕桑养殖户参考。

1 改进小蚕饲育设施

提高小蚕共育的标准和饲养水平,选择桑园环境优良、养殖水平高的养蚕户进行小蚕共育。对饲养过程严格要求,小蚕房远离大蚕房,做到专人、专具、专室,坚持小蚕共育技术,尤其消毒要严格全面。使用小蚕炕房育,做到有地垄、有对流窗,保温保湿,无不良气体,既保温又通气,温湿度调节均匀。

2 养蚕前消毒

养蚕前5~7 d,对蚕室和用具等,尤其是小蚕室进行全面消毒。消毒顺序为“一扫、二铲、三浸、四洗、五晒、六消”。为了保证消毒工作全面彻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蚕具。先在水中浸泡12 h,然后彻底洗净其正面和反面的污迹、浮丝、死蚕、蚕粪等,同时在消毒池内浸泡杀菌30 min。消毒后,在共育室内加温至25 ℃以上,用浓度为1%的漂白粉液喷雾消,密闭24 h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再晾晒蚕具,进行曝晒杀菌。二是蚕室。铲除地面尘土,如果是水泥地,则用清水冲洗,反复进行数次,再用鲜石灰浆和消特灵各消毒1遍,以保证所有的污物均被清除,不留死角。蚕种进入共育室前进行1次蚕室地面消毒,再用熏烟剂消毒1次,按照“三消一熏”的要求进行操作。三是室外。蚕室周围也要彻底打扫,减少病原菌侵染的机会。四是药剂选用。为了提高消毒效果,针对往年蚕发病情况选择适宜药剂,按规范要求配置药剂浓度,从而有效降低各类病原物存活基数。

3 精选桑叶,精养小蚕

为了保证小蚕发育整齐、健康,应选用精良的桑叶,提高其体质,减少大蚕时期的发病率。因此,小蚕用叶方面需要在田块、枝条、叶片等选择环节精心准备,保持桑叶新鲜,还要做好桑叶贮藏。针对不同龄期的小蚕,坚持高标准选叶,1龄用黄中带绿、柔软的2~3位叶,2龄用绿中带黄、较柔软的3~4位叶,3龄用浓绿色、稍软的4~5位叶。做到小蚕精喂,因小蚕生长速度快,所以喂叶要均匀,并及时扩座、匀座。蚕在眠中消耗体力多,一般抵抗力较弱,因此要做好眠起处理工作,做到“眠前食饱,适时加网,眠中管好,适时饷食”。

4 养蚕期消毒

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防控蚕病,针对各个季节蚕病特点,建立健全的养蚕期间卫生制度。饲养人员进入蚕室、贮桑室需换鞋;切桑前、给桑前、扩座前、除沙后必须洗手,即坚持“三洗手、两换鞋”制度。对弱小蚕、迟眠蚕等不良个体,应严格淘汰,并放入指定的消毒池。每天更换蚕室门口铺的新鲜石灰,蚕室地除沙后及时消毒,搞好蚕室、贮桑室卫生以及蚕室周围环境卫生,对蚕沙统一堆放消毒。坚持每天对蚕体、蚕座消毒,小蚕期以小防1号为主,鲜石灰粉为辅,大蚕期以鲜石灰粉、防僵粉为主,大防1号为辅,消毒最好在早上给桑前进行,消毒后所喂桑叶不能有水,注意防病1号不能与鲜石灰粉混合使用。

5 除沙

小蚕时期,为保持蚕座清洁,减少遗失蚕,一般1龄不除沙,2龄起除、眠除各1次,3龄起除、中除、眠除各1次。除沙时动作要轻,避免高温除沙,拾净未爬上网的蚕,注意防止蚕受机械损伤,同时调整蚕座面积,促进蚕的生长发育。大蚕对高温多湿、闷热环境、不良气息的抵抗力较弱,要求其生长环境低温干燥,通风换气良好。大蚕食桑量大,需勤除沙,1.0~1.5 d除1次,做到稀座饱食、良桑饱食、稀放畅养。

6 加强饲管,养好大蚕

在每龄盛食期必须达到该龄期的最大蚕座面积,经常开门窗,保证室内空气对流。温度低时要补温,防止5龄过长,降低出丝率;温度高时则要设法降温,通常用瓦面喷水加盖树枝、室内放冷水等方法。大蚕期用叶占整个蚕期的95%,劳力、蚕室、蚕具占70%,合理安排劳力,保证蚕室、蚕具充足够用。坚持3~4眠提青分批,使蚕能够饱食就眠,及时淘汰病弱小蚕。眠中湿度要前干后湿,用1%漂白粉液补湿,使蚕儿易蜕皮,蚕体得到消毒。做到早止桑,迟晌食[4]。不能采过熟叶和嫩叶喂养。

7 后期管理

按龄期规定添食各种防病药物。病、死蚕要放入3%的石灰浆消毒缸内,处理1 d后深理。加强桑园管理,严防农药废气等中毒,桑园治虫时要统一药物品种、浓度、时间,受废气污染的桑园进行喷水清洗,控制中毒现象。加强后期管理,努力保全茧质。上簇和簇中管理对提质增产至关重要,簇中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蚕茧的上车率、色泽、净度等。 使用优良簇具,以折簇为主,有条件的可使用方格簇。观察熟蚕特征,适时上簇,掌握好上簇密度,做到先熟先上,后熟后上,分批上簇,适时上簇。根据熟蚕的背光性、向上性、背风性做好簇中保护,严禁高温排湿,做到“三匀三干燥”,即蚕老熟程度均匀,上簇密度均匀,光线均匀;簇具干燥,簇室空气干燥,蚕茧干燥。最后根据不同养蚕季节的特性适时采茧,采茧时一定要选茧分级,采下的鲜茧要及时出售[5-6]。

8 养蚕后消毒

蚕茧出售后立即在蚕室、簇室地面撒1层鲜石灰粉,用1%漂白粉液浸泡蚕具,用福尔马林喷洒蚕具,必要时进行熏蒸消毒,然后进行打扫清洗;同时,对周围环境也要进行严格消毒,遵循扫、洗、刮、刷、消的原则,把大量病原及时就地消灭,有效防止病原扩散,降低存活基数,保证翌年养蚕工作的顺利进行。

9 参考文献

[1] 张如斌.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69-170.

[2] 王瑞祥,顾海洋,奚志兵.提高夏秋茧质量的技术措施[J].江苏蚕业,2009,31(1):38,20.

[3] 孙帆.蚕常见病的症状识别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2):96-97,101.

[4] 钱忠兵.我国家蚕人工饲料育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9):117-118,133.

第7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七星关区撒拉溪镇蚕桑种植基地基本情况简介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结合省、市、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关文件精神。撒拉溪镇坚持以促进人民增收为目的,以推动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调减特定区域玉米种植为抓手为目标。围绕G326国道、S20毕威高速为产业结构调整主线,2018年,全面退出G326国道、毕威高速沿线、重要水源点、25度以上坡耕地等重点区域的玉米种植,以点带面,千方百计调减其他区域的玉米种植。

一是综合考虑撒拉溪镇各村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现状等因素,立足我镇 “一核两翼三纵横”产业布局。重点在S20毕威高速路沿线杨柳村-沙乐村种植蚕桑3000亩(其中杨柳村1200亩,直接参与农户28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沙乐村1800亩,直接参与农户51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2018年,将以杨柳-沙乐为中心,向邻村辐射,力争种植规模达到10000亩。

二是纵深推进“四众”模式,助推“三变”改革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载体。深入细化“众筹、众议、众创、众享”促“三变”的农村改革措施。按照“公司+村社一体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农户)”、“农业科技人员+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主要由毕节盛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额投资、七星关区农牧局提供技术指导、撒拉溪镇组织劳动力负责实施,基地计划投资8000万元,目前已投资2000万元,通过向农户按照500元/亩,以后每5年递增5个百分点标准流转土地。基地按标准化、规范化要求种植,配套建有养蚕房、机耕道、采桑叶便道等基础设施。目前,标准化养蚕房正在修建中,机耕道、采桑叶便道即将启动。

三是找准利益联结结合点,助推贫困户脱贫增收。贫困户除获得土地流转费收入外,在企业用工必须优先保证贫困户劳动力。仅在栽种蚕桑之间,沙乐村就有12个贫困户劳动力参与,平均工资150元/天左右,参与种植蚕桑贫困户家庭,月净增收入4000元;在田间管理除草期间,参与务工劳动力基本都是贫困户,按照10元/小时计价,平均每天可获得收入80-100元。因基地刚建成,在下一步蚕桑养殖中,只要贫困户有劳动力的家庭,公司根据家庭饲养能力,按照300元/张蚕床租赁给贫困户饲养,每张蚕床可产蚕茧80-120斤,每张蚕床需要100元蚕苗成本,贫困户自行到桑园采摘桑叶进行饲养,由公司全部回收所产蚕茧(目前市场蚕茧鲜茧价格26元/斤),贫困户只要养殖一张蚕,每次可获得收入按最低算2080元,扣除租金和蚕苗成本400元,每次可收入1600元,一年最低可以养四次,养殖一张蚕每年可增加收入6000元以上,一般家庭可同时养殖3-4张蚕,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0元,大大增加了贫困户收入。另外,公司和合作社达成合作协议,每年将15%利润分配给合作社,村社一体合作社将10%用于贫困户的分红,5%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通过测算,进入丰产期后,合作社每年可获得100万元以上利润分配额,将有70万元将向贫困户分红,让贫困户有持续收入稳定脱贫。

第8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中,中国农民很早就有了“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成功多”的“天、地、人、稼”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并由此创造出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可以缓和人、地、水等紧张关系,还较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其中饱含着古代农人渗着汗水的智慧,同时,也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舍一”的最高理想融化到一点一滴的寻常劳作之中。而桑基鱼塘就是其中体现,^水共生和谐的典范。

乘坐飞机在珠江三角洲向下俯视,你会看到蓝绿相间的各种框格,活像~幅巨大的棋盘,蔚为壮观。如果风和日丽,你还会看到身着艳装的少女娴熟地在桑丛中劳作,手握舵盘的小伙子悠然地在河汉中行船。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桑基鱼塘地区。

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民在长期与水涝灾害斗争中,创造出的经济效益高、物质循环利用好的人工生态系统。这里地势低洼,是著名的水乡,在雨季汛期,人们饱受水害之苦。农民为求生存,逐步摸索出挖深鱼塘、垫高基田的巧妙方法,形成基塘系统,塘中养鱼,基上种植。这种形式在明朝中期已有记载,经不断发展得以完善。

基塘名称随基面种植作物而不同,最早出现的是果基鱼塘,“凡塘基堤岸,多种荔枝、龙眼”。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蚕丝业比果品业获利更多,且种桑养蚕可与养鱼有机结合,因此,当地农民纷纷弃果植桑,桑基鱼塘开始占优势。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生丝出口量减少,价格暴跌,基面改种甘蔗,发展了蔗基鱼塘。另外,有的基上种植茶、蔬、药材、作物等,这种基塘被称为杂基鱼塘。目前,四种基塘同时存在,形成桑基鱼塘家族,其中以桑基鱼塘和蔗基鱼塘面积最大。

基塘家族是低地水网地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良好的生态系统,它在历史上为当地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享有较高的声誉。其中,桑基鱼塘的结构最复杂,它在种养结合的基础上,可实现种、养、加全面规划,生态效果好,经济效益高。因此,桑基鱼塘为基塘之魁首。

桑基鱼塘系统的基本循环是:塘基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正是:“桑茂蚕壮猪肥鱼大,塘肥基好茧多丝优。”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桑基鱼塘系统又锦上添花。首先,基面以桑丛为主,发展为更高效的陆地生态系统。除了桑与农作物的间作和套种,秋冬割桑后,还种蔬菜用于喂鱼和出售,夏季在基沿和塘面搭架种菜种瓜,充分利用空间增收,又给鱼塘遮荫。其次,在鱼塘内搞立体养殖,不同鱼种混养,占不同水层,和平相处、各得其所。鳙鱼主食浮游动物,鲢鱼主食浮游植物,草鱼居中,主要以投放的青饲和蚕沙为食,它排出的粪便又是其他鱼的良好饵料。鲮鱼和鲤鱼在底层也有丰富的沉渣和新鲜美食。再者,桑基鱼塘促使一些加工业,如缫丝厂、饲料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等应运而生。加工行业的出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使基塘系统初级产品不断增值。桑基鱼塘日趋完美,已发展成为人口稠密的水网地区较好的农业生态工程。

到了清代,“桑基鱼塘”作为珠江三角洲一带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最早记载于《广东新语》。即桑地依赖于鱼塘肥泥,养蚕依赖桑叶,而鱼塘则依赖于蚕沙这样互相依存的形式。据《高明县志》(1894年)载:“将洼地挖深,泥覆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基六螗四,基种桑,塘畜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也就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患,收到了“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前一环节的废弃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物(如蚕沙饲鱼),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第9篇: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范文

人类使用天然纤维的历史十分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然而,近年来随着我们经济条件、科技水平、观念意识的不断提升,天然纤维行业从种植、加工、生产到销售等方方面面遭遇了许许多多前所未有的难题,有些由于问题长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甚至已经关乎到个别天然纤维行业的存亡。

当劳动力“减法”遇上发展的“加法”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常用的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的种植、养殖都包括在传统农业的大范围之内。从古至今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但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政府倡导下的城镇化建设等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了城市,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留守在农村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小孩或少数没出去的年轻人。

因此,目前我国农村直接从事天然纤维种养殖生产的劳动力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所以,天然纤维的产量虽然由于品种不同稍有差异,但总的来看都是在走“下坡路”。不难想象,长此以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纺织服装业将会为天然纤维原材料的来源问题而犯愁。

四川省嘉陵江边有一座美丽的城市,自古以来这里的人们就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习惯,并因此获得了“丝绸之乡”的美誉,成为了嘉陵江畔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不久前数位外省游客慕丝绸之名而来这里,希望切身感受巴蜀大地蚕桑文化之精髓。但是,当他们向好几位当地人打听“如今绸都何处农村还在养蚕”这个问题时,这些人无不一时语塞,任凭思绪在记忆中快速搜索也难以想起,只能模棱两可地呵呵,道:“养蚕子啊,那是好久以前的事情了哦,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嘛……”

该市字库碑村地理位置偏僻,全村基本上处在丘陵地形之上,山地、坡地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以往,这个村的群众经济收入主要就是依靠栽桑养蚕。彼时,在养蚕季“伺候”蚕虫那可是头等大事。包括村民的婚嫁之类的活动都尽可能避开养蚕时节。可谓是家家户户齐上阵,男女老少养蚕忙。

每年的4月中旬,正是一年春蚕养殖的高峰季节。然而,在这个传统的桑蚕养殖地,并没有往年人声鼎沸、忙忙碌碌的场面,而只见到一棵棵缺乏管理,严重营养不良,显得羸弱憔悴的桑树孤零零地“站”在田坎之上。整个村子十分安静,几块撂荒的田地里,无名的野草已经长到及腰高,带给人一种破败荒凉的感觉。

迎面赶来的村支部陈书记向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下村里的情况。当被问及目前村里年轻人还有多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以及蚕桑产业,这位皮肤黝黑略显腼腆的中年男人告诉我们,尚留守于村,还算年轻者除他本人和村主任两人之外,仅20余人。村主任是一名回家不久的退伍军人,回来之后承包了一些土地原准备搞蚕桑养殖,但遇到很多实际困难之后便转而养起了山羊。据说,就在我们谈话的时候这个年轻的村主任正独自在山上的承包林子里放羊。

中午时分,在村委会的屋子里我们见到这位姗姗来迟的年轻的村主任。在谈及蚕桑生产时,他便一股脑地开始倒起了“苦水”。缺资金、缺劳动力、缺技术、缺信息、缺销售渠道等等问题从他口中不断“涌现”。总而言之,蚕桑生产在该村是要啥缺啥,怎一个“难”字了得!

在这些问题里面,蚕桑产业严重缺乏配套资金是首要的难题。无论是修建标准化蚕房,还是对坡地、山地上的桑树进行科学化管理以及配套的水利设施建设,乃至于聘请工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这些前期投入又必须等到鲜茧出售之后,才能得以回笼。这样的资金缺口,对于普通农村群众来说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是直接导致蚕桑养殖业难以形成规模,始终还是维持一家一户零散经营现状的根本原因。

其次便是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严重压制了农村蚕桑产业的发展。在四川农村养蚕旺季,也就是蚕子进入四龄、五龄阶段需要大量啃食桑叶的时期,养蚕户一般都需要请外面的劳动力帮忙。目前,四川农村劳动力确实不好找,包吃包住每天150元的工价,还要沾亲带故才请得到。据了解,有一些村民曾计划将周围外出务工邻居的田地拿过来,扩大自己的蚕桑养殖规模。但后来就是考虑到劳动力稀缺且成本偏高,而不得不最终放弃。

还有,就是绝大部分村民在进行蚕桑的种养殖时,缺乏科学化种养殖技术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有一定规模、种养殖量相对较大的养蚕“大户”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不懂得消毒措施的重要性,不了解大蚕定期除沙的原因,经常导致蚕病的大规模暴发。养蚕“大户”朱福成所在的地方交通十分偏僻,有一年当他家的蚕虫蚕病暴发之后,他只好骑着自己的摩托车穿行于崎岖的机耕道,耗费近两个小时才能赶到乡里找到唯一的一位兽医求助。但是,乡上的兽医毕竟水平有限,并且仅擅长于治疗猪羊、鸡鸭的疾病,对于蚕病的突然暴发也只能临时翻书找药。待到县里的蚕桑专家赶来时,朱福成家的蚕虫早已经死亡大半。

再者,就是我们农村的群众普遍缺乏信息获得的渠道,以及对于信息这个概念的认知。众所周知,蚕茧、蚕丝价格每年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波动。茧价或高峰或低谷的时候,大量的农户便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或栽桑或毁桑的行动。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打击了大家从事蚕桑种养殖的信心。这都是因为蚕农们信息不灵通造成的后果。

蚕桑种养殖业面临的种种问题,其实都是我国各种天然纤维生产中的一个缩影。包括新疆的棉花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说,虽然每年都有来自各地、数量庞大的进新疆采棉花的“大军”,但是,逐年上涨的采棉价格,也是让新疆棉农颇为头疼的问题。再比如说湖南省非常出名的苎麻产业,也无时无刻不在面临着研发资金、创新资金、生产设备更新换代资金、收购资金以及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还比如说内蒙古的羊毛、羊绒产业,同样也存在由于生产技术不科学、不严谨而导致的羊毛绒纤维质量下降的问题,现在有些地方生产的羊绒粗细堪比过去的羊毛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那么,天然纤维行业面对如此众多的问题如何破局呢?值得庆幸的是办法总比问题多。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群众就在摸索中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并进一步改良的办法。

因为劳动力短缺,凉山州很多地方甚至出现有桑无人养蚕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陆续尝试了养蚕大户、农民专合组织、小蚕共育等方式,并且创造性地推行养蚕“省人”机制。由有技术的专业户负责小蚕饲养,不但保证了质量还解决了窝工的问题。经过县上集中催青、小蚕共育两个阶段各10天的喂养,到蚕农手上的蚕宝宝已进入二眠三龄阶段,仅需待半个多月即可上蔟。同时,合作社社员之间,可以实现劳动力盈亏调剂,多余劳力户可以向缺劳力户输出劳力,这种输出以合作社出面协调,既方便又信息对称。

据了解,通过这种养蚕“省人”机制的实施,凉山州过去一季喂半张蚕也要动用一家三四口人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现在平均一家春蚕、夏蚕、秋蚕、晚秋蚕四季可养蚕100张以上。通过养蚕群众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也就自然而然地把养蚕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毋庸置疑的是,我国除了矿物纤维之外的所有天然纤维种养殖几乎还全部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成本偏高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天然纤维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在天然纤维生产过程中群众对于资金的巨大需求,也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目前看来一些地方采取的“政府投一点、龙头企业解决一点、农民自己筹集一点”的方法来解决天然纤维种养殖中所需资金不足的问题,确实还是行之有效的,值得大面积推广,并希望能够集思广益再加以创新。

当需求的“乘法”遇上市场的“除法”

我国人民群众对于天然纤维优良性能的了解和认可程度可谓是根深蒂固。小时候我们从长辈那里就开始知道了,冬天穿的衣服,盖的被子不论是面料还是里料,最安逸、最舒服的就是纯棉产品。夏季来临,酷暑难耐,使用麻纤维的纺织品则让人感觉格外凉爽。当然,如果你家境优越选择真丝绸纺织品来使用自然是更胜一筹。

到了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加强,大家对于天然纤维纺织服装产品的需求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曾经有一位邻居的大婶,为了保证买到几床货真价实的蚕丝被,硬是连续数天每天早上6点半出门搭乘公交车,耗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赶到附近乡镇一家专门制作蚕丝被的作坊。然后“把守”在那里,从蚕茧下水煮开始,亲眼“监视”起整个蚕丝被的制作过程。用她自己的理论就是要“眼见为实”,确保自己买的蚕丝被货真价实。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在棉絮加工店里面发现全程把守、监视的消费者。另外,中国人在办丧事的时候始终用一个成语叫“披麻戴孝”来表示儿孙对于逝去长辈的哀悼和孝顺。这同时也表现出群众对于天然麻纤维的需求,才是属于真正的刚需。因为,我们从来也没有听说过有人披尼龙戴孝,披涤纶戴孝。

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广大消费者对于天然纤维制品的喜欢程度是其他国家消费者无法企及的,并且随着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手中的余钱越来越多,对于天然纤维纺织品的消费需求更是翻着倍往上升。也就是说,老百姓对于天然纤维的需求最近这几年是以“乘法”的方式在增加。

然而,市场需求量上涨的同时,一部分天然纤维纺织品的销售情况却相反出现了“门可罗雀”的情况。

众所周知,真丝绸面料具有透气、轻薄、光滑等优点,历来都是制作睡衣、内衣产品的首选。但是,在四川很多城市里真丝绸纺织品商店的销售长期处于萧条的境地。难道是真丝绸纺织服装产品价格昂贵,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其实不然,以真丝绸女士睡衣来看,中档产品门店价格也不过200来块钱,工薪阶层也完全能够承受。

那么,问题何在呢?通过对一些消费者的调查我们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他们因为对于真丝绸知识的匮乏,而产生的担心买到假货导致的不敢买、害怕买的心理。老实说,一件真丝绸睡衣200块左右的价格,虽然钱不算多但横向一比较,确实比化纤睡衣、混纺睡衣昂贵许多。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呢?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天然纤维企业、行业对于其纤维特性、鉴别方法的宣传力度严重不够。今年5月的一个周末上午,笔者到本市图书馆看书,恰好遇到图书馆的放映厅在免费放映一场“公开课”。“公开课”的内容是苏州大学一位女老师在讲授“丝绸”相关的知识。包括丝绸文化、丝绸之路、真丝绸鉴别等等。实事求是地说,笔者听完这堂课之后如醍醐灌顶,似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虽然花费了一上午看书的时间,但显然是获得了知识,受益匪浅的事情。

但是,能够容纳几百人的图书馆放映厅里稀稀拉拉坐了不到10个观众。当然,在目前烦躁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到图书馆看书的人毕竟为数不多,这其中对于纺织服装感兴趣的就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观者寥寥的现象也不奇怪。但是,我们天然纤维行业的相关企业、部门是不是也应该从中认识到,对于天然纤维知识的宣传也应该“以变应变”呢?

比如说,把放映这种宣传教学片的地点从图书馆转移到闹市区的大屏幕上;把这种略显冗长、乏味的讲课改变成群众听得懂、喜欢听的方式来表现等等。

实际上,普通消费者对于天然纤维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渴求的。一旦大家都了解了、弄懂了天然纤维纺织品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鉴别方法,自然而然就会“大胆”地去消费,也就能够彻底解决目前天然纤维销售市场的“除法”现象,从而使得我们天然纤维纺织服装企业迎来更加美好的前景。

以质量的优势来克服被“吃”掉的危机

近些年以来,由于我国服用合成纤维、再生纤维的高速发展,天然纤维及其纺织品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挤压和侵蚀。特别是一些新型服用纤维在综合性能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大部分天然纤维原材料。仅仅只是在个别纤维特性方面还不如天然纤维优异。所以,对于我国天然纤维行业来说,最大的竞争来自于合成纤维行业和再生纤维行业。天然纤维纺织品的市场份额也不可避免地正在一点一点被后者所“蚕食”。

同时,还有一些天然纤维原材料正被消费者们真真切切地吃进了肚子。这其中被大家吃得最多的便是北方出产的柞蚕蛹。人们起获柞蚕蛹的方法需直接将柞蚕茧从中剖开,这样就导致被取蛹之后的柞蚕茧再也无法抽丝获得柞蚕丝。之前食用柞蚕蛹一般仅限于辽宁一代,量不是很大。但随着经济发展,习俗文化的不断交流融合,食用柞蚕蛹的风气已经开始向南方蔓延。

2015年劳动节中午,在四川某市公园门口一家烧烤摊子前人声鼎沸,十分兴旺。很多游客围聚在摊子前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个蚕蛹咋这么大哦。”只见一盆子足有鹌鹑蛋大小的柞蚕蛹正被商贩一个一个往竹签上穿。据了解,烧烤柞蚕蛹每三只一串售价12块。当地本来就有食用桑蚕蛹的习俗,群众突见如此“巨型”的蚕蛹自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购买。不到一个小时,这一盆柞蚕蛹便销售一空。折算下来,每只柞蚕蛹均价竟然高达4元。这个价格显然比用于柞蚕丝的加工生产附加值要高出很多。

同样也在四川,有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大量利用柞蚕蛹进行生物天敌的寄生使用;另外还有一些公司利用柞蚕蛹进行人工虫草的栽培生产等等。不可否认的是,大量柞蚕蛹被端上餐桌对于本来就产量不多的柞蚕茧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来,很有可能造成柞蚕丝生产企业因为原材料被大家吃掉了,而无丝可以缫。二来,会直接导致柞蚕茧的价格暴涨,引发整个行业的动荡。

面对这种困境,天然纤维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只有以产品更为优越的品质来克服种种潜在的危机。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天然纤维行业中的质量混乱现象还远远没有被彻底杜绝。

以桑蚕为例,过去各乡镇都有茧站专门负责收购鲜茧。其中还有专门负责质量的工作人员,对于蚕农出售的茧子进行分级,质量好的茧子价格就高,反之则低。而现在,走村串巷的个体蚕茧贩子取代了茧站的收购工作。但是他们不会对茧子进行分级,拉不开优劣茧的差价,全部是采取一概而论的方式收购。这就直接导致了蚕农的心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转而开始盲目地追求蚕茧产量。大量的黄斑茧、毛脚茧、薄皮薄头茧被一股脑送到了丝厂,造成了缫丝质量的下降。

毋庸置疑的是但凡是质量上乘的天然纤维及其制品,不但价格高并且从来不愁销路。比如说,从明代开始浙江湖州府出产的“湖丝”就因为质量优异而至今享誉全国。再比如说,普通消费在购置加工棉被的时候总是强调要用“新疆棉”。这皆因为“湖丝”和“新疆棉”的质量好,它们在老百姓心目中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高级优质“烙印”。我们经常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群众认可的天然纤维及其纺织品即便是价格稍高一点,消费者也会争相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