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范文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污染治理分析报告

第1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范文

1.环境审计的本质。环境审计本质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检查论、评价鉴证论和经济监督论。检查论认为,环境审计本质是对各类环境信息的检查;评价鉴证论认为,环境审计是传统审计的一种延伸,与传统审计一样,本质是种鉴证活动;经济监督论更侧重于环境审计的监督作用,认为其是对环境责任受托履行情况的监督。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环境审计本质是一种共同治理活动。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检查论过于侧重审计的过程、经济监督论又过于强调审计的作用。从环境审计与审计的关系中就可看出,环境审计是审计在新领域的应用,因而环境审计和审计同宗同源,其本质应该是一致的。因此,鉴于环境审计本质的指导与制约作用,环境审计在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的本质是通过对水污染治理活动的监控,对受托流域水污染治理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鉴证。

2.环境审计的主体。目前我国的审计体系包括审计机关、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个部分,因而在我国水污染治理中需要考虑的审计主体还是传统审计的三个主体。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政府审计在环境审计中应占主导地位:在我国环保资金来源及用途方面,环保项目作为公益性项目,其资金的最大投入者为国家,国家最有需求且最有责任对其进行审计;在审计的权威性方面,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威性最高;在审计主体力量方面,国家审计机关有足够的能力吸纳相关技术人才实施环境审计。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水污染审计的内部动力,最了解本企业的水污染治理情况,最具能力发现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审计的第三方,相对目前的政府环境审计与企业自发开展的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最强,其发表的环境审计报告公信力最强。由于我国环境审计的开展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在我国水污染治理中开展环境审计应以政府审计为主,并逐步推行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

3.环境审计的客体。水污染治理环境审计客体的选择上应依据具体的审计目标和相关标准规定进行分析,具体可从环境治理项目审计和生态恢复效果审计两个方面进行审计。另外由于环保政策对于环境保护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环保政策主要包括环境管理措施、绿色信贷等金融政策、环保技术创新政策和环境会计政策等,因而环保政策的实施情况也应作为审计客体的重要部分。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环境审计客体的选择应主要包括水污染治理项目、生态恢复效果及环保政策的实施情况。

4.环境审计的目标。政府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应包括确保现行政策的执行并揭示违规行为,促进完善环境保护管理监督体系和落实环保措施,从有效性和充分性两个层面评价环境管理系统,促进环保资金的有效合理使用;内部审计的具体目标主要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受托环境责任及其履行状况的公允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民间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评价环境报告的合规性,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效率,环境活动的效果并对被审单位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意见。目前环境审计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审计部门,全国范围内针对环境审计的民间审计尚未发展起来,企业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并非适用所有的审计对象,因而现阶段应首先对政府审计目标进行界定。因此水污染治理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具体目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制定:反映流域的环境治理状况;揭示企业水污染治理责任的履行情况,特别是重污染企业的治理责任履行情况;水污染治理相关资金收取、运用情况及水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效果;政府水污染监管体系和政策的有效性和落实情况。

二、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环境审计的程序和方式

1.环境审计的程序。在我国水污染治理中开展环境审计,其审计程序基本上可以遵循传统的审计程序,其过程主要分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这三个阶段。在环境审计程序的设计上应该特别注意环境审计小组成员的组成和审计对象的确定,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审计小组还应对企业前次审计的整改情况开展的后续审计进行复核,这有利于促进相关部门履行水污染治理责任。

2.环境审计的方式。基于水污染的区域性、复杂性和累积性等特点,水污染治理项目中环境审计方式的选择应结合审计客体的不同特点采取周期性审计或者周期内跟踪审计,也可以将这两种审计方式相结合。周期性审计就是根据我国各流域水污染治理计划的具体执行周期,对水污染治理工程的完成情况开展事后审计。周期内跟踪审计即在前一审计的基础上,跟踪审计水污染治理情况,评估生态功能的恢复情况,对水污染治理的经济活动进行事中审计,以发挥环境审计免疫功能在水污染治理中的作用。

三、我国水污染治理中的环境审计报告内容及形式

第2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的概念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是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重要手段,是保证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并有效运行的最后一道关口,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环境保护设施:建设项目为自身污染物达标排放或满足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要求而必须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设施、装置、设备:专用于环境、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既是生产工艺中的一个环节,同时又具有环境保护功能;用于污染物回收与综合利用;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测工作配套;用于防止潜在突发性污染事故。

建设项目为维护其影响的生态环境而必须采取的环境保护工程措施包括:生态恢复工程、绿化工程、边坡防护工程等。建设项目为满足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对原有污染物一并治理的要求以及为新建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而承担的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和区域污染物排放削减中的污染治理工作而建设的污染治理设 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管理、运行及其效果和污染物排放情况全面的检查与测试。验收监测执行标准:指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所依据的标准,作为判定建设项目能否达标排放的标准,是通过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的依据。验收监测参照标准:这里所指参照标准为建设项目投产时的国家和地方现行标准以及参照执行的其他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及企业污染防治整改提供的判定标准。验收监测参照标准一般不作为竣工验收的依据。随着环境管理的深化和加强,我们还会遇到新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技术,需要不断完善有关标准和管理规定。但总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客观公正的反应企业环境污染状况,有利于“三同时”制度执行,有利于控制污染,有利于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确保新建项目不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2 验收监测的一般工作程序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分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因所在地区已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而编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评价时编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监测内容较多的建设项目,应通过收集有关的技术资料、现场勘察、编制验收监测方案、进行现场监测,以验收监测报告形式报告监测结果。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分类,编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并且验收监测内容比较简单的建设项目,通过收集有关的技术资料、现场勘察、进行现场监测、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表形式报告监测结果。填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建设项目,只对有一定污染物排放规模和按要求应设有废水、废气、噪声处理设施的污染源进行监测,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表形式报告检查结果。

验收监测方案编制的基本要求,验收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简述内容:任务由来、依据,尤其要阐明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结论意见、环保对策、措施及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文件的要求;2)建设项目工程实施概况:工程基本情况,生产过程污染物产生、治理和排放流程,环保设施建设及其试运行情况;3)验收监测执行标准:列出应执行的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名称、标准编号、标准等级和限值,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复中的特殊限值要求,《初步设计》(环保篇)中的环保设施设计指标或要求等;4)验收监测的内容:按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等分类,全面简要地说明监测因子、频次、断面或点位的布设情况,附示意图;采样、监测分析方法;验收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5)现场监测操作安全注意事项(必要时针对工厂实际情况制定);6)对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的内容。验收监测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验收监测报告应充分如实地反映现场检查和现场监测的实际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应进行必要和符合实际的分析。对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和总量控制的达标情况和检查情况等给出明确的结论和进行必要的描述。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3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及应注意的问题

验收监测方案的编制。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方案是对一个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对环评报告书提出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和环保设施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监测的计划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前言部分:一般是简述建设项目和验收监测任务的由来,建设项目的历史沿革,工程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的时间,委托单位,负责验收监测的单位,现场踏勘的时间等等。2)验收监测的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建设项目环保管理的法规、办法、技术规定;与本建设项目有关的环保技术文件;国家、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对本项目有关的批复意见;建设项目方有关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的自检报告及委托验收监测的委托书。3)建设项目的工程概况: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概况;建设项目工程的基本情况;生产工艺情况、生产的原辅材料,主要污染源,环保设施的情况。并交代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结论和建议,以及各级主管部门对环评报告书批复要点及审查意见。4)验收监测评价标准和监测内容:评价标准应列出国家或地方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环评时适用的和现行的)。监测内容应按照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分类,全面简要地说明监测因子、频次、监测点位布设情况,附示意图,采样、监测分析方法,验收监测的质量控制措施等,能有监测点位置照片附上更好。5)环境管理检查:项目建设初期、建设期间和试生产阶段执行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情况;环保设施、竣工及运行情况;潜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情况;工业固(液)体废物处置和回收利用情况;生态恢复、绿化建设及植被保护情况;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保护办法落实情况;施工期、运行期扰民现象调查;环保组织机构及规章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等。

现场监测时需注意的问题:1)现场采样期间应经常查看工况是否正常。2)有关敏感点监测时要讲策略,不要因为测试引起新的纠纷,造成不必要的麻烦。3)监测职能科室现场发现问题,可以直接补测;报告中编写的内容及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验收监测报告根据验收监测结果和环保验收工作的需要进行编制。前言、验收监测依据、建设项目工程概况、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意见及其批复的要求和验收监测评价标准的部分的编写应在监测方案的基础上,加入需要补充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监测期间工况分析:主要交代在监测期间该厂的生产是否正常运行,生产负荷有否达到竣工验收监测要求。监测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介绍监测分析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执行情况和结果。验收监测结果及评价:验收监测结果,包括排放浓度、排放速率、废气量、年排放量等以及无组织排放监测值,厂区周围环境特别是敏感区环境质量的监测值等。根据验收监测的评价标准和指标,对各种污染物排放浓度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环境管理检查:根据验收监测方案检查内容,逐条进行说明。根据现场监测、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结论中明确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改进的设施或措施建议等,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见和建议:

a.环保设备对污染物的处理效率及污染物的排放未达到原设计指标和要求;

b.环保设备对污染物的处理和污染物的排放未达到设计时的国家或地方标准要求;

c.环保设备对污染物的处理和污染物的排放未达到现行有效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d.环保设备及排污设施未按规范完成;

e.环境保护敏感目标的环境质量未达国家或地方标准要求或存在的扰民现象;

f.固废处理或综合利用、环境绿化、生态或植被恢复等未达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或初步设计的要求;

g.国家规定实施总量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有关环境管理部门规定或核定的总量等。

4 结束语

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工作是保证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并有效运行的最后一道关口,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第3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示意图 对照表 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

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报告(表)是指在建设项目竣工试生产(或试营运)期间,依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安排,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其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投产各阶段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监测与调查,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提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结论编制而成的技术资料。验收监测报告(表)为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技术依据,是依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或调查结果,并通过现场检查等手段,考核建设项目是否达到环境保护要求的基本依据;是检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贯彻落实情况的基本依据。为此,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13号)强调验收报告的作用,规范验收监测报告(表)的编制和运用。

一、验收监测报告(表)的重要性及作用

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质量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建设项目能否顺利通过环保竣工验收,取得验收批复,从而正式投产运行的关键。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报告(表)的编制和管理工作,对于增强环保设施验收工作的准确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切实提高环保验收工作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验收监测报告(表)主要针对排放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的建设项目而编制,在《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两文中仅明确了验收监测报告的章节:包括总论、建设项目工程概况、建设项目污染及治理、环评及其批复要求、验收监测评价标准、验收监测结果及评价、国家规定的总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公众意见调查结果、环境管理检查结果、验收监测结论及建议、附件等11个部分的内容;要求应充分反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运行和措施落实的效果;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管理的全面检查结果。但是如何编制一份高质量、简明易用的验收监测报告(表),使之既便于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现场验收时审查,又便于企业日常环保管理运用,在上诉两文中没有明确表述。通过对近年来几十余份验收监测报告(表)的编制工作经验总结,本人认识到绘制好“示意图、对照表”是编制一份高质量的验收监测报告(表)的重要而简便易用的方法。

二、验收监测报告(表)中应绘制的示意图

在一份验收监测报告(表)中应绘制:地理位置图、厂区平面图、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物料平衡图、水平衡图、污染治理工艺流程图和污染物采样点位示意图。其中应重点补充完善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和污染物采样点位示意图,其它图件可直接选用项目环评资料中相应的图件。

(一)生产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工艺流程图应在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的科研或设计文件基础上,根据工艺过程的描述及同类项目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绘制,一般可用方块流程图表示。以一个二氧化碳制取工艺为例:

(二)污染治理工艺流程图

一般情况下,污染治理工艺流程图,根据污染物治理的实际特点进行绘制,通常也可用方块流程图表示。以一个皮革厂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为例:

三、验收监测报告(表)中可编制的主要对照表

一个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报告(表)中应包括: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对照表、环保设施(措施)建设情况对照表、生产负荷对照表、监测结果对照表、排放总量测算结果对照表及环境影响敏感点对照表等几类对照表,其具体样式分别如下:

(一)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对照表

此表中工程各组成部分与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一一对照,清楚表明主要污染源及主要环境问题。

(二)环保设施(措施)对照表

此表将环评及其批复中要求的各污染物治理设施(措施)与项目实际建设情况一一对照,清楚地反应项目环评及其批复要求的落实情况。

(三)生产负荷对照表:

此表将项目各产品的设计年产量、设计日产量及其75%设计日产量与验收监测期间实际日产量进行一一对比,从而简明扼要地说明项目验收监测期间生产负荷是否满足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中的相关规定,进而说明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四)监测结果对照表

此表以噪声监测结果为例,将监测结果与验收标准一一对照,清晰表明污染因子是否达标排放。

(五)排放总量测算结果对照表

此表中以项目污染物年实测排放核算量与环评建议年排放量或标准允许的年排放量进行直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项目总量控制达标情况。

四、示意图和对照表的作用

工程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对照表结合项目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示意图分析可以明确污染源及主要污染因子;环保设施(措施)建设情况对照表可以说明建设项目对环评及批复中要求的各污染源治理设施(措施)的实际建设落实情况;生产负荷对照表说明建设项目验收工况情况,结合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就体现验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污染因子监测结果对照表说明建设项目各污染物环保设施的治理效果;排放总量对照表说明建设项目总量达标情况。总之,该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方法能够形象直观且又简明可行地编制好一个建设项目的验收监测报告(表),既避免了文本中一堆数字的枯燥,又避免了大量文字叙述的繁冗,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五、结论

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采用示意图、对照表的方法能高效、直观地将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资料呈现给验收领导与专家。此种模式版面美观、文字简洁、图文并茂,操作十分方便,对增强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的准确性、客观性,提高验收监测报告(表)编制的质量,促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技术评估;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96-02

1.引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是建设单位在实施项目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和环评技术导则、标准等编制的技术性文件,该文件经行政审批后方可实施项目的建设Ⅲ;环境技术评估作为行政审批前重要的一环,主要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质量进行审核,评估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综合审批部门进行审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为更好的指导环评编制人员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提高环评文件编制质量,归纳和总结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项目评价标准

项目执行的排放标准有以下几点:(1)标准适用错误,有(项目拟建地)地方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地方排放标准,有行业排放标准的应优先执行行业排放标准,行业和地方排放标准都没有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2)目前行业排放标准中只给出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无排放速率限值,环评报告中建议废气排放速率参照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3)遗漏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和排气量以及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参照执行《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3.规划与产业政策相符性

3.1规划相符性

(1)项目所在区域或园区总体规划(包括产业定位、用地规划、环保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内容的缺失或者阐述不清,导致项目与项目拟建地的土地利用规划相符性分析阐述不清。

(2)结合行业或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如区域固废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长江岸线规划、交通规划等)要求,说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

(3)项目与园区环评批复相符性分析缺失或不全面,从而无法体现园区规划环评对具体建设项目环评的指导性和约束性。

3.2产业政策相符性

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应结合国家、省、市、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禁止投资项目目录、行业准入条件进行分析。

4.工程分析方面

4.1现有项目回顾性评价

现有项目环评与实际建设及运行情况(包括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线数量及规模、生产时间、公辅设施、环保设施)介绍不清,导致现有项目实际的产品方案(包括产品种类与实际生产规模)、污染物“三本帐”及总量控制情况、环境管理情况模糊不清,未能结合现有项目实际建设分析其存在的环保问题。

4.2拟建项目工程分析

遗漏项目产品标准,主体工程建设内容不明确,公附工程建设内容及依托的可行性分析不够,缺少产品与设备匹配性分析,设备变化情况介绍不清(包括本次新增设备、拟淘汰设备名称与数量);生产工艺介绍不清,产污环节分析存在遗漏,物料平衡及水平衡数据前后不一致,污染源强核算缺少依据,废水征污染物源强核算缺失或不合理、废水处理方式不合理;废气产生、捕集方式、排放去向阐述不清;固废种类及属性判定错误,固废产生量核算有误;非正常工况设置不合理。

5.污染防治措施论证分析

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缺乏依据,仅是处理原理的简单罗列,无处理方案的比选过程,未能提供成功运行的_[程实例;未给出废气的捕集方式、捕集率,废气产生设备与捕集装置的连接方式及结构形式,遗漏排气筒设置合理性分析;污水接管可行性分析中缺少污水处理厂目前实际接管量及运行数据分析;固废处置可行性分析未能完全按照苏环办[2013]283号文要求进行编制.缺少危废处置单位处理工艺可行性分析;地下水防治措施缺乏针对性、未覆盖所有的重点区域。

6.环境现状与影响预测分析

6.1环境现状评价

环境现状超标原因分析不能使人信服;大气及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点位设置不符合导则要求,监测因子不全;遗漏项目拟建地周同200 m范围内敏感点环境噪声临测;地下水环境现状达标性分析采用的评价标准不合理;区域污染源调查缺少与项目排放同类特征污染物污染源的调查。

6.2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中参数确定不合理,未进行异味气休的嗅阈值达标分析,遗漏周围敏感目标的达标分析或者预测结果未叠加背景值,改扩建项目未给出全厂卫生防护距离范同设置;改扩建项目环境噪声评价因子设置不合理,未完全按照苏环办[2013]283号要求分析固废从产生、暂存、运输到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

7.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

术能从生产工艺与装备、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环境管理等5个方面全面分析项目清沽生产水平,同类先进企业的清洁生产数据没有来源;改扩建及搬迁项目应通过本项目建设前后各指标的比对,体现清洁生产水平的提升。

8.环境风险评价

未能按照《建没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要求进行物资风险的识别,风险评价因子的确定依据不足;最大可信事故的源强核算未给出计算参数,未进行最大可信事故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预测;安全事故引发的次生、伴生的环境风险关注不够;风险防范设施如事故池、消防水池等的设置未给出计算依据或依据不足;风险防范措施缺乏针对性,应急预案不符合实际。

9.公众参与与总量控制

9.1公众参与评价

合同及委托书中未注明时间,无法核实公示程序的合法性;部分项目的公示网站无法打开;缺少在项目拟建地或居民点进行现状公示的照片;公示内容与项目建设内容存在出入,调查对象未覆盖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敏感目标,遗漏公众参与“四性”分析内容。

9.2总量控制方面

技改扩建项目的以新带老削减量与本项目排放量混为一谈,未给出技改扩建前后污染物排放量(废水术同时给出接管量、污水厂最终排放量)、以新带老量、技改扩建前后变化量、需重新申请的总量。

10.附件及附图

10.1附件

未能附具所有附件,经常遗漏的附件主要为环评合同、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危废处置合同、污水接管合同、园区环评批复等,环评文件修改清单未能逐条说明修改情况。

第5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范文

根据即将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监督法的要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将向社会全面公开。

近年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公开性已有很大的提高,其监督工作的年度计划,部分专项工作报告和执法检查报告已通过市人大网站向社会公布,但与监督法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根据监督法要求,不仅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年度执法检查的计划要向社会公开,市人大常委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及审议意见,“一府两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也都要向社会公布。

目前,市人大常委会正加紧明确各有关工作机构的责任,规范向社会公布上述情况的工作程序,以全面落实监督法关于监督工作向社会公开的规定。

上海:人大跟踪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10月30日至11月2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预算工委副主任赵雯、副主任王中,赴市财政局、市地方税务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上海市建筑材料发展应用管理办公室、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等7个委办局,对审计工作报告中揭示的有关问题整改情况进行了跟踪。市人大代表参加了相关单位的审计整改重点跟踪。

7个委办局领导分别汇报了审计工作报告揭示问题的整改情况。如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所属公司对历年投资损失,进行了深入分析,找出造成投资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市场运作机制不规范、政府指令性投资过重以及经营管理不善。该办表示要汲取教训,完善项目的前期认证,做好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加强项目的管理。

参加跟踪的委员、代表围绕审计查出问题是否得到切实整改进行了认真督查,并就如何防患于未来,减少屡查屡犯现象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赵雯副主任指出,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单纯作为个案逐个解决了事,而是要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体制、机制上研究防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如市合作交流办所属公司的投资损失问题,从源头上解决,就要站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高度来审视,管办分离,让企业走向市场,推动企业改制,同时加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山东:为南水北调防污治污召开立法听证会

《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于日前在济宁市举行,这是南水北调水污染问题首次公开立法。主要针对民众普遍关心的水污染防治补偿机制问题和划分三级保护区的控制措施是否合理问题展开讨论,广泛了解来自于社会各界的要求。

据山东省环保局副局长王光和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关键在治污。山东作为南水北调输水区的最后一站,防污治污任务艰巨,调水水质能否达到国家标准,直接关系着南水北调能否如期通水。可是调水沿线多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心情迫切,工业项目建设比较集中,水污染排污总量仍在持续增长。而且南水北调沿线防污治污标准严苛,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也使沿线区域经济发展面临更大压力。

第6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颗粒物;PM2.5;源解析

中图分类号:X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050-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汽车消费的迅猛增长,多个地区接连出现以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相继展开颗粒物PM2.5源解析工作。

2 源解析项目基本情况

宜昌市自2013年以来,多次出现长时间污染甚至重度污染的天气,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形势严峻,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已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2014年,宜昌市环保局组织开展大气颗粒物PM2.5源解析工作,根据前期多次调研和反复的分析,最终确定了采用搭载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的移动监测平台进行源解析的技术路线。

2014年年底,宜昌市源解析移动监测平成设备采购招投标工作,2015年1月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2015年2月至5月建立完善宜昌城区污染源源谱库,2015年6月该平台主要系统功能已全部实现,并投入试运行,并于2015年8月通过验收。

3 源解析工作情况

3.1 建立颗粒物PM2.5污染源源谱.

通过对宜昌市本地典型污染源进行采样分析,并结合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原有的污染源谱库,建立了宜昌市典型污染源谱库。分别对扬尘、生物质燃烧、燃煤、工业、机动车及船舶尾气、餐饮油烟等污染源进行了56家次监测,最后源谱库中收集应用的为:马路扬尘2个、建筑扬尘5个,生物质燃烧源2个,燃煤源9个、工业工艺源21个,机动车及船舶尾气源5个,餐饮油烟源1个,共45个污染源。

3.2 开展颗粒物PM2.5源解析工作

2015年2月开始,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移动监测平台先后对高新区、伍家岗区、西陵区、V亭区、点军区、夷陵区、葛洲坝二号船闸上游、枝江市、宜都市等区域的环境空气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得到了污染源贡献率饼图,高新区、伍家岗区、西陵区等长期监测的区域还得到了污染源贡献率随时间变化趋势图。

截止2015年11月,宜昌市颗粒物PM2.5源解析工作小组共出具31份数据分析报告。其中,重.污染天气快报1份,非重污染天气快报17份,月报8份,季报2份,验收报告1份,其它报告2份。

3.3 技术成果及应用

参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试行)》对污染源类别进行分类,宜昌市源解析工作中分成扬尘源、移动源(机动车与船舶尾气)、生物质燃烧源、固定燃烧源(燃煤源)以及工业工艺源等,并对应各个源类别建立污染源谱厍。

结合谱库对宜昌市的典型污染源进行采样分析,分析得出了宜昌市颗粒物PM2.5污染的各类污染源,并给出了各类污染源贡献大小。监测期间宜昌市主要污染来源为机动车与船舶尾气源、扬尘源、工业工艺源、燃煤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无机源等。

得出了宜昌市城区颗粒物PM2.5污染规律,并提出了以下优化合理的具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对策。

(1)机动车与船舶尾气是宜昌市颗粒物PM2.5的主要污染来源之一,因此控制颗粒物PM2.5污染必须治理机动车污染,加快油品升级,加强油品质量督查,提倡使用清洁能源;落实车辆环保标志管理,加速淘汰黄标车;提高交通规划水平,减少过境车辆影响并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2)扬尘在宜昌市颗粒物PM2.5的污染来源中占比较大,从颗粒物PM2.5和PM10的相互关系来看,扬尘对颗粒物PM10污染影响会超过颗粒物PM2.5,因此改善宜昌市环境空气质量,完成颗粒物PM10达标规划,必须全面整治扬尘污染。

(3)随着近几年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工艺污染对宜昌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日渐突出。治理工业企业污染,必须对全市重点排污企业实行严格的在线监控,确保各类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排放。

(4)燃煤污染排放也是颗粒物PM2.5的重要来源。对燃煤源的防控,就要全力落实燃煤锅炉除尘、脱硫、脱硝等环保设备及工艺的投入使用,强力推进燃煤源污染的减排,采用多种燃煤源替代手段,进一步压缩全市煤炭消耗量。

(5)结合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的分析结果,针对颗粒物PM2.5的控制,建议市区点位(高新区、伍家岗区、西陵区、点军区、夷陵区)治理措施以控制机动车与船舶尾气以及扬尘为主,而V亭区则以企业限排与控煤作为主要治理手段。

4 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4.1 科研人员配备相对不足

源解析工作完全由监测站自行承担,人员不足、技术能力不够等问题凸现。据调查,武汉、太原、天津等地均认为源解析一件相当有技术难度的工作,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工作人员既要精通环境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也要熟悉手工采样分析、质量控制等,所以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现阶段源解析工作责任单位为监测站自动监测室,主要参与该工作的人员2名,专业分别为环境科学、数学,人员缺口分别为气象专业1名,计算机专业1名。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下一步将采用离线源解析、固定源解析等方式,人员需求会更大,增加的工作有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模型运算,数据分析及质量控制,大气复合实验室管理等。

4.2 质量控制缺乏相应规范

目前国内颗粒物源解析指导性文件有《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试行)》等,均未涉及移动在线源解析的内容。移动在线源解析采用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其“飞行质谱”核心技术属于源解析相应领域的高端技术,该仪器相对其它自动监测仪器而言,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使用范围有限,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属于新领域的新技术,质量控制方面没有相关规范。广州、宜昌等地专家论证会给出的建议均为加强测试工作中的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而目前这方面为空白。

4.3 难以准确区分本地污染及外来输入污染

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能迅速判断特定时间内指定地点的颗粒物PM2.5污染来源分布比例,但难以精准了某个或某类污染源,难以及时精准管控污染源。例如,某日主城区出现重污染天气,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迅速得出源解析结果为:燃煤、工业工艺、扬尘、机动车与船舶尾气四类污染源贡献最大,但这些污染源具体所在的位置无法判断,甚至不能确定这些污染源是在主城区,还是在其它区域,或者周边县市远程输入。至于本地污染和外来输入污染各自所占的具体比例,更加无法确定。

4.4 各类污染空间上的迁移转化过程无法同时监测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发生迁移和转化,并通过这种迁移和转化与其他环境要素和物质发生化学的和物理的相互作用,形成二次污染。二次污染形成机理复杂,影响范围较广,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广为人知的冬季持续重污染天气下的灰霾污染现象。宜昌市灰霾污染严重,要想减缓甚至根治灰霾,需要针对各类污染物在空间上的迁移转化过程进行监测和分析,这是一种“面”式立体监测,目前宜昌市仅有的一台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只具有“点”式局部监测的功能,远不能满足要求。

5 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人员力量

建议加大技术力量的投入,引进有源解析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或者与其他科研单位、院校合作。

5.2 积极探索质控工作

建议与先期开展移动源解析的兄弟单位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并与总站加强关于移动源解析质量保证工作方面的沟通,积极探索相关质控措施和质控手段。

5.3 多种途径协同监测

加大资金投入,在长期对宜昌市有污染输入的方向建立边界站,增加移动监测平台,建立大气复合污染物自动监测站(超级站),多种途径开展源解析监测。

5.4 深入开展源解析

向已开展固定源解析的单位和院校调研学习,选择适合宜昌市实际情况的方法,确定科学的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固定源解析工作。

5.5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与开展源解析区域的监察执法人员建立紧密联系,将远程监测的源解析分析结论与现场监察的实地调查情况相结合,部门间开展会商,对源解析结果进行修正完善,共同形成指导意见。源解析结果通过官方渠道及时上报给环境管理和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日常工作、突发事件、重污染天气、重大活动和赛事保障等,为环境治理发挥更大作用。

第7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范文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提高应急反应和救援水平,将污染突发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省、**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韩城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各类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水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固体废弃物污染事故、噪声污染事故、放射源、辐射污染事故等)及其衍生造成的突发性事件。

1.4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科学施救

保障公共安全尤其是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本预案的主要目标。既要依*科学,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又要加强保障措施,提高应急处置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

1.4.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重大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处理,实行由市政府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挥、调度,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时配合的管理机制。根据污染事故类别、事态发展情况实行四级预警、四级响应,对重大突发事故的报告、控制实施依法管理和处置。

1.4.2平战结合,预防为主

实行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处理有机结合,按照战时的要求,把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在日常管理之中,提高危机防范水平。

1.4.3系统联动,科学应对

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实行统一指挥和调度,确保预警、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应对。预案中涉及的各职能部门应步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突发事故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应急处置工作快速有效。充分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和预备役部队的重要作用。

1.5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预测和判断

近几年,我市虽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但事故隐患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韩城市是以煤炭、冶金、电力、建材、石油、化工、水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氯气自来水公司等高危行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由于其因管理不善或生产设备故障发生异常性排放、爆炸等事故将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其中,水污染事故将直接威胁城区和群众生产、生活用水,以及地下水资源。大气污染将直接作用于范围(依据污染物性质而定)较广的周边群众,易出现群体性接触、中毒反应或人员伤亡情况(特别是一些如焦炉煤气等特殊性有毒气体)。危险固体废物污染将直接威胁水源及地下水资源和群众身体健康。

交通运输过程中,突发事故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泄露,可能对周边土壤、饮用水源、植被及人群造成直接影响。

放射源泄露、遗失造成污染损害。

生态安全事故。

1.6术语解释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受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根据事故类型可分为水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弃物污染事故、农药与危险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破坏事故等。因污染事故性质复杂,突发性强,变化较快,影响范围广,问题涉及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了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

1.7突发环境事件分级

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

1.7.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30人以上死亡,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6)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

1.7.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

(3)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大面积污染,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1.7.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地级行政区域纠纷,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1.7.4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下死亡;

(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1组织机构

2.1.1.1领导机构

成立韩城市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对事故的全过程负总责。

**

主要职责:

(1)建立和完善我市环境应急预警机制

(2)统一协调较大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工作,在省、市应急领导小组指挥下,做好辖区特别重大、重大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3)研究和部署环境应急工作的公众宣传和教育,同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信息

2.1.1.2指挥机构

分四级设置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指挥系统。事故发生,即自动生成韩城市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视危机情况启动对应的应急方案,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进行紧急响应、救援。

发生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由主管市长担任总指挥,政府办主任、环保局局长任副总指挥,成员由各预案涉及部门领导组成,涉案企业领导或技术负责人列席。

一般、较大环境污染事故由危机源系统内,依照工作职责处置。

2.1.1.3日常工作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环境安全股)

电话:**

办公室主任:**民环保局局长(兼)

办公室主要职责是:

(1)协调组织贯彻执行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2)负责市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信息的接收、核实、处理、传递、通报、报告等日常工作

(3)了解、协调、督促市环境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应急预案准备工作

(4)按照市政府同意安排和部署,组织有关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培训和演习活动

(5)应急响应时,负责收集情况并即使提出报告和建议。传达、执行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环境应急领导小组的各项决策、指令

2.1.2组织机构职责

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具体安排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预案的组织和实施;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迅速开展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机的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

根据危机状态,统一部署应急救援预案的实施工作,对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保持整个应急预案网络通信畅通,随时根据事故发展情况,通报事故现场态势。执行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告制度。

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适时公告,将危机的原因、责任及处理决定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2.2快速反应力量

2.2.1环境保护局

负责本辖区一般环境事件和较大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在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市政府报告,并在市政府直接指挥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应在1小时内向**市环保局报告,可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请求**市环保局支援。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要立即报告市政府和**市环保局,并根据上级的安排和指示,做好相关的防治工作。

2.2.2政府办

组织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并加强督办。

2.2.3监察局

监察环境突发事件的原因,并追究其责任。对处理环境突发事件工作不力或应及时采取措施而未认真执行任务的,造成环境事故扩大的部门和个人,依据相关纪检监察管理规定,给予相应的纪律监察;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2.2.4武装部

按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所需,结合环境突发事件的响应级别,组织预备役力量或者请求军区部队支援,确保环境突发事件现场的救护保障和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2.2.5电力局

依据现场事故的发展情况,做好电力安全的保障。为处理应急事故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所需的电力资源。

2.2.6卫生局

组织本系统相关医疗机构,结合环境污染特性,确定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机构资源分布,救治能力及相应应急准备措施、医疗队伍、设备、药物、车辆等,为现场医疗救治提供必要保障。并做好事故发生后的区域防疫工作。

2.2.7**局

按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所需,提供警力数量、布控方案、行动措施;交警部门提供交通管制和线路规划保障;消防部门提供现场救护处置、防控保障。必要时,要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司法调查处理。

2.2.8经贸局

负责对各危险物品储存场所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并做好其安全防护措施的日常管理,为突发环境事件提供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服务。

2.2.9水务局

做好日常涉及水源地、河道等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安全防护工作,对已发生的突发事件及时采取得力措施防治,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水资源的污染,保护好群众所需的水资源安全,为应急领导小组提供突发事件涉及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技术服务。

2.2.10林业局

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制定林业保护方面防治生态破坏等应急措施,并予以实施。提供事故涉及林业方面生态保护的技术支持,为应急领导小组处理突发环境事件服务。

2.2.11乡企局

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的地点方位,及时做好涉邻企业的安全防护和生产管理工作,协助处理环境突发事件。

2.2.12交通局及时处理因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突发事件和相关信息保送工作,并做好环境突发事件处理的交通保障工作。

2.2.13安监局

负责市域范围内的生产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参与处理因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环境安全问题,配合应急领导小组处理环境突发事件。

2.2.14建设局

按照环境突发事件的危害性质,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城区居民的正常生活所需,协助处理环境突发事件。

2.215民政局

负责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群众安抚和救济工作。

2.216广电局

负责对环境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护、防治、处理等方面的图文摄像记录,并根据领导小组的决策,及时报道相关信息。

2.2.17农业局

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的破坏程度,制定农业方面防治污染的应急措施,并予以实施。提供事故涉及农业方面的技术支持,为应急领导小组处理突发环境事件服务。

2.2.18气象局

为事故调查处理提供可*的气象数据及气象技术保障。

2.2.19企事业单位

发生事故的单位发生引发环境安全事故时,要早发现、速处理、快上报,并为应急事件的处理提供技术、物资、人力保障。

2.2.20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龙门示范区管委会

负责做好事故影响区域群众宣传教育、安抚工作,并做好紧急情况下组织疏散、救治工作。

3预测、预警

3.1预测

结合日常工作,韩城市环保局将对环保举报中心**公开举报电话受理情况(24小时),环境监测部门日常环境监督性监测情况实行定期报告。环境监察部门日常监督监察情况(重点源每月二次),生产装置异常报告情况,新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情况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对比,及时发现污染隐患,并形成预警信息,12小时内报送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日常指挥机构,日常组织机构按照分级原则分别报送局领导、市政府相关部门、市政府主管领导。

3.2预警

指挥中心在得到可能发生污染事故信息后,立即向有关领导发出预警信息,并通知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同时向环境监察大队及环境监测站发出出警指令,相关人员要求30分钟内组织完毕,出警。

当可能出现重大、特大污染事故时,环保局将分别启动II级、I级预警,预警信息立即报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所有成员,领导小组按照事故可能造成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向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预警公告。同时,预案涉及的所有部门作好应急响应准备。

当可能出现较大、一般污染事故时,我局将分别启动IV级、III级预警,预警信息1小时内报局领导及政府各相关部门,并在系统内预警公告,事故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作好预警及响应工作。

预警级别按照污染事故发展趋势可随时升级或降级。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按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分为四级。事故发生,即自动生成韩城市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指挥中心。指挥中心视污染情况启动应急方案,负责对本行政区域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紧急救援。

一级,二级响应

指挥中心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具体安排组织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组织和实施;

组织所有应急力量按照应急救援预案迅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根据危机状态,对应急工作中发生的争议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危机的变化,及时对预案进行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确保人员各尽其职、救援工作灵活开展;

根据危机情况,在技术支撑下科学组织人员和物资疏散工作;

指挥中心与应急领导小组要保持密切联系,定期通报事故现场的态势,配合上级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做好稳定社会秩序和伤亡人员的善后及安抚工作,适时公告,将危机的原因责任及处理决定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的监督。

三级、四级响应,指挥机构按照预案要求调度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应急处置工作。防止事故扩大、曼延。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及时向领导小组通报情况。

因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存在不可预见、作用时间较长、容易衍生发展的特点,指挥机构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随时将响应等级升级或降级。

4.2信息报送程序与制度

按照《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凡发生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必须建立报告制度。一般和较大污染事故纳入各级环保部门管理,按照程序报事故应急日常管理机构后,报领导小组及政府相关部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必须报领导小组后,及时报市委、市政府,同时报**市环保部门;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报市政府、**市环保局、省级环保局外,还需报国家环保总局。

事故报告分为速报、确报、处理结果报告三类。

速报。从发现事故后起48小时内上报,可通过电话、传真或直接派人等方式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故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经济损失、人员受害等初步情况。

确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立即上报,可通过电话或书面形式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在速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和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事故处理完后立即上报。报告应采用书面形式,主要内容包括:在确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如果环境污染事故的影响范围涉及到区域外时,必须立即形成信息报告连同预警信息报市委、市政府,按照政府信息工作有关要求,通报相关省、市、县。

如果污染事故涉及到外事工作,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将迅速通报市政府,按照政府有关规定处理。

4.3响应程序

4.3.1一般、较大污染事故响应程序

第一步,环保举报中心接到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警后,立即向事故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及办公室主任汇报,并通知各应急小组30分钟内到达各自岗位,同时完成人员、车辆及装备调度。事故处理指挥中心即时成立。由指挥中心负责指挥调度,下达指令。

第二步,接到指令后,现场监察组---环境监察大队由大队长带领环境监察人员立即执行环境监察联动程序,快速出警,到达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取证,保护现场,查找污染源,并对事故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分析,形成初步意见,及时反馈指挥中心。

应急监测组由监测站站长带领同时到达现场,对事故原因、性质进行初步分析、取样、送样,并做好样品快速检测工作,及时提供科学数据。

技术咨询组由环保局分管局长带领有关专家迅速赶到现场,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提供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中主要污染物的毒性及消解处理方法,提出污染事故定性意见。

第三步,指挥中心收到各组信息反馈后,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召开情况碰头会,研究相关问题、布置下步工作。

现场监察组按照有关意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消解、处置工作及采取其它应急措施,控制污染扩散。

环境监测组制定详细跟踪监测计划,随时调整监测项目、监测频次。

综合协调组按照《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的要求,经领导小组研究后,向市政府及上级部门进行速报。

第四步,在污染事故现场处置妥当后,综合协调组按照《报告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暂行办法》的要求,经领导小组研究后,向市政府及上级部门进行确报。

现场应急工作结束。

4.3.2重大、特大污染事故响应

第一步,环保举报中心接到群众报警或一级、二级预警信息后,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即时成立,预案即时展开。指挥中心迅速调集应急救援力量、应急监测力量集结出警。同时调动各应急相关部门及后援力量做好响应准备。

第二步,接到指令后,现场监察组---环保局所属的环境监察大队立即执行环境监察联动程序,由大队长带领环境监察人员快速出警,到达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取证,保护现场,查找污染源工作,并形成初步意见,及时反馈指挥中心。

应急监测组在环境保护监测站站长的带领下携带相应应急咨询资料同时到达现场,对事故原因、性质进行初步分析、取样、送样,并做好样品快速检测工作,及时提供监测数据、污染物种类、性质、控制方法及防护、处理意见。并定期应急监测简报。

技术咨询组由环保局分管局长负责,迅速召集有关专家到达事故现场,为事故处理提供技术支撑。提供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中主要污染物的毒性及消解处理方法,分析污染现状、污染趋势。

第三步,指挥中心收到各组信息反馈后,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并召开情况碰头会,研究相关问题、布置下步工作。

现场监察组立即组织相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事故分析工作,查找原因,研究对策,并在技术保证的前提下对污染源进行紧急处置,防止污染进一步加剧。

现场监测组立即执行紧急监测预案,增加监测人员、设备,调整监测频次、范围,并启动化学品应急分析预测系统,根据不同污染物性质、浓度、毒理、作用范围进行预测分析,对事故出现后,污染源周围的安全防护距离、应急人员进出现场的要求、群众的疏散范围和路线等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技术咨询组根据现场技术力量需要,随时增加专家组组成人员。

如污染事故有继续扩散趋势,指挥机构必须及时通告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科学检测、预测的基础上,按照污染物性质,划定需转移群众的范围及转移方向,依*地方各级政府组织群众转移和疏散。

各相关成员单位根据指挥中心的指令和各自的职责,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全力投入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

第四步,污染事故基本控制稳定后,现场指挥领导小组将根据专家意见,迅速调集后援力量展开事故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结束。

以上各步程序按照现场实际情况可交*进行或同时进行。

4.3.3扩大应急

当污染事故有进一步扩大、发展趋势,或因事故衍生问题造成重大社会不稳定事态,现场指挥领导小组将根据事态发展调整应急响应级别,并预警信息,同时可向市政府应急救援领导机构请求援助。

4.4新闻报道

按照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正确引导、讲究方式、严格把关的原则作好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报道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按照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不定期的就事故预警信息、事故救援情况、现场调查情况、事故认定意见、应急处理结束等信息进行新闻。新闻稿件统一由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审核。必要时,由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确定新闻发言人,统一信息。

4.5应急结束

经现场监察组连续跟踪监察,环境污染事故已消除或污染源已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测组连续跟踪监测,主要污染物质指标已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前提下,现场指挥机构可根据专家组意见,经请示应急领导小组签字同意,应急工作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根据现场专家组的科学结论及相应监测意见,组织事故应急处理后援力量开展现场处置工作,消除污染隐患。同时监测部门提供跟踪性监测。环境监察部门对现场进行看护。

5.1.2根据现场调查情况及相应技术支撑部门的科学依据,对事故中涉及的损害赔偿问题,依据行政调解程序进行。

5.1.3根据事故认定结论,下达行政处理意见。并对事故进行通报。

5.2调查和总结

现场监察组根据调查情况形成现场事故调查报告。

环境监测组根据监测情况形成完整检测分析报告。

技术咨询组根据专家结论及监测意见形成污染事故认定报告。

以上三份报告报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应急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各组报告,形成完整事故应急处理报告,报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经审定后,按照程序上报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

6应急保障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各环境应急相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通信器材,确保预案启动时环境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应急分队的联络畅通。

6.2现场应急装备保障

各环境应急相关专业部门及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急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急监测、动态监控的能力,确保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6.3人力资源保障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其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能力。对辖区大中型化工等企业的消防、防化等应急分队进行组织和培训,形成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企业组成的环境应急网络,确保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6.4其它保障

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需要相应的气象条件以及农业、林业等部门的技术鉴定作支撑,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的保障。

协调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6.5演习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业的主管部门,要按照环境应急预案及相关单项预案,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急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第8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范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届五中全会、市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维护环境安全、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努力实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构建和谐生态*。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完成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任务,各项环境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6%以上,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以上,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0%以上,机动车尾气达标率80%以上,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保持100%;区域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环境噪声平均值分别控制在60分贝和70分贝以内,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保持在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100%和80%以上。建成环境监控指挥中心,提高环境监察、监测应急反应能力和预警水平;充分发挥法制、科技、宣教、信息的支持作用;加强思想、政治、作风建设和业务培训,环境管理水平和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重点工作

(一)全力实现创模目标,巩固提高环境质量改善成果

1.以确保饮水安全和珠江综合整治为重点,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

深入开展饮用水源地污染整治,全力以赴确保饮水安全。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禁止工业、城镇养殖业污染物直排饮用水源地,特别要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以保护流溪河——西航道、沙湾水道、东江北干流为重点,按照《*市饮用水源保护区西部水源地第二阶段综合整治行动方案》,全面推进实施我市西部水源地、南部水源地及东部水源地综合整治。

加快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和河涌整治,全面完成珠江综合整治阶段任务。加快推进四大污水处理配套截污及管网建设,重点推进白云区北部、花都新华、从化、大沙地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完成白云区北部四个污水处理系统厂区和主干管建设。抓紧河涌截污、整治、清淤保洁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确保5条创模示范涌无劣V类水体。大力清理整顿珠江*河段沿岸窝棚、禽畜养殖点(场);加强水面保洁和两岸的净化、绿化和美化。

继续强化工业污染源监管,实现水污染企业全面达标。重点抓好107家重点污染企业全面达标和134家市控重点企业的废水污染治理工作,深入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督促企业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强化对超标排污企业的监督管理,对限期治理仍不达标的工业企业实行挂牌督办、限期停产治理或关闭搬迁。

2.以控制工业污染和机动车排气污染为重点,巩固大气环境质量成果。

全面落实脱硫工程措施,控制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以65家重点大气污染控制企业和107家全面达标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落实20家68台炉(窖)脱硫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粤华、珠电两大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现场监管和执法,重点整治燃煤电厂脱硫设施不正常运行问题,争取年累计形成9万吨的脱硫能力。

全面落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立机动车综合管理机制。对全市在用车检测机构排气检测工作实行规范化行业管理,建立全市机动车排气监督管理数据库和数据传输网络。加大路检、抽检排气超标车辆查处和冒黑烟车辆整治力度。建立汽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有条件地控制高排放车辆行驶。对高排放车辆实施重点控制,促使高排放车辆自觉淘汰更新。

加强施工工地和地面管理,控制扬尘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市政工程工地、散料物料和余泥渣土运输扬尘污染控制;强化城市主干道路面保洁和洒水消尘;按照《关于严格管理闲置工地、控制地扬尘污染的通知》要求,完成229个闲置工地和地块的硬化或绿化整治工作,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

3.以推动宁静工程和控制饮食业污染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

全面实施“宁静工程”,创造安静生活环境。重点解决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工业和社会生活等噪音扰民问题。加强对重点路段重吨位车辆限行、机动车禁鸣的监督执法,强化对公交营运车辆噪声污染整治。对771个施工工地进行联合执法,对产生噪声污染或超时施工的进行处罚。开展对115家噪声防治重点工业企业和娱乐饮食服务业的执法检查,对逾期不整改或治理无效的依法进行处罚。继续做好高考期间噪声污染执法工作。

深化饮食业污染整治,解决饮食业污染扰民问题。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原则,建立饮食服务业污染防治齐抓共管机制,为从根本上解决饮食业污染扰民问题奠定基础。重点清理整顿影响群众生活、未办环保“三同时”手续的饮食业户;全面推进全市饮食业户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工作,建立油烟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制度,控制饮食业油烟污染。

推进“退二”企业搬迁,优化城市环境布局。认真落实《*市“退二进三”规划》,制定《*市“退二”企业环保认定标准和要求》,逐步将污染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生活的企业迁出中心城区。

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创造舒适生活环境。全面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卫生街区创建、整治“六乱”、整治“四害”、整治建设工地、整治肉菜市场、整治公交和道路站场、整治近郊采石场、整治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加大力度查处城乡结合部违法违章建设项目。

4、以做好各项创模迎检工作为重点,努力实现创模目标

抓好创模技术档案资料整理工作。3月底前,按照国家创模技术档案资料整理的要求,由市创模办组织协调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区、县级市环保部门完成全市953家企业污染源“一源一档”和28项创模考核指标的资料整理工作。

抓好迎接创模考核验收资料整理工作。3月底前,完成我市创模《工作报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和《技术报告》编写工作以及我市创模《文件汇编》、《领导讲话汇编》、多媒体汇报演示片制作和创模迎检资料的筹备工作。

抓好迎接创模考核验收现场准备工作。5月底前,重点抓好迎接省环保局、国家环保总局调研和考核验收的专题文字综合汇报材料和现场迎检汇报准备工作。

(二)推动环境与发展互惠共赢,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统筹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置于资源禀赋、生态状况、环境承载能力、人口数量等基础之上,坚持节约发展、安全发展、清洁发展,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友好。

1.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保护环境,保护发展原则,重点抓好规划环评推进和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工作,推进生产力合理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创*发展新优势。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程序规范;建立与健全环评与验收审批分离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分级审批制度;努力探索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评估的新办法、新机制,提高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水平。

2.高质量完成*环保规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完成“*”环境保护规划的报批工作,启动《生态市建设规划》前期工作,组织编制实施重点产业行业的污染控制规划,完善*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和电镀行业规划、漂染行业、造纸行业规划。全面推进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积极促进环境保护参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的形成。

3.推动环保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和*年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示范应用项目的实施,促进环保科技成果的深化和转化。落实《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循环经济建设。做好对广钢等19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和“广东省环境友好企业”。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培育优势环保产业。

4.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认真落实《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深化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创建8个省级生态示范村。加快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完善执法和监测手段,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监督执法检查。

(三)加强环境保护综合监控管理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保障环境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1.建立环境监测和综合分析体系。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及时准确掌握全市环境质量状况、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趋势,为环境综合决策提供依据。增强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能力,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健全环境应急监测系统,建立环境质量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和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2.建立环境监察联动体系。继续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专项执法工作,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安全环保专项行动,严查不法排污行为,严控污染排放总量,努力消除环境隐患。以控制污染事故、维护环境安全为重点,建立健全应急监控和预警体系,建成*市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增强应急响应能力,维护环境安全。

3.建立固废和辐射安全保障体系。以加强现场监督检查和监控防范为重点,全面做好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监督管理工作。增强对突发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全市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全市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体系,维护环境安全。推动实施《*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推进固废处置中心建设。

4.完善环境法制保障体系。加快地方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开展《*市饮用水源污染防治条例》和《*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的修订工作。制定颁布《关于实施国家第三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通告》、《关于实施在用车排放标准的通告》、《关于整治机动车辆排放黑烟的通告》、《关于实施汽车环保标志管理的通告》等政府通告。

5.建立环境信息化支持体系。编制《“*”*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立环境信息标准和规范,完善环境信息系统,以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实现环保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实行环境信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提高环境信息工作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积极营造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浓烈氛围,弘扬环境文化

大力开展创模宣传,着力提高创模知晓率。着力强化创模公益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络等新闻媒介的作用,加大主流媒体环保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抓住世界环境日的有力宣传时机,精心组织开展*年*市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模宣传氛围,鼓励全民参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创建活动。

第9篇:污染治理分析报告范文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如果以世界人均水平为基本单位计算,我国资源除煤炭占58.6%之外,其他重要矿产资源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50%,水资源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耕地为32%,石油、天然气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7.69%、7.05%。

中国经济列车已经高速奔驰了十多年,给中国乃至世界都带来了巨大变化,但与此同时,由于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巨额的能源消耗、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2002年,我国每千瓦时供电耗煤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7克标煤,每吨钢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69公斤标煤,每吨水泥综合能耗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4.3公斤标煤,分别高出21%、11%和35%。全国近1/3的水体监测断面为劣五类水质,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还有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消失、气候异常、温室效应等等。

正是意识到这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所提出了“万元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的目标。

但统计数字显示,在“十一五”开局之年的2006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仅下降1.23%,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不降反升,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目标,节能减排两大指标均未能完成。这个数据使人们对节能减排工作更加关注。今年以来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强力在全国推行节能减排,今年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国家制定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规定和强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要求地方政府和企业必须严格遵守节能和环保法律法规及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节能减排。通过提高能源价格,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实施能源审计、清洁生产审核等手段,引导地方政府和企业从高增长、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高增长、低能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

政府将对重点用能单位加强经常监督,要求凡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企业,必须确保完成目标;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行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

2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意义、作用

2.1清洁生产以及清洁生产审核的意义和作用

传统的污染治理一直以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以末端治理为重心,即“先污染后治理”,以政府监管来规范和管束企业环境行为,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却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取得的效果不佳,企业被动参与,缺乏主动性,末端治理还常常造成企业的沉重负担,环境治理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成为一对矛盾。

开展清洁生产的本质在于实行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从根本上扬弃了末端治理的弊端,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的、滞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强调在污染产生之前就予以削减,即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并在服务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它通过生产全过程控制,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末端治理设施的建设投资,也减少了其日常运转费用,大大减轻了工业企业的负担。经实践证明,具有效率高、可带来经济效益、容易为企业接受等特点,因而实行清洁生产将是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有效手段。

清洁生产审核是一种对污染来源、废物产生原因及其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化的分析和实施过程,其目的旨在通过实行预防污染分析和评估,寻找尽可能高效率利用资源(如:原辅材料、能源、水等),减少或消除废物的产生和排放的方法,是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的重要前提,也是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和核心。持续的清洁生产审核活动会不断产生各种的清洁生产方案,有利于企业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逐步的实施,从而使其环境绩效实现持续改进。

2.2能源审计的意义和作用

从宏观上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能源已成为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能源供求关系偏紧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一些高耗能行业发展较快,使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许多。

就微观层面来讲,能耗的居高不下实际上是吞噬了企业的利润。因此,企业节能降耗既是全社会节能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在全社会的能源消耗中,企业是大头。近几年,在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企业用能占比达七成以上。而在工业中,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加工和有色五大行业能耗约占全部工业能耗的69%。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能源审计是被我国日趋严峻的能源形势逼出来的。有关分析人士认为,开展能源审计的目标在于政府出手,推动企业节能降耗。

能源审计是一种专业性的审计活动,它为节能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与模式。政府通过能源审计对用能大户进行监管,达到合理使用资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经济的目的;企业通过能源审计实现科学用能管理、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的效果。

3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主要内容

3.1清洁生产审核的主要内容

清洁生产审核的策划组织和宣传、环境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现状、产生污染物的主要环节和设备、重要的物料平衡(包括燃料燃烧系统物料平衡、热平衡和全厂水平衡等)、企业清洁生产现存问题分析、清洁生产指标分析、清洁生产方案分析、清洁生产效益评估、持续清洁生产等。

3.2能源审计的主要内容

企业能源管理概况;企业的能源计量及统计状况;主要用能设备运行效率监测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计算分析;重点工艺能耗指标与单位产品能耗指标计算分析;产值能耗指标与能源成本指标计算分析;节能效果与考核指标计算分析;影响能源消耗变化因素的分析;节能技术改进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企业合理用能的建议与意见等,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企业节能规划。通过能源审计,摸清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寻找企业节能潜力,提出企业节能改造方向。

4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实施及共同推进

4.1清洁生产审核的实施过程

可分为筹划与组织(组织分工和宣传策划)、预评估(包括生产工艺流程调查等)、评估、备选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等7个步骤环节,最终要形成清洁生产审核报告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验收。

4.2能源审计的实施过程

包括筹划与组织(组织分工和宣传策划)、数据的收集、整理、核实(包括生产工艺流程调查等)、现场检查和检测、汇总分析数据、编写审计报告、征求企业意见、召开能源审计会、企业根据审计报告制定节能规划等步骤。最终要形成能源审计报告和节能规划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的验收。

4.3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的共同推进

现在许多企业都在按照政府要求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不少企业的做法是将两者分开来进行,有的企业开展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依托单位不同,内部主办部门也有不同,能源审计往往由节能管理部门牵头,清洁生产审核则以环保管理部门为主。

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的目标,并推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大力倡导和推动节约能源、清洁生产的发展道路,这种思路也是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正确方向。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阶段,因此两者应该结合在一起统一推动。以下探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注意要点:

4.3.1建立统一的工作机构

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企业应该成立统一的工作机构,人员应来自技术、节能、环保、财务、检修、生产运行等各个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设立各有侧重的负责人,日常工作机构设置可以考虑放在技术管理部门。实施过程最好以企业为主技术依托单位为辅,如企业委托第三方实施的也尽量委托具备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两方面资质的单位。

4.3.2实施过程中的融合和侧重

在筹划与组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生产工艺流程调查和分析、数据汇总分析、清洁生产和节能计划(方案)的拟定、评价和实施、工作的持续推进等方面,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应该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融和、互相推进,这样可以节省企业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对于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中各有侧重的阶段,如清洁生产审核中污染物排放的计算和分析,能源审计中能耗指标的计算和分析,可以分别由专业人员具体负责完成。

4.3.3清洁生产审核中有关无费低费、中费和高费方案,在能源审计中也一样可以采用。

4.3.4规划方案应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不用将二者分开,只是在报告中可以各有重点的进行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