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立春古诗范文

立春古诗精选(九篇)

立春古诗

第1篇:立春古诗范文

《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古诗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古诗毕竟是古人表达思想情绪的方式,幼儿学习理解起来会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让幼儿在快乐中学到古诗的内涵和精华。

一、创设与古诗诵读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是孩子学习的无声老师。创设学习古诗环境,在古诗的氛围中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激发,给孩子诗情的渲染,让孩子在浓浓书香中感受诗的意境。

1,在家长园地中应情应景设立每周“精典诵读”,并及时更换o

2,设立“古诗诵读区”,创设古香古色、富有书卷气的环境,让幼儿在此品茶论诗,以诗会友。

3,“图书区”中设立古诗经典,提供许多古诗图画书,供幼儿翻阅。

4在“绘画区”中设立“古诗绘画”,让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绘画活动。

二、新颖灵活的古诗教学方法

1,故事讲述法

古诗很抽象,对幼儿来说难于理解,把古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这样幼儿既容易理解又喜欢听。

比如在学习古诗《游子吟》时,从字面上幼儿感受不到母爱的深刻,我们可以编成一个小故事: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孟郊,即将远行,他的妈妈为临行的儿子缝制一件衣裳。母亲年龄很大了,她的眼已经花了,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线的为孩子缝制衣服,这一针一线中缝进了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致的爱。夜已经很深了,母亲终于把衣服缝好了,母亲笑了!当她为孩子穿上了这件衣服时叮嘱孩子:孩子啊,要记的早点回家,记得家中为你牵挂的妈妈。一个小故事再配合课件的四幅图,幼儿边看图边欣赏故事,听完故事再学习古诗,幼儿的理解就深刻的多了。

2,绘画表现法

把要学的古诗以图示、图文、图画的方式给幼儿直观的视觉效果。这种方法幼儿理解接受起来比较直观形象。古诗《惠崇春江晓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苏轼为惠崇的《春江晓景》所提的诗。学习时先给幼儿欣赏惠崇的《春江晓景》,让幼儿在通过画面感受竹林绿、桃花红的早春时节的风景,然后再学古诗,诗图结合,幼儿马上就懂得诗中意味了;再如学习杜牧的《山行》时,配合一幅金秋时节的满山红叶图,幼儿学习古诗会更生动。

3,情境感受法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在学习古诗时,进入身临其境的环境是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学习《村居》、《春江晓景》、《咏柳》这些描写春天的诗句,一定要领着孩子亲自到户外走一走,看看抽芽的柳枝、娇黄的迎春、南归的燕子,让幼儿置身于春的世界,才知道春天到底有多美,才知道古诗写的有多美。

在学习《登鹤雀楼》时,和孩子们一起登高望远,让孩子们亲身体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真实写照;在春天的细雨纷纷中,带领幼儿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体会春雨贵如油的珍贵,相信孩子在这些体会中,一足是快乐的。

4,音乐背景法

中国古诗的意境美需要舒缓、柔和的中国音乐去表现。不同内容古诗背以不同旋律的背景音乐,让音乐去拨动幼儿的心弦,从而理解古诗。好听的古筝、古琴等都可配和古诗进行,悠扬的音乐配合意境深远的古诗,幼儿一定也会沉醉其中。比如古诗《望庐山瀑布》如配上古琴《高山流水》一定会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进入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天外美景中。

5,动作表演法

幼儿有其特点,在学习古诗时一定要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有时可让幼儿用动作、表情等方式来表现古诗内容,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调动了幼儿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比如学习古诗《梅花》时,让幼儿扮作一朵朵梅花随音乐摆动,体会“凌寒独自开”的孤傲美丽。幼儿可根据自己想象表现不同的梅花;学习《咏鹅》时,可让幼儿自由想象模仿大白鹅:头抬的高高的――曲项向天歌,在水中游来游去――红掌拨清波。

6,日常生活法

将古诗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的诠释理解古诗,让古诗更为生活化。吃饭时,幼儿将米饭撤到桌上、地上,这时,适时的学习古诗《悯农》,可以让幼儿了解农民的辛苦,米饭的来之不易,教育幼儿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7,快乐游戏法

在游戏中学古诗会大大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应遵循以游戏为主的原则。比如,在学习古诗时,可以玩古诗接龙,一首诗,一人接一句:当幼儿积累古诗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玩游戏看图对诗,出示一个画面,幼儿想出与之对应的古诗,极大的调动了幼儿的兴趣。

第2篇:立春古诗范文

水墨游戏:让古诗教学更灵动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因为它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能让儿童自由的与伙伴们玩耍。因此教师可以为孩子设计一些水墨游戏调动孩子的学习氛围,在小班古诗《春晓》的教学中孩子们对于古诗内容觉得很晦涩,只是摇头晃脑地念,不知其中的意思,笔者便找来生活中常见的可乐瓶,请小朋友印一印花,孩子们在玩的时候立马想到了诗句:花落知多少。相信在玩的时候想到的古诗内容印象会更深刻。结合笔者所在幼儿园的书画特色,教师常常会把古诗带到宣纸上,比如,在中班,《劳劳亭》《相思》等都是幼儿熟悉的,教师请幼儿挑自己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诗来画,亭子、红豆树……都跃然纸上,一幅幅作品贴在水墨分享区,幼儿一看见就想起那首诗,不由得诵读起来。大班的孩子就更棒啦,他们可以挑一些自己喜欢的古诗合作画一画连环画,表达故事中的意境或发生的事情。

水墨欣赏:让古诗教学更自主

古诗看似简短,但是其中的意思并不容易理解,幼儿容易歪曲字面意思,常常也会让幼儿感到故事非常的拗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正是惠崇先生在欣赏美景之后所发感慨,孩子们对美景从来没有抵抗力,相信他们也会说出很多自己的感受,在学古诗之前笔者先请小朋友看一看美景,请他们说一说,虽然有的答案跟古诗内容相差很远,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仍然能把答案拉到诗中,让幼儿获得说的喜悦,当然对古诗中的意思,所描写的内容也就更形象具体了,孩子们在记忆的时候不单单只是枯燥的文字,也能联想到自己看到的美景进行朗诵。

故事内容:让古诗教学更形象

古诗的语言相当精炼,有些诗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省去某些过程与联系,而儿童语言的特点则与此有一定差异,这样对理解诗意就造成了一条鸿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置一定的情景。例如,在《春夜喜雨》时,根据这首古诗中所描写的一幅幅春天的景色的特点,笔者为孩子们设置了音乐情景。先请孩子们轻轻的闭上眼睛,伴随着钢琴曲中的鸟叫声,为孩子们带来了一个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早晨,空气特别的清新,当太阳慢慢的升起来的时候,花儿开了、小溪水在唱歌、大叔伯伯也随着春风在做早操――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诗人叔叔这时也伸着懒腰醒来了,哎!他听到窗外那么多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好像是在唱歌,又好像是在说话――在说什么呢?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故事讲完了,请幼儿慢慢的睁开眼睛说一说:你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样一句句的诗面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幼儿一定会生动的理解其诗意,这样学起来也就更有兴趣更带劲了。

水墨动画:让古诗教学更精彩

在古诗教学之后的巩固环节,根据幼儿喜欢动画片的兴趣点,教师可以找相应的水墨动画给孩子们欣赏,一来增加孩子的记忆,二来能让幼儿感受水墨和古诗结合的魅力。孩子们在看水墨动画片的时候能更直接地感受诗人的情感,比如,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孩子们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不知道诗人为何要用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诗中完全没有任何表现感彩的词语,并且诗中的景物距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然而这些问题在幼儿观看生动形象的水墨动画片之后迎刃而解,孩子们都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诗人所描写的: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的景象,也明白了夜泊者孤独的感受。

家园合作:让古诗教学更完整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也不相同。在古诗诵读活动开展中遇到一些幼儿能力差异的问题,教师会通过家长园地、家校路路通等形式告知家长最近学习的古诗内容,让孩子在家跟爸爸妈妈一起学,感受在家不一样的学习古诗的氛围。在今年六一节庆祝典礼上,有不少节目是古诗诵读系列中选取的,有亲子诵读、古诗接龙比赛、更有儿童故事歌曲演唱及伴舞。家长们都感受到学习古诗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生活,也改善了家庭学习氛围。

第3篇:立春古诗范文

关键词:电教媒体;古诗教学;提高效率;桥梁;想象

古诗教学是打开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扇窗。然而,由于古诗时代久远,诗人表达感情含蓄,学生大多很难揣摩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习惯了“三步法”的教学定式,即识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讲得口沫横飞,强塞硬灌,学生听得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如何使古诗教学超越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灌输给学生,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电教媒体的运用,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它帮助我们创设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我们迎来了古诗教学的春天。

一、电教媒体提供形象的实物,将抽象化为具体

所谓诗情画意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带有几分文言色彩,表达感情含蓄、委婉。有些诗甚至是晦涩难懂。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靠视觉欣赏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情后雨》时,读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时,学生读的挺带劲,当问他们是什么意思时,一个个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潋滟”“空蒙”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两段风景图片制成的幻灯投影片:一是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的美景图;二是烟雨蒙蒙的日子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的美景图。在图文并茂的视觉冲击下,学生将图画和诗句对应起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二、电教媒体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表象与思维的桥梁

电教媒体将声、色、影、画有效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了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如,在教学《春日》时,我让学生说说:从诗中读到了什么?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支支吾吾,有的学生含糊地回答,读到了春天的美,还有的学生用干巴巴的字眼简单翻译了一下诗句。为了让学生对诗的内涵和意境有全面的了解,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阳春三月、万象更新、万紫千红的系列美景影像,学生欣赏着美景,展开想象的翅膀建立意象,由“万紫千红”想到百花齐放,由“春风”想到“春风拂面杨柳风”,由“一时新”想到万象更新。学生在诗的字里行间穿行,对诗句内容进行补白,对春天的认识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学生在建立意象的同时,享受着春光,解决了词语的理解问题,初步了解了诗的含义。

三、电教媒体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悟

古诗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押韵和平仄相对,其优美的韵律是吟出来的。教学中若一味让学生自己读,学生难免有口无心地读,达不到读的目的。若采用多媒体,利用形象直观的图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学生观看录像,让他们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形象感知瀑布壮丽的景象。学生从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中,看到了紫烟冉冉上升的样子;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我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给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朗读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冉冉上升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着录音试读,他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这样一举两得,既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又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

第4篇:立春古诗范文

一、巧用音乐,激活“诗情”

在古诗中,有很多作品都是流传千古的绝唱,可以说古诗与音乐有时候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古诗的这一音乐特质也体现了其情感特质,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把古诗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古诗的“诗情”。

1. 乐曲烘托,感受诗情。古诗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古诗的节奏十分强,韵律也十分和谐,可以说一首古诗读起来就是一曲音乐。古诗与音乐是相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的内容特点给古诗选择相应的乐曲进行烘托,从而渲染古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诗性。 例如,李白的《赠汪伦》这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现如今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因此,学生是很难感受到诗人在诗中表达的这一情感的,特别是在友人离去以后“恐难相见”的依恋之情学生更是难以体会。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送别》这一乐曲为依托,把学生带入了“长亭外、古道边”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悲凉意境。这样,在这音乐烘托下,学生自然产生了相应的情感,再学习这首古诗时,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背景配乐,表现诗情。音乐是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让诗歌走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在有声的世界里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古诗配上一定的背景音乐,从而深刻地表现出古诗的诗情。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这首古诗时,我通过上网查找到网络热播歌曲《水调歌头——中秋》为其配乐,这样,就在背景音乐的支撑下,这一首古诗又别有一番风味在学生的心头。学生在《水调歌头——中秋》这一背景音乐的配乐下,对《春晓》这一首古诗进行了反复吟唱,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在这一首诗中所表达的“惜春”的情怀,他们的情感也立刻被感染了,很快地进入到了古诗的情感世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复制”画面——体验画意

一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古诗具有丰富的意境。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诗中美丽的画面“复制”出来,从而刷新美的意境。

1.电脑绘图知诗意。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散发着无穷无尽的韵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初知古诗的大致内容以后,利用电脑绘图来表达古诗的优美意境,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与古诗进行深入对话。 例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的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句诗所体现的意境美。我让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尽情画,然后细心修改。学生发散性思维,突破时空的局限,用现代的春天画来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不仅有陆地上春天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奇思妙想,描摹出园中海底的春景图。于是一幅幅精彩的富有创意的电脑创作画绘成了!

第5篇:立春古诗范文

在教学古诗的时候,首先给学生看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书上面的插图,然后启发学生回忆在户外看见的柳树样子,并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对所想到的柳树形象的感受。之后,老师在慢慢的将学生带入书中,引导学生结合书中诗人所写的《咏柳》进行思考:诗人是如何在诗中描述自己当时所见的情景,他在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们经过几遍之后的朗读,对其中的意境也有所体会,当然在自己的脑海中也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老师进行讲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从这一句诗看得出诗人是在远处看到柳树之后因为感叹而发出的。这是让学生抬起头望着窗外的柳树,闭上自己的眼睛进行想象:窗外屹立的那一棵棵婀娜多姿的垂柳是多么的像一位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那细长的枝条就像是少女的头发随着清风舞动起来。然后再重点品位诗句中的“碧玉”、“绿”、“一树高”、“思绦”等这些词语,体会出诗人心目中的柳树的形态和颜色的美,使柳树充满活力生机,变得灵动起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一句的前半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画面中“细叶”的时候心中油然而生的一句赞叹,而后半句形象的比喻,将无形之中的“春风”刻画的栩栩如生。把“二月春风”拟成“剪刀”,使学生将柳树的美与春天的紧密相连,从中领悟出:诗句看似写柳树,其实隐藏在赞美春天。对与这篇古诗的讲解,最好是先当学生走进柳树、了解柳树,并且仔细的观察柳树、柳叶,记住它们的样子,然后再学习这首诗,通过现实与诗中的画面进行对比,学生更能体会作者在用“春风”和“剪刀”的妙处。最后,再让学生熟读并背诵这首《咏柳》,在熟读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看见的柳树在大脑中形成自己的画面,与每句诗进行对比,抓住事物的特点,注意柳树的形态、颜色、姿态等进行描画。

2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将高高的柳树用碧玉女进行修饰,“碧玉”一词形象的形容了柳树的晶莹、翠绿,深刻的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的美。还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词使用了发问的口气,诗人明明知道是春风裁剪的细叶,但是运用的发问语气将春风描写的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加了《咏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举例一些有关春天其他诗人的古诗作品,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体现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绿;戴叔伦,唐代的诗人写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一句中将纤细的柳条比如“丝”;清代时期的高鼎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中描绘了一幅莺飞草长的季节中醉柳拂堤的画面。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画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条的纤细长的特点,使读者诵读之后难以忘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古诗之后将其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古诗中所蕴含的特点是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合于实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其想象,加强了观察的细致。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3结合实物,加强练习

《咏柳》诗句上描写的是柳树,实质是赞美春天,赞美大自然。古诗中既然能用文字将柳叶精致的裁剪出来,那么鲜艳嫩绿的花草也能修饰出来,自然繁花似锦的春天也能裁剪出。请问同学们,在春天你们还与欧留意什么事物吗?请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一种景物进行描写,结合诗中的写法,使学生在运用中去感受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鼓励学生将真情融入到表达中,在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第6篇:立春古诗范文

一、我们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结合幻灯片、绘画、多媒体等手段,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帮助他们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如在教学《小池》时,可以出示本课的教学挂图,让学生细细观察,然后指导学生从挂图中找出古诗所描写的“涓涓细流”、“浓密的树阴”、“停落的蜻蜓”、“初露尖角的小荷”,启发学生想象优美、宁静的“泉池小荷图:,更加深入的体会了“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结合,可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二、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优美的诗句转化成直观的具体景象。如讲《春晓》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把春天美好的景色展现春来:盛开的桃花,欢快的小鸟,柔和的春风……随着悦耳的鸟叫声,和着优美的配乐,学生仿佛自己就在那一幅美妙的画面中,想象力也随之而来。

三、教师可以根据古诗内容适当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想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如教学《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教师可以提问:骑牛高歌的牧童,想捕蝉时为什么“忽然闭口立”?在生活中你要捉小鸟或昆虫时又是怎么做的呢?使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实践联想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切实感受诗所表达的意境。

四、运用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创设情境,因学生入“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时代、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好像在诗和现实生活中搭起了一座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例如《江雪》这首诗,启发学生思索和联想:“大雪漫天飞舞,北风呼啸,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场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和意境。

五、 逐字分析,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而达到体会古诗的意境及内涵。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教师应抓住重点字、词,让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了解大意。如《梅花》这首诗,学生通过对“凌寒”、“独自”、“唯”、“遥知”、“暗香”这几个词的理解展开想象,很快就会知道这首诗歌是在赞美梅花,因为它不畏严寒,散发着芳香。

第7篇:立春古诗范文

现在上了小学,听着老师讲“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因此也认识了李白、陆游、王安石等许多著名诗人。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词。我惊叹古诗词的驾驭艺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用简简单单的言语便把一幅江南的美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面前;我更敬佩古人那高尚的情操,我曾经读到“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而被陆游的爱国热情感动的热泪盈眶。是的,古诗词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我遨游其中,痴迷不已!

古诗词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 ,还给我天真烂漫的童年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乐趣呢!

记得去年有一次,学校组织了春游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大早就出发了。太阳刚刚探出头来,路边的小草还含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小鸟在树上欢快地跳跃着,花儿展开着笑脸,一群群小蜜蜂也开始忙碌起来。看着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老师要求每个同学都说一句赞美春天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村烟”……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说着。我突然想到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便不慌不忙地说:“太阳才探半边脸,早有蜜蜂采蜜忙”,大家都让我这句不伦不类的打油诗逗得捧腹大笑。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片竹林地里,有一只蝴蝶扇动着五彩斑斓的翅膀,慢慢地停落在一片竹叶上面,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想捉住它。“嘘”,我怕惊动了蝴蝶,示意大家不要出声,自己却不经意地说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因为有古诗词一路相伴,那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我们也玩得特别开心。

第8篇:立春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现代教学技术;理解能力

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同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社会背景的不同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均会造成学生感悟诗情的困难。以往的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经历花费在把古诗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传授给学生上了。久而久之,古诗的教与学,成了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的问题。也许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我们的古诗教学更加愉快,更加感性。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我们知道,编入小学的古诗大多具有声色俱佳的动人图画,具有浓浓的意境美和图画美,是陶冶情操,培养想象力的好教材。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对其意境有一个很好的感知,提高理解能力。

如学习杜甫的《绝句》,我就为学生提供一段春天生机勃勃的视频图像,并配上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通读古诗。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领悟到春天的美景,为感知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作好了铺垫。

又如在教学《草》时,这是一首送别诗,它描绘的是一幅仲春送别的画面,画面主要是草的形象。上课伊始,我凭借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边框,伴着悠扬飘渺的古筝声,这首古诗如古画卷一般徐徐展现在古墙上,那画面、音乐,纵然是最好动的学生也被深深吸引了。课中,在一曲《春涧流泉》的古筝声中,出现了草原录像: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野草枯萎后,又燃起了熊熊大火,把野草烧得精光。到了第二年春天,野草破土而出,草原上又是一片可爱的绿色。古建筑,古乐声,再加上一个个动感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中,强烈地感受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了无边绿草的美。本诗原为白居易借绿草强大的生命力来比喻自己的离别之情,通过无边绿草的形象来说明彼此友情之深,离情之长。这样,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进学诗的氛围中,充分展示了离别场景的美,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意境,就能抒景中之情,从而也极尽情景融合之妙。正如王夫之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根。”

二、丰富信息,促进感悟

由于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社会背景与古诗中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障碍,这就需要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而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丰富的信息库,将古诗的有关资料,如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典故趣事等,通过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对学生感悟诗情理解诗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示儿》这首诗时,为使学生体会陆游为国家痛失领地而感到悲愤,我从网上查找到金兵占领前后南宋的领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当时南宋失去了大块的土地,进而体会陆游的爱国情。为使学生更深入体会陆游为百姓流离失所而悲伤,我出示了“清明上河图”和一幅描绘古代战乱时期人们水深火热的情景图。通过对比,强烈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悲惨生活,这些都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再如赏析《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我通过建立“古诗典故趣事”栏,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了解了“绿”字的由来。学生知道王安石是经过“到”“过”“入”“满”等词的深入思考,最后才确定成“绿”的。王安石几经变换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最有表现力的字。“绿”字的妙处在于,它不仅表现出春风的作用,而且将春风吹到江南带来的万物生长的盎然春意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些都是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教学带来的便利。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律·长征》一诗时,学生很难想象当时的艰苦环境,直接影响到了对诗句“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理解。于是,我播放了从网上下载的电影《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资料,学生通过亲眼目睹战争的艰苦,感悟到“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所投射出的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三、吟诵平仄,鉴赏声韵

古诗和谐,声韵动人。在古诗教学中,确实不能忽略“以声动情”“以情动人”。吟诵能使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到古诗的意义和情感,发挥作品的艺术感染作用,再说,小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源于古诗的好念好听。所以,在《送元二使安西》的多媒体教学中,我设置三种朗读:配乐朗读、指导朗读、指导吟诵。指导朗读中有重音、停顿符号,学生很快便能正确朗读。但如何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吟诵呢?根据诗境,我播放《阳关三叠》这首乐曲,同时画面上出现古人分别的场景:一位古人伴着古乐抚琴吟唱。接着播放吟诵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同学跟着音乐开始吟诵。这样,学生们以声入情,因声求义,在吟诵中体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也更深入地体会了诗意。

古诗,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多媒体,一个现代高科技的精华。当二者巧妙结合,则焕发出无穷的魅力。让一个个文字跳跃起来,让一行行诗句鲜活起来,让几千年的历史距离在孩子们心中化为无形。借助多媒体,使我们的古诗教学更加愉快,更加感性。

第9篇:立春古诗范文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方式方法 素质培养 生动课堂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韵幽远,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彩。

一、读一读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要落得太实,同时,品味诗词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个体行为。因此,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只有读,才能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

因此,应当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朗读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要花样翻新,通过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新奇、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口中念念有词,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还可以高声诵读,底气十足,慷慨高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注意停顿、轻重音、语调、语速的变化,读出明快的节奏感。古诗音韵和谐,平仄错落,琅琅上口,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还可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如读“满身雪白走将来”等这样动感极强的诗句,就可以配以能够表现诗意情感的身体动作,使其活灵活现,别有一番情趣。

古诗是汉文化的精髓,其融合凝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底蕴,在国人中广为传诵,绵绵不绝。古诗四声抑扬顿挫,连绵词回环响亮,叠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特点,表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韵味无穷,让人情有独钟、百读不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声情并茂,方肯罢休。这样的诵读,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

二、画一画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 意境美,等等。

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自己理解的诗境。

学习杜牧的《江南春》后,我就让孩子们画出自己心中的江南春景图,有水彩笔画的简笔画,有颜料画的国画,也有素描。一幅幅充满稚气与童真的画面上呈现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鸣叫,百花争艳,青山绿树,红绿相映。那依山傍水的村镇,酒幌子在风中飘动。还有些象征性的南朝各代修建的寺庙,这些亭台楼阁留在蒙蒙春雨之中。好一派美丽的江南春光啊! 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自己的画,我让学生讲解自己画的意思,给孩子们创造说的机会,引导、启发他们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古代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 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着眼于小池,抓住泉眼、树阴、小荷、蜻蜓等景物的特点,用清新活泼的语言 ,描绘了一幅静谧、温馨而富于生机的“泉池小荷”图。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 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常常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三、唱一唱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诗与乐在艺术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后经周王朝乐师按风雅颂三种音乐风格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统计编订的。《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民歌、巫歌有着密切关系。宋词元曲,更是“依声填词”,都是可以唱的。此外,格律诗虽不是专供演唱用的,但是由于汉字特有的四声特点,它靠音节的组合,富有乐感的节奏,高下抑扬的声调,构成极富音乐的诗章,也可配乐演唱。实际上,中国古代诗词,已配曲演唱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岳飞词《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白的《静夜思》、骆宾王的《咏鹅》……

教学时,我们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诵读,同时,应该帮助和鼓励学生将学习的诗词自己配上音乐演唱。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联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学习古诗后,我又鼓励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歌曲换上《咏柳》诗唱一唱。有的学生用《两只老虎》的曲调唱,有的同学用《娃哈哈》的曲调唱,有的同学用《春天在哪里》的曲调唱……

通过演唱,不仅唱出诗情画意,而且寓教于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感染他人。

四、演一演

体会了诗的情感,也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文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将诗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此时迫切需要再将自己内心的体验通过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表演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

《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上《游子吟》一课时,可在学生品词析句、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诗中所描绘的场面,在表演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人物加上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表演生动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背一背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等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要重视背诵积累,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得滚瓜烂熟;引导学生变着花样背、听背、跟背、自背、领背、对背、齐背、倒背如流。

六、用一用

积累是为了运用。了解诗意,体会诗情之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诗文中的绝妙佳句。创设恰当的语境,合理地运用诗句,化消极积累为积极积累。

例如:

⑴啊!终于爬上山顶了!我站在山顶上,杜甫的( )实在是太妙了,向下望去,深深地为其壮美所感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昨天中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老师给我讲的习题,豁然开朗,真是( ),于是迅速地解出了这道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⑶( ),春节就快要到了,我们更加思念远在外地的外公外婆。外公外婆,请让我们早日团聚吧!(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作为小学教师,让古诗教学的课堂生动起来,让小学生在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背一背中轻松地领悟古诗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并能在一定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肖川.教什么和怎么教[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005.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