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名家散文诗范文

名家散文诗精选(九篇)

名家散文诗

第1篇:名家散文诗范文

陈建功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作协对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诗是一个较晚出现的文体。然而,散文诗一经登场,便以鲜活的生命成为活跃在文坛的一道风景。他特别指出,近年来,散文诗沿着开阔的、健康的、美的道路前进。正如彭燕郊所说,近年的散文诗,摆脱了自居于“小玩意儿”和流连于“风花雪月”的老套,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的大气和厚重。感谢散文诗作家们为丰富民族的情感、开阔民族的视野、升华民族的境界、提高民族的审美所作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58年来首次为散文诗作家颁奖,备受文学界和出版界瞩目。这次评选活动从今年3月开始,评选办公室先后收到从1985年至今年上半年出版的散文诗集、理论集150部。评委会最后以得票多少确定获奖名单和顺序。组委会确定的中国散文诗终生艺术成就奖由郭风、彭燕郊、耿林莽、李耕四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散文诗作家获得。

评委会评出的中国散文诗重大贡献奖授于许淇、海梦、邹岳汉、徐成淼、田景丰、王幅明、王光明、夏马、王剑冰、严炎(满族)10位散文诗作家、理论家和编辑家,他们为当代散文诗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赢得了散文诗界的尊敬。荣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奖的有刘虔、王尔碑(女)、王宗仁、钟声扬、王猛仁、喻子涵(土家族)、莫独(哈尼族)、敏歧、蔡旭、陈志泽,年龄分属为老、中、青三代,都是以散文诗创作独领的作家。获得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的共有方文竹的《美人香草》等18部。获得当代优秀散文诗理论集的共有徐治平的《散文诗美学论》等5部(获奖名单见本报6版)。

此次颁奖活动把多年来在寂寞中展示美丽的散文诗推向了高潮,是新中国诞生58年来,也是自中国现代散文诗诞生90年来,第一次全方位地为散文诗作家、理论家和编辑家们颁奖,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五个奖项的47名获奖者分属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区和大洋彼岸的美国。标志着散文诗长期以来不受关注的局面已成为历史,必将推进中国散文诗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献给中国散文诗90周年的一份厚重礼品,河南文艺出版社倾情推出《中国散文诗90年(1918―2007)》大型选集,在京首次亮相。全书150万字,王幅明主编,分为三大部分。上篇“作品选”,收录272位几代作家(包括港台及部分海外华人作家)的精品力作1300多篇。下篇“论文选”,收入“五四”以来29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该书长卷式、多侧面展现出中国散文诗90年间创作与理论的发展轨迹。所收内容大大超出了此前出版的各种散文诗选本的一般格局,是目前涉及面最广泛、最具权威性的一个选本。入选的作者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当代作家占到近五分之四。老作家耿林莽认为,这部大书的出版,是中国散文诗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对当代散文诗的发展,而且对散文诗未来的走向,都将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第2篇:名家散文诗范文

1、中国经典名著:《老子》《庄子》《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诗选》《杜甫诗选》《苏轼词选》《西厢记》《世说新语》《浮生六记》等等。

2、新课程标准推荐:《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谈美书简》《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复活》《普希金诗选》《老人与海》《泰戈尔诗选》。

3、名家名作: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史铁生《我与地坛》;张中行《负暄琐话》;宗白华《美学散步》;朱自清《经典常谈》;朱光潜《谈美》《谈文学》;梁实秋《雅舍小品》;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曹禺《雷雨》;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顾城《顾城的诗》;舒婷《舒婷的诗》;食指《食指的诗》;韩少功《马桥词典》;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周作人《雨天的书》;林雨堂《生活的艺术》;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傅雷《傅雷家书》;余光中《余光中散文》;林清玄《林清玄散文》;曹文轩《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郁达夫《郁达夫散文》;汪曾祺《汪曾祺散文》;巴金《随想录》;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董桥《旧时月色》;张炜《古船》《九月寓言》;王蒙《王蒙散文选》;余华《活着》;苏童《苏童文集》;老舍《茶馆》;杨绛《我们仨》;阿来《尘埃落定》;陈忠实《白鹿原》;周涛《周涛散文选》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名家散文诗范文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著名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编辑家。1924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曾任《世界晨报》记者、编辑,《联合晚报》副刊编辑,《新文丛》杂志编辑,《新民报》记者、编辑,《解放日报》记者、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出任过《人民文学》、《儿童文学》编委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主席团成员。现为《散文世界》主编、国际笔会中国中心理事。

山因革命而高,地以人杰而灵。漫步井冈山,每一座山峰都是一部英雄史诗,每一条小径都凸现一种沉着和坚毅,似乎每一杆竹子都是中国革命的见证,每一阵风过都有先烈的呼唤和叮咛。走在井冈山上,我们俨然在读一部红色经典。

记者第一次知道袁鹰、第一次知道井冈山、第一次知道井冈多竹,是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上的那篇散文《井冈翠竹》。

经过长时间的约访,终于见到心仪已久的著名作家、资深报人袁鹰。年已耄耋的他,谦和、淡泊处世,谦恭有余,~头皤皤银发展示着他人生的艰辛与事业的辉煌。融洽的访谈气氛,消除了年龄的界限与初次接触的拘谨。透过他淡定、沉着的神情,笔者感受到文学带给他的魅力。

袁鹰的散文,感情奔放、文笔清丽、细腻而为读者喜爱。袁鹰的诗,朴实、清新而令吟诵者称道。更让人啧啧称赞的,是他的为人、为世之道。

袁鹰是散文大家,写过《井冈翠竹》和《风帆》、《十月长安街》、《小站》、《戈壁水长流》等大量散文名作。决定散文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散文所要表现的时代精神很重要,袁鹰也认为时代精神对散文来说不是可有可无、可浓可淡,更不是味精、胡椒粉似的调味品。在他看来,任何文学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时代,何况散文这种最简便、最自由的文体,更可以从多种侧面、多种角度、多种层次去表现作者对时代的感受和审视。他说,我们摒弃简单的、机械的“为政治服务”,但决不能否定时代精神。

不过,袁鹰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散文作者是不是掏出了自己赤诚的心,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情。“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感人肺腑、使人长年不会忘怀的名篇佳作,尽管可以从中分析出于条百种成功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那最关键的必定是作者流泻在字里行间的一片真心、一段至情。”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袁鹰的笔下感受到他的至性至情,“犹如一股股清泉,流泻在心田深处,晶莹透彻,动人心弦,感人肺腑,更净化人的灵魂”。有时透过他的文字,似乎能感受到笔墨底下波澜万丈,纸背之心腑万千言语。

袁鹰前期的散文多描写处在旧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忧伤与、沉沦与反抗,以此来鞭挞黑暗,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艺术上追求一种质朴无华、明朗欢快的格调。解放后,他的散文大多触景生情,即事论理,通过摄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反映社会的人情风貌。语言凝练酣畅,熔抒情、议论于一炉,经常采用排句、叠旬的形式,结构跌宕严谨。他曾说:“人生的妙谛,人类的至情,文化的菁华,艺术的真善美,往往蕴育于日常生活的起居、行止、交往、饮食之中。”“我比较喜爱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蕴味于诗意氛围之内的散文;喜爱理在方寸、思隔山河、情思隽永、含意深远的随笔。”

“‘文章如锦气如虹’,在真实与自然里,可以看出作者‘读书破万卷’的痕迹。”冰心先生生前曾如是评价袁鹰的散文。红学家李希凡在《(袁鹰代表作)前言》中也曾说:“我还以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的修养,似也在作者的创作中起着特殊的‘引发’作用,给他能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增添着诗意盎然的情趣。”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袁鹰的散文“诗情”常常表现在对古人的诗文名旬的运用上,使语言音调铿锵,大有散文诗的音韵美。袁鹰的诗朴实、清新。1953年发表的《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少年儿童文学奖。1960年发表的诗《刘文学》,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不少杂文、随笔、儿童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等。1983年出版的《秋水》,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1985年3月,个人获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许多年来,熟识的朋友都说他是脚踏新闻界和文学界的“两栖人”。袁鹰感慨:“半个世纪的‘两栖’生涯,一面为他人缝制嫁衣,一面为自己裁剪衫裤,忙忙碌碌,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我至今不悔,还常常引以为荣,引以为乐。它是生活给我的厚爱,使我的人生道路虽然平坦却不单调,而且还算充实。”

袁鹰的文学成就,赢得了声誉和文艺界的认同。在1979年召开的第三届作家代表大会上,袁鹰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在第四届、第五届作家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作协主席团委员,成为作家团体中的领导成员之一。但是袁鹰从来不把这当成一种“宫”。他在任时,经常是挤公共汽车去作协开会。

1987年离体后,仍先后担任《散文世界》主编,《人民文学》、《儿童文学》等刊物的编委等。他仍然笔耕不辍,写了大量深情感人忆战友、忆往事的散文和富于哲理、文采的随笔。晚年,他每天不忘看书看报看杂志,《人民日报》、《中华儿女》等9份报刊是他常看的,央视“新闻联播”是必看节目,4频道国际节目与11频道的京剧节目也不时看看,“电视剧好的不多,一般不太看”。

一次,袁鹰游览成都宝光寺。寺中一塔、五殿、16院让他十分感叹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历史悠远。在该寺主殿大雄宝殿,袁鹰看到这么一副楹联:“世外八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细细品来,他悟出了其中的禅机。在他看来,“了犹未了”实在蕴涵着朴素的真理。“了”是相对的、暂时的,“未了”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对于他,生活与创作从来都“未了”。他认为:“对个人来说,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安下心来,利用未了的剩余时光,继续做未了的事。”得益于这副楹联的启发,晚年袁鹰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未了斋”。

第4篇:名家散文诗范文

“牍”是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以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称为“尺牍”,其后历代相沿将“尺牍”专指书信,又称信札、手札。“文牍”范围要比“尺牍”宽泛,它不仅包括了书信,还包括了诗稿、文稿,甚至公函等。而“名人文牍”,则指包括政界、军界、文化艺术界和学术界名人亲笔书写的书信、文稿和诗稿等,其中又以书画界大名家挥毫所留下的手迹格外珍贵。

因为书信和诗稿,大多是名人与其亲朋好友间往来的私人物件,个中所谈事物,大到社会时事政治、工作学术研究,小至家庭子女挂念,都无不显露出名人的真实心迹,读之更能使读者真切感悟到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与平常百姓有着同样真情和坦诚的平凡的“人”。

林散之《思芷女》

《思芷女》是林散之老人1966年所作诗。时世动乱之初,夫人患胃癌之疾引发了林老对分别三年且远在东北小女儿芷若的思念,有感而发书作于“琴锲轩”出品的木刻水印信笺上。此诗稿的珍贵之处,在于经林老亲笔书写后,又进行修改而留下的心迹。

林散之现被列入国家文物局“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中“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或原则上不准出境者”之列,其书作受到海内外典藏界的格外青睐。但世人往往知其书作盛名者众,悉其善诗者鲜。他本人晚年对艺术成就作结论却自谓“诗第一、画其次、书又次之”,其自书墓碑时只题“诗人林散之”,即是他偏爱自作诗的最好明证。

林老作诗不厌其改,常“为求一字稳,不厌五更迟”和“夜尽犹疲坐,诗成尚苦敲”(林散之诗句),诗成后他又在原稿上亲笔作了几处更易:

对“关雁送书迟”句,似乎他感到太直露,不够“雅而淳”,而将其改成“关月带春迟”,意喻着宛如一轮孤月远在千里之遥的关外――东北的小女儿,久未带来团聚的“春消息”,以此来抒发因世乱、妻病和与爱女久别后油然而生的愁困之情,他又觉“三年父母思”尚不能充分表达怜女深情,而更为“三年岂尽思”,使诗人在其间倾诉的情之深、意之切,几于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末两句改成“记否归时路,湖边是汝家”,将诗中提及的“久望”、“消息断”、“相思”和“泪湿”流露出来的盼女早归之况,进一步演绎成女儿正在归途中,迟迟未到家唯恐是她迷路了的亦梦亦幻之境,再次将作者的舔犊之情推向高潮,个中意味隽永吟罢令人感慨不尽!

“几改几涂终不恹,连圈连点始相宜”,“改罢自长吟,独得其中味”(林散之诗句)。最后,该诗在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中,即是按此诗稿修改内容发表的。“抒性情”是林散之写诗的基本观点,这首诗是林散之写诗观点的真实写照,它让我们“见字如面”,捕捉到了于40年前的那一刻,“当代草圣”手扶院门,垂足久望,在他银色眉毛下的双眼中,波动着那欲出而未出的微茫的刹那间永恒。

沈鹏致陈大羽书札

书画名人大都有着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书法功底,而他们在“信札”中的率意挥就,常常可能于不经意间,别具一格地展现出或自然或率真的独特书法艺术韵致,在给人审美享受同时,也让观者感受到,他们与朋友文宴酬唱和人情世俗交往中体现出的深厚传统文化修养,及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从笔者数年前入藏的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主席沈鹏先生,在“荣宝斋”特制的木刻水印信笺上,亲笔写给著名书画大家陈大羽先生(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的一封信札中可窥一斑。

此信札虽然言事简单,但传达的情谊却颇为沉实,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当代大书法家沈鹏先生通篇行草结体的书法艺术,笔墨苍劲沉着,章法精妙老到,寓巧于拙而宝光四溢,及信札中蕴涵着才气横溢的学者风范。识者每当诵读品赏这既富有赏心悦目的书法艺术,又饱含着人情交际之情趣的信札时,都会由衷地感受到书者流露出来的“平淡中出真味,朴素里见性灵”的情感内涵,以及儒雅的人格魅力。

萧平“备忘笺”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通过书信联系的方式越来越少,名人挥毫墨迹也更凤毛麟角。而收藏品历来是“物以稀为贵”,与书画名家存世的书画作品相比,“名人文牍”因其存世量的稀缺,将更显珍罕性,且在这咫尺之间富含了史料、论点和书法等方面内容的名人墨宝,甚至是名人用硬笔书写留下的手迹,都必定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显得愈加弥足珍贵。笔者收藏的这张由著名美术史论家、鉴定家和江苏国画院书画家萧平(别名戈父)于1976年为学生“榕榕”布置学画课业时,用钢笔书就的“备忘笺”(19.5×27cm)就是明证之一。

第5篇:名家散文诗范文

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诗歌,其中以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为重点中的重点。唐代诗歌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我国诞生得很早,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千锤百炼之后,到唐代,它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这一时期,诗人辈出,佳作竞放,流传下来的就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而在这光彩夺目的唐代诗坛中,最耀眼的三位大诗人当数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的诗,风格迥异,但均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和造诣,其作品有很多至今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令人爱不释手。他们在文学领域的成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现实密不可分,更是那种忧国忧民、关心民间疾苦的高尚情操的集中体现。

难点分析

将唐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传奇等庞杂的内容放在一课时中讲解,是本课最大的难点。唐代的时间跨度长,著名的诗人和作品很多,而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作品又有着不同的角度和风格,虽然学生对有些诗歌比较熟悉,但若要他们系统地理解这些诗歌的背景、内涵及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唐代散文、传奇中的名篇名作,容易使学生在知识点上产生混淆。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其中的重点内容。

重点突破方案

诗歌的学习:

(1)鉴于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采用启发式谈话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本小结介绍的诗人、作品比较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设表格,把知识按类进行归纳、/Article/Index.asp''''>总结,再用对比的方法,深入了解诗人的不同/''''>写作风格。

(3)教师可适当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史料,把诗人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到他们不仅有高超的诗艺,还有高尚的情操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通过学生在课下的预习、搜集、整理,在课上按阶段向大家讲解某位诗人的生平及作品特点,使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开阔眼界与活跃思维。

难点突破方案

本节课出现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作品较多,可通过列表归纳、/Article/Index.asp''''>总结唐代诗人及诗歌的特点使知识条理化,让学生一目了然;详略得当,重要的部分,在时间安排上和学法引导上做特别的处理,使学生依据时代特点更深刻地理解一些名篇佳作的内涵,以此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可采用以下一些记忆方法:

(1)分类记忆法:本课知识可以把它归纳为两大类,即文学类和艺术类。文学类主要有诗歌和散文,艺术类主要有书法、绘画和石窟艺术。

第6篇:名家散文诗范文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叫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兵杂名,阴阳纵横小说农。

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传世间。

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作“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

“乐府双璧”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易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 唐代文学

唐诗鼎盛巍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

王杨卢骆溢华彩,律诗、绝句形初现。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天下传。

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名作当推《柳毅传》。

4 宋代文学

宋词如海甚汪洋,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柔肠。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

磊落坦荡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作华章。

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梦溪笔谈》小百科,沈括从此美名扬。

5 元明清文学

元代散曲分两种,小令,套数各不同。

杂剧代表四大家,成就首推关汉卿。

窦娥悲剧传千古,人物形象最鲜明。

其余三家郑马白,还有《西厢》留美名。

明清戏剧佳品多,《桃花扇》及《牡丹亭》。

长篇都是章回体,“四大名著”是高峰。

《儒林外史》不能忘,《聊斋志异》甚流行。

尚有短篇拟话本,编订“三言”冯梦龙。

方苞开创姚鼐继,散文流派叫桐城。

第7篇:名家散文诗范文

在古玩收藏界,若提起“尺牍”,可谓是人人耳熟能详。但是要论及“文牍”,恐怕有些人就会感到陌生。实际上,“牍”指的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简,以一尺长的木简作书信,故称为“尺牍”,其后历代相沿将“尺牍”专指书信,又称信札、手札。而“文牍”所指的范围要比“尺牍”宽泛一些,它不仅包括了书信,还包括了诗稿、文稿,甚至公函等。

而“名人文牍”,主要是指包括政界、军界、文化界、艺术界和学术界名人,特别是由书画界名家们亲笔书写的书信、文稿和诗稿等。那么,为什么这些“名人文牍”值得收藏投资者去加以关注和留意收藏呢?

一、“名人文牍”既有学术价值 又存名人心迹

“名人文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们可以从某个侧面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出书写者的思想、学术观点,甚至折射出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下的某个烙印,即名人在这些“文牍”中,往往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平日里外人难以体味到的各具特色的真情实感,而这一特性,在名人的书信和诗稿中尤显突出。

这是因为书信和诗稿,大多是名人与其亲朋好友之间往来的私人物件,个中所谈论和阐述的事物,无论是大到社会时事政治、工作学术研究,还是小至家庭子女挂念,都无不显露出名人的真实心迹。从而更能使观赏者从他们或坦诚的言真意切,或发自肺腑的娓娓叙来之中,真切感悟到他们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与平常百姓有着一样的真情和坦诚的平凡之“人”。

下面这张诗稿,就是由我珍藏了多年的被当代艺坛共识为“几百年才出一个的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的诗稿。其难得和珍贵之处,莫过于经他亲笔书写后,又在其上进行了修改而留下的心迹。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作诗的学术观点,以及难为人知的对子女的关爱之情。

林散之于1972年在日文版《人民中国》上发表的“东方欲晓”书法作品,曾使启功脱帽鞠躬,引赵朴初索其墨宝,被郭沫若誉为“很好”,其大名被列入国家文物局“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限制出境鉴定标准中“作品一律不准出境或原则上不准出境者”之列,故其书作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格外青睐,在艺术市场上呈现出一派“洛阳纸贵”的景象。可是,世人往往知其书作盛名者众,悉其善诗者鲜。而他本人在晚年对自己的艺术成就作结论时却自谓“诗第一、画其次、书又次之”。被誉为“当代草圣”,但他自书墓碑却只题了“诗人林散之”五字,即是其偏爱自作诗的最好明证。

此诗稿(图1,15×26厘米)为林老于1966年时势动乱之初,因人生伴侣盛夫人患胃癌之疾,引发了对分别三年且远在东北小女儿芷若思念时,有感而发书作于“琴锲轩”出品的木刻水印信笺之上。其原诗如下:

思芷女

不材伶弱女,万里去何之,久别艰难日,长贫寂寞时。江风吹梦远,关雁送书迟,杨柳依依绿,三年父母思。

门闾今在望,倚立日初斜,消息春来断,相思别后加。心迟钟阜雨,泪湿女墙花,犹记前年路,天寒汝到家。

丙午年三月下旬林散之

由于林老作诗不厌其改,常“为求一字稳,不厌五更迟”和“夜尽犹疲坐,诗成尚苦敲”(林散之诗“辛苦”和“夜坐”句),随后他便在原稿上亲笔又作了几处更易。

对“关雁送书迟”句,似乎他感到太直露,不够“雅而淳”,而将其改成“关月带春迟”,意喻着宛如一轮孤月远在千里之遥的关外――东北的小女儿,久未带来团聚的“春消息”,以此来抒发因世乱、妻病和与爱女久别后油然而生的愁困之情,使诗句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了。更为感叹的是,他又觉“三年父母思”尚不能充分表达怜女深情,而更为“三年岂尽思”后,顿生新意,使诗人在其间倾诉的情之深、意之切,几于一字一泪,令人不忍卒读!而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他把最末两句改成了“记否归时路,湖边是汝家”,将诗中提及的“久望”、“消息断”、“相思”和“泪湿”流露出来的盼女早归之况,进一步演绎成女儿正在归途之中,迟迟未到家唯恐是她迷路了的亦梦亦幻之境,再次将作者的舔犊之情推向高潮,个中意味隽永,吟罢令人感慨不尽!

“几改几涂终不恹,连圈连点始相宜”,“改罢自长吟,独得其中味”(林散之诗“戒诗”和“自嘲”句)。最后,此诗在林散之诗集《江上诗存》中刊登时,即是按照这张诗稿所做的下列修改内容发表的。

思芷女

不材伶弱女,万里去何之,久别艰难日,长贫寂寞时。江风吹梦远,关月带春迟,杨柳迢迢绿,三年岂尽思。

门闾今在望,倚立日初斜,消息春来断,相思别后加。心迟钟阜雨,泪湿女墙花, 记否归时路,湖边是汝家。

丙午年三月下旬林散之

值得一提的是,“抒性情”是林散之先生对写诗的基本观点,他在《江上诗存》序中就再三申说:“诗,性情而已。诗言志,志即性情之所寄托”“无性情不足以言诗”。此外,他还强调,“夫诗有四要:曰情、曰景、曰意、曰事,情与意发于内,景与事受于外”。而这首《思芷女》,既是其对上述论点身体力行的最好写照,真可谓是他三十六卷诗作中的代表作,又让我们“见字如面”,捕捉到了于40年前的那一刻,“当代草圣”手扶院门,垂足久望,在他银色眉毛下的眼中,波动着那欲出而又未出的一曲微茫的刹那间永恒。

二、“名人文牍”既具审美价值 又展名人文化底蕴

名人一般都有良好的传统文化和书法底蕴。他们在“名人文牍”中的字迹,往往并非刻意去追求某些书法效果,大多是随意地信手写就,由于“书为心画”,手迹即心迹,这时他们常常于不经意之间,会一扫平日在隆重的正式场合于大庭广众之前被迫做出的正统,甚至是做作之态,进而得以在咫尺的“文牍”里,别具一格地展现出自然、洒脱和率真的独特书法艺术韵致。此外,还可在给人以美不尽言的审美享受的同时,让观者感受到他们在朋友之间的文宴酬唱以及人情世俗的交往中,所体现出的深厚传统文化修养,以及真诚和坦荡的人格魅力。

如下这张“尺牍”,为我所收藏的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主席、著名诗人沈鹏先生,在“荣宝斋”特制的木刻水印信笺上,亲笔写给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已故著名书画大家陈大羽先生的一通信札(图2,22.5×32.5厘米),其内容如下:

大羽先生:

长久未见面,十分想念。今趁毛同恺先生之便,书奉七律一首,是六年前自作诗,留念并请指教。您如有近作,方便时请掷下一小张,以释远思。

即颂

大安

沈 鹏

九月七日

此信札虽然言事简单,但是传达的情谊却颇为沉实,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当代著名诗人和大书法家沈鹏先生通篇以行草结体,笔墨苍劲沉着,章法精妙老到,寓巧于拙而宝光四溢的书法艺术,感受到其才气横溢的学者风范,而且还可以从中了解到书画大名家之间以互赠书画作品,来寄托和表达远方故友间思念之情的高雅交际方式。识者每当诵读品赏这既富有赏心悦目的书法艺术,又饱含着人情交际之情趣的信札时,都会由衷地感受到书者于其间流露出来的“平淡中出真味,朴素里见性灵”的情感内涵,以及真诚的人格魅力。

三、“名人文牍”愈将“物以稀为贵”

随着当代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用电脑打字写信,甚至使用电话和发送电子邮件来进行彼此之间的联系,已经变得更加地便利和快捷,因此今后采用书信联系的方式将愈来愈少,特别是由名人亲笔书就而留下的手迹更如凤毛麟角。而对收藏品来说,历来就是“物以稀为贵”,与名人存世的书画作品相比,“名人文牍”因其存世量的稀缺,就更具有珍罕性,且信札一般只会书写一封而绝无两三封相同者,因此其既有书法、文学等方面的欣赏价值,又是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的独一无二之名人书法墨宝,甚至是他们用硬笔书写所留下的手迹,都必定会随着年代的久远和时光的流逝,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下面这张“名人文牍”(图3,19.5×27厘米),就是由著名美术史论家、鉴定家和书画家萧平先生(别署戈父)于1976年给其学生“榕榕”布置学画作业的便条,尽管是用钢笔书就,但它依然有着不同寻常的珍贵之处。其内容如下:

每一星期内习画作业:

(1) 临摹线描画(白描人物)4张(毛笔)。

(2) 铅笔写生人像或半身人像(侧面、正面) 4张

共八幅(内容每周布置一次)

临摹是为了掌握人物画的用线(即线条与结构、动作的关系和线条的组织方法,要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和用笔(即指起笔、落笔、转折、顿挫,要有轻重、粗细、快慢和长短)。

写生是为了锻炼眼睛和手,观察事物、捕捉事物神态的能力。在写生中要动脑筋,不能完全自然主义的描写,要抓重点,要有主次和取舍。同时也要参考别人作品的写生方法。

每画一画之前,都必须先动脑子想一想。分析一下。

在一年内坚持这样做,要有恒心,一学到底。每周五晚上检查。

示榕榕

1976年4月9日晚戈父

从中我们得以想见,如今过了花甲之年并在书画艺坛上已久负盛名的萧平先生,在31年前那个勇于求学绘画的学生不多,而敢于教授艺术的老师更乏的“革文化命”的年代,追求和传授艺术是需要相当勇气的。而时年34岁的萧平,在自己不懈求进书画艺术的同时,不仅以如此认真负责的态度,口传手授辅导后学,详细地布置着一周的课业,而且还将临摹和写生的意图和要点,耐心地悉数笔授,并鼓励学生要“坚持这样做”,可见他对艺术追求的执着精神,一直执着到即使是在那个艺术被践踏在脚下的年代里,仍寄望于学画的后生“有恒心,一学到底”。可以说,这张跨越三十一个年头的纸片,虽然纸色已经泛黄,上面的字迹也有些褪色,但是它却记载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代代传承、生生不息的一个真实和生动的瞬间,以及萧平先生“诲人不倦 ”的为师品格,这在当前艺术沉沦于金钱,教学浮躁于虚华的商品经济环境中,愈发显得珍稀和可贵。

第8篇:名家散文诗范文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

1.先秦作家作品

(1)诗歌——《诗经》与《楚辞》

《诗经》:“诗三百”,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六义”。与《书经》、《礼》(《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楚辞》:收录屈原等人的作品,“楚辞体”又名“骚体”。代表作《离骚》,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2)散文——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论语》(后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专集,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

历史散文:《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左传》(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国语》(第一部国别体)、《战国策》(《国策》)等。

2.汉代作家作品

(1)赋文——贾谊的《过秦论》

(2)史书——《史记》(开纪传体之先河,“二十四史”“前四史”)和《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1)诗歌——“三曹”、陶渊明(东晋,第一位田园诗人)和乐府诗双璧

(2)史书——《三国志》(西晋陈寿)和《后汉书》(南朝范晔)

(3)文学理论——《文心雕龙》(刘勰,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

(4)小说——《世说新语》(刘义庆,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4.唐代作家作品

(1)散文——古文运动(“韩柳”)、刘禹锡(字梦得,《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

(2)诗歌——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阶段

初唐:“初唐四杰”和陈子昂。

盛唐:两个流派(“王孟”为代表田园诗派和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苏轼赞王维“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和两大诗人(李白、杜甫。杜甫组诗“三吏”、“三别”),另有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

中唐: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元稹和白居易“元白”,白居易“叙事诗双璧”(《长恨歌》和《琵琶行》)

晚唐:“小李杜”(杜牧《樊川文集》)。

5.宋代作家作品

(1)散文——唐宋家(欧阳修《六一诗话》,“三苏”中苏洵《六国论》)、范仲淹和沈括(《梦溪笔谈》,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2)词——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北宋有柳永(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乐章集》)、欧阳修、秦观,南宋有李清照(易安居士,《漱玉词》)和姜夔。

豪放派:北宋有苏轼(开豪放一派)、范仲淹,南宋有辛弃疾(号稼轩,《稼轩长短句》)、陆游和文天祥。

(3)史书——司马光(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6.元明清作家作品

(1)戏曲——元代有关汉卿(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王实甫(《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马致远(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明代有汤显祖(《牡丹亭》,又称《还魂记》),清代有孔尚任(《桃花扇》)。

第9篇:名家散文诗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背诵经典 阅读名著 名人传记

语文教师一定要确立语文教学阅读为先的信念:任各种教改学说各种流派风起云涌,我们只要抓住阅读的擎天柱,并且一以贯之,就会有所收获。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说:“看,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毁灭我们之前先歼灭它们!”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无数的前贤先哲们不停地告诉我们阅读对人生是多么地重要,对成长是多么地不可或缺。可是阅读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和语文学习中存在多么巨大的缺位啊!高中学生课业负担重,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而且很多人认为安排阅读课是在浪费时间。曾经轻易放弃阅读的我们多么需要建立关于阅读的信念啊!相信阅读是提高成绩、提升语文素养的最好途径,相信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高中三年的语文阅读要有整体的规划。我们可以分板块进行,具体方法如下:

一 建立背诵板块,奠定语言和文化功底

对学生三年的背诵内容作一个整体规划,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三年成长目标。日本教育专家七田真博士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记忆和背诵,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尽管我们的学生已经错过了背诵经典的最佳时机,但是经典文字一样可以在他们的心灵里发芽、精神中发酵,因为经典拥有种子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对学生三年背诵的内容做一个规划和规定,尽可能地早背诵,奠定文化的功底,而不是只为了得默写的8分。

中国的经典包括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先秦散文等精美的语言作品。我们可以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史记》、《古文观止》、《诗经》等经典中选择优秀名篇背诵,也可以选择外国经典如泰戈尔的《飞鸟集》、《吉檀迦利》和纪伯伦的《沙与沫》、《先知》中的名篇背诵。泰戈尔的诗文中有很多是朦胧诗,翻译这些文字的人都是真正具有诗人气质的文学家,如冰心,文字很华丽,学生是非常乐意背诵这样诗性的文字的。纪伯伦的文字具有非常浓郁的宗教色彩,这种文字如果深植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是会产生奇妙的“药性”的,总有一天会成为心灵的福泉。来自宗教的智慧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西方有智慧的父母总是在孩子极小时就要求诵读一些纯宗教文字的书,要把像《圣经》这样的书本完全背熟。

目前许多学生囿于浅阅读、快餐阅读的藩篱里,虽然读了不少娱乐刊物,可仍是胸无点墨、学浅识短,难以致远。背诵经典是奠功底的,不会立杆见影、立马见效的,但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长期反复的揣摩消化、吸取语言和文化滋养,这种语言储存的时间越长,滋补的功效越大,所以开始得越早越好。

二 建立阅读板块,提高语言和文化素养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很重,能够自由支配的阅读时间太少,在极少的时间里,究竟读什么才能收到更大的效益呢?亨利?大卫?梭罗劝告我们“首先要读最好的书,以免来不及将它们读完。”

高中学生大量阅读已经不可能了,要有选择地读各个领域里的精品。小说可以选择短篇,比如莫泊桑、欧?亨利的短篇、伊塔洛?卡尔维诺《卡尔维诺文集——意大利童话》等。诗歌可以读一读《顾城的诗》、《舒婷的诗》、《食指的诗》、《席慕容的诗》等。散文可以选择当代的名家名作,如史铁生《我与地坛》、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余光中《余光中散文》、林清玄《林清玄散文》、龙应台的《目送》等。可以读名家的名作,比如余秋雨是名家,出书众多,但是得到众多读者和专家认可的文化散文仍然是《文化苦旅》;比如周国平,他最好的学者散文集还是《守望的距离》;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学生也可以选择一个作家,读完他所有的作品,了解他对人生、生活、社会的解读。读解读名家名作的作品,比如鲍鹏山的《新说〈水浒〉》、崔岱远《看罢西游不成精》、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品人录》等等。

选择阅读一些名家鉴赏诗词的著作,对于学生鉴赏诗歌是很有益的。比如《好诗共欣赏》、《叶嘉莹说唐诗》、《叶嘉莹说诗讲稿》。叶嘉莹虽然长期旅居国外,但她的诗词修养无人堪比。她曾说:“读诗,可以令我们心不死。”她的这些讲稿通俗易懂,会让人收获一分最纯净的快乐。

高中的孩子应该读一点哲学类的作品,学习对人生的思考,比如《叔本华人生哲学》,叔本华的每一个话题都很尖锐,叙述却很平实流畅,以事例说话却直率地坦陈自己的思想,决不彳亍于逶迤的哲学术语丛林,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没有丝毫诡谲的突兀感。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是邻家满腹诗书又睿智而慈祥的大爷,满脸含笑地对你解释他看到的奇景。再比如《爱默生人生十论》、《罗素论幸福人生》、《帕斯卡耳思想录》,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等。

还要读几本名人传记,比如《毛泽东传》、《富兰克林传》、《凡?高传》、《林肯传》、《爱因斯坦传》、《居里夫人传》、《孔子世家》、《周恩来传》等。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