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精选(九篇)

农林经济管理前景

第1篇: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

1.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正式成为wto组织世界贸易体制的三大制度之一,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世界各主要国家积极对自己的国际竞争战略做出调整,纷纷把知识产权提升到振兴和发展本国经济的战略高度。2008年6月5日,国务院正式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我国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的战略目标。

在此宏观背景下,国内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离现实需要以及应对未来竞争的人才储备需要还相去甚远,突出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知识产权人才层次不够合理: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这是因为招收知识产权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学校远多于招收知识产权本科生和双学士学位生的学校。二是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法律知识厚,专业知识薄。三是知识产权人才分布不合理:在国家机关、公检法部门或大型企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才多,到基层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工作的人才少。为此,近年来我国高校中已有部分理工类、医药类或化工类院校开始设置依托学科专业或知识产权专业的双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体系,使这一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依托农科专业背景的双专业、双学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却实属罕见。随着农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以及农产品贸易的增加,与农业有关的知识产权人才更加稀缺。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专项任务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商标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第23条),完善理标志保护制度(第32条)。因此,贯彻《纲要》精神,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大量基层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的一项长期任务,必将需要大量既懂农业生产技术知识又懂知识产权的人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才。农林院校通常是以农业和生物为优势学科,通过实施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知识产权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因此,在农林院校中面向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是大批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农业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捷径,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是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2.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2.1 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对知识产权人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据此可以认为,知识产权的外延至少应当包括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专业,涉及到法律、科技、经济、管理、文化等多学科内容的专业。农林院校在进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时,应当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依托,重点培养具有动植物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学科背景的知识产权人才。因此,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当是,具备动植物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理解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具有适应面广、适应性强等优点的农业知识产权复合型普通人才。

2.2 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定位

当前多数学者认为,知识产权应当是法学和管理学两个门类的集合。知识产权专业的知识结构应当依托法学和管理学为基础建构。当然,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一定的理、工、农、医专业背景。由此可以推断: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知识结构应当是:动植物科学与技术(或相关学科)+法学和管理学基础知识+知识产权核心知识。

2.3 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模式定位

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选择本校优势学科和专业的学生,依托农林经济管理或者法学专业开展知识产权方向的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在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方向的双专业(双专业)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二是从学制上讲,在本科阶段高年级同步进行双专业、双学位教育能够缩短学制,容易为广大的学生所接受。

3.农林院校开展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上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目标、知识结构

和模式的定位,笔者所在学校在开展知识产权双专业、双学位教育时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和实践。

3.1 专业分类

将全校14个学院的学生按照课程的相关程度划分为:动植物科学与技术、化学信息与工程、人文社科与传媒三个专业大类,但重点是第一大类。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设置相应课程,强化专业特色。如为植物科学与技术类学生增设的5个学分对应的课程是:植物品种保护法、地理标志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具体如表1:

3.2 学分要求

辅修农林经济管理(知识产权方向)的学生必须修满70学分。理论学时45学分,实践环节为25学分。其中,必修课32 学分,选修课13学分。学生毕业时必须撰写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的学位论文,经答辩合格后,可以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产权方向)的学位。

3.3课程模块

根据农林院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定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设定法学基础模块、知识产权核心模块和管理学模块三大模块。

3.4 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

学生所学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

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设民法总论、诉讼法、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学原理4门课程,合计11.5学分,每学分按16学时计算。具体分配为,民法总论3学分,诉讼法3.5学分(共计56个学时,理论课46学时,实践课10学时),农业知识产权2学分,管理学原理3学分。专业课包括: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应用、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英语、生物多样性公约、植物品种保护法,合计20.5学分。上述课程,除专业英语为3学分,生物多样性公约1.5学分,之外,其他各门课程均为2学分。

第2篇: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

摘要浙江景宁县将林业发展作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该文在叙述景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发展林业使景宁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并指出其具体实施的措施,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成果;措施;浙江景宁

1基本情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土地总面积19.53万hm2,其中林业用地有16.16万hm2,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活力木蓄积量761.46万m3,森林覆盖率达77.9%,森林绿是浙江省8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林地和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林业是畲乡景宁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所在[1]。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林业局作为职能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大力推进绿化示范村和“兴林富民”工程建设,走林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区发展,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升林农科技素质,贯彻落实惠民政策,充分调动林农积极性,通过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2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2.1风景秀丽

步入东坑、鸬鹚、大均、伏叶、梧桐等新农村,仿佛置身于绿的世界、花的海洋。特色生态新农村建设在这里散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2.2城乡协调发展

景宁县统筹城乡发展,以现代林业为推动力,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为龙头,助推林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加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万公顷笋竹两用林工程、实施百村绿化工程、启动望东洋保护与规划工程等项目,并进行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充分发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走绿色循环可持续性发展之路。致力打造创新强县、以林富民的理念,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大力推广林业产业化。实施一村一品的特色林业,以东坑、景南1 403.87万hm2毛竹现代示范园区、黄洋口板栗示范果园等兴林富民工程项目为重点,全面实施竹林、药材、高山花卉、水干果增效工程,激起全县农民林业生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增绿工程,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处处都是村民植树造林忙碌的景象,美化、亮化了新农村,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现代林业建设推进景宁县林业经济由传统经营思路向现代经营理念,落后生产力向先进生产力,陈旧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景宁县林农拓展、转变林业生产方式,经营现代生态农庄,综合开发利用“家禽—鱼—花—果—树—林下经济作物”绿色循环经济,采用农、林、牧、副、渔有机结合的方法发展多元化经济[2]。调整林业经济结构,积极从事第三产业,借助得天独厚、风光秀丽的大际风景名胜区、大均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区等自然旅游资源,经营农家乐、生态游等,特色鲜明、地方风土味十足的特色旅游项目。如今来景宁县观光的省内外游人络绎不绝,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富了一方百姓,擦亮了“绿色畲乡、生态景宁”的特色旅游金字招牌。

2.3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吸引投资

丰富的自然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型的政府部门,引来许多投资,如缙云人王洪发在该县营建26.67余hm2茶叶基地、台州人黄明正在该县创办了一家医药包装公司等等。2009年以来,共有100多位外地人纷纷落户该县创业,从事茶叶、特色水果、医药包装等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参与新农村建设。景宁县现代林业的魅力和潜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始得到充分展现[3]。

3林业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措施

3.1将绿化示范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程和有效载体

在绿化规划当中,根据各村的特点,科学规划,合理配制树种,大大提高农村农民的居住环境条件,美化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东坑村、鸬鹚乡鸬鹚村、大均乡大均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示范村”[4]。

3.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的原则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原则,把林业、农业产业结构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部门为依托,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路。目前,全县已建成竹林13 400 hm2、中药材基地4 000 hm2、干水果基地3 533.33 hm2、茶叶基地2 400 hm2、花卉苗木近133.33 hm2。着手毛竹现代示范园区1 400 hm2和板栗高效示范标准化基地建设、厚朴高效示范标准化推广技术应用,全面提高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毛竹、板栗、厚朴等生产技术水平,极大地带动农户种植特色林果药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发展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打造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新亮点。毛竹、板栗、厚朴、茶叶、杨梅、香水百禾、英川蜜梨已成为主产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景宁畲族自治县陈世平、余沛青、任家弟、潘欣根、蓝根华等5户,2007年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

3.3建立健全多种制度和形式

3.3.1建立健全技术干部联系挂村制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大林农科技培训力度,指导林农科技兴林,林农科技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结合“三百一千”工程和“兴林富民”工程,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使林农真正学会以科学的方法使用林果药栽培、施肥、修剪、深翻、防冻、使用林果药、病虫害防治、储藏、抗旱、喷灌等林业实用技术,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林业技术能手,切实提高林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林农生产管理水平。2007年建设高效林业示范基地1 000 hm2,其中高效笋竹林基地800 hm2,板栗基地200 hm2,发展香榧庭园经济村2个。景宁畲族自治县景南乡忠溪村、东坑镇深洋村、英川镇黄洋口村等3个村,2007年喜获省级“兴林富民”示范村荣誉称号。

3.3.2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让林农切实体会到林业政策性补助资金的实惠。近年来,景宁畲族自治县积极开展林权制度的改革,保障林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真正把林地经营自还给林农,现在逐步推行林农可以用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使景宁畲族自治县林权制度改革又迈出一步,为林农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林农还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招标等多种形式,加快林木和林地的使用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发展林业的生产力,调动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林区的生产发展,推动畲乡景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参考文献

[1] 宁久丽.试论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j].河北林果研究,2010(1):34-37.

[2] 孔东升.林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108-109.

第3篇: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

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由于农村大都以农田灌溉为主,大面积的农田绿地占据着农村土壤,但是对于农村的道路以及河道、沟道等各个通道而言,没有进行植入绿化工作。因此,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必须从绿化植入农村的各个点、面、块入手,在道路两旁种植一系列的植物,并在主干道构建绿化带,由此绿化村庄,形成新农村道路绿树成荫、花明柳绿的意境。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将大面积绿化铺开,形成绿意浓浓的园林气息,当然对于农村地带所具备的各种优势特色,比如瓜果蔬菜:西瓜、葡萄、梨、山杏等,这些特色产业要重点体现,因为这些特色产业促进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格局的形成。此外,还应该注意的是,必须将农村的农田作为重点来抓,不应该与农田争夺土地,应该在农田之外的闲散地块进行园林景观建设,使得农田、人居与园林景观建设相得益彰,形成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新局面。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环节,对于植物的配置方面来说,由于植物构成了园林景观建设的主题,其配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质量以及功能的发挥。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建设时,应该以科学为依据,同时融合多种符合新农村空间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新农村空间的优美园林景观艺术,保证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不同植物的生态习性不同,因此应该根据不同农村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可以合理运用乔木、灌木、草皮、花卉以及各种地被植物等,由此充分发挥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优越性,凸显其观赏特性。对于植物的配置,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同种植物之间进行互相配置,可以考虑各种植物的选择、组合、色彩搭配、园林意境等。二是植物与园林景观的其它小品进行合理配置。这两个方面在植物的选择以及数量上都应该强调主体,由此表现新农村园林景观的特色以及风格。

2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

2.1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指的是一种理念,具体体现在符合一定功能性的同时又符合人的审美观念,基于新农村的不断发展,要充分运用各种综合性的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互动性,由此满足新农村在园林景观建设中的需求,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以及思维方式等进行,打造既符合功能性、舒适性、便利性,又符合精神层面上的心理需求以及审美需求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融入人性化理念是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

2.2生态环保原则

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在紧紧把握农村的生态性的同时,要将环保理念纳入其中,从绿色健康理念出发,建设绿色的符合新农村环境要求的园林景观空间,通过各个设计方案的不断筛选,优化和整合出一个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园林景观建设方案,将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关系规划,合理处理好经济与园林景观建设的要素,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力求园林景观建设向着自然、生态发展。

2.3艺术化原则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在体现农村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时,应该将艺术化融合进去,体现新农村的新风貌,以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展现农民的勤劳努力、展现新农村新风貌,可以将新农村的特色糅合进去,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园林景观建造,摈弃农村的各种落后观点,以“新”进行建造。让人感受到美好式新农村、创新式新农村、发展式新农村、艺术式新农村的姿态。

2.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则

由于农村环境的特点,其地形适合于种植,有着许多农村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地种植以及农村的各种庭院等元素都是新农村的宝贵资源。因此,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尊重和体现出农村具备的原有的风貌特征,使得自然景观与建造的人工景观形成一体、和谐相生,对于农村的特色要重点予以突出,打造符合新农村建造的园林景观特色,让人一看便知某个村落的特色和韵味。这些原本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为园林景观建造节约成本,一个好的、成功的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不在于外表的豪华美观,而在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本土气息,传递出新农村建设的风格。此外,还应该以绿地为主,适当减少水景、小品景观的建造,考虑建造之后的使用以及维修成本,为农民创造园林景观气息的同时,从根本上降低他们的经济负担。

3园林景观建设的相关设施以及小品要求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在大面积植入绿化的同时,应该为村民提供一个娱乐健身的场所,让他们在空闲之余可以散步、进行各种健身活动,这些健身设施都是根据人体工程学所设计,符合人的各项锻炼指标。对于相关的设施、小品等应该以符合新农村的特点为主,舍弃那些华而不实的设施。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取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当然,必须充分考虑季节性枯水以及冬季水体变化等各种因素。此外,对于园林景观建设还必须充分注重整体性,将环境与人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并且可以收集一系列有关于当地农村的各种资料,同时进行各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制定景观的整体性、有机协调性。

4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步骤

4.1收集资料、实地勘测

在进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造的时候,应该了解项目的整个概况,对于农村的当地民情以及风俗习惯有所了解,主要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等等,尤其应该熟知项目的整体概况和所实施的各项内容,收集各项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资料,这些资料表现在对于农村的自然条件、周围环境状态等,应该按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地形图,对于所要规划的新农村区域有整体的了解,充分结合当地各项有利条件进行建设。

4.2方案构思以及修改

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以及归纳,把当地农村的各种条件考虑在建设范围之内,应该将业主所提出的各种思路进行概括和总结,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入到规划图中,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然后需要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和修改,对于总图中的村落、庭院、山川、道路、水渠、河堰、湖面、绿地以及建筑小品等各元素要进行明确定位。各个不同步骤的做法应该保证整个规划在功能应用上趋于合理化,在构图形式上比较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也就是保证视觉上的美观与舒适、生活上的经济与实用。在建设过程经过了初期修改之后,还应该将规划构思的草图渠道进行多层次以及多次数听取专业人士的建议,还应该与当地的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整个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4.3加强施工质量和后期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质量如何,施工队伍的选择是关键,要选择具备施工资质,技术力量强的队伍,并科学合理的组织施工,苗木种植处理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灵活处理的原则,优先使用优良的乡土树种,推广应用自然植物群落模式。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初具成效后应加强管理和维护。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前功尽弃、劳民伤财的后果。管理的环节,包括施肥、浇水、除草、修枝整形及病虫害防治等,要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要设专人常年管理,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巩固园林景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成果。

5结语

第4篇: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也有了很高的要求,在新城区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园林景观的设计。新城区的建设重点在于新农村的建设,所以注重新农村的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工作的重点。

1 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方法

农村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在建设新农村的时候结合农村特有的自然条件打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为新农村建设增添色彩。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的设计就要注重一些特殊方法。1.1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

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时候,首先要对农村实地进行考察,记录农村实际情况,根据这些实地考察情况进行农村园林景观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就根据这些情况来考虑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在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造当中出现很大的问题。对于园林景观的建设来说,农村有着一些基本的优势,农村有河流湖泊、绿地植物、以及特色的地形地貌。这些都为园林景观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根据农村这些特有的自然景观特征,很容易营造出和谐的园林景观。与次同时也有利于新农村的特色建设。

1.2 优化环境,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在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的时候,要以人为本,美化环境[2]。农村本身的环境条件就很优良,新城区建设的时候不能完全将农村城市化,要保持农村原有的一些特质,这也是新农村出现的必要性。在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中首先要符合农民的审美观,农民是新农村的主体,要做到让农民满意。同时在景观注重美观时也要注意实用性,不能够光看不用,华而不实的景观是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例如说,在园林景观建造中,用一些假山石打造出可供人休息和放东西的地方,这样既能增加新农村的景观也可以带来很多的实用性。并且,要将庭院、花草、农舍有效的组合在一起,自然的营造出园林景观,为农民创造一个风景优美,实用方便的居住场所。

1.3 长远考虑园林景观的经济性

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建设的持久性、和经济性[1]。所以新农村的园林景观建设也需要考虑到这些,那么在建设当中要加大绿化的部分,而减少假山小品、游廊亭台的设置。在为农民创造优美环境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民的经济实力和以后景观的维护,尽量减少经济支出,打造一个长远经济的园林景观。毕竟园林景观的建造和新农村的建设不只是一次性的投入,要考虑到后期的整修和维护问题,要让新农村的园林景观长效稳定的发挥作用。

2 园林景观设计与新城区建设的关系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带来良好的环境和优美的风景,所以新城区新农村的建设也需要园林景观的修饰,园林景观可以为新农村增添活力,同时新城区新农村的建设也可以给园林景观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发展。

2.1 园林景观设计为新城区新农村带来的优势

首先,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优美的园林景观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并能够给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目前新城区和新农村的建设中,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造可以帮助新城区和新农村提升环境质量。一般来说,农村的自然景观都是没有进行管理的,会出现树木突然死亡或者杂草将道路掩盖的现象,这样的话,就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如果在农村实行园林景观的建造,定期要求管理人员管理树木花草,就不会出现这一类的情况。

其次,在新城区和新农村设置园林景观,可以减缓城市的压力,在周末假日的时候城市上班族可以到新城区新农村的园林中来休息,呼吸清新的空气。这样就能减缓大家平时的工作压力,而且这样一来也可以推动农村的发展,农民可以在自己家进行农家乐,发展特色的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园林景观设计和建造也可以推动新城区和新农村的发展水平,从人文、环境、经济等方面推动新区的不断发展。丰富了新区的景观内容,充实了新农村的人文精神,为新区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气势。所以园林景观的设计为新城区新农村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好处。

2.2 新城区的建设推动了园林景观的发展

第5篇: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

[关键词]旅游管理,景区居民关系;旅游补偿制度

旅游业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飞速发展。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000多美元,按世界旅游组织的划分办法,中国旅游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正在从一个旅游大国逐渐向世界旅游强国转变。中国旅游正呈现出一幅万花齐放,繁荣兴盛的面貌,旅游景区也日益成为投资开发的热点领域。据统计,我国当前由国家旅游局评定的5A级景区66家,4A级景区1008家,全国已经评定等级的旅游景区超过3500家,加上一些小规模的景区,景区总数将达数万家。

但是,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景区绝大部分已由外事接待的公益事业单位性质转换为赢利性经营单位的企业性质,随着景区身份、社会功能和经营目标的转换,必然带来各种利益的重新分配,也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其中,旅游景区与周边居民关系的问题就日益凸显,并已严重影响到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有序发展和社会和谐。由于景区建设管理者往往更加重视景区规划建设和市场营销,而对周边居民关系处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术界又较少实际接触到这类问题,目前业界和学术界虽然有一些针对某一具体景区进行的论述,却很少进行这类问题共性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景区管理者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往往无章可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农民问题”变得越来越棘手,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社会问题,使景区与居民两败俱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景区经营管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旅游景区与周边居民间和谐关系的定义与主要表现

所谓旅游景区与周边居民间和谐关系就是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与周边村庄或社区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生性战略合作关系。该关系应以人性关怀角度出发,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方向。该和谐关系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环境和谐,文化和谐。就是说景区的发展不能以生态环境和文化的牺牲为代价,要注意对景区本身和周边自然环境及原生态地域文化的保护。只有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的生态地域文化,才有可能说景区与周边居民间的关系是和谐的。

2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幸福指数增强。在旅游景区开发中,区内的以及周边的这些自然村落及当地居民的诉求究竟是什么,它的权重程度大约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景区管理者和地方政府需要研究的(当然可以借用马斯络的需求层次模型进行分析)。只有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这些诉求,确保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使当地居民的幸福指数普遍提高,才有可能实现景区与周边居民间关系的和谐。

3 景区良性循环发展,投资方、经营者、员工和社会等多方实现共赢。现代企业社会营销的观念中要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就需要实现投资方、经营者、员工、社会、政府等多共赢。现代景区作为特殊的企业形态,虽说企业经营性不断加强,但毕竟不能忽视其社会性的功能。所以要实现景区与周边居民间的和谐关系,一定要有景区的良性循环发展作保证。

4 景区与周边居民互动关系强。在景区发展当中,自然村落与当地居民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能发挥哪些旅游功能。原有自然村落和当地居民究竟是景区发展的累赘,还是不可分割的景观部分,或者说是生力军。这些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景区与周边居民的互动关系。只有让当地居民以主人翁的意识充分参与到景区的经营管理或者边际产业中,景区与当地居民融合在一起,充分平等互动,有效沟通,才能实现双方间的和谐共处和发展。

二、目前景区与周边居民间关系存在的主要不和谐现象

近年来,以笔者所在的桂林市为例,就出现过龙胜龙脊景区的村寨居民因为与景区利益分配的分歧而封阻景区道路;平乐仙家温泉景区村民因与投资方的矛盾激化而发生械斗;芦笛景区长期以来存在的与周边村民的土地和路权之争;灵川世纪冰川景区在征在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村民的争斗;灵川古东瀑布景区与当地村民的利益纠纷等。其他城市比如张家界森林公园、杭州西湖、四川都江堰、青城山等著名景区也都存在和发生过与当地居民在利益分配、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矛盾纠纷。

这些例证都是景区与周边居民间关系不和谐的表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讲,目前景区与周边居民间的矛盾相对过多,相互关系过于紧张,总体是不和谐的。就桂林来说,据调查桂林60余家规模以上景区中,90%以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与周边居民间关系的不和谐因素。当然,不少景区在处理与周边居民关系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比如桂林漓江冠岩风景区吸纳农民到景区就业,赞助地方发展合作费,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桂林龙胜龙脊景区让农民参与景区利益分成;桂林古东景区让农民参与景区部分二次收费项目经营等。总体归纳起来,目前景区与周边居民关系存在不和谐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 景区征地、拆迁产生的不和谐现象

目前,旅游景区与农民因为征地、拆迁而产生的问题相对较多,矛盾比较突出,引发的不和谐现象相对比较普遍。景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租用或购买等形式征集到景区开发建设所必须的土地,同时对景区建设范围内的原有农民住宅等建筑物进行拆迁的过程中很容易与周边居民发生冲突,引发不和谐现象。另外,随着景区的发展,原有土地无法满足景区的发展需要,需在原有土地基础上再征用土地用于兴建停车场、游客中心等二次开发建设项目,或者因为出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的需要,对景区核心范围或缓冲范围内的各种建筑物进行拆迁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引发与当地居民的冲突。

2 农民自主创收与景区规范化管理之间引发的不和谐现象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旅游景区周边的居民很自然的会产生“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依靠景区发家致富的思维。尤其是在景区开发建设完成并逐渐成熟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必然带来大量的商机。一些精明的居民很快就会发现其中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摆摊设点出卖当地农产、开办农家饭店、农家旅舍等,部分居民也会采取尾随兜售等其他手段进行自主创收。其实,这种现象也是人之常情,旅游扶贫,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百姓致富,这正是中央和政府发展旅游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旅游景 区社会化功能的体现。只要对居民依托景区自主创收进行合理的规范引导,还能给景区增添人气,完善补充接待设施能力,增加民俗特色等等。但很多景区缺乏这方面的管理经验,面对地方居民高涨的创收热情,景区往往会认为这是与其争利,影响景区形象,带来安全隐患,流失市场客源等。加上本应该在这方面大显身手的地方政府缺位,往往也不加以合理规范引导,在景区与周边居民间调和,使得这常常也导致农民与景区之间的冲突,产生不和谐现象。

3 景区道路交通引发的不和谐现象

旅游景区的交通是很关键的,保持一条高速畅通的道路对景区十分重要,但周边居民在生产生活往往共用或者占用景区道路,妨碍游客与旅游车辆的通行。还有当地居民饲养的鸡鸭牛等家禽、家畜被旅游车辆撞死、撞伤所产生的赔偿也比较容易引发司机、游客和居民间的争执,进而影响景区的客源市场和正常经营发展。另外,极少数周边居民由于对景区存在抵触心理,出于对景区的打击报复而对景区道路进行有意阻碍、破坏或者故意丢弃死鸡死鸭让旅游车辆碾压,然后进行索赔。

4 景区嗓音、污染引发的不和谐现象

景区在开发建设以及经营过程中,必然产生较多的污水排放、生活建筑垃圾、噪音等,严重的甚至会对当地环境产生极其严重的破坏。如果景区对这一问题不重视,不向周边居民进行合理解释,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一定经济补偿,周边居民就会对景区和游客产生敌意,进而引发冲突。当然,如果景区注意对景区和当地环境的保护,进行科学合理保护性的开发利用,植树造林,不但不会破坏当地环境,还会进一步使当地环境得到优化。

5 农民倒卖景区门票引发的不和谐现象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休假制度的完善,公路交通的发达,以自驾车为主的自助游客会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普遍趋势。由于国内景区当前一般都设有市民价、旅行社团体价等差别优惠价格,在利益的驱使下,当地部分居民就会采取与景区部分不良工作人员勾结或者联合当地旅行社等手段,拦截景区的自助游客,以优惠代购门票等形势倒卖景区门票。部分问题严重的景区甚至出现当地居民不购票,直接带领游客抄小道等进入景区游览的情况。桂林大榕树景区这一现象就非常严重。随着自驾车等自助游客的增长,如果景区不采取有力对策,倒票这个现象将越来越严重。这个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景区的门票收入,更为重要的是会带来景区价格体系和渠道管理的混乱,破坏景区的正常经营,影响景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6 景区与周边居民对水、电、山林等资源的争抢引发的不和谐现象

旅游景区的经营还经常因为旅游生产经营和生活用水、用电等和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之间产生冲突、争夺,这就是景区与周边居民在有限的资源之间进行的较量,争夺往往还会在植被、空气、矿产等资源间进行。这个不和谐现象在一些经营漂流、瀑布等水上项目的景区中尤其突出。桂林冠岩景区的地下河漂流及瀑布在枯水季节往往就会因当地居民过量引水灌溉、生活而受到一定影响。

三、景区与周边居民间不和谐关系产生的深层次因素分析

1 土地征用、拆迁因素

土地征用、拆迁补偿问题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也是中国土地征用制度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大部分旅游景区与农民问题产生的根源。

引发这类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景区建设管理者在征地过程中未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按程序征地,而往往在地方政府所谓的招商引资政策的支持下,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低价圈地,超范围圈地,不按程序圈地。

其次,就是景区在征地或拆迁后支付的征地拆迁款项往往缴纳到当地政府或上级政府,作为土地实际使用者的农民在失去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源后往往无法真正得到征地拆迁款或者仅由上级政府象征性的拨付少量征地款给村组,再由村组分配到村民手中。在这个超长的征地拆迁“生态链”过程中,由于缺乏公开透明的有效监督机制,很多环节甚至滋生出各种行为。行为往往使得景区与农民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进而有可能演化为群体性上访事件或者暴力冲突。

再者,就是虽然景区公平合理按程序依法依规的进行征地并支付了征地款项。但随着景区的开发,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景区及周边土地的升值,在巨大的土地价差面前,使部分失地农民产生土地被掠夺的不平衡心态,这一情绪化的心态如未得到及时的疏导,就有可能演化成为景区与农民双方冲突的导火线。

当然,还有部分原因如随着土地被征用,农民失业,在未得到合理安置的情况下,部分弱势群体无所事事,也很容易滋生出各种景区与农民间的问题。

2 中国农民数千年来的小农经济思维的影响,农民过度贫穷的影响

一般来说,旅游景区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的旅游景区所在地一般原来属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当地居民原来一般相对贫穷闭塞,受教育程度较低。

受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影响,小农经济意识在中国农村可谓根深蒂固,土地是农民的经营之本,形象的说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传统农民更多的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一旦土地被征用,原有生活模式被突然打破,刚刚洗脚上田的农民被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潮,由于缺乏商品经济意识,缺乏更多的生存技能,在无法得到更多有力的帮助下,部分农民的生产生活会陷入困境,引发心理焦虑。所以说,传统农业经济与旅游景区这一新型产业之间的巨大差异是旅游景区与周边居民不和谐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3 景区管理方式粗暴,对周边居民问题不重视

部分旅游景区管理者管理方式粗暴,对周边居民问题不重视也是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和不和谐现象的重要成因之一。大部分旅游景区往往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景区项目的开发建设,资金运作,景区客源市场开发等方面,忽略了与当地居民关系处理的重要性。还有部分旅游景区管理者由于缺乏对农民的阶级弟兄感情,对待周边居民问题处理态度骄横,手段单一,方式粗暴,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4 景区所在地基层政府的不作为,恶化了景区与周边居民关系

中国当前景区所在地的部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也是景区与周边民不和谐现旬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基层政府,由于拥有公权力和其他资源,在旅游景区和地方居民之间本应该是一个天然的仲裁者和保护屏障,努力协调解决问题,即要保护景区的合法经营,也要保护地方居民的利益。

但当前很多景区所在地的基层政府往往在观念上缺乏服务意识,未能很好的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党和政府要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政策。他们往往把地方旅游资源当成地方政府的自留地,把景区当成摇钱树,不但不尽力的解决景区和居民的矛盾和问题,协调各方关系,甚至与一些不法居民或者不良景区经营者勾结在一起,充当“保护伞”,,进一步激化了景区与居民的矛盾,干扰了景区 的正常经营。

5 目前在政策导向和执行上存在对农民不公平合理的地方

“农民和农村问题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直都很重视农民和农村问题,中国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农民阶层的。但实事上,在新中国建国后,出于优先发展工业,壮大国民经济的考虑,一直执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现在,中国的工业经济已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而农业经济由于投入不够,发展缓慢,相对落后。中央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实施史无前例的免征农业税等扶植农业发展政策。但很多原来对农民相对欠公平的政策法规的修改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在现阶段还存在较多的对农民不合理的一些政策法规。尤其是在景区开发征地等过程中对农民存在着较多不合理、不公平的地方。由于决策和执行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必要的监督机制,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先天弱势的农民在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讨回公道的情况下,只有走上对立冲突的道路。

6 对周边居民教育引导不够

由于景区所在地一般相对比较落后,当地居民所受的教育普遍较少,很多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他们对新生事物接受相对较慢,看待问题较容易关注眼前利益。作为相对强势方的景区和地方政府,有责任和义务给予当发居民一些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使居民改变对新生事物的看法,充分认识到景区对地方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意义,认识到只有景区和地方相互和谐发展,才能真正维护好景区和当地居民的长远利益。

四、如何打造和谐的旅游景区与周边居民关系

1 景区征地、拆迁与周边居民关系的处理

基于以上土地征用、拆迁引发不和谐现象原因的分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土地征用、拆迁补偿制度,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对当前征地、拆迁补偿制度全面进行检讨,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尤其是广泛听取基层农民群众的呼声,重新制定出符合当前实际的政策法规。

第二,遵循市场原则,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应借鉴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做法,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以市场作为基础,将土地补偿费、青苗及建筑物、构筑物补偿费、残地补偿费等主要补偿项目的补偿价格参照当前土地市场的价格,充分体现“效率、公平”原则。

第三,合理分配征地补偿费用。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对“集体”界定模糊,村干部成为了集体组织的“代言人”,现实中以村民委员会的名义来强占仅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的事件时有发生,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在由征地补偿费用引发的争议中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国家应进一步明确界定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的受益主体,一方面使农民不会因丧失土地使用权而丧失土地收益权,能较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防止集体财产的流失。

第四,建立健全决策和执行的公开透明以及监督机制,对比较重大的征地、拆迁有必要的可采取价格听证等方式,工作小组中适当吸纳基层农民代表,着实保护农民利益。

第五,征用土地补偿方式应多样化。借鉴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经验,土地征用的补偿方式既可以采用货币补偿,也可以采用实物补偿。而实物补偿又可以采取留地补偿和替代地补偿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有效保障和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第六,对于征地、拆迁补偿款项,不能简单的一补一分了之,可以联合当地村民组织或上一级政府,在征得民意的情况下成立土地补偿发展基金,根据实情情况和资源优势,帮助当地农民建立经济实体,发展农村农民集体经济,使失地农民有所为,有所靠,不至于坐吃山空,无所事事。

第七,建立土地纠纷仲裁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法律意识的增强,由征地引发的矛盾特别是对补偿费用的争议会越来越多。按照目前法律规定,发生土地补偿费用争议的,应由县级以上政府协调,协调不成的则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决。这种由政府当裁判员的做法,不符合国外通常是由独立于政府的机构来仲裁征地纠纷的国际惯例。因此,有必要建立专业的仲裁机构来裁决征地纠纷,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合法权益,公平合理地予以调处。

2 重视景区与周边居民间的和谐关系,成立居民关系处理小组

景区要处理好与周边居民间的和谐关系,首先是要重视这一问题,然后具体研究不和谐现象的成因,找出对策,对症下药。有条件的可设立居民关系处理小组,条件不成熟的起码也要指定专人负责。

做周边居民工作的,一定要有对村民或社区居民有弟兄感情,要改变以往态度骄横,工作方式简单粗暴的做法,和居民平等相处,以诚相待,了解他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建立相对稳定和谐的关系,打成一片。可以说,居民与景区是鱼水共存关系。

景区居民关系处理小组成员或者负责人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中央和地方关于地方居民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处理周边居民关系时要公平合理,合情合法,要做到公开透明,在不涉及原则利益和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的情况下,考虑到地方居民属于弱势群体,能够向居民适当倾斜的应当倾斜。

3 让周边居民参股、参与经营、利润共享

景区在开发征地、拆迁过程中,在对补偿款支付方式的时候,就可以适当考虑部分土地折价入股的形式,让农民与景区发展捆绑在一起,利润共享,风险共担。只要有了共同的利益,景区变为投资方和当地农民共同拥有,自然景区和农民的各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果在景区的开发建设已经完成,无法或不便让农民入股景区整体,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景区在开发二次收费项目时,比如滑道、马车、餐厅等都可以考虑让部分当地农民(也可以是以村组形式参与)参股经营,即能充分利用农民的劳动力优势,发挥地方农民所长,又能和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化解矛盾冲突。

4 对待山林等资源采取“两权分离”管理模式

山地面积比较大的风景名胜区,在对山林等资源的处理上可借鉴福建武夷山景区实行的山林“两权分离”管理模式。即武夷山景区内林地、林木所有权归村委会所有,使用管理权归景区管委会,由景区管委会统一管理,有偿使用。如今后国家对风景名胜区内的林地、林木所有权,使用权有新的规定时,按新规定办理;同时,国家赋予风景名胜内集体或村民其它山林的权利和优惠全面落实到村。

山林实行有偿使用。景区管委会向村委会支付有偿使用费。有偿使用费的标准以2006年景区景点门票收入和双方约定的每亩山林每年26元为基数,根据景点门票收入增长比例,有偿使用费同比例增加。

如武夷山景区通过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两权分离”管理模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了景区周边村民的利益,形成了景区与村民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保护武夷山世界双遗产和打造世界级精品景区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取得了实质的效果。

5 景区积极为地方公益事业做贡献

为打造旅游景区整体形象,同时也为进一步推 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景区应坚持把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配套、旅游集镇建设纳入旅游规划统筹考虑,同步协调发展。可联合地方政府聘请专家编写景区发展和地方建设规划。投资新修建或者改造升级旅游公路、村级公路,解决了农民行路难问题,缓解景区与农民的道路争抢矛盾。为旅游景区及沿线农户实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改造,解决景区农民饮水难问题。投资新建移动和联通数字基站,程控电话架设,解决农民通讯难问题。投资实施电力扩容、增容工程,解决农民用电难问题。建设集镇垃圾处理场,改建集农村自来水厂,绿化、美化、亮化街道。总之,通过旅游开发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仅能改变乡村的面貌,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能为景区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景区形象。

6 吸纳当地居民就业,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实惠

中国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富集,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优势,但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开发这些地方的旅游业,用旅游开发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使当地多余农村劳力能够就业,使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变。这是温总理关注的旅游要做的四个主要贡献之一。

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吸纳劳动力数量大,劳动转岗适应快,具有安置当地居民就业优势。景区在开发经营时,通过组织劳务、旅游服务、旅游景区聘用、工程施工等方式为安置农村劳动力找到出路。旅游景区通过安置当地居民就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且维护了社会治安,对景区而言由于就近使用,在劳动力使用成本方面也能有所节约。

7 加强对景区周边居民教育引导,共建和谐大社区

景区、山区居民之所以贫困,固然受环境条件和生产方式制约,但文化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导致其贫困的关键性因素。旅游景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应把加强景区管理与居民培训紧密结合,扶智扶本,努力提高当地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例如湖北东星公司和钟祥市旅游管理部门积极组织农民学习环境卫生、礼节礼仪、科学种养等方面的知识,组织景区所在地的镇村干部及部分农民代表赴张家界、峨眉山等旅游业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当地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经验,不断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坚定发展旅游业信心。通过培训,能进一步强化当地居民的旅游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卫生意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共建和谐大社区。

8 加强与地方基层政府部门合作

旅游景区的经营,涉及到方方面面,与当地基层政府部门、公安机关等搞好关系是很重要的。和当地政府、村组、公安机关搞好关系,形成友好共建式的关系,有利于为景区营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共同对当地居民进行合理的引导教育,协调处理各种地方关系。一旦有突发事件产生,良好的地方关系使景区也能及时得到当地政府与公安机关的支持,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同时,一个群体、一个单位、一个地方,都会有意见领袖,现代企业管理都非常重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在景区与周边居民建立和谐关系时同样如此。所以景区不但要和当地村组干部建立友好关系,还要主动分析当地的意见领袖,并与其建立友好的关系,共建和谐关系。

9 旅游抉贫、支持周边居民自主创业

景区开发建设后,景区可以联合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符合景区统一规划管理的情况下,扶持帮助景区周边居民开办与旅游相关的餐馆、旅社、商店等“农家乐”项目。景区也可划定特定范围,让地方居民摆摊设点销售土特产品。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景区周边居民经济发展和致富,是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义务。同时,通过合作和收入再分配机制,在鼓励一部分人创业先富裕起来的同时带动其他居民创业或就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桂林漓江冠岩风景区在这方面做的相对比较成功。在景区的支持帮助下,景区所在地草坪回族乡广大农民纷纷兴办“农家乐”旅游,依靠旅游发家致富,取得明显效果,农民的收入大大增加,农民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正由贫穷温饱向小康型过渡。草坪乡也有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民族乡发展为桂林的特色旅游经济乡镇。“开发一个景区,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中国旅游报》、《桂林日报》、新华社等先后对此都进行了系列报道。

10 旅游景区发展带动地产升值、让周边居民从中整体得到实惠

第6篇: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

建筑、地景和城市规划这3者的共同点:

(1)有着共同的目标,也就是以人为本,对宜人的聚居环境共同进行创造;

(2)“宜人”其实就是指除物质环境的舒适外,健全的生态,回归自然也包括其中;

(3)对于土地要共同致力地进行利用,对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的保护;

(4)共同在科学与艺术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建立;

(5)共同在工程学的基础上进行寄托。这三者相互交叉,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综合创新,对人居环境科学的核心有所购成。从学术与理论发展来讲,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学科都在拓展:——建筑方面走向“广义建筑学”;——规划方面更走向多学科的融合,涉及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等内容;——园林学也不例外,下文将详述。三个学科在“展拓”的过程中,都有互相融合与变革的一面。

方法论的变革是三者的学术发展的基础,通常来讲,从线性思维向复杂性科学转变,甚至是开放的复杂性系统,它的问题是一般的、共同的,但是还要具体研究每一个专业领域的问题。

2关于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

站在事业的角度上,风景园林行业正处于历史上最重要最好的时期。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重要”,一个是“好”。因为新的模式,新的高潮是我们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进入的,全国解放以来,风景园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也经历过,有很大的成就,来之不易。建设部主管全国的风景园林区,主管全国城市的园林绿色,指导全国风景园林工作,指导城市园林工作,指导城市区绿色工作,在指导全国风景园林工作和城市园林工作当中,2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风景园林工作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全国有风景园林区178个,占国土面积的1%,全国31处世界遗产中,有16处是部级风景区。在国务院的指导和关心下,风景园林区得到了很大的保护和增加。这几年旅游发展非常快,今年10个人里面有1个人出游,旅游业成为我们国家大的一个产业,增加了就业,发展了农民经济,改善了农民生活,这里主要是风景园林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风景园林区也非常重要相关的文化科学教育活动,在这些方面也进行了很多工作,开展科学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一个很好课堂和场所,所以通过我们风景园林的保护和规划,促进了我们文化的传播,保护了我们自然遗产,特别是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素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在这里我简要地向大家做一个汇报,同时在城市园林化的工作当中,党中央国务院给了高度重视,2005年全国首次召开的全国风景园林工作

3拓展园林文化,振兴园林事业

(1)发挥“园林文化研究所”作用,加强对“文化造园建景”的研究。去年,局已经研究并批准设立“园林文化研究所”,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对于系统研究园林文化,必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所成立后,应尽快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清思路,多出成果。中国园林文化在世界上独成体系,又深深影响着整个东方园林,它的发展虽有盛衰曲折,但其主流一直是在为“天人合一”这个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探索,并创造最理想化的直观艺术表现形式。无论皇家园林在广阔山水之间的楼台殿阁,还是人文园林潇洒的疏窗竹影,究其根本莫不如此。传统园林文化如何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园林文化,使其与社会人文更和谐、更健康地融为一体。

(2)挖掘“园林文化艺术”丰富内涵,加大对扬州园林的宣传力度。上世纪八十年代,一部电影《庐山恋》将风光秀丽的庐山展现在世人面前,带动了庐山经久不衰的旅游热潮;本世纪初,一台民族特色鲜明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又把美丽的桂林旅游带得红红火火,成为旅游与园林文化结合的典范,目前已演出了数千场。再观近年来优秀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乔家大院》、《闯关东》等,将当地文化和当地旅游炒得一浪高过一浪。

(3)审批“园林小品规划图”,加高城市建设中园林文化的层次和品味。园林文化的生命是特色。城市景观、园林小品,作为文化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而特色的大敌是模仿。一时一风,竞相模仿,千城一面,甚至千镇一面,令人置身城市中周环回顾而不知身在何处,病因就在于一是缺乏规划,没有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把关;二是缺乏寻觅、捕捉和创造特色的世界性眼光和智慧,而是人云亦云,而不知为何而云。本文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就是要运用审批手段,强化规划意识,对城市建设中的园林小品、绿化小品包括住宅绿地建设、景观生态设计等,都要象正规建筑一样,进行严格的规划审批,不能随心所欲,使之透视着一种深刻的园林文化内涵和精神。这些做法其实在一些具有先进文化理念的地方早已出现,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和部级园林城市的扬州,更应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部级园林城市的层次和品味。

4城乡统一规划树立人居环境科学观念

城与乡相辅相成,互为存在的前提,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割裂城乡联系。过去工作的缺陷是我们孤立地进行城市规划与农村居民点规划,整体研究很少,更基于二元经济结构所困扰,农村发展长期滞后,所形成问题一时难以解决。2004年,联合国“世界人居日”的主题是“城市—农村发展的动力”,最近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在一封致各界的信件中强调用整体方式来处理城市和农村问题,“为使城市与农村地区发展均保持可持续性,必须更好地整合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并使之实行更有效的管理。”“我们目前面对的切实关注的问题是由于城市未能同时带动农业,地区生产力的相应提高,亦未能在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任何改进。”

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们特别要围绕增加就业岗位、改善生活条件等问题进行城市化政策设计,切实提高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实质性刺激和带动作用。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与让农民“进得来”相比,让农民“留得住”更为重要。要防止单纯通过行政建制的升格来提高城市化数量水平的做法,杜绝土地滥占、官僚膨胀、乡镇债务危机、农民负担也随之“升级”等做法。

第7篇: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林业经济;管理

林业是实现森林综合利用的基础产业,具有生长周期长、经营风险高、效用多样的特点,涉及到人类生存环境、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经济作物及农产品供给等多个方面。

1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林业经济管理意识不强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各项技术飞速发展,但林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与产业链[1]。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及林农对森林及利用尚未形成规范,部分地区缺乏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意识,对本地区林业的优势及缺陷认识不足,与新时期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轨,未能通过林业经济管理有效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

1.2林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

林产品主要是木材及其副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木材及各种木材加工制品,另一类是经济林及森林副产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对于林业经济效益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伐树卖钱”或木材加工层面,只是通过增加销售林木或木材加工制品数量提升经济效益,既不利于森林发挥改善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职能,同时也限制了林业的经济发展,无法为林区群众提供脱贫致富的途径。

1.3林业经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先进的林业经济管理离不开林业经济专业技术人才。一个行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不断创新,因此林业经济管理人才对于行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与国外的行业水平相差较大。随着林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地大物博,但林业经济专业人员较少,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2实现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林业经济意识和管理水平

新时期,实现林业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的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才能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林业经济的自然性、技术性与经济性进行有机结合,对林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相应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监督和管理,并对现今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及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分析及比较,不断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制度,在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有效提高林业经济管理水平。我国林业经济管理需要大量林业经济专业人才,为缓解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的局面,应突破系统、部门、地区界限,实现人才共享,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在引进人才、保持原有身份与利益状况下,充分激发人才潜能,使之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引入现代化技术系统打造人才库,搭建人才信息网络,积极发展数字林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统筹全局,整合人才资源,进而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与智力支撑。

2.2应用先进经营管理策略,完善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体系

传统的林业经济管理制度已经无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策略,完善新时代林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实现新时期林业经济有效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明确林地的性质与产权归属,在保护农户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完善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依法把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商品林;把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公益林。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林地承包经营人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主动投身于林业经济工作中,进而带动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促进林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优化林产品结构,构建完整的林业产业链体系。在抓好传统木材及各种木材加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及森林副产品,培植林业龙头企业,推动林产品精深加工,实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走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道路。例如,浙江省将人工板材、制浆、造纸、纸制品产业与林业发展相结合,构成了从木材出发,到纸制品结束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带动了当地林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了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之一;黑龙江省积极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因地制宜扶持林区内贫困户生产木耳,并形成产业,增加收益,实现了当地林农精准脱贫。再次,坚持生态生计有机结合,创造林业经济管理新模式。在脱贫攻坚的大形势下,林业不仅要着力打造绿水青山,还承担着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任。以山西北部地区为例,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要想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就要发展、壮大林业经济。但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简单概括为“品种单一、种植分散、管理落后,产业化规模不够”。近年来,当地政府按照“企业投资引领,政策适当倾斜,农民入股参与,利益共同分享”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贫困县为重点,培育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整合生产要素,解决群众无力经营、分散经营的难题,精心培育、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林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牌,努力引导各类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贫困地区,在拉动群众增收的基础上,为林业产业发展铺路搭桥,形成从育苗到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第8篇: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

近几年,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规划、管理、保护与利用”等深层次问题上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城市林业空间布局、保护与利用以及部门间的用地机制是制约我国城市林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就城市林用地业属性进行了划分,对确保城市林业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城市林业用地属性划分的重要性

城市林业与非城市区域的林业有共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其差异性主要在于①城市林业用地不仅仅是林地,还包含园地和绿地[1];②城市林业用地稳定性差,体现在城市林业用地的确权难度大,加上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制约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林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林业用地的稳定性面临巨大压力。此外,城市林业由于涉及到林业、农业、水利、环保、城建、国土、交通等各部门,目前还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则侧重于土地利用方面的总量安排和结构分布,更多关注资源保护、特别是对耕地保护,刚性要求更加突出;城市规划则关注于城市空间未来发展、布局、形态优化和项目安排;城市林业是社会公共产品,更加注重于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和现实对生态环境、休闲旅游的需求。由于各自的具体目标、工作职责、实施手段上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林业综合作用的共同发挥。当前,资源紧约束条件已经成为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共同特征,如何保障以生态为主的城市林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为此,必须探索新的城市林业用地保护与利用模式,建立必要的机制,把城市林业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把绿化、园林等各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平台,确定林业用地的各类属性,对建立现代城市林业空间发展模型和保护利用的管理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城市林业用地属性划分的总体思路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最重要基础的工作是确定林地的基本属性以及发展空间,对于山区,由于已经进行了确权发证工作,一般把林地的属性分为规划林地(有林权证)和非规划林地(无林权证)。而对于城市来说,绝大多数未实施林地的确权发证工作。通过对城市用地的林地属性划分,从目标上看,便于协调与各类相关规划中的用地规划的关系,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便于将城市森林的功能使用、空间布局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块上;有助于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基数落实。

2.1基本思路

城市林业用地属性划分的基本思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载体,坚持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城镇布局和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安排不变,依据上级下达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指标,分二个层面展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一是利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所确定的各类土地属性,参考生态区位的重要性,落实现状林地的属性;二是利用土地利用规划中所确定的生态空间,形成林业用地规划控制线,布局林地增长空间。通过优化规划体系,实现“三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有序衔接。

2.2关键技术环节

城市林业用地属性的划分,由于其技术方法、实施手段不同,其分类标准也不同。但在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中城市林业用地属性的划分,应重点把握三个技术环节:(1)统一技术平台城市林业用地属性的划分关键是数据衔接工作,即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调查数据与最新一期土地利用调查数据、最新一次土地总体利用规划数据以及其它相关规划成果的叠加,必须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下进行,如地图坐标系统、数据库系统或GIS数据平台等。(2)统一技术口径城市林业尤其平原区城市林业,现有造林和绿化用地多为其它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多年来,林业部门、国土部门对林地的范围和定义存在差异,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及林地的落界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针对这一现状,林业部门应会同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沟通与协商,对现状林地的国土地类属性划分制定统一标准。(3)统一生态空间林地保护规划编制的关键点是确定规模、优化布局和保证增量。对于城市林业来说,由于其现状林地多为非法定意义上的林地,必须建立在统一的基本生态网络平台上,综合分析今后林地发展的方向、布局,并以生态网络规划的相关指标为依据测算了未来林业发展总量。

2.3划分原则

城市林业用地属性划分原则如下:(1)城乡一体化原则:一方面打破城乡界限,覆盖全部范围,包含所有成分,另一方面,正视城乡差别,加强针对性。(2)兼容性原则:科学性与实用性兼顾,尽可能地与相关部门、相关规划、相关规范相协调。(3)层次性原则:分层次进行划分,与国家相关分类标准的的层次关系相应,便于城市林业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统计等工作的开展。(4)实效性原则:分类要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适用城市生态要素的组成与特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森林功能的需求;另一方面,便于确定城市林业的责、权、利关系,便于建设管理。

3松江区城市林业用地属性的划分

3.1松江区林业用地概况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黄浦江上游,地处太湖流域蝶形洼地的底部,地势低平,属长江三角洲平原。境内有佘山、天马山、小昆山等十余座小山丘,是上海市陆上唯一的自然山体。根据2009年上海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全区林业用地面积9741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60471hm2)的16.11%。森林面积6742hm2,森林覆盖率11.15%[2]。按照创造优美和谐,方便舒适的环境要求,进一步加大林业建设投资,初步构建了以自然山体、大型片林、重要生态绿廊为主体,的“一城、二环、四区、多园、多廊”共同交织而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网络体系。

3.2林业用地地属性类型的划分

松江区在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初步完成了“两规合一”(即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图纸和数据的基础上相互衔接)的工作[3],为城市林业用地属性的确定提供了基础平台。为确保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约束性性指标—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16.87%的目标实现,迫切需要统筹安排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用地需求。根据城市林业用地属性划分思路,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各地类属性为基础,将全区城市林业用地属性划分为5种:管控林地、农用地上的经济果林地、瞻仰景观休闲用地上的林地、其它建设用地上的林地和其它农用地上的林地。林业用地属性各类型的含义如下[4]:管控林地: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为林业建设用地的现状林地,包括林业用地下的各种地类。农用地上的经济果林: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为耕地或园地的现状经济果林的林地。瞻仰景观休闲用地上的林地:城镇、村庄内部的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街心花园和用于休憩及美化环境的绿化用地上的现状林地,以及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用地及其管理机构的建设用地上的现状林地。其它建设用地上的林地:除瞻仰景观休闲用地之外的其它建设用地上的现状林地。其他农用地上的林地: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为种植农作物(含蔬菜)的土地上的现状林地。#p#分页标题#e#

3.3划分结果

在ArcGis平台下,将二类调查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与土地利用调查矢量数据和属性数据叠加,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将土地利用调查的国土地类属性赋值给现状林地小班,之后以“人工检查”方式逐一确认其属性的正确性,确定松江区现状9741hm2林地小班的地类属性(详见图1)。

4管制措施

针对城市林业用地的不同属性,应采取相应不同的管控措施,以达到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经营的目的。

4.1管制林地

指为对重点生态区位的林地进行重点保护,松江区管控林地主要分布在黄浦江、森林公园以及大型片林等,面积2001hm2,占全区林地面积的20.54%。管控措施:---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及国家有关林地管理规定及规范进行管理。---实行占用征收林地定额管理,建设工程确需占用征收管控林地按规划审核审批,并必须进行规划调整,确保各区(县)管控林地总量不减少。---林地使用权不属于国有或集体的林地,应通过各级政府租赁、流转、赎买等方式收回国有或集体管理,以确保其林地稳定性。

4.2农用地上的经济果林地

指为保障经济果林农产品供给所确定的林地。主要有松江“佘山”密桃、松江“仓桥”梨等,面积705hm2,占全区林地面积的7.24%。管控措施:---按照《上海市森林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制定相应政策措施,建立经济果林生产保险财政制度,引导经济果林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以确保因建设工程占用征收农用地上的经济果林时行政区范围的动态平衡。

4.3瞻仰景观休闲用地上的林地

指为满足城镇居民风景观赏、森林生态旅游休憩、娱乐、文化等需求而划定的景观用地,面积760hm2,占全区林地面积的7.80%。管控措施:---按照《上海市绿化条例》进行管理。---为保障居民文化休闲用地,已建或规划的用地不得任意调整,因城市建设确需调整的,规划管理部门应当征求市、区绿化管理部门的意见。---调整文化休闲景观用地不得减林地的总量。因调整而减少的,应当落实新的休闲用地,保持林地动态平衡。---新建项目休闲用地面积所占比例,应符合相关规定,以确保集中建设区配套绿化面积不减少。

4.4其它建设用地上的林地

指现状或规划建设用地中除瞻仰景观休闲用地上的林地以外的林地,面积2384hm2,占全区林地面积的24.47%。管控措施:---按照《上海市绿化条例》进行管理。---因调整而减少的,应当落实新的绿化用地,以保持区内林地动态平衡。---新建项目绿化用地面积所占比例,应符合相关规定,以确保集中建设区配套绿化面积不减少。

4.5其它农用地上的林地

指农用地中除经济果林以外,以发展苗木林、林果业等为主的区域,包括集中连片的苗木林、园地以及未纳入上述林地范围内的林地及其他类型的零星林地,面积3891hm2,占全区林地面积的39.94%。管控措施:---按照《上海市森林管理规定》进行管理。---对于重要生态区位的其它农用地上的林地,应通过各级政府租赁、流转、赎买等方式收回国有或集体管理,以确保其林地稳定性。

第9篇:农林经济管理前景范文

作者:季光照 乌春华

农场重点发展了以奶牛为主的“围山牧业”,全场11000头奶牛全部按照“工厂化饲养、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协会化管理”模式入住奶牛公寓,并创办了首家托牛所,其成功经验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节目中进行宣传报道。另外,大力发展以山缘溜达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使农场成为北安管理局第一畜牧大场。充分发挥城镇优势。按照总局“抓城强工带农”的统筹发展战略,农场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及撤队复垦等政策,建立宜居城镇布局体系,全面实施“七通一美化”民生工程,目前全场40余栋住宅楼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新建成的巴黎商业街与正在建设中的荷兰城住宅遥相呼应,增添了城镇建设的欧洲风格与特色。城镇建设的日新月异以及现有的区位优势、独特的农业资源与自然生态景观优势,为农场今后致力于开发生态创意旅游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准确定位加快融入农场经济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农场将大力实施创意农业发展战略,迅速提升观光、休闲、旅游、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加速将各类农业资源融合转化为观光旅游市场优势和观光旅游经济优势,推动农场观光旅游产业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上规模。发展理念与定位。农场将突出“生态、低碳、循环”的绿色理念,充分发挥农场垦区林业经济示范场优势、北大荒柳编业开拓国际市场优势、生态农业与生态自然景观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城镇、生态自然景观”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将农场打造成为垦区三次产业融合的现代化大农业旅游示范基地,促进现代观光农业发展。发展格局。

依托五大连池旅游名镇建设,充分利用和延伸北安、五大连池等旅游客源,构架起北安、五大连池与农场之间的旅游信息、交通与旅游资源互补通道,构建北大荒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观光、生态景观旅游、生态森林城镇度假”四大观光旅游功能发展格局。发展目标。将农场发展成为全垦区生态创意农业旅游示范观光强场,建设绿色农业多功能发展,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优美,大农业、大柳编业与大旅游业“三业繁荣”,职工群众富裕的长水河生态创意农业旅游观光区。到2015年,“三业”观光旅游增加总值接近3亿元,旅游客源数量达到5~1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约达到2500万元~3000万元,“三业”观光旅游总收入年均总增长速度为25%~30%;农场实现生产总值约1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总额3.8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8~3.0万元;农场旅游农业总收入可达1.04亿元(按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公布的乘数效应测算)。融合创新强力打造生态旅游农业强场在垦区构建绿色农业体系、推进绿色农业功能多元化与北安管局建设绿色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区的大背景下,农场将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意农业、旅游农业等现代农业复合一体化载体,大力推进“三带、三业、八区”建设,培植旅游名镇新亮点,把农场建设成为垦区生态创意农业旅游示范观光强场。打造“三带”亮点。一是打造“北大荒生态森林文化长廊景观带”。

在二井子至农场45公里主干公路两侧栽植杞柳、白桦、云杉、灌木等树种,树立宣传牌宣传北大荒精神,建设绿色文化景观长廊。二是打造“现代化大农业生态作物景观带”。在第二、五管理区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观光化且具有特、优、稀、新和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作物景观带。三是打造“长水河生态漂流体验带”。利用南北河资源,在南北河建设一条由南向北绵蜒15公里的漂流体验带。推进“三业”发展。一是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加快构建绿色农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智能化、低碳化、功能多元化。按照绿色有机农业核心示范区要求,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追溯体系,为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提供原料供给。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生态畜牧业,建设千头奶牛集中饲养观光展示区,推广托牛所养殖管理模式,发展特色养殖场与生态养殖场,为观光旅游农业发展特色餐饮提供绿色有机畜产品。以生态林业建设为重点,继续做大做强林业经济示范场,推进生态林建设与完善苗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杞柳种植和“三林”经济,为推进生态森林城镇观光旅游提供生态林业物质基础。二是推进柳编产业化发展。继续做强做大柳编产业,在占领国际高端市场的态势下,积极开拓国内中低端市场,将其打造成为农场骨干支撑产业和立城主业,建立集“种植、加工、成品、工艺品展览”等于一体的工业观光示范点,使其成为吸引旅游客源的北大荒柳编文化展示区,建立北大荒柳编文化旅游节。继续做强做大农场食品工业骨干区,大力发展旅游绿色有机食品与旅游纪念品。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型现代工业园区,建设北大荒工业观光旅游示范点。三是推进观光旅游业发展。依托农场城镇建设,积极发展物流、交通、通信、宾馆、餐饮、文化艺术、娱乐休闲、农业节庆等基础性旅游服务业,繁荣农场以城镇为主要载体的旅游经济。

强化“八区”建设。一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区。重点发展智能化温室大棚,展示现代化大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带;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拓展延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耕文化教育、采摘体验、养生保健等绿色农业功能多元化。二是建设奶牛饲养中心示范观光区。建设千头奶牛集中饲养观光小区,建封闭瞭望观测台(塔台)或采用现场视频播放方式让游人参观。三是建设绿化苗木生产示范观光区。在农场第二管理区建设10公顷集生产、科研、示范、观光、游览、教育功能为一体的苗木花卉展示区、绿色苗木花卉观光区。四是建设林业经济生产示范观光区。发展森林回归休闲、大棚提子采摘、“名人林”与“非名人林”公益性植绿及水库垂钓等活动,建设绿色森林度假、旅游观光区。五是建设现代工业示范观光区。继续做强做大农场四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长水河”、“兴安岭”、“浓波”、“北大荒”等一批名特优产品。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旅游食品、柳编工艺品与纪念品,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园区,创建低碳循环工业观光示范区。六是建设欧式生态森林城镇旅游度假区。主要建设西桥水库、卧虎山植物园、凤凰岭松林、巴黎商业街、文化广场、龙潭公园、荷兰城、柳编展厅、工业园区等城镇旅游观光主要景区。七是建设湿地景观旅游休闲区。对现有生态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生态湿地休闲景观,对游客进行生态与环保教育。八是建设南北河休闲旅游度假区。完善一河口、二河口、三道湾等南北河旅游景点公路、沙石路、土路等道路建设,以及餐饮、临时性休息帐篷、木屋和娱乐活动场所等基础性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