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

流体力学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流体力学的重要性

第1篇: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行业类高校;高等流体力学;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张莉(1973-),女,河南商丘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永光(1957-),男,湖南长沙人,上海电力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KJ-20120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86-02

2007年,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热能工程二级学科首次招生,“高等流体力学”首次开课,授课人数20余人,随后几年间授课人数逐年增长。2012年我校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又增设了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两个二级学科,“高等流体力学”授课范围扩大的同时,授课人数也增加到60余人。但是鉴于我校研究生数量较少、研究生培养历史较短以及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等方面的原因,课程教学的教材只能选用已有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材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基本理论、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偏高、工程应用方面涉猎很少,或者有些工程学科专业的相关研究生教材又往往缺乏理论深度,工程应用背景针对性强,有的强调高速气动、有的强调水动叶栅流动、有的强调涡动力学等等。鉴于此,作为行业类非重点高校,在“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我校电力特色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一、课程教材的调研

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此次教学研究工作,课程组首先对高校相关研究生专业的“高等流体力学”教材进行了调研,分别对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电力大学等国内若干所大学相关课程的教材及内容做了简单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所有高校都对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很重视,主要教学内容均包括了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程、流体运动学、势流理论、涡旋流动、理想流体流动、粘性流体流动等,目的是使研究生通过学习流体的运动规律,掌握研究流动的方法进而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流动问题。同时,各高校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还注重与自身学科研究方向的结合,课程的某些重点内容与培养方向相接轨,突出了自身的特色。通过调研发现,“高等流体力学”作为研究生学位课,其教学内容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必须要与自身的相关学科研究方向相结合,在注重通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我校授课对象的情况分析

做好此次的教学研究工作,还必须对我校的授课对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目前,“高等流体力学”已列为本校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三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学位课程。尽管上述三个二级学科涉及能源、动力、机械等宽广的工程领域,但结合我校的电力特色,这三个二级学科主要是为电力行业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而在电力行业中流动现象多存在于流体机械、动力机械、换热设备、容器、管道等部件,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在透彻讲解流体力学微分方程组的基础上,注重联系工程实际,偏重于讲解流体在上述部件中的流动以及与这些部件间的相互作用。

研究生生源的实际情况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招收6届研究生,通过向历届学生了解发现有以下情况存在:部分同学跨专业(如:数学专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计算机与信息专业等)考入学校,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即使是研究生与本科专业背景相同的同学,他们也普遍认为”工程流体力学”较难,硕士入学考试时,大都不选考“工程流体力学”,这也使得他们可能在大三、甚至大二学完以后,再也没有系统地梳理过流体力学知识。由于各高校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不同,大部分同学对电力行业内的流体知识也不是特别了解;考入学校的学生多数为调剂生,入学成绩整体不高。这些情况都表明,我校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流体力学知识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讲授深层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地对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和提醒。

三、教学内容的组织

基于以上的调研和分析,课程组首先对教材进行了选取,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织。

1.教学目标的明确

“高等流体力学”是为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以及动力机械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设置的专业学位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长期本科教学的经验,确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层流边界层与紊流流动、理想可压缩流体等内容的学习,深化学生对流体力学基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课题的研究及论文的撰写打好理论基础。

2.教材的选用

“高等流体力学”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的一门传统课程,有很多课程教材可供选用。通过调研比较,西安交通大学有关电力生产的学科研究方向与我校的研究方向比较吻合,其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中的学位课 “高等流体力学”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一书作为教材,课程组通过对该书内容的分析,也一致认为张鸣远等编著的《高等流体力学》比较适合我校侧重于电力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决定选用该书作为本校“高等流体力学”课程的教材。与此同时,将调研中搜寻到的各有特点的教材作为参考书目推荐给学生供他们参考使用。

3.教学内容的组织

在进行“高等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时,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科建设,既照顾到经典流体力学的通用知识,又重视课程知识的针对性、行业应用的特殊性、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与学校其他研究生课程的关联性。课程内容的组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奠定扎实基础。“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在加深学生对流动所伴随的物理现象的认识、概念的建立及规律分析的同时,还应努力加深学生学科知识分析和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分析和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水平及能力。

(2)突出电力生产特色。针对我校研究生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研究方向,强调本学科与电力生产流程和设备的结合,强化学生应用流体力学知识,认识并解决相关电力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持基础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知识的相对平衡。

(3)注重课程的关联性和完整性。在关联性方面,首先与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要有恰当的分工和衔接,其次要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在自身内容体系的完整性方面,既要注意到对数学知识回顾和补充的必要性,又要对工程中不常见的复杂流动概念的介绍有所兼顾。

考虑以上几个方面,课程组将教学内容梳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安排了“矢量运算分析”、“场论知识”的回顾以及曲线坐标、张量分析知识的补充;第二部分“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主要介绍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力学的控制方程组以及一些相关的重要定理;第三部分“理想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介绍平面势流,空间轴对称势流和理想流体中的旋涡运动,其中对平面势流里的复位势、叠加法、镜像法和保角变换法做重点讲解;第四部分“粘性不可压缩流体的流动”中介绍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精确解,小雷诺数流动,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其中对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层流边界层流动和紊流做重点讲解;第五部分“理想可压缩流体的流动”分别介绍一维流动和平面流动,其中对一维流动做重点讲解。

四、教学模式的探讨

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学习好内容繁多的“流体力学”。

1.教学方法

“高等流体力学”是一门基础课,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较多,涉及的公式推导也比较多,传统的“黑板板书”的教学手段对教学信息的处理和呈现都比较单一,造成学生对于传热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课程组以教材为蓝本编制了电子课件,教学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传统板书中能够清晰讲解复杂理论推导的优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图像清晰生动的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避免研究生在课堂上因长时间精力高度集中而产生疲劳的问题,又有利于他们理解并掌握复杂的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

尽管本课程以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为主,但要避免“填鸭式”的讲授,要注重以启发式讲授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课程组结合本科“工程流体力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做到几个注重:注重物理概念与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物理含义的数学表示以及数学内容的物理解释;既注意严格的理论推导,又注意叙述的深入浅出;注重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在引进概念介绍方法时,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及推理要点;注重从与教材不同的角度或思路来讲述同一教材内容,以丰富学生思维和联想能力;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再结合课程组教师的科研积累,搜集并提炼出了大量与电力生产紧密关联的工程案例,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辅助教学

仅仅通过课堂上对教材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套地做大量的习题,才能较好地使学生掌握具有理论性强、公式多、数理基础要求高的“高等流体力学”课程。考虑到我校研究生教学的特点,课程组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编写了典型习题集。习题集力图做到习题具有典型性,能够对应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学生通过习题的练习,能有效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此外,习题集中的习题也尽可能地结合电力生产中的流动问题,帮助学生对专业关联工程问题进行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4.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成绩应该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为了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全程学习过程和最终的学习效果,课程组经讨论明确了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得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分配比例是2∶8。平时成绩包含作业、考勤、课堂表现等几部分。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试卷从建立的试卷库中随机抽取。

期末考试是课程考核的重头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实行考、教分离是一个较好的督促办法。为此,2012年课程组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组织编写了试卷库。试卷库中的试题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题型一致,试题表述清楚,要求明确,无偏题、怪题,难易得当,考核的知识点覆盖面宽,能考核学生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情况。此次编写的试卷库共包含试卷6份,至少够三年使用,随着试卷库的使用,课程组还拟将对试卷库进行不断扩充。

五、结束语

“高等流体力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一个任重而道远,为了适应高等流体力学服务于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的需求,提高该学位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本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服务,课程组将把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地持续进行下去,搜集最新最前沿的相关信息以补充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对习题库和试卷题库进行更新。相信只要教师多花一点时间,多动一点脑筋,多找一些教育学生的切入点,因材施教,一定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鸣远.高等流体力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董守平.高等流体力学[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3]王献孚.高等流体力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松岭.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

[5]周云龙.高等流体力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第2篇: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农林高校;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实践创新

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农林类高校迎来了很好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社会和企业对农林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重视质量,对人才的知识深度、广度和对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核心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均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林业装备系统总体及其子系统技术的掌握程度,拓展学生在林业装备系统上运用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中核心知识的科研能力,是农林类高教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4]。

1课程教学剖析

1.1课程内容

“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这门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是后续液压与气体传动、泵与风机、林业机械等专业及特色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程目标包括:掌握工质的热力学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热工转换的规律和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学会基本的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通过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基本理论、对流换热基本规律、黑体辐射基本定律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对基本的传热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掌握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流体静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流体上的作用力分析,能够推导流体动力学方程的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针对黏性流体,能对管内流动状态进行判断;能够对“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实验数据综合分析工程中的现象及问题,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总体来看,本课程讲授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以及工程流体力学三大板块的内容,是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学习,拓展到实际的工程问题,所以本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工程应用性也很强;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其他课程相比,该课程涵盖了本应三门独立开设的课程内容,知识难点聚集、微积分公式众多、三大知识板块思维跨度大、学生融会贯通掌握难。但是,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情况。

1.2教学思路

目前,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理论授课42学时,实验授课6学时。三大板块的教学内容多,理论授课课时较少,矛盾突出:(1)学生由固体学科切换到流体学科的学习需要较长适应期;(2)课程中较多章节内容抽象,且涉及大量公式推导及专业的概念铺垫,加之为了跟上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更新较快,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较大;(3)教学内容和后续专业及特色专业课内容衔接性不够紧密;(4)从内容的充实性和课程的结构上来看,“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满足要求,但是对接林业机械领域最新技术,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当前的课程建构仍无能为力;(5)由于本课程的学习不涉及具体的机械装备系统,使得同学们对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认知不足,学习积极性欠佳,这些现状使得提升教学效果难度较大。针对上述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结合农林类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思路:(1)授课时,使学生从机电系统、固体力学等学科的思维中切换出来,将空间观测法跟同学们探讨透彻,基于空间观测法开展“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的课程教学。(2)在教学大纲中删除过于抽象、应用面较窄的教学内容,深入讲解与后续“液压与气体传动”“泵与风机”“林业机械”等课程关联度较深的内容,为专业及特色专业课的学习做好扎实铺垫。(3)结合在林业机械领域与“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紧密关联的科研经历,探索寓教学于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授课模式,强化同学们对“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里占有重要地位的基础认知,显著提升同门们自愿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4)注重思维方式、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注重切入问题角度的讲解,使得同学们在明白问题的同时更养成学习思考问题方法的习惯;从固体学科到流体学科是一个较大的跨越,在跨越的过程中,使同学们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为以后培养同学们提出、解决林业机械领域学科前沿性、热点性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构建探讨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硬性发展要求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速推进的浪潮之下,农林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所以基础专业课程构建更需获得与之地位匹配的重视。一方面,基础专业课课程构建要体现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内容要很好衔接并服务于核心专业课、特色专业课,为学生后期毕业设计、研究生科研深造做好铺垫。

2.1课程内容深度衔接核心专业课

“林业机械”是南京林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课,内容涵盖林业动力、整地、清理、苗圃、造林、抚育、保护、防火、采伐、采摘、智能化等机械。其中,和“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专业基础课相关的包括动力、清理、保护、采摘等板块。林业动力机械(包括泵、风机)涉及“工程热力学”中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问题,同时也涉及“工程流体力学中”可压缩混合气体压强、温度变化和装置的动力匹配问题;林业清理机械涉及“工程流体力学中”不可压液态水在管道内部的流动,在雾化器内的流态分布、出口后雾化粒径分布等复杂多相流问题,如图1所示;林业保护机械中喷雾射程、喷雾穿透涉及“工程流体力学中”可压缩流体空气的外部流动及耦合风场、雾滴的多相流动问题,如图2所示;林业采摘机械中,基于负压的采摘系统涉及可压缩流体空气的管内流动问题。从衔接核心专业课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农林类高校“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应该深耕“工程热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而“工程流体力学”应该是重点中的重点;另一方面,也好兼顾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传热学”也要适度调整。

2.2匹配三大板块关系,优化课程结构

建议协调、平衡三大板块的课时占比,同时明晰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在“工程热力学”(热能的间接应用)板块中,我们将实现热力学能向机械能转化的媒介称之为“工质”,媒介一般是“单一气体”或者“混合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工质热力学性质及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等课程内容和专业核心课程林业机械吻合度较好。“工程流体力学”中,对流体的终结性定义是“抓不起来的物体”,一般性的定义是“气体和液体”的总称,但课程内容中流体基本概念的铺垫、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流体动力学及黏性流体等课程内容都是基于不可压的液体,同为流体,但气体和液体的性质及研究重点相差甚远,“气体”这种流体相关课程内容的缺失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带来很大知识结构缺陷。“传热学”(热能的直接应用)中,对导热、对流传热(混合传热,主要是流体和固体之间)、辐射传热的基本原理、工程应用等课程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但是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对传热学中的知识需求很少,仅仅在脉动燃烧技术这一研究领域有所涉及。总体来看,不管是“工程热力学”中的“工质”,还是“工程流体力学”中的“气体”,再或者“对流换热”中的“流体”,其中“气体”是课程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和林业机械这一专业核心课程相关的“最大公约数”。鉴于此,“工程热力学”教学内容总体上可以维持不变,部分章节可以简化,不重要的知识点减少不必要的推导,侧重理论、公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可省出一部分课时。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合理缩减“传热学”的课时,对辐射传热只做一般性介绍;考虑到相似原理在流体力学的试验研究中也有重要应用,可以在这里对相似准则进行深入讲解,省出较多课时。将“工程流体力学”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省出来的课时分配给这一部分;增加可压缩流体“漩涡势流理论”“相似理论中的量纲分析法”、包括气体动力学中“扰动在外空间流场中的传播”及“管内气体的流动”等内容,以匹配林业机械核心专业课。

2.3树立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意识

目前,流体力学板块中关于可压缩流体的课程内容匮乏,教学中会鼓励同学们在MOOC上寻找优秀资源进行线上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板块,我们在体力学的范畴内将研究运动的方法由拉格朗日法提升到欧拉法,这是一个显著的改变,也是重要的进步,通过这一步,有助于培养同学们的终身学习意识。

结语

第3篇: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流体力学;学习兴趣

“流体力学”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涉及土木、能源、医学、环境、化工等许多领域。该课程是联系前期“高等数学”、“理论力学”等基础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流体力学因曾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巨大推动而倍受世人瞩目。近年来,流体力学广泛深入地向边缘学科交叉渗透,这就要求相关领域的工作者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工程实际中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较差、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对流体力学现象认识模糊,学生普遍感觉流体力学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对“流体力学”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现象,学习积极性不高。2011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招生实行注册入学,更意味着生源素质的良莠不齐,这对工科专业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是个严峻的挑战。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入学成绩较差

民办高职院校在高等院校中处于较低的地位,这尤其体现在招生中,往往是录取批次的最后一批。这就意味着入学的学生往往入学成绩较差,从这几年金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录取成绩来看,从90分~330分都有,大多是在180分左右。因此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数学物理基础较差,计算能力较差,影响他们对工科课程的学习。

2.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从和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学生在课后很少主动学习、看相关的书籍,甚至连作业都有不能按时保质完成的时候。

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主观能动性

民办高职院校和公办本科院校以及公办高职院校有很大的区别,使得在“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中不能照搬上述公办院校的方法,而要根据民办高职院校的特点来实行教学。

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中指出:“大凡选择职业科目之标准,不在适与不适,而在最适与非最适。所谓最适者有二,一曰才能,二曰兴味。才能足以乐业。”学习最有兴趣的专业,因其兴趣,才会有乐趣,才会安于学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应注重兴趣的培养。

1.教学内容优化,降低难度

(1)教学内容精简,理论够用为度。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再结合高职专业所实现的目标——技能性人才,根据各专业的侧重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理论难度够用为度,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给排水工程专业为例,流体静力学经优化后,保留静压强及其特性、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平面和曲面的静水总压力的内容,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方程式,取消了平衡微分方程的内容。对我校学生而言,难以听懂,不如加强基本知识的介绍,如能透彻理解,对工作和生活更有用。

(2)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应该在教学内容中体现本专业的专业内容。对于面向给排水工程专业开设的“流体力学”课程,其专业和自来水、污水的运输和输送紧密相关,都离不开管、泵的设计与使用,这就涉及到流体力学的许多方面。例如,分析流体在管道内的流动规律、压力、阻力、流速和输量的关系时,应向学生指出此处知识点的学习是为了根据流动规律和各参数关系来设计管径、校核管材强度、布置管线以及选择泵的大小和类型、设计泵的安装位置等,把知识点融入到职业特点中,编成例题进行讲解。有些概念和理论是学生首次在“流体力学”里学到的,并且会贯穿到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例如雷诺数、水头损失、沿程水损等,所以,对于此类知识的反复强调也是非常必要的。把“流体力学”和“泵与风机”、“管道工程”、“水处理工程”等专业课联系在一起,相关知识点能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内容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学习内容的难度,这在客观上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铺平了道路。

2.活跃教学课堂气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1)用重大事件激发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讲述一些有关的重大事故、重大灾害和重大建设项目(统称“重大事件”),对于学生认识现在的学习与未来工作之间的关系、提高学习自觉性、培养热爱专业的思想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在讲授“流体静力学”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举1993年青海沟后水库垮坝事件。1993年8月27日夜间,库容为330万m3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沟后水库在库水位低于设计水位0.75m3的情况下突然垮坝失事,造成288人死亡,40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53亿元。水利部专家组调查认定,沟后水库在设计上有缺陷,施工中又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运行管理工作薄弱,这次垮坝属于重大责任事故。结合流体静力学讲述这一事件时指出:不管在什么岗位,责任心和专业技术素质也许会关系到千百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2)用工程或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很奇妙,身边处处有科学。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应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流体力学的广泛应用性以及内容的趣味性,将与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有关的例子介绍给学生。“流体力学”的理论性较强,公式较多,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多穿插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与课本中的理论结合起来讲,一定会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熟记和应用知识。在静力学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可举“人能下潜多深?”的例子,帮助理解静力学基本方程。小时候经常玩的一个游戏——吹纸条。拿出一个小纸条,让它自然下垂。沿水平方向在它上面吹气,纸条就会飘起,这是由于流动气体的压强小。而解释流动气体压强为什么小,要借助伯努利方程来解释。“站台安全线的由来”,“神奇的香蕉球”是如何踢出来的?这也要用伯努利方程来解释。身边的科学无处不在,只要仔细观察,便能从中领悟到许多道理。

从奇妙的鱼缸、小鸟喝水的杯子到饮水机的原理,介绍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及等压面的概念。简单的原理,小小的发明,却给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这就是创造发明的价值所在。

(3)增加语言的艺术性,让枯燥的流体力学变得优美和富有哲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应该是快乐轻松的事。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倡导素质教育、快乐教育。高等教育也应该贯彻这一思想,学习才能持久。

传统的课堂教学极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听课索然无味,这必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我们的授课语言优美,讲述形象生动,把美的气息、哲理的意味注入“流体力学”的教学,使学生学得轻松、自由,甚至浪漫,营造出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在绪论中,可以谈谈流体力学中的人文文化。水与空气都是流体的典型代表,是一切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自古至今人们对它的了解、探索和应用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物质成果。“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秋风,天水一色,是大自然的美景,也是流体的流动现象。它们赋予我们灵感,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古圣人喜欢从哲理上描述水性,歌颂水德。老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的名言是“上善若水”。通过此类讲述,使流体力学增加美的气息,使力学融入人文,既说明我们的生活与其息息相关,又轻松了课堂气氛。

在讲授粘性流体流动存在着两种流态时,可以借用古代文学中相关的名句,如描述湍流的有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层流的则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等佳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流态十分形象而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穿插着向学生介绍定律知识背景的形成过程,以及相关科学家的工作,让学生领悟科学思想,轻松接受相关知识。“牛顿粘性定律”是牛顿对流体力学的主要贡献之一,是流体力学教学的重点内容。我们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本身,还应重视如何使学生感悟科学精神。此时穿插介绍牛顿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牛顿用引力理论和运动三定律把天上行星和它们的卫星运动规律,同地上重力下坠的现象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人间的统一,这是牛顿在自然哲学上的伟大贡献。

3.突出实验教学的特殊地位,让学生乐在其中

突出实验教学的特殊地位,使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过演示实验、学生验证性实验、竞赛型的设计性实验、实验录像、照片、仿真实验教学等多种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看到各类实验最深刻、真实的一面,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增强学生的见识,培养职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1)开发课堂演示教具和演示实验。开发一系列课堂教学演示教具,可以使学生耳目一新,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演示教具和演示实验的使用,必须简单易行,价廉物美,且能解决教学问题,这对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讲授表面张力和毛细管现象时,可演示毛巾浸湿的现象,顺带告诉学生如何在无人时给花草自动滴灌的方法;演示移液管移液凹面的现象时,告诉学生如何读数,如何避免毛细管现象引起的误差,同时可教学生化学实验操作的细节。讲述“流体静力学”章节时,演示倒扣水杯的实验,让枯燥的方程变得形象,易于理解。从废弃饮水机上拆下的“聪明头”,介绍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实际应用。这些教具都非常简单,也易于获得,甚至无需额外花钱,学生也非常感兴趣。

(2)应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找到适合课堂演示的案例。随着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普及,一些复杂的演示实验和昂贵的演示教具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实现。如雷诺实验、水跃实验、水击现象,在生产实践中所应用的各种堰,都可一一演示,远胜贫乏的语言描述。

(3)用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设计性实验围绕职业特色专题,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如:“自动虹吸管的改进与应用”。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兴趣度,将他们分成几个不同的实验小组,然后指导和协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组装,最后依据实验结果给出实验成绩。

该实验教学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向外延展;节省高校实验室资金投入。

文中所提到的方法,最终需要教师来完成,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虽然高职院校的教师的教学任务很繁重,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教师,但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平时的积累中完成,只需平时阅报、听新闻、上网浏览、注意周遭事物,多和同行交流就可以做到。

第4篇: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流体力学;连续性方程;节流口;节流特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210-02

一、前言

在流体力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表面上相互矛盾的问题,即从连续性方程来看,当管道半径r增大时,其过流断面面积A同样增大,流体平均流速v减小;当管道半径r减小时,其过流断面面积A同样减小,流体平均流速v增大。流量连续性方程的物理意义为流体流经不同过流断面的流量相同。然而根据节流口节流特性,可通过改变过流断面面积控制流经过流断面的流量。在以往的学习研究中几乎没有提出过此矛盾问题,因为连续性方程是普遍适用的物理规律,而节流口节流特性又是经过实验验证的正确结论。如何理这个矛盾,已经成为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与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从物理意义及适用条件进行分析

1.流体力学中连续性方程的物理意义。质量守恒方程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考虑原子核反应的质量互换等问题),流体力学也必须遵守这个规律。在流场中任取一个控制体积,可通过连续性数学方程,即流进与流出控制体积的流体质量与控制体积内流体质量的变化关系的方程,描述流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关系。若在某一时间间隔内,流进控制体积的流体质量大于流出的质量,则在控制体积内的流体质量必然增加,但由于体积是确定不变的,所以流体的密度必然要增大,反之则减小。如果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即流体的密度保持不变,则流进控制体积的流体质量必然等于流出的质量,这就是连续性方程的物理本质。

2.节流口节流特性的物理意义。流体流经细长孔、薄壁孔或狭缝等节流口时会遇到阻力,若改变它们的通流截面积或通流长度,则可调节通过节流口的流量,即节流口节流特性是使流体流经小孔或缝隙来调节其过流流量。不同节流口流量特性的通用表达式为Q=Av=KAΔpm。式中,A为孔口或缝隙的过流面积;Δp为孔口或缝隙的前后压差;K为节流系数,由节流口几何形状及流体性质等因素决定;m为节流口形状和结构决定的指数,当节流口近似为薄壁孔口时取0.5,当节流口近似为细长小孔时取1。流体经过节流口过流断面时会产生压差,当节流口面积不变时,压差保持不变,则流量不会改变(不考虑其他外负载影响)。当节流口面积改变后,其前后压差也改变,通过此节流口过流断面流量亦改变。这就是节流特性的物理本质。假设控制体积如图1所示,若流体为不可压缩流体,流体从过流断面A流入,从过流断面B流出,则通过过流断面积A和B的流量必然相同,即,当过流断面积变化时,流经各过流断面的流量保持不变。

从上述两个物理本质可以看出,连续性方程侧重于研究一个空间内同一时刻流经两个或多个不同过流断面的流量情况,而节流口节流特性方程侧重于研究不同时刻流体流经节流口过流断面的流量变化情况。两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而会得出看似相矛盾的结论,即使如此两者也是可以进行统一的。

三、从数学模型进行推导,将连续性方程与节流特性表达出的物理规律进行统一

假设以圆形过流断面为研究对象。假设流体的体积流量Q是不变的。对于不可压缩流体的一维管道流动,从连续性方程可知,Q=Av=πr2v=const,当管道半径r增大时,则流速v与半径r的平方成反比例关系。从节流口的流量公式可知,Q=KAΔpm,流体流经节流口的阻力分为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式中m的取值与节流口形式有关,当节流口为细长孔时m为,当节流口为薄壁孔时m为0.5,这是由于口为细长孔时压差主要用于克服沿程阻力损失,而当节流口为薄壁孔时压差主要用于克服局部阻力损失。

1.节流孔为细长孔。流体流经细长孔时,一般为层流状态,所以细长孔的流量公式为

Q=πr4Δp/(8μL),若管长L取得足够小,则Δp/L可改写为dp/dL,其中dp/dL为沿管道轴线上的压力梯度。则细长孔流量公式可写为Q=πr4dp/(8μdL),当Q一定时,压力梯度dp/dL与半径r的4次方成反比例关系。且Q=Av=πr2v,则v=r2dp/(2μdL),即流速v与半径r的平方成反比例关系。因此,此结论与上述连续性方程的结论完全相同。

2.节流口为薄壁小孔。通过薄壁小孔的流量可以用伯努力方程求得。在管道处和小孔处各取过流断面1-1和过流断面2-2,如图2所示:

由伯努利方程可知,

p1/γ+v12/(2g)+h1=p2/γ+v22/(2g)+h2,式中,p1、v1、h1分别为过流断面1-1位置单位重力流体的压强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p2、v2、h2分别为过流断面2-2位置单位重力流体的压强势能、动能和重力势能;γ为重度;g为重力加速度。因为管道面积比小孔面积大得多,所以v1远大于v2,伯努利方程中的动能项v12/(2g)可忽略不计,假设h1=h2,则p1/γ=p2/γ+v22/(2g),流经薄壁小孔过流断面的流速v2=sqrt(2gΔp/γ),Δp为过流断面1-1和2-2之间的压差。流经小孔的流量为Q=Asqrt(2gΔp/γ)。其中小孔前后压差为局部压力损失,则Δp=ηγv2/(2g)。因此,流经薄壁小孔的流量即为Q=πr2vsqrt(η),式中,r为薄壁小孔过流断面的半径;v为薄壁小孔过流断面的平均流速;η为局部阻力系数。从上式可知,πsqrt(η)为常量,薄壁小孔过流断面的平均流速v与薄壁小孔过流断的面半径r的平方成反比。由此可知,此结论与上述连续性方程的结论完全相同。

四、结论

虽然上述分析以圆形孔道过流截面为研究对象,但其分析方法和结论对其他形式的过流断面,如椭圆形、矩形、方形、扁方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圆形环状等,同样适用,读者可根据上述分析方法与思想对新的过流断面进行验证。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流量连续性方程与节流口节流特性方程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书本中很多看似矛盾的问题,只要从理论本质出发进行分析,均能够对其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罗志骏.液压气动设计计算图表[M].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2]盛敬超.流体力学[M].第一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3]那日,晨阳.关于连续性方程和泊肃叶公式相互矛盾的理解[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2,(6).

[4]西德,W.巴克.液压阻力系统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Contradictionand Unity of the Continuity Equation and Throttling Characteristics

YUAN Xiao-ming1,2,LUO Cheng1,2,LI Ming3

(1.Hebei Key Laboratory of Heavy Mechinery Fluid Power Transimission and Control,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 066004,China;2.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Forging & Stamp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 (Yanshan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Qinhuangdao,Hebei 066004,China;

3.Faculty of Science,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 066004,China)

第5篇: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创业团队;流体力学;成本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07-01

流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以水为主体的流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及其工程应用的一门学科,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

土木建构物的建筑环境不可避免会有地下及地表流水的影响,对于高层,或者高出建筑物,风对建筑物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在建筑物设计之初不但要考虑这些流体对施工的影响,在建成后,也得防范流体的长期作用对建构物的负面影响。怎么认识这些影响?通过对流体力学的学习,会使我们对流体形成一种客观正确的认识。

1、流体力学在创业团队参与工业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创业团队参与设计的工业民用建筑是常见建筑,对于低层建筑,地下水是最普遍的结构影响源,集中表现为对地基基础的影响。

如果创业团队参与设计时对建筑地点的地下基地上水文情况了解不到位,地下水一旦渗流会对建筑物周围土体稳定性造成不可挽救的破坏,进而严重影响地基稳定,地基的的破坏对整个建筑主体来说是寿命倒计时的开始。对于这些严重影响建筑物寿命和甚至波及人生安全的有水的流动性造成问题可以通过水力学知识在创业团队参与建筑物的实际施工之前给以正确的设计与施工指导。

现在创业团队参与设计的建筑越来越趋向于高层,高层节约了土地成本,提供了更多的使用空间,但也增加了设计施工问题。因为随着高度的增加,由于地表及其附近物体对气体流动的阻碍减少,气体流动速度很大。对建筑的影响是使建筑产生侧向变形,风大时产生振动。主要由基本风压,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荷载体形系数,风振系数。这些系数和所在地的风的大小,建筑高度,建筑的外形,和地区粗糙度有关。

在创业团队参与设计的工民建筑中的另一些方面如水景景观供水,暖气水管网供水等问题中,通过流体力学的科学计算,会对这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科学的数据依据。

2、流体力学在创业团队参与设计给水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创业团队参与设计的给排水工程:用于水供给、废水排放和水质改善的工程。分为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古代的给排水工程只是为城市输送用水和排泄城市内的降水和污水。近代的给排水工程是为控制城市内伤寒、霍乱、痢疾等传染病的流行和适应工业与城市的发展而发展。现代的给排水工程已成为控制水媒传染病流行和环境水污染的基本设施,是发展城市及工业的基础设施之一,市政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给排水研究的主要对像就是水,在以导水为主要目的的运作做中,主要问题就是合理完善的解决“流水”问题。在这方面,水主要是以管道为媒介进行疏导的,疏导中,不同的地放水流量积水性质不一样。单看水流量,就对管道长生种种要求。

针对这些实际中的问题,通过水力学理论的研究,可以得到合理的答案,获得合理的方案。创业团队参与设计的为施工人员正确的施工提出正确理论依据。针对性的计算不但可以节约施工时间成本,更加合理化了管材等的配置。

3、流体力学在创业团队参与设计道路桥梁交通中的应用

道路路桥工程是关乎民生,国防建设的重大工程,它的安全性可靠性更是重中之重。此外,由于路桥的造价很高,且修建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大多数创业团队参与的路桥设计使用年限是很长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经受水流的长时间的侵蚀作用,要保持极高的结构强度与结构健康性。那么对这些侵蚀的来源有准确的了解定性,还要有确切的数据一边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作参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重要工程在施工,使用和维护当中最普遍的是遇到水流的影响。对于公路,铺设时的选址与路基稳定性都会受到水的影响,创业团队参与的施工与使用过程中对于集聚水的的及时排除以消除对路面影响,此外还要考虑路边渗水问题等等。对于桥来说,由于其建筑环境的特殊性,流水影响就是它的主要问题,水流的持续性对桥墩来说是持续性破坏,这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对于多雨地区,突发性的大水对桥墩的稳定更是严峻的考验。

这些问题可以依靠流体力学的只是给出一定的解决依据。具体的是结合施工地当地水文情况根据流体力学理论知识给出水流的一些合理的可依据信息,指导设计与施工,给出科学的依据。

结束语:

流体力学在是一门重要学科,尤其是在工学领域,对土木工程中创业团队参与设计的的水利,港口,道桥,建筑等有着重要应用。作为一名土木创业团队中的学生,应概积极体会流体力学的重要性,并努力学好流体力学,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方达宪.杨亚红.流体力学[M].科学出版社.2005年9月.

[2] 赵嵩颖.工程流体力学[M].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年12月.

[3] 丁祖荣.流体力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8月.

第6篇: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Mo Baiyu

(Business Management Department,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bstract: 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universities have setup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competition in the education market for logisticians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How to rely on the talent market in the increasing competition,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 make the own brands become the higher priority of major construction.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Faculties

当前,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依托人才市场,创出特色,打造自身的品牌,成为各高校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供读者参考。

一、关于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物流的概念很宽泛,几乎概括了所有经济领域,每一行业都存在着物流问题,不同行业物流有不同内涵,要想深入细致学习掌握各行物流运作规律,短短四年的大学学习时间是不够的。因此,众多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须根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定位,否则就难以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难以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和从业特点。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可根据以下几个物流领域进行定位:企业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物流信息管理、第三方物流等。企业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过程的管控,可以分为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商贸企业物流管理等;电子商务物流是电子商务与物流资源整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它强调将以网络化为特征的电子商务运用于物流管理,以降低商业交易中的物流成本,提高商业效率;物流信息管理强调信息化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包括建立仓库信息管理系统、库存控制系统、运输和配送管理信息系统、ERP和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等;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典型代表,它强调以专业化的物流管理人才、专业化的物流设施设备及专业化物流管理经验为社会提供各种物流服务。那么,我校如何选择专业定位,须结合广西物流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加以考虑。

目前,广西的物流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全区物流业总体规模扩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市场主体的培育也得到不断地增强,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确立的“三基地一中心”(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发展目标,为打造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发展广西现代物流提供了有利的机遇。为发展现代物流,广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工商企业增强现代物流意识,逐步将原材料、运输、仓储与产成品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积极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市场主体、服务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等等。可以预测,随着工商企业现代物流管理模式的改革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蓬勃兴起,对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及第三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迫切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致力于企业物流专业人才和第三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定位所在。

根据这一专业定位,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采取“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年按照工商管理大类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厚实的学科基础,第三年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第四年,按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两个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这一模式突出厚基础,方向转换灵活,适应性更强。

二、关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内容,它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应社会需求、体现自己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构建课程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考虑培养具有厚实学科基础知识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作为本科毕业生,应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专业理论基础教育。

(2)考虑培养具有“四种能力”物流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关键,尤其是物流管理这类综合性较强、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更多具有创造性思维、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在设置课程时,注重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

(3)考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物流人才的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物流专业人才,是地方经济院校的办学定位所在。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广西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的经济发展目标,注重“东盟”特色课程的设置。

2.构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

(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笔者认为,根据以上因素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知识体系有五大板块: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数学基础、计算机和信息应用技术、英语基础和物流专业内容体系。五大知识板块的内容穿插于不同的课程模块中,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数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和英语基础主要集中于第一、二年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中,物流专业内容体系主要集中于第三、四年的专业主干课程、细分的专业方向课程和特色课程中。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设计为“平台+模块”的模式。“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是: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大类课程设置成若干基础平台,将专业课细化为几个方向模块。“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东盟特色课程四个方面;“模块”主要是在平台基础上,结合地方物流人才需求,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及今后就业方向进行选择。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

区别于普通本科,应用型本科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注重实践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它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仅是某一段时间的,而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部分。

校内实践内容包括外语基础能力训练、计算机基础能力训练、物流管理仿真模拟试训三部分。首先,作为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需要学生掌握较高的外语水平,应鼓励学生积极锻炼英语的读、写、听、说、译水平,提高英语水平的应用能力,同时选修东盟国家语言,如越南语、泰语等,以适应东盟物流的需要;其次,较高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主要标志――物流信息技术的要求,这要求学生毕业后,能熟练运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运用计算机处理物流业务活动各种问题;第三,建立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进行直观的仿真模拟试验,模拟物流活动各业务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实践途径。

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主要采取“三段式”模式,即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的第二学期期末,时间是一个月。主要是在完成两年的工商管理大类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个认识性教学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有个感性认识,了解企业业务活动、经营管理状况等。通过将学生学过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本专业所涉及领域及技术岗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形成初步概念,为学习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实习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期末,时间是一个月。本阶段实习主要是在完成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等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之后进行的一项专业技能实训的教学实践。要求学生深入企业,通过岗位时间,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企业中存在的一些经营管理问题,熟悉和掌握一定的物流业务技能;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是学生学习最后一个环节的实习,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加深对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物流业务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勤俭负责、刻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团队合作气氛,培养社会责任,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关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关键。近年来,在教师队伍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低,“双师型”教师偏少的问题。同时,由于物流管理专业还是一个新的专业,还存在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建设师资队伍,使之成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练、适应应用型本科特色的师资队伍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建设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可采取以下做法:首先,改变教师“重理论、轻教学”现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物流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们在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与科研的同时,抽出时间到企业去学习、考察、调查情况,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物流发展的趋势,了解社会物流实践,了解企业关心的问题,以此丰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内容;其次,注重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高校教师应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启迪者和楷模。注重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问题,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中提高创造性探索能力。第三、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当前,高校普遍都很重视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忽略了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而笔者认为,作为定位于教学型的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是重要的支撑,专业带头人培养的重要性应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是同等的。因此,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培养,是高校要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应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做好建设规划,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培养出一支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骨干队伍。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东盟急需人才――广西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05C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刘联辉,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35-37.

第7篇: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

体育的交流与合作是指双方在体育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沟通以达到一定目的的活动。高校进行体育交流与合作有其必然性:首先,社会是发展前进的,每个高校都有其不足的一面,需要从其他高校和个人中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其次,世界是一个整体,需要通过交流与合作来实现共同发展;再次,高校通过体育交流与合作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从而促进共同发展。

学校体育作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对外交流不仅是我国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而且还是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体育文化的重要渠道。为促进体育发展,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将体育交流与合作作为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体育的交流与合作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同时开阔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从运动技能、竞赛、科研、产业等全方位地提高自身建设。体育学院力图打破常规的束缚,将体育交流与合作看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开展校内体育交流的同时,大力发展校际间及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高校园区体育交流的主要形式有:1.体育课;2.课外体育活动;3.有计划的校际体育赛事;4.大学生联赛地区选拔赛和企业赞助的地区比赛。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积极开展科研与学科发展动态交流,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持。

进行体育交流与合作首先要确定目标,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实现的成果。目标的确立首先是确定了方向,确定了方向便有了努力的目标,使参与者能够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目标是为人制定的,即通过实现目标而达到人要实现的目的。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进行体育交流与合作的目的是使教师、学生以及学院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其体育交流与合作的目标也分为教师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及学院目标三个部分。

1教师交流与合作目标

高校体育教师校际交流合作可以在高校之间实现体育教育范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竞赛协作,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成长,这不仅为高校体育深化改革提供了新的实施路径,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来说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发展目标的确立既是为实现更好地对外交流与合作而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要实现的交流目标。因此,目标的确立应包括对内的和对外的,不仅包括自身能力提高能否满流的需要,更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总的来讲,教师发展目标的确立应包括运动技能的提高、教学能力的增长、科研能力的加强及组织能力的提升等。

1.1运动技能目标

运动技能目标是教师首先要达到的目标,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书育人。而体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有优秀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娴熟的技术作为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任在于教,以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运动技能,并能够更好地达到技能目标。因此,对运动技能目标的要求不仅是能够熟练掌握所教专项技能,还要做到了解技能掌握的顺序,正确地使用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运动技能目标的掌握有利于技能的提高和对技能的提高。

1.2教学能力目标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主要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对教材的掌握能力和对所学技能的掌握能力。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播和传承运动技能,使学生掌握一种锻炼的方式和产生运动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使学生对该项运动产生兴趣、掌握使学生快速掌握技能的方法、对运动技能的示范和讲解能力,以及与学生及生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能力。

1.3科研能力目标

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要进行理论创新必然要对事物进行研究,这种研究就是科研。体育科研能力的提高表现在对体育运动发展趋势的了解、对人体的进一步了解、对训练方法的深入掌握及对各专项的更深认识等。提高科研能力是需要多方面努力的,首先是自身积累的不断增加,只有积累较多的知识才能够对事物有新的认识;其次,是对外界的了解,即通过交流增加对事物的认识;再次,勇于探索,发现体育运动还未发现的规律。因此,科研能力目标包括三个方面:1.对相关理论知识的不断增加;2.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经常性地进行学术交流;3.积极探索专项体育运动发展的规律,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对自身所从事专项的认识能力。此外,科研能力的目标还应该是更实际和具体的,如对不同职称的教学人员有着不同的科研要求,对助教的要求为每年40个科研量。这些目标既有质性的,又有量性的,能够从较清晰的角度上进行把握。

1.4组织和沟通能力目标

要进行交流必然要涉及组织和沟通能力,在各种形式的体育交流过程中,教师在大多数的次数里都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能够更具有保障性地进行交流。组织能力包括组织学生的能力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两个部分。其中组织学生的能力包括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和训练的能力,组织学生外出和返校的能力等。组织活动的能力包括对活动进行策划的能力和活动现场的组织能力。〔2〕在校园内部进行体育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沟通,这些沟通相对校外体育交流和校际间的体育交流简单些,然而却是不可或缺。沟通的主体即交流的主体,如内部交流的过程中沟通主体则是内部人员,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这时沟通能力的目标包括交流前的沟通、交流过程中的沟通以及交流过后的总结性沟通。因此,对体育交流主体之一的教师沟通能力的目标应包括体育交流前的沟通,即能够向参与者完整清晰地表达体育交流的目的、过程、重点和注意事项等。体育交流过程中的沟通能力目标可以表述为向参与者介绍交流情况的能力、解决交流过程出现突发问题方法的表达能力等。体育交流后的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包括对交流活动的总结、出现问题的解决及对未来的展望等。

2学生交流与合作目标

学生是进行体育交流活动的主体,是众多形式交流活动的参与者。体育具有增进交往的功能,在体育各项活动中,地域之差、制度之别、观念之异都被淡化,体育规则成了所有参与者的共同语言。〔3〕而进行体育交流的最终目的便是不断实质性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求能够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的身体素质及使体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学有所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实力,求得学生和学院的不断发展,使学院发展能够满足社会和教育的需要。对学生在体育交流过程中目标的确立主要包括运动技能目标、实践能力目标、社会适应能力目标和竞赛能力目标,限于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时间和身体素质的限制,其运动技能目标、实践能力目标和社会适应能力目标是其主体成分,而竞赛能力目标是次要部分。

2.1运动技能目标

按照学生所学专业,可以将其分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两种。由于需要不同,对学生所确立的运动技能目标也不尽相同。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运动技能目标为学会一种运动技能,能够运用此运动技能进行体育锻炼,以增进自身健康。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运动技能目标为熟练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并能够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对所掌握的运动技能有基本的了解,并能够对所学技能进行讲解和指导训练,即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

2.2实践能力目标

实践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说成是将运动技能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这种实践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如运用掌握技能进行锻炼增进健康的能力,运用掌握技能进行表演的能力,运用所学技能指导别人训练的能力等。运用于实践是教与学的重要目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社会,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2.3社会适应能力目标

在校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体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进行体育交流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社会适应能力可以概括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即从各个方面适应社会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容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适应能力首先表现为具有应付长时间工作的体力,走向社会后的工作与求学期间的规律生活有着重大的不同,如生活的压力、工作时所需要的体力以及应酬等,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保障。因此,社会适应能力首先表现为体能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其次,从学生到工作人员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而这种角色的转变是需要快速的。进行体育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进行交往的过程,交往的对象有可能是自己相熟的,也可能是不熟悉的,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参与主体提高交际的能力。进行体育交流的过程(尤其是通常对抗性项目的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突况,经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交流者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能力。这种能力经过转变就可以提高参与者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4竞赛能力目标

竞赛能力是指学生参加比赛的能力,其决定因素主要为学生的竞技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在竞技能力中,技术能力是关键,其次还有体能、心理能力、战术能力和智力。将提高竞赛能力作为体育交往的目标,即通过交往全面提高学生“体、技、心、战、智”能力。竞赛能力是进行体育交往的必备条件,同时交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竞赛能力的重要手段。

3学院交流与合作目标

体育学院发展目标是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目标的总结,它具有概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既是前二者目标的总和,又大于其总和。因为体育学院总目标是一个全局性、长期的目标。它会随着时代、社会和学校的发展而进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体育学院发展目标是针对体育交流的方式和主体而建立,其内容包括队伍建设、交流平台建立、单位时间内交流质和量的目标,以及交流规划目标四个方面。队伍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两部分,只有具有了交流的实力才会使体育交流变成现实并且有意义,因此体育学院交流发展目标的首要一点就是交流队伍的建设。有了进行交流的人员就需要一个交流的平台,在平台之上才能够使体育交流顺利地实行,也只有在平台之上才能够获得相应的交流机会。年度交流目标是在交流队伍和交流平台建立的基础上,为发展体育交流而制定的交流计划和所要实现的任务,在有了计划和任务之后,才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使体育交流变为现实。

3.1队伍建设目标

体育交流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简单是因为我们经常会进行体育交流活动,如校内小型的篮球赛、足球赛等。复杂性是针对对外交流而言,它进行交流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复杂。就交流方式而言可以包括商业性的和非商业性的。商业性的对外交流基本上是为交流对象提供相应的表演等服务而获得一定的酬劳。非商业性的体育交流包含较多,如校际间的体育交流活动、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和比赛过程中所需要的志愿者等。根据研究需要和阐述的方便性,将体育交流活动分为商业性和非商业性两种,根据两种不同的需要进行交流队伍的建设。

3.1.1商业性体育交流活动队伍的建设

所谓商业流就是通过体育交流活动获得一定的酬劳,一方面可以使交流主体知道体育交流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可以从收获的报酬中取出一部分来促进队伍自身的发展。建设商业流队伍必然要分析商业性体育交流活动,通过对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发现,主要的商业性体育交流活动包括:为外界提供表演、举办各类项目的培训、承办商业性体育比赛和场地对外租赁等。针对四种商业性体育交流活动要建立相应的交流队伍,首先是针对商业性表演队伍的建立,体育学院成立了以武术、舞龙舞狮等表现性较强的项目表演队,队员大都是体育学院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技能和吃苦耐劳的能力。其次,针对培训成立培训队伍,这些培训主要是面对需要提高技能和身体素质的中学生,对其进行体能和专项训练。再次,承办商业性体育比赛是一个较大的工程,对竞技性较强、群众基础较广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承办,学校拥有比赛场地、器材及专业的裁判员队伍。最后,场地的租赁是目前为止发展较好的方法,尤其是综合训练馆的租赁,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提供了经济来源。

3.1.2非商业性体育交流活动队伍的建设

非商业性体育交流活动的目的多种多样,它主要包括进行体育交流活动以提高运动技能和理论、进行学术研讨、进行社会公共服务以及合作办学等。简单来讲就是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运动技能和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以及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从而取得学院的长足进步。非商业性体育交流队伍的建设包括众多方面,如各运动专项交流队伍的建立,以满足进行技能交流的需要;科研队伍的建立,各教研室根据自身情况成立课题小组,共同进行探讨和合作,以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向校外发展队伍的建立,学院成立了学生实习基地联系小组,为学生实习基地的增加提供了机会。

3.2交流平台目标

通过搜集资料发现,现在的交流平台多以网络交流平台为主。而对于交流平台的概念还没有一个解释,在百度百科上只有对网络交流平台的介绍:网络交流平台就是以互联网作为交流分享的平台;综合利用网络载体,达到双方思想交流。〔4〕交流平台就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信息、思想的分享,以实现按需所求的目的。那么,交流平台既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现实的,它充当了一个联系交流双方媒介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交流平台就是专门协调交流双方的机构和人员。

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交流平台目标首先是确立负责进行交流的人员,成立了专门的联系机构,它属于体育学院俱乐部的一部分。其次是成立相应的网站,以更方便体育交流信息的传播和共享。既要自己走出去主动进行体育交流,也要使更多的人知道体育学院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和内容。

3.3年度交流次数与质量目标

年度体育交流“质、量”目标是年度进行体育交流的次数和质量。根据交流的目的可以分为商业流目标和非商业流目标。在商业性体育交流目标中,鼓励舞龙舞狮、武术、健美操等表演性较强的项目进行表演服务,争取每年度有四次以上的交流活动;团队能够组织每年两次对外培训。非商业流是体育交流与合作的主体,它包括校内部分和校外部分。非商业性体育交流的目标主要包括:各专项每年组织一次全校性的比赛;教职工每年进行两次以上讲课技能大赛和运动技能交流赛;每年请专家来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年度组织两次以上学生和教师与兄弟院校和其他组织进行技能交流;组织毕业生到中学、健身俱乐部等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参加省内外的体育比赛;与合作办学的学校每年组织交换生3人次以上等。此外,组织教师外出进行学习也是年度交流目标的一部分。

4结语

高校体育交流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学院的发展,对其发展能够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进行体育交流的首要工作是制定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步骤实现目标。交流目标应是三位一体的,即教师、学生和学院都有独立而又综合的目标。高校体育交流目标应尽量细化、量化,以利于交流目标的实现和体育交流与合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余晓艳,王佳.北京高校对外体育交流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运动,2011,30(11):70-72.

〔2〕于少文.论高校园区体育交流平台的构建〔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4,23(2):70-71.

第8篇: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67-03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尚在探索中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和理念层面,从高校专业设置、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招生方式等内容层面和实施层面进行的系统研究还非常欠缺。目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共识,各校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但是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仍显得不尽如人意。本文将围绕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这一主线,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和阐述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

一、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将高等教育第5级分为5A1、5A2和5B三种类型,分别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其中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特点如下:

1.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

2.培养规格:知识结构方面。应用型本科以行业需求为本位,由于行业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因此应该特别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能力结构方面,应用型本科以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培养学生要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素质结构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更强的社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

3.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适应行业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以“理论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尽管高等学校的分类及相应人才培养的标准已经做出明确界定,但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如课程体系构建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以传统教学、经验教学为基础的课程教学过程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就发现该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现在多数学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的需要,尤其有的教师知识结构过于老化,专业素养较落后,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理论、能通过考试就达到教学目的了,这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成果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2.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相对落后。物流管理类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现在有许多学校对这些课程几年不进行调整,物流管理类课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培养的学生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本门课程的教学,基础薄弱、课程层次不够分明、相关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学生基础不牢固、知识点重复、能力提升达不到要求的高度。

3.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应用。许多学校还处于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设计成果为空的一个状态。课堂讲授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教师通常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学大纲精心策划、认真备课,并形成完整的教案,再按教案进行教学;信息资源局限在教材或多媒体屏幕上,信息传递形式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课时较少。考核体系以理论答卷为主,实践操作为参考,这与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强的目标不相适应。

鉴于以上现状,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缺失,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的加强、学校品牌及专业品牌的提升等。因此,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需要大力开展研究并尽快付诸实施。

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现代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最终要应用于实践。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前人的实践,人们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需要到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实践,不仅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能依据前人的方法论创新性地进行总结,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这种循环式、渐进式的认识规律完全适应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指导;同时,学习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则强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传统教学中强调的直观教学方法是学习情境理论的一种体现,但学习情境理论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运用却又有其更丰富的内涵,突出表现为学习环境的真实、客观、适用、实用等。

(二)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面向实际需要的原则。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做到应现实社会之需和应时之需。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物流实务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传统的物流业务在进一步深化,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冷链物流等新业务层出不穷,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需要有针对性地去适应这种现实的变化,体现面向实际需要的原则。

2.与传统教学课程体系的相容性原则。处理好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是贯彻和实施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必须考虑的问题。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安排下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既保持理论知识体系传授的完整性,又让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实践性课程的训练,保持总学时不增,传统教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相容,相互补充,改进教学效果。

3.课程体系内容的多样化与全面化原则。课程体系应该覆盖当前物流管理本科生培养的每一个专业及方向。就教学课程体系的表现形式来看,应该尽量体现多样化原则,形式多样灵活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框架

以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例,针对不同课程类型,结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详细内容参见表1。

在具体课程的设置方面,重点要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学术性本科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的实践类课程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内容方面更加注重与社会物流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的接轨。

1.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该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关注国内政策和国际形势,规划未来职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因此该类课程应该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在该类课程中,应该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军事技能训练、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以及物流管理专业较为基础的课程。应包括如下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现代物流概论、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3.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专业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关键所在,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使其能够全面地掌握,并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对于专业技术课程,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结合物流的重要功能,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课程:仓储与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营销、物流设备与技术、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除此之外,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以及紧密结合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还开设了如冷链物流管理和冷链物流设备与技术等特色课程。

4.综合应用课程的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课程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将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应用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课堂内综合应用课程。课堂内实践性教学课程主要穿插在各专业课程中进行,该部分课程是学生后续应用型课程的起点,属于应用性教学课程的第一层次,具有基础性和启发性的作用。第二,课堂外的综合应用教学课程。例如,提供实践性课程平台,例如物流业务单据制作、模拟物流业务流程、校物流协会定期活动、物流业发展热点问题讨论交流、实习基地与校企合作单位专家讲座专等,这些应用性课程的创办与开设将进一步扩大学生视野,巩固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对接,最终走出校门参与专业实践服务。第三,校外综合应用性课程,这是校内应用课程的进一步提升,包括暑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三个层次”使得整个教学课程体系要求做到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以求实效。以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例,设计特定的综合应用教学课程。详细内容参见表2。

四、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评价与调整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评价模型。为了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动态的质量监控与调整,以具体的综合应用性课程体系为例,可以利用表2所提供的课程体系设计项目,通过建立某个归一化的数学模型来予以实施。例如,简单的加权平均模型可以提供一个归一化的指标用以评判体系的质量。或者,通过对表2层级结构的细化,利用层次分析法也可以得到无量纲的归一化指标。实际操作中,每个权重的赋予可以利用专家咨询法与师生意见反馈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如果指标值相对前期下降了,从模型的计算中找到导致指标值下降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来自管理与执行方面,这就需要改进相关管理工作,增强执行力度;可能是因为某些项目已经过时需要淘汰,某些项目需要增加进来,以及项目与项目之间的权重结构已经偏离真实水平,因而需要重新对项目及其权重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以改善课程体系。

2.提供校内师生及校外专家评价的平台,实现信息的反馈。在课程体系建立之后,评价模型实际操作的关键在于项目权重的赋予。像目前课堂教学评估操作一样,利用类似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可以解决师生对课程体系每个项目权重的调查取样;通过建立网上专家咨询系统同样能解决专家的赋权打分问题,不必再采用陈旧的纸质问卷调查。

3.根据实际需要,对课程体系做出相应调整。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实际需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做出相应调整是必要的。学校教务处可以通过选取部分具有丰富实践课教学经验的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评价小组,定期(例如,每年一次)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Greeno,J.G.The situativity ofknowing,learning and research[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121-126.

[2]苏绠,张金霞,黄其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三三二”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时代经贸,2007(79):1-3.

第9篇:流体力学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 交流平台

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才是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高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任重道远。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2009年我院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15项,发挥管理服务的作用为培养创新人才搭建交流平台,让师生有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是顺利完成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现状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参加创新活动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目前我国的大学生缺乏参加创新活动训练的机会,可谓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现在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比重也逐渐增大,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仍旧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1.教育体制落后、教育理念陈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漠视。在很多高校考研率、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还是学校衡量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考研热 、“过级风”仍是校园的主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的不足,使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遏制。造成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被扼杀在摇篮里,人才的发展失去了其个性特征,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2.创新教育环境的缺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依赖于创新教育氛围的营造。这其中的硬环境包括学校的资金投入、实验室仪器设备更新及实验室开放条件等。而软环境则包括学校的教育体制、学术氛围等。

二、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导

1.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创新能力是使学习者初步具有信息加工能力,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一般工作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和物化能力及产生创造发明成果的能力等。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因为在新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的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因素,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供条件,通过系统的引导和训练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好奇心发展为创新动机、创新意识,而最终有才能形成创新思想升华为创新能力。

2.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导。指导教师是为参与项目的学生所配备的导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够在系统理论和导师辅导下开展活动,在学生需要时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是创新教育的主导。

我院的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导师,都是学院的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知名教师,在各自的科研领域都已经取得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具有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新观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创新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应的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具备“博”与“专”相统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开展创新性教育科研活动所必需的素养。

导师在他的研究领域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对大学生的创新实验项目起着权威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创新实验过程中,不仅学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感受到创新能力的增长的快乐。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创新人格的言传身教。教师是创新教育的主导。

三、交流平台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学术交流不仅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条件,而且也是体现社会进步和繁荣的一个主要标志。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纵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重大的发明、发现和创造,可以说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绝不是某个科技精英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在科技创新体系中,学术交流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和老师冲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借助交流平台的作用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发挥管理的作用积极搭建交流平台铺就成功之路。为积极配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计划的全方位实施,学院专门成立了创新实验项目领导小组,积极推荐优秀项目到学校参加评审。2009年我院有15项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获批,并已正式启动运行。

为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制药创新人才,全面掌握学院创新性实验项目进展状况,做好监督检查和项目交流工作。学院组织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交流会”。畅通了参加项目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沟通渠道,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工作思路、具体做法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交流沟通,并就创新性实验项目得继续深入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交流融合探索,为给参加大学生科研和创新性实验的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机会。学院还将定期召开项目交流会,建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记录、中期检查制度,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督促项目的运行,及时解决各种突出问题。并组织一些“名师名家讲坛”及“大学生创新沙龙”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使学生在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大力推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无疑给师生交流创造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成为师生沟通的纽带,给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创新训练的的机会,鼓励更多学生都来参与,尽可能发掘每个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有创新的空间,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创建适合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想,以教育创新来实现创新教育,在高校培养出一代具有良好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迟岩,解源,洪磊.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