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长沙翻译范文

长沙翻译精选(九篇)

长沙翻译

第1篇:长沙翻译范文

1、在深秋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看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2、广阔的天空里鹰在矫健有力地飞,鱼在清澈的水里轻快地游着,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来决定主宰呢?

3、回想过去,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4、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船?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第2篇:长沙翻译范文

关键词 岳麓山 韩语 公示语 误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76

Research on the Incorrect Korean Translations

in Public Signs in Mount Yuelu

LIU 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205)

Abstract The emerging Zhang Jiajie Scenic Area is constantly enjoying an increasing popularity in South Korean market thus attracting climbing numbers of South Koreans to come and explore, many of whom are in favor of continuing their journey afterwards in Changsha by visiting Mount Yuelu, Orange Island, Changsha Provisional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South Korea. This exact “ripple effect of scenic areas” has made the Korean translation of the public signs too important to be ignored. All the public signs with Korean translations in Mount Yuelu will be carefully checked upon in this article and the mistakes if there is any will be analyzed and categorized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better translations of public signs.

Key words Mount Yuelu; Korean; public signs; incorrect translations; analyze

1 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现状

公示语又被称为标识语或标示语,公示语的功能丰富多样,不仅可以在景区指导、警示、告诫、劝导游客,还与景区形象密切相关。湖南和韩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友谊深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国建交以后,张家界和长沙分别与首尔和龟尾结为国际友好城市。韩国人喜欢爬山,对拥有独特自然风光的大山情有独钟。在湖南各大景区中,张家界必然成为韩国游客心中最喜爱的景点。近十年来,韩国游客的稳步增长使韩国一跃成为张家界最大的海外客源国。随着赴张家界旅游的韩国游客的增多,湖南地区多家国际旅行社纷纷为韩国游客推出“张家界―大韩民国长沙临时政府―岳麓山―橘子洲”专项旅游路线。笔者在本文中以长沙岳麓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探访和照片拍摄,对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进行了整理和分析,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岳麓山上的韩语公示语缺乏,虽然方向指示牌大部分都设有韩语公示语,但是除了观光车使用说明和爱晚亭介绍以外,其他景点介绍里,都没有标注韩语。其次,在现有的韩语公示语中,存在许多误译现象,翻译质量亟待提高。景区公示语的翻译质量是决定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提高岳麓山在韩国游客心中的地位,提升岳麓山韩语公示语的质量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岳麓山作为国家五星级景区,景区公示语的质量更加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的结果,对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现象进行了归类,主要存在十种误译类型:词汇错误、拼写错误、隔写错误、漏译、语法错误、乱译、翻译方法不统一、翻译不够充分、句子冗长、前后不一致。

2 长沙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误译类型

2.1 词汇错误

(1)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韩语中“”不是指“省的中心城市”,而是“盛会”的意思,韩语中把“省”称为“道”,把“省会”称为“道厅”,所以“(道厅)”和汉语的“省会”才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中国人对“道厅”这个词的认知度不高,几乎不使用该词,所以这里可以把“省会”译为“(长沙)”。

(2)投诉电话(),“”对应的汉字是“检举”,汉语中“检举”是指向有关部门或组织揭发违法、犯罪行为,与“举报”的意义相似。投诉电话和检举电话并不完全等同,而是权益被侵害者本人对涉案组织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事实,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主张自身权利的电话,所以将“投诉电话”译为“”更恰当。

(3)报警电话(),把报警电话翻译为“警察提报电话”,让许多不懂汉字繁体字的韩国人会不知所云,应该按照韩国人的思维,将报警电话翻译为“”。

(4)急救电话(),将急救电话译为“救急电话”,很不符合韩国人的说话习惯,一般在韩国“急救电话”会被译为“(应急电话)”,“急救室”也会被译为“应急室()”。

(5)麓山景区管理处(),在韩语中景区一般会被称为“(观光地)”,而不是直译为“风景区”。管理处直译为“”也不是很恰当,翻译为“(管理事务所)/(管理中心)”更符合韩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将麓山景区管理处翻译为“”更准确。

(6)观光车售票亭(),将观光车翻译为“巴士”,会让韩国游客误以为是普通巴士,应该翻译为“(观光巴士卖票所)”。

(7)线路(),景区的线路指的是路线,而不是导线,翻译为“导线”不恰当,应该翻译为“(路线)”。

(8)监督电话(),“(监督)”在韩语中是“导演或教练”的意思,汉语的监督电话其实是举报电话或投诉电话,所以应译为“监督电话()”。

(9)票价(),太过于直译,应将票价译为“(使用费用)”。

(10)包车(),“(全税)”在韩国主要用于房地产行业,指的是租客支付房东一大笔保证金,每月不需要再额外支付月租的一种租房方式。包车指的是租整辆车,所以应采用英语的“rent()”,将包车译为“”。

(11)全票(),将“全票”译为“全额票”很明显也是一种直译方式,该词在韩国并不常用,其实全票就是通票,翻译为“(自由使用券)”更为妥当。

(12)请勿携带宠物(),把宠物直译为“”,韩国游客很难看懂意思,会觉得云里雾里,属于非常严重的词汇错误,应该将宠物译为“”。

2.2 拼写错误

(1)打开蓝牙―进入微信摇一摇―获取语音讲解(

), “语音”韩语拼写错误,应该将“”改为“”。

(2)乘车指南(),“指南”误写为“”,属于典型的拼写错误,应该改为“”。

(3)B线:麓山观光区天马驻车场―爱晚亭―麓山寺―云麓宫―鸟语林―观光长廊(B )“麓山寺”的翻译出现了明显的拼写错误,应该改为“”。

(4)AB线路全额票每人30元(AB30),全额票的“额”字出现拼写错误,应该改为“”。

2.3 隔写错误

(1)购票后请有序乘车()应该改为

(2)天气恶劣时,夜间停止运行()应该改为“”。

2.4 漏译

(1)翊武廷(),漏译了“翊”字,应该改为翊武廷()。

2.5 语法错误

(1)儿童必须要和成人一起乘坐缆车( ),这句话中的“注意( )”是他动词(及物动词),前面接宾语时,必须接宾格助词“”,不能接主格助词“”,所以格助词使用错误。

2.6 乱译

(1)蔡锷墓庐(),如果直译也应该是“蔡锷墓庐()”,但是韩语中没有“”这个词,可以将墓庐直接译为“”。

(2)售票处()这个公示语里出现严重的乱译错误,尤其是在语法上,完全混乱,售票所可以译为“(卖票所)”。

2.7 翻译方法不统一

(1)爱晚亭(),“爱”和“亭”采用的是义译,而“晚”采用的是音译,两种翻译方式混用,非常不统一,建议译为“”,其中“(爱晚亭)”最恰当。

2.8 翻译不够充分

(1)隋舍利塔(),虽然“隋”的汉字是“”,如果直接译为“”,韩国游客很难猜出是“隋朝”的意思,把“隋朝”译为“”会更加一目了然。

(2)蔡锷()、蒋翊武庙()、焦达峰墓()、黄兴墓()、覃振墓()、刘道一墓(),这些景点的介绍都过于简单,韩国游客对中国历史并不是很了解,有必要对蔡锷、黄兴这些重要历史人物进行简单介绍。尤其是金久先生疗养处旧址,甚至连最基本的韩语公示语“”都没有。金九先生在韩国人心中是一代伟人,是韩国独立运动的国父,探访金久先生疗养处旧址是许多韩国游客前往岳麓山的主要目的,有必要对该景点进行详细介绍。

(3)爱晚亭位于岳麓山下清风峡中,是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由清朝乾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昌建。该亭坐西向东,古朴典雅,平面正方形,边长6.23米,通高12米。正面额朱色鎏金“爱晚亭”匾,系1952年应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之约而题。亭内立碑,上刻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 )。只译了一部分汉语,而且韩语公示语中出现了许多词汇及语法错误。例如“题词”这样的汉字词,笔者认为有必要附带繁体汉字,帮助韩国游客正确理解该词的含义,建议采用“(题词)”这种翻译方式。

2.9 句子冗长

(1)贵重物品(),翻译有些冗长,译为“”,会更简洁明了。

2.10 前后不一致

(1)白鹤泉(),该公示语出现在景区许多角落,不仅出现了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还出现了拼写错误。

3 总结

公示语是景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游客担任着无声导游的角色,不仅影响到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还关系到景区的持续发展。5A部级景区岳麓山的韩语公示语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非常缺乏,无法满足韩国游客的需求,很难促进岳麓山韩国客源旅游市场的发展。现有的韩语公示语中,误译现象很严重,质量有待提升,尤其是词汇错误过多,翻译不够充分。希望本文能成为相关部门重视岳麓山韩语公示语的契机,也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提升岳麓山韩语公示语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刘巍威,贺娟,陈娟,曾冰熔,彭喜莹.长沙地区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探究[J].才智,2014.10:252-253.

[2] 袁琼.功能翻译理论维度下的翻译失误研究――长沙市旅游景点公示语译例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9-81.

第3篇:长沙翻译范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现状;分析;策略

一、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形式,它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方式,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和礼仪、传统工艺知识和技能等,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与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邢台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被誉为“鸳水之滨、襄国故都”。它是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曾涌现出中医圣祖扁鹊、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乌头宰相”魏裔介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给后人留下了十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0月邢台市共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其中包括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隆尧招子鼓、威县乱弹、威县冀南梨花大鼓、邢窑陶瓷烧制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9项,其中有招子鼓、内丘神码、弹(谭、潭)腿、沙河九龙祭祀等。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89项,如广宗打礁、南和抬黄杠、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种类全,有民间文学(牛郎织女传说、内丘县郭巨孝文化)、民间美术(内丘神码、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民间音乐(内丘扇鼓腔、沙河市道教音乐)、民间舞蹈(宁晋县八仙七巧灯、隆尧县泽畔抬阁、广宗跑竹吗)、民间曲艺(冀南梨花大鼓),民间杂艺、传统技艺(邢窑烧制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传统民俗(内丘扁鹊祭祀、沙河九龙祭祀、清河中华张氏传统祭祀)、传统体育(沙河藤牌阵、邢台梅花拳、通臂拳)。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们称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我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

外宣是指以本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基础,凭借现代化媒介或其他宣传手段,真实客观地向外来人员介绍中国的政策、经济文化和建设成就,尽可能地获得世界人民的信任、支持和认可,从而在世界民族之林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不断加大对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独特文化形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动邢台文化走向世界,符合国家大力提倡的“走出去”的文化战略,也是保护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对外宣传就离不开英语翻译,因此有必要对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为弘扬邢台传统文化,邢台市凭借各县或各地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较大影响的非物质文化,市县政府、社会团体和高校组织举行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宣传活动,如中国・邢台天河山七夕爱情文化节、清河县乡村旅游暨山楂节、秦王湖牡丹节、九龙峡桃花节等。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文化交流宣传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的友人、专家和大量游客前来学习、考察和旅游。

在这一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流离不开翻译这座桥梁,有效准确地展现我市特有文化的魅力内涵更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材料。但由于这些非遗外宣活动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我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多强调其本身的名录体系建立、遗产普查、传承人命名等方面,而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宣传翻译方面,导致多方面问题。通过走访和了解,举办这些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及一些旅游活动时,翻译工作者几乎都是由举办方聘请,而这些译员对当地文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因此所译成品并未达到理想水平。同时该行业缺乏相关部门监管,使非遗外宣英译处于无杂乱状态。由此看来,非遗的翻译还缺乏其专业性、组织性和规模性。

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非遗的英译处于起步阶段,邢台地区外宣翻译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高水平的外宣翻译人才稀缺,正式出版物也很少。通过对搜集到的部分译文进行研究,总结后发现其中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译文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只翻译表面文字信息,忽视了其中的内涵信息;第二,非遗外宣译文不够规范、精简,对原语文化中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词汇处理不恰当造成错译、漏译;第三,译文对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差异考虑较少,缺乏外国友人和游客的认同意识,使译文翻译过度或表达不够精确。这些问题会导致译文的可读性差、外宣效果不佳。

三、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分析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重视程度不够

一个国家、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宣传和交流,相对来说,邢台非物质文化外宣翻译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虽然在2006年,邢台市政府发表《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表明政府对非物质文化有一定的重视程度,但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和组织,非遗外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没有投入足够的物力、人力和财力等。

2.专业外宣翻译人才的缺失以及翻译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的不重视

为使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性文化“走出去”,准确而规范的译文是必要的。从搜集到的外宣翻译资料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对外宣传翻译工作不容乐观,文化遗产专业翻译人员稀缺。有些翻译人员自身汉语及英语素养达不到较高标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良莠不齐。此外,目前还没有一本完整、权威的英汉对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使得翻译规范不统一。翻译界也没有形成完备理论来推动和支持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的研究和发展。

四、关于改善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的策略

第4篇:长沙翻译范文

[关键词]诗歌;动物意象;文化翻译;文化蕴含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150-03

一、引言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古诗词外译作为文化交流的中介之一备受重视。众多学者对于诗歌英译都颇有研究,对于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杜甫等的作品英译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从不同角度对于同一诗歌作品的不同译本的分析的研究日渐增多,多从语言,诗学层面探讨诗歌的英译,然而却忽视了诗歌英译中的文化的传递。

诗歌翻译要关注文本而不失去视野,从语言、诗学与文化三个互动的层面探讨古诗词曲的翻译。《毛诗一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载体,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而动物则是被诗人广泛的借用来吟咏,抒怀,借以感喟。以动物为题材的诗歌也是源远流长。《诗经》三百余篇作品中提到动物的就有一百多种,随后动物意象在日后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更成熟的体现,更细腻、巧妙的体现。在诗歌翻译中,能否将诗歌中包含的动物文化准确的传递也成为诗歌英译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二、文化翻译与动物意象文化的传递

20世纪80年代起,翻译的文化价值观逐步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作为文化代表之一苏珊・巴斯奈特指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具体含义。第一,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过程,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源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的功能等值;其四,不同历史时期文化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巴斯奈特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等值和转换。“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际,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人们不再将翻译看成是静止的纯语言的行为,而把它看成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活动。

文化翻译观为解决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带来新的视角。诗歌是一切文学样式里最集中、最凝练的一种形式。它能在短短的篇幅里浓缩着诗人丰富的感情,蕴含着无穷的韵味。“韵味”是诗歌的灵魂,而诗的神韵则来自于诗中富有的不同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而文化的渗透性极强,文化因素深及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诗歌的语言文本中到处都镶嵌的特有的典故、专有名词和风俗习惯等,使得诗歌的翻译难度较其他文本相比较大。巴斯内特肯定诗歌的可译性。她看到种子(诗歌的内在灵魂)的变化与成长,并提出将植物(源诗歌)的种子移植到另一种土壤(目的语所在文化)一样会冒出旺盛的生命力,即翻译的有效处理使诗歌灵魂这粒种子在另一种土壤上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

动物意象作为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文化因素,是古诗词中最丰富的意象之一。吟咏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抒怀诗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北宋词的“日上花哨,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乐府诗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这个诗歌中动物借以吟咏抒怀感喟,意象丰富。一动物为意象的诗歌源远流长,自春秋时期开始就广泛运用动物形象经行诗歌创作。诗歌中的动物意象文化主要有鸟类文化,昆虫文化还有兽类文化,这些动物意象与诗歌浑然一体,水融,在跨文化的诗歌翻译中,如何使译语读者感受到文本之外的超文本特征,才是诗歌翻译应该追求的目标。

三、动物意象的翻译与文化再现

诗歌中动物意象的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重视语言本身的文本特征,如词汇、语法或形式等。还要译出语言文字以外的文本特征,如动物意象构成的诗歌整体的意境及隐藏的文化寓意。

(一)添词丰意,营造饱满意境

对于诗歌翻译,林语堂认为最重要的是意境的处理。《论译诗》一文特别强调意境第一。诗歌之美,妙在意境,而意境也正是诗歌翻译最难的地方。诗歌英译如若要传达原汁原味的文化蕴含,就不得不在译语中重塑原文中的意境。翻译时为了准确地再现文中动物意象要表露的情感,我们需要采取添词增意的方法,最大程度的还原原诗的神韵,意境。《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这首诗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是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的典范。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营造原文情景交融的意境,表达作者的苦闷实属重要。

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Fhe breezes stroke along the grassy strands;The junk-masttall alone in the darkness stands.The sparkling stars spread down tothe fields wide;The moon emerges from the yough fiver tide.My penhas won me fame―has it my will?An official should not retire tillold and ill.What am I like who am everywhere wandering?A gull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hovering!

最后一句广袤的天地为背景进一步反衬“沙鸥”之渺小和孤独。诗人将自己比作是天地中的一只沙鸥,译者直译了这一比喻,并增译了一个关键词hovering。这个词对于展现原诗的韵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空有远大抱负和才华却不能施展,作者倍有漂泊孤独之感。原始只说了是一只沙鸥,但究竟这只沙鸥是什么状态呢?是自由自在的,无忧无虑的翱翔还是踌躇满志、漂泊无依呢?中文读者在掌握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文化的情况下可以自动填充这部分空白,知道此事作者是移情与景,在它看来沙鸥跟他一样是孤独漂泊的,但是译人语读者则是十分费解。译者增加了hovering,就将整个情景状态描绘出来了。西方读者在读的时候自然会将作者的踌躇孤独,漂泊无依的状态同这是漂泊的海鸥联系起来,呼应整首诗,这样处理整个诗的意境更加饱满立体,更容易在西方读者中形成相同的画面,引起文化共鸣。

(二)意象转换,助力表情达意

意象是由意和象两词构成,意是抽象的,它可以是哲理,观念,情思等;而象是具体的,是形与外的东西。意象就是通过具体的象来表达抽象的意。意象是古诗词美学中的重点。而诗歌意象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观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同样是写动物意象,不同的诗则可以表达出不同的主题。如马的意象,可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也可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马的表达的感情可能是孤独的,也可是轻快欢愉的,所以意象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意象的转换可以构成情景的转换,常常给人以诗人意识的流动感。动物在诗中一般都是作为客体使用,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为了使动物意象起到引导感情流向的作用,可以采用意象转换的方法,突出动物意象,使动物意象由客体转换成主体,对于整首诗的表情达意起到了推动作用。

例: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1 often want to take a rest on a quiet knoll.Yet a light purseforbids me in snug nooks to stroll.The Northern Land is not theplace which I have sought;Your dwelling,like Donglin Fane,ismuch in my thought.I cannot live when firewood as cassia is dear;My lofty ideals are declining year by year.In the evening the chillywind comes and gains:The chirps 0f cicadas give me even morepains.

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蝉极易渲染出一种苍凉的氛围。“闻蝉但益悲”的主体是“我”,是我听到蝉的声音更加的悲伤。但是译诗The chirps of cicadas give me even more pains.则是很显然将主语由人转化成了蝉声。是蝉给了作者悲伤,说明禅的主动之意,是诗人感情的内在催化剂,而不是外在的感应物了。这样一方面可以深化蝉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足以突出显示是蝉生徒增了诗人的悲伤。译者在结尾处做这样的处理,意象发生了转换,给诗的情景构成做了变动,使得译文不呆板乏味,枯燥无趣,也力图使读者体会到其中的蝉文化,蝉寓意。

(三)嫁接剪辑,营造独特氛围

诗歌的“味”在于意境的构建,氛围的营造。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想办法保留诗歌的韵味。诗歌中构建的画面难以复原必然导致诗歌神韵随之消亡。但是由于中英文句式结构的不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个重新组合的问题。动物在诗歌中是整个诗歌画面感呈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重新选择,加工,组合这些意象,使得译诗结构完整,内容连贯,含义明确是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如《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On limpid water slant the flickering rays,And near the bluesky jagged islets float;A ferry rows away,in which a horse neighs,By willows men await the returning boat.Among tufts of sandgrassesgulls disperse;Over riverside fields an egret flies.Who would followwise Fan Li and immerse His success on the five lakes where mistsrise?

“波上马嘶看棹去”一句中意象颇丰,波、马、棹这几个意象都是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信息的语料在原文中揉成一体,译文“Aferry rows away,in which a horse neighs”,则用了剪辑的手法,将波、马、棹几个意象有机的连成一幅整体的画面,这幅画面完整又和谐,气韵清澈,将诗人厌倦仕途、淡泊名利的心境描绘的很是贴切,同时动物马的意象也得以传递,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但没有失落或缺损,更使其意象跃然纸上。

第5篇:长沙翻译范文

[关键词] 旅游翻译 研究范畴 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09年西安外国语大学科研项目“基于语域理论的旅游学术语篇翻译研究” 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XW015

引 言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翻译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旅游与旅游业的正确理解和旅游发展趋势的清楚认识,是旅游翻译得以明确研究范畴,确立学科地位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其他研究领域一样,“任何学科要取得独立的地位,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要有一个定义清晰的、结构严谨的术语的体系和一个稳定的知识系统” (方梦之,2008)。旅游翻译经过20多年的发展,需要有一个与旅游发展相一致的研究范畴与知识系统。

中国旅游发展与旅游翻译关系回顾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正式将旅游业纳入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到如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开始扮演支柱与示范作用,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从单纯的接待入境旅游发展到了接待入境旅游、组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三大市场相互融合的全方位发展格局的阶段,产生了质的变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旅游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翻译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1.入境旅游与旅游翻译

1978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旅游业还未被确定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旅游接待工作的开展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8]。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使得最早的以服务于这一类游客的旅游翻译具有了强烈的对外宣传特点。翻译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宣讲改革开放的成果上。这一时期的旅游翻译主要是以汉译外为主的翻译。有关中国情况的外语书面材料大多是以中文材料为基础直接用英语写成的。这些英文书籍知识新颖而且语言标准,成为了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主要窗口,同时又为广大的导游翻译人员提供了为外国游客进行导游讲解的书面材料。

入境旅游虽然由最早的一统中国旅游市场天下的位置逐渐演变到了与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齐头并进的阶段,但由于不可估量的国际影响使其依然保持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服务外国入境游客为对象的汉译外旅游翻译将会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在旅游翻译中的主导地位。

2.出境旅游与旅游翻译

随着中国公民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国人开始了走出国门的旅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国旅游市场经历了从探亲游到自费出国旅游和出国旅游的发展阶段,时间虽短,但发展迅速。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国家正式允许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2006)。

出境旅游的发展给旅游翻译提供了新的挑战:中国旅游机构和中国的潜在游客迫切需要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国情与文化。在这一点上,我国的旅游翻译似乎在时间和翻译水平上都没有跟上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对国外文化和旅游资源了解的局限,这一方面有限的一些外译中的翻译材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但值得关注的是,国外旅游部门为了迎接中国游客作出了迅速的反应,纷纷开通了中文网站。有较大影响的包括日本国家旅游局(,2006-06-22.

[13]曾利沙.论旅游手册翻译的主题化信息突出原则[J].上海翻译, 2005, (1): 19-23.

[14]曾利沙.从翻译理论建构看应用翻译理论范畴化拓展―翻译学理论系统整合性研究之四(以旅游文本翻译为例) [ J].上海翻译,2008, (3):1-5.

[15]曾利沙.基于实践的翻译批评应具学理性与客观论证性―兼论旅游翻译中的“商业伦理”[J].上海翻译,2009,(2):14-17.

[16]谢彦君.旅游学科的研究应该回归本质[R]. 北京:中国旅游研究院2009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2009.

[17]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中国翻译,2000,(5): 54-56.

第6篇:长沙翻译范文

阳光把院长的鲜花翻译成了果实,

谁把大海翻译成了沙漠?

陈敬容把爱斯梅拉达翻译成了汉语,

谁把柔一般的手指翻译成了枯枝?

风把风筝翻译成了一朵纸做的云,

谁把云翻译成了一夜苦雨?

郑振铎把那只印度飞鸟翻译成了汉语,

谁把阳光翻译成了面包?

海鸥把流浪翻译成了飞翔,

谁把夜晚翻译成了一屋子的凄凉?

第7篇:长沙翻译范文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食人主义;诗歌;翻译

自19世纪20年代巴西获得独立以来,众多国内学者从人种学、人类学以及文学角度积极研究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文学、身份认同与翻译的关系。著名翻译理论家如巴斯内特、根茨勒、维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巴西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作过探讨。因此,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在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食人主义作为后殖民研究的一个隐喻,主张取其精华,以增强自身,反映了一种文化态度,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它主张原文意义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达的可读性以及意义呈现的精辟性。该理论的发生,不仅为巴西的翻译研究拓宽了路径,而且对我国的翻译研究在理论及实践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 巴西食人主义的文化内涵及翻译理论阐述

1928年Oswald de Andrade发表了食人主义宣言,提议将食人主义这一隐喻作为推进巴西文化发展的一种手段;他认为只有吞食欧洲文化,被殖民者才能摆脱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东西。1554年在现属巴西的一个图比人(tupinamba)部落的一次食人仪式上,人们吞食了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Sardinha教父。于是cannibal一词就与美洲人联系起来了。在殖民者的看来,欧洲是开端,是原文;而美洲殖民地是复制品,是译文,是相对欧洲文明而存在的他者。1963年 de Campos在他的文章《作为创造和批评的翻译》里正式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思索在不发达国家文化开创一种创新的先锋文学的可能性 (ibid)。因此食人主义不仅反映了面对咄咄逼人的强势文化渗透的一种文化态度,也是翻译外来文化的一种策略。

食人主义者只吞食3类人:强壮的人,有权势而且受人尊敬的人,通灵通神的人(蒋骁华,2003:64)。将这一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并不指对原文的占有,而是像摄取食物一样先摄取原文,然后消化原文,并从原文中独立,最终获得自由。也就是说翻译活动就是通过输血而汲取异质文化实体的精华。翻译不单是要借他山之石,同时还要借力发力、借他人乳汁哺育自家孩子(傅勇林,200:77-78)。总之,食人主义坚持的是吸收、转化外来的东西们从而使之成为对自己发展有用的东西。

二、 食人主义在汉语诗歌英译中的体现

许渊冲教授是我国诗歌翻译的先驱。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不仅翻译了多部西方著名小说还翻译了楚辞,元曲等文学体裁,还出版了中译英译作《诗词选》、《诗经》、《唐诗三百首》等,被誉为“20 世纪下半叶中国典籍翻译历史上的丰碑”。堪称是中国译林之最。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咏写秋天景物的小令。文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被世代文人誉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意蕴深远,一向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多位学者已将其译成英文。本文选择了许渊冲先生的译本,试图分析食人主义在此诗歌翻译中的体现。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的原文为: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语言凝炼自然,内涵丰富,意境深远。特别是开头三个“鼎足对”,由九个名词、九种景物组成,毫无雕饰。这支元曲凝聚着作者长期的人生体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失意知识分子所共有的寂寞愁苦的情怀。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许先生的译文如下:

Tune:“Clear Sky Over Sand” Autumn

At dusk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withered vine fly crows; '

Neath tiny bridge beside a cot a clear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许渊冲先生的一条翻译原则就是,翻译只要不背离原意,就可以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他理解原诗,没有拘泥于原诗的形式,而是将原诗拆散,重新组合,进行再创作。这无疑与食人主义翻译理论有契合之处。首先,在诗题的处理上,曾译了“tune”,使读者得知 “天净沙”是曲牌名。其次,译诗中增添了冠词、介词和动词,打破了原诗词语顺序。补出介词 “Over”、“Neath”、“beside”、 “on” 和 “in”, 明确了意象之间的位置关系; 补出谓语 “fly”、“flow”、 “go”,明确了事物之间的主谓关系;借他山之石,借力发力汲取了原诗的内容及主旨精华,优化强大了译文本身;再者,译者把原诗中的具象组合译成三个逻辑句意完整的语句,原文的九个静止的景物也译成了一个有主语,谓语和状语的完整句子。最后一句 “far from home”中 “far” 一词点破了原诗的主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让读者领略到原诗的意境,获得更多的联想意义。这也正是德・坎波斯所主张的,也是后殖民翻译理论所需要的。这就是诗人译诗的力量。这一过程用苏珊・巴斯奈特的话来就是:“翻译对他来说是一个身体转换过程,即吃掉原文的转换过程,也就是吸血鬼的行为”。

三、结论

巴西食人主义旨在通过翻译创造文本的多样性,挑战原文和译文间的权利等级。在食人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不再是一种保持作者原意的活动,而是一种创造意义的过程。它对改变巴西文化无声和压抑的状态,对人们抵制强势的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挑战无疑有其可取之处,对第三世界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无疑具有借鉴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Bassett,parative Literature-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

[2]de Campos,H.DeuseoDiabonoFaustodeGoethe[M].SoPaulo:Perspectiva,1981.

[3]de Campos,H.The Rule of Anthropophagy: Europe Under the Sign of Devoration [J]. trans.M.T.Wolff,LatinAmericanLiteraryReview1986,14.27(Jan.-June):42-60.

[4]Robinson,Douglas.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 [M]. 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1997.

[5]傅勇林.文化范式:译学研究与比较诗学[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11.

[6]蒋骁华.巴西的翻译:吃人翻译理论与实践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2003(1).

第8篇:长沙翻译范文

关键词:陌生化;《天净沙·秋思》;诗歌翻译

一 前言

“陌生化”是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用以描述20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一种艺术手法。所谓陌生化,就是通过延长翻译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者的关注时间和感受难度,推动主体从一种新鲜的奇特的角度感受,从而强化主体对文本的文学艺术的独特发现和表达。诗歌的语言是吸引读者的一个主要特质,古希腊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说过:“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这是很好的;人们喜欢被不平常的东西打动。在诗歌中,这种方式是常见的并且也适用的,因为诗歌当中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日常生活隔得较远。”为了凸显诗歌的艺术美感,作者往往通过陌生化手法对诗歌的语言加以处理,在内容和形式上采用新奇陌生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对生活的感知和认识,从而突破并超越传统的惯有的认知模式,给读者在心灵和视野上带来新层次的冲击,从而满足读者“ 尝鲜” 的审美心理需求。

翻译和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陌生化理论对诗歌翻译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诗歌翻译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其目的不仅是传达原诗的语言文字信息,还要再现原作的艺术性,向目标语读者呈现那些使原著成为经典著作的对目标语读者来说往往是新奇陌生的艺术特质。因此,在诗歌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努力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完成文字信息的等效传递同时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也传达出来,使目的语读者在欣赏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享受到陌生化的美感。下面,本文将就《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译本做出比较分析,并对陌生化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二 原作的陌生化效果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一首名曲。原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用简单的白描手法,寓情于景来渲染气氛,言简意丰,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而最大的特点则表现在结构上。首先,人们对生活中藤、树、鸦、桥、道、风、马、流水、夕阳等熟悉事物的感知已经钝化,为了激发读者的审美,作者通过平仄的转换与匠心的押韵将这九件习以为常的景物进行了陌生化重组。全曲五个短句,句末五字均用/a /韵;前四句两字一顿,第五句三字一顿,句中平仄相间而句句之间平仄相对。整齐划一的节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音律韵味之美。全曲前三句全是名词和形容词,共计十八个字罗列了九种事物,形式上看各景物之间似乎若即若离,实际上却芜而不杂,富含隐性关联。寥寥数十字勾勒出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引发读者的感伤与共鸣。这样,一幅完整的“天涯倦旅图”便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语言的艺术性由此而生,“陌生化”的效果得以完美演绎。

三 译本的陌生化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性对于目的语文化而言是异质的,在目的语文本中保留源语文本的外来异质性和他者文化性能够增加文本的陌生感和新奇感,达到陌生化的翻译效果。陌生化翻译通过增加翻译审美主体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而延长审美主体对文本的审美过程,同时提升审美主体对文本中的“异质”的敏感性从而能够获得对审美客体更深的理解感受。这种独特的的手法将引导审美主体以一种新的眼光对被陌生化的世界进行审美和判断,有效改变既有的思维定势而使他们获得对文本文学性全新角度的认识。

历时多年,关于《天净沙·秋思》翻译的讨论经久不衰。笔者将结合陌生化理论,主要从原作的语言和艺术信息是否等效转换的角度对其中两个典型的版本进行比较分析。译文分别如下:

Withered vines,olden trees,evening crows;

Tiny bridges,flowing brook,hamlet homes;

Ancient road,wind from west,bony horse;

The sun is setting;

Broken man,far from home,roams and roams.( 赵甄陶)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 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 and on the far bank, a pretty little village. 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 the west wind moaning, his bony horse groaning, 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 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 (翁显良)

翁的散文体译文摆脱了诗歌格律的束缚,用更直接、更具体的语言表现了原作的静态意境,但是原作中九种呈并列关系的意象在翁译中均为改译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将各种意象具体事物化,减少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同时,译文在格律上没有明显的韵感和节奏,失去了原诗外在的形式美。此外,翁在翻译过程中添加了动词,将原本静态的意象画像转化为鲜活的动态图面,虽达意却缺失了原作的意境和美感。翁的译本实际上采用了归化翻译的策略,译者把中国古典诗歌这一陌生的文学形式转换为英语语读者熟悉的散文,以使目的语读者更易于接受。但是译作在转换语言信息的同时疏忽了文化和审美层面信息的传递,可谓“得意却忘形”。

赵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的特色,用一些简单的词组勾画了一幅美丽的意象画,保留了诗歌“陌生化”的艺术形式。前三句采用与原作一一对应的名词短语叠加形成意象并置法,既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又能够激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举二得。其次,赵译具有音韵格律之美,译者根据英诗韵脚的位置和音步的特点,分别采用三音节音步+扬抑扬格(一二三五句)和二音节音步+抑扬格(第四句),整篇译文抑扬顿挫,整齐划一,颇具诗歌独有的音韵美。再者,与传统的英文诗歌不同,该译本通篇没有一个动词,由十二个“前置或后置定语+中心词”的名词直接勾勒出一幅浑然一体的静态意象组画。动词的回避使读者能够不受文本限制,运用自身的审美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实现审美认知。这种新奇陌生的表达方式在译语文本中再现了原作中的意象,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接触到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通过延 长读者对诗歌关注的时间和感知的难度而达到与原作等效的“陌生化”效果。

当然,任何译作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譬如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譬如译者自身的文化心态和文学水平,譬如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情趣和接受习惯,等等,故而不同版本的译文都有其相应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无分上下。就文中两个版本相较而言,翁译读起来像是译者从这首诗的白话文直接翻译过去的, 失却了中国古诗的韵味;赵译则符合原诗简练的特点,与原诗长度大致相符,同时译者采用陌生化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差异,使得原诗的艺术异质性在目的语读者面前得以展示,达到了诗歌翻译中的陌生化效果。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翻译都需要“陌生化”处理,这样既符合审美主体的审美要求, 又符合语言艺术发展的趋势。当然,陌生化技巧在实践中的运用必须适度,如一味的追求新奇和陌生,则可能导致译语文本晦涩难懂不能为读者所欣赏,那么这样的创作与翻译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因此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审美是有选择性的,陌生化的审美要适度而止,要从心所欲不逾矩。

参考文献:

[1]陈琳. 论陌生化翻译 [J]. 中国翻译,2010(1):13-20

[2]刘晓萍. 解读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审美[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11(1):107-110

[3]刘晓萍. 生态翻译视角下的词曲翻译[J].赤峰学院学报, 2011(11):113-114

第9篇:长沙翻译范文

如:hebecameengagedtoIsabel.ThiswasnosurprisetoMrs.Bradeley,sincetheyhadbeeninseparableforyearsandoneknewthatIs-abelwasinlovewithhim.译成:他和伊沙贝尔订了婚,这件事布莱德蕾太太倒不诧异,因为两人耳鬓厮磨已有许多年,而且人们都知道伊沙贝尔爱他。(原文、译文引自张今的《文学翻译原理》P161)。文中inseparable译成“耳鬓厮磨”,首先是由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inseparable的语义内涵:不可分离的。然后再由主体认知的结构逻辑部分按照原文(1)他已同伊沙贝尔订婚,(2)他们俩在一起已多年,(3)人们知道伊沙贝尔爱他,这些前提来确定inseparable的语义引申和外延所指,从而达到对inseparable的正确的、透彻的理解:两人关系已达到亲密无间的地步,并将之作为推论汉译表达的前提,再由主体认知结构的百科知识:汉文化所描绘的“两人之耳与鬓互相接触比喻相爱之久”,如《红楼梦》第七十二回:“咱们从小儿耳鬓厮磨……”推论出inseparable的汉译表达为“耳鬓厮磨”比较传神。对于同一词汇的理解,不同民族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语义联想与推理,这种跨文化交际和语言翻译中的障碍可以借助认知理论得以解决。

二、词汇空缺的英汉差异

这里谈的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如:hip-pie一词的翻译吧,因文化差异,汉语中无与之对等的词语,后定译为“嬉皮士”,其实是因为hippie是60年代美国独特产物,是指这样一群人:他们大多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沉湎于酗酒吸毒,根据这一文化语境,汉译时联系到汉语中的“嬉皮笑脸”,推论到“嬉皮”,然后产生“嬉皮士”。

三、词义冲突的文化差异

这里的冲突是指原语词语所的文化信息,与译语的对应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是相互矛盾的,也就是说,词语的表层指称意义相同,但词义深层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却不尽相同或相反。如“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一短语的英译,就不能简单地译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这样一个对等语,而应先由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提供“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语义内涵:“bourgeoisliberalization”,然后由主体认知的结构逻辑部分来确定它的语义引申和外延,再由主体认知结构的百科知识部分,即: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是指一种背离正确思想的行为,有贬义;而西方文化中,“bourgeoisliberalization”是在反封建斗争起过积极作用的一种政治主张,是褒义的,由此推论出这一短语的英译表达应为“bourgeoisliberal-izationaimingatcapitalistrestoration”,这也是一个认知主体推理的过程。

四、语用涵义的文化差异

词汇的涵义是指词语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词语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表里不一”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语义联想不一。如在译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时,有人将之译为“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形式对应,词义贴切,似乎无可挑剔,但由于译者没有从认知角度来进行思考推理,这种译法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语义。其实根据主体认知的结构词汇部分和逻辑部分应推理出eatnofish和playsthegame应有更丰富的语义引申和外延所指,这是进一步推论汉译表达的前提,而后由主体结构的百科知识部分:“英国历史上新就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与新政。”可推理出eatnofish表示“忠诚”之意,而playsthegame汉译应为“为人正直”,所以此句的汉译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