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范文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精选(九篇)

第1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范文

首先,若是“守丞弗胜”,则叙事过于哕唆,有悖《史记》言简意赅的风格。清代汤谐盛赞《陈涉世家》,虽是“匆匆写去,却已一一详尽,不漏不支不躐不乱,岂非神手!”该篇写陈胜横扫六县,惜墨如金。攻大泽乡,只有一个字“收”:攻蕲,只需“蕲下”两字;再写“攻锤、郝、苦、柘、谯”五县,共“皆下之”三字即可一言以蔽。“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却横生枝节去详述谯门之战。本来陈胜挟万众之军,乘连胜之势,攻无守无令之陈,恰如雷霆击卵,并无丝毫悬念,何需赘述“守丞弗胜”?此时详述“弗胜”,应该另有蹊跷。 其次,“守丞弗胜”这种搭配,也不符合《史记》的行文习惯。反复翻检《史记》全书,除去“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之意,共有如下三处出现“弗胜”:

一、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

二、子我归,属徒攻闱与大门,皆弗胜,乃出。

三、六年,惠王告急郑,厉公发兵击周王子颓,弗胜,于是与周惠王归,王居于栎。

此外,《史记》中另有“不胜”42处(占卜类除外)。这45处的共同点,都是指主动攻坚的一方“弗胜”。《说文》释“腾”,为“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日胜”,与此用法一致。对陈胜来说,拿下陈县可日举、日克、日胜,反之为“弗胜”。但是对守丞来说,即便守住谯门也只是防守,用“胜”描述似有不妥。

反之,此处的“弗胜”方若是陈胜,倒是更符合文章主旨,也正体现了司马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这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看出。 首先,仁义不施,暴政亡秦。

“陈涉者,……迁徙之徒也”,然戍卒一呼,天下响应。这支迅速壮大起来的义军之所以能够势如破竹,恰恰可以体现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大势所趋,天下百姓渴望摆脱秦的暴政,重建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陈胜这“首义之功”,自然功不可没。可见,陈胜“行收兵……车千乘,卒数十万”的赫赫战果,是建立在取得民心,顺应民意的基础之上。

谯门之战是陈胜起兵后首次遭遇抵抗的大型战斗,详写“弗胜”可谓意味深长。司马迁对陈胜的评价可谓切中要害:“瓮牖绳枢之子,吐隶之人也,…材能不及中人,……蹑足行伍,倪仰阡陌。”这样一支“罢散之卒”,难怪会在陈县谯门稍遇抵抗则“弗胜”。倒是“天下苦秦”的形势,成就了这一支缺乏战斗经验的起义队伍。

其次,德才不备,苛政亡楚。

当陈胜首义时,天下“赢粮而景从”。然而称王不过数月,陈胜便诛杀良将,赏罚无度,任用奸佞,枉斩故人。使亲者见疏,“故不亲附”,称王数月而身死族灭。可见德才不备,昏乱枉杀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2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范文

关键词:《过秦论》 对比

宋人谢枋得说:“凡议论,好事须要一段歹说,不好事须要一段好说。如此则文势亦圆活,义理亦精微,意味亦悠长。”《过秦论》正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开启了单篇议论散文对比论证的先河,影响着唐宋古文家,影响着《封建论》和《六国论》。

《过秦论》不论是前半篇的叙事,还是后部分的议论,都是在对比映衬中展开,在展开中文势曲折,引人入胜;顿挫跌宕,姿态横生。

古人作文,要求“凤头、猪肚、豹尾”。《过秦论》的开头堪称凤头,从高远处落笔,紧紧地吸引着读者。全段叙写孝公时秦的始强。第一句点明秦的有利地形,极写秦“并吞八荒”的雄心;接着写它为实现自己的图谋而采取的内外政策,突出了秦的咄咄逼人的攻势和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如爆竹,骤响易彻”,引起读者的关注,起得漂亮、有力。这是正面叙写。第三句却笔锋一转,折入侧写,从它的结果“拱手”轻取“西河之外”,来反衬孝公的初强。这样以正反结合的描叙,突出了段的内容,而使文势有了起伏。

第二段按叙事的顺序,继续展开。在第一层简洁交代中,略写惠文、武、昭襄三世的“又强”。正欲写秦之强时,殊不料转入第二层忽而写六国,详写诸侯见此情景,罗致人才,订立纵约,共谋弱秦,并与第一层形成详略对照,造成悬念,使读者不能不注视着事态的进展,这是一。其二,这里极写孟尝、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的贤能和政治上的号召力,又不惮其烦地列举六国人才之众,用意都在为第三层铺垫、蓄势。因而循势进入第三层,写双方交战:一面是六国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忙急地攻秦;一面是秦的“开关延敌”,安闲地击散“九国之师”,上层写诸侯之强,正是为了反衬此层秦的益强。而且这里写秦与诸侯抗争中的强大,也是预先为下文的速亡、反跌,伏了一笔,且正“笔笔鞭紧”,逼近中心论点。

第三段又以顺序推进。在开段虚叙,略写孝文王、庄襄王稍作间息过渡之后再振起一笔,进入详写;作者用浓墨重笔,不遗余力地极写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威振四海”,统一天下,掀起了第一高潮。行文至此,我们可以把它划为叙事的第一大层,这一小层则是这一大层的小结,总写秦的善用武力权谋,突出它的善于攻取。需要指出的是:贾谊在上篇叙事中着意写秦的“善”和“强”,正是为了和叙事的后部分,下半篇的速亡形成对照,从而突出它的不善守成,为引出议论、推出论点作好准备。因此下一小层文势遽转,极写秦的暴虐,揭示它的不会守成,暗伏结尾“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论点。所以,这段虽是叙事,但在对照中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已经隐含其中了。因此,看来好象“笔笔放松”,其实“正笔笔鞭紧”。

而其间用“于是”一词,连接上下两层,既表达了承上叙事的文势承接,又写出了文意的转折。虽是虚词,也费斟酌,用得甚好。

第四段仍按顺序叙事,从秦极强写到它的速亡,前后两层。头一层再点秦的强盛,“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紧接着用“然而”一词,使全篇大转,再折一层,掀起叙事的第二高潮,极写陈涉起义的种种不利条件,写秦的速亡:先铺叙陈涉出身“微贱”,才能平庸,又无其资;再写他率领的义军人少势弱,装备极差,结果竟“亡秦族”,轻轻一笔,戛然而止。

到此叙事已毕,但读者的问题却随之而来。贾谊抓住这一时机,用“且夫”一转,因势利导,推向纵深,进入第五段的议论,对问题进行分析。这分析又持续了一个适当的过程,一一照应前面的叙事,而后再起微波,进入收尾,简洁干脆但无蝎尾、草率之感:它先指出秦“非小弱”,当初有利地形亦自若,照应第一段;再从陈涉与诸侯的地位、兵力、谋虑等进行比较,突出陈的不如,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昭应第二段,对比中自然地引出“何也”之问,再兴波澜,发人深思。然后又从秦这方面着墨,写“秦以区区之地……百有余年”,战胜诸侯,统一天下如此之锐不可当;“然后以六合为家……为天下笑者”写秦亡于陈涉起义如此之速,自成对照,并与前面四段一一照应,而后再用“何也”追问,再次蓄势,最后才点明题旨:“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样,这结句就极其结实、有力。“如撞钟,清音有余”。因为论秦虽止,其讽汉之意却深寓其中,让人咀嚼。

第3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范文

2、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3、原文: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4、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就有宁越、徐尚、苏秦、苏秦、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

5、原文: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6、译文: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7、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8、译文: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9、原文: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译文: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11、原文: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4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范文

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选编的《台儿庄战役期间李宗仁密电选》里,披露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致、何应钦、白崇禧、徐永昌等的密电以及战场往来电文。这些档案资料。反映了“台儿庄会战”的概况和参战官兵爱国抗日、英勇顽强的战斗业绩,从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这场战争的实景和中国军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为打通南北战场,日军欲占台儿庄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和济南后,为了便于作战,决定“夺取徐州,打通津浦线”,把华北战场与长江流域战场贯通起来。1938年春,日军派遣荻洲第十三师团沿津浦线北上,矶谷第十师团和板垣第五师团两个精锐师团从山东南下,南北呼应,妄图一举攻下台儿庄、徐州。

徐州位于黄河、淮河之间,地据苏、鲁、豫、皖四省要冲,为津浦、陇海两路的重要枢纽,有向四面调动兵力的交通条件,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7年12月下旬,占领南京的日军荻洲第十三师团渡江攻六合、滁县,沿津浦线北犯,直逼蚌埠,企图与华北日军会师徐州。守卫在津浦线南段的第五战区第十一集团军李品仙部、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及第五十一军于学忠部,节节予敌阻击,与北上日军相持于淮河一线。1938年3月5日,李宗仁给等密电云:“徐州攻略战津浦南段之敌军。因被我军侧击。改攻合肥为中心,故敌方对徐州攻略改以北支军负责,由西尾中将指挥第五师团、第十师团之全部。第二师团之一部。第七师团之一部等约十万人之兵力,由山东省及东南部津浦路北段,分为东西两方面分进合击南下。”

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二军以矶谷、板垣两个师团为前锋,在山东境内兵分两路南进,一路循津浦路攻占滕县,一路经诸城、莒县进攻临沂,企图在台儿庄会师后,攻取徐州。李宗仁的密电云:“敌放弃直接打通津浦线之计划,由鲁南及济宁双方会攻徐州。现在敌板垣师团由莒县向临沂压迫。情势@然。”

1938年2月。李宗仁已调驻守海州的第三军团庞炳勋部抵达临沂,阻击日军。3月3日起,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长坂本顺少将率部在大炮、坦克掩护下向庞部阵地疯狂进攻。庞部官兵与敌血战,伤亡惨重;日军伤亡不计其数。3月9日战斗后,李宗仁急调张自忠第五十九军增援临沂。张部于11日傍晚赶到临沂,增援庞部。中日双方在汤头地区反复争夺12天,至24日,坂本未能前进一步。

台儿庄位于山东省峄县南部、徐州东北。扼运河咽喉,北连津浦线,南接陇海路,是徐州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早在1938年1月7日,李宗仁已调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开赴滕县、临城一线。阻击南犯日军。3月14日拂晓。矶谷第十师团濑谷旅团约3万多人。在飞机、战车掩护下自邹县南面分四路向界河、滕县猛攻,当日攻下界河。3月15日,日军进攻滕县,第二十二集团军王铭章第一二二师与敌血战3天。17日,滕县失守,王铭章师长壮烈殉国,所部牺牲殆尽。同日,日军突破王仲廉第八十五军防守的官桥一带阵地,占领临城。尔后,分兵两路,一部攻占韩庄,主力于19日攻占峄县。

日军统帅部总的意图是以第十、第五师团进行正面攻势。前出至滕县一峄县一临沂一线。但由于日本的第二军在华北战场一直没有充分地表现,加上进攻山东之后。担任黄河守备的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为保存实力,不战而逃。令日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占了大半个山东。致使入侵的日军相当狂躁与轻敌。日军矶谷第十师团占领滕县、峄县之后,根本不接受大本营设给的禁止线,不顾其左翼第五师团于临沂受阻,也不待蚌埠方面援军北进呼应,就想以濑谷旅团为主力,沿台枣支线向台儿庄挺进,欲以迅雷之势攻占台儿庄,以之为据点,攻下徐州,夺取打通津浦线的首功。

善于团结部队,激励士气迎恶战

1937年10月10日。桂系首领李宗仁应之召赴徐州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军队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台儿庄会战”的主力部队都是从各个战区抽调来徐州的,有中央军、原西北军、原东北军、浙军、晋军、桂军等,除了汤恩伯第二十军团、李仙洲第九十二军系中央军外,其余全是“杂牌军”,装备差、精神不振,难抵大敌。从密电看,李宗仁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善于把握积极因素,量材器使。较为妥善地处理了与各部队的关系,使部队的整体战斗力显著提高。

首先,李宗仁对参加第五战区作战的地方派将领采取了尊重、团结、信任的态度与之合作共处。如对当时任第三军团长的西北军系统的庞炳勋。李宗仁以兄弟关系相处:又以抗战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他,还亲自去庞部训话,激励士气,使庞部“士卒欢腾,军容殊盛,俨然是一支劲旅”。在固守临沂的战斗中,“庞(炳勋)军五团苦战经周,损失颇巨”,“惟士气奋发,敌终被我击退”。

其次,李宗仁以团结抗战的大义,妥善地处理参战部队中央军与“杂牌军”、地方派系将领之间的关系,团结抗敌。如庞炳勋与张自忠两人。过去虽同属西北军系,但彼此过往曾有嫌隙。2月下旬,日军约2万多人向临沂进犯。李宗仁怕庞军势孤不能胜任,乃令第五十九军张自忠部由滕县增援临沂。为此。李宗仁找张自忠谈话。希望张自忠以国家为重,摒弃个人前嫌赴临沂援庞,并接受庞炳勋的指挥,张自忠欣然受命。李宗仁考虑到庞、张两人都是军团长,资历相当,为了加强协调。特派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徐祖诒随张自忠到临沂,以李长官名义指挥该两军作战。密电云:“临沂战况吃紧,除张(自忠)部先头明八日可到达外,兹授徐参谋长以机宜,派赴临沂指导作战。”

张部到临沂不久。即与庞炳勋部内外夹攻,共歼敌4000多人,致电嘉勉。张部转战费县后。3月22日,日军纠集坂本部残余并调派援军向临沂猖狂反攻。张自忠又奉命率部急返临沂驰援庞部。29日。汤恩伯第二十军团骑兵团和原东北军缪澄流第五十七军一部也赶到临沂参战。30日,中国军队实施反攻,打败日军。两次临沂保卫战的胜利为台儿庄大捷奠定了基础。后来,李宗仁在回忆录中说:“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奋勇赴战之功实不可没。”

三是,扬长避短,量材器使。在防御部署上,汤恩伯第二十军团武器装备良好,战斗力较强,李宗仁将其布防在台儿庄,于敌之侧背进行运动战,配合台儿庄正面战场作战。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原为冯玉祥的西北军,最善于防守,李宗仁将运河防线和台儿庄的防守交给孙部担任。又如,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出川抗战以来。在第一、二战区倍受歧视。李宗仁将其要来。并为其补充了大量武器、弹药,调往鲁南前线。2月中旬,滕县战打响,川军给日军予沉重打击。川军第一二二师师长兼第四十一军军长王铭章,是一名正直的爱国军人,作战勇敢、指挥有方。在滕县保卫战中,王铭章师长率部坚守滕县4昼夜。阻滞了日军南犯徐州的计划。使我军大部队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围歼日军板垣、矶谷两师团的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李宗仁在滕县保卫战后致电说:“查该集团军以劣势之装备与兵力,对绝对优势之顽敌,独能奋勇抗战,官兵浴血苦斗达三日半以上,挫敌凶锋,阻敌锐进,使我援军得以适时赶到,战役中心之徐州得以转危为安。此为国牺牲之精神。不可泯也。”他在后来撰写的回忆录中又说:“滕县一战,川军以寡敌众,不惜重大牺牲,阻敌南下,写出川军史上最光荣的一页。”4月6日。国民政府特令褒扬王铭章,追授陆军上将。由于李宗仁善于团结部队,激励士气,对夺取“台儿庄会战”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多种作战形式相结合,有效歼灭敌人

从密电中看到。在“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阵地战、游击战配合运用的战略战术,将有力部队部署于翼侧和外线,以翼侧和外线的攻势作战支持正面和内线的防御,变被动防御为积极防御。

台儿庄的序战落下帷幕之后,沿台枣支线南下的日军第十师团开始进犯台儿庄。台儿庄是这次会战的中央防线正面据点,其左翼从肥城、大汶口、兖州至两下店、界河;右翼从临沂至向城,除台儿庄之外,重要据点还有枣庄、峄县、韩庄、兰陵、洪山等,战线全长约100公里。李宗仁以孙连仲第二集团军的3个师(黄樵松的第二十七师、张金照的第三十师和池峰城的第三十一师)死守台儿庄,在正面进行阵地战;汤恩伯第二十军团的两个军(关麟征的第五十二军和王仲廉的第八十五军)则在台儿庄以北、敌之侧背进行运动战。配合孙连仲集团军夹击台儿庄之敌,两军一守一攻。

在防御阵地的编成上,李宗仁按照这一思想,以一部固守台儿庄城寨,以主力实行机动战,击破敌人。以孙连仲军第三十一师守备台儿庄主阵地,将第二十七师、三十师分别部署在台儿庄东西两侧,攻打台儿庄周围敌之据点。阻击峄、枣之敌南下增援台儿庄,支援核心阵地作战,3个师的配置形成犄角之势。

3月23日,矶谷第十师团濑谷支队自峄县出发,沿台(儿庄)枣(庄)铁路支线南下,当日在康庄(位于峄县南3公里)与池峰城第三十一师所部发生遭遇战,台儿庄保卫战爆发。仅在3月24日至4月7日的战场往来密电中,就记录了我军大量的军事行动。如:

“24,12(24示日,12示时,下列各电文同类表述均示日与时),步骑二千、炮廿余门之敌由东北方向台儿庄猛攻,并有飞机三架助战。我卅一师在台儿庄、南洛之线激战中。”“敌又进台儿庄东北方之边庄,向台儿庄反攻。五时已逼近城边,五时半城北门被敌炮击毁一部,并冲入百余人,当已被我歼灭。”

“台儿庄附近之敌经我卅一师是日(25日)拂晓攻击后,分向东及东北溃退。残留台儿庄以北之碉楼者尚存有百余人,正包围解决中。另派廿七师(冯安邦第四十二军所部黄樵松第二十七师)一团在铁道右侧向红瓦屋屯追击前进,并与关军取得联络。廿一师(李仙洲第九十二军所部第二十一师)一八一团在铁路左侧向獐山头追击前进。”

“台儿庄以北敌人因受廿七师压迫及卅一师出击,仍集中炮火向台儿庄猛攻,企图占领该庄。九时敌机十一架在台空中助战,北塞门被毁,敌步兵二百余由破口冲入,我守寨王团(一八六团)及工兵营奋勇与敌巷战,卒将侵入敌人大部解决。刻台儿庄仍在我手中。”

“自晨至午,台庄北站当面之敌续有增加,向我攻击。我步、炮协力奋勇抗战,刻该站仍在我手中。”“台儿庄西北城垣被敌炮攻毁数处,敌冲入一部,我卅一师守寨部队将此敌已大部解决。外(敌)据碉顽抗并退据大庙内。”

“敌于二十时由台儿庄城西破口冲入三百余人,联合原在之敌与我复发生激烈混战,城内一时混乱。经王师副冠五(田镇南第三十军所部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王冠五。)督队将新侵入之敌歼灭中。”“刻令卅师(田镇南第三十军所部张金照第三十师)袁团长(一七六团)率兵2个营进台儿庄,协力肃清城内之敌。职亦于斯时率手枪队入城整顿,已恢复今日廿时前状态。”

孙仿(孙连仲)鲁艳申电称:“(1)攻台儿庄之敌今晨六时正值敌我在寨内搏斗时,敌猛攻北站,经卅一师官兵奋勇击退。(2)廿七师于今晨三时开始攻击,刻已占园上、孟庄,仅少数敌人据碉顽抗。毙敌甚多。获炮一门,继向邵庄、裴庄攻击。我以迫击炮击中敌汽油库起火。敌战车七、八辆向刘家湖移动。乘敌动摇之际,一鼓攻占邵庄。但我所占各村,被敌用烧夷弹集射起火,并以战车协同步兵反攻,我战车防御炮协同步兵防御,击毁敌战车二辆。(3)台儿庄正面之敌自昨夜迄现在连击猛攻,并与我卅一师剧烈巷战,未尝稍停,刻仍在肉博中。(4)我四四旅猛攻三里庄之敌,毙敌甚多,并即占领之。(5)卅师铁路西渡河,切断敌连络线,并侧击敌根据地之刘家湖。

池峰城30,13电:“本师昨夜作最后之攻击。官兵勇敢用命,冒最大牺牲,卒将城西北角盘踞之敌歼灭大半。残敌仍据要点顽抗。我康副师长(田镇南第三十军所部第三十一师副师长康法如)负伤,官兵伤亡三百余。刻城内之敌除西北城角少数外,东南半部仍为敌据。顷间官兵百余人义愤填胸,自报奋勇复仇歼寇,不成功即自杀以报国家,决不生还见我长官,悲壮激昂。师今夜为沉痛之格斗。今午前敌炮仍在猛轰,寇机十一架狂炸西关,北站渐成焦土,损失甚微。”

此期g,台儿庄周围的战斗也很激烈。密电载:

庞炳勋24,21电:“(1)本日敌机九架先后到我阵地大施轰炸。敌炮九门(内有重炮)竞日射击未停,尤以24,14后更烈。全线对我攻击,侧重两翼。其攻我右翼卜前店之敌三、四百,当被击退,稍获战利品。其攻我左翼三官庙之敌五、六百名,迫近阵地前一、二百公尺,被我击毙甚众,现仍对峙激战中。”“莒县维持会传出敌息。最近汤头以南战役敌伤亡总计二千一百余。”

李专员兼保安司令明扬28,20电话称:“27日24时攻入临城,巷战数小时,敌已大半解决。一小部窜入敌之司令部闭门顽抗,乃一面围攻,一面焚烧敌之辎重,所有弹药粮秣等均着火。至28日6时敌增援已到,乃率部退出。是役毁敌辎重甚多。”

徐祖诒29,19电:“张军方面敌猛攻东西钦宿,三次争夺,毙敌数百,仍据原线。”“敌连日约伤亡千余,有退却模样,已准备穷追。”

3月30日晚,李宗仁命令汤恩伯军团:“敌主力似南下,其一部绕出台儿庄东侧廿七师背后。另一部企图由万里闸方面渡河包围孙军后方。着贵军团长以一部监视峄县,亲率主力前进,协同孙军肃清台儿庄方面之敌。限时(31日)拂晓前到达,勿得延误为要。”

汤恩伯遵令,将其主力向进攻台儿庄的日军侧背进行猛烈攻击。31日。台儿庄及其附近日军已被第二集团军和第二十军团第五十二军完全包围。

以上密电表明,在“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阵地战、游击战相配合之新作战方针,终于打败了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敌我力量悬殊,战斗异常残酷

在“台儿庄会战”中,中国军队面对的敌人是一支机械化军队。日军不但武器装备先进、数量多,而且兵员训练有素,火力凶狠,手段极其残忍。中国军队武器装备落后,主要是步枪、手榴弹、机枪和为数极少的重武器。在中日两军武器装备强弱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战斗的残酷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以下摘录的密电可以简略反映出这些情况。

“临沂北面之敌约三、四千、炮一、二十门,竟日向我茶叶山、船流、钓鱼台三八师正面猛攻,战斗激烈。我伤亡约二千,惟士气奋发,敌终被我击退。”“本日敌机在城内西南方面轰炸,毁民房千余间,伤亡住民百余人。”

“敌以大炮将滕县城东南角轰毁数处,吕旅之王团长麟负伤,官兵伤亡甚重,现正督部死力堵塞抗战中。惟情势危迫,已饬死力支持。”

“本日敌步骑四千余、坦克车四十余辆、炮廿余门,在峄县与我四师主力激战,彼我伤亡均重。”

庞军团长23,24电称:“(1)敌自攻击以来陆续增加,现至四千余人。炮火昼夜不停,往复突击肉搏多次。我师旅长躬在阵地督察指挥,战斗之烈空前,毙敌无算,我伤亡甚重,现剩有战斗兵计一一五旅全旅五、六百人,一一七旅八百余人,补充团亦七百,其余尚在调查。本日已将军属特务营、学生队等均加入阵线。现军师部即一连之预备队亦无。再,所有轻重火器被敌炮毁及自行损坏皆已逾半数,现正激战中。(2)职军前摧破板垣部队,已苦战月余,今当敌新锐之众,纵伤亡十分之七、八,然为国家、为主义而奋斗,全体官兵抗战精神始终贯注,死而无怨。”

张军长自忠29,04电称:“当面之敌自27,07开始向我古城、南沙埠、小岭北道攻击后,复于二十八日增加约千余人,炮十二、三门,附以飞机往复轰炸,密集炮火射击。林中房屋多着火焚烧,烟焰弥漫。我军喋血抗战,前仆后继,毙敌甚重,遗尸遍野,战事激烈为前所未有。我守军血战两昼夜,全部壮烈牺牲。现为节省兵力计,在七得、前后七里屯、韦家村、前后冈头一带占领阵地。”“职军两日以来伤亡两千余人,连前此伤亡达万余人。职一息尚存,决与敌奋战到底。”

孙仿鲁江巳电:“(A)廿七师正面连日敌炮三、四十门,集中轰击园上、焦营、孟庄、田营庄。邵庄之王营,上村、陶沟桥之王营,均与阵地作壮烈之牺牲。(B)敌江拂晓集中炮火猛射,以坦克包围,攻我沧浪庙、边庙、边庄、赵庄、五窑路、大小桥、刘庄一带阵地,战况极烈,渐形危殆。我廿七师继续八、九日夜,与敌恶战,官兵伤亡殆尽。其黄旅除精锐六百人入台庄城外,已无战斗力。侯旅战斗员亦极寥寥,刻已牺牲到底,与阵地共存亡。”

血战台儿庄,重创日军

日军虽然凶顽。但苦战多日,已成强弩之末。如前所述,到3月31日,台儿庄及其附近之敌已完全陷入中国军队包围圈内。

台儿庄方面,中、日两军正在进行殊死的阵地争夺战。4月1日和2日。矶谷廉介再把两个联队投入台儿庄。经过激烈残酷的战斗,台儿庄守军伤亡惨重,大部分阵地为日军占领。我军仍坚守南关一隅。拼死不退。

4月2日晚8时。第五战区司令部给各参战兵团下达任务:第二十军团(含第七十五军),以一部消灭洪山镇北方之敌,以主力于3日保持东西正面,向台儿庄附近之左侧背攻击,逐次向左迂回,务在台儿庄左侧地区,将敌歼灭之。第二集团军右翼与第二十军团联系,于3日全线攻击,消灭台儿庄之敌:第一一师准备以1个旅由万里闸附近渡河,向北洛附近敌之右侧进攻。第三集团军曹福林部迅速南下,向枣庄、临城合围。

4月3日。中国军队开始对日军发起总攻。第五十二军、第八十五军、第七十五军在台儿庄附近向敌展开猛烈攻势。

汤恩伯02,23电:“兰陵镇、洪山镇一带之敌经我第四师连日攻击。受创甚巨。一部仍在顽强抵抗,但已经我关军迂回包围,不难歼灭,其大部已向东南方向撤退。”

汤恩伯03,10电:“兰陵镇、洪山镇一带之敌,经我第四师、廿五师前后夹击,歼灭大半,并获轻机枪十余挺、步枪百余枝、马四、五十匹、服装辎重甚多。”

汤恩伯04,14电:“(1)台庄附近之敌昨(江)晚企图由台庄东南邑黄林庄、石拉一带渡河,经我孙集团奋勇堵击及本军团抽军由岔河镇、王军由大良璧同时出击,故未得逞。周军已攻占萧汪,刻正向贺庄、耿庄、小前东庄攻击前进。王军已先后攻占东西范墩、黄渊、郁庄、落虎山、鸾墩、蔡庄、大顾珊、朱庄,刻正向关庄攻击前进。敌因受王、周两军夹击,似有向西北溃退模样。(2)关军于本日(4日)先后攻占爱曲、秋湖,已令关军迅速将兰陵镇|北地区残匪歼灭。即向甘露寺、柿树园、泥沟攻击前进。”

4日,中国空军以27架飞机对台儿庄东北、西北日军阵地进行轰炸。

同日,李宗仁致电,报告台儿庄战况及所作之部署,电文云:“台儿庄之敌经我汤军团由东北向西南攻击后。敌主力军已移向台儿庄之东顽抗,孙军正面已较缓和。除令汤部继续猛攻及孙部同时出击外,为贯彻迅速歼敌计,拟由新闸子附近使用两师兵力渡河,由泥沟以南、北洛以北地区,向东南攻击敌之背后及遮断敌向峄县之退路与阻敌增援,务将聚歼于战场内。”

5日,李宗仁电军令部,报告连续三日来台儿庄战况。孙仿鲁04,10电:“(1)当面之敌约三联队以上,炮四十余门,战车三、四十辆,自昨夜对我廿七师及卅一师猛攻后,今拂晓以来。更以主力指向我廿七师方面,企图粉碎我右翼阵地。即将廿七师后堡、五圣堂、陶沟桥、裴庄、孟庄一带阵地截成数段,混战终夜。今日复以战车连续冲击,炮火集中轰炸约二千发以上,附近村落、民房及工事毁成平地,我阵亡官兵亦多同归于尽。该师第二线部队在赵庄、刘庄、东庄、黄林庄、赵村一带与敌顽抗。惟因敌炮火集中与战车、步兵冲击包围,伤亡殆尽。该师现集残余战斗员约二千在古梁王城。(2)盘踞台儿庄寨内之敌。本日以平射炮十余门向我卅一师守寨部队连续炮击,并以飞机四、五架竞日轰炸,步兵乘势反攻,迄夜未息。该寨守兵现犹顽强苦撑中。(3)板桥之敌(附坦克车十余辆)向我彭家楼、插花庙卅师李团数次猛攻,卒因众寡不敌,守兵伤亡,致彭家楼陷于敌手。(4)统计昨、今两日,各部伤亡最为惨重:廿七师现仅余战斗员约二千名、卅一师一千四百余名,卅师、四四旅正查报中。”

6日,台儿庄各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汤恩伯05,23电:“(1)本军团昨晚开始攻击以来,关军进展顺利,刻已经到达底阁、杨楼、陶沟之线,毙敌甚多,并获轻机枪一挺、步枪廿余支。王军八九师自到达朱庄、潭庄、黄渊之线后,经敌数度猛力围攻,一进一出,不下三四次,我虽稍有伤亡,但敌尤倍于我,并获轻机枪四挺、步枪十余枝。周军曾一度攻占贺庄、萧汪,因敌猛烈反攻,故复退出。各军刻仍在继续攻击中。(2)当面之敌经我连日攻击,伤亡甚大,现极恐慌,似有向北退却模样。已严令在本晚十二时前关军到达张楼、王军到达刘庄,周军到达东庄,务将敌压迫于台庄北岸而歼灭之。”

6日,李宗仁赶赴台儿庄前线,亲自指挥各参战部队向日军发起全线反攻。汤恩伯军团执行外线包围,孙连仲集团军负责正面清扫。中国军队以重炮摧毁日军火药库,占领西北门、东门,10时左右,庄内残敌全部肃清。

同日上午。台儿庄以北汤恩伯第二十军团先头部队已抵刘庄。七十五军已到东庄。分别向台儿庄推进。由于汤军迅速向台儿庄南下,对敌之包围圈正在缩小,坂本支队被我大军围攻后撤返临沂。濑谷启少将已预感到被中国军队围歼的命运,为了保全残余兵力。当晚炸掉不易搬动的物资,沿台枣支路向峄县溃逃,台儿庄之战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当晚,我军开始全线追歼逃敌。“当面之敌经我关(麟征)、王(仲廉)、周(岩)各军彻夜猛攻,肉搏十余次,毙敌三千余人,俘获正在清查。”“关军一部已挺进至张楼附近。王军已将潭庄堡子完全克复,一部挺进至刘庄附近。周军已占领大石埠、辛庄,一部挺进至东庄附近,均仍在继续追击前进中。”

“左翼兵团06,20起继续猛烈攻击台儿庄附近之敌。激战至07,10始完全击破之。其主力向峄县退走,一部向东北方向溃退。遗弃死者约四、五千人。其襟章符号为第十师团。我夺获战车、飞机及弹药、辎重甚多。”“左翼兵团除以一一师跟追向峄县败退之敌,以一部搜索歼灭向东北溃退之敌外,主力已推进至北洛、欢堆之线,占领阵地,整理补充并连络右翼兵团(指樊松甫第四十六军)乘势歼灭败退之敌。”

4月7日,李宗仁下达追击令:“(1)台庄附近经我孙(连仲)、汤(恩伯)两军击溃之敌,现向峄县方面逃窜中。(2)汤军以一部肃清战场,以主力由台枣支路以东,沿夏庄、马山、九山、潭山以南地区向峄县追击前进。(3)孙军指挥张轸师由台枣支路向峄县追击前进。(4)曹福林(第三集团军五十五军军长)应于峄县以北地区截击敌人,勿使窜逸。(5)敌如退据峄县城,孙、汤两军各以一部占领峄县东西两方高地。主力协同击灭城外敌之野战军后,围攻峄城。(6)敌如以峄县城为后卫阵地,孙、汤两军各以一部监视之。主力尾敌穷追。(7)孙震(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兼四十一军军长)应由新闸子渡运河,追击韩庄方面之敌。(8)李仙洲师(第九十二军军长兼二十一师师长)应继续经作城向东。扫荡临沂以西之残敌。向临沂前进。”

第5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范文

一级解放勋章。

投笔从戎,扬名惠州

1903年4月7日,陈明仁出生于湖南醴陵县洪源乡洪源村的一个富户人家。他从小聪颖过人,7岁读私塾。1920年,陈明仁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湖南长沙兑泽中学。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白兔潭祠堂小学教书。

1924年春,程潜派人到湖南招收“陆军讲武学校”新生,早已立志从戎的陈明仁,请曾是程潜部下的叔叔陈周写了一封引荐信,辗转千里,来到了广州。程潜派李明灏教育长接见,在看过陈周和潘培敏的推荐信后,李明灏为陈明仁出谋划策,让他改籍贯为浏阳并破例录取。不久讲武学校并为黄埔军校,陈明仁继续在黄埔军校深造。

1925年1月底黄埔军校毕业后,陈明仁编入东征军开赴前线。在第一次东征中,陈明仁在东莞一役即崭露头角。1925年10月中旬,东征军开始对惠州攻城。惠州城的城防司令是陈炯明的一个师长杨坤如,为粤军著名的骁将,再加上惠州三面环水,形势险恶,利守不利攻,攻城战役打得很激烈。浑身是胆的陈明仁挎驳壳枪,身扎4颗手榴弹,高擎青天白日战旗,率先跃上城墙,将战旗插上城楼的最高处,后续部队蜂拥而上,一举攻克了惠州城。惠州之战成为国民革命军东征以来第一个最光辉的战例。

陈明仁率队攻城时,、等将领在后面阵地上用望远镜观战,见城楼上青天白日旗帜飞扬,敌军纷纷败退,欣喜若狂地问道:“手持大旗,第一个登上城墙的是谁?”“你的学生陈明仁!”站在身边的黄埔教官李明灏立即响应地回答。“要开个庆功大会!”说道。战役结束后第三天,、、何应钦、鲍罗廷等,在惠州城集合全体官兵,召开庆功大会,由亲自发口令,命令吹三番号向陈明仁致敬,还亲自带头喊口号:“向陈明仁看齐!”1949年9月,陈明仁参加首届人民政协会议时,和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还认识我吗?打惠州的时候,我还向你举枪敬过礼哩。”

积极抗日,中外扬名

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明仁在指挥抗日的战斗中,英勇善战,屡建战功,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他生命中最光彩夺目的篇章。

1938年7月,日军轰炸江西九江等地,陈明仁率领预二师6000余官兵与日军顽强拼搏,猛打硬拼,坚持不撤,完成了作战任务,受到了和何应钦的嘉奖。1940年春桂南会战时,在参战的14个师纷纷各自撤退时,陈明仁率部誓死拼搏,孤军奋战,坚持到上级命令才撤退,受到了嘉奖。

1944年,陈明仁率七十一军预二师协同友军在腾冲经过45天的激烈战斗,将日军整整一个联队以及战斗退入城内的敌人4000余人(除乘黑夜逃跑100人左右之外),全部歼灭于腾冲城内,于9月10日收复腾冲,取得了滇西反攻战的第一个胜利。陈明仁被誉为“能战之将”。

同年夏,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命令陈明仁指挥七十一军4个师为主力进攻龙陵方面的日军,打通滇缅公路。当时担任龙陵一线防守的日军为斋滕中将师团长的三十八师团的精锐部队,有大量飞机、坦克、大炮,战斗力很强。龙陵之战是陈明仁指挥的一场重要的反击战,他亲临第一线督战,详细分析中国军队和日军的战况,组织敢死队,连续突击,并展开了白刃战和扫荡战,最后攻占了龙陵城。当时观战的美国联络参谋组组长吴德上校对宋希濂说:“中国军队耐受困苦精神和作战的勇敢,都是世界上少有的。”龙陵战役将要结束时,陈明仁战功显赫,升任七十一军军长。

1945年1月,抗日战争进行到了最后关键时刻,要取得滇西抗日的最后胜利,必须夺得回龙山。此时,日军已经以回龙山为核心,在三台山一带构筑了坚固的工事,组成了环形防御阵地,控制滇缅铁路,阻止中国军队前进。担任围攻任务的是新增的第二师和第九师,在美国飞机掩护下,这两个师已经攻了一个星期,伤亡惨重,回龙山依然未能拿下。陈明仁临危受命,并立下军令状:“拿不下回龙山,我就死在山头上,与回龙山共存亡。”他召集各师、团长、炮兵指挥官、空军联络官、通信营长等,研究部署回龙山作战计划,并详尽地分析了敌我状况,还将指挥所设在八十八师的前沿阵地,由他亲自督战,鼓舞士气。经过与日军凶猛的争夺战,回龙山终于如期被陈明仁占领,几个美国军官发狂似的围住陈明仁连声夸奖:“不愧为中国名将,难得之将才啊!”美国的随军记者对回龙山战役作了长篇报道,“陈明仁”的威名享誉海外。

远在延安的了解了回龙山战役之后,十分欣赏陈明仁的战术思想和指挥艺术,称其为“战术杰作”。解放战争中,多次致电东北战场的指挥官,对陈明仁不可轻敌,应多研究回龙山战例。可到了后来,还是在四平战役中吃了陈明仁的亏。

性格倔强,顶撞

陈明仁为人豪爽直率,不善社交,对阿谀逢迎之辈深恶痛绝。在面前,他也从不忍气吞声。最终他看透了内的明争暗斗,官僚腐败,投靠共产党,走上了反蒋的道路。

1941年冬,抵达昆明后,由驻扎在距昆明约30里的陈明仁所部预备役二师临时担任警卫。这些任警卫的士兵衣着装备都挑比较好的,预二师的军容军纪是出名的,蒋夫妇亲眼所见,确有好感。夸奖说:“陈明仁的部队纪律严明,为入滇部队之冠。”但几天后蒋夫妇驱车外出游览昆明的风景名胜,路过陈部队施工的公路时,看见士兵们衣着破烂,很不高兴,问是谁的部队。有人答是陈明仁的部队,蒋觉得奇怪,即传令陈次日见他。陈尚不知何故,待见到委员长后,蒋很生气,责问陈为何阴一套,阳一套,为什么将士兵带成叫花子似的,公路上常有盟国人员经过,给外人看见,有伤军容国体等。陈明仁正有一肚子冤气与不平,反而向蒋说他的部队得不到足够的装备和军饷,而别人的部队就比他得到的优待得多,言下之意指蒋偏心。因此,更惹怒了。气急败坏,大声说:“好!好!你敢侮辱领袖!外面的,去把宪兵叫来,押到重庆严办!”这时,宪兵不在跟前,迟迟未到。于是,改口道:“你先回去,下次再如此,我就办你!”想给陈明仁个台阶,就此了事。谁料想陈明仁偏偏不走,他如一头发威的雄狮,大声吼道:“不!我到底犯了什么罪?犯了什么法?要是真犯了,就这一次把我办了,不用待下次!”气得青筋暴露,满脸杀气,他声嘶力竭地喊道:“来人,给我押下去!”陈明仁大声喊叫:“押我!别说把我押到重庆,杀我的头我也不服!”陈明仁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扯下自己的中将肩章,狠狠地摔在面前:“这是什么国家的中将?我不当了,你高兴怎样就便怎样吧!我陈明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气得冷汗直冒,连声说:“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不久,蒋对龙云、关麟征等在云南的高层人士谈起陈之事,他们劝蒋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值此战争年代,像陈明仁这样的将领是很难得的,并夸陈明仁一向治军严谨,又英勇善战,只是脾气暴躁了些。劝蒋宽宏大量,而蒋亦深知打仗是需要陈明仁这样的武将,所以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追究。

此事后,陈明仁虽没有受到什么处分,但他当时正是广西昆仑关抗击日军侵略立功受奖的人物,原拟提升为七十一军军长,为此事不仅军长当不成,反而被夺走了预二师的兵权,以明升暗降的手法,成了七十一军副军长。正是由于他这种桀骜不驯、在面前毫不畏惧的性格,使得他尽管战功显著,但一直未能得到应有提拔。

“撒豆成兵”胜

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逐鹿中原,纷纷看好东北的战略地位,都把能征惯战的将领派去东北,共产党的和的陈明仁自然都在派遣之列。四平是东北交通、工业和军事的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于1947年6月3日飞到沈阳,亲笔给四平城里的陈明仁写下一函,叮嘱道:“四平乃东北要地,如失守则东北难保矣!斯时为吾弟成功成仁之际,望砥砺三军,严行防御。”

陈明仁看到四平守军仅有七十一军2个师的残部、五十四师1个团、军直属队和辽北2个保安团及3个铁警大队等2万余人,再加上由各县退到四平的残兵败将及自卫队等,总共守军3.4万余人,感到城孤力单,不易固守。但觉得自己平生以打胜仗著名,现在有令,学生不能不效忠,便孤注一掷,决定死守。但对付集中了5倍的兵力,胜算能有几何?为了打好这场反攻坚的硬仗,陈明仁做了精心部署,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亲率官兵苦练投掷、拼杀等军事技术,尽快提高军事素质,要求从士兵到中将军官,一律剃光头,誓死守四平。另外,他还让部队把大豆撒在主要的街道和堡垒前,令的进攻受阻,每一次冲锋都要付出沉重代价。

从6月15日开始,的兵与陈明仁的兵进行巷战。七十一军每被逐出一个街区,就立刻纵火烧毁街区内所有的民房,不给做屏障。

6月20日,6纵17师对军第七十一军军部发起总攻,陈明仁下令用吉普车堵死房门,用粮食袋当沙袋垒做工事,同时严令手持冲锋枪的督战队,凡有后退者扫射打死勿论。自己则坐在核心的地下室里,神情木然,浓眉下的一双眼睛布满血丝。傍晚时分,迫近的时候,陈明仁被卫士们半推半架着离开了军部,转移到路东的预备指挥所。留下他的兄弟――特务团长陈明信坚守,20分钟后,陈明仁的第七十一军军部被攻陷,陈明信被俘虏。

四平城铁路线以西已全部被占领,陈明仁把残余部队收缩到道东继续顽抗,凭屋死守,死不交枪。七十一军的直属队打光了,陈明仁把身边的卫队都派了上去,孤注一掷。自己也头戴钢盔,手持冲锋枪,在后面督战。陈明仁本人则电告杜聿明,要“以身殉国,壮志成仁”,并将一支2号勃郎宁手枪顶上了子弹,装在衣兜里,准备随时自戕。

6月30日,正在战事正酣,陈明仁作困兽之斗的当口,四平前线的枪炮声反而稀疏下来,慢慢地,阵地恢复了平静――出乎陈明仁意料的事发生了,竟然撤围而去!

原来,此时前来增援四平的五十三军和新一军已与接上了火,担心拿不下四平,使全军陷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于是撤围而去,陈明仁坚持到了最后5分钟。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和陈明仁的四平街一战会输得那么惨。陈明仁以少数兵力坚守四平40多天,巷战19个昼夜,一时博得刮目相看,被晋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官,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这是军人中获得的最高奖赏。

1949年9月3日,陈明仁应电邀抵达北京,作为特邀代表出席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约程潜、陈明仁等游览天坛。几天后,又请陈明仁吃家乡饭。陈明仁主动提到四平之役,表示内疚。宽大为怀地安慰他:“两军相战,各为其主嘛!”并幽默地说,“我看打仗不如你。”

深明大义,弃暗投明

四平战后,陈诚组织参观团前去视察。参观团的美国顾问见不少工事是用美援的面粉、大米包垒成的,当场向陈诚提出抗议。在战斗中想逃跑而遭陈明仁拒绝的辽北省主席刘翰东也向陈城告发七十一军的抢粮行为,不少民众也上书反映八十七师在四平车站劫走全部粮食的情况,说“四平不平,抢烧一空”。这样,陈明仁被陈诚报请撤了职,调往南京任总统府中将参军。陈到南京后,想到自己立功还被撤职的下场,心情十分苦闷,就在四国饭店的顶楼把自己中将军服和嘉奖令一把火都烧了,此事被新闻媒体闹得满城风雨。此时的陈明仁对妒贤嫉能的做法已经失望透顶,对的前途也感到渺茫,心中暗暗羡慕共产党民主、和平的方针政策。共产党和也非常赏识陈明仁的军事才能,采取积极措施促使陈明仁走和平道路。

章士钊写信给陈明仁,要他看清局势,认清前途,投靠人民。章在信中还特别引用了对陈明仁评价的话──“当年,陈明仁是坐在他(指)的船上,各划各的桨,都想划赢,各为其主嘛,我们会谅解他,只要他过来就行了,我们还要重用他。”在四平被俘的陈明仁的胞弟陈明信从东北释放回到南京后,向他转告了同乡李立三的寄语,叙说了共产党优待俘虏的事实。曾与陈明仁在四平血战的四野部队,此时也捐弃前嫌,派出和谈代表到湖南平江县,与程潜、陈明仁的代表和平谈判,相互协商有关长沙起义的具体事宜。1949年8月2日至6日,3次电告等人,要妥善对待陈明仁。所有的这一切对陈明仁触动很大,他决定起义。陈明仁虽然决定起义,表面上却不动声色。为迷惑,他甚至以的面目出现。陈明仁召集市政府的官员讲话,声称要与共军打到底,坚决按政府的指意从事。可私下,他对身边人说:“我保证长沙听不到枪声炮声。”

光辉的时刻凝聚在了1949年的8月4日,程潜、陈明仁在这一天通电起义,湖南和平解放。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两个月,程潜和陈明仁的和平起义,为新中国的成立献上了一份厚礼,特别是对迅速解放西南和华南有着重大意义。对程潜和陈明仁的起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电报中说:“诸公率三湘健儿,脱离反动阵营,参加人民革命,义声昭著,全国欢迎。”起义后,不少部属率部叛逃,陈明仁对此非常苦闷。知道后,安慰他说:“你的义举意义重大,功劳不小。即使你一个人起义,也是成功之举!”

程潜和陈明仁领衔通电起义后,湖南各界人士100多人随即发出通电,响应两人的号召。8月13日,在香港的立法委员会和中央委员40多人宣布起义。随后91人发表书面谈话,参与起义,不久,又有13人参加这一义举。陈明仁的长沙起义,对的打击巨大。陈明仁的第一兵团向来被他认为是嫡系“中坚”部队,而这位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得意门生”和蜚声中外的“能战名将”,居然倒戈一击,这确实令难以接受。

1949年9月3日,电邀陈明仁进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会议期间,陪陈明仁游览天坛等名胜古迹,并合影留念。针对当时台湾、香港等地一些媒体蓄意捏造“陈明仁在长沙遭中共软禁”的谣言,不无风趣地对陈明仁说:“陈将军,咱俩的合影,多洗点,洗它50打,可以分寄给你相识的国内外亲朋好友,谣言就不攻自破了嘛。谁叫咱俩是老乡哩!”陈明仁点头称道:“办妥,一定办妥,不够就洗。”还要陈明仁前去济南一趟,说:“反动派造谣说杜聿明和王耀武已被我们五马分尸了。共产党严格执行款待俘虏政策的,从不杀也从不虐待俘虏。杜聿明和王耀武正在济南改造,生活得很好,你去看一下,并把情况向外宣传解释一下,写些信给你那些还未过来的故旧部属,劝他们及早觉醒,莫再顽抗了。”陈明仁当即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为了消除陈明仁在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说:“你有什么要求或什么条件,尽管说。”陈明仁不假思索地说:“报告主席,我现在真正服了共产党,什么条件也没有。”听后,说:“哎呀!人家提出条件,我倒好办,你这个没有条件的,我倒不好办了。这样吧,从今以后,有饭吃,你就有饭吃,共产党的军队有衣穿,你就有衣穿,一视同仁,绝不会有半点亏待你的地方。”

10月11日,陈明仁到了济南,先后见到了王耀武和杜聿明等人。陈明仁详细地介绍了自已起义的经过和思想转变过程,以及见到后的亲身体会,希望大家好好改造。

回到长沙之后,陈明仁遵照的指示,立即给一些在西南负隅顽抗的将领们写信,如实地反映了他在济南见到王耀武、杜聿明等人的真实情况,敦促将领早日觉醒,为祖国早日统一作贡献。陈明仁还将他在北京备受礼遇的情形如实地说给了他的亲人、朋友以及随他起义的部僚和下级。他说:“我为出生入死卖命大半生,难得听到他一句诚恳、亲切的话语,与我首次相见,却如此平易近人,宽厚仁慈。两相对照,真是天地之别啊!”

建立新功,授封上将

湖南和平解放后,起义部队进行了两次整编,成为了新型的人民军队。1949年11月1日,部队改称中国人民第21兵团,陈明仁任兵团司令员。随后,陈明仁亲拟整训方案,亲临现场视察,深入课堂听课,躬身操场做示范动作,他立志把21兵团训练成钢铁的队伍。1950年10月,抗美援朝爆发后,陈明仁几次电请和四野首长,要求赴朝作战。当时,广西刚刚解放,残余武装,尤其是白崇禧的残兵败将与当地的土匪们互相勾结。根据和四野的指示,中南军区于12月中旬命令陈明仁率领第21兵团进驻广西担任剿匪任务。立功的机会到了,陈明仁接到命令后非常激动,他豪情满怀地对政委唐天际说道:“我要像当年猛登惠州城、大战回龙山一样,胜利地完成广西剿匪任务。”随后,陈明仁马上召开军、师、团、营首长会议,他神情严峻地下命令道:“我们兵团奉上级命令,担任广西桂林、柳州、南宁地区的剿匪任务……尽管任务繁重,但我们感到无上光荣,这是上级给我们建树功勋的好机会,我军指战员誓死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为配合兄弟部队彻底、干净地消灭大、小瑶山顽匪,陈明仁结合自己长期的作战经验和对部队战略战术的了解,对部队进行了周密的部署。瑶山,位于广西中部略微偏东北方向。此地山连山、岭叠岭,仅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多达160多座,有的高达2000多米。境内到处是峡谷,还有原始森林,地势极为险峻。白崇禧早就相中了这块地方,在人民进入桂林前,就命令戴笠的特务部队――交通警察总队一部占领了瑶山,并以此为根据地招纳匪徒、屯兵买马。随后,梧州、桂林、平乐等地的重要匪首,纷纷率部投靠,因此,瑶山成了土匪的渊薮。

兵家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进剿前,陈明仁派出数十支侦察部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了解,整理出瑶山的匪情、地理、民情等材料,作为战斗部署的依据。同时,陈明仁还开展了剿匪立功运动,使部队充满高昂的士气和饱满的战斗情绪。瑶山会剿从1951年1月8日展开。人民分两线严密地封锁了瑶山的公路。成千上万荷枪实弹的、民兵,按照建制单位划分地段,包干负责,十步一岗,五步一哨。浔江、桂江、柳江三江中两万多只船只全部集中控制,江上断绝航行。由此,构成了一道数百公里、不可逾越的大包围圈。陈明仁强调:全力封江封路,采取突然措施,要使一开始就夺得战斗的主动权,这对整个战役影响深远。

为了给顽匪以致命的打击,陈明仁还指挥部队由外向内步步压缩,把土匪包围在几个狭小的地区内,随即展开强大的拉网搜查。在剿匪过程中,陈明仁非常注重战术的主动性、灵活性,教育指战员正确处理兵力分散和集中的关系,注意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创造了各种战术。为了捕捉到匪首,陈明仁还成立了“飞行队”组织。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作战,会剿瑶山土匪于3月中旬结束,人民共歼灭残匪4.8万多人,四大匪首和其他主要骨干无一漏网。之后,陈明仁又率部参加了桂西北的重点剿匪、天(峨)南(丹)地区剿匪和桂南剿匪任务。

陈明仁在广西剿匪战斗中,功勋卓越,受到了中共中央和的赞扬。1952年1月,第21兵团司令部改组为中国人民水利工程部队司令部,所部投入了荆江分洪的建设。荆江分洪工程区域位于长江中游,在解放前,每逢长江汛期,均造成湖南洞庭一带与湖北藕池地区十多个县洪水泛滥。遵照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荆堤加固和分洪区的围堤、北闸和南闸,必须赶在长江大汛期到来前完成。21兵团被调2个师、6个团,1.8万多名指战员,于1952年3月底、4月初分赴荆江分洪建设工地参加施工。在紧张的施工过程中,干部战士们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顶风冒雨,夜以继日,大批的援建指战员获奖立功。

1952年10月,由第48军军部改编的第55兵团司令部,又改为第55军,陈明仁任军长,率部开赴广东湛江市,担负着守卫祖国南大门的光荣任务。海防布防,任务光荣而艰巨。陈明仁暗下决心:一定要把祖国的南大门建设成为钢铁长城。为了建设坚固的南海长城,陈明仁与其他军首长一道,深入海防前线,亲自查看,动手作记录,取得第一手材料。令大家叹服的是,陈明仁对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地区的地形、河流、山脉、道路、海岸线等都了如指掌。做到不看地图,能说出防御地区的山顶高度;不看图表资料,能道出沿海线有多少坑道、驻扎兵力的容量等。

1958年初夏,粤西、桂南的国防工程施工战斗打响了,陈明仁了苏联少校不顾中国军事现代化程度,生搬硬套苏联模式的国防战略思想,组织设计了符合中国实际、切实可行的国防工程图纸。1961年冬,的叫嚣甚烈,陈明仁结合地形,设想出的布防工程仅仅用2个团的兵力,就形成了铁桶工程,发挥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作用。

第6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范文

无论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大区位,还是城市地理特征,在当年眼里,济南虽称不上天险,却绝对是战略要塞。济南是京津和南京的门户及中转站,处在华南与华北、沿海与内陆的“十字路口”,还是津浦与胶济两大铁路动脉的交汇点。济南城东南西三面群山环抱,北有宽阔的黄河横穿,形成天然屏障;城区又有外圩子城和府城两道城池。可谓易守难攻。抗日战争胜利后,迅速占领济南。1946年,将“天才的指挥”王耀武派来济南,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兼山东省政府主席,并由他苦心经营,强固设防,派11万重兵把守,力图将这座古城打造得“固若金汤”。

解放战争中,济南战役打响之前,在的亲自督办下,王耀武下命令在济南城里里外外大力增加防御工事。济南东南西部的各个山头、商埠的很多楼房,乃至风景名胜区、大学、教堂、医院都被“国军”作为军事据点。当局在城内外到处征招民夫,大量砍伐树木,还向市民征集修筑掩体的门板木料。由于很多人家的院门被拿去修筑工事,一时间济南城内的很多街区没有了院门,成为那个特殊时期的独特景观。修筑的钢筋混凝土和石砌的堡垒群也成百上千,星罗棋布。在城南山区,兴隆山、龙洞山、五顶茂岭山、砚池山、回龙岭、千佛山、马鞍山、四里山、朗茂山、丁家山、卧牛山、簸箕山、青龙山、腊山、白马山、青龙山等制高点,在城北郊的鹊山、洛口黄河铁路大桥、金牛山、标山,城西的辛庄、张庄机场,在城东的王舍人庄、黄台、洪家楼、花园庄、马家庄等地,都设有重要工事,筑起钢筋水泥碉堡,挖有外壕、陷阱,架起铁丝网和鹿寨。千佛山下还修筑了飞机跑道,以备西郊机场被占时使用。

济南的内城(府城)设施更是完备。墙体高阔坚固,高12米、宽8米,墙上能行驶汽车。墙上的防御工事甚是密集,布满交通壕、地堡群和出击洞,筑有高中低三层火力发射点;为防止射击盲区,还建有侧身掩体,可以构成严密的火力网。城墙东南角原气象台(今解放阁处)及西南角坤顺门更是防御的重点,都建有大型的钢筋混凝土碉堡。而北城墙及小北门则利用大明湖作为天然屏障。王耀武最后的秘密指挥所也迁到了北极阁西侧的成仁祠,即今天月下亭连同身后的茶社。绕老城一周的护城河则设有水闸,抬高水位,水面宽阔。为防止攻城,多座通往城门的桥梁被拆毁;为减少射界遮挡,城墙外及护城河畔的许多民房被拆毁。北郊五柳闸也加宽加高,抬高小清河水位,以备攻城时开闸放水,使城北一带成为泛滥地区,进而阻止的进攻。

开战前几天,城里横穿东西的几条大街院东大街、院西大街、府东大街、府西大街、西门月城街(这几条道路今天合并成为泉城路)上已断绝了交通。因大量军调进城里,把大街当成了营地,各色军车停在街中央。曾作为山东省政府的‘院里’(今珍珠泉),则成了王耀武在城内的军事大本营和炮兵阵地;院前大街上也排满了万国、介姆西、道奇、福特、威利斯等各色美制军用汽车。

外城(圩子城)则挖有8米宽,4米深的外壕,架起铁丝网和鹿寨。杆石桥、永镇门、永绥门、普利门、海晏门等外城门都设有坚固的工事。就连南圩子城外的齐鲁大学、商埠内魏家庄东首的基督教青年会大楼、法院大楼,火车站及省立医院也都成为军的重要据点。商埠内棋盘似的经纬路上尽设卡子和铁丝网,碉堡及麻袋做成的掩体随处可见。位于经二路的邮政大楼通高30米,是商埠的最高制高点,第二绥靖公署一直设在这里。与此一路之隔原德国总领馆东西两楼(今市政府院内)砖石垒砌,墙体最厚处达1米,甚是坚固,因而成为第二绥靖区司令部所在地。

令、王耀武们始料不及的是,1948年3月和4月间,位于胶济铁路沿线的周村、张店、淄川、博山和潍县相继解放;7月间,兖州、济宁又得到解放。山东境内只剩下青岛、临沂和济南尚未解放。华东野战军已将济南周围方圆600里的地区控制起来,兵力分布在徐州以北,鲁西南一线,以阻击可能由徐州驰援济南的军;另有六个纵队组成东、西两个攻城集团,兵力达10多万人,对济南形成铁钳似的合围之势,在王耀武看来,济南无疑成为一座“孤城”。

1948年的9月16日,济南战役打响。在郊区,五顶茂岭山、砚池山、甲山坡、石方峪、马武寨、东白马山、玉皇山等处的炮火异常激烈,敌人虽然负隅顽抗,但大多一夜间就被所攻破。

9月19日,把守西郊机场等重要据点的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兼整编第八十四师师长吴化文率2万余人起义投诚,打乱了王耀武的部署,遂大举挺进商埠。虽然王耀武为拉拢吴化文,将西关的张家花园(今万竹园)让其居住,但在强大的攻势面前,花园里的亭台楼阁、曲径幽巷拢笼不住吴化文的心,他最终选择了正确的康庄大道。无奈之下,王耀武遂命令空运到济的七十四师一七二团团长刘炳昆部的7个连在邮政大楼和原德国总领馆楼内死守。院内外工事密布,有100多个机枪火力点和千余个步枪射击孔。军死守,拒不投降,给攻城部队造成很大伤亡。这7个连也死伤殆尽。战斗中,这座大楼的西端屋顶及西墙被炮弹炸毁。9月22日,冲上了这座商埠内最高建筑的最高层,肃清了商埠最后的守敌。

第7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范文

关键词:侠;任侠;墨家;侠义精神

0 引言

自先秦两汉以降至明清,历史上关于侠的记载不可谓不多;而民间关于侠的演义、笔记、小说,更为人津津乐道。然而其形象,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立场看来,却褒贬不一。“侠 ”一词最早见于 《韩非子・五蠹 》篇 : “儒以文乱法 ,而侠以武犯禁”。在法家看来,侠是危害社会的五种人(学者,言谈者,带剑者(即侠),患御者,工商之民)之一;其贬抑不言而喻。在《汉书・游侠传》中班固更直言布衣游侠“骛于闾阎,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因此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若只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来谈仁义、论褒贬,则不免有失偏颇。故而司马迁称赞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隼В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可谓公道。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最为特立独行的一支。墨子家世不可考,据称为受过墨刑之人,在孔门受教过,后来却自创教义(钱穆《国史大纲》)。他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反对大国对小国的兼并,并广收门徒,推行并实践他的主张,其言行深合侠义精神。因此侠与墨之间的联系,成为学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

1 侠出于墨抑或墨出于侠

侠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士说、刺客说、诸子说、民间说、原始氏族遗风说、神话原型说、精神气质说等等,不一而足。其中的诸子说,即有侠出于儒、墨、道等不同说法。本文仅关注与墨家相关的部分而不及其余。

1.1 关于侠出于墨的讨论

王桐龄在《儒墨之异同》中写道:“墨子以行道为目的,以抑强扶弱为手段,开后世游侠一途。 ”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所谓侠者不又是堕落了的墨家吗? ……墨家失败了,一气愤,自由行动起来,产生所谓游侠了。”顾颉刚认为:“任侠源于墨家。”

这种观点的提出,大抵与韩非子的说法有关。《韩非子・显学》中说:“世之显学,儒、墨也。”;而在《韩非子・五蠹 》篇中又说“儒以文乱法 ,而侠以武犯禁”。显而易见将墨与侠等同了起来。但韩非所言,恐怕只是将以文武犯乱法禁之人统称为儒和侠而已。正如《孟子・滕文公》篇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孟子没有列出儒家,只不过是想树立批判的标靶而已。因此依据韩非之言(反对方,至少是利益攸关方)而断定侠出于墨,依据似乎并不充分。

而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记载:“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言儒、墨皆排摈不载,则易见侠之独立于两者,而没有传承的关系。《汉书・游侠传》中说:“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力政争强。由是列国公子,魏有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班固将战国四公子列为游侠,而并没有记载表明四公子是墨家。再者《墨子》中通篇未见一侠字,似也更加强了对于此说的疑问。

1.2 关于墨出于侠的讨论

冯友兰《原儒墨》说:“此种人(士)大别言之,可分为二类:一为知识礼乐之专家,一为打仗之专家;或以后世之名词言之,即一为文专家或文士,一为武专家或武士。用当时之名词言之,则一为儒士,一为侠士。韩非子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即指此二种人也”,“贵族政治崩坏以后,失业之人乃有专以帮人打仗为职业之武专家,即上述之侠士。此等人自有其团体、自有其纪律。墨家即自此等人中出;墨子所领导之团体,即是此等团体。”

墨家的团体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最高领袖为“矩子”(巨子),成员称为“墨者”,由“矩子”执行“墨子之法”, 所有墨者都服从巨子的指挥,甚至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这种说法大致仍是基于文武的二分法,并未有对于其精神主张的限定;且如果当时的士非儒即侠,则司马迁必不至于痛惜侠的资料散轶匮乏了。而其中关于韩非子引文的部分,已在前一节中讨论过。

1.3 侠与墨的起源小结

侠与墨的起源显然并非简单的此因彼果的关系,虽然如此,并不妨碍我们比较两者之间的特质,即墨家具有通常意义上的侠义精神。正如西方的“骑士”或“武士”,与中国的侠显然并无谱系上的因果关系,但我们仍然可以拿来比较他们的特质与侠义精神之间的异同。

2 墨家理论及行动中所体现的侠义精神

2.1 言必信,行必果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盛赞布衣之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侠义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守然诺,所谓“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上的荆轲,明知入虎狼之强秦必不能回,却义无反顾,只是因为对燕太子丹的一诺。而《墨子・兼爱下》中也写道:“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这里的言和行,甚至要更进一层。言和行固然要一致,更要符合大义的要求。这是墨子的倡议,也是他终其一生的践行。

2.2 扶危济困,抑强扶弱,不求回报

《史记・游侠列传》:“赴士之隼В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于井廪,伊尹负于鼎俎,傅说匿于傅险,吕尚困于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饭牛,仲尼畏匡,菜色陈、蔡。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这正是侠义精神为世人所称道之处。人处逆境,莫不希望有人挺身而出,扶危济困。而助人者功成身退,不以为意,则犹为难能可贵,这正体现出侠义精神的光芒。

《墨子・公输》记录了墨子止楚攻宋的事件:公输般为楚国建造了云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得知消息后,接连十天,昼夜兼程赶到楚国。在一番理论之后,楚王仗着公输般的攻城之具,以为胜券在握,并不为所动。墨子只好与公输般解带为城,以牒为械进行了沙盘推演。公输般攻,而墨子守;九攻皆败,公输般攻打的办法已经用尽,而墨子防御的手段还层出不穷。最后公输般只好说:“我知道打败您的办法,但是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的办法,我也不说。”楚王不明其故,于是问墨子。墨子说:“公输般的办法,不过是想杀了我, 这样宋国就没人知道怎么防御了。但他不知道的是,在我来楚国之前,已经命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带了我的守城器械,星夜赶往宋国帮助守城。所以即使杀了我也无济于事。”楚王于是只好放弃了攻宋的计划;宋国因此得以保全。

值得回味的是墨子回来的时候路过宋国,正赶上天降大雨,无处躲避,而宋国守城的军士却不放他入城。至于墨子,是否对着这些军士夸耀自己的功劳,原文并无直接的记载;但“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其中的意味自然是不言而喻了。试想,救国于兵灾,救民于水火,办下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却毫不居功,这不是侠义精神又是什么呢?

2.3 慷慨赴义,不爱其躯

《史记・游侠列传》说:“不爱其躯,赴士之隼А薄“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这些都体现了侠义精神里重义轻死的特质。这些侠士,往往知难而往,明知不可而为之。而《墨子・经上》篇说:“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是说宁愿损伤自己也要达到目的,这也正是任侠的精神。其实侠也未必不爱其驱,只是在他们的心中,有然诺,有大义,有比自己生命更值得重视的东西。

在《吕氏春秋・离俗览・上德》中记载了孟胜殉城的事件。墨者钜子孟胜受阳城君之托守卫他的封地。后阳城君获罪于楚王,楚国要收回他的封地。孟胜并没有畏惧,而是决心与阳城共存亡。这时他的弟子劝他不要做无谓的牺牲,反而使墨家绝世。孟胜说:“吾于阳城君也,非师则友也,非友则臣也。不死,自今以来,求严师必不于墨者矣,求贤友必不于墨者矣,求良臣必不于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义而继其业者也。”这非常能体现墨家的价值观。大义的传承比保存生命更重要。最后城破,孟胜连同其弟子一百八十人皆死。其中三人更是在突围送信后返回就死。其慷慨悲怆令人何等钦佩!

2.4 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侠者不容于国,主要原因是他们并不以国法为是非善恶的标准,而是遵循天道,以天下苍生为念,止戈为武,为国为民。这是侠义精神的升华,也与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非常相似。

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为乱,是因为君臣父子只知自爱而不爱人,因此损人而自利;“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因而他提倡兼爱:“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天志上》:“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这才是顺天意的义政。

金庸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历史上的游侠,限于能力,往往只在民间抱打不平,惩恶扬善,而墨子无疑达到了这种侠义精神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 结束语

墨子及墨家的传人具有伟大的信仰,并穷一生之力躬行。他们行侠仗义,救国救民于危难,为然诺慷慨赴义,视死如归。虽然他们不为统治者所容,屡屡遭受打击,但是他们的侠义精神一直流传下来,为民众所称颂。墨家最终归于式微,此后再也不见类似的团体。但他们对于侠义精神的践行与示范仍然激励着后人。“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侠客行》中的名句,然而这世间事犹未了,却已不见斯人,又不能不让人唏嘘。

参考文献

[1]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1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1

第8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范文

    [论文摘要]贾谊是汉初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在总结秦亡的教练,考察汉初以来黄老无为思想弊端的基础上,以“道”为最终依据,建立了以儒法并用为特征的政治哲学。其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民本思想以及礼治思想三个方面。贾谊的政治哲学的目标在于建立一个统一、文明、和谐的国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为后世所瞩目。研究贾谊的政治哲学,有助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汲取更多的营养。

    我国有丰富的政治哲学文化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中国的实际问题,挖掘、整理、吸收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对于加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贾谊政治哲学的讨论,以期从中获得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和谐社会的参考价值,并有助于启迪我们的新思维,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精神。

    贾谊是“汉朝初年最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杰出的政论家”。生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卒于汉文帝刘恒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金春峰说:“先秦,以荀子为代表,儒家思想走上了新的轨道,即融合、吸收法家思想,为强化封建专制集权服务,从而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有性质的区别。贾谊的思想,体现了《荀子》思想的这一特色。”司马迁说:“贾生、晁错明申、商。”从学术思想源流上来看,贾谊受儒家和法家思想影响很大。

    贾谊的政治哲学思想首先是建立在对秦朝何以速亡反省的基础上的。贾谊认为,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废弃礼教的做法使得社会风俗大坏,宗法人伦失序,是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所以有陈胜等的揭竿而起。强大的帝国倾刻间轰然倒塌,变得那么不堪一击。这里面的原因不能不让人深思。总的说来,贾谊认为,秦朝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认为秦朝在取得政权以后,不应该再纯以法术诈力作为统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方法,而应该施行仁政。

    在总结了秦亡的教训以后,针对当时社会现状,贾谊认为,汉初以来的黄老无为思想虽然有利于经济的复苏,但是却无法调节宗法秩序。不仅如此,它还将最终危及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贾谊认为能够补救时弊的只能是“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他欲借助儒家思想重整社会秩序。在贾谊的哲学思想中,“道”是作为本体出现的,所以“道”也是贾谊政治思想的形而上依据,是贾谊认为“什么是美好政治生活”的终极性依据。贾谊追求的是合于“道”的政治生活。但贾谊的“道”是“其本者谓之虚”,它落实在现实社会中是表现为儒法两家特别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价值的。所以,贾谊认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如果能够合理地贯彻实现“儒法并用”的思想,也就实现了他的合于“道”的美好政治生活。因而贾谊的政治哲学也充溢着“儒法并用,以儒为主”的特点。关于如何实现美好的社会政治,面对当时社会的三个重大问题“匈奴强,侵边;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僭拟,地过古制”,贾谊主张“儒法并用”,主要在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民本、礼治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从而想达到解决社会矛盾,扭转社会危机四伏局面的目的。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在贾谊的心目中,理想的政治形态应该是定于一尊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形态。皇帝应该是整个国家政治结构的金字塔的顶尖,是政治的核心。在现实政治中,他主张汉朝中央政权的绝对权威性。而当时的情况是“诸侯僭拟,地过古制”。贾谊面对此种情况感到痛心疾首。他认为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已经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建议文帝及早采取措施,解决诸侯割据一方的问题。他说:

    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病非徒瘇也,又苦霸羲戾。元王之子,帝之从弟也;今之王者,从弟之子也。惠王之子,亲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臣故日“非徒病瘇也,又苦跖戾”。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这种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地步,各地诸侯对中央政权来说已是“尾大不掉”,这样一来,直接削弱了中央的权威,并进而可能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已经到了非解决此矛盾不可的地步。为此,贾谊提出了“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希望通过让诸侯国分为若干国,分王其子孙,化大为小,以削弱诸侯国的力量。达到“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的目的。这就是说,贾谊希望通过这一措施,使诸侯失去作乱的形势,使诸侯只能听命于中央。进而树立中央的绝对权威,维护中央大一统的专制统治。

    对反叛作乱的诸侯,贾谊建议汉文帝要儒法并用,恩威并举,“以刑去刑”,毫不手软,从而以儆效尤。他说: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则斧。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诸侯王皆众髋髀也,释斤斧之用,而欲婴以芒丸,臣以为不缺则拆。胡不用之淮南、济北?势不可也。

    这是要求汉朝的统治者用“仁义恩厚”和“权势法制”的两手来对付诸侯。该强硬的时候一定要强硬起来,不能对枝大干小现象放任自流,更不能置若罔闻。如果一味地对诸侯仁慈宽厚,只能放纵诸侯的反乱之心,这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如何防范诸侯王势力膨胀,贾谊提出了两个对策:一是定礼制,二是定地制。贾谊并不反对分封,反对的是诸侯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政权。他的对策“出发点仍是‘仁’与‘义’。因为所谓‘活大臣,全爱子’,正是‘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的具体表现”。

    贾谊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主张,生前虽未被采用,但“其言验于身后”。他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后来被汉武帝以“推恩令”的形式而实行,彻底解除了诸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极大地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贾谊为汉初政治的完全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政治上的统一为思想上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民本思想

    以民为本是仁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西周时,《尚书·泰誓》中有:“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战国时,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荀子说过:“民如水,君如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周桂钿说:“民本思想就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核心。从西周到西汉,是这个思想的确立过程。”贾谊的民本思想秉承了儒家传统民本思想。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提出了“民无不为本”的观点,从而把民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的理论高度。他说: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贾谊不仅把民众看作是国家、君主、官吏的根本,而且把民众看作是一切事业的根本。由此可以看出,贾谊的政治哲学思想完全是立基于人民之上的。

    贾谊还列举了民为本的各种情况,在《新书·大政上》中他说:

    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命也。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功也。故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力也。故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也。故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

    贾谊认为,国家、君主、官吏都要以民为本,以民为命,以民为功,以民为力,一切成功都要依靠民众才能成功,一切失败都是君主和官吏的过失造成的,和民众无关。这就是说,不管是国家民族,还是君主官吏,他们的命运都取决于老百姓。民心向背是事业成败、战争胜负的关键,民众决定着国家、君主的前途与命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一切帝王要想使国家社会长治久安,就必须认真对待民众。民众不可违,民众是一切事业成功必须依靠的力量。

    既然民众是一切的根本,那么君王在施政中就要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对于如何做到以民为本,贾谊认为:安民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核心,只要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就会稳定发展。他说:“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矣。”贾谊认为,要安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爱民。贾谊说:“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又说:“德莫高于博爱人。”“为人君者敬士爱民,以终其身。”爱民是以民为本、安民的道德基础。

    第二要富民、惠民。这是说当政者要注意人民的物质利益,要给老百姓以看得见的好处和实惠,要让老百姓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贾谊认为,只要是圣明的君主当政,就必须使人民生活富裕,身体健康。他引用周成王的话说:“寡人闻之,圣王在上位,使民富且寿云。”贾谊提出的富民之法是驱民归农,发展生产。

    第三是要注重道德教化,约法省刑。贾谊非常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张约法省刑。他认为施政应该发挥道德教育和刑罚的不同作用(“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法并用。

第9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范文

我是湖北黄梅人,1923年出生。"七七事变"爆发那年,刚刚14岁的我便投笔从戎,考上了陈诚的十八军干训班,接受译电训练,经过短期培训,被编入十一师三十三旅,任准尉译电员,随队出征松沪会战,在战斗中又担任了旅部特务排长。1942年3月11日,我被调到当时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军中缅印战区司令官的史迪威身边当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于是这一特殊的职务使我亲身经历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许多事件。仁安羌大捷就是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战斗之一。

傲慢的英军向中国远征军发出了救命的哀求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日军便于1941年底发动了马来西亚战役,仅以阵亡27名士兵的微小代价,一举歼灭了兵力大于自己三倍,装备也占优势的英军主力,打死英军1200余人,俘虏数万人之多。昔日大英帝国的威风在几天的工夫里就荡然无存。紧接着,日本军队的矛头便指向了缅甸。

缅甸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英国除了印度之外在亚洲最大的殖民地,又是通往印度的门户。而对中国来说,这是当时的民国政府依赖外援最后的海陆通道,一旦失守,后果不堪想象。危机关头,英国自知单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抵挡凶猛的日军,便向政府发出了支援的请求,经中美英三方协商,中国方面决定派出自己最精锐的部队组成远征军,入缅甸布防。然而大战前夕,英国殖民主义者又犹豫不定起来,他们担心请神容易送神难,怕中国军队日后会赖在缅甸不走,于是拒绝了中国军队先行进入缅甸布防。

1942年初,日军开始向缅甸进军,一路势如破竹,3月8日在没有遇到激烈抵抗的情况下拿下了缅甸首都仰光。英国军队一触即溃,狼狈向缅甸的中部北部撤退。吃了败仗的英国人这才又紧急向中国求援,于是中国10万远征军在准备不足,兵力分散,指挥系统混乱的情况下,陆续开进了缅甸。

3月8日,在仰光陷落的当天,戴安澜将军率领他的二师进占缅甸中部要冲东瓜(又称为同古)。史迪威将军原计划以二师为先导,待大军集结完毕后由同古发动反击,挥师向南进攻,一举收复仰光。但控制着铁路和公路运输的英方却把运力集中到安排英军撤退上去。中国远征军集结严重受阻,竟使二师成了孤军。他们在东瓜顽强抵抗日军两个师团的进攻达12天,在给予日军重创之后,突围后撤。

东瓜会战的计划夭折后,史迪威和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共同策划了平满纳会战计划,要旨是在西线英军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将集中主力于缅甸中部的平满纳一带中央战线,以顽强的阻击大量杀伤敌军,将日军一至两个师团诱至我军预设阵地后,围而歼之。

4月5日,、宋美龄夫妇在史迪威陪同下来到缅甸。他批准了"平满纳会战计划",并要求史迪威去说服新到任的英军统帅亚历山大,要英军履行他们自己所作的承诺:守住西线要地,以便中国远征军在平满纳与日军决战。这个亚历山大倒也不是个等闲之辈,在欧洲战场他因为成功地指挥了敦刻尔克大撤退而名噪一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把他派到缅甸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果然,亚历山大不仅不支持中国远征军的计划,反过来要求中方派一个师去西线支援英军作战。发现英军无意参加平满纳会战,判断英军很可能会擅自后撤。为使第五军能按计划在平满纳与日军决战,先破其一路,决定:以中国远征军为主,继续实行平满纳会战。

若单从军事的角度看,我觉得决定举行平满纳会战,并提出具体的会战指导方针和要求,其考虑很周全,措施也很得当,这个仗原是有胜算把握的。

关键问题出在英国人不仅无意参与平满纳会战,而且不"愿意看到中国军队在缅甸打胜仗,制造出使中国人有赖在缅甸不走的理由。"这是英十七师副参谋长安德森上校和装甲营长派生少校1942年2月28日夜在勃固同我话别时向我透露英军在缅最高指挥韦维尔此前对他二人所讲的原话。其实英军的战车和炮兵等重装备明显强于日军,但他们无心恋战,畏敌如虎。

在中国远征军于平满纳一线展开时,英军却在4月4日就开始全线北撤,到4月6日,我军平满纳战线的右侧背完全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迫使杜聿明于13日赶往马圭会晤英缅一军军长斯利姆中将,再次要求英军据守现阵地,切勿再后退;并希望英军炮兵和坦克能派出一部支援平满纳会战。斯利姆随即同亚历山大通话商谈此事,以"撤退将军"闻名的亚历山大再次故伎重演。非但不支援中国军队作战,反而要求中国军队派出精锐部队掩护英军撤退。杜聿明当即断然拒绝,说:"既然你们一定要退走,那就请便吧!平满纳会战我们自会独力进行。再见!"他说罢就愤然离去。杜聿明同斯利姆的首次会晤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俗话说兵败如山倒,英军一退再退,很快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短短的10天内把自己最重要的战略能源基地--仁安羌暴露在日军的刀锋之下。仁安羌是缅甸最大的油田,年产石油百余万吨,侵缅日军早就对其垂涎三尺,力图尽早夺取这个极端重要的战略目标,掠取其丰富的石油,以供其侵略战争的急需。仁安羌东邻勃固山脉,西滨伊洛瓦底江,东北距缅北重镇曼德勒约250公里;南至仰光450公里,正南同空军基地马圭仅45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该地南临因河,北濒宾河,内为沙漠地带,到处耸立着如林的采油井架,靠近宾河的五一高地(其西侧临河高地名白塔山)和南部靠近因河的五一高地(名妙峰山),是控制油田区的制高点。油田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柏油公路在白塔山和妙峰山之间交汇;一条公路从伊洛瓦底江边的油田码头通到东面铁路线上的纳貌,另一条公路从宾河大桥经妙峰山西麓南接马圭空军基地。

14日,英军放弃马圭,随即炸毁仁安羌油田。斯利姆亲率十三旅和10多辆坦克,经仁安羌退向归约、稍埠,英缅一师和战车营由马圭向仁安羌退去,英十七师和装甲旅则由东敦枝向北退到纳貌(又名:纳特卯克)。

15日,日军第三十三师团长樱井省三中将,得知仁安羌油田已被英军炸了,遥望该处火光烛天,响声动地,即令第二一四联队第3大队长高延隆雄中佐率该部及轻装甲车队、山炮、速射炮各1队,乘汽车向宾河北岸急驰。不久这支日军控制了大桥,一举截断英军退路。并俘获英后勤部队和十三旅官兵280人。第二一四联队主力及山炮3大队则追踪英十三旅占领了油田区内的道路交叉点附近地区,派兵四处扑灭大火,抢救油田设施。黄昏前英缅第一师师长斯考特少将率所部第1、第2两个旅和战车营共7683人,在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的荒木支队(由少将步兵团长荒木正二指挥二一三联队、山炮三十三联队主力、工兵三十三联队、速射炮3中队)的压迫下,由马圭向仁安羌油田退来,他们以坦克分别提前卫和后卫,一路仓皇后退。刚进到油田区内道路交叉地区,即遭到日军二一四联队主力和乘船由伊洛瓦底江赶来的二一四联队1大队的堵击,以及跟踪追来的荒木部队从英军背后的攻击,该师当即陷进了日军的包围圈中,他们向日军发起了几次冲击,却未奏功。与此同时,斯利姆亲率英十三旅在坦克、装甲车和炮兵支援下,也对宾河北岸的日军高延大队发起攻击,但遭到了日军坚决有力的反击,不但未能逐驱日军,反而损失了数十名官兵和几辆坦克、装甲车,无功而返。斯利姆同时命令英十七师和装七旅,全力进攻仁安羌,解救被围的英缅一师,结果也是一样,被日军迎头痛击后,负创而归。

亚历山大和在新德里的韦维尔以及远在伦敦的丘吉尔都闻讯大惊,心急如焚,纷纷向中国求援。亚历山大则带着马丁少将于16日黄昏前赶来漂背中国远征军长官部求救,因杜聿明在叶新第五军军部,史迪威、罗卓英均在东线视察战况未归,他们在长官部坐等史、罗二人归来,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我正开着史迪威的座车,沿着崎岖漫长的山路疾驶,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及随行人员的座车则紧跟其后,直到深夜才赶回漂背长官部。史迪威一见亚历山大便满脸的不高兴,旋即冷笑着说道:"阿历克斯(笔者注:阿历克斯是对亚历山大的爱称)您深夜来访,一定是您听说我们马上要发动‘平满纳攻势‘,给我送来坦克和炮兵部队支援战斗吧!我们真要十分感谢您了!"史迪威这个人很有个性,他对士兵非常体贴关爱,但对他看不上的大人物,说出话来常常尖酸刻薄,在美军上层中有"醋性子.乔"的绰号。面对史迪威的讽刺挖苦,亚历山大无心反唇相讥,他正色答道:"乔!(笔者注:这是对史迪威的昵称)非常抱歉!现在我拿不出坦克和炮兵部队来支援你们的攻势作战。相反,我还要请你派新38师赶快去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缅1师,那里有七千多英军官兵翘首渴望你们派兵去救他们脱险呢!伦敦和新德里向你们呼救!请赶快行动吧!救兵如救火!"

史迪威一看事态严重,也无心再戏弄对方,马上找来罗卓英,一道商议亚历山大求救的问题。罗卓英欣然答道:"蒋委员长早就明确指示我们:对于英军要适时适切地给予援助,以免唇亡齿寒之痛。现在英一师在仁安羌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本军义不容辞应立即派孙立人师长率部兼程赴援。但是,平满纳会战也必须立即转入攻势,先破敌一路。"问题到此已经圆满解决,按道理亚历山大应即申谢告辞。可是,他却得寸进尺地向史、罗二人建议:"放弃平满纳会战,将中国军队撤到塔泽、敏铁拉、东沙一带,举行曼德勒会战。如此则胜算较大。"史、罗二人断然予以拒绝。

当下参谋长柏业孔将军先用电话向孙立人传达了命令要旨,令孙立人立率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兼程驰援仁安羌,救出英一师;一一四团速开塔泽,暂归杜副长官指挥。同时派我和美军少校梅里尔向孙立人送交书面命令,并监督其实施,还有两名宪兵随车护卫。

因梅里尔有心脏病又高度近视,便由我开车,连夜向事先约定好的会合地皎勃东进发。17日拂晓我们赶到。这时,一一三团刘放吾团长已率全团先期到达该地,正在埋锅烧饭。不一会,斯利姆带着他的助手也驱车来到这里,他找到刘放吾团长后便说,英一师在仁安羌被围,情况危急。他要刘团长立即率领所部、乘英军汽车继续向宾河前进,英军第十三旅旅长柯第斯准将会在该处(肯耶)同刘团长相会,并以坦克、炮兵支援刘团长作战。

刘团长则对斯利姆说,没有孙立人师长的命令,本团不能擅自行动。这时,我和梅里尔也告诉斯利姆说,我两人是来向师长传达罗卓英将军命令的。罗长官已令孙立人师长指挥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反攻仁安羌,解救被围的英一师。并接受您的指挥。孙立人正在急速来此途中,将军可在此稍待。

早在3月16日斯利姆就任英军第一军军长后,我同梅里尔已同斯利姆见过面。所以,相见就比较谈得来,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决定留下来等孙立人。

17日上午,孙立人随一一二团团长陈鸣人上校、师参谋长何钧衡及师直属部队赶到。我向孙立人呈交了罗卓英的命令,梅里尔则递上史迪威写给孙立人的信。他仔细阅读罗的命令和史的信后,问斯利姆有何指示。斯利姆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求:请孙师长立率全师驰赴宾河北岸,对日军展开进攻,他将令十三旅及坦克、炮兵支援孙师作战。孙立人见斯利姆很急,便冷静地对斯利姆说:"据将军所告,包围英缅一师的不过是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的两个联队,而英缅一师却有两个旅七千多人,百多门大炮58辆坦克,敌我力量相当;而且敌人正忙于扑灭油田大火和抢救油田设施,眼下敌人是不会全力猛攻英一师的,请转告斯考特将军,务必坚守,切勿投降。本师集结完毕后,一定火速前去救援他们。"

斯利姆也是英军中著名的战将,素以镇定、勇敢、善战见称。曾在东非指挥过打垮意大利奥斯塔公爵兵团,俘虏意军23万的"东非大捷",由于战

这时,我正开着史迪威的座车,沿着崎岖漫长的山路疾驶,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及随行人员的座车则紧跟其后,直到深夜才赶回漂背长官部。史迪威一见亚历山大便满脸的不高兴,旋即冷笑着说道:"阿历克斯(笔者注:阿历克斯是对亚历山大的爱称)您深夜来访,一定是您听说我们马上要发动‘平满纳攻势‘,给我送来坦克和炮兵部队支援战斗吧!我们真要十分感谢您了!"史迪威这个人很有个性,他对士兵非常体贴关爱,但对他看不上的大人物,说出话来常常尖酸刻薄,在美军上层中有"醋性子.乔"的绰号。面对史迪威的讽刺挖苦,亚历山大无心反唇相讥,他正色答道:"乔!(笔者注:这是对史迪威的昵称)非常抱歉!现在我拿不出坦克和炮兵部队来支援你们的攻势作战。相反,我还要请你派新38师赶快去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缅1师,那里有七千多英军官兵翘首渴望你们派兵去救他们脱险呢!伦敦和新德里向你们呼救!请赶快行动吧!救兵如救火!"

史迪威一看事态严重,也无心再戏弄对方,马上找来罗卓英,一道商议亚历山大求救的问题。罗卓英欣然答道:"蒋委员长早就明确指示我们:对于英军要适时适切地给予援助,以免唇亡齿寒之痛。现在英一师在仁安羌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本军义不容辞应立即派孙立人师长率部兼程赴援。但是,平满纳会战也必须立即转入攻势,先破敌一路。"问题到此已经圆满解决,按道理亚历山大应即申谢告辞。可是,他却得寸进尺地向史、罗二人建议:"放弃平满纳会战,将中国军队撤到塔泽、敏铁拉、东沙一带,举行曼德勒会战。如此则胜算较大。"史、罗二人断然予以拒绝。

当下参谋长柏业孔将军先用电话向孙立人传达了命令要旨,令孙立人立率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兼程驰援仁安羌,救出英一师;一一四团速开塔泽,暂归杜副长官指挥。同时派我和美军少校梅里尔向孙立人送交书面命令,并监督其实施,还有两名宪兵随车护卫。

因梅里尔有心脏病又高度近视,便由我开车,连夜向事先约定好的会合地皎勃东进发。17日拂晓我们赶到。这时,一一三团刘放吾团长已率全团先期到达该地,正在埋锅烧饭。不一会,斯利姆带着他的助手也驱车来到这里,他找到刘放吾团长后便说,英一师在仁安羌被围,情况危急。他要刘团长立即率领所部、乘英军汽车继续向宾河前进,英军第十三旅旅长柯第斯准将会在该处(肯耶)同刘团长相会,并以坦克、炮兵支援刘团长作战。

刘团长则对斯利姆说,没有孙立人师长的命令,本团不能擅自行动。这时,我和梅里尔也告诉斯利姆说,我两人是来向师长传达罗卓英将军命令的。罗长官已令孙立人师长指挥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反攻仁安羌,解救被围的英一师。并接受您的指挥。孙立人正在急速来此途中,将军可在此稍待。

早在3月16日斯利姆就任英军第一军军长后,我同梅里尔已同斯利姆见过面。所以,相见就比较谈得来,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决定留下来等孙立人。

17日上午,孙立人随一一二团团长陈鸣人上校、师参谋长何钧衡及师直属部队赶到。我向孙立人呈交了罗卓英的命令,梅里尔则递上史迪威写给孙立人的信。他仔细阅读罗的命令和史的信后,问斯利姆有何指示。斯利姆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求:请孙师长立率全师驰赴宾河北岸,对日军展开进攻,他将令十三旅及坦克、炮兵支援孙师作战。孙立人见斯利姆很急,便冷静地对斯利姆说:"据将军所告,包围英缅一师的不过是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的两个联队,而英缅一师却有两个旅七千多人,百多门大炮58辆坦克,敌我力量相当;而且敌人正忙于扑灭油田大火和抢救油田设施,眼下敌人是不会全力猛攻英一师的,请转告斯考特将军,务必坚守,切勿投降。本师集结完毕后,一定火速前去救援他们。"

斯利姆也是英军中著名的战将,素以镇定、勇敢、善战见称。曾在东非指挥过打垮意大利奥斯塔公爵兵团,俘虏意军23万的"东非大捷",由于战

这时,我正开着史迪威的座车,沿着崎岖漫长的山路疾驶,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及随行人员的座车则紧跟其后,直到深夜才赶回漂背长官部。史迪威一见亚历山大便满脸的不高兴,旋即冷笑着说道:"阿历克斯(笔者注:阿历克斯是对亚历山大的爱称)您深夜来访,一定是您听说我们马上要发动‘平满纳攻势‘,给我送来坦克和炮兵部队支援战斗吧!我们真要十分感谢您了!"史迪威这个人很有个性,他对士兵非常体贴关爱,但对他看不上的大人物,说出话来常常尖酸刻薄,在美军上层中有"醋性子.乔"的绰号。面对史迪威的讽刺挖苦,亚历山大无心反唇相讥,他正色答道:"乔!(笔者注:这是对史迪威的昵称)非常抱歉!现在我拿不出坦克和炮兵部队来支援你们的攻势作战。相反,我还要请你派新38师赶快去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缅1师,那里有七千多英军官兵翘首渴望你们派兵去救他们脱险呢!伦敦和新德里向你们呼救!请赶快行动吧!救兵如救火!"

史迪威一看事态严重,也无心再戏弄对方,马上找来罗卓英,一道商议亚历山大求救的问题。罗卓英欣然答道:"蒋委员长早就明确指示我们:对于英军要适时适切地给予援助,以免唇亡齿寒之痛。现在英一师在仁安羌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本军义不容辞应立即派孙立人师长率部兼程赴援。但是,平满纳会战也必须立即转入攻势,先破敌一路。"问题到此已经圆满解决,按道理亚历山大应即申谢告辞。可是,他却得寸进尺地向史、罗二人建议:"放弃平满纳会战,将中国军队撤到塔泽、敏铁拉、东沙一带,举行曼德勒会战。如此则胜算较大。"史、罗二人断然予以拒绝。

当下参谋长柏业孔将军先用电话向孙立人传达了命令要旨,令孙立人立率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兼程驰援仁安羌,救出英一师;一一四团速开塔泽,暂归杜副长官指挥。同时派我和美军少校梅里尔向孙立人送交书面命令,并监督其实施,还有两名宪兵随车护卫。

因梅里尔有心脏病又高度近视,便由我开车,连夜向事先约定好的会合地皎勃东进发。17日拂晓我们赶到。这时,一一三团刘放吾团长已率全团先期到达该地,正在埋锅烧饭。不一会,斯利姆带着他的助手也驱车来到这里,他找到刘放吾团长后便说,英一师在仁安羌被围,情况危急。他要刘团长立即率领所部、乘英军汽车继续向宾河前进,英军第十三旅旅长柯第斯准将会在该处(肯耶)同刘团长相会,并以坦克、炮兵支援刘团长作战。

刘团长则对斯利姆说,没有孙立人师长的命令,本团不能擅自行动。这时,我和梅里尔也告诉斯利姆说,我两人是来向师长传达罗卓英将军命令的。罗长官已令孙立人师长指挥一一二和一一三团反攻仁安羌,解救被围的英一师。并接受您的指挥。孙立人正在急速来此途中,将军可在此稍待。

早在3月16日斯利姆就任英军第一军军长后,我同梅里尔已同斯利姆见过面。所以,相见就比较谈得来,他接受了我的建议,决定留下来等孙立人。

17日上午,孙立人随一一二团团长陈鸣人上校、师参谋长何钧衡及师直属部队赶到。我向孙立人呈交了罗卓英的命令,梅里尔则递上史迪威写给孙立人的信。他仔细阅读罗的命令和史的信后,问斯利姆有何指示。斯利姆迫不及待地提出要求:请孙师长立率全师驰赴宾河北岸,对日军展开进攻,他将令十三旅及坦克、炮兵支援孙师作战。孙立人见斯利姆很急,便冷静地对斯利姆说:"据将军所告,包围英缅一师的不过是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的两个联队,而英缅一师却有两个旅七千多人,百多门大炮58辆坦克,敌我力量相当;而且敌人正忙于扑灭油田大火和抢救油田设施,眼下敌人是不会全力猛攻英一师的,请转告斯考特将军,务必坚守,切勿投降。本师集结完毕后,一定火速前去救援他们。"

斯利姆也是英军中著名的战将,素以镇定、勇敢、善战见称。曾在东非指挥过打垮意大利奥斯塔公爵兵团,俘虏意军23万的"东非大捷",由于战功卓绝,由印度第一旅旅长擢升为印度第五师师长。他对孙立人的分析甚为信服,便留下韦尔斯上校和罗伯逊上尉作联络参谋,跟随在孙立人左右,他自己则返回归约军部候讯。

中国远征军用智慧和鲜血撕开了敌人的包围

孙立人见部队已到齐,斯利姆也走了,便召集干部宣布所受命令大要和仁安羌方面的情况以及斯利姆的请求,叫大家就达成任务的方法,各抒己见。我记得当时对作战方案两个团长争了起来。陈鸣人主张用两个团从宾河上游坎纳特附近渡过去,从日军的背后,奇袭仁安羌;同时由英十三旅猛攻宾河北岸之敌,用以迷惑仁安羌之敌。刘放吾认为陈鸣人的方案,可以出敌不意,能收奇袭之效。但我军深入敌军后方,若敌从正面宾河大桥出击,断我后路,必使我陷入绝境。因此,他建议,以一一二团由坎纳特方面奇袭仁安羌敌之侧背;由一一三团从宾河大桥正面进攻,先肃清宾河北岸之敌,再趁势攻入仁安羌,夺取五一和五一两制高点,则日军不攻自破,英军之围即可迎刃而解。孙师长决定采纳刘放吾的意见,命副师长齐学启率一一二团乘英军汽车驰赴坎纳特,联系在纳貌的英十七师和装七旅,对仁安羌之敌积极地进行侧击。令刘放吾团长派副团长曾琪率第三营、师工兵、战炮、搜索3个连和便衣队乘汽车先行出发,在肯耶南方占领阵地,侦察敌情地形,相机夺取大桥。

孙师长则带着我们中、美、英三方联络参谋及其师部直属部队,随刘放吾团长指挥的一一三团主力向宾河北岸前进,于午后2时行抵肯耶北方。正在这时,忽闻前方枪炮声大作,孙师长、刘团长即令随行的部队在道路两侧小山上占领阵地,准备应战。同时命令通信连向前方追架电话,并架设电台。我们6人爬上山顶,用望远镜观察前方情况。

不一会儿前面的曾副团长送来了报告:"占据大桥至老渡口约3000米正面的日军,至少有四、五个步兵连,另有山炮、速射炮、步兵炮约12门、装甲车10辆以上。我蒋元连和搜索连已在大桥和老渡口与敌接触;现敌用炮火掩护,出动了两个步兵连伴随10辆装甲车,向蒋连猛扑;我已将工兵、战炮2个连和第3营主力在公路东侧展开设伏,令蒋连沿公路西侧后撤,诱敌来追,用火力急袭将敌消灭。"

刘放吾得报后便想以团主力由公路东侧抄袭敌后,乘势夺取大桥,肃清宾河北岸之敌,然后渡河进攻仁安羌。此时适逢斯利姆也爬上山来,听了刘放吾的作战方案后,当即向孙立人建议予以采纳。他还诉说,英一师被围数日,伤亡骤增,兼因缺水缺粮,官兵均极疲惫,难以久撑,请孙师长立即采取行动,去拯救七千多名英军的生命。孙立人听罢平心静气地对斯利姆说:"本人和全体官兵要救英军脱险的心情都很急迫,刚才刘团长的话很能说明一切,他的心意正是本人和全体官兵的心意。但因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我们对敌情地形都很茫然,故必须先摸清敌情地形,然后采取适当的步骤和战术,力求以奇取胜。现在重要的是肃清宾河北岸之敌,再取仁安羌。"

孙立人希望斯利姆力促英军坚守待援,切勿投降。斯利姆见孙师长、刘团长斗志昂扬,胸有成竹,而且战术巧妙,计划周全,便很放心地对孙、刘二人说:"我已对贵军能战胜当前的日军、救出英军,充满信心,我等待你们的捷报。"他说罢就叫第十三旅旅长柯第斯准将向孙师长报到,接受孙立人的指示。

斯利姆一走,孙立人便告诉刘团长不要向前线增兵,由曾琪去对付来犯之敌,要他计划并组织好夜战和明(18)日拂晓的进攻事宜。并问柯第斯能出动多少兵力参战。柯第斯答:可派步一营、炮兵、坦克各1连参加战斗。随即嘱其同刘放吾团长直接商议具体的作战行动与联络方法。孙立人交代妥当后,即带着他的指挥所人员和我们4个联络参谋,于15时30分来到肯耶南方2公里处,公路东侧一座森林茂密的小山头上,这里是副团长曾琪和3营长张琦的指挥所。

我看见部队都隐蔽在伏击阵地上,并在公路上埋了地雷。向右前方望去,清晰地看见几百名日军跟在装甲车后面,借着炮火的掩护,向边打边退的蒋元连跟踪追来。

时针指向15:56时,曾琪见敌军已进入我伏击阵地内,蒋元连已退到了安全区,便对着话筒喊"打"。顿时地雷爆炸,冲在前面的日军装甲车当即起火燃烧,我军阵地上也枪炮齐鸣,打得日军非死即伤,狼奔逐突。日军在宾河南岸的炮兵反应很快,我们这边刚刚打响,那边炮就打过来了,而且火力很猛,一时间,我伏击阵地上弹如雨下,残敌乘机兔脱。16:40战斗结束,清扫战场发现敌尸112具,内有二一四联队八中队长吉柳仲次大尉的尸身,还缴获一批武器弹药。

日军遭此重创后,除留一部在宾河北岸守护大桥和老渡口外,主力连夜缩回仁安羌油田。孙师长和刘团长便组织部队于18日拂晓开始进攻。刘放吾命令副团长曾琪指挥第2营从公路右侧由西面进攻大桥;第1营从公路左侧(东)进攻老渡口;第3营张琦部为预备队;同时令搜索连附工兵排、谍报队(便衣)从老渡口东侧在缅甸向导引导下偷渡宾河,潜入五一高地白塔山隐蔽,侦察敌情;英军坦克队归曾琪指挥,支援作战,其炮兵(山炮3门)在公路交叉口北侧占领阵地归刘团长直接指挥。英军古尔卡团第7营随张琦部行动。

18日晨5时,刘放吾一声令下,各营同时出动,迫击炮、英军坦克炮、山炮、轻重机枪同时向敌阵猛射,步兵便乘势冲入敌阵,日军仓皇应战,伤亡累累,大多泅水南逃。至10时许,我完全肃清宾河北岸之敌,控制了大桥和老渡口,日军多次反扑均被击退,但其炮火和机枪火力异常猛烈,使我前线部队伤亡大增,因此数次渡河进攻,均无功而返。

孙立人见状,立即请刘团长下令暂停进攻,准备夜袭,要求前线部队严密侦察敌情地形,组织好夜间袭击。

这时,斯利姆乘装甲车来到前线,听说孙师长、刘团长都在前沿,他也壮着胆子,跟着向导潜行向前,终于在桥头堡东侧一个小高地上的密林中,第1连的连指挥所内找到了孙师长、刘团长、杨营长,一见面斯利姆便十分惊讶地说:"我万万没有想到你们的师团营指挥官是这样的身先士卒,亲临前线,都跑到了最前沿的连指挥所来指挥作战,我非常敬佩你们的英勇。"他接着又说:"今晨你们大举进攻时,我也令英一师发动反攻,希望能对日军造成内外夹击之势,撕开一个缺口,让他们在你们的支援下冲出重围,结果却又顿挫了。该师已缺粮断水两日,实难再撑,务请孙将军立即挥师渡河,解救英一师于倒悬。"

正说着,无线步话机里传来了焦急的声音,英一师师长斯考特竟不顾保密规定,直接用无线电话向斯利姆呼救,其情凄切,其声已嘶,孙立人见状,当即接过斯利姆手中的话筒,用英语对斯考特说:"中国军队包括本人在内,纵使战到最后1人,也要使你们在明天脱险归来,务必请你们继续坚守下去。"话筒里传来了斯考特嘶哑而存疑的问话:"有把握吗?"孙立人斩钉截铁地答道:"请你等着吧!明天此刻我们一定可以见面的。"斯利姆在身旁听见孙立人如此信心百倍的回答,焦急的心情,顿时涣然冰释,面露笑容同孙师长、刘团长握别,并说:"我静候佳音。"他走时刚好路过我们打伏击的地方,看见被一一三团击毁的日军4辆装甲车中,竟有两辆是英军的,连车上的标志和车号都原样未动。其尴尬之情昭然无遗。

经过仔细侦察,孙师长、刘团长得知:日军二一四联队控制着五一高地和仁安羌以北地区,成为一一三团进攻时最初的拦路虎。日军炮兵群都放列在五一高地西麓,是主攻方向上一大障碍;二一五联队控制着沿江和仁安羌西南地区,是解救英一师的第2道障碍;还有日军荒木部队(二一三联队)正在仁安羌东南地区,警戒着纳貌和坎纳特方面,并防堵英一师向东突围,这股敌军在一一三团开始进攻后也会机动使用,成为对一一三团新的反击力量。孙师长和刘团长对上述敌情地形研究后部署如下:由刘放吾团长亲自率第1、第2两营、师工兵连及英军坦克队为右翼队,由大桥两侧偷渡至南岸,秘密逼近敌炮阵地,以一部袭占白塔山,待机进攻;第3营主力配属已潜入五一高地的搜索连、工兵排、谍报队为左翼队;由老渡口偷渡至南岸,潜入五一高地,待命进攻;曾琪指挥英军第7营和炮兵队、迫炮连、战炮连在桥头堡两侧占领阵地,对敌人各种目标完成射击准备;坦克队隐蔽于大桥附近待命过桥进攻;由参谋长何钧衡总揽后勤事宜,任务是请英军准备充足的饮水、食物与医疗救护队和运输车辆,随车在集结地隐蔽待命,一旦同英一师会师,迅速前去送水、送食物和医药,并接运该师北撤;前线进攻以第一次炮击为号,我军一开始炮击,突击部队立即向敌冲锋,坦克立即过桥支援1、2两营向敌炮阵地冲击。

19日凌晨4时半,孙立人在指挥所接到各部队相继报告"准备完毕、敌未察觉"后,立即下令"打"!霎时间炮声隆隆,枪声骤起、爆炸声象滚雷一般响个不停,整个大地仿佛都在颤抖,寂静漆黑的夜幕一下子被撕得粉碎。在五一高地、白塔山以南地区的敌阵内,火光冲天,杀声震地。杨振汉带着第1营首先冲入敌炮兵阵地,一阵猛烈的机枪扫射,和连续不断的集束手榴弹的爆炸,把敌人30多门大炮炸坏了一半,打死的敌尸在大炮掩体四周横七竖八地躺着。敌人这些大炮在一一三团开始进攻后,还没来得及开炮还击,便被1营全给炸哑巴了,幸存的日军开着汽车拖起大炮纷纷向南逃窜,当其经过炮阵地南面两公里处的岔路口时,突然与刚刚迂回到该处我第2营遭遇,当时我2营已来不及布设路障和地雷,见鬼子冲过来,举枪便打。日军不敢恋战,仗着汽车速度快,冒死往外冲。结果,坐在车上的日军步、炮兵遭我火力急袭,死伤一大片。

这样,在白塔山上掩护敌炮阵并阻我渡河的二一四联队第3大队,在我第1营突击时,便死伤过半,接着又在掩护其炮兵南逃途中再次遭我第2营的阻击,其大队长高延隆以下500多人非死即伤,连高延隆中佐的尸体都来不及运走,其溃败的情景由此可见一斑。

初遭重创的日军马上派出二一四联队第1大队长德重房夫少佐,率所部乘汽车,并配属18辆装甲车、4门速射炮,赶来救援其炮兵和第3大队,在仁安羌北方5公里处小村庄内,又遭到追击到该处的刘放吾指挥的1、2两营和英军坦克队的伏击,我军一通猛打,当即击毁其装甲车5辆、汽车7辆,敌力战不支,掉头南逃,刘团长立命各营奋力追击。

是日11时,第1营攻占了仁安羌,在伊洛瓦底江边截获日军二一五联队主力和工兵26联队逃跑时来不及开走的轮船3艘,汽车30多辆。第2营则击溃该敌第3大队,占领了五一高地及附近要点,英一师之围顿时破解,残敌夺路南逃。

再说3营,根据孙立人的命令,他们在拂晓悄悄地潜渡过宾河又秘密地攀上了五一高地,一直摸到敌阵前沿,潜伏下来。攻击信号发出后,他们一跃而起,在搜索连、工兵排、谍报队引导下,一举突入敌阵,随即同日军展开了极其惨烈的肉搏战。经过殊死拼杀,那些武士道精神很强的顽敌渐渐不支,分路向山顶和山麓撤退。营长张崎即令副营长胡德华率搜索连、工兵排、谍报队追击退向山麓之敌,令9连长王学义肃清残敌后去追赶胡德华。他亲率7、8两连和机枪连向盘踞山顶之敌进攻。据侦察得知此敌系二一四联队2大队,垂死挣扎的敌人抵抗极为顽强,加上山势陡峭,攻击部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张崎奋不顾身地冲在队伍的前面,正在向上攀登,突然遭敌机狙击,连中数弹,血流如注。他在生命垂危之时仍拼尽最后的力气高喊:"兄弟们!冲啊!消灭鬼子!"蒋元连长见状大恸,振臂高呼:"消灭鬼子!为营长报仇!"说罢纵身而起,带着部队冲上了山顶,消灭了负隅顽抗的日军三百余人,完全占领了五一高地。此时,第9连、搜索连、工兵排、谍报队也消灭了退向山麓的敌人,同第2营在萨旦胜利会师。

热情的拥抱亲吻和无情的史学记载

就这样,围攻仁安羌英1师的日军二一四、二一五两个步兵联队和炮、工两个联队,被一一三团完全打垮,分别从水、陆路退走,只留荒木部队在因河南岸继续监视和警戒。

清扫战场时发现,日军不但抛弃了大批军火和被其俘去的英美军文职人员572人,而且丢弃了1200多具日军尸体,同日军交过手的人都知道,日军中有个死规矩,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允许在战场上遗弃一具尸体的。

一一三团也伤亡522人。正当刘放吾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之时,忽得知张崎身受重伤、生命垂危的凶讯,他和孙立人都悲痛万分,立即爬上五一高地,用颤抖的双手抚握着张崎已无知觉的手臂,热泪如雨,泣不成声地说:"好兄弟啊!我们攻克了仁安羌,英军得救了,而你却要走了,苍天何其不仁!"

刘放吾安排好张崎的后事。转身令胡德华率第3营守备五一和五一高地及附近各要点。令第1营守备仁安羌及宾河大桥。令第2营控制因河阻敌来犯。孙立人同意其处置,即令在坎纳特的一一二团速来仁安羌,以便于20日对敌进攻,乘势收复马圭。另令在曼德勒的一一四团速来仁安羌参战。同时,叫韦尔斯带领运水车、给养车、救护车、运兵车速赴油田内救助英一师官兵,我与梅里尔与其同行。

濒临绝境的英一师终于绝处逢生,完全得救了。当送水、食物、医疗和接运他们撤退的汽车开到这些忍饥挨渴数天、身体极度虚弱的官兵面前时,让中国人感到奇怪的事发生了,这些可怜的英国人竟没有一个人去取饮水和食物,他们泪流满面、拖着十分疲惫的身躯纷纷涌上来,去热烈地拥抱给他们解了围,救了他们性命的中国兵,许多人竟象孩子一样高兴得乱喊乱跳,把衣帽抛向天空;有些人竟抱起中国兵向天上直抛,也有人抱着汗流夹背的中国兵狂吻,这些英军的狂欢之情达到了极点,连我们也为之动容。并深感一个人在死亡到来之前忽然意外地获救时,其心态和神情是多么奇妙啊!

这时英一师师长斯考特少将和旅长法威尔准将及波凯准将(我同他们都熟悉)在人丛中找到了我们,不但紧紧握手,而且热烈拥抱,一定要我们带他们去见孙师长和刘团长。我劝他们从速整理部队,抓紧时间休整。他们竟不理会,仍然坚持要见孙、刘二人。并叫前来接他们的第十三旅旅长柯第斯准将去集合部队,分发饮水、食物、医治伤患,安排乘车。他们三人硬是逼着我非带他们去见孙立人不可。我无奈只得领着他们爬上五一高地,他们一见到孙、刘二人都肃立致敬,然后热泪盈眶、泣不成声地拥抱孙、刘二人,一个劲儿地道谢。孙、刘二人的上衣都被他们的泪水染湿了一片,其情景着实感人。

当时孙立人正计划着将一一二和一一四团连夜调来,借助英军的坦克大炮,于次日攻击日军。不料,因为西线英军全线动摇,史迪威、罗卓英不得已放弃平满纳会战,并接受了亚历山大的意见把第五军调到塔泽、敏铁拉一带去组织曼德勒会战。这样一来新三十八师就深陷敌后,只能担负掩护英军撤退的任务,仁安羌大捷的战略成果,瞬间消失了,令人遗憾!

60年前的4月17日至19日,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上校,指挥所部官兵千余人,携迫击炮4门、重机枪12挺,轻机枪81挺、步枪566支,在缅甸西部伊洛瓦底江东畔的仁安羌油田,打败了拥有山炮36门、速射炮24门、高炮16门、装甲车48辆的日军第三十三师团(欠二一三联队2大队和山炮6队速射炮5队),救出了被困在仁安羌油田内濒于绝望中的英一师少将师长斯考特以下官兵7683人、坦克58辆、炮百余门、汽车300余辆,以及在此前被日军俘去的英美军人、教士、记者572人,打死了日军大队长高延隆雄中佐以下官兵1200多人,缴获了大批的装具武器,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寡击众、以少胜多的奇迹--仁安羌大捷。这一仗,饮誉寰宇,轰动英伦。

当时在缅甸任英缅第1军军长后升任英帝国参谋总长和澳大利亚总督的斯利姆元帅在仁安羌战斗结束后,亲自向孙师长和刘团长热烈地表示感激之情。并在其所著《反败为胜》一书中说:"中国军人是出色的勇士。他们在缅甸仁安羌一役中,不但打败了兵力十倍于己的强敌,救出了濒临绝境的英军,而且在战史上创造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破强、以寡救众、出奇制胜的奇迹,是一个不朽的典范。在那次作战中,孙立人将军和刘放吾团长都展现出中国军人的优良传统和品质,他们勇敢沉着,有过人的智慧和胆略,遇事冷静,处事果断,战术灵活,指挥巧妙,都是最优秀的指挥官。尤其是孙立人将军英勇善战,乐于助人,维吉尼亚军校应以有孙立人将军为荣。他们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好的指挥官。"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