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问题;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096-02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科技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就新疆而言,加强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加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对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目前新疆的青少年科技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与迅速发展的科技不相适应,所起到的输送科技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作用并未达到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要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长期努力,深刻领悟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科技教育,是科学技术教育的简称。青少年科技教育就是以科学技术知识为基础,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系统性教育活动,是培养科学技术后备人才的教育。

现阶段,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是以基础教育为依托,通过科学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协同组合,培养现代化科学技术后备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思维以及科学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当前,全球各国都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几年,已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尽管如此,科技教育至今仍没有在青少年教育,尤其是学校基础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许多人的意识中,科技教育是一个抽象概念,缺乏明确、具体的认识。

在新疆,相对全国中西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人口素质都相对落后。多数人对科技教育难以理解,就更谈不上实施了。人的认识偏差造成了目前科技教育乏力,青少年科技素质低下。因此,在经济、科技、文化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新疆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工作仍存在许多根源性的问题。

一、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现实不相适应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上而下,对青少年科技教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对青少年科技教育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及资金投入不够,评价不公,活动场所及科技活动时间不足等方面。

目前,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科技教育工作重视力度不够,科技教育专项经费没有或很少的现象普遍,直接导致作为施教主体的学校对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许多校长眼里,科技教育不属于上级部门硬性指定的任务,也不属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衡量指标,无足轻重,一味的狠抓升学率,不安排专门的科技教育经费。而作为以广大中小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的科技教育活动,对社会资金几乎毫无吸引力可言,因此,借助社会力量来发展科技教育十分困难,致使科技教育经费的来源太少。

在缺少经费支持的前提下,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科技活动场所和设施,绝大多数学校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科技辅导员,据了解,目前,全疆中小学校的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仅有1名。大多数学校虽然配备了兼职的青少年科技辅导员,但科技辅导员因为缺乏专业培训,知识水平有限或陈旧,难以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使学校开展的科技类活动仅仅是流于形式。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学校看不到科技活动带来的任何效果和意义,也就对科技教育越来越松懈。

此外,对科技教育不够重视还表现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上。首先,科技辅导员承担科技活动辅导任务,未被列入本人工作量,不记绩效,不算加班,属“额外工作”,完全凭科技辅导员的一腔热情;其次,科技辅导员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在进职晋级和职称评审时,很多都得不到认可,极大削弱了科技辅导员的积极性。

上述这些问题,导致科技辅导员(特别是年轻教师)对科技教育活动不重视,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从学生角度来看,科学课与数学、语文、英语等课程相比,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课余科技活动。大多数学生除了科学课程以外,很少有时间参与科技活动,而在忙于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等,学生家长也不愿意让学生花费太多时间在对升学“毫无帮助”的科技活动上。

2.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现阶段新疆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

与农村相比,城市资源相对集中,资讯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城市居民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相对较高,这为在城市较好地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也是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科技教育活动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

新疆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6,但可承载人口居住的面积却十分缺乏,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城市和农村分布比较分散,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也各有差异。相关部门在传达和宣传青少年科技教育文件、政策,统筹分配任务和教学资源,组织传授交流成功经验等方面十分困难,这是导致新疆目前各地区之间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从主观上看,无论是城市与农村之间,还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都是由于相关机构(如学校、教育局、科协、共青团)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没有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无法实现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分配所致。

二、促进新疆青少年科教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大投入,科学合理地调动教、学双方积极性

(1)上级管理部门要自上而下,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治国方略。

要结合政府职能部门、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社会科普管理组织资源,以不断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地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科教发展为目的,加大宣传和培训,要使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责任到位,任务落实,提高施教主体和受教主体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采取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等措施,在全社会形成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合力。

(2)要加大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提升和巩固科教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大多数学校没有科技教育专项经费,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校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青少年科技竞赛制作的展品都是自己花钱购买零件做成的。由于经费的限制和科技辅导员的专业知识陈旧,很多县级、乡级学校的学生制作的展品多年来仅限于模型制作、废物利用等小制作,并没有科技含量,虽然精神可嘉,但在科技竞赛中往往未能获奖。长此以往,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探求科学的兴趣。

因此,上级管理部门应当首先提高自身认识,带动学校重视科学教育。其次,增强与相关机构的横向联系,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广开经费来源,加大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经费支持。

(3)应当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扩充学校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有关部门要联合制定相关政策,将青少年科学教育发展纳入学校建设发展的衡量体系当中。对从事科技指导活动的教师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的工作成绩及成果予以认定,并纳入进职晋级考核范围,调动从教人员的积极性,吸引更多优秀、年轻教师投入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

要扩充学校专职科技辅导员队伍,对现有从事科技教育活动和新加入到科技教育活动中的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专业培训,进行继续教育,提高科教质量。改变以往教育以考试为目的的旧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青少年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和主管能动性,引导学生多参与科学实践,多观察生活,多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缩小城村和地区间的差距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客观上造成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科技教育发展不平衡,但从主观上,如果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就能缩小相互间的差距。

在城市和发展较好的地区,资源相对集中,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少年宫、学校科学实验室、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科普场馆设施的作用,把科普场馆作为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使科技馆等科普场馆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功能贴近学校教育。

通过举办科普展览,邀请专家进校园,邀请家长陪同学生共同参与科学实验、实践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科学活动氛围,从根本上改善家长对科技教育的认识,吸引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科技教育,热爱科技教育,主动学习科技知识。促进科普场馆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地衔接,为社会各方面参与开发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科技教育活动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利用科普场馆场地、师资、科普器材的资源优势,将学校科学课放在科技馆、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地授课,使科学课具有开放性、主动性和启发性。使科技馆等科普场馆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弥补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等各方面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更具体形象地对科技有一定的认知和兴趣。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大胆思考、积极动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促进青少年的自学能力,使其自主发展。

在乡村和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乡村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师生更贴近生产活动,更贴近生活的特点,利用好有限的科技教育设施和场所,在缺乏科技教育设施和场所的情况下,更多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生态研究,动植物养殖、栽培等。其实,农村与城镇无处不是科技教育基地,我们可以将当地的生产生活当作天然的科技教育活动,给学生教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知识,在校内同样可以成立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带领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分组讨论学习科技教育知识。让学生从科技中,看到巨大的经济效益,从小树立依靠科技致富,振兴我国现代农业的远大志向。

综上所述,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增进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我们要举全社会之力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科学,增强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在新疆,要促进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平衡、有序地发展,不仅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还需要在物质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还需要匹配高效合理的统一协作机制,对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和分配,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功能和作用,才能真正做到为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不断输送优秀合格的人才。

第2篇: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青少年科技活动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繁荣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我省开展科技活动的实践经验,从注重科普宣传、发挥人才优势、整合科普资源、完善评估体系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中小学推进科技活动开展,提高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推进社会的永续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科普创新

目前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参与面和教育面比较广泛,涉及学习、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时代性、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科普资源利用率不足、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我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有新作为、上新台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分析。

1福建省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现状及成效

1.1 依托政策支持,营造青少年科普教育良好氛围

2009年以来,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联合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为各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营造青少年科普教育良好氛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 建立协作机制,推广全省性青少年科技活动

近年来,我省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主题,由省教育厅、省文明办、省广电局、团省委和省科协联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节能”、“节水”、“节纸”、“低碳”为主题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这些以小组、班级或学校为单位组织的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重在从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技能的训练,不仅提高了青少年个体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激发了青少年的团体合作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团结协作能力。

此外,每年的科技周、科普日活动中,青少年都是重要的受益群体。不少学校纷纷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展全校性的科技节、科普周或科普日活动。在组织开展各类青少年科普活动基础上,我省还组织开展了各类青少年科技类竞赛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五项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电脑机器人竞赛和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等,为学有余力的青少年提供更多成长空间。特别是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一项全省最大规模的中小学生科学探究和科技辅导员创新成果的综合性科技竞赛,为中小学生、科技辅导员和中小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和交流平台。作为各类中小学科技活动的汇总,每年都有100多个科技实践活动项目参加我省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其中,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每年约评出30个省级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并推荐10项参加全国性竞赛。从2008年起,我省已连续4年有项目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得“全国十佳科技实践活动”的称号。

1.3 抓好阵地建设,强化青少年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科普场馆是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开展校外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是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服务、增强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目前,全省已建或建成的科技馆17个,部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6个,省级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40个,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45个,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83个,每年接待青少年学生突破50万人次。完成两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学校的评审,共创建科技教育基地学校65所。到2015年,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福建省科技基地学校都将达到150个。

1.4 加强培训工作,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科技辅导员队伍

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离不开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技辅导员队伍。我省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交流会、科学考察及科教论文、作品评选等活动,提高科技教师的辅导水平,推广先进科教经验。平均每年培训科教工作者和科技辅导员近3000名,征集200多篇科教论文、100多件作品。在全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竞赛等青少年科技竞赛举办期间,我省都组织大量科技辅导员观摩团赴参赛现场进行观摩学习。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机器人竞赛培训中,我们改变了以往单纯专家授课的方式,更注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现场实训演练,得到了科技辅导员的一致好评。此外,我们还重视培训效果的跟踪反馈,每年都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及时了解学员对培训班组织及教师授课情况的满意程度,征集有益意见,不断提升培训班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同时,我们还依托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根据各个设区市的需求选派科技专家、一线优秀科技辅导员进行授课,提高基层科技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不断发展壮大科技辅导员队伍。

1.5 发挥地缘优势,推进闽台青少年科技交流工作

在闽台青少年科技交流工作中,特别是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们已连续7年邀请台湾地区师生来闽参加创新大赛的展示和竞赛活动,为两岸师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促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该活动已经成为促进闽台民间科技教育交流的平台。今年,金门、马祖和台中共有7个项目参加第27届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共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同时,我们还连续七年邀请省创新大赛台湾项目的学校领导、科技辅导员组成代表团参加闽台青少年科技教育论坛活动,与我省中小学科技辅导员交流青少年科教经验,推进两岸青少年科教事业的交流合作。

2我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存在的不足

我省在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2.1 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公众对科普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不少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或学校领导对科普教育的重视不足。同时,由于缺乏相应有效的奖励和考评机制,专职科技辅导员在职称评聘中处于相对劣势,他们从事课外科技活动的额外工作量难以得到足够肯定,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的成绩无法得到充分认同,这大大影响了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进而影响了各个学校参与科技活动的水平。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更是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尺,轻视甚至阻止青少年参与各类科技活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了限制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

2.2 青少年科普教育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域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福州、厦门、泉州等市的经济基础较好,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也相对重视,各中小学开展各类科技活动的积极性较高,科技竞赛活动的成绩也比较好。而有的地市在这方面相对较弱。二是学校发展不平衡。在目前教育资源分配尚不平衡的大环境下,城区中小学开展科技活动的基础相对较好,而农村中小学校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科技辅导员的配备相对不足,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三是科技辅导员水平参差不齐。从总体上看,我省科技辅导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需要。不少学校由各科任老师临时担任。这些科任老师由于本身专业和授课时间的限制,他们自身业务水平和指导能力存在缺陷,对科技活动的认知不足,也就影响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

2.3 科普场馆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

我省科普场馆平台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无法满足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科普场馆设施数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平衡,科普产业展品和展教开发程度比较低。同时,我省科普场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各类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间的信息沟通相对较少,缺乏整体性的引导和宣传,处于相对零散发展的状态,特别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兴办科普场馆的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小。高校、企业的科普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2.4 青少年科普教育经费不足

在现有教育资源的分配下,很多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专项经费难以得到保障。由于资金不足,他们无法购买或者添置新器材。在科普场馆建设、科普设施更新方面同样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像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这样的专门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需要不断更新设备和器材,才能吸引周边学校或社区青少年的经常性关注和参与。而这些持续性的高消耗、高投入正是不少地区不愿兴建工作室的重要原因。从总体上看,社会资金对青少年科普投入不足,主要依靠各级财政的支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开展。

3开拓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青少年科技活动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繁荣校园文化、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需要政策和资金的配套支持,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注和参与。要充分整合校内外科普资源,从政策、宣传、人才等各个方面加强指导和引导,共同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

3.1 加强青少年科普宣传工作

省科协从今年年初开展了“选树典型”的活动,重点对一批成绩优、影响广、经验好的科技辅导员和学校进行专题宣传报道,分批分步骤宣传和推广他们的典型事例和经验,以点带面,进一步推动我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

3.2 发挥各类学会和专家的资源优势

要充分发挥各类学会的专业优势,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和协作,邀请各学科专家为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目前,我省泉州市在这方面已经做了积极的尝试,率先建立了校外兼职科技副校长选派制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鼓励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深入校园,已选派了科技副校长154名,推动了泉州市中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

3.3 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健全青少年科普教育网络

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设施和场馆建设的同时,要充分整合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发挥科技馆、博物馆、动植物园、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园区等社会资源优势,对各类科普教育场馆和资源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将相关内容简介编印成册或将门票汇集成册,对前来参观的青少年采取一定的优惠措施。同时,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普基地的管理,保障对青少年科普基地的财政投入,为基地配齐配足相应的管理人员或科普志愿者。要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科普资源的功能,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更多科技设施和场馆的展品以流动巡展的方式深入县城、深入农村、深入乡镇,为更多的农村中小学生展示先进的科普仪器、传播最新的科普资讯,让他们更直观地体验科学、感悟科学、享受科学带来的神奇魅力。

3.4 建立科学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指导和评估体系

目前,我省出台了推动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相关文件,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内容、形式、保障和奖励措施也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因此,我们有必要组织专家对青少年科技活动进行深入的、系统性的分析,探讨可供参考和借鉴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模式,进一步扩大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覆盖面,提高活动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建立完整的青少年科技活动成果评估和奖励体系,对青少年科技活动阶段性成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宣传、表彰和推广,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牛灵江,翟立原主编.青少年科学探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2] 刘健,陈红,张萍.基于科普场馆整合的科学课程建设[J].中国科技教育,2011(9).

[3] 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科技厅、福建省科协《关于加强中小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意见》[Z],2011年

第3篇: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性教育; 教育时间; 地域差异; 文化差异; 媒介影响

Status Quo of sex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WANG Baozhi, LIU Yanming

1Criminal Investigation Law School,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

2Graduate School,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Beijing 100088, China

【Abstract】Adolescents are the hope of a nation.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x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which had long lagged behind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Some areas even lack sex education and proper ways of education.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school and family should build up the system for adolescent sex education, which is plays a critical role for healthy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Key words】 Sex education for adolescents; Education time; Area difference; Cultural difference; Media influence

我国青少年性发育成熟年龄明显提前,每年有上千万的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性观念开放、性知识极度缺乏、对性好奇心强以及性心理发育相对滞后是他们的主要特点[1]。因此如何结合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建立科学的性教育观念,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1 当代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

1.1 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时间较晚,严重制约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帕克赫斯认为,孩子的天性是好奇的和好学的,当他们天生的好奇心被激发的时候,就是他们学习最好的时候。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对性问题方面的反应,应该积极的为其解决疑惑。欧洲瑞典从孩子7岁时就对其进行相互动、启发性的教育。而我国据调查68%的儿童9~13岁才接触相关方面的性知识,而正式像瑞典等西欧国家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80%是在12~15岁。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电视等传播工具的普及,性早熟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而我国显性的性教育课第一次开设是在初中,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健康发展。据国务院艾滋病工作委员会防治办公室透露,截止2007年4月20日全国累计报告有203,527例HIV感染者,其中接近50%为性传播。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评估表明:截止2009年底,估计我国现在存在活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而联合国规划署调查发现全世界3,860万(截止2005年)艾滋病感染者中又有50%以上为15~24岁,这些巨大的数目更彰显了当今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2]。

1.2 青少年性教育多以社会间接影响为主,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呈畸形发展态势

当代中国青少年的性教育具有这一特点,一直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境地,树立正确的性教育观已势在必行。据抽样调查大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85%来自网络、黄色刊物,小学生接受正规性知识等健康生理教育仅为6个百分点,仅有25%的大学生接触过正规的性健康教育。这无疑给我们防控的重点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互联网等媒介和现当代的中国性教育构成了一定的正比关系且性暴力、各类“门”事件频发,当代青少年性犯罪事件频发,进而给社会秩序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1.3 中国性教育一直处于系统性差、模糊性的状态,中外、地域差距明显

从世界范围来看,瑞典于1942年便开始了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芬兰也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逐渐建立了较完善的性教育制度,而日本更是形成了文部省直属的教育系统和民间团体相结合的性教育模式。而作为有5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直到1994年5月才终于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性学学会,系统性较差;农村一直是性教育的薄弱地带,据2002年10月《羊城晚报》报道,湖南一农村少年竟然由于性无知酿发“自宫事件”,2004年四川乐安市千佛镇一少女因初潮被讽而变疯。2009年12月份在内蒙古一小学的调查中发现(样本100人)有65%的小学生竟然认为自己是从河里捞来的、捡来的,只有10%的孩子知道自己是父母生的,25%的学生出于不知道的状态,这对我们科学化的性教育无疑是一种严重的阻力。

2 解决性教育的途径及措施

2.1 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要区别对待、抓住重点、提高意识

2.1.1 适当提前设立性教育课程,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应该适当提前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的年龄,改变传统的将生理等相关课程设立在初中的做法,将性教育课程开到小学乃至幼儿园。学校可以设立秘密信箱,有些难以启齿的话通过信箱让相关老师进行解答,这避免了学生因为害羞而难以启齿的情况。而农村一直是青少年性教育的盲区,学校部门要抓住这一重点逐渐扫除这一盲区,给农村地区的孩子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要加强城镇青少年相关的性教育,坚持有重点、分类别;同时要加强性教育相关方面的意识,帮助青少年去树立科学的性价值观。

2.1.2 学校性教育应当辅之以隐性课程 目前,我国各级学校开展的性教育效果并不尽人意,因为其主要内容是禁欲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只教给学生生理器官的名称、位置和解剖功能,以怀孕和感染性病的危险来劝阻青少年不要参与性活动,以此压抑青少年的性冲动[3]。因此,我们在这里倡导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开课方式。对待小学、初中的青少年学校性教育,要以显性课程为主隐性课程为辅。这里所谓的隐性课程是指学校和社会结构以及学校正规课程有意或者无意地递给学生的价值、态度、信仰等学习经验。这既避免了相关课程间的冲突,也提高了课堂的活跃度,对待大学生则要多方式多渠道进行,这是由大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对他们而言,树立科学的性价值观、责任观显得更为重要。倡导积极科学的生活方式,远离不良场所。

2.1.3 教育人员应该具备相应的生理和心理知识 学校应该切实考核相关教师的资历,提高教师对这一方面的重视。所谓其身不正何以正人。加强性教育等相关方面的培训,我们最担心的也即相关教师是否具备这方面的教育能力,是否具备性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推动我国青少年的性教育建设的积极科学进行,进而培养我国合格的社会主义生力军,培养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2.2 政府部门以及司法部门应该密切配合、科学指引、加强监督

2.2.1 政府应致力于建设科学的性教育体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如果想要解决好青少年的性教育问题,是离不开政府部门和司法部门的密切配合的。由于我国的性教育系统性一直不强,各地区各自为战,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经济发达地域和经济不发达地域的密切协调,共享各自的经验成果。要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性科学教育体系,建立从教育部、省直辖市教育局到镇教育局的科学引导体系,同时要坚持以地方为主,充分发挥各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

2.2.2 规范文化传播内容,构建和谐精神文明内涵 加强相关教材体系建设。执法部门加强对网络色情、黄色书籍等传播媒介的监管。主席在1996年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21世纪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互联网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影响力,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是其获得各类性知识的渠道。依法打击各类不良信息的传播,关系到整个性教育健康发展的大局。

2.3 家长应作为教育孩子的主体,经常沟通、合理引导、适度管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也是伴随他一辈子的温馨港湾,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健康科学的性教育可谓与父母的性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调查显示父母缺乏科学的性教育态度、能力是导致当代青少年性教育严重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4]。对于小学生、初中生来说,家庭性教育一直处于严重缺失的尴尬境地。家庭、学校、政府部门三者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各自为战、缺乏协调性,这也是有些性教育政策积极作用长期不见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父母则要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我国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提出的相关性问题感到害羞或者感到难以启齿,而这一现象由于家长较低的知识水平、消息闭塞等原因在农村显得更为严重。作为家长当孩子提出相关问题是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要尊重孩子的说话的权利,不能孩子还没说完就一口回绝,必须满足其对相关事务的好奇心,防止影响其未来的健康发展。比如对其看见的相关电视节目的镜头给其恰当的解释、购买相关的科普读物让其了解相关的性知识。

3 结语

21世纪是知识的世纪、信息的世纪、科技的世纪,更是教育的世纪。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类社会问题,而青少年的性教育缺失一直是制约我们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一重要因素。如何趋利避害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所谓“操千曲而后晓生,观千剑而后识器。”正如1926年1月鲁迅在《新女性》说的一句话“要风化好,是在解放人性,普及教育,尤其是性教育,这正是教育者所当为之事”。我们要借鉴西方国家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推动我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巨大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美玲,徐晓阳.青少年的性教育及同伴教育[J].中国性科学,2010,19(9):27-31.

2 陈艳.电视在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干扰与辅助功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16):159.

3 章立明.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健康教育与性别教育[J].中国性科学,2010,19(4):9-11.

第4篇: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基础素质教育 重要性 系统性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指青少年基础教育过程中,注重那些最基础的、可操作的知识内容及技术要求,培养青少年形成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价值观的教育。教育作为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的基础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只有把今天的教育办好,才能在未来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在未来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

1 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 各国都重视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

青少年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教育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是能否占领未知世界的有力保证。世界各国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保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都纷纷进行教育改革。美国早在1985年就启动了延续到2061年的普及科技教育的2061计划,这一计划的核心内容就是实施让美国的儿童充分学习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基础教育,使其成为21世纪的主人;日本在1984年就组织了临时教育审议会,进行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韩国政府在1995年5月公布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方案,从而建立起迎接21世纪的“新教育体制”,以“确保技术国和文化输出国的地位”,力争在21世纪使科技水平赶上西方7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世人的共识。

1.2 我国发展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青少年达3亿左右,我国青少年教育是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群体教育工程,不仅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性工程”。然而,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挤压。单纯地看重分数,看重智育,把德育、体育、美育等置于薄弱地位的教育已经成为压在教师、学生身上的精神枷锁和沉重负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阻力。因此,实施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把青少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的核心任务。

1.3 发展基础素质教育符合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性特征

近些年来,人类学、认知科学、发育心理学、神经科学等研究表明:脑的发育受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既和基因有关,又和外界的刺激有关。在出生之后的最初几年中,给儿童创造良好的环境十分重要。同时,儿童早期的经历对其认知能力、情绪控制力及脑组织结构的建设等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青少年脑的可塑性是最好的,是功能发展的最佳时期[1]。这些都说明青少年时期实施基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是“人可持续发展” [2]的基础,影响着以后人各个阶段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2 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必须贯穿于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创新,并探索出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素质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摒弃那种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唯一标准的方式。而要积极支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证。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对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观念都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加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虽然不再把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业绩的标准,但教师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教师已不仅仅为学生的分数负责,更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负责。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师的作用不断扩大,教师的角色将从信息源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辅导者。并为花费最少的时间赢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教师除了传授已有的知识外,还要具有创新精神。要改变过去那种把教育看作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育观,建立新型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开放式教育观;要改变那种在课堂上灌输式单向传播的落后教育模式,自觉地应用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化等教育手段。而且在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学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对有缺点和犯错误的学生,不要歧视,而是鼓励他们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推进基础素质教育,需要广大学生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否则是很难奏效的。家长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特殊纽带,家庭教育作为青少年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则以身作则,在子女面前树立榜样;二则对学校、对老师教书育人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在子女成才问题上,广大家长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对子女寄予过高希望,同时要扭转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许多家长虽然赞成教育部门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具体到自己的孩子,等到考大学时,又拼命加重孩子负担,又是请家教、开小灶,又是买辅导材料、找补习班,把子女搞得晕头转向。而对子女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有些家长则很少关心、过问,甚至麻木不仁,这是不正确的。

推进素质教育,搞好青少年的基础教育,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要切实保证青少年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等部门与教育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那些只顾牟利、无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形成合力,学校、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作出努力,并且注意搞好相互间的配合。

3 实现青少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正成为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如何使我国的青少年基础素质教育切实可行地开展下去?怎样才能使青少年学生学有特色、教师教有特色、学校办有特色?值得深思。现就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途径提出设想。

3.1 转变教育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前提是转变教育界内外,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把认识统一到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上来,统一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同时加大素质教育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对青少年的基础教育的认识统一到淡化选拔意识、增强普及意识、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学生家长不要把升学率和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

3.2 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

逐步建立、完善以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和学校管理制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如何正确评估学校,是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发挥导向作用的重要方面。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必须改变旧的评估体系,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全面体现教育方针的评估标准和办法,发挥教育督导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逐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

3.3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学校的领导干部、教师集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是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关键。要搞好学生的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校长、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一支素质高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经验证明: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好一所学校。因此可利用现有的各地教育学院,举办素质教育寒暑假教师讲习班;组织网上远程教学、录像教学等,促进广大教师参与商讨对策。

3.4 制定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标准

可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机构领导,尽快组织有关的大学、中学和小学和有关的研究机构,参考国外经验,根据我国国情,编撰出一套我国在21世纪进行素质教育所应依据的最权威的教育标准和阶段指标。

3.5 深化我国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21世纪中小学教育最必需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性纲要,不求教给学生太多的知识,而要引导他们掌握最必需的基础知识,并增强能力。改变目前对中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要求偏高、内容偏多的状况,努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把最新科技成果的基本原理,加入到学校教学中去,同时特别照顾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科学转化为学科。鼓励大学和社会各界要支持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全社会都应关心和支持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人力优势,应借鉴美国大学支持基础教育发展的做法,帮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这样做,不仅可加强我国大中小学之间的关系,减少脱节现象,对于选拔优秀生源也有益处。同时,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科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在中小学校精心策划、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才能引领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必要的科学技能,了解科学的方法,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注释:

第5篇: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科普教育 实践探索 创新

1目前对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现状

科技馆以展览教育为主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为我国的科普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就贫困地区来说,青少年活动中心或科技馆都还是一种奢望,因此科普活动比较单一。

贫困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科技知识土壤贫瘠,是科普活动的薄弱环节,更需要“科普扶贫”、“科技下乡”,进行“科普希望工程”,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除增加那里的科普投入外,中小学生可由专门的科普工作者组织科普宣传团队深入边远郊区进行科普教育下乡宣传,增强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有条件的地区可新建科技馆等科普单位,进行科普活动的定位宣传,以缩小“城乡差别”。

认识到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必然能打造出解决问题的钥匙,用来强化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系统工程,使之成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科教兴国战略的起点,因为它关系到农村贫困地区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和两个文明建设。

2创建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意义

模式创新是实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关键。构建一种能够结合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产生引力、动力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力的科普教育机制,使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自觉投身于科普教育,必须进行模式创新。要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并集成应用。有效地将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课程教学、互联网络、大众传媒、科技馆所等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家长、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普合力。突破传统教育观念,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依据城市、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科普对象的独特性、情境性、丰富性和社会性特点,制定多元化、多样性的科普教育新模式。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科普新模式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抓中小学正规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和探索对青少年的校外科普教育,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通过科普活动纠正学校科学教育的某些缺陷。“经济是今天,科技是明天,教育是后天”这一浅显语言深刻地描述了经济、科技、教育的三重关系。我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之所以至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根源就在我国教育、科学技术水平较低,国民的基本素质较低。为了适应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要求,更要重视通过教育改革,加强在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大面积推进科普教育的力度,探索和构建新的教育模式和运行机制。

3.1国内外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基本组织方式

3.1.1 学校主导型

学校组织各种科技类选修课、活动课、科技兴趣小组及科学俱乐部,开展各种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如指导青少年阅读科技书刊,收看广播电视的科技节目、科技电影,参观科技展览,访问科技专家,组织专题讨论会、课题研究、科技竞赛、学科探秘、科技制作、种植养殖、发明创造等活动。美、英等国教育界普遍认识到,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

3.1.2 科教交融型

基础教育课程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站在战略性的高度上,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著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61计划,针对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要通过中小学整个学习过程反映技术已渗进我们的生活,要求学生采取实验和亲身体验的方法,随着从幼儿园到第12年级而不断增加其深度。

3.1.3 社会与学校互动

校外教育机构和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为科技爱好者组织相应的活动,利用假期举办综合的或专业的科技夏(冬)令营,组织青少年进行学科竞赛活动,组织各种科技参观、考察和实验活动,组织短期研习活动等。科技团体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使一部分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探索的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直接得到向著名科技专家咨询学习的机会,在科技专家指导下进行高层次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组织社会多种科普资源,使之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是国外科普教育值得借鉴的模式。

3.1.4 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

信息技术引入学校,运用于教学,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将日益淡化,学生也将更多地自主学习。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借助互联网方便地进入学校,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美国能源部门把计算科学纳入中学科学教育,实施了一项称为“超级计算探索”的计划,该计划支持开发了许多计算科学学习资源。比如让若干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共同登录因特网进行科学探究。华盛顿大学为帮助中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专门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演示项目用于课堂教学,它还帮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虚拟生态环境等虚拟现实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科学工作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既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各种环境下感受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又更加重视让科普教育进入中小学教育主渠道,从而拓宽了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实施途径,初步形成学校、科技界和社会各界联手,大面积实施科普教育的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对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模式创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 探索和构建科普教育新模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重视能源环境、生态,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是一项从儿童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大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探索创新并构建能够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融科学课程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科学可行的科普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

3.2.1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本模式创新

以科普的层次理论为指导,结合教育部“新课标”,研究和探索如何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学校教育单纯传授有限知识的做法;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水平,分层次分年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研究科学素养教育进入学校正规教育的渠道和途径,组织有关学校进行科普教育的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实验。利用课程进行科技教育,开展校内大型科普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环境。

3.2.2 青少年科普教育校外模式创新

以协同理论为指导,探讨如何构建学校科普教育的开放系统。即:实现及时跟踪最新科学发展,科学课程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学校科普教育,学校教师和学生接触科学研究和实践;学校师生与科研人员的互动,课程教学与社会科普资源教育的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协调发展的自组机制。

3.2.3 青少年科普教育信息化模式创新

以信息化理论为指导,利用教育部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契机,探讨如何利用“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组织教师开发和整合网络科普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对科普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在网络教学的新形势下,如何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开展适当的科学研究活动,树立主动学习和合作研究观念,促使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向更加科普化的方向发展。

3.2.4 不同地区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以哲学、经济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根据经济发达、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探讨城市、城镇和农村等不同学校的科普教育分类模式,重点研究如何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实现大面积进行适当地需要的科普教育模式,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对封建迷信糟粕的抵御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2.5 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创新

中国大部分青少年在农村,促进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是青少年科普的重要方面。农村青少年科普学校—社区—家庭协同是农村青少年科普的基本特点,要结合农村教育改革,探索如何把科普知识的传播与实用技术的培训有机结合,提高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创业能力。要充分利用农村的特色养殖、种植的便利条件,开辟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供青少年观察、研究。使青少年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的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结论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提升全民族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青少年科普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基础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及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因此寻找我国中小学科普教育落后状态的症结所在就是把科普教育的效果,最终落实到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形成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与创新的科普教育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第6篇: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社会 对于社会而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在青少年性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在信息化的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知识的爆炸使全世界范围内的沟通成为可能,中国传统的禁欲主义在年轻一代心中已不再占主导,各种与性有关的文艺作品、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纷纷亮相,网络时代互联网的不可控性也成为青少年走入性误区的罪魁祸首。所以,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性观念,努力创造适于中学生的良好性教育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的监督管理,加强“扫黄打非”;大众传媒也要考虑公众中有低龄观众,尽量避免在黄金时段播放少年不宜的镜头;在对待青少年婚前这一问题上,新闻舆论要有积极、健康的导向,以引导青少年向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为了社会的安定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家、社会应该高度重视,明确性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教师科学的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并尽快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参考国外开展的优秀性教育课程,例如瑞典的“避孕教育”,日本的“性指导”,联系我国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中学生性教育的模式,通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能力协作,不断调查与研究探讨,实现最适合我国中学生的性教育。教育部门、卫生保健部门、宣传部门等部门要突出主导地位,引导媒体杂志、专业的性教育出版刊物等开展科学的性教育,要注意、注重性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减少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对青少年的分割和误导。国家教育部门应该以地区为单位,以年级为阶段,在综合考虑人文环境、年龄等因素的情况下,统一编制符合青少年成长的新教材,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强化性道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以及自我约束、自我尊重和自我防护的能力;在相关课程中增加性病、艾滋病等内容,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性生理及心理知识等。

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加入到中小学生的性教育工作中来,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不仅可以解决学校行政管理层面难于聘请专职性教育教师的问题,还可以充实性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妇科医生可以从医学的角度科学地讲解人体的生理结构,性别差异、性发育、、避孕等知识,让学生自己的身体发育,认识到过早对发育中的学生身体的伤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从传染病,如艾滋病、性病等角度不恰当的或过早的对青少年的身体危害;心理援助工作者可以从心理疏导和认知澄清的角度,讲解过早、性分割等对中小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让学生正确认识和萌动的笥;公安民警等可以从自我保护的角度,向学生讲解如何防止陷入害的困境,遇到害如何自我保护等知识和技巧。而计划生育部门,除了开展性道德宣传教育,提供免费人工流产手术以外,同时还需要开展青少年流产后服务、咨询和流产后避孕等指导工作。建议由教育和卫生部门联合设立青春期教育服务专门场所,建立青少年健康信箱,开通青春期热线咨询电话,定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讨论,为学生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疏导渠道,在培养与锻炼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使青春期学生的性心理能够正常发育成熟,更好地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二、学校 学校本就是育人之地,在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忙于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想一想学生究竟需要些什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在如今信息发达畅通的社会,学生无法回避地会接触到大量有关性的信息,遇到与性相关的问题,如果没有学习地相关的性知识,学生很难进行正确的辨别和对待。因此,学校要意识到性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要正视并重视性教育问题。学校要有系统的性教育课程,而且应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学校在开设性教育课程时,应当注意要针对各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系统科学地进行,不能应付了事,也不是要求一蹴而就,要进行科学的渗透。除了已经开设的专门性教育课程之外,任课老师还应有意识地在各学科教学中科学地渗透性知识,例如生物课中渗透性生理的知识,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性道德、性伦理的教育等。利用有关部门开发并编制的科学、系统的学校性教育教材、参考书,理性行开展性教育。青春期,作为人一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在性教育的历程中也扮演着无比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进行性教育,它的教育目的、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也应该按照中学生青春期阶段性、过渡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性教育要强调阶段的适时,内容的适量,教法的适度。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如果学校确实不能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外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学校没有编制和经费聘请专职的性教育教师,可以对其他相关岗位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性知识专业水平,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三、家长 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父母有着相当大的责任,不能一味推向学校,这是不负责任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性教育也是如此,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对性的问题一直讳莫如深,对待子女的性教育也基本采取不重视、不关心的态度。但是性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对性知识的需求和渴望的青少年,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性教育可能会给青少年造成性刺激甚至诱发不当的,还有许多家长自身也缺乏性知识,缺乏对性教育的正确认识,也就更无法谈对子女的性教育了。为了孩子的成长,中学生的家长必须转变观念,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孩子们的性健康教育中来,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自己的“性成熟”,树立健康健全的性道德。在家庭教育上,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子女成才观,不仅关注子女的文化知识学习,更要关心他(她)们的身心健康;在与学校的互动上,多与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子女在性道德教育方面的情况,若出现问题,积极配合学校解决;另外,家长应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性道德建设方面做出表率。

第7篇: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一、活动中心的优点

与正规的学校教育有所不同,活动中心较为重视培养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在开展素质教育时,活动中心有哪些优点呢?

1.全面性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有着较为齐全的教学设施和强大的师资力量,这就使得在素质教育活动中能够更为全面地培养青少年的各方面能力。在这里,青少年能够享受到较为全面的培训,从而使自己的整体素质有较大的提升。

2.公益性

活动中心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全体青少年,其中的教学设备都是免费使用的,旨在让青少年走进这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体现了社会的公益性。青少年可以单独过来学习知识,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过来接受教育,还可以跟父母一起来体验学习。特别是在一些节日中,活动中心还会组织辩论赛、展览等活动,吸引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

3.娱乐性

在活动中心,始终都将寓教于乐的原则摆在第一位,让学生摆脱传统教育那种枯燥无味的学习,进而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在游戏活动中提升能力。

二、在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的作用

1.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能力

活动中心对青少年的科技、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进行均衡培养,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让他们在琴棋书画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还能够对科技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这样就能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提升,为将来的良好发展打下基础。

2.提升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现如今,各国的竞争形势愈演愈烈,不管是军事还是科技抑或是文化都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而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只有人才济济,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活动中心旨在培养全能型的人才,在素质教育上也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样就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综合性优秀人才,这些人才能够促进我国文化、科技、经济、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1.达到科技和艺术的相结合

因为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老师主要以理论知识的讲述为主,所以在活动中心的教育体系中,就应该将科技和艺术的教育摆在首位,争取让青少年学到一些学校里所没有讲述的知识,从而促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然而部分家长认为科技和艺术是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科目,还会造成青少年思维混乱。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因为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会带动艺术的提高,而艺术的提高也会促进科技的发展。现在的科技发展逐渐融入了艺术表现,而艺术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虽然强调科技与艺术相结合,但是一定要与时代的发展相符合,因为只有顺应时展的科技与艺术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这就要求在活动中心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时,要将科技和艺术相互整合,并为学生创造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览,让他们学有所用,以便今后更积极地接受和参与活动中心的素质教育活动。

2.要重视文化建设

在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其实际是对学校教育的一个延伸。不能因为青少年在学校已经接受了文化教育就忽略文化建设,要在他们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去开展素质教育。进行文化建设可以利用文化中心的围墙,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丰富多彩的墙面文化可以给他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而且可以增长他们的知识。这样就能在活动中心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平台。

3.建设实验基地

第8篇: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徐特立;德育;集体主义;国民公德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67-02

徐特立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也曾经是、田汉等人的老师,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徐特立从18岁就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对我国的教育理论有着极大的贡献。1919年徐特立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并考察了德国和比利时的教育。1940年他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通过实践首次提出了教育、科研、经济的“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他认为在教育方面的投资是有回报的,即教育具有生产性。1992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为徐特立纪念馆题词:一代宗师千载楷模,当今圣人万世师表。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德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一、徐特立德育思想的内容

徐特立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其长达73年的教育生涯中,德育一直是他教育理论中的重中之重。他不仅对中国的德育有所研究,也借鉴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德育方法来完善自己的德育思想体系,因此他的德育思想是科学的教育体系。他的德育内容为我国普通学校的德育规定了明确的内涵,为今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础。徐特立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以下做出详细说明。

(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是生活实践的结果,由于青少年生活经历较少,阅历不够丰富,他们的世界观普遍处于发育、形成的时期。正在形成的事物比较不稳定且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面对各种世界观时缺乏辨别的能力。徐特立在延安时期就世界观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的改造,对人的认识,对人的改造,这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认识也即宇宙观、人生观。”1949年他在发表的《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一文中指出:“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去处理他们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可见徐老先生对人们尤其是对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的建立极其重视,他提倡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来引导青少年。

(二)政治与思想教育

徐特立认为,每个人有不同的宇宙观。如果宇宙观一旦形成,已成型的宇宙观就会转变为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便成为他一切行动的动力,从而形成这个人的人格。他教育青少年学生应该“树立革命的人生观”[1]。树立革命的、科学的人生观是徐老先生政治与思想教育的核心。

1.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一个人世界观的集中体现便是理想,理想体现了人们所选择的方向和今后要走的道路。因此,徐特立教育青少年学生“要有伟大的人生目的,要有革命理想和信仰。”当腐朽的剥削制度还在我国存在时,青年的任务是剥削制度,途径是革命。人民政权建立起来的时候,青年的任务便由革命转为生产。如今,青少年也应担负起时代的使命,为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2.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其原则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为最高标准,它和个人主义是完全相对的。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时,徐特立教导青少年在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应当先考虑集体利益,这是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处在集体之中,只有集体利益得到了保障,个人利益才能够发挥,两者并不独立存在而是息息相关的。

3.“五爱”国民公德教育

公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它是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公德教育也是当代学校德育的重要部分。1949年我国政治协商会议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为我国国民公德的准则。“五爱”国民公德的五项内容其实也是徐老先生德育思想的具体化。1982年,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修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4条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这里把《共同纲领》中规定的“爱护公共财物”改为“爱社会主义”,这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其实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徐特立就提出了要对青少年进行“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的教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话语。共产党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人民安定、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有些革命先烈献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4.培养学生和谐健康的个性心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炼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由此看来,在培养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他们的个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忽视。徐特立早先就倡导教育者“应当培养敢于发挥其个性,动脑筋辨别是非,有主张,有试验,有创造,有行动的青年”。他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能动性也称主观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人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够有所作为。

二、徐特立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1913年至1919年徐特立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教育学、各科教学法和修身等课程的教师期间撰写了《教育学》、《小学各科教授法》等著作。在他的《小学各科教授法》中提出的“修身科”,就是现在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和中学的政治课,他也是首次提出的人,足见徐老先生的理论体系对当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影响之深远。他指出“盖小学所授各科,莫不有关德育,然各科均有特定之目的,对于德育只可谓有间接关系。唯修身科则直接以陶冶情操、育成品性为目的,是修身科之特色,亦所以居诸教科之首也。”徐特立先生称“德育居诸教科之首”,这指出了德育在教育工作中应占据的地位。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关于教育方面所提出的口号正是具体化的特立的德育内容和目标。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徐特立认为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要从小学生教育起,因为世界观并非朝夕形成,而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德育工作者可以将集体主义、群众观点、劳动观点等无产阶级观点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渗透、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反动思潮的侵蚀。

除此之外,徐老先生还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当代青少年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长,面对许多现代社会观念的冲击,他们往往在各种各样的选择前充满的茫然和迷惑。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许多青少年认为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而眼前的利益更为重要。2012年5月4日,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同志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对当代青年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希望广大青年坚持远大理想。同志的重托和徐老对青少年要树立崇高理想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在党的十报告中,同志再次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这些都表明徐特立当年的德育思想当今仍然适用,仍然要以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来引导青少年。

(二)“五爱”公德教育的当代价值

徐特立早在新中国成立前提出的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内容的“五爱”是他德育思想的根本立足点,发挥主导作用,对现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仍具有重大意义。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突出了“五爱”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地位。如今我们大力发展我国的经济,而经济建设必须有稳定的政治保证,否则经济的发展是不会长期稳固的。

(三)培养当代青少年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徐老先生强调要培养有个性、有创造性的青年。这一德育观点为当今教育者培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只盲目地接受知识不去主动去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这就是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个性,以自己为主体进行学习。当今学校都在提倡题素质教育,它区分于应试教育,除了能力的培养以外同样也注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等。

德育经常被称为“灵魂”“核心”“重点”等出现在中央、省市、学校下发的各类文件中。现今青少年所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以往有较大不同,因此他们的性格、心理特征也不尽相同。一些学校德育的指导方向并不明确,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面而忽视了其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者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没有与时俱进,和现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背景不符,这样教育适得其反,造成个别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康,这都是青少年德育所存在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应以徐特立的德育思想为指导方向继续使德育发挥其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第9篇: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寻求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1、青少年思想教育整体性不强。

目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健全、不系统,尚未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的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重点的理想教育、以近代历史和党史为重点的革命传统教育、以讲道德、树新风为主的道德教育、以法律规章为主的法制教育为具体形式的学科教育,以及独立、自强、拼搏、奋斗、爱国、创兴等较为科学的一整套青少年思想教育系统。

2、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社会参与

有些地方基层党、团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上级的精神贯彻执行不到位,形成上热下冷的不正常现象。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只有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才能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积极效果,进而满足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实效,达到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的目的。

3、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方法

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了青少年缺乏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有些家长自身道德水准不高,无形中给青少年造成非马克思主义、非科学的影响,错误的引导了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些不科学的方法,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自卑、自私、封闭等不良的性格。如果家庭教育方法错误,青少年心理健康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在激发创造力的同时亦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工作压力使青少年感到精神压抑。党政机关内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心理和生理都还未发育定型的青少年们。

5、校内教育导向的问题。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学习的摇篮。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片面追求应试,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应试教育,只看学习成绩单,而忽视了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完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完善青少年思想教育大体系。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在以学校为龙头的基础上,家长、社会有关方面要相互协同。在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了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就要从思想教育体系建设入手,对现有青少年思想教育情况全面掌握,结合青少年思想教育建设实际,积极建设并完善青少年思想教育体系,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指导。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分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很强,因为其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合体。

1.从青少年学生群体来说,其积极的一面是: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努力勤奋、乐观向上,追求科学知识的热情较高,其消极的一面是:少部分青少年学生有政治信仰多元化和模糊现象;2.从青年职工群体来说,必须突出教育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同时引导青年职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统一起来。

3.从青年农民群体来说,主要存在着思想落后保守、缺乏长远眼光、团队意识不强、缺乏组织协调等问题。另外在当代青年农民身上也体现出善良淳朴、务实勤奋、崇尚新知识等新特点。因此,需侧重引导青年农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做“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和生力军。

(三)高度重视家庭基础教育。首先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然后就是“言传身教”。要培养青少年做一个有着基本做人的道德和高尚情操的人。每个青少年即是家庭的未来,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明天。只有每个家庭教育都有着对国家、民族、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做好每个阶段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社会才会形成关心青少年思想教育、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不断总结创新教育方法。总的来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联系热点问题,贴紧现实需求,坚持把学习和日常生活工作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虚功实做,才能取得实效。具体来说:

首先要坚持继承与创新,把一般号召与典型宣传、文化熏陶与精神塑造相结合,实现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向开放型、个性化、引导式转变。注意解决广大青少年的实际性和热点性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为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结合起来。

其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作为党和青少年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做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

再次要围绕青少年成长成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网络读书节”、“知识大比武”、“下基层体察民情”等。要针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开展志愿者结对、爱心帮学、就业培训、维权等多种工作。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做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深入到青少年中去,心中装着青少年,行动为着青少年,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青少年中去。

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时甚至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我们应明确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难度,要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对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满足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与改革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