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德教育范文

四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四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四德教育

第1篇:四德教育范文

一、了解学生要“深”

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深入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是教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至关重要的前提。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尽可能多的寻找和搜集学生的真实思想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才更有针对性。

了解的渠道有四个方面:

一是直接了解。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了解,在教学中直接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接受知识能力的反应和回答提问的状态。

二是定期了解。主要是通过班会活动定期对班级的情况进行讲评,在讲评中尽量留时间让学生自己评论。通过同学间评论互相认识,互相启发,互相教育。

三是随机了解。就是教师通过早来晚走和课间巡视,与学生多接触,通过聊天引导和启发进一步掌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

四是间接了解。及时听取科任老师的反映,班级干部的汇报和学生间的彼此评价等情况。

为了使思想品德教育有的放矢,教师对以上渠道获取的比较丰富的信息还要及时进行分析和整理,尤其要注意分析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不同情况,弄清是行为习惯还是某一阶段新产生的,还是偶发的,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想当然”和片面地就事论事,为因材施教提供可能。

二、帮助学生要“诚”

班主任工作就其形式上讲,应该是生动的而不是拘泥于某些既定的模式和固守已有的方法。每位教师的性格不同,每位学生的脾气也不一样,这就要求班主任切实在“诚信”上下功夫。

在班主任工作中,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让学生主动配合工作是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成功的又一关键。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想引导帮助他,必须让他们了解你,信任你。尤其是在学期的中间新接任的班主任,尽快地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感更为重要。在工作中,既要保持原来班级的正常秩序,又要体现自己的鲜明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修正,逐渐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情。

在帮助学生时如何体现真诚呢?一要诚心诚意的爱学生。二要说实话,不说假话、空话。直接指出他们缺点的同时应帮助他们找到改进的措施。三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以朋友的态度,以谈心方式同他们交心,不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四要保持一w年轻的心,经常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三、评价学生要“公”

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及时的肯定评价学生也是提高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一环。大部分学生想知道老师对他们的看法,同时这种肯定和评价又能使他们充分发扬长处,认识和改进不足。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客观公正。具体评价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对好学生要既肯定又激励。在肯定的同时定要告诫他们切忌自满,挖掘更深一层的潜力,向更高的目标看齐。

二是对较差的学生既分析原因,又包含适当的激励,使学生在这种激励的影响下决心争当先进,不甘落后。这种评价中的刺激一定要是善意的,具有可比性的,要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的愿望。

三是在评价学生时,要倡导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由消极思维转变为积极思维,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努力推动由消极面向积极面的转化。

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把学生中更多真实,准确,令人心服口服的闪光点汇到一起,使整个班级产生更大的积极向上的凝聚力。

四、自身行为要“正”

“身教重于言教”,对一名教师,尤其是对一名班主任尤为重要。因为班主任同学生的接触最多,在各方面学生自然将班主任当成榜样和一面镜子,从中找到自己行为的准则;班主任又是一面旗帜,学生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班主任还是一本教科书,学生从中学会怎么学习和做人。因此,班主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增强律己意识。自觉地把自己当作班集体的普通一员。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别人一套,自己做就成了另一套。牢记身教重于言教。

二是要增强自身感染力,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作风建设,以端正的思想作风、扎实的工作作风、正派的生活作风感染学生,引导学生。

第2篇:四德教育范文

有爱心就有工作的动力。有许多中职学生自小缺少老师的关爱,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学习分数是评价一个学生最有说服力的标准。教师把目光都放在学习拔尖的学生身上,对其他学生不够关心,甚至对于养成教育不好的学生冷嘲热讽。这使得许多学生抵触学习,敌视老师,对老师正常的教育手段也不认可,造成教育的瓶颈。俗话说:爱能包容一切。如果每位老师都怀揣着一颗爱心投入到工作中去,那么我们面对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觉,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的爱体现在行动上,不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我们的每一个眼神,一举一动中渗透着爱的情感,学生干涸的心灵就会得到爱的浇灌。

二、有耐心

中职的教育对象比较特殊,他们正处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快速变化,有的学生性格也有了微妙的改变,变得沉默寡言,自卑、压抑。学生遇到困难不知向谁求助,和谁诉说;有的闷在心里,不想打开心扉。学生在迷茫的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指点和帮助。进行思想教育不能像文化学习一样,打一个“短、平、快”,突击解决问题,它往往费时费力,需要老师的职业素养和耐心。

三、要细心

教育工作者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花朵需要花匠的悉心呵护,不能有一丝马虎。教师的工作也是如此。对人的教育更要全身心的投入,教育的对象性格多样,而且他们是动态的,有时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教师就要认真观察,细心研究每一个学生,对症下药,灵活采纳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细心不仅体现在生活细节上,更要渗透到平时教学的方方面面。只要能进行德育教育的地方,我们都要抓住机会给学生灌输健康思想、健全品格教育,这样文化专业课的学习才能有社会价值。只要教师多留心,就会做到细心,在教学环节中适时的进行德育教育,比简单的说教要更入学生的心。

第3篇:四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课程 ;教学模式 ;“四化”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58-01

一、论文撰写的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为第三批创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担任新会区中职学校德育教研组副组长及学校学科带头人,借创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股东风,有幸参加项目教学法、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SCL”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方法的培训班学习,并获益良多。2012、2013两年,我校全面推行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笔者指导的公开课获得全校一等奖,并由学校推荐为区教育局精品课程。经过对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引发出对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出路的更多思考。

二、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现状

(一)现阶段我国中职阶段德育课程设置情况

现今中职德育教育的主要课堂教学内容有《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等。按照现阶段我国中职教学教育大纲来看,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在“三个代表”重要指导思想下,运用唯物辩证主义观念去学习基本的德育教学课堂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学生通过中职德育教育课程的学习,灌输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跟世界观。

(二)中职德育教学的教学模式及课时

现阶段我国中职德育教育教学模式,大多数仍然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中只是被动接受教学所教授的课堂知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缺乏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极其容易使得课堂沉闷枯燥,使学生失去对德育教育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紧张。以我校为例,由于实行理论与实操课时的1:1课时分配,理论课的课时缩减了一半,每学期德育课实际只有20个课时。

(三)对中职德育教学的误解

一些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师觉得,中职德育教育课堂所教授的知识,并不能为学生今后找工作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很多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授的时候会产生敷衍情绪,只是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教授,空谈课本上的大道理,并没有将这些课堂理论与实际进行结合,使得中职德育教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三、提高中职学校的德育课实效的“四化”研究与应用

(一)教学理念的现代化

在传统的德育课堂理念里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更有甚者把课堂教学变成了一种教师的表演艺术。最终我们会看到两种现象,一种是上课老师的一言堂和满堂灌,另一种就是老师的满场飞和满堂跑,导致教师在课堂讲的热火朝天,学生在底下听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情况使得中职德育教学效率低下。造成德育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侧重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上分析,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整体系统,知识的学习、情感的激发和培养、意志的培养、行为的养成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德育教育的目标最终是让受教育者引起行为上的变化。现阶段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做好主导,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信任学生及“点燃”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们可以做编剧、导演或者监制,但绝不能当演员,这样学生就不是学习的主体或者主角了。一个出色的教学设计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好情景,并逐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而让学生引起知、情、意、行的一系列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上面,教师要担当好监制的角色,以保障学生的行为朝着教学的目标发展。

(二)教学模式项目化

德育课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已经开始探索多年了,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三个方面开展专题化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基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德育课,一方面承担着对中职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中专生全面发展等教育任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中专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使中专生能够真正从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具有文明生产、责任心及现场管理的意识和习惯等职业素养,以适应职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德育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方式,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效益观念、纪律观念和创业意识;培养和增强中专生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知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做事、依法做人,为实现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企业家艰苦创业、企业经营之道和经营理念、成材之路和价值取向、诚实守信和人品情操、人际关系和交往原则、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实现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引导学生正确的人文科技观,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因此,项目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原来改革的成果基础上,以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实现中职德育理论课从“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的行动教学转变,配合专业教育,服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德育课教学老师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把德育课的内容整合、重构为系列理论、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培育于一体的教学专题,强调厚德尚能,以德导能,以能强德,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实现基本理论与职业素养的结合,使德育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德育教学改革要明确德育教学专题,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依据大纲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确定德育教学项目化内涵与范围。职业教育项目:主要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诚信做人、办事认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履职素质教育。整合教材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等,在中专一年级上学期安排30课时教学。公民教育项目:主要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环境教育、民族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整合教材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和《经济政治与社会》,在中专一年级下学期安排30课时教学。健康教育项目:对学生进行性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和远离教育。整合教材主要为《心理健康》等,在中专二年级上学期安排 30课时教学。财富教育项目:对学生进行商品经济、个人理财、经营管理、货币消费、廉洁教育、财产关系教育。整合教材主要包括《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在中专二年级下学期安排30课时教学。时事政治项目:结合重要纪念日和国内外大事进行教育,每学期安排 3~4 课时教学。教材进行整合后,教师要充分加入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内容,扩充教学容量,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把专题讲授和实践项目按照任务驱动来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摒弃纯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而是按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堂演讲、观看红色经典影片等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以专题研讨等方式带动学生预习和课外实践,引发学生对理论深入探讨,并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促进“知、情、意、信、行”的统一。根据职业岗位素质要求,从学生成长成才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入手,通过面向社会“职业人”的角色定位,到职业生涯中法律问题的解答以及学生顶岗实践中职业行动目标评估这一精心设计的序列化实践项目,采用“指导实习实训、社区服务、社会调研、参观考察、专家讲座、延伸教育”等方式,充分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培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其个人人格,使中职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能够迅速既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又具备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职场所须得生存和发展的技能。

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对整个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工作量是非常在的,依靠上课老师的“单打独斗”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有一个有力的工作团队作为支撑,例如教研组或者项目组进行集体备课。再者,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放手让他们自主探究。项目教学是开放式的,不要求学生只利用课堂教课时间进行学习,这不失为解决中职学校理论课时不足的好方法。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创新精神方面较其他教学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教学评价机制多元化

中职德育教学长期以来的教学考核办法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然后划出考试的重点,学生课下复习知识点,考试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阅卷中评知识点,最终决定学生德育课程的成绩。这种考评方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课程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德育课程成绩评定应该是要以学生的知识还有能力的结合为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查。教师需要使学生进行开卷跟闭卷相结合的办法,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教学中具体的调查报告研究、论文讲解等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中职德育教育的教学作用。

(四)教学策略生活化

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为生产生活服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中职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生活”的原则,因而中职德育课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教学,就会让德育课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提升,课堂就会焕发光彩,课堂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4篇:四德教育范文

德育课堂 案例教学 环节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崭新的教学形式,广泛运用于法学领域、医学领域、工商管理学领域、师范教育和中小学师资培训领域及中学基础学科领域。就德育课堂而言,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宗旨,根据德育课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政治、经济、法律、职业指导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根据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出了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即教师导向,展示案例――学生思考,分析案例――集体交流,讨论案例――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一、教师导向,展示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引入阶段。上课时,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常见的案例呈现方式有:给每个学生印发一份文字案例;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黑板上;教师念案例;教师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案例;教师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者学生自己表演案例。因为在课前准备中己经把文字案例给学生,所以最好采用后两种方法来呈现案例,会增加案例对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二、学生思考,分析案例

根据案例篇幅的长短、难易程度以及教学时间的整体安排,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阅读案例,浏览教材,深入思考案例的整个过程、具体细节和相关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明确自己的见解,写出自己的案例分析报告。这是案例教学的基础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己以往的相关经验,消化分解案例所提供的所有信息,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在有效的案例教学中,这个环节需要向前延伸,也就是在案例教学准备时,学生要提前认真研读案例。

三、集体交流,讨论案例

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即集体交流,讨论案例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主要是集中集体的智慧,达到问题解决的最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借鉴能力。集体交流有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两种形式。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4~6人,每组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小组中每个成员可以按老师提供的案例讨论问题的顺序简单的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难点供同组内的同学讨论、补充。注意在小组范围内不一定要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其理由充分,每种意见都要允许。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到各组的讨论中进行引导,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并且谈话内容应与讨论问题有关。在讨论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讨论时往往背离主题或在一些枝节上纠缠不休,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本意,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纠正,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的思路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讨论时间。每位成员的发言时间不能过于冗长,内容要清晰、简洁明了,以免其他成员丧失倾听、思考、发言和沟通的兴趣,影响讨论的继续进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最好不要有明显的倾向性的提示或提供结论给学生,因为这样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当学生讨论出现冷场时,教师应及时启发、诱导,提出新问题来活跃学生思维,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为了使这个重要环节能够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和形式化,也必须向前延伸,也就是说,要认真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2.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是案例课堂教学的高潮阶段,是确保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可由各小组选派1~2名学生到讲台前介绍本小组讨论结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组员也可以相互补充。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能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提升,但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论,甚至争吵,或者出现“冷场”、“走过场”等现象。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面临的考验最大,对教师的要求最高,当然也最能表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引导课堂讨论有序、有效进行。当课堂发言出现“冷场”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当课堂发言偏离案例主题时,教师要能够及时把讨论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当课堂发言争执不下时,教师要能够及时“刹车”,将问题暂时“存而不论”,留待课堂总结和课后再仔细深入研讨等。总之,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够保证课堂发言循序渐进,逐步深化。

四、教师总结,深化案例

这是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内化提升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证明,教师精彩的总结点评往往能够消除学生心头的疑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结点评也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因为总结点评是否精当与教师的思维是否严密明彻、语言是否条理清晰、理论功底是否扎实、教学经验是否丰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在总结发言时,不应对案例讨论结果简单下结论,关键是要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中学生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一刀切”,对一些有答案的案例可将案例真实处理情况及结果告诉学生,但重在说明处理的理由,没有答案的,老师也可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不可把自己的观点作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总结发言的分寸,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要能够做到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

上述德育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加一个环节,或者减少一个环节,也并非不可以,最重要的是达成案例教学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章福.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浅谈[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3).

第5篇:四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 道德教育

初中《历史》新教材是按照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线索编排的,它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组成了相关专题,具有显明的中外比较、前后比较的特点,富含对初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如何贯彻新课改精神和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发挥初中历史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每个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结合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历史德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翻开中国历史的画卷,到处都蕴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他们所表现出的忠贞的民族气节;现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无一不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结合历史教学进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广大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结合历史知识教学,对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对于培养他们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感情,砥砺他们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性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很好的时机。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明白,我国灿烂的古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三、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依靠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力量实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历史中吸取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历史为鉴,砥砺自己,国守法、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合格的道德公民。

四、结合历史教学进行是非善恶观念教育

历史史实中既有正义的、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的优秀历史人物,也有背信弃义为人们所唾骂的、懦弱的民族败类,对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待历史人物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利用很多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品德教育,这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至于进行思想教育,那就更加明显,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应渗透在全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

第6篇:四德教育范文

长期以来,我校在市、区关工委的关怀和指导下,健全了组织机构,制订了系列工作制度,并动员社会力量也参与到关心未成年人的教育中来。目前,我校现有正式成员(组织机构成员)13人。由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许加驱担任,常务副主任则由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彭铭伍、我校退休老教师、区交警聘任交通培训员徐晓南担任,成员既有政教处主任、团委会书记等处室主任,也有工会副主席、兼职心理员、年段长、校医人员等骨干教师,还有原副校长、教务处副主任等一批优秀退休老领导、老教师。强而有力的队伍,保证了我校心下一代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几年来,关工委配合学校德育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系列主题读书征文、演讲、书画、主题班会、手抄报等比赛中,共有200余人次在区、市乃至全国获奖。

近年来,学校关工委以组织建设为载体,围绕学校工作中心,面向青少年实际,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和环保教育,立足载体,不断创新内容,在全校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系列化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 以常规教育管理为切入点,提高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实效

长期以来,我校始终把常规教育贯穿于平时教育教学与管理中,不断细化青少年学生行为规范常规,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如: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力争作到:“一诚”:诚信。“二自”:自律,自省。“三爱”:爱国,爱校,爱学习。“四禁”:禁止旷课,禁止打架,禁止赌博,禁止作弊。“五讲”:班寝卫生讲整洁,男女交往讲文明,言谈举止讲礼貌,遵守纪律讲自觉,美化校园讲己任。“六不”:不吸烟,按时就寝不喧哗,垃圾废物不乱丢,墙壁课桌不乱涂,自身安全不放松,勤俭节约不浪费等活动。

同时,我校通过紧紧抓住常规教育管理这一根本环节,从抓学生的文明礼貌、品德行为、仪容仪表、胸卡佩戴等入手,规范同学的行为习惯,在校风校纪方面取到良好成效。

此外,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校还组织青少年学生广泛收集以思想道德为主题的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座右铭、格言等,并写成书法作品;坚持升降国旗制度,精心安排好每周“国旗下讲话”活动,定时定人定内容,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充分利用重大节庆纪念日和主题宣传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如:每逢清明节,学校就组织少先队员到后山岩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并举行诗歌朗诵、演讲、同唱一首歌等活动,以寄托哀思;结合每年三月五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进一步领悟雷锋精神的真谛,如今校园里的角角落落学习雷锋的风气蔚然成风,做好事不留名比比皆是;每年“六一”儿童节,举办趣味游园活动;“五四”青年节举行历史讲座;在“法制教育宣传月”的活动中,以“三反”为重点,开展诸如主题班会、法制报告会、法制教育墙报、禁毒、反图片展等多种形式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法制意识,提高了学生守法的自觉性,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德。

同时,我们还通过征文、手抄稿、演讲、观看安全教育电教片等活动,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增强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防护能力。

二 以家校沟通无障碍为准绳,共同做好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

在家、校、社联系工作中,我校提出了“常联系、会联系,常沟通、会沟通,实现家、校、社沟通无障碍。”的工作原则,从特色着力,活跃氛围,消除家访障碍。每年期初、期中、期末阶段,各年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家访和召开家长会活动,全体教师则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三次的家访工作,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或监护人,取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校还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做“活”教育工作,如:借助吕塘戏校的优势资源,召集学生家长和相关人员到吕塘戏校观看富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高甲戏,让人们在欣赏戏剧表演的同时受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又如:借助自身擅于闽南语快板和答嘴鼓的创作特长,我校教师自编自导并辅导学生排练,分别在后村居委会和茂林居委会表演了《教育十点诀》、《一人车祸害三代》、《要学好,不学坏》等节目;后村老人艺术团也登台献上了腰鼓表演和《翔安自古好所在》、《教子歌》等优秀南音曲目,这种教师、学生、社区老人及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达到了预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此外,在活动中我们还特意邀请到社区的知名人士到会介绍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积极为社区教育出谋献策,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如新店镇的后村、湖头、东界和茂林等居委会,相继设立了社区“教育奖学基金”;邀请社区老人协会干部到校为学生开设讲座,教育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感恩教育

长期以来,我校立足“贴近学生生活,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学生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体验,做一个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实践者。学校相继举办了感恩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举行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专题版报、手抄报比赛及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发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品行,形成人人宣讲、实践回报父母养育之恩,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报答社会的关爱之恩的浓厚氛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12月,厦门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黄祥伦同志在翔安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方文群同志及区老干局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到我校就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在听取了新店中学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情况汇报并查看了相关活动材料后,对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

犹如黄祥伦副主任所说:新店中学能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学校教育,关注家庭教育,针对学生思想动态,抓准“感恩教育”主题,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教育;能坚持学校教育主渠道,通过学生感念父母的实践活动,影响家庭教育;能突破以往理论灌输的传统做法,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自我教育,这种做法很好。开展“感恩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将会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

四 以扶贫助学为要素,为青少年学生排忧解难

我校地处农村,流动人口多、留守儿童多、贫困子女多,形成了我校的“三多”现象,每年春、秋两季都有数十名学生因家贫或遭意外而面临失学的困境,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或残疾问题而失学,保证青少年都能顺利完成学业,我校关工委十分关注这“三多”对象,为此,我校关工委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帮困助学工作:一是摸清全校贫困生人数和家庭困难情况,造册建立了新店中学贫困生档案库。二是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争取单位、个人或组织、机构等对我校贫困学生、残疾学生的资助。如厦门“若水爱心社”先后资助我校16位单亲、孤儿家庭的孩子完成高中三年学杂费、寄宿费等费用,资助金额达五万多元;晨曦爱心车队资助贫困家庭的12名学生完成初、高中学业……

第7篇:四德教育范文

各乡镇司法所,各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公证处,局机关各科室:

为扎实有效推进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知荣辱、守诚信、讲道德,在全系统营造“知耻守信”的良好氛围,经局党组研究决定,今年重点开展“知耻守信”党风廉政主题教育活动。现就做好此项活动作如下通知:

一、活动目标

今年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知耻守信”党风廉政主题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司法行政系统党员干部是非观、荣辱观,促进他们诚实守信,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划清荣与耻、明白是与非、分清美与丑,讲信誉、固信仰、树信心,为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道德支撑。

二、活动内容

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县司法局“四知四守”促勤廉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司法党组3号)扎实深入推进此项活动,着力解决信仰、宗旨、忠诚、信心、作风、道德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活动重点突出“三个结合”

1、与县委中心工作结合。深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重点针对在重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环节中存在的不诚信、不道德,破坏良好发展环境和形象的行为,开展好对全系统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努力维护好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展示司法行政系统“风清气正”的良好风貌,促进招商引资以及重大项目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

2、与县纪委工作主题结合。结合“增强执行力度、保障项目健康、促进协调发展”工作主题,增强全系统党员干部执行力,保护好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和荣辱观,努力维护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局面。

3、与推进科学发展观结合。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全系统党员干部科学发展的意识,增强他们科学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促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活动内容紧扣“四个主题”

1、公忠笃信。“公”是指共同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是指现代化的理想目标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忠”是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公”是“忠”的前提,“忠”是“公”的保证。“公忠”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将忠诚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担负起对祖国和人民的强烈使命感,表现为一种内在的追求、内心的自觉、并由此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使他们为了共同的事业积极奉献、不畏艰辛,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最大的贡献。

“笃信”就是要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毫不动摇地、自觉地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固守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必胜的信心。

2、求真务实。培养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教育和引导他们提升诚实守信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讲实话、干实事,不沽名钓誉,不乱摆摊子,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要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坚持求真务实的极端重要性,打牢求真务实的思想基础。要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自觉性。

二是要让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司法行政系统的实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展工作。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真理、实事求是,不浮夸、不掩饰。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和做法,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踏踏实实地艰苦奋斗。

三是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使用党的正确理论和宝贵经验指导工作和学习。要客观地分析鉴别,与改革开放方针吻合的,可以在工作中继续使用或作为决策的依据,不能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要及时更新,与改革开放背道而驰的,要果断抛弃。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遵循中央和上级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实事求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创造性地探索改革之路。

3、言而有信。就是要让党员干部政治上光明磊落,思想上无私无畏,工作上言行一致。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言出由衷,敢说真话、实话,讲服务于大局的话,讲能做到的话,不讲大话、套话、假话,不讲违心的话。要积极践行对群众的承诺,使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自觉“立言”和“立行”。把作风建设与自己的日常言行统一起来,努力做到讲的与想的一致、做的与想的一致、讲的与做的一致。还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行,自觉遵守各项道德规范和准则,做到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弘扬正气,敢于同各种不法、不道德行为做斗争。

4、胸怀坦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光明磊落、坦荡做人、以身作则,常怀羞耻之心、敬畏之心、是非之心,毫无自私自利之心,表里如一,一身正气,牢记社会责任和使命,坚决抵制各种腐败行为和错误思潮,坚决抵制歪风邪气的侵蚀。始终保持党员干部本色,具有坚贞的革命气节。有勇气正视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有气量接受同志的批评与指正,有信心扬长避短,开拓前进。要有自知之明,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真正认识自己的公仆身份,平等对待群众和下级,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与社会生活。要始终坚持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防止政治灰尘和不良风气玷污自己的良好形象,筑牢思想和道德防线,走好廉政之路的每一步。

三、活动形式

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工作方案,不断创新载体,探索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要 综合运用好会议、座谈交流、制度建设、教育培训、专题活动等形式,扩大活动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实效性。

四、活动要求

(一)有计划

各单位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各[,!]项任务的安排和部署,切实将此项活动作为加强党员干部重修养、讲道德、守情操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予以贯彻落实。

(二)建制度

探索建立党员干部讲道德、守诚信的相关机制和制度,营造知耻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重实效

认真思考,创新载体、求真务实,扎实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四)凸亮点

力求创新,抓出亮点,搞出特色,切忌“大而全”、“形而上”,不提倡“面面俱到”、“遍地开花”。要重视和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及时归纳总结和提炼。

第8篇:四德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健康浓厚的师范性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整体、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要形成优良校风,首先,领导和管理者教师应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领导和管理者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影响和推进高师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巩固。其次,高师院校的领导不仅要起表率作用,还要积极倡导和强化优良校风的形成。第三,由于校风建设是综合、立体、全方位的,因此在校风建设时应注意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建设,三者是校风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建设好“三风”,才能形成高师优良校风。

第9篇:四德教育范文

为进一步激励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弘扬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和优秀校长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20*年教师节,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决定表彰“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优秀校长”,市教育局决定表彰“*州市师德先进个人”、“*州市优秀中小学校长”,县教育局决定表彰“*县师德先进个人”、“*县优秀中小学校长”。现将评选推荐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广泛宣传

开展“四川省师德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是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具体体现。各学校(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开展“四川省师德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的重要性。把评选表彰“四川省师德标兵”等活动作为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稳定骨干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评选范围

“四川省师德标兵”、“*州市师德先进个人”、“*县师德先进个人”教龄应在10年以上(包括10年)且仍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各级各类学校(含民办学校)教师中产生。

“优秀校长”应在从事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民办学校)管理工作5年以上(包括5年)的校长中产生。

三、严格条件

(一)基本条件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业务造诣较高的在编在岗教师。

(二)其他条件

1.“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在教师、学生中堪称师德表率,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在我省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灾救灾过程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师德先进个人。

2.“优秀校长”:班子团结,民主和协,开拓进取,积极组织和投身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四、表彰名额

中共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四川省教育厅拟表彰我县的四川省师德标兵1名;*州市拟表彰我县:“*州市师德先进个人”15名、“*州市优秀中小学校长”8名;*县拟表彰:“*县师德先进个人”100名、“*县优秀中小学校长”30名。推荐名额分配见附件1。

各片区、学校、单位在推荐“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和“优秀中小学校长”名额分配上要统筹考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所占比重,要重点向农村村小学倾斜。

五、规范程序

“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和“优秀校长”评选坚持本人申请,民主推荐,群众公认,学校(单位)决定,组织审定,并公示7天无异议后,自下而上按审批表的要求逐级审核,分级授予称号的方式进行。

六、材料要求和时限

为保证评选工作的顺利进行,各校(单位)务必于20*年6月18日(过时按自动放弃处理)前报送下列材料:

1.《四川省师德标兵推荐审批表》、《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优秀校长推荐名单一览表》(见附件2、附件3)一式三份,要求字迹清楚,表格规范(必须打印且不得更改表的格式和大小)。各级“审核意见”栏需加盖行政公章。“四川省优秀校长”人选材料,需增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中的纪检监察机构审查意见一式三份。《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优秀校长推荐名单一览表》需同时报送word电子文档。推荐人选书面事迹材料(A4纸、标题用方正小标宋简体2号字体、正文用仿宋GB23123号字体、行距30磅、打印)一式十份。要求事迹真实、内容详实具体。

2.《*州市师德先进个人推荐审批表》、《*州市优秀中小学校长推荐审批表》、《*州市师德先进个人、*州市优秀中小学校长推荐名单一览表》(见附件4、附件5、附件6)一式三份,要求字迹清楚,简要事迹详实、具体,表格规范(必须打印且不得更改表的格式和大小)。“*州市优秀校长”人选材料,需增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中的纪检监察机构审查意见一式三份。《*州市师德先进个人、*州市优秀中小学校长推荐名单一览表》需同时报送word电子文档。推荐人选书面事迹材料(A4纸、标题用方正小标宋简体2号字体、正文用仿宋GB23123号字体、行距30磅、打印)一式十份。要求事迹真实、内容详实具体。

3.《*县师德先进个人推荐审批表》、《*县优秀中小学校长推荐审批表》、《*县师德先进个人、优秀中小学校长推荐名单一览表》(见附件7、附件8、附件9)一式三份,要求字迹清楚,简要事迹详实、具体,表格规范(必须打印且不得更改表的格式和大小)。“*县优秀校长”人选材料,本局要征求纪检监察机构意见并形成材料一式三份。《*县师德先进个人、*县优秀中小学校长推荐名单一览表》需同时报送word电子文档。推荐人选书面事迹材料(A4纸、标题用方正小标宋简体2号字体、正文用仿宋GB23123号字体、行距30磅、打印)一式十份。要求事迹真实、内容详实具体。

六、组织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