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集思广益范文

集思广益精选(九篇)

第1篇:集思广益范文

后来喜欢看电视剧也是,有好看的也巴不得全家人坐在一起欣赏。

可很多时候,每个人的兴趣品味是不同,你喜欢的不一定是他人喜欢的,同理他们拉着你看的节目,有可能你看一会就打哈欠。

后来有了一些软件,有了一些新技能的出现,才发现这些很容易把有共同喜好的聚集在一起。

以前不知道弹幕这种东西,第一见到还觉得有点烦,因为会挡住自己想看的画面,还特地关了。

后来无意中去留意一下,才发现,那真的是神奇的发明之一,真的是太好玩太可爱的一项操作了。

那些直观随机的评论,就像有一大群人和你在一起欣赏,隔着屏幕,却能一起表达,分享自己的想法。

之所以觉得很棒的原因是,因为是全网的网友,那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年龄,性格,学历的人都有。可以说很多有才华的人发的评论真心让人觉得忍俊不禁,有的能让人捧腹大笑,或者拍起大腿叫好。

第2篇:集思广益范文

党的十报告专门单篇论述“生态文明”以及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环保风暴。在佛山,今年开年的第一次政府工作会议,主题就是环境保护,可见当前佛山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近期,为推动佛山环保产业发展并为政府环保决策提供经验信息,在《南方日报》主导、佛山市政府研究室和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共同支持下《佛山绿皮书》正式。在此基础上,佛山更召开了首届“环保·产业·城市”发展研讨会,众多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和企业代表共聚一堂,就佛山环保现状与难点、传统产业升级与环保产业发展等议题深入研讨,共同把脉美丽佛山建设。

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今年5月份,中国社科院的201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在内地和港澳台参与排名的293个城市中,佛山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在第八位,首次闯入前十;可持续竞争力则排在内地287个城市中的第22位。

然而,在社科院同期公布的“生态城市竞争力排名”中(这项排名主要参考的指标是单位GDP耗电、耗水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以及污水、垃圾处理率、地表水质等指标),在参与排名的287个城市中,佛山仅排在100位,明显落后于其他指标的排名。

“佛山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城市。经济的大发展,在带给人民群众富足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饱受环境污染的困扰。”主抓环保工作的佛山市副市长许国如是说。“十一五”以来,佛山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佛山的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仍然很大,如人口多、第二产业比重高、资源能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量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等,环境治理任重道远。

为此,佛山今年“一号会议”便是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会上更部署了“天更蓝、水更清”行动,以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推动城市升级建设幸福美丽佛山。在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看来,环境友好型的佛山,会有更大的创造力。

而从国内形势来看,生态发展已然成为中国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生态环境与产业经济并重也必将取代偏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保护的发展理念。这就迫使佛山的发展必须做出新的抉择,而对于佛山众多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而言,原先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式工业发展之路将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将是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环保产业发展也将赢来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

在这种潮流面前,政府、企业、民众,该如何面对并做出正确的选择?

聆听智者之音,探索未来之路

思想的碰撞,可以擦出智慧的火花,并指引未来发展方向。佛山首届“环保·产业·城市”发展研讨会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研讨会邀请众多知名专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代表、环保企业代表、工业园区代表、公益组织、新闻媒体记者等,对佛山环境保护工作展开互动式研讨,各代表对佛山未来发展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是核心

南方日报编委姚燕永:作为经济先发区域,佛山必然会比其他城市更早遇到发展瓶颈,尤其是环境瓶颈。

“佛山在环境事业上的探索,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样本意义。接下来,佛山如何解决好广大民众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佛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形成环境、产业、城市和谐发展的局面?这些都是媒体和公众关心的问题。”

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局长潘志文:“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合作与联动,是推动佛山环保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新闻媒体的报道和调研,既充分调动了公众对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也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

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来说,在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的过程中谋求环境的持续改善,并通过环境质量的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和城市升级,是我们一以贯之的理念。对于佛山这样一个制造业立身的城市而言,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核心课题。”

佛山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李康文:群众要做深刻思考,不要有问题就说政府不行,埋怨是没有用的,要从自身做起。

“现在不只佛山,全国的环保意识都很高,特别是环保维权意识高涨。但是要做深刻思考,不能有问题就说政府不行,埋怨是没有用的。比如公民都知道垃圾分类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就很难。政府做环保的决心很大,公民的决心也要大才行。”

治水,要重视管理问题;治气,技术还需加强

中山大学地理学院副院长陈晓宏:治水不是短期问题,广佛不应人为划分区域。

“佛山和广州是人为划分了行政区域,但是在地域上实质是一个整体,人为划分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就会出现协调问题。无论广州还是佛山,污染治理的技术不是根本,更突出的应该是管理问题。比如城市的垃圾收集做得好,但是城中村和农村的支涌垃圾回收就做得很差。广佛都是城市人口高密度、建筑高密度的城市,需要把整个区域作为整体加强管理,做好污染控制,通过长期努力,持之以恒。”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君瑜:治气需要加强环保技术。

“今年初北京、上海雾霾严重的时候,珠三角和佛山情况好像还不错,说明近十年,特别是过去五年佛山的大气治理做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除了挥发性有机物的状况大概不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一直在往下走,在GDP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至少没有恶化。在我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尽管可能还没达到百姓满意的程度。但是大气污染不是短期能治理好的,可能还需要二三十年的持续治理。

在环保技术能力储备方面,传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已具备相当技术,但是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的技术还需要加强。这类污染物的一大特点是排放源很多都是中小企业,小型污染源,甚至包括加油站、汽车维修喷涂作坊、家庭装修等。对这些污染源的监管难以解决,技术也有很大需求。政府的执法人员力量不够,配置执法人员这块需要加强。”

环保产业要自强,不能过度依赖政府

佛山市经信局副局长张庆云:企业要调整观点,从市场角度考虑问题。

“我看到报道称,有企业提出要像做LED一样发展环保产业,实际上就是想要政府大量补贴。现在企业还习惯于有问题找政府,一些企业还对政府的政策有依赖。国家不断发展,政策不断更新,我认为现在从上到下这么大的力度抓环保,其实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已经比较完善了。企业要从市场化的角度寻找利润空间和方向,不要把利润空间和发展方向放在政府补贴上。依靠政府补贴获取利润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希望企业调整观点,从市场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要善于用好国家政策。”

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斌:尊重市场规律,打破政策依赖魔咒。

“环保产业不仅涉及环保,它还是一个产业,产业就要符合市场规律才能发展自己,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良性发展。

过去一直有一种误区,企业一说到环保就认为会大幅增加生产成本,这种观念需要通过新技术应用来扭转。我们现在是一个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技术特点和5年、10年前的环保产业发展有很大区别,5年前企业会认为环保增加成本,实际上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通过环保上的投入来获得市场增量和环保红利,这就需要我们环保企业源源不断地研发有利传统企业的新型环保技术。只要环保上的投入能够让企业受益,企业就会非常愿意去进行环保方面的改造,从而促成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逐渐摆脱对政府投入的依赖。”

让佛山天更蓝、水更清

“未来,市委、市政府将深入实施‘天更蓝’、‘水更清’计划,继续把解决空气质量问题、水环境质量问题、重金属污染问题等,作为全市重点工作优先铺排,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办法,奋力推动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不断上新台阶。”佛山市长刘悦伦说。

面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不利现状,面对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佛山已经开始谋划应对之策。今年初,佛山编制了《佛山市天更蓝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以及《佛山市实施工作方案(2013-2020年)》,近期将正式向社会公布。这两个被分别称为“天更蓝”和“水更清”的行动计划已经基本涵盖了未来几年佛山治水治气的全部工作。

目前,佛山也正在全力抓好两个计划的细化和落实。如:列出了水污染整治三年行动计划表,将重点河涌、重点水污染整治措施和工程任务分解落实到了各区、各镇和具体责任人,并明确了具体的完成时间要求;重点整治河涌“一河一策”达标方案正在编制,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完善、农村连片整治、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第3篇:集思广益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61-2

“自学、交流、共享、提高”学习模式是笔者近两三年中逐步总结形成的一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它的形成是“自学、讨论、引导”的教学法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下面谈谈笔者的认识过程。

一、自学

1.教会学生读书。自学始于阅读,教会学生读书是自学的第一要务。数学课文与其他学科(如语文)不同,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它往往要求学生精确阅读,正确理解。在初始阶段要历经教师示范读、教师引导学生读、优秀学生示范读、学生独立读等几个阶段,使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数学教科书的要求和方法,能独立地读懂课本。

2.教会学生模仿。创新始于模仿,模仿是一种操作层面上的理解,尽管很容易让人和机械联系起来,但是模仿却是对阅读是否有效的最好检验,也是学生由操作性理解向关系性理解的基础。在教会学生模仿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解概念的本质,理解定理、性质成立和使用的条件,掌握相关问题的解题要求等入手。

3.教会学生查阅资料。从相关资料中获取知识是一项重要的自学能力。在自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及相关参考书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逐步掌握搜集、整理、应用资料的能力。当然在教会学生利用资料的同时,要反对、防止学生照搬、照抄、迷信资料,要强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使用资料,使资料为人所服务而不是人为资料所束缚。

4.教会学生整理。会学始于整理,整理是对自学和模仿过程的疏理,是知识和方法内化的表现。通过整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操作层面的理解并逐步过渡到关系性理解,使学生将单个的知识点连成线,单独的方法串成链,最终有利于学生编织属于自己的知识网。在初期,教师可进行示范性整理,逐步过渡到学生自我整理。

5.教会学生提炼。提高源于提炼,提炼是对自学、模仿、整理过程的总结,是由操作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向迁移性理解的关键步骤。教会学生提炼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比、类比、化归等方法将相同或相似的知识和方法,乃至是对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内化、同化,将纵向的知识链、方法链织成网络,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这个过程有三个关键,一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示范;二是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提炼。这里的放手至少有这样两层含义:一要放机会,二是要放时间,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将总结提炼的时间挤占,在他们看来让学生自主进行总结提炼远不及让学生多做几道题;三要多鼓励,对学生自主总结提炼所取得的成果,教师要多从正面加以肯定,因为这些成果对教师来说可能是“茶叶蛋”不值一提,但是对学生来说可并不亚于“原子弹”,是他的全新创造。因此,当学生的一些观点、方法和自己不同甚至比教师高明时,教师应大加欣赏,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6.教会学生记录。记录是自学的一项基本功,将自己的思路、想法、观点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在为下一步交流打基础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学生记录能力的培养,一开始可以设计一些规范化的表格(如合作学习自学情况记载表)让学生掌握记录的要点与方法,逐步学会记录。

二、交流

1.教会学生表达。表达是合作交流的开始,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点做起:一是按教材的顺序陈述所学内容;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内容中的重要概念、性质等;三是让学生从所学内容中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和自己的观点、疑惑、收获等与其他同学交流。

2.教会学生倾听。倾听也是合作交流的开始,准确理解他人的意思也是合作学习的关键。教会学生倾听是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教会学生倾听要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尊重他人的发言,不打断;二是听取他人发言,多记录;三是结合自己观点,多思考;四是比较他人观点,多质疑。

3.教会学生质疑。质疑是真正合作的开始,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对他人的见解提出疑问的过程。教会学生质疑要让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注意语言文明,只争不吵,做到理直而气不壮;二是要抓住疑点,有的放矢,不模棱两可,不含糊其辞;三是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合理解释自己观点,做到以理服人。

4.教会学生尊重。尊重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由于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理解水平也不尽相同,再加上学生之间的交往有时并不注意方式,难免会说出一些刺伤其他同学自尊的话来。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要中让学生明白“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思必有一得”、“三人行必有我师”、“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道理,使学优生能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使学困生也充满自信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5.教会学生尽责。合作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责任。在合作学习中教会学生尽责也是合作学习的一项重任务。教会学生尽责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做起:一是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给学生以负责任的形象;二是要让学生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不盲目从众、不懂装懂、浅尝辄止;三是要让学生有对他人负责的态度,让学生意识到在澄清他人的错误认识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提高;四是要对自己在合作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尽责。

6.教会学生总结。及时的总结就是提高,学生的进步是在不断的自我总结中进行的。在合作交流中教会学生总结的本领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自我发展的本领。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这样几点:一是让学生认识到及时总结的作用,及时总结可以梳理知识,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及时的总结可以纠正错误的认识,有利于正确认识的形成;二是要培养学生及时总结的习惯;三是要教给学生总结的方法。

三、共享

1.发挥主导作用。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主体”地位,但是却不应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宏观的调控、过程的组织、困难时的促进、成功时的鼓励,总之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2.交给学生权利。合作学习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在共享过程中教师切忌以评价者身份出现,要还学生权利。这里应包括以下的权利:一是还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二是还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权利,不以裁判自居;三是还学生犯错以及自主改正错误的权利,不急于指正;四是还学生发现的权利,不急于点破。

3.体验学生成功。共享除了共享学习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共享学习的体验,共享学习的成功。作为教师在共享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主动体验学生的成功,为学生的成功喝彩,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时,教师要讲究“稚化”艺术,可以说“你这个想法真有新意,老师还没想到呢!”切不可像有的老师说“这个方法其实还是换汤不换药,没什么新意!”一下子将学生创造的欲望扑灭;二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他人的成功,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向其他同学学习,这样同学之间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真正的合作得以开展。

四、提高

第4篇:集思广益范文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深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近日,市人社局、就业局到我区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对我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基层就业服务人员、企业负责人、培训机构负责人、返乡农民工、创业大学生代表等。调研活动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对我区培训工作具体困难、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调研结束后,我区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2018年,我区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经济发展,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提高各类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水平。一是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年初召开会议,要求每一个计划当年脱贫的村举办一期技能培训。二是创新模式、针对性强。学习与应用相结合;集中授课与自学交流相结合;传统教学与视频指导相结合。三是后续服务,带动就业。向创业培训学员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巡诊、创业担保贷款等后续服务。四是加强监管、确保质量。严格按照“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的程序,组织开展各类培训规范培训行为。

第5篇:集思广益范文

弗戈博达媒体(中国)副总经理、《e医疗》主编陈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陆耀,第四军医大学秦都口腔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蔡宏伟,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信息中心主任罗云等出席了研讨会并作了精彩演讲。

华西口腔:知行合一建“路径”

四川华西口腔信息中心主任罗云向与会者介绍了华西“厚积薄发”的建设历程。华西口腔在口腔电子病历系统设计时嵌入临床路径的管理,医生在书写电子病历时,系统会自动进行临床路径关联,使病历书写、入径表单录入一步完成,实现标准化的疾病诊疗计划,并通过相关统计功能完成需上报的结果指标。从2010年~2013年,华西口腔实现了舌癌、唇裂等外科的临床路径管理,实现了入径率和完成率的双达标。

上海九院:建设集成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上海九院”)信息中心主任陆耀结合上海九院的实践经验,就医院数据集成平台信息化建设发表了看法。上海九院建成了相对完善的应用系统,但各系统之间的整体性不强,相对于临床应用的质控流程及质控点显得相对薄弱,整合利用未形成体系。为解决这一问题,医院开展了数据集成平台信息化建设,旨在建设以电子病历为中心,实现以医、教、研、管理为主线的应用开发及改造,建立(CDR)数据中心,并扩展数据的分析应用,建立ESB数据总线,规范应用接口标准建设,统一用户、统一通信,实现系统整体化整合,以满足临床、管理、科研的多项业务要求。

秦都口腔:关注数据质量

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蔡宏伟更关注数据质量。他认为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是“将数据转变为知识”,收集高质量数据是实施电子病历的主要目的之一――电子病历系统是沟通“临床业务系统”和“最终数据需求”的桥梁。蔡主任从数据模型的质量评价、数据本身的质量评价以及其他与数据相关的问题等角度就数据质量相关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数据质量的高低还是要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蔡主任以Epidata为例说明了电子病历的数据采集方式,并以CRT临床研究调查表为例展示数据采集。蔡主任最后分享了在研究数据质量过程中自己得到的启示:提高数据质量与大数据研究方法是有着类似目的的两种不同实现途径。

第6篇:集思广益范文

关键词:利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010-02

马克思主义提供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在不同的国家提法不同。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利益视角特别是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视角来考察,更能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关注利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关注利益,是由利益范畴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利益和思想的关系等决定的。

(一)利益范畴的特征。利益是一定的客观需要对象在满足主体需要时,在需要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时所形成的一定性质的社会关系的形式[1]74。利益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是历史的“动力的动力”;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包括革命和建设在内的一切活动的内在原因和决定因素。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当代中国,利益仍然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人民内部各类矛盾集中表现在利益矛盾特别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恩格斯把“实现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的利益”作为共产主义者宗旨规定之一,《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列宁认为物质利益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基础。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2]1318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如何实现、维护、发展好广大中国人民利益的历史,无论是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理论目标上一脉相承。

(三)利益与思想的关系。“‘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3]103因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2]15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中产生的理论成果都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被证明是正确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而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和错误,都是不符合甚至违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被证明是错误的没有生命力的理论。在当代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所掌握的“物质武器”,从而不“使自己出丑”。

二、利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重要作用

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就是探索如何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注利益特别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才能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利益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与利益问题密不可分。马克思正是在1842―1843年间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由于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成为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恩格斯也正是在深入了解到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等之后,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在对利益特别是贫苦工人利益的关注中,逐步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个转变。他们坚定地站在维护和实现最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立场,根据不断变化的革命实际需要,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经验教训,积极探寻实现无产阶级利益的途径,同各种违背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潮作斗争,发表了标志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共产主义宣言》,创作了《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大量著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利益与思想。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回答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领导力量、动力、道路等问题。看到了当时中国各阶级的利益关系,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对当时中国的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阶级的利益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回答了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在革命道路上,他看到了农村的广阔和农民的力量,突破了“城市中心论”,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等等,从而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他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特别是对新时期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了分析,强调要从生产和分配上来处理好人民内部各种利益矛盾,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利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关注利益特别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逐步形成的重要原因。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好东西,但如果马克思主义不能带来人民生活的改善,谁还相信马克思主义?因此,他高度重视广大人民利益,鼓励勤劳致富,提出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建设道路、动力等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深化了对利益的论述,提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重要概念,提出“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趋势进一步发展”等重要判断,提出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等重要思想,特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其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等重大现实问题,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也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发展这第一要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还是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在关注利益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特别是当前中国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利益格局复杂化,利益矛盾大量化等新变化,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利益问题,以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统筹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中国,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改革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可在其基础上进行调节。因此,既要做好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要在坚持“五个统筹”基础上,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处理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各种关系,实现社会各种力量的平衡和协调,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教育。一方面,我们要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利益,肯定利益的作用,特别是对广大群众来说,应鼓励勤劳致富,要讲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切身的正当利益,不能只讲牺牲精神;另一方面,必须在全社会进行利益观教育,反对见利忘义。要在全社会广泛加强宣传,提倡个人的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对于当前一些人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甚至坚持个人利益至上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此外,我们应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中的利益观。传统文化中利益观体现在义利之辩的三大观点,即重义轻利、重利轻义、义利并重。我们应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的积极方面,在社会中树立诚实守信风尚,反对见利忘义。

(三)关注利益与创新思想的统一。列宁曾指出,如果没有指出哪些阶级的利益,哪些在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利益决定着各政党的本质和这些政党的政策的本质,那就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也是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理论与现实的统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进行理论创新;同时要看理论在实践中是否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看人们“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正如指出的:“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4]210

(四)实践标准和利益标准的统一。“正确和错误的标准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但人民利益同样是标准。”[4]282从唯物辩证法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对马克思主义这个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理论来说,坚持人民群众利益是其价值标准,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方面,真理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能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指出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5]1095另一方面,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也是符合真理要求的,在实践中定会取得成功,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6]142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第7篇:集思广益范文

一、充分认识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

200年,在刚刚完成集团公司组建任务的第二年,集团公司党组根据电力企业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和垄断经营模式的影响,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缺乏市场竞争意识,重生产、轻效益的现象比较普遍,各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不能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情况,组织在全系统广泛开展了一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那次大讨论通过学习系统内外优秀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工作经验,开阔眼界,查找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广大干部职工深刻地感受到了市场与竞争带来的巨大变革,思想受到了触动,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比以前有所增强,对推动集团公司的发展和顺利实现创业阶段目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集团公司创业阶段的实践证明,思想每解放一步,发展就前进一步,思想超前一步,发展就领先一步。集团公司200年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制订了“十一五”行动计划,描绘了集团公司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企业的大发展要以思想的大解放作为先导和保证,要实现新一轮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就必须把蕴藏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的巨大潜能和思想力量充分释放出来,把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发挥出去,为实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第二阶段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应该看到,虽然自200年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讨论活动以来,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和效益观念普遍增强,但长期受计划经济垄断经营模式的影响,重生产轻效益、重安全轻管理的惯性思维没有根本改变,仍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工作上,只注重生产,而对电价、电量、热价、电热费回收、环保、税收、成本的控制没有提到一个相应的高度;只注重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与政府机关、银行、电网公司、煤炭企业、环保等周边关系的协调沟通重视不够。要加快从重生产、轻管理向既重视生产又注重成本和效益的转变,加快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就必须先从思想观念入手,以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体制机制的转变;以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加快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就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翟总曾明确地指出大讨论的两个重点,从工作内容上要以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为重点,从工作对象上要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不能“上面有病、下面吃药”。因为领导的言行在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一个车间中具有全局性、导向性、示范性的作用,领导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程度和深度一定意义上反映和决定了这个单位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程度和深度。各级领导干部是大讨论能不能取得实效、能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3月15日,翟总在集团公司本部传达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的时候,就加强本部能力建设、思想作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本部各部门干部职工已经率先行动起来了,纷纷组织学习讨论活动,查找思想上、工作上和作风的差距和不足,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改进措施,为我们在全系统开展大讨论起了个好头。这次大讨论采用“分级负责、整体推进”的原则,集团公司三级责任主体要各负其责,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共同推动大讨论的开展。经过创业阶段的努力,集团公司三级责任主体各尽其责、协同配合的集团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初步形成。但应该看到,在新的发展时期,三级责任主体的作用仍需大力加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能力、工作能力和执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也是进一步更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开拓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发挥领导干部的聪明才智,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行力和三级责任主体的运作能力的需要,这对于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促进集团公司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各级党委(党组)要充分认识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把深入开展大讨论作为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集团公司实现新一轮快速持续协调发展,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加强三级责任主体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务必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

今年开展大讨论按照“分级负责、整体推进”的原则,集团公司三级责任主体要各负其责,采取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的方式进行。由各单位党委(党组)负责制定活动方案,要紧密联系企业实际,采取多种方法,多形式、多系列、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在大讨论开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四个一”的总体要求。

一是要“贯穿一条主线”,即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主线贯穿大讨论的始终。要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学习集团公司200年工作会议精神,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深刻理解集团公司第二阶段发展战略目标和200年的新思路、新任务、新目标。通过学习,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理清思路,超前思维,把握好本单位在新阶段的工作定位和发展思路,为集团公司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做贡献。

学习内容要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干部理论学习计划,要增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理论学习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集团公司将在今年举办3-4期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研讨班,将各分、子公司、直属企业领导班子成员轮训一遍。各分、子公司和各单位也要结合实际,针对所管理的领导干部,采取举办学习班、召开报告会、开展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学习效果。

二是要“融入一个中心”,即把大讨论与“效益年”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紧紧围绕实现“效益年”工作任务目标,大力开展各种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当前,集团公司经营形势非常严峻,亏损单位多,完成“效益年”各项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各单位要针对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经济活动分析,加强成本监控,加强经济责任制的落实与考核,提高经济效益而开展“公司效益年,我们怎么办?”讨论活动。各单位都要制定好“效益年”工作方案,每位干部职工都要结合自身岗位工作实际,认真进行反思,找出差距,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亏损企业进一步减少,亏损额进一步降低,整体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要把是否完成了“效益年”的任务目标作为检验这次大讨论成效的标准。

要深入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企业”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围绕节约型企业建设,积极倡导节约精神,务实开展节约活动,强化全员节约意识。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企业的发展出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块煤、一张纸做起。各级企业管理干部要以身作则,从会议开始,从用车开始,从工作用餐开始,做节约资源的模范。在职工中组织开展“增收降耗,争做节约型职工”竞赛活动,使勤俭办企业,反对铺张浪费体现在企业各项工作中,体现在每一个岗位上、每一项活动中;使厉行节约成为一种共识、一种习惯、一种风气,成为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是要“抓住一个重点”,即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在大讨论活动中,三级责任主体都应眼睛向内,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明确工作定位,大力加强能力建设。集团公司本部干部职工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分析当前的发展形势,认识自身的差距和问题,强化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克服骄傲自满和盲目乐观情绪。当前重点要解决工作拖拉,办事效率不高;部门之间的合作精神淡化,相互之间推诿扯皮;作风浮躁,工作的深度和细致性都不够;工作层次不高,缺乏对宏观和战略问题的研究的苗头和倾向,落实好“战略规划中心、资本运营中心、重大决策中心、利润中心”的工作定位,管大事、谋全局、抓关键,提高重大决策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宏观指导能力。

各分、子公司在集团化运作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找准自身工作定位,以省电网公司为参照,克服管理经验匮乏的困难和工作上被动应付的现象,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职责尽快到位、工作尽快到位,按照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认真有效地组织所管理的企业抓好具体运作,充分发挥地缘、文化、专业等方面的优势,使集团公司部署的各项任务都能落到实处,对基层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到位,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更直接、更及时,与市场联系更紧密,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基层企业是直接从事具体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要以强化执行能力和盈利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当前重点是要破除计划经济和垄断经营模式下形成的重生产轻效益、重安全轻管理的观念,树立既要重视生产、又要注重成本的效益意识;破除平均主义思想和等靠要的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和靠开拓进取求发展的意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谁观念转变得快,方式、机制好,谁就能把握先机。各企业要大力宣贯“企业不消灭亏损,亏损就消灭企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价值核心”、“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要以盈利为目的”的理念,并以这种理念为指导推动体制机制的变化,把这种理念贯穿到具体的工作安排和行动计划上。

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讨论专题,踊跃参与讨论,撰写体会文章。在讨论中,党、政一把手要带头参与讨论,做出示范。要通过撰写论文,理清思路,找出对策,提高认识,促进工作。集团公司将开展领导干部征文活动,从而起到深化教育,巩固效果的作用。

四是要“实现一个目标”,即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大讨论只是起到一个思想启蒙的作用,只是一场引导干部职工进行自我教育的活动,只是为了把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垄断经营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大讨论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开展大讨论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而企业转型是一个系统的配套的工程,所以在广泛开展大讨论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各企业都应思考和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要在体制机制的转变上下功夫,要在管理模式、工作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要在具体的考核办法和措施上下功夫,使大讨论的成果真正得到巩固和扩大,使企业转型真正得以实现。

三、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活动的工作要求

1.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大讨论的领导。集团公司、各分子公司、基层企业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充分三级责任主体的作用。集团公司仍然沿用2004年成立的大讨论领导小组,组长由翟总担任,集团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同时也是大讨论领导小组成员,具体办事机构放在思想政治工作部。各单位要按照集团公司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集团公司本部的大讨论活动由集团公司直属党委具体负责制定方案、组织开展,各分、子公司党组既要指导好所管理企业的大讨论活动,同时也要抓好公司本部机关大讨论,防止出现“灯下黑”。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方案、亲自参加讨论,理清思路,正确引导,确保大讨论有序有效地开展起来。

2.要加强对大讨论的宏观指导和过程控制。这次大讨论集团公司就不规定具体的工作阶段和活动步骤了,由各单位按照集团公司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和具体工作实际进行设计安排。集团公司将定期检查大讨论的进展情况,适时召开座谈会,交流大讨论的经验和成效,研究解决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讨论活动的健康发展。各单位要结合企业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大讨论活动。要务求实效,使干部职工的思想真正受到触动,观念真正发生变化,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要注意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同心文化的宣贯结合起来,把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统一到集团公司的理念体系上来。

第8篇:集思广益范文

我们党的利益观是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内容的观念体系。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围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核心内容展开的,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行的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是人民利益观的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迄今对人民利益观核心内容最清晰、最完备的总结和概括,我们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上提出的新观点和新要求,使党的人民利益观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

(一)以逐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为出发点,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1](P864)。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必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重要的是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这是加快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是否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始终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我们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2](P645)在极端艰苦的战争年代,为了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我们党帮助群众解决穿衣、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婚姻问题,党执政后“我们完全拥有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的条件和能力。如果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向党、向人民交代的”[2](P113)。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注重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同时又有发展和治穷的通盘考虑和长远安排,确保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二)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切实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P79),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物质利益是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基础和保证,主要在既定的经济关系中通过经济活动得以实现,而经济利益则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否则很难动员和组织人民、发挥强大的利益整合功能,不可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无法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当然,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P146)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密切相关,必须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全面实现。“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6](P66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既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全面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目标。

(三)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承认和保护正当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大力倡导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国家利益集中体现广大人民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各种利益类别中,国家利益处于最高层次,应当得到优先考虑和安排。大河没水小河干,国家利益保不住或受损害,其它利益也会丧失或不能保全。我国内政外交都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当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或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处于较低层次的利益要服从较高层次的利益,即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一般利益服从根本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要在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发展中得到实现,其实现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不能损害国家和其他集体或个人的利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共产党员要在大局下做好各自的工作,承担起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的责任,时时着眼于大局,处处顾全大局。

当然,“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5](P175)。只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广大人民。“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7](P28)。在承认和保护正当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尽可能地为其实现和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倡导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6](P522)

改革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2](P111)

(四)正确区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增强政策观念,提高处理能力,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敌我矛盾是在根本利益冲突基础上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7](P206)总体看,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敌人要用的方法,强迫其服从国家法律、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通过说服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或者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处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敌我矛盾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层出不穷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国内还有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西化”、“分化”,境内外敌对分子往往相互勾结、伺机兴风作浪,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必要调整,人民内部矛盾比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加错综复杂,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新的实际,增强政策观念,提高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能力。要见微知著,抓好人民内部矛盾的预防,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当地和萌芽状态,不能麻痹大意、让事态扩大。防止简单粗暴,尤其不能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发现敌对势力趁机煽动破坏,要在迅速查清事实后坚决予以揭露,并依法惩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促进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处理得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就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带来不应有的损害”[2](P218)。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根本的途径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

(五)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注重实践效果和人民评判,把广大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检验政策及其实践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的根本标准

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归根到底是个实践问题。广大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2](P638)。评判党的政策和工作,要以实践效果和广大人民的切身感受为依据。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2](P638)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都是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的。在农村实行任何一项政策和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是维护还是会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是解放和发展还是会阻碍农村生产力,“这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2](P124-125)。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基本特性

世界上宣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比比皆是。自近现代意义的政党形成后,各政党一切为人民的口号大都言之凿凿、娓娓动听。但利益观宣示仅仅属于政党政治的表层,利益观本身及其与之相关的问题——政党的性质宗旨、思想基础以及传统作风等,则是政党政治的深层问题。在与资产阶级政党比较中探究这些问题,可以凸现我们党人民利益观的特征。

(一)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是其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除了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自身特殊利益

按阶级属性划分,世界上的政党主要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两大类。这两类政党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宗旨,由此决定了党的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的不同。

尽管不同的资产阶级政党可能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总体上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因而资产阶级政党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人民群众成了资产阶级政党和整个资产阶级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资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现象作过透彻分析:“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3](P100)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是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唯一联系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政党。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代表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自身解放过程也是一切劳动者解放的过程,并且只有解放全体劳动者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其根本利益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历史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8](P217-218)

我们党胸襟宽广、目光远大,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政党狭隘的阶级利益局限,达到了自身利益与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高度契合,除了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由此,我们党才有资格和勇气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8](P257);“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9](P285)

(二)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摒弃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科学、深刻、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思想理论与利益观是同一类范畴。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

资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形式是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后,个人主义以极端形式成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理论核心,贯穿于行为活动中的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从根本上违背了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11]

当然,在中外历史上,有一些进步思想家曾探讨过如何争取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设计和实验过“乌托邦”计划,由于不具有科学性而最终归于失败。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曾提出“合理的利己主义”思想,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提出过以谋求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利益计算法命题,但都无法掩盖其个人主义的实质。1842-1843年马克思任《莱茵报》编辑,在为劳动人民利益而斗争中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从而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关注的视野由捡枯枝、采集野果的穷人和摩塞尔地区的贫苦居民转到了无产阶级身上,发现了无产阶级利益与广大人民利益的契合点及其对人类解放的持久体现。在借鉴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狭隘自然主义的思想局限,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和资产阶级利益与无产阶级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实质,总结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争取自身利益、实现彻底解放的规律,创立了新的世界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2]。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1](P1093)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这是我们党的利益与阶级利益、人民利益高度统一的思想保证,也是揭露资产阶级政党利益观的锐利思想武器。列宁指出:“如果你们没有指出哪些阶级的利益,哪些在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利益决定着各政党的本质和这些政党的政策的本质,那么事实上你们就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13]

(三)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切实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人民利益的践行者

我们党创造了把人民利益观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和条件。我们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尽管我们党是个大党,但能始终保持全党思想政治上的一致,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我们党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人民利益观在各代领导集体多次交接中传承、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信念一以贯之。

我们党切实把人民利益观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我们党按照人民利益观的要求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奋斗。早在1937年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14](P184)一个实在的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们党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经受过艰苦磨难、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大批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各条战线为人民利益舍“小我”之私求人民“大我”之利,成为最可歌可泣的人民利益践行者。据统计,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牺牲的共产党员有三十余万,一家就有6人为人民利益牺牲。曾深情地说,这些先烈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资产阶级政党一旦执政,就不遗余力地利用国家政权攫取本阶级、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选民的利益受到漠视和冷落,形成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过程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争斗规则,由于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狭隘性、政党内部寡头化倾向的滋生以及金钱政治的困扰,没有也不可能由衷地满足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对于我们党而言,争取和坚持执政不是根本目的,只是我们党为了获得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条件或手段,以便更充分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取得执政地位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党是这样说的,也完全是这样做的。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人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四)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奠定了新的重要思想基础

我们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的孕育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党的人民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丰富、发展的过程。

我们党不胜枚举的理论表述和实践活动,一再诠释和证明了党的人民利益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2](P63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15](P14);人民是个具体、历史的范畴,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我国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我们党不断打破旧的利益格局,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寻求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新途径。在新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我们党提出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利益整合新思路,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先锋队的性质,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积极接受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人民利益观,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党的先进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极端艰苦和异常复杂的环境下战胜强敌,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奋起,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党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蕴涵着开拓创新的内在要求,统领着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征程上不断迈进。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实现途径

利益是观念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利益观的实践不仅要有自觉、强烈的意识和愿望,而且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八十多年的奋斗中,我们党探索出了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实现途径,这条途径是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必由之路。

(一)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巩固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从根本上消除大规模利益对抗的根源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利益格局中,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几乎被完全湮没(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以土地兼并为特征、租佃制度为主的地主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地主、官僚疯狂兼并、掠夺土地(在1927年后愈演愈烈),1934年约占全国68%的耕地被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占农村人口90%的中农、贫农、雇农占有的耕地不到1/3。作为中国半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代表的地主、富农鲜有农业资本家气息,主要靠高额地租购买土地和维持其骄奢淫逸生活,而农民则靠租佃土地为生(大部分地租高达80%),遭受名目繁多的地主、官僚的奴役和盘剥。这种反动、腐朽的生产关系造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资金的严重匮乏,阻断了工业原料的供应和商品粮、工业品销售市场,广大农民无力扩大再生产甚至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是中国人民的一大祸害。再看看与半殖民地社会密切相关的一些事情。向中国输入鸦片,这是外国资产阶级对中国进行的一项极端恶劣的经济侵略活动,中国广大人民由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毒害。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一次次野蛮侵略,逐渐控制中国海关、对外贸易、交通运输、财政金融等经济命脉,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国处于瓜剖豆分、任人宰割、蒙受屈辱的境地。清政府一再割地赔款,后北洋军阀混战不已,内乱频仍,官僚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紧密勾结,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民族工商业步履艰难,广大人民处于饥寒交迫、生死两难的水火境地,何谈他们的利益?)。我们党在贯彻人民利益观过程中,首先致力于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这一利益基础主要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来奠定,着重体现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我们党一再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消除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赶走外国侵略者和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同志指出,八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事情,“总起来说,就是三件大事:第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情还正在做”[16]。我们党做这三件大事,就是建立、巩固和扩大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形成社会主义利益关系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基本形成,并在新时期利益关系的正确调整中不断巩固和扩大。

根本利益是相对的、有层次的。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是一种具有最高形式和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利益,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和保证其它利益的实现;没有这种利益基础或利益基础受到损害,其它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落空或不能保全。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的建立和不断扩大,消除了国内大规模利益对抗的根源,为进一步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新时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广大人民得到了空前的实惠,正以坚定的步伐向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我国贫困人口已经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目前的不到3000万,24年中消除贫困人口约2.2亿人,基本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没有的。马克思指出:“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是因为世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17](P216),但凭借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我们通过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把各种利益结合、兼顾起来,妥善处理了利益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保持了社会安定团结,在全球化浪潮和国际综合实力竞争中奋勇搏击。

“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5](P166)捍卫社会主义就是捍卫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捍卫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最基本的公平和正义,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国家独立和统一,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广大人民利益的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倍加珍惜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通过改革进一步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完善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发展和维护机制,增强我们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抵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消极因素

利益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而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实质性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是基本的利益关系,在为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的同时,某些环节或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必须通过改革来调整和完善。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之初,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在个别环节和方面不相适应的情况,曾要求通过改革和调整的办法来解决,但未能全面进行下去。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广大人民的利益追求和实现,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7],政治和其它方面的关系又是经济利益关系的体现。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其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实质上是对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通过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达到。改革的性质、目的和手段,决定了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和变化必然顺应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尽管在利益关系调整中,有些人的暂时的具体的利益有一些损失,但有助于建构一个更加合理的、对实现现代化更具本质意义的现代阶层结构,形成一种更有效的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并共赢的利益实现、发展和维护机制,这种机制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共产党人用党性来抵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消极因素,惩治,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新体制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我们党把市场经济作为手段,充分运用它为人民创造财富,防止两极分化和权力商品化,不允许把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

经过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以此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在发展和完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经济缺乏动力、效率和效益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发展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人民追求、争得和保护自身利益总体上有了道德的支撑,更有了制度上的安排和法律上的保证。按照党的十六大对我国改革的部署继续推进,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落到实处,我国广大人民将在更加合理的利益关系中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三)按照人民的意愿制定和执行政策,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反对和克服一切违背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党的政策以党的主张的权威形式,规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原则、完成的主要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措施等。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9](P134-135)

从根本上说,正确的政策应当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其制定和实行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也是实现党的人民利益观的内在要求和基本途径。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基层和群众中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和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争取自身利益的自觉行动,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政策施行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群众的愿望、意见和情绪的变化,把他们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并以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工作的第一信号,多数人满意就说明是正确的,少数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就需要调整。尽管有些政策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但在实行中由于方法不当也会妨碍或损害人民的利益,曾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举了在河南一个地方修飞机场的例子(注:说:“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邓小平你也有一个巢,我把你的巢搞烂了,你要不要叫几声?于是乎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做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这样的事情不少。”),这样的事情即使在今天也还很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正确的政策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以及其它一切不正之风。要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与民争利。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腐败与人民利益是不相容的,对于极少数腐败分子,要依照党纪国法坚决予以惩处。

(四)一切相信和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人民的利益不是哪一个人的“恩赐”和“善待”,也不仅仅是一时一事的“雪中送炭”,必须依靠人民的自觉奋斗去争取。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实质是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其自身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P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人民利益观的科学总结,也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科学指南。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能从根本上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改革和建设获得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获得了更有利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条件,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执政时间越长脱离群众的危险性越大,在利益关系大调整时期的危险性更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充分发挥“最大优势”和消除“最大危险”的有力保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把发展摆在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位置上,努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将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这一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惠泽华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全体共产党员坚持党的人民利益观,真正按照“一个宗旨、两个务必、三个代表”去实践,我们党就如同永远不离大地母亲的安泰,与广大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略有删改。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13]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75.

[14]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

第9篇:集思广益范文

我们党的利益观是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内容的观念体系。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围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核心内容展开的,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行的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都是人民利益观的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迄今对人民利益观核心内容最清晰、最完备的总结和概括,我们党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上提出的新观点和新要求,使党的人民利益观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扩展。

(一)以逐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为出发点,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帮助解决困难群众生产和生活问题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1](P864)。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必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但最重要的是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这是加快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是否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始终关系党的执政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我们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

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关心群众,首先要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体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2](P645)在极端艰苦的战争年代,为了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支持和参加革命,我们党帮助群众解决穿衣、住房、柴米油盐、疾病、婚姻问题,党执政后“我们完全拥有解决部分群众生活困难问题的条件和能力。如果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向党、向人民交代的”[2](P113)。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注重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同时又有发展和治穷的通盘考虑和长远安排,确保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

(二)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的物质利益,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切实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P79),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它一些东西。物质利益是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基础和保证,主要在既定的经济关系中通过经济活动得以实现,而经济利益则是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4],否则很难动员和组织人民、发挥强大的利益整合功能,不可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无法体现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当然,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但“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P146)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密切相关,必须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全面实现。“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6](P66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过程中,既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得到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也是全面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目标。

(三)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承认和保护正当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大力倡导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国家利益集中体现广大人民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各种利益类别中,国家利益处于最高层次,应当得到优先考虑和安排。大河没水小河干,国家利益保不住或受损害,其它利益也会丧失或不能保全。我国内政外交都必须维护国家利益,当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或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处于较低层次的利益要服从较高层次的利益,即集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一般利益服从根本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要在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发展中得到实现,其实现和发展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规范,不能损害国家和其他集体或个人的利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共产党员要在大局下做好各自的工作,承担起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的责任,时时着眼于大局,处处顾全大局。

当然,“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5](P175)。只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使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广大人民。“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7](P28)。在承认和保护正当的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尽可能地为其实现和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必须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力倡导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6](P522)

改革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改革越深化,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正确地统一和结合起来,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2](P111)

(四)正确区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增强政策观念,提高处理能力,采取正确、有效的应对方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敌我矛盾是在根本利益冲突基础上的矛盾。“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7](P206)总体看,解决社会主义社会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对敌人要用的方法,强迫其服从国家法律、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改造成为新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通过说服教育、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或者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处理。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敌我矛盾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人民内部矛盾是大量的、层出不穷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国内还有严重刑事犯罪分子,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对我“西化”、“分化”,境内外敌对分子往往相互勾结、伺机兴风作浪,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必要调整,人民内部矛盾比我们党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更加错综复杂,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新的实际,增强政策观念,提高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能力。要见微知著,抓好人民内部矛盾的预防,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当地和萌芽状态,不能麻痹大意、让事态扩大。防止简单粗暴,尤其不能用处理敌我矛盾的办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发现敌对势力趁机煽动破坏,要在迅速查清事实后坚决予以揭露,并依法惩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得好,可以增强人民的团结,促进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处理得不好,使矛盾激化,小事会变成大事,甚至酿成乱子,就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带来不应有的损害”[2](P218)。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最根本的途径是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

(五)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注重实践效果和人民评判,把广大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检验政策及其实践是否符合人民利益的根本标准

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归根到底是个实践问题。广大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2](P638)。评判党的政策和工作,要以实践效果和广大人民的切身感受为依据。

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我们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2](P638)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都是人民拥护、赞成、高兴、答应的。在农村实行任何一项政策和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首先考虑是有利于调动还是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是维护还是会损害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是解放和发展还是会阻碍农村生产力,“这是我们制定农村政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2](P124-125)。

二、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基本特性

世界上宣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比比皆是。自近现代意义的政党形成后,各政党一切为人民的口号大都言之凿凿、娓娓动听。但利益观宣示仅仅属于政党政治的表层,利益观本身及其与之相关的问题——政党的性质宗旨、思想基础以及传统作风等,则是政党政治的深层问题。在与资产阶级政党比较中探究这些问题,可以凸现我们党人民利益观的特征。

(一)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是其性质和宗旨的体现,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除了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没有自身特殊利益

按阶级属性划分,世界上的政党主要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两大类。这两类政党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宗旨,由此决定了党的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的不同。

尽管不同的资产阶级政党可能代表资产阶级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总体上都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因而资产阶级政党利益、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是根本对立的,人民群众成了资产阶级政党和整个资产阶级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曾对资产阶级政党在革命中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现象作过透彻分析:“它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3](P100)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而无产阶级的运动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我们党是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唯一联系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政党。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代表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自身解放过程也是一切劳动者解放的过程,并且只有解放全体劳动者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其根本利益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他们的历史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8](P217-218)

我们党胸襟宽广、目光远大,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政党狭隘的阶级利益局限,达到了自身利益与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高度契合,除了中国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由此,我们党才有资格和勇气向世人昭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8](P257);“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9](P285)

(二)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摒弃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科学、深刻、全面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思想理论与利益观是同一类范畴。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或理论基础,而“‘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

资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的实质是个人主义,主要表现形式是利己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抽象的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确立统治地位后,个人主义以极端形式成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思想理论核心,贯穿于行为活动中的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从根本上违背了无产阶级的利益。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11]

当然,在中外历史上,有一些进步思想家曾探讨过如何争取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设计和实验过“乌托邦”计划,由于不具有科学性而最终归于失败。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曾提出“合理的利己主义”思想,19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创始人边沁提出过以谋求所谓“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利益计算法命题,但都无法掩盖其个人主义的实质。1842-1843年马克思任《莱茵报》编辑,在为劳动人民利益而斗争中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从而促使他研究政治经济学,关注的视野由捡枯枝、采集野果的穷人和摩塞尔地区的贫苦居民转到了无产阶级身上,发现了无产阶级利益与广大人民利益的契合点及其对人类解放的持久体现。在借鉴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狭隘自然主义的思想局限,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秘密和资产阶级利益与无产阶级利益之间矛盾的对抗性实质,总结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争取自身利益、实现彻底解放的规律,创立了新的世界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其显著特征之一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而“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2]。指出:“我们的党从它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这是因为这个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1](P1093)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这是我们党的利益与阶级利益、人民利益高度统一的思想保证,也是揭露资产阶级政党利益观的锐利思想武器。列宁指出:“如果你们没有指出哪些阶级的利益,哪些在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利益决定着各政党的本质和这些政党的政策的本质,那么事实上你们就没有运用马克思主义。”[13]

(三)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与实践紧密结合,能够切实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人民利益的践行者

我们党创造了把人民利益观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和条件。我们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尽管我们党是个大党,但能始终保持全党思想政治上的一致,形成统一意志和行动。我们党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人民利益观在各代领导集体多次交接中传承、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信念一以贯之。

我们党切实把人民利益观贯彻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我们党按照人民利益观的要求确定奋斗目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不懈奋斗。早在1937年就指出:“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14](P184)一个实在的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我们党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经受过艰苦磨难、作出过巨大的牺牲,大批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各条战线为人民利益舍“小我”之私求人民“大我”之利,成为最可歌可泣的人民利益践行者。据统计,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牺牲的共产党员有三十余万,一家就有6人为人民利益牺牲。曾深情地说,这些先烈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资产阶级政党一旦执政,就不遗余力地利用国家政权攫取本阶级、集团和执政官员个人的私利,选民的利益受到漠视和冷落,形成侵害人民利益的既得利益集团。资产阶级政党的执政过程反映的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争斗规则,由于自身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狭隘性、政党内部寡头化倾向的滋生以及金钱政治的困扰,没有也不可能由衷地满足广大人民的切实利益。对于我们党而言,争取和坚持执政不是根本目的,只是我们党为了获得为人民谋利益的政治条件或手段,以便更充分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取得执政地位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党是这样说的,也完全是这样做的。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人民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

(四)我们党的人民利益观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为我们党永葆先进性奠定了新的重要思想基础

我们党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的孕育下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党的人民利益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丰富、发展的过程。

我们党不胜枚举的理论表述和实践活动,一再诠释和证明了党的人民利益观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必须真心实意地依靠群众才能做好”[2](P63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15](P14);人民是个具体、历史的范畴,包括所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我国新时期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我们党不断打破旧的利益格局,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寻求实现广大人民利益的新途径。在新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我们党提出和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利益整合新思路,在实践中取得了辉煌成就。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先锋队的性质,与时俱进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在积极接受实践检验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人民利益观,从根本上保证了我们党的先进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极端艰苦和异常复杂的环境下战胜强敌,在曲折的道路上不断奋起,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党人民利益观实践的科学总结,蕴涵着开拓创新的内在要求,统领着我们党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征程上不断迈进。

三、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实现途径

利益是观念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利益观的实践不仅要有自觉、强烈的意识和愿望,而且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在八十多年的奋斗中,我们党探索出了人民利益观的根本实现途径,这条途径是实现、发展和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必由之路。

(一)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巩固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从根本上消除大规模利益对抗的根源

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利益格局中,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愿望几乎被完全湮没(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以土地兼并为特征、租佃制度为主的地主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地主、官僚疯狂兼并、掠夺土地(在1927年后愈演愈烈),1934年约占全国68%的耕地被占农村人口10%的地主、富农占有,占农村人口90%的中农、贫农、雇农占有的耕地不到1/3。作为中国半封建社会生产关系代表的地主、富农鲜有农业资本家气息,主要靠高额地租购买土地和维持其骄奢淫逸生活,而农民则靠租佃土地为生(大部分地租高达80%),遭受名目繁多的地主、官僚的奴役和盘剥。这种反动、腐朽的生产关系造成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资金的严重匮乏,阻断了工业原料的供应和商品粮、工业品销售市场,广大农民无力扩大再生产甚至无法维持简单再生产,是中国人民的一大祸害。再看看与半殖民地社会密切相关的一些事情。向中国输入鸦片,这是外国资产阶级对中国进行的一项极端恶劣的经济侵略活动,中国广大人民由此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身心毒害。与此同时,帝国主义一次次野蛮侵略,逐渐控制中国海关、对外贸易、交通运输、财政金融等经济命脉,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操纵中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国处于瓜剖豆分、任人宰割、蒙受屈辱的境地。清政府一再割地赔款,后北洋军阀混战不已,内乱频仍,官僚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紧密勾结,不但压迫工人农民,而且压迫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中等资产阶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中国军民伤亡350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民族工商业步履艰难,广大人民处于饥寒交迫、生死两难的水火境地,何谈他们的利益?)。我们党在贯彻人民利益观过程中,首先致力于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和扩大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这一利益基础主要通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来奠定,着重体现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我们党一再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消除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赶走外国侵略者和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同志指出,八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了许多事情,“总起来说,就是三件大事:第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第二,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件事情还正在做”[16]。我们党做这三件大事,就是建立、巩固和扩大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形成社会主义利益关系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建国后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基本形成,并在新时期利益关系的正确调整中不断巩固和扩大。

根本利益是相对的、有层次的。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是一种具有最高形式和决定性作用的根本利益,能够从根本上带动和保证其它利益的实现;没有这种利益基础或利益基础受到损害,其它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落空或不能保全。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的建立和不断扩大,消除了国内大规模利益对抗的根源,为进一步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新时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凭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民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广大人民得到了空前的实惠,正以坚定的步伐向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我国贫困人口已经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目前的不到3000万,24年中消除贫困人口约2.2亿人,基本解决了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没有的。马克思指出:“这个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是因为世界……是许许多多利益的天下”[17](P216),但凭借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我们通过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把各种利益结合、兼顾起来,妥善处理了利益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保持了社会安定团结,在全球化浪潮和国际综合实力竞争中奋勇搏击。

“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5](P166)捍卫社会主义就是捍卫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捍卫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最基本的公平和正义,没有什么输理的地方。国家独立和统一,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广大人民利益的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倍加珍惜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通过改革进一步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完善广大人民利益的实现、发展和维护机制,增强我们党的利益整合功能,抵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消极因素

利益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而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实质性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是基本的利益关系,在为实现、发展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的同时,某些环节或方面还存在着缺陷,必须通过改革来调整和完善。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之初,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在个别环节和方面不相适应的情况,曾要求通过改革和调整的办法来解决,但未能全面进行下去。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广大人民的利益追求和实现,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广大人民根本一致的利益基础。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7],政治和其它方面的关系又是经济利益关系的体现。改革是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其中的每一项措施都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实质上是对利益关系、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通过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达到。改革的性质、目的和手段,决定了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和变化必然顺应广大人民的利益要求。尽管在利益关系调整中,有些人的暂时的具体的利益有一些损失,但有助于建构一个更加合理的、对实现现代化更具本质意义的现代阶层结构,形成一种更有效的为社会各阶层广泛认同并共赢的利益实现、发展和维护机制,这种机制符合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共产党人用党性来抵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消极因素,惩治,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保证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新体制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我们党把市场经济作为手段,充分运用它为人民创造财富,防止两极分化和权力商品化,不允许把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

经过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以此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在发展和完善。改革打破了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经济缺乏动力、效率和效益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发展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人民追求、争得和保护自身利益总体上有了道德的支撑,更有了制度上的安排和法律上的保证。按照党的十六大对我国改革的部署继续推进,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落到实处,我国广大人民将在更加合理的利益关系中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三)按照人民的意愿制定和执行政策,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决反对和克服一切违背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

党的政策以党的主张的权威形式,规定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原则、完成的主要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措施等。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9](P134-135)

从根本上说,正确的政策应当是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和实践化的反映,其制定和实行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也是实现党的人民利益观的内在要求和基本途径。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基层和群众中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和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从人民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把党的政策转化为群众争取自身利益的自觉行动,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政策施行过程中要时刻关注群众的愿望、意见和情绪的变化,把他们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并以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工作的第一信号,多数人满意就说明是正确的,少数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就需要调整。尽管有些政策反映了人民的利益,但在实行中由于方法不当也会妨碍或损害人民的利益,曾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举了在河南一个地方修飞机场的例子(注:说:“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邓小平你也有一个巢,我把你的巢搞烂了,你要不要叫几声?于是乎那个地方的群众布置了三道防线……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做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这样的事情不少。”),这样的事情即使在今天也还很多,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正确的政策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两个务必”,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以及其它一切不正之风。要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与民争利。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腐败与人民利益是不相容的,对于极少数腐败分子,要依照党纪国法坚决予以惩处。

(四)一切相信和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人民的利益不是哪一个人的“恩赐”和“善待”,也不仅仅是一时一事的“雪中送炭”,必须依靠人民的自觉奋斗去争取。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实质是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其自身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P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人民利益观的科学总结,也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科学指南。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能从根本上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改革和建设获得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获得了更有利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条件,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执政时间越长脱离群众的危险性越大,在利益关系大调整时期的危险性更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充分发挥“最大优势”和消除“最大危险”的有力保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党把发展摆在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位置上,努力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必将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这一切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惠泽华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要全体共产党员坚持党的人民利益观,真正按照“一个宗旨、两个务必、三个代表”去实践,我们党就如同永远不离大地母亲的安泰,与广大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略有删改。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13]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75.

[14]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