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

再见了亲人作文精选(九篇)

再见了亲人作文

第1篇: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

叔叔,再见了!不瞒您说,这是我从记事开始,第一次流眼泪,我真的很舍不得你们啊!我十分感谢你们对我们朝鲜做出的贡献,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记得妈妈还在世的时候对我说过你们在战场上的情况:

那天,由于敌机的封锁,你们没有吃的,没有喝的,衣服破得只剩一点布了,而那天却是敌人最厉害的一天,你们空着肚子在战场上跟敌人拼啊、打啊,不光这些,还要疏散那里的人群,害得你们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也没睡。妈妈还说,最厉害的时候敌人可以用一颗手榴弹炸死好大一群人,而且都死无全尸!战场上不断地有许多你们中国的和我们朝鲜的勇士们被饿死、冻死、烧死、炸死、打死,这些敌人太残忍了!不光这些,你们在战场上表现得是多么伟大啊,我们朝鲜的军人们被打伤后,你们还把自己的衣服给他们穿上,尽管那不是一件完整的衣服,但那却是你们的心意啊!叔叔,妈妈说,那天我爸爸也在战场上与敌人搏斗,可他却不幸丧生,是一位中国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冲过敌人的重重围攻把爸爸的尸体给我们抱回来的!那位叔叔到了家,也永远地倒下了。难道这还不能表现出你们的无私和伟大?难道这不足以表达您对我们朝鲜人民的关怀?

再见了,叔叔们!再见了,中国的亲人们!

第2篇: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

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中国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的和平,奋不顾身地与英勇抗争。朝鲜人民也无私地救助中国志愿军,同心协力与敌人战斗。

有一回,志愿军基地遭到美国鬼子的猛烈攻击,其中,有许多志愿军战士牺牲。当时,四面都有鬼子的埋伏,粮车不得开进,美国士兵阻断了志愿军的食物来源,想以此虚弱我们的战斗力量。可是美国鬼子不知道,我们中国志愿军是坚不可摧的。战士们靠着吃树叶、草根来充饥。空着肚子与美国鬼子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

志愿军总部得知这一危急情况后,认真研究部署。首先决定要探出敌军的情况。于是,首长就派侦察队队长老王担任这项艰巨的任务,老王接到任务立刻出发。他偷偷来到敌占区,神不知鬼不觉地从哨兵的眼皮底下悄悄溜了过去。来到鬼子的第二道防线,他出其不意地打昏了一个美国哨兵,换上美国士兵的军服混进了鬼子军营。他接着又用调虎离山之计引开守卫司令部的哨兵。眼看老王就要进入司令部获取敌人情报了,突然,安全警报被拉响了,老王暴露了,被敌人包围了起来。老王被绑了以后,关在一间房子里。美国鬼子逼问他说出我们志愿军的情报,老王忍受着种种酷刑,誓死不屈,一声不吭。

老王被捕的消息,传到了朝鲜人民小金花和她妈妈的那里。她们想尽一切办法,去解救老王。最后,老王得救了,而小金花的妈妈却和敌人同归于尽了。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像这样中国志愿军英勇奋战,朝鲜人民鼎立相助的故事数也数不清。让我们一次次留下感动的泪水,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情谊无比深厚,大家的心永远在一起。

五年级:闫子聪

第3篇: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

新课改一路行来,一些语文教师在表面花哨的“吆喝”中正越来越远离语文课的本真:满堂无序的“自主”却陨落了教师的引导与教学的实效,看似雅致的人文写意却背离了文本既有的价值指向,机械生硬的文化术语堆砌让语文课本来的面目全非……语文味儿不知丢到哪儿去了。于是,有人呼吁“让语文回家”。

笔者认为,语文的家就在真诚、务实、精心地熬出了语文味儿的课堂之上。怎么熬呢?下面几个课例可资借鉴:

一、某老师上《再见了,亲人》时,这样指导朗读课题

师:请大家读读课题,我听听,看够不够味儿。

生:再见了,亲人。

师: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读出这样的情感。(示范)再见了,亲人。

生:再见了,亲人。

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边握手边说:再见了,亲人。(快而有节奏)

生:再见了,亲人。

师:我听着不太像啊。亲人就在眼前,握着手。再想象一下、体会一下。

生:再见了,亲人。

师:把手抖起来就像了。现在,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这样说。怎么读?

生:再见了,亲人。(深情、激昂)

师: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高亢、悠长)

师:这就对了。同一句话,情境不同,感受不同,读法就不同。

体会:在这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富有生活质感的情境的层层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情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美读能力,又使他们享受到文本美带来的无穷快乐。语文味儿特浓。

二、我上老舍的《猫》时,跟学生这样探讨“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你给抓痒”一句

师:“蹭”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摩擦”。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用“摩擦”呢?(生揣读、思考、讨论)

生:我觉得用“摩擦”的话,那猫就不可爱了。

师:看来,“蹭”虽有“摩擦”的意思,但绝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请探讨一下,看“蹭”字还包含些什么意味儿。(生读文、推敲)

生1:我觉得“蹭”是轻轻地摩擦。因为如果擦得重的话,老舍爷爷会感到不舒服。

生2:“蹭”还给人温柔之感。因为文中说,猫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猫蹭主人的腿,那是在表示亲热呢。

生3:我觉得“蹭”还有撒娇的味道。猫在主人面前撒个娇,要求给抓痒痒,说明相互感情好。

师:(激动地)说得真精彩!是呀,一个“蹭”字,既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顽皮,又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多么传神啊!

体会:在这个课例中,教师抓住文本传神点,层层递进地做引导,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依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一个简简单单的“蹭”字咀嚼出如此丰富的“味道”,使一个平面的文字逐渐立体化,既凸显出文本浓浓的人文意义,又彰显了师生的教学智慧。语文味儿十足!

三、我教《最后一课》时,对“‘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这句话做了以下处理

先用师生交替朗读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韩麦尔先生当时的心情,触摸“最后一课”的灵魂,再趁机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学生沉思片刻、讨论一番,我指导一二、点拨再三)

生1:我的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

生2:我的孩子们,我今天把爱国的种子撒下了,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体会:在这个课例中,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接受美学”认为,未经阅读的作品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等待读者去发现、阐析和填补)做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它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大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堂因此空灵而鲜活,语文味儿因此四溢而芳醇。

语文不但姓“语”,还姓“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通过识字辨词之类活动来提高让学生畅游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那别样的韵味儿。

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需要,都有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都有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教师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一个自主创造的舞台,倾情激励他们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和谐交流中,跟作者和文本实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这既能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又能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奠定基础。

第4篇: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

(1)从哀伤的泪眼中见一个坚强的父亲。第一次写“我”落泪是在文章的第二段,从祖母去世那年冬天写起,“我”随着父亲奔丧回家,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了亏空。这接二连三的灾难壁头盖脑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我”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泪”是哀丧的泪,不仅为文章渲染了暗淡的气氛,而且营造了悲凉的环境,可父亲,便是这样出场的。在“我”悲伤至极、簌簌落泪之时,父亲被生活所逼迫,以“天无绝人之路”的话来劝慰“我”,也用来聊以。可见这并非平常,却饱含了多少悲凉、无奈与坚强,从儿子的泪眼中看到的是一个面对艰难与不幸。寥寥几笔,给整幅画面敷上了惨淡的、衰败的灰冷色彩,从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从感伤的泪眼中望见一个爱子如命的父亲。第二、三次写“我”落泪都在文章的第六自然段,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全力抒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当临别送行一刹那,看到父亲艰难攀越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顿时使“我”获得了特殊的感受,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当看到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找不着时,“我”的泪又来了,这犹如电影画面那样淡出,影越淡而情越浓,人越远而心越近。

第4、5、6自然段,作者用平常的笔墨,不厌其烦地写父亲送“我”上车。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重新踏上坦途,在饿浮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之下想找个差事,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可父亲为谋事得求爷爷拜奶奶,忙得不可开交。故说定不送“我”,叫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这对“我”也算是够关心的了,可是父亲还是不放心,踌躇再三,执意决定还是亲自送“我”去。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并亲自送我上车,这已经照顾得如此细致周详的了,父亲还是有些牵肠挂肚,于是又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以至“我心理暗笑他的迂”。可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这如此细针密线的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

第5篇: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

父亲的雨

文/谢宗玉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垄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大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像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了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滴中,号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选自《青春美文》,2014年广西柳州卷)

【原题呈现】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解题策略:这种题型要结合文章分析人物特点,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才能准确判断人物性格。在回答问题时,切不可随意下手作答,需要从以下几步入手:先找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段,根据语段判断此处所表现的人物性格,并做好简单的标记。然后把所有找到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归类整合,合并相同,保留不同。最后,根据标注和合并整合的内容,进行答案条目的梳理。需要注意的是,文章内容和人物性格必须一一对应和匹配。

参考答案:

(1)责任心强:来雨时,村人乐得什么都忘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2)甘于奉献:风雨越大,父亲越快乐,因为可以为村民储蓄更多的水。(3)顾全大局:面对村人天旱时拼命往自己家的田里放水,不懂节约的自私行为,父亲虽然想撒手不管给他们一个教训,但为了大伙的利益还是忍不住又冲了出去拦水。

【常见题型】

题型一:直接考查人物描写及作用。

1.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解题策略:人物形象及其表达作用分析是考查人物形象比较简单的一种题型,解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弄清几种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然后根据文章具体语境和人物性格以及当下状态来组织答案。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此外还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常见答题格式:运用了……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精神)。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作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拦水成功后的快乐和满足,即使母亲的唠叨也影响不了他高兴的心情。

题型二:理解内容,续写人物心理。

2.第⑦段说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但还是出去拦水了,请想象一下父亲在硬撑的这两个小时里的矛盾心理。

解题策略:续写人物心理时,先要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深入了解人物性格和内心,在此基础上,在需要续写人物心理的语段中,仔细研究上下文和人物的状态,然后才能下笔续写。描写时,需要采用第一人称,符合人物身份和年龄。

参考答案:

示例:老天爷你就是下得再大,我也不去拦水了,浪费了那么多水,多可惜……不行,我还得去,下这么大的雨,正好是拦水的好时机,万一天大旱了,庄稼没水又得遭殃啊……

题型三:分析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多处写母亲的唠叨,两次写村人面对来雨和缺水的表现,这有什么作用?

解题策略:分析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就要明确人物形象在文章中的常见作用。人物形象在文章中常见的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衬托主要人物的精神性格;彰显文章主旨;等等。

参考答案:写母亲的唠叨,一方面突出了父亲的热心和负责,一方面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心疼和关心。写村人的表现,衬托了父亲热心、负责、朴实的性格。

【阅读闯关】

父母的时间表

文/汤小小

中午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晚上6点我乘坐的火车会准时到站。母亲在电话里惊呼:“也不早点说,我要买你最爱吃的菜,还要给你打扫房间,也不知道来不来得及。”

火车晚点,不过还好,只晚了10分钟,多听一两首歌的工夫。走出车站,一眼就看见父亲站在寒风里,正焦急地盯着走出来的每个人。看见我,他一个箭步冲过来,一边抢过我手中并不沉重的包,一边不满地嘀咕:“都晚了10分钟了,还以为出啥事了呢,把我急坏了!”

一路上,父亲一直在念叨这10分钟,为这10分钟愤愤不平,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日理万机,10分钟能干出经天纬地的大事来,其实,他一天光晒太阳就不知道要浪费多少个10分钟。

回到家,母亲一边忙着从厨房里端菜,一边大声嚷:“怎么那么晚啊!我还以为出啥事了,急得我坐立不安,跑出去看了好几次!”

不过区区10分钟,在父母看来,居然比10个小时还要漫长。这10分钟里,他们从满怀期待到失落,到担心,到害怕,每一种情绪,都像鞭子一样,狠狠地抽打着他们的心。

在家待了足足半个月,母亲每天变着花样做各种美食,父亲则成了采购员,只要我想吃什么,他立即跑出去买回来。母亲不打麻将了,父亲也不到老年活动室打球了,每天净围着我转。

临走时,行李包增加到了3个,每个都塞得满满的。忙完这些,母亲擦擦额上的汗,轻轻地叹气:“时间怎么这么短啊,你又要走了!”

父亲也在一旁附和:“是啊,这一走,又得好长时间!”

10分钟的等待,他们嫌太长,半个月的相聚,他们又嫌太短。

这样的情景,总是时常上演。

那年高考,从考场里出来,母亲一边递上水,一边长舒一口气:“终于出来了,时间真长啊,站得我两腿发软!”而当高考结束,我背起行囊准备奔赴大学时,她又有些失落地感叹:“时间真快啊,不知不觉,你都高中毕业了!”整个高三,300多个日夜,她忙着给我做营养餐,帮我买各种资料,比我还要忙还要累还要紧张,在她看来,却比区区的一场考试短暂。

每年开学,父亲都要陪我去学校报名,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未缺席。每次,在排成长龙的报名队伍里,父亲总是焦急地搓着手,不停地引颈眺望,并不满地嘀咕:“怎么还没轮到我们啊,都等那么久了,不知道今天报不报得上!”其实,他等待的时间从来不会超过一个小时。而当我大学毕业,终于不用再报名时,他又有些伤感地感慨:“唉,一眨眼,你都长成大人了,真快啊。”20多年的漫长岁月,他时刻为心,每天为我劳累,弯了腰身,白了黑发,居然还觉得,这时间比报名时的那会儿等待要短暂得多。

在父母那里,时间总是显得如此不合理,与世界上所有最精确的钟表背道而驰。等待儿女的时间,为儿女争取利益的时间,他们总是觉得太长太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和儿女相聚的时间,照顾儿女的时间,他们又总是觉得太短太短,一年不过一眨眼。

我想,每个父母心里都有一个特别的钟表,这个钟表,用奉献做壳,用爱做指针,它为我们走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爱在跳跃。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4年第7期)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画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篇: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

文中虽然以“背影”为题,但“背影”与“泪水”两个意象总是相伴而生。作家的审美双眸和观照意念,就是借用“泪水”意象作为形象代言体。可以说,在文中,“泪水”总是指向“背影”,而“背影”总是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

一、泪光中渗透着悲哀

第一次“流泪”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这就给全文定下了一个惨淡、衰败的情感基调。当时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到徐州跟着父亲一起奔丧,见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二、泪光中流淌着感动

第二次“流泪”是父亲为“我”买几个橘子,“我”将要上车北去,父亲去车站送“我”,几番踌躇,父亲还是决定亲自送儿子到火车站。在车站,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去为儿子买橘子。父亲攀爬月台的一幕让别离在即的儿子很是动情,朱自清先生在此处采用镜头特写,连用了七个动词,描绘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情形,让一个朴实、平易、慈爱的父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人至深。面对父亲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了下来”,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是那样的深,也是多么的难忘。

三、泪光中存留着惆怅

第三次“流泪”是这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四、泪光中伴随着伤心

第四次“流泪”是读着父亲的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八年前分别时父亲的“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怀往事,惦念离别已久的慈父,更觉相见无期,悲感交集,此刻的“泪珠”既是对父亲“感恩的泪,思念的泪,牵挂的泪”,又是对自己“悔恨的泪,愧疚的泪,自责的泪,伤心的泪”,它是全文情感的高潮与总括,其含义可谓是别样的深沉、千般的复杂!

第7篇: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

作者简介

林海音,台湾作家,小名英子。曾任记者,编辑,经营出版者等。林海音创作丰富,散文充满乡恋、哲理、亲情,浸润着人们的心。那北京风貌、台湾民情、异国景物,以及天伦之乐、同乡之亲、师生之谊,读书心得,偶闻杂感,都令人兴起缕缕情思。最令人感动的是:她的作品大多都流露出对祖国母亲的挚爱,对第二故乡北京的怀念。林海音以她的成就、她的为人、她的号召力,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之间的桥梁、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她的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于1998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荣获“终身成就奖”。

《城南旧事》

全书以林海音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小说中人物是最平凡的人,事是最平凡的事,但作者却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中”,发掘出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作品演绎时代的推移、社会的蜕变、世事的沧桑,牵动着读者的心灵。笼罩着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之情。小说的语言清丽、优美,像主人公小英子一样单纯、明净,又带着对童年的眷恋和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读来令人动容。作品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经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在47个国家放映,得到许多国际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城南旧事》的最后一部分。作品不仅故事感人,文笔更令人击节赞叹,作品“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也有“拿手好戏”,具体分析,有以下美点:

一、人物描写细腻传神

本文以一位年仅13岁女孩的视角叙事铺陈,亲切自然。采用的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立体化,感情充沛饱满。同时还有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较典型的有:“我很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这一心理活动描写,写出了我急于把成功告诉爸爸的心情,也表现出了磨炼之后的欣喜,预示着我已经长大。“爸爸没说什么,打开了手中的包袱,拿出来的是我的花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表现的是爸爸严厉面孔下的铁汉柔情,平平淡淡,含而不露。

二、双线辉映浑然天成

本文在结构上的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插叙的方式,两条线索并行:爸爸爱花是主线,毕业典礼是副线。开篇以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去医院看爸爸的情形;通过在医院和爸爸的对话引出6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责罚以及上学从未迟到的情节;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我想到爸爸可能不会来了,又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不能料理花,自然引出爸爸爱花的情节;韩主任的讲话和骊歌的响起,又引出了爸爸要我去汇款闯练的经过。文章最后,自己回到家里,看到满地枯落的花,意识到爸爸的花已经永远凋零,长大已不能回避。两条线索交相辉映,展现出我的成长历程以及父亲的严与慈,哀而不伤,结构严谨,浑然天成。

三、伏笔暗示委婉含蓄

文章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和离愁,表现得委婉含蓄,因为文中多次使用了伏笔,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比如:“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就是一处伏笔。再如听到毕业典礼的钟声,想到爸爸和妈妈。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实际上在暗示妈妈知道爸爸的病情,内心极其悲痛。“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这就是一种不祥的预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暗示爸爸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拾它们,花谢了,预示了爸爸的生命已经不可挽回。

1.积累字词,读准加点字的音。

衣襟()玉簪花()

骊歌()花圃()哭号()

2.整体感知,理解文意。

①课文标题“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双重含义是什么?

②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③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④全文插叙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⑤全文以“花”开头,又以“花”结尾,作用是什么?

⑥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⑦怎样理解文末“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一句的含义?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亲,从来都是爱得深沉、爱得博大。父亲,总是从血脉中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读完林海音爱花、爱子的父亲,我们再来读一下钱金利的文章,看月光下的父亲又勾起了他怎样的情思?

月光下的父亲

钱金利

父亲出门的时候,月亮还没下山。父亲回家的时候,月亮早就上山了。

三五岁时,去镇上看杂技,父亲总把我扛在肩膀上。我的目光,可以穿越无数个黑压压的人头,十分清晰地看到那个放开双手,在圆铁桶里骑车的漂亮女人。看到一只猴子,穿着小孩子的花衣服,扭着屁股在地上推滚轮。还有大力士,着膀子,让一条粗大的蟒蛇,缠在身上。杂技很精彩,每次我都看得手舞足蹈。我总把我看到的精彩场面,颠三倒四又挂一漏万地说给父亲听,父亲每回都听得乐呵呵的。回头,到家里,有人问起:你们今天干嘛去了?父亲就答:看杂技去了。又问:好看不?父亲就说:好看。然后把我颠三倒四说过的话,一字不落地说给别人听。

有次村里放电影,父亲回来晚,带我去时,已经在很后面了。人群一拨拨地把我与电影隔得十分遥远。父亲把我扛在肩上,我还是看不太清,父亲就把我举过头顶。问:“看到不?”我说:“看到了,看到了,正打得精彩,有人用一根辫子打败了一帮人。”父亲听说好看,就高兴。嘿嘿地笑。父亲是农民,从他一笑,就可以看出来,一张笑脸,跟乡里的沙土一样朴实。父亲大概是在地里劳作了一整天,累了。举了没一会儿,又重新把我放回到了肩膀上。我不同意,正打到紧要关头,突然只看见人家的后脑勺了,那种失落感,至今想来,仍无可比拟。所以当时想都没想,一伸手,便拍父亲的脑袋,父亲于是又把我举过头顶。

回家的时候,我过足了瘾,兴奋地哼着电影里的插曲。而母亲说,那晚,父亲睡在床上,也哼哼了一夜。平日里干活再累,也不至于累成这样子的。

以后上了学,人长大些,心也就大了,不再骑在父亲肩膀上到处逛荡。那时,父亲大概很忙,很少见到。晚上,吃完饭,在洋油灯下做完作业,还是不见父亲回来。有几次,作业多,做至半夜,才会看见父亲,踩着月光回来。一把锄头上,也亮锃锃地挂着月光。而早上,我几乎见不到父亲的影子。虽然我学习很用心,每次都能比其他的同学早到学校,可我还是早不过父亲。

有几年,为生计,父亲去钱塘江边扛石头,家里就很少见到父亲的影子。偶尔想起,父亲的面容竟然像上了晕的月亮,有些模模糊糊。我知道,父亲是一个好父亲,他靠卖力气来养活我们一家四口人。如今,月光早已悄悄爬过父亲的额,落满了头。

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下,父亲的影子,比从前短了。而我的影子,长了。是父亲,用他的衰老,滋养了我的茁壮。

(摘自《感悟亲情》,有删改)

细数生命的年轮,自己一步步走过,父亲总是对我们成长影响最深远的一个,父亲是一个“跟乡里的沙土一样朴实”的农民,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他能做的只是常常陪儿子看戏、看电影,为家庭起早贪黑、竭尽辛劳,再苦再累也不吱声。然而阅读本文,心头却萦绕着一种莫名的感动,那就是父亲憔悴的面容和那份沉甸甸的爱。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将父亲置于月光之下,这样的设置又有怎样的妙处?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题目。(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考作文题)

(1)阅读“我走出了教室……今天是我最后一天在这学校里啦!”

(2)阅读“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3)阅读“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到最后。

1.结合语境,理解句中的词语。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镇定:

2.下列对上文人物评价不当的一项是()

A.“爸爸”是一个对“我”关怀备至的好爸爸。

B.“从那以后”,“我”变成了一个每天都早到学校的好学生。

C.“我”是一个知恩图报,会替老师着想的人。

D.从文段(3)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下列句子各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知识把握

1.jīn;zān;lí;pǔ;háo。

2.①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又象征天花的爸爸离开人世,语义双关。②爸爸爱花、毕业典礼。③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为“我”的成长起到了引路的作用。④父亲叮嘱;赖学被打;父亲爱花 。⑤前呼后应。“花”在文中有象征意义:花儿开得旺,爸爸身体健康;花儿落了,爸爸离开人世。⑥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和深深的眷念之情。⑦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类文阅读

在“月光”这一特定的背景下,淡淡的月光衬出父亲长长的身影,映出父亲憔悴的面容,也见证了父亲对儿子那份沉甸甸的爱,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等。

第8篇: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

父亲祖辈是农民,和许多农民一样,夏季总是喜欢打着赤脚。在稻田里干活时,那厚厚的脚板,粗糙的皮肤,和泥土的颜色一样。粗大的脚从泥水中踏进、拔出,是那么轻松自如。

小时候,对父亲不穿鞋的样子,倒不觉得怎样。(此处应具体写出儿时对父亲的脚的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赤脚很不雅观,渐渐地开始觉得这双脚既土气又难看,实在不愿让它与我同行。一天下着大雨,父亲同许多家长一样来接自己的孩子。当我走出教室,一眼见到爸爸的一双笨拙的大脚,我很生气(“生气”宜改为“羞愧”),以至回家的路上我没跟他说一句话。

就为这,我谢绝了他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此句中的“谢绝”应改为“拒绝”)我不愿让同学见到他那副模样。尤其是我上了中学,住在宿舍里,每隔一段时间他便带着些吃的东西来看我,但每次总是那副样子。同宿舍的女生们暗暗发笑的神态令我见到亲人的喜悦瞬间变成了不快。

一天黄昏,父亲又来看我,我看见他光着又粗又笨的脚,顿时大声嚷道:“以后穿鞋来好不好?”

父亲愣住了,他从提袋里面拿出一些苹果,塞给了我20元钱。(此处应以细节描绘出父亲当时的神情与动作。)

“拿去,照顾好自己,天晚了,我该回去了。”夕阳把父亲矮矮的躯体拉成了又瘦又长的影子,我突然发现父亲的背已驼了,脚步蹒跚,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壮实有力了。

再次来看我时,父亲脚穿一双新皮鞋。“你看,这双鞋好不好看?”那声音是掩饰不住的喜悦与兴奋。而这时我却仿佛失去了什么。看到这不协调的鞋与脚,我的心在流泪。此后不久,父亲就不幸病逝了,这双崭新的鞋成了父亲的遗物,常常引起我对父亲的思念。(“父亲的脚”为什么会经常引起我的思念?我对父亲的感情仅仅是思念吗?)

【望闻问切】

第9篇:再见了亲人作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平朴,奇巧,背影,艺术特色



一、朴素自然 简洁精粹



《背影》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感激”这一类抽象的字眼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然而表情达意淋漓尽致。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恰当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现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往中应该注意的细微环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朴实自然,说明父亲为儿子上火车已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很像著名的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样,把父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



《背影》行文简洁凝炼,通脱干净,无多余的字眼,有以少胜多的魅力。比如,全文有四处记载了父亲的话,即:“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并不是那天父亲只讲了这么几句话,而是这四句较为典型的代表了当时父亲的心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反映了当时父亲的体贴、爱怜、一一不舍之情,以少胜多,我们不仅体会了蕴含的意思,还仿佛听见了父亲当时的声音。就此一例,也能说明朱自清语言的简练、精粹。



二、精雕细刻 要言不烦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该简的一字不多,该繁的详言不烦。如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致“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作者还用细致笔墨刻画父亲下车买橘子的经过, “蹒跚的走到铁道边”预示着老态龙钟的父亲上下月台不容易,必有一番拼搏才行。上月台是“两手攀着”月台的边,可见月台之高,然后“两脚向上缩”,可以想见父亲肥胖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特别是攀月台时“身子向左微倾,显示出努力的样子,”更精细地写出父亲奋力往上爬的姿态,那情那景如在眼前。父亲“抱了朱红的桶子”。回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倒在我的皮大衣上”。然后,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他都置之度外了。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读这些内容,肯定不会感到累赘,烦琐,只能感到父亲形象的伟岸,高大。



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关爱儿子的慈父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了起来并使之跃然纸上。



三.情真意切 含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