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精选(九篇)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

第1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为更好的了解青少年上网习惯和网络安全意识,并为日后青少工程的具体工作提供调研支撑,360互联网安全中心和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联合发起问卷调研,从上网习惯、网络环境感知、网络安全意识三方面,对6-18岁的青少年上网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53.1%的青少年已使用手机上网,31.4%使用家庭台式电脑上网,13.1%使用平板电脑上网,仅有2.4%的青少年使用网吧或学校的台式电脑上网。这意味着,95后的上网习惯主要通过自己的设备,且倾向于使用移动端设备。

青少年上网都在做什么?调查发现,聊天交友、听音乐、玩游戏是青少年群体最热衷的网络活动,而查资料、看电影电视剧等活动相对较少。其中,在青少年最喜欢的游戏top20中,植物大战僵尸、赛尔号、小黄人快跑名列三甲。在家长对待孩子上网的态度调查中,只有不到10%的家长表示反对孩子上网,这表明70后、80后家长对孩子上网持比较开放的态度。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尽管青少年上网环境相对单一且上网时间短,但仍旧无法避免不安全的网络环境和各类网络威胁。记者从调查报告中看到,近六成青少年曾遭遇到网络威胁,其中电信诈骗和账号被盗最为常见,其次是个人信息资料被窃取。统计数据也表明,八成青少年缺乏全面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

令人欣慰的是,在类似青少工程等公益项目的努力下,针对青少年网络安全的教育工作正在大力推进。与之相应,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记者查阅调查报告发现,目前,超80%的青少年在遇到电脑病毒时会立刻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查杀;面对个人信息问题,青少年最不愿意透露证件号码、电话号码、地址等信息;同时,九成以上的青少年认为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

据介绍,青少工程是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指导下,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发起、未来网和360公司承办、并由360公司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持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公益项目,旨在全面提升青少年网民的网络安全素养,建立适应性、和可持续的校园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目前,青少工程已全面覆盖北京、上海等10个省市、59座主要城市、3万多所小学、40多万个班级,影响中小学生约1.2亿人次。

第2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主题: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为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方案》和中央网信办《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实施方案》,配合办好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根据平度市委宣传部要求,结合正在组织开展的青岛市中小学“共筑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安全教育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时间和主题

时间:9月19日至25日

主题: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

宣传周活动重点内容是,深入学习贯彻xx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和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网站、电视、电台、报刊杂志、会议、展览等多种渠道和形式,通过全体网民的广泛参与,大力宣传倡导依法文明上网,增强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普及网络安全知识,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维护网络安全。

二、主要活动安排

(一)主题日活动

根据中央网信办统一部署,宣传周活动期间,分别组织开展主题日活动:9月20日教育日、9月21日电信日、9月22日法制日、9月23日金融日、9月24日青少年日、9月25日公益宣传日。

(二)具体活动要求

各中小学校要结合青岛市“共筑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家长会、教师会等形式,通过学校网站、学校教师和班级家长微信群等途径,利用学校的班班通设施结合微机课等方面,在广大学生、家长、教师中开展网络安全知识专题教育。加强与网信、公安等部门协作,探索建立网络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完善网络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各学校和教体局机关要在9月16日之前完成网络安全宣传周主形象海报的制作,并在学校宣传栏、微机教室等特殊场地醒目位置进行张贴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2.各学校要认真组织部署工作要求,通过组织主题班会等形式,教体局通过办公室组织机关工作会议,利用学校班班通设备、多媒体、网站等,广泛宣传网络安全口号标语、卡通漫画,播放收看附件中的安全教育视频和平度市“共筑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安全教育活动推进会报告。

3.各学校要与已经开展的青岛市“共筑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活动融合在一起,通过已经组建完成的各类宣传渠道以及通过官方网、公安微博、微信群等形式积极转发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典型案例、推送公益广告、发送宣传教育材料等,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充分发挥团委、少先队的作用,广泛组织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4.结合2019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安排,各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教师观看科普视频、研讨交流、争当网络安全宣传员监督员以及开展新媒体主题宣传等活动,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教育。

5.各校要了解省级部门活动安排的时间节点,积极组织学习并参与。9月19日至25日,在山东共青团官方微博开设话题#青少年与网络安全#,加强与青少年网民互动。积极组织全省高中学生参加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选拔优秀人才赴湖北武汉参加全国中学生网络安全夏令营暨知识竞赛全国复赛。联合大众网、齐鲁网开展网络安全公益广告有奖征集活动。9月24日,组织全省青少年在线观看湖北武汉市“青少年日”主场活动直播、与演讲嘉宾远程互动等。9月19日至25日宣传周期间,省重点新闻网站在PC端首页显著位置和移动端首屏统一开设“2019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专题,对我省各有关部门活动情况和现场宣传进行采访报道,转发中央新闻网站关于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武汉开幕式相关报道和现场视频,集纳展示网络安全宣传公益广告、图片、动漫等各类相关作品,在论坛、微博等平台主动设置“网络安全”相关议题、话题,利用手机报推送有关稿件、视频和H5作品。大众网联合山东艺术学院制作动漫作品;9月1日至9月30日开展网络公益广告征集活动;9月12日至9月25日开展网络安全在线答题活动;邀请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开展视频访谈。齐鲁网推出“一图教你如何安全上网”漫画;制作“文明上网”系列公益广告;组织小记者探营网络安全公益活动。舜网组织《新闻调查——网络暴力离我有多远》系列视频街访等采访报道;携手17市网媒联动倡议建立“反对网络暴力”网媒接力联盟。中华泰山网开设网络安全课堂,邀请教育、公安、团委、通讯等部门单位的专家授课。水母网开设网络金融安全知识在线答题栏目。

第3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问题 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我们正处在一个舜息万变的网络时代。网络世界的开放性吸引了成长中渴望“无拘无束”生活的青少年,他们对网络趋之若鹜,纷纷“触网”。这一方面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很多帮助,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正确分析判断互联网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科学研究并制定相应对策,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网络时代青少年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几点思考,以求抛砖引玉,推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成瘾现象

网络具有娱乐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不受现实生活交流方式的限制,使很多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或幻想在网络中得到满足,特别网络游戏带来的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反过来强化无限上网的欲望,造成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青少年自制力比较差,自我保护和心里抵御能力弱,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很容易沉溺其中。加之有些由于家庭环境不良和学校压力过大产生逆反情绪和认知失调的青少年,会借助网络疏解压力,寻找安慰。这些因素都可能引起网络成瘾现象,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困扰和伤害。

由于过度依赖网络,导致青少年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表现有:正常的人际关系破裂,社交障碍,学习成绩下降,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暴力倾向和暴力行为,严重的还会出现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二) 网恋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激情, 这是生理、心理的正常现象。而网络的开放性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 但是由于他们与异往的经验较少, 而感情又比较热烈和纯真,容易轻信他人,导致上当受骗。有些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随意和陌生网友见面、交往,给青少年的人身安全构成很大威胁。生活中因为网恋引发的惨案以不在少数,而大多的受害者是情感单纯的青少年,血粼粼的事实一次次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怎样挽救被网络情感束缚的青少年?

(三)网络行为中道德和法律意识的缺失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得在网络上不必为一定的言行负责任,不必担心他人和社会的监督和指责,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青少年的法律道德意识在网上逐渐淡化。一部分青少年为寻求刺激肆意在网上交流或传播黄色内容、满口低俗下流之言、窃取他人QQ号码、攻击他人网络系统等,至社会道德于不顾,缺少羞耻感,给受害人带来经济和情感上的损失和伤害。更有些青少年利用精深的计算机技术以获取他人财产为目的进行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行为,情节严重者已构成犯罪。这样的事件也比比皆是: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计算机犯罪者年龄区段为18~46岁,平均年龄约25岁,其中青少年占大多数。1998年我国第一例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名逮捕的杨某就是国内一所著名高校研究生,而令计算机行业闻之色变的“CHI”病毒则是我国台湾地区一名大学生的玩笑之举。2006年在网络上肆虐达半年之久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李俊只有25岁,其他几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也都在21-25岁之间。①

(四)价值观扭曲

网络是一个全面开放性的系统,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和传播信息,因此网络上除了正面信息外还存在很多负面信息,良莠不齐,这些都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没有形成深入分辨是非的能力,尚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蛊惑而偏离正确的思想轨道,长此以往势必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造成影响, 影响青少年的成才。例如,有些网站为提高点击率,充分利用青少年的求新、求异和叛逆心理,传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虚假的、低俗的价值观念,还有一些居心叵测之徒,利用网络进行文化侵略,向青少年灌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处世未深的青少年很容易被这些新奇观念诱惑,动摇自己原有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分析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共同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学校教育之对策

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主要塑造者,在解决学生思想行为问题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青少年在网络中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根源在于对主流价值观念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缺乏应有的理解与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够扎实牢固,以至于在一些歪曲的思想观念的狂风暴雨式袭击中被俘虏。因此,学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武装青少年的头脑,牢固他们的思想堤坝,增强分辨是非丑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御“西化”、“分化”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

2.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青少年之所以沉迷网络,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情绪困扰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排解,缺乏情感疏通的渠道,只能借助于网络麻痹自己。因此,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和情绪问题,及时发现异常状态,进行合理的教育和疏导,避免学生由于无人倾诉心声,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求助于网络上的陌生人排解负性情绪。另外,学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并培养专业人员对青少年定期做心理测定,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网络道德规范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分析和对待网络信息, 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做到不抛垃圾,注意网络言行的规范化,强化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意识;对于缺乏社会和他人的网络社会来说,法律是很好的管理武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对青少年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明确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怎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在宣传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上与青少年网络犯罪相关的案例,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4.开发切合青少年特点的健康网站,发挥网络的育人功能

鉴于网络本身独有的魅力以及青少年对信息的强烈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有针对性的建立一些有正确导向的网站,占领网络新阵地。在互联网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宣传体系,弘扬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近些年,一些学校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名家讲坛、名人解读、人生修养、心理健康等内容为基础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性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起到了良好效果。

5.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虽然网络已经普及化,很多年长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由于接触时间晚,学习起来吃力,网络知识相当贫乏,以至于在网络教育问题方面缺少应有的关注,对青少年出现的很多新问题束手无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培养一批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扎实思想的政治理论基础外,还要学习网络知识,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对青少年可能出现的网络问题能够很好的预防和应对,避免网盲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对青少年的网络言行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

(二)家庭教育之对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摇篮。网络家庭化的发展使得家长在孩子的教育和引导问题上又多了一个责任,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1.家长应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有效应对网络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化使很多青少年可以在家中上网,因此,家长应该对网络有一定的认识, 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并尽量控制孩子上网的时间,积极关注孩子的网络行为和思想状态,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经常与青少年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青春期,会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感到困惑,情绪起伏变化大,自控能力弱,对很多事情感到好奇,但又缺乏深入辨别能力, 此时家长应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增加情感交流,帮助孩子排解困扰,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样就能避免青少年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刺激与解脱而不能自拔。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沉迷网络, 不能一味地强行禁止和责骂,强制往往会适得其反,应该晓之以理,告诉孩子沉溺网络的危害并举出实例, 这样才能更有成效。

3.把孩子的注意力从网络世界里转移到现实世界中来。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旅游散心,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带孩子去博物馆,感受科学的魅力;带孩子去图书馆,让他们通过读书来提高自身修养,等等。让孩子们真正活在现实世界里,而不是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三)社会组织之对策

1.网吧规范化管理

网吧是青少年与网络接触的重要场所,网吧的管理是否健全,经营是否合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身安全,只要稍有留心即可发现,当前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大多都是发生在网吧或因为沉迷网吧导致犯罪行为,究其原因,网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商业化了。网吧经营者只重视经济收入,忽视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虽然法律明确规定: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但业主仍置法律于不顾,以身试法,有的网吧为吸引网民开设凶杀、恐怖、、低级的网络内容,不断更新换代网络游戏,使更多的未成年人为了满足于对网吧的迷恋,进行偷盗自家财物、入室盗窃、结伙抢劫、变卖赃物等违法活动,走上犯罪道路,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

因此,网吧的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不合格网吧坚决严惩不贷;监督部门要不定期督查网吧管理漏洞,并进行教育,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加强业主、网管人员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相关的知识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积极贯彻法律法规。

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立法部门应高度重视由于网络引发的青少年问题,加强对网络的立法力度和执法力度,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我国已经先后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并对网络的规范发展和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法律法规本身就存在不严谨的地方,有些法规相本身存在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还有些法律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也有欠缺。因此,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和改进,应进一步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除了要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还要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犯罪的侵害。

3.加强网络信息监控

计算机领域的技术人员要针对网络垃圾信息开发与之相对应的信息过滤软件,防止不良信息进入青少年视野。还要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审查和监控,控制信息源头,发现违法网站和信息要及时报告法律部门,努力把网络垃圾扼杀在源头。

(四)青少年自身之对策

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毕竟是一种外部因素,要真正使这些因素发挥作用,还要青少年把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态度和信念,并持之以恒,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首先,青少年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增强抗挫能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后,要坚强面对,不要逃避,要主动想办法调节情绪,并对事件作出理性分析,找出解决办法,而不是在网络中寻找安慰。

其次,青少年还要提高自身交往技能,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网,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丰富现实生活,经常和朋友谈心,交流情感,感受社会家庭的温暖,增强社会适应性。

最后,青少年要增强自控和自律能力,使其网络言行符合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自觉抵制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确保浏览的信息科学、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结束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素质如何,关系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对网络时代给青少年带来的各种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应该形成一个整体互动的系统,给予积极关注,并高度重视,运用各种手段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让网络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注释]

①朱成全,白冰:《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的消极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行政与法》,第47页。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6)

[4]沈壮海,徐双好等:《学校德育问题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2)

[5]刘蔓,胡园:《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4),47-48

[6]朱成全,白冰:《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的消极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J],《行政与法》,46-49

[7]伍兵:《网络文化对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教学研究》,2009(39),216-217

[8]张桂兰:《“网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4),36-38

[9]陈红:《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研究》[J],《科教导刊》,2012,(1),39-40

[10]张小琏:《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7),65-71

第4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犯罪  教育

【内容】

网络以其虚拟性、互动性、数字化、全球化等特点影响着全世界六十亿人的社会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来没有哪一种事物能够像网络一样在短时间内如此猛烈的冲击我们的生活。网络的出现和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种种便利和愉悦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极大地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扩大他们的交往面,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从公安部门近期公开报道的资料来看,我国网络犯罪的数量逐年上升,年龄界限呈下降趋势。目前在被抓获的青少年犯罪中,有近80%的人是因网络受到诱惑而导致犯罪的,青少年网络犯罪正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安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是本人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的一点拙见。

    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内因

    青少年还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时期,其生理和心理还都不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表现欲,有很强的逆反心理,而且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生理上的成人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驱使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希望与成年人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互联网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有的青少年苦心钻研网络技术,就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甚至用网络犯罪手段来挑战权威,使他人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并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从而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在青少年网络犯罪中,多数不是出于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在实施犯罪行为时也不一定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如青春期的少年,渴望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因而经常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地持抵制和排斥,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和极端化,这个时期他们想极力摆脱各个方面的束缚,特别反感各种规章制度,在网络中越不允许一般网民进入的区域,他们就越想进入,即使是国家机关、金融部门的网络系统也不例外,从而导致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不良的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诱惑是导致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重要外因

    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以“无主管、无国界、无警察”而著称,随着西方文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其价值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对中国网民,尤其影响着正处在成长发育期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大肆散布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不健康信息,在面对网络文化的严峻考验时,少数控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很有可能因价值观的错误而埋下犯罪的种子。网络的虚拟性还造成青少年情感的迷失和社会化的不足,难以将自己溶入到社会之中,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成员。网络安全技术落后和管理技术的漏洞,网络信息的易攻击性,电子技术的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等弱点,为青少年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犯罪目标。

    (三)家庭和学校的环境也影响着青少年网络犯罪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预防青少年犯罪,家庭本应该起到重要作用。然而,残缺家庭、问题家庭、双下岗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功能受到削弱。青少年得不到家庭温暖,只能在网络中寻求虚拟的幸福与快乐,容易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和整个社会规范的怀疑,甚至漠视,很可能误入网络违法犯罪的歧途。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知识,青少年使用网络是在一种家庭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其自由发展的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网络犯罪数量的增加。学校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忽视法制教育,淡化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现阶段学校的法治教育与网络时代对学校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之间存在着相

[1] [2] [3] 

当大的差距,一是缺乏既精通业务又懂网络技术的法治教育工作者,以致不能及时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使其摒弃不文明不健康的网上活动,及时中止网络犯罪活动。二是各级各类学校忽视网络法制和道德教育工作。很多学校本来就不重视德育和法治教育,更别说涉及网络礼仪、网络伦理和网络法律法规的法治教育,学校教育本身的预测、引导、评价职能等难以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司法制度不完善使青少年网络犯罪缺乏有效制约

    首先,我国目前专门针对计算机不良信息传播的立法还不完善,法规的操作性不强。其次,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适用于青少年犯罪的《少年刑法》、《少年刑事诉讼法》等立法。第三,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专项立法。青少年网络犯罪基本上是被作为网络犯罪来加以防范的,并没有考虑到这类犯罪主体在年龄、生理及心理等方面的特殊性。在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防范方面,我国的立法还没有形成一个严密体系,无法发挥整体防范优势。最后,我国的网络警察队伍建立时间不长,对网络犯罪打击力度不够,无疑也助长了青少年网络犯罪的迅速增长。

    二、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是每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使命。青少年网络犯罪的预防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在提高青少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使青少年在网络时代健康地成长,并充分地利用和享受网络。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以期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

    (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生长发育期,其心理还不成熟,然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面。因此,应该注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使之热爱生活,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老师、家长也应多与青少年沟通、谈心。国家社会以及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机关,注意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异常的苗头,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使青少年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减少和避免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动机。

    (二)重视网络文化建设

    一是加快网络立法,依托法律手段建设网络文化。网络社会需要法律,通过加快网络立法,运用法律的手段防止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群体的毒害,净化网络文化,用法律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对于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提高网络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在网络中,网络公民通过文字和符号,通过人——机的交流方式进行网络活动,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逐渐被网络所取代。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更是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化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只有社会成员具备了社会责任感,他们的行为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网络社会下,作为网络社会主力军的网络公民更应当提高网络社会责任意识,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改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模式

    父母是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更被人们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家庭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学校是培育良才的基地,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两大环境,可以说两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通过家庭的温暖教育使青少年对家庭有一种归属感,而且通过家庭的爱心教育,让青少年更注重现实社会中亲情维系的重要性;实行家庭成员的“榜样教育”,规范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家长应当注意自己言行,可以有目的的引导青少年进入健康的网站、通过与青少年进行探讨上网的技巧和经验,及时发现和纠正青少年存在的不良网络习惯;家长应当注重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感化教育,通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教导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样自小树立良好心理素养,从心理上杜绝青少年的网络犯罪的动机。

第5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论文摘要: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传统的青少年道德教育在模式、载体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本文立足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提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初步探讨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创新举措。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化,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随之增大。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期,网络的诸多负面效应直接影响了其健康成长,特别是由网络引发的一系列道德问题,致使青少年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量变引发他们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的质变。因此,在现今网络盛行的时代,如何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利用网络的正面效应,创新青少年道德教育将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冲击

1.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增强。在现实世界中,道德选择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意识而作的自我选择,是人们实现自己道德理想的根本途径。基于信息时代具有高容量、高速度、开放性、互通性的特点,其道德选择与传统道德选择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更具有主体选择性。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旺盛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对各类信息的获取需求较大,网络正是迎合了这一现实,保障了青少年在以多元化为特征的信息世界寻求实现他们多元化的愿望与需求。

2.道德表现的内隐性增大。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表现将呈现出较强的内隐性。所谓道德表现的内隐性有两方面意思,其一是指道德意识活动是内部无形心理活动、精神活动,不一定表现于外,其二是指人有自控性,可以有意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动机。以往我们经常通过考查青少年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活动讨论等外显性较强的多种方式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动态。在信息时代,由于信息对人们是全面开放的,在巨大的信息资源面前,我们无法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基本情况进行有效把握。

3.道德人格发展趋向虚拟。网络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符号化的社会,人们通过给自己赋予符号来标志自己的身份和让对方认识自己。德国学者巴巴拉·贝克尔在《虚拟身份:想象的自我》一文中指导出:“数据网络是由所谓的虚拟身份所组成的。”电脑空间使网络人“获得一种新的主体性”,人们通过联结诸多“世界”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自我”。在极具隐匿性的网络时空中,行为主体会充满了新鲜感,获得更多新的体验和自然放松的感觉,会对自己的行为表达更加直接,对自己的所言所行缺少约束。青少年在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一方面会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又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导致其沉溺其中,逃避现实环境,寻求网络安慰,易使道德人格的发展产生双重性。

4.道德失范现象日渐凸显。网络时代所构筑的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空前的影响。网络“虚拟”特性,使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生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网络行为规范意识淡薄、网络是非观念混乱,引发了一系列的网络失范行为。网络失范行为是人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规范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这一现象在青少年网民中日渐凸显,而且失范行为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手段方法的技术性更强,违法犯罪的后果也更为严重。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原则

1.坚持“网上”与“网下”共同教育原则。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要在客观认识网络的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全新的平台进行。网上的道德教育内容要注重选择性,道德教育的途径要注重渗透性,道德教育的方式要注重平等、交互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的同时,又不能抛弃传统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开展各类面对面的、有形载体的道德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作好有效的互补。因为一是在网络时代,网上教育虽然是网络道德教育不可忽视的主要战场,但这并不影响网下教育的基础地位。传统的课堂教育、座谈、访谈、讲座、报告会、问题调查等,仍是了解和把握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便捷的窗口,也是及时观察和反馈网上道德教育的最佳期渠道。二是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结成的一定的网络伦理关系,是真实现实关系和交往关系活动的延续。网上道德表现和网下道德状况是同一主体的两种表现,网下道德状况决定网上道德表现,网上道德水平也影响客观现实主体对事物的看法。因此,道德教育要形成“网上”与“网下”相互借助、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结构,才能共同构成一个虚拟与现实、无形与有形、显性与隐性相互交融的立体的道德教育体系,增强教育的实效。

2.坚持技术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工作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道德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以迎合青少年技术追求的天性,有利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概念来开拓、建立新型的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当前,“博客”(Blog)已成为一个迅速蹿红的网络符号,博客论坛以自由表达、开放宽容、个性张扬、专业精神为宗旨,网络时代的“博客效应”也日益凸显,博客和E-mail、QQ、MSN一样逐渐成为青少年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应该利用技术但不依赖于技术,给网络注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网络技术与网络道德之间形成一种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关系,进而实现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网络环境缺少他人的干预、管理和控制,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和接受任何信息。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赋予个人过去不可想象的巨大力量,享有以往不可想象的自由,网民个人行为的善恶是非,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不是被动强迫的,而是主体对客观现实生活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自主、自愿、自觉的主体性活动,是对自我的超越。传统的道德修养中崇尚“慎独”,它是指一个人独自居处时也要谨慎注重自己的内心和行为,防止有背道德观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在网络时代要求青少年要养成“慎独”的精神和习惯,积极构筑网上自律防线。但另一方面道德自律作用并非无限,它必须借助道德外在约束力量来互相促进,因此在开展青少年道德自律同时要与他律教育相结合。

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教育创新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道德教育手段网络化。当代青少年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了解社会、接触社会逐渐成为他们的基本需要。如果忽视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思想道德教育将落后于时代,因此,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要充分运用网络,创新道德教育的手段。

首先,要积极利用网络发展的最新成果,要善于发挥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开放、兼容、自由、交互、平等、共享的优势,利用多种技术,指导和鼓励青少年网络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研究等活动,在认知与实践层面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网络道德,进而助力网络文化和信息文明建设,形成网络与青少年教育相互兼容、和谐共进、共享共荣的机制和格局。

其次,学校层面要努力完善网络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网络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在目前国内的诸多学校中,网络道德教育并非独立的课程,它附属在《思想品德课》或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而这些课程也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作为课程中的一章或一节的网络道德教育更是显得微不足道。网络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是与网络社会的发背道而驰的。因此,学校教育要对网络道德教育重新定位,积极丰富完善教育体系。

再次,加强道德教育的信息开发、利用和交流。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进而为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更为有利的服务支持。开发系统的各项功能,使各类道德教育信息收集、储备、管理实现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依靠网络系统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教育信息的快速检索和利用服务;开发基于网络的道德教育专家软件、开展网上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等等。

2.全面构建网络道德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我们要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建设有序的网络教育环境。与先进国家比,我国的网络立法的整体情况还不尽如人意,网络立法体系尚不完善,网络舆论立法仍是空白,网络立法的速度和应用程度滞后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程度,且一些法律法规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2001年出台的针对青少年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也缺乏有效的宣传和贯彻。于此同时,职能部门还应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执法能力,推进网络法治化进程,净化网络空间,建设有序的网络教育环境。

此外,还要建立完备的网络监控体系,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通过网络主管部门合法、高效的监管行为给青少年营造一个清洁文明的网络空间,抵制不良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给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3.实践探索网络、青少年、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动关系。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和谐社会的道德目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道德的要求,和谐网络社会的本质也应一致,因此网络安全、有序、和谐和诚信也应成为全民网络道德建设的目标。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更应积极融入到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中去。一方面要提高青少年的网络素质,加强网络法制与安全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家庭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重在引导”的原则,深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倾听青少年的心声,重视其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排除各类心理障碍。尊重青少年独立人格和个性的需要,缓解其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为青少年提供一个选择、反思、建构和完善自我的空间,促使其在网络社会中不断提高道德认识、加强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杨礼.网络社会性的伦理问题研究[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第6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论文关键词 网络成瘾 违法犯罪 身心健康

目前网络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使人们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与此同时带来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一个突出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沉溺于游戏、不健康的网络中不能自拔,消耗了精力,耽误了学业,迷失了自我。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成瘾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的原因以及对策,做了一些探讨。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成瘾的个人因素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把时尚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这种既符合时代潮流,同时又含有较高科技、知识、信息的新鲜事物,被他们视为一种高雅时尚的东西,对此趋之若鹜。另外,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青春朦胧时期,渴望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是导致他们网络成瘾重要原因。具体原因如下:一是青少年有着天生的好奇心理。促使他们迅速进入网络领域,同时网络环境又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去求知、探索、好奇的网络世界,使他们沉溺在网络的游戏、色情、信息中。二是青少年长期在以应试为主的选拔机制中渡过学生时代,成绩的好与坏就象一座“大山”长期压在学生的心里,由此长期压抑、紧张、忧郁等,使青少年无形中需要一定的方式加以释放,无拘无束的网络就成为他们最好最方便发泄的工具。三是认为上网玩游戏等是当今的时尚,自己不会玩就觉得没有面子、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资本,听到同伴大谈网络乐趣而自己一无所知则感到尴尬。为了自己不落伍,也开始废寝忘食的学习上网,有的逐渐上瘾甚至不能自拔。四是有的青少年在学习、家庭、交友、社会上遇到挫折、打击之后,便会对现实、人生感到心灰意冷,就渴望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找到安慰或者刺激,来填补或者满足自己的内心空虚。致使青少年深陷网络中不能自拔,以至成瘾。

(二)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最重要的发展生态微观系统之一。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反之,有问题的家庭则容易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的家长存在诸多的不良嗜好,如、酗酒、偷鸡摸狗甚至染毒;有的家长自己就天天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有的天天在网聊网恋中;有的天天涉猎黄色网站中,这无疑给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心理暗示,致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世界中。二是父母忙于工作或外出打工,把孩子托给上辈人或近亲属代管。这样长期使孩子的教育失控,恰好孩子正处于发育成长之中,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机能都不成熟、都不健全。他们天性好奇,加上网络的魅力使他们不可抗拒。可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不是寻找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而是粗暴的体罚、训斥、打骂,使孩子的自尊心、人格受到了伤害,从而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至变本加厉于网络之中。

(三)学校教育的目标局限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席卷着整个社会,使得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校教育模式、目的仍然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形式缺乏创新,相反学校仍然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课程设置,特别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以成绩论英雄”的价值观念占领了整个中国的教育界。这样就把学生牢牢的束缚在呆板的学习上,让学生在深感学习压力的同时,又要承受着竞争升学压力,使他们深受应试教育的压迫,导致透不过气来。致使有的青少年终于规避到网络世界中去释放解压自己。这样也使网瘾青少年和其他同学在学校里格格不入,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甚至与老师的关系相处的很不好。从而使网瘾青少年沉溺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另外,我国当前的网络法规不健全,网络中经常出现大量的不健康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网页屡禁不止。使青少年深受其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国家行政以及执法部门监管和打击的力度不够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吧更是遍及到城市、乡村,都是以赢利为目的,甚至不择手段的吸引青少年上网。青少年可以不加限制地随意进出网吧,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摇钱树”。虽然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来说,有关执法部门缺乏对网吧的有效管理和监督,存在着执行力度不够或监管力度不到位,给了“黑心网吧”有机可乘。其中色情和暴力的画面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扭曲着孩子的本性。再加一些游戏开发商为了吸引青少年而在游戏中添加了许多淫秽和暴力的成分,这对那些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引诱腐蚀。这些都是诱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甚至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对策

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希望工程,应该是由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协作进行系统的教育。青少年网络成瘾其实正是这三方面教育的矢衡而导致。因此,我们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进行探索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方法,以及对策。

(一)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文明上网

青少年应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增强自我价值感。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积极参与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冲淡网络的诱惑。青少年是最喜爱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主要群体之一,我们就应该提倡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使他们成为净化网络世界的中坚力量。一是教育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网络具有方便快捷、信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的特点。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便利查找自己所要的资料、信息、知识,从而利用网络这个信息平台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知识面。同时告诫青少年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健康的网站,不浏览低级趣味的内容。二是教育青少年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上网对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溺在网络对身心健康是极大的伤害,会导致耽误学习、放弃学业。甚至有的青少年受网络的毒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就值得我们青少年加以警惕,学会理性对待网络,控制自己上网的度。三是提高青少年养成网络自律精神。教育青少年不要被网络虚拟世界束缚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不可能在虚拟世界里找到安慰,而是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等自律精神。从而我们把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对网络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设立专门的网络监察机构;明确各级行政主体的监管职责,做到分工明确,具体负责。公安机关要以技术措施为保证,对国内外的网站、信息、广告从国家安全、政治安全、思想道德角度进行层层严格把关,同时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共同监督、管理大大小小的网站。使网络朝者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家长要着重自身的修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是抑制青少年网瘾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彻底克服青少年网瘾就必须从家长本身修养和家庭教育方法入手。一是家长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自觉践行社会道德要求,不做违法乱纪之事,学善戒恶,在家庭里树立一个道德模范、一面旗帜。同时父母还应努力提高自身适应网络时代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网络知识、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正确教育、引导孩子使用网络。二是家长应在尊重、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教育、指导孩子。千万不要溺爱、放任孩子,更不能采用粗暴的训斥、打骂的方法。而是营造轻松、平等的交流气氛,多听听孩子的意见,采纳合理的教育方法。发现孩子经常上网,切忌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而是耐心细致的教育孩子,从正面积极引导孩子学习文化知识,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经常陪伴孩子参观游览少年宫、科技馆、娱乐场所等,帮助他们走出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

(四)完善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当前的教育体制来看,我国的教育模式必须改革,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比率。一是要提倡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改进教学理念,不能片面重视学习成绩、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把他们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二是丰富青少年学习之外的生活空间,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同时开展一些有益的网络知识竞赛,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青少年怎样利用网络学习科学知识,以及对网络上不良信息、游戏进行筛选和抵制。三是对已经有网瘾的青少年,老师更应该积极正确的引导、教育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绝对不能消极的对待他们,应该肯定他们天资聪慧的同时告诉他们:学生是以学为主,掌握好基础理论文化知识,今后才可能在网络上有创新,成为网络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把青少年的聪明才智发挥和应用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五)丰富青少年的网外文体活动

国家各级行政部门通力合作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娱乐设施的投入,扩大青少年的课余活动空间,加速少年宫、科技馆、社区少年活动场所等建设以及配套设施。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应该免费开放对有组织的青少年参观游览红色革命老区以及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为青少年免费开放德育教育基地以及社会公益性文化场所。有效地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达到抑制、预防青少年上网成瘾的有效方法之一。

(六)国家行政部门以及执法部门应加大对网吧的综合治理和执法力度

第7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德育教育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26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如计算机病毒肆虐,互联网中的暴力与色情内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的“黑客”等对青少年的成长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种种负面的影响表明,推行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中信息技术注重教授给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却忽视德育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当务之急。那么,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网络思想

由于网络文化的随意性,目前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积极观点与消极论调混杂其中。对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道德观念,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对网络文化、网络道德有所选择,抑制、抵制和消除其中的不良因素,寻找到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方式。

二、开展必要的网络信息监督

互联网的明显特征是具有虚拟性,这对互联网的监督、管理增加了不少的难度。积极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对于加强互联网的管理显得尤其重要。良好的舆论引导是校园公正、稳定、持续发展的标志和必要条件。例如,学校的百度帖吧,是学生舆论比较集中的场所。学生有着积极的参与意识,小到身边琐事,大到国家要事,他们都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议论,以寻求更多的关注和广泛的共识。为此,应引导学生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和发表友善的意见。我们作为网络安全管理者,绝不应盲目地听任或助长消极信息的传播,而要特别注意舆论的方向性、健康性、和谐性,积极宣扬系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面对虚拟多变的网络世界时,学会正确选择,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网络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修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和网络道德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网络道德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网络道德。比如经常备份资料,重要的资料不放在公共电脑中,管理文件要结构化,使文件便于寻找;不浏览不良信息,不相信网络谣言,不在网络上传播谣言,不上宣扬色情和暴色的网站;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出计算机网络的危险,比如在讲解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为学生介绍与他们同龄的湖北武汉人李俊编写的熊猫烧香病毒于2007年1月初肆虐网络,它主要通过下载的档案传染,受到感染的机器文件因为被误携带间接对其他计算机程序、系统进行严重破坏。并告知学生由于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非法控制计算机程序,李俊被处以4年有期徒刑。这样教学,让学生明白网上活动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四、培养学生健康上网的信息意识

第8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 网络化 问题

随着校园网络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发现存在着网络语言普遍化、网络伦理突出化、网络教育复杂化等问题。

一、网络语言普遍化

1.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的一种网络变体,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流的一种新兴工具时,它已作为网络文化的急先锋,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落里了。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出现在电脑里、手机上,也慢慢走进我们的心里,网络语言的现状是网络发展的必然。

2.在校的学生正处在懵懂的青春期,渴望无忧无虑、追逐快乐、学习没有压力。而简单地、极其生动或是孩童化的语言融入网络语言,正符合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仍然渴望被保护的需求,是网络语言的一个主基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学生渴望了解未知世界,好奇、上进等心理特点。追根溯源,青少年当初投入网络空间都是因为网络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开放空间、新奇的感官刺激及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成功地越过了阻碍快乐的壁垒,使其找到最便捷、最自主的获得快乐的机会。

3.网络的发展使得时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渗透,无论是在深度、广度,还是在速度上都明显加大,校园语言中的时尚成分日益增多,且“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使电脑、手机、CD播放机、MP3、电子词典成为现代学生的“五件武器”。网络语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好与青少年的文化特点一拍即合。

4.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对网络技术的垄断,通过网络大肆宣传西方文化、思想等。这不仅对我们的主旋律文化,特别是对青少年学子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观、民族认同感等,造成潜默移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而且也使得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受到极大消弱。

二、网络伦理突出化

网络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带来极大福利,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社会机构缺陷,社会规范脱节及经济利益驱动导致了观念的、规范的和行为的三个层面的网络伦理问题。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学校学生的成长中同时造成了不利的因素。

1.网络化带来的伦理问题表现在学生道德意识方面,主要为道德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一切事物持怀疑态度、漠不关心、否定一切、享乐怕吃苦,不思进取。

2.道德规范运行机制失灵,传统道德机制受阻,对道德行为约束下降。个人自由主义盛行,不少学生盲目崇拜并且效仿。

3.网络不道德行为蔓延,网络社会中,不道德行为处处可见,正蚕食道德领域。表现为:商业欺诈、利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制造大量垃圾邮件,造成网络堵塞,利用网路散布反动言论及一些黄、赌、毒等不良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网络犯罪,利用病毒或者信息技术盗取他人密码,窥探他人的隐私等。沉溺网络使学生的传统社会性人格发生嬗变,社会责任感弱化、人际关系淡化。

三、网络教育复杂化问题

1.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在文化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和网络为不同思想文化传播和各种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大量信息通过网络涌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角落,网络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互联网是在缺失秩序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并且,对它的管理也常常落后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因此,许多违法行为往往在网络上频繁出现:有害信息(包括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反动思想和言论等)在网上的泛滥,计算机信息的窃取、改造、伪造,黑客对网络的攻击,犯罪分子借助互联网进行的高科技犯罪等等,严重地威胁到网络安全。

3.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有相当多的青少年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沉迷于格调低俗的网上聊天,还有一些青少年模仿网络黑客行为盗取考题、试卷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除了源于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成熟,尚未牢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缺乏正确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外,一些教师和家长网络安全意识缺乏,不能有效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干预。

4.网络就如一把双刃剑,在增强青少年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同时,难免会因一些不良内容而对他们造成心理和生理的伤害,并对我们的教育和意识形态带来极大隐患。

5.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等屡屡曝光。在学校网络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对技术的偏好和运营意识的不足,普遍都存在“重技术、轻安全、轻管理”的倾向。

四、教育工作者如何应对网络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欣赏自己,有理想有追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高考与职业教育同样有所作为,理性面对升学和就业。认识到高考并非唯一成才的途径。职业教育也是一条成功之路,要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学好技术、技能,掌握一技或几技之长对就业乃止整个人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如果选择了职业技术教育就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找准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力,昂起头来做人,挺起胸来前进。

2.加强伦理道德教育。通过教育机制,在学校开设有关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方面的课程,通过持久、深入的教育,使网络理论思想深入人心,增强个人的道德责任心,提高整体网络伦理道德水准。

3.完善制度建设。校园网的速度快、规模大,多媒体和计算机的应用比较密集,要培养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教师应了解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如内容分级过滤制度等。严格规范管理,制定和执行校园网应用的规章制度。教师应经常浏览有关网络安全知识的网站,注意一些站点上的补丁程序,并及时修复现有系统。

第9篇: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色情;青少年;性道德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习惯。网络不断地把最新的信息和知识带给人们,同时也把网络文化的副产品——垃圾和黄毒塞给人们。特别是“网络色情”无孔不入,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它不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冲击和摧残青少年的心灵,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止色情网络文化的蔓延。

一、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

根据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已达1.23亿,其中青少年网民超过8 000万。在两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的数量达到3 000万人。在我国3 600万高中生中,上网人数超过1 800万[1]。另据统计,目前互联网的色情网页已经超过3.7亿个,每天约有两万张色情图片进入互联网[2]。青少年网民正在遭受色情网站上不良信息的侵蚀。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组数字了解网络色情的蔓延态势:2007年,公安部、文化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依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的专项行动。其间,全国各地共破获网络淫秽色情等刑事案件524起,刑事拘留868人,查处网上治安案件1 609起,治安处罚1 911人;关闭、清理境内淫秽色情网站、网页4.4万个,删除网上淫秽色情信息44万余条;依法查处违规经营的互联网服务单位8 788家,备案网站19.9万个,对1.4万个未经备案、审批许可的网站停止了网络接入服务[3]。这些数字从另一侧面反映网络色情的泛滥,值得人们警醒。网络色情成为青少年顺利成长的“杀手”,不断诱惑未成年的孩子,使得他们把注意力过于集中于性方面,产生性冲动和性幻想,造成性堕落或性侵害,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006年,公安部查处全国最大的色情网站“情色六月天”,经过调查取证,检查官发现截至2005年10月,这个网站和衍生的网站共吸纳注册会员619 611名,淫秽和色情图片44 812张,色情和淫秽电影125部,网站点击率高达1 164万次。9名主要犯罪分子中有8人均为20岁的年轻人,最小的仅19岁。注册的60万会员主要是青少年。这个数字令人震惊和深思。

二、网络色情的界定和表现形式

要打击网络色情的泛滥,我们首先要对网络色情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明白网络色情的表现形式。对于什么是色情,中国公安部的认定是:整体上不是淫秽的,但其中一部分有淫秽的内容,对普通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毒害,缺乏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内容。在美国,对色情的界定如下:一般人,运用当代社区标准,认为某作品的目的从整体来看,是要激起人们的淫欲;作品以极伤大雅的公开描绘由州法具体定义的性行为;从整体来看,该作品缺乏严肃的文学、艺术、政治或科学价值[4]。所谓网络色情,严谨的定义就是:凡是网络上以性或人体裸露为主要诉求的讯息,其目的在于挑逗引发使用者的性欲,表现方式可以是透过文字、声音、影像、图片、漫画等[5]。只要接触互联网,就会很容易地受到色情网站的骚扰,这是很多网民的切身体会。具体地说,网络色情通过因特网的快速延伸已经遍布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目前,网络色情的表现形式主要如下:(1)色情小说:这是网络色情最普遍的方式,在一些黄色网站、博客、链接、BBS粘贴板都有体现,有的网站以“性知识”、“性教育”为掩护,通过对性细节的赤裸裸描写吸引读者的眼球,或者通过露骨的性感受描绘性爱过程,为了进一步渲染气氛,有的甚至宣扬多性伴淫乱。(2)超级链接:在一些网站的显著位置有时会出现一些广告链接,在这些链接中,很多通过一些暧昧字眼刺激读者,如“乱伦”、“通奸”等等。(3)淫秽色情图片:通过性器官的特写传播色情,或者通过某些姿态显示色情信息,或者通过所谓“人体艺术”、“裸体美体”的名义搞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网站悬挂这些图片一般有两个目的:增加人气或诱惑浏览者注册为会员。(4)色情电影:一般采取注册会员制,要么交纳一定的费用,要么通过用户上传取得资格,这些电影大多为三级片或者A片,即通常所说的“毛片”。(5)网络色情交易平台:有些网站隐讳或露骨提供一些色情信息,如“买春”、“卖处”、“一夜情”、“换妻游戏”,有的甚至非常露骨宣称自己可以为顾客定制所谓的“色情服务”。在这些肉体交易中,绑架、抢劫、诈骗事件时有发生。(6)网络视频:网络视频聊天是一种实时发送文本、图像、声音等信息的即时通讯手段,这种聊天方式开始于2003年,只需要一个摄像头加上聊天软件就可以面对面交流,由于生动、直观倍受网民青睐。但是,目前网络色情同样盯上这个方式,一种叫做“裸聊”的色情表演已经开始在网上蔓延。所谓“裸聊”,就是聊天者的裸体全部展现在摄像下,通过网络视频将图像传给对方,一些不法分子雇佣女性从事色情表演获取暴利。这种色情传播非常隐蔽,参与者大多在家里或隐蔽场所深夜进行,危害极大。

三、网络色情文化对青少年性道德的影响

性道德是调节两性关系及性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其核心是解决什么样的性行为是正确的、是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它提倡一切性行为都必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用于他人身体的性行为必须建立在爱情基础上,性伴侣应该具有稳定性和专一性。网络色情不断颠覆传统的性道德与性伦理,把人性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荒诞、兽性的部分显现出来,瓦解传统的性道德,导致青少年性道德认识弱化、性道德选择混乱、性道德情感淡漠。

1.性责任淡化,性道德迷失

现实生活中的性行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责任基础上,网络色情的传播可以产生“去责任化”的效应,使得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性本能得到随心所欲“发泄”。以鼓吹“一夜情”、“多性伴”、 “乱伦”、“同性恋”、“性虐待”为口号的网络色情忽视性爱责任,强调肉欲至上、质疑天长地久和忠贞不渝的爱情观,导致偏差的性观念四处传播。

网络色情中的非法信息、有害信息、垃圾信息肆意泛滥,青少年一旦进入其中,就如同进入了迷宫,很容易迷失方向。性信息泛滥的后果,使识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无力鉴别真伪,导致在“性与爱”、 “性欲与社会规范”、“性行为与社会角色”等价值取向上出现迷惘,进而弱化性道德意识。

2.忽视爱情体验,过分追求性快感

人类的性行为超越了动物本能,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网络色情”这种渲染混乱的性爱模式忽视心灵、情感的满足。沉迷于“网络色情”的青少年在网络中通过不断寻求性刺激获得快感和满足,这种对性快感的过度追求使他们忽视情感健康,逐渐沦为毫无情感的做爱机器,导致性情感的彻底迷失。

网络色情为青少年提供了“性追求”及“性体验”的平台,有意外的“邂逅”,有放荡的“聊天”,有虚幻的“爱”,有刺激的“性”等,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尝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性体验”,不会受到良知、道德的谴责,长此以往可能导致青少年放荡不羁,过分追求性刺激,导致性行为失控甚至产生性犯罪。有调查表明,青少年各种犯罪中,性犯罪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盗窃。一项心理调查显示,接触过网络色情信息的青年学生中,80%以上有性犯罪念头。青少年对性抱有好奇感,具有较强的性冲动,在网络强大的声色刺激下,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很容易被瓦解,“网络色情”让他们体验刺激的同时,产生了一种脱离现实的不满足感,为了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性快感不惜铤而走险。

三、网络色情文化对青少年性道德的影响

“网络色情”的泛滥对青少年性道德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我们无视他们的生理特点与成长特点,过分依赖高压手段、行政手段强行阻止他们上网、浏览色情网站显然是行不通的,有效的干预应该变“禁、堵”为“疏、导”。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技术保障,通过不同阶段的性健康教育增强他们性道德的自律性。不断加强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增强抵御黄色信息的免疫力。

1.完善不同阶段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体系。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他们性的发育开始成熟,性意识逐渐增强,充满对“性”的好奇、幻想和冲动。在这个阶段,他们愿意探讨一些性的问题,开始关注异性,同时也迫切想了解性关系到底是什么。但遗憾的是,社会、家庭、学校对性教育认识很不充分,孩子们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不很通畅,对性问题的辨别和认识能力不够,这促使他们通过网络获得相关信息。目前,国内中小学生性教育课程局限于生理卫生课,书中涉及的仅仅是性生殖器官的介绍、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等简单知识,对性道德、性文明等重要知识则“轻描淡写”。有些授课老师在上生理卫生课时直接跳过了“性知识”章节,如此作为更容易让学生对“性”产生好奇心和神秘感,以至尝试发生性行为甚至走向性犯罪。我们知道,完善的性教育体系除了性生理健康教育之外,还需要通过咨询、道德教育、个别访谈、调查等多种手段实现。可惜的是,我国目前在“性”教育体系上没有统一的认识,性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而国外成功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例如,在美国学校性教育从小学就已经开始,教育跨度从5岁到18岁,整个教育大纲把美国中小学教育分四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在学校性教育体系中首先明确学校性教育的目的,给学生提供完整准确的与性有关的信息。其次,对青少年进行人生态度、价值和分辩能力教育,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适合于他个体、家庭、社会的与性有关的价值观、分辨能力等态度和模式。第三,传授人际关系、社交技巧,指导儿童和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人际关系,包括性的人际关系。第四,强调青少年的责任和义务教育。了解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如何在社会发展中树立自己的责任感。懂得什么是性行为,如何避孕,怎么预防性侵犯等知识,重点帮助青少年认识意外怀孕和艾滋病的危害。性是一种文化、一门知识,性教育的核心其实就是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通过互动教育这个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属于自己可以沟通、交流的渠道。总的来说,在我国父母、长辈、学校灌输的性知识几乎为零,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青春期性教育应当以性道德教育为核心,以性生理和性心理为基础,帮助青少年判断什么是性道德、如何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如何防止性侵犯,同时开展性病、艾滋病的预防和教育。同时进行性生理、性心理咨询,加强性的自我保护。如果我们不尽快建立完善而系统的性教育体系,让青少年通过“黄色小说”、“黄色录像、“网络色情”获得性知识,这将是国家和社会的悲哀。如果我们能够积极、有效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性教育,就会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和掌握性知识,形成健康的性道德意识。家长和老师应该在不同年龄阶段给予孩子不同的性知识教育,打破羞于言“性”的落伍观念,主动讲述课本没有涉及的“性交”概念和话题。只有理解青春期有性要求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才能对孩子进行劝导和教育,避免过早产生性接触。2004年,国内某城市中学公布调查结果显示,高二、高三年级187名受调查学生中,148人认为,只要双方相爱或以后结婚,无婚姻关系性行为可以接受。另一项调查则显示,我国中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比例占6%~10%,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性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6]。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书报杂志(61.35%)、DVD(38.61)、网络(31.58%),学校和家庭没有成为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5],这是我们教育制度的悲哀。因此,我们应该将性教育尽快纳入青少年课程体系,提供科学严肃的性生理知识,使青少年深入地了解性生理知识、生育知识、性病及艾滋病。提供有效的性心理疏导模式,帮助青少年了解恋爱心理、有效控制性行为,了解婚姻、家庭的意义,了解个人对婚姻、家庭的责任,了解生育的意义、父母角色期待及对孩子的责任。同时,开展“性心理辅导”,帮助青少年了解性心理冲突的来源与控制方法,学会自我调节,从“他律”走向“自律”。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性心理问题,如恋爱心理、色情性描写、网恋等进行针对性团体辅导,对有性心理困扰的青少年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性心理,克服性行为偏差。

2.加大打击网络不良文化执法,从源头遏制网络色情传播。健全的法律规范是建设和管理网络、积极防御和遏止网络不良文化的关键。国外有专门法案保护青少年免受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我国目前专项法律还不完备,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制定保护青少年的相应法规。对“网络色情”等不健康内容进行有效管制和监督。要充分考虑:网络色情文化的分级制度,明确“网络色情”传播的犯罪构成,明确法律术语,确定“网络色情”的法律认定。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和完善文化执法力度,打击“色情”网站,切断网络色情的传播途径,对违法者进行处罚。加快制定青少年网络道德基本规范,借鉴和吸收国外比较成熟的规范。加大《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宣传力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络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增强自护意识,要维护网络安全。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3.加速网络拦截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借助网络技术传播的“网络色情”,可以网络技术手段的管理和监督加以阻止。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措施对“色情信息”实施阻断,具体方法如下:第一,软件监控。国际环球网络联合会曾在伦敦公布了互联网络监控软件的监控标准,利用这种软件可剔除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限制调节阅读互联网上的不健康内容。第二,网络分级。我国色情网站的最大弊端在于没有建立网络信息分级制,青少年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不同级别的色情网站。第三,建立身份认证制度。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环境下,杜绝一切网络色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制度,帮助他们可以获得正确的性知识、接受性道德教育。同时,大力研发过滤设备,完善防火墙技术,有效剔除色情信息。

总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网络色情”对青少年的社会危害,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性教育体系,同时利用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空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干净、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山.网络色情黑手怎样伤害无知少年[N].中国青年报,2006-09-01.

[2]李松涛.色情网站威胁青少年成长[N].中国青年报,2007-05-25.

[3]张景勇.十三部委部署整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N].中国青年报,2008-01-23.

[4]孙玉庆.世界各国“严打”网络色情[N].中国青年报,2004-07-30.

[5]何春中.色情的魔道之战[N].中国青年报,2007-06-05.

[6]陈庆贵.跛足性教育必然孕育怪胎[EB/OL].http://www.jyb.com.cn,2008-11-10.

[7]张莉.青年性道德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

[8]魏宁.网络色情信息对青少年的挑战及对策[J].当代青少年研究,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