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程颢的诗范文

程颢的诗精选(九篇)

第1篇:程颢的诗范文

程颢走出家门,漫步到小河边,天空黄莺的声音吸引了他,抬头一看,天空中的云,时而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时而变成几匹奔驰的马,时而化作一缕青烟,在微风的吹拂下,枝条微微摆动,那是春姑娘的长发,十分漂亮。

宜人的春色中,程颢似乎完全陶醉了,旁边的乡亲们问:“程大诗人,你不去写文作诗,怎么跟少年人一样贪玩呢?”程颢听了,心想:他们哪知道我内心的快乐呀,反而把我当小孩一样偷玩的人,真有趣。老夫子不由诗兴大发,口占一绝:

云淡风清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第2篇:程颢的诗范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楼因文名,文以楼就。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登楼观景,交朋会友;或点首低吟,或引吭高歌,或把酒临风,或流连忘返;因黄鹤楼留下的诗词歌赋至今难以数计。

诗仙李白写的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歌据说有十六首之多,最有名的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然而,没有一首是直接题咏黄鹤楼的。

一日,李白又喝得酩酊大醉,唱着《将进酒》,在一群诗友的簇拥下,踉踉跄跄登上黄鹤楼。大家跟着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突然停止了歌唱,醉眼惺忪地对着滚滚长江,口中唸唸有词。同伴们安静下来,恭候李白鹤楼题诗。因为大家都知道,李仙只要一喝酒就醉,醉后必有名篇佳作脱口而出。有人早已将一枝饱蘸香墨的狼毫递上,李白随手接来,转身就想往洁白的墙上题写。然而,诗仙的手在半空中停了下来,满腹诗稿无法落笔。他长叹一声,龙飞凤舞地在墙上留下了两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写完,将笔一搁,举步下楼。

原来,李白看到崔颢题在墙上的那首诗,觉得崔颢写的都是自己所想的。诗写得太好了!自己再写,却怎么也跳不出崔颢诗中的意境,只好搁笔。

李白没有写出诗来,但留在墙上的那两句话却使崔颢的诗更加名扬天下。后人为了纪念李白鹤楼题诗的那段历史佳话,在黄鹤楼边建了座搁笔亭。

我初识黄鹤楼也是从崔颢的那首诗中得到印象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初中课本里,就收有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当我领会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时,就产生了强烈的登黄鹤楼的愿望。

一九六六年,我还是个十八岁的青年学生。在“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政治洪流中,我当上了“红卫兵”,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出校门开始全国“大串联”。我来到武汉,不想去“扇革命之风,点革命之火”,第一个愿望就是想参观武汉长江大桥和登黄鹤楼。

黄鹤楼早已损毁,难觅踪迹。我站在武昌蛇山,望着滚滚长江象一条巨大的白练,由西向东奔腾而来,顿感气宇轩昂,世界博大。但江边缺少了黄鹤楼,心头便涌上些许的失落与惆怅。好在那时武汉长江大桥已经建成,这在当时的确是一座宏伟的震惊世界的建筑工程,足以令国人骄傲自豪。我走上大桥的桥面,俯瞰滔滔江水,体验着祖国建设的一日千里,心情无比兴奋和喜悦,无法登黄鹤楼的失落与惆怅便在这种兴奋与喜悦中渐渐消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武汉市人民重建了黄鹤楼。新建成的黄鹤楼巍峨高大,金碧辉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和祖国各地的大量游客。然而,我却一直无缘登临。多少次乘京广线火车进京,半夜一点多钟,列车驰过楼下,我只能抵御磕睡,趴在车窗边,抬头仰望巍然屹立在蛇山上的黄鹤楼,在黑沉沉的夜色中看着黄鹤楼飞檐翘角的剪影在车窗外一闪而过……

今天,终于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了,四十二年的愿望终于很快就能实现!

清早起来,匆匆洗嗽,胡乱吃了早点,在汉工作的乡贤后学张凯先生驾车来接我。张先生说:“咱们先去东湖,下午再去黄鹤楼,因为上午天气阴沉,又有薄雾,登楼观景还有点模糊。”

“不,先去黄鹤楼!”我坚决地说。

也许我是长辈,对我的主观和固执张先生不好反对;也许张先生理解了我急于想要登黄鹤楼的迫切心情。我们驱车径往黄鹤楼!

走进黄鹤楼公园南大门,便是一条仿明清风格建筑的古街。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各种有关黄鹤楼的纪念商品琳琅满目。我无心购物,匆匆走过仿古街,便来到了镌刻着崔颢那首著名的《七律。黄鹤楼》诗碑前,在心里默默颂读,想象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登楼意境。诗碑对面就是搁笔亭。走进搁笔亭,李白当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情景浮现于我的脑海。

由搁笔亭朝前走,登上几级石阶,向右拐个小弯,黄鹤楼的巨大身姿巍然竖立眼前。

那是一幢仿古艺术高超的现代建筑,有飞檐翘角,有雕梁画栋,有鎏金牌匾,有朱红立柱;象楼?象阁?象亭?象塔?然而,在我的眼里,又什么都不象,似楼非楼,似阁非阁,似亭非亭,似塔非塔。正是这“四不象”,使现代建筑的黄鹤楼融会了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风格,显得十分的富丽堂皇、雍容大度,古今楼阁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和发扬。

我绕着主楼底层的门廊转了一圈,贪婪地拜读着门廊上悬挂的牌匾、楹联、诗文,仿佛进入了一个书法艺术的宝库。在大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气吞云梦”牌匾和启功先生书写的“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前,我久久不能移步,陶醉拜倒在先生们的书法艺术脚下。那笔力之遒劲,文采之精妙,令我叹为观止!

进入楼内,一幅“白云黄鹤”的巨大壁画映入眼帘。画中黄鹤楼居中矗立,上有黄鹤飞舞,下有郁郁森林和滚滚江滔,悠悠白云缭绕在水天之间;楼前人们或登临远眺,或轻歌曼舞,洋溢出一派黄鹤归来的欢乐景象和浪漫气氛。

依次登上二、三、四楼,更象进入了一个书画艺术的海洋。楼上的诗书画令我目不暇接。在三楼的长卷绣像组画《人文荟萃》前,我仿佛和古代诗人们汇聚到了一起。李白、崔颢、王维、孟浩然、宋之问、刘禹锡、白居易、杜牧、贾岛、苏东坡、陆游、范成大、毛伯温、杨慎、张居正……这一个个大诗人的形象鲜活地向我走来,使我也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吟颂起了自己创作的《登黄鹤楼》……

登上顶层,放眼极目眺望,顿感心胸开阔,意气高远,精神大振!武汉三镇笼罩在一片轻纱薄雾当中,那景象更显飘忽迷离,若隐若现,仿佛来到了虚幻仙境。“云横九派浮黄鹤”!这个九省通衢之地,这个地域辽阔的特大城市,在茫茫的云雾中更显得富贵大气,显现出了她的独特魅力!

看近处,高楼大厦林立,街道纵横交错,车辆来往穿梭,行人摩肩接踵。长江、汉水滚滚而来,如白练绕城;云雾在水天之间飘飞,似悠闲自在;亭阁台榭装点在万绿丛中,如翡翠镶上了珠玉;鹦鹉洲上花红树绿、林木葱笼,象一块浮在水中的巨大的绿宝石。那屹立在龟蛇两山之间、飞架南北的长江大桥,仿佛就在脚下。江中水流,桥上车流,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远处的景色渐显依稀,朦朦胧胧中象一幅无与伦比的巨大的城市风情画。

黄鹤楼地处闹市,我们身在楼中,却不感到喧嚣浮躁,而是闹中取静。天气虽然阴沉,但我们的心情仍然没有丝毫压抑,而是浑身充满愉悦,感觉悠闲自在、心旷神怡,更谈不上崔颢诗中所写的那种“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忧愁与怅惘。

时代毕竟不同了!一千二百多年前,年少气盛的崔颢,满怀雄心壮志,力图报效国家,但官场失意,只做了些太仆寺丞、尚书司勋员外郎之类的小官,于是沉溺于浮艳轻薄、妇人闺情的诗歌意境中,后来历经边塞,才逐渐写出了风格雄浑奔放的佳作。这在封建社会里,是知识分子的普遍命运。他们生不逢世,官场不顺,很少有快乐和喜悦,更多的是忧愁与怅惘。而我们今天,生逢盛世,天下太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看着眼前的无限美景,我们何愁之有?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到喜悦快乐呢!

从黄鹤楼下来,我仍感游兴未尽。黄鹤楼公园的亭阁很多,除前文说过的为纪念李白题诗的搁笔亭外,还有奇章亭、乖崖亭、留云亭、禹碑亭、鹅碑亭、仙枣亭、石照亭、毛泽东词亭……这些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亭子,几乎都与古今名人有关。

唐朝宰相、太子少师牛僧儒曾任鄂州刺史、武昌节度使、鄂岳沔蕲黄观察使,在武汉做官时政绩显著,为老百姓留下了福泽,人民为了纪念他,建造了奇章亭。而宋朝湖北路转运使张咏(字乖崖)却因一首登黄鹤楼的诗,表达了宁愿隐身蓬瀛、不肯浪迹污浊官场的思想,受到人民的敬仰,人民为他造了乖崖亭。留云亭则更是与元朝世祖忽必烈、成宗铁木耳和宪宗蒙哥有关。禹碑亭、鹅碑亭自然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和大书法家王羲之挥毫写“鹅”。仙枣亭讲述的是吕洞滨吹笛赐枣的故事。石照亭则因了苏东坡诗中提到的神奇石壁而引出的一个古老传说。毛泽东词亭中央竖立的《菩萨蛮。黄鹤楼》青石壁则重现了中国近代的一段历史风云,抒发了新中国的开国元首毛泽东“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壮志豪情!这些亭子我都一一登临,一座也不肯错过。从这些与亭子有关的故事传说中,我学习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吸取了宝贵的精神营养。

最后,我来到纪念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风景区。穿过岳飞功德坊,在“精忠报国”和“功业千秋”的横额下,顿时肃然起敬。我对着岳武穆的铜雕鞠躬敬礼,仿佛看到了一身戎装驰骋疆场的岳元帅正指挥他的岳家军“气吞万里如虎”,杀得金兀术的兵马丢盔弃甲尸横遍野。岳家军那种“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崇高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然而,可悲的是,当时的南宋小朝庭昏庸腐败,奸臣当道,企图偏安一寓,卖国求和。宰相秦桧等一伙小人不仅不主张抗敌,反而千方百计杀害了岳飞。在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碑前,我读到了岳飞当时力主北伐的豪情壮志和悲苦心境。

第3篇:程颢的诗范文

「唐韩愈始提倡孟子,至宋代王安石特尊孟,奉之入孔子庙。而同时如李觏之常语,司马光之疑孟,皆犹於孟子肆意反对。然自宋以下,始以孔孟称,与汉唐儒之称周公孔子者,大异其趣。此乃中国儒学传统及整个学思想史上一绝大转变,此风虽始於韩愈,而实成於宋儒。①

纵观两宋儒学之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北宋前半期,儒学者大致株守汉学,正如王应麟所说:「自汉儒至於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②第二,自宋仁宗庆时始,各个新的儒学流派纷纷著书立说,甚至疑经惑古,出现了学思想的活跃。第三,自宋神宗时始,王安石的王学据此後六、七十年的支配地位。王学的支配地位经历宋哲宗元时与北宋末至南宋初两次动摇,直到力主王学的秦桧病死,王学遂一蹶不振。与此同时,程学原为影响不大的儒学流派,至南宋初期,管受秦桧的压制,却逐渐兴盛。第四,宋孝宗时,因朱熹著书立说,大力倡导,理学在民间大盛。第五,宋理宗时大力扶植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始据尔後七百年的支配地位。

孟子在宋代亚圣地位的确立,始於王安石,成於朱熹,与王学、程朱理学两个最大的儒学流派先後各领风骚,有密切的关。

宋朝官修编年史实录中之王安石传,今保存於《琬琰集删存》卷3,此传说:

「安石早有盛名,其学以孟轲自许,荀况、韩愈不道也。

宋人罗从彦说:

「王安石以高明之学,卓绝之行,前无古人,其意盖以孟子自待。自世俗观之,可谓名世之士矣。③

这些评论决非无根之言,今以王安石本人之诗为证,《王文公文集》卷38《扬雄三首》,其一曰: 「孔孟如日月,委蛇在苍 。光明所照耀,万物成冬春。欧阳修《赠王介甫》诗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後来谁与子争先。④王安石答诗说:「欲传道义心虽壮,学作文章力已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⑤欧阳修

①《朱子学提纲》第13页。

②《困学纪闻》卷8。

③《罗豫章先生集》卷6《遵尧录》六《韩琦》。

④《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7。

⑤《王文公文集》卷55《奉酬永叔见赠》。

1

称誉王安石诗如李白,文比韩愈(一说为谢 )。王安石的答诗说自己「学作文章力已穷,「终身何敢望韩公,但「传道义之壮心,仍期望能有「窥孟子之成就。其《孟子》诗:

「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①简直就将孟子引为千古知己了。宋初至庆时,儒学者治经,但不认为《孟子》是儒家之经典。王安石执政时,熙宁四年(1071)二月,始以《孟子》和《论语》作为科举考试的必修课,②实际上是将两书升格为与《易经》、《诗经》等相近的儒学经典的地位。王安石罢政後,深受王学影响的宋神宗,於元丰六年(1083)十月,「诏封孟轲为邹国公。③翌年五月诏:「自今春秋释奠,以邹国公孟轲配食文宣王,设位於兖国公(颜回)之次,荀况、扬雄、韩愈以世次从祀於二十一贤之间,并封伯爵。④孟子为公,荀子等三人为伯,孟子「配食,其他三位「从祀,於是孟子的亚圣地位事实上便得以确立。

管如此,宋儒中非议孟子者,仍不乏人,北宋有李觏、司马光、晁说之等人,南宋有适等人。刘安世在门人所辑《元城语录》卷上说:

「金陵亦非常人,其操行与老先生略同(先生呼温公则曰老先生,呼荆公则曰金陵)。其质朴俭素,终身好学,不以官职为意,是所同也。但学有邪正,各欲行其所学尔。宋哲宗元初,司马光为反对科场改革而上奏说:

「神宗皇帝深鉴其失,於是悉罢赋诗及经学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此乃革历代之积弊,复先王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也。但王安石不当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试,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又黜《春秋》而进《孟子》,废六艺而尊百家,加之但考校文学,不勉励德行,此其失也。

司马光此段议论的宗旨有二。一是指责王安石不当以《三经义》等「一家私学,强制儒学者们接受,作为「科场程试中取黜的标准。二是指责王安石不当在「科场程试中,「黜《春秋》而进《孟子》。所谓「废六艺而尊百家,实乃大其辞。「废六艺其实只是指《春秋》不列入「科场程试,「尊百家其实只是指尊《孟子》。他在此奏中建议:

「《孟子》止为诸子,更不试大义,应举者听自占习。⑤

司马光的主张遭到纯仁的反对,他说:「《孟子》恐不可轻,犹黜六经之《春秋》矣,更乞裁度。据说司马光对纯仁之说「欣纳之。⑥

宋哲宗亲政後,变法派重新上台,王学的地位也随之有所提高。宋徽宗崇宁时大力推崇王学,当时所颁《故荆国公王安石配享孔子庙庭诏》说:

①《王文公文集》卷73。

②《长编》卷220熙宁四年二月丁巳朔。

③《长编》卷340元丰六年十月戊子。

④《长编》卷345元丰七年五月壬戌。

⑤《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54《起请科场子》。

⑥《长编》卷371元元年三月壬戌。

2

「道裂於百家,俗学弊於千载。士以传之习,汩乱其聪明,不见天地之纯全,古人之大体,斯已久矣。故荆国公王安石,由先觉之智,传圣人之经,阐性命之幽,合道德之散,训释奥义,开明士心,总其万殊,会于一理。於是学者廓然如睹日月,咸知六经之为尊,有功于孔子至矣。……内圣外王,无乎不备,盖天降大任,以兴斯文,孟轲以来,一人而已。①

褒词评价如此之高,确乎实现了王安石生前「窥孟子的宿,将他尊奉为孔孟之後的又一圣人。王安石一时成为继孟子之後,又一个得到「配享孔子地位的儒学大师。

孔孟称,业已得到大多数儒学家之公认,而晁说之在《孔孟》一文中仍提出异议,他说:

「孔孟之称,谁倡之者?汉儒犹未之有也。既不知尊孔子,是亦孟子之志欤?其学卒杂於异端,而以为孔子之俪者,亦不一人也,岂特孟子而可哉。如知《春秋》一王之制者,必不使其教有二上也。世有荀孟之称,荀卿诋孟子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统,闭约而不解,未免为诸子之徒,尚何配圣哉。②

南宋初,晁说之「告老,宋高宗说:「是尝著论非孟子者,孟子发明正道,说之何人,乃敢非之!③

程颢和程颐兄弟之学,原是北宋一个较小的儒学流派,其影响最初远不能与王安石之王学相比。程颢和程颐反对王安石变法,程颐本人又受司马光的举荐和提拔,但他们尊崇孟子,却与司马光迥异。

程颢、程颐与王安石同样尊崇孟子,但对孟子以後道统的继承,又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解释。

前面说过,王学的信奉者是将王安石尊奉为孔孟後的又一圣人。程朱理学对孟子以後道统的继承,在宋朝各代又有不同的说法。最初,程颐为其兄程颢写行状说:

「先生为学,自十五、六时,闻汝南周茂叔论道,遂厌科举之业,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滥於诸家,出入於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後得之。……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④

《河南程氏文集》卷11《明道先生墓表》由程颐撰写,太师致仕文彦博题写,墓表说: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後,得不传之学於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

正如邓广铭先生《关於周颐的师承和传授》一文中所作的精辟论述,程颢和程颐虽曾从

①《宋大诏令集》卷156。

②《嵩山文集》卷13。

③《要录》卷19建炎三年正月戊戌。

④《河南程氏文集》卷11程颐《明道先生行状》,《伊洛渊源录》卷2。

3

学於周颐,①「决非周颐的学业的传人,「後来之成为理学家(道学家),与周颐无丝毫干涉。②程颐强调孟子死後一千四百年,方有其兄「得不传之学於遗经,而非从周颐学「得不传之学。程颢门人刘立之也说:

「自孟轲没,圣学失传,学者穿凿妄作,不知入德。先生杰然自立於千载之後,芟榛秽,开示本原,圣人之庭户晓然可入,学士大夫始知所向。然高才世希,能造其藩阈者盖鲜,况堂奥乎!③

按以上说法,自孟子後,道统中断,得孔孟真传者,唯程颢而已。程颐死後六年,其子程端中为父亲八卷遗文写序说:

「道之在天下,民日用之,圣人虑後世不足以知之,载之六经,丁宁教告,纤悉具备,宜若人人见而知之,然自秦汉以下,泯没无传。惟伊川先生以出类之才,独立乎百世之後,天下学士大夫翕然宗师之,圣人之道蔽 千四百年,至先生而复明。④

程端中此处强调其父得圣人之真传,甚至没有提及伯父。在程门弟子中,受学於程颐者最後更盛於程颢。南宋前期,有陈公辅上奏攻击「伊川学说:

「然在朝廷之臣,不能上体圣明,又复辄以私意取程颐之说,谓之伊川学,相率而从之。

是以趋时竞进、饰诈沽名之徒,翕然胥效,倡为大言,谓尧、舜、文、武之道传之仲尼,仲尼传之孟轲,孟轲传之程颐,颐死无传焉。⑤

撇开其攻击之词,此奏无非是反映到南宋初年,理学已成为颇有影响的学派,但学者们所宗师者主要是程颐,「谓之伊川学。他们对儒学道统的解释是「孟轲传之程颐,颐死无传焉,这与前引程颐和刘立之之说有异。「颐死无传焉,说明当时伊川学派仍处於群龙无首的状态。

吕稽中撰程氏门人尹 墓铭也说:

「吾闻之先生矣,昔者周公殁,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殁,圣人之道不传。从千馀载之後,得不传之学者,伊川程夫子也。⑥

尹 死於南宋初,比陈公辅上奏时间稍晚,但上引两段文字的一致之处,正是有程颐而无①关於周颐的名字,《宋史》卷427《周敦颐传》作「敦颐,《伊洛渊源录》卷1周颐《事状》说:「姓周氏,名实,字茂叔,後避英宗旧名,改颐。《贵耳集》卷上说:

「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先名宗实,因英庙旧名改,後名颐,又以光宗御名改。以上两说稍异,应以《贵耳集》之说为。按周宗实改名周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颐改名周敦颐,乃南宋人为避宋光宗赵名而改,元人修《宋史》显然沿用宋讳,而未加考订。

②《邓广铭学论著自选集》第311棧常保惨场?/P>

③《伊洛渊源录》卷2。

④《河南程氏文集》目录。

⑤《要录》卷107绍兴六年十二月己未,《道命录》卷3《陈公辅论伊川之学惑乱天下乞屏

绝》。

⑥《和靖尹先生文集》卷10。

4

程颢。与正统程氏门人之说不同者,则是胡安国、朱震等人。胡安国上奏说:

「士以孔孟为师,不易之至论。然孔孟之道久矣,自程颐发明之,而後其道可学。而至今使学者师孔孟,而禁不得从颐之学,是入室而不由户也。……自嘉以来,颐与兄颢及邵雍、张载皆以道德名世,如司马光、吕大防莫不荐之。颐有《易》、《春秋》传,雍有《经世》书,载有《正蒙》书,惟颢未及著书。望下礼官讨论故事,加此四人封爵,载在祀典,比於荀、扬之列。①

胡安国在二程之外,又提出了邵雍和张载。朱震上奏说:

「孔子之道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孟子之後无传焉。至於本朝西洛程颢程颐传其道於千有馀岁之後,学者负笈抠衣,亲承其教,散之四方,或隐或见,莫能尽纪。②

《宋史》卷435《朱震传》载其《汉上易解》说:

「陈抟以《先天图》传  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颐,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於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之数,颐作《通书》,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③

胡安国与朱震非程门弟子,他们所说孟子以後的道统,却被作为程门三传弟子的朱熹所吸收。朱熹著《伊洛渊源录》,就是为确立孟子以後的道统,合计有周颐、程颢、程颐、邵雍和张载五人,但他本人就学於程门再传弟子李侗,所以仍以程颢与程颐兄弟作为孟子以後的道统正宗,《朱子语类》卷93说:

「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後人去何处讨分晓?孔子後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

孟子後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

但他也极口称赞周颐的《太极图》和张载的《西铭》,说:「自《孟子》已後,方见有此两篇文章。④

宋朝理学大盛,是始於宋孝宗时,这主要应归功於朱熹,他的学成就超迈前人,是个集大成的儒学大师。适对当时理学的兴盛有生动的描述:

「昔周、张、二程考古圣贤微义,达於人心,以求学之要。世以其非笺传旧本, 有信有不信,百年之间,更盛衰者再三焉。乾道五、六年,始复大振,讲说者被闽、浙,蔽①《要录》卷108绍兴七年正月癸酉,《道命录》卷3《胡文定乞封爵邵张二程先生列於从

祀》。

②《要录》卷101绍兴六年五月辛卯,《道命录》卷3《朱内翰论孔孟之学传於二程》。

③以《汉上易集传》表参校。

④《朱子语类》卷94。

5

江、湖,士争出山谷,弃家巷,赁馆贷食,庶几闻之。①

由於朱熹对理学发展有着最杰出的贡献,他身後自然也被列入理学的道统,按其门人黄所说:

「由孔子而後,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後,周、程、张子继其绝,至熹而始著。②

朱熹不仅从理学道统上推崇孟子,他所撰的《四书集注》,无疑是对崇扬孟子学说的最大贡献,「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於学官。③他强调说:

「《语》、《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

「《语》、《孟》、《中庸》、《大学》是熟饭,看其它经,是打禾为饭。④

明确了学习《四书》是通经的捷径。宋宁宗时,理学一度被贬为「伪学,到宋理宗时,始尊崇理学,於宝庆三年(1227)下诏说:

「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

朕励志讲学,缅怀典刑,可特赠熹太师,追封信国公。⑤

淳元年(1241),宋理宗又下诏说:

「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後不得其传,至我朝周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中兴以来,又得朱熹精思明辨,表混融,使《大学》、《论》、《孟》、《中庸》之书,本末洞彻,孔子之道,益以大明于世。朕每观五臣论著,启沃良多,今视学有日,其令学官列诸从祀,以示崇奖之意。

接着,宋理宗「以王安石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为万世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黜之。封周颐、张载、程颢和程颐四人为伯,御「《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⑥王安石在北宋末已由「配享降为「从祀,至此被逐出孔庙。⑦王学和程朱理学是宋代两个影响最大的儒学流派,互争雄长,至此以王学的完全失败而告终。在两大学派消长的过程中,孟子在儒学中的地位却不断地提高,因为两大学派都尊崇孟子,以孟子的後继者自命。宋代两位最大的崇孟功臣正是王安石和朱熹,管其学观点是互相排斥的。自宋以下,只有明太祖对孟子民贵君轻,杀暴君如诛匹夫一类言论极度反感,他一度撤去孟子在孔庙中的配享地位,命令儒臣删定《孟子节文》。但到明成祖时,又重新尊崇孟子。

孟子在新的时代件下,大力阐发孔子学说,以孔孟称,对孟子可谓当之无愧,也是宋

①《水心文集》卷13《郭府君墓铭》。

②《宋史》卷429《朱熹传》。

③《宋史》卷429《朱熹传》。

④《朱子语类》卷19。

⑤《宋史》卷41《理宗纪》。

⑥《宋史》卷42《理宗纪》。

⑦《宋史》卷105《礼志》。

6

儒对中国经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当然,因孟子与孔子时代不同,有个别说法不尽一致,也因而遭到若干宋儒的非议。但是,此类非议毕竟以偏概全,不可能,也不应当动摇孟子亚圣地位之确立。

孔子倡导「仁,孟子在「仁的基础上,大力阐发「义说。由於宋朝政治、经济等背景,义利之辨,後来成为宋儒争辩的一大命题。管宋儒对义、利的含义及其相互关,持说各异,但推崇孟子之「义说,确是时代之需求。这是崇孟的重要背景。

两宋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兴盛期,名儒辈出,群星灿烂。当然,任何时代都不免有假借某种学说,包括孔孟学说,以欺世盗名者。但是,两宋时期也确有一批又一批通经宿儒,他们在孔孟学说的熏陶和教诲下,怀抱经世济时之宏大志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後天下之乐而乐,特别在民族危难之际,不惜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孟子曾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道德标准,而不少宋儒也确是身体力行。南宋末年,「辛苦遭逢起一经①的文天祥有绝命词说:

「孔曰成仁,孟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後,庶几无愧。②古代的「圣贤书,其中包括《孟子》,对中华民族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确实曾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却又是多灾多难的民族。近百馀年来,业已落伍了的中华民族饱受凌辱,其优秀儿女为着本民族的进步,支付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但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来的史实证明,中国人决不甘心永居他人之後,中国也决不会永居他国之後,不管前进之路如何艰难,中华民族完全复兴的日子终将到来。

五四运动 橥民主和科学两面大 ,这是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但是,当时提出「打倒孔家店,不免失之偏颇。

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大致总有好的、坏的、适用的和不适用的四个部份。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继承本民族好的、适用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应当吸收外民族好的和适用的历史文化传统。当中华民族处於先进地位时,或不免产生自傲感,不易虚心体察和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反之,当无情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处於落後地位时,或不免产生自卑感,将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看得一文不值。更有甚者,则是本民族与外民族坏的、应当废弃的历史文化传统反而极度膨胀,恶性泛滥。

既不要自傲,更不能自卑,这就是中庸之道。在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中国传统文明的精华,包括孔孟学说的精华,必将以其久远而顽强的生命力起着重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蒙已故刘子健先生教正,作了若干修改,谨怀念之情)

①《文山先生全集》卷14《过零丁洋》。

第4篇:程颢的诗范文

“优优你个宅编,再待在屋里都会变成绿毛龟的!”小派兴致勃勃地推她。“出来玩还这么忧伤,让人情何以堪?”

“一想到玩回去就要交稿,准备名人作文讲堂――我还能乐得出来吗?”优优比较烦,比较烦。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随着一声感叹,一位身穿对襟大袖衫的书生出现在雪白的墙面前。他随手把毛笔放在砚里蘸了蘸,刷刷地在墙壁上写起来,不一会儿,墙上就出现了龙飞凤舞的诗句。

这个人怎么公然搞破坏?太没有公德心了!小派一个箭步冲上前去。

“这位小兄弟……”白衣俊朗的书生看起来也有点儿错愕,“你为何穿着如此古怪?”

“你才古怪!”小派惊魂未定地嚷。“学古人附庸风雅,却连小学生都不如,在墙上乱涂――”

“此言好生无礼!”书生不满地摇头,“在下与李白兄拜穿越所赐,诗兴大发,正欲题诗于此,重现当日之心绪。为何遭此无妄之灾?”

小派大脑CPU一时被文绉绉的言语搞到死机,这才来得及四下里看。果然,凉亭内石桌边抚须微笑,头戴文巾的是历史课本中久未谋面的李白。身边一身短衫打扮,拿着手巾的店小二也像看怪物一样捂嘴憋着笑。

“穿越了?!”“嗯!”小派眼神对焦到优优的脸上。优优一脸绝望,掏出手机气运丹田地大吼:“主编,我跟你没完!出来玩都要被算计,搞什么!”

“古代诗人都有惺惺相惜的文士情结,能否顺利把这些写景高人请来做讲座,全看你们了!”陪同他们穿越回来的手机恰好响起来,绝对是早有预谋啊!

“嗨。”小派尴尬地开口,“今天天气真不错……鄙人叫小派,她?啊,我该用什么代词?她是优优编辑。”

“两位诗人,我印象中在唐朝你们并未见面……”幸亏优优会抓重点。

“还不是拜穿越所赐!有人穿越到唐朝,留下个时空穿梭器,我就试试,试试。”李白神秘地一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惜当年和他未曾谋面,现在总算得偿所愿!崔贤弟,你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和景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呢?”

崔颢用扇子拍拍头:“景物能为每一个人带来不同的启发。大自然的景物给人带来的启发以及作者通过它所要传递的思想往往比较含蓄隐晦。作者和读者心意相通,就要选取人们最易联想的内容。你们来看―”

这黄鹤楼背靠蛇山,俯瞰汉江,高出云表,极目千里,让人有一种惆怅的感觉,再瞧瞧眼下的“汉阳树,鹦鹉洲”,能否让你忆起东汉末年因作《鹦鹉赋》而屈死的才子祢衡?想到自己壮志难酬,漂泊他乡,除了感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再无从表达心绪了。这和李白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酣畅淋漓自然是两种心境。

“说得好,当浮一大白!”李白爱兴奋,一杯酒就咕咚咚下肚,把优优和小派看呆了。

“两位穿越回来的小客人,听说你们那个时代有一种‘摄魂器’,能把人物的灵魂和景物都记录下来,不知可有此事?能否借我一观?”崔颢难道是穿越“熟客”?看来对现代化产品一点儿都不陌生。

优优急忙掏兜儿,好在自己的照相机还在。不过,这两个古人怎么知道的?

“我们确实是带了相机要拍摄黄鹤楼。就是不知道怎么下手。黄鹤楼历史悠久,又有艺术感。主编审稿总是抱怨我们的稿和照片没有感情,不会抓住重点,这重点又不是花生豆,咋抓啊?”

“我来问问你:眼前是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然后把这份感受强调在画面里的?”李白笑眯眯,“刚刚崔兄说到庐山瀑布,你们可知道,庐山不仅仅有瀑布。要是我一路写过去,怕是三卷纸也不够。因此,不论是用诗文,还是你们那个‘摄魂器’。一定要有个描述的景物核心。其他所有的景物和言语,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来做文章的。”

“甚好。然而李兄这种做法会让你发现自己记录下的景物只是一个一个的点,还需要形成一个连贯的画面,因为人在游览过程中是在不断移动的。黄鹤楼被誉为‘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话别有深意。可以首先展现整个黄鹤楼的美,然后再从几个特点分述。”

“我明白啦,这就是先总述,后分述的写法!”小派的灵感来了。“我可以拍细节,比如古籍,就像央视科教节目一样;也可以拍独特的视角,比如黄鹤楼的内部构造、木材、廊柱等等,来表现黄鹤楼见证了历史沧桑。”

“好的文章,需要想象来再现字里行间隐藏的美。需要做好合理有序的构思,选择需要表现的材料。”崔颢赞许地点头。

“言之有理。崔兄、李兄,可否请您到我们编辑部开讲座,给众多小读者全面讲讲写景文的要诀呢?”优优不失时机地发出邀请。

“没问题。”李白又露出神秘的微笑,(又不是蒙娜丽莎,不要笑那么诡异好吗?)“其实吧,时空的相遇总是需要契机的。不瞒你们说,我是因为好奇心太盛,所以随便按了这个时空穿梭机按钮,不会操作……”

“包我身上啦!”小派激动地叫。“讲座结束了后我再把您二位送回去,我们那边还有美酒!”

第5篇:程颢的诗范文

至今,南平境内由朱熹及他的同路人们所创建的书院遗址,曾经是全国三大印书中心的建阳书坊乡,仍透露着闽学大成曾经的吉光与片羽。

跟随先贤的足迹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学者蔡尚思的诗帮我们解决了定位朱熹与闽北这个难题,也解释了为何在闽北以至福建各地,“邹鲁渊源”四个字如此频繁地跳入人们眼眶。程颢评论杨时说出“吾道南矣”时,似乎他已经预见了此后关于闽学、关于朱熹的种种。但他绝对无法想到,二程的名字与朱熹联在一起,朱子理学成了程朱理学的代名词,甚至朱熹本人也想象不到,在他的学说被诬为伪学、潦倒去世后,后世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竟然将他的思想钦定为官方的正统思想,并以这种形式由宋末至清代存续了700余年间,他还被特批为孔子门下的第七十三贤。

朱熹不仅改变了理学的进程,他也改变了福建的文化进程。福建本土文化的相关研究曾一度陷入僵局,民间信仰、闽台渊源、海洋性格,排除掉当中民俗学的干扰,即使令人热血沸腾,人们的心里却总是揣着些怀疑,这是福建文化的源头吗?海洋文化光芒太甚,遮盖了内地文化。而当我们将视线从沿海收回内陆,重温了最早的福建文明进程的一部分,闽越文化,也看到了一股绵延不断的由北而来又向北而去的力量,它们呈现出与所谓蛮夷之地相反的情景,是传统中国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朱熹与他前前后后的闽北学者在当中扮演了主角,他们还抢注了福建的文化商标——闽学,朱熹以及他所代表的闽学化成福建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

在南平各地,各种与朱熹有关的痕迹层出不穷。朱熹最大的成就在理学,而与他一生都脱不开联系的是书院,他在书院中出生,在书院中成长,又亲自创建书院,甚至出闽周游、论辩,活动范围依然不出书院。

建炎四年(1130)朱熹在南建州尤溪诞生。朱熹的父亲朱松“以供职事之余,读书观理而养其高大之趣,于以风化县人子弟,使知兴学”,先后在尤溪和政和修建星溪书院、云根书院,他是朱熹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把书院带入了朱熹最早的生命。朱熹出生后,由尤溪、蒲城,一路迁徒。绍兴十年(1140),朱熹追随父亲到环溪精舍(现属建瓯)读书,直至绍兴十四年(1144)三月朱松逝世。相传朱文公坐沙画卦的佳话就是出于此地,小小的朱熹过早地表现出了惊人之处。建瓯现在仍留有徽国朱文公祠、艮泉井等与朱熹有关的文化遗存。

朱松逝世后,朱熹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翚、刘子羽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刘氏为当地望族,又是忠义之家,朱熹在刘子翚创设的屏山学院中学习,受到了更正规全面的儒家教育,也开始潜研二程洛学的理学。刘氏兄弟的学识、风范给朱熹影响很大,刘子羽去世后,朱熹手书刘公神道碑以报答抚育之恩。19岁(1148年)时,朱熹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被派任泉州同安县主簿。赴任途中拜见了著名的“南剑三先生”道学家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多年之后年已三十的朱熹步行几百里,从武夷山走到现在的延平区,再次登门,正式拜师。朱熹在同安任期内开创了讲学之风,还提倡县学,将四间县学课堂分别命名为“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在朱熹的影响下,闽南中进士的人越来越多,晋江研究四书五经的人也多了起来,还出了一些理学家。这四年里,朱熹本人的思想也经历了“逃禅归儒”的重要转折,向着理学家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

朱熹一生长期定居在武夷山,在五夫的紫阳楼里经历了拜师求学、喜中进士、授徒讲学和传播理学的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观书有感》一诗描写了紫阳楼周围的景色,在此他相继撰写和编次了《程氏遗书》、《论语精义》、《资治通鉴纲目》、《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太极图说解》、《通书解》、《伊洛渊源录》、《程氏外书》、《近思录》、《论语集注》、《孟子集注》、《诗集传》等二十余部著述。五夫也相对保留了更多朱熹的足迹,除了故居紫阳楼外,还有兴贤书院、朱子巷、朱子社仓等多处颇有意蕴的古迹景点。

而他一生的学问也主要是在武夷山和建阳两处展开的,他的书写完之后,送往建阳印刷出版。朱熹创建的第一所寒泉精舍书院在建阳,标志着其生平一段重要的讲学著述时期的开始,即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学派开创时期(1170—1178)。晚年,朱熹又回到这里修复考亭书院,考亭学派代表了他作为教育家的最高成就,朱熹死后也埋葬在此处。

朱熹的仕途并不耀眼,仅仅为官七年,相反还因生性耿直得罪了不少官员,晚年受到权贵韩侂胄的抨击,理学被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得意门生蔡元定被逮捕解送道州。宁宗还下诏命凡荐举为官,一律不取“伪学”之士。

朱熹逝世在理学低潮之中,光宗登基后,解除对理学控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取消了对理学的压制,结束了自淳熙五年以来压制局面。理宗、度宗时期(1225—1274年),统治者对理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尤其是理宗对理学情有独钟,对书院也偏爱有加,大加赞赏朱熹的《四书集注》,自称“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为朱熹恢复名誉,并诏令特赠朱熹为太师,追封信国公,后又改为徽国公,一举将朱子理学推为正统官学。

书院中的朱子同路人

第6篇:程颢的诗范文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3个节气,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雪节气风俗活动,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雪节气风俗活动赏玩雪景

大雪时节,人们在冰天雪地里赏玩雪景。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曰:“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这段生动的文字,描述了杭州城内王室贵戚在大雪天气里堆雪人和堆雪山的情形。雪后初晴,大地山河宛若琼楼玉宇,高瞻远眺,饶有趣味。

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到了大雪节气,河里的冰冻住了,人们就尽情地滑冰嬉戏,当然也在岸上欣赏封河风光。清代乾隆帝和慈禧太后,冬天经常在北海漪澜堂观赏冰戏。乾隆帝亦有《御制太液池冰嬉诗集》《御制冰嬉赋》等与冰戏有关的作品。

大雪腌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未曾过年,先肥屋檐”说的就是大雪节气的风俗,即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都忙着腌制“咸货”,无论是家禽,还是鱼肉,人们用传统方法加工成香气袭人的美食,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大雪腌肉的习俗由来已久,这和鞭炮的来历一样,跟年有关。“年”是长着尖角的凶猛怪兽,每到除夕,都会出来伤人。人们为了躲避伤害,每到年底就足不出户,将肉食品腌制存放,新鲜蔬菜则用风干的办法保存起来。

大雪进补

“冬天羊肉劲补,可以上山打虎。”老南京大雪进补最爱羊肉。羊肉驱寒滋补,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羊肉还可以增加消化酶,帮助消化。专家建议,冬天食用羊肉进补,可以和山药、枸杞等“混搭”,营养更丰富

大雪节气的天气特点1、进入大雪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

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

2、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份的平均温度约在–5℃~–20℃之间,南方的强冷空气过后,有时也会出现霜冻。

3、陕西南部、江汉西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福建东南部、华南南部沿海、台湾岛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小雨,广东西南部沿海和海南岛中北部等地局地有中雨。

4、在南方冬天的气候要温和一些,下雨雪的现象也会比较少,气温平均在零上二至四度左右,雨量在全年中占有百分之五左右,并且也只是偶尔才会有降雪的情况。

大雪节气的民间故事寒号鸟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这种鸟与众不同,它长着四只脚,两只光秃秃的肉翅膀,不像一般的鸟那样会飞行。夏天的时候,寒号鸟全身长满了绚丽的羽毛,样子十分美丽。寒号鸟骄傲得不得了,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漂亮的鸟了,连凤凰也不能同自己相比。于是它整天摇晃着羽毛,到处走来走去,还洋洋得意地唱着:“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

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鸟们都各自忙开了,它们有的开始结伴飞到南边,准备在那里度过温暖的冬天;有的留下来,就整天辛勤忙碌,积聚食物啦,修理窝巢啦,做好过冬的准备工作。只有寒号鸟,既没有飞到南方去的本领,又不愿辛勤劳动,仍然是整日东游西荡的,还在一个劲地到处炫耀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

冬天终于来了,天气寒冷极了,鸟们都归到自己温暖的窝巢里。这时的寒号鸟,身上漂亮的羽毛都脱落光了。夜间,它躲在石缝里,冻得浑身直哆嗦,它不停地叫着:“好冷啊,好冷啊,等到天亮了就造个窝啊!”等到天亮后,太阳出来了,温暖的阳光一照,寒号鸟又忘记了夜晚的寒冷,于是它又不停地唱着:“得过且过!太阳下面暖和!"

寒号鸟就这样一天天地混着,过一天是一天,一直没能给自己造个窝。到了大雪时节,北风呼啸,阳光也失去了往日的温暖。寒号鸟没能混过寒冷的大雪节气,终于冻死在岩石缝里了。

程门立雪

第7篇:程颢的诗范文

程灏与程颐为同胞兄弟,程灏为兄,程颐为弟,世称“二程”,并且都是著名人物周敦颐的徒弟。

程颢,出生于1032年,去世于1085年,字伯淳,学者称其“明道先生”。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外书》《文集》《经说》《程氏易传》。

程颐,出生于1033年,去世于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有《程颐文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8篇:程颢的诗范文

1、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县(今江西省),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

2、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3、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程颢的诗范文

须知。各种不同的文明,都可能发展出现代性。

不同文明,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现代性,不同的现代性又有不同的文化形式。核心问题,一定要有现代性,比如没有民主,会有现代性吗?想必很难。

没有市场经济。能够支撑现代性吗?想必很难。

没有市民社会,没有科学技术,叫现代性吗?想必很难。

没有现代的大型企业或现代的大学,会有现代性吗?想必很难。

“被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摘下面具却是一种胜利。”

法国作家雨果如说是,用这句话作为切口,看待20世纪了不起的俄罗斯文学、音乐与戏剧等等艺术样式,都很贴切。在那个冰封的北方雪国俄罗斯,是拥有坚毅品质和雄壮心灵的。

不完全属于西方,但属于整个俄罗斯

20世纪,民族主义、普世性以及现代性的问题,困扰着苏俄,更困扰着中国人。

这也是中国人看苏俄如师友的原因。在制度和文化两端,苏俄都长期作为中国人的老师。在民国时期,大公报的主笔张季鸾,无党派,评点时政,推广观念,敢批,但唯独敬重列宁,列宁逝世,他还专门撰文纪悼。

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更是与苏俄有关联,民族主义取法德国,民生主义取法苏联,民权主义取法美国,制度、文化、观念从三个类别里梳理。按照钱穆的说法,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中国继受的文化不矛盾,是一脉相承的,尚属于经学、国学范畴。苏俄的启发,应不可少。

当然,不只中山先生。很特别的是,在康德、黑格尔、罗素、杜威都很发达盛行的时期,偏偏选择了马列主义作为宣传的主题样式,结果这个主题,撼动了整个20世纪的中国。

来自西方,而又别于西方,俄罗斯的音乐、文学、戏剧等,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体系。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俄国大儒,群星闪烁,不完全属于西方,却属于整个俄罗斯。

这让苦难中的中国人看到了抵抗“欧风美雨”的思想、信仰和力量(如“三民主义”所言)。

不死的俄罗斯知识阶层

俄国词汇里,“知识阶层”是个特殊概念,表达的是一种现象。

它诞生于1815到1830年间,是由一群受教养的、道德敏感的俄国人发起的一场运动,他们不满蒙昧的教会,不满对大多数生活在卑贱、贫困和无知中的老百姓无动于衷的残忍暴虐的政府,不满在他们看来简直是践踏人权、阻碍思想和道德进步的统治阶级。好像宋明儒家的“孤明先发”。

“知识阶层”坚信个人和政治的自由,坚信非理性的社会不平等注定被消灭,坚信真理的存在,在他们看来这与科学的进步程度上是统一的。他们坚持一种启蒙的观点,推崇西方的自由与民主。19世纪俄罗斯知识阶层的思想与行为,今天正在逐渐恢复他们的活力与自由,这是值得注意的。

20世纪的苏俄共产主义运动,事实上,不再是高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而是极大实用性的列宁主义,乃至蜕变出了斯大林主义,显著的特征就是以政治功利为目的的实用主义、以强权哲学为标志的极权主义、以专制与冷酷纪律为手段的组织方式,通过第三国际流传到全世界。这遭到了西方学者的批判,如萨特、纪德、加缪等。

俄罗斯人,经历过斯大林时代的集权恐怖时代,但俄国的整体文化还是在瓦砾和灰土中幸存了下来,应该是乐观的。俄罗斯人,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拥有无穷的创造力,一旦他们获得舞台,他们会给世界带来各种各样的惊喜。在冰封的世界里,有着伟大的心灵(以赛亚・伯林语)。

出现一个新的专制主义不是没有可能。但目前看不出这样的迹象,邪恶终将被战胜,奴役人的时代已灭亡,玩味俄罗斯文化,中国人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回到本国文化的源头

俄罗斯文化,不管是作为概念、记忆、方法、观念、体用,只停留在赞叹与玩味,是不够的。

明清之际,黄宗羲说:“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如果把欧风美雨,看成普世性“理”的范畴,乃至俄罗斯的体用,也属于另一派的理性,中国人如果能够求之于“心”,使得中国文化不至于成为“俗学”?

宋明理学里有讲,“填壑”和“摧山”,人要遏制自己发怒,是比“填壑”和“摧山”还难的。

制怒,是在人感觉到自己要生气的时候,就把愤怒的根拔掉。这里是个心理学和深度心理学的问题,就是程颢“猎心”的典故。北宋的程颢喜欢打猎,那时很环保还可以打猎。周敦颐教诫程颢,作为儒者,不能打猎,不宜杀生。程颢了不起,一听之后,再也不打猎了。

过了大概十二年的时间,有一次他散步田野,他的马与猎犬随人跑去打猎。他突然心动,随即他反省,自己虽然十二年没有打猎,可是“猎心”还在,反思自己修炼未果。这是深度心理学的大问题。宋明儒者是伟大的,借佛返儒,堪与俄罗斯大儒体量相比。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