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电气实训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电气实训心得体会

第1篇: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 实训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9-01

高职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设置专业。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应该是维修电工职业,作为职业就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因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理论上要求也比较高,那么,如何处理好理论和实训的关系呢?下面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展开讨论。

我院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就业情况和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等,在社会上涉及较多应用较广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方面的专业,因该专业具有理论基础要求较高、抽象难学等特点。所以在理论基础课上要占用很大时间和精力,但实训方面也要进行专业的强化训练,时间长、难度大,所以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和实训的关系尤为重要。现在出现这二方面课不平衡,在上实训课时理论课有的没学过,有的学了可基础不实,给上实训课带来一定困难。另外,从实训课题开发上也要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专业的适应性,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而且在现代社会,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适应岗位变动的职业迁移能力也是高职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社会需求量大、适应面广的专业,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专业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尚有差距。鉴于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必须在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际竞争和现代化系统以及其它工业发展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育人过程需要各种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与理论性教学环节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是面向工程实际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其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应该得到重视。

高职培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对实训环节应以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能力培养的需要开展。从我院的专业设置可以看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是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能力。实训教学环主要是围绕这个核心能力开展的。主要是以强电为主,如:维修电工实训等。但在现在控制技术和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还比较欠缺,我认为把这些内容加入到其中,现在的培养主要以考等级为主,但要使学生要有真才实学才是我们的目的。主要问题有:

1、实训课的专业理论课不能很好衔接,有的专业理论课实训无法实现,如自控原理,所以学生不能很好掌握;还有只能实现一半,如交直流调速等。

2、专业理论课的实验比较少,所以使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加深印象。有的实训课可以用实验课解决就可以了,如电机系统实训、电机控制系统综合实训,因为这个实训室里的设备本身就是实验实备,并台套数也较少,如上到理论课时及时做实验,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些。因为在后面的交直流调速用到这些就可以了。

3、缺乏合适的实训教材,并实训内容要不断更新。

4、实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为了提高自动化专业实训环节的教学效果与效率,实训环节和专业基础课之间需要统筹安排,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把与实训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充实到纯实训教学里,尽快编写合适的实训教材,并不断更新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有效解决理论、实训之间的配合问题,平时多做实验。在实训时,对于学生来说:在每次实训前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就是把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训,当堂检验与巩固。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有着较强的市场适应性,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把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训课题进行整合,可用实验课可以解决的就不做实训,在实训课中加入一定量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项目内容;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行动导向教学等。采取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安排上提出“2+3”的教学思路,就是前二个学期以理论基础课为主,打下结实基础,后三个学期以实训为主,有的课进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如《PLC应用技术》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并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并逐步推广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注重核心能力、核心技能的培养,是培养社会所需的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人才的有效办法。同时,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反映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学习资源丰富,为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采用的以项目为导向、以实训项目任务为驱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PLC应用技术》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成果中所研究并实践的基于“工作岗位群和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在全院已经作为典范全面地推广开来。

参考文献

[1] 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6(14).

第2篇: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 专业建设 电气自动化技术

1 引言

根据教职成[2006]4号文提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把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学习相结合、把课堂教学与企业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学习与工作在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

电气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设备及技术更新步伐很快,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环境等因素对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存在着差距。因此,本文结合本校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实训建设、职业技能等环节上进行了探讨,使该专业建设不仅具有国内高职院校的共同点,而且具有地方经济需求的办学特色。

2 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渗透到工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众多先进的自动控制设备随之产生,使得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条件设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专业培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电气控制与电气传动系统及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调试与技术改造能力,适应企业电气自动化系统运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需要从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知识要求、能力要求、职业素养、适应岗位(群)等方面有具体的目标要求。

3 课程建设标准

课程建设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根据人才市场和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应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宗旨,体现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应指明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反映其掌握的程度与水平;反映对师资以及学校、社会所提供的其他资源的使用。图1是主要岗位与核心课程之间关系。

图1 岗位与核心课程关系图

4 实训基地建设标准

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进行“学训交替”、“工学结合”、“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思路。图2是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图。

校内实训基地可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校内生产性实训,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生产性实训的实施。做好实训基地整体规划,将实训室建成具有浓厚岗位现场氛围,与实际岗位操作相一致的,可以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实训场地。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满足教学和学生校外实训的要求,能接受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和综合项目设计等的教学需求。通过建设生产性教学工厂,为本专业师生的产学研和“工学结合”提供良好的平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培养学生职业经验能力。

图2 专业实践训练体系图

5 核心技能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连接“专业”和“职业”之间的桥梁,是学生顺利步入社会,理想就业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必要的培训、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自己成为既有学历又有能力、既有技术又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核心技能的培训,缩短了学生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以最大的优势适应岗位的需求和自身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可选如下:(1)维修电工(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

(2)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或高级资格证书);(3)PCB设计工程师;(4)电气智能技术工程师;

(5)电子产品装调工程师;(6)制图员中、高级等级证书。

6 结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学做分离的问题, 本文对专业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专业建设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第3篇: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相结合,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实现经济效益,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加强实践教学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组成,按照实训的任务可分为教学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按照空间的不同又可分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训。

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先进性原则、职业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服务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其中真实性原则中包含仿真性和生产性。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理解,应该从生产和实训两个方面的结合上来理解,一方面强调生产性的实习,另一方面强调实习场所的生产仿真性或企业环境的真实性。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和现状(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的显着特征,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则是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发展的体现。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创新模式,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状

我国高职实训基地项目建设总体时间不长,对于基地的建设与运行还缺少一套比较完善的有效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普遍存在校内实训基地生产化程度不高,基地的建设规划、环境布置和项目设计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对接程度不够,导致校内实践教学与生产管理一线的对接、与企业真实环境的匹配、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不够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大多采用操作工位单元设计,强调实训技能操作练习,每个工位提供一项或多项操作技能训练条件,由教师发放实训任务,学生在工位上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技能训练任务,但此种设计整体实训环境和实际生产环境的条件和规模有所差距。

由于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工作范畴充分体现建筑工程的工作环境紧张、恶劣、责任大,技术关注点复杂以及建筑电气自身安全、环保、节能、智能等技术特点,要求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必须主动适应,量身定制,特色发展。

三、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建筑电气设计、施工、管理第一线,从事建筑供配电系统、建筑照明系统、建筑防雷和接地系统及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从培养目标可知,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从工作技能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四项核心能力:建筑电气设计能力;建筑电气系统施工能力;建筑电气系统调试与运行能力以及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和生产过程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与建筑土建施工、建筑装饰施工配合紧密,具有工作面相互交换多、立体交叉作业多等特点,因而在生产进度计划安排、作业安全措施、验收整改等各类生产活动的协调安排显得十分重要。

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生产过程包括图纸识读和技术交底、二次细化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准备、施工材料准备、人员组织与调度、施工组织与管理、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和检修、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项目质量验收、工程合同管理等生产环节。

?实习实训?高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针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工作能力和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特点,设计能够满足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生产内容的仿真实训环境。实训环境分为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和仿真施工区。

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提供可供角色扮演的施工现场办公环境,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硬件平台,提供设计参考资料,满足建筑供配电计算、照明计算、设备和器材的选型和配置、制图和设计文档制作,提供工艺流程、规范等技术文件。即在施工技术准备兼办公区可以完成技术图纸识读和技术交底、二次细化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准备、施工组织与管理等生产性工作。

仿真施工区可为金属结构仿真建筑房屋,采用金属网孔板与铝合金支架组合房屋模型,在房屋模型内可安装插座、线槽、线管、灯具、配电箱等电气设备和部件。在仿真施工区完成施工材料、工具、人员组织与调度、电气控制线路安装、电气设备故障分析和检修、施工成本控制、施工进度控制、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安全与环境管理、项目质量验收等生产性工作。

在教学组织上,学生按照任务要求,以小组团队、分工合作进行工作任务的解读,查找技术规范和图纸资料,进行工程设计,制定工作方案,确定施工技术,领取工具和器材并完成施工训练任务。最终的学习成果包括各项技术图纸、各项施工技术方案文本、施工组织和管理文本、质量目标、成本控制、安全管理措施、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本以及工程的施工现场和调试成果。

以上的建设思路,充分体现了建筑电气工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仿真性要素,既培养了学生的核心工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社会职业能力,例如沟通、协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等。

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利用大学生创业项目计划和教师工作室计划,将企业任务引入课堂。由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合作培养,通过建章立制,建立一整套实验、实训、培训、竞赛、考证、研发、服务的管理制度,从实训教师管理到实训设备管理维护都有章可循,并建立实训基地长效发展机制,使其成为建筑电气对外服务的平台,提供包括技术服务、培训服务、技能考核与鉴定(如建筑电工证、建筑施工技术员、质量检查员等)等社会服务工作,提升实训的生产性内涵。

第4篇: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焊接危害 预防措施 自我防护

中图分类号: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15-02

焊工在工作过程中经常接触电、易燃易爆介质、有毒有害介质,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许多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因素,主要包含弧光辐射、烟尘、有毒气体、噪声、高频电磁场、射线、灼伤等。这些危害的严重程度主要与焊接方法、基本金属化学成分、焊接材料和焊接参数等有关。本文阐述了我校在上焊接实训课时的主要焊接危害和预防措施。

一、焊接危害的种类

1.弧光辐射

(1)紫外线

皮肤受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会引起皮炎、弥漫性红斑,甚至出现水泡,蜕皮,严重时会头痛头晕、发热、失眠;还会引起眼睛角膜性发炎,称为电光性眼炎,表现为两眼羞明、流泪继而有异物感、刺痛。另外,紫外线辐射还可以破坏棉织品纤维,降低使用寿命。

(2)可见光

强烈可见光会使眼睛发花,甚至疼痛,长期作用会引起视力减退。

(3)红外线

红外线的危害主要是肌体的热作用,会强烈灼伤眼睛,引起闪光。长期接触可引起红外线水晶体白内障眼病,减退视力,严重时导致失明,此外,还会造成视网膜灼伤。

2.电焊烟尘

(1)焊工尘肺

焊工尘肺一般多在接触电焊烟尘10年以上,主要症状是气短、咳嗽、咯痰、胸闷、胸痛,少数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及精神衰弱等。

(2)锰中毒

电焊烟尘中的氧化锰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人体,一部分可以排出体外,但仍有一部分进入血液循环,积累在脑、肝、肾等部位,引起锰中毒。锰中毒症状为疲劳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及神经功能紊乱等,严重时会影响正常的行走等动作功能。

(3)焊工金属热

焊工金属热主要是由于焊工工作场所的高温、高热引起的。症状为发烧、恶心、食欲不振、口内金属味。

3.有毒气体

(1)臭氧

臭氧具有刺激性气味,呈淡兰色,含量较高时会发出腥臭味,对肺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会引起咳嗽、头晕、食欲不振等,严重时引起支气管炎。

(2)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是具有刺激性的有毒气体,毒性很大,会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会引起精神衰弱、失眠、支气管炎,严重时症状为强烈咳嗽,出现肺水肿、呼吸困难、虚脱。

(3)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气体。一氧化碳由呼吸道吸入后从肺泡吸收进入血液,会显著降低血液中含氧量,导致人体组织缺氧坏死,特别是脑细胞。表现为全身无力、呕吐、神志不清,严重时会昏迷,甚至死亡。

(4)氟化氢

氟化氢是剧毒性气体。由呼吸道和皮肤吸收产生毒性作用,对呼吸道、咽部、气管和肺产生刺激作用,诱发支气管炎和肺炎。

4.噪声

噪声是焊接设备和辅助设备在工作时或者是焊工在操作时产生的,是不可避免的。长期受噪声影响,会使听觉迟钝并引起耳聋、耳鸣、失眠、神经过敏、幻听症等,还会作用于中枢神经,会使神经紧张、烦躁,并引起血管紧张、血压增高、心跳及脉搏改变等。

5.高频电磁场

高频电磁场一般是由一些特殊设备的高频引弧装置引起的。人体在高频电磁场中可吸收一定的辐射能量,产生生物学效应影响健康,会引起头晕、心悸、神经衰弱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者血压升高或下降,并出现心律不齐等症状。

6.射线

射线是由一些焊接方法中使用的特殊材料放射出来的。长期被射线照射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疾病,严重时会破坏人体造血机能,使白细胞下降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对眼晶状体和皮肤也有严重损伤。

7.灼伤

灼伤是在焊接过程中被焊接火花、药渣和液态金属烫伤。一般在焊接时都会发生灼伤,特别是在焊较难的焊接位置时会烧坏衣物,甚至烧伤人体。

二、焊接危害的预防措施

1.改善劳动条件

(1)通风排尘

通风排尘是防止电焊烟尘和焊接有害气体对人体危害的最重要措施。焊工实训车间的设计和设备、工艺配置应注意通风、排尘和除尘。首先应该考虑最节省成本的自然通风,然后再配合其他方式使用。最后还要注意加强个人防护,以防止焊接空间聚集有害、有毒或窒息性气体对人体的危害。

(2)选择优质焊材

优质焊材是焊接质量的保证,也能最大限度地把对焊工身体的危害降到最低。在选择焊接材料时,应该优先选择使用低尘、低毒、少烟的焊条、焊剂和焊丝。

(3)采用少烟尘的焊接方法

少烟尘的焊接方法是指工艺参数的选择上在充分保证焊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小线能量以减少母材和电极的蒸发,这样一来,很大程度降低了烟尘的产生,烟尘少了,自然对我们焊工身体的危害就小了。

2.加强个人防护

(1)正确穿戴劳保用品

劳保用品是每个学生实训时都必须穿戴的,实训的学生在焊接作业前必须按要求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电焊手套、面罩及绝缘鞋等劳保用品,不得穿戴破损或潮湿的工作服和手套;焊接作业时,要确保工作服的袖口及领口纽扣扣紧;焊接作业结束后,不得随意堆放焊件,清渣时一定要配戴眼镜,防止药渣烫伤眼睛。

(2)完备的防护用具

在进行一些噪声和烟尘比较大的焊接作业时,可配戴一些专门的防护用具。像在进行碳弧气刨作业时,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和较大的烟尘,可配戴护耳器或耳塞,另外还要配戴口罩,加装抽风、送风设备,有效地进行防护。

(3)合理的场地布置

首先从学习技能方面来说,一个新生由不会到会,再由会到熟练,学校设备及场地的布置,要遵照从初级工实训工位到中级工实训工位,再到高级工实训工位,处处看得出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思路;再从安全防护方面来说,我校实训车间的布置由外至里是手弧焊,到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最后到钨极氩弧焊。手弧焊的焊接危害是最小的,它产生的烟尘较少,弧光辐射不强烈,布置在整个实训车间的最外面;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不但会产生烟尘和强烈的弧光,还会产生有毒气体,布置在整个实训车间的中部;钨极氩弧焊会产生有害气体,有放射性元素,并且产生强烈的弧光辐射,在这三种焊接方法中危害最大,因此布置在实训车间的最里面。

(4)规范的安全培训

规范的安全培训是上好实训课的重要保证。通过安全培训使同学们知道在焊接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应该怎样进行有效防护,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做到既保护好自己,又不伤害别人。

参考文献:

[1]周震.锅炉压力容器培训考核教材-焊工[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第5篇: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山东半岛削造业的建设发展需要,分析生源现状,加快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产学研结合,完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威海市“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围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任务,提出了发挥我市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船舶工业的战略。在造船业中,船舶电气技术是最核心的专业技术,与船舶电气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是最关键的岗位之一,因此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高职教育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的有利保障。

1社会需求调查及现状分析

1.1威海船舶工业企业急需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威海市已经成为山东半岛最重要的修造船基地。船舶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船舶电气设计建造技术人才,但是,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非常短缺。目前,山东省仅有两家职业院校培养该专业学生,专业人才的供给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威海市的修造船企业的调研,主要修造船企业对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量每年达120余人。wwW.133229.cOM

1.2专业建设基础

为适应威海市及周边地区船舶修造业的需要,我院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已开设的相近专业有8个,相近的专业基础课已能成熟开出。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特别是经过我院的国家示范性专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师资基础,同时,也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为顺利开展本专业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现有实验实训条件充足,有可共享利用的校内实训基地1个,拥有电子与电气技术基础实训室8个,可以完成船舶电气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部分实训课题。

2我院近两年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生源情况

我院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招生范围面向全国,2008年我院船舶电气专业面向全国招生s4人;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年我院纳人国家单招试点院校,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面向全国多个省份招生100人,其中包括山东省内单招43人,生源充足,单招学生执行力略差,但在创造力和社会能力方面都具优势。该专业实现了以高质量教育教学为提高就业率和提高就业层次创造条件的良性循环。

3实施船舶电气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我院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是“1个创新、3个加强,1个确保”,即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切人点,加强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实施。

3.1完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主旋律下,以船舶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依托,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实施情境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自主性,规范教学过程与考核标准,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完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做法是,将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相关职业标准、行业规范、岗位技能要求以及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及时融人教学之中;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专业课程,按照一体化教学模式施教。

3.2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按照“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培训到位”的理念构建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和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准确定位;为了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强专业发展后劲,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注重夯实专业基础课程,保证基本理论的系统性;注重能力培养,通过岗位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适合于一体化施教的核心专业课程和基础平台课程的实训课题,使学生就业能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达到能力提高和培训到位的目的。

3.3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1人,根据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分析,我们提出了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培养骨干、造就名师”的原则,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的专业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先进课程开发技术,拓展专业视野,增强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利用校内外资源,培训专业教师的一体化教学能力。制定“择优聘请、相对稳定、适时调整”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实现教学团队结构的优化。争取在2011年师资水平达到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2013年达到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

3.4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可以利用示范性院校建设已经完成的电子技术等专项技能实训室,但是船舶电气专用实验室及设备还没有,根据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学生对船舶电气设备的安装、检修、报验与管理等能力为主线,本着先进性、实用性和体系化的建设原则,需新建基本技能实训平台一船舶电工工艺训练室一个;船机拖动控制系统实训室、船舶自动控制系统实训室、船舶电站专项技能实训室3个和集控室、辅机实训室等综合技能实训平台(在船机制造与维修专业建设方案中);新规划一个船舶电气创新工作室,以满足师资培养及科研的需要;使船舶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条件得到完善,形成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船电专业实训室建成后可以同时承担船舶电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

3.5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机制建设

半年的顶岗实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刘一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验,也是一个再培养的过程,又是与社会生产实践接轨的过程,积累了学生的生产现场经验。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顶岗实习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完成,学院负责顶岗实习的组织和协调,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企业是保证完成任务的最关键的一方。

第6篇: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 电气专业 实训课程与教学 改革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编号:SZJ13096)。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19-02

前言

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主体,更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训课程是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主要手段。从整体上看,电气类专业的实训课程开发及教学方法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实训课程的开发研究的力度不够,教学的课程化程度低,教学设计粗放,效果不佳;对职业能力的认识比较狭隘,过分强调培养职业岗位能力的教育,忽略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在于人的素质提升的教育;更多地将目标聚焦在学生的初次就业上,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

1.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由于电气类专业的特殊性,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分为:

(1)根据实训的功能不同分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例如电工工具的使用和完整的安装项目。

(2)根据实训目的不同分为:认知实训、技能实训、任务实训,例如高压元件的认知、正确使用高压验电器以及如何用高压验电器进行验电。

(3)根据实训环境的不同可分为:仿真实训和全真实训,例如实验室高压电气的倒闸与高压变电所的倒闸。

2.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教学存在问题

(1)单项实训多、综合型实训少。实训大多分散在各门课程当中,以单项型实训为主,实训内容单一,例如单一电工工具会使用,但是到实际的安装项目中又不会正确使用,缺乏职业综合能力的专题性、综合性实验实训,训练层次低。

(2)理解型、技能训练型实训多,工作型实训少。实训多为随堂的理解型实训和技能训练,而按照工作导向的工作型实训少,缺少职业工作的真实任务和完整的工作过程,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的隔离,例如有些高压电气元件只图片、视频是认识,难以有效的学习和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3)静态的、模拟的实训多,动态的、全真的实训少。由于电气专业属于特种、高危行业,实训最普遍的是在实验室里完成,实训仍停留在纯粹的物化条件层面。

(4)技能训练多,智慧技能、职业态度等多元技能的训练少。目前实训主要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承和具体业务操作方法的掌握层面。对学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各项相关智能的训练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的缺失。

3.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建议

3.1基于职业核心能力进行实训课程设计

职业院校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为目标,以学生终生就业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职业需要的综合能力。实训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构建,改变传统学科方案,针对岗位和市场的需要进行实训课程设置,根据企业生产需要,以实际岗位构建实训教学。

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素质为本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职业基本能力、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岗位操作技能为导向,以工作过程(流程)为主序,以工作项目(任务)为核心,积极探索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职业态度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式。

3.1.1实训内容的选择。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1)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背景,选择若干典型岗位,确定实训的业务内容,尤其突出电气类特种作业的要求,选择高压、高危、高空等与实际非常接近的典型工作岗位,体现出特种行业的特殊性的所在。(2)选择一个典型的、综合的、完整的工作过程或业务流程,设置相应的业务环节,将各个业务环节中的典型业务工作作为实训内容。例如,以电力线路工(铁路),地方供电企业为送电线路工,模拟真实的施工场景,以着装、工具、施工方法为一个整体体系,从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

3.1.2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的结构可以采用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辅以工作过程(业务流程);或者以工作过程(业务流程)驱动为主,辅以项目(任务)两种方式进行设计。例如采用的10kv高压线路横担的安装,熟悉整个工作流程。

3.1.3课程开发的模式由于受现行职业教育环境和体制的限制,实训课程的开发仍将以模拟环境下的实训为主。采用部门/岗位型实训、过程/流程型实训、项目/任务型实训、仿真/博弈型实训。

3.2基于岗位需求构建工学一体化实训教学

根据电气类专业的特点,考虑行业的特殊性以及职业岗位的任职需求,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按照工学一体化进行教学,以真实的生产过程、真实的职场氛围进行教学,把企业真实的生产引入到实训教学环节中,在真实环境中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实现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使实训教学贴近生产实际。

3.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3.3.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制定和完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以及各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文件,形成具有规范化、系列化的整体性实训基地规章制度,包括设备管理制度、实训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规范、学生实训过程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实训基地的软件与硬件建设同步,实训基地充分体现职业情境氛围。必须构建与实践教学体系相适应、与实训基地建设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制,明确职责分工。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明显高职特色、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以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以教学模式实现为主线开展实训基地建设。满足电气类专业学生相关课程全部技能训练,还能承担维修电工(四级)、高压进网作业许可证、电力线路工(铁路/三级)、接触网工(铁路/三级)的培训和考核鉴定,并能为行业、地区提供定向培训。通过实践教学中的合作与分工,可以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3.3.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的电气类专业有很强的职业性特点,加之新技术不断更新使得一般的院校提供实训教学方面存在缺陷,使得实训教学远远滞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为此就应该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训过程中还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仿真性和现场性,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按照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实训基地的建设只有紧紧依托行业,加强与产业的合作,才是科学的发展道路,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途径是符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创新途径。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生产和实际工作的培训,与校内实训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学生的职业才能也只有通过校外实训基地这个课堂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学校应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全体教职工应充分认识到只有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共建实训基地的道路,高职院校才能有自身发展的潜力与动力。全体教师才有可能主动深入到企业一线,学习掌握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及管理经验,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上有突破性进展,使学校成为企业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多方面的紧密合作伙伴,高职院校才能发现机遇抢占先机,才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结论

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普通高等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之一。电气类专业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需要的是有职业能力的人才,进行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方法改革,促进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改革,不断实训课程建设水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闵靓,肖圣飞.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探讨,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3.

[2]殷培峰,杨柳春.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12,10.

[3]王琪.职业院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职业教育研究,2013.3.

第7篇: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8年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详细说明:“要逐步推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积极促进广大劳动者特别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既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又掌握比较熟练的现代职业技能。可见,我国实行的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求职人员在取得毕业证书(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就业。所有这些,就为实施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向沟通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双向沟通的前提条件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以职业活动的工作内容为导向,以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为核心的考核制度。它是就业的通行证,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切人点。国家职业标准是一种职业导向性标准,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通过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方法,研究确定职业教育培训和考核的内容新体系。高等职业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双向沟通,必须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涵盖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内容,作为双向沟通的前提条件。这样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就直接与职业活动和就业需要联系起来,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开发效率。如,《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可以获得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但要实现双证沟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必须涵盖国家职业标准初、中、高级要求(国家职业标准对初级、中级、高级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这样,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可以同时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高等职业教育电气控制技术的实训内容必须涵盖国家职业标准初、中、高级维修电工电气控制操作技能要求,以国家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来整合实训内容。

三、双证沟通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内容

许多高职院校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内容是Y/启动控制线路、小车自动往返控制线路,与实验的内容相同。二者的区别,仅仅是实验用软线连接,实训要求则用硬线严格按照接线工艺要求连接,这就远远不能满足维修电工的职业要求。实验是为了验证某个已经被接受的抽象的科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所做的现实操作,它是相对于知识理论的实际操作,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而实训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某种职业技能而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实战演习”,具有很强综合性、真实性和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践技能的教学环节是实训,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实训环节来完成。因此,实训的内容必须是模拟企业的真实职业环境,真刀真枪,与企业同步,满足职业的要求,甚至应比企业还要先行,学生经过实训环节后,一毕业到企业就应能上手工作,实训内容如本文表中所示。可见,理想的实训教学是“产教结合”,将实训成果变成产品,走向市场,这样既完成成了实训任务,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达到以实训养实训的目的。以某校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的电气控制综合实训课题为例,说明当前双证沟通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存在的问题。实训课题:设计一工厂大门的电气控制电路。控制要求:(1)该大门由一台电动机拖动;(2)点动时在开、关门到位后能自动停止;(3)能点动开、关门;(4)具有短路和过载保护。

这是个非常简单的实训课题。但从课题来看,却存在不少问题,不具有综合性、真实性和实用性。“该大门由一台电动机拖动”,首先,电动机的类型是什么?是直流电动机还是交流电动机?是同步电动机还是异步电动机?是三相异步电动机还是单相异步电动机?不同类型的电动机电气控制方案不同。其次,如果是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动机的功率是多少?电源容量是多大?什么接法?电源与电动机的距离是多少?这决定着电动机的启动方式,是直接启动,还是降压启动,能否采用Y/启动?还决定着主回路和控制回路导线选择、交流接触器的选择、自动空气开关和热继电器的选择与整定。从实训情况来看,它不能满足职业需要,所绘电气原理图不规范,没有图幅分区及符号位置索引,原理图中没有标注导线的截面积和电气元件的数据和型号;接线没有线号,学生不会看着接线图接线,只会看着原理图一根一根接线;当一次通电不成功时,不会用逻辑分析法缩小故障范围,并在电路图上用虚线标示故障部位的最小范围,迅速地找出故障点。

学生没有进行系统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培训,存在着违章作业;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将电动机及相应器件的金属外壳进行可靠的保护接地;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测绘、调试和维修X62W铣床等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的技能也缺少必要的训练。从实训条件来看,也不能满足职业需要。学生军训时,所有的学校都会为军训学生配备1套迷彩服,但电工实训时,尚没有见到1所职业学校为实训学生配备1套电工个人劳动保护用品(绝缘鞋、工作服、工作帽等)。(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电工个人劳动保护用品进行必要地消毒处理后,可以循环使用。)试电笔是电工最常用的电工工具,有的竟然没带试电笔,这样就谈不上学生会利用试电笔进行电气故障诊断了。分析电气系统故障现象,进行故障诊断与维修,是职业维修电工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为了使学生获得电气控制电路的维修知识,掌握机床复杂控制电路故障的分析和排除方法,高职院校应购置机床电气控制电路模拟实训装置,如X62W万能升降台铣床电气控制电路模拟实训装置、T68卧式镗床电气控制电路模拟实训装置等,使学生掌握测绘X62W铣床等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原理图、接线图及电气元件明细表的方法,并通过具体机床电路故障的现象,学会使用仪表对电路故障进行检查,缩小故障范围使电路得以修复的本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实训课题直接决定着实训质量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环节。比较理想的实训课题原型,应该是从企业中来,解决当前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有真实背景。针对电气控制技术实训,举例如下:如:实训课题大型水冷系统自动切换控制。

1、设备简介。水冷系统用于大功率元器件如晶闸管的散热,其工作的可靠性非常重要。一旦出现故障停止运行,需散热的大功率元器件将很快烧毁,对生产影响极大。一般采用两台水泵,一台运行,另一台备用,实现自动切换。工作过程如下:起动一台水泵电机,该水泵运行信号指示灯亮,另一台水泵备用信号灯亮,表示可以随时投入运行,当正在运转的水泵电机因过载、缺相、短路等原因停顿运行时,备用水泵电机立即起动。自动投入运行。

2、设备工艺要求。(1)两台水泵电机型号为Y132S2-2,额定功率7.5kW;(2)两台电机均为全压起动,单方向旋转;(3)一台电机因过载,缺相、短路停转时,另一台电机立即投入运行,两台电机任意互相备用;(4)运行的电机有运行指示灯显示,备用的电机有备用指示灯显示,有电源电压、电流指示;(5)有总停控制和必要的短路、过载保护。该课题,主要是侧重于培养学生设计、安装、配线技能,兼顾了调试和维修技能地培养。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应由简到繁。因此,笔者建议,先做和该课题难度相当的课题,然后再做X62W铣床、T68卧式镗床等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电路测绘、调试与故障维修,从而获得全面地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训练。在高等职业教育电气控制技术实训教学中,必须要掌握职业功能,实训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理论等主要内容。只有严格按程序、按步骤进行实训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本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生产实践中。

第8篇: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一、船舶电气专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在船舶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结合专业定位,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企业调研工作。以岗位核心技能为主线,引入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以企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为实例,与企业以及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分析专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及课程体系构建。船舶电力系统及电气设备在船舶动力装置和船舶机电设备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对船舶的安全、经济运行影响很大。船舶电器设备种类繁多、技术含量高,对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不经过船舶电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培训很难胜任。从调研情况来看,中职船舶电气技术专业面对的岗位群有船舶电工、船舶电子电气员。船舶电工主要是在船厂负责船舶电气设备的安装、维修、试运行。船舶电子电气员是在营运的船舶上(货船、客船或渔船)担当船舶供电系统、电站的管理与维护,船舶信号报警系统以及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主机遥控系统以及船舶自动化系统的维护、保养(见表)。根据船舶电气专业对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我们采用了加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方案

课程体系的改革的目的是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并重,协调发展。

(一)构建文化素质课程平台,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

文化素质的提升,不但体现在文化课的课堂上,平时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融入素质教育。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学生在学校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尊重和礼貌;注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等方面的教育;端正工作态度,具有敬业精神,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合作,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及创新精神。文化素质课平台要以船舶电气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采用公共基础加人文社会科学的形式,以“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除了公共文化基础课以外,还需要一些交叉学科的引入。比如,心理健康、安全教育与环境保护、海洋法、航海史纲、社交礼仪、现代企业管理艺术、英语视听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采用少学时或讲座的形式,作为素质培养的拓展。

(二)构建专业课程平台,夯实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专业课程平台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以往的学科体系,在这里要完全打破。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从岗位工作或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进行整体设计,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建立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实现以点带面,覆盖工作岗位操作技能的需要。第一是基础理论模块,它为第二模块的学习提供理论支撑。基础理论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船舶主机与辅机》。第二是职业能力核心模块,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设置,是任职船舶电气技术专业的必备能力。职业能力核心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有:《船舶电站》、《船舶通信与导航设备》、《轮机自动化》、《PLC原理与应用》、《船舶电力拖动基础》、《船电专业英语》。这六门课程是船舶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第三是船员专项模块,满足STCW公约和我国船员适任考试要求,符合船舶电子电气员适任标准。海员专项模块包括的课程有:《海员基本安全知识和技能》、《高级消防》、《精通急救》、《艇筏操纵》。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上述三个模块的实践教学要超过50%以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行动导向等情景教学方法,在“做中学,做中教”,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要求教师课前进行教学资源收集整理,设定工作任务,讲解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教的内容能在仿真设备上进行模拟操作,反复训练;“做”——要求学生能在模拟操作的基础上,操作真实设备,充当船舶电工或船舶电子电气员的角色。

(三)综合实训平台,强化职业能力

第9篇:电气实训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 技能训练 项目精选

《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内容多,技术更新快,并且要求学生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一一训练,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训练项目的选择、先后顺序的设置、技能层面的衔接、训练方式和手段的采用、训练过程中的步骤实施,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老师提供好的实训项目,理清好的训练思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

一、课程训练项目精选

训练项目的精选是该课程教学的首要环节,课程从实际机床控制电路中抽取了适合教学的10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该课程的训练项目,内容涵盖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装接与调试,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维修。项目内容包括10个学习项目、课外扩展和顶岗实习。

二、技能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

理清训练项目之间的关系,有条理、有秩序地进行技能训练,做到不重复、不颠倒。

(1)各项目任务单元的衔接递进关系

每一个教学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任务单元涵盖着不同的能力目标,各项目任务单元之间呈平行、递进或包容的关系。

(2)技能训练项目的序化

本课程技能训练项目的序化遵循以下规则:载体选取从简单到复杂;技能从单一到综合;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接受任务自主学习操作示范同步实践总结提高”五个环节的训练,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从“会”到“熟”再到“快”“准”不断提升,实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与“考证”相结合。通过反复训练,提高职业能力,达到岗位要求,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

训练方式:

(1)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宏观);

(2)视频教学,实际观摩操作法;

(3)小组讨论法,演示法(微观)

训练手段:实操综合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课件、仿真教学、现场教学、录像、网络教学、课余活动等。

训练步骤:各个项目的操作是有所不同的,在单项技能训练中,先装再调,而在综合技能训练中,多了机床的功能分析与操作,项目的装调步骤具体分为:(1)分析任务;(2)制订计划;(3)实施计划;(4)通电试车;(5)总结与反思。下面以机床电气故障排除为例介绍其实施的具体步骤。

机床电气系统排故训练内容及步骤:

(1)机床功能基本操作:

根据机床的加工功能进行机床的基本操作。通过机床功能的基本操作,了解正常状态下机床各电器元件的动作过程和动作顺序,发现故障(非正常)状态下的异常现象或电器元件的非正常状态。

(2)故障分析:

根据故障现象或电器元件的非正常状态,通过电路原理图的读图和功能分析初步确定故障范围和可能的故障元件。故障分析涉及的元件和回路可能远多于实际的故障点与故障元件。

(3)制订计划:

根据可能的故障元件和故障回路制订故障排除的工作思路与工作计划。制订计划时,强调排故方法学习的重要性,在排故后需要及时总结方法,切忌凭感觉寻找故障,这样学习效果不理想。

(4)实施计划:

在遵守安全用电的基本规范下,按照排除法实施故障元件或回路的排除。具体操作时,先主回路后控制回路的原则。在排除故障时首先采取无压(不带电)排除方式,这种方式可排除因电路接触不良和触点损坏引起的故障现象,尤其是主回路的常见故障;在采用有压排除方式时,重点检查电路元件功能不良或损坏引起的故障。熟悉故障排除方法后,可以灵活运用两种方法,高效排除故障。

(5)通电试车:

每个故障点排除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与通电试车,如有问题,需要再次重复上边的各个环节。

(6)总结与反思:

为提高机床电气系统故障排除训练的效率,在任务结束后需要进行必要的总结与反思。为此要求学生针对任务实施的过程,描述现象、探究得失,撰写项目报告,交流排故技巧、检查方法。

(说明:读图练习在排故之前进行。)

四、结语

通过对《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项目精选与技能训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好的学习平台,在训练中有任务、有目的、有思路、有比较、有结果、有层次,并且通过技能操作训练,知识内容无形中得到掌握和巩固,动手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分析过程能得到验证,故障现象直观而具体,能让人记忆深刻,实践技能迅速得到提高,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田淑珍.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