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罗生特大夫范文

罗生特大夫精选(九篇)

第1篇:罗生特大夫范文

3月24日英超第30轮阿斯顿维拉作客酋长球场挑战阿森纳的联赛成了彼得罗夫参加的最后一场正式比赛,中场休息时就感觉浑身乏力却依旧踢满整场比赛的彼得罗夫第二天被查出身患急性白血病,“这是非常罕见的情况,每一年英国只有大约200名30岁出头的年轻人会患上这种病”,英国医学专家克里斯一布鲁斯介绍到。

峥嵘岁月

彼得罗夫足球生涯的终点在阿斯顿维拉,起点则是出生地蒙塔纳,在巴尔干半岛这个被动乱与纷争笼罩的地区,足球成了当地很多孩子梦想去改变自己命运的工具,彼得罗夫也是如此,PFC蒙塔纳成为他足球启蒙的开始。18岁的时候,球探迪米塔尔-佩内夫发现了他的足球天赋,将他推荐给自己曾经效力过的索菲亚中央陆军足球俱乐部,后者用30000欧元的转会费将彼得罗夫揽入麾下,在这支常年占据保加利亚足球联赛霸主地位的球队中,彼得罗夫两个赛季交出38场3球的数据,并跟随球队赢得1999年保加利亚杯冠军,职业生涯起步较为顺利。

效力索菲亚中央陆军的出色表现让彼得罗夫获得苏超凯尔特人的青睐,并用200万欧元将其招致麾下,彼得罗夫由此开始自己为期十三载的英伦足球之旅,当他第一次抵达格拉斯哥这座苏格兰城市时,曾因为想念家乡而担心无法适应在这里的生活,但他很快适应了由南欧到西欧生活环境与习俗的转变,成为凯尔特人阵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与效力索菲亚陆军的一帆风顺相比,彼得罗夫加盟凯尔特人的第一个赛季则坎坷不断,球队在连续经历了布雷迪、简森和温格洛斯三位短命主帅后继续在主帅位置上“豪赌”,这一次他们请来了前利物浦名宿约翰-巴恩斯担任主帅,辅佐巴恩斯的是同样来自利物浦、出任球队总经理的肯尼-达格利什,在普遍不被外界看好的情况下,凯尔特人新年前后联赛中连战连败的表现让球队基本输掉与流浪者争夺联赛冠军的希望,00年2月8日主场爆冷1:3负于联赛杯对手因弗内斯更是让巴恩斯被提前解雇。虽然临时救火的达格利什请回伯恩斯并帮助球队在3月击败阿伯丁获得苏格兰杯冠军,但凯尔特人与流浪者之间赛季末积分榜上21分的分差依旧令人感觉触目惊心,对凯尔特人来说,1999-2000赛季是失败的,对彼得罗夫来说也难以算得上成功,联赛26场仅入1球的数据更是几乎创造职业生涯最差记录,面对诸多质疑,彼得罗夫与凯尔特人都需要用行动去证明自己。

2000年夏天,凯尔特人再次行动了,北爱尔兰人马丁一奥尼尔入主成为球队主帅,正式开启了球队五年的辉煌,2000-01赛季凯尔特人获得国内赛场三冠王,客场3:0大胜死敌流浪者更是让全队上下扬眉吐气,与球队各条战线高奏凯歌相伴的是彼得罗夫个人状态的全面回升,赛季各项赛事出场38场打入8球的数据与上赛季相比进步不少,在马丁一奥尼尔的战术体系中,彼得罗夫占据中场拖后的位置,并拥有很大的向前压上的空间,与拉尔森、萨顿共同组成球队中前场进攻的中轴线,2002-03赛季,这条中轴线帮助凯尔特人一路杀盟杯决赛,彼得罗夫也交出50场14球的个人苏超最为耀眼的数据。

04-05赛季结束后奥尼尔为了照顾妻子主动请辞离开球队,斯特拉坎继任主帅,更换主帅的凯尔特人在联赛中依旧强势并最终夺冠,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赛季凯尔特人对阵马瑟韦尔的比赛中彼得罗夫上演个人苏超第一个帽子戏法,帮助球队5:0大胜对手,赛季结束再度交出进球10+的数据,宣告着正式进入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

2006年8月30日,彼得罗夫以650万英镑的转会费正式加盟阿斯顿维拉,与自己凯尔特人时期的前主帅马丁-奥尼尔重逢,早在这一年4月,阿斯顿维拉主帅奥尼尔就动了签下彼得罗夫的念头,彼得罗夫也为此向球队递交书面转会申请却被拒绝,经过一夏天的谈判与长达四个月的周折,彼得罗夫终于如愿加盟阿斯顿维拉。

驰骋英超

2006年9月10日,彼得罗夫迎来自己的首场英超比赛,对手是西汉姆联,双方1:1握手言和,2006年12月11日对阵谢菲尔德的联赛彼得罗夫打入个人英超首球,赛季结束后彼得罗夫交出34场2球的数据,帮助此前一个赛季排名联赛倒数第五的阿斯顿维拉获得联赛第十一的排名,比起球队在积分榜上排名大幅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赛季的阿斯顿维拉抛弃了以往常用的长传冲吊与防守反击的单调打法。进攻中更具层次性与立体感。在与曼联、切尔西等联赛劲旅的较量中也毫不吃亏。奥尼尔对阿斯顿维拉的改造初见成效,彼得罗夫也很快融入英超。

2007-08赛季,球衣号码从11号换成19号的彼得罗夫状态稳中有升。在奥尼尔的战术安排中,彼得罗夫距离球门的位置越来越靠后,主要担任巴里场上的助手,为巴里补位,个人进球也因此减少,不过彼得罗夫还是把握住为数不多的进攻机会,打入一记精彩绝伦的进球。在2008年4月12日阿斯顿维拉对阵已经提前降级的德比郡的比赛中,彼得罗夫打入个人赛季唯一一粒进球,在德比门将大脚开出皮球后,彼得罗夫在中圈弧前得球后直接起脚撩射,打入一记距离球门超过50码的进球。这粒进球成为阿斯顿维拉自俱乐部成立以来的距离球门最远的入球,也入选赛季最佳入球的评选名单。

经过两个赛季的适应,彼得罗夫在2008-09赛季成为球队一线主力,并在这一年10月2日阿斯顿维拉与利特克斯的联盟杯比赛中被首次任命为球队队长,他也用一个进球帮助球队取得胜利,这个赛季彼得罗夫为球队出场45场打入2球,他的出色表现也赢得俱乐部上下的一致肯定,在09年5月由阿斯顿维拉支持者进行的投票和阿斯顿维拉球员进行的投票中,彼得罗夫均被选为“俱乐部年度最佳球员”,这样的表现也为他赢得了一份新的为期四年的合同,伴随着09年夏天前队长马丁-劳尔森和继任者加雷斯-巴里的离开,彼得罗夫成为奥尼尔治下阿斯顿维拉的新任队长。

成为队长的第一年,彼得罗夫就遭遇在赛季初跟随球队到西班牙参加和平杯的季前热身赛上肩膀脱臼的不幸,却即便如此整个赛季彼得罗夫依旧为球队出场37场,帮助球队连续第三年获得联赛第六的排名。正当阿斯顿维拉上下都在为新赛季的前景无限憧憬时,马丁-奥尼尔因为对球队在夏季转会期接连卖掉主力队员却没有进行相应补充的做法感到不满而突然在赛季开赛前五天宣布辞职离去,这一事件让阿斯顿维拉这支青年近卫军开始走向衰落,联赛排名也从第六跌倒至第九,净胜球更是前九名中最差的-11个。虽然恩师离去,但彼得罗夫却选择留下,直到这次不得不宣布退役。

彼得罗夫被查出罹患白血病,对彼得

罗夫自己和阿斯顿维拉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未来几个月内,双方都将面临一场艰难的战役,彼得罗夫的敌人是病痛,目标是生存;阿斯顿维拉的对手是赛程,目标是保级。

在赛季初连续以2000万英磅和1600万英镑售出唐宁与阿什利-扬、又接连放走卡鲁与皮雷这样的攻击好手之后,本赛季的阿斯顿维拉比以往任何时候日子过的都艰难,联赛第十五位的排名更是创造了六年来同期的最差排名,积分也仅比降级区高出6分,稍有不慎就可能降级,在这种情况下,彼得罗夫比对球队的作用比以往任何赛季都要重要,在因病告退前,这位33岁老将在球队的29轮联赛中为球队出场26场打入4球。是球队所有中场球员中出场数与进球数最多的,在新帅麦克利什麾下,彼得罗夫与赫德或是克拉克、加德纳搭档,负责为攻击线上的恩佐比亚、爱尔兰、阿邦拉霍传球,个人也因为位置的前移收获更多进球,在目前这支阿斯顿维拉阵中,彼得罗夫的位置已经从奥尼尔时期的巴里助手变成如今的中场核心,对球队攻防转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次无奈退役后,阿斯顿维拉的赛季走势也随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在剩余的联赛中,阿斯顿维拉还要面对曼联、热刺两大强敌,以及与博尔顿之间价值六分的战役,彼得罗夫的倒下让阿斯顿维拉中场不得不重新组合,但无论是赫德、加德纳还是爱尔兰,比起攻防兼具的彼得罗夫都有不小差距,余下的联赛中谁为沃诺克、邓恩等后卫们补位?谁为阿邦拉霍、恩佐比亚这些攻击好手传球?这些都将是等待主帅麦克利什解开的难题。

球场绅士

比起在俱乐部成长的一片坦途,彼得罗夫的国家队生涯却充满坎坷,在保加利亚这个足球不是特别发达的国家,为国家队出场105场打入8球的数字是对其十余年竞技状态的最好肯定,但与马尔蒂尼、卡福、马特乌斯这些国家队百场俱乐部成员相比,彼得罗夫赢得的荣誉却少的可怜。

十余载国家队生涯,彼得罗夫参加的唯一一次国际大赛是2004年葡萄牙欧洲杯,在这次比赛中,保加利亚与丹麦、瑞典、意大利同在C组,面对首战瑞典,彼得罗夫的俱乐部队友拉尔森梅开二度帮助瑞典取得5:0的大胜,也让保加利亚小组出线希望宣告告破。次战丹麦时彼得罗夫的一次不冷静举动让他领到红牌被罚出场,球队也以0:2完败出局。彼得罗夫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欧洲杯就这样宣告结束,没有进球、没有助攻,只有红牌!

与许多球员随着年龄增大选择而选择退出国家队的做法不同,彼得罗夫始终都没有做出正式退出国家队的决定,虽然2006年10月12日彼得罗夫曾宣布只要赫里斯托一斯托伊奇科夫继续执教保加利亚国家队就永久退出国家队,但五个月之后彼得罗夫就主动向主帅认错并道歉归队,2010年贝尔巴托夫以疲劳和希望多些时间与家人相处而宣布退出国家队后,彼得罗夫更是打破长期的新闻沉默在记者会上力邀贝巴回归,尽管球队连续在三届世界大赛的预选赛中铩羽而归,但彼得罗夫为国效力的热情丝毫不减。

“让我们为彼得罗夫祈祷。相信作为保加利亚历史上最出色球员之一的他,同时也是我最好的朋友一定能打赢这场战役!他需要大家的关心和支持”,在得知彼得罗夫的情况后,曼联球星贝尔巴托夫第一时间在其Facebook上写道。

贝尔巴托夫眼中的彼得罗夫是“朋友”、是“好人”,在球迷与媒体眼中,最适合彼得罗夫的形容词是:“绅士”。

自从2006年夏天加盟加盟阿斯顿维拉之后,这位长得不够帅、速度不算快的保加利亚中场一直深受当地球迷与媒体喜爱,个中原因除了其场上不知疲倦的奔跑与兢兢业业的调度外,更在于其场内场外始终如一的绅士风度,在英国这个极其推崇绅士风度的国家,彼得罗夫为所有足球运动员做出了将勇猛与风度相结合的表率。场上的彼得罗夫始终在鼓励队友,为队友传出精妙的传球,从未说过任何人的坏话;场下的彼得罗夫则始终保持微笑,无论比赛结果是获胜、战平或是失利。都不会拒绝记者的采访,通常在每次采访结束的时候,都会写上“祝周末愉快”或者其他别的什么祝福语送给记者,其细心之处可见一斑。

第2篇:罗生特大夫范文

从小学同学到终身伴侣

1966年,斯维特兰娜出生在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一个军人家庭。她与梅德韦杰夫同岁,但比梅德韦杰夫大6个月。虽然今年只有44岁,她却与丈夫相识39年之久。1972年,两人在列宁格勒的库普奇纳第305小学上学,虽然没有分到同一个班,但两个班的老师却是好友,常把学生一起带出去玩。一来二去,两个小同学就结下了“跨班友谊”。

随着年龄的增长,斯维特兰娜出落成了一位金发美女,有一双特别迷人的眼睛,喜欢参加戏剧演出和唱歌跳舞等比赛,许多男孩子为她魂牵梦萦。但斯维特兰娜却很有眼光,看中了安静的梅德韦杰夫。她的老师斯米尔诺娃说,一开始,大家并没有发现这两个年轻人彼此爱慕,但是大家看到他们年复一年课间总在一起,就明白了一切。而梅德韦杰夫后来回忆说:“那些年我们两人无心学习,课间一起散步,甚至一起逃课。到10年级上学年,我的操行被评为‘不及格’,各科成绩也不理想。父母非常不满,我意识到要好好读书了。男人的理性开始起作用,两个月内我发愤读书‘还账’,总算中学毕业时成绩还不错。”

这段爱情故事到大学时便“开花结果”。当时,梅德韦杰夫就读于圣彼得堡大学法学院,斯维特兰娜就读于圣彼得堡经济工商学院。学院院长尼娜・穆日伽多娃说:“斯维特兰娜非常善于交际,她开朗、活泼、机灵,有着杰出的领导才能,一站在聚光灯下,就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在学校舞会上放声歌唱是她最钟爱的事,每次都能赢得许多掌声。”

1987年,在学院的毕业晚会上,斯维特兰娜演唱了《童年去向何方》。两年后,她与梅德韦杰夫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梅德韦杰夫曾与岳父母挤在一套小房子里。1996年,夫妇俩有了个独生子。他们的老朋友说,那时梅德韦杰夫在圣彼得堡大学教书,课余写写书,日子过得平静而幸福。

细心打造总统丈夫

斯维特兰娜曾想当一个成功的女商人。自1996年开始,她放弃了工作,专职照顾独子。她没有工资收入,2008年当上第一夫人后,仅有的一个银行账户里只存有13.51万卢布(约合2.74万元人民币)。但她完成了更加辉煌的成就――帮助丈夫成为俄罗斯总统。俄罗斯媒体甚至开玩笑说,斯维特兰娜是“控制头部转动的脖颈”,让梅德韦杰夫走上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早在1991年,斯维特兰娜就利用与伊利姆纸浆公司一位老板妻子的关系,为梅德韦杰夫谋到了该公司的一个主管职位,梅德韦杰夫由此走向商界,为以后从政打下了基础。

斯维特兰娜的广泛人脉,帮了梅德韦杰夫不小的忙。俄媒体曾报道,斯维特兰娜在2005年参加过俄罗斯著名流行歌星普加乔娃的乔迁聚会,普加乔娃在政坛人脉甚广,这令梅德韦杰夫从中受益。同时,斯维特兰娜积极地与俄东正教会加强联系。2007年,她领导了“俄罗斯青少年精神道德文明计划”,这个计划由东正教领袖阿列克谢二世创立,影响广泛。斯维特兰娜在自己的家乡圣彼得堡建立了精神残疾儿童孤儿院,投资青年人电影制作,还和孤儿们一起散步、玩耍。东正教会为了表彰斯维特兰娜的杰出工作,授予她“俄罗斯东正教女子勋章”。这一切在随后的总统选举中为梅德韦杰夫赢得了更多的选民。

斯维特兰娜也精心打造的形象。梅德韦杰夫常泡图书馆,因为缺乏运动而大腹便便,被政界的对手嘲笑为“刚从图书馆走出来的书呆子”。斯维特兰娜让丈夫去学瑜珈,还规定必须每天两次去健身房或游泳馆,每天的运动量至少达到跑步1公里以上。甚至连领带的颜色她都要管。

梅德韦杰夫当上总统后,不少人都在议论,第一夫人对总统的决策会有直接影响吗?一些外国记者说,斯维特兰娜极力“怂恿”丈夫摆脱普京的控制,因为她希望自己丈夫的政治地位稳固和绝对。甚至有外国狗仔队称,俄罗斯总理普京与俄体坛性感美女阿琳娜・卡巴耶娃的绯闻之所以至今沸沸扬扬,斯维特兰娜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这两件事都没有任何证据。而俄罗斯政治分析家拉德科维奇说:“每一个在梅德韦杰夫成为总统之前跟他合作过的人都能感觉到,梅德韦杰夫比看上去更为强硬。在任何情况下,他不会喜欢自己的决策受人影响。”

把俄罗斯时尚推向世界

俄罗斯传统家庭观念认为,妻子应在家操持家务。俄罗斯也没有“第一夫人”的传统。一位政治家曾开玩笑说,他宁可把妻子送到修道院,也不让她参与政治。叶利钦的妻子曾宣布她对政治不感兴趣,普京的妻子也只是偶尔在公开场合陪伴丈夫。但斯维特兰娜正相反,她乐于参与公共活动,而且总是笑容满面。

斯维特兰娜在穿着方面相当考究,绝不吝啬。当丈夫要“接班”的趋势明朗时,斯维特兰娜开始疯狂减肥,她改换了发型和服装风格,以得体的职业装亮相,为当“第一夫人”做铺垫。她的好友兼“御用”裁缝是俄罗斯鼎鼎大名的服装设计师瓦列金・尤达什金,斯维特兰娜钟爱的一套带有镂空铜钮扣的灰白色西装,就出自尤达什金之手,而那些美丽的衣料则是从意大利订购的。

第3篇:罗生特大夫范文

格罗莫夫在其半个世纪的航空生涯里,从一名普通的航校学员成长为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试飞员、前苏联著名的飞行员。他一生中曾创造过2项飞行距离世界纪录。

格罗莫夫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并且爱好广泛,喜欢观看戏剧,欣赏美术作品,听音乐,喜欢诗歌和体育运动。他不只是一名飞行员,还是一名空军上将、一名教授,同时也是苏联英雄。设立在莫斯科郊外茹科夫斯基市的格罗莫夫飞行试验研究院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崭露头角

早在1925年,格罗莫夫就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年,共有6架沿莫斯科-北京-东京航线飞行,只有格罗莫夫驾驶的这一架飞机最终飞抵日本首都东京,日本政府决定将“冉日勋章”授予这位勇敢无畏的前苏联飞行员。格罗莫夫却没能接受这个奖项,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同日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回国后,格罗莫夫领到了苏联政府颁发的红旗奖章。

20年代中期,图波列夫领导研制出前苏联第一批全金属飞机――“安特”2、3、4。采用双发下单翼的“安特”4飞机于1925年首次飞行,同年投入使用的还有“安特”3。这是前苏联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全金属双座飞机。飞机结构采用了硬铝,提高了飞机的结构强度;装配一台功率335.3千瓦(450马力)的M-5型发动机,最大起飞速度为每小时205公里。其军用型可以携带两挺机枪和200公斤炸弹。

1926年,格罗莫夫驾驶“安特”3型飞机沿莫斯科-柏林-巴黎-罗马-维也纳-布拉格-华沙-莫斯科航线,仅用3天就完成了7150公里的长距离高速飞行。法国人对此举大为赏识,将这位勇气可嘉的前苏联飞行员吸收为自己的“老狼飞行俱乐部”的成员。

在此后十几年的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格罗莫夫曾于1943年5月~1944年7月任空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员,由苏法作战人员共同组成的“诺曼底-涅曼”航空兵团隶属其下。因此,法国政府授予格罗莫夫以法国最高奖项――棕榈枝战斗十字勋章。

1929年,格罗莫夫接受任务,驾驶三发“安特”9型飞机飞越欧洲各国首都。“安特”9型飞机同样是图波列夫领导设计的产品。该机为上单翼全金属运输机,可乘坐9人,装配3台发动机。该机的另一种改型“安特”9-M17则安装2台M-17型水冷发动机。

格罗莫夫同样漂亮地完成了这一任务。他用了53个小时飞越了9000公里,这样一来全世界都记住了格罗莫夫的名字。此后,格罗莫夫同那个时期的许多飞行员一样,梦想着打破不久前由法国飞行员科托索和前苏联飞行员共同驾驶“布莱利奥-110”型飞机创造的直线飞行9104公里的世界纪录。

创造佳绩

1932年,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做出建造专门用于打破世界纪录的飞机的决议,斯大林指定图波列夫尽快设计出能破飞行距离世界纪录的飞机。图波列夫与同事们一起,经过反复的思考、策划、权衡,最终齐心协力设计出新型的“安特”25飞机,代号为《РД》(创飞行距离纪录的俄文缩写)。这是一种下单翼飞机,配备可收放式起落架和一台功率708千瓦(950马力)的M-34发动机。这样一种飞机的军事用途是可作为轰炸机,其代号为RD-DB-1,投入小批量生产。“安特”25飞机的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240公里,RD-DB-1的最大飞行速度为每小时210公里。

1933年8月22日,“安特”25飞机从制造车间拉到机场。格罗莫夫驾驶“安特”25飞机完成首次试航。之后,在排除了查明的故障后,这架飞机开始做打破最远直线飞行距离纪录的准备。由于当时前苏联国内还没有这样长的航线,因此决定首先沿封闭曲线飞最远距离。与格罗莫夫同机组的有曾试飞过多种导航设备的领航员伊万・斯皮林和飞行机械师亚历山大・菲林。尽管机组成员为飞行做了精心准备,飞机发动机还是出现了故障,前两次试图打破世界纪录的飞行都没有成功。直到第三次,也就是从1934年9月14日夜开始,他们经过75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创造了环程飞行12411公里的世界纪录。最后飞机的油箱内仅剩下了30公斤汽油。此次成功飞行的10天以后,格罗莫夫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斯皮林和菲林被授予列宁勋章。

此次飞行充分证明,“安特”25型飞机技术性能卓越,有能力做超远距离飞行并打破世界纪录。在格罗莫夫打破飞行距离世界纪录的同时,另外两名前苏联著名飞行员列瓦涅夫斯基和奇卡洛夫也萌生出打破世界纪录的念头。因为图波列夫遵照政府指示,又设计出了具有8台发动机的重型飞机“马克西姆・高尔基号”,是格罗莫夫完成了这架飞机的首航。

“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又称为“安特”20,是重型全金属单翼飞机,其翼展足有63米,机翼安装6台功率671千瓦(900马力)的AM-34R水冷发动机,在机身安装两台发动机。在“马克西姆・高尔基号”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安装6台发动机的“安特”20bis(PS-124)客机。该机可乘坐60名旅客。

“马克西姆・高尔基号”这个“大家伙”首航成功后,决定在“五一”节阅兵式时进行飞行表演。那一天,当“马克西姆・高尔基号”飞机在几架歼击机的护航下,从历史博物馆一侧出现时,迎来了人群中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阅兵式后的当晚,格罗莫夫出席了在艺术剧院举行的音乐会。其间,他突发胃溃疡性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紧救。在他住院期间,“马克西姆・高尔基号”飞机失事。

格罗莫夫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身体尚未康复。于是,苏共中央政治局同意列瓦涅夫斯基驾驶“安特”25飞机进行破纪录飞行。1935年8月3日,由列瓦涅夫斯基和对“安特”25飞机性能并不十分了解的人组成的机组,开始飞莫斯科-北极-美国航线。当飞机起飞后几个小时,飞至巴伦支海上空时,座舱出现油泄露事故,不得不中止飞行。苏共中央政治局紧急召集图波列夫和列瓦涅夫斯基进行商讨。令与会者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想要“创纪录”的飞行员却说他对图波列夫设计的各种飞机都已经不再信任,也不想驾驶这类飞机了。当时,图波列夫面目苍白,浑身感到难受,被立即送回家。

病中的格罗莫夫认真关注着列瓦涅夫斯基的飞行情况。他认为尽管驾驶舱内有油泄露现象,也只是油箱在飞行前加注得太满造成的,因此会导致一部分油溅出来。这不会影响飞行,飞机持续一段飞行后这种现象就会消失。

列瓦涅夫斯基在放弃了驾驶“安特”25飞机做创纪录飞行之后,仍然准备再做一次尝试。1937年8月,他驾驶由沃尔霍维金诺夫设计的4发水上ПБ-А飞机,与其他6名机组成员从莫斯科郊外的机场起飞。遗憾的是,在飞行了数小时后,整个机组连同飞机一起永远消失在冰冷冰冷的漩涡里了。

当时正处在荣誉顶峰的瓦列里・ 奇卡洛夫也有意要打破飞行距离世界纪录。斯大林很垂青此人,很快就同意了。实际上,奇卡洛夫并没有远距离飞行的经验。他决定先驾驶“安特”25飞机飞到前苏联领土的最东端。他找来了有丰富飞行经验的飞行员巴依杜可夫和领航员别里雅科夫。1936年6月20日,奇卡洛夫机组经过56小时20分钟不着陆飞行,飞至前苏联远东地区的乌德岛,共飞行了9374公里,其中沿直线飞行8774公里。尽管此次飞行并未创下最远飞行距离纪录,机组人员还是得到了很高的荣誉,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再铸辉煌

1937年5月底,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由2个机组完成莫斯科-北极-美国航线的飞行。2个机组分别由奇卡洛夫和格罗莫夫担纲。

奇卡洛夫急于完成此次飞行。为了以防万一,他在飞机上装了食品和保温用品,此外他还决定使用新型燃料。这种燃料虽然具有更高的热值,但没有通过最后的评审。与此同时,格罗莫夫继续为自己的飞行做准备。与奇卡洛夫不同的是,他决定只带必需品,以便尽可能地多带些燃料。因为1公斤燃油可以保证飞机飞3公里。在正式飞行前,格罗莫夫决定再检查一下飞机,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在后来的试飞行中,飞机起飞后1分30秒,由于散热器内水温过高导致发动机出现故障。事后查明,是由于连接散热器遮帘与控制手柄之间的一个螺栓坏了。如果类似情况在破纪录飞行中出现的话,空难就很可能不可避免。

1937年6月18日一大早,奇卡洛夫机组驾驶机身上涂有“斯大林航线”字样的飞机从莫斯科起飞,沿着飞往北极的航线飞行。6月20日,他们经过63小时的飞行在加拿大温哥华附近的巴拉克斯机场着陆,因为飞机上的燃料都已用尽。飞机飞越9130公里,其中直线飞行8504公里,虽然没能打破法国人创下的纪录,却开创了首次飞越北极抵达北美的先河。

1937年7月12日清晨,格罗莫夫、尤马舍夫和丹尼林3人机组同样从莫斯科驾机起飞了。他们飞越了北极、加拿大,来到了美国,又准备飞往墨西哥和巴拿马。当时前苏联与这些国家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只好放弃这一计划。7月14日,他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机场着陆。当胡子拉碴、疲惫不堪又异常兴奋的格罗莫夫、尤马舍夫和丹尼林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受到热烈欢迎。3位勇士不着陆飞行了62小时17分钟,飞行距离11500公里,直线飞行10148公里,打破了由法国人创下的远航不着陆飞行的世界纪录。这个航空史上的新纪录如闪电般传向全世界。前苏联政府发来贺电,祝贺他们成功完成莫斯科-北极-美国航线的飞行任务,并且创立了飞机一次不着陆航程首次突破10000公里的纪录。

他们来到美国首都华盛顿,罗斯福总统在白宫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并且致辞:“你们的成绩使大家欢欣鼓舞,我衷心地祝贺你们。”会见结束后,美国政府的一位部长为此次飞行做了这样一个评价:“美苏两国建交以来,尽管两国外交官做了大量工作,但无论哪一项工作也比不上这样一次飞行能将苏联人民和美国人民拉得更近。”

在结识了美洲大陆后,3位飞行员乘坐舒适豪华的跨洋游轮“诺曼底号”抵达法国,在首都巴黎受到法国人民的热情接待。随后,他们乘火车回到祖国。那一天,莫斯科全城市民都到“白俄罗斯火车站”迎接凯旋的英雄。群众集会结束后,他们坐在装饰着鲜花的敞蓬汽车内,穿越莫斯科各主要干道,道路两旁到处挤满了欢腾的人群。在克里姆林宫乔治大厅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会上宣布尤马舍夫和丹尼林荣获苏联英雄称号,格罗莫夫被授予列宁勋章。

“清洗”年代

作为飞机设计师的图波列夫同样沉浸在幸福之中,但他没想到的是,此后仅仅过了两个月,他将与自己的同事一起被送到莫斯科卢博扬卡内务部。而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所所长尼古拉・哈尔拉莫夫,前任苏联工农红军空军司令、二次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雅可夫・斯姆什科维奇,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院长托多尔斯基,飞机设计师康斯坦丁・加里宁等航空专家被枪决了。

格罗莫夫试飞过图波列夫设计的几乎所有型号的飞机,因此他也在忐忑不安中过着每一天,等待逮捕令。所幸的是当局没有“动”他,非但如此,过了一阵子,他还成为了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其间,格罗莫夫对未来成为火箭和航天器系统设计师的科罗廖夫的命运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1938年6月27日,科罗廖夫接到一份判决书,认为他是托洛茨基组织成员,随后他被关押在苏联远东科累马河边的一所监狱里。格罗莫夫通过多方努力,使科罗廖夫得以走出牢房,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为前苏联的航空航天事业挽回了重大损失。

在苏联卫国战争即将爆发前几个月,格罗莫夫和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所试飞部的切萨洛夫商讨创建试飞院。1941年3月8日,前苏联飞行试验研究院在茹科夫斯基城的中央空气流体动力研究所正式成立。

战后岁月

卫国战争以后,尽管格罗莫夫已经年届50岁了,他仍然抱着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完成不着陆环球飞行。他的这一梦想始终未能实现。

战后,格罗莫夫在航空工业部机关工作。这份工作并没能给他带来欢愉,相反他感到十分失落。他感到为祖国航空事业做了那么多事,可是现在却不被重视了。于是,尽管他仍旧精力充沛,却不得不退休。

科罗廖夫的母亲玛丽亚90寿辰那年,格罗莫夫参加了庆祝宴会。在寿宴上,他对这位老寿星说:“您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乃至全世界带来了一份多么重要的礼物――这就是您的儿子,是他让我们理解了人类天赋这一词语的含义。他最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于他不但对宇宙,同时也对自身进行无穷深入的探索和认知。作为地球上的人我们都知道,苹果成熟后尽管会掉在地上,但是离苹果树也不会太远,因此我们大家都尊敬、热爱、赞美您:我们的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

这些衷心、美好、富含哲理的话语同样也可以送给另外一位母亲:柳鲍芙・伊格纳季耶芙娜。她同样也为我们大家、为我们的祖国贡献了一份天才礼物,那就是他的儿子米哈依尔・格罗莫夫。

1985年1月22日,格罗莫夫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在他的墓地上铭刻着这样一段话:“谨以此献给这位功勋卓著的哲学家和英勇无敌的理论学家。”

小资料:

格罗莫夫(1899~1985)

1944年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

1937年成为前苏联功勋飞行员、教授;

1941年加入前苏联共产党;

1941年12月起在作战部队先后任航空兵师师长、加里宁方面军空军司令员(1942.2~5);

1942.5~1943.5任空军第三集团军司令员,至1944年6月任空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员;

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的莫斯科会战、库尔斯克会战和解放白俄罗斯诸战役中,指挥苏军部队的航空火力支援和空中掩护;

1944年6月任前线航空兵军训总部部长;

1946~1949年任远程航空兵副司令员;

1955年转入预备役;

第4篇:罗生特大夫范文

【关键词】哈尔科夫语言学派、社会心理语言学、波铁布尼亚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36(2016)02-0043-03

引言

18世纪欧洲语言学兴起了新的研究方向,即历史比较学,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欧洲一大批学者,如拉斯克、博普、格林,新语法学派的很多学者都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在俄罗斯也有一批语言学家加入到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行列中。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语言学界,在洪堡特语言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语言学派,即哈尔科夫语言学派(Харьковская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аяшкола),又被称为俄罗斯社会心理学派(лингвистическийпсихологизм)。该学派产生于哈尔科夫大学(全名卡拉津哈尔科夫国立大学Харьковскийнациональныйуниверситетим.Каразина)。哈尔科夫大学是东欧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学校于1805年1月29日开始正式招生,它是当时小俄罗斯和当今乌克兰境内最早建立的大学,也是俄罗斯沙皇敕造的五所大学之一。很多世界知名的学者都出自这所综合大学,如生物学家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化学家巴捷多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历史学家科斯多玛洛夫•尼古拉•依万诺维奇等等,还有就是语言学家波铁布尼亚•亚历山大•奥巴纳索维基。后者为乌克兰、俄罗斯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哈尔科夫语言学学派取得的最大成就与其密切相关。哈尔科夫语言学学派的学者以文化和民族历史为背景研究语言,研究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主要分析东斯拉夫语族各语言的语音、语法特征,搜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作为语料进行描写。哈尔科夫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斯列兹涅夫斯基И.И.Срезневский、拉夫罗夫斯基П.А.Лавровский、波铁布尼亚А.А.Потебня、奥夫相尼科-库利科夫斯基Д.Н.Овсянико-Куликовский等著名俄国语言学家。哈尔科夫学派学术理念每个阶段的发展体现在以上几位语言学家的研究探索中。本文笔者将哈尔科夫学派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前期———斯列兹涅夫斯基和拉夫罗夫斯基的学术思想;中期———波铁布尼亚的语言学思想;后期———奥夫相尼科-库利科夫斯基等学术思想。哈尔科夫学派的形成的基础是斯列兹涅夫斯基及其学生拉夫罗夫斯基在语言学领域的成就。

1.前期———斯列兹涅夫斯基和拉夫罗夫斯基的语言学思想

斯列兹涅夫斯基作为斯拉夫语言学奠基者之一,在俄国语言学界有着特殊的地位。“斯列兹涅夫斯基的名字被列在沃斯托科夫、布斯拉耶夫、卫谢罗夫斯基、沙赫马托夫等俄国最优秀的学者之中。这些学者为民族语言学开辟了新的视野”[1]19世纪30年代正是改革时期,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社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斯列兹涅夫斯基周游斯拉夫国家,学习斯拉夫各语言,记录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期间在葆朴的带领下研究梵语,为发展斯拉夫学搜集了大量的语言事实。斯列兹涅夫斯基延续了沃斯托科夫的学术观点,他称赞当代俄国语言学家在词典编纂方面做出的努力。他认为俄语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源于民族,它研究的对象不应该是脱离现实的逻辑或者哲学问题,而应该研究具体的语言学问题:通过语言揭示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在“关于俄语历史的思考”(《Мыслиобисториирусскогоязыка》)著作中斯列兹涅夫斯基提到:“民族的精神越强大、人民对知识和教育越是渴望,学术中民族的分量就越大。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准确、最深度的映射。民族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2]斯列兹涅夫斯基在该书中研究了民族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关系与区别,他指出“俄语的研究在历史上与同族方言及亲属语言是不可分离的。”[3]斯列兹涅夫斯基最大的成就,沙赫马托夫认为,则是他把俄语引入到斯拉夫语的历史比较法的研究中。“从而奠定了俄语历史语法的基础”[4]斯列兹涅夫斯基在词典编纂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在他诸多的著作中最有影响力是“古代俄语文字与语言著作-当代概述”(《Древниепамятникирусскогописьмаиязыка(Х-ХШвв.).Общееповременноеобозрение》)。他搜集了大量的古俄语词汇作为语料,编写了古代俄语书面语体词典,毕生都在编写古教会斯拉夫语及古俄语的词典。斯列兹涅夫斯基为俄国熟语学的建设与发展也做出巨大的贡献。拉夫罗夫斯基继承了老师-斯列兹涅夫斯基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了斯拉夫语言学。在哈尔科夫大学任教期间创造了大量的作品,“济利禄与梅笃丢斯”“КириллиМефодий”、“有关俄语全原音音组”“Орусскомполногласии”等,创立了斯拉夫语文学派。波铁布尼亚在老师的影响下,对斯拉夫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中期———波铁布尼亚的语言学思想

哈尔科夫学派诸多学者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波铁布尼亚。波铁布尼亚是现代俄语语义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俄罗斯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波铁布尼亚的研究是一种综合研究,把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等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研究风格,即语言哲学观、历史-哲学观和心理语言观在哲学高度上实现完美统一。[5]波铁布尼亚掌握包括俄语、乌克兰语在内的多门语言,他的学术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问题有: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起源、普通语言学、词源学、语义学、语音学、斯拉夫方言学、历史比较语法、民间文学、文艺学理论和民族学理论等。在语言学理论方面,波铁布尼亚接受并发展了洪堡特和施坦塔尔的某些见解,奠定了俄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理学倾向的基础。波铁布尼亚在语言学领域主要研究问题有:语言的概念和本质、词的内在形式和内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波铁布尼亚接受“语言产生的声喻论”,即洪堡特和施坦塔尔后进一步深化该理论。最早洪堡特在著作中提出“关于人类语言构造的不同以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波铁布尼亚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他认为,诗歌创作才是语言的发展源泉。这种假设符合十九世纪末的标准语的发展特征,文艺作品成为一种最大众化、最有影响力的标准语言”[6]文学创作为语言中带来的创新,一部分进入通用语言,也就成为言语中非创造性生产的组成部分。维诺格拉多夫把波铁布尼亚的文艺论界定为主观唯心主义。但对于所处年代,波铁布尼亚的理论从公民目的的角度来说是先进的。他的理论对俄语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乃至至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国的语文学教育体系都包含文学与语言学。波铁布尼亚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最初始的创造潜能,是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发生不断的语言更新。“语言并不是传达思想的途径,而是创造思想的方法。”[7]他认为,语言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的语言有截然不同的特点。“词只有出自他人的口中才能被理解,语言是共同努力的产物,社会先于语言的产生。”[8]“波铁布尼亚看到洪堡特语言研究范围的恢弘庞大而不容易深入的弱点,因而在洪堡特研究的框架中,他缩小语言研究的范围,结合民族历史文化,以自己熟悉的斯拉夫语族语言为语料,找到语言研究的最好切入点-词”[9]波铁布尼亚提出的核心概念是词的内部形式。“词的内部形式是思想内容与思维的关系,它展示了人的思想呈现。”[10]这也说明了语言中词的同义及多义现象。他强调,词只能有一个意义,也就是呈现在具体言语行为中的意义。词体现的不是全部思想,词有两个内容:主观内容和客观内容。“前者是词的最近的词源,并总包含仅仅一个特征,即词的近义,后者是最远的,并能够包含许多特征,即词的远义。”较为突出的还有他有关语法的研究。维诺格拉多夫称“波铁布尼亚正是在这方面体现出真正的创新精神”。[11]对于波铁布尼亚来说,语法范畴就是思维的基本范畴。语法范畴的空间交接则是句子。句子的结构等同于所表达思想的结构。所以波铁布尼亚认为,句子类型的进化代表着思维的历史规范。哈尔科夫学派最突出的成就在于语言学与历史、文化、心理学的结合。这一观点充分的体现在波铁布尼亚的语言哲学中。他强调,除语言范畴和思维之外,主导意义的范畴就是“民族”、“民族性”。人民(民族)是语言的创造者。语言是“民族精神”的产物。与此同时正是语言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特质。他认为,语言创作的初始类型和所创造的语言类型注定了以后的语言创作。语言的质量决定了民族的世界观,也就是说,语言决定了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的类型与习惯。波铁布尼亚所提出的“语言与民族”问题在哈尔科夫学派其他学者的研究中得以延续,如奥夫相尼科-库利科夫斯基,库德里亚夫斯基,特鲁别兹基等。

3.后期———奥夫相尼科-库利科夫斯基的语言学思想

第5篇:罗生特大夫范文

阿波罗是宙斯和勒托的儿子。勒托与宙斯私通,怀上了宙斯的孩子。宙斯的妻子赫拉生性好妒,得知勒托怀上了宙斯的孩子,她非常生气。在勒托怀孕期间,赫拉派一条名为皮同的大蛇去追杀,禁止勒托去任何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后来,勒托乘南风来到德洛斯岛,先在那里生下阿尔忒弥斯,又在阿尔忒弥斯的帮助下生下阿波罗,产期长达九天。德洛斯岛由此成为圣地,无人准许生在那里或死在那里,凡是岛上将要生产的孕妇和将要死去的病人都要送到另外一个小岛去。阿波罗出生后生长迅速,四天之后他就长成一位身形矫健的年轻人,并且拥有了神的力量。他从赫淮斯托斯那里得到一张银弓,来到帕那索斯山射伤大蛇皮同。皮同逃往地母在德尔菲的圣所。但是阿波罗尾随他进入圣所,在山间一道裂缝中杀死皮同。

关于阿波罗的神话传说很多,最重要的也最为人耳熟能详的是关于阿波罗作为太阳神的故事。阿波罗的别称“福玻斯”意指“洁净~光明”,就是他作为太阳神的专用称号。根据希腊神话传说,最初的太阳神是赫利俄斯,但是自公元前五世纪后,人们开始将赫利俄斯和阿波罗混同。认为阿波罗就是赫利俄斯,即太阳神。也有传说阿波罗是接替了赫利俄斯的太阳神职能,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天神宙斯在率领众神战胜巨人族提坦之后,封赏众神,当时阿波罗是光明神,但是他向宙斯索要太阳神之职,宙斯忘记了正在值日的赫利俄斯,便允应了阿波罗的要求。另外有一种说法是,因赫利俄斯擅自让他的儿子法厄同驾太阳车,法厄同没能控制太阳车的行驶轨迹,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灾难,宙斯就把太阳神一职交由阿波罗。

最为年轻人所津津乐道的则是阿波罗与月桂女神达夫妮故事。有一次,阿波罗看到小爱神丘比特正拿着弓箭玩。他毫不客气地警告丘比特说:“喂!弓箭是很危险的东西,小孩子不要随便拿来玩。”原来小爱神丘比特有两支十分特别的箭:凡是被他用那支黄金制成的利箭射到的人,心中会立刻燃起恋爱的热情;要是被另外一支铅做的钝箭射到的人,就会十分厌恶爱情。丘比特被阿波罗这么一说,心里很不服气。他趁着阿波罗不注意的时候,“嗖”的一声把爱情之箭射向阿波罗,阿波罗心中立刻燃起了爱情的火焰。正巧这时,来了一名叫达芙妮的美丽少女。调皮的丘比特把那支铅制的钝箭射向达夫妮,被射中的达夫妮,立刻就变得十分厌恶爱情。

这时候被爱情之箭射中的阿波罗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达夫妮,于是他立刻对达夫妮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可是达夫妮却很不高兴地说:“走开!我讨厌爱情!离我远一点!”说着就像羚羊似的往山谷里飞奔而去。可是阿波罗为了追求达夫妮并不灰心,他拿着竖琴,弹奏出优美的曲子。不论谁听到阿波罗的琴声,都会情不自禁地走到他面前聆听他的演奏。躲在深山里的达夫妮也听到了这优美的琴声,也不知不觉地陶醉了。“哪儿来的这么动人的琴声?我要看看是谁在弹奏。”说着,达夫妮早已经被琴声迷住了,走向了阿波罗。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弹着竖琴的阿波罗立刻跳了出来,走上前要拥抱达夫妮。达夫妮看到阿波罗,拔腿就跑。阿波罗在后面苦苦追赶,并且大声叫喊:“我又不是你的仇人,也不是凶猛的野兽,更不是无理取闹的莽汉,你为什么要躲着我呢?”尽管阿波罗在后面不停地对达夫妮呼喊,达夫妮仍然当作没听到,继续向前飞奔。不过达夫妮跑得再快,也跑不过阿波罗。跑了好一阵子,达夫妮已经跑得筋疲力尽,上气不接下气。最后,她倒在地上,眼看着阿波罗就要追上了,达夫妮急得大叫救命。

这时候,河神听见了达夫妮的求救声,立刻用神力把她变成了一颗月桂树。只见达夫妮的秀发变成了树叶,手腕变成了树枝,两条腿变成了树干,两只脚和脚趾变成了树根,深深地扎入了泥土中。阿波罗看到了懊悔万分,他很伤心地抱着月桂树哭泣,可是月桂树却不停地摇动。虽然达夫妮已经变成了月桂树,但是阿波罗依然爱着她。阿波罗凝视着月桂树,痴情地说:“你虽然没能成为我的妻子,但是我会永远爱着你。我要用你的枝叶做我的桂冠,用你的木材做我的竖琴,并用你的花装饰我的弓。同时我要赐你永远年轻,不会衰老。”变成月桂树的达夫妮听了,深深地感动了,连连点头,表示谢意。也许是受到了阿波罗的祝福,月桂树终年常绿,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植物。

第6篇:罗生特大夫范文

[关键词] 叶琳娜; 英沙罗夫; 命运

一、“新人”叶琳娜

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前夜》发表于1860年,当时农奴制已经濒临崩溃,革命形势在俄国形成,民主主义革命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具有对新事物敏锐感受以及跟现代生活紧密联系的作家屠格涅夫感到了新生活的来临,一种新的人物充塞他的心扉,他创作了《前夜》这部优秀的作品。正如他自己指出的那样,“所以提名为《前夜》,是因为它出现的时间是1860年,即农奴解放前一年,而不是因为它的内容,新的生活那时在俄国出现,像叶琳娜和英沙罗夫那样的人物便是这种生活的先驱者。”①《前夜》是俄罗斯文学史中最早的一部歌颂“新人”即献身事业且有行动的人物的长篇小说。俄罗斯姑娘叶琳娜•尼古拉耶夫娜的形象是《前夜》中最完美的形象,代表着俄罗斯生活中的新人。小说讲述了俄国贵族少女叶琳娜摆脱世俗偏见,挣脱家庭桎梏,冲破社会与宗教的罗网,与保加利亚爱国斗士英沙罗夫结婚,并要与丈夫一同回国参加革命斗争的爱情故事。她在各种阻碍面前不屈不挠,能够看到生活的广阔前景,并勇敢向前。

叶琳娜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民主主义情绪、那种敏锐的洞察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意志坚强的性格以及那种人道主义的内心追求,是有其发展的环境和思想基础的。她很早就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正确评价周围的一切事物。父母的不幸婚姻使她对周围的人淡漠,同时也孕育了叶琳娜同情心的幼芽,但这种同情心主要还是源于她生长的社会,因为在她的周围遍布着饥饿、贫穷和痛苦,使得她的内心不安与痛苦,正如杜勃罗留波夫说的那样:“ 叶琳娜渴望着积极的善,她在自己周围寻找缔造幸福的可能,因为,如果包围着她的邻人们的是痛苦、不幸、贫穷和堕落,那么她不仅不明白怎样可以有幸福,就是她自身的安宁也是不可能的。”②她深切同情那些弱者,常常梦见贫困的人,并将她这种同情的怜悯延伸到她周围的自然界,所以被虐待的小动物以至小麻雀、小昆虫都得到了她的保护,这都体现了她那种富于同情的心理和要求平等的人道主义情感。

二、爱情的降临

16岁时叶琳娜就开始过自己独立的生活,这又造就了她的执著、刚毅和果敢。她冷静、成熟、大胆、坚强。软弱使她反感,愚昧令她愤怒,而欺骗则是从永远到永远她也不能饶恕的。此时,她在思想上经历了一个苦难的时期。她虽然外表平静,内心却经历着不安与斗争。她感到生活寂寞、烦闷和苦恼。她厌恶贵族生活的无聊,在贵族小姐中找不到朋友。一种无名的不可抑制的力量在她的心底沸腾起来了,大声要求自己的出路。她期待着“ 一个能够了解她、能够给她神圣感情的回声,帮助她,教她应该怎样做的灵魂。” 她渴望在这苦闷焦虑、翘首以待的“ 前夜”生活中,有一双强有力的手帮她冲出这无形的樊笼。谁是冲破“ 前夜”引导叶琳娜走向新生活的引路人呢?

在叶琳娜的期待中英沙罗夫经别尔森涅夫介绍来到斯坦霍夫家和叶琳娜结识了,英沙罗夫是保加利亚人,父亲是个商人。英沙罗夫的祖国被土耳其人统治,父母都被外国侵略者所杀害。他国破家亡,国仇家恨集于一身。英沙罗夫的姑母在俄国,他寄住在姑母家里学习。20岁时,英沙罗夫曾回国住过两年,曾遭土耳其人的迫害。只要一提到祖国,英沙罗夫全身“似乎立刻就表现了无限的力量和迫切的勇敢,他的嘴唇的线条也变得更坚决、更刚强,而在他的眼瞳深处则燃烧起来一种沉郁的、不可熄灭的火焰。”这种对保加利亚伟大而崇高的爱,对自己祖国的压迫者的憎恨,正是叶琳娜那种神圣感情和热烈追求的回声。英沙罗夫认为世界上祖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宝贵的,祖国的利益是高于一切的,所以他自觉服从祖国的需要,甚至认为时间都原来不是属于他自己的。现在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都是为了积极准备回国参加解放祖国的神圣事业。

在叶琳娜与英沙罗夫见面前,别尔森涅夫曾把英沙罗夫作为一个“特殊非凡的人物”向叶琳娜做过介绍。虽然初次见面英沙罗夫给叶琳娜留下的印象不深,没有产生她所期待的印象,然而英沙罗夫一次又一次的造访却一次比一次对她“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叶琳娜从英沙罗夫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可以信赖的人”,英沙罗夫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着叶琳娜。英沙罗夫是叶琳娜遇到的第一个从不撒谎的人。叶琳娜爱上了这个保加利亚的爱国者,而爱情一旦触发就像火焰一般热。为了实现这种爱情,叶琳娜表现出异乎常人的果敢、主动的锐进精神。她挣脱了父母安排的婚姻,不顾社会的舆论,父亲扬言要把那个“黑山种”打入监狱,把她送到修道院。对此,她勇敢地回答已经同英沙罗夫结婚了,并在下星期就起身去保加利亚。在这一点上,叶琳娜坚决地做了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三、命运的主宰

叶琳娜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爱情和事业使她和英沙罗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是更加严峻的考验接踵而来,在回保加利亚途中英沙罗夫因病去世了。对于年轻的叶琳娜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她的人生该怎样抉择?是重回平庸的家庭,在空虚寂寞中度过余生,还是继续踏上征途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她再次果断地主宰了自己的命运,她毅然带着丈夫的遗骸乘船回到保加利亚,并以护士的身份投入了反对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以自己的行动完成了丈夫的遗愿。在当时那个时代那样的背景我们不得不说叶琳娜是一位多么非凡的女性。叶琳娜作为一名俄罗斯姑娘,为了异族侵略,献身斯拉夫民族的解放事业,这正是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不禁使叶琳娜的形象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生了突飞猛进的飞跃,她完美的艺术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种质的变化也使她成了一个真正的为了世界的自由和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战士。她特立独行,更加勇敢地主宰了自己的人生。

叶琳娜不仅是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与渴望者,更重要的是这种理想注入了具体的内容,去勇敢地追随为了祖国为了伟大的生活目标而服务的人。不向命运低头,追求伟大的事业并勇于做命运的主宰者,这正是叶琳娜不同于其他女性的地方。她作为19世纪50年代俄罗斯新女性的典型形象,有着对爱情和理想生活的执著,并且大胆追求,勇于为理想而献身。

在爱情的选择上叶琳娜是最为清醒明智和成功的。

如果说叶琳娜可以克服生活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同英沙罗夫结合,那么丧夫对于她来说就是生活中致命的打击。新婚失偶,人之至痛,更何况叶琳娜远离祖国,孤身孑影,举目无亲,似乎是命运在同她开了如此大的一个玩笑,却又是命运对她的又一次挑战。在如此困难的情景之下,叶琳娜能够义无反顾,誓守夫志,实在令人敬佩。她没有沉湎于悲痛,而是忠于英沙罗夫的遗念,忠于他终生的事业。于是她只身去了保加利亚,做志愿看护,护理病人和伤者。叶琳娜为了保加利亚人民献出了自己高尚而宝贵的青春。叶琳娜为丈夫守志表示她作为“新人”完成了自己的性格发展。 叶琳娜是自己所在的贵族阶级的叛逆者,她没有动听的言论,没有激昂的论调,而在实际行动上却真正做到了背叛上流社会,和上流社会彻底决裂。叶琳娜崇高的理想和高贵的品质令人敬佩,同时,她的悲剧也足使人同情。叶琳娜是欢乐与悲辛、犹豫与坚定的统一体,只有这样血肉丰满的形象才能产生如此大的艺术力量。

四、叶琳娜在俄罗斯文学中的作用

叶琳娜是一个指引历史列车行进的路标,叶琳娜的年代,是俄罗斯大地风云激荡的年代。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动荡不宁,农民起义剧增,社会气氛紧张,危机一触即发。俄国正处于大变革的“前夜”。农奴制度岌岌可危,变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各派力量在相互碰撞中。贵族的革命性逐渐消失,革命的主动权逐步转移到平民知识分子手中。美妙的向往,空洞的理论,已无法制约时局,无法导向历史的进展,时代需要勇于行动的新人形象。而屠格涅夫在这关键的时刻,推出了叶琳娜作为新人的代表。叶琳娜这一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近现代俄罗斯伟大女性的形象,是俄罗斯一系列优秀妇女形象的发展,是农奴制改革前进步社会力量发展的表现。叶琳娜是成长的、先进的年青一代的代表。她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以完全独立的战士面貌出现的俄国先进妇女形象。

叶琳娜极其有力地反映了俄国社会中进步阶层对改变现实状况的渴望,也深刻地反映了俄国革命所处的气氛,同样也强烈地展示了俄国进步青年身上的战斗情绪。在时代的旋涡面前,叶琳娜仿佛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鲜花,表现出了全新的生命活力和革命进步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叶琳娜这个新人仍是俄罗斯文学中极为真挚动人的,并且具有永久魅力的年轻妇女的形象,她简直是一个理想人物。叶琳娜这个形象的塑造正是作者在俄国文学中创造坚毅、积极性格的新的尝试。

小说的发表已经过去一个半世纪了,但时至今日,各国学者们对《前夜》中人物形象的研究仍然经久不衰,这充分说明叶琳娜的人格魅力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她所拥有的崇高品质和公认的美德已经成为近现代伟大女性的共同特征。

注释:

① 武汉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研究室资料室汇编:《外国作家谈创作经验》,第708页。

② 《俄罗斯古典作家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832页。

[参考文献]

[1] 陈芳.当代俄罗斯女性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郑体武.俄罗斯文学简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俄]屠格涅夫.前夜[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4] 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俄罗斯文学史(俄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 蒋路.俄国文史采薇[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6] [俄]屠格涅夫.屠格涅夫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7] [俄]屠格涅夫.屠格涅夫作品精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8] 张素文.俄罗斯妇女的新典型――屠格涅夫《前夜》中的叶琳娜[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5(03).

[9] 王力祥.叶琳娜―― 屠格涅夫笔下优秀的俄罗斯女性形象 [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

第7篇:罗生特大夫范文

1903年,他全家搬到波兰华沙,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一所高中任教。在华沙,弗拉迪米尔・索弗罗尼茨基跟从安娜・勒贝德瓦―盖特塞维奇 (Anna Lebedeva-Getse―vitch)学习钢琴,她是著名的尼古拉・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和亚历山大・米考洛夫斯基(Aleksander Michalowsky)的学生,前者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创始人和院长,后者是伊格纳斯・莫斯契勒斯(1gnazMoscheles)的学生。

索弗罗尼茨基一家经常邀请客人到他家来参加晚间音乐会,恰巧有一个晚上,他家的挚友钢琴家福塞沃勒德・巴宇科里(Vsevolod Buyu―ki)在音乐会上演奏了斯克里亚宾的第三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给年少的索弗罗尼茨基以很深的印象,从此,他一生对斯克里亚宾的作品备加崇敬。9岁那年,索弗罗尼茨基在华沙举行了他公开的独奏音乐会,当地的报纸评价这个年轻的演奏家以震撼的声音和非凡的乐句感博得了人们的赞扬。

1912年,他全家又返回圣彼得堡,索弗罗尼茨基跟从米考洛夫斯基学习钢琴,他每周都要在他母亲的陪伴下去华沙找米考洛夫斯基学习,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6年,他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师从利奥尼德・尼古拉耶夫(LeonidNicolaev),尼古拉耶夫也是钢琴家玛丽亚・尤迪娜(MariaYudina)、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Shostakovich)、帕维尔・塞雷布里亚科夫(PavelSerebriakov)的老师。1920年,索弗罗尼茨基在彼德格勒举办了首场演奏会,一年之后,他从音乐学院毕业,在毕业音乐会上,他演奏了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和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协奏曲。一部回忆众多钢琴家的书《钢琴家的自述》[著者索夫茨基・康姆波奇特(Sovetsky Kompozitor)]载有一段索弗罗尼茨基对当天的回忆:

我清楚地记得那场毕业音乐会,它将永远深藏在我的记忆里,是我终生难忘的。……当我完成了演奏……一位老师冲进演员休息室来告诉我,我心中崇敬的音乐皇帝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在我演奏时激动地哭了。然而,当格拉祖诺夫走进休息室时,他告诉我:“朋友,你为何在再现部分把还原F音弹成降F音?”①

在毕业典礼中,索弗罗尼茨基领到了金奖,以及安东・鲁宾斯坦奖,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白色的大钢琴这件奖品,因为音乐学院在内战后期处于经济困难之中。

索弗罗尼茨基于20世纪20年代的演奏展示出一种非凡的艺术个性,并且表现出完美技术和情感的真诚与深度相结合的风格特征。许多人把他的出现和舞台表现同俄罗斯诗人亚历山大・布罗克(Alexander Block)相联系,因为他们对待生活的内在激情与外在克制是那么相似。

大卫・雷比诺维奇(DavidRabinovitch)在他的著作《钢琴家的肖像》中这样描述索弗罗尼茨基:

索弗罗尼茨基出现在舞台上,他很高大,也很苍白,他缓慢而勉强地走到三角钢琴前。在他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笑容,对于音乐厅中正在发生的一切,包括他上场时的掌声,都毫不感兴趣。他勉强地坐下,在钢琴前静止了许久。接着,他把他的手指放到钢琴上,这时你才认识到,他的演奏完全不是你所预期的:音乐中没有迟钝,而是有一种强烈的意愿、勇气和紧张的热情。布罗克在他晚年出现在观众前的形象不知不觉地重新复活了。②

1924年的秋天,索弗罗尼茨基在圣彼得堡演奏了两次全部斯克里亚宾作品音乐会。每一场音乐会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启示,并且观众接受了索弗罗尼茨基对于斯克里亚宾的热情阐释。这一年的12月,索弗罗尼茨基首次在列宁格勒(圣彼得堡)交响音乐厅演奏,曲目有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狂欢节》和《交响练习曲》,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1925年,他第一次访问了莫斯科,并且举办了多场音乐会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十周年。索弗罗尼茨基的声誉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逐渐扩大,观众敬仰他,把他当作如同祭拜的人物一样珍视。

1928年,索弗罗尼茨基离开了苏联,来到巴黎。接下来的两年,他都在巴黎演出。这些由普莱尔钢琴公司资助的音乐会令巴黎的听众十分吃惊。《音乐邮报》上的一则评论说索弗罗尼茨基“是一位传达美妙和细微情感的钢琴家。他那急切、热情的气质与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是完全一致的。”③在巴黎时,索弗罗尼茨基遇见了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并且演奏了他的一些作品,包括十首《间奏曲》(作品12号)、五首钢琴曲《讽刺》(作品17号)、《老祖母的故事》(作品31号)、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4号)和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8号)。索弗罗尼茨基对于普罗科菲耶夫这些早期作品的诠释,比其他钢琴家其中包括作为钢琴家的普罗科菲耶夫本人的处理都更富有诗意,更具浪漫气息。索弗罗尼茨基也被介绍给俄罗斯作曲家尼古拉斯・梅特涅(Nicolas Medt―ner),并且演奏了他的《仙女的传说》和一些钢琴奏鸣曲,他甚至跟梅特涅学习了一段时间。

索弗罗尼茨基于1930年重返苏联,1936年他成为列宁格勒音乐学院的一名教授。过后,他举办了十二场历史性的系列音乐会,演奏曲目从J.S.巴赫和多明尼科・斯卡拉蒂到现代的俄罗斯作曲家瓦莱里安・伯格达诺夫―贝雷佐夫斯基(Valerian Bog-danov-Berezovsky)和鲍里斯・高茨(Boris Golts)。他一直留在列宁格勒,直到德国军队占领了这座城市,他还举办音乐会以鼓舞市民保卫列宁格勒。索弗罗尼茨基曾经这样回忆他的演出经历:

我第一次在列宁格勒演出是在1920年,1941年的12月12日,我又在这里开了一场音乐会,这一场音乐会是我终生难忘的。当时列宁格勒没有电,普希金剧场里的 温度只有零下三度,观众们都裹着大衣。我非常乐意为这群特殊的观众演奏,这里包括守卫这座城市的战士。我非常想为这场保卫战做点什么。④

1942年,索弗罗尼茨基乘飞机从列宁格勒到了莫斯科,不久,他成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他的教学方式不是传统的,在讲课当中,他经常要求学生首先演奏一遍整首作品,然后凭记忆简单地评判他们的演奏是差的、不错的、优美的还是出色的。其余的课程包括简要的音乐评述和在钢琴上做广泛的示范,这些都是音乐灵感的来源。索弗罗尼茨基相信他的学生可以通过听他的演奏学到很多东西,他还经常解释说:“我的音乐会就是最好的课程,如果你想跟我学,就去听我的音乐会吧。”⑤

在随后的20年中,索弗罗尼茨基留在了莫斯科,其间除了1945年波茨坦会议期间的演出,以及50年代早期在列宁格勒和基辅举办的几场音乐会。1949年,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演奏厅举办了一系列的五场音乐会,纪念肖邦逝世100周年,音乐会曲目包括了肖邦所有的钢琴独奏作品。

在50年代,索弗罗尼茨基开始倾向于喜欢在一些小型、更亲密的音乐厅演奏,例如斯克里亚宾纪念博物馆的演奏厅、科学家剧场音乐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身患重病,仍在九场音乐会中演奏了六种不同的音乐会曲目,并于1961年在莫斯科去世。

索弗罗尼茨基有一套庞大的演出曲目,包括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和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他演奏过像舒曼的《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和《克莱斯勒里娜》,这些演奏都充满了青春的朝气。索弗罗尼茨基也是肖邦音乐出色的演奏家,他表现出了这位波兰作曲家音乐中的诗意和戏剧性。钢琴家玛丽亚・尤迪娜回忆到,索弗罗尼茨基对于肖邦的音乐有一种紧密的亲和力。“力量、明亮、真诚、忧郁和优雅是他们音乐艺术的共同特征,他是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⑥

虽然索弗罗尼茨基曾经娶了斯克里亚宾的女儿,但是他从来没有见到过斯克里亚宾,从来没有听过他的演奏。然而,他却是少数几位演奏过斯克里亚宾全部作品的钢琴家之一。众所周知,斯克里亚宾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他的演奏轻快并且感情极为丰富。

除了演奏中的这些特质,索弗罗尼茨基还表现了勇敢、力量和精美的句法,这在他演奏的录音中可以听到,如斯克里亚宾的《第三钢琴奏鸣曲》(作品23号)、《幻想曲》(作品28号)、《诗》(作品32之1)等作品。斯克里亚宾的遗孀塔迪安娜・施罗伊策―斯克里亚宾曾评价说,在他丈夫死后,没有人能比索弗罗尼茨基演奏《第三钢琴奏鸣曲》更为出色。钢琴家阿纳托里・德罗兹多夫(Anat01YDrozdov)在听过索弗罗尼茨基和斯克里亚宾本人演奏《第五钢琴奏鸣曲》之后,德罗兹多夫更喜欢前者的演奏。⑦

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奏充满强烈的情感表达,并且时常具有即兴性。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亨里奇・涅高兹(HeinrichNeuhaus)曾经写道:“只要是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奏,其中就不会有陈旧的诠释。就像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听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奏,你就不会听到他在演奏同一段音乐时,会有两次同样的处理。”⑧

索弗罗尼茨基对于音乐的诠释也包含在细微之处,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作品,如肖邦的华尔兹和夜曲、李斯特的狂想曲,他也要寻求一些新的想法、表达方式和演奏风格。他有时休假而不演出,以便在孤独中更好地工作。有一次离开舞台时他这样解释说:“我在从事一项新的钢琴事业, 当我找到了我所期待的东西,我会重新开始公开演奏。”⑨

索弗罗尼茨基在演奏中常常出现不同的音色处理,这取决于他左右踏板的精妙运用。评论家经常评价说,他演奏出的声音有一种男中音的质感和伦勃朗(Rembamdt)绘画的色彩感。⑩亚科夫・扎克(Yakov Zak)曾描述他演奏肖邦的《F大调夜曲》,“每一个音符就像画家笔下的一划”。⑾

在舞台上,索弗罗尼茨基“想单独与音乐在一起,并与他自己在一起”。⑿他经常在演奏时把所有的灯都关掉,这样他就无法看到前排的观众,他还喜欢在小型的音乐厅演奏。并且当他在录音室录音时,他要求用一个特殊的屏障遮住自己,以便看不到录音师和录音器械。索弗罗尼茨基很少演奏室内乐和钢琴协奏曲,并且如果有事情打扰了他的创意思路或是转移了他的注意力,他会取消音乐会或在演出中间突然离开舞台。

对于我本人,并没有听过索弗罗尼茨基的演奏,但我的父母听过。那是在我出生之前的1932年,父亲参加列宁格勒矿业学校学习数学,师从索弗罗尼茨基的父亲。课堂上,在学生的要求下,老索弗罗尼茨基叫他的天才儿子为学生们举行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年轻的索弗罗尼茨基爽快地答应了,当时听他演奏的人把礼堂挤得满满的。我的父亲邀请了母亲去听这场音乐会

注释:

①索夫茨基・康姆波奇特,《钢琴家的自述》,第108页。

②大卫・雷比诺维奇,《钢琴家的肖像》,第87页。

③维克多・迪尔森,《弗拉迪米尔・索弗罗尼茨基》,第10页。

④同上,第12-13页。

⑤索夫茨基・康姆波奇特,《索弗罗尼茨基的回忆》,第448页。

⑥玛丽亚・尤迪娜,《圣爱的光芒》,第201页。

⑦里奥尼德・考克尔,《表演艺术的巨匠:玛丽亚・尤迪娜、弗拉迪米尔・索弗罗尼茨基》,第90页。

⑧维克多・迪尔森,《弗拉迪米尔・索弗罗尼茨基》,第18页。

⑨索夫茨基・康姆波奇特,《索弗罗尼茨基的回忆》,第425页。

⑩大卫・雷比诺维奇,《钢琴家的肖像》,第73页。

⑾里奥尼德・考克尔,《表演艺术的巨匠:玛丽亚・尤迪娜、弗拉迪米尔・索弗罗尼茨基》,第83页。

⑿大卫・雷比诺维奇,《钢琴家的肖像》,第88页。

第8篇:罗生特大夫范文

一、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民族特征

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发生发展,也是与其特定的文化艺术的历史相关联的。俄罗斯绘画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深受拜占庭影响的古俄罗斯绘画;二是彼得大帝到叶卡捷林娜女皇统治下的18世纪全面改革和欧化阶段。所以,历史上具有俄罗斯民族绘画特征的应该是在19世纪,此前的俄罗斯绘画艺术滞后于欧洲画坛。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罗斯绘画得到了迅速发展,至19世纪时显露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特征,涌现出一大批关注现实、具有深刻批判意识的画家。随后出现了“巡回画展”,为俄罗斯绘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成于19世纪30-40年代,50-60年代走向繁荣,70-80年展到鼎盛。

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画家之一是克拉姆斯柯伊。克拉姆斯柯伊是巡回画派的组织者和思想领袖。他的作品善于揭示当代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显得深沉、智慧、宁静。列宾是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绘画的巨匠,他的画作全面地表现了自己的时代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列宾塑造的人物雄强,画面构思宏大,他笔下的人物常常雕像般厚重,是壮士般、勇士般不可战胜的人们。另一位杰出的19世纪绘画巨匠是苏里柯夫,他画了许多大型巨作,场面悲壮、宏大。他善于运用黑白两极,营造肃穆宗教般的气氛。瓦斯涅佐夫是巡回展画派之一,也是位描绘人民的力量、意志和智慧的画家。列维坦和瓦西里耶夫是19世纪俄罗斯风景画的杰出代表,他们被称为大自然的诗人和歌手;他们笔下的天空、大地、云气、树木都是诗意的组合,景色显得沉郁、壮阔、苍茫,体现了沙皇统治下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那徨、伤感、忧郁的情感。

在学习和借鉴欧洲艺术家所创造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上,19世纪俄罗斯的画家们有所发展。在俄罗斯的“欧化”过程中,肖像绘画的色彩开始比较单调,构图缺乏变化。至18世纪中期后大批艺术家出国,国内则请来外国艺术家来俄,在建筑装饰艺术及肖像绘画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在画面上构图开始变得宏伟。列宾及其他一些画家,采用直接上色画法,运用厚画法,使画面上留下厚重的笔触。笔触本身很有张力、很有表现力和具有美感,笔触成为画家性格、情感、艺术秉赋的自然流露,表现为画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性特征。画面以其雄强、悲壮、沉郁、凝重、静穆为主要艺术特征,体现了极强的民族个性。他们的绘画有别法国、意大利的浪漫、洒脱、梦幻、理想化,在世界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二、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民族心理渊源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和欧洲现实主义绘画内涵不同,在社会文化、民族精神和审美价值等各个方面,都显示出自己的个性风格。

纵观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们具有深厚的民族主义思想,充满哲理、崇尚理想、追求真理、渴望变革,具有独特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其特色是真实地描绘了俄罗斯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皇专制统治和落后的农奴制,把人的命运、祖国的前途与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他们把艺术从贵族沙龙里解放出来,使绘画艺术根植于人民,充满永恒的生命力。

俄罗斯没有古老的文明古迹,俄罗斯文化起步晚,但发展快。早在6-7世纪时,勇敢的瓦良格人开发了这片原始的土地,并深入到伏尔加河流域,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最终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民族结合形成了最初的俄罗斯民族。

1472年俄罗斯君主伊凡三世同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的侄女结婚,于是他便称帝国的正统继承人。1497年伊凡三世把拜占庭王室的徽号的双头鹰定为国徽,以此表示俄罗斯继承了第二罗马―拜占庭。恺撒是古罗马的大独裁者。叶卡捷林娜女皇上台后,更是对外实行扩张政策,成为世界上幅员最辽阔的大帝国的第一女主人。总之,俄罗斯国民崇尚“强权”和“强大”的心态,倡导强国主义,以此凝聚国民思想。

俄罗斯疆土辽阔,广大的空间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豪放的性格,给了俄罗斯人高大魁梧的体魄,宽大豁达的胸怀,慷慨、豪爽的性格。但是俄罗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给俄罗斯人带来了沉重与压抑、恶劣的气候使俄罗斯人饱尝了艰辛,因此俄罗斯人的表情显得庄严、肃穆、凝重,心情忧郁、伤感。俄罗斯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勇敢、坚毅,像鹰一样的性格。历史上的彼得大帝、库图佐夫和朱可夫是震惊中外的叱咤风云的英雄,在1812年抗击拿破仑的全民战争中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充分体现了俄罗斯人不屈不挠、勇敢顽强的民族性格。

地跨欧亚的俄罗斯兼有东西方文化的渊源,它横跨亚欧大陆,它的文化是在欧亚两种文化双重影响下发展,既不同于欧洲文化,也不属于亚洲文化。

三、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民主主义浪潮

任何一种艺术不是孤立发展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受到民族的政治、地域特征、,历史命运等方面的影响。一种艺术如果离开其民族艺术文化的整体,离开与其他艺术种类的联系,其发展是困难的。

从19世纪起,资本主义在俄罗斯大地上急剧发展,但是俄罗斯资本主义发展与沙皇封建专制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俄罗斯社会的先进之士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看到了专制制度的没落和腐朽,尤其是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全民战争。另一事件则是1825年由贵族知识分子在彼得堡参政院广场举行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这两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促进了俄罗斯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俄罗斯人民与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斗争的勇气和信心。30-40年代,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赫尔岑等紧握时代脉博,提出了文艺的民族性和以现实生活为创作素材的口号。

19世纪中期以后崇尚文学艺术的习俗风行,俄罗斯绘画得以升华。果戈里、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等作家揭露畸型的社会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端。1855年,哲学家、作家和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发表著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明确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由诗人涅克拉索夫主编的大型文学刊物《现代人》杂志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强大阵地,把革命民主义思想发展到空前的高度。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家契诃夫、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等在各自的作品中,深刻地揭露了俄罗斯社会问题,塑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主人公形象。19世纪上半叶,格林卡倡导了俄国音乐民族化之路,柴可夫斯基音乐为俄罗斯人民所喜爱,蜚声全世界。紧跟文艺界的动态和思潮,绘画界也积极参与社会运动。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热潮中,俄罗斯的绘画创作同样具有使命感。画家们高举民主主义革命的大旗,激情、豪迈、强劲,大笔挥洒。可见,从理论导向开始,19世纪初的俄罗斯画坛由纷呈的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流派逐渐转为现实主义。此时,绘画艺术真实地表现生活,再现社会风貌,揭示社会现实。这一时期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的彼罗夫的《送葬》等表现出社会责任与义务,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描写现实生活的真实形态,苏里柯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等描绘矛盾冲突和精神世界,都具有着悲剧的力量,展现出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鼎盛。

四、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宗教文化影响

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中体现了这种宗教性气氛,画面上大多庄严、静穆、悲壮、宏大。俄罗斯艺术家这种沉重的宗教使命感,不仅以自己的作品,而且以自己的生命实践证明了人生能达到了的神圣境界。

在俄罗斯历史上,宗教观念、宗教思维深入到俄罗斯人的灵魂之中,尤其是18世纪初彼得大帝改革以前,宗教文化几乎是俄罗斯主流文化的唯一形式。

还在10世纪时的基辅公国时代,俄罗斯就与欧洲发达的拜占庭有了密切联系。基辅公国在公元988年接受了拜占庭的基督教,在作为国教的影响下,拜占庭的圣像画随之流入俄罗斯,这为17世纪后肖像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世纪是俄罗斯东正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大教堂和宗教名胜是在这一时期建成的。如莫斯科著名的“基督救世大教堂”,彼得堡的伊萨大教堂,喀山教堂及圣血教堂(又叫复活教堂)。伊萨大教堂在世界上同类型园型顶教堂中,仅次于罗马的圣彼得教堂。19世纪末兴起的俄罗斯哲学虽然与西方哲学一样建立在概念和理性精神基础之上,但它在思想由来和理论指向等方面却带来浓厚的宗教色彩,其主要形式是宗教唯心主义。在俄罗斯宗教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是东正教,受东正教普济众生和“救世”精神的影响,俄罗斯人生产一种超民族主义精神,形成了俄罗斯民族特殊的历史使命和救世主义思想。

俄罗斯人的心里充满了对全人类的担忧和对全世界命运的忧患。俄罗斯人总是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获得了极大的影响力,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也同时得到了具体展现。

五、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19世纪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具备了这些优秀的秉性。当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精湛的技术、广博的知识与深厚的艺术修养共同作用于一个画家时,他的艺术就会成为不朽。

俄罗斯人对文化艺术执着的追求和向往,对文艺作品的熟知和了解,对芭蕾、戏剧、绘画作品的高度欣赏力和鉴赏力。早在1764年叶卡捷林娜二世从商人戈茨科夫斯基那儿购得225幅西欧著名画家的油画藏在埃尔米塔日皇宫里,现在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成为世界上馆藏量足以与法国的卢浮宫,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相提并论。彼得大帝18世纪实行的改革,基本上打破了俄罗斯闭关自守的保守局面,农奴制的生产趋于瓦解。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国家经济实力走在欧洲前列,这些都为文艺的发展、繁荣,以及强盛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条件。

俄罗斯人崇尚艺术,追求知识。俄罗斯人不仅喜欢看书,而且喜欢藏书。几乎每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作家全集、选集、丛书、词典等,有的家庭简直就是一个小图书馆。俄罗斯人喜欢看芭蕾,听交响乐,听歌剧。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白夜》中描述过看戏前的玛钦卡要怎样精心地梳妆打扮。19世纪俄罗斯的芭蕾成为国粹根植于俄罗斯民族,19世纪俄罗斯的交响乐与歌剧也誉满全世界。

19世纪俄罗斯的画家们掌握了欧洲最精湛的油画技法,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由1757年建成,到了19世纪已培养了好几代专业人才。在这所学府中有从法国、意大利请来的教师,也有派往欧洲各国留学的人。像列宾、苏里柯夫、谢洛夫等这些一流的大师,他们毕业于皇家美术学院,后又去意大利、法国留学深造。

第9篇:罗生特大夫范文

[摘要]И.T.弗罗洛夫是斯大林去世以后最重要的苏联哲学家,是苏联哲学人道主义化的主要代表,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哲学思想是俄罗斯传统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冲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他在政治上的失败折射出哲学家面对当今人类生存危机时的深刻困境。

[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2-0051-08

И.T.弗罗洛夫是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哲学人道主义化思潮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后半叶俄罗斯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他于1986年以学者的身份被任命为苏共中央机关刊物《共产党人》主编,1987年担任戈尔巴乔夫的助手,1989年入主《真理报》,1990年之后成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9年访问中国时于杭州逝世。他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去世以后戈尔巴乔夫称他为杰出的、真正的、有教养的、有原则的、勇敢的人。俄罗斯至今每年都要举行关于他的专题研讨会以示纪念。

作为一个哲学家,弗罗洛夫何以能有如此显赫的社会地位?他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提出了什么重要的哲学思想?应该如何评价他?本文打算通过这几个问题对弗罗洛夫加以初步解读。文章讨论的是弗罗洛夫,实际上也是在通过弗罗洛夫这个代表性人物讨论苏联时期的俄罗斯哲学。

俄罗斯哲学界一致认为,人道主义化是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哲学最基本的发展趋势,它的主要代表是弗罗洛夫。研究弗罗洛夫的哲学思想,最好的切入点是研究苏联哲学的人道化。

苏联哲学的人道化是个复杂的过程。斯大林在其执政期间践踏人权、草菅人命欠下了大量人道主义“债务”,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帝国主义国家的恶意宣传,西方哲学的影响,俄罗斯的东正教传统,苏联人物质生活、文化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是斯大林去世后人道主义思潮在苏联迅速兴起的原因。苏联哲学人道化有众多表现:最早是反对个人迷信,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随后出现了以а.B.伊里因科夫为代表的“认识论主义”,拒斥把人排除在外的物质本体论,主张哲学就是辩证法,而辩证法是对人的认识的再认识。到20世纪60年代初,价值论、伦理学重新进人苏联哲学家的视野,对人的独立研究受到官方鼓励,心理学、认识论、唯物史观的研究开始强调人的活动的意义。苏联哲学人道化的高潮是在进入70年代以后。1972年4月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它的第一份报告《增长的极限》,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引起全世界关注。6个月后,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召集众多领域的专家讨论全球性问题。此后人的问题在苏联哲学界迅速、持续升温:人性、人的个性、科学技术伦理学、人道主义、人的前景、生命的意义、人的死亡与永生等等,成为哲学界历久不衰的议题。人道主义渗透到哲学研究的各个领域。1986年苏联科学院成立“人的问题综合研究委员会”;1988年举行有800多人参加的“全苏综合研究人的问题科学大会”;1989年,“全苏跨学科人的科学研究中心”成立;1991年苏联科学院组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人研究所”,创办杂志《人》。1987年《哲学问题》杂志以“哲学与生活”为主题的全国讨论会,与会者的发言集中反映了苏联哲学的人道化倾向。例如,哲学研究所所长H.拉宾首先发言,他强调“我们的全部哲学都要把人视为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视为最高的价值和一切事物的尺度,也就是说,要使哲学人道化。”

在苏联哲学人道化的过程中,弗罗洛夫是无可争议的推动者、组织者和思想领袖。早在1970年他便在波兰发表题为《科学技术革命的人道主义意义》的文章;他于1968~1977年担任《哲学问题》主编,1972年“增长的极限”的讨论会就是他组织的。在他的主持下该杂志围绕人的问题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圆桌会议”,发表了大量的相关文章;他本人相继出版了《现代科学与人道主义》(1975)、《科学进步与人的未来》(1975)、《人的前景》(1979)、《全球性问题与人类未来》(1982)、《科学与人道主义价值的相互作用》(1984)、《论生命的意义、人的死亡与永生》(1985)、《论人和人道主义》(1989)等专著;至于“人的问题综合研究委员会”、人研究所和《人》杂志,则是他在步入政界之后借助个人影响鼎力推动的产物,他自己还担任了人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人道化并不是苏联哲学的孤立现象,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深受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和苏联哲学的影响,其哲学发展都经历了类似的人道主义化历程。南斯拉夫最早开始批判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了呼吁尊重人和人的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实践派。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乃至民主德国,都产生了以人道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潮。在中国也是如此。1976年去世,1978年邓小平进行改革开放告别斯大林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立即出现了关于人道主义、人性论和异化问题的大讨论。不久之后兴起了声势更大、范围更广、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口号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潮,来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受到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化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弗罗洛夫的推动和领导,它在苏联具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鲜明特点。

首先,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化思潮,基本上都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批判把人排除在外的物质本体论、自然辩证法,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它的政治意蕴在于批评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呼唤自由、民主、人权。在20世纪60年代末弗罗洛夫成为苏联哲学人道化运动的核心人物以前,苏联哲学的情况也基本如此。但由于弗罗洛夫的推动和影响,苏联哲学不仅更加彻底地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质,而且运用人道主义思想向科学技术理性的主宰地位挑战,对整个工业文明提出批评。他深人分析了科学技术革命――尤其是生物学的革命性发展――对人类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710年代起大声疾呼要把科学技术进步放在人的需要这一大背景下来看,要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实现科学技术与人道主义的综合,建立针对科学本身的伦理学,对科学认识的发展加以人道主义调控。B.A.列克托尔斯基院士这样评价弗罗洛夫的工作:弗罗洛夫认为“还应当对科学进行伦理学上的调控与思考。如果没有这种思考,科学不仅不能解决人的问题,而且会造成一些威胁到人类文明的问题。价值问题现在不是科学探索之外的某种东西,而是科学探索本身必然地产生出来的问题。实质上,这是建立了一个新的问题域,甚至是引入了一个新的学科。在此之前,我国谁都没有从事过这些问题的研究。”对科学加以人道主义调控,涉及的已经不是某一个或某一些具体

观点,而是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对近代以来形成的科学崇拜的批评否定。

其次,在苏联,人的问题从50年代起受到关注,70年代初迅速成为哲学家关注的中心问题。到1999年弗罗洛夫去世,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苏联哲学以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哲学,对人和人道主义问题研究的学术水平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论、辩证法到唯物史观、认识论,都被从人的角度作了新的阐释。基于对人的综合研究,哲学界对人的本质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劳动实践活动乃至不同职业的人学意义、人的自由与解放,甚至人的生命的意义,人的健康、疾病、死亡、永生,都做了非常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哲学问题上,可以说苏联哲学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最后,从斯大林去世到苏联解体,人和人道主义问题逐步得到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重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弗罗洛夫很快步入政坛,人道主义不再是理论,不再是哲学,而成为苏联改革的指导思想,凝结为戈尔巴乔夫改革追求的目标――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表明,人道主义已经被苏联社会普遍接受,深入人心,成为改变现实的物质力量。这也是在其他国家见不到的。

由于上述特点,苏联哲学在对人和人道主义的研究中突破了只关心个人价值以及民主、自由、人权的狭隘视界,站在了时代的历史的高度,看得更远、思考得更深入。苏联哲学人道主义化的这些特点与弗罗洛夫直接相关。正是弗罗洛夫使苏联哲学家把目光转向对全球性问题的关注,完成了历史性的转折,而他之所以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是因为他具有敏锐的思维、宏大的全球视野和历史气魄以及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因对全球性问题的研究而在理论水平上得到极大提升的苏联哲学人道化思潮,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甚至得到苏联共产党的重视,成为苏联改革的指导思想。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弗罗洛夫的命运。他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在苏联升起,只因为他是全球性问题研究的主要倡导者、推动者、组织者,是苏联哲学人道化的主要代表。

弗罗洛夫的敏锐思想、宏大气魄、人道主义追求以及对全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令人钦佩。这些特点当然和他个人的天赋、气质、个性有重要关系,但是实际上,弗罗洛夫之所以能够成为弗罗洛夫,他的思想又能得到苏联社会的广泛认同,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吸收俄罗斯文化的营养成长起来的,他身上体现着俄罗斯的传统哲学、传统文化。他的思想和苏联哲学的人道化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弗罗洛夫所代表的苏联哲学人道化运动,其实是俄罗斯文化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是历史上俄罗斯文化与西方工业文明及相应文化抗争的延续。

在讲到自己思想的形成时,弗罗洛夫一再强调他深受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说,在笃信宗教的母亲的培养下,他从小便熟知基督教传统,晚年又重读基督教的“圣书”,获益良多。他又说:“当然了,过去对我影响最大并一直在影响我的,是那些伟大哲学家们的著作,是俄罗斯的文学和科学,例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科夫等”。他还说:“索罗维约夫是唯心主义者,而别尔加耶夫甚至是主义者。但是我研究他们不仅仅是为了了解他们。我热爱这些思想家。”这些人的影响在弗罗洛夫身上随处可见:他经常在自己的著作中引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索罗维约夫、别尔加耶夫等人的思想;1986年他积极建议出版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宗教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著作;积极参与组织戈尔巴乔夫与俄罗斯东正教领袖的历史性会见……。

任何后发展国家的文化,在实现现代化之前都有前现代性质,例如都缺少对个人、人的主体性和人对现世物质利益的追求的肯定,缺少科学理性的权威。但是,与中国等后发展国家相比,俄罗斯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的宗教性。彼得大帝改革之前,在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俄罗斯人的社会生活几乎全部处于东正教影响之下。不仅个人生活从生到死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教会,而且整个社会的教育、文学、艺术,乃至政治生活,都和教会密切相关。世俗教育长期缺如,学习宗教典籍几乎是儿童识字的唯一途径。宗教渗透到俄罗斯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渗透到了俄罗斯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俄罗斯文化最重要的特点。

这一特点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值得特别关注。第一,它的超越性。俄罗斯文化没有经历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它把精神追求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主要关注“天上”的生活和精神满足。因此,现世的幸福、物质富足、欲望满足,被忽视甚至拒斥。孜孜追求金钱的小市民在俄罗斯受到鄙视。完善的道德、对他人的爱、精神自由、社会公正,是俄罗斯文化追求的主要价值目标。俄罗斯文化具有明显的贵族性,这不仅是因为其主要代表人物多数出身贵族,更因为它具有上述重精神轻物质、重未来轻现实的超越世俗生活的特点。与上述特点相关,人们拒绝科学理性对人的支配。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人必须大力发展生产;为了发展生产,人又必须认识并遵从科学规律。但俄罗斯人往往认为,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服从意味着人的精神自由的丧失,而这是不能忍受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说:“二二得四就是死亡的开始”,集中表现了俄罗斯文化拒绝科学理性支配人的决心。

第二,与上述特点相关,俄罗斯人向往以教会为中介通过爱的纽带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友爱。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贫困、堕落,人与人的对立、冲突,社会的阶级分裂、阶级斗争,1848年革命的鲜血,使俄罗斯知识分子,包括赫尔岑这样的原本对西方文明心存敬意奉为榜样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俄罗斯文化的可贵。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之爱的赞美与呼唤,主张依托俄国的农民村社和东正教,避免社会分裂,遵照上帝的教导在教会中团结起来。道德高于利益,唯道德主义者托尔斯泰受到普遍推崇。

第三,它的救世主义情怀。深刻的宗教性使俄罗斯文化越出狭隘的民族界限,以遵从神的教导关心全人类的冷暖命运为己任。1453年东正教的中心拜占庭帝国灭亡,到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宣称人类的历史就是体现基督教思想的三个国家的历史:前两个基督教国家――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都已崩溃,莫斯科是继罗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罗马”,是新的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和保护者,负有拯救整个世界的使命。这种救世主义情怀被深深植入俄罗斯文化之中,历久不衰。“十月革命”后列宁宣布成立第三国际,是“第三罗马”和它体现的救世主义的再现。

具有如此浓厚宗教色彩的俄罗斯文化与适应工业文明需要高举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理性主义旗帜的西方现代文化格格不入。二者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冲突的主要表现是俄罗斯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激烈批判。

它的最初的表现是19世纪上半叶斯拉夫主义与西欧主义的论战,以及随后赫尔岑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失望和反思,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科学理性和形形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俄罗斯

哲学家们并不否认科学理性的价值,他们批判西方文化以及建立在这种文化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明,是因为他们看到:依靠科学理性发展工业以满足人的欲望这条道路,不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将使人失去自由,并像动物一样相互争夺,丧失人的本质。科学理性在黑格尔哲学中被抬高到神的高度,斯拉夫派的重要代表A.C.霍米亚科夫对它提出尖锐批评。认为,当用抽象思维认识活的事实时,具体的东西就从思维中失落了,“仅仅通过逻辑的道路不可能认识真理。”他还说:“为了理解真理,理性本身应该与精神世界的全部规律相一致……因此,一切最深刻的思想真理只有内在地、与一切存在在道德上充分协调一致地建构起来的理性才能达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一思想讲得最尖锐、最深刻。他指出,西方文明主张人依靠科学理性追求自己的物质利益,但这必然导致血腥的战争:“你们注意到了没有,最狡猾的血腥屠杀者几乎都是最文明的大人先生们……人一旦有了文化,即使不是变得更为嗜血成性,那也一定会变得比以前的嗜血成性更坏、更丑恶。他从前在血腥屠杀里看到的是正义,于是便心安理得地去消灭该消灭的人(指中世纪与异教徒的战争――引者注);而如今我们即使认为血腥屠杀是丑恶行为,但仍然干着这丑恶行为,而且比以前干得更多。”陀思妥耶夫斯基还强调科学理性的盛行会扼杀人的个性,使人变成蚂蚁、绵羊、风琴上的琴键、销钉。他认为,理性是个好东西,这用不着争辩,但它不是人的生活的全部,只是它的二十分之一。当只有二二得四时兴的时候,还说得上什么自己的意志呀?二二即便没有我的意志也是得四。他主张人为了自由个性而与科学理性抗争:“二二得四毕竟是很讨厌的东西。二二得四――依我看来那只不过是耍无赖。二二得四它横眉竖目、双手叉腰站着挡住了你们的去路并吐着唾沫。我同意二二得四是很高超的东西;可是既然一切都得称赞一番,那么二二得五在有的时候也就是非常可爱的东西。”俄罗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B.C.索罗维约夫,1874年通过答辩的硕士论文标题便是“西方哲学的危机”。这篇论文被认为是俄罗斯哲学诞生的标志,实际上是对宣扬科学理性万能片面理解人的知识的西方哲学的系统批判。他着重批判了西方盛行的个人主义、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指出:“个人的私利,偶然的事实,细枝末节――生活中的原子论,科学中的原子论,艺术中的原子论――这就是西方文明的最后结果。”为此他提出要建立完整知识,即实现科学、哲学与宗教神学的结合,以匡正西方理性崇拜、个人崇拜造成的恶劣后果。

19世纪末,一些奉行马克思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主要有C.H.布尔加科夫、E.H.特鲁别茨科依、Л.ъ.司徒卢威、H.A.别尔加耶夫、C.Л.弗兰克等,转向唯心主义并很快转向宗教,由此造就了俄罗斯哲学的高峰――白银时代的俄罗斯宗教唯心主义哲学。他们告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最终转向宗教的原因,在1902年出版的《唯心主义问题》以及1909年的《路标》中做了详细的说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布尔加科夫的《进步理论的主要问题》。许多西方理论认为,社会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随着理性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会不断进步,直至到达自由王国获得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进而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布尔加科夫认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他指出:一味追求利益并迷信科学,“有把工人运动在精神上完全降低到资产阶级水平的危险……应该建立新的信仰,找到新的道德激情的来源。这一来源应当是使工人变得高尚的唯心主义哲学,上帝的永恒光芒,通过宗教对上帝的吩咐的感受。只有这样的哲学才能把被人类丧失了的活的上帝还给他,也只有这样的哲学能够帮助人类从实际上不信神、服务于肉体而不是服务于神的真理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这些知识分子认为,西方人顶礼膜拜的科学理性不仅与人的解放没有直接联系,相反会造成对人的新的奴役,剥夺人的自由。

这实际上是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又一次冲突。与上一次相比,它也是对科学理性和整个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评,但有两点不同:前一次针对的是资本主义,这一次则针对一般的社会进步理论;前一次主要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社会灾难,这一次主要强调西方进步理论的目标和途径之间有着逻辑矛盾,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和阶级斗争不会带来真正的社会进步,只有宗教才能消灭人心中之恶,使人走向自由王国。

不论哪一次冲突,由于具有强烈的宗教性,俄罗斯文化都远远超出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工业文明的界限:它关心的不仅是俄罗斯人,而且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是全人类;不是人类的物质生活,而是人类怎样才能以精神驾驭科学理性和物质生产,消除利益冲突,以爱的纽带联合为一体,携手进入神的王国――自由王国。很明显,前面所说的弗罗洛夫和苏联哲学人道化思潮的几个特点,在这里都可以清楚地看到。

可见,弗罗洛夫代表的苏联哲学人道化思潮,实质上是俄罗斯文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西方文化和工业文明所做的反思、批判。工业文明在20世纪的新发展造成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和人类生存危机,激活了潜藏在弗罗洛夫及其他俄罗斯人灵魂深处由俄罗斯文化培养的对美好道德和精神生活的热爱、对人的自由解放的渴望、对全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拒斥,为俄罗斯文化再次对西方文化展开批判提供了新的理由、新的机会。如果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索洛维约夫、别尔加耶夫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在涉及到西方工业文明将要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时有几分预言的成分,那么弗罗洛夫等人对科学理性崇拜和工业文明的批判依据则是人们眼前的事实,而且感受到了全人类灭亡这一更为可怕的威胁。前人对西方道路灾难性后果的预言已经变成现实,俄罗斯知识分子不可能不挺身而出继续前人的工作。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第三次冲突难以避免。

环顾当今世界,只有俄罗斯文化才能培育出弗罗洛夫这样的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人格化的俄罗斯文化。

弗罗洛夫在今天受到人们广泛重视,除了他作为哲学家的勇气和学术成就之外,也和他对苏联政治的影响有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而弗罗洛夫是这一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弗罗洛夫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由他向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变了全球政治格局的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提出,也和他直接相关。正因为如此,当人们指责戈尔巴乔夫要为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负责时,弗罗洛夫也一并受到批评,他竭力宣传的新人道主义被认为是抽象的人道主义。

他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他对失败的苏联改革究竟应负什么责任,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了对弗罗洛夫哲学思想的总体评价。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

弗罗洛夫的思想的确具有明显的抽象人道主义性质,这是客观事实。他曾多次批评罗马俱乐

部创始人贝切伊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待全球性问题,把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人的素质上,认为这是一种抽象的人道主义。例如他批评贝切伊等人“常常不去分析世界发展中危机现象的具体社会经济原因与根源,相应地也没有指出消除这些危机现象的现实的社会政治可能性与方法。他们的基本立足点是改变意识和道德,创建新的‘有全球眼光的’世界观,建立新的‘世界意识’,‘全球性文化精神’,等等。在罗马俱乐部的最近一个报告中,这种情况达到了极端,他们说: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以及人类的未来,现在直接依赖于改变‘人的素质’,依赖于人的人道主义目标、意识和道德。”针对这种情况,弗罗洛夫强调他的新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创建的科学人道主义,“新人道主义不仅是科学的,而且也是现实的,它依据的是把人类的高尚理想、‘世界性的同情心’(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利己主义和一切形式的思想狂热的对立面,贯彻到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他还对这种实践活动做了详细分析,指出它是国际性的,注重对社会进行社会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和文化的改造,注重发挥社会和个人建立在科学方法基础上的能动性,以实现民主、自由为条件,等等。弗罗洛夫认为他的新人道主义是科学的、现实的而不是空想的。因为他把人类高尚理想的实现建立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而不是像贝切伊那样依靠道德说教和改变“人的素质”。其实他完全误解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具体的、科学的,不仅仅是因为它把人道主义的实现诉诸实践而不是道德说教,更因为这种能够使人道主义理想成为现实的实践活动本身不是依据人的美好愿望,而是从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出发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彻底实现,在历史的某个阶段上人道主义以什么方式实现、实现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相对于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是不人道的,但是相对于封建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又是人类在人道主义大道上的长足进步。以实现人道主义理想为宗旨的实践活动是高尚的、诱人的,但是如果不具备必要的客观条件,它又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且很可能因失败而引起倒退,成为社会灾难。弗罗洛夫认为实现人道主义以民主自由为条件,因此想要通过戈尔巴乔夫改革这种社会实践使苏联社会民主化,为人道主义理想的实现创造条件,但是他没有看到,使苏联社会民主化的改革实践能否成功本身是由一系列客观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由苏联社会的发展程度决定的。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弗罗洛夫据以提出“新人道主义”的依据又确确实实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由于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人类继续生存所遇到挑战。他的新人道主义理论,立足点是20世纪后半叶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特别是这些问题带来的人类的生存危机,例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苏对抗造成的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害以及基因工程包含的对人类的潜在威胁。这种威胁因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而变得比以往更为紧迫。它们的存在是现实的,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无关,受到威胁的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些人,而是全人类。从这个角度看,解决全球性问题,拯救人类是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弗罗洛夫提出科学技术的人道主义化,人类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民族利益,社会生活民主化等思想,以及为此进行的改造社会的实践,全都建立在对人类生存危机的深切忧虑上。与人类的生存相比,一切都是第二位的。弗罗洛夫的人道主义理论与实践是在执行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他的人道主义诉求绝不是抽象的。

以上说法在理论上可以自圆其说,然而以弗罗洛夫的思想为基础的改革实践的失败说明,尽管实现人道主义理想使人类文明免于彻底毁灭是无条件的绝对命令,但是现实生活仍然在按照自身的客观规律而存在,这些规律没有自动退出舞台,这里仍然是必然王国。戈尔巴乔夫把全人类利益置于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之上,实行“新思维”,单方面向西方让步,以求换取对方的回应,使人类摆脱核毁灭的威胁,得到的是北约趁机东扩,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为了一己私利而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他在苏联国内推行的民主化政策同样受到客观规律的嘲弄――广大民众并没有因为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而一夜之间变得在政治上成熟起来,社会也没有立即具备公民社会所必须的种种条件。民主化的结果是社会动荡、国家解体、经济崩溃,只是在新世纪初普京采取了某些向不民主的苏联制度“倒退”的做法之后才稳定下来。从这样的角度看,弗罗洛夫的人道主义又毫无疑问是抽象的、脱离苏联实际的,以此为指导的实践也是注定要失败的。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