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病危护理标识精选(九篇)

病危护理标识

第1篇: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1做法

1.1材料

红、黄、兰、绿不同颜色的彩纸.

1.2制作方法

1.2.1新病人用长2,宽0.5的条形绿色标识.。

1.2.2病危病人用直径1的红色圆形标识。

1.2.3病重病人用直径1的黄色圆形标识。

1.2.4一级护理病人用底为1,腰为1.5的三角形兰色标识。

1.2.5手术病人用长2,宽0.5的红色条形标识。

1.2.6社保病人用刻有城镇居民的红色章印在一览表右侧,农合病人用刻有城乡居民的兰色章印在一览表右侧。

,1.2.7二级护理病人无标识 我院无三级护理病人。

1.3操作

1.3.1准备开展此项工作之前,护士长首先征求本科室质控人员的意见,质控人员认为可行后在全科室护士会上给护理人员一一讲解标识的具体使用,贴在床头卡的什么位置,使各位护理人员都掌握不同标识的具体意义,正确的运用在临床工作中。

1.3.2实施;

1,3,3凡是首次接待病人住院时,当班护士根据医生开的医嘱,将护理标识连同床位卡一齐放置在住院病人的一览表上,手术病人的标识由接待手术病人的护理人员粘贴,危重病人护理的标识由当班执行医嘱的护理人员粘贴。

1.3.4各班的护理人员根据一览表中的标识,按''四川省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根据病人的病情有的放矢的做好客观记录,手术病人当天重点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手术名称.病人返回病房的时间及情况,麻醉清醒的时间.伤口情况,引流的情况.镇痛药使用情况,详细记录生命体征情况及出入量.危重病人根据医嘱严格观察病情,日间至少2小时记录一次,夜间至少四小时记录一次,病情变化随时记录。

2效果

2.1和谐了医患关系,避免了纠纷的发生,每班护士接班时,对患者的病情一目了然,便于按分级护理要求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各项工作及时,到位,对减少纠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护理人员工作目标明确,加强了科室内病人的管理,护士对危重、特殊患者能做到心中有数,并遵照医嘱加强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保证了病人安全。

2.3为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提供了准确的信息。

2.4为科主任,护士长及夜间值班的护理人员,全面掌握了科室病人动态,提供了帮助。

2.5护理质量得以提高,特别是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由原来的98.6%提高到了99%以上,达到了省卫生厅的''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的标准。

2.5优质护理得到真正体现,患者满意率提高。

第2篇: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护理危机;护理标识;防范措施

老年病患者因身体机能大幅度退化、多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抵抗及适应能力差,抵抗风险能力较弱[1],加之病情多较重、且多伴有意识不清、瘫痪等症状,认知能力与自我护理能力相对不足,发生风险的几率较高;又因病情特异、科室分布广泛、患者众多,给护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老年患者护理危机严重影响老年病患者治疗[2]、康复,探讨危机特点,总结防范措施,对于抑制护理事故的发生,提高老年患者治疗及康复水平,改善患者结局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中,医院开展护理危机管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住院部2012年1月1日~6月31日收治的老年患者1035例(男611例,女424例),作为对照组,年龄65~81岁,平均(70.3±4.8)岁;选取2013年1月1日~6月31日收治的老年患者974例(男592例,女372例),作为实验组,年龄65~82岁,平均(71.5±6.1)岁。纳入标准:年龄≥65岁,至少患有一种基础疾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据国家有关护理管理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并遵照执行,由护理指挥系统统一安排护理工作,据医院领导意见、指导、指示,通过计划、组织及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指导控制,指挥系统下辖护理部、二级管理系统、护理支持系统,对老年患者并不设立专项工作小组,而是据二级管理系统,设立门诊、住院部、各科室管理系统,按照正常的护理路径对患者给予护理。

1.2.2实验组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由护理指挥系统建立老年患者护理管理小组,主要目标为降低老年病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水平,成立各科室专项小组,在老年患者入院时据病情,分配至各科室,由小组长负责。①建立老年病患者标识系统:据各科室特点设定标志的内容、位置等,如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发病时病情急骤,多伴有意识模糊、瘫痪等症状,并发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内出血等并发症几率较大,围手术期护理、康复护理中危机各有特点,应酌情设立,对生活注意事项、饮食要点、用药禁忌等重点标识等;②重点观察:对于危重患者重点观察,如昏迷不醒、体征波动剧烈者,重点监护,严格配合医嘱操作,转入ICU病房,等;循证护理,抑制危险因素,对于易跌倒患者,如有活动能力、但体虚者,应向患者及家属详细阐述活动要点,避免剧烈活动,减少外出,设立防护带,对于吞咽困难、呼吸不畅患者,应注意饮食,减少粗糙、油腻等食物的摄入,喂食时抬高床头、促细嚼慢咽,并叮嘱家属遵照、配合,等;③区域关照:对于易发生事故的地点进行整顿,加强保护措施,如厕所、走廊等,铺设防滑垫,增加扶手,维持正常照明,易发生磕碰等床头、门口、台阶、护栏等,增加缓冲护垫,合理摆放等;④用药安全:老年患者科室分布广、患者众多,应加强用药监管,药房应提高对老年患者用药监督力度,确保用药安全。⑤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护理资源,对于危重患者重点观察,对于自我护理意识较强、家属依从性较好的老年患者给适当减少护理内容;加强老年患者病房巡视,监护,减少安全隐患。

1.3观察指标 住院时间、基护次数,意外事故,护理操作事故,并发症、治疗结局、护患纠纷等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 结果

2.1 护理效用对比 实验组住院时间、并发例次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安全事故、患者结局、医患纠纷情况 实验组安全事故发生率、死亡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某院开展老年患者护理管理,成立护理危机防范小组,对老年患者给予重点关注,合理调配护理资源,循证减少风险因素,有效的提高了护理效用,其中意外事故、护理事故显著下降,有效的减少了并发、死亡、医患纠纷[3]。但值得注意的是,医院的基护次数并未显著增加,可见该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护理人员随时保持危机意识,并融入到基护中去,增加基护防范危机效用。

参考文献:

[1]崔成爱.优质护理病房应用"五常法"管理人和物的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5):381-382.

第3篇: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3-2043-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我院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从管理入手,狠抓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取得明显效果,危重病人基础护理符合率从过去的91.8%上升为现在的97%,病人满意度从过去的92%上升为现在的96%,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危重病人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1 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

1.1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前提:我们有计划地组织护士系统学习医学伦理学、护士素质修养、护士职业道德等,从护士职业道德教育入手,使护士认识到工作中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对治疗有利,我们就应尽职尽责去做,不论工作闲忙,不论有无领导的督促检查,也不论白天和晚上,对病人都要尽心尽职,对工作都要负责任。

1.2 护士应视奉献为永恒的主题:我们教育护士,既然选择了护理这项工作,就要在商品经济飞跃发展的新形势下,不忘奉献,不忘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义务。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以护理事业的先驱南丁格尔为榜样,用爱心去呵护每例遭受疾病折磨的病人。

1.3 营造积极的护理文化氛围:在护理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营造和谐的护理环境,和谐的护患关系,倡导“团结、友爱、协作”,“关爱生命、关爱健康、关爱病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应具备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真诚服务,爱心奉献”等。护士在这种氛围指导下,积极愉快地工作,处处替病人着想,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基础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

2 提高对基础护理重要性的认识

2.1 要让护士特别是新护士认识到基础护理不仅是让病人清洁、舒适,更重要的是减少危重病人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如口腔护理,可减少口腔黏膜感染,控制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翻身、拍背可预防卧床病人坠积性肺炎发生;留置导尿的病人会阴护理可减少尿路感染;肢体活动可减少危重病人因卧床并发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有计划地进行基础护理知识讲课,基础护理知识提问及理论考试,用过去出现并发症例警示护士,时刻都要重视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2 经常组织对危重病人基础护理查房:通过查房提高护士认识,找出基础护理薄弱环节,提高基础护理质量。如对一些成功的护理病案,有瑕疵的护理病案,或正在护理着的危重病人进行查房讨论,总结成功经验,接受不足教训,提高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对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

2.3 落实基础护理,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加强基础护理,可以协调、融洽护患关系,密切观察病情,了解病人需求,进行健康教育,提出预见性护理措施,提高整体护理水平等。

3 加强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监控

3.1 基础护理量化管理:我们使用的是表格式基础护理护嘱单,使基础护理项目由“软指标”变为“硬指标”,必须落实并签名。基础护理落实后签名,由电脑录入,统计工作量。对连续基础护理做得少,做得差的护士,帮助分析原因,要求尽快改正。基础护理做得多,做得好的护士给予表扬和奖励。

3.2 重视晨间床头交接班:早上床头交接班,在班护士全部参加,对每个危重病人进行仔细询问、检查、督促、指导工作,让每一个护士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检查了夜班的基础护理质量。因夜班的基础护理是一个薄弱的时间段,没人监督,加上护士疲倦,往往做得不到位,通过早交班的检查、督促,可促进晚间的基础护理落实。

3.3 每周有基础护理日,每天有基础护理时:固定每天的基础护理时间段,并抓落实,有利于基础护理的落实。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规定:周二下午是基础护理日,这天下午每个护士都要抽空下病房给病人洗头、擦澡、剪指甲等,护士长根据各护士工作量进行分工,护士完成自己指定的基础护理项目。每天的基础护理时间:6:30~7:30(晨间护理)、8:00~9:30、14:30~15:30、19:30~20:30(晚间护理),这些时间段有专门的护士在做基础护理,在这段时间里除抢救外,必须做基础护理,这样确保基础护理的落实。

3.4 病房护士长每日最少进行5次危重病人查房:护士长5次查房为:早交班时1次,10点左右1次,上午下班前1次,下午上班后、下班前各1次。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指导护士如何做好基础护理。对于常见的共性问题,在全科护士交班会上强调,以保证危重病人的观察护理到位。我院还实行了护理质量百分制管理,满分100分,每个缺陷分值化,查到不足或受到病人批评扣分,护理部检查后,受到表扬或得到病人表扬的加分。月底评出每个护士的得分,并和每月的服务之星评选和奖金挂钩,切实做到奖勤罚懒。

3.5 征求病人意见:每月下发1~2次意见卡,征求病人对基础护理意见。基础护理质量如何,病人感受最准确,让病人参与质量评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病人与管理人员共同监督,加大了质量控制的力度,避免了只单纯检查所带来的片面性。病人的评价结果与护士利益挂钩,也是促使护士的动力之一。

参考文献:

第4篇: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人; 跌倒; 评估; 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246.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63-01

1 对象

2010年11至2010年12月我科共收治老年精神病患者102例,年龄55岁―94岁,平均72.4岁,对其全部应用了跌倒风险评估及相应的护理干预。

2 方法

2.1 工具:老年精神科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共十一项,分别从年龄,情绪,身体状态,跌倒史,意识,行动能力,睡眠形态,性低血压情况,用药情况,自理能力,伴随疾病等方面进行评估。每项根据具体情况评分,分别为1―4分,最后进行总分,0―11分为跌倒低度危险;12―22分为跌倒中度危险;23―33分为跌倒高度危险;34―44分为跌倒极高度危险。

2.2 主管护士向病员及其监护人了解病员病情及病史,予以逐项评估,评出跌到危险度,给予相应的跌倒防范措施。并且根据病员病情变化及时更新评估。

3 护理干预

3.1 环境管理

病房设施要求利于病员行走活动,活动范围地面保持干燥,无障碍物,有积水须及时发现并清理,走廊及厕所安装扶手,厕所内全部安装座便椅,方便病员入厕时坐下和起来,病房要有足够的光线,夜间保持柔和的灯光照明,浴室及厕所用防滑地板,加贴醒目的防滑标识。

3.2 针对病员个人跌倒因素予以相应护理措施

3.2.1 加强情绪管理,做好心理护理。情绪低落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同时要不断强调跌倒的危害,和预防跌倒的重要性。对于兴奋躁动者根据情况控制其情绪,必要时予以药物或保护约束。

3.2.2 身体虚弱的病人,要加强营养,鼓励病员进食,对于不合作的病员要督促其进食,拒食者可采用鼻饲或静脉治疗。协助病员进行适当活动,进行必要的肌肉锻炼,增强体质。

3.2.3 对曾经有跌倒史的病员要询问跌倒原因及当时的情况,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对于已经引起行动不便的病员要给予生活上的协助,教会病员行走时的注意事项,使用扶栏,必要时使用轮椅。

3.2.4 有意识障碍的病员,要积极治疗,尽量让病员于床上休息,同时注意相关护理,加强床栏的使用,尤其处于谵妄状态的病员要严防坠床。

3.2.5 睡眠差的病员容易导致白天行动时缓慢,反应能力下降,夜间起床活动。要教导病员养成正确的睡眠习惯,入睡方法,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注意夜间观察,及时予以药物帮助。

3.2.6 观察病员有没有性低血压的情况,并且教会病员识别和预防。起床、下床、站立时,如厕后起立时都应动作慢,以减少性低血压的发生。如感头晕,站立不稳时停止行走拉住扶栏求助。

3.2.7 加强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应了解病员用药情况及精神科药物的常见副反应,是否使用易致嗜睡药物,注意观察病员用药后的情况尤其初次用药的病员,做好服药后的护理,及时与医生沟通,及时处理,合理用药。

3.2.8 合并其他疾病者的相应措施,合并糖尿病者观察有无低血糖的情况,高血压者注意血压监测和控制,对于夜间尿频者常规备便盆。

3.3 高危跌倒危险患者护理

对于评分中度及以上的病员姓名列于《跌倒一览表》上,高度及极高度跌倒危险病员予红色标记牌,床头贴红色标识,班班交接。尤其高度及极高度跌倒危险的病员给予合理安置病员,安置于洗漱间和厕所临近,护士应重点观察。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病员的病情,情绪,着装,进食等各个方面,加强病房巡视和环境管理,必要时须留专人陪护。应及时与病员家属沟通取得理解和配合。对于病员要加强宣教,增强病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3.4 健康宣教

从入院开始注意病房环境介绍及设施使用方法指导。定期予以跌倒危害及预防措施的宣教,指导病员个人防护,穿防滑平底舒适的鞋子,裤脚不能过长,走路时养成使用扶栏的习惯,必要时使用助力器物。指导病员有身体不适的情况要及时向医护人员反应。

4 小结

老年精神病人跌倒风险高,相关影响因素复杂,我们根据病员自身情况结合精神病人的特殊情况进行评估并且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来降低跌倒风险,这样能有效的提高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严海波. 精神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全科护理》2008年10月6卷30期.

第5篇: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关键词:护士;防护;职业危害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55-02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或慢性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及职业性危害认识的逐渐提高,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降低对护士的自身伤害。医院中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因而外科护士所面对的职业危害,笔者感受颇深,现将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某些生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致病因素或传播途径,对外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主要的有害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1.1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中,从而通过开放的伤口、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外科护理人员。

1.1.2病毒:常见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冠状病毒,以呼吸道及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多见。外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开放伤口多。护士常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术后患者病情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忽略了自身的防护;外科病房日常工作中,输血、采集血液标本、体液引流、引流等较多,使外科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均使外科护士极易被感染,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常见、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上述三种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IV还可在唾液、胆汁、尿液、乳汁、汗液、阴道分泌物及胸腹水中检出。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及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部的带菌等。

1.2物理性因素:

1.2.1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多是针刺伤和安瓿割伤。有临床报道,在西安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对68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2.2噪声的影响:外科病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多参数监护仪的机器声、电话铃声、电动吸引器、机械车轮的摩擦、器皿的碰撞、金属门窗的开关、床头呼叫器的报警声、工作人员的谈话等。根据研究,几个人大声谈话,距离5m所产生室内噪声的生压级为80dB,砰然关门声为82dB,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生压级为38dB。噪声强度在50~60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正常人在>45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1.3化学因素:日常工作中,在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等方面需要用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其中大部分消毒剂对皮肤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经常接触的消毒剂如:戊二醛、氯制剂、甲醛、过氧乙酸。这些消毒剂的使用,易引发皮炎、过敏、结膜炎甚至于职业性哮喘和职业性皮炎。在肿瘤外科,护理人员在配药或注射的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化疗药物,虽然药量小,但每天无数次的配药和注射,以及长期接触药物所引起的药物蓄积,对护理人员的身体有远期的影响。化疗药物可致畸、致癌、致突变,长期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护士,有很大几率受其影响,造成身体不同程度的伤害。

2防护

2.1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2.2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医疗垃圾管理的规定。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患者看待;当预料可能有血液、体液迸溅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按规定处置锐器,减少及避免锐器伤意外发生;严格管理医疗费弃物,所有医疗费弃物都应分类放入有标识的塑料袋,统一处理。

2.3噪声的预防: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选择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并定人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解除报警的原因;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铃声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配合治疗。

3讨论

针对外科护理的工作特点,护士面对的多是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各种理化因素与不良的工作习惯对外科护士的健康有直接的损伤及潜在影响。护理人员要客观正确认识职业性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业务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让危害杜绝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外科护理中的职业性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第6篇: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第一条 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采油厂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结合采油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三条 采油厂厂长全面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分管安全副厂长协助厂长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四条 各单位是职业危害防治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必须依法对员工健康承担法律责任,保障劳动者享有的健康权益。

第五条 安全环保质监科是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政策、法规、标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实行监督检查,对采油厂职业病防治实行统一规划并组织实施。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并监督检查贯彻执行情况;

(二)制定采油厂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参与编制采油厂职业病防治规划,并监督实施;

(三)参加审查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中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严重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审查及竣工验收;

(四)组织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等。

第六条 员工依法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一)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二)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三)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四)要求采油厂提供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五)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六)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

(七)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七条 因员工依法行使正当权利而降低工资、福利待遇或者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的行为无效。

第二章 前期预防

第八条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要求 :

(一)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其危害因素强度或浓度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二)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三)施工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四)有配套的更衣间、吸烟室等卫生设施。

(五)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作业场所不得住人。

(六)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员工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七)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其他规定。

第九条 各单位如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当每年一次如实向采油厂安全环保质监科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项目,再由采油厂安全环保质监科向公司安全环保质监部如实上报,并接受公司安全环保质监部监督检查。

第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引进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必须执行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即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必须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做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

第十一条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施工项目的防护设施,应当经采油厂相关部门审查,施工单位必须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后,方可施工。施工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经安监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第一章 职业卫生现场管理与监测

第十二条 采油厂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二)建立健全职业危害告知制度、申报制度和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三)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五)制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六)建立健全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七)制定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八)制定从业人员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九)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十)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第十三条 各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第十四条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施工现场应当在醒目的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告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十五条 对可能产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的,应设置报警装置、配备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并对职业病防护设备、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防护效果,确保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第十六条 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施工单位应及时与用人单位联系,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要求,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

第十七条 各单位如使用或引进可能产生职业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应向生产单位(供货商)索要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分、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及应急救援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储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放射性警示标识。

第十八条 各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第十九条 各单位在安排施工人员作业前,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施工人员,不得隐瞒或欺骗。

第二十条 职业卫生教育:

(一)安全环保质监科、人力资源科应制定计划,对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指导施工人员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工会要行使好监督检查职责。

(二)施工人员应自觉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及时报告。

第二十一条 按国家规定采油厂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劳动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视同正常出勤。

第二章 职业健康监护管理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应当要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未经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施工人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施工人员从事其禁忌的作业。

第二十三条 职业健康检查应当根据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类别,按《职业健康检查项目及周期》的规定确定检查项目和周期。

第二十四条 采油厂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包括:

(一)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危害接触史;

(二)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

(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四)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

第三章 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患者管理

第二十五条 委托有资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承担采油厂职业病诊断工作。

第二十六条 职业病病人治疗,康复费用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制度如与上级有关规定相抵触时,按上级规定执行。

第7篇: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关键词: 护士;防护;职业危害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或慢性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及职业性危害认识的逐渐提高,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降低对护士的自身伤害。医院中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因而外科护士所面对的职业危害,笔者感受颇深,现将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 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某些生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致病因素或传播途径,对外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主要的有害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1.1 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中,从而通过开放的伤口、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外科护理人员。

1.1.2 病毒:常见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冠状病毒,以呼吸道及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多见。外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开放伤口多。护士常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术后患者病情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忽略了自身的防护;外科病房日常工作中,输血、采集血液标本、体液引流、引流等较多,使外科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均使外科护士极易被感染,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常见、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上述三种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IV还可在唾液、胆汁、尿液、乳汁、汗液、阴道分泌物及胸腹水中检出。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及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部的带菌等。

1.2 物理性因素:

1.2.1 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多是针刺伤和安瓿割伤。有临床报道,在西安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对68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2.2 噪声的影响:外科病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多参数监护仪的机器声、电话铃声、电动吸引器、机械车轮的摩擦、器皿的碰撞、金属门窗的开关、床头呼叫器的报警声、工作人员的谈话等。根据研究,几个人大声谈话,距离5 m所产生室内噪声的生压级为80 dB,砰然关门声为82 dB,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生压级为38 dB。噪声强度在50~60 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正常人在>45 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2 防护

2.1 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2.2 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医疗垃圾管理的规定。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患者看待;当预料可能有血液、体液迸溅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按规定处置锐器,减少及避免锐器伤意外发生;严格管理医疗费弃物,所有医疗费弃物都应分类放入有标识的塑料袋,统一处理。

2.2.1 利器伤的预防:防止利器伤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护理人员预防利器伤的特殊教育,使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导致利器伤的危险行为。处理针头时要仔细、认真,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放入医院统一使用的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不能乱丢;禁止将使用的污染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静脉输液完毕后,将头皮静脉针头分离,置于利器盒内,避免自伤;锯、掰安瓿时注意掌握力度,以免用力过猛掰碎安瓿自伤,必要时可用纱布保护。

2.2.2 规范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以下情况时均要认真洗手:接触患者前后;脱手套后;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后;接触被污染的器械后。2000年卫生部颁布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的指征、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2.2.3 提倡戴手套:外科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均有可能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若手部有破损时,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护理时,应用防水胶布包扎伤口,带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这足以说明戴手套的重要性。

2.3 噪声的预防: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选择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并定人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解除报警的原因;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铃声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配合治疗。

3 讨论

针对外科护理的工作特点,护士面对的多是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各种理化因素与不良的工作习惯对外科护士的健康有直接的损伤及潜在影响。护理人员要客观正确认识职业性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业务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让危害杜绝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外科护理中的职业性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 骨科及普外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

理管理杂志,2004, (06)

第8篇: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关键词] 传染病;护理;职业暴露;对策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淋病、梅毒、艾滋病及发病趋势也在增加。因此,传染科病房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危险性相应增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险,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1]。

1 常见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2]。美国CDC报道,有1758名医务人员做过HIV抗体检查,有26名HIV抗体阳性(1.5%),其中3名曾不慎被HIV污染针头刺伤过皮肤。英国有1名护士不慎将带HIV患者血针头刺伤过自己的手指后HIV抗体阳性[3]。

1.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工作较琐碎,频繁倒班,易造成身心疲惫;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2 常见发生环节

2.1 操作前 护理人员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若遇意外损伤易感染。传染病房内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细菌和病毒,使医护人员易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传染性疾病。

2.2 操作中 在临床护理中,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及输液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职业暴露。

2.3 操作后 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弃物处置,分类、标识、处置不规范。

3 发生职业暴露原因

3.1 护理人员在执行操作规程时不规范 对执行规章制度松懈、怠慢,对潜在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

3.2 护理技术水平偏低,业务知识较缺乏 对传染病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良操作习惯,不采纳及遵循预防针刺伤的有关规定和建议。

3.3 生理、心理、社会原因 护理人员的工作繁忙,频繁的倒班,造成生物钟紊乱。同时护士又承担社会职能(婚育等)易造成身心疲惫,使护士机体抵抗力下降。为了拉近与患者的距离,有时接触传染病患者时,不穿隔离衣、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机会。

4 防范措施

4.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各种疾病理论学习,使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了如指掌,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使工作有条不紊,以最优化的方式参与工作,并实现工作目标,从而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

4.2 强化安全质量教育 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士长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职业暴露”工作流程,指导每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正确及时处理。对个别护士经常发生针刺伤的,要找出原因,给予人文关怀的同时纠正其不良习惯性操作行为。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置,专人清点回收,设立锐器收集箱。

4.3 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 认真进行环境因素和作业风险评价,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 min紫外线空气消毒。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4.4 医院、科室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支持系统 增强护士之间支持系统,对受伤护士给予人文关怀,以减轻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呼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对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4]。

4.5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沉着冷静。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涵养,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把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薛芬,李新,马梅.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65.

2 杨华明,易滨.现代医院消毒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59-284.

3 魏承毓,张汉民,李遂初,等.实用流行病学.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41-560.

第9篇:病危护理标识范文

[关键词] 个体化护理;糖尿病足高危患者;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c)-0166-03

Individualized Care in High-risk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Significance of Application

ZHUANG Ying-ge

The Two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Guangdong Provi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Milton branch ,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 5101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Patients at high risk for diabetic foot individualized care, observe the results. Methods Convenient choose to take the court in March 2014 ― May 2016 period were treated 86 patients with diabetic foot high risk,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lottery law,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each group of 43 cases. The reference group underwent routine care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dividualized care, clinical care effec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patient care before the KAP sco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namel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ets of data does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core of KAP reference group of patients, that is, compare two sets of dat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P

[Key words] Individualized care; Diabetic foot high-risk patients; Application effect

受社会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影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涨,据有关资料估算,截至203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达到4.23千万人。糖尿病足属于一种常见性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致残、致死率相对较高,也是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要想有效缩减糖尿病足的发生概率,必须对患者施以有效的干预措施加以预防,保证患者拥有良好的早期治疗效果[1-2]。基于此,该院在糖尿病足高危患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对其行个体化护理,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足高危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全面检查,确保符合WHO界定的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且存在ADA提出的高危糖尿病足危险因素;所有患者均不存在严重肝脏疾病、下肢血管周围神经病变、静脉曲张、急性感染性疾病、酮症酸中毒、痛症、糖尿病足溃疡、生活无法自理、沟通障碍以及精神障碍等情况。就该次实验的具体内容、意义,对患者进行宣教,取得了所有患者签署的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制度要求。按照随机数字抽签法,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3例。其中,参照组有19例为男性患者,24例为女性患者,年龄介于39~78岁之间,平均为(63.5±10.3)岁;病程评分为(8.8±6.8)年;有22例合并高血压,25例存在高脂血症,14例冠心病,7例脑血管病变,6例糖尿病肾病,18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观察组有18例为男性患者,2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介于40~79岁之间,平均为(63.8±10.5)岁;病程评分为(9.0±6.6)年;有23例合并高血压,24例存在高脂血症,13例冠心病,8例脑血管病变,7例糖尿病肾病,1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就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实验可行。

1.2 护理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足部护理、遵义给药、饮食指导等;对观察组患者行个体化护理,详情见讨论。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KAP评分,主要判定因子为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糖尿病足预防态度、日常足部护理行为等,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KAP状态越好。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脂、血糖代谢指标,主要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CH)、高密度脂蛋白(HDL-CH)、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血糖(PBG2h)、空腹血糖(FBG)[3]。

1.4 统计方法

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糖尿病足高危患者临床护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数据,其中,计数资料[n(%)]取χ2检验对比结果,计量资料(x±s)取t检验对比结果,P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KA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KAP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即两组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该次实验过程中,分别对两组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行常规护理、个体化护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的KA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KAP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即两组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个体化护理主要包括三个步骤:①患者入院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行个体化健康指导。成立健康教育室,由护理人员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实物模型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足基础知识宣教,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足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危险性、血糖控制重要意义以及评估危险因素等,帮助患者对周围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危害性、可预防性形成明确认知;理论基础知识宣教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还要对患者进行实践指导,主要利用物为鞋袜以及相关图片,通过亲自示范以及指导等,帮助患者对鞋袜进行正确选择;并告知患者早期筛查糖尿病足的方法、指导患者正确修剪假脚趾甲、纠正患者足部护理行为等;帮助患者掌握糖尿病足预防的“五步曲”法以及“一特制、二帮助、三必须、四不宜”的足部护理原则[5]。

②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足部自我管理方法。结合患者在糖尿病足方面的认知水平、预防态度以及自我护理行为,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足部自我管理方案。例如,患者泡脚后以剪刀剪去胼胝等,此外,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明了正确处理胼胝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换鞋减压等方法,指导患者正确处理胼胝。

③跟踪随访。患者治疗完成出院后,护理人员应每月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足部护理以及血糖控制情况,结合患者的足部自我管理方案,针对患者当前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避免患者足部出现不必要的损伤[6]。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足高危患者行个体化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准确认知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足部护理态度,改善患者的足部护理行为,有利于改善患者血脂、血糖代谢指标,良性扭转患者的病情预后发展,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芳,张留巧,蒋运兰,等.足部反射区按摩和中药浴足对中、高危糖尿病足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5(4):324-326.

[2] 佘广玉,徐桂华,杨莉,等.足底穴位按摩对高危糖尿病足神经电生理干预作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7(2):131-133.

[3] 陈枫,陈艳梅,张秀芳,等.糖尿病足高危因素分析及个体化、综合化护理干预[J].河北医药,2014,36(8):1274-1275.

[4] 韦琼,张志凯,张衍宁,等.保护动机理论对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部护理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5,14(9):16-20.

[5] 张鲲鹏,段艳芹.健康信念模式在老年高危糖尿病足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2016,30(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