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灾区儿童范文

灾区儿童精选(九篇)

灾区儿童

第1篇:灾区儿童范文

[ 2008-5-28 20:37:00 | By: 陈文俊 ]

灾区的小朋友们:

你们好!

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天灾降临到我国四川汶川。几十年未见的八级地震就这样吞食了你们灾区的无数生命。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赶往前线,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你们。此时此刻,我第一次深刻感到有家有亲人的感觉真好!

灾区的学生们,地震使你们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几年生活下来的校园。灾难像一头猛兽打乱了你们宁静的生活。此时,我也能感受到你们的无助呀!

一顶顶帐篷,一盒盒饼干,一瓶瓶矿泉水,一张张百元钱币都成了你们心中的希望。党和政府关心着你们,带领无数解放军叔叔前来帮助你们抗震救灾,还有许许多多陌生的人们都伸出援助之手,人人都在献出自己的爱。灾区的小朋友们,你们还饿吗? 还渴吗?还累吗?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但我们心连着心,因为我们同是中华民族的儿女!

在灾区现场,救援人员正辛苦地从死神面前拉回一个个生命,此时,我想对他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灾区的儿童你们的感人历程已经在报纸电视上刊登,全国人民都在关心着你们。希望你们忘记悲痛,早日走出阴影,树立信心,再过一个月,你们又可以重返校园了!

祝你们:

身体健康,万事大吉!

第2篇:灾区儿童范文

1资料

项目实施前录入2005-2010年出生儿童信息占项目地区2005-2010年出生总人数的16.87%,项目实施后录入2005-2010年出生儿童信息占项目地区2005-2010年出生总人数的96.64。96.00%的接种单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设备装备情况通过灾区信息化项目共收到笔记本电脑8台,投影仪20台,电脑520台,打印机500台,用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设备均已分发各项目地区并投入使用,从事信息化人员数市、县、乡级有2人以上从事免疫规划信息化人员的单位分别占50.00%,80.00%,38.67%,市、县、乡级有2人以上参与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单位分别占了50%、80.0%和27.76%。有61.33%的乡镇接种单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有2个以上从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要求。专业技术掌握情况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化知识进行测评,共测评538名专业人员,其中≥80分为442人,占总数的82.16%。与项目实施前比较,≥80分的比例较基线调查时增加了44.96个百分点,差异有统计学差异(χ2=228.69,P<0.05)2.5四川省地震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配套经费149.75万,用于项目县区接种点维护和地震灾区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2讨论

项目工作的模式得以在山卡卡其他非项目县推广运用,山卡卡非项目县信息化工作已经从简单的将儿童接种信息录入到灵活应用客服端软件,并在部分市县实现儿童数据共享。特别是流动儿童集中的山卡卡,通过借鉴项目工作模式提高了流动儿童的管理效率,一些基层接种点的技术人员也充分感受到了信息化工作带来的便利,愿意用信息化管理替代以前的纸质管理。但是随着项目的实施,发现随着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基层防疫人员工作量增加、工作任务重、国家要求高,凸显出基层防疫人员数量不足。有61.33%的乡镇接种单位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有2个以上从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要求。部分乡镇卫生院网络条件限制了信息化工作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能有效提高基层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及时发现漏种儿童,方便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提高儿童及时接种率和合格接种率。四川省2007年开始实施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以来,全省尚未达到卫生部要求的县、乡实施率的要求,信息化进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地震灾区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后,各级加大了项目配套经费投入,为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省财政配套149.75万元,用于建立地震灾区省级平台和20个项目县乡级接种单位的日常软件维护工作,不仅用活了各项目县录入的儿童接种数据,而且率先在该省实现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共享。各项目县在开展常规信息化工作同时,还开展了一些扩展项目,如给接种点配备扫描枪,便于基层工作人员操作,减少儿童及其监护人等待时间;开发通过客服端给儿童家长发接种信息和通知,让家长及时掌握接种动态,提高适龄儿童接种率等。为保证项目地区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各项目县也配套部分经费用于日常系统使用维护工作。项目地区基层信息化技术人员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技能以及安全意识得到大幅提高。各项目乡镇专业人员通过多次培训,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相关知识和技能得到大幅提高,综合得分在80分以上的比例较基线调查时增加了44.96个百分点,能熟练使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客户端软件。96.00%的接种单位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项目市州的项目地区和2012年非项目县信息化实施进展相比,尤其是阿坝州,项目工作的实施极大的推动了项目地区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进程,实现了接种信息的个案管理。

作者:漆琪刘青恋王进郑红茹关旭静马千里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3篇:灾区儿童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让我对你们深深地鞠一躬,你们的勇敢让我为你们而骄傲,你们的坚持也让我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我和你们一样每当回想起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的那一刻,我不禁胆战心惊,是地震毁了房子、家庭。但胡锦涛主席说: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使得,中华儿女是英雄的,他们用爱战胜灾难;中华儿女是坚强的,他们用爱融化灾难。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们和你们一样,都是汶川人,那一刻,我们大家的心在一起,那一刻,我们与你们共患难。所以,我想告诉你们:坚强的走过今天,明天将充满希望。

2008年最受瞩目的新星---许三多,在《士兵突击》中一举成名,在剧中他忍受着所有人对他的冷嘲热讽,在军营中坚强的度过每一天,尽心的完成每一件事。是他的执着让他在人生路上绽放这成功的色彩,是坚强带给他希望。他与我们所有人都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可是他依然选折了坚强,他用坚强应对一切,所以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功的希望!而你们不也应该像他一样坚强的面对生活吗?坚强的走过今天,你的明天将充满希望!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我国那些伟大的革命战士被迫走长征,风吹雨打,酷暑严寒,在后来由于饥饿,那些战士不得不吃草根和树皮,如此困难的生活他们都挺了过来,而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与他们相比简直九牛一毛。他们与我们同样是中华儿女,他们能做到的,我相信我们一样也会做到!

历史人物也好,当今明星也好,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向我们很好的诠释了坚强。只要你坚强,胜利的号角在想你吹响,成功的旗帜在向你招手,人生的高峰等你去攀登。

让我们一起学会坚强,坚强的走过今天,明天将充满希望!

此致

第4篇:灾区儿童范文

首先,我要向你们问声好,因为你们战胜了一般人战胜不了的困难.我为你们感到无比自豪.

在不久前的5月12日.那个让亿万人民永生难忘的日子,在中国汶州发生了一场惊天动地的8.0级大地震,许多惊慌失措的人向开阔地跑去,伴随着一声巨响,钢筋水泥做的"森林"一片一片地倒塌,地面开裂.多少稚嫩的身躯被埋在下面,你们靠自己顽强的意志维持着生命的火光.就在地震稍稍平息后,党和政府立刻采取了行动,救援部队和赈灾物品像潮水一样涌进这一片狼籍的废墟.当生命探测仪探测到你们在这栋倒塌的教学楼里时,他们冒着余震带来的危险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为了不让挖掘机再次弄伤你们武警叔叔们有的用铲子铲没有铲子就用双手在厚实的墙砖上进行徒手挖掘.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当能听到废墟里的你们在呻吟的时候,他们的救人的决心更加坚定了.直到把你们一个一个地从废墟里救出来.

你们是英雄你们是中国的骄傲.

你们的生命是无数营救人员和无数志愿者的真心,爱心挽救回来的,所以你们应该更加珍惜你们的生命,你们有健康快乐的活下去,尽管你们有的失去了父母,兄弟甚至四肢,但是你们还有我们,还有无数个象我一想心系灾民,心系灾区的人,我们一直关爱着你们,没有父爱或母爱的你们是如此的脆弱,我们会用自己微不足道的心来填补你们内心的空缺.

我相信,中国以后奋发的希望就在你们当中.

在此,向你们表达亲切的祝愿:

愿你们早日康复

第5篇:灾区儿童范文

你们好!

首先祝哪些受伤的小朋友早日康复,重返校园。

前几天你们哪里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使一些学校的校舍遭到严重损害,甚至有的学校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再也看不到你们当中一些小朋友的音容笑貌和一些可亲可敬的老师。有的小朋友失去了最亲爱的亲人。这在你们心灵上造成了多么大的创伤,我是无法体会到的。但是电视上的一些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我,看到哪些从废墟中挖出来死难和受重伤的小朋友们,我的眼眶不禁涌出悲伤的泪花,心情也十分的沉痛。

灾难是无法挽回的,但是灾难无情人有情。全世界的人们都会向你们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的人们重建家园尽一份力,奉献一片爱心。今天我们全校师生正为你们捐钱捐物,献出我们真诚的爱心。愿这些钱物能够早日送到灾区最严重的地区,帮助哪些极需帮助的人们。

灾区的小朋友们,我希望你们不要太难过,振作起来,勇敢面对。虽然有些小朋友失去了家园和亲人,但她们还有一个可以依赖的大家庭——亲爱的祖国!祖国和人民时刻都在关心着你们,正为你们早日重建家园、重返校园尽力。

灾区的小朋友们,虽然我们相隔数千里,但我和你们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用我的一片真情抚慰你们哪创伤的心灵吧!快快地行动起来吧!你们哪里现在虽没有了欢声笑语,这只是暂时,我想将来一定会有的。最后祝你们早日平安幸福!

第6篇:灾区儿童范文

一、情系灾区 奉献关爱祝福奥运

中国北京2008国际少年儿童绘画展

该画展以“奉献关爱祝福奥运”为主题,共展出了300多幅中外少儿优秀绘画作品,这些作品是由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丹麦、俄罗斯、匈牙利等66个国家的300多名小画手,围绕祝福北京奥运的主题进行创作的。

同时画展现场还将开展“情系灾区、奉献关爱、祝福奥运”中外少儿共绘祝福长卷、“小小爱心卡心系灾区情”中外少儿爱心祝福、“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为灾区少儿捐赠阳光书架等活动。

主办: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

北京青年联合会

少先队北京市工作委员会

美国国际绘画联合会

承办:北京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服务中心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二、坚强爱和希望――汶川大地震灾区儿童绘画展

为了传递我们对灾区儿童的爱,给灾区孩子一份儿童节特别的祝福,展览将展出灾区孩子们在接受心理辅导治疗时绘制的图画,虽然这些图画简单甚至有些粗糙,但这份直接、纯真和真实,将会带给现场观众一种巨大的精神冲击和视觉冲击。同时通过照片、视频来了解汶川的孩子,让更多关注灾区的人们了解到灾区救助和心理辅导治疗的进展情况。

主办:中国儿童基金会汶川大地震孤儿救助专项基金

三、“废墟上的希望――来自四川灾区儿童的绘画”展

为了能为灾区儿童搭建一个放飞梦想的平台,为了孩子们能尽快回到校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我们奉献一份爱心、一份力量,该展活动现场将设立募捐箱,将募集到的爱心捐款用于支援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儿童的教育事业,同时还将展出来自灾区和北京儿童的近100幅绘画作品。

主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

四、古典与唯美的徜徉――艺术教育活动汇报展

第7篇:灾区儿童范文

最后,引导儿童学习生的教育,不仅要让儿童认识到生与死的关系,了解生命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更要让儿童能够树立起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积极生活的态度。相应地,面对震后灾区儿童的生命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有关死亡的本质及意义、面对死亡和濒死的情绪处理和调适、有关死别及哀悼仪式的意义、有关大众传媒及文化艺术中对死亡的描写、关于地震和天堂等主题的意义、有关生命教育课程的相关知识等。Nagy研究儿童死亡概念时,发现儿童对死亡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无知,死亡乃是他们意识的一部分。

并且,儿童对死亡现象的认知、态度及其应对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们情绪的、心理的和智力的发展。如果儿童无法整合所遇到的死亡现象、无法处理由死亡而带来的悲伤,不仅可能造成他们学习能力的退化,更可能形成他们毕生的情绪困扰和人格障碍。因此,死亡教育对地震灾后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生命教育是震后灾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一环。地震灾后,由于当地文化的禁忌以及成人避讳的影响,儿童关于死亡的概念和态度往往被严重歪曲,因此必须通过生命教育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生命教育作为灾后儿童及青少年心理重建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对儿童及青少年开展哀伤辅导,协助他们度过丧亲危机以及克服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经历因地震带来的死亡事件后,无法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更容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其悲伤与失落时间会比成人更长,并且由于他们缺乏表达情绪的动机和技巧,因此严重影响了他们康复的情况。生命教育能够更好地协助儿童产生觉察并接纳自己的哀伤情绪的能力,并提供适当的情境支持让他们了解自己情绪是正常的,让儿童有能力完成心理复原的过程。另一方面,生命教育有利于改善地震灾区的社会、文化和教育环境,克服当地民众对死亡的忌讳、对地震的猜测以及生命教育的缺乏,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积极的生命观,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震后灾区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原则

震后灾区的儿童和大多数儿童一样对死亡的主题有强烈的兴趣,但除此之外他们还对死亡多了一些恐惧、阴影和悲伤的情绪,加上父母和成人禁止他们谈论死亡,因此他们往往将哀伤情绪压抑内心。从社会工作的人本主义以及优势视角出发,震后灾区儿童的生命教育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儿童为本与避免伤害的原则

死亡及其相关的话题,对当前的社会文化传统而言仍然属于较为忌讳的话题,要充分考虑儿童及其家长的心理准备度,以减少直接谈论死亡对其造成的冲击和伤害。因此,开展震后灾区儿童的生命教育必须遵循儿童为本原则和避免伤害原则。所谓儿童为本原则就是生命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该是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促进儿童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人格,接纳他们的怀疑与质疑;注意儿童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儿童在性别、年龄、家庭背景、创伤经历以及情绪表达方面的不同,并因此而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不论儿童对死亡和失落的反应是什么,都要能理解儿童的遭遇与感受,并要十分小心教育中的用词。所谓避免伤害原则,就是要尽量避免由于教师态度、能力、技术以及方法等问题而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二次伤害”,尽量避免儿童幼小的心灵再次经历那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因此,对那些家庭中有亲友遇难的儿童,应在创伤半年或一年以后的适应和恢复阶段开展生命教育,并且要在开展生命教育之前对他们进行各方面的评估,以决定具体的教育策略。

(二)坦诚开放与团队辅导的原则

相关的研究表明,儿童从三岁开始就起对死亡有概念,三至五岁认为死亡不是最终结果,五至九岁将死亡拟人化为“鬼”或“死亡先生”等,九岁以后将死亡看做肉体生命的停止。但也有研究表明儿童的死亡概念和死亡态度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并且遭受过创伤的儿童具有抑郁和焦虑以及内隐和延迟的特征,不太愿意或者不太明确地表达他们对死亡、失落和哀伤的情绪。因此,震后灾区儿童的生命教育还必须遵循坦诚开放原则和团队辅导原则。所谓坦诚开放原则就是要求我们要真诚地面对儿童,积极主动地提供给儿童接触、谈论死亡的机会,而不是采取自以为是以及欺骗的态度。教育者要配合儿童的认知和情绪发展阶段,要以其能接受的方式温和而坦诚地告知其真相;要坦诚地表现出自己的悲伤,也允许儿童自然地表达出其感受;对儿童的疑惑和质问,要诚实以对,不搪塞敷衍,更不编造不实的谎言代替真实的事件,尤其不要说“死亡只是睡着了、死者是去旅行了、死者是被上帝带走了”之类的话。所谓团队辅导的原则,就是要充分利用儿童团队游戏的方式对灾区儿童开展生命教育,让儿童一起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悼或追思,鼓励儿童与别人讨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感受,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三)多元教学与文化考量的原则

由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形式运思期,他们对死亡的理解也还没有达到成人的科学认知阶段,因此针对儿童的生命教育必须遵循多元教学的原则,并充分考量当地的社会文化脉络。所谓多元教学原则,一方面是指生命教育的课程设计要以儿童为本位,最好先征询儿童及其家长的意见和需要,由儿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然后由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进行安排。课程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丰富性和严密性,丰富性要求课程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就彼此知识与经验相互交流、碰撞,产生多元观点,严密性要求课程议题不要规定一种标准答案,而是要让儿童探索各种可能性,接纳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指生命教育要因应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重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兼容性。

(四)优势视角与能力为本的原则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死亡教育,但其实施的基础是生命的本质,注重的是“从死论生,出死入生”,其最终的归属乃在于珍惜生命。特别是对震后灾区的儿童而言,由于其经历了地震灾害以及亲友死亡的重大创伤以及其认知发展阶段的特征,决定了面向儿童的生命教育必须坚持优势视角原则和能力为本原则。所谓优势视角原则就是要从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看待生和死,要从对死亡知识的学习中领悟出生命的可贵,从对死者的追逝中升华出对生活的热爱。因此,生命教育不能停留在仅仅让儿童去认识死亡的普遍性、不可逆性和非肉体延续性,也不能仅仅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助,而要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解死亡的原因、死者精神的升华和延续性,放在体会生命的顽强和坚毅,让儿童更多的感受到爱的延续以及生命的伟大。所谓能力为本原则,就是要求生命教育从一开始就要坚持对日常生活的关联性和回归性。面对灾后儿童的生命教育内容和形式都要从灾区当地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来,与当地的人文地貌、风土习俗相结合,让儿童能够通过熟悉的环境刺激而获得相关的应对死亡事件以及处理哀伤情绪的经验,并能够将之重复使用到具体情境中,透过觉察和反思达成对生死的了解,最终将学习的经验回归到现实生活中。通过这种“经验——觉察——了解”的过程达到儿童能力感的养成和提升,使儿童认识到自我生命的力量,真正摆脱丧亲的阴霾,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

震后灾区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从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观出发,可以发现震后灾区儿童的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师、教育机构、家长、社区以及政府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提高教师的关怀性伦理和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

Durlak认为死亡教育教师的经验、专业背景、介入技巧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美国死亡教育与谘商协会为保证专业素质和提升专业认可,在1983年就开始推广死亡教育专业人员的证照制度。国内开展震后灾区儿童的生命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特别是灾区家长非常忌讳儿童谈论死亡的话题,因此教师的角色就更显重要。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关于死亡及其相关主题的科学知识、对死亡没有过多的忌讳、并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娴熟的沟通与辅导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在和儿童谈论死亡相关的议题时比较自然和真诚。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的素养:首先,教师应该对灾区儿童生命教育有关怀性的伦理担当,要一方面能够对灾后儿童有更多的尊重、接纳和理解,对他们所经历的创伤事件有深刻的同理心,并将辅导他们成长作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能够对生命教育有所领悟和承担,在教导幼儿看待生死的过程中,不去设定理想的行为和目标,而是根据不同的儿童身心特征以及过往经验采取不同的方法,协助儿童产生自我接纳、自我理解、自我激励的态度,促使他们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成为积极生活的人;其次,教师应该对生死课程有自身修养和恰当态度,不仅要能够反思自己对死亡的感受,并坦诚地表达出来,才能真诚、自然地告诉儿童死亡是什么,也要能够了解并熟悉人生发展阶段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并对与其相关的死亡议题有相当的同理心,才能够接纳和同感不同的儿童境遇;再次,教师还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除了要具备与死亡相关的知识,并了解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一些死亡议题,以及人们对这些死亡事件的认知、态度、风俗、以及应对等,还要具备关于儿童认知、情绪以及行为方面的知识,并熟练掌握适当的教学规律和方法,教导学生科学的知识,增进学生的见闻,澄清学生的疑惑和顾虑,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死观;最后,一个合格的生命教育的教师还必须有专业的教学、沟通以及辅导能力,除了具备教学能力外,娴熟的情绪反应、态度引领、行为影响以及实际操作的技巧和能力是必备的,尤其当儿童陷于过往悲伤事件难以自拔,甚至产生心理创伤的时候,教师具备基本的谘商辅导的能力就十分重要,否则教师就需要进行服务的转介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生命教育的教学方法,要因教学目标、对象以及教材不同而进行调整,并配合多样化的教学媒体设计教学活动。具体来说,除了随机教学法、讲授法、亲身体验法、阅读指导法以及自我教学法之外,教师必须着重掌握活动教学法和欣赏讨论法。

活动教学法是通过角色扮演、戏剧演出、绘画写作等方式引导儿童参与生命教育;欣赏讨论法主要利用团体讨论的方式,透过各种相关的主题影片、幻灯片、音乐、文学作品和实地游览的欣赏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

(二)提升学校对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视,并完善相关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

震后灾区儿童生命教育的最终落实必须依赖于各级学校,主要包括幼儿园和小学。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和态度、配套资源、支持力度以及实施环境,对儿童生命教育都有重要影响。首先,学校要在思想和态度上认识到儿童对死亡一定会形成相关的概念和态度,认识到对儿童遮掩、隐藏、淡化甚至禁止接触死亡议题只能歪曲和误导儿童的认知,导致儿童形成错误的生死观,还要认识到开展生命教育必定会促进儿童走出阴影,珍惜生命。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在生命教育方面的在职训练和职前教育,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生命教育的培训和进修,引导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教学研讨与交流,并将生命教育纳入师资培训课程之中。再次,在国内生命教育尚未取得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学校需要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规划和落实。在课程设计方面可以按照教学需要设置为不同的单元,在课程方面可以采取教导式或者经验式两种形式。其中,教导式课程强调让儿童获得关于死亡的知识与信息,重点在于通过阅读、演讲、和讨论的方式,提升儿童对有关死亡议题的认知、觉察和了解。而经验式课程则更加切合儿童学习的特征,透过个人觉察、角色扮演、游戏、模仿等方式鼓励儿童讨论与分享他们对死亡的感觉和经验,最终希望帮助儿童接纳死亡所引起的失落,并能尝试自己处理死亡所带来的悲伤情绪。最后,学校在落实生命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也担负着重要的角色。在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通过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他学科课程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例如将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健康教育一部分,或者作为课外活动的一种形式来开展;同时,学校需要落实专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可以通过相关专家设计出适合地震灾区的主题式的套装教材,并安排适当的多媒体教室,最终将生命教育落实为教学环节。

(三)协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并积极参与儿童生命教育

国外研究发现:国外儿童的死亡观念和态度主要来自于父母的教诲,家长对儿童期的悲伤、死亡或自杀等相关议题有高度认知,并能以泰然的态度与儿童谈论生死议题并对生命教育持正向的态度。但在国内某些地震灾区,人们对死亡非常忌讳,当附近有人死亡的时候,成人会将家中的儿童“遣送”出去,并且不准儿童谈论死亡,更勿论及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了。因此,在改变儿童的生死观之前,要协助父母改变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首先,学校在面向灾后儿童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可以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教育,通过亲子平行小组、讲座、交流与讨论,协助父母对生死以及生命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和态度。其次,家长应检视自己的生死观,以免因个人偏颇的态度,造成儿童发展上的障碍。因此建议父母参与生死相关话题的讨论与研习,透过彼此的分享讨论,抒发自我的情绪,重塑正确的生死观。再次,儿童愈是对死亡问题不了解愈容易牵强附会,而且可能将死亡的责任往自己身上承揽,让幼小的心灵纠结不清,最终还可能导致生活的障碍。因此,家长应掌握生活中可教育的机会,以“坦诚、接纳、简单”为基础,和儿童正向的沟通,不要推委搪塞。最后,绝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儿童的自杀行为来自模仿,而大众媒体就是儿童获得死亡知识的最大来源。因此家长必须了解、关心儿童此方面的接触经验,要从旁辅导他们并参与其学习成长,尤其要协助儿童选择健康的节目或影片观赏,并通过随机教学增进孩子对生死的认识与了解,认同生命存在的意义,创造积极健康的人生。

(四)营造社区、政府、传媒以及社会共同参与儿童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8篇:灾区儿童范文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如何庆祝六一儿童节》。

但是对于在四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儿童来说,他们却再也过不上这个就在眼前的节日了。还有更多在地震中受伤的儿童,能过上一个快乐的儿童节几乎成了奢望。

也许你一直在期盼今年的这个六一儿童节,期盼趁着这个节日,让家人能给你买辆赛车,买很多零食、衣服,或者带你去旅游,但是此时我们面对着电视里一幕幕生死故事,我们的心灵为之震撼,在他们面前,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抱怨、还有什么放不下、还有什么可以计较。

生在鱼米之乡的我们,不仅每天能吃好穿好,更能安心的读书,这样的生活对于地震灾区的孩子们来说,几乎每天都是儿童节了。因此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懂得感恩。

大地震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活着,应该怎么对待人生,应该怎么爱我们身边每一个人,应该怎样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应该为灾区的人们做些什么。

第9篇:灾区儿童范文

[关键词]美术治疗 灾后儿童心理重建 美术活动

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是全社会十分关注的一项工作,也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灾难儿童心理重建的实质是灾难之后的紧急心理干预的深入,是失去平衡的心理重新回归到现实状态的过程。汶川地震等灾难发生后,重灾区幸存的孩子们受到了严重精神创伤。据哈尔滨医科大学杨艳杰教授对汶川大地震20天后灾区137例学生的心理测评发现: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31.3%。这个数据表明:灾后儿童的心理健康是灾后重建工作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全国人们的支援下,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相对于物质上的损失和肉体上的伤害,灾难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恢复的,因此,灾后儿童心理重建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关专家指出,对这些儿童的心理援助工作可能进行至少到灾后二十年,因此心理援助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美术治疗与心理援助息息相关,是一种应用于灾后儿童心理创伤治疗的有效方法,在长期的灾后儿童心理重建工作中,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关注。

一、 美术治疗的内涵

美术治疗作为一项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是艺术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整合。它是运用美术媒材、美术活动等为主的方式实现情绪表达和康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灾后心理重建中的美术援助工作,重在发挥美术媒材和美术活动的功效,使儿童通过简单的美术材料和愉悦的美术活动突破心理障碍,进行自我表达,从而达到释放情绪、增强自信、治愈心理创伤,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二、美术治疗的方法

(一)、美术治疗的工具、材料与环境的创设

对灾后儿童进行美术治疗,应为孩子们提供所需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如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以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原则。绘画材料的摆放要安全,各种工具材料应有序地放好。教师可先让孩子进行预备活动,如画线、涂色、探讨材料的物理性质等;在孩子熟悉、了解了绘画材料后,即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创作。美术援助工作中的美术治疗所需环境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是心理治疗的首要工作。灾后儿童进行美术活动的教室应有一种温暖的氛围,必须保持安静、清爽且不受外界干扰,其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摆放、课堂桌椅的安排等都应体现平等和民主,并有自主活动的空间。

(二)、美术治疗的诊断与治疗功效

美术作品多从创作者的潜意识流露出来,通过分析儿童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大小、方位、色彩等艺术语言,将揭示灾后儿童的心理创伤的表现和症状,得到一些重要的发现,进而对其进行具体的心理辅导,达到实效。在实践中美术创作过程本身可以说是一种治疗的过程,因为当灾后儿童专注并享受于美术创作活动时,通过运用美术媒材宣泄心中负面情绪、表达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他们的肌体会逐渐放松,情绪会慢慢缓解,身心两方面都会发生潜在的变化,得到好的调整。实践证明,其治愈心理创伤的效果已经在灾后儿童的美术教学中有所显现。

三、美术治疗中的美术活动内容研究

(一)开展与心理健康测试相关的美术活动。

自由、放松的美术创作活动,如绘画、手工制作等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健康的测试工具,从作品的题材、主题、形象、色彩等方面能形象化地反映出学生的不同心态,为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依据。

目前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儿童绘画测验有画树测验、画人测验、房—树—人测试等。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在灾后的汶川、北川等地的小学先后开展了这些绘画测验,用以评估灾后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分析儿童的绘画时要从两方面进行:首先,要从整体上考察,儿童绘画给人的整体感受很重要,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愉悦程度。用笔简洁流畅,反映出儿童思维很流畅;反复刻画的线条或是形态异常的线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心理能量状况和心理能量的点,应引起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在地震发生那年的灾后援助中,我们发现儿童画面的整体上缺乏色彩,很多孩子选择黑色、蓝色、白色,投射出他们心中的恐惧、焦虑和迷茫等。而在之后的三年中,在我们的追踪考察中发现,这些孩子画面的颜色多了起来,有很多绿的树、白的云,很多画开始出现大量的橙色,表示安全感、舒适的颜色的出现了,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的一些心理自我康复情况。学校的老师与心理测评专家一起,对孩子们采取了一些心理援助措施,及时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在跟踪考察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变化:画面上有一些新建的房屋,房屋的瓦片画得较细致,也有颜色。在儿童的心中,有瓦片的地方就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就是具有安全感的地方,此时绘画中的细节投射出孩子们对家庭、学校的感受,反映出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在灾后儿童心理重建工作中,开展以创作为主导的美术活动。

遵循美术治疗的原则,在美术活动中鼓励学生运用绘画、手工制作、拼贴、泥塑等多种表现手法创作美术作品,结合学校课程开展“我的家园”、“我的学校”等美术创作,让灾后儿童对美好事物产生憧憬,帮助他们早日治愈心理的创伤。

在美术考察中我们发现,很多灾后儿童体现出了对房屋、建筑的关注。他们所绘出的房屋主要分为几类:地震前的学校和家园、地震后的帐篷和板房校舍、灾后重建的家园和学校、理想中的家园和学校。一个羌族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重建”了过去的羌族院子。他用泡沫箱子做成了地面和围墙,用纸质材料制作了羌族特色屋顶,在大门上写有“尔玛羌寨”字样,还悬挂着羊头图腾。在“重建家园”的创作中,孩子是全身心投入的,心情是愉悦的,表明儿童更注重现时的感受,感知此时此刻的幸福和存在。他们能够理解现在的情况是暂时的,对未来抱有着美好的希望和梦想。在此教师遵循美术治疗的原则,设计了多样化的美术活动。美术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健康,许多灾后儿童通过绘画等活动释放情绪、增强自信、体验到快乐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憧憬,获得了身心的康复。

四、结语

美术治疗通过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情感和冲突呈现出来,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得到缓解和满足,达到了诊断与治疗的效果。实践证明,美术治疗对灾后儿童心理的重建有重要的意义,它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心理健康,使儿童快乐地成长。我们应在长期、耐心的工作中,发挥美术的诊断和治疗功效,帮助灾后的儿童在乐观地学习和生活中,实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杨艳杰,乔正学等.地震灾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8,24(12) :1512-1515.

[2]时勘.灾难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 2010.

[3]David Edwards.美术治疗 [M].缪青 巩丽群 柳岚心,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