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话韩寒范文

对话韩寒精选(九篇)

第1篇:对话韩寒范文

2006年之前,

韩寒在媒体上是个“边缘人”

很难确定韩寒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和媒体互动的,但可以确定的是,2006年之前的韩寒在媒体上绝对是个“边缘人”。

2001年到2006年这5年之间,韩寒最夺目的媒体印象还是他的登场。带着叛逆、才华、不服从甚至有些不合作的态度,韩寒因央视《对话》栏目被全国多数观众所熟知。这也是媒体和他的粉丝,在追述“领袖韩寒”、“公民韩寒”诞生之路必须提及的光荣历史。

不过这5年间,韩寒也被不少“行业媒体”关注。比如2002年04期《当代学生》刊登了《飞驰的韩寒》为标题的文章,同年第六期的《中学语文教学》发表了《毁誉韩寒》的报道。不难看出,此时的韩寒还是以一个中学生的身份出现。尽管他早已退学,但是按照惯例,他应该也只能是个中学生。

2002年9月,韩寒终于成为“大学生”了。在一本叫《大学时代》杂志刊登的名为《九月阵雨》的文章中,韩寒与另一位高中辍学的“叛逆少女”春树一起登版。在这篇文章的配图中,韩寒留着惯有的长发,戴着墨镜,用水杯喝水时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远方,像极了港片中帅气有型的周润发。他依然是那副叛逆、耍帅的模样。甚至直到2004年,《时代周刊》亚洲版还是以《新激进分子》为题,将韩寒与美国“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

转变出现在2005年,作为一名职业赛车手,韩寒开始取得不俗战绩。这一年《新京报》先后以《赛车要冷静,写作要热情》、《2005年我一本书都没看过》为标题,报道了80后代表作家力争赛车冠军。这家有南方报业血统的媒体首次抛去“叛逆”、“辍学”等标签,来正面接受韩寒的努力。虽然对韩寒“作家”和“赛车手”的双重身份进行了肯定,但是文中依然可以看到韩寒年少轻狂的一面。“2005年我一本书都没看过”是他常用的句式,这种绝对逻辑,成为日后他备受质疑的“阿喀琉斯之踵”。

2001年~2005年是韩寒在北京漂泊的四年,也几乎是韩寒成长历程中的最低谷,有一阵子他几乎已经从公众视野里消失。有一次朋友蔡崇达去见韩寒,韩寒在电话要他带去一个汉堡,见面后韩寒一直一边吃汉堡一边写博客。“我问他能不能先吃再写,他还是轻轻松松地说俏皮话:‘读者嗷嗷待哺,都在等待我的乳汁’。”“他如果不坚持写,有一天世界就彻底把他忘了,但是实际上那天他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2006年前,韩寒虽然上过不少媒体,但还是没有出现在主流话语中,他的所谓叛逆、赛车手、作家等身份还属私人领域,其彰显的也只是个体努力。但这一切都被博客改变。

从2006年至今,韩寒一次又一次搅动社会舆论,成为“青年领袖”、“公共知识分子”甚至《时代》百大年度人物,但是上海的媒体几乎对他消声了。不管是解放报系、文汇新民报系还是SMG,作为韩寒的家乡媒体,他们本占据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却始终没有好好关注过这个年轻人。这也在客观上给身处南中国的南方报系提供了绝佳机会。

2006~2007年

网络英雄韩寒的诞生

至今也没有人知道,韩寒为何突然喜欢上了写博客。但这已不重要,因为韩寒似乎找到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对话方式。

2006年2月24日,白烨在他的个人博客上贴出《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直陈韩寒的作品“越来越和文学没有关系”,并对“80后”提出了批评:“‘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

3月2日,韩寒做出回应,在博客上贴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认为“每个写博客的人,都算进入了文坛”。文中一句话迅速在网上流行:“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最后也都是花圈。”

3月4日中午,白烨贴出《我的声明:回应韩寒》,他表示,“可以不喜欢我的文章,但不可以用粗暴又粗鄙的字眼骂人。”

仅仅两个小时后,请注意这个时间,韩寒完成了看白烨博文到构思文章再到写作、发表的全过程。

三天后,白烨发表声明,宣布将关闭博客。但这一场论战并没有结束,反而越卷越深,舆论漩涡越搅越大。此后的一个月,韩东、解玺璋、陆天明、石康、高晓松等数十位名人卷入骂战。

2006年4月7日,《南方周末》文化版以整版的形式发表了题为《韩寒白烨笔战始末:起于网络,无疾而终》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张英、夏榆分别在上海和北京采访了骂战当事人韩寒、白烨。这也是韩寒首次如此大篇幅地登上当时中国最具舆论影响力的报纸。

有意思的是,文章首次提及韩寒对此次骂战媒体报道的认识。“网络是相对公平的媒体,我们可以见识各种声音、很好的文笔,他们也基本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我没接受什么电视的采访。报纸的有一些,北京的、四川的、南方的,都比较公正客观。相反,上海的媒体非常傻,全是一些评论员在那里叫嚣还网络一片优美蓝天啊,小孩子不要说脏话啊,对事情的认识完全不够……上海的某些媒体太监做惯了,看见男人反而不认识了。”

第2篇:对话韩寒范文

韩寒诉诸司法,这在一个宣示要建设“法治”的社会里,无疑是值得认可和鼓励的。该案能否成为一个路标式判决,可拭目以待。

在长达十多天的网络“口水战”之后,韩寒与方舟子的“斗嘴”开始迈向“斗法”。韩寒经纪人昨日博文称,韩寒将以1000页的手稿资料作为证据,正式方舟子。方表示“欢迎”,但同时又声明,“和以前我被的十余讼一样,法院的判决结果不论是否对我有利,我不认为会影响到我的分析结论是否成立”。

就双方争论的焦点——韩寒有无请人这件“公案”上,无论是“斗嘴”还是“斗法”,都得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只不过,“斗法”的边界相对狭窄,根据目前的信息,韩寒要打的是一宗名誉侵权损害赔偿官司。那么法庭要审理的主体内容,也就是韩寒的名誉有无因方舟子的网络言论受到损害,依法是否应予赔偿。

韩寒当然享有名誉权,侵权赔偿之讼在中国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之规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换言之,上述侵权责任四要件缺一不可。从韩寒方来看,提供韩寒名誉受损的证据不难,但证明方舟子发表批韩的网络言论属“违法行为”,以及方舟子发表相关言论的主观意识“有过错”却殊为不易。韩寒的1000页手稿资料,当然可以作为“呈堂”的证据。只不过,这些证据还无法证明方舟子有“主观过错”。不排除韩寒方面已有“后招”,不到庭审结束,谁也不敢断言双方当事人究竟握有多少核心证据。

法律为名誉侵权责任的成立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这是保护言论自由的需要。公众(包括方舟子在内)有权对公众人物(如韩寒)进行批评与质疑。当然,这种批评与质疑也不能超过“合理怀疑”的界限。带有主观恶意的侮辱和诽谤并不受法律保护。方舟子对韩寒的批评是否超越了合理的界限,其言论是否已构成侵权,还有待双方用证据来说话。

韩寒诉诸司法,这在一个宣示要建设“法治”的社会里,无疑是值得认可和鼓励的。方舟子一方面表明尊重韩寒的,另一方面却声言自己不会出席庭审,且不管法院怎么判都会坚持自己的分析,这种声明显属多余。其中透露出的武断和绝对,令人惊讶,这是否算是对司法裁判的一种“不信任”,甚至是藐视法庭?

在泥沙俱下的中国网络言论环境中,“韩寒诉方是民案”(“方是民”是方舟子的本名。编者注。)能否成为一个路标式判决,可拭目以待。

(选自《新京报》)

【素材积累与运用】

第3篇:对话韩寒范文

可能在部分网友眼中,“中国”并非“世界”的一部分,或者,全球影响力人物只应由政治家与经济精英入选。如此,某些网民心中对《时代》的权威感才能落实。

实际上,韩寒有没有全球影响力,已经不成为“问题”。前不久,张鸣先生在深圳讲演时曾经提出,“现在的中国大学教授加起来对公众的影响力,赶不上一个韩寒”。这话自然有些情绪色彩,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真相一种。也许,在今天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韩寒的影响力究竟从何而来?

很自然,会有一种说法,韩寒没有什么了不起,他说的不过是“常识”,他拥有的不过是俊朗的外表和同样俊朗的文字表达,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影响力”,是传媒界“炒作”的某种成果:新概念作文让韩寒一夜成名,新浪网让韩寒成了名博,再一步步获得“世界主流媒体”的认可……

微博上面流传有一段十年前的视频,那是韩寒当年参加央视的节目,与“专家学者”以及某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进行对话。看了当年那个节目,我们不难发现韩寒影响力的真正来源――韩寒领先于他的时代,正是因为他早就立足常识。另一方面,通过那段对话我们也不难感觉到,在今天的中国,常识是多么稀缺可贵,在现实中要获得常识,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当然,韩寒的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多元时代造就的。不过,这种“造就”是以某种奇妙的方式完成的:当社会造就大批缺乏常识、心灵扭曲的人们,却又依稀让这些人看到真实世界的时候,一个站立的、健康的、生机勃勃的韩寒就拥有了影响力。这样看来,韩寒的影响力,不是什么媒体给他的,更重要的是他个人奋斗与粉丝之间双向选择的结果,是一种“共谋”的产物。

(选自《新京报》)

第4篇:对话韩寒范文

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是通过诋毁对方的技能、才智、品格或人格,来否定对方论题。这属于直接人身攻击,也叫因人废言。例如:公共汽车上,大家正排着队按先后顺序有秩序地上车,忽然,一个抹着口红、衣着入时的女青年要插队。一个衣着朴素的农民拉了她一下,并说:“请你到后面去排队!”女青年回头一看,满脸怒气地说:“拉什么!乡巴佬,你也有资格来坐汽车?”

现在,我们再回到方寒之战,方舟子说韩寒写的文章有之嫌。而韩寒在反驳方舟子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犯了人身攻击的逻辑错误。他上来就说方舟子秃头,他的支持者麦田的老婆偷人,没有活力等等。但是问题在于,纵然这些叙述全都为真,方舟子说“韩寒被”仍然有可能是正确的。当然,方舟子一方也有类似的错误。比如(这不是方舟子的言论)有人说,一个赛车界的天才不可能也是文学天才。这是利用韩寒人生的其他成就来抹杀其文学成就的可能性,同样是一种针对人而不是针对结论的攻击。一个人完全有可能既是赛车天才同时又是文学天才,正如波罗丁既是化学家又是音乐家,圣艾克絮佩里既是优秀的飞行员也是优秀的文学家,罗素既是数学家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对于天才来说,在两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内取得成功绝不是不可能的。所以,方寒双方在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反驳别人的过程中,有时对人不对事,进行人身攻击,并没有达到各自想要的结果,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被动。

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是指在论证中,论题的真实性是从论据的真实性中推出的,是依赖于论据来论证的:例如,鲁迅先生的《论辩的灵魂》,是专门揭露某反动派的诡辩方式的。在这篇文章中引了反动派一段话:“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可以看出,这一段话中用“你是卖国贼”来论证“我的话是不错的”,反过来又用“我的话是不错的”来论证“你是卖国贼”,即本来是作为论据的“你是卖国贼”的真实性,又反过来依赖于它的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鲁迅所介绍的这种诡辩方式,正是“循环论证”。那么,在方寒二人的论战中,是怎样体现循环论证的呢?

“一个天才可以取得多个领域内的成功”并不是说,韩寒就一定能够取得这些成功,因为这只能建立在“韩寒是天才”这一判断的基础之上,而这恰恰是方舟子试图否定的东西(如果韩寒的文字的确是他自己写的,那他无疑是一个天才)。既然如此,“韩寒是天才”就不是一个前提,而是一个需要证明的结论,那些试图通过“韩寒是天才”来证明他完全可以写出那些文字的论证,实际上是一个更富于技术含量的循环论证。

转移论题

转移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例如,母亲问儿子:“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儿子回答:“妈妈,你的衣服洗完了吗?”儿子的回答转移了论题,因为针对母亲的问题儿子必须先做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才能提问,否则就达不到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效果。

在方寒事件中,我们也能看到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方舟子质疑韩寒的文章一出,网友们很快开始微博上散布过去10年里方舟子的各种劣迹,如方舟子的老婆论文抄袭,某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声称方舟子的文章存在抄袭,等等。这些争论,有些没有定论,有些无从判断,但是问题在于,方舟子的老婆是否抄袭,与韩寒是否被人没有关系。换言之,就算方舟子老婆抄了七千万字的文章,如果韩寒被了,那就是被了。大家这么做,很明显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所以,在这一回合的口水战中,这些人是不能够成功地为韩寒辩护的。

第5篇:对话韩寒范文

2012年的开年巨献,就是韩寒PK方舟子。从麦田开始诘问韩寒是人造品之后,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当韩寒高调悬赏2000万征集“伪证”,“职业打假人”方舟子拍马杀到阵前。双方阵容各出奇招,主帅、大将、校尉、小卒都纷纷出场,缠斗、鏖战不休,神一般的逻辑,猪一样的队友,引发无限口水,而事实与真相则更是如镜花水月。看客们有的扔下喝彩,有的扬长而去,有人躺着也中枪。总而言之,韩寒其文有可疑之处,但目前查无实据。韩方大战,战局复杂,是当下中国的一面照妖镜。

韩寒写着博客开着车,被麦田、方舟子、张放、彭晓芸、不加V(木子美)等人揪着不放,以所谓的常识、逻辑和概率来喊出高亢的声音―“看啊!这个人被!”文章有猫腻、以至于文章不属于自己,是对作者最大的质疑、冒犯,直至取消存在于圈子的资格。而在方阵营看来,韩寒是惯犯、是虚伪的矫名者,他们的责任就在于证明这一“发现”、指认这一“事实”、控诉韩寒并取走韩寒和范冰冰的4000万。而韩寒则穷尽几乎所有的方法,来试图撇清这一严重的信任危机,韩寒晒手稿并方舟子,韩仁均、路金波、李其纲、马日拉等等各以不同的表现来“确认”韩寒的文章是属于韩寒。整个事情,也许起源于“韩三篇”,最终将左中右立场不同的绝大多数名人都席卷其中,多数人有表态。范冰冰、姚晨、徐静蕾、石康、宁财神等名人们主动被动地参与混战,媒体和看客推波助澜,最终联合营造出巨大且荒诞的公共事件。

韩方大战无穷尽

权利边界有限度

这场混战起源于麦田的文章,《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他认为差生韩寒有,其人生经历、文史知识不可能不是“人造”,从韩寒借以成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到韩寒之父韩仁均、好友和书商路金波都有嫌疑,甚至韩寒有团队在操作,再到作为职业赛车手没有时间写作,将批判的矛头刺向偶像级80后韩寒,一时间舆论滔滔。韩寒迅速做出回应,称所有的文章都是其亲力亲为,并许以2000万悬赏,如果有人能证明,这笔巨额资金将属于其所有,范冰冰于第一时间加磅支持韩寒。

韩寒在反击和抗争过程中,有负气,对于方舟子的人身特征进行了揶揄,这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方舟子的反弹和力度。彭晓芸、张放、不加V等人也加入了批判韩寒的阵容,在他们的“叙述”、“推演”、“论断”中,韩寒参加《萌芽》杂志社的初赛、复赛的文章、环节,处处都是罪证,韩仁均处心积虑地与“好友”李其纲联合操作,为韩寒打造出知名度的第一桶金。《求医》、《书店》、《杯中窥人》、《三重门》、《儿子韩寒》等被彻底的“文本细读”,并以“逻辑”、“概率”、“常识”的名义进行审判和裁决,深文周纳有如乾隆时期的文字狱。

到目前,方阵营的人都没能出示铁证。方舟子等人采取的文本分析,很明显并不合格,阴谋论并不能代替证据。也许韩寒有人,但是方舟子等人的论据、论证都有严重的瑕疵。韩寒文中的疑点,都并非的充分必要条件,怀疑论者采用了演绎系统的“无穷回归”大法,你韩寒怎么能自证“那些文章就是你写的呢”?

于是韩寒在过往的文字、访谈都被一再爬梳,“自相矛盾之处”并摊开。李其纲严正声明、韩仁均开微博、路金波帮倒忙、韩寒同学出面说话等等,韩寒发表一系列文章为自己辩解,并一怒之下公布千页手稿、家书、病历,但方阵营继续质疑手稿的整洁程度。有人强烈建议对韩寒进行现场考试,甚至彭晓芸提议对韩寒进行测谎,这是很荒谬的、恶意的。

在迅速成名之后,韩寒成为畅销书作者、成功的职业赛车手、所谓的青年领袖和公民代表,在博客上对社会热点一再发表意见,同时也是在访问、对谈中不善言辞或者说是顾左右而言他的典型,这些都构成了方阵营认定的原罪。对此,韩寒确实有些恼羞成怒,韩阵营也犯了一些错,一再跟着方阵营的节奏,也还有明确的人身攻击。

当然,即便如此,我们也并没有能力来证明或证伪韩寒“就是”那些文章和书籍的真实作者。方阵营当然可以怀疑韩寒,但是目前的打法,并不足以支持他们的观点。在他们的解释中,韩寒作为“公众人物”必须要接受无穷尽的诘问,韩寒似乎没有权利保障自己的名誉。于是,这又引发公民名誉的边界问题。萧翰、彭晓芸、崔卫平等人隔空喊话。中国目前并没有法律意义上对于“公众人物”的定义,但社会上显然有“公众人物”的存在,基本上参与讨论者,无论是哪一方,即使是骑墙派,也认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名誉权应该和普通大众有所不同,关键在于边界,是否韩寒作为公众人物,就应该遭受如此的烧烤呢?言论自由是有边界的,虽然未必那么清晰到毫米,但相信误差不会有当前呈现出来的那么巨大。

因为种种原因,韩寒在准备材料之后,正式方舟子,索赔10万,上海地方法院表示已经接受材料。双方立场势同水火,基本无调解的可能性,而方舟子早公开表示即便败诉也不道歉,网络才是他的主战场。

艺文界同仇敌忾

方舟子后院起火

在韩寒被围攻之时,影视圈内的名人,整体而言,对于韩寒是支持的,纷纷表示方阵营的质疑方式有问题。写作和演艺,都属于创造性劳动,有着相对的共同点。表演极难有代替,而写作就无法自证。

毫无疑问,韩寒和影视圈、文学界的关系要比方舟子好太多。在韩寒陷入被质疑之时,范冰冰发微博“并愿加磅二千万,共襄盛举!”而姚晨在微博上说:“服了,从年前吵到年尾,吵得乐此不疲。换作是我,真没这耐心,早走法律程序,自证清白。法律上叫啥来着?好像是诽谤罪。”当然,毫无疑问,这句话被方舟子咬住反击。姚晨的回应则是:“他正待在坑里呢,坑在他心里。”

作家慕容雪村说道:“有一种质疑无法自证:你怎么证明文章是你写的?这个真没办法,即使拿出手稿,也可以说是抄的。所以法律强调‘谁主张,谁举证’。你认为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那好,请出示证物证言,并请证人上堂。这些一概没有,只说一堆疑点,这事就像在没有亲子鉴定的时代,怀疑某人孩子不是亲生的,总是有失厚道。”宁财神、沈浩波、石康、石述思等文艺名人的多次公开力挺,从比例上讲,绝大多数艺文界名人站在韩寒一边,当然真理、事实并非一定站在多数和少数一边,好斗的方舟子则毫不畏惧:“反正我这个坑会挖得足够大,欢迎大家列举现在还在力挺韩寒的名人名网名单,等这出连续剧结束了,我会在演职员名单中鸣谢这些不请自来的配角。”

当有人要求方舟子自证文章属于自己的时候,方舟子的一句回答,充分暴露了其逻辑的双重标准:“我要是能证明我的书和论文是我写的,韩寒是不是就承认他的作品是别人写的?”即使用了反问句,这句话也很搞笑。方舟子抄袭与否,与韩寒是否有人,是两码事。

过去几年,肖传国(昏教授)、亦明、孙海峰等人质疑方舟子的论文抄袭,有中美学者背书,也有法院判决,但是方舟子就是不承认,并诡辩说“科普文章可以不注明出处”,在有关其妻刘(供职新华社、中科院“硕士”)论文涉嫌抄袭之时,直接说中国绝大多数硕士论文都是抄袭,并《法制晚报》。近日,出版人易天高调杀入阵中,并掀起对方舟子论文、中药和言行举止的再调查、整理和分析,并有数十篇方舟子文章与原文的对照,方舟子的抄袭事实清楚,当然方舟子即便抄袭,也和韩寒是否有人是两码事。

海岩再度遭质疑

定义又讨论

在韩方会战如火如荼之时,又开辟新战场,但是由于编剧圈、群的特殊属性,这个战场显然静悄悄。编剧田博在微博评论韩寒“风波”时,自曝曾为海岩创作电视剧《五星大饭店》的剧本,并公布了海岩修改其剧本的照片。

第6篇:对话韩寒范文

《时代》:他是27岁的畅销作家

据了解,美国《时代》周刊每年共评选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按照“领导人与革命家”、“创业者与企业家”、“科学家与思想家”、“英雄与偶像”以及“艺术家与娱乐界人士”五大项目,选出当年全球在各行各业引领风潮的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4月3日,《时代》周刊公布了今年入围的200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的候选人名单,当天起在网上接受在线投票。在今年的候选人名单中,美国总统奥巴马等政坛人物上榜;企业家方面,比尔・盖茨和受“召回门”困扰的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的名字也出现在名单中;娱乐名人方面,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选秀之父”西蒙・考威尔等成为候选人。

对于韩寒的入围,《时代》周刊方面公布的官方理由是“这位27岁的年轻作家在出版以自己的中学辍学经历为背景的第一本小说后一炮而红,成为中国最畅销的作家之一”。

韩寒:我只是一介书生

4月7日,韩寒在其博客中对此作出回应。“我经常自问自己,我为这个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我经常非常地惭愧,我只是一介书生,也许我的文章让人解气,但除此以外又有什么呢,那虚无缥缈的影响力?”他说, “我非常感叹和惋惜,为什么别人有这样的新闻媒体,当《时代》周刊弄一个人物榜的评选的时候,能够让全世界其他的国家都起波澜。”

出版人:实至名归

韩寒的出版人路金波认为,韩寒入围是实至名归。路金波表示,韩寒是个仗义执言的年轻人,心系民生,时刻关注现实,他的这样一种情状很难在“80后”作家中找到,他与任何他人组织无关。

很自然,会有一种说法。韩寒说的不过是“常识”,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影响力”,是传媒界“炒作”的某种成果:“新概念”作文让韩寒一夜成名,网络让韩寒成了名博,再一步步获得“世界主流媒体”的认可……

网上流传一段10年前的视频,那是韩寒当年参加央视《对话》节目,与“专家学者”以及“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黄思路进行对话。分析指出,从当年那个节目中,不难发现韩寒影响力的真正来源――他早就立足常识。当社会造就大批缺乏常识、心灵扭曲的人们,却又依稀让这些人看到真实世界的时候,在现实中要获得常识,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网友:顶上前十!

韩寒登上《时代》“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候选榜单被曝光后,连日来引起网友们的关注。

截至4月7日22:30,候选人榜单上领跑的是Lady Gaga,韩寒以近2万张票位列第12位。

第7篇:对话韩寒范文

在这个跨年里,最忙的人估计非韩寒莫属。麦田的一条质疑微博,引爆了这场关于“人造”的真相之争。韩寒高调悬赏2000万寻找麦田口中的“人”,范冰冰也通过官方微博追加2000万的消息来“凑热闹”。就在网络上风生水起的时候,麦田见形势不对,立刻公开道歉,撤出战场。本以为风波就此平息,不料“打假卫士”方舟子加入,却再一次“一石激起千层浪”,终于使这场本来只有几个水泡冒出的事件彻底翻滚沸腾了起来,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麦田撤出,于是“只留方舟子在车上”。方舟子不依不饶,一个人也要把“打假”进行到底,放出话来要打破“韩寒神话”,继续分析韩寒文章,不断发出质疑。而韩寒毫不回避,开始犀利反驳,针锋相对,直至最后将此事引上了法律程序,诉讼了方舟子。

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这种事情的发生简直是再平常不过,起初是由个别人抱着娱乐的心态挑起的,然而却在“你来我往“中被各方引到了严肃的领域。涉及到名誉问题,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笔仗、质疑,最后上升成民事诉讼。

这个时代,需要质疑的声音。麦田的质疑是合情合理的,每个公民都有质疑权,但质疑的底线是什么?质疑与诬陷的分界线是什么?很多人不太明白。质疑就是保持怀疑的态度去猜测某件事的真假,而诬陷就是一口咬定某种猜测的事实,却拿不出证据。从笔仗的后期可以看出,诬陷的成分越来越多,韩寒则被推到了无法自证的境地。曾经鲁迅与梁实秋的笔仗也未打到法律程序,有人说韩寒心胸狭窄,但此事确实侵犯了韩寒的某些权利,方舟子的各种攻击的态度俨然超出了质疑范围,显露出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韩寒说其“公报私仇”也不足为过。如何维护作家这个特殊行业的著作权?从韩寒的博文中可以看出一种无奈感:“‘无法自证’是作家的一个死穴,无论谁抓住这个死穴,紧咬不放,或许也只能靠法律来裁决真相了。”但事实又摆出来了,今后若是这种现象再次发生,无论是“阴谋论”,还是“造假说”,作家应该怎样自证呢?难道每次质疑发生都要通过法律来解决么?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维护作家这个行业基本权利的保障。

“方韩之争”目前随着韩寒收笔,转入法律程序,渐渐落下帷幕。方舟子表示将继续研究到底,不理会法律判决如何,一定要打破“韩寒神话”。无论双方抱着什么目的去争辩,我们始终相信,真相只有一个。但真相不是质疑出来的,我们期待真相,更期待在阳光下寻出真相的方式。光明磊落远比真相重要,我们更希望,真相就是光明磊落。

第8篇:对话韩寒范文

然面,我对韩寒的具本做法持否定态度。

韩寒说:“现在理科对我已完全没有意义。”“全面发展只能导致全面平庸。”“现在的学生是穿着棉袄洗澡。”本人在此倒很有兴趣对这几句“名言”批驳一番。

韩寒所谓的“穿着棉袄洗澡”的意思,本人揣测是说全部课程一骨脑儿学了会使各方面不能兼顾周全,反而负担太重,结果一事无成,导致全面“平庸”。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我们所学的有的是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前就已经被发现和进行研究了的。换句话说,它们是现代科学体系中的最基础的学科知识。所谓最基础,就像造房子,样,自然是越扎实越牢固越庞大越好,这样才能使房子告得又高又结实。现在我们学基础学科,并不是为了取得什么巨大科技成果--事实上仅有基础也不可能有所建树--自然也就无所谓“全面平庸”了--而是为了有了扎实的基础而建造高入云天的知识大楼。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那才是真正的平庸。

韩寒说:“理科对我已完全没有意义。”可是,文理是不分家的。没有理科对各种现象的透彻分析,没有理科对逻辑思维的系统培养,想必文科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很可惜,韩寒不仅放弃了理科,还放弃了文科,包括他的最爱--语文。听说他退了学,准备靠著书为生,游历山河。对此,我除了祝福已无话可说。然而他究竟能否那样生活,我有理由表示怀疑。

第9篇:对话韩寒范文

一家一经,同在屋檐下也有烦恼

少女时代的柏寒就痴迷文艺表演,1972年她考入北京市供电局宣传队,1978年又考入中央实验话剧院。

进入演艺圈之后,柏寒经历了两次不幸的婚姻,第一次由于夫妻双方性格差异太大而结束,第二次婚姻开始不久,丈夫就因病去世了。两次婚姻对柏寒的打击很大,但她更担心儿子韩青,总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于是极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韩青长大后顺利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品学兼优,毕业后,在《剑出江南》《奇妙女孩》《便衣警察》等电视剧中出演多个角色,柏寒为此感到很欣慰。

2006年5月,26岁的韩青突然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柏寒:“妈妈,我处了一个对象,她是护士,名字叫杜菲菲。”柏寒说:“没问题,只要你看上的姑娘,妈妈会无条件地同意。”

这一年年底,韩青和杜菲菲幸福地举行了婚礼。婚后,孝顺的韩青担心妈妈寂寞,还是和妈妈住在一起。

一开始,一家三口还相安无事,几个月后,柏寒便发现了许多问题。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韩青和杜菲菲都很喜欢上网玩游戏,每天深夜十二点以后还在网上玩得不亦乐乎,要到凌晨两三点才上床休息。时间一长,柏寒有点儿受不了他们这种不规律的作息习惯。

一天早上,柏寒榨好了新鲜的豆浆,买来了热气腾腾的烧饼和油条,想等儿子儿媳起床后一起吃早餐,可是等了大半天,他们仍在蒙头大睡。9点钟时,柏寒终于忍不住大力拍起他们的房门,直到把两人吵醒。

小两口揉着惺忪的睡眼,边打哈欠边有气无力地坐到餐桌前吃东西,柏寒念叨起来:“电脑游戏只是一种乐趣,但如果因此影响了睡眠质量和健康,还算得上什么乐趣呢?”小夫妻一声不吭地闷头吃饭,不时偷偷地相视而笑,根本没把她的话放在心里。

有一次,杜菲菲买了几件性感的高档内衣,柏寒拿在手里左瞧右看,不解地说:“菲菲,这样的内衣能穿吗?再说,这玩意儿穿在身上别人也看不见,买那么贵的值吗?不如买些便宜的。”

杜菲菲笑着调侃说:“妈,夫妻间是要讲一点情趣的,您说这玩意儿穿在身上别人看不见,我也没想让别人看呀。再说了,东西贵有贵的道理,穿在身上就是舒服、好看。”

后来,杜菲菲把这件事告诉了韩青,韩青大大咧咧地说:“既然这样,再买这类衣服时别让妈妈看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从那以后,杜菲菲再买回性感的衣物,就藏在床头柜里,不想让柏寒发现。

可是,家里的空间只有那么大,时间一长,柏寒还是发现了媳妇“阳奉阴违”的做法,心里感到很不舒服。

2007年初,柏寒参加30集电视连续剧《梦回春谷》的拍摄,为了专心演出,她很少回家。

4月底的一天傍晚,柏寒疲惫地回到家里,刚开门就看到杜菲菲躺在沙发上嗑着瓜子看电视,还不停地使唤韩青,而韩青也很听话地在客厅厨房跑进跑出,忙着烧制老婆爱吃的糖醋排骨和地三鲜。

柏寒这下不高兴了,脸色很不好看地对菲菲说:“菲菲,韩青是个专职演员,工作时没日没夜的,回到家应该让他好好休息,而且怎么让一个男人干这些?”杜菲菲随口回道:“妈妈,昨天晚上我在医院里加班,一整夜没睡觉,也很累的。再说了,当演员的辛苦,其他人就不辛苦了?男人下厨房,我没觉得是件丢脸的事情啊!”

一听这话,柏寒顿时觉得有些气短。她放下手上的东西,气呼呼地回到自己的房间,也不吃饭。杜菲菲也不痛快地关掉电视,倒在沙发上闷头不语。最后,苦了韩青两头说好话……

打开心门,别样母女情重新回归

2008年6月的一天,韩青看中了北京昌平区的一处新楼盘,和家人商量想把房子买下来,可他和菲菲的存款并不多,柏寒爽快地说:“放心,妈妈会帮忙的,不行的话,我就把现在这套旧房子卖了,这样一来,大家就都有新房子住了。”

性情率真的杜菲菲诧异地问道:“到时候,我们还要一起住吗?”

“那当然了,我就韩青这么一个儿子,肯定要住在一起的。”话一出口,柏寒顿时觉得周围的气氛变得有些紧张……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套房子没买成,柏寒反而被婆媳关系弄得很徨惑和苦闷。她把烦恼告诉了中央实验话剧院的韩影老师,韩影老师替她分析道:“婆媳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心态问题,如果婆婆能把握好度,掌握好平衡,婆媳之间自然会其乐融融。”柏寒听后很受启发,她意识到儿媳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要想关系融洽,相处时必须得有点儿“小客气”,这样,婆媳之间才能长久和睦。

于是,她给自己定了两条原则:第一,不能按自己的习惯去要求别人;第二,媳妇毕竟是人家的孩子,不可以像对韩青那样随便说话。

柏寒特别爱干净,而杜菲菲对整理家务很不在行。一次,柏寒出差回家,发现儿子儿媳的房间凌乱不堪,她没有责备他们,只是把客厅和自己卧室收拾妥当。杜菲菲下班回来后,小心翼翼地问:“妈,您怎么没收拾我们的房间呀?”柏寒笑地说:“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房间乱也有乱的道理,我怕收拾得井井有条了,你们找东西反而找不到了!”杜菲菲心里充满了被理解的甜蜜,随后悄悄地收拾好了自己的房间。

有一次,杜菲菲把心爱的玉石手镯摔坏了,心情很不好,柏寒就带她到王府井一家著名的玉石城,打算给她买新的。杜菲菲看着琳琅满目的各种名贵玉器,一个劲儿地摇头,柏寒问她:“菲菲,你是不是不喜欢啊?”杜菲菲说:“妈妈,我不是不喜欢,而是价钱都太贵了。”

为了打消儿媳的顾虑,柏寒对她说:“妈妈也没有玉石手镯,干脆咱俩买一副,你我一人一只,这样好不好?”这下,杜菲菲高兴了,甚至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当婆媳俩戴上玉石手镯回家时,柏寒看到杜菲菲开心得像个小孩子,不禁感叹:真正的幸福不过如此啊!

在柏寒的用心经营下,婆媳之间曾有的沟壑竟然不知不觉地被填平了,两人变得亲密无间,就像亲母女俩。

2009年初,两人在汕头的一家品牌店购买衣服,柏寒正饶有兴趣地试穿营业员推荐的衣服时,杜菲菲冷不丁冒出来一句:“妈,您穿上这件衣服怎么那么难看呢?”柏寒连忙把衣服脱下来,问:“究竟哪里难看?”杜菲菲直截了当地说:“您的身材比例不太好,腿也不够长,裤管松松垮垮的,像截猪大肠!”

营业员一边收起衣服,一边怏怏地对柏寒说:“噢,这是你女儿啊!”柏寒说:“不是,这是我儿媳妇。”营业员怔住了:“啊,原来是儿媳妇,我还以为是女儿呢,只有女儿才敢以这样口吻来说妈妈,没想到,儿媳妇也敢这样说婆婆呀!”

柏寒和菲菲相视一笑,是呀,她们是亲如母女的婆婆和媳妇。

爱的见证,共创一个《媳妇的美好时代》

杜菲菲非常喜欢周星驰系列电影里一些另类的角色,如《唐伯虎点秋香》中苑琼丹饰演的“石榴姐”、《食神》中莫文蔚饰演的“火鸡”、《百变星君》里梁咏琪饰演的“钢牙妹”,这些角色极尽癫狂,大多不修边幅。柏寒对此感到很不解,奇怪地问:“菲菲,这些角色难登大雅之堂,你怎么还看得津津有味呢?”

杜菲菲说:“妈,现在正统影视人物太多了,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倒是那些各具特点的另类角色,才能够脱颖而出,真正吸引住年轻人的目光。您什么时候也试一下这类角色,让我开开眼界呀?”

儿媳的话让柏寒陷入了沉思。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一级演员,她演了数十部电影和电视剧,先后在电视剧《永不放弃》《为奴隶的母亲》和话剧《红尘》中诠释充满慈爱和为事业牺牲家庭的母亲形象,《庄妃轶事》中雍容华贵的孝庄皇后更是为她赢得了众多的影迷,她由此被圈里人誉为“荧屏母亲专业户”。然而,正是因为塑造了太多类似的角色,她感觉自己好像被定型了,而一个演员一旦被定型,就等于受到了诸多的限制。她怎样才能取得突破呢?

2009年7月,某话剧剧组找到柏寒,想让她饰演其中一个反面角色,柏寒看完剧本之后觉得角色的个性与自己反差太大,不想接。杜菲菲知道以后,对她说:“妈妈,一部剧中的反派角色绝对是重中之重,没有反派角色使点绊子,我会觉得这部剧太过平淡,也不够精彩……”她还不断地“忽悠”她:“妈,这些年您不是一直想转型吗……”柏寒经不住儿媳的软磨硬泡,最终同意了演反派角色。

开演时,柏寒还不适应,感觉不是特别好,但一路演下来,她渐渐找到了感觉,后来入戏深了,她甚至同情起这个反面角色来。

这部话剧演完之后,柏寒感激地对杜菲菲说:“这个反派角色可以说与我本人很不靠边,但却一下子把我的戏路打开了,这种另类角色不仅磨练了我的演技,也丰富了我的人生。”

2009年10月,《媳妇的美好时代》剧组邀请柏寒饰演“恶婆婆”曹心梅,柏寒爽快地答应了。她对菲菲说:“原来别人总是找我演主旋律,现在,我喜欢演有点问题的人,‘曹心梅’这个角色非我莫属,只有我能演好,他们选我选得特对!”杜菲菲笑了:“妈妈,您真棒!我期待您在这部戏里有最出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