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日常管理标准化范文

日常管理标准化精选(九篇)

日常管理标准化

第1篇:日常管理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灵宝金源 机电安全 管理 对策

灵宝金源矿业有限公司,始建于2004年5月,经过了近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河南省百户重点企业和黄金行业优势企业。公司的内部管理也在日趋成熟,特别是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机电安全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经历过大的差错,而容易被领导忽视,导致现行的管理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灵宝金源矿业机电安全管理现状

(一)机电安全设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在灵宝金源矿业,机电安全设备从选型、采购、配置、入库、安装、售后、维修直到报废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如公司现有的低压配电开关,有的是从浙江采购来的,有的却是从上海采购来的,多个厂家生产的设备,也增加了设备的管理难度,和维护成本。在设备验收、使用时也无法按照制度执行,现用的很多设备缺少标号、标牌,易耗件缺少代替品,很多设备无法正常使用时,就找其他设备代替,而忽略了设备的检修与维修,导致设备不能按计划进行轮换检修,一些老旧设备由于没有出现问题,而一直加负荷运转,设备更新不足。给日常生产埋下了隐患。

(二)人力资源管理作用不明显

1.管理不到位。灵宝金源矿业也设置了专门的机电安全管理部门,但其作用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日常工作中,灵宝金源下属个分子公司都设置了机电设备管理科,其主要职责有:(1)对机电的日常管理;(2)对机电设备的日常维护。但实际上,机电科人员的主要工作重心还是生产,他们的绩效就根据生产来的,导致他们大部分机电员工用在生产配备上,忽视了机电安全管理工作。

2.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同时,由于机电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人员都是从生产线上调剂过来的,在理论学习上和管理水平上都有所欠缺,在操作中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企业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也不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日常生产中,特种作业工作人员经常存在: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的现象,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在理论素质方面,也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而无法掌握新技术,提高新意识,对企业组织的培训也不能完全理解与掌握,这些都是造成日后生产事故的重要隐患。

3.工作强度的加大。随着竞争的加剧,灵宝金源矿业的生产任务也在不断增加,但每个采区的机电技术却不能跟上市场的要求,使得机电科的职工经常加班工作,但待遇却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很多技术人员、有经验的员工都跳槽,进一步加大了机电科的工作难度。

如今,虽然灵宝金源矿业机电科开始设置机电标准化管理人员,但依旧属于兼职,他们对电缆管理、电气管理、小型电器管理、配件管理、设备管理、配件管理、油脂管理等工作,不能做到全面的管理与监督。给一些标准化意识差的员工提供了有力的借口,减弱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灵宝金源矿业机电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机电安全管理水平。重视机电安全管理工作,是提高机电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机电安全工作人员也要及时、准确的向上级领导汇报机电安全工作,多提建议,来获取领导的支持,促进机电安全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现阶段灵宝矿业的机电安全管理工作依旧处于设备维修管理阶段,因而矿井的机电安全管理工作应先从设备管理开始,从技术、成本、组织、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与安全系数。

(二)建立标准化管理组织。标准化管理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基础,灵宝金源矿业也应结合自己企业的特征,珠宝完善机电安全标准化工作,成立标准化领导团队,制定出科学可行的标准化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标准。推行“标准化三步走”:员工标准化作业、中层领导标准化考核、上层领导标准化制定目标,建立机电安全标准化奖罚制度,树立标准化样板房、开展标准化竞赛活动……促进机电安全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推行计划管理。矿井生产中,计划管理是机电安全工作的核心,也是开展机电安全工作的具体依据。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编制机电安全工作计划,在编制中,充分考虑企业的矿井生产目标、机电生产设备的技术指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机电施工能力以及上级领导的研究……客观、全面、科学的编制机电安全工作计划。

并在执行中做好协调工作,安排组织好每天的日常生产工作,充分发挥机电安全工作计划的指挥协调作用,配合好矿井的生产工作,同时在实践中健全机电安全工作制度,如:机电工作生产例会制度、机电工作值班制度、机电设备安全制度、机电设备日常维修制度、机电设备二次分配制度等。只有不断完善机电安全计划,才能保证机电设备安全生产的正常进行,促进矿井生产效率的提高。

(四)认真考评机电工作质量。在日常的管理中,要明确指导思想,实行目标管理,矿井机电工作的指导思想总的来讲要提高设备的维修质量,减少机电安全事故,保证矿井正常的生产秩序,从而实现提高机电管理的水平的目的,使矿井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灵宝金源矿业在日常管理中,也要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现阶段,灵宝金源矿业矿井机电管理的总目标是使设备安全经济合理运转,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优化,使设备综合效率最高。根据设备维修质量和管理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技术条件、领导重视机电工作的程度,制定具体的奋斗目标,逐步达到最高目标。当前考核机电管理工作质量的指标一般有设备完好率、设备待修率、机电事故率、设备使用率、设备负荷率、电耗费用成本率、设备费用成本率、配件费用成本率、维修费用成本率、配件储备费用率、维修人员效率等。机电管理部门旬、月、季、年都要组织进行严格考评,奖优罚劣,促进机电管理。

参考文献:

[1] 赵明星,王忠江. 综论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7)

[2] 刘有宏,张少科. 对郑煤集团资源整合煤矿安全管理的分析与探讨[J]. 煤炭技术. 2007(10)

第2篇:日常管理标准化范文

安全生产标准化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在传统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及企业生产工艺的特点,借鉴国外现代先进安全管理思想形成系统、规范、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过程。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化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符合安全管理的基本规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2011年5月3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下发《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强化安全基础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2011年6月29日,交通运输部下发《关于印发的通知》;2012年4月20日,交通运输部起草《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办法》和《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评指标》,并下发《关于印发和达标考评指标的通知》,要求各企业结合实际,细化落实;2014年11月1日,新《安全生产法》正式颁布,“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被写进总则,标志着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已具备法律强制性。近年来,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机械、冶金等重点工矿行业和领域相继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活动,已形成一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企业。

2 宁波远东码头经营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概况

宁波远东码头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东公司)是宁波-舟山港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专业集装箱码头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集装箱装卸及相关港口服务。公司位于宁波港域穿山港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良好,拥有 5个岸线总长的集装箱泊位,2015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70万TEU。随着货物吞吐量的增长,作为传统码头企业,远东公司安全管理的压力与日俱增。为此,公司严格按照上级部署的安全工作目标和要求,积极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秉承“两提一促五到位”的理念,坚持“两管五同时”“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2015年,远东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频率控制在0.04起/万TEU以下,这与公司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必然联系。

远东公司将先进安全管理思想与传统安全管理方法和企业日常工作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水平。2013年6月,公司召开专题研讨会,正式宣布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为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公司成立由总经理任组长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培训、制订和实施方案、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评估风险、编写作业文件、诊断、现场集中整治、试运行、自评、整改、申请达标考评、配合达标考评、整改达标考评中发现的问题、改进安全生产标准等具体工作,并制订各项工作的具体时间表。同年11月,公司以909分(满分1 000分)的高分通过交通运输部专家组评审,被评为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

在通过交通运输部的达标评审后,远东公司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没有丝毫松懈。班组是企业生产作业的最小单元,也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基础。为充分发挥班组在安全生产中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持续推进现场管理规范化和本质安全型班组建设,公司于2014年成立由安全监督部副经理任组长的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考评小组,并出台班组安全标准化建设管理实施方案,对公司33个班组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考评。按照实施方案,考评小组负责协调、推进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对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组织季度、年度现场考评工作,对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行等级评定并提交奖惩意见,结合对各部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最终形成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3 集装箱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016年11月,远东公司将再次迎来交通运输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为进一步提高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笔者对公司近3年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他集装箱码头企业存在的安全生产隐患进行分析,以便找出对策。

3.1 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

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认识不足是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阻力。有的管理人员不重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工作态度不积极,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式应对检查;有的班组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内容不了解,因工作量大而存在抵触情绪;有的班组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方面敷衍了事,仅指派1人做台账,应付公司检查。

3.2 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知识

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人员要具备相应的知识,才能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做好。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是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要求相关人员了解危险源,并能够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有的管理人员因对安全管理工作认识不足,未认真开展专题性事故案例警示教育、隐患治理、危险源管理和员工培训;有的班组台账记录的内容空洞乏味,整改措施、安全教育等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暴露出班组长安全管理知识有限、文字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3.3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氛围不浓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涉及集装箱码头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每名员工,只有通过内网、短信、报刊等多渠道广泛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深入人心,并取得预期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仅局限于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码头企业领导及其他部门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支持较少,个别部门甚至对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无监督、无指导。由于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自身的力量和能力有限,加之其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安全监督上,导致码头企业内部很难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氛围。

3.4 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实用性不强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涵盖增强人员安全生产素质、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岗位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系统工程,有利于全面促进企业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然而,有的码头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未结合实际情况,只是对照考评细则补充完善台账;有的码头企业较多地依靠咨询公司帮忙查找问题和不足,导致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日常工作脱节,实用性不强。

4 集装箱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措施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群众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其与传统的安全管理工作有着本质区别:前者变“事后处理”为“事先控制”,需要预先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分析和控制,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体系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最终提高企业的安全预控能力。为强化集装箱码头企业员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认识,顺利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措施。

4.1 加强宣传动员和组织保障

对于大多集装箱码头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之初,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宣贯,宣贯的内容应包括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目的、意义、建设流程和考评机制等。在此过程中,码头企业应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协调和处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制订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各阶段的完成时间、责任部门等。

此外,为确保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的成效落地生根,夯实码头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全面提升班组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还应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小组,对班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组织月度、年度考评,考评结果除作为奖惩标准外,还与年度评先、评优挂钩。

4.2 完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

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既是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也是集装箱码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最终的责任部门是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直接影响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成效。

根据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要求,集装箱码头企业在选用和培养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时应参考以下标准:

(1)要求相关人员综合素质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码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相关人员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掌握相关制度和管理方法;

(2)要求相关人员有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学习能力强,熟悉工作场所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能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

(3)提高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在码头企业的地位,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应与权力相匹配,避免发生有令不行的现象;

(4)应对相关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给予适当倾斜,以形成工作积极、敢抓敢讲、队伍稳定的安全管理部门。

4.3 强化痕迹化管理和教育培训

集装箱码头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各岗位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体现。码头企业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应形成建立会议记录、检查记录、培训记录等记录档案的痕迹化管理模式。痕迹化管理最大的优点是,通过保留文字、图片、实物、电子档案等资料,可以有效复原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供日后查证。痕迹化管理不仅可以为管理者留下可供考查、评估、辅助管理的资料,而且可为上级单位和司法机关区分责任界限并向管理者追究责任提供有力证据。

在传统码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下,受企业制度约束,各部门主管和班组主管习惯到生产现场检查违章和隐患,处理已经暴露出来的不安全行为和状况。在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下,安全管理和检查的重心前置,更关注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相关规章制度的学习等前期基础性工作,将所有日常安全工作都纳入标准化台账。鉴于此,码头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台账的检查,学会从台账中发现并处理问题。针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班组长存在管理知识有限的问题,有必要面向班组长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安全生产标准化知识培训。

5 结束语

第3篇:日常管理标准化范文

1.优化设备保养模式,保证设备维护到位

(1)固化设备保养模式。坚持例保、“进站式”和“日轮保”相结合的三级保养模式,固化周期、保证时间、明确分工,保证设备维保到位。(2)明确标准。将各级保养的部位、标准及周期录入装备信息化系统,并在系统中进行实施记录。(3)关注细节。对工作中需要关注的细节,形成固化文字内容,做到学习、执行到位,如规定了:GDX2包装机胶盒洗刷注意事项、关于机台加注卷烟胶注意事项、关于自动排除压缩空气中冷凝水的注意事项、关于停产时关闭卷烟机和咀棒接收机总电源的注意事项、机台收尾特别注意事项及卷接包车间设备收尾保养标准等。

2.严格设备“日轮保”管理,保证“日轮保”效果

(1)有序进行设备“日轮保”规定不动摇。在无设备调试任务情况下,每周六由维修工段长按顺序确定下一周设备“日轮保”计划,报生产管理部和设备管理部审批后在车间公示。“日轮保”计划只有在其他机组出现预计维修时间>4h故障、经过车间同意后方可提前执行,同时该机组本轮“日轮保”计划取消,原“日轮保”计划日期向后顺延执行。(2)做细“日轮保”设备问题收集。“日轮保”机组问题收集有3种途径:第一种是机组进行“日轮保”前,各班操作人员在装备信息化系统中填写“设备异常问题报告”提交系统。第二种是设备点检员将点检异常需转入维修的异常报告转入装备信息化系统中。第三种是装备信息化系统管理员把车间备件库收集的由承包机台维修工、工段长、质量协调员等编写的维修计划作为异常报告提交系统。(3)“日轮保”设备维修部位详细分工,明确职责。在“日轮保”工作开始前,轮保组人员首先打开装备信息化系统,对计划轮保设备的异常报告进行全部统计、查看,按照固定分工内容处理设备问题,做到分工明确、协作有序。(4)严格“日轮保”维修工业绩考核。“日轮保”维修工绩效考核按照《卷接包车间设备“日轮保”管理办法》执行月度百分制,考核方案明确,考核结果以正向激励为主,在设备管理部月度考核中兑现。(5)利用“日轮保”实施设备点检计划,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日轮保”设备停机的时间和周期是进行设备点检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该时间,实施设备的专业点检计划,做实点检工作,提升设备预防性维修能力。

3.设备“日轮保”工作形成闭环管理

为了确保设备“日轮保”效果,卷接包车间对轮保流程进行梳理、优化,建立起涵盖故障处理追溯机制的设备“日轮保”新模式。(1)逐点排查。每天“日轮保”验收时对设备各部位逐点进行检查,将设备完好、液气泄漏、表面积尘、性能缺失及维修质量全部纳入检查范围,经过细致摸排,对设备所有部位和功能的完整性、有效性进行检查。(2)逐项整改。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当时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需登记备案,由相关人员限期整改。(3)追踪验证。结合EAM系统数据,对上次轮保时需要整改的问题进行追踪验证,未处理的问题要查明原因,统计备案以便下次追踪验证,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为止。通过持续轮保,逐步消除设备性能瓶颈,确保设备维持良好运行状态。

4.强化责任意识,做实预防性维修

(1)严格以承包维修设备的绩效为主线,与日常生产应急维修相关联,实行设备的全方位管理,使车间所有设备均有跟班管理人,实时关注设备运行状况,做好设备状态监控。(2)实施设备三级点检,完善设备状态监控。

二、设备状态监控管理

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适用性的设备状态监控体系,持续提升设备预知性维修水平,逐步实现设备状态可控目标。

1.项目实施的主要原则

(1)实用原则。确定监控点准确实用,能够对重点设备关键部位状态和安全稳定运行进行有效监控。(2)三级点检有效结合原则。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及精密点检相互依托,形成涵盖全范围的状态监控模式。日常倾向工艺质量控制;专业点检注重设备运行状况和安全运行;精密点检则重点关注需要通过专业手段进行监控的控制点。(3)准确评价设备状态原则。对各监控点在整个设备中的影响程度进行准确评估,科学评估被监控设备的工作状况。(4)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原则。在建立相关技术标准的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确立设备状态监控目标与任务同时,建立一套保证工作效果的管理体系评价机制与业绩考评机制。(5)持续优化改进原则。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改进和创新监测手段、标准维护、数据分析应用及队伍建设。

2.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关键点

(1)准确确定研究对象。这里所确定的研究对象是指设备状态监控的点检点、点检人、点检方法、点检标准等内容。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按照当前设备“日轮保”对设备部位分工原则,两个轮保组的维修工对设备组成分部分解体研究,根据各自掌握的维修经验列出所负责部位三级点检的“五定”要求。将收集到的内容整理后进行公示,让所有维修工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最后由设备主任、点检管理员、点检组长、机型技术组长、机型点检员论证后确定研究对象,这个阶段关键是尽可能准确确定研究对象。(2)以事实为依据,不断优化“五定”内容。准确写实设备运行状况,严格要求跟班维修工对设备出现维修时间10min以上的故障,在设备维修记录中如实准确记录,保证研究对象研究的基础数据真实。专职点检员在研究过程中对设备维修记录进行分析,每天对所有故障进行分析,确认故障与研究对象是否有关,如果有关根据情况进行分析,对研究对象相关的数据进行修改,对设备点检标准不断进行深化、细化、优化,初步开始建立设备状况评价标准并对其准确性验证。不断优化“五定”内容。(3)状态监控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采用“故障反追踪法”把状态监控管理工作与设备管理工作相结合。就是在设备出现应急维修后,对维修部位的故障原因与状态监控工作关联,确定是应监控而未监控,还是监控过程中点检工作未做实,前者,继续监控确定是否增加研究对象,后者,追究相关人员工作执行不到位责任。

三、设备工艺质量监控管理

第4篇:日常管理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管理;策略

在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充分重视现代农业机械的经营,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农业机械生产计划,全面统一调拨农机产品,有效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农机产品价格,切实落实我国农机补贴措施,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生产更好的发展[1]。

1现代农业机械管理的标准化

1.1严格控制质量标准

通过长时间实行农业机械管理标准化,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现代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能够逐步增强农业机械管理的经济效益。因此,在现代农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在作业中应该严格遵守农业机械的准则,从而保证日间机械作业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通过将农业机械管理全面落实到日间作业中,严格实行农业机械日间作业的标准化,以便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机械管理的经济效益和农业收益。其中,所谓的日间作业标准化也就是严格遵守农业机械的准则要求,指导熟练的技术工作人员切实按照标准的机具进行正确施工。农业机械管理的标准化是落实农业机械日间作业标准化的一项具体内容,通过规范现代农业机械的日间作业,能够更好的达到严格操作准则、统一质量标准、日间标准作业、提高标准作业起点的要求[2]。

1.2实现机具技术状态标准化

在现代农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为了有效实现农业机械在日间操作过程中的标准化,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需要使用高标准的农业机械进行施工,切实做好现代农业机械的维护工作。同时,为了让现代农业机械能够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应全面落实“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方针,充分重视现代农业机械的各项预防修理制度。需要在现代农业机械修理网点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整顿现代农业机械修配企业,有效提高农业机械维修网点的服务功能,增强农业机械维修水平;严格实行现代农业机械检查验收规定,严厉禁止质量不达标的农业机械投入到日间作业中。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纳入到议事日程中,合理构建养护责任制,大力督促和检查对农业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

1.3提高机务队伍素质

在现代农业的日常生产过程中,由于要引进先进的、用途不一的农业机械,所以需要安排专业水平较高的农业机械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保证农机技术应用的正确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提高农业产量的目标。因此,需要指导参加作业人员进行技能和知识培训。通过采用多种层次、多种渠道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保证培训内容的组织性、计划性,促使参与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培训的工作人员能够树立牢固的标准化作业观念,从而让农业机械日间作业标准化得以实现。

2农业机械维修管理的策略

2.1强化乡级基层维修服务基地建设

为了有效提升农业机械维修管理水平,需要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农业的地域性特点,构建科学完整的农业机械维修系统。通常情况下,需及时做好农业机械较为简单的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工作,通过在乡、村构建个体维修户,保障农业机械维修的快捷性。但是,因为农业机械在维修的过程中存在较多复杂的部分,如定期检查农业机械技术、对大中型农机进行恢复性修理等,需要具备良好条件的乡级农业机械维修网点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工作。

2.2让农民具备基本的农机维修技能

在现代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农民通过向相关部门购买农机设备,而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因机械设备受到自身材料和使用者技术水平的影响,很容易发生零件损坏、锈蚀和老化的情况,从而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过程的发展[3]。因此,为了减少农民在使用农业机械过程中对农业机械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便需要农民深入掌握基本的农机维修能力。首先,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的过程中,需要认真阅读农业机械设备的说明书,牢记农业机械销售人员所提及的注意事项,以便能够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基本的保养;其次,因大部分农业机械设备的外部都是由金属制作而成,所以农民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切实维护和利用好保护层,并将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之后放在通风和干燥的地方,从根本上防止农业机械设备的外部受到腐蚀;最后,定期检查农业机械设备的内部结构,一旦发现农业机械设备存在老化和破损的现象需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换,从而保证农业机械设备能够更加正常的应用。总之,农业机械设备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农业机械装备、运用管理和技术工程要素的有效整合。因此,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效益,其不仅仅只是一台或是整个机群的效益,而是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经济和技术的综合效益。通过实践证明,通过强化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经济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清魁,王晓永,吴健.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实践的探究[J].工业,2016,(4).

[2]吴彬.基于新形势下农业机械管理及其维修探析[J].工业,2016,(6).

第5篇:日常管理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精细化管理 应用对策

引言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深入性的管理方式,往往有明确化、具体化及规范化的管理,这种管理逐渐深受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来说,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也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理念,做好教学的组织管理环节,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如何做好精细化管理始终是高校领导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因此本文对此做了简要概述。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有明确的要求,要从规则细分角度充分体现管理的数据化、标准化及程序化。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如下所示:

(一)充分体现规范化管理要求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有推动自身发展的明确目标,而规范化管理则是高职院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规范化的精细化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也要从后勤管理角度做好教育教学的标准化管理。

(二)充分体现系统化管理要求

系统化管理是为了追求最大化效率,细分工作流程,考虑学校整体发展。高职院校管理中精细化管理应及时观察遇到的问题,在思考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三)充分体现流程化管理要求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过程,要充分体现流程化管理,通过细分工序流程,不断分析工序流程,做好工序流程的简化工作,在精细化管理基础上充分体现流程管理思想。

(四)充分体现数据化管理要求

21世纪的今天,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有效的管理,在管理中用数据说明问题,用事实解决问题。这样精细化量化管理过程,也体现了数据化管理的要求。

(五)充分体现信息化管理要求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管理,这也是顺应时展的潮流方向,更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最终方向[2]。信息化管理需要融合学校先进管理理念,提升教学的高效化,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举措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需要明确定位管理目标,组织教学方案计划,加强精细化考务认证管理。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也要充分体现标准化、系统化、数据化以及流程化管理理念。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举措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育的力量来源于人,教育的实现也来源于学生与教师的力量。教师作为教学主体,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管理理念。学校也要做好教师的规范化管理,引导教职工发挥自己的管理潜能,督促教师在教学中体现教学活力与教学生机,才能促进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也能从尊重学生角度出发,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教学精细化管理过程,也要做好教师的组织性学习,才能增强教师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

(二)加强日常组织教学

教师的日常教学要充分运用系统化管理机制,捋请教学管理的具体工作,做好完整体系的资源整合,才能从教学日常管理中确定教学培养方案。教研活动的认证工作,也要做好档案内容管理,落实教学档案内容的实施工作,不断完善教学日常工作,分清教学日常管理的逻辑关系。教学日常工作的管理过程,也要充分体现流程化管理基本理念,确定教学管理的时间,有条不紊的开展教学精细化管理工作。

(三)构建教学的标准化管理理念,促进教学的数据化管理

日常的教学工作需要有管理制度的约束,教学工作岗位的确定也要确定日常教学管理目标,落实教学培养方案是、教学档案管理理念、学生培养对策。与此同时也要从教师科研角度出发,组织教师的日常工作,着重提升教师日常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与明确性,就要借助于数据管理方式监督者教学管理过程。需要做好工作项目的分类工作,做好教学数据档案的归纳整理工作,做好教学管理中的执行统计表等,才能有更加科学的教学管理过程。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需要进一步体现教学管理的精度,也要增强教学管理的执行力,更要从教学精度中提升教学质量。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应用,具体体现如下:

(一)充分发挥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精度,落实教学管理工作

精细化管理需要精益求精,也要追求最优化管理,才能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高职院校日渐扩大的办学规模,就要融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从多因素数据角度做好采集分析工作,这样动态性坐标系的管理过程,构建了一个具有力量的教学氛围,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工作的精度。

(二)规范日常教学组织工作,提升教学管理执行力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需要落实每一个管理步骤,也要细分教学管理目标、教学管理过程,才能充分体现出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日常的教学管理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密切观察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细化工作与管理,工作执行力度才会逐步提高。

(三)正确把握教学准确度,提升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需要做好教学的精准决策,也要从数据计量的角度明确教学的正确管理方法,这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尤其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落实精细化管理过程充分体现自身较强的职工素质,才能充分发挥精细化管理的积极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精细化管理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规范化、系统性、数据性及精准性角度出发,才能更有效的提升教W质量。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也要从管理目标出发,落实教学精细化的实施工作,充分体现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才能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日常管理的组织性、计划性与科学性进行。

参考文献

[1]谭慧.精细化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考试周刊,2016,05(55):151.

[2]陈品德.基于精细化管理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2):58-61.

第6篇:日常管理标准化范文

一、标准化作业,防控风险,助推科学管理体系建设

在管理体系中,要想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作人员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一是严格制度化管理,防控操作风险。通过认真梳理钞票处理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照钞票处理中心风险点、控制流程图,多角度、多层次查找安全“死角”,明确责任,完善各岗位制度,严格制度化管理,认真执行各项内控制度,构筑长效风险防线,防控操作风险。二是分解各个动作操作,确定标准化作业模式。由专业部门对工作人员各个操作环节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细分各个动作操作要素,根据安全性要求,结合制度化管理要求,研究每项动作的合规性、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据动作的经济合理原则,去掉不合理的动作要素,形成标准化作业模式。三是实行标准化作业,助推科学管理体系建设。在钞票处理中心推广实施标准化作业,就是要让每个人都用标准、正确的方法进行清分、复点和机具保养作业,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工作人员在标准设备、标准条件下工作,并对其工作量进行公正合理的计量考核。

二、有序竞争,以赛促学,科学核定设备日工作量

先进的钞票处理设备需要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来保障其优质高效运行。科学核定钞票处理设备单机日工作量是十分必要的。自2001年起,人民银行总行每年设定不同型号设备的年工作量,2006-2008年连续三年不断调高回笼券清分设备额定工作量。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在确保安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引入竞争机制,由专业机构承担核定单机日工作量有利于科学管理。一是定期竞赛,提升操作水平。通过开展技术竞赛,使优秀者脱颖而出,及时发现合乎规范、技术熟练的操作人员,通过业务操作竞赛带动整个钞票处理工作水平的提升。二是自我培训,替代经验操作。具体是将清分、复点及机具维护保养业务的全部操作环节划分为不同的操作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各个操作步骤的最好最快人才,加强相互间的业务技术交流,完善标准化操作规范,由操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各自情况进行自我培训,用标准化的操作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三是核定最优日工作量。委托专业机构承担核定最优日工作量事宜,通过对优胜者每一个细分动作的研究,与其他人员的动作相对比,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用秒表记录每一基本动作所需时间,找出做每一步工作的最优时间,加上操作人员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延误时间,从而核定出单机最优的日工作量。四是确定最佳持续工作时间。针对钞票处理特定的工作间环境情况,依据对操作人员正常规范化操作的跟踪统计观察,结合操作人员正常生理机能需要,科学合理测算出最佳持续工作时间。区别双班制和单班制钞票处理中心的单机工作量,以此作为考核各钞票处理中心全年工作任务的依据。最优日工作量和人员最佳持续工作时间的确定是建立科学管理体系较为具体的考核指标。指标确立应以操作人员能长期保持的正常速度为基础,以维护设备较长年限的正常使用为标准,既不损害工作人员身体健康,保证在一个较长工作阶段内正常工作,又要避免低效率工作、突击活动或持续紧张状况导致的人员病休。两项指标的确立和应用,可以改变按工作计划安排持续工作时间和按照以往经验推定日工作量的做法,是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7篇:日常管理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中央银行;科技管理;集中化;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4(1)-0094-03

随着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两级数据中心部署工作的大步推进,地市中心支行和县支行等基层央行的科技管理工作发生着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处于央行最基层的县支行,科技工作的主体、内容、形式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原有的工作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科技管理水平和能力开始呈现弱化的苗头,与总行的《科技管理综合规范》中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如何加强央行基层科技管理、有效保障基层央行业务顺利开展,探索建立一套适应变化、切合实际的管理模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央行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情况、新要求

(一)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的新情况。应用系统数据集中,只有应用没有数据。随着人民银行两级数据中心的确立和建设,目前业务系统中除ABS在地市中支有服务器和数据外,央行所有重要和基本业务系统都已实现数据的总行集中或省级行集中,县支行已经进入有应用无数据、有终端无服务器的信息系统应用新模式。

网络带宽不断增加,网速持续增大,基于网络的应用众多。随着基础电信技术的发展,人民银行内部网络持续增速扩容,省级行到地市行、地市行到县支行的网络全部实现高速光纤网络覆盖。而随着人民银行信息化对业务支持力度的增加,大大小小的基于网络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

科技管理工作繁重而细微,涉及面广。人民银行近年来建设的很多业务系统都推广到县支行,从国库业务、央行会计业务到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等不一而足,加之对机房、网络、保密工作的管理,使得县支行科技工作的内容繁多细小,涉及到基层央行的各类业务系统和日常管理工作。

(二)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科技管理工作面对新的挑战,科技风险呈现新的特点,尤其是网络安全风险、信息系统中的操作使用风险、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管控风险在县支行逐步积累。如何有效防范这些风险,对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级行(包括总行、分行、地市行)对科技管理工作要求越来越规范化,上级科技部门、审计部门、风险管控部门对县支行的综合检查和专项检查越来越多。如何达到上级行的管理标准对县支行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际业务的需要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基层业务和基本的管理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持,并且要求快速、全面、细致。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对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县支行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和基层科技管理规范化的提高,对于承担该项工作的人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这些人员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技术,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电路、电器、网络、保密知识以及文字组织、沟通协调和快速反应能力,对承担具体工作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

二、探索管理新模式,达到新要求

如何应对目前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解决科技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达到科技保障业务、科技促进创新的目的,完善基层央行科技管理工作的标准化、集中化,是一种有效的值得尝试的新的管理模式。

(一)县支行科技管理工作标准化、集中化的有利条件。央行信息化架构和发展为标准化、集中化提供了基础条件。人民银行近年来积极推进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业务数据上收至总行和省级行,业务后台审核和处理也已经向地市行以上进行集中,县支行已经成为了一个“业务终端”,为科技管理工作的“两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大环境。

各个县支行的科技管理工作尤其是网络设备、业务用机等基本由上级行统一购置,统一安装系统和软件,为标准化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现有的网络、通信等技术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为“两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目前,网络设备和通信线路的稳定性日益增强让远程网络维护、信息传递、视频交流等非常方便;近年来各地的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县支行与地市行之间的行车时间大大缩短,这些都让集中化管理在技术实现上有了保障。

地市行设立有独立的科技科,人员相对比较专业,学习能力比较强,能够承担起集中管理网络系统以及某些应用系统的能力。实际上,目前许多地市行的网络管理员已经承担了所辖县支行网络设备的远程维护,包括日常的监控和配置。

(二)县支行科技管理集中化的主要内容。集中建设和购置。在集中化管理模式下,一个地市中支可以对其所管辖的所有县支行的机房设施进行集中设计和建设改造,对机房专用设备如UPS、灭火器材、门禁系统等进行集中购置和标准化配置,对网络主要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进行集中购置。对一些大的维保项目也以集中的模式进行招标和签订协议。

集中管理和维护。在集中化管理模式的思路下,对于不间断电源UPS、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视频会议终端、重要业务系统客户端的基本安装和配置都集中在地市中心支行一级来完成。实际上,在目前的县支行的科技管理中,集中管理和维护模式已经开始在很多单位摸索试验,尤其是对于网络设备的配置和日常维护,逐渐向集中运维过渡。

应用系统的安装、配置和升级。目前县支行的业务系统的操作已完全通过浏览端或仿真终端来完成,业务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地市行以上机构,因此对于业务系统操作端的维护也能够进行标准化和集中化管理。地市中支通过安装和配置标准的操作系统和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浏览器配置项设置,达到维护应用系统的目的。

相关技术文档的标准化。科技技术文档的制订和完善,以及县支行本地化维护资料的记录都可以通过集中制订模板来实现。这些模板包括规章制度、操作指南、监控指标以及日常运维观测记录登记等各个层面。对于总行《科技管理综合规范》中要求的规章制度,地市中支可以根据辖内县支行的实际情况,统一起草和下发制度模板,各个县支行根据模板进行一定的本地化处理,对于科技日常运维所需要登记的各类指标和事项,可以统一制作和下发各类表格如机房巡检登记表、机房外来人员登记表、网络设备运行表等来规范科技技术文档。

科技人员基本工作的标准化管理。目前县支行科技人员非专职、非专业的情况在较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但可以通过标准化管理来弥补人员数量和能力的不足。对人员的标准化管理内容包括知识培训、能力培养、任务清晰、目标明确等多个方面。地市中支和省级行可以根据当前人民银行信息化发展实际和县支行业务开展情况,对县支行技术人员进行标准化的知识培训和能力培养,以达到从事该项工作所需的最少知识和最低技能;对县支行技术人员的任务进行明晰,以表格、报表等方式,将县支行的科技管理的日常工作尤其是监控、检测、检查、巡查、登记等工作进行标准化,使兼职科技人员对自己每日的、每月的工作有非常清晰、明确的了解,既能够督促基层科技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避免了为了应付检查突击补填记录的问题。

计算机系统应急体系的统一管理。通过集中管理应急体系,可以有效集中优势资源,做好人员、物资、技术等多方面的准备,并能够根据辖区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剂使用,避免“遍散胡椒粉”的做法。应急体系集中管理强调全盘化、系统化,放眼于整个辖区应急体系的统筹和全面,包括起草和下发应急预案的模板化文档,应急物资的集中管理(包括网络设备的全中支统一配备和调配;备用机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应急演练的统一规划和实施。

三、县支行科技工作标准化、集中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县支行科技工作标准化和集中化管理,将规划、购置、配置、维保、应急计划、人员培训等管理事项集中于地市中心支行,而将日常巡检、检查、登记、操作等具体事项由县支行来完成。这样将充分发挥地市中心支行科技部门的力量,统筹整个辖内的科技资源调配,在清晰、明确界定出各级行科技部门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理清各自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边界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新模式。

渐进式开展标准化和集中化工作模式。由于工作模式的变化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因此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应该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再以地市中心支行为单位进行推行。试点可以是某一个县在科技管理工作全面的集中和标准化,也可以通过某一个或几个项目来进行。

标准化和集中化模式下各级行的工作要界定清楚。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这种工作模式的优势,清楚界定地市中支和县支行的工作范围非常重要。地市中支应在规划设计、建设配置、指导协调和指挥调度等方面做到统筹兼顾,而县支行应该在配合实施、监控检查、操作登记和情况反馈等方面应该做到主动细致。

基层科技人员是实现这种工作模式的关键。人是任何工作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非常重要。比起旧模式,县支行科技人员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主要是程式化、操作性的事务要熟悉,能完成日常的巡查、登记和操作任务,能做好配合工作就可以;但这种模式对地市中支科技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是这种模式能否有效运转的关键所在,因此需要加强地市中支科技人员全方位的能力建设和技能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莉.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的补缺与完善:一种基层视角[J].西南金融,2007,(3):55-56。

[2]韩志雄,云影.对推进基层央行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华南金融电脑,2010,(11):85-86。

[3]侯加林.人民银行信息化监督管理系统建设研究[J].武汉金融,2010,(2):37-38。

[4]王永红.发展赖于安全―切实加强金融信息安全管理,提升金融信息安全保障水平[J].中国信息安全,2013,(4):26-32。

[5]文四立.新形势下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的途径[J].中国金融,2008,(5):63-64。

The Exploration on the Centr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Grassroots Central Banks

WANG Boxing

(Xi’an Branch PBC, Xi’an Shaanxi 710075)

第8篇:日常管理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 配合施工; 标准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048-01

引言

配合施工是勘察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服务的关键环节,能够让设计人员及时了解现场情况,适时弥补设计缺陷,优化施工图设计,对提高勘察设计及服务质量,促进工程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有重大意义。配合施工管理不到位,不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将会延误施工进度甚至带来严重的施工事故,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品牌声誉,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由于配合施工涉及相关方多、工作内容复杂等特点,如何探索运用标准化管理来切实提升配合施工管理水平,提高配合施工效率,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安全,成为摆在勘察设计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1 配合施工概念与内容

配合施工是指勘察设计单位在施工图交付后至竣工验收合格期间,通过现场工作配合施工单位及时研究解决勘察设计问题等。

配合施工的工作内容一般包括日常工作和设计变更。其中,日常工作主要为督促施工方贯彻落实业主对工程项目技术方案、规范等的鉴定或审查意见等;开展施工现场的日常巡查,根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设计问题;完成配合施工日志填写工作,详细记录当日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巡检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以及问题解决情况等;定期向建设指挥部和上一级单位汇报配合施工工作情况等。设计变更工作主要为根据项目实施需要,以会审纪要为依据,按照变更设计类型和规定流程及时完成变更设计并交付施工方。

2 标准化管理的内涵与意义

2.1标准化管理的内涵。标准化,即为企业将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以规章制度、规范、规则等方式加以固化,并依标准付诸实际。标准化管理是以标准为基础开展各项管理工作,以预防为主线,注重全过程控制,强调持续改进,其核心是建立系统的标准,并确保各项标准得到贯彻执行。

2.2标准化管理的意义。有效的标准化管理,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提高配合施工的效率与质量。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不仅是贯彻落实建设项目“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要求,是建设项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勘察设计企业把项目建设成安全工程、精品工程的客观需要。

3 配合施工常见问题

由于配合施工工作内容较为复杂,现实管理中常常暴露出一些问题,一般表现为:

3.1规章制度不健全。未建立完善的与配合施工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明确规定勘察设计企业内部各专业以及企业与施工方、监理方、业主等有关方在配合施工中的工作关系、职责范围、工作界面、工作流程、工作程序与沟通机制等,不利于明确管理职责、规范工作,难以高效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各项配合施工工作,及时了解现场施工进展情况,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问题。

3.2人员配备不到位。由于勘察设计企业生产任务繁重、人力资源较为紧张以及对配合施工重视不够等原因,使得企业往往难以保证配合施工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存在派出人员不齐全,专业配备不够,派出人员经验有限,缺乏独立工作的能力,现场人员不稳定,经常更换或无法常驻现场等各类问题。人员配备不到位,影响了配合施工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现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3监督管理不完善。配合施工属现场作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现场人员的监管较难。勘察设计企业如果未加强对配合施工人员的监督管理,并强化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配合施工人员有可能发生违纪违规问题,不但影响正常的工程建设,而且严重损坏企业声誉,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4 基于标准化管理的配合施工管理

经过多年的实践,中铁二院在近年的配合施工项目中,通过大力推广管理制度、人员配备、现场管理、过程控制的全方位标准化管理工作,有效解决了配合施工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基于标准化管理的配合施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4.1管理制度标准化。根据相关标准化管理文件和规章制度,通过制定设计交底、配合施工管理实施办法、变更设计实施细则、配合人员责任和工作守则等系列规章制度,重点针对施工图设计、现场配合施工及变更设计的实际情况,完善配合施工管理制度和勘察设计工作流程及责任制。逐渐形成了系统全面、责权分明、程序具体、考核明确的配合施工相关管理体系,从制度上确保配合施工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4.2人员配备标准化。成立标准化管理领导小组,项目部经理任组长,副经理、总工任副组长,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副总工、专业设计负责人为组员,积极推动标准化管理。配合施工主要管理及技术人员尽可能为具有配合施工工作经验、熟悉项目情况或参加过项目勘察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项目推进全过程的人员配备尽可能执行“谁勘察、谁设计、谁配合施工”原则。

4.3现场管理标准化。配合施工技术人员在进驻现场前由项目部组织学习标准化管理相关文件,促使其按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为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采取了系列具体措施:将配合施工管理办法下发至全体职工;配合施工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按专业分别成册,人手一册;各种标准化管理图表、岗位职责等管理办法则制作成标牌挂放于办公室显著位置;通过各种方式方便职工随时随地学习、温故知新。

在强化学习的基础上,加强配合施工的现场标准化管理。按规定,配合施工人员均要求随身携带一帽(安全帽)、一牌(胸牌)、一本(配合施工日志本)、一手册(标准化管理实施细则)等四要件。对现场发现的问题,一般事项予以现场快速准确处理,复杂事项要求第一时间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并予以尽快处理,并建立健全各项配合施工台帐。如需变更设计,本着“先批准、后变更,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快出图、出高质量图。同时,对建设单位审核下发的本专业施工图进行及时梳理及核查,对图纸内的差错漏洞第一时间予以更正通知。

4.4过程控制标准化。标准化管理领导小组采取定期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内业检查与外业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抓好检查标准化管理的落实情况,实行责任到人。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未认真贯彻执行标准化管理要求的员工,立即停止其工作,要求其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在充分理解文件精神和要求后再开展工作;对于标准化管理贯彻较差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责令退出配合施工工作;对于执行情况好的予以表彰、奖励;同时,将标准化管理的执行情况纳入员工年度业绩考核。

5 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设计配合施工工作在工程项目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勘察设计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配合施工的重要性,在实际生产中以标准化管理实现配合施工的规范化、程序化和科学化,才能提高配合施工管理水平,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勘察设计任务,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打造企业良好品牌,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刘亚非.浅析铁路建设项目设计配合施工[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3):222-224.

[2] 温江.铁路建设标准化管理问题探讨[J].商业文化,2011(7):362-363.

[3] 戈守云,李尚斌.浅谈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标准化管理[J].交通 科技,2011(7):46-48.

第9篇:日常管理标准化范文

关键词:标准信息管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P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1概述

标准是综合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文献,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其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协商一致并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二条相关条款对产品从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到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到运输以及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法和安全要求等各个环节都明确规定了应当制定统一技术标准的要求。因此,标准是生产企业在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全过程的主要参考和技术性指标,是工程建设中设计和施工不可或缺的技术文件,是判断产品是否合格的唯一依据,是市场准入的通行证。可以说,任何一种产品的制造和检验都离不开标准,任何一项工程建设中的设计和施工也同样离不开标准,标准是质量的依据,质量靠标准来保证,没有标准就没有质量。

企业标准信息的管理是指对企业所需要的标准化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保管和使用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开展标准信息的管理是确保企业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企业应提供必要的财力和人力专用于标准信息的管理,以确保企业标准信息工作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1]。

2标准信息有效性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的标准是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衔接配套的标准体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标准之间、同级标准之间互相转换、废止,变化非常大。特别是近几年来,为适应入世后的市场需要,我国标准化主管机构加速了标准的清理整顿及标准制修订工作,标准的升级替代变化复杂,有的强制性标准调整为推荐性标准,如2002年4月8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公告第18号中,废止58项强制性行业标准和509项强制性行业标准调整为推荐性行业标准;有的国家标准调整为行业标准,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告(2006年第46号) 445项国标调整为行业标准;有的行业标准又上升为国家标准,如《隔热耐磨衬里技术规范》原为石油化工行业标准,编号为SH3531-2003,2009年上升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474-2008,实施日期为2009年7月1日,而原标准SH3531-2003在2010年2月24日废止(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标准化法原“国家专业标准”整套全部废止,转化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见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8年12月2日),其中:“1990年以前的专业标准(代号ZB)一共有6000多项”,“从1999年3月1日起,专业标准(代号ZB)、清理整顿后应转化为其他标准的国家标准全部停止按专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使用,新制、修订的标准不得引用以上标准”。

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2011年10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2011年世界标准日大会上提到,目前我国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总数达到9万余项,如国家标准平均标龄从10年减到5年,制修订周期从4.5年减到3年[2]。

由于一项标准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地修改、补充、代替、确认,或者被废止,这就决定了标准信息与其它文献信息相比具有一项非常显著的特征,即标准具有严格的时效性。因此,在收集标准信息时,注重标准信息的有效性是非常的重要。

新的标准代替了旧的标准,面对标准的较大变动,将给用户执行标准带来许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生产企业如果没有及时对标准的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掌握最新的标准信息动态,仍然继续使用已被转化、废止或修订的标准,按照过期失效的标准进行产品设计、组织生产,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质量保证,这样必然会给使用产品的用户带来巨大的隐患,将会对用户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企业在设计、生产产品之前,务必要对相关标准的信息进行有效性查证确认,以确保所采用的标准现行有效,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3企业标准信息有效性管理的措施

3.1制定标准信息管理办法,是实施标准信息有效性管理的基础

标准信息的有效性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需要细心、准确并为信息的结果承担责任。对标准信息的有效性判断,是标准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忽视了这项工作,就会给使用标准信息的用户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为了加强标准信息的有效性管理,保证工程设计、生产产品的质量,企业应制定适用于本企业使用的标准信息管理办法,确定标准的归口管理部门和负责标准信息的获取、识别、更新并传递信息的部门,并规定企业各部门各级人员的职责,层层把关,职责分明,确保产品各场所使用的标准是现行有效版本,防止使用失效、废止的标准而造成产品的不合格,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2掌握标准信息渠道,从源头上对标准信息的有效性进行控制

标准信息的收集渠道应该是广泛而多途径地进行。目前,我国标准化信息的、出版、发行的部门是明确而固定的,标准信息工作人员可依据标准公告、标准目录或出版通报、相关网站等多途径来收集有关标准的信息。具体地说就是可通过上级发文通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相关部委网站以及标准化刊物等途径获得相关标准的权威信息,从而在源头上对标准信息的有效性进行控制。

目前,标准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标准网站: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网站(sac.省略)、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省略sn.省略)、标准网(省略)等。

2、标准出版社:如中国标准出版社(省略)、中国计划出版社等。

3、标准公告及刊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备案公告》、《中国标准化》、《国家标准修改、更正、勘误总汇》及各类标准汇编、单行本等。

3.3标准信息的有效性管理应做到“三同步”

标准信息的有效性管理应做到“三同步”,即标准信息的收集、标准信息的整理及和标准管理系统的信息更新应同步进行。

1、标准信息的收集

企业标准信息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因此,企业的标准信息工作应以能满足企业对各级各类标准(包括本企业标准)的需要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标准的信息管理。标准信息的收集首先应确定本企业所需要的标准信息的范围和对象――常用标准,并编制《常用标准现行状态控制清单》,然后根据常用标准的分布状态再考虑建立标准信息收集的有效渠道。

标准信息收集的内容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更改和废止等信息。

2、标准信息的整理及

标准管理人员对收集的标准信息应及时地进行整理、,以发挥标准信息所应用的效用。

标准信息的要及时全面,以供有关人员及时了解和使用。标准信息的内容包括:标准名称、标准代号、标准时间、标准实施时间,标准废止时间等。标准信息的形式可采取网上电子版和纸质版下发给相关部门及人员相结合的方法,定期补充更新局域网上的《常用标准现行状态控制清单》,使标准使用的相关部门或人员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标准信息,掌握标准信息的最新动态。

3、标准管理系统的信息更新

标准管理系统的信息更新包括标准管理系统网上信息的更新和标准管理系统库房标准信息的更新。

标准管理系统网上信息的更新要及时、全面,失效、废止的标准文本应及时从网上清除,同步更新标准检索目录,动态管理网上标准信息,以确保用户在网上检索到的标准信息是有效版本。

标准管理系统库房标准信息的更新主要是对库存的标准文本实行动态管理,对失效、废止的标准,标准管理人员应及时从书架上撤出实物,并相对应的做好销账、销卡工作。对失效标准应作销毁处理,对需保留作存查用的失效、废止的标准,应在实物及账本、检索卡、借阅卡上分别加盖红色“作废”标识章,另行登记和存放,只供查阅,不外借。对汇编本中失效、废止的标准,应在相应的目录和正文处加盖红色“作废”标识章进行标识,以防止失效、废止的标准的非预期使用,而造成产品的不合格。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品的更新换代、新标准的制定、旧标准的修订或作废,对标准信息的管理永远处于动态之中,标准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获取标准信息并对它进行有效性的管理,可以及时地将标准修订或转化调整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用户,从而提高标准信息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用户对标准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