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初三化学元素精选(九篇)

初三化学元素

第1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前期;教学;纠错

试验过程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为了掌握元素性质,让学生提前熟记初中化学中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我在给同学上第一节化学课就会布置他们熟记九年级上册第62页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要求在三星期内完成。第一周书记第一列的九个;第二周熟记第二列的九个;第三周熟记第三列的九个;第四周听写。听写的结果不尽人意,但不用急,先给学生指出错误,以便纠错,比如说学生总是Al、Cl不分,C、N不分,多强调几次,等到正式学习元素知识时,大多数学生已能掌握27种元素中那些初中化学里最为常见的元素了。

第二步:为了更好的掌握物质的性质,化学课上提前使用化学式,而且只用化学式表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因为用化学式表示物质,既直观又快。这种做法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学会了初中化学中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化学式。那些虚心好学的学生不需老师的指点就能掌握那些有一定规律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如

第三步:为了更快更准确的书写化学式,让学生提前熟记化合价,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为搞好化学式写法的教学要做足准备。在学习微粒结构示意图前,要求学生背熟元素周期表前20号元素的顺序;学习微粒结构示意图后,会画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习元素化合价时,结合元素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前20号元素中常用的那些元素的化合价既可以推导出来也可以根据下面的口诀熟记 。口诀的内容是 :

氢、铵(根)、钠、钾、银+1价; 钙、镁、钡、锌、铜、亚铁+2价;

铝、铁+3价;硝酸(根)、氯、氢氧(根)-1价;硫、氧、碳(硫)酸(根)-2价。

这样,当学生熟悉了元素和原子团的书写又熟记了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之后,告诉学生书写化学式时要遵循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再以五氧化二磷和氢氧化钙化学式的写法为例,学生就能轻松地完成以下的表格:

通过上面的表格练习让学生找到书写化合物化学式的规律,短时间内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能掌握。但是由于初中化学直到第九单元出现的化合物的化学式都不多,所以第四单元学会的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掌握不到很好,如:NH+4和NO-3直到学习酸、碱、盐时仍然有很多同学会写错;又如:很多同学化合价背熟了,也知道化合物中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但在书写化学式时就把它们丢在一边了,只是凭感觉去写。所以在教学实际中,常常有很多学生会写错化学式。

第四步:强化记忆同时加强纠错力度。一般情况下,我常常进行阶段性听写,在学生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及学完氧气的化学性质之后,让学生听写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只要愿意学习的同学这样的化学式都能写出来。在学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之后,就让学生听写前面学过的有关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之前,让学生听写那些常见的硫酸盐和盐酸盐的化学式,之后就听写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化学方程式……此外,在结束新课之前的每一次大考前夕都会让学生听写那些最重要的和最会写错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纠错的时候,我一般不提学生五花八门的错误,而是重点强调易错化学式或易错化学方程式的正确写法,以免适得其反。

第2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1.初三教材中不做要求或未教授,同时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做要求的内容:

1.1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1.2 同素异形体、粗盐、结晶水合物、潮解、风化等名词或概念

1.3 氧化物的分类:

在初三的教学中只要求根据组成元素,把氧化物分成金属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而从氧化物的性质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其他更复杂氧化物这部分知识初中未做要求与介绍。

在初中的教学中,有很多的知识降低要求或删减了,有要求的也很多只是停留在具体物质本身的性质介绍上,并没有总结提升到同类型物质的性质通性上,也就是只介绍“点”,未延伸至“线”或者“面”上,而高中化学需要同学掌握的不仅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同时也需要掌握同类型其他物质的相似性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高中教学中加于关注。

2.初三教材有出现,但高中教学必须进一步加深或完善的内容

2.1 化合价计算

初中化学中介绍一些常见元素化合价,这些元素的化合价仅仅是它们的主要的化合价,部分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列出,如果简单认为这些元素只有表格中的化合价,在解题时易造成思维定势与错误。

2.1.1 化合价的范围

多数非金属元素的最高正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负价数等于达到稳定结构需要得到的电子数,通常认为:最低负价的绝对值与最高正价的和等于8。故非金属元素化合价可为最高正价,可为最低负价,可为他们之间的中间价态。

2.1.2 计算化合价

在平时学习中,部分同学不相信自己的计算,受思维定势影响,对于计算出常见元素化合价之外的化合价不敢肯定。如:Na2FeO4中铁元素呈+6价,而化合价表中铁只有+2、+3价,所以不相信计算结果。实际上,已知化学式求化合价,只要其他元素化合价确定,根据各元素化合价代数之和恒等于0,就可以求该元素化合价。同时,有的同学一直认为“正价在前负价在后”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对某些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不敢肯定甚至算错。如:CH4中碳元素呈-4价,而有的同学却算成+4价;NH3氮元素呈-3价,而有的同学却算成+3价等等。

2.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初三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而高一年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给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在此要进一步加深与完善,要求同学初步懂得计算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以及核外电子总数;我们要根据教材中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质子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第一层只排2个电子,第二层只排8个电子,电子优先排满第一层以后再排第二层。从教材给出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同一列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同一行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等。总结这些规律有助于学习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

3.在基础实验方面:

3.1 在基础实验操作方面

有的初中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少甚至没有开设实验课,学生很少甚至没有亲自动手做过化学实验,有的连真正的化学仪器都没见过,老师也只是在黑板上画实验与讲实验。故此,我们应该在第一次实验课中,教会同学基本实验的规范操作并留出足够时间给同学实践与纠正。

3.2 启普发生器

初中化学选学启普发生器原理和装置,高中虽不要求启普发生器但该装置原理或简易装置在高中却多次用到,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其原理。

3.2.1 原理:利用压强原理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引发化学反应时,打开导管中止水夹或活塞,导出容器内气体,在外压和液体重力作用下,液体进入容器,与固体接触并开始反应;停止反应时,夹紧止水夹或关闭活塞,容器内产生气体无法导出,使内压增大,将液体压入球形漏斗里,使固体与液体分离,反应自动停止。该装置随开随反应随关随停止,十分方便。

3.2.2 适用条件:用于该装置制取的气体须同时符合下列三个条件:

①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不能控制粉末状固体与溶液接触);

②反应在常温下进行(不需要加热);

③除气体外,产物可溶于水且放热较少(若产物微溶,可能堵塞溶液通道;放热多使玻璃容器炸裂)。

3.2.3 实验前须检验装置气密性

该装置不宜用常规方法检验装置气密性,通常用液压气的方法来检验装置气密性。

第3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化学用语 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08-02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化学用语的教学对学生学好化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掌握化学这门基础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十四年的初三化学教学工作中,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差,对化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化学用语”部分的学习存在了诸多问题。下面是我在化学用语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期望与大家交流研讨。

一、提前分散教学难点,减小学生学习难点的坡度,分段落实

因为化学是初三新开设的科目,开始时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很感兴趣,但当学到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微观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懂,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用语知识的难度,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呢?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作适当的处理,将难点分散。

初三化学老师都有同样的感悟,学生学不好化学或不愿意学化学往往是从记不住元素符号开始的,元素符号学不好,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也就难以学好,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解决这一困难,我进行化学用语教学时采取了提前分散教学难点,减小学生学习难点的坡度,分段落实的教学方法:从序言到第一章教学的内容难度不大,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很浓,我把前20种元素每5种分为一组,总的分为四组,每天要求学生按顺序识记并学会书写一组,剩下不要求记顺序的大约十种元素分成两天记忆,同桌互相监督能书写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即可,以后每天教学利用课前几分钟从要记住的元素中抽出几种听写,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分散记忆,也减轻了他们学习的负担,这样元素教学时元素名称和元素符号记忆和书写就变得简单了。

二、趣味记忆,培养学生持续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

在初中化学绪言课和第二单元氧气性质及制法等课中,由于趣味性实验的出现,加上教师启发、引导,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利用这种有利时机,从绪言开始,有计划地在每节课中出现与内容相联系的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这样学生初次接触感到新鲜有趣而愿意学习,让每一个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为避免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燥无味而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化学用语的实际意义,逐步形成他们稳定持久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理解和记忆的效果。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用语,教师可以通过编写顺口溜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如在讲授化合价时,课本中的表格给出的化合价较多,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编成如下顺口溜:钾钠银氢正一价,钙镁钡锌正二价,氟氯溴碘负一价,通常氧显负二价,铜有正一正二铝正三,铁有正二正三硅正四,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莫忘正一是铵根。

三、将化学用语与生活联系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用学习的化学用语解释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可以解开学生心目中的许多谜团,使学生感到生活处处皆化学。化学能说明各种物质的组成,说明身边许多变化都离不开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比如复习化学用语时,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各种标签并出题考班上的其他同学,同学们收集了生活中矿泉水、药品和各种食品的标签,看着标签出了不同有关化学用语的题目,比如标签上的各种元素符号对人体的作用,缺乏这些元素会患什么病……这样,学生听得快乐、记得轻松。

四、经常使用加强记忆,严格要求规范读写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不用又容易遗忘,因此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当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第4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从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看,出现的化学用语有:

1、元素符号(33种)与离子符号(5种)

2、原子结构示意图(22种)离子结构示意图(5种)

3、化学式(108种)

4、化学方程式(62个)

5、电离方程式(11个)

新编教材不仅删去了电子式,减少了元素符号,降低了对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要求,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变的反应规律的要求,而且对章节编排做了改进,分散了难点,选择了合理的知识梯度。

如何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接受能力进行化学用语的教学是教师应该探讨的问题,下面谈点浅见。

1、运用兴趣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根据教材的内容,有计划地分散难点,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提高学习化学用语的兴趣。例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都可以提前逐步渗透、避免大量集中学习使学生难以接受。要让学生在学懂学会中不断强化兴趣,在教学中重视牢固地掌握元素符号,进而熟练地写出化学式,就可顺利地写出化学方程式。

为避免化学用语的学习枯燥无味,可将元素符号、化合价、金属活动顺序表编成顺口溜以提高兴趣,获得好的记忆效果。

2、根据教材分层次教学,减少坡度,循序渐进。

教师应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分析化学用语在全册书中的地位,按照教材编排的层次,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将化学用语的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①从“绪言”到第二章第三节是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识记阶段。

让学生提前分散识记元素符号。每节课3~5种,学生不感到负担,愿意学。

到元素、元素符号这一节,学生已能熟练地读、写24种元素符号,为下一节化学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从“绪言”课接触物质开始,就可注明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让学生经常见一见,不作其它要求。等到学习化学式时,实际上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上有了发展、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②从第二章第三节到第四章第二节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理解阶段。

让学生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掌握用元素符号写化学式,用化学式写化学方程式的初步规律。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用语教学的重点,掌握好化学式与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可使学生形成化学方程式的雏形。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是难点,除了讲清最小公倍数法,可通过实例简单介绍“奇数配偶法”。

③从第四章第三节到第八竟,着重巩固、扩大和应用化学用语。

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酸碱盐的性质与单质、氧化物的简单关系,是化学用语的高级阶段。要应用必须强调理解、熟练。

3、多练多用,提高记忆与书写效果。

化学用语和化学教材的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学用语的特点是学生容易理解,但不用又容易遗忘,因此应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当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用化学用语解答的问题,如物质及其性质、用途,制娶现象的解释,实验结论等,必须用化学用语来解答,经常练习,达到会读、会写、会用,逐步熟练。

第5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化学教材九下第十一单元“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在课尾“讨论”栏目开始渗透物质的分类思想,让学生“按组成和性质对学过的物质进行整理和分类”。虽然教材没有把“物质的分类”作为一个单独的知识单元进行介绍,但在“讨论”中提出的四项要求已基本涉及物质分类的整个知识体系。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教学,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有专门的知识单元介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思维方式正在从经验直观向逻辑抽象过渡,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概括事物的普遍性,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分类整理加以系统化,因此,关于分类思想的教学成为衔接教学的关键。具体到本课内容,初中生虽然在认识物质的组成及性质上有了一些积累,但还没有把物质的分类视为一种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是要引导学生从普遍性出发认识物质的变化及物质间的反应规律,逐渐确立分类观,打好认识论的思想基础。鉴于我们的初中生在三阶段探究式教与学实验研究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经验,开展合作探究和独立探究不再存在学习障碍,反而更有利于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

2.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

3.学会从组成和性质出发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框架。

四、教学过程

针对本课微专题教学,笔者安排了“合作探究”和“独立自主探究”两个阶段的探究式教学,旨在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实现知识自主建构、拓展知识和深化理解等方面的优势。

(一)合作探究

探究式学习中问题的提出往往具有挑战性,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恰当的铺垫(情境创设)和引导。在“提出问题”环节,教师根据教材的提示,将初中化学已经学过的物质提取出来,设计了下面三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

活动一:试将下列物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C、CO2、CO、H2CO3、NaHCO3、Na2CO3、CaCO3、Ca(HCO3)2

活动二:由Na+、K+、CO[2-3]、SO[2-4]可组成几种物质?请尝试从组成和性质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

活动三:从组成和性质方面分别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

H2O、CO、CO2、SO2、SO3、CaO、CuO、Fe2O3

学生在组内讨论后提出了下面两个问题:1.我们分类的“标准”可以是什么?2.如何从“组成和性质”出发给物质分类?两个问题的提出很有针对性,是展开以上三个探究活动的关键。

为了解决以上两个关键问题,学生进入“收集信息”阶段,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系统梳理所学过的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物态、溶解性等有关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对所列物质逐一进行筛选、比较,尝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对所列物质做出个性化分类),最终形成解释并交流发表(用展板展示各组的答案)。

关于“活动一”:第一个小组有两种分法,先是按“物质存在的状态”进行分,固态的有C、NaHCO3、Na2CO3、CaCO3、Ca(HCO3)2,液态的有H2CO3,气态的有CO2、CO;然后按照“物质的溶解性”来分类,可溶物质有CO2、H2CO3、NaHCO3、Na2CO3、Ca(HCO3)2,不可溶物质有C、CO、CaCO3。第二个组有三种分法,与第一个小组的分法完全不同,他们先是按“是否含金属元素”来分,含金属元素的有NaHCO3、Na2CO3、CaCO3、Ca(HCO3)2,不含金属元素的有C、CO2、CO、H2CO3;然后按“是否含氢元素”来分,其中含氢元素的有H2CO3、NaHCO3、Ca(HCO3)2,不含氢元素的有C、CO2、CO、CaCO3;最后按“含元素种类多少”来分,其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的有C,含有两种元素的有CO2、CO,含有三种元素的有H2CO3、Na2CO3、CaCO3,含有四种元素的有NaHCO3、Ca(HCO3)2。第三个组最有意思,他们是用树状图的方式(见图1)进行分类的,只不过他们把教材中的树状图给“放倒”了。教师抓住这个对教材图示的模仿创新点,引导学生对树状分类法的好处进行说明。

师:你来谈谈树状分类的优点有什么?

生:比较系统,直观。

师:讲得好!刚才大家都按一定的“标准”对这8种物质进行了准确的分类,其中的树状分类法,是我们初中阶段要求大家必须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它的优点是层次分明,能够直观地呈现事物的从属关系。(教师的总结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尝试、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又准确地点出了初中段学习的重点,提醒大家关注并掌握树状分类这一“层次分明”的“重要的分类方法”)

关于“活动二”,第四个学习小组对所组成的物质进行了如图2所示的分类。

与“活动一”相比,“活动二”的难度有所提升,虽然学生也对所组成的物质进行了正确的分类,但分类标准没有清晰展现。为了从学生的答案中挖掘教学资源,教师与该组学生代表进行了如下教学对话。

师:请谈谈你这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这样分类有什么优点?

生4:因为它都是盐,我们要对盐进行更细的分类。我们组是从组成盐的金属、酸根的角度来对以上物质进行分类的,比如一说到钾盐,我们就会想到这是指钾元素与各种酸根组成的一大堆不同的盐,有氯化钾、高锰酸钾、氯酸钾等等。

师:好,这个讲法让人信服!这也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全体学生点头)

关于“活动三”,第五组的展示(见图3)思路清晰地呈现在图示和文字表述中,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一览无余。

从物质的组成上分,图示如下:

从物质的性质上分,图示如下:

通过以上探究式教学,教师将初中生对“物质分类”的经验提升到了理性的高度,引导学生强化了“分类标准”意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物质分类系统,为初、高中知识教学衔接,把学生思维引入较高层次奠定了基础。三个探究活动“交流发表”结束后,教师开始“评价结果”,并顺势引出了下一个环节的独立自主探究。

(二)独立自主探究

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分类”的科学理性,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科学理性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师:从氧化物的性质来看,有的能与酸反应,有的能与碱反应,还有一些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到了高中我们将会学到,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叫做不成盐氧化物(特殊氧化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物质的分类呢?就是因为同类物质有“通性”,它可以为我们预测未知物质的性质提供基本线索并做出分类科学上的验证。下面我们就运用刚刚掌握的“物质的分类”知识,来独立解决下面这个问题吧。(师投影“提出问题”)

小试身手:酸雨主要是由氮的氧化物(NOX)和硫的氧化物(SO2)气体引发,工业上煤的燃烧以及居民生活用煤是产生二氧化硫气体的主要原因。如何有效吸收煤燃烧产生的SO2气体?(已知:SO2+H2O=H2SO3)

针对教师提出的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需要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先将该问题转化为学科中的问题,再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比如从分类角度去寻找标的物(SO2)所属的物质类别,再找到该类物质所具有的性质(同类物质所具有的共性),然后才能举一反三。从元素的组成和性质出发,学生能够类比二氧化碳这个已经学过的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经过简单推理便可知SO2是酸性氧化物,能与碱溶液起反应。学生在思考中还将联想到酸性氧化物性质的其他反应,比如与碱性氧化物、与水的反应等。

在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巡堂指导。有学生提出“可以用氢氧化钠吸收,或者与氧化钠或氧化钙反应,或者与水反应”,教师提醒学生:要在解题的过程中试着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继续巡堂观察学生书写方程式情况,点了三名学生(生1、生2、生3)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化学反应方程式。课堂进入“解释结论”与“评价结果”环节。

针对上台板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三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把Na2SO3错写成了Na2SO4,被台下的学生发现并指了出来,教师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展开下面的教学引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应写成Na2SO3?

生4:因为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的是亚硫酸,所以它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生成的盐就应该是亚硫酸钠Na2SO3。

师:很好!从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来看,CO2的检验和吸收与SO2有什么共性?(引导学生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这是对分类观的实践应用)

生5:因为它们都是酸性氧化物,其共性是都能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师:对。我们还可以来比较一下,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水这三者中,哪一个吸收二氧化硫的效果最好?

生6:氢氧化钠溶液最好!因为氢氧化钠的溶解度最大,溶液浓度也最大,吸收二氧化硫的量也就最多;氢氧化钙溶解度小得多,溶液浓度就小,吸收二氧化硫的量就会少一些;而水与二氧化硫反应后生成的亚硫酸很不稳定,很快会再度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硫,因此效果最差。

师:很好!我们从“物质的分类”中去寻找物质的共性,并运用物质的共性去预见和解决问题,这就是物质分类观的应用。“物质的分类”是化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化学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能够对我们今后研究未知物质的性质提供思考的方向……

教师的总结,再度提升了学生对物质分类观的认识,真正教给了学生一把解决某一类问题的“钥匙”,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6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一、结合生活实际,建立元素观的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刚刚进入化学课程学习的学生对于元素的理解都是非常困难的,究其根源就是与其生活实际严重脱节。而从广义上讲元素这一概念并非化学课程中的专有名词,在学习化学之前,学生们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熟悉掌握了元素的运用。

在课堂上可以以我们日常生活所赖以生存的各种食品来举例,纵使其有面包、面条、蛋糕等多种表现形式,但其实际上就是单纯的以小麦作为构成的主要元素。在语文课程的中汉字的学习上,不管字的结构有多复杂,变化有多么丰富,但一切的汉字都无非是点、横、竖、撇、捺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所以,这些生活和学习的实际经验就可以很好的运用到化学教学中的元素观的构成上来,在教学上,可以通过情景创建,让学生将日常所接触的各种事物与化学的元素观进行联系,最后通过老师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理解我们所生存的世界其实也是由一个个基本的元素相互结合而构成的,帮助学生建立起元素观的基础。

二、结合化学发展,深化元素观的概念

随着化学这一学科的不断发展,元素的概念也经历着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世界的程度不断的加深,对于世界本源的探求也不断加快。在初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孩子们感悟化学的发展历程,通过化学学科的几次大发展和大变革帮助孩子们了解元素观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他们能够对元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首先可以从远古时期讲起,从最早的开天辟地到春秋时期的水生万物和气成乾坤的物质单元素概念,直到后来人们发现这一说法不足以解释世界和自然,于是渐渐的发展出多元素的概念,从水、土、气的三元素概念到水、土、火、气的四元素概念再到在我国沿用近千年的五行观念,即世界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类基本元素构成的。随着西方文化启蒙运动的发展,化学学科也不断的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于是就有了19世纪初的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并准确的测定了原子量,至此元素才开始与原子量相结合起来,确定了不同元素即是原子量不同的原子。再到1923年,国际上在有了对于元素的基本共识,即根据不同原子的原子和带电荷数的不同对原子进行细致的分类,从而解释了目前物质世界的大多数问题。教师通过对化学发展简史的讲述,间接帮助学生们深化了元素观的概念,加深了元素观的理解。

三、层层递进,实现元素观的构建

其实在初中化学的课本当中,各部分知识都是层层递进的,而在学生的元素观的构建上也要使用这一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关于元素的概念应该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进行教学,将整体内容进行分散,从一个个简单的概念不断进行深化,从生活周围各种物质入手,然后引入分子、原子和核外电子的概念,再深入到分子间的化学反应,再又回到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循序渐进,最终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元素观。

例如在“水的构成”这一章节,水是学生们日常接触最为密切的物质,从水的构成讲起也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们没有进行化学的深入学习时,一般都认为水就是元素之一,是构成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于是,老师可以在此时进行讲解,通过将水电解,剥离出构成水的两种物质氢和氧,再通过氢气燃烧试验制成水,从而使学们认识到水不是单质,而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而氢和氧就是元素之一,使学生能够从日常接触的物质中体验到元素观的神奇。在“原子的构成”和“元素概念”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原子内部构成的学习,形成不同的原子由于其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而导致其性质不同的认识,为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化学元素概念奠定基础,即把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再次,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元素的概念之后,通过化学变化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元素守恒的观念,即化学变化过程中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并且在物质的制备(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工业制纯碱、冶炼金属等)的原料选择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一观念来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另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饮料、食品、药品和化肥等的标签上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元素知识,引导仔细阅读标签,可以帮助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物质,从而更好地应用和改造物质,并在知识的运用中加深学生对元素构成物质的理解。

总结

第7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传统与流行;有效融合;文化传承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推进,我国传统文化及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传播和发展。美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美术教育也是推动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有助于教学方式的优化创新,推动教学内容的丰富及扩展。这对于学生审美鉴赏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融合的意义

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异国文化等的有效融合。传统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上下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民族文化,通过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元素传达了丰富的人文寓意和中华审美情怀。流行元素则是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之下融合了现代文化理念的现代性元素种类,富含现代文化的内涵,传达了新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识主张。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更是新时代文化的丰富和沉淀。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其具有包容和开放的特征。因此,传统与流行元素之间有效和适宜的融合,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美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随着新课改进程的逐步推进,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有了较为显著的优化和创新,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活化的有效融入,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融入传统和流行元素至初中美术教育中,有助于教学形式的创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外,传统与流行元素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也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

三、传统与流行元素有效融合的策略

1.挖掘文化内涵,建立文化传承意识

美术课程具备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并不仅仅集中于绘画作品的鉴赏和创作上。艺术创作内容及形式都具备极强的多样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鉴赏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挖掘文化内涵,应用极具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将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学习兴趣。以《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设计?应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应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剪纸或结艺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镂空艺术,体味其蕴含的美好祝福和愿景的文化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剪纸艺术创作出极具现代化元素的图案,赋予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以新时代的艺术意义。通过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不拘泥于创作形式,以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融合理念实现生活之美的体验、感悟、鉴赏和创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融入生活化元素,发挥艺术交融魅力

针对初中美术教学而言,新课标的要求愈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也需有效融入生活化的内容,将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与美术课程教学相互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细节中的美感,更好地增强学生审美、鉴赏以及感悟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结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实践中中国结的运用,可以作为房间挂饰、车载挂饰、戒指、手链以及其他装饰品,在具备应用功能的同时也蕴含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之意。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生活化理念,以“为自己的父母送上亲手制作的中国结”为课程主题或者课后作业,在民族结艺的传统元素基础上引导学生融入现代化的流行元素,赋予全新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将传统元素作为遥远的艺术欣赏作品,能够将传统元素结合到现代化的生活元素之中,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在美感。

3.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不仅能将学生感悟到的艺术美感内化为艺术创作,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艺术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通过丰富且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美术教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艺术应用能力。以初中美术教学中学习服装搭配这一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现代非常流行的换装App游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教育的知识点自主进行服装搭配和设计,将服装设计中需要注意到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知识点应用到实践创作过程之中,引导学生融入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至现代服装设计之中。例如可以在民族服装旗袍的设计中融入蕾丝等现代化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此过程中需发挥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构建轻松的美术实践氛围。

结束语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组成,在初中阶段,将传统和现代元素融合起来的美术教育,能以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传统的艺术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健全审美观念的形成,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心理归属感,这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少玮.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6.68:173

[2]周彩华.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6.15:125-126

第8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单纯形法;改进单纯形表;迭代

线性规划问题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自1947年丹捷格(G.B.Dantzig)提出了一般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单纯形法后,线性规划在理论上趋于成熟,在实用中日益广泛和深入。尤其是在电子计算机能处理成千万个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之后,线性规划问题的适用领域更加广泛。从解决技术问题的最优化设计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业、军事、经济计划和管理决策等领域都可以发挥作用,广泛应用于合理下料问题、生产组织与计划问题、运输问题、生产工艺优化等问题,单纯形法已经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日益完善,单纯形法在今后有更科学实用的发展。

单纯形法作为线性规划主要的算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有。使用单纯形法求解线性规划时,要求有一个初始基可行解,如果没有明显的初始基可行解时,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引进人工变量构造初始人造基,再利用两阶段法或者大M法进行迭代求解。但是,人工变量的引入使得方程组的变量增加,进而使得计算工作量以及计算机的存储量大为增加,为此出现了很多基于高斯消元法求初始基的方法[1-2],从而使得无需引入人工变量就可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成为可能。

单纯形法的表格繁杂,每一步迭代都需要重新创建新的单纯行表,占据很大的内存,而且效率低下。今在改进单纯形法的基础上,对单纯形表进行改进,创建改进单纯形法的表上作业法,过程直观,计算简便,只需记住一些迭代公式就可掌握其计算方法。引进参考文献中求解初始可行基的方法,更进一步的提高了改进单纯形法的计算效率,也缩减了数据所占据的内存量。

1.方法的引入

标准形式的线性规划问题:

这是线性规划问题的矩阵标准形式。对于(1)式我们通过加入松弛变量变成等式。

对于含有初始基的线性规划问题我们知道基变量的检验数一定为0,我们可以不用计算,而且它们的系数矩阵一定是单位矩阵,为此我们是否可以省略单位矩阵,从而简化单纯形表?

下面就对本方法进行介绍。

2.方法的介绍

2.1 主要思想

单纯形表中基变量的系数矩阵一定为单位矩阵,没有必要必须罗列出来,省略掉基变量的系数矩阵可以简化单纯形表,使得迭代的过程不会过于繁琐,简化后的单纯形表。使用参考文献中的求解初始可行基的方法,不必引进人工变量即可求得初始可行基,进一步简化计算。

2.2 计算步骤

(1)计算初始可行基,,-Z

(2)建立改进单纯形表

表1与单纯形表相似,只是对其进行了改进,下面是对表格的说明:

1)S行为第一行,此行为单纯形表中检验数一行,为了计算方便我们将检验数行提到了上面。

2)S列为基变量列,我们定义为第一列。

3)第二列为价值系数列。

4)从第三列开始的各列为各个非基变量的系数列。

(3)寻找迭代主元,进行迭代计算

与单纯形法寻找最好主元一样,初始改进单纯形表中已有,根据求解最大值线性规划问题的最大原则,确定迭代主元所在的列。价值系数列依次除以迭代主元所在的列中的大于0的各元素为,即:,确定出迭代主元。

在新的改进单纯形表中:

①原主元所在的位置取原主元的倒数,即

②原主元所在的行的其他元素取原表中该行对应元素与原主元的商,即:

③原主元所在的列的其他元素(主元素除外)取原主元素除原系数的商的相反数,

④其他的各行各列的元素,新元素=原元素-(对角之积÷主元),即:

经过若干次的迭代,对于求最大值的线性规划问题,直到全部小于等于0,即第一行除-Z外其他元素全部小于等于0,结束计算,得到最优解。

求解最小化的线性规划问题,我们只需在目标函数两端同乘以-1,按上述方法进行迭代即可。

下面举例计算。

3.举例计算

此处我们应用参考文献[1][2]综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求解初始可行基,得到初始的单纯形表。应用初始的单纯形表求解。,,为初始可行基,检验数一定为0,我们就不再计算。

第二步:将上面的数据填入初始改进单纯形表,得到表2

第三步:确定迭代主元,进行迭代计算

在表2中,S行为行,,根据单纯形法求解最大值问题原则,我们确定列为主元列。观察表2知,只有行中0,所以我们可以不用计算值即可确定其为迭代主元。下面以为迭代主元进行迭代计算。

1)行中主元取其倒数,即;

2)行中的所有元素(除主元外)都除以2;

3)所在列中的所有元素(除主元外)除以主元后取其相反数,并填于新的迭代单纯形表中;

4)其余元素的计算,在此只举一个为例,其他的计算可仿照此方法依次算出。如行中的第一个元素,填入表3中作为新的b2。

计算出其余元素,填入新表即得表3,仿照表3的计算步骤得到表4。

S行所对应的已全为负数,计算结束,得到最优解,最优值为。

4.结论

本方法综合使用了参考文献[1][2]中的求初始可行基的方法,无需引进人工变量即可获得初始可行基,相对于两阶段法或大M法计算量小而且容易操作,算法简便,改进单纯形表的使用实现了改进单纯形法的表上作业法,降低了改进单纯形法的复杂度,过程直观,对于不是很熟悉改进单纯形法的人来说也可以计算求解。改进单纯形法的表上作业法本质上是单纯形表的变形,所以本方法可以应用到单纯形表的计算过程中,使得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更加简单方便。

参考文献

[1]吕林霞,茹少锋,申卯兴.线性规划模型的单纯想法初始可行基选择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4).

第9篇:初三化学元素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 构建

随着新课改要求的颁布和实施,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苏教版初中语文内容、结构都比较丰富和合理,必须要有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其相适应,才能体现教材的优势。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苏教版初中语文的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在一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上,对人的智力和学习能力进行分析而提出的一种新理论。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其教学方法还比较传统和单一,初中生之间还存在着性格、能力等个体化差异,多元智力理论把这种情况归于每个人智力和能力的不同组合,例如,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的学生其声乐智能要高于其他学生。把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应用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地体现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堂构建设计

(一)课前设计

在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进行课前设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本节课中体现的智能,选出重点难点,与教材中的内容以及教学相结合。例如,由于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主要讲述的是信息传播内容,教师可在备课时把语言逻辑能力纳入到教材内容的讲解中。以本单元中《录音新闻》和《新闻两篇》两篇文章举例,这两篇文章都与新闻有关,主要锻炼学生对新闻语言的掌握能力,语文教师就可以把培养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作为这两节课的任务。语文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与选取智能方向的一致性,在对智能进行选取的时候,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将智能作为一个选择条件,选择与其适应的教学方法。成功教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好的教学形式设计和分析,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课中实践

在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语言智能的锻炼

语言智能的锻炼和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语文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尽力做到这一要求,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进而完成课堂上的听说读写任务。

2.构建思维体系

初中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苏教版教材在编写构建时就把语文归为了一个体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教材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体系思维的渗透,使学生能独自完成对语文思维体系的构建,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以后语文的学习奠定智能基础。

3.锻炼应试能力

中考是对初中生语文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大检测,是初中语文教学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是教学的一项内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人类能力的划分,假设学生没有应试能力,那么他就无法进行考试,即使拥有其他智能也于事无补。

(三)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对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对教学经验教训的总结,验证多元智能的选择是否正确,能使教师完善课前、课中的准备工作,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对多元智能培养的接受能力,找到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与苏教版的结合点。

三、构建措施

(一)完善硬件设施

完备的课堂教学硬件设施和完善的教学环境是实现语文课堂多元化智能综合性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要对学校提供的硬件设施给予充分利用,尽量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很多内容的讲授需要硬件设施的辅助才能顺利完成,课堂内容的规划设计通过硬件设施才能更好地展现。以《人与自然》一课为例,这节课的内容需要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课后实践,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开展一次有意义的视听活动,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教学硬件的投资力度。

(二)提高教师素质,改善师生关系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大致分为三类:

1.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的内部环境中,经常遇到的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问题,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能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课堂顺利进行,还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促进语文能力的发展。

2.提高教师素质

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构建多元智能综合性语文教学课堂的关键。因为多元智能综合性语文课堂的构建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所以,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多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不断增添和更新自身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强化业务能力,从而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学校可以建立竞争机制,把教师的科研及教学能力作为竞争内容,对优异者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间接性地起到提高教师素质的作用。

3.注意学生反馈

在实施多元化智能综合性课堂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阶段,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能否接受,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或者是组织课堂讨论,了解学生接受情况,从而改进教学方法。

(三)多方面评价学生

传统初中语文教学过于关注学生的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教师也只是根据这两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被忽略。根据新课改对语文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将单一的评价途径和评价目的向多元化评价转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教材优势与多元智能综合性教学课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激发学生潜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军.苏教版初中语文多元智能综合性课堂构建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201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