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精选(九篇)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第1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青春期对于每个孩子的成长而言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发育速度加快,逐渐趋于成熟,同时思想意识也逐渐趋向于独立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社会阅历的增加与文化知识的增长,也使得初中学生心理状态更加复杂,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初中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一、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学习压力

受我国以往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目前许多家长仍旧将考入名校作为学生发展唯一途径,对考试成绩过度的重视,不断给学生施压,而学校也为了追求升学率,扩大学校影响力,而采用一些应试型的教学方法,不断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要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的状态当中,一旦成绩出现波动,就会产生灰心的情绪,甚至出现厌学、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

初中生心理的发展,使得其对人际交往的需求逐渐增强,而现阶段我国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其成长过程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娇生惯养下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难以很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独立意识

初中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决定其处于青少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内心强烈渴望独立,但行为和认知能力方面实际上又不够成熟,对于家长和教师仍有一定的依赖性。独立意识的不断增强是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育的普遍特点,在面对家长及教师的干预时,常会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愿接受家长与教师的意见,有时甚至会出现与家长、教师相对抗的现象。

(四)青春期的困惑

青春期是每个人在成长中都必然要经历的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对异性的好奇与好感逐渐强烈,而由于初中学生心理发育仍不够成熟,在两性关系方面存在很多的困惑,在男女同学关系方面还不能够妥善的处理,容易陷入早恋的误区当中,并产生心理焦虑等问题,教师如不能妥善引导,也可能会给学生心理留下创伤。

二、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实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

中学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正确认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应试教育观念的误区中走出来,从学生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以引导的方式取代以往的强制约束。学校方面应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全面提升全体教职人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并切实发挥每一位教职人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为学生创造更多表达与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学生顺利从心理障碍中走出来。

(二)结合实践活动,增强初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学生未来终将要融入到社会当中,因此,其社会适应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上或校园里,应该更多的走出去,通过组织各类集体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郊游、开展运动会、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缓解学习压力所导致不良情绪,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集体活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并提高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增进学生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其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到集体活动中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通过集体的影响作用,带动内向自闭的学生,使他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并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当中。

(三)多种方式结合运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对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教师在观察中所能够发现的问题毕竟有限,并且其深层根源是无法从表面上准确找到的,因此,教师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运用,积极的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学生提供表达和宣泄心理困扰的机会。

初中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也是我国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社会、家庭与学校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为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共同努力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长的烦恼,使其摆脱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在轻松、健康、快乐的氛围中,积极进取,建康成长,养成坚强的意志与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未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2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 键 词:大学生 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高素质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外,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大学生面对连续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以及上学期间的经济、学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压力,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北京、江苏、山东、天津、上海等省市的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跟踪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的社会青年,这一点证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清华大学的樊福珉教授对清华毕业班学生所做的研究表明,约有60%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处理压力没有信心。一系列的数据和事件提醒人们,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本文将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情感功能以及音乐的表演和欣赏角度出发,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增强克服挫折的能力;珍惜生命,关心集体,善待自己,舒缓精神压力,开启自闭的心灵,走出抑郁的阴影,迎接灿烂的人生。

一、音乐教育功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我国教育家孔子2000多年前提出的,它蕴含着深刻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现了音乐教育对于改造社会陋习、规范道德行为、健全完美人格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价值。蔡元培于1917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他认为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非知识积累和技能训练,需要通过审美艺术教育来最终完成。当代大学生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人格障碍,它是一种以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为主的障碍,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代替的作用,那就是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教育,大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时,通过聆听、体验音乐进入音乐家的感情世界,审视自我、感动心灵;优美的音乐可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功利、世俗的生活态度,用关爱、同情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从而培养一种真诚、宽厚的处世情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称合唱交响曲,是一首崇高的人类共同情感的生命交响乐。大学生欣赏这首乐曲或参与演唱这首乐曲,可以充分体验到一个音乐家高尚的灵魂,深刻感悟音乐中张扬着的光明与力量、至善与友爱、和平与友谊、崇高与伟大,进而帮助大学生从狭隘的个人世界中走出来,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大学生在音乐的感召下还可以培养友谊感。大学生可以从音乐家那里学习达观的人生态度,面临失败和挫折时,要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时代的挑战。

二、音乐审美功能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德国美学家希勒最早提出将审美作为教育方式。他认为,审美教育可以从自然、被动的人成长为一个自觉、主动的人,他充分强调了审美教育在人的理性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音乐理论家赵沨指出:“美育教育应该提到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形成的高度来认识。”以上美学家都强调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的教育,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性格养成、人生的价值实现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艺术是最具情感的艺术形式。文学和绘画艺术善于再现客观世界,而音乐的审美功能就是利用音乐的情感特征,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作活动等。音乐欣赏者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使人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普通高校开设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音乐自身的情感可以把大学生萌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把冷却的情感点燃起来,把淡忘的情感浮现出来,把遗失的情感呼唤出来。

三、音乐表演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中间环节。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表演重在大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过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大学生在音乐表演的活动中体验音乐的情感、感悟音乐中的文化积淀、激发个人的表现欲望、学会与人合作交流等。歌唱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表演形式,歌唱不仅使大学生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并且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首先从歌唱的生理角度讲,歌唱是一种全身心参与的音乐活动,人们在歌唱时脑部中枢神经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状态,歌唱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绪。其次,歌唱具有情感释放的作用,大学生喜爱歌唱的原因是歌曲中的喜怒哀乐契合了他们内心情感世界。尤其是大学生在参加集体的音乐表演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集体的荣誉感,而且还可以学会尊重他人,以此培养自信心。

四、音乐欣赏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

音乐欣赏唤起我们的情感共鸣即心理反应。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有效缓解大学生精神压力,使他们正确审视内心世界、增强自信心以及培养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等,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音乐欣赏就其本质而言,它能激起人们的回忆、想象,给人以精神上美的享受。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角度出发,音乐教师要精心筛选欣赏曲目,有针对性地让大学生欣赏那些艺术价值高、积极进取的乐曲。比如,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能够使人精神振奋、圣-桑的《天鹅》能够有效缓解心理压力等。这些乐曲能引领人们从抑郁、自闭的心灵空间走出去,进而感受生活的美好、眷恋生命的可贵。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咨询、治疗,这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探索与实践。将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第3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 问题 对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己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虽然早已蕴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但系统的研究却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92%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20余年的历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探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存在争论,观点不一

目前流行的观点概括起来有四种,分别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论”;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培养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个性,促进心理健康过程的“过程论”;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各个方面进行积极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系统工程的“系统论”;以培养、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功能论”。上述观点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予以界定,但差异也比较大。概念界定不清,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

2.大学生中究竟有多少人有心理问题,不同的研究结论高低差异很大

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最低的4%,最高达64%,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就更多,代表性的如16%-25%、20%、25%、30%-40%等。这种差异不但会引起广大民众频生困惑,也令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棘手。

此外,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大多数心理健康的调查还是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虽然在国内已被广泛应用,但是该量表主要用来衡量门诊或住院病人的自觉症状和严重程度,以没有症状就是心理健康来作为判断的标准。消极的意义多,没有从积极方面来考虑。用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不是很完备。

3.教育者的观念落后,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混为一谈

一些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同起来,把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他们常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

另有一些人将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一种崭新的途径,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类思想品德问题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只要在高校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从而主张取消德育而代之以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夸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出现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倾向。

4.课程建设滞后,不能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育人上的独特性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常常变成了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实践性、活动性和互动性弱,教学形式单调,课程考核流于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重心理测试、轻科学分析,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诊治解决、轻预防引导工作,重心理问题的调查、轻心理教育方式的调研,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轻心理训练活动的开展。

此外,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其它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一些教师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的工作,与他们无关,以至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靠心理教师势单力薄地开展着。

二、应该采取的对策

1.更新观念,立足教育发展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以问题为导向,但这里的问题不应该只是狭义地理解为个别学生有可能危及社会、他人或自身的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而首先要理解为整个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的心理发展问题。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应是医学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特殊问题的学生;工作重点应集中主要精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实施有计划的主动性教育(如图1所示),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以实现教育目的。

2.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协同合作,建立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2000人,兼职人员13000人左右,专、兼加起来15000人。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要求是1:1500(多数州已达到1:300),如果我国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至少需要14.7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此,我们应另辟蹊径,以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核心,形成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牵头,各系部(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分机构为实体,在全校各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并成立班级心理健康关怀小组(让学生之间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心理卫生三级保健网。

3.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大学生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师源性的,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存在偏差、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不当或师生关系不良甚至恶化导致的。因此,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我国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与提高。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对兼职人员,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专职教师,要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配备一定数量的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和医务人员等组成的精干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在知识、技能、时间等方面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教师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在教学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人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4.在其它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建立一个以提高心理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统帅各科教学活动的总纲要。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使其与其他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一种协同效应,从而构建一个由学科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的统一的全新的课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各科教学的现状,又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这是带动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

5.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具体目标上虽然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两者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方法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高校德育工作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处理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善于调节、控制情绪,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学会选择自己的职业等。使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步发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

现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可以归因于信念的淡化和价值取向的扭曲,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必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德育工作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德育在采用传统的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的同时,还要把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多采用会谈、讨论、调查、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增加德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借鉴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改变过去那种等学生上门,个别交谈的单一方式。在教育方法上可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教师走进学生寝室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的有机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的根本变革。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规范,走向成熟,走向科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文件, 1999-6-3.

[2]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 [2005]1号,2005-1-12

[3]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教育与职业, 2007,(3):80-82.

[4]梁宝勇.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主试培训会上的讲话.北京航天航空大学,2004.

[5]马建青,王东莉,王晓刚.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研究.浙江社会科学,1998,(4):27.

[6 ]张大均.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6(1):66.

[7]郑日昌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1.

[8]樊富珉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6.13.

第4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实问题;发展方向;工作机制;体制

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逐渐加大,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有所加深,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发展。近年来,尽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发展快速,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清楚看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体制与教育范式等多方面的不完善,亟待深入研究解决,切实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践问题

1.心理教育对象的界定不清,心理健康判定标准模糊

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对心理教育概念的认识并不统一,提出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这些不同认识的存在充分显示了人们对心理教育的功能、目的存在不同认识。由于认识上的不统一和局限性,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界定也存在认识不清问题,甚至误解,片面地认为教育对象就是那些少数或个别心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在此影响下,以致判断学生是否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标准也模糊不清,最终导致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育目标上缺少一定针对性,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

2.心理教育工作机制不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要以完善、健全的管理规范和工作机制为基础。但是,部分高校由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以致存在心理教育机构组成不全、师资力量不足、职责分工不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心理教育投入过少、人员待遇低、工作缺乏规范性等方面。这些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日渐不能满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遏制了心理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许多高校在课程编排计划中都添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五花八门,以致心理教育课程内容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只讲基本心理健康知识,有的甚至讲精神病学等内容,缺少对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心理问题的关注。同时,教育手段单一,课堂缺乏感染力,达不到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健康心理的目的。

二、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的探讨

1.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

马克思曾提出“人的终极关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关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也在于促进其全面发展。浙江大学马建青教授将高校心理教育的功能目标分为初级功能(预防心理障碍)、中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高级功能(促进心理发展)三级,并以此指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工作中要以三级目标为指导思想,真正关心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心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心理问题,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对周围事物有着客观认识。

2.以科学、创新的态度不断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心理教育机构隶属关系不清、师资力量不足、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不规范等方面,这是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发展的症结所在。面对这些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将校内的各种有效资源整合起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心理教育手段,提高师资力量,明确隶属问题,明确岗位职责,全方位地深入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同时,要求学校明确专职、兼职心理教育员工的薪资待遇,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激发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进入一个高速、稳定、全面发展时期。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具有高度人性化的专业团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工作,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及工作的有效性,需要一支具有高度人性化的专业团队。为此,应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人性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名合格的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扎实的心理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觉察的素养,使自身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也要掌握专业的心理辅导方法和是技巧,方能通过正确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4.站在关系学思考角度,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

我国著名心理健康教育学者提出过,“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由人际关系失调而引起。”一旦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就达成了一半。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教育措施。

5.以整体系统观念调动整个教育大体系的协同作用

学生心理问题往往在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原因所致。为此,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时候,应将其置于一个大的环境中,积极调动受教者周围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关爱、疏导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基于这样一种情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过程中,需以整体系统观动整个教育大体系的协同作用,共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三、结论

新时期,要真正构建一个符合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学生心理特点、反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的心理教育体系,仍需继续努力,任重而道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主,怀着满腔的工作热情积极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心理教育工作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庆.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析[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5).

[2] 杨颖,张玉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S1).

[3] 廖迎春,周爱云,曾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06).

第5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和谐社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建议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1.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1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

    一些省市的学校都开展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与形式各具特色: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适合学生需要的心理学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活动等。[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有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原则和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联系实际开展的研究主要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与课程设计等问题;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

    1.2开展和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和学术交流与研讨

    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引进心理学或相关系科毕业生。二是对拟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2]另外为了加强学术交流与研讨,一些省市都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组织。1994年4月,由全国23个单位发起,在湖南岳阳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全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的联络组织——全国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首次实现了国内各地区的联合。[2]

    以上简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主要是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毕竟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在教育法规,教育目标,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师对伍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这些问题主要是

    2.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和教育规范问题

    政策法规不完善存在于五个方面:1)办学没有制订有关经费政策,如各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缺乏相应的办公经费。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只有原则上的意见,未有政策性规定和很好的落实。3)教育部门未有设立相应的“心理教育”教师职称系列,没有相关的政策法规。4)如何合理客观地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均没有政策规定,没有教学工作量就没有奖金,也影响评职称。5)许多地区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开展仅凭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领导和教师重视的地区学校就开展的好,否则就开展得差。开不开展心理键康教育,开展到什么程度,班主任不懂或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该负什么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均没有相关的政策规定。[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规范不完善体现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许多问题尚未界定和规范。例如: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1]2)教师水平规范,教师水平包括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1]3)教育同步性问题没有规范好,学生心理教育如何与社会、家庭教育同步。

    2.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的衔接和教育方法问题

    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中学和小学,甚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教育程度相近,教育形式雷同的问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老师讲授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法,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心理学的知识来讲授,并举行考试,没有把它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辅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校的心理教育的途径只通过课堂,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形同虚设,更没有注重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活动,没有同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2.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估的问题

    心理健康除了要有专职的教师和心理辅导员外,更要全校上下,从领导,行政人员,其它各学科的教师都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知识,全校形成心理健康的氛围。但从目前来看,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外,其它领导、教师都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特别是其它各学科的教师,只专注本学科的教学,没有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国家、学校只重视智育方面的评估,比如追求升学率和成绩,却没有落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教育效果差。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虽然国家现在号召应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但很多学校的评优,教师工作的评比还是以学生的升学率、成绩来评定;二,国家虽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却没有明文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中小学)的编制和提高他们的待遇;三,人民大众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认为教育对象应是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综合以上原因,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够重视,实效性差,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多。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根据以上的问题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七点措施建议

    3.1落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学校也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如: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费用纳入学校的教育经费计划,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1]2)中小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编制纳入学校教师编制,切实解决心理教师的人员编制问题。[1]3)要开设心理专业职称系列,切实解决心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中的归口问题。[1]4)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是课余课后的工作,因此,要考虑工作的特殊性,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将心理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切实解决咨询人员的工作量和奖金待遇问题。[1]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像其他文化课一样,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展,不能可有可无,不能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主观认识和意志支配,总之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程度,领导,老师在这项工作中应负的相关责任都要有相关的政策规定。

    3.2要逐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的教育规范

    要逐步完善的教育规范问题有: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例如上文提到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结构是什么?不同年龄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构成和衡量标准有何不同?教育要达到什么水平等。只有把这些问题规范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及其工作评估才能有效地把握,才能做到科学性和规范性。2)要规范好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问题和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具备教师资格问题,后者关系到教师是否具备教育能力问题,这两方面规范好才能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1]3)要规范好教育同步性的问题。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3.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要进行有效地衔接

    学校应该根据小学、中学、大学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教育的规律,有针对性制定各个阶段教育的目标、内容,避免重复教育,也避免前一阶段的目标,内容制定不好,影响后一阶段的教育。总之,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要像其它的文化课一样进行有效衔接。

    3.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应避免简单的说教,而应采取多种形式,比如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明确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用来传授心理学知识,并无考试目的。它的主要目的是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上,不能通过简单地说教灌输,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这里笔者着重介绍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性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内容而设计某些教学活动形式和活动环节,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体验感受,从而使学生获得身心收益。”[1]“体验感受”活动如设计得好,往往能起到讲授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讲授教学很难培养,若设计跨越河岸,跳过山坎障碍等野外教学活动,让学生去实践体验,锻炼意志,教学效果将会更好。[1]另外还有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

    3.5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应多种多样,增强实效性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途径大部分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途径缺乏多样化和实效性。下面笔者简要介绍几种教育途径以及如何增强它的实效性:1)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咨询不能形同虚设,而应真正起到咨询的效果,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同学由于各种原因不敢前去咨询,因此,咨询不能单采取面对面的咨询形式,而应采取多种形式,如通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开设团体性咨询和各种心理辅导活动。2)网络辅导。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但网络都缺乏师生的互动交流。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学生都表示网站一般都是以学生单方面学习为主,而没有老师的参与,这样很难吸引他们去学习,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学习效果差。因此,笔者建议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应该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与,实现师生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教育效果。比如应设有网络心理教育qq,网络心理信箱。心理教育的教师在网上跟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对其进行辅导。另外,网络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只采取文字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有教育意义的电影,优美的音乐,游戏竟猜等吸引学生。3开展课外的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限于课堂的实践活动,要注重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如,中央电视台所举办的“长征”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参观养老院,孤儿院,博物馆,开展野外训练等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4)开展讲座。目前学校一般是请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开展讲座,讲授关于升学就业,心理疾病的预防等。笔者建议除了聘请专家,教师开展讲座外,还可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聘请“正面人物”,比如像张海迪;也可以聘请“反面人物”,但已改过错误的人,通过他们讲述他们自身的经历,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易受到感染,触动最深,体会最深。5)校园广播。一般学校的校园广播是在学生中午、晚上放学时播放,校园广播的听众是全校师生,因此影响力也较大。校园广播除了播放一些时事新闻,轻松的音乐外,在校园广播中也应该穿插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时间段地播放一些心理健康的常识,甚至对学生来信提出的困惑给予解答,这就需有校园广播站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指导、监督。6)校园环境。目前大部分学校环境建设只重视“硬件”措施,如教学楼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忽略了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利用校园环境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设“校园心理墙报”,加强校园的绿化建设,让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环境是一门隐性的教育课程,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7)各课教学要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其他文化课的老师应该有“心育”的理念,在授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如语文课就包含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锻炼意志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许多教育途径等着我们去探索,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家庭、社会同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比如,学校应建立家长访问日,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社会应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教育的场所、资金等。电视台应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意义的节目、影片等。

    3.6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行政人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目前除了有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的老师外,其他教育工作者都是针对政策法规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因此他们中有部分人不懂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甚至本身的心理素质不高,所以有必要加强对全体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使他们不同程度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于通过培训而获得证书同时也在实际工作中作出成绩的教育工作者,教育部门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3.7要大力加强作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可以检验教育的效果,督促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评估效果好的学校,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估效果差的学校,要帮助其找出原因,搞好心理健康教育。

    (注:除非有特别的说明,本文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发科编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做与管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2]陈家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3]樊富珉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4]宋元林,陈春萍等着.《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4.

第6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分析;策略研究

由于教育体制及理念的不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随着2001年3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2002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颁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随着大学生因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生活等问题的增多,往往呈现出日趋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心育心的复杂的教育艺术。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有思想活跃、积极上进、追求知识、努力成才等健康的心理态势,也有许多不良的负面心理态势。面对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不完善。

1.工作观念偏颇,意识上难成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时代的产物,统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主题下,鉴于此,相关领导和非心理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全面、不客观,简单地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差异不大,没有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独特性,没有意识到新时代学生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成长的时代性。

2.具体执行空洞无力、漏洞频出

近10年来,各高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制定了校系两级层面的规章制度。有的高校投入数十万元购买沙盘、放松椅、生物反馈仪等设备,缺乏专业人员操作使用,导致设备使用率低。仅从硬件上引起了重视,在具体工作层面没有引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待到出现状况时矛头对准心理中心,将问题学生推往心理中心,使得心理中心成为“问题学生”的安置点。导致辅导员、班主任不愿接管心理教育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大家往往“谈心变色”,不愿意担责。

3.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不足,投入不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工作,如有不甚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其队伍的专业性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高校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配比很难满足动辄上万的高校师生的心理需求,这就必然在工作专业性、工作追踪性、工作的敏感性等方面人力、物力投入欠缺。

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设置简陋

通过调查,大部分高校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场所,但其规模发展不均衡。有的高校只是在门上挂个牌子,里面几乎没有规范的测量仪器、治疗仪和必要的治疗设备,甚至有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只有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2.制度管理不完善

大部分学校制定了工作条例、咨询员的工作职责、保密制度、危机干预制度等。但发现这些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尤其是档案管理的分类不科学,影响了咨询的针对性。还有的高校“制度”与“现实”两张皮,上面表明建立“院、系、班、员”四级预案,可是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到位,没有发挥其作用。

3.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是由专兼职教师组成,由于多种原因,专兼职教师少之甚少,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专业辅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高校是个普遍问题。

4.教育形式传统,参与度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针对性强,开展的相关活动相对单一,多以“心理健康月”、现场咨询等大型活动为主,也在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或青年心理的选修课程,但不能很好地迎合学生的兴趣点。心理咨询诊断的方式较为传统,多以问卷调查,心理访谈为主。尽管国内高校多已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在学生中形同虚设。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发展摸索时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不完善。针对上述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增加相关性投入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日程,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破除以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的思想。[1]另外,各级心理教育机构间要有严格的监督考核体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高校必须培养一支技术过硬、服务精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数很少,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再学习的投入,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仅仅向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和心理知识并不能完全达到实际效果,学生品德的生长和人格的完善,都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实现。比如,一个人在比赛活动中取得了成功,不但会增强其自信心,而且还会使其体会到诸如控制情绪、坚定意志等品质的重要性。即使失败了,他也会从中体验到挫折的酸楚,锤炼承受人生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共同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演讲、演出、板报、网站以及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发展。

4.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双向结合

人格是人的稳定、真实的特征,是人的整个精神风貌与心理风格的外在表现。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我们要善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为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帮助。这样,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德育。

5.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普查,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进行的大规模心理普查,从关注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将心理测验作为了解学生情况的辅工具和手段之一,而建立心理档案,记录大学生每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掌握大学生整体健康状况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人群并及时给予心理引导,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第7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在学校教学中,心理健康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高中时期,是青少年向成人转变的关键时期,高中生往往要在这个时期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心理上的成熟也使高中生变得矛盾和偏激,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1.1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心理专家针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过很多调查,结果表明:有20%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针对调查过程及最后的结果,专家总结出,影响这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社会影响、与人交往、自我心理问题以及性心理。这些因素影响着每一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少数高中生无法抵御这些因素的侵蚀,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

1.2随着年龄增长心理问题愈发突出:高中生随着年龄增长,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不同的,总体来说是呈上升的趋势。高一学生初入校园,对新的环境不适应、不能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对学习目标产生迷茫等,很多都是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大部分学生都会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调整过来。如果将高一的这些问题带到高二阶段中,问题就会相对复杂。高二学习负担加大、价值观开始形成、可能出现的“早恋”、家庭关系不和睦等问题很可能会在这一阶段引发不良的心理状态。高三阶段是高中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时期,高考带来的巨大压力很可能诱发各种心理障碍,高三学生往往会受到家庭、学校和自身的三方面压力,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可能会造成不可预期的心理问题。

2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心理健康的课堂教育效率低:当前高中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完善,学校对于心理健康课程得不到普遍重视,缺乏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架,多数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教授的课程内容无法做到及时更新。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课程也渐渐地失去信心,将心理健康课程当做无所谓的课程,不认真听讲或者利用心理健康课程的时间学习其他的课程。这些都在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进展,使课堂效率无法得到提升。

2.2高中校园缺少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当前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一直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专业的高水平教师,专业教师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工作无法进行,面对问题无法合理地解决,工作中无法提升效率。当前在高中校园中,担任心理教育课程教师职务的教师,多数是其他专业的教师,这使得教师在面对学生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时候,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类疑问无法科学、详细地给出解答,这直接导致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有效地开展。

2.3学校资源配置不足:一直以来,高中校园都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其他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学校中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常只是形式主义,一些心理健康机构缺乏专业的人士进行管理,导致教育工作无法认真地在校园中贯彻下去。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较晚,区域间的资源分配极不平均,发展较好的地区已经拥有足够的资源,但是在一些村镇的学校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套设施极度匮乏,甚至连体系都无法建立起来,这直接导致了村镇高中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时无法有效地得到解决,因而产生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学校资源的配置不足及不合理,是导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切实有效发展的重要原因[2]。

3应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建议

3.1增加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提升课堂效率:学校应该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起来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对高中生良好情绪的培养。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要只是在课堂上将各种理论教授给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沟通,更多地去了解学生,通过沟通将心理健康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

3.2增强教师专业素质教育:面对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师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生容易在学习生活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一个优秀的引导者,对于高中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一方面应该着重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人才,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的心理课程教师进行专业的课程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使现有的教师更有效地去完成当前的工作。专业知识、教育水平、教育素养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新时代下的高中校园一定要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3]。

3.3完善各地区学校资源配置:首先,应当提高高中校园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建设,要改变形式主义的教育体系,在校园中认真贯彻心理健康教育。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专家,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机构,积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加对村镇高中的资源投入,帮助村镇地区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起来,促进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使资源配置合理化。

4结语

面对当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当引起校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心理健康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特别是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的高中生,我们更加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本文根据对我国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能够有效地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作者:徐艺歌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丽梅.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5,13(11):197.

第8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阶段;实效性;心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06-03

记者:莫雷教授您好!今年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意见》颁布十周年。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年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莫雷: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已经处于第三个阶段,有的地方处于第二阶段,有的地方还处于第一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和研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在中国,行政力量推动工作的功能很强大,在这方面,广东做得比较好。在这个阶段,部分省市有规划、有组织,从总体上形成了政府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和专家联合合作,共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局面。这种联合无论从规模、广度来说都大大推进了这项工作,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平台。比较好一些的是全省进行,有的地方是市、区、县进行合作。有政府部门推动,才能广泛地推动合作,有专家参与合作,则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之,第二个阶段是政府部门与专家合作共同构建了工作平台。

第三个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立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解决如何进一步深化,怎样提升研究合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有的地方还处于第一阶段,即还是高校专家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客观来说,专家对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的推动作用是有效的,通过专家下到中小学办各种培训班,推动这项工作。广东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广东省建立了专家委员会,各地各县建立各级委员会,建立这样一个专门机构,工作就能非常有序地、步调统一地开展。总体来说,第二阶段是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所处的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是从组织上、规模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阶段。形成了工作平台,如何发挥它的实效性,真正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还需第三阶段的作用,还需我们做进一步的努力。

记者:您认为下一个十年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莫雷:从目前大部分地区,包括2009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来看,介绍的都是着重构建工作平台,统一规划,统一领导,通过什么有效的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发动起来等。有的效果好一点,有的效果差一点,已经有了经验的交流,一旦这个平台建立起来,大家就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了。下一步是如何发挥它的实效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怎样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认真研究。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是有的,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了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观念。

第三阶段,我觉得需要开展一些研究,需要深入进行一些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长专项式的研究,目标是如何更好地监控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目前中小学校的情况是心理教师坐在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过来咨询,这是个进步,但是还不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要知道,需要监控整个学校、监控学生的心理变化,甚至每个人的心态变化,及时给予疏导。广东省在预警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做得比较有特色。

记者:一些基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呼吁应当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少心理教师反映希望在职称、编制、评聘、收入、培训等方面得到改善。您认为,目前应首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什么问题?为什么?

莫雷:我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之所以推动工作的力量有限,是因为它没有办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质量。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由于行政力量的介入与合作,才有力量解决教师编制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更有效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每个学校都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他们来组织各种活动,很多事情都好办了。因此,我觉得目前最迫切的是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有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之后,才能落实很多事情,先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有了人之后,工作效率才能得到提高,队伍才更加稳定,更加专业化,才有进一步的职称评定问题、工作量问题、待遇问题、培训提高问题等。这一点,国外有现存的经验,即规定每个学校培训多少个专职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广东省已经解决了。目前,其他省市有的地方也解决了,但不是全省解决。第二阶段的工作还要做,还有一定的重叠性。第二阶段平台的建构是比较艰巨的。

记者:广东省在第二阶段的过渡是否已经完成?

莫雷:已经基本完成,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即使有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还存在基层领导的认识问题,支持力度问题,还有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对落后的地区还有缺乏师资问题等。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多次强调,要抓紧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7月上半月刊P4~7)。您认为,应首先出台哪方面的文件?为什么?

莫雷:可能是教师编制、职称评定等系列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工作范围、工作职责等问题。

记者:全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比例很高,大概达到80%。你认为要不要出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莫雷:我刚才说要有实质性的推进的意思就是这一点。有的学校,打个比方,课也上了,职称也有了,教师也有了,但是它是否真正形成了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个指标是没有的。我们现在教育部有个研究中心,现在董奇教授正在研究真正考察学校整个心理环境是否有了改变,这个很重要。所以下一步是加强这个方面的监督工作,而不只是停留在平台方面的检查,不仅仅是检查有没有心理教师,有没有开出课程等等,虽然这方面是重要的,因为没有这方面就没有工作平台。

但是更重要的是工作的实效性,整个学生心态如何,有没有形成真正的心理环境,有没有督促形成良好的学生心理环境。第三阶段的发展目标是,真正使学生感到幸福,而不仅仅是说在形式上改进学生的心理环境。当然,如果没有第二阶段,如果没有政府介入与合作,形式上的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实现,我们只是在理念上有所改善。没有这种第二步的形式,第三步也是不可能的。在第二个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建立后,第三阶段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检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记者:您认为在第三阶段,专家怎么起到他们的作用,因为第三阶段的提高需要专家的推动。

莫雷:首先,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真正形成有效的关键性的技术或者工作方法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可以提供这方面的帮助。其次,是要把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才能产生实效性,而不仅仅是上心理健康活动课,这个工作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而是整个学校的,从领导到各部门都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心理学要对学生的整个心理健康状况,要对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记者:在研究过程中,班主任或心理教师能够参与到什么程度,因为很多老师都希望参与到研究队伍中。专家怎么把这支队伍带动到研究中来。

莫雷:我觉得它有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心理困扰应该怎么排解,所有老师都可以做工作,但是如果学生有心理疾病,这个时候心理老师可以做工作。学业有专攻,不需要每个老师都参与进来。第一个层次,由于有的老师的工作性质本身很多做法就具有对学生的开导、说服、管理的功能。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层次,所有老师都可以参与进来。但是学生的心理疾病方面的工作可以由专业人员进行专门研究。

记者: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最近的一项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课题或研究成果。

莫雷:我做的工作主要是关于学习心理学领域方面的研究。目前,我们进行探讨和研究的重点是第二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的共建,应该怎样培训师资,怎样形成有效的管理方式等。下一步工作是,我们需要真正深入研究很多方面,根据中华文化的背景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如何有效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形成一套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个工作还是很艰辛的。

记者:林崇德教授提出,希望大家在指导思想、重点和任务、教育内容、突出方法和组织实施这五个方面进行交流。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中提出这五个问题的交流?

莫雷:因为这五个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是不是在这个阶段这五大问题已经成为了瓶颈?

莫雷:因为我们在这五大问题上要形成非常明确、非常科学的指导思想。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在最开始热衷于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这脱离了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学生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排解一些学生的心理困扰,处理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但重点是在前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

记者:您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哪些方面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做一些贡献。在专家领域,怎么利用专家队伍在教师指导方面做些工作?

莫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刊物办得很好。发表了既有专家的各个方面的理论文章,又有一线老师的很多经验介绍。在我看来,下一步可能是要组织一些专门的栏目,推荐一些非常有效的技术,或者是个案等等,让读者看一看就马上有体会,有收获,可以参照着做工作。希望你们增加这个栏目。对于专家,可以约稿。根据你们在整个工作推进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可以请专家专门写一些文章,这样就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可读性。

记者:感谢莫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请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寄语。

莫雷:我希望心理学的工作者和教师,以及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这个是关系到国家下一步的发展和命运的问题。

记者:您的寄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期待。希望您对老师们提一个寄语。

[1]莫雷.统一领导、逐层推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2).4~7.

第9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课程开设不系统,忽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单一,队伍建设缺乏专业化等问题。为此,要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要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要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要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省市也相应地做出了规定,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要求。各学校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要么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要么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地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输和说教去面对学生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在课程改革之后,在全国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这部分内容也仅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体现。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随着校园网的普及,校园周边网吧遍地开花,我国大中小学生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心理障碍。有学者视之为因特网综合症(ad),表现为健忘、沮丧、烦燥、头昏脑胀、胸闷气短、经常走神、心情压抑等症状。在大学生中,主要有网络恐怖、网络依赖(上瘾)、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失常、自杀。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认真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4.方法、渠道单一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上,缺少一整套稳固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管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备齐全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将逐步实现专业化。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

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机、人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关心学生合理的内在需求,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更强调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修正以往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而忽视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做法,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2.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建议高校系统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出现挤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的现象,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课程的考核中,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学生从课程中收获了什么,使学生真正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3.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比如,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微机储存、管理和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测量软件的使用,使测量更快、更准确。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

4.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高校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意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统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园网络平台、学术讲座、团体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