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四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四史的心得体会精选(九篇)

四史的心得体会

第1篇:四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500字有哪些?我们要深刻熟悉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共同阅读2020学习四史心得体会500字【精选5篇】,请您阅读!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500字1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古人有 言:史乃“述往以来者师也,经世之大略”。而今天,指出,要把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并同学习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惟独 这样,才干让党员干部提升思想熟悉,砥砺前行,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党史是智慧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政党,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中的珍贵经验,他在百年实践中不 断总结成长,是我们治党治国宝贵的精神财富,统筹推进党的政治 思想 组织 作风 纪律和制度建设,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

新中国史是理论支撑。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己任。历史就是行动的参考,中国共产党从建立新中国到逐步建立新中国的基本制度,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制定了 五年规划纲要;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 基本路线;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些都是成功经验的宝贵财富。

改革开放史是腾飞的翅膀。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一场顺民心的伟大革命,他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40年来,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日以满足;新时代的小康路上,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指引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焕发出强盛生气活力。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建立 建设和不 断完善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导性实践逻辑。以“四史”为鉴,可以融通古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500字2中华民族是有 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从先秦到现代,经过了 多少的岁月沉淀才有 的现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 学习党史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让我们更能体会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经过“四史“ 学习,让我更加深刻的熟悉了 党,以及明确了 自己的奋斗目标,即永恒跟党走的决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取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党领导各族人民继续前进,战胜了 帝国主义 霸权主义的威胁 颠覆 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 中国的独立和安全。

建国初期我们说,没有 共产党就没有 新中国;在改革开放 不 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说没有 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面对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我更加坚定了 一个信念:没有 共产党就不 会有 未来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中国和中华民族。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肩负起建设祖国地重任,不 断地 学习,不 断地武装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 用之才,对社会有 用,对国家有用。重温我们党99年的光辉历程,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不 朽的功勋,让我们更清晰地熟悉到,惟独在中国共产党地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干发展中国,才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500字3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学习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将成为日后每一位党员的必修课。

一 学不 止步 常学常新。_月_日,李强书记在上海市委“四史” 学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开展“四史”学习是市委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健全“不 忘初心 牢记使命”长效机制的重要部署。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将学习“四史”作为提升自身的重要途径,要重视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二 学有 所悟 走深走心。“四史”的 学习不 应只单单停留在表面,要用力 更要专心,“四史”蕴含所有 人共产党人的智慧,是我党一路走来的宝贵结晶,学习历史,不 仅 学习历史事件,更要 学习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由表及里,通过历史事件思量自身当前工作中的问题,学贵有 “悟”,通过所学所思不断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本领。

三 学以致用 笃实前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 更好地推动自身工作,通过“四史”学习,我们更应掌握“四史”的精神内涵,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在工作上务求实效 讲究实干,传承共产党人的不 畏艰苦的韧劲善作善成的毅力,书写出属于新时代的动人乐章。

回望历史长河,无数先辈名垂青史。在今朝,我们要前不 负历史长河里无畏牺牲的英勇烈士,后不 负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学习“四史”,就是回望99年的前共产党人一路披荆斩棘而来;就是回望71年前的新中国诞生 改天换地的时刻……,就是了 解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最本质的内涵。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500字4_日,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指出:“期望广大党员特殊是青年党员认真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 学习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 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学习“四史”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对广大党员提出的殷切期望,为我们不 断把“四史” 学习教育引向深入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党员要深入 学习党史 新中国史 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 激励使命,在对历史的深入思量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切实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奋勇争先 走在前列。

熟悉时代意义,学会以古鉴今。“观今宜鉴古,无古不 成今。”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 参透生活熟悉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熟悉过去 把握当下 面向未来。重视 学习历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强调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总是从中获取智慧 熟悉规律 把握方向。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今天,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 推进伟大事业 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 钻研 借鉴历史,这对我们丰富头脑 开阔眼界 提高修养 增强本领具有 重要意义。

掌握历史脉络,感悟成功不 易。 学习“四史”,首先要了 解“四史”的来龙去脉。党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伟大斗争史。新中国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史。改革开放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 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史。通过 学习“四史”,我们要深刻熟悉红色政权来之不 易 新中国来之不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 易, 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 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 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汲取历史经验,把握发展规律。“四史”中累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此刻的青年党员普遍学历高 文化素养好,但涉世未深,磨炼不足,缺乏经验,简单产生“世人皆睡,唯我独醒”的错觉,以及藐视历史经验的倾向。 学习“四史”,有利于弥补这些短板弱项。广大青年可以从“四史”中学到许多宝贵经验,从“四史”中汲取无穷的智慧,获取继续前行的强盛力量。

坚持历史担当,做到知行合一。 学习“四史”,最终要落在实践中来。通过 学习“四史”,广大青年要熟悉到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这一代青年人的长征,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时代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用时代青春之肩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情,把本职工作责任担起来,做到守土有责 守土负责 守土尽责。

心有 所信,方能行远。 学习“四史”是一场精神上的长征,能帮助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矢志奋斗拼搏,在深入 学习与不断领悟中找准自身的历史方位,凝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之力。

学习四史心得体会500字5为庆祝中国共产党99岁华诞,不 断扎实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提升党员党性修养,7月2日上午,在学院党委书记嵇绍岭同志带领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赴闵行区委党校开展“四史” 学习教育。学院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和支委 学生党员代表三十余人参加。

区委党校党总支书记 常务副校长张英霞同志热情接待,她介绍了 党史党性教育馆的建设情况,阐述了 如何运用好党史党性教育馆,全面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嵇绍岭回忆了 学院党委与区委党校共建的渊源,感谢区委党校提供非常丰富的党建资源,并勉励党员们带着中国梦,强国梦,加强理论学习,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立足岗位,发挥专业特色,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党员们在区委党校何雯诗老师带领下参观了 党史党性教育馆。党史党性教育馆以“开天辟地 红色征程 奠基伟业 改革开放 中华复兴”五大主题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历史,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一幅幅图片 一张张照片 一段段视频带领党员们跨越时空,重温了 党的光辉历史,回忆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坚定了 在新时代长征路上主动作为的使命担当,全景解读了 党史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区委党校韩晓燕老师以[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实践与启发]为主题,为党员们上了 一堂“四史”专题党课。韩晓燕系统梳理了 延安时期党性教育开展的背景实施的过程,深入解读了 党性内涵与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阐明了 加强党性教育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广大党员干部惟独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才干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嵇绍岭带领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并写下了 “一馆览‘四史’,一心为人民,奋进担使命,携手创辉煌”的心得与寄语。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与闵行区委党校于2019年5月签约共建,期间多次开展党建联建活动,有 效实现了 组织建联 活动互联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方将继续在“四史” 学习教育 建立“不 忘初心, 牢记使命”长效机制合力推进“全国党建标杆院系”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入交流,努力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第2篇:四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四史学习心得体会有哪些?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共同阅读学习四史学习心得体会最新精选【5篇】,请您阅读!

学习四史学习心得体会1今天,我们处在最好的时代,但仍然“不能忘记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作为青年一代,要坚定不移地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正确价值观。如同李大钊所言,下定决心为“再造中华”而努力奋斗,把自己的学识与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当然,“学四史”不是扁平化地阅读学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的育人性。可以通过开展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阅读红色经典、红色基地研学、主题班队会、编排合唱朗诵等活动和课程来引导青少年,广泛推动“学四史”活动,树立“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理念,树立坚定信念,传承红色基因。

又如,结合五四青年节,召开“学习抗疫精神”主题教育,在先锋故事中学习抗疫过程中人民英雄英勇善良,富有正能量的举动,树立正确向上价值观,并深刻剖析抗疫胜利的根本原因,明白抗疫取得的阶段性胜利的原因。通过身边人和身边事形象深刻地明白为何我们需要坚定“四个自信”。

再者,可以在云端“团”结“队”的人,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学习榜样。通过对革命先烈们的追思、缅怀切身体会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树立红色基因代代传精神,做到铭记历史,继往开来,不忘初心。因为传承好红色基因,需要我们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传承,激励奋斗精神。也可以引申开展“唱”生命赞歌,“谈”健康妙招,“书”爱国情怀,“绘”人生理想。通过生动的线上微队课,学习战“疫”精神,明确责任使命,培厚家国情怀。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凝聚起坚定的信念。

此外,还可以实行红领巾奖章制度,调动全体队员积极参与队组织的活动,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争做新时代好队员。评选出模范队员,更大地激发了队员们学习先锋事迹的热情,从小树立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真正做到少先队员“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让“青春因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理想信念和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学习四史学习心得体会2“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为了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由一个50多人的小组织,经过斗争发展至今,成为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组织,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奋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贫到富,从落后到先进的变化。

守初心,凝聚力量不断前行,提升觉悟时刻铭记。初心教育,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党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不忘初心,就不会迷失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立足岗位,忠于职守,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力拼搏。

党史带领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那段历史中去,帮助我们更好的继承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党的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了不同的感悟,因此学习党史不应是一时的,而应成为我们的常态;

将学习融入生活,融入工作,时刻提醒自己,对准党史,找准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升自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的工作中去,争做合格党员。

学习四史学习心得体会3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深刻指出,“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把党史、新中国史当作一门必修课学好、学深、学透,不仅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回望历史、激发担当、新长征路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一次心灵洗礼。

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从建党初期不到60人的新生政党,到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最大执政党,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到承载着14亿人民希望的巍巍巨轮,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光辉历程,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中国焕然一新,成为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史、新中国史的教科书里,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的所有答案。新时代新长征路上的广大党员干部,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才能更好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反之,“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忘记了“老祖宗”,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联共历史,乱了思想,丢了信仰。

学好党史、新中国史,必须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程;

必须了解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我们党__年的奋斗史、新中国_年的发展史;

必须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从“红船精神”里的中国革命精神源头,到长征路上攻克娄山关、腊子口;

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西柏坡出发、踏上“进京赶考”之路,到历史转折年代的“关键一招”,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我们才能在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历史从来都是由具体的细节构成的。在我们的党史、新中国史上,写满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篇章。长征路上红军女战士给老乡留下的“半床被子”、用棍子顶着疼痛的腹部坚持工作的焦裕禄、“将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的李保国、用“最美的青春”染绿塞外明珠的塞罕坝人……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什么是共产党人、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学习、牢记这些“历史的细节”,我们就能在学习榜样中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才能守初心、什么才叫担使命,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拼搏奋斗奉献。

知其史方能激其志,激其志方能尽其责。新长征路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还会有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当此之际,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孜孜不倦地学习党史、学习新中国史,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用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实际行动,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不断交出优异答卷。

学习四史学习心得体会4中华泱泱大国,上下文明五千年,有关廉洁的诗篇也是不少,《墨子》中“远施周偏,近以修身”,意思是不修身,不能明德,不明德就不清廉;

又有《楚辞?章句》中“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意思是不收受他人贿赂,不玷污自己的人品;

还有古语“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数不清的诗作彰显着清廉的重要性。

也多次在发言中强调: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反腐倡廉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党员干部要廉洁自律。为政之要在于廉洁,廉洁之本在于自律,自律之道在于防患未然。滋生腐败最先突破的是廉洁自律这道道德防线,保持清廉必须固守的是廉洁自律这条底线。

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有廉洁的态度,克己奉公,廉洁自律,从小事做起,强化保廉意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找准自己的人生航标,凡是要别人做到的,自我首先做到,禁止不做的,自我坚决不做,时时事事以自身廉洁自律的行为去带动党员和影响群众。

学习四史学习心得体会5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和集体记。说: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作为党员干部,要牢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为党工作,为人民谋福利。国家为了把人民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党员干部学习新中国史,要跟着党的步伐走,拥护党,热爱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人民幸福,做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通过学习新中国史,进一步深刻认识了党的先进政治属性、崇高的政治理想、高尚的政治追求、纯洁的政治品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进一步深刻认识党的执致使命和根本宗旨,恪守人民情怀,进一步深刻认识党靠忠诚经受考验、靠忠诚战胜困难、靠忠诚发展壮大,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仅是党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也要跟着共产党的脚步,热爱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建设美好祖国而奋斗。

第3篇:四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 四川学术史问题;解决;基本途径

[项目来源]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编号:SXJZX2012-016)。

【中图分类号】 G6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01-2

学术、学术史及学术史问题研究是学术史研究开展的前提,也是相关研究开展的基础及其界限。就中国学术史研究而言,中国学术史研究历史,存在着多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形式,主要有:一是序跋体,这是以庄周《庄子・天下篇》开始;二是传记体,有以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为发端;三是目录体,以刘向《七略》为发端;四是笔记体,以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为发端;五是道录体,以朱熹《伊洛渊源录》为发端;六是学案体,以黄宗羲《宋元学案》为发端;七是章节体,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代表;八是学术编年体,以民国期间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为代表。现阶段四川学术史研究之所以存在问题,主要是处于当下受到诸多的限制而无法客观研究。进行四川学术史问题研究,理清这些问题。

一、四川学术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学术史研究逐渐受到重视,这也是社会与学术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中国学术史研究承受了在建国后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冲击,在此阶段也产生了中国学术研究的断裂期。改革开放以来,学术史研究得到了逐渐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负面因素和教训,如现今存在的风浮躁、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行为。当前四川学术史研究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既具有共性,也具有特性:

1.现阶段四川学术史研究存在着学术与思想研究不能兼得的问题,即存在着有学术而无思想或者有思想而无学术的问题。学术与思想是存在着明显区别的两个概念,两者有着特定的内涵,但是都是学术史研究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容。学术通常具有科学、理性、纯学术、为学术而学术等特性,对于思想而言,多具有价值观引导的内涵,包括政治理性、问题意识、人文思维精神、哲学思维等等。学术与思想在人类认识史上是紧密联系的,两者的分离多是由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功利因素等的干预和介入。而祛除这些因素,就需要在学术史研究过程中的努力,四川学术史研究要取得发展也要首先解决这一问题,这就要求学术史研究一定要坚持学术立场,不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2.现阶段四川学术史研究存在着偏重基础理论研究,而应用基础理性研究越来越得到忽视,这也是我国学术界学术史研究存在的通病。在人文社科领域研究而言,相关政治、社会、文化等政策决定前的研究活动一般统称为学术活动,而其中必然包括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并且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导致学术史研究很少涉及到这一部分的研究和讨论,这也是现阶段四川学术史研究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学术史研究的实际价值得不到体现,那就是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脱离,政策研究主要不是来自于学术而是来自己官员的拍脑袋决定。最终结果是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离,而这一点与西方国家学术史研究有着明显差距,这就是学术史研究对政策制定的价值。这一点需要四川学术史研究研究的努力,更是需要政府的重视。

3.四川学术史研究存在着问题研究没有一定的规律性的问题。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存在着不重视学术的问题,主要有学术腐败、课题成为敛财手段、论文抄袭等各种问题。四川学术史研究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造成这样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在学术史研究过程中学术发展规律没有得到重视,学术发展必须遵循学术积累、学术创新、学术自由、学术规范等各种基本规律;二是很多时候是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没有得到科学的理解,这里所指的意识形态规律值得是学术史研究与政治之间的辩证作用,而现实研究中总是存在着忽视学术史研究的积极价值;三是没有遵循公共品的生产规律,这就是学术史活动通常不在公共品生产范围之内。学术史研究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学人进入研究的前提就是学术史研究,近年来学术史研究逐渐得到了重视,但是存在着学术史修养、学术判断力和学术境界过低的问题,这也是由于学术界目前的浮躁气氛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诸多原因导致了四川学术史研究问题的存在,诸多都是主观因素造成的,但客观的政治等原因也不可忽视。现阶段四川学术史研究者存在的门户之见也影响着学术史研究的开展。

二、四川学术史存在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

学术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因为今人并非直接、透明地面对史料,我们与史料之间横亘着既有的认识史。学术史研究对于学术认知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学术史研究的科学性与否甚至将决定着学术研究开展的科学性。学术认知的辨别甚至决定了学术研究的水平,可见其重要性。学术史是对以前学术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思考,主要是在知识积累的意义上而言,其最终也是为学术发展指明了研究方向。学术史研究本身对学术史研究者的学术素养和学术判断力有着一定的要求,一般从事学术史研究的都是学术研究大家,因为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储备,并有着研究学术的深厚能力。学术史研究本身有着一定的研究要求,这就是学术研究前提的确定,先考察所要研究学科或专业的知识构成,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科知识的基本框架以及学者的研究。学术史研究本身需要不断的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促进学术史研究的快速和科学发展。

四川学术史研究应该坚持基本的研究方法,而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正是学术史方法论的基础,学术史方法论具有动态性、原创性、双维性、纲领性、自发性、简约性等基本特征,四川学术史问题研究也正是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这样才能认清学术形成和发展的实际过程,当前四川学术史问题研究应该坚持的研究方法是:1、坚持以学术史问题为核心展开相关研究。温儒敏认为问题意识是从事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陈平原认为学术史研究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而不是以研究体系的完整等为目标。四川学术史研究应该以四川学术史当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核心而开展,这样才能取得研究的实际进展。2、加强四川籍学者个案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这主要是针对四川籍学者的生平经历与治学历程、研究成果的评价、学者的治学特点与经验、学者之间的交往等展开,以此有助于认识四川学术史研究的全面图景。3、以四川籍学者的口述学术史为重点研究对象,这也是学术史研究动态发展的需要。学者的口述学术史可以使得在学术史研究过程中获得一些学术活动或者时间的直接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这样有利于学术史研究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徐文认为口述史可以弥补中国学术史研究的某些缺陷,有助于考察学术史的历史真相。当代学者的学术口述史更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且口述史的研究是具有可能性的。这些都是在四川学术史研究过程中必须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四川学术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存在的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探索和加以解决,对于四川学术史研究未来的研究途径和方向,也是学术史问题研究要加以注意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以此才能促进四川学术史研究的科学快速发展:1、四川学术史研究将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并且得到四川甚至国内学术界的重视,这也与学术史研究的价值和特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四川必将会逐渐由更多的学者、学术期刊、出版社等参与学术史研究及出版之中,也必将在大学的课堂中逐渐的兴盛起来。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在四川学术史问题研究上也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并将学术史问题研究作为其课题申报的主题,四川学术史研究的开展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四川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健康、快速发展。2、四川学术史研究应该紧随国内关于学术史研究的发展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甚至最后有可能引领国内学术史的发展。3、四川学术史问题应该紧随学术史研究的学科化步伐进行规范化,以便为学术史研究这一学科建设作出贡献。国内学术界已经就学术史学科化建设做出了努力、探索和界定,要将学术史建设成为确切意义上的、比较成熟的学科。四川学术史研究的诸多成果也将为这一研究做出相应的补偿,四川学术史问题研究也必将沿着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发展。

学术史本身具有极强学术性质,并通过对当代学术研究的反思更加容易确立其学术性。中国学术史研究要走出研究误区,确保其学术性就必须进行重新审视,这就是以学术性为学术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核心。这也是当代中国学士研究存在的问题,也是需要认真思考和反思的东西。当代中国学术史研究目前还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因为存在着难以做出具有深度的反思和批判,这是由于研究对象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同在性所造成的,这就容易形成一种缺乏学术性的学科。学术史应该在诸多方面做出改进,促进中国学术史研究发展。

三、结语

在现阶段四川学术史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学术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相结合,因为学术史研究本身就是建立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之上的,不然学术史研究取得不了其应有的研究成果及其价值。如学术史研究要兼顾思想史、文化史的视角等等。四川学术史研究问题的解决,需要对四川学术史涉及的学科、学人、学术著述研究对象进行科学研究,但同时也要保障学科发展,以及学者能够独立的从事学术史的相关研究,并且同时要注意到观念形态、制度建设、物质条件等因素。[17]这才是四川学术史问题得以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梅新林,俞樟华.中国学术史研究的主要体式与成果[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2]余三定.当代学术史研究:新兴的学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38-143.

第4篇:四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党史,借鉴经验个人心得体会一

根据公司党委下发的《关于广泛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活动安排的通知要求,我深入学习了党史和新中国史,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更好的理清了历史脉络,汲取了精神力量,坚定了理想信念,思想上经历了洗礼和锤炼,下面我将近期党史、新中国史学习体会和大家简要交流。

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党和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常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学习“四史”有着十分紧迫而又深远的意义。只有通过学习“四史”,才能身临其境地了解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峥嵘岁月,体会党在革命和奋斗中的艰难历程。特别是作为国有企业党员干部,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与做好当前工作紧密结合,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不移地投身到党的各项事业。

通过对“四史”的学习,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真切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牢记历史使命,初心不改地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各种战役,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曲折,攻克无数难关,创造了诸多的奇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有一个这样伟大的党而自豪。

学“四史”可以明晰形势、提升自信。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形势,对时局的认识和把握,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但每当形势突变时,党总能认清形势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每一次的应对和成功会让我们更加相信党和国家的伟大,相信人民的伟大,也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自信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党员、志愿者第一时间从四面赶往武汉第一线,还有在全国各地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忙碌身影,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为了生命,他们作战在前沿,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生命的抢救中,很快将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疫情以来,全世界唯有中国严控了国内的疫情发展,还顺利踏上了复工复产、恢复民生经济的道路。新冠疫情的突袭,给中国的百年大局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并没有阻拦我们向前发展的步伐。当前,在公司打造“国际领先的船舶燃料物流服务商”的进程中,我们更需要在四史学习中凝聚力量,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担当,为推动公司转型发展凝聚思想根基,筑牢政治保障。

提升党性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

学习“四史”不仅需要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进程,还需要对世界大环境、大背景有全面的了解,既要落实在提高理论文化素养上,更要落实到自觉按照历史发展规律行事的实践上。

作为国有企业党员干部,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探索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站稳政治立场,保证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正确。我们要有家国情怀,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将学习“四史”与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与学习一系列国企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在学懂弄通做实中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的历史、国有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加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 “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汲取经验智慧 提高工作能力

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实践的伟大成果。通过新中国史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与发展,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面对当前后疫情时代给公司生产经营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结合个人本职工作,要做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四史教育学习中不断锤炼初心使命,积极作为,加强管理,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结合实际加以综合分析、科学判断,不断增强人事工作、总经办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以理论指导实践,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勇于担当作为,针对疫情防控的平稳化、常态化,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在防疫情、保供应、促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党史,借鉴经验个人心得体会二

通过学习四史网课,我深受感悟,理解了四史的含义指的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中涵盖了中国共产党的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的过程,以及领导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的历史伟大人物。

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应勿忘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记录了我们国家盛衰兴亡,繁荣昌盛的真实记录,也传承了过去的历史文化,凝聚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四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由中国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了党和人民的智慧。

作为共产党员,只有学好四史这门课程,才能坚定信念,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共同建设好更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最伟大的事业,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更迈进一步!

学习党史,借鉴经验个人心得体会三

回望曾经的历史星河,我们会发现,从所谓的成功与失败中取得的经验能够让我们总结出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党的历史并不是为了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的借口,也不是我们能够借此大肆吹捧的理由。我们应该学习党史,不忘曾经的历史,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续写中国共产党的新篇章。

观看《党史故事一百讲》后,我深刻体会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非常弱小的情况下逐步发展强大起来,是因为我们能够攻克一切难题,积极团结人民,始终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从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中恪守人民情怀,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并且艰巨的任务,要想实现,我们必须牢记前人的教诲,团结人民,万众一心。不但要有革命热情,还需要有克服困难,披荆斩棘的精神。

第5篇:四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同志们:

今天,我结合自己对党史的所学所思所悟,就深入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党史的三个时期、努力汲取党史的智慧力量,与大家做一次交流。

一、深入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

今年是建党99周年,明年就是建党100周年,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在党诞辰100周年之际,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1300多年前,唐朝名相魏征在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时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向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他认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学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2013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又如2018年11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再如2019年1月2日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说道:“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的上述言论无疑在告诫我们:“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当前,在上海全市掀起“四史”学习教育风潮,既是对党的作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大决策的落实,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需要。其一,“四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四史”,可以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可以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可以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其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有利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有利于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实现党的建设伟大目标。也只有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不断地从党的奋斗历史中吸收养分,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三,通过学习党史,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传承党的精神遗产,从中借鉴、吸收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通过学习党史上的先进典型,可激发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改革时期的创新精神,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自觉性,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砺艰苦奋斗的意志,增强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二、全面把握党史的三个时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99年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艰苦奋斗史。99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这三个历史时期,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革命、建设和改革。

下面,按时间先后顺序、历史发展脉络,我先讲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历经28年。这一时期,我们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在于它是首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的地方。正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也正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年,是1921年。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通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和领导最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华民族也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能够取得全国性胜利,要克服的困难,经历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其间经历了从大革命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大的历史性转变。也是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经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独创性地解决了党的自身建设中的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下面,我接着讲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经29年。这一时期,我们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由一个革命的党转变成为执政的党,执掌了全国的政权。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我们党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或者说,我们党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换句话说,1949年到56年其实是一个过渡时期,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就开始了对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叫做社会主义建设,所以49年到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29年里,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第二件大事,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首先是政治上,我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确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并且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这一切,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其次是经济上,从1953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通过连续四个半“五年计划”的建设,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雄厚的科学文化和物质技术基础。第三是国际环境建设上,我国加入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阵营,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发展同中间地带国家的友好关系,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赢了抗美援朝等自卫战争,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我们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和核潜艇,增强了国防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第四是外交上,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并促成了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最令人振奋的是1971年在第三世界友邦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正是这些外交上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的有利国际条件,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艰难的。最后,党进行了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在29年的探索中并不一帆风顺,也有很多不成功乃至失败的教训,充满了艰辛、坎坷和曲折。从1957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练钢铁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左”倾错误绵延了20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的发生,导致中国社会长时间实际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但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从这个角度讲,‘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面,我再接着讲第三个历史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迄今为止,历经42年。这一时期,我们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在向前推进。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是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的阶段,第二阶段,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两大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历史成就,或者说这一历史任务,是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由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接续推进,并实现了三大历史性飞跃,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的飞跃,以及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飞跃。在取得历史性跨越的同时,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从根本上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成功探索并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新制度、新体制。具体来说:在经济领域方面,成功建立健全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大胆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领域方面,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原则,不断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和逐步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向前进。在文化领域方面,全面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社会领域方面,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制度措施,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八年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和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党和国家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有:一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贸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是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四是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五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此外,强军兴军开创了新局面,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是同志捧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团结带领全体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所谓全方位的,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所谓开创性的,是指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八年来,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中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努力汲取党史的智慧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99年艰辛的奋斗历史中,积累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完成伟大艰巨任务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党治党治国治军理政的伟大力量源泉和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99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要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跟党走,毫不保留忠诚于党;要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认真地学习、汲取和借鉴党史的智慧。

第6篇:四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



“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初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嘉庆年间流行于成都地区的这首《竹枝词》,是四川历史上多次移民状况的形象写照,而“湖广填四川”这一耳熟能详的谚语展现的则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由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发生的大规模流向四川的移民潮。

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就对明末清初的人口移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谭其骧、窦季良、胡昭曦等前辈对移民问题的研究已有较为厚重的成果,其中《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胡昭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成为第一部系统研究“湖广填四川”的学术著作。近年来,围绕人口移动的研究日益增多,出现了一些系统而全面研究“湖广填四川”的专著,如《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陈世松,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湖广填四川”与清代四川社会》(蓝勇、黄权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就四川移民史的研究情况,梁勇分别从人口史视野下的移民史研究及区域史背景下的移民史研究,对清代四川移民史研究进行了较好的学术梳理,并从移民社会地方基层管理制度、移民会馆史、移民祖源地传说、地域社会长时段的演变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区域社会史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清代四川移民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西华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转换研究视野和研究路径成为未来移民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早在2007年,梁勇就以巴县档案、族谱等资料从移民城乡社会的不同来探讨移民社会发展的特征、内部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度的实施和地方社会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讨论(《移民、国家与地方权势——以巴县客长制为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2011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会史研究》(山田贤著,曲建文译)则从“地域统合”“地域变异”等概念出发,解析四川移民社会自起步到终结的社会变化过程,跳出了传统的从移民活动事件本身去考察历史的方法,从地域社会这一大概念的背景下来探讨移民这一事件过程,对研究四川移民活动以及四川的地域社会史可谓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地域整合过程中的向心力和统合压力无疑是该书的灵魂所在。那么,是什么成为了凝聚这种向心力的纽带呢?核心在于地域认同感和族群认同,移民通过姻亲结合、宗族建立宗祠、同乡建立会馆等形式来加强移民的地域认同感和族群认同。为了论证这一结论,作者选定四川、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地带的一角——四川省云阳县作为考察对象。以云阳县双江镇的涂氏、刘氏,凤鸣镇的彭氏、薛氏等来说明移民地主通过建立宗祠和山寨来维持强化同族结合,并以涂氏移民定居的具体过程,将氏族移民发展的轨迹进行还原,从而回到当时移民现场,体现了历史研究所强调的“在场”,回到现场,强调时间感与地点感的结合,以便我们切实地看到当时移民的状况。在这里,作者还是选择了传统的从微观对象入手去探讨宏观概念的手法,对云阳县以会馆为中心的“同乡结合”、以宗祠和山寨为中心的“同族结合”进行了分析,在云阳县移民地域社会整合的向心力就在于移民与生俱来的传统观念,他们渴望得到认同,迫切需要寻找到归属感。其实,这种归属感即是移民的“原乡感情”(strong sense of place of origin),会馆、宗祠、山寨在这里成为他们信仰的一个连接点。山田贤一直在探讨移民是如何向心聚集的,以移民作为探讨的面,却忽视了移民进入云阳县之后,与当地居民是怎样结合的。就是说在移民进来之后,对地域整合过程中的移民是否“土著化”或者“本土化”没有进行讨论。

在地域社会整合、构建秩序的过程中,有一股强大的统合压力在对抗着地域社会秩序的重建。这股压力最后衍生出的是与秩序内的向心力相背驰的反向向心力。即被排挤出的移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向心聚集的方式,打破他们的秩序,重建“圣”的秩序。在此,山田贤采取具体个案的分析方法,对白莲教的一些具体的人进行探讨,如对高名贵、林氏与张氏这些具体的个人的研究来探析白莲教的传入与发展情况,对高氏、朱氏、李氏等的研究探讨了移民地主如何镇压白莲教。在移民地域社会整合的过程中,拥有雄厚经济基础的“成功者”逐步地构建了自己稳定的机制,然而在强烈秩序建立的向心力作用下,他们作为向心力(统合秩序)离析出来的移民,没有稳定安全的“定居”因素,致使他们得不到归属感、认同感,于是他们加入白莲教这一组织。从对嘉庆白莲教造反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移民之所以加入白莲教,是因为他们想通过白莲教来与黑暗势力(有实力的移民地主)作斗争,试图以此来回复到所谓“圣”的秩序,从而构建自己的稳定机制。在人口大量流入四川的过程中,也彰显了精英层的形成过程,四川地域社会由移民的初期开发阶段逐渐趋于成熟。全书围绕地域整合过程中的向心力和统合压力有序地研究,有种一气呵成之感,体现出作者的思维独特,逻辑性强,论辩细密。

第7篇:四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通过学习“四史”有助于厘清历史的脉络,有助于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有助于认清历史的事实。今天小编整理了2020学习“四史”心得感悟范文,大家共同阅读吧!

2020学习“四史”心得感悟范文1近日,在上海寰宇的号召下,公司组织我们重新深入地学习了“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党史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的实践史;新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的实践史;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

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纤毫物欲不相侵。——王唯一《西江月》,意思是学习道理应当具有强烈的决心,而且要从始至终保留好当初的那份心意,不让分毫的物欲侵入我们的内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意思是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提出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虽遇过历史挫折,但都能坚守信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向成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党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去克服前进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大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胆的试、大胆的闯,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使中国发生巨大改变和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得到飞速发展,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类自我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逐渐形成。纵观四史,一代一代的共产党员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生,真正做到了坚守岗位守初心,勇于担当践使命。

深入学习四史后,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的卓越班组建设,在上海寰宇2019年9月27日下发的《当前重点工作十条落实举措》指导下,我们青岛干箱生产部上下一致,团结一心,依托寰宇卓越共享文化的平台,建立班组文化,提高班组效益,以求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作为青岛箱厂的一名员工,我将让初心永记心间,把使命永担在肩,为建设卓越班组而奋斗。

2020学习“四史”心得感悟范文2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以及纷杂缠绕的多元文化,为在新时代深化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促进了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进而去统揽“四个伟大”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1月8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特别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我们要通过系统学习“四史”来淬炼“四心”,在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来强化守初心、担使命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牢记党史,提升党性,练就忠诚心

1945年,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回望历史的厚重脚印,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一个备受欺凌的贫穷国家蜕变成当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所创造的中国奇迹,也印证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强盛中国。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出发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在近百年的光辉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革新,不断超越。

牢记党史,不仅让我们系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何而生,为谁拼搏,如何拼搏以及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上康庄大道,更让我们忆苦思甜,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的千万英豪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所换来的。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持续锤炼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政治品格,我责无旁贷。

研习新中国史,增强担当,练就使命心

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曾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新中国史是一部创业史、创业史、奋进史、强国史,其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的丰富经验和力量源泉,是无数先驱从实践经验中积累的宝贵结晶。

结合党史去努力学习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梦阔步向前的必修而且是必须修好的一门课程。也正是如此,才能深刻理解只有坚定不移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实现伟大复兴。这是建国以来70多年历史的回声,更是新时代的新声。因此,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克服前进路上遇到险阻,是每一位党员肩负的神圣使命。

秉承改革开放史,深化改革,练就责任心

1931年9月18日,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随后的14年间,国土沦丧,狼烟四起,无数同胞命丧日本侵略者的枪炮。这段触目惊心的悲痛历史给我们一个血的警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如何发展?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纵观改革开放之路,我们持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入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在实践中开拓创新。四十二年转眼一瞬,但是带给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震撼却是永恒的,社会稳定和谐,各项民生保障制度完善,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高等等。当然,进取无止境。我们要昂扬责任心,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拼搏。

学好社会主义发展史,坚定理想,练就自信心

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虽然道路曲折不平,但前景一片光明。《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立国之本”。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选择,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复兴之路。我们通过不断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必经道路。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汲取智慧;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铸就未来。用心牢记“四史”,不仅是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更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淬炼“四心”,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政治自觉,增进党性熏陶的重要法宝。以史为鉴,以梦为马,初心不忘,牢记使命,我们在路上。

2020学习“四史”心得感悟范文3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风风雨雨已九十九载,一路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带领56个民族14亿同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谱写出一段又一段传奇。我通过学习“四史”,收获颇丰。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我们应当知行合一,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努力做到以史为鉴,方能执信念之笔书写新的奋斗篇章。

以史为鉴,自我革新。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够忘记,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代史就是受列强侵略的历史。回想当年,我国是何等的贫穷,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出了曾经的黑暗,逐步走向强大、富足与光明。一个又一个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明且正确的。因为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时刻对标对表,保持正确的航向。我需要经常性的查明摆正,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立起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

以史明志,砥砺前行。

曾经强调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只有做好现实工作,才能够更好地走向未来。党史是一段英勇不屈、不断革新的发展史。无数先进的党员同志不断提升自身价值,为祖国做出了很多贡献,身为一名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我深知自身肩负着许多责任与使命,定当以史明志,不断进取,砥砺前行。

以史化风,脚踏实地。

2020正逢万家团圆的春节,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蔓延迅速,很快就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防疫形势不容乐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的党员同志们主动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第一时间在岗在位,只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安全。他们坚守在抗疫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担当和无畏精神,这种行为深深的影响了我。从历史来看,许多党员前辈在战争和革命奋斗中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是生命,身为后辈的我们也应当传承这份红色精神,用脚踏实地的姿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不断奋斗。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我将不断强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提升自身修养,踏踏实实工作,以创造价值来体现自我价值,为公司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0学习“四史”心得感悟范文4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我们党和国家、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学习“四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常温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经过一段时间对四史的学习,联系当前我的所见所闻,有颇多感触,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英明,真切感受到了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国家实力逐渐雄厚。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国家领导人在第一时刻予以关注,亲自指挥亲自部署疫情防控的人民战疫、总体战、阻击战,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的倾力支援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党员、志愿者从四面八方很短时间内赶往武汉第一线,还有在全国各地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忙碌身影,他们“不抛弃、不放弃”,为了生命,他们作战在前沿,以全部的热情投入到生命的抢救中,很快将疫情扩散蔓延势头遏制住。疫情以来,全世界唯有中国严控了国内的疫情发展,还顺利踏上了复工复产、恢复民生经济的道路上。新冠疫情的突袭,给中国的百年大局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并没有阻拦我们向前发展的步伐。学习党史学习党训,从历史的长河过往中汲取治国便民的方法,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我们应把“四史”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扎扎实实地把本职工作做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所有的强国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但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长远战略为计,以远大目标为航,在今后的百年谱写更加辉煌的奇迹,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20学习“四史”心得感悟范文5在中远海运集团党组和上海寰宇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近期加强了对“四史”的学习。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四史”是每一名党员的必修课,通过系统深入的学习,回望来时之路,更坚定前行的目标和方向。

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记载着社会发展轨迹,凝聚了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注重从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四史"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性质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99年的光辉历史。我们从党史的学习中深刻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新时代时刻牢记并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广大党员同志回归本心,本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更加自觉地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对党的历史和先辈事迹的学习,増强了我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做到知史爰党、知史爱国,做到常怀忧党之心、强党之志,以史为镜,主动明初心记使命,扛责任,提升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意识和党性修养。

通过进一步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使我们更加坚定了信仰,在新时代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征程中,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増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作为基层党员,我们要主动把自己融入到正确的历史观中去,真学深学,真抓实干,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培养用历史的眼光去发现问题,増强用历史的智慧去抓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为。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让初心使命在心底深处扎下了更深的根。我们要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党的宗旨职责,让初心在行动中得到传承,牢记革命先辈的奋斗奉献精神,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回顾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更深刻地明白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走过来的,从而凝聚起共识,汇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8篇:四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关键词:历史记忆;《我们来自未来》;当代俄罗斯青年

由俄罗斯著名导演安德烈・捷连季耶夫执导的电影《我们来自未来》曾摘得2008年度票房桂冠。该影片自播映以来好评如潮,2010年续拍了《我们来自未来II》。单看电影片名,我们以为它是一部畅想未来的科幻影片。实际上,这部影片讲述的是当代俄罗斯青年亲历前苏联卫国战争的奇幻故事。影片的主角是四个当代俄罗斯嘻哈男青年,他们无正当职业,以盗卖国家文物为生。有一次,他们在城郊二战战场遗址盗挖文物时,挖到一个废弃的野战工事掩体,里面有几具苏军士兵遗骨和一些文物。但谁也没料到,他们竟离奇地回到战火纷飞的1942年的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在惨烈的卫国战争中,四位青年亲身体验英雄先辈们在他们的花样年华,为保卫祖国而出生入死,英勇献身。从战争的梦幻中走回生活现实,四位青年痛改前非,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历史和人生。从祖国历史的沉痛记忆中,当代俄罗斯青年获得一股通向未来的精神力量,此即影片的题旨所在。

一、历史记忆缺失的青年一代

影片《我们来自未来》围绕四位当代俄罗斯嘻哈男青年(伯尔曼、丘哈、切列普、斯比尔特)展开叙事。“嘻哈”一词源自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黑人社区,现已衍生为一种覆盖全球的街头文化的统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嘻哈”表达的是当今全球青年一代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当代俄罗斯青年受此习染,影片主角的四个青年即是“嘻哈”一族的典型代表。影片呈现了他们颓废堕落的生活:在喧嚣的街头用望远镜偷窥女人的大腿与臀部、肆无忌惮地倒卖国家文物、疯狂地沉溺于网络游戏、打架斗殴……他们性格暴躁易怒,虽为朋友,但稍不如意也会拳脚相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二战时期的一个战场遗址。在挖掘文物的过程中,面对阵亡战士的枯骨遗骸,他们未产生丝毫的敬佩之情,满脑子想的是这些东西能否拿到黑市卖个好价。忙活之余,他们甚至想拿战士的头颅遗骸当打靶娱乐的靶子。此时,一位年迈的老奶奶突然出现,她给四位累坏的年轻人送来解饥渴的牛奶,并希望他们把战士们的遗体重新埋好。老奶奶还告诉年轻人,1942年的夏天,她的儿子(红军战士)索科洛夫失踪了,他有一个银色的烟盒,上面写着“赠给忠诚的革命者”,是爷爷战前送给他的礼物。这四个年轻人对老奶奶诉说的故事毫无兴趣,他们关心的是那烟盒是不是银做的。当听说烟盒是“银光闪闪的,中间镶着红宝石”时,年轻人顿时兴奋无比,心中盘算,银烟盒应该价值不菲。他们答应帮助老奶奶寻找她的儿子,但实际上只是口头应承,哄她开心而已,并未把它当回事。老奶奶还告诉四位年轻人,附近有一个湖,水很清,很干净,建议浑身脏兮兮的他们去湖边洗干净身子。蹊跷的是,他们跑到湖边游泳,却置身于前苏联卫国战争的真实战场。

显然,这四位年轻人是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青年一代的典型。他们未亲身体验过前苏联强国时期的荣耀辉煌,却碰上前苏联末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他们切身感受的是国家的政治巨变、经济凋敝和西方文化的汹涌入侵。与前辈相比,他们的神圣理想被放逐,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拜金主义享乐思想严重。由此,他们被指斥为“破坏的一代”或“失去的一代”。在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思想浸染下,他们遗忘历史,思想混乱,价值观念颠倒。俄罗斯学者0.M.卡尔普欣满怀忧虑地指出,“近年来进行的多项社会调查显示,青年人正在普遍地面临价值危机和行为规范危机。”比如,这四个青年中的切列普是“光头党”。俄罗斯“光头党”成员的年龄一般在18岁左右,显著的外表特征是光头无发,上身套短皮夹克,下身着黑色牛仔裤或迷彩裤,脚穿金属鞋头的皮鞋,胸前挂十字架、“纳粹”等符号标志,整个一副叛逆轻狂的坏小子形象。切列普手臂上刻有“d”字纹身,爱读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心里充满对希特勒的无限崇拜。他甚至说:“如果我是斯大林,早就联合希特勒,干掉美国佬了。”可见,切列普根本不了解过去的历史,无从知晓卫国战争的伟大意义,更难以体认法西斯惨绝人寰的罪恶。这群年轻人日渐丧失爱国主义精神信念以及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其中即便是学历史专业的大学生伯尔曼,他酷爱阅读的书竟是德国人写的回忆录。影片多次将特写镜头对准德国人写的历史书,可谓意味深长,其中暗含的是当代俄罗斯青年遗失民族记忆,缺乏对祖国历史的基本认知,丧失对祖国家园的精神认同感。

二、重返历史现场的精神意义

影片《我们来自未来》的整体艺术构思是“穿越”历史,让主人公幻变为历史亲历者,重返历史现场,与历史英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亲身体验历史的真实脉动。影片中四位年轻人想去湖边洗个澡,当他们潜入水中之后浮出水面,发现自己置身于猛烈的炮火中,原来他们回到了1942年卫国战争的历史现场。影片的主旨不在于渲染战争场面的惨烈,而在于描摹四位年轻人在战火纷飞中的真实情感体验。置身战场的四位年轻人陷入世界末日般的恐惧绝望之中,他们在炮火声中战栗着,哭喊着……影片精心设计三位不同类型的战争英雄给他们上人生三课,从而让他们完成一种思想精神的裂变。

大士叶梅尔杨诺夫给他们上了人生第一课。他们四人与叶梅尔杨诺夫被派去抓一个德军“舌头”以摸探对方军情。其中两个场景集中表现了叶梅尔杨诺夫带给四位年轻人的精神震撼:第一个场景是他们爬过敌人铁丝网时,由于当中一人过于恐惧,触动了铁丝网上的响铃,在行将暴露的紧急时刻,叶梅尔杨诺夫双手紧紧握住铁丝网的铁荆棘,不让晃动的响铃发出声音,此时,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大士流着血的手掌;第二个场景是他们抓了一个“舌头”回撤时被德军发现,叶梅尔杨诺夫一个人留下来掩护他们撤退。伯尔曼说:“你会死的。”大士含笑而答:“还不一定呢。”叶梅尔杨诺夫面对死神的勇敢与镇定,强烈地震撼年轻人的心灵。

给他们上人生第二课的是侦查员索科洛夫。四个年轻人曾经被俘虏,他们与侦查员索科洛夫关在一起。四人初见索科洛夫时吓了一跳,因为他已被德军折磨得不成人样。影片凸显了索科洛夫对卫国战争正义性的坚定立场。当斯比尔特说,若干年后莫斯科街头会出现一群光头党,高喊希特勒万岁,愤怒的索科洛夫掐住斯比尔特的喉咙。丘哈说:“明天就要枪毙我们了,不会再有谁对谁错。”索科洛夫答道:“会的,永远都会有对和错,正义和邪恶。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在莫斯科永远都不会有人喊希特勒万岁。”索科洛夫原来就是前文已述的那位老奶奶的儿子,他让四 位年轻人把他的银烟盒带给他妈妈。为了掩护他们安全逃走,索科洛夫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给他们上人生第三课的是卫生员尼娜。尼娜年轻漂亮,初见尼娜时,四位年轻人轻挑放肆。看到尼娜冒着炮火抢救伤员,伯尔曼前去帮忙。伯尔曼的行为谈不上勇敢,目的是在女孩面前显摆“英雄”气。熟料伯尔曼的胳膊不幸中枪,痛苦万分,嚷着要药水和绷带。尼娜镇定地告诉他不会死。饶有情味的是,影片通过尼娜的爱情选择来表达卫国战争时期青年一代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人生追求。尼娜渴望拥有美好的爱情,幸福的婚姻,但她婉拒了上尉的示爱,也拒绝了上尉想把她调到远离战场的市医院的好意。经过慎重考虑,她接受了普通士兵伯尔曼的爱,以爱情的动力助推他完成从嘻哈青年到坚强战士的精神蜕变。之后,四位年轻小伙通力协作,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完成炸毁德军火力点的任务,帮助苏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三、历史记忆:民族前行的精神航标

第9篇:四史的心得体会范文

第四代导演踏上影坛时,许多第三代乃至第二代导演仍担纲中国影坛。这些越过了历史大灾难的前辈,大多被剥夺创作权达十多年之久。中断的银色之梦渴望延续,满腔愤懑和长久的积郁要在银幕上倾诉。他们重新焕发的艺术青春,为新时期银幕投射下燃烧的晚霞。《曙光》(沈浮)、《南昌起义》(汤晓丹)、《西安事变》(成荫)、《伤逝》(水华)、《骆驼祥子》(凌子风)、《黄山来的姑娘》(于彦夫)、《归心似箭》(李俊)、《从奴隶到将军》(王炎)、《红楼梦》(谢铁骊)……谢晋的《天云山传奇》等一批作品,纸贵洛阳。

新时期迎来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春天。对第四代来说,第一次执掌导演话筒号令三军之际,已是人到中年。第四代导演中的主体,在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毕业后,尚未独当一面,青春岁月就蹉跎在“”的动乱之中。

新时期百废待兴,第四代初显身手,崭露头角之际,第五代导演不期而至。这批1982年刚刚告别校园的群体,1983年、1984年提前推出了他们的处女作。第五代一出手,石破天惊。《一个和八个》《黄土地》以较第四代更新锐的历史视角、更绚丽的电影形态,令国际国内影坛刮目相看。

回顾近二十年来这个领域的状态,大体上呈现为两头热的格局。一头关注的是第一、二、三代的老一辈艺术家,从郑正秋、夏衍、蔡楚生、费穆到仍在影坛驰骋的谢晋等,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历史缺失的补课。但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待拓展。另一头则关注第五代。张艺谋、陈凯歌等代表人物自出道以来,每有新作问世,尤其新作在重大国际电影节获奖,评论界便给予极大关注,有关的研究专著已出版多部。相对而言,对第四代导演的研究较沉寂。两峰之间,留下一片谷地。然而第四代导演的艺术生涯正处在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重大历史转型期,在这个历史转型中,这一代人作出过不应忽视、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时期伊始,中国电影的“拨乱反正”,面对两大历史性的任务。一是人的觉醒,让人从匍匐在神坛前站立起来,让异化的人性复归。二是电影意识的觉醒,让电影扬弃工具论的桎梏,让电影回归电影。在人的解放和电影的解放奔腾澎湃的历史潮流中,第四代导演挺立历史潮头。

反思“”,是那个年代的最强音。刚刚经历过的人生体验首先进入第四代的艺术视野。《生活的颤音》、《苦恼人的笑》、《枫》、《巴山夜雨》、《春雨潇潇》等联袂而至。或以庄严的笔触描述黎明前夜战斗之惨烈,或以悲愤心境纪实年轻生命成为政治歧途之祭品;或以辛辣嘲讽揭示历史的荒诞性,或以诗情画意点染生活的血泪斑斑。它们的共同主题,呼唤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价值;呼唤被神道主义亵渎的、扼杀的人道主义复归。这些作品容或对历史的把握尚停留在较浅层次,新的电影形态、新的电影语言尚显生硬;可在当年,却令人耳目一新。这批作品较彻底地扬弃了长期统治影坛的八股模式,标新立异,不拘一格。多年久违了的艺术个性、艺术风格这些对艺术不可或缺的美学素质,在第四代的处女作中已初显端倪。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如意》、《小街》、《青春祭》、《小巷名流》在对社会生活艺术概括的力度和对人性把握的丰富性上,有新的开拓。这开拓的走向,从政治反思向文化反思延伸。《良家妇女》、《湘女潇潇》、《乡音》等,均属其中出类拔萃之作。

在摆脱古代和现代沉重传统重负之际,第四代也致力于将审美理想锤炼在新人的形象之中:《沙鸥》(张暖忻)和《红衣少女》(陆小雅)便是代表作。作为国家女排队队员,沙鸥富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但个人有权利自由发展个性,追求个人理想,而不应是被动的“驯服工具”。《红衣少女》中的花季少女安然,纯真坦诚,追求一种弃绝虚伪与谎言的理想人生。她力求排除各种外在观念的束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就是我”。这些萌芽状态的新人形象,尽管显得稚拙,尚欠丰满;但都在矢志追寻自由思想,独立人格。

第四代导演群体在不同程度上延续了近代史和现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20世纪中国几代仁人志士基本的精神素质。他们呼唤人的觉醒,乃我们时代中国文化的总主题,他们自觉地承担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满腔热情地进行文化的再启蒙。不少第四代导演,终身不渝地在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第三代某些导演对历史性灾难的体验更真切、更充实,他们的某些作品,对历史曲折中人生沉浮苦难历程的呈现,更具感染力。第五代的某些作品,在历史文化反思上,艺术概括的深邃和胆识上,更富创新意识。他们共同担当着中国电影界的共同课题。第四代的贡献是卓越和无可替代的。

《小花》(黄建中)表现一个中国电影中常见的题材,一场革命战斗。在立意上,一反以往战争片纪录一次辉煌战役或表现某一战略思想,而着力于战争中人的命运和人的情感波澜。为此而调动外国电影中所能用得上的各种新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兼容并收。这部影片在电影形式上的大胆探索,当年产生过爆炸性的效应。

《苦恼人的笑》(杨延晋)几乎同样使用过《小花》的全部的新技巧、新手法。它的特色在于运用新的电影语言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表现人在异己力量支配下惊恐、苦涩、尴尬、愤懑、无奈中的感觉、臆想、幻觉……大量使用时空交错、声画分立、声画对位、变焦矩镜头、扭曲镜头,直接表现人的深层心理,影片采用讽刺喜剧样式营造一种烘托主题的荒诞感。50年代之后,讽刺喜剧弃绝中国影坛,《苦恼人的笑》不仅让讽刺喜剧回归,而且注入更为狂放的闹剧和荒诞剧的因素,为后来的《小巷名流》等佳作开辟了道路。

在初敞国门文化引进中,这些影片大量运用的新手法、新技巧,诚然存在消化不良、饥不择食的问题。这是中国电影历史性突围难以跳越过的阶段。值得庆幸的是,第四代(包括第三代和第五代)迅速地走过了这个学步过程,很快地融会贯通,并显示出自己的艺术独创性。

百花初放的季节,也是百家始鸣的年代。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富于实践理性,而弱于抽象思辨。中国传统的诗论、文论、画论总是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既是中国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更是中国电影理论最活跃、成果最丰硕的时代。在这个短暂年代,中国影坛先后展开过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的文学性、电影语言现代化、电影观念、电影创新、电影民族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术性论争。这些讨论有别于以往的鲜明特点,不再环绕着政治轴心旋转,而关注电影本体。这是电影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许多第四代导演既用摄影机来表达美学追求,也用笔和舌来挑起理论战斗、参与理论战斗;如郑洞天、谢飞、黄健中等,均属电影论坛上的活跃人物。作为第四代美学旗帜的,当推张暖忻、李陀在1979年发表的《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这篇文章倾诉这一代人渴望电影回归本体的心声,要求“形成一种局面,一种风气,就是理直气壮地、大张旗鼓地大讲电影的艺术性,大讲电影的表现技巧,大讲电影美学,大讲电影语言。”(注:《电影艺术》1979年第3期。)在结构形式、镜头运用、造型手段和表现方法上学习西方电影的成果。文章还提出了一个对8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理论产生过广泛影响的理论观点,推崇在国际上已经退潮的巴赞纪实美学。认为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是人类对电影认识的重大成果和不可逾越的阶段”。

诚然,如后来的评论者所言,中国开始引进巴赞纪实美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纠正“误读”,当然必要;然而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误读”与否,并非关键。“误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并非个别现象,尤其在中国与西方两种异质文化体系开始碰撞和融汇之际。“误读”往往出现在本土文化正处在变革的躁动之中,需要汲取外来文化资源以为奥援,并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进行读解。巴赞纪实美学开始进入中国,即属这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纪实美学在80年代,对中国电影完成了一次重大的电影本体的补课。有力地扫荡了“”虚假矫饰的遗毒,回归电影本源的逼似性;改变中国电影重叙事而轻造型的偏颇,出现了一次空前的造型意识的自觉;突破了单一的蒙太奇理论的垄断格局,促进电影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80年代初,《沙鸥》(张暖忻)、《邻居》(郑洞天)等追求纪实美学的作品令影坛刮目相看。这种纪实风格很快地渗透到其他第四代及第三代的作品之中,风靡一时;中国电影在艺术形态上发生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第五代横空出世震撼国际影坛的意象造型,也是在造型意识觉醒中,中国电影造型的一次升华。或者说第五代是站在第四代肩膀上完成的一次飞跃。

回顾“”结束时中国电影的状态,无论就社会思想、艺术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中国电影与国际电影拉开不止一个档次。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或十七年电影相较,也是全面的大溃退。这种差距如果转换为时间,落后不下数十年。经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电影已无需自惭形秽,一些电影精品受到中国观众广泛欢迎,也令国际影坛瞩目。在中国电影史上,出现一次全面的质的飞跃。中国电影的历史性转折,凝聚着几代电影人的心血,第四代的贡献尤为显著。

追求个人风格的第四代导演,在广阔的题材、样式领域驰骋,其中三种类型片——诗电影、中国西部电影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最值得关注。

关于诗电影。

从世界电影发展看,20世纪的20年代乃诗电影浪潮勃兴的年代。无论法国的先锋派或苏联的蒙太奇学派,均力图摆脱简单的物质现实的复制性,致力于形而上的开拓,向人的精神世界进军。他们探索电影画面的光影、构图、节奏、镜头结接产生的象征、隐喻等等,大大丰富电影语言的表现力;并诞生诗电影。那么,各种不同艺术部类的诗情共同本质何在?我倾向于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观点:诗情诞生在通过显现在场的东西揭示出与之相联系的背后的更本原的隐蔽的不在场的东西(注:参看张世英:《艺术哲学的新方向》,《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中国传统的各种艺术审美理想均趋向于诗。但诗电影却未能在中国获得长足的发展。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诗电影,《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刚一诞生就遭受政治批判。其原因在于,主流意识形态倾向于急功近利直奔政治性主题以及直白显豁的表达方式,而诗则倾向于较恒久而普泛的人性主题和含蓄隐秀的艺术风格。

新时期提供了电影向诗王国进军的宽松的文化氛围。许多第四代导演都热衷于向哲理与诗情进军。其中率先发起冲击的,首推吴贻弓。《巴山夜雨》获得首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这意味着中国电影评论界对诗传统的青睐。影片表现“”后期一艘川江航轮上的旅客群相。这个群体的突出特征是,每个人物都处于与自我本质极度矛盾的异化情态,群体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全面异化的小社会;这个江轮中异化的小社会,又折射了整个大社会并成为它的缩影。江轮航行在三峡雄伟瑰丽的自然环境之中,奇绝的自然景观与扭曲的人文情态形成尖锐对比。以诗意盎然的画面描叙一个血雨腥风的年代,编导从尖锐的矛盾对立中揭示出不在场的异己力量强大到无所不在而又必然消亡的时代走向。这颇有点近于中国诗论中的境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虽然影片中个别人物的真实性曾为评论家诟病。

吴贻弓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童年往事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选择了小说中三个基本上互不关联的故事联缀起来,以小主人公主观感受——所有的人物都“离我而去”——作为贯穿的心理情绪线索。在中国电影结构中,可谓别开蹊径。当年中国电影正在热烈争论突围单一的戏剧电影模式,《城南旧事》提供了一个鲜明的案例。这种以人物主观意绪为主轴的结构方式,“形散意不散”,意蕴隽永。在电影语言探索上,更有两点值得称道。一是运用诗歌音乐中的叠句,重复与变奏。在画面上一再重复那些富于时代、地区特色并在小主人公心灵上烙印深刻的场景,井窝子、西厢房……在不同季气时候中的变化;在音响上主题音乐《骊歌》的旋律在不同场景和心态下的复奏和变奏,更撩人心绪。童年往事,离愁别绪,浸润着“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在电影语言上的另一特色,继承先辈们对诗的电影语言的探索成果,大量运用空镜头,使人物融入环境,环境渗透人物性格,营造气韵深远的意境。这是中国电影在电影语言上的一大贡献。费穆、水华、郑君里等前辈在这方面都曾惮精竭虑地进行过开拓。《城南旧事》结尾处,一组短促的香山火红的枫叶的空镜头特写叠化,与离去的马车和得得的马蹄声构成的情绪高潮可成为诗电影经典性的蒙太奇段落。

胡柄榴是第四代另一位执著于诗电影的导演。他在《乡音》中出色地运用视觉造型,尤其是音响造型构成的山区环境氛围及时代变革的脚步声,很见独到。重峦叠嶂包围中的小镇,在暮色苍茫中显得秀丽、恬静而封闭。古老的油榨坊阵阵木榨声,是小镇的歌唱,吟诵着古老农耕社会凝滞不变的生活方式。山外隐约飘来的铁路大桥工地上的哨音和机械轰鸣声,意味着现代文明正在叩开锁闭小镇的大门。结尾处,当患上癌症的女主人公坐在独轮车上“吱吱呀呀”在山间小道上蜗行,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出围困她的群山(更意味着精神上的围困)看一眼山外的广阔天地。轰轰隆隆的火车飞驰声,自远而近;一声长鸣的汽笛,震撼群山河谷,淹没了独轮车的“吱吱呀呀”的浅唱低吟……《乡音》运用音响的象征、隐喻,丰富了中国电影语言。虽然影片对人生际遇的开掘,尚嫌单一浅近,缺少更丰厚的文化底蕴。

吴贻弓、胡柄榴的诗电影,着力于电影造型的开拓,淡化电影的叙事。在随后的《姐姐》、《乡民》中,这种倾向进一步走向极致化。电影在本质上乃通俗的大众艺术,诗电影则趋于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皇粮”渐断,不得不更多关注市场需求,诗电影的探索走向衰微。但诗电影毕竟是提升中国电影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之一,这不仅在于我们有优秀的诗电影传统,更由于我们有悠久厚重的诗文化资源。

关于中国西部片。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久长,拥有56个民族。中国文化源头并不单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更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中国自秦代以还,两千多年来基本上是大一统的帝国,文化上较少关注地域文化特色。新中国建立后,从政治上强化这种文化的大一统性。从中国电影发展看,解放前中国大陆的制片中心长期集中于上海一隅,电影题材在地域上也侧重于上海。后来电影制片厂虽遍布东西南北,却很少自觉地致力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发掘。这是中国电影贫乏单调的原因之一。在艺术上,如果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越富于地域文化特色的越能丰富和突现民族风格。过去有些电影艺术家,如水华的《林家铺子》,把江南水乡的风情描绘得酣畅淋漓,我们却未能在这个基础上有意识地培育成一种新的电影风格或类型。在中国,第一次自觉地以地域文化为轴心的类型片雏型,则是中国西部片。

中国西部片形态臻至完备之作,恐怕要数第五代的《黄土地》。这片荒凉、贫瘠、、沟壑纵横的黄土地,远不只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它具有自己的历史、个性独特的精神风貌,并成为影片中最活跃的角色。不过中国西部片的主力军,还得数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人生》、《老井》,颜学恕的《野山》,滕文骥的《黄河谣》等,均属扛鼎之作。80年代中期,中国西部片名声大振,饮誉海内外。吴天明尤为活跃,他既是有代表性的导演,又是中国西部片生产中心的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

中国西部片虽未如美国西部片那样具有比较定型的形态,确已大体形成其特定的艺术内容和艺术风格。在这块古老的黄土地上,积淀着深厚的华夏文明。人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这块曾经孕育过人类最辉煌的文明之一的土地,如今格外贫瘠而荒漠化,并远离现代文明欧风美雨的浸润。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使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因循、保守、愚昧,但却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华夏文明风情习俗,保留着华夏文明淳朴的人文气质和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一旦捕捉到新的历史机遇,就会爆发出震撼心灵的伟力。

《老井》是中国西部片的高峰。干旱的老井村,祖祖辈辈为缺水,为生命源泉的匮乏而困扰。影片从文化历史的宏观视角和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方法(既是剧作层面,也是影像层面),表现家庭伦理、爱情婚姻、人与自然抗争和人与自我搏斗的广阔生活场景,从而展现民族文化心理积淀,演进变化及发展趋势。《老井》是一部沉甸甸的现实主义力作,“真景逼,神景升”。直观形象的逼真感,宏观的历史气度和开掘的深邃,在纪实层面上升华出象征层面。那块“老井村打井史碑记”,似乎镌刻着一个民族的历史。

有评论家指出,吴天明和另一些第四代导演如胡柄榴、滕文骥等人的创作,往往出现一种倾向,导演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分离,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错位。理智倾向于未来,情感则对传统缅怀眷恋。在《人生》里,导演过于钟爱体现传统美德的巧珍,对开放性的黄亚萍持有偏见;《老井》则抹去原著中巧英的现代性色彩向传统文化靠拢,才闪烁人性美的光泽。我以为批评文章所指的现象是符合作品实际的,但这种现象是否纯属负面,尚可商榷。一则是这种理智与情感的分歧乃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民族心理情态,表现这种情态是一种现实主义态度。其次,审美判断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理性判断、历史判断。暖昧、模糊、歧异,往往更富艺术魅力。当代文明在取得历史上无可比拟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抹去了某些历史积淀的人性的光彩。

90年代之后,中国西部片趋于声销迹匿,这很令人遗憾。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潮滚滚。中国西部片,魂兮归来!

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惟一拥有两千多年从未中断过信史的古老文明。从神话年代的三皇五帝到20世纪民国的历史,有一套完整的系统性的历史小说给中国平民百姓普及历史知识。如《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家喻户晓。中国戏曲舞台上,以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这种文化传统培育了中国人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审美偏向,也遭致“”有关舞台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统治的政治性判决。

中国电影中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提倡,其初衷并非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而是建国之初意识形态上向苏联一边倒的产物。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苏联电影兴起史诗样式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宣誓》、《攻克柏林》等几乎垄断当年苏联影坛。在中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一直是电影主旋律的主要形态。这种电影类型最严重的问题,在于过于浓烈的政治宣传意识及其派生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但也产生过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艺术精品,成荫、汤晓丹等老导演,披荆斩棘,立下汗马功劳。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突出困境,首先要从各种急功近利的政治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只有经过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在80年代才能获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不少第四代导演在先辈们开辟的道路上在一个较为开阔的空间里纵横驰骋。衡量一部重大革命历史片的价值,首要的一条,是能否还历史以真实的内容,澄清那些笼罩着历史上的茫茫迷雾,让扭曲的历史重现庐山真面目。

《开天辟地》(李歇浦)撩开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史神圣化和神秘化的面纱,擦掉了多年来堆聚在第一任总书记陈独秀脸上的积垢。这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的文化闯将,引进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第一次在银幕上恢复了历史上的风采。

抗日战争乃中国现代史的重大转折,百年来反帝斗争第一次全面胜利。中国大陆电影中的抗日战争则是跛脚的,回避了这场战争的主战场。翟俊杰、杨光远导演的《血战台儿庄》填补了这个历史的缺失。电影以纪实性手法表现的军队的浴血奋战之惨烈悲壮,亦足以动天地、泣鬼神。抗日战争之能够坚持并取得胜利,正因为是一场动员全民族的战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超越党派视角乃至宗派视角,尤为重要。

《大决战》表现中国现代史的另一个重大转折。就场面之宏伟、建构之雄浑而错综复杂,气势之磅礴和投入人力物力之繁浩上,《大决战》堪称中国电影史之最。影片基本上以纪实的全景式再现神州大地上规模最大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三大战役。从双方统帅部之战略部署,地区司令部之运筹帷幄,各级指挥员之临战举措,直到战场上战士的冲锋陷阵,尽收眼底。兼及政治态势,社会动向及广大群众支援的描绘。战场上军情变易无常,突发事件难测;时空转换频繁,人物、场景走马灯式的更迭。《大决战》继承中国历史小说、戏曲的特色,更重视人物性格描写。既有全局性的整体观照,又要有敌我双方各个等级的细部摹写;既不致突出局部而模糊全局,又不致使宏观鸟瞰而失之于空疏。《大决战》非凡的艺术概括功力,值得高度赞赏。影片除总导演李俊外,其他执行导演基本上属于第四代,包括杨光远、蔡继渭、韦廉、景慕奎、翟俊杰。

丁荫楠执导的《孙中山》在历史人物传记片中独树一帜。影片摈弃一般传记片中或平铺直叙历史人物生平,或选择一个或几个重大戏剧性转折为枢轴的结构方式,而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心理变化为线索,按情绪的发展、起伏、流层的积累为结构原则。强化视听元素的剧作作用,构成完整的情绪氛围,创作了一部史诗风格的哲理心理片。这样的艺术构思追求的美学效应,能够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是历史长卷中的孙中山,这是反射到孙中山心灵中的历史,时代沧桑浸润着人物的情思。这样的艺术构思还大大扩展了影片的容量,将这个伟大历史人物一生的繁复事迹浓缩在上下两集之中。影片运用中国绘画中大写意的笔法,以意象造型在客体中融入主体的意绪,恣肆,气度恢宏;留下不少耐人寻味的篇章。丁荫楠后来拍摄的《》、《相伴永远》亦不乏独到之处。

就表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而言,我认为最具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者当数李前宽、肖贵云执导的《开国大典》。在把握这一历史的转折点上,影片高屋建瓴,泼墨挥洒,时代风云尽收眼底;间以工笔细描,绘心灵之波澜。数十位历史人物纵横捭阖,百万大军逐鹿神州,林林总总,熔于一炉,头绪纷繁而脉络清晰。影片以、两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作为支撑,既有运筹帷幄之针锋相对,又有儿女情长、含饴弄孙的日常生活之衬托对比,情趣盎然,深得中国历史小说之三昧。尤堪称道之处,视野辽阔,立意高远。立足于历史制高点,回首当年灌注历史以现实感和现代感;重现历史画卷中,寓以古今兴衰嬗变之道。对历史人物超越单一歌颂和暴露之立场,力图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揭示人物承载的丰厚历史内涵。某些游离于军国大事之外的场景和情节,貌似闲笔,却能以小见大,显微知著,尤能发人深省。韶山冲的老乡来到中南海会见,“这江山我们得替你看着点”。把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引进了现实,拓展了历史的纵深感。战士冲进的总统府,将地毯分割为一人一小块作为睡觉的床垫,将花园当成马厩。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捍卫者的角色转换,还有一个十分漫长的观念转化过程。开国大典前夕,谈到黄炎培的警句,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取得政权,诚然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在还历史以历史本来面貌的基点上,升华出历史哲学的意蕴,这是《开国大典》的一次飞跃;恐怕也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突围的方向!

关于第四代导演,还有一点不应该被忽视,那就是这个群体性别构成上的变异。此前,中国导演队伍中只有如王苹那样的少数个别的女导演,第四代却一下子涌现出一批女导演,而且许多人在创作上均有不俗的业绩。妇女的解放是社会解放的尺度。在电影界,最显见的尺度就是导演,因为导演是摄制组的三军统帅。即便在发达国家,也罕见第四代这样众多的女导演群。例如日本,基本上没有女导演,摄制组的男性三军,抗拒一位女统帅来发号施令。压制在封建宗法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妇女,一旦获得实现自我的机遇,往往能迸发惊人的力量。

第四代女导演在创作上可能有两点显示出女性特色。一、对女性青少年形象的关注,对她们在成长中心理状态的细腻把握。除前面提到的《沙鸥》、《红衣少女》外,还有史蜀君的《女大学生之死》,王好为的《香雪》,王君正的《山林中的第一个女人》等。二、以女性的艺术敏感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上述这些影片及其他女导演的作品,往往都有一些情景交融,撩人意绪的华采乐章。如《香雪》,第一列火车闯进沉睡的山沟,现代文明敲击着情窦初开的少女们的心扉。新生活憧憬的欣悦和惶惑,萌动初恋的期待和失落,与山区秋色的灿烂绚丽交响,像一首回荡着时代足音的散文诗。

也许黄蜀芹的《人·鬼·情》最足以代表中国女性电影的丰采。秋芸,一个出身戏曲世家的天才女艺人,渴望献身于舞台。出于各种社会原因,她不能扮演淑女,甚至不能扮演人,只能扮演外形丑陋的鬼神钟馗。秋芸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现实人生世界,一个是舞台的艺术世界。在人生世界,从出生到学艺、献艺乃至婚姻家庭,充满中国女性成长的坎坷和艰辛。她的人生体验和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创造出独树一帜的钟馗形象,化丑为美,丑中见媚,攀登上艺术高峰。影片中的两个世界在艺术处理上风格迥异。人生世界,是叙述性、情节性的,很实;却又高度简约和浓缩。钟馗世界则是虚幻的,描绘性的,写意性的,挥洒自如。两个世界处于内在和外在尖锐矛盾对立的强烈对比之中,真与幻,美与丑,男与女,人与鬼,此岸与彼岸,相互交错;从而大大拓展了人物精神的空间和强化人物心灵困扰的力度,并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虚实、阴阳的转化、过渡中,导演作了许多富于独创性的大胆的艺术处理。影片的高潮,惑于人生之谜的秋芸带着酒兴走上村口破旧的舞台。黑黝黝的大地,只有天边一角透露的一点光亮。钟馗走来了,自远而近。钟馗,她在舞台上创造的另一个自我。人鬼对话。钟馗:“悲欢喜泪,人间常事。”秋芸豁然有悟,“我痛快,我嫁给了舞台。”三十多年的人世沉浮,只有舞台才是她真实的拥有。这是秋芸与自己灵魂的答辩,秋芸对人生之谜的回应,也是她生命境界的升华。

中国电影,往往过于务实。人生的终极关怀不应排除在电影的视野之外。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辉煌的年代之一。第四代的崛起和兴旺主要在这个年代。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持续低迷。一则是多媒体尤其电视分流了电影观众,再则是主流意识形态强化了对电影的制约。多数第四代导演执著于电影艺术,孜孜不倦地在崎岖道路上艰难跋涉。谢飞,乃第四代之佼佼者。

80年代初第四代崛起,纷纷崭露头角之际,谢飞并不出众。谢飞电影的思想内容并不以新锐大胆而富于震撼力,在电影语言,电影形式上亦乏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谢飞电影并不背离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却坚定不移地扬弃那些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封建宗法社会流毒,展现被异化的芸芸众生的人生悲情。谢飞电影的形态比较传统,传统中却融入了现代电影理念。谢飞沿着自己的道路一步一步走过来,坚定不移。《我们的田野》、《湘女潇潇》、《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希卓玛》,题材迥异,均专注于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民族命运的精心思考,渗透着忧患不安的拳拳之心。多年艺术经验的积累,对电影的把握亦趋于得心应手。他最近的作品《益希卓玛》,表现一个藏族妇女与三个男人的情感纠葛,情节复杂错综,故事延续半个世纪。这个故事与政治风云变化多端相联系,涉及文化的广阔领域。影片在叙事上能做到脉络有条不紊,繁简得宜,很见艺术功力。是国际上审视中国的一个焦点,国外拍摄过多部带有偏见的影片。出于一种政治使命感,谢飞才决心拍摄这部真实反映历史与现实面貌的中国电影。但这种题材处处都会触及政治雷区,鲜有问津之勇士。知难而进,这就是谢飞。在传统和现代、中国和西方的文化撞击和磨砺中,谢飞执著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艺术道路。

关于第四代,还应提上一笔。许多第四代导演为电影、电视两栖。新时期兴起的中国电视剧,如雨后春笋,高速发展。中国电视剧能够在不长的时间里达到现在的规模和水平,电影导演输入的电影艺术经验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第四代拍摄的电视剧值得特别提到,黄蜀芹导演的《围城》。在电视剧中忠实地传达原著的哲理性的人生意蕴和幽默感,超脱的艺术品位,难能可贵。郭宝昌编导的《大宅门》,豪门家族的历史沉浮,足显中国传统文化之大观;传奇叙事之起伏跌宕,适应民族审美情趣。陈家林从80年代中期之后,似乎从电影导演转化为专职的电视导演。他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从《努尔哈赤》到《康熙王朝》,均属历史宫廷大戏。宫闱中的权力争斗和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交辉,多能赢得观众之青睐。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