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题设计范文

课题设计精选(九篇)

课题设计

第1篇:课题设计范文

分析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兴趣,课程设计前的准备、设计过程以及答辩总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切实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问题;对策

引言

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在完成机械设计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首次接受较全面的工程设计训练。该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多门基础课程来解决工程问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培养良好的工程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收获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甚至对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实际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当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不能积极地投入课程设计工作

部分学生认为课程设计就是画图,对课程设计认识不足,加之课程设计长期沿用减速器设计作为设计对象,使设计内容陈旧、单一,设计过程太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1.2 时间短,任务重;学生多,教师少

我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三类:(1)一周,学生需要完成螺旋起重器设计和绘制螺旋起重器装配图一张(2 号图),设计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一份;(2)二周,学生需要完成减速器设计(单级)和绘制减速器装配图一张(1号图)和零件图二张,设计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一份。(3)三周,学生需要完成减速器设计(双级)和绘制减速器装配图一张(0号或1号图)和零件图二至三张,设计说明书计算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的期间,学生每天要工作十个多小时,有时个别学生还需要熬夜加班。常有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后感叹,这门课程是上大学以来学的最累的一门。由于绘图工作量较大,绘图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对设计理念、过程和方法的体会与思考相对较少,削弱了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另外,随着招生规模的增大,教师数量相对偏少,经常是一名教师指导一个班,甚至两到三个班,教师很难在指导课程设计时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1.3 学生工程意识不强,对机械设计的过程和一般规律认识不足

在开始阶段,学生面对课程设计题目往往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在课设中,少数学生对教师指导过于依赖,自主性差,遇到问题,即使对一些很容易就可以从设计指导书或手册中直接查到的问题,也不能主动地通过查找手册资料和独立思考来寻求解决方案,而是一味地询问指导教师,或互相抄袭。

1.4 相关课程基础不够扎实,直接影响了课程设计的效果和进度

课程设计要应用机械设计课程知识,还要用到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公差和互换性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这些课程中任何一门基础不牢固,都会在课程设计中表现出来,影响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在这些先修课程中,工程图学对设计的影响尤为突出。比如,课程设计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图投影概念不清,对螺纹连接、齿轮以及轴承等标准件的表达方法不能熟练运用,出现大量的制图错误。另外,现行机械设计或机械设计基础教材有关零件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围绕零件的强度设计展开,对零件的结构设计言之甚少,造成学生的结构设计能力较弱, 而实际机械设计中结构设计的工作量要远大于强度设计的。

2. 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采取的对策

2.1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部分学生对课程设计兴趣不高,在课程设计中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清楚课程设计的作用、地位,以及对后续课程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任务时进行充分的说明和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提高认识,端正态度,自觉地投入到课程设计工作中去。

在机械设计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介绍各种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方法,这些内容一般自成章节,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学生对各章节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明确。在此之前,学生已完成了基础课程一系列先修基础课程,如工程图学、理论力学、材力力学、工程材料、加工工艺学等,但由于没有进行综合性的训练,还不能熟练地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2.2 强调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课程设计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课程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其初步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强调机械设计过程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了解完成一项机械设计项目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之所以感到时间紧张,不完全是因为计算和绘图的工作量太大,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机械设计的工作过程和一般规律理解不够深刻,在拿到题目时一片茫然,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漫无目的的翻阅资料,或等待观望,无谓地浪费时间;再者由于设计时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返工而浪费时间。学生若知道了机械设计的过程,也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每一步的前后有何关联,做某项工作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可以查到的,哪些是必须经过必要的预先计算得到,这样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展开设计工作,不会顾此失彼,避免无谓的返工,也就不会感到时间紧张。

二是要学会面对工程问题时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设计机械产品时对创意的实现能力,虽然课程设计一般仅设计传动系统,但其内容包含了机械设计过程的最关键部分:制定方案、工作能力设计计算、结构设计和各部分的协调等。理论课程与实际工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要求明确、规范化了的,而后者往往是笼统、模糊的。如何将叙述模糊、概括的设计要求进行明确、细化,从而将一个复杂的工程问题分解为一系列条件明确易于求解的简单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逐个解决,最后再综合起来,通过统一协调,得到一个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形成规范的图纸和计算说明书等工程文件,学生必须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认真实践、体会,才能学到手,而掌握了这些思路和方法,对毕业设计和将来的实际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设计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良好工作作风,这也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每一个数据,每一条线都要有所依据,不能想当然地随意定,或者盲目地照搬手册或图例中的数据和结构。要让学生意识到,在自己完成的说明书和图纸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就代表要为所提交的材料负责。

2.3 进行课程设计前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工作

课程设计之前,指导教师应与学生互相配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讲课时复习和补充必要的相关知识,如机械制图、公差与互换性、工程材料与机械加工工艺等。学生所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和图纸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纯粹的绘图错误,另一类是由于对公差与互换性、加工工艺等课程相关知识理解不够而导致的制图错误,主要是标注错误,比如形位公差、精度等级、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错误以及尺寸链闭合等。有的课程,比如机械制图,一般在大一完成,由于在后续课程中应用较少,到课程设计时很多知识已经淡忘,致使课程设计中出现过多的绘图问题,即使一些最基本的标准件画法(例如螺纹连接、齿轮、轴承等),都有不少同学画错。在机械设计课程中讲到相关章节时, 附带将一些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回顾一下,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从而在课程设计中少犯绘图错误,以便将主要精力放在设计上。比如讲到螺纹联接的类型时,结合每种联接型式的特点回顾螺纹联接的画法,指出容易出现的错误;介绍齿轮结构设计时,复习齿轮啮合位置的表达方法和齿轮零件工作图的内容及常见问题;讲解轴承类型时,结合轴承结构特点,回顾各种轴承的规定画法以及特征画法等。

(2)对课程设计中的关键问题,通过作业和讨论课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比如轴系结构设计,是课设中学生感到的难点,教学中,可通过分析减速器各种轴系结构设计,比较轴上零件的布置,固定与定位、装拆、轴承的类型和安装,与密封形式等,分析比较轴系结构设计的正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纠正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增进学生结构设计的能力。

(3)熟练运用技术标准、规范、设计手册等有关设计资料,是机械设计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平时的作业中应该注意加入这方面的训练内容,以提高学生查找设计资料的能力。

2.4 重视答辩与总结

答辩与总结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答辩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一种肯定,也是学生间、师生间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是教师检查设计质量高低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一次集中指正,答辩方式可以是单个学生或分小组答辩,由于教师时间紧,指导的人数多,采用小组答辩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答辩效果。答辩时通过提问和质疑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总结包括学生在完成设计后的个人总结和指导教师在答辩后所作的集体总结与点评。学生通过认真总结,剖析自己设计中的得失、成败,有助于进一步掌握设计方法和步骤,找出今后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地对学生整体设计情况有一个针对性的总结,指出设计的不足,要肯定成绩并给予鼓励。通过系统总结和答辩,可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设计计算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搞清不甚理解的或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圆满地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答辩之后教师的总结点评非常必要,学生经过课程设计的实践之后,对教师的点评会有更深的体会。对机械设计中有些问题的认识,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感觉到了,但限于实践经验和知识面,不能很清楚地归纳表达出来,这时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常使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

3. 结束语

课程设计在工科课程体系中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使其形成初步机械设计能力和独立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是课程设计顺利开展的前提,对机械设计过程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是学会解决工程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关键,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基础。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宗泽,罗圣国等.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沈晓玲,平学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改探索[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 (12): 175-176.

[3]范学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多理念融合教学改革实践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2, (26): 69-70.

[4]于明礼. 当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 科技信息2009, (35): 163-164.

第2篇:课题设计范文

选好课程教材,对于程序设计课大有裨益。好的教材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习,还可以加深课程印象从而更好地节省阅读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也可以方便教师教学并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国内有些教材是从英文原版教材翻译而来,但是由于语境、地点、时间的改变,有些翻译不能很好地表达原著的意思,给使用者带来很大的阅读障碍。所以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可以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加中文教学讲义的形式。笔者建议选取原版教材,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对翻译的依赖性。但是教材的可读性要强,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阅读性。针对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我们可以采用比喻、举例和相应的图表来进行表述。

二、实验课程教学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实验教学举足轻重,在一些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中,实验设计特别重要。其中国外很多的先进技术都值得我们借鉴参考。1.实验就是课内实验跟课外练习。所谓的课内实验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内完成的实验,内容比较简单,其考核的结果列入日常的实验成绩中。而对于课外练习是依据大多数学生在课内无法完成的难度来设置的,这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进行知识的复习与消化,并且能够形成团队意识来共同解决问题。2.曾有研究者提出将大实验贯穿于每个阶段当中,知识是互联的,我们通过一个大实验来将所学的知识贯穿到一起,进而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复习所学知识,而且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便于更好地掌握。有时候往往单独看问题会觉得比较容易,把这些简单的问题贯穿到一起时会发现很多其他的问题;正是这种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过程跟能力是学习程序设计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三、教学改革

第3篇:课题设计范文

针对性的问题设计,积累数学经验

教师要上的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教师才能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课堂上的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脱离教学目标,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摸不到方向。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学习时需要的,对学生的学习有助推作用的,切忌空问、泛问。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回答,最后学生的回答只能是答非所问。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时。学生解决如下问题遇到困难:“小军收集了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多1张送给小明,自己还剩25张。小军原来有多少张画片?”在集体讨论时:

老师说:“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策略?”学生回答:“倒推。”老师问:“可以怎样列式呢?”有的回答:“(25+1)×2=52(张)”有的回答:“25×2+1=51(张)。”

顿时,教室里形成两种意见,双方各抒己见,争得不可开交。最终,教师只能自己上阵,讲述了正确求法,草草收场。问题出在哪儿呢?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不在于学生知道用什么策略,而在于具体怎么做。教师这样设问,没有问在关键处,针对性不强,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可以先让学生思考 “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是什么意思?当学生能够正确表述“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是指“拿出画片的张数是原来张数的一半加1张”时,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要整理信息该怎么整理?”学生顺着教师有针对性的设问,一步步思考,直抵问题的本质。一方面,有效地理解了题意,解决了问题;另一方面,体会到“倒推”策略的意义,积累了运用“倒推”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

启发性的问题设计,强化提问能力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能启发学生提问题。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两能”发展成“四能”,即除了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常有一种感觉,提出一个好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技能,而提出一个问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要善于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一课中,在教学“用‘’的形式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

出示6张纸牌,红桃A、2、3,黑桃A、2、3。老师:“把6张牌洗一下反扣在桌上,从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有6张牌,任意摸一张,就有6种可能性相等的情况,摸到红桃A是其中的1种。”老师:“你还能提出有关可能性大小的问题吗?”

上面教学中,教师先师范性地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收获了问题解决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启发。接下来,学生自己提出了三类问题:①从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每一张牌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②从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A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③从6张牌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含义。

层次性的问题设计,提升学习幅度

赞科夫曾说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这是不值得称道的。”这就说明了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要让学生拾级而上,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以学生为中心,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中,“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的第三幅图,很多学生会得出了错误答案“”,理由是,涂色部分旋转后得到边长为三份的正方形,面积就是9个小正方形,涂色部分就占这幅图的,约分后得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教师在活动单上设计了如下问题:①涂色正方形的边长是3份吗?②涂色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拆解、合并呢?③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得到涂色正方形的面积呢?这一系列问题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搭起了攀登的脚手架,给每个学生一个可以承载的支点,照顾到了全体,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幅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的学习品质得以有效提高。

第4篇:课题设计范文

一、VBA简介

VBA是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的简写,它以VB(Visual Basic)语言为基础,经过修改并运行在Microsoft Office(如Excel,Word,PPT和Access)中的应用程序,是一种完全面向对象体系结构的编程语言。利用VBA可以对Office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增强Office软件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例如,用VBA制作PPT课件,将会使课件别具特色。VBA是一种程序语言,有自己的语法规范,初学者可以找相关书籍或查阅VBA帮助,进行学习。以下从练习题设计角度谈VBA在PPT课件中的应用。

二、VBA在PPT中的应用实例

1.准备工作

(1)建立数据库

数据库是用来存放练习题和答案的,数据库有多种,不同的数据库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这里选用Microsoft Access即可。本例建一个名为test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包含4个表,分别是xzt(用于存放选择题),pdt(用于存放判断题),tkt(用于存放填空题),ppt(用于存放匹配题)。选择题字段设计:xzt(题目,备选A,备选B,备选C,备选D,答案),其余根据需要仿此。使用数据库的目的是使课件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有了数据库,只需要更新数据库练习题的内容,以后调用即可;而且答题界面可以做得很简洁,一般一种题型用一张即可。

(2)界面设计

界面的使用可以选择大家熟知的幻灯片(Slide),也可以使用Visual Basic编辑器中添加的用户窗体(UserForm),它们各有优缺点,使用幻灯片的不足之处是程序执行结果会保留在幻灯片上(重新播放时,上次结果会保留在幻灯片上,使用不太方便),要除去这些内容,还得多写代码;使用用户窗体不足之处是幻灯片启动时看不见。因此在这里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使用一张幻灯片,作为导航界面;使用若干个用户窗体作为答题界面。执行【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命令,打开控件工具箱,单击控件工具箱上的命令按钮,在幻灯片的合适位置画出4个按钮,右击第一个命令按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单击【属性】,在打开的属性对话框中,将Caption属性改为“选择题”。用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三个命令按钮的Caption属性分别改为“判断题”“填空题”“匹配题”。然后使用Alt+F11组合键(或执行【工具】/【宏】/【Visual Basic编辑器】命令)打开Visual Basic编辑器窗口,在此窗口中,执行【插入】/【用户窗体】就可插入用户窗体。在第一个用户窗体的合适位置添加两个命令按钮CommandButton1和CommandButton2,Caption属性分别为“开始”“下一题”,Enabled属性分别为真(True)、假(False);然后在适合的位置添加一个标签(Label1),用于显示题目;在适合处添加4个单选按钮(OptionButton1,OptionButton2,OptionButton3,OptionButton4),将Caption属性值分别设置为“A”“B”“C”“D”,(字母大小写一定要和数据库中“答案”中的一致),并在每个单选按钮的后边加一个标签(Label2,Label3,Label4,Label5),用于显示备选择答案。另外在不影响操作的位置加一个文本框(TextBox1),把其可见性(Visible)设置为假(False),用于暂存已经做的题目数量。第一个用户窗体作为选择题答题界面,一般一种题型用一个窗体,按需要仿窗体一设计即可。另外,界面的设计要符合界面设计原则。

2.应用实例

(1)链接数据库

①执行【工具】/【宏】/【Visual Basic编辑器】命令,打开“Visual Basic编辑器”窗口。

②引用VBA工程(VBAProject)。单击【工具(T)】/【引用(R)】,打开“引用―VBAProject”窗口,在“可使用的引用(A)”窗口中找到“Microsoft ActiveX Data Object2.6”并选中,单击【确定】。

③单击【插入】/【模块】,就新建了一个模块,默认名称是“模块1”。

④双击“模块1”并添加以下代码:

Public adocon As ADODB.Connection

Public adorst As ADODB.recordset '在模块中建立公共数据对象

Sub MAIN()

Set adocon = New ADODB.Connection

If adocon.State= adStateOpen And Not IsEmpty(adStateOpen) Then adocon.Close

adocon.Provider ="microsoft.jet.oledb.4.0"

adocon.ConnectionString ="test.mdb"

adocon.Open

'建立记录集

Set adorst = New ADODB.Recordset

adorst.ActiveConnection = adocon

adorst.CursorLocation = adUseClient

adorst.CursorType = adOpenDynamic

adorst.LockType = adLockOptimistic

End Sub

(2)利用VBA设计选择题

①单击第一个用户窗体中的“开始”按钮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1_Click() '开始按钮

CommandButton1.EnabledFalse

CommandButton2.EnabledTrue

TextBox1.Text = 1 '初始化题目量

Call MAIN

adorst.Source = "xzt"

adorst.Open , , , , adCmdTable

Label1.Caption = adorst.Fields(0)

Label2.Caption = adorst.Fields(1)

Label3.Caption = adorst.Fields(2)

Label4.Caption = adorst.Fields(3)

Label5.Caption = adorst.Fields(4)

End Sub

②单击第一个用户窗体中的“下一题”按钮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2_Click()

Dim i As Integer

CommandButton3.Enabled = True

TextBox1.Text = TextBox1.Text + 1

i = TextBox1.Text

Call MAIN

adorst.Source ="xzt"

adorst.Open , , , , adCmdTable

If i

adorst.AbsolutePosition =i

'指向第i条记录

Label1.Caption = adorst.Fields(0)

Label2.Caption = adorst.Fields(1)

Label3.Caption = adorst.Fields(2)

Label4.Caption = adorst.Fields(3)

Label5.Caption = adorst.Fields(4)

End If

End Sub

③为第一单选按钮添加代码,其余依此类推。

Private Sub OptionButton1_Click()

If OptionButton1.Caption = adorst.Fields("答案") Then

MsgBox "答对了,你真棒!"

Else

MsgBox "错了,再想想!"

End If

End Sub

④为幻灯片上的“选择题”按钮添加代码,其余依此类推。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1_Click()

Load UserForm1

UserForm1.Show

End if

这样就可以打开选择题答题界面。

(3)设计判断题

判断题的设计和选择题类似,只需两个单选按钮(OptionButton1,OptionButton2),这两个单选按钮的Caption属性分别设为“正确”“错误”即可,其余仿选择题。

(4)填空题的设计

只要答案是固定的,填空题也可以智能判断。在设计数据库时,要填空的地方用括号表示,在答题界面上用文本框(TextBox)作为答题的地方,再用一个命令按钮(CommandButton1)来判断。关键代码示例: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1_Click()

If TextBox1.Text = adorst.Fields("答案") Then

MsgBox "答对了,你真棒!"

Else

MsgBox "错了,再想想!"

End If

End Sub

(5)连线题(匹配题)的设计

用连线的方法判断正误不好设计,改变思路,把要和某项相连的对象移动到它的右边,再判断正误。这样,问题的关键转化为怎样拖动要匹配的对象。关键代码:

Dim X1, Y1 As Integer, Down As Boolean'设置全局变量,X1,Y1等为Label1等对象的初始坐标值

Private Sub Label1_MouseDown(ByVal Button As Integer, ByVal Shift As Integer, ByVal X As Single, ByVal Y As Single)

If Not Down Then

X1=X

Y1=Y

Down = True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Label1_MouseMove(ByVal Button As Integer, ByVal Shift As Integer, ByVal X As Single, ByVal Y As Single)

'如果鼠标已按下,设置Label1新的坐标值

If Down Then

Label1.Left = Label1.Left + X - X1

Label1.Top = Label1.Top + Y - Y1

X1=X

Y1=Y

End If

End Sub

Private Sub Label1_MouseUp(ByVal Button As Integer, ByVal Shift As Integer, ByVal X As Single, ByVal Y As Single)

Down = False

TextBox1.Text = Label1.Caption

End Sub

以上把标签(Label1)的内容(需要拖动的对象)拖放到文本框中,就可以判断正误: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1_Click()

If TextBox1.Text = adorst.Fields("答案") Then

MsgBox "做对了,恭喜你!", vbOKOnly, "提示"

Else

MsgBox "做错了,还得努力啊!", vbOKOnly, "提示"

End If

End Sub

从以上代码可以看出,如果需要匹配的对象较多,就要写很多代码,如果一个标签对应一个匹配对象,每个标签都写MouseDown,MouseMove和MouseUp事件代码。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唯一的,另外一种思路:用文本框的Change事件为文本赋值,同时把标签隐藏,即可见性设置为假。具体做法是:用一个标签作为匹配对象的序号,一个标签作为匹配对象,一个文本框作为匹配对象的容器,利用文本框的Change事件,向文本框输入序号时,序号消失而将匹配对象赋予文本框,同时利用代码使用表示序号和匹配对象的标签隐藏(可见性设为假)。关键代码示例:Private Sub TextBox1_Change()

If TextBox1.Text = “1” Then

TextBox1.Text = Label2.Caption

Label1.Visible = False

Label2.Visibl= False

End If

End Sub

以上Label1用于表示序号,即Label1.Caption ="1",Label2用于显示要匹配内容。文本框赋值后,判断正误方法同上。

第5篇:课题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设计;教学

新课程提倡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而课堂教学本身就是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笔者就从问题的层次性、拓展性和范例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与分析。

一、问题的层次性

一般而言,综合性愈强、知识跨度愈大的问题,学生愈难理解,对学生的思维层次要求愈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问题进行多层次的变化,以减少坡度,顺利地从未知向已知过渡。问题组的变化和呈现方式,体现在引导学生审题、展示解题过程、拓展等各个环节,从各方面联想、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因此,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促思维,将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的思维在复习过程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例如,在复习“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时可以从以下问题出发:

0.10mol・L-1氨水与0.10mol・L-1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是:

A.c(NH4+)>c(Cl-)>c(H+)>c(OH-)

B.c(NH4+)>c(Cl-)>c(OH-)>c(H+)

C.c(Cl-)>c(NH4+)>c(H+)>c(OH-)

D.c(Cl-)>c(NH4+)>c(OH-)>c(H+)

将原问题改为:0.10mol・L-1氨水与0.05mol・L-1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将原问题改为:0.05mol・L-1氨水与0.10mol・L-1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将原问题改为:pH=11氨水与pH=3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中各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

以上问题是通过等体积浓度的强酸与弱碱两种溶液的反应让学生判断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相对大小,属于基础知识的层面,它的变形则要学生对“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涉及的概念:盐类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离子的电荷守恒等产生高层次的感悟,属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组,问题的设置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问题组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在新情境下调用知识并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问题的拓展性

化学复习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刻,对化学知识形成过程中蕴含的思想和方法没有及时内化,从而造成学生化学认知结构混乱,面对具体问题无所适从。因此在复习课教学中,可以采取“问题拓展”策略,将问题在可控范围内延伸、拓展,使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清晰的感性认识,从而编织知识网络,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空间。

问题拓展过程要求引发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自己的头脑中重建知识结构的框架。这种问题拓展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能够引发他们对一些没有考虑全面或平时不够重视的概念、原理重新深入理解,使他们能从别人的解题思路中打破定式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对高层次的学生来说,由于教师的参与和点拨,使他们能更多地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自主地建构和理顺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思维品质。

例如,在复习化学计算时可以运用以下问题:

问题1:在1.00L1.00mol・L-1KOH溶液中通入16.8L标准状况下CO2,计算所得溶液中含有KHCO3和K2CO3的物质的量。

问题2:向20mL0.2mol・L-1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CO2气体,将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蒸干,若得到白色固体是纯净物,则通入的CO2的体积应为______mL(标准状况)。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_____。将上述白色固体加水溶解,加盐酸至pH=7再蒸干得白色固体质量为___。

问题3:向300mLKOH溶液中缓慢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减压低温下蒸发溶液,得到白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CO2通入量不同,所得到的白色固体的组成也不同,试推断有几种可能的组成,并分别列出。

(2)若通入CO2气体为2.24L(标准状况下),得到11.9g的白色固体。请通过计算确定此白色固体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其质量各为多少?所用的K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多少?

这组计算的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化学反应过程的能力,问题1涉及的知识是简单的化学反应CO2与KOH的反应,但由于学生不善于分析化学反应“过程”,变得无从入手,本题关键是学生要学会对化学反应过程的分析,并通过这组问题掌握化学计算的“精髓”是把握化学反应的过程,如果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过程分析透彻,化学计算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三、问题的范例性

化学复习课中,教师根据复习目标合理选取问题,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的教学。范例教学理论对化学复习课中问题的选择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根据范例教学理论,化学复习课中所选的问题必须具有范例性,通过典型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高三化学复习中可以精心挑选历届高考题中能覆盖基础知识的、最具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逐步深入分析、理解,形成知识块,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

例如,在复习“水的电离与溶液pH”这个内容时,教师要首先确定复习目标为:理解水的电离、溶液pH的概念并能综合运用。复习中采用以下问题:

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由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元酸跟氢氧化钠溶液混后形成的溶液

B.c(H+)=1×10-7mol・L-1的溶液

C.pH=14-pOH的溶液

D.pH=pOH的溶液

第6篇:课题设计范文

【关键词】 课题设计;模型制作课程;专业命题

一、我院模型制作课程的教学现状

模型制作课程是我院环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根据目前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来看,模型制作课等同于制作模型的实践课,这其中其实忽略了模型制作课中重要的设计环节,现在该课程的课题从命题到课程结束就是要求学生完成景观模型与建筑室内空间模型的作品制作。学生在四周课时的时间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购买老师指定的模型制作材料,然后去加工,“设计”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成了某个成品或者某张效果图实体的改头换面。再或者命题布置出来后,由学生拿出设计小样,然后交给模型公司去有偿制作。两种教学方式在我看来效果都是一样的。

学生既没有理解课题设计原理,老师也没有了解学生的设计思路。学生对所做模型所需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分析、评价这一过程是缺乏的,且学生在寻找作业资源时,对材料进行获取、筛选、交流的技能和判断也未能得到训练。

二、模型制作课程的课题设计重在“形式”

在针对模型制作课程进行课题设计时,应制定这样一个课程目标,那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分析、表现的过程中,得到设计训练的能力。并使设计意图在制作中得以充分体现,在制作中获得实践,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最终让学生学会设计的方法。

模型设计的方法训练,除模拟具体形态、研究空间内在构成之外,其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知识点如:当代艺术的理念、关键词、构成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建筑艺术的形式规律与表现手法,贝尔关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康定斯基关于抽象艺术的理论,自然与艺术中的形态分析方法,比例与几何分析方法等等来设计一个系列课题,以此来构建学生对于专业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的学习结构。以信息采集、案例整理、设计过程笔记、技法制作等形式来构成最后的作业编排结构,使设计的过程完全展现,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就会注重过程的体验与尝试,把作业看成为一种分析资料和进行推敲的分析过程,不过分追求作业的完整性与唯美感。不去过于在意分数的高低,所完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习作”,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成品”。

模型制作课程的课题在命题前应注重主题性、交叉性的课题构成方式,重视综合性、相关性的知识作为教学资源。一个课题可以是一件作业,也可以是一组作业。一个课题可以是规定性很明确的作业,也可以是由学生进行二次设计具有自由发挥空间的作业。其课题的构成应包括主题、资源、文本、图示、方法、程序、材质媒介和技法等要素,强调作业的系列性、研究性、探索性。以此来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意识与求异求新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进而提高对趣味的鉴赏与个人风格的形成。

可以将景观模型与建筑室内空间模型制作这一命题抛开,代之以学生对某首音乐、某个文学故事、某个季节、某个人物的风格、某个城市的精神等等所产生的感受或体会来命题,让学生从中提取他最想表现的抽象力量,体现在模型设计中。比如,我们以北京印象、几米印象、秋天印象等为主题,来设计模型并选取材料进行制作,以此单纯的抽象概念来训练学生对形式因素敏锐的感受性与表现性。尽管学生可能会拿出多个设计样稿,指导老师也应该认真与学生进行理论、概念上的分析,推敲形式上的变化、色彩的情感表现,考虑各种材料的表现力、尺寸与比例、形态与体积,设想模型的整体效果等,针对设计意念与效果图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通过模型小样的制作,最终作出一致的定稿。

材料的选择当然也要具有强烈的个性表现力。模型制作前,应布置学生考察建筑材料市场、装饰材料市场,对于各种材料的应用范围、性能、规格、加工方法有最基本的了解。除此之外,一些废旧材料、工业生产边角料、日常生活用品等,只要是富有表现力,具有一定视觉效果,或在模型表现中有一定环保意义的材料都可以收集用来制作。另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新材料、新用途,在课程设计中也具有一定意义。

课题既要安排单项的平面、立体、空间、光影、材质形式要素练习,更要主张进行综合性的、主题性的、系列性的集合样式练习。课题内容的表现可以是从具象再现到抽象表现的演释,也可以是从正常形态到非常形态的推导,或者是从和谐结构到矛盾构成的变异,可以建立不同材料的模型小样,以此来考察各种材料的表现风格和力度。这样的课题(从不同的资源与题材入手),就要求学生了解艺术形式的概念以及材料的性质、作用、类型等知识,并将课程内容的原理、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实施的作业,使学生从多种角度剖析、认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手法与无限的可能性,通过训练将思维转换为表现,使教学活动呈现为一种过程性、开放性、生成性的方式。

三、进行模型制作课程的课题设计意义

模型制作课应强化设计的过程与制作的环节,使其成为具有较大自由度的作业练习,训练学生把握多向性、多维性的形式要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即有知识的思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既强调抽象与形式,探寻艺术形式的纯粹美,又强调功能、材料、工艺与形式的统一。课题设计的目的在于强调课题对于专业知识、资源、媒介、技法的整合作用;强调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以“和谐”为目标的“多样统一”法则,释放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强调由此生成的个性化设计的趣味。

模型中要体现与表现的形式不以一般意义上的美作为终极目标,在模型制作课中要体现表达设计形式的愉悦,主张吸收现当代艺术的创作理念、表达样式与手法等,注重教育研究人员或团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模型制作课题提倡设计的实验性、概念性,强调设计的开放性、自由性、游戏性,强调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强调规定性与自选性的结合,使“模型制作”真正成为设计专业课。

参考文献

[1]聂光辉.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J].中国美术教育.2008(6):27~29

[2]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邬烈炎教授的课堂内容.学理与游戏

第7篇:课题设计范文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教学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且初步理解并掌握了乘法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知识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编入这一部分内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巩固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应用题。本课题内容是两步以上应用题的重要基础之一,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量之间关系的理解,发展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把解应用题的水平提高一步。

本课题教材有层次地显示了"连乘应用题"的知识结构。例题之后,教材引导学生按照两种不同的思路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第一种思路:知道有5箱热水瓶,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就要先算每箱热水瓶多少元?

第二种思路:知道每个热水瓶卖11元,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就要先算5箱共有多少个热水瓶。通过这个分析过程,使学生明白分析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弄清要算出题中要求的钱数,先选哪个作为已知条件,哪个条件是未知的,需要先算出来。分步列式后,教材又引导学生分别列出综合算式。然后说明:如果解答正确,那么两种解答方法的结果应该相同。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检查。再通过"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二中1-3题的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这类题目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最后通过第4题补充条件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连乘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

本课内容这样有层次地呈示知识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综合,建立连乘应用题的认知结构。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初步会用两种方法解答,知道用一种解法可以检验另一种解法的正确性。

2.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培养自觉检验的习惯。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用两种方法解答的思路。教学关键:弄清要算出"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先选哪个作为已知条件,哪个条件是未知的。

二、教法和学法

1.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

2.运用直观性原则,采用线段图展示条件和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创设思维环境,引导学生有序地思维,鼓励学生用语言准确、连贯地表述思维过程。

三、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出示复习题,指名补充条件或问题,再解答出来,然后说出列式的根据。

1.,5箱热水瓶多少元?

2.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

3.一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卖了多少元?通过上面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步应用题结构和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理解题意。出示例

1,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说一说有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再想一想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关系。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暗示了思考方向。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要边提问题边画。(图略)问题:

(1)5箱怎样表示?

(2)每箱12个怎样表示?

(3)每个11元用哪条线段表示?

(4)问题怎样表示?这一步使学生知道怎样理解题意,为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矗第二层次,分析数量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要求"一共可以卖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做法。方法之一:方法之二: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每箱多少元有几箱一共可以卖多少元?每个多少元有几个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第一种分析思路,每箱多少元,有几箱,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是已知的,哪个是未知的?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明白之后,再引导学生讨论第二种分析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三层次,确定算法。引导学生结合分析结果,确定怎样列式计算,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分步列式计算之后,教师要指出,我们采用不同的思路就得到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今后学习应用题,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遇到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有利的。然后,要求学生将两种解法分别列出综合算式,再比较两种算法的差别,并说明理由。

2.反馈校正。指导学生做教科书99页上的"做一做",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用两种方法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以适

当的提示。做完后指名说说思考过程,集体订正。如有问题,及时校正。3.小结。指出两种解答方法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一种解法的结果来检验另一种解法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并要求学生阅读99页例题下面的一段话。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二第1题,审题之后提示学生想一想与例题有什么类似的地方,然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时要先看两种解答方法的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表明列式或计算有错误,要及时检查。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以帮助和指导。

2.做第2题,要求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做第4题。读题后提问,题中有几个已知条件?问题是什么?能不能解答?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学生在补充条件时,只要不是非常脱离实际,就要采用。)集体订正时,教师让两个补充条件不一样的学生分别说出做题过程,并说明列式的理由。

第8篇:课题设计范文

关键词:会计教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28日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学生思考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必不可少。不过问题设计不是越深奥越好,也不是越简单越好,作为会计专业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授课效果,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问题设计。

1、复习式设问,即帮助教学导入设计问题。教师都知道按照授课程序,内容的前后贯通,由浅入深的知识结构,在上新课之前,是不可能把新知识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必须对已学知识做一个简单回顾,以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对所提复习问题一定要对学生起到把握知识要领,抛砖引玉的目的。如:在“借贷记账法”的新课学习之前,设计提问导入新课,问题两个:①复式记账的概念原理;②会计恒等式。这两个知识点对新课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已经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借贷记账法就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延伸思考,新旧知识衔接。

2、联系生活实例设问。如:在会计教学介绍账户时,讲到账户四金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的关系时,我都会问学生每月生活费总额,生活费来源,每月的支出,月底的余额。通过提问,学生马上明白问题实质是讲收入、支出、余额。再依据账户基本结构,就理清了账户中四金额关系及计算方法。将生活实例带入学习,学生不易遗忘。

3、引导性设问。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思考,学会学习。在会计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有关账户之间结转关系的学习存在较大困难,部分学生对会计结转核算看作是学习会计的障碍。其实是学生没有掌握结转时账户间的内在联系。简单来讲,结转就是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将全部金额从一个账户移到另一个账户,即移走金额,账户减少为零;移入金额,账户金额增加。依据账户记账原理:账户中记录金额减少与金额增加必须在相反方向,因此余额在借方,就从贷方转出;余额在贷方,就从借方转出。至于新账户记在哪一方,就按照有借必有贷的规则来确定。说白结转就是:旧账户记借方,新账户就记贷方;旧账户记贷方,新账户就记借方。例如,原材料的成本核算,在采购阶段,叫“在途物资”,入库后就叫“原材料”。我在授课时引导学生,购入“在途物资”时,“在途物资”增加记借方,那现在要将“在途物资”结转入“原材料”账户,也就是要将“在途物资”账户的金额“搬家”,根据账户记账原理,结转金额该记入“原材料”账户的哪一方?这时学生马上就能说出记账方向,能准确编制出会计分录。同样“原材料”投入生产后,形成了“生产成本”,完工入库后,变成了“库存商品”,进入销售阶段,又做“主营业务成本”。可见,引导设问,就像一个接力,按顺序一步一步引出相关知识,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结构密切严谨的知识链。

4、挖掘式设问,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错账更正法时,先让学生看一下以前做的作业,让学生说出作业中的各种错账情况,问学生这些错账的原因。这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会计知识,总结产生错账的原因。然后再提问针对于这些错账该如何进行会计更正?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针对作业错误内容,既巩固已学内容,又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5、难点设问,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一般情况下,难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对新知识的学习造成困难。例如,会计中有个知识点“收入和利得”的区分。广义的收入含有利得,但是利得和狭义的收入是不一样的。在学生刚刚接触会计时,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我要求学生从两者的定义入手,找出定义中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从定义可以看出,二者最终均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并都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二者的区别在于,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而利得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判断一项交易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到底属于收入还是属于利得时,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判断依据。也就是授课时我只要讲清楚什么是日常活动与非日常活动的区别。学生根据我的问题要求能正确把握收入和利得的区别和联系,就能熟练地判断和运用收入和利得。

本文简单探讨会计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会计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岩梅.浅谈如何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2]柳青.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第9篇:课题设计范文

一、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外部刺激,当它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就能在大脑皮质上形成兴奋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相反,则不能唤起情感活动,主体必然对它漠不关心。人的情感体验往往由具体的问题情境所决定,生动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因此,现代的教育理论都强调在问题的设计时,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

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角边角(ASA)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入新课:小明在家里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两块(如图)。他想到玻璃店再割一块大小、形状都一样的玻璃,他需要把两块玻璃都带去吗?

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因此,学生兴趣很浓,都积极地参与讨论。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只需带第②块。接下来,老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只需带第②块?从这个生活经验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从而很自然地引入课题。

二、问题设计应低起点、高落点,层层推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学习程度自然有“好、中、差”之分,即所谓的“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求“好、中、差”兼顾,设计出可供不同能力学生回答的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可使全班学生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课程数学理念。

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时,课本上有这样一个例题:证明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我把该例题设计成如下问题串:

(1)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2)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3)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4)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5)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6)顺次连接一般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7)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有什么关系?你能总结出规律吗?

学生在解答上述问题时,层层推进,并且在问题的已知条件与结论的改变中真正体验到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组成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已知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而与原四边形的形状无关,真正理解了这个问题的精要所在。

三、注重问题设计的“再创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学生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再创造机会,激励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体现知识的“再创造”过程。要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参与说、议、做、练等多种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营造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提高参与的质效,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目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先叫学生用自备的火柴搭建等边三角形(如下图)。同时提问:搭一个等边三角形需要3根火柴,搭2个等边三角形需要 根火柴,搭3个等边三角形需要根火柴。搭10个这样的等边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100个这样的等边三角形呢?你是怎样想到的?如果用n表示所搭等边三角形的个数,那么搭n个这样的等边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样表示搭n个这样的等边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的?与同学进行交流。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