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相信未来作文精选(九篇)

相信未来作文

第1篇: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我又一次迎来了一个新天地,

新的老师,新的同学,

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疏,

但又觉得似曾相识。

缘分,让我们相识,

缘分,让我们走到一起。

3年的初中时光,

我充满了希望、憧憬;

3年的初中时光,

第2篇: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关键词:未来图书馆 复合型馆员 性格特征

图书馆的发展从早期的藏书楼发展到以纸质文献为主的现代传统图书馆,再发展到今天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主的数字图书馆,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将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相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作为数字图书馆电子文献资源以其体积小、容量大、检索方便、信息更新快等优势成为未来图书馆的主流资源,占据馆藏比例逐年攀升。作为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由于其固有属性及读者的广泛性,传统纸质文献仍会在未来图书馆占有一席之地,纸质文献的绝对数量仍将成增长趋势,电子文献资源是未来图书馆履行情报职能的最佳信息载体,而纸质文献资源则是未来图书馆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最佳信息载体,把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才能在网络化时代体现其价值所在,因此未来图书馆的最佳模式是复合型图书馆。未来图书馆文献的复合型特征决定馆员应具备复合型人才,既掌握传统图书馆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也需掌握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知识,具备较强的服务能力及良好的性格特征以适应未来图书馆的发展。

1.未来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未来图书馆馆员的知识结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系统掌握传统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要会运用现代文献情报服务的理论和方法,了解本专业最新理论成果。②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条件下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尤其是精通馆内的各种服务软件及馆内整个网络系统。③具备信息资源整序、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图书馆员要具有良好的信息分类技巧和主题标引能力,能快速准确地进行信息检索和信息分析。④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图书馆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外语水平才能了解国外文献信息并能准确地表达和传递信息,否则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为读者服务。

2.未来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服务能力

未来图书馆员的服务能力是指个人拥有的知识技巧和态度,个人特有的能够产生绩效所具备的知识技巧和行为。未来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以下五种能力:①学习能力,学习是提高馆员能力的基本途径,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②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应用,而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是馆员能力要求的核心,是图书馆员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③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现代图书馆馆员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交流能力。④服务能力,未来图书馆要面对读者广泛而多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馆员的服务能力将得到更大的发挥和考验。⑤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图书馆员的基本要求,图书馆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才能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也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图书馆形象。此外,图书馆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了解读者的多种需求,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3.未来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性格特征

未来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性格特征:①良好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坚韧性、自制力,较强的自制力能自觉调节馆员心态。②稳定的情绪,馆员必须具有稳定的情绪和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的情绪。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而且也影响馆员自身心理健康。③清晰的自我意识,未来图书馆馆员要有清晰的自我意识,用优秀图书馆员的标准衡量自己,自觉地评价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工作中自尊、自重、自爱、自强。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④良好的性格特征。未来的图书馆员要具有良好性格特征,如待人热情,富有同情心,人际关系良好,工作耐心,细致等。这些性格特征是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4.当前图书馆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4.1人才流失,人才流失是我国图书馆面临的一大困境,由于图书馆相对其他部门待遇差、社会地位低、高层次人才纷纷跳槽,而继续留在图书馆的人员文化层次不高,服务能力较差,由于高新技术人员缺乏,致使多数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落后,先进设备的效率发挥不足,信息开发程度低,服务水平落后。

4.2人才比例失调:一是学历结构失调。高学历人才比例偏小,本科以上以上学历不到三分之一,极大部分是专科以下学历,职工家属及招聘工人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二是职称结构失调,原有高职称人才纷纷跳槽,新的高素质人才又不愿进入,致使高职称人才严重缺乏,中级职称及工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三是年龄结构失调,相当比例的机构不重视图书馆建设,把图书馆当成了疗养院,老弱病残占多数,年龄轻的馆员比例偏少;四是性别比例失调,多数图书馆女性比例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而男性馆员比例偏少。女性馆员过多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复杂,馆员之间情绪紧张或消沉,影晌工作效率。

5.培养未来图书馆馆员素质的途径

5.1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馆员队伍的素质。未来图书馆必须有一支优秀的馆员队伍,馆员素质是推动图书馆未来进程中最关键的因素,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全方位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成为目前图书馆工作的紧迫任务,全面提升馆员素质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加强馆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加强馆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馆员的思想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激发馆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才能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益和服务能力,提升未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二是健全完善终身学习机制,图书馆应设立专门的负责培训工作部门,加强馆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图书馆为馆员制定长期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应根据图书馆的发展学用结合,按需施教,注重实效;三是.引进人才,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图书馆要有计划引进高端技术人才,通过他们理论上的传授和业务上的传、帮、带,最终提高整体馆员队伍的素质,同时制定和完善业务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馆员自我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四是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图书馆应积极开展馆际交流活动,通过与其他图书馆学术交流、研讨会,让馆员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提高业务水平及研究水平、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成为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的4复合型人才。

5.2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培养未来图书馆馆员心理素质。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心理态势及外在形象等。通过图书馆文化建设,对培养馆员性格特征具有重大作用。①使馆员树立正确的自我心理定位,能自我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自觉把图书馆事业作为自己奋斗目标。②培养馆员的积极处世态度,对工作饱满热情,热爱读者,热爱图书事业。③能完善心理调节。④优化个人气质。⑤铸就合作共享的群体心态。

第3篇: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摩天轮里的爱”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政务公开自查整改情况汇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近期政务公开第三方检测情况,现将区人社局政务公开自查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接到区政府办公室通知后,我局高度重视,及时召开有关人员会议,安排部署此次政务公开自查整改工作任务。会议要求局办公室牵头负责,涉及股室认真对待、密切配合,逐条梳理、认真整改。

二、及时整改。按照市区两级第三方测评反馈情况,我局重点整改了以下八个内容:

(一)重大决策预公开-意见征集

问题:未向社会征集意见

整改:“ 关于近期区人社局意见征集栏目的情况说明”,近期,区人社局未相关文件,暂无向社会征求意见、建议的信息,同时无重大决策征集的内容,故未有听证座谈、网络征集、咨询协商的意见征集情况,特此说明。

(二)建议提案办理-办理制度和总体情况

问题:未公开人大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制度;?责任分解;?办理情况年度报告;?未公开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制度;?责任分解;?办理情况年度报告。

整改:埇桥区人社局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制度、埇桥区人社局2020年人大代表建议责任分解、埇桥区人社局2020年政协委员提案责任分解、埇桥区人社局2019年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年度报告、埇桥区人社局2019年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年度报告。

(三)人事信息-公务员招录及事业单位招聘

问题:未开设人事信息栏目;未公开2020年本机关公务员招考的职位、名额、报考条件、录用结果。?

整改:因区人社局公务员招考职位、名额、报考条件等事项以及录用结果相关信息已转组织部负责,不属我局负责范畴,故无相关信息公开,特此情况说明。宿州市埇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0年度事业单位考试录用招考的职位、名额、报考条件,待结果出来后第一时间公布录用结果。

(四)重点民生领域-就业创业

问题:未公开就业政策法规咨询指南; 未公开求职信息登记指南; 本年度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情况说明; 未公开职业介绍指南; 未公开职业指导指南; 未公开创业开业指导指南; 未公开创业补贴申领指南; 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领、公益性岗位补贴申领、 求职创业补贴申领、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申领指南内容要素公开不全(包括事项名称、设定依据、申请条件、办理材料、办理地点、办理时间、联系电话、办理流程)。未公开高等学校等毕业生接收手续办理结果; 未公开就业见习补贴申领指南; 求职创业补贴申领指南、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申领、高等学校等毕业生接收手续办理内容公开不全(包括事项名称、设定依据、申请条件、办理材料、办理地点、办理时间、联系电话、办理流程)。未公开本年度政府向社会购买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结果;

整改:求职信息登记指南、本年度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情况说明、 职业介绍和指导指南、创业开业指导和补贴申领指南、 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申领和公益性岗位补贴申领、 补充完善求职创业补贴申领、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申领指南内容。高等学校等毕业生接收手续办理结果和就业见习补贴申领指南、求职创业补贴申领指南、补充完善高校毕业生社保补贴申领、高等学校等毕业生接收手续办理内容。本年度政府向社会购买基本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结果;等相关信息。

?

(五)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保险

问题:未公开本年度基金收支预算;未公开上年度基金收支决算 ;本年度年度基金收支预算 ;未公开本年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参保统计报表及通报、待遇支付情况和水平;

整改:本年度基金收支预算;上年度基金收支决算 ;本年度年度基金收支预算 ;本年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参保统计报表及通报、待遇支付情况等相关信息。

(六)政策解读-本级政策解读

问题:本年度解读形式单一; 文字解读质量较低,未深入解读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创新举措、保障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政策解读时间与文件时间间隔超过3天。

整改:进一步提高政策解读质量,多种形式对本地政策进行解读。

(七)监督保障

问题:未公开年度政务公开重点工作分工;未公开“六提六促”的整改方案、 整改结果。未公开政务公开相关制度。

整改:埇桥区人社局2020年度政务公开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和相关政务公开制度。六提六促”的整改方案、 整改结果信息。

(八)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问题:未公开新版要求的部门信息公开指南。

第4篇: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一、赛博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赛博空间”(cyberspace,又可译为电脑空间、网络空间、计算机多维空间等)这个词是加拿大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于1984年在他的著名科幻三部曲小说里创造出来的。他在其科幻小说中描写了一位进行神经移植术的患者,难以适应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化把人、机器、信息源都联结起来的新阶段,难以适应新型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他的小说所揭示的一种人们在信息时代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的新型空间正在成为现实,人们将活动、航行在这个虚拟世界。

在赛博空间中,人们通过诸如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板(BBS)等电子通讯方式建立起一种新的意义上的社会,并由此形成了计算机化、网络化、虚拟化的多维信息文化——赛博文化(cyberculture)。从我们今天的认识水平来看,赛博文化较好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1]

就文化的意义存在看来,赛博文化应包括赛博文化的创造主体、赛博文化行为及其规范、赛博文化产品三个部分。[2]所谓赛博文化的创造主体,具体指的是那些在网上、搜集、创造、反馈、交流信息的人们。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到2004年底,我国上网人数已突破9400万人。正是这些人创造并推动了赛博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所谓赛博文化行为是指主体在网上信息的浏览、发送电子邮件等行为。赛博文化行为规范是指网上礼仪、网上道德规范、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尊重等。赛博文化产品指的是属于bit形态的数字化产品。在赛博空间中,赛博文化主体通过其活动创造赛博文化产品,进行网上交往,推动了赛博文化的发展和完善。[3]

二、赛博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赛博文化有利于未成年人开阔视野,促进德性成长

在网络社会中,代表未来的不是成人群体,而是未成年人一代,他们不再遵从成人世界传统的生存规则,而是创造自己的生存规则,未成年人在网络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示出来的地位与作用也为其德性的创造奠定了基础。开放化的网络也能以宽容的态度,认可和接受未成年人群体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规范、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理想,从而为网络社会和赛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异常丰富、多元的网络信息世界,无疑开阔了未成年人的价值视野,并进一步作用于他们的道德层面,使其认识到价值的多元性以及道德生活的丰富性、相对性和境遇性,促使其依据其自身经历的网络社会的种种境遇,不断构造自身的道德体系。

(二)赛博文化有助于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念创新

实存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开放自由的社会,网络社会较之这种实存的社会,其开放自由性与价值多元性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里,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政治立场、价值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的人,都可大显身手,他们可以在赛博空间里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一些“奇异”设想。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标举创新的时代,更是一个富有创新的时代,网络社会将人类创新的意念和行为推向更高的起点,专家们创造了网络技术,而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一代新人则创造了网络社会,当提及‘创新’一词时,人们会更多地将其与工艺学或某种观念联系在一起,很少与人的‘德性’联系起来,其实,创新是一个广义的省略,涵盖生活的各个层面,当然包括德性的创新。网络社会是刚刚介入现实生活的一种生存形态,网络社会的生存规则尚处在始建状态,全新的网络社会需要年轻一代去开发、创建,处在创新之中的年轻一代更需要适应网络生存的新道德的规约,这种规约不是社会主体道德的‘硬性规定’,而有赖于年轻一代的自创自建,从这一意义上说,网络社会是未成年人亚道德创新的热土。”[4]

我们认为,网络社会之所以能成为未成年人道德创新的场所,在于网络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未成年人认识世界的传统方式,带来了人性的更大解放,从而为未成年人创新性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网络社会迅速而又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情感沟通方式。未成年人在网络中既可无限制地汲取信息,也可以无拘束地创造信息,还可以无节制地传播信息,这些都为未成年人道德生长,更进一步建构新的道德提供了可能。

三、赛博文化对未成年人道德的形成与发展的负面影响

尽管赛博文化对未成年人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作用,然而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道德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道德上的麻烦。

(一)容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

赛博文化的自治性特点使网上道德具有环境的“非熟人社会”和道德监督机制的“少人干预、管理和控制”的特点。“非中心性”使人们不愿对任何事情负责,从而为道德相对主义盛行提供了土壤。赛博文化的自由开放性使赛博空间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不仅会引起不同文化观念的冲实,也为上网用户自由访问各类网站提供了方便。未成年人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查看黄色和暴力信息,最终使道德意识弱化,严重的还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在因特网上的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而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未成年人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5]因此,建立正确的网上伦理道德,用法律制度规范主体网上的行为,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克服道德相对主义具有重大意义。

(二)赛博文化容易消解我国未成年人道德的民族性

道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不同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内容。德国著名伦理学家费里德里希·包尔生(FriedrichPaulsn)指出:“同一民族的不同团体……都是服从于自己的特殊道德准则的。”[6]就是同一民族的同一团体,道德主体都会有自己服从的道德规范。赛博文化的全球性、开放性特点,带来社会道德的多元性。这既有助于民族性的道德融入全球性的共同道德体系之中,又有可能使民族性的道德被西方道德价值观念突破而瓦解,也可能导致未成年人道德价值混乱或民族精神的丧失。某些西方信息输出大国通过网络传播来进行“文化侵略”,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渗透进来,使青少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最终产生认同依赖感。[7]有学者还指出:当前未成年人对西方国家的道德价值观念表现出相当大程度的认同:59.8%同意“个人主义、自我中心”的观念,75.1%同意“性自由”的观念,97.2%同意“信仰自由”的观念,64%同意“有钱就有一切,金钱万能”的观念,92.7%赞成“享受人生”的价值观念,信仰自我奋斗的学生占44.5%,信仰上帝、宗教的占11.4%。[8]可见,由于赛博文化的开放性、全球性特点带给我国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三)赛博文化带来未成年人道德的非秩序性

道德规范是形成社会秩序和社会控制的基础,道德规范的目的是使道德主体养成遵守社会秩序的习惯。赛博文化借助于赛博空间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存在等级上的中央管理控制,因此网络行为表现的是一种非中心的自主行为,崇尚平等、自由、无限制、无束缚的交流方式。网络行为的自由化与个性化方式,有利于信息的广泛传播,但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品德发展的非秩序化、自由化和个人主义倾向。在缺乏管理与监督的状态下,网络色情与暴力对网络无秩序化的未成年品德影响最广、危害最大,是造成未成年人品德不良问题的主要“杀手”。

四、对策研究

(一)加强赛博空间的法制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未成年人道德发展的网络环境

针对赛博空间中传输数据的安全及黄毒泛滥等一系列问题,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利用法律对网络进行管制。我国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是对我国公民使用网络的法律要求,是每一个网民都应遵守的。其中第十三条规定:“从事国际联网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查阅、复制和传播妨碍社会治安的信息和色情等信息。”新加坡在其《关于国际互联网管理的部分规定》中,明确列出了在网络中禁止传播的内容,其中包括公共安全与国际方面的导致不和谐的以及公共道德方面的共11项内容。[9]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部全球统一规范所有因特网使用者的法律,这就要求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相互配合,尽快共同制订一部全球性的互联网的法律,用法律打击黄毒、黑客的泛滥,给未成年人的道德形成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

(二)建设网络主导文化,营造网络道德环境的“生态园”

赛博文化作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现象,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具有必然性与积极的意义。但是,由于其虚拟性、非中心性、无政府主义以及非秩序化等特征的影响,造成了网络时代道德的某些“失落”与“滑坡”。网络色情、暴力、犯罪等信息,毒害着未成年人的心灵,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从此意义上而言,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给人类特别是给广大未成年人带来的是一个危及人类生存质量与发展走向的世界性问题,是一个甚至比“生态园”破坏更严重的影响道德环境“生物圈”的严肃问题,是一个危害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

建设网络道德文化,确立网络主流道德文化的地位,是防止未成年人价值观被完全西化,保护人类道德文明,形成网络道德“生态园”的主要路径。

(三)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力度,形成“赛博空间”的个体道德自律

为防止与克服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加强政府、社会对网址的管理、立法、监控,提高网络的信息过滤技术。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因而最根本途径是加大对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力度,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提高赛博空间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重视赛博空间个体道德情感与意志的培养,养成赛博空间未成年人个体道德行为习惯,使未成年人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网络道德自律水平的合格公民。

注:

[1]曾国屏、李正风:《赛博论·赛博空间·社会和文化变章》,《哲学动态》1998年第5期

[2]刘友红:《技术专家创造了电脑空间文化》,《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第1期

[3]徐洁:《关于赛博文化挑战教育的几点认识和对策》,《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5期

[4]沈贵鹏:《网络社会与青少年亚道德——兼谈网络道德教育》,《当代青年研究》2000年第2期

[5]孙少晶:《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

[6][德]费里德里希·包尔生著,何怀宏等译:《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7]苑立强:《网络对道德的双重影响》,《科技时报》2000年6月30日

第5篇: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关键词:无形资产 信息技术 无形资产强度 经营绩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是不可能持续发展。而创新的核心是无形资产的创新。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之下,不同行业的无形资产强度是不一样的,尤其在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之间,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无形资产跟绩效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西方研究者对无形资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既有理论方面的,又有实证方面的。理论研究包括无形资产创造企业价值的动因分析理论、无形资产的作用和评价指标、无形资产的分类及相互关系、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等等。实证研究包括无形资产,尤其是研究开发,对企业创造价值的影响;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对证券交易深度、投资者收益的影响;等等。近几十年来,国外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始集中于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问题以及无形资产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大量研究的结论表明无形资产企业经营绩效有很强的相关性。

(二)国内文献国内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始于20个世纪90年代初期,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形资产的性质、内容、确认、计价、核算及信息披露等问题,主要采取规范研究方法。2001年上海财经大学的薛云奎、王志台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研究开发支出的信息披露状况,以及其对企业盈利的影响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自此之后,国内学者开始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无形资产展开研究,相关实证分析比较深入的王化成等(2004)、邵红霞和方军雄(2006)、王娟娟和梅良勇(2007)等的研究成果。他们对有关无形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业绩影响和有关无形资产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对于无形资产的行业分布而言,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强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强度要高于非信息技术行业,并且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也是不同的,尤其无形资产构成成分中技术类无形资产。所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如下假设:

H: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中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根据以下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第一,剔除截至2008年12月30日在沪深两市已经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公司。第二,剔除没有无形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数额为0的公司(依据我国2001年以后的会计规则,会计主体可以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状况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样有一部分样本公司对其拥有的无形资产计提全额减值准备,故出现了部分样本公司年度报告的资产负债表中该项目的数额为0的现象的样本公司)。第三,剔除ST类和PT类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或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情况,或者已连续亏损两年以上,若将其纳入研究样本将影响研究结论。第四,剔除数据缺损的样本。除特殊说明外,财务数据和2005年至2008年市场交易数据则来CSMAR数据库。本文采用SPSS 13.0for window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变量的选取本文选取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1)被解释变量。按照统一标准编制、客观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等。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主体经营活动成果的体现;营业利润是主营业务利润扣除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之后的经营成果;净利润是营业利润扣除企业所得税之后的经营成果。但营业利润则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用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业绩的变量营业利润作为衡量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所起作用的变量。(2)解释变量。为了本文的研究需要,本文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部分,即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净额+商誉。(3)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包括如下三个变量:第一,盈利的时间序列性,分别用Yt+n和Yt+n控制时间序列性对绩效指标的影响;第二,净资产倍率,以样本公司t年12月31日的市值与账面净值的比表示,用于控制企业风险和成长性的潜在影响;第三,企业规模,用于控制企业规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相关变量的表示符号以及具体的定义如(表1)所示。

(四)模型构建参照Abody,Barth&Kasznik(1999)在研究英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的重估价值和企业未来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Abody&Lev(1998)在检验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薛云奎等(2001)检验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所起的作用以及王化成等(2005)在检验无形资产对企业未来经营利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采用如下回归模型1做为本文的研究模型。此外,由于绝对量与增量的研究意义并不一致,两者存在经济意义上的实质性差异,因此构建模型2来按行业研究当期增加的无形资产对未来营业利润增量的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本文进行了无形资产行业分布和变量的描述陛统计。(1)无形资产行业分布的描述性统计。(表2)是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行业分布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采用了独立样本的均值T检验对其均值差异进行了检验;采用了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对其中位数差异进行了检验。从(表2)可知,无论是信息技术行业还是非信息技术行业,其均值是逐年递增的(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40221632元增长到2008年的598662021元;非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87771615元增长到2008年的425535730元),并且信息技术行业的增长幅度要高于非信息技术行业。2005年与2006年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之间的均值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2007年、2008年及总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样本均值容易受到异常值的影响,所以同时给出了样本的中位数比较。可以看出,除了2006年信息技术行业的中位数稍微有点下降以外,总体趋势是逐年递增的(信息技术行业从

2005年的16262253元增长到2008年30585698元,非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33128018元增长到2008年的64557371元)。同时,无论是从年度分布还是整体,

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的中位数分布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综上所述,无形资产的行业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这就为在下文关于无形资产按行业研究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提供了现实依据。(2)相关变量及其增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3)中可以看到:无形资产无论是是均值、中位数,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同固定资产的比较来看,无形资产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比固定资产都要小得多,无形资产的标准差相对于固定资产来说则显然较小,这就说明上市公司之间的无形资产差异并不像固定资产那么大。

(二)相关性分析(表4)是无形资产变量及其增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发现:(1)无形资产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从PandA可知,在信息技术企业与非信息技术企业之间,信息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差异相对非信息技术企业而言,显然要小得多。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存量与当期和未来的营业利润存量正相关。对于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存量与营业利润显著正相关,在未来第二年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在未来第三年开始下降,这就说明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是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而对于非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陛在当年最大,以后各年逐年递减,到了未来第三年其相关性就不显著了。同时也发现,无论是信息技术行业还是非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系数要比固定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系数小得多。(2)无形资产增量相关性分析。从Panel B可知,对于信息技术行业,当期无形资产的增量与当期及未来第一期的营业利润增量显现出负相关的关系,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与第三期是显著的负相关;而到第四期就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对非信息技术行业,当期无形资产增量与当期、未来第一及第二期的营业利润增量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与第三其负相关,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综上所述,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在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之间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与信息技术行业和非信息技术行业的行业特征所决定的。

(三)模型1的回归分析尽管相关性分析表显示了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关系,但是由于没有控制其他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因此还不能就此作出无形资产对营业利润影响程度的判断。只有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加以控制,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表5)中没有具体的给VIF(方差-膨胀因子)的值,但是在回归分析的过程中,VIF的值均在2以内;这就说明回归方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从上表的回归结果来看,对于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对企业营业利润有负向的影响,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而对非信息技术行业,无形资产对营业利润在当年以及未来第一、第二年有正向的影响,但是效果并不显著,可是到了第三年就是显著的负相关。而固定资产对于营业利润,无论是信息技术行业还是非信息技术行业,都有显著的正的影响。

(四)模型2的回归分析(表6)反映了分行业无形资产增量对营业利润增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行业,当期无形资产增量与当期、未来第一期和未来第二期的营业利润增量的回归系数是负数,但是并不显著;而未来第四期的回归系数为正,而且效果还比较显著。在非信息技术行业,当期的无形资产增量与当期及未来第二期的营业利润增量的回归系数为正数,但是在未来第二期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与未来第一期和未来第三期的回归系数为负,但是在未来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以上回归结果的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

第6篇: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关键词:会计盈余;现金股利;信息含量;确证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8)05-0116-07

一、引言

自Ball和Brown(1968)的经典文章发表以来,会计盈余所具有的信息含量已经充分地为国内外学者所探讨和证实。而作为公司另一种重要信息的股利政策所具有的信息含量虽已经国外学者广泛验证(Aharony and Swary,1980;Asquith and Mullins,1983;Benartzi,et al,1997),但我国的相关研究却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并未表现出显著的信息含量,投资者甚至不欢迎现金股利的发放,现金股利不能提高企业市场价值(俞乔、程滢,2001;何涛、陈晓,2002)。造成现金股利缺乏信息含量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国内证券市场特殊的制度安排,例如发行定价、股权分置及公司治理等各种制度缺陷,而这些制度缺陷也导致上市公司不注重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无法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投资观念,内幕交易、庄家操纵十分盛行,热衷炒作概念和题材的短期投机交易偏好的价值取向长期主导股票市场。凡此种种都表明,A股股价与公司内在价值、经营业绩、治理质量之间不存在普遍显著的相关性,股票市场对增长概念的追捧超过了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关注,短期股价并不能反映公司真实的价值。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能够为投资者带来长期利益的现金股利不受重视,而仅仅是账面数字转移的股票股利则由于其炒作概念而受到市场追捧。

值得注意的是,从1999年《证券法》的开始,我国投资者法律保护日益受到广泛重视,投资者利益保护环境开始有所改善,现金股利的价值也渐渐得到广泛认可。2001年3月28日,中国证监会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要求担任主承销商的证券公司必须对最新3年未有红利分配、董事会对于不分配的理由未做出合理解释的公司进行重点关注,并在尽职调查报告中予以说明。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上市公司注重对投资者的回报是关系我国资本市场长远发展的关键之一。可见,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态度。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态度是否发生了显著改变?另外,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信息和股利分配信息是同时公布的,这两者之间是否会相互影响,共同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作用?本文将就这两个问题做出实证分析,为会计盈余信息含量和股利信息含量的研究提供新的经验证据。

本文结构如下:本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和意义。第二部分针对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文献回顾;第三部分介绍了研究方法及数据描述;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结果及解释;第五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西方学者较早发现了股利宣告时股利变动与股价变动的正相关关系。Aharony和Swary(1980)、Asquith和Mullins(1983)、Benartzi等(1997)从不同的角度对股利公告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未预期股利变化与未预期股价变化正相关。这表明,公司股利政策的变动向市场传递了某种信息,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注:对于股利政策变动所传递的信息究竟是什么,学术界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信号传递假说所主张的,认为股利变动传递的是未来持久盈利的变动情况,股利变动与未来持久盈利变动正相关;另一种是自由现金流量解说所主张的,认为股利变动反映的是以自由现金流量所衡量的企业内部成本的变动,股利变动与成本的变动负相关。)。在股利的信息含量被验证后,部分学者关注到股利信息含量与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关系问题,即投资者在依据一种信息进行决策时是否会考虑另一种信息的含义。Aharony和Swary(1980)在考察股利信息含量时考虑了这种关系,他们挑选的样本是盈余公告与股利公告相隔至少11天的公司,结果发现市场对股利宣告的反应比对盈余宣告的反应显著。他们认为股利和盈余数字对管理层而言,是可以用来传达公司未来发展信息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大部分的股利宣告可以相机抉择,而盈余宣告则不能,因此改变股利的宣告被投资者认为是一种较为真实的管理层预期的信息。Kane等(1984)进一步考察了资本市场对这两种宣告所传递信息一致性的反应。他们以美国上市公司中盈利和股利宣告日期间隔少于10天的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市场对于盈利和股利信息的确证效应(Corroboration Effect)。结果发现,投资者十分关注两种信息的一致性,当他们方向一致时投资者的市场反应最为强烈,而方向不一致时,投资者又会利用股利的信息含量对盈利信息含量做出修正。而且,相对于单独的盈利和股利信息,两者的共同作用对股价的影响更为显著。Leftwich和Zmijewski(1994)将研究样本局限于同时公布盈利和股利信息的美国上市公司,并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上述问题做了检验。结果显示,同时公布的股利和盈利信号在各自所包含的信息之外均传递了增量信息。但两者提供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盈利信号是更为重要的信息。

上述以美国上市公司为对象的研究可能存在一些影响结论有效性的问题,因为同时宣告盈利和股利信息并不是美国上市公司的一个惯例,管理者可能会选择盈利和股利公告的日期以避免对股价回报的不利影响,从而造成样本选择偏误的问题。所以,美国之外同时公告两种信息的证券市场就成为会计、金融学者研究同一课题的良好对象。Easton(1991)以1978―1981年间的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样的方法,重做了Kane等(1984)的研究。结论表明,在澳大利亚市场上也存在股利和盈利信息的确证效应。Lonie等(1996)沿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英国的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虽然发现盈利信息和股利信息存在确证效应,但与前述研究不同的是,在单独考察盈利和股利宣告信息对股价的作用时,只有未预期盈利的信息具有显著的作用,而在加入表示两者共同作用的哑变量后,未预期盈利信息依然具有显著的股价反应。Conroy等(2000)则发现在日本证券市场上盈利公告是一个很强的信号,而当期股利宣告对于股价无显著影响。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日本的主银行制度和因行业集团而形成的相互持股,使得公司治理能够有效地监督管理者,减少了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股利宣告就缺乏股价效应。

国内方面,赵宇龙(2000)等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信息含量问题,结果也发现了盈余对于投资者的决策是有用的,盈余的变动能够引起股价的同方向变动。但在股利与股价的联系上,由于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相关研究大多认为现金股利与股价不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俞乔和程滢(2001)、何涛和陈晓(2002)采用不同的事件日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也得出现金股利不受市场欢迎、现金股利不能显著提高企业市场价值的结论。陈工孟、高宁(2004)考虑了盈余和股利信息含量的交互作用,结果发现与盈利同时的股利公告对盈余传递信号具有补充作用,而且,伴随股票股利上升的盈余上升具有最大的盈余响应系数,但现金股利对盈余信号的增强或者修正能力比较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考虑到从2001年以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因受到证监会有关再融资政策的影响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与以前的研究相区别,我们选取了2001―2004年间所有公布了年报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的初始样本。本文剔除了上市时间短于两年的公司、同时发行B股或H股的A股公司,以及所需数据缺失的观测值。另外,根据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在弥补亏损前不得分配股利,加之亏损公司当期盈利为负这一事实会向市场传递更为强烈的信号,为了避免亏损信息对于市场反应的影响,我们还剔除了当期盈利为负的样本公司。最终在此四年间的样本分布为793家、831家、902家、898家,合计共3424家。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需的股利和财务数据来自于“Wind资讯”,而股票日交易数据和市场回报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

(三)研究模型

从现有关于盈利信息含量和股利信息含量关系的研究文献来看,所采用的研究模型主要是Kane等(1984)的研究模型和Leftwich等(1994)的研究模型。考虑到本文研究的侧重点(注:Kane等(1984)的研究模型侧重考察股利和盈利共同作用对股价的影响,而Leftwich等(1994)的研究模型则侧重于反映在股利和盈利确证效应下的未预期盈余和未预期股利分别对股价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了Kane等(1984)的研究模型,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际情况,设定以下回归方程:

其中:因变量CARi是第i只股票在事件期内的累计超额回报。为了检验市场的不同窗口下的反应,借鉴Cheng和Leungh(2006)的做法,本文将所研究的事件窗设定为(-10, -1)、(-10, +10)、(-5, +5)、(-3, +3)、(0, +1)和(+2, +10),全面地考察股利和盈利的确证效应在不同时期对于市场的影响。t=0为事件日,即公司i宣告盈利和股利的当天。考虑到公告当天可能因节假日而没有交易,本文将此类公告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作为第0天。

UEit是第i只股票所宣告的未预期盈利,采用衡量未预期盈利的基本做法,即假定盈利的时序特征遵循随机游走模型,将上期实际盈利作为本期盈利的预期值,并用事件窗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平减前后期盈余之差。UDit是第i只股票在t期的未预期股利,其定义为前后两期现金股利之差,再用事件窗前一交易日的收盘价平减。

DEiDz~DEdDno为表示盈利和股利确证效应的虚拟变量。在具体设置时,首先根据前后两期现金股利变化的不同情况,将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变动划分为六种类型:新发股利(Din,即Dit-1=0,且UD>0)、股利停发(Dom,即Dit=0,且UD< 0)、股利增加(Di,即Dit-1>0,且UD>0)、股利减少(Dd,即Dit>0,且UD0,且UD = 0)和股利为零(Dz,即Dit= Dit-1=0)。盈利的变动则分为增加和减少两种,因此,盈利和股利的协同变动一共有12种情况,具体的组合情况如表1所示。为了在回归方程中考察盈利和股利确证效应对股价的影响,本文以盈利减少而股利为零的情况为基准,设立11个虚拟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STC为与盈利公告同时宣告的分配方案中所宣告的每股股票股利和每股转赠股本的数量;SIZE表示公司的规模,用当期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OPIN为表示年报审计意见的虚拟变量,若当期审计意见为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为1,否则为0。最后,本文还加入了表示年度的虚拟变量以控制年度影响。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

表2描述了样本公司盈利和股利变动的各种组合的分布情况。总体而言,盈利的上市公司中,派发现金股利的公司占多数。同时,上述统计结果初步显示出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变动与盈利变动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盈利增加时更易于增加或新发现金股利,而在盈利减少时更易于减少或停发现金股利。

(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列示在表3。Panel A列示了有约束模型在各个事件窗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同以往盈余信息含量的研究相一致,在控制了与盈利信息同时公布的其他信息对股价反应的可能影响后,未预期盈利与股价反应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且这种正相关关系除了在公告期和后公告期不显著外,在其他事件期内均显著。而与多数国内先前的研究不一致的是,未预期股利与股价反应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除了后公告期外,在所研究的事件期内未预期股利与股价反应的正相关关系均显著。进一步比较未预期股利与未预期盈利的反应系数,可以发现,未预期股利的反应系数在每个事件期均远大于未预期盈利的反应系数,表明现金股利的变动信息在盈余变动的信息之外对股价反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Panel A的回归结果还显示出股票股利或转增股本对股价反应仍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除了后公告期外,其他期间市场对于股票股利或转增股本均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每股股票股利或转增股本越多,所获得的累计异常回报率越大。但就反应系数而言,股票股利或转增股本对股价反应的影响要小于现金股利变动的影响。另外,规模与股价反应在多数期间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非标准审计意见只有在前公告期和较长的事件窗(-10,+10)内与股价反应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 ***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在10%的水平上显著。

Panel B列示了无约束模型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除了公告期和后公告期外,各表示盈利增加组合的虚拟变量回归系数在多数期间均为显著的正值,反映出各盈利增加的组合,无论股利如何变化,均对累计异常回报产生了显著的正的增量影响。但从各个回归系数的比较来看,他们在大小上并无显著差异,尤其是盈利增加而股利增加或新发这两类在西方股利理论研究中被认为是双重好消息的信息并未表现出更好的市场反应。只有盈利增加而股利不变组合的回归系数在(-10,-1)、(-10,+10)、(-5,+5)和(-3,+3)的期间内均大于其他股利变动组合的回归系数,这可能是市场更偏好股利稳定的公司所造成的。在盈利减少的组合中,股利新发或增加的组合相对于股利为零的组合在大多数期间里对股价反应的影响并不能提供显著的增量信息,而且其回归系数在多数期间里也为负值。比较而言,表示盈利减少而股利停发或减少组合的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则在多数期间里显著为正,这反映出市场对于盈利减少的公司仍维持甚至增加股利的做法表示不满,而对同时减少股利的公司则给与了较为温和的反应。

仿照Kane等(1984)和Easton(1991)等研究的做法,本文利用Wald F统计量测试了表示盈利和股利变动确证效应的虚拟变量(DEiDin、DEiDom、DEiDi、DEiDd、DEiDno、DEiDz、DEdDin、DEdDom、DEdDi、DEdDd、DEdDno)作为一个整体的联合显著性。如表3-Panel B所示,除了公告期(0,+1)和后公告期(+2,+10)外,Wald F值在其他期间均显著,这表明11个表示盈利和股利变动确证效应的虚拟变量作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累计异常回报率具有联合的解释能力。由于盈利和股利信息是同时宣告的,Wald F值的显著性为如下结论提供了证据,即市场并不是单独地评价盈利或股利信息,两者的确证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市场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公告期未预期股利对股价反应的影响不再显著外,未预期盈利和未预期股利与股价反应的正相关关系在其他期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一结果与Kane等(1984)和Easton(1991)的研究结果是不一致的,在他们的研究中,当加入盈利和股利变动确证效应的变量后,盈利和股利变动的单独信息不再对股价反应有显著的影响。结合上述关于表示确证效应的虚拟变量的分析,可以认为,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盈利和股利的单独信息对股价反应仍起着主要的作用,虽然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时在一定程度上同时考虑了盈利和股利的变动,但他们并不是利用股利变动的信息来验证盈利变动信息的质量,并不十分重视两者的一致性,同时也表明股利变动的信息尚不能成为传递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号。从我国的制度背景来看,上市公司现金股利不稳定、市场投机氛围较浓、缺乏信号传递机制等制度因素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重要方式,它也是公司价值的长期体现,现金股利政策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利益。本文以2001年以后我国证券市场大发展为背景,考察了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信息含量,并就盈利信息和股利信息同时公布的特点,考察了投资者对这两种信息的利用程度。结果表明:

1. 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是有信息含量的,现金股利的变动与股价变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作为同时公告的信息,现金股利的股价反应系数要大于盈余的反应系数。这与先前的研究结论有所区别,表明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态度已经转变。

2. 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在证券定价中考虑了同时公告的股利和盈利信息,但与国外成熟市场不同的是,投资者还不能根据现金股利信息来对企业未来经营业绩做出判断。

我们的研究结论为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及股利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我们认为,现有的监管政策在推动上市公司注重回报股东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获得了投资者的初步认可。从长远来看,监管部门应在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发行上市等基础性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来促使上市公司形成稳定、连续的现金股利发放政策。

参考文献:

陈工孟,高宁. 2005. 盈余与股利信息含量的交互作用[J]. 财经研究(3).

陈浪南,姚正春. 2000. 我国股利政策信号传递作用的实证研究[J]. 金融研究(10).

陈晓,陈小悦,倪凡. 1998. 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 经济科学(5).

何涛,陈晓. 2002. 现金股利能否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1997―1999年上市公司会计年度报告期间的实证分析[J]. 金融研究(8).

俞乔,程滢. 2001. 我国公司红利政策与股市波动[J]. 经济研究(4).

赵宇龙. 2000. 会计盈余与股价行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01-125.

AHARONY J, SWARY I. 1980. Quarterly dividend and earnings announcements, and stockholders′ retur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Finance, 35: 1-12.

ASQUITH P, MULLINS D W. 1983. The impact of initiating dividend payment on shareholders′ wealth [J]. Journal of Business, 56:77-96.

BENARTZI S, MICHAELY R, THALER R. 1997. Do changes in dividends signal the future or the past [J]. Journal of Finance, 52:1007-1034.

CHENG L T W, LEUNGH T Y. 2006. Revisiting the corroboration effects of earnings and dividend announcements [J]. Accounting and Finance, 46:221-241.

CONROY R M, EADES K M, HARRIS S. 2000. A test of the relative pricing effects of dividends and earnings: evidence from simultaneous announcements in Japan [J]. Journal of Finance, 55: 1199-1227.

EASTON S. 1991. Earnings and dividend: is there an interaction effect? [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8:255-266.

KANE A, LEE Y K, MARCUS A. 1984. Earnings and dividend announcements: is there a corroboration effect [J]. Journal of Finance, 39:1091-1099.

LEFTWICH R, ZMIJEWSKI M E. 1994. Contemporaneous announcements of dividends and earning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Finance, 9:725-762.

LONIE A A, ABEYRATNA G, POWER D M, et al. 1996. The 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dividend announcements: a UK study of complex market signals [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3: 32-52.

POTTER G. 1992. Accounting Earnings announcements,institutional investor concentration, and common stock return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30 (Spring):146-155.

[WT3HZ]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arnings and Information Content of Dividend

SONG Yu1LI Zhuo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2. Nanjing Branch of the PBC, Nanjing 210004)

Abstract: [WT5B1]Chinese security market has been developing since 2001. In this process, investors′ benefit protection increasingly became a widely accepted concept. Meanwhile, cash dividend policy of listed company changed significantly.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information content of cash dividend. We also test the corroboration effect of simultaneous announcement of earnings and dividend information, which is a characteristic in Chinese security market. We find that stock prices change positively with cash dividend, which means cash dividend has information content. 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there is a corroboration effect between earnings announcement and dividend announcement. But investors cannot use dividend information to evaluate companies' future earnings.

第7篇: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关键词:食指;《相信未来》;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

一、陌生化理论

食指的诗歌《相信未来》共7小节,342字。内容概括之,无非三层意思,首先,即使强大的恶势力挡去“我”光明的前途,丰硕的成果被他人占有,“我”也要相信未来;其次,“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因为“我”相信未来人们会给出客观公正的评定;最后,呼吁朋友相信未来。就是这样常规的内容,食指却用全新的形式加以诠释,让读者拥有独特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恐怕都要归功于文学形式。

俄国什克洛夫斯基“主张艺术家应当用专门的手法使习惯的或无意识地熟识的东西陌生化,以引起欣赏者强烈的兴趣。”[2]p183同时在《散文理论》中谈到“艺术的手法是将事物‘奇异化’的手法,是把形式艰深化,从而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的手法,因为在艺术中感受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应该使之延长。”[3]p183对文学的审美就是在对陌生的对象或形式的感受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陌生化”是与“无意识化”、“自动化”相对的,它是使人感到惊异、新鲜和陌生的具有审美特征的语言。其目的是要使人从自动化和无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体验和感受世界的奇特性及新颖性,从而唤起人们对世界的敏锐感觉和对事物的审美体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诗意的感受。

二、词的排列组合的“陌生化”

在诗歌《相信未来》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是非常典型的,先看1-2小节: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

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从语言构成要素看,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有“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雪花”、“紫葡萄”、“露水”、“鲜花”、“枯藤”、“大地”。动词有“查封”、“叹息”、“铺平”、“写下”、“化为”、“依偎”。形容词有“无情”、“贫困”、“失望”、“美丽”、“深秋”、“凝露”、“凄凉”、“悲哀”、“固执”等等。这些都是日常语言中大量使用过的,它们也曾在无数个作品中出现过,但人们常常对其熟视无睹,或者说未能投以像此般的关注。原因在于,这些词总是被放置在固定的语法位置,构成常见的词汇搭配。如此反复,“事物被感受若干次之后开始通过认知来被感受:事物就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这一点,但看不见它”,“在这种感受的影响下,事物会枯萎,起先是作为感受,后来这也在它自身的制作中表现出来。正是由于这种感受,日常语言中的词语不会被全部听见。”即语言进入自动化程序。

而诗歌的文学性在于词的排列组合,在于打乱人们自动化语言体系的秩序,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事物呈现最初的质感。“余烟”如何“叹息”?“灰烬”怎是“失望”的?如何用“雪花”写字?“紫葡萄”怎能化为深秋的“露水”?“鲜花”竟是“依偎”着“情怀”等等,这些都是反常的、陌生化的,给我们的阅读带来极大的挑战。这就是诗歌形式的陌生化效果,它带来阅读上的艰深和延停,彻底地打乱了读者思维的节奏。因此,“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总共才14个字,但我们的大脑却像经历了一场长久激烈的战乱与混沌。时间被延长了,感受难度被加大了,我们会感到惊奇、疑惑甚至吃力,必要的话还会停顿、反复阅读,在经历完形式之后才会回过头来想想句子的意思。

谈到词的排列组合,不得不提诗歌的第3小节: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作者利用“指”与“掌”作为动词的可能性给读者断句加大了难度,这种语序形式就类似于文言文当中的定语后置,本该是定语的喻体,在形式上成为本体的同位语,因此,诗歌原先的语序应该是“我要用那涌向天边的排浪般的手指,我要用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般的手掌,摇曳着那支曙光般温暖漂亮的笔杆。这种独特新奇的比喻将人们从自动化的日常语言中脱离了出来,达到陌生化的审美艺术效果。

再看第4小节: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

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

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此小节词语排列组合同样体现了陌生化的艺术手法,“拨开”与抽象词“历史风尘”搭配,“看透”与“岁月篇章”搭配,独特新颖,突破人们日常思维方式。同时整个小节表现与语句呈现的语义相偏离的潜在语义。小节按照字面含义可缩写成:“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眼睛――她有睫毛,她有瞳孔。”,可实际想表达的是:“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能拨开历史风尘,能看透岁月篇章。”也就是说句子的潜在重心应该是落在定语“人们”、“历史风尘”、“岁月篇章”,而非中心语“眼睛”、“睫毛”、“瞳孔”。这也是作者巧妙的陌生化手法的体现。

作者巧妙地运用定语与中心语,一方面将实际指向的定语转化为形象具体的中心语所具有的功能,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另一方面,语义指向上的“名”与“实”的偏差带来了认知上的冲击。这一过程同样是陌生化的艺术手法。

三、意象能指与所指不合一的“陌生化”

诗歌《相信未来》中的意象就脱离了日常语言所固有的社会功能,转向隐喻、象征等“诗学功能”,即作者用形象进行思维,通过已知之物来解释未知之物。以蜘蛛网无情查封炉台隐喻黑暗势力阻挡我的前途;以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隐喻自己内心的痛苦;以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里隐喻自己的成果被他人占有,如此等等,使表面上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对立和冲突,以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从而感到惊异、新鲜和陌生。

俄国形式主义在探讨文学性的意义时就曾指出,诗歌语言的功能是“所指与能指之间的不能合一”。波捷勃尼亚认为,艺术即形象思维,“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具体来说,就没有诗。”“形象是某种比被解释之物更简单明了得多的事物。”于是,这些常见的意象脱离人们固有的认知体系,被赋予了全新的抽象含义,这种联系是新奇的、创新的,有时甚至还是荒诞的、突兀的,以此挑动读者迟钝的神经,引起读者自发性的关注与偏爱。

“蜘蛛网”、“炉台”、“灰烬”、“余烟”、“雪花”、“紫葡萄”、“露水”、“鲜花”、“枯藤”、“大地”等意象被作者建构出了全新的意义。据此,读者一般会自然地认为,形象其本身是富有诗性的、艺术性的,然而意象早在诗歌创作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并非因诗歌而被创造。对此什克洛夫斯基曾说:“形象――‘无所归属’,‘来自天赐’……各种诗派的全部工作归根到底都是积累和发现运用与加工词语材料的新手法,而且运用形象的工作较之创造新形象要多得多。”故其意象本身不存在所谓的诗性、艺术性,而是在语序、语义的运用中被陌生化而已,即“词的最主要的命运在于它是存活于句子之中。”

参考文献:

[1] (俄)维・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第二版2010.5.

[2] 朱立元,李钧主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3] (苏)维・什克洛夫斯基著,刘宗次译.散文理论(上)[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第二版2010.5.

第8篇: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环境信息披露;政策变更

中图分类号:F205;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7)02-0068-08

一、引言

环境信息披露既是政府监管企业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Brown et al.,2006)[1],也是企业应对外部压力变化的一种工具,企业管理层通过调整环境信息披露的水平、内容与质量来应对外部公共压力(Brown et al.,1998[2];Aerts et al.,2008[3])。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而言,涉及到违法违规行为并被处罚的企业,受到公众与媒体的关注程度较大,面临着较大的公共压力。在环境信息日益受到关注的情况下,环境信息披露就成为了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手段。然而,与其他的公共压力不同,受到处罚的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可以选择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来挽回“负面”形象;另一方面,由于环境信息的特殊性,披露越多的环境信息可能导致环境关注会更多,这样受到环境处罚的可能性会增加,因此,管理层也可能在被处罚之后选择披露较少的环境信息。实践中管理层具体会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在现有文献中并未得到深入的研究。已有文献研究了违法违规行为与企业声誉(Diamond,1991)[4]、交叉上市(Siegel,2005)[5]、机构投资者持股(陆瑶 等,2012)[6]、政府游说捐款(Correia,2009[7];Yu et al.,2012[8])、O管主体(Dyck et al.,2010)[9]、内部控制(单华军,2010)[10]、高管薪酬(Johnson et al.,2009[11];Burns et al.,2006[12])和公司治理(冯旭南 等,2011[13];蔡志岳 等,2007[14])之间的关系。这些文献主要集中在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原因和结果的研究上,但在信息披露方面研究相对较少,更很少涉及到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由于环境信息的可验证困难,管理层具有更大的选择性披露空间。虽然2008年颁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对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做出了要求,但从内容和标准来看,重污染企业仍然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沈洪涛 等,2010[15])。因此,在不同的行业类型与产权性质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表现出不同的选择性。王建明(2008)发现,面对外部压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在不同行业之间差异明显[16]。毕茜 等(2012)也发现,面对外部压力,环境信息披露在不同产权性质企业之间差异显著[17]。然而这些文献并未涉及到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理的情境,忽视了这种特殊情境对企业管理层环境信息披露行为的具体影响。实际上,具有违法违规的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一般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可能会选择披露较多环境信息以掩盖已有违规行为,也可能选择披露较少环境信息以避免陷入更大的环境违规调查中。企业在不同法规背景、不同产权性质、不同行业与不同空间距离的情况下,在环境信息披露选择性方面存在着不同,这也是本文着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选择2008年《环境信息公开办法》(后文简称《办法》)颁布实施作为分界点,以2005―2006年和2009―2011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对环境政策变更前后的对比,检验不同性质的被处罚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表现差异。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1)以违法违规为视角,验证被处罚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现有文献。(2)区分不同制度背景、不同产权性质与不同行业,探索被处罚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选择路径,为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

二、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

作为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环境信息披露已经成为企业维护组织合法性的有效手段(Neu et al.,1998)[18]。从信号传递理论来看,环境业绩较好的企业往往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Dawkins et al.,2011)[19],从而达到吸引投资者,提高企业社会声誉的目的。但是由于环境信息具有可验证困难的特征,选择性地披露环境信息也逐渐成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印象管理的方式。沈洪涛 等(2014)的研究发现,环境业绩良好和环境业绩较差的企业均倾向于披露较多的信息[20]。从我国重污染企业来看,环境信息披露仍然存在着数量增加、质量下降、报喜不报忧的选择性披露问题(沈洪涛 等,2010)[15]。随着我国法律制度和法制观念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社会敏感问题,尤其对于在国家经济中起到支柱作用的国企来讲,违法违规行为往往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应。由于更多地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国有企业在违法违规问题上通常表现得更为敏感。已有研究表明,在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方面,国有企业面临的环境合法性压力远远大于民营企业,所以国有企业往往更愿意披露较多的环境信息(沈洪涛 等,2014)[20]。但是在进一步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性质后,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表现可能会因环境敏感性程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Aerts et al.,2009)[21]。一般说来,被处罚的重污染企业面临的环境合法性压力更大,环境信息的披露可能使得企业进一步陷入环保调查的风险。所以对于环境敏感型的重污染企业而言,通常会采取防御性的环境信息披露策略,从而减少敏感信息的披露,以期达到降低外部风险的目的。而对于环境非敏感型的非重污染企业而言,面临的政策要求并没有重污染企业那样严格。由于环境信息的非敏感性,国有非重污染企业在合法性压力面前,更有可能利用环境信息来强化公众形象,从而挽回因被处罚“倒掉”的形象。在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相比于《办法》颁布前,在《办法》颁布后,国有非重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与环境信息披露正相关;国有重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与环境信息披露负相关。

作为影响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地理距离在企业特征方面提供了空间化的解释。已有研究表明,地理距离通过影响信息的获取,进而对企业的负债水平(Arena et al.,2012[22])、银行贷款(Dass et al.,2011[23])和股权资本成本(Loughran,2008[24])产生影响。通常认为,近距离对于信息传递的抵减作用较小,利益相关者能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所以对于企业来讲,往往更愿意利用信息来进行合法性管理。这样对于监管距离较近的国有非重污染企业来讲,更有可能表现为披露更多的非敏感信息,而对于监管距离较近的国有重污染企业来讲,则可能更多地表现为降低环境信息的披露。所以在此提出假设2:

假设2:相比于监管距离较远的国有企业,监管距离较近的国有企业,上述作用更为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选择

以2008年环境政策变化作为切人点①,选取2009―2011年数据作为政策变化后样本,2005―2006年数据②作为政策变化前样本。并依次对样本进行以下处理:(1)删除资产负债率超过90%的样本;(2)剔除缺失值;(3)剔除异常样本。最终共搜集到五年4 705个观测值。其中,财务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缺失值用CCER进行补齐,违法违规数据则来自于DIB内部控制数据库,环境信息披露数据通过对企业年报进行手工搜集得到。

(二)变量定义及模型设计

对于环境信息披露指标,本文借鉴Wiseman(1982)[25]的方法,分别对企业环保的资本投入、税费优惠、污染物排放情况、ISO14001、改善措施、政策影响、贷款、法律诉讼、环保理念及目标和其他环保性收入支出等项目,按照货币性信息披露取3分、具体非货币性数量信息披露取2分、一般性文字描述取1分、未披露取0分的标准进行打分。

对于违法违规的衡量,本文通过对DIB案例数据库进行整理,参照蔡志岳 等(2007)[14]的方法,分别对是否违法违规和违法违规程度进行赋值。其中是否违法违规,当年违法取1,否则取0;违法违规程度的赋值标准分别是公开处罚取3分,公开谴责取2分,公开批评取1分,未违法则为0分。在解释变量中,所处行业是否重污染和最终控制人性质均为0~1哑变量。

对于控制变量,本文拟对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监管距离进行分析,所以在此引入监管距离变量,具体为企业注册地与其监管者之间的驾车距离加1取自然对数。此外,本文还参照之前学者的研究,分别对是否披露社会责任报告(郑若娟,2013)[26]、股权集中度(Li et al.,2010)[27]、是否四大审计(Ahmad et al.,2003[28];王霞 等,2013[29])、独立董事人数(郑若娟,2013)[26]、企业规模(沈洪涛,2007)[30]、资产负债率(Liu et al.,2009)[31]、市场化指数(Liu et al.,2009)[31]、盈利能力(亚莉 等,2006[32])和成长能力进行控制。具体如表1所示。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本文构建模型(1)。在模型(1)中,我们重点关注a4~a7的系数以验证研究假设。a4代表非重污染行业中,未违法的国有企业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a5代表重污染行业中,未违法的国有企业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a6则代表非重污染行业中,相比于未违法企业,违法的国有企业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a7则代表重污染行业中,相比于未违法企业,违法的国有企业与环境信息披露的关系。

EID=α0+α1Foccur+α2Pollution+α3Fouccr×Pollution+α4SOE+α5SOE×Pollution+α6SOE×Foccur+α7Pollution×SOE×Foccur+α8Location+α9CSR_dum+α10Herfi5+α11Big4+α12Independent+α13Size+α14LEV+α15Market_idx+α16ROE+α17Growth+α18■Yeari+ε模型(1)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表2报告了全样本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发现,在政策颁布之前,EID的均值为2.35,中值为1;而颁布之后,EID的均值则为4.94,中值为4。可见从总体来讲,2008年《办法》的颁布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具有提高作用。而Foccur在《办法》颁布之前的均值为0.07,在颁布后的均值则为0.14;Fdegree在《办法》颁布之前的均值为0.15,在颁布后的均值为0.31。从《办法》颁布前后来看,违法违规有所增加,这与我国法制和处罚机制不断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Pollution和SOE在颁布前均值分别为0.4和0.64,在颁布后则分别为0.52和0.41,这表明在《办法》颁布后,我国重污染企业比重有所增加,但国有性质企业的比重则有所降低。

表3报告了在《办法》颁布前后,不同性质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均值变化情况。具体而言,对于国有非重污染企业而言,《办法》颁布之前,违法企业和未违法企业均为2.00,但在《办法》颁布之后,违法企业和未违法企业则分别为4.20和3.69。而对于国有重污染企业而言,《办法》颁布之前,违法企业和未违法企业分别为3.04和3.39,但在《办法》颁布之后,违法企业和未违法企业则分别为6.76和8.17。可见在《办法》颁布之前,国有企业违法和未违法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差异较小,但在《办法》颁布之后,国有企业则因所处行业是否重污染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具体而言,相比于未违法的企业,非重污染企业在发生违法行为时,环境信息披露往往增加;而重污染企业则恰恰相反。而上述效应在民营企业中却并不明显。进一步地,本文检验了《办法》颁布后的国有企业在实施违法行为前后的环境信息披露差异,结果如表3中的差异检验所示。从均值T检验的结果来看,《办法》颁布后,国有重污染企业在实施违法行为前后,其环境信息披露具有明显差异,而国有非重污染企业则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随后,本文对样本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未显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本文并未发现变量之间具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四、实证结果

(一)《办法》颁布前后回归分析

表4报告了《办法》颁布前后的回归结果,结果发现在《办法》颁布后,Pollution和Pollution×SOE与EID在1%的范围内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不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时,国有性质能促进重污染企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SOE与EID在1%范围内显著负相关,SOE×Foccur与EID在5%范围内显著正相关则表明,对于非重污染的国有企业而言,相比于未违法的企业,违法企业往往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Pollution×Foccur×SOE与EID在1%的范围内显著负相关则表明,对于重污染国有企业而言,相比于未违法的企业,违法企业往往披露较少的环境信息。而对于颁布前的样本来讲,上述作用则不显著,进而证明了假设1。

(二)《办法》颁布后监管距离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验证《办法》颁布后,国有企业的机会主义动机,本文以监管距离的中位数为标准,将样本分为近距离样本组(小于中位数)和远距离样本组(大于中位数)进行回归分析。

表5报告了回归结果,具体而言,近距离和远距离企业的Pollution和Pollution×SOE均与EID在1%的范围内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在不发生违法违规行为时,国有性质能促进重污染企业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且这一作用并不受到监管距离的影响。但在进一步考虑违法行为后,不同监管距离的企业具有较大差异。对于近距离企业而言,SOE与EID在1%的范围内显著负相关,SOE×Foccur则与EID在5%的范围内显著正相关,这就表明对于近距离的非重污染国有企业而言,相比于未违法的企业,违法企业往往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而Pollution×SOE与EID在1%的范围内显著正相关,Pollution×Foccur×SOE与EID在1%的范围内显著负相关则表明,对于近距离的重污染国有企业而言,相比于未违法的企业,违法企业往往披露更少的环境信息。而上述作用在远距离组则不显著,所以监管距离对于企业利用环境信息进行合法性管理的行为具有影响作用,从而证明了假设2。

(三)稳健性检验

1. 考虑违法违规程度的分析。为了验证本文结论的稳健性,本文借鉴蔡志岳 等(2007)[14]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考虑违法违规程度的影响。表6报告了考虑违法违规程度后的回归结果,结果发现Pollution、Pollution×SOE、SOE×Fdegree均与EID在1%的范围内显著正相关,SOE和Pollution×SOE×Fdegree则与EID在1%的范围内显著负相关。其回归结果与表4完全一致,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

表7报告了考虑违法违规程度和距离因素后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Pollution和Pollution×SOE与EID在1%的范围内显著正相关,SOE与EID在1%的范围内显著负相关,SOE×Fdegree与EID在5%的范围内显著正相关,Pollution×SOE×FdegreecEID在5%的范围内显著负相关。结果与表5一致,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假设2。

2. 环境信息披露的重新衡量。在将EID变量替换为EID-dum哑变量后,即EID大于中位数取1,EID小于中位数取0,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表8报告了稳健性检验的结果,结果发现研究结论与本文之前的结论完全一致。

(四)企业在违规面前的披露动机研究

根据之前的分析,当企业在违法违规时,重污染企业往往倾向于减少环境信息披露,而非重污染企业则倾向于增加环境信息披露。环境信息作为企业违法过程的重要表现,其必然在违法行为之前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本文将Foccur作为因变量,上一年的EID作为自变量,即EIDt-1,对样本进行了logistic回归,具体结果如表9所示。

从结果来看,《办法》颁布后SOE×EIDt-1的系数在10%的范围内显著正相关,Pollution×EIDt-1×SOE则在5%的范围内显著负相关。这就表明,相比于非重污染国有企业,重污染国有企业前一年的环境信息披露对当年违法违规行为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而在《办法》颁布前的回归结果则不显著。综合来看,环境信息对于国有重污染企业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所以当国有重污染企业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其往往通过减少环境信息披露来降低外部监管,从而发现企业通过环境信息披露来管理自身合法性的动机。

五、结论及启示

受机会主义动机的影响,具有违法违规行为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表现会因股权性质和行业特征而产生显著差异。本文以政策变更为视角,选取2005―2006年和2009―2011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五年的数据为样本,探索在政策压力面前,不同性质的国有企业在违法违规时环境信息披露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办法》颁布后,国有非重污染企业在实施违法行为时,其环境信息披露显著增加;国有重污染企业则披露减少。而在《办法》颁布前,上述作用却不显著。在进一步考虑监管距离因素后,发现上述作用在监管距离较近时更显著。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国有企业的合法性管理行为提供了经验证据。由于受到更多社会公众的关注,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往往被赋予更多的压力和期望。所以,在违法行为面前,不同的国有企业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表现具有巨大的差异。而由于对环境问题的非敏感性,国有非重污染企业更倾向披露环境信息来改善自身形象。但对于国有重污染企业而言,由于对环境问题更为敏感,往往采用减少环境信息披露的防御性策略,进而降低自身的环境风险。本文的启示在于,《办法》的颁布在提高企业整体环境信息披露数量的同时也加剧了企业利用环境信息进行合法性管理的动机,尤其对于违法违规的国有企业而言,环境信息披露可能更具选择性,进而导致了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下降。所以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其次,应当考虑信息传递的空间性,进一步加强对于近距离企业选择性披露行为的监管,从而降低企业利用环境信息来进行选择性披露的空间。

注释:

①2007年,我国环保部颁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并于2008年开始实行,为了排除内生性影响,删除2007和2008年度样本。

②2004年违法违规数据缺失。

参考文献:

[1]BROWN J,FRASER M.Approaches and perspectives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an overview of the conceptual landscape[J].Business strategy & the environment,2006,15(2):103-117.

[2]BROWN N,DEEGAN C.The public disclosure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formation――a dual test of media agenda setting theory and legitimacy theory[J].Accounting & business research,1998,29(1),21-41.

[3]AERTS W,CORMIER D,MAGNAN M.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media: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4(3):643-659.

[4]DIAMOND D W.Monitoring and reputation:the choice between bank loans and directly placed deb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689-721.

[5]SIEGEL J.Can foreign firms bond themselves effectively by renting US securities law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75(2):319-359.

[6]瑶,朱玉杰,胡晓元.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1):13-23.

[7]CORREIA M M.Political connections,SEC enforcement and accounting quality[M].Stanford University,2009.

[8]YU F,YU X.Corporate lobbying and fraud detec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2012,46(6):1865-1891.

[9]DYCK A,MORSE A,ZINGALES L.Who blows the whistle on corporate fraud?[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0,65(6):2213-2253.

[10]单华军.内部控制、公司违规与监管绩效改进――来自2007―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40-148.

[11]JOHNSON S A,RYAN H E,TIAN Y S.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corporate fraud:the sources of incentives matter[J].Review of finance,2009,13(1):115-145.

[12]BURNS N,KEDIA S.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based compensation on misreport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1):35-67.

[13]冯旭南,陈工孟.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更容易出现信息披露违规――来自中国的证据和启示[J].财贸经济,2011(8):51-58.

[14]蔡志岳,吴世农.董事会特征影响上市公司违规行为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7,10(6):62-68.

[15]沈洪涛,李余晓璐.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0(6):51-57.

[16]王建明.环境信息披露,行业差异和外部制度压力相关性研究――来自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8(6):54-62.

[17]毕茜,彭珏,左永彦.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和环境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12(7):39-47.

[18]NEU D,WARSAME H,PEDWELL K.Managing public impressions: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in annual report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 society,1998,23(3):265-282.

[19]DAWKINS C,FRAAS J ing clea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visibility on corporate climate change disclosur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100(2):303-322.

[20]沈洪涛,黄珍,郭肪汝.告白还是辩白――企业环境表现与环境信息披露关系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4,17(2):56-63.

[21]AERTS W,CORMIER D.Media legitimacy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 society,2009,34(1):1-27.

[22]ARENA M P,DEWALLY M.Firm location and corporate debt[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12,36(4):1079-1092.

[23]DASS N,MASSA M.The impact of a strong bank-firm relationship on the borrowing firm[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1,24(4):1204-1260.

[24]LOUGHRAN T.The impact of firm location on equity issuance[J].Financial management,2008,37(1):1-21.

[25]WISEMAN J.An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s made in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 society,1982,7(1):53-63.

[26]若娟.中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管理,2013(7):35-46.

[27]LI W,ZHANG 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ownership structure,and political interference: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96(4):631-645.

[28]AHMAD Z,HASSAN S,MOHAMMAD J.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reporting in Malays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studies,2003,11(1):69-90.

[29]王霞,徐晓东,王宸.公共压力,社会声誉,内部治理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2):82-91.

[30]沈洪涛.公司特征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3):9-16.

第9篇:相信未来作文范文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是指建立在知识、信息的产生、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形式,它完全不同于以资本和技能为主要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智力成果和无形资产为第一生产要素,因而知识经济必将引起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重大变革,也将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有用性、时效性和预测性提出了挑战。根据现行财务报告所存在缺陷推想未来财务报告,笔者认为未来财务报告将具有如下一些变化特征:

一、未来财务报告计量基础的特征

现行财务报告反映的会计信息主要是建立在对过去的交易事项进行分析、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上,它反映的是历史成本信息,即不论物价如何变动,资产和负债始终按业务发生时的成本来计量,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资产金额表示未摊销或未耗的成本。虽然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一个可靠的历史成本信息,但企业拥有资产的目的仍然在于创造未来的现金流量的能力。至于历史成本,客观存在能反映企业为取得该项资产所花费的代价,即不能从中准确计量出资产带来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也不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作出正确的评估。尤其在物价变动的情况下,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也不承认因物价变动而引起的币值变动带来的影响,从而严重降低了历史成本财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严重降低了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所提供的财务信息的质量。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中,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来源,同时还会包含以未来交易为基础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反映物价变动与经济环境变化对资产价值影响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计量基础。同时,对会计信息的揭示,也不完全通过货币计量使信息数字化,它将增加无法数字化的非货币计量信息,如员工素质、市场信息、行业信息、网络效应等。

二、未来财务报告的信息特征

现行财务报告由于偏重于硬性资产上,偏重于数字化的财务信息,而对于一些企业内外部信息、前瞻性信息和不确定信息等受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可靠性原则的影响,被排斥在会计报表之外,而这些非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往往是财务报表分析最重要部分。因此,未来的财务报告在信息披露的范围上将大大加强,将会在现有财务信息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增加披露和企业相关的外部信息,如对企业决策有影响的产出政策、价格政策、市场信息、行业信息、企业所处的环境竞争优势、分配政策、财务法规等,以便报表使用者分析企业对财务政策法规的敏感程度,同时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报表还会披露与企业相关的、目前为企业内部所使用的非财务信息,如企业资产质量、不良资产状况、收益质量、成本水平、企业规模、历史信息、偿债记录等。再次未来财务报告还会披露一些前瞻性信息,如企业发展前景、盈利性预测、管理当局的远景规划,企业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等。同时还披露一些不确定信息,如现有制度规定披露或有负债,未来报告将会披露将来可实现的收益和利润。此外企业将会在未来报告中加强风险性的披露,如参与其他行业经营导致的风险、与产业结构相关的市场风险、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资产负债的信用风险、价格风险等,这些风险信息通过公允价值进行揭示。未来财务报告不仅注重绝对值信息披露,还会注重相对值信息披露;不仅注重事前信息还会注重事后信息披露,尤其是在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上将会加大披露力度,因为这些无形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未来价值最大化、现金流量、市值的动力所在,所以未来的财务报告将会在揭示有形资源的前提下,恰当揭示对企业成功经营具有关键作用的软资产信息及潜在的巨大收益,以合理体现企业价值。

三、未来财务报告的质量特征

现行财务报告在质量特性方面强调其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可靠性,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可比性。其中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为四大特征。未来财务报告质量特性也是这些方面,但会赋予它们新的内容。如可理解性方面,现行财务报告以表式加文字附注形式对财务信息加以编报,尤其是附注内容,由于会计准则对附注编制要求散见于各会计报告之中,且格式比较随意,包含项目详简不一,附注文字表述比报表中所汇总的数据资源更难用于决策,而且如果报表使用者对附注不作认真研究的话,便难以阅读和理解。未来会计报表,将会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将报表从表式加文字向表式加图形、图像、声响等形式发展,使财务报告更简明易懂,直观明了,那时,企业在提供报表信息时,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考虑老练投资者和幼稚投资者的划分。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现行会计假设及制度规定它们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强调相关性时,便失去可靠性,强调可靠性又会失去相关性,从而导致现行财务报告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八成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是其问题之一,现行制度实际上更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未来的财务报告将会权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实行多信息揭示,一方面以历史成本为基础揭示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又以评估价值来反映同一会计信息,两种不同属性的会计信息同时提供满足不同用途的信息使用者,更强调相关性,对可靠性的要求将是相对的,相对可靠的信息一定要与使用者的目标相关,与其决策相关。在可比性方面,未来财务报告在可比范围上将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使财务报告真正成为国际通用的会计语言,成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基础。

四、未来财务报告的主体特征

随着企业业务发展规模范围的扩大,企业发展战略突破国内市场竞争的限制,尤其是中国入世后将会涌现大量跨国经营的庞大集团公司,未来财务报告不再仅局限于国内经营活动的报告,而是扩大到包括国外经营活动在内的整个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报告,加之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结构和经营活动的复杂化,便产生了诸如内部贸易、价格转移、对外投资、合并报表、股利分派等多种新问题,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财务报告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企业集团综合信息反映了集团的整体情况,但由于集团和行业不同,所在国家或地区不同,其利润率、物价水平、发展机会、未来前景和投资风险都有较大差异,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将会格外关注不同机会和风险的分部信息。这一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1981年的14号国际会计准则《财务信息分部报告》中就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行业的地域分部信息,并于1997年正式出台了《分部报告》的会计准则。随着经济环境变化,使用者越来越认为分部信息与企业整体信息同等重要,表现在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能深入说明一个企业的机会风险,给投资者提供企业横向之间可有用信息,按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能够分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及各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给投资者提供企业纵向之间的有效信息;而对于债权人最为关心的法律实体提供的分部信息则给债权人提供了法律实体的财务和经营活动。目前,在实务中大多数公司除提供分部信息外,还提供分析性说明信息,如分部发展战略、经营成果、市场状况、投资情况、研究开发及前景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附注中,也要求行业、地域揭示分部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净资产三项信息,但分部信息披露仍较少,未来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将会更多,分部划分也将更明确。

五、未来财务报告的方式特征

现行财务报告是一种通用型的财务报告模式,它忽略了不同信息使用者需要和使用上的差别,同时报表要素划分比较综合,许多会计数据在分类、加工和汇总过程中失去了本身和内在含义,由于这种报表所披露的信息详细程度欠缺,从而导致报表粉饰现象的存在,加之现行报行是采用定期披露的,上报信息与信息发生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如现行制度规定年报可以在下年4月前报出,中期报告可以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报表信息的时效性太差。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未来财务报告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会计报表的目标、披露的对象、披露方式,今后复杂的会计处理过程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发生会计业务和数据的同时,就可以实时地记录和处理,并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存于网上,形成一种动态会计报表,在可预见的将来,即时性报告将会取代定期性报告。其次未来企业还会提供多样式报告、自选式报告,使报表使用者根据自己的信息需要有所侧重地选择,企业基本可以借助电算化会计,将企业基本数据项及有关信息经细化后存放于网络上由报表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进行组合,自行编制有针对性的财务报告,并将报告所揭示的信息经分析后与企业进行信息沟通,从而极大地提高财务报告决策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六、未来财务报告的体系特征